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滴谈(共12篇)
阅读点滴谈 篇1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其用意可想而知。对小学生而言, 阅读优秀的作品, 会对其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 让读书成为习惯, 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阅读是孩子最好的娱乐方法之一
现代的孩子们学习任务很重, 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他们特别需要娱乐活动来缓解压力。而阅读有趣的课外书, 就是一种放松方式。孩子们看书不是为了再接着“上课”, 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而去看书, 在很多情况下, 书籍应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娱乐工具。当然, 我们作为教师也应理解孩子, 不要硬把阅读转变成了一种极其单纯的教育教学手段, 如果是这样的话, 孩子对阅读的态度就会如同像对待课本一样冷漠了, 也就失去了那种轻松自愿阅读的乐趣。
二、书籍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 儿童成长需要体验艺术
当孩子阅读文学作品时, 教师和父母应注重的孩子艺术方面的教育。通过阅读, 除了可以让孩子快乐并汲取知识与信息外, 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孩子对图画文字的审美观。更能以此探索自我, 了解外面的世界, 进一步建立对外在事物的积极态度。对低年级孩子而言, 阅读不只是能够促进自身的语言发展, 更应该是一种好的学习的媒介, 能够从中学习到自己穿衣服、吃饭等一些生活的自理能力, 或者学习关心周边的人或者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比如一些童话故事中的有正义感、善有善报的好的情节, 都可以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阅读本身就是在学习
阅读是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思想、知识方面的教育。有个美国女孩叫玛琪, 她是一个佃农的女儿, 她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在结婚以后, 她先后生下了5个孩子, 并以给富人当女仆维持生计。但是她不甘于孩子重蹈自己读书很少的人生。她就借着给主人清扫卫生的时机, 看她们教育子女的方法。她发现, 这些有钱人家孩子的卧室都有书架, 书架上摆放着各种书籍、报刊。于是, 她就在自己家里也依照富家房间一样, 给孩子摆放上了书架和书籍, 并经常督促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总之, 多年以后, 她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5个孩子共获得十几张大学文凭, 其中的一个儿子詹姆士还取得了医学和心理学两项博士学位, 并获得了近四十项荣誉学位, 成为了耶鲁大学的知名教授。
四、拓宽视野, 丰富孩子的人生阅历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模式的变化, 孩子们由我们小时候的“散养”逐渐过渡到“圈养状态”。孩子的生活经历越来越单调化和简单化。而阅历又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因此阅读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他人的经验无疑是拓宽孩子视野和丰富他们人生阅历的最佳途径。书籍就是望远镜, 书籍就是一盏灯, 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多多阅读, 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 开阔视野, 丰富阅历, 益于人生。汽车没有油了, 就需要加油, 人也是一样, 脑袋里空空的, 就需要多看书了。一个人只有加油, 才能释放能量, 才会在别人眼中有魅力。
既然阅读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影响,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呢?
1. 平常要给孩子讲故事
我们做父母的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父母讲故事, 讲完一个故事还要听下一个, 讲完一遍不行, 还得需要讲多遍。对于孩子来说, 阅读的最佳开端就是听童话故事、看儿童画册、讲故事, 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各方面受益匪浅, 最为重要的是, 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对阅读感兴趣, 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2. 做一个好的听众
当孩子刚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时候, 作为父母一定要像朋友一样去分享孩子的这种阅读的快乐, 以保持和不断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当孩子把自己阅读的收获说给你听时, 不管他表达的是否能够正确和具体, 作为父母你都要专注地去聆听。当孩子所讲的连你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时, 你要从表情和语言上表现出你的惊喜以及对孩子由衷的欣赏, 并给予鼓励。有的时候, 父母有意的“无知”, 会让孩子更有自信心和成就感, 从而更加喜爱阅读。
3. 营造丰富的阅读环境, 有助提高孩子的兴趣
阅读环境我觉得有软环境和硬环境之分。硬环境包括:阅读的空间、书籍的收藏、陈列图书的种类和数量等几方面。软环境主要指父母及教师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间的保证, 亲子、师生互动, 适合孩子的阅读方法等四方面。处处有书, 让孩子可随处看到、拿到书, 孩子无聊的时候, 自然就会去阅读。要有固定地方让孩子放书, 如书柜下面几层、卧室等, 只要不影响起居, 厨房橱柜也可安排空间。时间上可以经常在睡前阅读。这个时候孩子的精力已经发泄得差不多了, 能够安下心来看书阅读, 并且看书阅读能够有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 在愉快的环境中让孩子入睡。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应尽可能地避免讲一些冒险类或者过于夸张的故事, 除非是阅读的时间达到了半个小时, 而且讲完后还要再讲一些温馨的有助于孩子睡眠的故事。这样的话孩子会非常喜欢听, 并作为是睡前很必要的一项活动。久而久之, 孩子会养成习惯, 在这个时间段阅读故事会成为睡觉前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时间固定了下来, 孩子很自然就会空出这一段时间, 别的事情也就不会去做了, 也自然会感觉到这段时间阅读的重要性。在书籍的选择上,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图书, 选择他们喜欢的书籍并适时更新。
4. 避免阅读的功利性
关于“课外阅读对自己有哪些帮助”这一项调查,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 所有孩子首选的项目都认为阅读可以增长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其次是能够提高作文水平。五年级的学生调查, 将这两个顺序换了一下, 认为阅读主要是提高作文水平, 然后是增长知识。专家认为, 阅读可以扩大孩子视野, 提高素养, 当然, 经常阅读可以培养语感, 提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阅读已经成为学习的辅助工具。不过, 不管阅读什么, 孩子总会有收获的。
总之, 孩子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 能够很好地促使其在文字组织及语言表达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同时也更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虽然阅读对孩子好处很多,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本身给孩子带来的喜悦及身心的满足。
(卢龙县卢龙镇胡仙河小学)
阅读点滴谈 篇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革除陈弊,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为他们创设语文实践的资源、环境和机会,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方能习得。正是基于语文实践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理念,群文阅读在与传统的阅读、与单篇阅读的比较中,其优势才更为明显。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那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在教研组学到的其他老师的经验,简单地谈一下自己浅薄的见解。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把文章放在一起,有何意图。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无疑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与阅读教育理念。
一、以儿童阅读视角为线索进行组合
当教师选择的群组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有往下读的强烈欲望;读完以后,他们又有与人交流的强烈需要。我认为,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应该成为群文组合最为重要的线索。
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讲的是:14岁的小女孩乌塔用自己的钱一个人游遍欧洲。课上会请学生交流:乌塔这样做好不好?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做表态,随后出示一组“中外孩子差异”的文章。在思想的碰撞下,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乌塔之所以可以出远门,是因为中外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模式不同。由此,学生对自己成长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在这一系列群文中,来自成人世界的主题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儿童的视角,是儿童发现的眼光,是儿童的自我认知和精神成长。)
二、在教学过程中,以文本多样性为线索进行组文
为了让学生获得比较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现行教材从语言的表达形式,到篇章的布局结构都过分注重模仿性和迁移性。如:写景的文章常常以方位为序,说明文则用总分结构。这样的编写,显然的好处是,便于学生从读到写的模仿,缺点是抹杀了文章的表达个性,容易使学生产生阅读倦怠和审美疲劳。
我认为,在教授三上《太阳》说明文的时候,可以加入散文和诗歌体裁的描写太阳的文章,这样就丰富了文本的多样性,使学生的语言和认知得到发散和升华。
三、找文章主线,举一反三,让群文有机组合起来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有效地呈现文章。
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以六上《月光曲》为例:先指导学生阅读《月光曲》,文章通过别人的想、做、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琴技高超的音乐家的写作特点;以《别人的眼中的贝多芬》为题,再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练琴》、《贝多芬耳聋之后》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写人文章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不是正面的去展现一个人的特点。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让教材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
例如:“爱的不同形式”一组,取材于三上第八组《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与课外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的组合,“主题”是——爱。作者通过这一组文章,就是要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和思考,因为这一组文章“相似处”和“不同点”都显而易见。尤其是不同处,学生通过比较、多角度地探讨“爱的多种形式”,丰富了学生对爱的多元理解。
“美丽的童话世界”一组,取材于四上第三组《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与课外张天翼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大林和小林》及另一篇《小麻雀学本领》,这样的整体安排,让孩子们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童话的世界里尽情地徜徉、幻想从而更喜欢童话这种文学体裁。
五、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群文阅读的课堂应是自主的、多元的、开放的,教师应让生于读,让生于思,让生于议。但由于阅读量的增多,很多老师担心阅读任务完不成,所以总是牵引着学生在课堂上“奔跑”。有的老师习惯性的以问题为阅读导向,再看所设计的问题可议性不强,直接在文章中就能找到标准答案。虽然经常能看到课堂上小手林立,但一问一答的形式却无法让学生真正议起来。偶尔有点异样的声音,因没有按老师预设轨道运行,老师便着急了,本是一个可议的亮点生成,但老师却不敢放下话语权,着急地将自己的观点(或是正确答案)强加于学生,学生的议也就望而止步。对于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状态,无法实现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群文阅读的目标。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把群文阅读有效地开展起来,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关于《阅读之旅》丛书的使用:
1、每天一首诗,要求读会背,第二天早上检查;一周举行一次古诗朗诵展示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
2、利用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展示。
交流材料
群文阅读经验点滴谈
新村镇梨园小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3
一、巧妙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上课就板起面孔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将要完成什么目标,试想,此刻学生的兴趣会怎样,那一定会被你生硬的语言所抹杀,从而被动去接受,效果可想而知。课堂实践证明,恰当而精妙的导语犹如说书的开讲,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情绪稳定下来,并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随之产生能动的、积极的求知欲。在执教《散步》一文时,一开始,我面带微笑地和学生们交流:“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家是我们温暖的晴空,家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家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全家人一起观赏明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节目……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一文 ,去感受他们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这样的导入语,通过优美的诗化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亲情”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成功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以读促悟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究竟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我听过许多节语文优质课,老师们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好像学生的能力是靠教师讲出来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搞得学生昏昏欲睡,却很少听到学生动情地朗读。曾听一位专家在评课时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就不是优质课”,也许就是为了告诫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读书,这是促进学生感悟内容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让学生对精美语段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进而获得语感,形成语言能力。在执教《散步》时,我让学生默读、听读、抽读课文,之后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技巧,解答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疑惑。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教师的示范、指导、点拨交互进行,这样,使学生最终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以问诱思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我们要充分重视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我在执教《马说》一文时,在学生能够大致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我让学生根据要求找出文中句子:1.“伯乐”与“千里马”谁更重要,为什么?2.“千里马”经历了什么样的悲惨遭遇?造成它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3.“食马者”的无知表现体现在哪里?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动脑子思考,继而纷纷抢着回答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切合文本内容的提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进一步熟悉文本,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其真不知马也。开始,我直接提问:“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因这个问题有点艰深,学生们不知所云。接着,我结合前边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顾前面“食马者”的做法:“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番回忆之后,我顺势这样追问:“食马者”的做法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被引入更深层的思考……此时,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嘲讽食马者有眼不识千里马,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在“提问”上下一番功夫,就能对学生起到较好的“导”的作用,不仅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以情动情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用凝聚着这些情感的言语进行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扉,使他们为之动情,进而迸发出更高涨的求知热情。在执教《散步》中“研读入境,体味亲情”这一学习环节时,我的引导语是:同学们,莫先生一家人太让我们感动了,下面,让我们融入到这样一个“和美”“幸福”的家庭中,再一次体味洋溢在他们家的浓浓亲情……请同学们读出你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这样的语言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动情落笔,书写亲情”学习环节中,我的引导语是:亲情一直是维系人类情感的最细腻、最微妙、也是最真诚、最原始的命脉。正因为它的存在,人们才会谱写出让人割舍不下的爱的诗篇,流下动情的泪花。父母为了我们,他们的面容日渐憔悴,他们的双鬓日染白霜。父母的关爱,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正所谓“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我”一样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我们的父母。下面,就让我们动情落笔,抒写亲情。这样的语言,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还应将读写结合,实现读写一体化。我一直运用这种教学观指导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感知作者情感后,从文章的某一方面写一写感受,这样收效会很大。比如,在学了《散步》一文后,我让学生“动情落笔,抒写亲情”。1.根据你的生活体验,表达对“亲情”的感悟:亲情是身心疲倦时听到母亲的一声问候;亲情是 。 2.请以“亲情”为主题,写50字以内的温馨贺卡送给你的父母。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写作之后,再让学生公开朗读、交流自己的作文,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将各种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经常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续编有悬念的故事结局,开展想象作文训练,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总之,读是基础,是为写作作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作文的思想、情感、内容素材,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充满生机的语文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在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逐渐变得要学、乐学、善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4
首先, 强调运用优美的语言美化生活, 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比如《桂林山水》中“用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呀”, 三个优美动听的排比句, 先描写丽江的水, 再用“桂林的山水真奇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桂林的上真险啊”, 来个华丽词句组成排比句, 描绘桂林的山, 最后把山水人结合起来, 运动、呼吸, 碧波荡漾;像人在画中游的, 彩虹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美好的向往和无穷的回味。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头脑中浮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对这些优美文字的讲解, 可使学生的精神为之振奋;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爱美情趣。内心世界得到巨大冲击和净化。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比喻句排比句, 联想等修辞手法, 进行习作练习。这样可使学生在随后写作《可爱的家乡》, 《可爱的校园》等文章时, 都能用优美简练的文字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出来。为加深记忆, 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古迹、游景点, 让学生现场作文, 以达到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 起到引人入胜, 美化生活的作用。
其次, 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运用动听的词句描写场景, 借景抒情, 催发素质教育的萌芽。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运用动听的语言描绘场景, 能够借景抒情, 如:白居易在《暮江吟》中用短短四句动听的语句, 对深秋行加以描写, 那夕阳倒映在江面上, 映红了半个江面, 青翠的草色再映在里面, 江面上红绿相映, 露水凝结在草上, 在珍珠似的月色下闪闪发亮。那宁静的夜色给人留下“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美好印象。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首诗时要抓住这些优美质朴的语言讲深讲透, 读懂诗句, 理解其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和欣赏,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使其产生努力学习丰富知识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使学生想学、乐学, 产生对素质教育的强烈渴望
第三, 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运用华丽的诗篇, 回味过去, 描绘未来, 以激发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讲解《狱中联欢》时,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对联至关重要, 我就把当时我党地下工作者的为了全国的胜利, 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国民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革命者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对胜利充满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要通过电影片段、视频等手段让孩子们了解, 然后再抓住对联中, 语言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引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渣滓洞监狱中, “洞中才数月, 世上已千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革命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还有南宋诗人叶绍翁, 《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描写同大地回春相联系, 讲清时代背景, 说明这些华丽诗句的原意和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体会课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的基础上, 理解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巧妙的斗争艺术,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学习时光, 奋发向上, 形成尊师守纪。勤学多思的良好学风, 对素质教育产生认知, 感知和浓厚的兴趣。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巧妙运用优美动听的语言美化学生的心灵, 传播崇高的风尚, 就一定能使学生对素质教育有新的认识。把素质教育渗透于实践, 就一定能敞开素质教育的窗口, 使其发扬光大。
摘要:语言, 是人类心灵的窗口, 学生时代正是每个学生学文字学语言的关键阶段, 要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优美动听的语言, 帮助学生开启素质教育的良好开端, 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渗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中, 在强调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重视语言教学,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来引导,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非常必要的。
英语阅读教学之点滴 篇5
一,加快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
英语教学课划分成两大块,即口头(听说)和笔头(理解和表达)。有位很有名的专家说得好,英语学习无外乎就是阅读理解的学习。就近几年的高考而言,150分的试题,单纯阅读就占40分;从题量上看,也从恢复高考沿用多年的4篇增加到现在的5篇。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是最费时间,比较灵活的部分。从题目设置方面看:问题已从过去的从原文中找答案和简单的计算,逐步过渡到要求根据原文的精神实质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一部分题目中,你会很自然地会碰到像infer(揣测)、imply(暗示)这类词,要求学生根据段落揣摩出作者说的话的目地、文中说话者的引申义、文中没有直接陈述但却又所暗示的内容,甚至是根据作者已经谈到的内容,想象作者在下一段落中可能会说什么。从试题覆盖的广度上看,一般已交际环境为主兼涉科技、制作工艺等具体过程。不仅对学生做题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深层理解力,也就是学习语言的扩张力即素质提出了挑战。
因此,学生素质的提高,一要靠自身的临场发挥,更要靠平时教师对他们的训练。会教的老师,往往是交给学生“金钥匙”。不论会不会教学,只要从事教育教学,都不能只给学生“交钥匙”的道路。对教学悟得深的学生,就交给他们金钥匙,悟得不深的就交给他们铜钥匙,哪怕教给学生铁钥匙,也比交给他们现存的金山,银山强。因为现在教材和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中,源于英语报刊的原汁原味的文章越来越多,国产英文材料越来越少,没有拿到钥匙的人只能在知识殿堂的门外徘徊。
二、重视操作过程的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过程一是指非毕业班常规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毕业班综合复习的过程。前者而言,一教材为主,选择余地不大,主要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进一步活用词汇、语法、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期达到加深理解、搞活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选材余地大,时代气息强,知识面广,对学生的要求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阅读教学都要围绕中心主旨(main idea)进行。对一段文章的概括要利用它,对文章的提问要利用它,对作者语意的深层发掘也要利用它。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西瓜与芝麻”之间的关系。Main idea就是“西瓜”,是主要矛盾,要重点抓;具体的字词句是“芝麻”,是枝叶,是次要矛盾,不必要一一都弄清楚,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大意,或者“跳跃”式前进。与main idea无关的不用细说,与其有关的哪怕学生已经知道了也要提醒。用适量的问题把学生朝着作者的“思想”上引。学生的思路和作者思路一起跳跃了,想法一致了,启发引导就成功了——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了。
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
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点滴谈 篇6
【关键词】文本阅读 写作教学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53-02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各个学科都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拿初中语文来说,其改革重点主要放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外活动的综合性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得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并将语文定义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的发展情况来说,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单单写作教学来说就存在许多问题。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的方式、方法比较落后
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把作文作为教学重点,但是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主要在于个人的积累,这样就给教学方向造成了一定的偏差。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以讲评范文为主,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讲授写作技巧,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受到作文课的乏味,降低课堂的学习效率,压抑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创作和表现的欲望。在提倡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学习方式,写作水平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和改善。
此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方式单一,简单的几句评语居多,在作文讲评过程中也只是讲评优秀的范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过分迎合评分标准的写作要求,没有尊重和重视学生的观点,未起到课堂的引导作用,很难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初中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作文的写作基础是要明确作文的写作结构,即通过阅读的方式对作文结构以及作文语言进行充分的理解,然后将其正确地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简单的来说阅读也是一个作文写作的学习过程。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初中生不能满足正常的阅读量,因为他们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及其爱玩的天性,真正属于他们的阅读时间较少,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易造成写作语言匮乏,很难提高其写作水平。
3.学生对于作文的认识不充分
对于作文的恐惧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只有高分的才是好作文,因此学生的写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为求高分背诵作文范文和素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作文构思,一些和主题不想关的素材也被硬加在学生的作文中,这样写出的作文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感。此外,类似作文评分标准等的条条框框对于学生的束缚越来越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更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文本阅读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作用
对于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来讲,文本阅读和写作被放在了首位,可见二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二者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阅读则作为写作教学的基础被放在了首位。初中语文写作中,素材的积累很重要,如果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阅读积累的支撑,就会出现虽然明确作文主题,但是不能够用文字正确地表现作文主题的现象,长此以往只会降低学生的写作兴趣。
文本阅读对学生的益处有很多,可以塑造学生的智力和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个人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拓宽个人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一般情况下供学生阅读的文本都是经过教育部筛选的优秀、有内涵、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如果学生在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将这些文本进行应用,不仅能够使作文的内容得到丰富,还可以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特的写作风格,积累写作技巧,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 如何通过文本阅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通过教材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充分地理解,掌握文本的主旨。拿人物描写来说,如对《故乡》中闰土的外貌赏析,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闰土的脸、身材、眼睛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的贫苦农民形象,教会学生如何使人物形象的描写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并结合一些小片段的赏析或者小片段的描写,加深学生对这种写作方法的印象,以便灵活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又如《背影》一文作为初中教学的重点课文,教师更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剖析,特别是通过父亲买橘子时的“探身、攀、缩、微倾”等动作的细节描写,不仅将父亲买橘子时动作的艰难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还反映出父亲对作者爱得深厚。深度分析动作之后,要带领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准确的动词再现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特点,再结合简单的人物和情景和设定,引导学生写一写动作描写的小片段,加深学生对这些写作方法的印象,其他描写方法的训练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通过课外阅读的拓展,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教师可以灵活布置一些课后的阅读作业,或者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故事会、读书交流会、朗诵活动等,并穿插一些小活动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这一类的读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的习惯,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也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阅读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效率,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也可以提前向学生介绍文本写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背景,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阅读兴趣。
对于一些课后的阅读作业或者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后读物来讲,也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欣赏的词句片段,并在课上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享以及答疑,鼓励和引導学生说出自己的读后感以及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说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如果运用到自己的文本写作中应该如何运用等等。还可以通过将课外的文本阅读和所学课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不同写作方法进行理解,实现文本阅读的拓展教学,另外还可以采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方便学生的交流和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的方式,充分发挥文本阅读对学生写作的重要作用,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学生养成终身读写的习惯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对写作的不同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完成基本的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训练的课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随笔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自由写作,支持并帮助学生向一些杂志、报纸或者征文比赛投稿,一次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此外要改变学生作文的评分方式,要全方位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或者通过小组评比和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彼此的作文进行评比,并相互交流意见和想法。
要培养学生将读书和写作当成一种习惯,引导学生通过经典的阅读来提高生命的高度,倡导学生通过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进行自主写作,用文字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探索,真正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文本阅读对学生作文写作的作用。在丰富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学习写作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和分享以及实际的写作训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印林. 寻找文本共性,化繁为简解读——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例谈[J].教学研究, 2014, 37(5):117-119.
[2]孙玲.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J]. 中文信息, 2016(7).
浅谈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7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吃透教材,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
1. 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 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 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只有做到文本细读, 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 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 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 教师要细读文本, 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 因文而异, 因情而异, 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 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 并形成自己的教路, 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 静思默想, 酝酿情感
在阅读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 慢慢地读, 静静地读, 边读边思考, 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 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 待明白后, 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 沉浸于文本之中, 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 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 进而产生独特的体验。
2. 读书如见, 感同身受
自古以来, 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 嘴巴读出来, 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 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 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 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 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
3. 技巧指导, 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 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 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 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 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除了课前悉心准备, 课堂上有效指导外, 课余, 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 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 获得满足感, 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 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 “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点滴谈 篇8
关键词:初中,阅读,英语,能力
在语言技能中,阅读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它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表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准确性两个方面。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本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影响阅读的因素,以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一、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
1 .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习惯有。 ( 1 ) 声读(vocalising),即在阅读时常常读出声音来,从而直接影响了阅读速度。或是心读(sub- vocalising),即是一种除本人外其他人察觉不出来的有声阅读形式。心读时,读者在心里对自己清晰地发出某个单词的读音,好像清楚地听到自己在念一个词。(2)指读(Pointing),即在阅读时,常常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逐句的阅读。或是译读(mental translating),即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将原文逐词逐句的译成中文,通过中文来达到理解原文的目的。(3)回视(regressions),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或不理解的地方时,返回文章的句首或段首重读。(4)滥用词典(too dependent on dictionaries),即在阅读过程中不适当的、频繁的使用词典,不仅降低了阅读的速度,而且阅读效率极低。
2.影响阅读的一些因素。(1)词汇量。实践表明,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阅读理解能力。词汇量对于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影响。词汇量越大,阅读的越广,视野就越开阔,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就越大。(2)句式。句式的识别在阅读理解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句式识别,它包括对句子的句法结构的识别和该结构所包含的相关意义的识别。任何普通意义上的阅读至少都包括句子识别和理解信息两个阶段。句式的自动识别和字词的自动识别共同构成了阅读的最佳途径,即读而求其意,使读者流畅地完成句子意义的构建。(3)篇章。阅读时,学生直接面对的是语篇,其组成及其规律对阅读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篇所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风土人情、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把握语篇的体裁,分析语篇的篇章结构,将词句融入到语境中,利用合理的推理,以期达到良好的阅读能力。(4)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背景知识指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特定的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障碍。只有当读者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以后,阅读理解率才能越高。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策略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要以较快的速度准确的从阅读材料中获得有关信息,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1)养成默读的习惯,即养成无声直接理解文字符号的阅读习惯。(2)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学生刚开始阅读时,往往习惯于逐词阅读,或用手指点读,惟恐遗漏文章内容,这样所达到的只是句子水平的理解。(3养成纵式阅读的习惯。在纵式阅读中人的目光主要表现为上下移动,让学生目光在阅读材料居中部位纵式移动。同时用余光扫描左右,克服“回视”现象,并要求学生按意群向前跳跃,捕捉关键词,抓住中心思想。(4)养成“悟意”的阅读习惯。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的或语言结构分析,来猜测并确定生词词义,不是一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只有这样,阅读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准确率才会提高,阅读技能才能增强。
2.阅读的一些技巧及策略。快速阅读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查阅(Scanning)查阅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阅读课文时,对具体数字、日期、人名和地名等的查阅是训练“查阅”技巧的最佳时机。特别是当回答有关who,what,where,when, why等文章的细节问题时,用此方法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的准确性。在查阅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应明确所查的对象;查阅前应清楚此信息可能以哪种形式出现。(2)略读(Skimming)略读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题思想。一般来说略读的速度是正常阅读速度的两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快速浏览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发现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掌握篇章结构进而抓住文中的Central idea。尤其注意首尾两段和首尾两句。(3)预测(Prediction)预测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指对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积极的推测。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文中已出现的语言信息,预测下文将要出现的信息,这是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一项快速阅读技能。从标题预测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可能涉及到的词汇,然后阅读开篇第一、第二段,以验证或纠正对文章的预测。(4)猜词(Guessing)我们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生词,而如何处理这些生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字典,那么,不仅会影响阅读的速度,还会挫伤阅读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猜词技巧。一般可以从上下文的同义词、反义词获知词义;也可以从语境中猜出词义,还可以根据词的结构和构词法常识(如词干、词根、前缀、后缀)等来判别词义。
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9
一、烘托阅读气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采用恰当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参与阅读, 还能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 领悟阅读真谛。例如, 热情洋溢的导语, 会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 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深化主题的总结语, 会使学生对课外的链接阅读产生新的欲望;课堂中协调自然的过渡语, 会让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紧密联系。整节课中, 教师都用合理的语言牵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再如, 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异国风光感受不会很深刻, 旅行经验不足, 阅读描写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风景的文章会感到生涩。这时,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这座水上城市的风光片, 并事先提出相关问题:“请你认真观看此风光片, 并至少记住其中三种事物, 说给大家听。”视频资料直观丰富, 学生带着任务观看更是兴趣盎然。然后, 在学生回答完自己所记住的相关事物之后很快就能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因为风光篇中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与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大致吻合。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做了良好的铺垫, 对后续深入剖析作品, 挖掘作者创作时的匠心, 唤起学生的情思, 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享受阅读过程
阅读具有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施加影响, 进行涵养化育的功能, 使思维活动与情感活动会同时并发。所以,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恰当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点, 在学生与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中触发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 启动情感。
给学生一点启示, 像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即可。例如, 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每个学生的情感就会荡漾起微波, 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 形成一种期盼, 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生, 将怎样一步步进展。
2. 抓住情感。
儿童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很容易发生变化, 可以是“生成———发展———稳定”, 也可以是“生成———淡化———泯灭”。例如, 教学《乡下人家》一课,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乡村景色的优雅、清丽;乡村生活的宁静、舒适。此时, 教师就要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 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你的感受都是通过哪些词句体验到的?在相关的语句后面做上批注, 也可以画几幅画展示你见到的美景。”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配乐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 强化阅读感受, 深刻体验文字的魅力。这样, 教师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拨动了他们的心弦, 更能通过感受、理解、欣赏、体验促使学生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3. 张扬情感。
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的信息上。学生的阅读潜能是无限的, 教师应调动学生想象, 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例如, 在学生对乡下人家怡然自得的生活有了初步体验之后, 让学生小组交流:“乡村雅致的景色举不胜举, 请你大胆发挥想象, 想一想, 还有哪些美景作者没有一一列举, 还有哪些人物或者动物的快乐生活作者没有告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在全班读一读, 或者开展一次以“诗意乡村”为主题的诵读比赛等等。这样, 学生的阅读会走向更高的境界。
三、重视个性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多元化、开放性的理解, 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 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当然, 多元解读并不是可以不讲原则、不讲主导倾向地随着自己的感觉和意愿去解读, 而是着眼于教材的整体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例如, 教学《去年的树》, 为深化主题,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童话, 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有的说:“我体会到乱砍滥伐树木, 是破坏环境的行为, 我们要保护环境。”有的说:“我体会到砍树的人很可恶, 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 也破坏了树木和鸟儿的友谊。”有的说:“我体会到了树木很伟大, 为了人们能点燃油灯, 宁可牺牲自己。”有的说:“我体会到鸟儿很真诚, 它因为答应了再次给树木唱歌, 即使历尽艰辛, 也非找到不可。”实际上, 细读文本我们就不难理解, 在这里作者采用了白描的写法, 在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这个主旨, 在平淡的语言中浸含着一种对深挚透明的美好情谊的赞美。所以, 针对前面学生的观点, 教师要在加以分析明辨之后才能给予肯定。
四、引领深度探究
1. 品读精准的词语。
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 以至咬文嚼字, 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 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触摸春天》时,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真是一个奇迹”!一个“拢”字, 内涵万千, 饱含着安静对小生命的怜惜, 饱含着安静对光明的向往, 饱含着安静对奇遇的惊喜……也许学生的思维会延伸到教师都不可预知的远方, 他们的体验可能会更加深刻、更加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阅读乐趣。
2. 玩味优美的句子。
如教学《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这两段文字时, 让学生看画面读课文, 听曲子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当时画面, 甚至是熟读成诵, 去感受桂林美景,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3. 总结阅读经验。
学生的研读告一段落,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技巧、文本的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 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点滴谈 篇10
一、文与图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 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先看图, 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大熊猫》时, 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 看后说说大熊猫长得什么样?大熊猫爱吃什么?由于这些插图非常生动具体, 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 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 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读与思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注意, 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文时, 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 以读促思, 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 首先让学生自主读书, 然后引发思考: (1) 文中小丽带来的作业特别在哪儿? (2) 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
三、读与说结合
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 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 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学完《拔苗助长》, 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你想对文中的种田人说点什么?”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 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读与演结合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 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化抽象为形象, 化难为易, 使其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突现特点。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 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 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 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学效果令老师非常满意。
五、读与画结合
这里讲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如学习《看花灯》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花灯画下来。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六、读与写结合
写离不开读, 读为写打好基础。尽管是低年级, 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夸家乡》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一起来夸夸自己的家乡:有的夸家乡的迷人风光, 有的夸家乡的丰富物产, 也有的说家乡的变化, 还有的畅想家乡的未来。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看看谁写得最棒。结果学生兴致勃勃, 文章中充满希望。虽然是低年级的学生, 但也喜欢观察生活中一些事物, 有时也观察得十分细致, 写出的话自然形象生动, 充满了童稚。
总之, 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画等有机结合, 相互渗透, 就会相得益彰, 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11
关键词: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拓展阅读空间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17-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就我在日常教学中的点滴做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要让学生爱上你的语文课,爱上阅读,首先要做的就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时,教师用上无数的优美语言来描述一个场景,还不如一个直观的场面更有冲击力,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时,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在上课前,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庐山,看着庐山被云雾笼罩时那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美景,学生顿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引导学生阅读的时机也就成熟了。“同学们,看到庐山的云雾如此美丽,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们此时已完全进入情境,争先恐后地回答道:“看着这满山的云雾,我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看着这美丽的云雾,我真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好像自己成了神仙一样!”“看到这美丽的情景,我最想做的是和这美丽的云雾一起照张相,当作永久的纪念。”……此时此刻,学生们已被庐山的云雾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也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于是,我顺势说道:“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庐山的云雾吗?想读读书本中为我们介绍的美丽的庐山的云雾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想!”刚说完,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语文书细细地读了起来……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它产生了兴趣,那么对他们来说,阅读也是一件十分幸福快乐的事情!
二、教给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精读与略读。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学到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中年级开始,我们就注意教给学生的略读方法,使学生读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课文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内阅读时,教师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批注的运用。
批注是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也就是做读书笔记),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这就是批注。批注的内容大体归为三类:注释、提要和批语。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课后练习中有一题明确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再读一读。其实,这就是批注中的一种“摘要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将其重要内容或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学生虽然是这样做了,但他们并不明白这么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将批注这一方法教给学生并能运用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3.交流与讨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有效阅读后,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也可举行课外知识竞赛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能深刻地认识到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小汤姆将那条他从没见过的大鲈鱼放掉!因为他们都懂得了“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学遵守社会规定。”但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对这一道理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的,并没有深入理解。所以,课堂教学时,我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谈谈对“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学遵守社会规定。”这句话的理解。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学生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之上,他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是啊,一个原本很深奥难懂的问题,在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集大家的智慧,一下就理解了,而所有的学生在经过讨论、交流后,也更清楚地知道了这一道理的深层意义。学会交流与讨论,定能让学生在阅读这一方面受益非浅。
当然,以上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应该视具体的阅读目的以及时间、地点、学生和教学的具体情况的限制进行选用,有时三者也可交叉使用,同时还可以相互融合圈圈点点、寻章摘句、制作阅读卡片、撰写读后感等读书积累方法任学生灵活运用。
三、注重延伸,拓展阅读空间
阅读点滴谈 篇12
汗水的背后也得到了一定的回报,第一年接手学校的排球队,在县比赛中就获得男子第二名、女子第一名的好成绩,连续几次县优质课评比也都得了奖,那时的我对此而沾沾自喜,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就这样兢兢业业,一晃几年过去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却愈来愈感到沮丧。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充实自己,动笔写文章更成了我的短板。每次县里组织论文评比,我都发愁,不知如何下笔,对写作的基本要素、格式等一窍不通,写出的文章基本上也都是东拼西凑而成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每当看到同事们有文章获奖、发表时,我羡慕不已。面对严峻的现实与新形势下对体育教师新的要求,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寻找到了克服“短板”的切入点。
切入点找准了,方向明确了,接下来就是踏踏实实干了。于是,我先从阅读《中国学校体育》等体育专业杂志开始,阅读一线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阅读体悟、故事随笔等,这些文章短小精悍,接地气,易于理解,便于联想和反思。
我阅读着每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体会着其中的一个个教学技巧,分担着每一个痛苦的教训,分享着每一个教学的喜悦……就这样,在阅读中摘抄、琢磨、体会……尝试着将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及时、反复地进行比对,写出读书心得、教学反思,将阅读过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东西。就这样,我步入了阅读、比对、反思、撰写之路,跨进了教科研的门槛。
最初,由于处在模仿的阶段,阅读的量少而又缺少广度、深度,写出的文章质量总不高,投出的稿件石沉大海是可想而知的。于是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到底要读什么、怎样去读、读后又该做什么等。通过不断反思,使我清醒地认识到阅读应广泛,增加阅读量;有深度,带着问题读;力求和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对接,找到破解的“秘方”。于是,我就开始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体育教材教法精选》,读专家、学者的教育思想……做到用心去读,带着问题去读,边思考,边记录,及时撰写读书心得。
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知识,将新理念新方法进行梳理、提炼,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再运用于课堂教学,深入剖析,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撰写随笔、案例、论文,真正做到读、思、记、写相结合。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做广播操分辨不清左右、动作与音乐节奏不合拍、平衡能力较弱、上下肢动作不协调等问题,通过翻阅书籍,查找资料,捕捉他人的经验做法,深入剖析,运用于实践,并进行验证、反思、提升并自创出“五法递进模式”即:“方向训练法”、口诀教学法、“动作定位法”、节奏训练法、分层教学法。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论文《五法递进模式在小学低年级广播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评选中获二等奖。再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原地并脚跳短绳速度不稳定,忽快忽慢,上下肢配合不协调,两脚依次跨过绳等问题进行剖析,探寻出解决策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了解学情,合理分层;目标具体,策略鲜明;评价多样,以奖促练。使不同层次学生原地并脚跳短绳的错误问题问题得以纠正,关注了个体差异,提高了低年级学生原地并脚跳短绳的质量。撰写的论文《基于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案例与策略》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发表,阅读使我攀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不断的阅读中,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读书不能仅限于本专业,要扩大阅读的范围,像《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做最好的自己》《为着学生的幸福健康》《草根化研究》等书籍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大餐。在阅读中每月撰写读书笔记不少于30000字,做到一周写4~5篇读书心得、一月写2~3篇教育案例或教学论文。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提高了写作质量。如此坚持,促进了我的专业素质发展。
2014年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聘为《课堂里的教学问题解析与应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网络远程培训课程项目团队专家;参加市、区优质课竞赛多次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小课题选题例谈》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发表;市级课题《体育教学中提高低年级学生广播操动作效果的研究》等立项并顺利结题。被选为铜山区第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并获得“铜山区教坛新秀”、“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身为教研组长的我,在提高自己的同时,积极引领本组教师参与到以阅读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定期开展读书心得、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研讨活动,通过博客互动、微信、座谈交流、教学沙龙等方式,大家集思广益,探寻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了整个教研组专业水平的发展。
学校的四操一舞、课余训练搞得有声有色,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名列前茅;多位教师在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阅读点滴谈】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05-2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08-18
英语阅读教学之点滴05-13
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论文06-15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06-12
读书点滴谈05-11
班风建设点滴谈05-22
班级管理点滴谈06-07
写作教学体会点滴谈10-21
写作兴趣培养点滴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