点滴做法

2024-06-09

点滴做法(通用12篇)

点滴做法 篇1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 是学校的生命线。对于一个学校而言, 要想立足于教育之林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个教师而言, 要想立足于教坛就必须全力以赴, 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许多教师都努力寻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笔者也在苦苦的追寻。几年的教育实践与探求, 笔者一直在尝试下面的做法。

一、狠抓班风——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良好学风是取得优质教学成绩的保障, 好的班风是好的学风的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形成良好的班风, 必须制订相应的班规班纪, 新集体成立之时就是建立班规班纪之际。在民主集中的原则下, 全面系统地、有针对地制定有实效性的制度, 做到有规可依。通过了班规之后就是认真学习, 做到生生胸中有数, 有规必依, 深入落实, 赏罚分明, 违纪必究。

为了保证规章制度实施的实效性和持久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 对全班学生进行量化考评, 做到抓反复、反复抓。教师要对班级制度的遵守和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监督和及时点评, 每周一小结, 每月一汇总。对班级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及时进行公开表扬, 对偏离行为规范的行为, 开展对事不对人的评价讨论, 利用班会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面教育, 对于极个别的违纪严重的谈心教育。通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巩固和强化, 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风正了, 学风才会浓。学生在良好的班风氛围中, 全心投入学习, 教学质量在无形之中一定会有所提高。

二、树立良好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一个正常的班集体, 相对而言, 一般可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及后进生。优等生往往因品学兼优而备受教师的精心呵护;后进生调皮捣乱惹事生非, 也就成了教师关注的焦点;而中等生因在班级中各方面表现处于一般水平, 比较安静, 且较少惹麻烦, 容易被教师疏忽, 因而成为教学的盲点, 而他们恰恰是教学的临界生。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取“抓中间, 激两头”的教学策略。教师关注中等生, 激励中等生突破学习困难, 帮助他们体验成功, 无形中就会使优等生自主生发紧迫感, 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自然而然, 优等生就会自觉努力。教师应大力激励进步的学生, 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 让差等生也能感受到中等生经过努力已经成为或者将要成为优等生的状况。后进生在心理上萌生学习努力的希望, 改变之前那种自暴自弃的态度, 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肯努力, 谁都能进步。教师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班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好风气, 浓厚的学风就会不由自主地形成。

三、向课堂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40分钟, 让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轻松学会知识,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理想境地,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标的基础上, 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 对一节课从内容、目标、重难点、问题设计、板书设计、教具准备、作业布置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 并要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学生, 适应学生。俗话说:“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一个好教老师, 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听众讲授同一个主题内容。学生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 是以他们受益多少为主要指标, 而学生的兴趣要靠教师去调动, 有了兴趣, 上课才有“卖点”。一旦学生失去兴趣和得不到东西, 就会选择放弃, 所以, 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 完成课上任务——精心上课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力量放在课内, 尽可能让每堂课都做到优质高效。

教师要在上课前再次熟悉教材、审视教案, 并做好相应的修改, 准备好需要的教学媒体, 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安排合理恰当的教学内容, 设计优化的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和节奏, 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让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必须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要吝啬奖励, 应以鼓励为主,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习的激情, 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 反馈效果——分层布置作业

布置和批改作业是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作业的布置要精挑细选, 对于作业的难度要做到心中有数, 哪些是应该全体学生会的, 哪些是尖子生应该会的……教师要根据作业的难度, 分层布置。对于尖子生, 教师可以让他们少做一些基本题, 多做一些挑战思维发展的题, 这样, 尖子生的思维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学困生, 教师可以让他们从基础知识入手, 先做一些简单的题, 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学困生的自信, 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打好基础, 然后慢慢提高难度, 使他们的知识通过时间的延续、困难的分层, 最终达到进步;对于中等生, 也要找一些适合他们的题, 使其不断得到进步。在实施分层作业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分类和知识难易的程度, 最终达到基础知识牢固掌握, 有难度知识通过认真思考中等生和优等生会做的目的。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作业批改, 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特别是对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

4. 课后完善——耐心辅导

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力争使每一位学生时时进步。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而且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并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 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只要他们有所进步, 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优等生“小老师”的作用, 让好同学帮助差同学, 因为他们属于同一年龄段, 认知水平和语言习惯更加相近, 有时“小老师”的讲解会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所以, 教师要积极调动“小老师”的积极性, 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人, 从事明天的工作, 所以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用先进理念提升自己, 分析教育形势, 用新型的教学技巧指导教学, 和学生一起成长, 才能使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点滴做法 篇2

通过对新课标词汇与考纲词汇进行不断的研究,反复比对总结近几年高考题中高频词的复现率,决定今年的基础复习以话题词汇为主线,以高考高频词为重点引导学生对3500左右考纲词汇以40多个主题组合进行群族分类记忆,整体集中输入。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愉快,凸显实效。我们在复习每一组主题词汇时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并尝试利用一些技巧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词汇,具体介绍如下:

一、细化群组

因为我们的词汇复习材料已经按照话题进行归类,比较方便学生记忆。我们在引领学生复习记忆词汇时,会再一次从不同的角度对容易混淆的词汇进行具体的细化归类总结,进一步整合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便于学生贮存记忆、“检索”应用。比如:

最常见的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汇类别,如与“看”相关的同义近义词汇有watch,observe,gaze,glance,glare,stare,glimpse,search,spot,witness等。描述人的性格品质反义词汇组合如:generous/selfish,considerate/self-centered,polite/rude,flexible/rigid,strict/mild,tense/relaxed,smart/stupid 等等。

实践证明,把单词进行科学分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还可以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兴趣,效果更佳。

二、句子助记

实践证明,孤立地学记背单词,不仅枯燥无味,也很难掌握。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从使用词汇的角度看,词语组成句子或连成语段,才能实现其表达思想的交流功能。反过来说,我们通过句子语段的限定理解来掌握记忆单词,学习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三、段落复记

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点滴做法 篇3

一、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激发诵读兴趣,就是把学生诵读课文的欲望和热情调动起来。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坚定学生诵读的信心。教师可为学生介绍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大脑可以把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000多万册藏书的50倍装进去。学生正处于生机旺盛的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大脑吸收和运转信息的功效尤其显著。只要他们充满信心,就一定能把自己记忆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完全能够实现。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对人的大脑潜能如此之大感到惊诧,自然会增强自信心。

2.让学生认识诵读的重要性。诵读的重要性不仅是一种理性的感知,还需要鲜活的实例。为此,我们结合历史与现实给学生讲诵读与记忆的关系、记忆与智能的关系,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诵读就是理解,就是记忆,就是领悟,就是在学习语言,就是在吸收文化的精华,就是进行再创造,就是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古今中外大凡在文学上、学术上获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把很多文章、很多知识装在脑中,并且真正做到了烂熟于心,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我们要想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就得多读多背。

3.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再诵读的兴趣。如可让学生反复背诵《荷塘月色》,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蕴涵的美,让学生边诵读边想像: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那宁静而幽美的境地,仿佛听到了花与叶的颤动,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闻到了缕缕的清香,真正感受到了那个诗情画意的意境。这样的背诵,效果非常明显。

二、诵读的指导方法

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用诵读法教学就有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的具体指导方法有三个:化整为零、强化记忆、检查落实。

1. 化整为零。要诵读的课文有的只有上百字,有的近千字。对于比较长的课文,就有必要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如韩愈的《师说》有456个字,共四段。采用化整为零教学时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朗读,先指名三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别朗读这三段。再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遍;最后是全班齐读。目的是读准字音,认准字型,读出句读,了解全文内容和结构的概况。第二步是分自然段诵读。第一自然段是111个字,第二自然段是240个字,分别朗读五六遍后,学生都能记住。第三自然段67个字,第四自然段38个字,分别朗读三四遍后,学生除能记住之外,部分学生还能准确地把各段大意归纳出来。第三步是全文诵读,由于有了前两步基础,所以只要让学生把全文读两遍,背诵全文的目的就达到了。在这三步中,收效是多方面的,学生不仅体会了字义、词义,训练了语感,而且对文章的章法、思想内容等都有较深的领悟。

2.强化记忆。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方法适当。记忆的方法主要有:

①理解文意是前提。要熟背一篇课文,首先必须扫清字词障碍,熟悉文章的大致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必须弄清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如果一篇文章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又怎么谈得上会背呢?

②把握思路是基础。诵读前,必须理清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安排,特别是弄清文中各个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及作者行文中的一些特点。文章的整体框架清楚了,背诵时就能做到提纲挈领。

③支撑点是关键。记准关键字、词、名言佳句及段落的起始句、过渡照应句等,以它们为支撑点,让学生小声自由读或教师领读;也可以就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反复齐读,将这些句子串联成文就是这篇文章的脉络。

④及时巩固是保障。刚刚背熟的课文,如果不及时巩固,过几天可能就忘记了;如果等到一个阶段学完后再回过头来复习,也许一切又将从零开始,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巩固背诵的内容,化临时记忆为永久记忆。

3. 检查落实。如果背诵任务布置下去而教师不检查或检查仅流于形式,那么可能收效甚微。但由于课内时间有限,教师只能作整体检查,如齐背、分组背、接力背、默写等,而个别检查则很难落实到每个人,这就需要教师找一些语文成绩较好而又有较强责任心的同学来协助检查,教师再作适当抽查,力争做到人人过关,篇篇过关。

总之,诵读教学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应该努力展示出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使诵读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积累与运用的点滴做法 篇4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不断提升的主阵地。语文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识字、阅读, 自我体验和积累运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构建一个恰当的平台。

1. 注重语言的积累

第一, 注重课内知识的积累。教材很注重学生对喜欢的文段的摘抄、背诵。有的课文语言优美, 可是教材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背诵积累, 这样的文章很多, 开学伊始, 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 在通览教材基础上对照《新课程标准》《大连市小学语文质量评价标准》整理出本学期要求学生背诵积累的内容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第二, 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选择读物, 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促进学生的阅读。首先, 在阅读教学中, 结合教材的特点, 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主”, 以优秀课外读物为“辅”, 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使课内外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其次, 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经常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外书籍, 然后做适当的摘抄, 也可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此时, 让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自然就会和珍惜时间的名人找差距, 自然就会将上课前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古诗文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 更加强化了时间意识。大量的课外阅读,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积累, 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以读促思, 以读助写。

第三, 注重读的训练, 加强积累。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朗读比赛, 由校领导、骨干、组长担当评委, 有时采取班级初赛后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校复赛的形式, 有时也采取抽签的形式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班级参赛。这样的比赛, 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 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落实在每篇课文上, 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落实在每一自然段上。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会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并将书中的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口语的一部分。

2. 注重语言的运用

第一, 课内迁移。例如, 三年级《翠鸟》一课, “抓住事物的特点, 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教完本课, 学生仿照这种表达方法写小动物——企鹅。学生看着企鹅, 有话可说, 对照《翠鸟》, 有法可学, 自然妙笔生花, 文思如泉涌。学校要求每单元至少进行一次这样的读写结合的“小练笔”, 这样的学习方法, 外用学法, 内化吸收, 为己所用, 为学生的习作搭建了平台, 打好向课外发展的底色。

第二, 课外运用。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 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语文教学要同鲜活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 给学生提供运用的场所。通过社会调查、制定活动计划、撰写调查报告、网上查阅资料等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体验, 一招一式, 点点入心, 使学生从中学会办事, 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

二以校本研修为平台, 加强积累运用

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 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中年级“积累运用的研究”在区级科研中立项, 它们通过古诗文的积累运用的渠道,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这些专题, 在“连环跟进式”的“课例研究”中探讨研究, “连环跟进式” (也就是通过集体备课一个案例多人上, 连环递进, 最终形成完善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 先由组长上引路课, 针对课上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再由组内教师再上, 再评议、修改, 最后达成共识:第一课时语言积累训练: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的同时, 感悟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进行语言积累;第二课时读写结合训练: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 体会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欣赏妙词佳句的基础上学习文中“先写荷花的姿态, 再写作者的想象的表达方法”, 写学校门口的樱花, 最后选一名教师做完美展示。经过四年的实践研究, 教师的观念、行为在转变, 教师树立了积累运用意识, 明确了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点, 研究能力、驾驭教材能力也得到提高。学校初步完成了各种体裁的读写结合的教学行为操作设计。

三以校本课程为载体, 加强积累运用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及欣赏、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 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阅读积累运用。各年级根据自己年级组研究专题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思想健康、情感蕴涵丰富, 能激发人积极向上的、艺术价值高, 能给人以启发的内容。例如, 成语鉴赏、名言警句、古诗文积累与运用。成语、名言警句的积累以课内为基础, 再结合每单元的内容拓展延伸, 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一文时, 让学生积累鲁迅的名言, 学习《匆匆》时, 让学生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古诗文积累以课内古诗文为基础, 以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为拓展延伸。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知识积累大赛。注重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 将校本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信息等学科活动有机整合,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校本课程中教师通过自编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 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学生的写作能力、交际能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总之,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大量阅读, 反复积累, 学以致用。以上是笔者所在学校在积累运用方面几点尝试性做法, 全体语文教师还要围绕积累运用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点滴做法 篇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好班级事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还承担着的心理辅导员的任务。

一、作为班主任,我特别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思想和情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在校生活氛围。

我喜欢拥抱我的学生。把它当成一种奖励。奖励是对学生出色完成任务的肯定,是对他再次出色完成任务的一种许诺。我会在学生静静地写作业时,悄悄地示意一个表现特别好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拥抱她片刻;我会在早晨和先到校的学生拥抱一下;我会在学生成功时给他们拥抱;更多时我会拥抱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其他学生看了会甜蜜的微笑,有羡慕,也有期盼。拥抱中有肯定,有鼓励,有感召,更多的是理解。

我喜欢和学生谈心聊天。聊天中唤起孩子情感的回应,使他们渐渐成为懂感情的孩子,至少学会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复习考试阶段压力大,聊天谈话更是缺少不了的。话不多,哪怕三言两语,引起他们对某些事情的重视、思考就够了。新年致辞我给学生提希望,讲了几点,归结起来就一个词-----懂事,(要求太长他们也记不住)2009年希望他们懂事,在接下来的复习阶段,每次我提到踏实这个词,他们就想起我元旦时和他们说的话,情绪马上就稳定下来,在课上静静的做事。值得高兴的是,考试时,班中很少有学生因为浮躁错题。

我会狠狠的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我给他们一种观念,有些原则问题不能马虎,必须认真对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商量。有时,我会因学生知错不改暂时冷落他一段时间,引起他对问题的足够重视,让他知道做错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之后我一定会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更好,最后我会重新把学会做事的他介绍给全班,让他体会到老师和同学还是喜欢他的。

我爱说一句话——你真的很棒!低年级的学生可喜欢表扬了,哪怕你说的不真实,他们也会欣然领受。班中有个男孩子入学几个月了仍不太会听课,我经常提醒他。一次父亲来接儿子,他怕我告状,低头拔腿就走,我赶紧把他叫住,“别走,我还没和你爸爸表扬你呢,”于是我开始表扬他写字特棒,他点头(因为这是真的)接着我就表扬他上课时看我一眼的那刻,说他上课可认真了,他愣愣的看着我,努力再回想,不敢点头(因为这是假的),看着他我继续卖力的像他父亲推销着他。我问他是不是这种情况,他渐渐点头,欣然领受,父子俩高兴的回家了。第二天我在教室里看到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我接着卖力的向同学表扬他。他更认真了。像这样,我经常把学生夸愣了,之后在同学羡慕的眼光里,他果然做好了。真是皆大欢喜。

我喜欢对孩子说一些夸张的话。低年级的孩子对夸张的语言更敏感,更能打动他们。学生拾到了橡皮,我会和他说:“快向全世界宣布:你拾到了橡皮,让大家来认领,千万别放到自己那,否则别人会误会的。”“如果数学课上你不想锻炼脑力,那就锻炼体力马上去操场飞奔吧!”看到孩子把抹布拼命往黑板上扔着玩,我会说“哎呀,你擦黑板技术太差了,我教你,马上擦!”孩子们在欢笑过后很喜欢按老师的要求做。

二、面对突发事件,用教师的责任心影响教育着学生,尽量减少直接的批评给学生压力。

管午饭时,倒了菜汤,翻了饭盆,那是常有的事。可每每这时,老师往往会包办代替,去为学生清理、打扫干净的,或叫一个比较能干点儿的学生去清扫。

有一次我管午饭时,不小心把自己的菜汤碰翻了。菜汤洒满了讲台,淌在了地上。同学们见了,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乖巧能干的生活委员眼疾手快,拿了抹布跑了上来。我朝他摆摆手,说:“谢谢你的关心。是我碰翻的,应该由我负责清理。怎么能让你干呢?”很快的,我擦干净讲台和地面。事有凑巧,第二天,王威同学不小心把同桌的菜汤碰翻了,我正想帮忙(以往都是老师做的,习惯了)。没想到他也摆着手说:“是我倒翻的,应该由我负责。怎么能让您干呢?”看着他毛手毛脚地干着,脸上却挂着自豪的微笑,我对全体同学说:“王威,真棒!”之后,班中总能听到这样的话。个别同学忘记时,身边也会有声音告诫他: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还记得吗?老师都是这么做的。

作为班主任,管理着三十几个同学,工作难免有失误。一天放学后,毛弘清的妈妈发来一条短消息,说他儿子摔伤了,不知是怎么回事,问我知道不知道。我很着急,因为班里的同学没有告诉我,说实话我也没发现同学的身上是否受伤,我实在是不知道的。家长看我这么着急,忙说不要紧,只是点皮外伤,没有大碍。可我心里总不是个滋味,想想自己的孩子这样,我也会心痛的。于是,我骑着自行车直奔孩子家。原来,体育课上,全班在练习跑步的时候,在跑步的过程中,班里的两个学生在跑步时,撞到一起,毛弘清腿上擦破了一些皮肉,体育老师为了不影响上课,让他在一旁休息,简单的处理了这件事情。回家后他的腿肿了起来,孩子很痛,他妈妈问起怎么回事,于是他说受伤的经过,所以他妈妈才发短消息问我的。我知道情况后和体育老师进行了沟通,体育老师与另一个学生的家长说明情况,希望家长协助老师教育孩子,让孩子对毛弘清同学赔理道歉。这样我们圆满处理了这件事情。虽然这并不是大事,但我也以百分之百的认真去对待它。平息了家长的不满,后来这两个同学成了好朋友,两方家长见面也特别客气。

三、学生的好习惯不是仅靠说教就可以达到,老师的习惯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认可,行动的感召,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

“名师出高徒”,说的是老师的智慧与技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其实,老师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个爱清洁的老师,他的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讲起卫生来。平时,我见到地上有纸屑,总会弯下腰捡起来。久而久之,在做操回来的路上,在放学回去的路上,我悄悄地发现,我的许多学生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拿在手里,直到扔进垃圾桶为止。假如你来到我班的教室,你会发现,我们班特别干净。这不是吹牛。

此外,还有你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待人接物习惯等等都会影响你的学生。怪不得我们常说,哪个班主任带出的学生就像哪个班主任。

有人悲观地说:“中国孩子的坏习惯都是跟大人学的,没有人能教孩子好习惯,教了也没用。”这话不无道理。

在历史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篇6

关键字:教学模式;新课标;自学;精讲;解疑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实际未然。由此,本人在教学中提出把一堂课大体上分解为自学、精讲、解疑三点组织教学法。

三点组织教学法的程序

自学、精讲、解疑三点组织教学法,是在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中形成的。现将三点教学法的典型模式简述如下。 

第一点:自学

自学,自学约用十五至十八分钟比较适合,通过教师提出阅读思考题,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鼓励他们与前后左右同伴议论,让学生主动地感知知识。

第二点:精讲

精讲,即用约十七至二十分钟的时间讲授历史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千头万绪。不是历史教材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要照本宣科地搬给学生。历史课中的精讲,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的厚积薄发,把最基本的要点,最概括的内容,最有条理的线索,最准确的概念交给学生。当然,结合实际,授课时被一些相关的内容也是必要的。

第三点:解疑

经过自学、精讲前两点教学活动,学生对于存留的各种问题,迫切希望获得解决。这时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解疑。

三点组织教学法的效果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自学、精讲、解疑”三点组织教学法的效果。

第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点教学法虽然把历史课堂教学分为“读”、“理”、“练”三个 阶段,尽管这些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的活动,但却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来完成。这种“学”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泾渭分明,具有不同的性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就是“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靠死记”,丝毫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可言。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是被动地“识记、保持、再现。”新的教学方法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去阅读、思考,自己去整理知识、理解知识,自己去完成智 能训练型的练习题,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

第二、要求教师要“教”得有启发性与示范性。所谓启发性,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所谓示范性,就是要求教师能向学生显示其正确的思维规范。这是因为既然三段教学法废弃了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教法,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把有限的话讲在“点子”上。这个“ 点子”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其启发性与示范性。非如此,教师就无法组织三段教学活动 。 

第三、能体现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任何教学总都有一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掌握知识呢?再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 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上就一定离不开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因为大脑虽 有记忆的功能,但同时具有遗忘的规律。从这一角度讲,学习过程同时又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就必须在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地予以巩固,并尽量地付诸应用。

三点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自学主要有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 认真阅读教材。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项基本功。不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不注意认真阅读教材,只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有些“差生”甚至从来也未认真阅读过教材各章节。因此,在组织自学时,首先必须向学生反复强调认真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时必须注意:

(1) 读思结合。

即不光“眼到”还要“心到”。学习历史同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光读不思,不动脑筋,等于没读。不论是粗读或是细读,都必须开动脑筋这个机器,边读、边运用大脑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多项加工活动。

(2)读写结合。

自学应当体现出一个“练”字,而让学生都动起手来,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对于基本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可让学生先进行接触,并在书中作上标记。如遇名词解释、问答之类练习,在其现有水平基础之上,结合教材,恰当地组织书面语言,力求解决那些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二、列制简明提纲。

历史知识同其他知识一样,都有其系统性。列制简明提纲是体现历史知识基本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能获取完整的、系统化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帮助记忆。

第三,思考积累问题。

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材,列制提纲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紧张的脑力劳动,有些问题他们凭现有水平已能独立解决,也还有些问题仍不能解决,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样的矛盾,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精讲阶段:

精讲必须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始终。如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彼得一世。精讲也要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讲到十八世纪晚期俄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时,应将“封建农奴制俄国的兴起”的有关内容串起来讲。又如讲普加乔夫起义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西欧封建国家有过哪四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回答,注意到了历史的系统性。精讲时,结合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解题、记忆等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精讲时,还应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直观、运用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等,增强教学效果。

精讲通常可采取设问、自问自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根据历史教材的内容,合乎逻辑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用“什么?”刺激学生的定向反射,诱发他们进行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活动。

通过这样一环套一环地不断提问题,层层剥笋,解决矛盾,尽管教师主讲时间不长,学生也有不少收获。

解疑阶段:

第一、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先不忙作答,注意看其他同学的反映。有些问题,其他学生会举手作答,教师应予鼓励和指点。对于某些难题,教师可以稍加点拨,再看谁能回答。同学回答错误、不全面的,仍由他人补充纠正,教师再作简要归纳。总之,尽量让学生唱“主角”,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能。对于某些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亦应注意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二、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教师所提问题应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要求有一定难度,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想到如何开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适当布置一些精练的练习,让学生在余下的时间内完成。

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点滴做法 篇7

一、学生自我评价

1. 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Pair work应用得最频繁, 几乎在每一节英语课中都要用。它不仅适用于单词、对话教学, 也适用于Let’s do、Let’s chant的学习。如:在学完单词后, 我经常请同桌互相读一读, 互相检查, 达到认读本课单词的目标。由于PEP教材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 因此, 同伴之间的分角色表演, 对话使用尤为频繁。例如:在教学Unit 4 Part B Let’s talk时, 我设计了一个与自己的好朋友表演对话的活动。我请表演的同学戴上Sarah和Chen Jie的头饰, 一人扮演Sarah, 一人扮演Chen Jie, 同时准备一个Teddy bear。学生们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类型的合作方式, 往往是在教师想让学生用语言来完成一项任务或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调查时采用。例如:在教学PEP教材第一册Unit 5 Let’s make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型教学活动, 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 让他们用“What do you like?I like……”来询问组里的同学喜欢吃什么, 并记录下来。这样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 并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每一单元的storytime, 我都让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比赛。由于这一部分不是精讲部分, 在简单的指导后由小组长组织听录音、读课文, 然后再表演、各个小组之间展开互评。我发现学生表演得非常好, 能脱离课本, 还会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

二、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他们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 应视为正常现象。一次课上, 我让全班学生分两组竞赛, 各自出题, 对方组员回答。话音刚落, 就发现A组的几个学生狡黠地看着B组的那位他们“看好”的学生咯咯笑。那位学生在A组的欢呼声、B组的责备眼神中回答了问题。我急中生智, 说了三句话:“某某同学敢于回答问题值得大家学习, 他深刻思考了该问题, 但遗憾的是他的答案不正确。”第一句评价是对于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 第二句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 第三句评价则是揭示了该生答案不正确的信息。在课堂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差异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 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三、宽容学生

要使学生发展, 首先要对学生宽容, 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例如:一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女学生突然举起了手, 我高兴地让她发言, 可是这位学生站起来后, 一紧张, 什么都忘了, 急得哭了起来。我没有批评她, 而是鼓励她说:“你能主动回答问题, 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 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 我多次通过目光暗示或鼓励这位学生大胆发言, 有一天, 她终于顺利地回答了问题, 并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篇8

关键词:写作兴趣,语感,英语思维,小组合作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必须从兴趣着手, 解决学生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畏难情绪, 变“要学生写”为“学生自己要写”。

1、教师只有要向学生阐明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师应当指出写作训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 也是为了实现书面交际应用的目的, 同时写作能促进其他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系列措施, 使“英语写作重要, 必须学好”的观点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2、只有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才能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古人唐彪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自实践, 任何说教也代替不了实践, 但练要得法, 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由短及长地进行, 避免一步到位, 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导致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以采用“连词成句→造句→参照情景说话→写段落→写篇章”的步骤, 实现从指导性写作逐步过渡到自由发挥的过程。

3、只有采用多种写作训练方式, 练习不同的文体, 才能时而重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教师只有时常对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 才能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发展。

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过程中, 教师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不要逢错必改,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要满足他们完成习作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英语作文。

最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一些小策略来优化英文学习氛围, 创造培养写作能力的多维空间, 如:开辟英文习作园地, 组织英文演讲比赛和作文比赛, 广播播放英文稿件, 提倡学生用英语记日记, 交英语笔友, 推荐订阅英文报刊、杂志等等。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 培养语感, 训练英语思维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关键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提高写作能力精读固然重要, 泛读也必不可少。学生只有广泛阅读, 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 从而拓展写作思路;只有广泛阅读, 才能积累、扩充词汇, 从而讲究遣词造句;只有广泛阅读, 才能形成语感, 从而写作时才思泉涌;只有广泛阅读, 才能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从而避免汉式英语, 写出规范的英语文章。泛读要恰当地选材, 内容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 难度要适中, 体裁要广泛。可以是英文的报刊文摘, 可以是人物传记, 风土人情, 英文广告, 甚至是英文的标识语, 等等。学生在泛读时, 要做好读书笔记, 建立个人词典, 将遇到的精辟词句摘抄下来, 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三、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英语界老前辈范存忠教授在介绍英语写作方法时特别提倡仿写。他说:“任何一种技术的学习, 都是从机械的模仿到自然的应用。”模仿是学习程序中必经的阶段, 从组词造句、联句成段以至联段成篇都要模仿。之所以要强调模仿, 就是要求学生写出来的英语要有根据。但仿写不仅仅是原文词句的简单摘抄和堆砌, 而是一种文字的再创造, 它是写作训练的起步阶段, 不失为一条捷径。

1、范文的选择

仿写就要参照范文, 而课文就是最佳的范文。高中课文体裁广泛, 难易度适中, 以课文为范文训练学生的写作, 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巩固课本知识, 加深对课文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各类问题的英语范文, 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优美句子, 模仿其中的习惯用法。再者, 学生的习作也是很好的范文, 通过赏析习作, 借鉴他人可取之处。

2、课文的整体处理

教师必须坚持整体教学, 避免肢解课文, 突出语言分析, 忽视语篇理解。教师可在学生阅读前明确写作任务, 学生就会更留心课文的谋篇布局, 措词用语;阅读时, 教师提供指导性问题、细节性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全面思维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仿写前必要的指导

通过学生的整篇阅读, 师生的语篇分析, 学生对范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写之前,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明确写作要求, 提示写作技巧, 指出应注意的事项, 也可提供写作相关词汇以及惯用句式。

四、小组合作批改是减轻教师负担的良策

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 教师逐篇批改, 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而不批改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写作情况, 同时会打消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必须改进、完善作文批改方式。我尝试了分组合作的方式。将班级分成若干写作小组, 每次完成初稿后, 不是马上交给老师批改, 而是组内传阅, 互评互改, 共同提高, 排除大量的拼写、语法错误, 共同谋划文章布局, 推敲词句, 然后将二稿交给老师, 老师的批改任务大大减轻, 而着眼于发现共同性错误, 改正疏漏病句, 发现和推荐佳句和佳作。

总之,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只有遵循写作教学规律, 探索写作的训练方法, 日积月累, 循序渐进, 才能提高英文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勤亚:《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浅谈转化问题学生的点滴做法 篇9

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因素外, 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都可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问题学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学习成绩不好, 经常厌学逃学;有的思想道德不良, 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有的行为习惯不端, 经常小偷小摸;有的语言不文明, 开口脏话不断;有的兼而有之, 等等。因此, 对每位问题学生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 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爱生如子, 一视同仁

爱, 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问题学生平时听到的多是批评, 他们最缺乏别人的尊重和家长及老师的爱。因此, 教师要给问题学生应有的“位置”, 在感情上向他们倾斜, 在人格上尊重他们。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关爱学生,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让爱打动他们。教师不仅从学业上, 而且要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让他们感到老师和蔼可亲。

三、动之以情, 诚恳帮助

由于问题学生绝大多数在学习成绩上不理想, 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他们, 还经常批评他们, 有些家长甚至动手打孩子。这些现象经常出现, 时间一长, 他们产生了自卑、孤独、憎恨的心理, 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更谈不上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越差, 就越容易形成怕老师、怕学习甚至逃学的心理。根据这种情况, 平时要和他们多谈心、多接触, 多聊天, 使他们感到老师在关心自己, 在真心帮助自己的学习。平时上课经常鼓励他们多发言, 辅导他们做作业。发现有逃学的学生时, 多进行家访, 规劝他们重返校园,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努力学习。

四、激发兴趣, 树立信心

教师关心学生, 就能激发学生树立信心, 勤奋好学。通过班里班外, 以不同的形式讲校内外勤奋学习的故事,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内在美。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学好文化知识对成就自我、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 尽可能使学生学会。安排作业或活动要适合问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时, 对他们尽量讲得通俗些, 并设置小小的障碍, 叫他们去思考探索, 激起他们的探索和求知欲。

五、讲究方法, 耐心教育

在问题学生的进步过程中, 因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和自觉性, 他们的思想波动较大, 常常会出现反复, 因此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对待问题学生, 我们只要多换几个角度看, 就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 就会去亲近他们, 善待他们, 耐心说服教育, 缩小与问题学生之间的距离, 减少他们的逆反心理, 为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创造契机。

六、家校互动, 及时沟通

孩子的问题行为, 许多是因为其父母的思想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当所导致的。所以, 在对问题学生的指导上, 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的机会或与家长单独面谈, 诚心实意地探讨对孩子的看法及解决孩子问题的想法。同时还要委婉地请家长改正自身的有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启发父母注意对孩子的接触方法, 以及对父母自身问题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 开诚布公地交换各自的看法, 在不伤害家长自尊心的前提下, 劝导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做法、想法上做深刻的自我反省, 以便共同做好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

总之, 学校教育教学中时刻不能放慢对问题学生转化的脚步, 对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问题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转化方式。但不论哪种类型问题学生的转化, 都离不开教师情感的投入和爱心的奉献。因此, 要转化他们必须有感情投入, 教师需要用赤诚的爱心、真挚的感情、热情的话语使他们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学生对老师有感情, 才会接受老师的教诲。我们也只有把问题学生教育好了, 我们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完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张吉连编译.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与教育[J].外国心理学, 1982 (2) .

浅谈转化后进生的点滴做法 篇10

一、萌发后进生的信心

自信心与人的理想抱负、决心毅力是紧密相连的, 也是与自身的知识素养, 能力水平密切相关的。后进生的心里充满着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其自尊常以不容忍别人的轻视的扭曲状态出现, 其自卑却是真正悲哀的自卑。这种受到伤害的幼苗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 完全可以焕发生机。我班的后进生李某, 成绩较差, 无心学习, 扰乱课堂秩序, 家长痛心疾首。究其原因, 是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也没有学习的信心。因此, 在对他的教育中, 我十分注意给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如在表扬他聪明的同时, 给他讲关于漏斗盛水的道理。漏斗具有可溶性, 但不具有积蓄性, 而要想在漏斗里装满水, 只有加长时间和加大入水量。这位同学理解了我的比喻, 努力学习, 今天对我说听懂了一部分, 明天又垂头丧气地说跟不上, 这恰恰正说明他开始在坚持听讲。奇迹终于出现了, 一天他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说:“今天数学老师讲的一道提高题, 我听懂了, 举手回答后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鼓励他说:“你终于领到了入门证。”他仅仅是答对了一道题, 就如此高兴;仅仅是受到了老师可能不经意的一次表扬, 就如此满足, 表明后进生对进步的渴望。后来他的很多不良习惯也随信心的增强而得到了改善。由此可见, 让学业后进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激发其积极情绪, 恢复和提高其自信心, 消除心理障碍, 重新进入先进行列具有积极意义。

二、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

后进生落后的原因虽然很多, 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 极少获得成功的喜悦。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使他们的心理产生障碍失去了进取的决心和能力。所以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 为他们架起一座成功的桥梁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必须端正对后进生的认识, 认真分析其个体差异, 发掘出他们的闪光点。

许多老师都明白教育学生要抓闪光点。然而, 当面对后进生时, 又觉得其闪光点很少。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的确不容易, 但是, 我们一定要扒开缺点找优点。体育成绩, 后进生均比较高。班级举行的各种比赛等, 后进生都能积极参与, 我们应在这里多给予“掌声”和表扬。在“学习”和“纪律”所构成的二维空间里, 后进生可能无光可发, 但加上“活动”所构成的三维空间里, 他们往往会成为一颗耀眼的星。

三、批评也要悦耳动听

对待后进生一定要讲究批评的方式。例如后进生在不做作业时往往怀有侥幸心理。在发现他们有撒谎倾向时, 若老师板起脸指责道:“我早就盯着你了, 总是不完成作业, 真是屡教不改。”这往往会造成后进生强词夺理的反驳和诘问。如果老师善意地告诫他:“要认真对待作业, 做作业时要有一个好心情, 我希望你下次做得更好。”这样后进生往往会会心地一笑, 转身去补做作业, 因此, 如果我们从关怀的心态出发, 从预防学生违纪的角度考虑, 巧妙的批评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发后进生的热忱

实践证明, 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 委任一些他们可以胜任的职务, 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心理, 可以激发他们关心集体的热忱。如在班干部中体育委员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程某担任。另外我还增设了语言文明监督员及公共秩序维护员等干部编制, 这些职务往往对所谓的好学生是不屑一顾的, 一般层次的学生想干而又怕管不住后进生。而我大胆让后进生担任, 他们既敢管学生, 又没有人敢“捣乱”。不过对于他们的工作情况要给予关注。否则他们可能产生“只要把别人管好了, 自己散漫点儿没关系”的错误想法, 同时也可以避免其他同学因瞧不起他们而产生“坏人当道”的想法。

五、把爱献给后进生

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点滴做法 篇11

关键词:网络环境;作文教学;互联网;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8-0057-03

一、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的课堂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盘活作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充分利用技术,通过文字、实物、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音、光线、颜色、图像等媒体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营造写作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受时空的限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没有激情和兴趣,这也是作文教学难以盘活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作文教学的想法也就产生了。

1.唤醒学生各种感官

每堂作文课教师先把学生领进网络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技术把作文要求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代替以往的粉笔和黑板,同时把范文(由于传播方便,范文可多篇)一起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白作文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范文阅读,这样有针对性,一下把学生的视觉唤醒了,以前上作文课的唉声叹气的声音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性来了。由于需要操作计算机,学生们动手积极了,看得津津有味了,同时也强化了高效阅读的能力,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2.利用网络补充素材

当学生看到一定程度,欣赏得也差不多了,教师根据作文要求,进一步提出要求,使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素材补充,充实自己的大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脑中没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很难写出生动、出色的文章,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开通互联网,利用网络资源储备、增添、更换自己的写作题材,以防止资源的匮乏造成无话可写的局面。通过优美的范句、动态的视频文件、高质量的范文、清晰的图片等多种素材,进一步感化学生,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我指导学生以“感动”为题目的话题作文,引导学生利用Google、Baidu等著名的搜索引擎网站,输入关键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进行搜索储备素材,同时把最感人的视频文件放在教师机共享,让同学们反复点播。当学生看到生动的画面,听到感人的话语、曲折的故事情节,写作也就不头疼了,作文视野开阔了,资料详实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血有肉,有情有志。

3.利用网络及时点拨学生创作

教师及时提出写作要求,帮助学生正确地审题立意、构思剪裁、大胆创新、展现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打开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写作,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大量素材资源,活学活用,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作空间。

4.利用网络及时更新资源库

当学生创作完成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保存,保存自己的文章同时,把一些优秀的文章和在网络中探索到的资源进行保存,及时更新自己的资源库,丰富自己的生活,开拓自己的视野,真正为自己的写作储备丰富的知识库和资源库。在储备资源库时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储存,以便下次使用。平时写作时注意积累,就象“活期储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随用随新,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质量及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的作文课堂的讲评模式

1.开展“在线研讨”评改台

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而以前的作文教学,学生很少参与评改,作文讲评的滞后性错过了教师指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写作不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尝试网上批改,利用网络互动的特点,开展“在线研讨”评改台,把有代表性的文章放在网上,利用网络互动的特点,师生开始发表评改观点。全班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点评,不同的观点、看法、思想得到了盘活,全班同学通过键盘传递着心灵的火花和共鸣,通过在线研讨和交流,创作学习的思想得到碰撞,教师时时进行点拨和鼓励,一堂作文讲评课鲜活起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激发,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2.开展博客

通过开展“作文教学博客”,开通作文评改的第二条通道,在线研讨是作文批改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很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利用博客网络虚拟空间,增加学生学习的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作文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在博客中留下自己精彩的见解或者有深度的困惑等许多问题。例如:我把北京的《杯子满了吗》、全国II卷《海龟和老鹰》、山东的《春来草自青》等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放在博客中,让学生从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创作思路等几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好多同学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通过博客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3.开通公共邮箱

积极开展班级公共邮箱,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和解决写作中的问题,每个班级开通一个公共邮箱,用户名和密码公开,任何同学和教师都能随时共享邮箱,进行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答。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通过共享邮箱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提高写作的能力。

4.建立写作基地QQ群

现在的学生对上网聊天比较感兴趣,大多数同学都有QQ号,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QQ号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建立写作基地QQ群,让学生在QQ群里进行研讨学习,在QQ群里人人都发言,个个都谈体会,每一个同学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潜力

1.利用网络开通优秀作品基地

无论是谁,写了一篇文章总想让别人看到,想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得到大家的认可。同学们的这种表现欲更为强烈,因此,在网络作文教学环境下,开通优秀作品基地,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加工整理,通过网络放在校园网中,在全校内共享,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利用网络开展作文限时比赛

通过多媒体机房和网络技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作文限时比赛,每班推荐几名有写作才华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利用网络技术在机房内开展作文限时比赛,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潜力。

3.建立自己的作文档案室

为了激励不同学生共同提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写作档案室,档案室里不是精英作文大集锦,而是每位学生建立的自己的作文写作成长过程,记录着每位学生的奋斗过程和所走的艰辛路程,以便激励自己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四、教学反思

1.随着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得到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教师应积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加大课堂容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百倍地融入到素质教育的行列中,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的课程标准给学生的写作要求、阅读要求、课堂习作、课外习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不能再像以往一样,把提高、盘活作文教学作为一句空话,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的局面,由被动变为主动,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和手段,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

3.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条件,网络环境提供了交互的平台:在线研讨、聊天室、博客、电子公告、电子邮箱等交互平台,交互式学习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通过优秀的作品感染人,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4.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是课堂作文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和拓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在网络教学中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机会同等、自由选择、平等交流、有利学生个性学习和发展、课堂容量大等特点;应与传统教学相互补充、共同协调发展。

5.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提高,但不可否认个别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玩耍,迷恋网络,从而影响学习。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适当的指引和规范,必要时可进行在线研讨,如:迷恋网络的危害性、如何适度地利用网络等话题让学生进行在线辩论等。

6.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再现生活场景,并可以进行多角色的扮演和体验,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网上互评、网上交流、网上发表等环节,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盘活作文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航者,全体师生都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高效地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网络互动,促进了作文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吴刚.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M].

[2]侯定元.语文研究性阅读[DB/OL].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3]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M].

[4]邵瑜.基本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M].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做法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 抓住契机, 创造教学艺术, 培养强化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需要因“地”制宜。但是作为教师首当其冲的是把握好一堂课的导入。平平淡淡、僵化无味的导入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精力不集中。而巧妙的导入,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整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肖明在操场上跑步, 他跑了一圈的路程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 要铺多大, 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段来自学生的生活, 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所以, 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2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教师巧“导”, 能化平淡为生动, 化腐朽为神奇, 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而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桥梁,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对学生思维发展影响极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以保证每堂课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 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过易, 学生无须思考就会很快回答出来, 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过难, 学生即时经过认真思考也无从回答, 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的提问, 必须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绝大多数学生“跳一跳, 便能摘到桃子”。

(2) 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犹如“套三环”, 环环相扣, 扣扣相连,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教学“高不变性质”时, 先出示下列一组题目:

让学生口算出得数, 然后让学生观察, 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1) 从上往下看, 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呢?

(2) 从右往左看, 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呢?

(3) 由此, 你发现了什么?

(3) 设计的问题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教师提出的问题, 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 在“似懂非懂”之处, 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 巧妙一提, 似“蜻蜓点水”, 又如“四两拨千斤”, 让学生茅塞顿开, 思维顺畅。

3 精心创设情境

实践证明,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 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 能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环境”。所以, 教学时要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 精心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 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扇形统计图教学中, 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纸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 还请学生以4人一组为单位, 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 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 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 经历了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的全过程,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 提高了数学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 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4 作业“五花八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材, 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赋予作业新的内涵——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有利于良好情感和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有利于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张扬的一切学习活动的总和。为此, 作业要以书写、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为方式, 以富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意义的资源为内容, 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作业模式。所以, 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 要“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数学作业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利手段和重要保障。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我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 我是小法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 )

2/5和8/20分数大小相等, 而分数单位不同。 ( )

将4/5化成16/20后, 分数的值扩大了4倍。 ( )

(2) 我会填 ( )

(3) 我会做

把下列分数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你会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吗?你发现了什么?)

(4) 我会写

请写出与18/36大小相等的分数。你能写几个?

(5) 我会比较

曹范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中, 三好学生占1/3, 优秀少先队员占4/9, 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谁的人数多?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练习,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5 创设开放课堂

上一篇:人际交往价值观下一篇:复治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