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点滴谈(精选10篇)
读书点滴谈 篇1
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到好处的作文评语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训练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总结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认真写好作文评语。写好作文评语, 笔者认为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评语要突出重点
教师给学生作文写评语, 不宜面面俱到, 应把握重点。现实中, 一些教师本着高度的责任心, 对学生作文从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直至文章整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 无一疏漏, 这种做法所反映出的认真敬业态度, 我们不敢妄加指责, 但这种做法本身我们不敢苟同。面面俱到的评语虽然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但同时也使学生难以看到自己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应该注意的写作训练重点, 而且如果存在的问题指出过多, 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所以作文评语应结合单元训练重点、作文教学阶段目标以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来写, 只需突出一两个主要问题, 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训练, 循序渐进地克服不足。
二. 评语应注重启发
评语的最大功能是唤起学生的悟性, 激发灵感, 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写评语应善于“留白”, 不一定非写得透。对于技巧性、知识性问题当然写得具体明白一些为好, 对于认识上、思维方面的问题不妨引而不发, 为学生留点思考的余地。例如, 一个学生根据蜜蜂采花酿蜜写了一篇议论文, 但论题与论点只限于蜜蜂的勤劳与酿蜜的关系。教师看后觉得立意不新, 于是在评语中写到:“思想观点正确, 但立意不够新颖, 能否以更新的角度去写呢?想一想蜜蜂采花为什么能酿出蜜?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段富有启发性的评语,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学生对文章进行了较大修改, 从更新、更深的角度展开思路, 首先谈到人应广泛地学习, 积累知识, 然后重点谈到要善于“消化”和“吸收”, 这样才能酿出醇美香甜的“蜜”来奉献给社会。可见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评语“点拨了学生的心灵,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从更新、更深的角度去思考。
三. 评语需讲求谐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 僵硬刻板的评语, 学生必不乐意看, 也就起不到导向的作用。一句充满幽默谐趣的评语, 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即使是批评, 学生也乐于接受, 成为师生关系的黏合剂, 而且可以达到一种“笑过之后又不令人不思考”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米哈依尔·斯维特络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 是生活中的盐。”我们的评语为什么就不可以放点“盐”呢?有位男生写字时, 总喜欢写特别长的撇捺竖, 全篇很不整洁, 我在评语中写道“看你的字真累!长枪知椿, 刀光剑影, 弄得人心惊肉跳, 你能饶过看你字的人吗?”;还有一位女生, 习惯写在格子线上, 且不成行, 我给她写道:“字要写在格子中间, 既不要上爬下坐, 也不要左挪右占。切记, 侵略乃不义之举!”这些幽默风趣的作文评语很快在同学中间传开, 使当事者受到了批评, 旁观者受到了警戒。当然, 评语中运用幽默, 在于寓庄于谐, 妙语解颐, 而不是讽刺挖苦, 因此, 使用要适度。
四. 评语宜鼓励为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 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学生的作文无论优劣, 总是颇费心思写出来的, 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想法, 懂得欣赏他们。即使文章很差, 只要态度认真, 也应沙里淘金, 点滴肯定, 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 不要有任何一点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当学生看到自己文中的佳处被老师发现并加以赞赏时, 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极易升华为认真作文的动力。
恰到好处的作文评语, 如同一束绚丽的阳光, 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真情与厚望, 照亮了学生的心灵, 点燃了学生的激情, 从而使学生更努力写好作文, 升华自己的文章。
班风建设点滴谈 篇2
正如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能将人才标准统一一样,我们也不能将班风的标准统一化。但是好的班风应该有共同之处: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在终身学习的社会大环境下,没有学习能力,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责任感淡薄正是目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中学生的一大弱点。应该教育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家人及身边的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样的人将来走上社会才能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主观意识强烈,心理复杂而脆弱,协作沟通能力较差是目前中学生的通病。随着现今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如果没有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没有良好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荒唐”的想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动手的能力。在这些“有利于”的大前提下,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给班风“定位”。
班风应该是理性思索后的产物,具有严肃性和可持续性,要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形成良好班风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制定班规、讲评优劣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班主任的教育指导。处在心理不稳定期的学生,虽然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外来信息,但是能对他们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是班主任的教导。班主任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相对比较了解他们的“大伙伴”。班主任如果能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平等、面对面地交流,学生就会非常乐意与之沟通并建立信任关系。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就会受益多多。
2.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学生进行过一些活动之后,一定要组织他们“回头看”、“横向比”,使学生养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好习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促进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可以采用开主题班会、活动总结、经验交流等方式。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可与学生一样做认真的参与者,而不是主持人。这项工作做好了、做实了,对学生的触动会很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有当他了解自己时,才能教育自己。”自我教育就是不断寻求思想意识上的制高点,只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才能使其自觉地将目标付诸实践。自我教育是教育成功的最高阶段。
3,建立科学、恰当的竞争、激励机制。在班级中,奖励什么、惩罚什么,如何奖励、如何惩罚,都应取得大家的共识,把握好这个“度”,它就会像杠杆一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对于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当众一句适当的夸赞必然会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关心集体的学生,其身影必定会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没有竞争,就分不出优劣;没有激励,前进就会缺乏内动力。
4.建立班级文化氛围。办板报、布置教室、确定班训等,都是静态的文化氛围;举办有益的课外活动,如:联欢会、郊游、参观、球赛、技能展示等,则是动态的文化氛围。不论是静态的文化氛围,还是动态的文化氛围,只要是高雅、活泼的班级活动,就能全面展示学生个人的才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谐人际关系,最终形成高度凝聚的火团,来照亮每一位学生前进的方向。
(作者单位:木兰县教育局)
阅读点滴谈 篇3
一、阅读是孩子最好的娱乐方法之一
现代的孩子们学习任务很重, 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他们特别需要娱乐活动来缓解压力。而阅读有趣的课外书, 就是一种放松方式。孩子们看书不是为了再接着“上课”, 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而去看书, 在很多情况下, 书籍应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娱乐工具。当然, 我们作为教师也应理解孩子, 不要硬把阅读转变成了一种极其单纯的教育教学手段, 如果是这样的话, 孩子对阅读的态度就会如同像对待课本一样冷漠了, 也就失去了那种轻松自愿阅读的乐趣。
二、书籍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 儿童成长需要体验艺术
当孩子阅读文学作品时, 教师和父母应注重的孩子艺术方面的教育。通过阅读, 除了可以让孩子快乐并汲取知识与信息外, 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孩子对图画文字的审美观。更能以此探索自我, 了解外面的世界, 进一步建立对外在事物的积极态度。对低年级孩子而言, 阅读不只是能够促进自身的语言发展, 更应该是一种好的学习的媒介, 能够从中学习到自己穿衣服、吃饭等一些生活的自理能力, 或者学习关心周边的人或者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比如一些童话故事中的有正义感、善有善报的好的情节, 都可以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阅读本身就是在学习
阅读是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思想、知识方面的教育。有个美国女孩叫玛琪, 她是一个佃农的女儿, 她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在结婚以后, 她先后生下了5个孩子, 并以给富人当女仆维持生计。但是她不甘于孩子重蹈自己读书很少的人生。她就借着给主人清扫卫生的时机, 看她们教育子女的方法。她发现, 这些有钱人家孩子的卧室都有书架, 书架上摆放着各种书籍、报刊。于是, 她就在自己家里也依照富家房间一样, 给孩子摆放上了书架和书籍, 并经常督促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总之, 多年以后, 她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5个孩子共获得十几张大学文凭, 其中的一个儿子詹姆士还取得了医学和心理学两项博士学位, 并获得了近四十项荣誉学位, 成为了耶鲁大学的知名教授。
四、拓宽视野, 丰富孩子的人生阅历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模式的变化, 孩子们由我们小时候的“散养”逐渐过渡到“圈养状态”。孩子的生活经历越来越单调化和简单化。而阅历又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因此阅读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他人的经验无疑是拓宽孩子视野和丰富他们人生阅历的最佳途径。书籍就是望远镜, 书籍就是一盏灯, 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多多阅读, 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 开阔视野, 丰富阅历, 益于人生。汽车没有油了, 就需要加油, 人也是一样, 脑袋里空空的, 就需要多看书了。一个人只有加油, 才能释放能量, 才会在别人眼中有魅力。
既然阅读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影响,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呢?
1. 平常要给孩子讲故事
我们做父母的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父母讲故事, 讲完一个故事还要听下一个, 讲完一遍不行, 还得需要讲多遍。对于孩子来说, 阅读的最佳开端就是听童话故事、看儿童画册、讲故事, 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各方面受益匪浅, 最为重要的是, 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对阅读感兴趣, 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2. 做一个好的听众
当孩子刚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时候, 作为父母一定要像朋友一样去分享孩子的这种阅读的快乐, 以保持和不断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当孩子把自己阅读的收获说给你听时, 不管他表达的是否能够正确和具体, 作为父母你都要专注地去聆听。当孩子所讲的连你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时, 你要从表情和语言上表现出你的惊喜以及对孩子由衷的欣赏, 并给予鼓励。有的时候, 父母有意的“无知”, 会让孩子更有自信心和成就感, 从而更加喜爱阅读。
3. 营造丰富的阅读环境, 有助提高孩子的兴趣
阅读环境我觉得有软环境和硬环境之分。硬环境包括:阅读的空间、书籍的收藏、陈列图书的种类和数量等几方面。软环境主要指父母及教师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间的保证, 亲子、师生互动, 适合孩子的阅读方法等四方面。处处有书, 让孩子可随处看到、拿到书, 孩子无聊的时候, 自然就会去阅读。要有固定地方让孩子放书, 如书柜下面几层、卧室等, 只要不影响起居, 厨房橱柜也可安排空间。时间上可以经常在睡前阅读。这个时候孩子的精力已经发泄得差不多了, 能够安下心来看书阅读, 并且看书阅读能够有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 在愉快的环境中让孩子入睡。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应尽可能地避免讲一些冒险类或者过于夸张的故事, 除非是阅读的时间达到了半个小时, 而且讲完后还要再讲一些温馨的有助于孩子睡眠的故事。这样的话孩子会非常喜欢听, 并作为是睡前很必要的一项活动。久而久之, 孩子会养成习惯, 在这个时间段阅读故事会成为睡觉前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时间固定了下来, 孩子很自然就会空出这一段时间, 别的事情也就不会去做了, 也自然会感觉到这段时间阅读的重要性。在书籍的选择上,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图书, 选择他们喜欢的书籍并适时更新。
4. 避免阅读的功利性
关于“课外阅读对自己有哪些帮助”这一项调查,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 所有孩子首选的项目都认为阅读可以增长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其次是能够提高作文水平。五年级的学生调查, 将这两个顺序换了一下, 认为阅读主要是提高作文水平, 然后是增长知识。专家认为, 阅读可以扩大孩子视野, 提高素养, 当然, 经常阅读可以培养语感, 提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阅读已经成为学习的辅助工具。不过, 不管阅读什么, 孩子总会有收获的。
总之, 孩子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 能够很好地促使其在文字组织及语言表达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同时也更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虽然阅读对孩子好处很多,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本身给孩子带来的喜悦及身心的满足。
班级管理点滴谈 篇4
关键词:班级管理;组织者;指导实施者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70-01
班级管理工作是艺术性工作,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指导实施者,一个班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劣。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集体观念、责任感、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合格人才。下面,就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日常管理谈点肤浅的见解与大家共勉。
一、民主平等是主轴,诚实守信是关键
在班级建设中,要始终做到班上事务人人参与,班上荣誉人人享有,民主推选班委干部,学生干部与一般学生间关系平等,师生间、同学间应诚实守信。每期班上都会进行一次班干部选举,这次选举很重要,决定班理管理之成败。在选举之前,老师每次都明确告诉学生,要求他们认真、慎重对待选举。班干部的选举要尽量做到名实相当,即要选班上胜任此职务的最优人选,明白告诉学生选举是责任,所选出的干部如果不太称职或不太恰当,对班级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样一来,学生平等地参与到选举中来了,并且也能谨慎地对待,选出的干部也有较强的责任感,容易受到同学信任,事情就能很好落实,工作也就干得很出色。
再有,诚信是构建和谐班风的又一主题,一个班只有老师真诚,学生诚实守信,这样班级信任度提升,凝聚力就会增强,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又利于班级成长与管理,这其中,老师的模范尤其关键,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要正其人,必先正其身”,说的就是这一点。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与学生交往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是尽力地做到了这一点,在班级中起好了诚实守信领头人的作用。记得是初2010届,班里有一个男生名叫周庆川,他爱抽烟,有一次我从其他学生处了解到了他抽了烟,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但他始终不承认,我耐心地开导他,希望他诚实以对。当我了解到他是怕讲出来后会让家长知道,而他的家长对他很严厉,动辄就打,他很惧惮,我当即向他承诺:“只要讲了,我保证说服家长这次不打骂他,前提是不再重犯”,随后他向我坦白了,凑巧这时其家长不知不觉来到了学校,在此情况下,我只得告诉家长并做家长的工作,告诉家长教育子女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这一次家长果真没打他。第二天他到校特别早,并且从此改掉不少的不良习气,渐渐地学习进步了,后来还居然考上了本校的高中。
二、严格班级管理,时刻关心“问题学生”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就必须制定一些有效的制度。如考勤制度、纪律制度、清洁卫生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一旦制定出这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就应认真去执行,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始把这些制度贯彻落实到位,以后的管理就轻松。对于一个班级的管理,光有制度还不行,制度也只能适合大多数学生,对于部分“问题学生”那应当别论了。对于班上的一部分“问题学生”,首先理出他们各自的问题所在,有守纪学习困难的“学困生”,有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不爱学习,又不太守纪的“双差生”,对待他们方法就应不同。对于“学困生”,有自己懒惰原因造成的,要帮助他们在主观上要改变观念,克服不肯下功夫,不思进取的坏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从今天做起,不懂就问,百折不回,这样就会进步。另一种“学困生”是因严重的自卑心理造成的,这类“学困生”往往在班上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或打击,他们失去了自尊心,充满着严重的自卑感,在班上往往沉默寡言,学习积极性缺失,内心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无论做什么事,老是认为一定不如别人,于是乎失去学习的动力,导致成绩越来越差,自卑感愈发强烈。我教过2007级有一位学生,有一天,他觉得学习实在是没有意思了,就不想上学了,而家中又逼他来上学,于是他就早上上学时不到学校,到街上闲逛,下午放学又才回家。家长知道后,就每天上学、放学来人接送,再到后来,每到上学他就是头晕、头痛,以此想逃学,我找该生耐心的沟通,对他进行了鼓励,同时想办法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在家长和我的配合下,他摆脱了阴影,学习明显进步了。对于“双差生”的教育老师更应给予其真爱,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应该理解为是对“双差生”增加感情投资,人的情感是共通的,只要付出的是真爱,不怕收获不到硕果。对“双差生”的教育同时还应做好“成功的激励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也还应采取降低学习难度,让他逐渐回到正轨上来。
三、教育学生方式灵活多变,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青少年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情感既敏感又脆弱。作为教师应时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情感体验,发现学生思想、心理或学习上出现问题要及时化解处理,切记不能拖延教育疏导的最佳时机。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批评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但使用这种教育方法一定得慎重,以便让学生产生挫伤感,批评学生要分场合,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使学生不丢面子,听得进,改得也快,要多采用背面批评、公开表扬的方法,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进步心,增强自信心和前进的动力。再有教育学生也要因人而异,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同种事物,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教育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班级建设点滴谈 篇5
一、运用榜样进行有效的德育, 促进班级优良作风的形成
班风是班级中形成的一种共同习惯与风气, 总要历经一个由点到面、由少数到多数、由压力到动力、由不自在到习惯的发展过程。 推动这个过程发展与前进的除班主任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外, 还要靠榜样的力量。 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总需要有人开风气之先河, 做优良班风建设的火车头。 这就要求班主任密切注意动向, 发现好风气的带头者, 大力给予培养、教育、引导并不断提高其认识, 增强其行为稳定性, 使其成为班集体的骨干与榜样。 如:我发现班上有一位男生, 桌上总是摆着各种各样学习工具书及课外书籍, 而且他总能比别人“未卜先知”, 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 于是, 我交给他一个任务, 让他事先做好准备, 课上再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使用这些有益书本的。 我奖励他一颗“学习之星”, 并授予他“知得多先生”称号, 号召全体同学向他学习。 一段时间后, 班级掀起了看课外书热潮, 爱看课外书籍的学生多了, 课上总有学生有出乎意料的表现, 我也坚持让学生上台推荐好书, 介绍经验。 树立榜样要切记不能人为地炒作与包装, 要让事实说话,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榜样力量, 再通过结对子, 手拉手, 合作竞争, 促进本班优良作风的形成。
二、充分认识和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让人人都参与班级的各种管理与活动
“新基础教育”提出要确立学生是班级的主人, 班级是每个人的班级的观念, 让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 乃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前提。 班集体建设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教育学生、塑造学生、锻炼学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 才能使他们受到教育。
1.真正做到 “民选干部”。 每学期开学, 我就把班队干部的评选要求、条件和职责告诉学生, 在学生中通过推荐与自荐选举班队干部。 选出来的班队干部, 直接对全体学生负责, 每周的班队课都有一个固定项目, 学生考评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既激发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 又增强了学生对班干部工作的认同, 增进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推进 “轮流小老师”制。 为全面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推行了“轮流小老师”制度, 每周举任两名学生当小老师主持一周班队工作开展的计划、组织、检查、总结和评价。 从一年级的“扶”, 到二年级的“放”, 让学生真正走上讲台, 真正独立管理班级, 是推行小老师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
3.定期评定优秀干部、优秀组长和优秀少先队员, 及时巩固学生取得的进步。每周都由小老师组织召开班队干部会, 评价一周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和技能等, 在此基础上评选优秀干部、优秀组长和优秀少先队员, 并由小老师当场颁奖。
通过这些措施, 学生潜能得到了开发, 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满足了学生社交和归属的需要, 满足了学生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更高了, 他们把自己的健康成长视为对班级的一种责任, 从而以更加积极的面貌接受学校教育。
三、创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新基础教育” 指出: 班级文化建设是从班级环境创造开始的, 它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 积极健康的内容, 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 形成一种意境。 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 为此, 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班级环境的创造。
1.重视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造
文化性物质环境创造主要是指微观物环境, 如班级中的标语、图画、图书资料, 教具用品, 等等。 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 我鼓励学生节约零用钱, 为班级添置了图书橱, 并将自己的课外书籍放在里面与同学一起阅读, 分享知识, 图书橱成了学生了解课外知识、拓展知识面的“窗口”;以展示学生的风采、特长为主的“谁最棒”中设立了“优秀作业栏”、“小作品”;有帮助学生之间形成竞争的“谁是冠军”,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取名, 有 “雏鹰小组”、“纪律先锋”、“百灵小组”、“火炬小组”, 在各方面进行小组比赛, 比比谁拿到的红旗最多为冠军。还有“班级明星” (九种不同性质的“星”) , 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平时表现, 记载学生方方面面的成绩与进步, 人人之间又形成一种竞争力。 随着班级和个人的成长、变化, 学生逐渐将这些视为自己学校生活的组成部分, 产生认同感, 成为师生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
2.重视社会化环境的创造
社会性交往环境主要通过活动实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存所必需的知识、 技能和社会规范, 发展社会性交往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社会化。 例如:我让学生参加文化传统的中秋节、元旦、清明节等活动, 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创设具有社会仿真特征的“班级岗位轮换制”, 使学生对社会性行为与社会角色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 让学生参与具有劳动服务特性的 “帮家人做件事”、“我为班级出份力”、“制作小礼品”等活动, 使学生获得各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多种社会性情感的体验等。 这些教育活动的提供主题明确、健康、富有教育性, 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能力水平, 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诗歌教学点滴谈 篇6
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中的难点是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分;表现手法中的难点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而衬托又容易将正反衬混淆。下面我就这三点结合实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
从理论上说, 借景抒情是作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而触景生情则是当作者看到某种景物时, 直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诗中“原上草”是作者描写的景物, 而要表达的感情则寄托在“烧不尽”和“吹又生”的描写中。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 尽情抒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这种抒情方式就是借景抒情。
又如苏轼的词《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上片首二句写景“草”“软”“沙”“轻”, 久旱逢雨, 如沐甘霖, 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 油绿水灵, 格外清新;路面上, 一层薄沙, 经雨之后, 净而无尘, 纵马驰骋, 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 作者情动于衷, 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下片二句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 桑麻欣欣向荣, 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 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 沁人心肺。如此美景自然而然地使作者发出“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感慨。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 接着触景生情, 自然流露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 又自然触景生情, 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从这两例我们不难看出“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是间接的, 而“触景生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则是在景物描写的铺垫下直接抒发出来的。
二、衬托与对比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 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 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 就显得更清楚, 更鲜明, 更突出。
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衬托有主次之分而对比无主次之分, 是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雪本是无声无息, 无嗅无味的, 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别。但这首《夜雪》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已感“衾枕冷”, 可见雪落时间已久。“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却见窗明, 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最后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这些描写只是为了能突出雪大、雪重。
又如, 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写华清宫, 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一、四句写宫外。宫外, 暗云压城, 雪花如卷, 天寒地冻, 草木枯瑟;二、三句写宫内, 只见雪飘之形, 不见雪堆之景, 树林郁郁葱葱, 楼阁碧帘垂地, 一片暖融融, 统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闲, 外面的寒冷, 他们亦毫无觉察。
三、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 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用坏的衬托好的。常见的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例如叶绍翁《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儿童欢乐愉快的心情更激起诗人流落他乡的凄凉之感。
再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本欲写静, 却写了桂花落地的声音和鸟鸣声, 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教室里静得掉在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到”, 两者是一样的写法。
正衬的两者是向相同的方向发展, 反衬的两者则是相反的。
朗读教学点滴谈 篇7
一、认识朗读的作用
1. 朗读有助于情感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创设一定的情境,配上抑扬顿挫的朗读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老人与海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饱含深情,但小学生对于人与动物之间产生的真挚感情却无法感受、理解。我在教第二部分时通过课件播放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的悲壮画面,并以低沉的语调朗读这段文字,朗诵时融入感情,使学生融合到海鸥群中,进入到海鸥对失去老人的无限哀思之中,激起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然后指导学生对感人至深的句子反复朗读。此时,老人无私的高大形象已深深烙在学生脑中,海鸥对老人的情愫自然呼之欲出。
2. 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意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通过朗读可以对文章细细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大段,可采用“读—议—读”的方法。我引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学生边听边议,领会小女孩坐在大火炉前面产生的幻象,说明她冷极了,渴望温暖,但得不到温暖。接着
三、结合阅读教学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情度
阅读教学应当是强化学生朗读能力训练的主阵地。许多教师受应试理念的影响,将原本韵味十足的阅读教学肢解成若干知识点的教学,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身。这一点是不可取的,我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渗透朗读能力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我充分发挥范读的引领作用,以教师发音准确、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教材,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技巧的提高提供示范,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其次,我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示范朗读,这样的示范更精准和富有感情,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运用男女生分段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开展朗读训练,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综合训练模式下,学生对于朗读的重视程度更高,掌握的技巧更娴熟。
四、开设专门的朗读课程,提高学生的技巧掌握度
仅凭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朗读课程的设置与调整,征得学校课题组同意,在每周二下午的活动课时间开设阅读指导课,专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强化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首先,我在班级前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每日一拼”和“每日美文”两个栏目,每天更换内容。“每日一拼”是纯拼音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拼音的朗读能力,指明小女孩第二、三、四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使学生领会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食物,没有欢乐,没人疼爱。从她冻死前产生的幻象中看到本是应当小女孩享受的东西,可她只能在幻象中享受,非常可怜。通过朗读,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油然而生。
3. 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同样一篇文章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则乱读一通,这就是对语感的认知。如果能对一篇文章进行初读、精读、复读等训练,老师加以总结,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的朗读就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熏陶,也是一种审美的活动。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朗读自然就投入了。
4. 朗读有助于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安排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得到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文并茂的佳作。作者在描述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时,用了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各分句句式相近,语意相关,一气呵成。它分别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独特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些节奏明快的排比句,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但为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而且被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感染。学了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写《我爱家乡的山水》,学生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模仿作者的写作特点,用优美的语句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在我家的屋后有一条小溪。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和自由自在的小鱼;溪水真凉啊,在炎热的夏天,你只要站在溪水中,一股凉丝丝的感觉便从脚底直奔全身,闷热之感一扫而光,舒服极了;溪“每日美文”是一段富有感情的片段或诗歌,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通过这样两种方式实现学生朗读技巧与音准方面的日积月累。其次,在每一节阅读指导课上,我都以某一种类型文章的有感情朗读作为教学内容,以此为范本,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方面的训练,并要求学生在课后选取相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拓展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参与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教学成效,我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延伸,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借助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共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首先,我结合朗读教学训练要求,组织开展了多种竞赛活动,如组织开展纯拼音朗读竞赛、常用字认读比赛、美文朗读比赛等,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对朗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我结合学生对朗读的兴趣爱好,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并给予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在技巧方面进行指点,让学生在这样的兴趣活动之中实现自身能力与兴趣的提高。除此之外,我还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的各种与朗读有关的活动,推荐学生参加,先后有多名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获奖,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平时的扎实训练与日积月累。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朗读教学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于场面描写教学
———以《口技》为例分析
杨利群
(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广东广州
摘要:场面描写是对特定场景的总体描述,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以《口技》这篇文言文为例,说明场面描写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口技》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场面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口技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口来描摹声音,演绎故事,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之中,但曾经名震京城的口技表演已经不复存在,《口技》这篇文章描写了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场面,通过语言艺术有条不紊地再现了当年奇妙纷杂、波澜起伏的口技表演场面,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想象当年口技表演的盛况和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本文旨在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描写口技表演的场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外拓展,当堂训练检测,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场面描写。
一、如何进行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的对象做正面的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正面描述场面,完整地再现当时的情形,让读者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当时的情景。
1.《口技》这篇文章精彩再现了当年的精彩表演场面,
具体描述了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入睡、失火救火的场景:
(1)一家四口由睡而醒: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水真甜啊,你只要捧上一口,喝了它,一股甜丝丝的感觉直奔心田。溪水一年四季潺潺流着,仿佛在弹奏一曲赞美家乡的歌……”小作者们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实。可见朗读有助于发展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从教多年,我体会到那种伶牙俐齿、感情充沛、滔滔不绝的朗读者微乎其微。多数学生是:言不及义而金口难开;或背后口若悬河,风趣幽默,但朗读课文时面红耳赤断断续续,声如蚊鸣。朗读的情感平淡无情,如一池静水,总是一个腔调,一味铺叙。因而可以从下几点入手:
1.备好朗读教学。
教师备好“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教师不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就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朗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只有先直接感受,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2. 教给方法,有效指导。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因为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础。学
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2)由醒而睡: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
(3)失火救火的过程: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2.作者运用什么手法直接描写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1)时间顺序,通过“既而”“未几”“忽”“俄而”“忽然”等时间副词,把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序地讲述出来。
(2)层次变化,表现声音的远近、外内、大小、分合、疏密、多少变化。
(3)动静结合。通过“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用声音反衬深夜的静谧气氛,以动写静,更显寂静。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落花、月出、鸟鸣等细微的声音衬托春夜山涧的静谧和宁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由此可知,正面描写要做到有序、有层次和有波澜,综合运用动静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惟妙惟肖地把具体场面描绘出来,让人读其文如入其境。
二、有效运用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达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生由于受多音字、形似字和方言的影响,朗读时会出现读错、读偏的现象。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良现状,应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其次让学生懂得字词停顿,分节朗读。如汉语拼音设计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可以训练按词停顿并用铅笔在词语的下面用横线画出,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单词停顿,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节朗读,读时要求不一句一拍地拖腔拉调,语速快,然后过渡到词连词地朗读,教师随时给予指导,矫正。再次注意标点的停顿。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常用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顿号、问好、感叹号等,以及这些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时间的长短并通过范读进行指导,通过讨论、比较、体会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的朗读方法。最后提升到美读。在教学时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训练,如速度、停顿、轻重音、语调等。
3. 采用合适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形式多样,有范读、配乐读、诵读、齐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赛度、录音读、表演读等。不同体裁特质不同,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如在教《将相和》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推敲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富有情趣的动态表演,学生体验文本情境的同时朗读的技巧也得以提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唯有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使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和“亮点”。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每个阶段的要求,进行指导,确保朗读效果。
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8
首先, 强调运用优美的语言美化生活, 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比如《桂林山水》中“用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呀”, 三个优美动听的排比句, 先描写丽江的水, 再用“桂林的山水真奇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桂林的上真险啊”, 来个华丽词句组成排比句, 描绘桂林的山, 最后把山水人结合起来, 运动、呼吸, 碧波荡漾;像人在画中游的, 彩虹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美好的向往和无穷的回味。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头脑中浮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对这些优美文字的讲解, 可使学生的精神为之振奋;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爱美情趣。内心世界得到巨大冲击和净化。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比喻句排比句, 联想等修辞手法, 进行习作练习。这样可使学生在随后写作《可爱的家乡》, 《可爱的校园》等文章时, 都能用优美简练的文字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出来。为加深记忆, 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古迹、游景点, 让学生现场作文, 以达到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 起到引人入胜, 美化生活的作用。
其次, 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运用动听的词句描写场景, 借景抒情, 催发素质教育的萌芽。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运用动听的语言描绘场景, 能够借景抒情, 如:白居易在《暮江吟》中用短短四句动听的语句, 对深秋行加以描写, 那夕阳倒映在江面上, 映红了半个江面, 青翠的草色再映在里面, 江面上红绿相映, 露水凝结在草上, 在珍珠似的月色下闪闪发亮。那宁静的夜色给人留下“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美好印象。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首诗时要抓住这些优美质朴的语言讲深讲透, 读懂诗句, 理解其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和欣赏,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使其产生努力学习丰富知识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使学生想学、乐学, 产生对素质教育的强烈渴望
第三, 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运用华丽的诗篇, 回味过去, 描绘未来, 以激发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讲解《狱中联欢》时,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对联至关重要, 我就把当时我党地下工作者的为了全国的胜利, 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国民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革命者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对胜利充满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要通过电影片段、视频等手段让孩子们了解, 然后再抓住对联中, 语言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引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渣滓洞监狱中, “洞中才数月, 世上已千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革命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还有南宋诗人叶绍翁, 《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描写同大地回春相联系, 讲清时代背景, 说明这些华丽诗句的原意和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体会课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的基础上, 理解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巧妙的斗争艺术,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学习时光, 奋发向上, 形成尊师守纪。勤学多思的良好学风, 对素质教育产生认知, 感知和浓厚的兴趣。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巧妙运用优美动听的语言美化学生的心灵, 传播崇高的风尚, 就一定能使学生对素质教育有新的认识。把素质教育渗透于实践, 就一定能敞开素质教育的窗口, 使其发扬光大。
摘要:语言, 是人类心灵的窗口, 学生时代正是每个学生学文字学语言的关键阶段, 要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优美动听的语言, 帮助学生开启素质教育的良好开端, 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渗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中, 在强调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重视语言教学,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来引导,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非常必要的。
作文讲评点滴谈 篇9
一、科学设计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导向,直接关乎一节课的优劣。那么,每一节作文课的讲评标准该如何确立?
1.从模仿课文的写法上确立评价标准。文章的写法多种多样,有的平铺直叙,寓情于平实的文字;有的文采飞扬、热情洋溢;有的使用象征,磅礴大气;有的托物言志,蕴含道理……素描式的手法、衬托的手法、对比的手法等等不一。学生在初学写作时,离不开这些手法的模仿,仿写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文章的写法,教师根据所学文章、学生学习情况提出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文,让学生明了彼此之间、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从单元说明上确立评价标准。单元的编排以什么为主题,要渗透哪些精神,培养哪些态度、情感、价值观,训练哪些思维方法,单元说明上有明确的说法。教师可根据单元内容情况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给出相应评价。
3.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确立评价标准。学生掌握了一定文体知识后,会对某一文体有偏爱,写作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作文时会不自觉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这时,教师要明确标准,鼓励学生在不违背文体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张扬个性,发挥长处,写出优秀的文章。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再找出弱点和不足,加强练习,正确把握作文教学的方向。
4.从中考作文的要求上确立评价标准。作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很大,因此,教师要将作文评价标准与中考作文的标准联系起来,用中考作文的要求,讲评学生的作文。
二、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
课堂评价是为了鉴别优劣、激励进步、促进发展。其评价方法多种,如优生评中等生、待进生,中等生评待进生,教师评待进生;还有小组评、班级评等,评后给出相应的等级,让学生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评价的内容可看文章的中心是否突出、鲜明;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看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结尾是否照应;看表达是否符合教师设计的评价标准等。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基础不一样,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热情、热烈的氛围中写作、感悟。
在作文讲评中开展课堂评价,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评价可以使学生开阔学生视野。课堂中的偶发事情非常有趣。一次,有位学生读作文:“……候鸟飞走了,如排着人字形的大雁向远处飞去。”该生读完后,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们这儿没候鸟。”一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认为对,有的学生认为错。待课下经过查找资料,学生们不但知道了本地有候鸟,而且还很多,无形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有一名女生在作文中写道:秋天把绿色给了白菜,把红色给了辣椒,把金黄色给了柿子,把富足给了勤劳的人们。句子写得颇富情感,语言也很有气势,抒情性极强。可一名男生却站起来说:“老师,这话说得不准确,秋天的辣椒有绿色的,秋天的柿子也有红色的。”这名男生说得非常有道理,学生经讨论,明白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也懂得了用普遍现象代替特殊现象是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学生由此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2.评价可以拓展写作思路。一次,一名学生写一篇写景的文章,写自己家屋后的山,把雪前雪后的山描写完了就收笔了,学生们听后感到写得不到位,主题不够突出。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办法帮助他修改。学生们说:可以写雨后的山,可以写晨雾中的山,可以写夕阳下的山,可以写和山有关的故事……这名学生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修改后的文章大有提高。
3.评价可以提高审美能力。作文的写作顺序、构思、语言、手法及写作意境等,都是评价的要点。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评价的角度变了、次数多了,学生的欣赏水平自然会提高,审美能力也会增强。
4.评价可以使学生学会反思。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都是关系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将这些评价与学生自身的评价结合在一起,学生就可以找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再经过自己的反思,就会认识到优点,改正文中的不足。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获得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而生动活泼的作文讲评正是实现这一标准的灵丹妙药,它会给学生成长插上一双奋飞的翅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指导点滴谈 篇10
关键词:课堂,指导,数学
课堂是一面镜子, 新课程理念是否落实, 可以透过这面镜子进行检验。我校发挥这面镜子的作用, 提倡同课异构, 相互交流, 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 评价得与失, 进行实践反思,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下是我校教学一次活动的纪实。
案例:
王老师:我给侄子带大白兔奶糖, 分给20个小朋友, 带多少块可分给小朋友没有剩余?
生:带20块。
生:40块。
生:80块。
王老师:每人几块?怎样列式?
生:1块20÷20=1。
生:2块40÷20=2。
生:4块80÷20=4。
王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
王老师的数学课“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在新课引入环节力求激趣, 从小朋友的游戏中寻找到了分一分的信息, 从而引出除法, 从除法中寻找规律, 大的框架有了, 如何引导孩子从中发现规律, 这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和引导, 才能帮助孩子建构“商的变化规律”这一概念, 通过课堂的展示, 不难看出漏洞很多, 教师的引导不够精细, 语言表述不够准确, 从直观到抽象没有过度, 生硬, 情境引导无明显效果。
一、新课导入要简洁、有趣、有价值
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 想不想玩游戏?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玩一个分一分的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听好。老师这里有20块糖, 想平均分给20小朋友, 每人分得几块?怎样列式?“20÷20=1。”“如果我这里有40块糖呢, 每个小朋友分的几块?怎样列式?”“40÷20=2。”“如果我这里有60块糖呢, 每个小朋友分的几块?怎样列式?”“60÷20=3。”“80块呢?怎样列式?”“80÷20=4。”
二、引导观察, 比较分析, 揭示规律
(1) 请小朋友们认真地想一想, 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要分的糖多了, 每人分得的糖就多了, 分得份数没有变) (2) 刚才我们发现的变化, 实际上可以从我们所列的除法算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商的变化规律”。
三、探究引导, 要抓根本、抓实质
(1) 商在哪里?相对于商来讲, 其它称作什么?
(2) 再仔细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 看谁能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同桌议一议, 然后汇报。这要给学生探究的时间。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它的2倍, 商就扩大它的2倍;除数不变, 被除数乘2, 商就乘2……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它的几倍, 商就扩大它的几倍或除数不变, 被除数乘几, 商就乘几。)
(3) 这里要注意板书
商的变化规律
除数不变, 被除数乘几, 商就乘几;被除数不变, 除数乘 (除以) 几, 商就除以 (乘) 几。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4) 继续游戏引导。如果我把20块糖想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每人得到几块?怎么列式?分给4个小朋友呢?2个?1个?
(5) 再仔细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 你又从中发现商的什么规律? (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 商反而缩小。)
(6) 具体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它的5倍, 商反而缩小它的5倍或被除数不变, 除数缩小它的5倍, 商反而扩大它的5倍……被除数不变, 除数乘 (除以) 5, 商就除以 (乘) 5。被除数不变, 除数乘 (除以) 几, 商就除以 (乘) 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