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2024-11-29

阅读教学点滴体会(共12篇)

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1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 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由语文教学承担,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质量, 不仅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而且是影响整个小学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现有几种方法和大家探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吃透教材,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

1. 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 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 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只有做到文本细读, 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 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 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 教师要细读文本, 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 因文而异, 因情而异, 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 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 并形成自己的教路, 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 静思默想, 酝酿情感

在阅读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 慢慢地读, 静静地读, 边读边思考, 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 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 待明白后, 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 沉浸于文本之中, 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 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 进而产生独特的体验。

2. 读书如见, 感同身受

自古以来, 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 嘴巴读出来, 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 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 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 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 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

3. 技巧指导, 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 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 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 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 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除了课前悉心准备, 课堂上有效指导外, 课余, 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 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 获得满足感, 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 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 “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 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 寻找有效的方法, 相信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一定会书声琅琅。

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2

于注册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要让小学生有广泛的阅读,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阅读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指导兴趣评价习惯

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之说。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足见广泛阅读的益处。而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阅读教学,尤其是课外阅读,受到空前的重视。《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以开拓视野,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爱上阅读。因此,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身心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巧设悬念,诱导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向他们推荐书目。有声有色的诗文朗诵,惟妙惟肖的精彩片段,生动有趣的作品梗概,每每讲到精彩之处又以一个蜻蜓点水,湖光掠影,浅尝辄止。孩子们听后往往是心驰神往,如饥似渴,究底不能而又欲速不达,真是一石溅起千层浪,要想知道详情,必须到书本里寻根究底。

2.榜样激励,引领阅读

首先,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他们想知道老师更多的事情,会刻意模仿老师的行为。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我经常寻找时机和学生谈自己上小学时是如何热爱读书的,而且只要有空闲时间,我总会手不释卷,给学生一种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心理暗示:“阅读非常有趣。”我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向学生诉说自己最近又读了哪些书,从中收获和体会到了什么,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

读欲望,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其次,我在班级里还定期举行阅读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并开设“明星讲坛”,让“阅读小明星”介绍自己阅读的书本及收获。时间长了,同学们有阅读到同一本书籍的情况,于是,我就相机让两人合作介绍,互相补充,或者介绍同一本书的同学进行PK,让小听众们评评谁的介绍精彩,谁的体会深刻。有时,我还对“阅读小明星”的“明星讲坛”事先进行干预,安排介绍同类或是同系列书籍的同学“同坛开讲”,以让学生对同系列的书籍有一个整体印象。这样一来,这些“阅读小明星”们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领军人物,这些孩子的成功激发着其他学生的阅读信心,班级形成了你争我敢的阅读氛围。

3.结合课文,拓展阅读

在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拓展视野,使学生学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产生课外阅读的愿望。如在教授《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布置学生阅读《希腊神话故事》中与课文相关的章节;学完《一路花香》后,向学生推荐《中外寓言故事》学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引导学生到抗日战争中去了解更多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寻找自己的学习榜样„„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久而久之也自觉地对课外读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4、开展活动,提升阅读

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一些读书竞赛活动,如:一分钟成语接龙赛,寓言故事大赛,读书笔记展评会,阅读手抄报评比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学生更有了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冲动,阅读心理也从有意识的课外阅读转向无意识的课外阅读,又继续转向下意识的课外阅读,阅读视野逐渐从单一种类到了兼收并蓄,班级里再次掀起了课外阅读的新高潮。

二、教给方法、高效阅读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尤其重要。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摘录批注,注重积累。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

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2.不同体裁,不同读法

指导他们读短篇文章时,不同体裁的要有不同读法:读童话、寓言时,要侧重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读诗歌,则要重点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情境,读出像音乐一样美妙的声音来;读科技读物,要注意其应用价值和一些数据理论等。

总之,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3.既有精读,又有略读

精读法,就是对文章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也就是说在遇到经典文章的时候,在反复的朗读之后,要对所读文章认真体会,以理解所读的内容,并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而略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快速浏览,以了解其大致内容。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时候用,既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只有把精读和略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三、评价激励,养成习惯

学生的阅读世界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交流阅读成果和展示独特发现的需要。为了能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努力成为学生阅读的“知心人”,创设激励性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我注重了利用学生园地、班级板报等阵地,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其次,通过开展阅读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心得体会选编展和评比课外阅读积极分子及优秀课外阅读小组等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便使他们进一步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经典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中年级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己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善于发现和纠正不良习惯

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还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

三、重在感悟,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使学生想读,读出感情。

1.阅读是扩大知识面,拓宽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阅读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如,教学《我喜欢》一课时,以“读”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读出文章包含的韵味,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生活的多姿多彩,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2.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郎朗书声,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在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字、词、句是文章之根,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的文章,如《美丽的武夷山》《五彩池》《观潮》《草原》《美丽的大兴安岭》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指导好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对小学生来讲,要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抓好语段教学,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也不可忽视,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用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而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意进行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首先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其次,指导学生使用读书方法。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几种读法。精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略读速度较快,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刚开始进行阅读训练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部分要精讀。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教师应注意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能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立足于开放,运用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求愉悦、求新知、求发展。就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学会创新。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北关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4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难,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他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这种综合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课标提出的每一条阅读教学目标,都需要我们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认真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绝不能只关注本年段的目标。

这种语文教学每天都“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削弱了孩子的阅读需求,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是学生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1. 加强朗读训练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朗读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张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要辅之以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朗读训练主要有两条途径:(1)教师范读“激情”—师生小结“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2)学生尝试“激情”—师生矫正“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这里的“情”,指的是课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自然段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所蕴含的感情。

2. 恰当的鼓励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动、感受带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如在教学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先让学生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然后才能入情入境地读,抒发自己的情感。具体朗读时,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的评价:“你敢于站起来朗读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你读得真甜美”“你会读好的,相信你能行”“你简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讲家!”……这样的评价语,往往让学生心花怒放,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做到了自己与作者、与文本融为一体。

3. 小学阅读教学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小学阅读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师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不随意提高阅读的门槛,不人为地设置阅读的障碍,相信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精心引领下,是可以逐步建立信心,激发阅读欲望和兴趣的。

二、阅读教学应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太阳》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的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这位教师还让学生组织了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把握文章脉络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脉络,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

从教学上讲,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之前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构思特点,那么,就可以驾驭教材,并根据文章的脉络进行阅读教学。从学生来讲,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初步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就会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也就会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检查预习效果,进行总结评比,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阅读能力自然形成。

2. 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并带着问题读,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着重解释,让学生知道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 让学生依据文章的内容想象情景,创设情境,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 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

5. 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词汇,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能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无论如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问题”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摘要:<正>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乐霞.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王新民.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国:东盟博览,2013.

主题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篇5

榆林市第七小学 张瑜霞

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使我切身感受到了主题阅读,是塑造心灵的阅读。它使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向我们描述展示了一个引领师生成长的语文教学最高境界。主题阅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主题阅读中,倡导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儿童的一个智慧世界。”这,给我带来的是豁然开朗,是语文教学的曙光。我看见了孩子们正在课堂上极力地、有滋有味地吮吸着阅读的养分,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

在经历了教学实践极度迷茫的过程中慢慢成长,不断摸索,终于看到了希望:孩子们知道了怎样去做批注,怎样有感情的去朗读,怎样在主题诗会上展现自我……

虽然主题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得以落实。但是,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处理简约而不简单

主题阅读教学中我们倡导简简单单学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但简单、轻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教材处理要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其次,教师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教案简单了,但教师的工作量更大了。

二、教师的语言减少了,学生的学的肤浅了。

主题阅读教学中最忌讳教师跌跌不休的讲解,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教师的话少了,但向孩子传递的信息量却增大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学的是轻松了,但学得也肤浅了,对文章感悟不深。

三、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

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如重音、停顿、节奏等,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读得美一些”、“读出作者……的感情”等。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从重点的词句入手,从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语句暗含的意思,学生的读才有根。在实践中可尝试以下做法。

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借助媒体手段和教师语言等创设情境甚至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换位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法,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高效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6

关键词:高效阅读;教学;兴趣;信心

开学初,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高效阅读教学,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开始了高效阅读教学的尝试工作。刚开始我觉得这是一项很难做的工作,也感到很茫然,常常问自己学生会感兴趣吗?短期内会收效吗?怎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喜欢上了高效阅读,每节高效阅读课都会看到他们自信的笑容。两次测试中,我们班成绩名列前茅。我想工作上有一定的收效和我辛勤地付出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有兴趣,关键在于我用有激励的方式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一、分层定目标,树立学生自信心

分层教学是现在课堂教学中颇受教师喜爱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收获,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与阅读的兴趣。

首先给他们讲一些成功小故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學生存在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三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定目标,进步了就及时表扬,各小组好中差学生搭配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比,也就是自己和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就是成功了。千万切记刚开始不要横向比,也就是和别人比,这样一次次词语默写测试中,差的学生就会没有自信了。有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并不是记忆力比别人差,而是心理有误区,总觉得自己不行,没有奋起直追的信心了,还有的学生精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等造成的。所以分层定目标,树立学生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有踮踮脚就能够到苹果的感觉,能看到希望,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记得一个小故事讲得好,蚂蚱被放在一个玻璃瓶中,每次都能蹦出来,可是后来给它罩上瓶盖,它跳了几次撞得很疼,就开始试着不跳那么高了,不撞到玻璃盖就好。等把瓶盖拿掉时,再让这只蚂蚱跳,可它怎么也跳不出来了,因为它给自己设限制了。这个小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是因为自己心里给自己定位了,所以不能做到最好。因此我就动脑设计每节课多用激励的语言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也感到自己能做到,学生处在了积极状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不是问题了。

二、用激励的语言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连锁记忆教学时,我发现用激励的语言很见效,就大胆尝试多鼓励那些学困生,切忌一开始就让他们掉队,所以每节课都注意关注这些学困生,他们由开始的吃力不适应到慢慢地提高,我们班的几名学生语文成绩一直不好,以前课内听写都不过关,可在连锁记忆的训练中,一分钟记忆词语,两分钟写词语,15个词语,他们都能做到全对了,根据词语编故事讲得也很好。他们的进步,全班同学都很吃惊,也带动了其他学生,都积极参与。

很多人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赋,某种我们不具备的东西。那么对于智商相同的孩子,为什么学习有优劣之分呢?这显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对待学习的心态上,积极认真的孩子就会取得好成绩,而有的却相反,这才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要用激励的语言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育的艺术在于用激励的语言唤起孩子的希望,使他们能在老师欣赏、期待的目光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信心十足地不断进取。

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多鼓励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谐音记忆教学时,我开始放慢速度讲,试着每个学生都能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小组内讲,两个人为一组,把学生编好号,经常让学困生展示,多夸奖,多鼓励,让他们找到自信。记得有一次一分钟记忆10个词语测试中,全班只有两个同学写错了两个字,其他同学都是满分,看到这样的收获,全班同学欢呼起来,我也借此好好鼓励他们一番,也注意说话尽量不伤害到那两个没得满分的同学,让他们不灰心,相信下次也一定能做好。

四、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能做得到每节课都认真地总结反思,在探索反思中不断提高,通过各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连续几次满分的同学或故事讲得好的同学被评为记忆新星,每次分高的同学都会给自己的小组加分。同学们积极投入到高效阅读记忆训练中。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期待的目光,听到领导鼓励的话语,自己的信心更足了。期望自己高效阅读教学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让学生快乐地阅读,阅读中快乐。

浅谈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7

一、多读多写, 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感知课文内容、思想内涵;精读课文, 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 走出文本, 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由读渐到写是一个过程, 这里说的“写”是指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 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 这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帮助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 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 兴趣的激发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关键,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以教材为突破口, 找准聚集点, 捕捉契机, 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并把学生引入情景,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萌发求知欲, 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 比如对比白鹅和鸭的步调, 通过和大家一起观看鸭、鹅走路的录像, 同学们一下子就能看出鹅的从容、鸭的急促不安。借此机会, 教师充分利用这活跃的气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和活动的动作, 学生有的说了外形, 有的说了步态、叫声、吃相, 有的还能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等, 随后让学生写一写, 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 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 教师不布置读写任务, 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 捕捉信息, 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稳步上升。

二、教给要领, 自学成法

(一) 强调预习, 重教要领

预习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于是, 我力求上好预习引导课, 教给学生预习要领: (1) 熟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边读边想, 读后能正确地复述课文的重要内容; (3) 要借助字典认字, 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 让学生按上述预习要领学习课文, 当学生熟读课文, 说出课文重要内容, 并借助字典认字, 明确重点词语, 把不理解的句子找出来以后, 再让学生反思刚才的学习历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要领和步骤。这样, 在课堂上再指导学生阅读三篇或四篇课文, 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预习要领和步骤。

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 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 而且学生通过预习还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使阅读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 教好精读课文, 自学略读课文

阅读课本是按单元分组编写的, 教师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以精读带略读, 以课内带课外, 以一篇带多篇, 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 使学生逐渐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因此, 要上好精读课, 教给学生读书要领很重要。

三、敢于质疑, 深入探究

(一) 从课题入手, 提出质疑,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天生就充满好奇, 许多课文的课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然后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探究, 这样学生既乐于参与, 又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 教师板书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读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是谁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之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并探究问题。

(二) 引导学生找出理解的难点, 提出质疑, 再进行自主阅读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阅读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 引发思考。作为教师———阅读引导者, 需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 产生疑问。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自主解答。这样持之以恒的教学, 学生就能逐渐学会提问题, 学会自主探究。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重点, 抓住难点, 启发学生质疑解难。例如, 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自然之道》, 在学到“我们”看见嘲鸫啄太平洋绿龟时, “我们”很着急而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出疑问:为什么向导能这么平静, 还说出那样的话?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 联系上文去思考, 再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感悟什么是“自然之道”。由此可见, 通过对课文难点的质疑, 引导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理解、感悟语言及内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8

一、阅读笔记的内涵

阅读笔记是通过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所得记录下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阅读可以陶冶志趣情操, 可以品味人生百态。而读后所得, 则又是一番学习境界, 积累起来都是一笔财富。读书必动笔, 读中写, 写中悟, 读写同步, 以这种方式亲近文学是选择阅读笔记作为读写一体化训练的一个出发点。

二、阅读笔记的运用

1. 确定学生的阅读内容

(1) 名著大餐, 饕餮美食

名著的阅读要侧重经典, 立足于广度, 在教学中可选择可读性较强的中外名著, 推荐给学生供之阅读。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繁星、春水》……外国作品《巴黎圣母院》《简·爱》《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

(2) 名家美文, 书中三味

名家作品立足生活, 可选择能反映生活, 或真挚感人, 耐人寻味的素材。比如, 朱自清、老舍、巴金、史铁生、张丽钧、毕淑敏、余秋雨等人的哲理短篇。莫泊桑、欧·亨利等人的优秀作品都在可选之列。让学生读出趣味, 读出品味, 读出人味。

(3) 读古品今, 传承文化

读“孔孟”而识礼仪, 品史书能知兴替, 诵诗词可以怡情。古代优秀灿烂的文学作品选择一部分供学生品读, 如《论语》《史记》等, 可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2. 阅读笔记的整理形式

(1) 摘录式笔记:摘录妙笔, 熬制心灵鸡汤, 原汁原味地品享书香

在阅读中让学生把随时读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积累, 以卡片、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反复咀嚼品味, 并试着在以后的写作与口头表达时应用, 以达到读写同步的目的。

(2) 评注式笔记:文苑漫步, 置身字里行间, 圈点评画中品味乐趣

学生不必把书看得崭新, 读书要学会“吃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见缝插针, 蝇头小语, 三言两语, 养成随读随悟的习惯, 自己的见地随时迸发出火花, 不拘泥于形式, 力求字字千锤百炼。过段时间再翻书反刍, 从前的观点跃然纸上, 这样清晰地比较一番, 也可再次欣然提笔, 温故知新。

(3) 心得式笔记:读有所得, 感悟作品思想, 丰富学生思想, 提升自我精神追求和审美品味

摘抄评注多了, 习惯养成了, 自然便读书必动笔, 读中写、写中悟, 自然会对某一类作品产生阅读倾向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样的心理感受写出来便能折射出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 教师也会以此为中介, 恰当地进行人文教育与关怀。

三、实施方法

第一阶段重点放在摘录笔记的整理上, 学生每学期自读一本推荐的名著, 每周设置一节课内自读时间, 每天记住一句优美语句, 每节课前朗诵一段美文, 每周上交一次阅读笔记备查。采用的评价方法灵活多样, 如, 名句诵读比赛、作文集精编、三分钟演讲等。

第二阶段重点放在评注上, 第一阶段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变, 但要加上评注作品。通过学生手中的一些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圈点评画, 说真话, 诉真情, 这样的评点不仅仅体现在课外阅读上, 在课内教师也要把此列为重中之重, 同时学生的作文批改也采用“我写文章, 我评我文章”的方法, 在眉批上下工夫, 认真评注, 相互促进提高。

第三阶段要注重学生心得式笔记的训练。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 与古今中外文学对话, 促进批判性的思考,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读书心得以随笔的形式装订成册, 在班级出刊学生的作文集, 促进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学生对文学的亲近感。

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9

一.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阅读是吸收是积累, 写作是抒发是表达, 它们是吸收与释放的关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彼此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同等重要, 不能偏颇。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阅读教学, 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它与写作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为写作教学服务的。

1. 阅读教学可为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的模式和范例

陶行知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 提高写作能力。如记叙文的开篇方法就可以从下列篇目中学习, 借鉴和提高:开门见山———《白杨礼赞》, 交代动机———《回忆我的母亲》, 描写环境——《驿路梨花》, 议论抒情———《谁是最可爱的人》《记一辆纺车》等等。当然, 其他写作方法的训练, 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等同样也可以学习教材中范例。

2. 阅读教学可以汲取写作养料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已有最精辟的论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们知道, 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 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 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 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 必须靠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 拓宽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知识, 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 活水不断, 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实际上, 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 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 明辨事理, 增长见识, 提高鉴赏能力, 陶冶高尚情操, 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我们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 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真能如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不断呈现可喜局面, 同时, 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将使其受用终身, 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阅读教学可以“以读促写”, 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可以依托教材中有关知识例文。如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可以这样设计:首先, 通过课内学习议论文例文, 运用有关知识短文调整认知结构, 使思路由混乱过渡到有条理——这是基础, 使思维方式初步合理顺畅, 有利于学生确立议论文观点, 分析事物, 提出论据;其次, 通过课外一事生疑、一言启发等, 用课内所学知识具体分析, 形成观点, 恰当说理———这是发展, 意在实际训练中运用思维, 使学生明确议论文写作中一事一理或多理、多事一理或多理的特点;再次, 进一步运用课内知识, 夯实认知结构, 使看事析理能力均能深入——这一步是深化, 让思维方式进一步合理, 拓宽思路, 学习议论文写作和表现手法等。

二.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夯实写作基础

阅读就和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引多方面营养一样, 我们不要单一地只读某部作品或某个作家的作品, 或某一个方面的书, 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而“广”地去读。著名作家贾平凹建议:“文学书要读, 政治书要读, 哲学, 历史, 地理美术……凡是能够找到的书都要读读, 古今的中外名著。”鲁迅也曾说过:“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 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因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 才能吸取生命生长所需的营养, 只有广采百家之长, 才能丰富语感, 写起文章才能引经据典, 得心应手, 我们的作文内容才会营养全面, 不会再因“偏食”而“贫血”。例如:读文学作品能使学生情感丰富, 提高想象力;读科普技术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激活思维和探索热情;读历史传记能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以古鉴金。

英语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10

教学目标应该分层次、具体化,而不是空泛、笼统的。 因此,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应运用具体、明确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增强目标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例如:

1. 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 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某种阅读技能成为可能。

二、恰当处理词汇集中分散结合

词汇教学要把握好一个“度”。完全不教和全部都教都是不可取的。哪些教哪些不教要依据课标中的相应级别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而定,并非一节课出现多少就要求教多少;老师可先重点处理语篇中的核心词汇,如:说明主题的关键词、有可能影响学生语篇意义理解的生词等,数量一般在5个左右;词汇教学应本着感知和理解词义先行、直接式与间接式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结合的原则,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如:如何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 理解生词的含义,而不只是老师不厌其烦地领读。此外,还应注意:提前教全部生词对阅读语篇没有什么意义,它会使学生失去猜测词义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词汇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巧设问题激发加强文本挖掘

对语篇需从两个方面去关注:意义方面和语言本身(语言知识和语篇结构)(Focus on meaning &Focus on language)具体的认知内容包括:主要观点;内容主线(细节信息);寻找段落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引入相关知识;篇章结构。阅读教学特别需要老师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在理解语篇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学习和对篇章结构的分析、把握。由于阅读理解是以阅读的方式对文本的解读,每个读者都会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老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文本。

四、关注阅读策略促进技能形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从一定程度上说,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阅读策略和方法的阅读学习过程。大量研究表明,掌握和熟练运用阅读策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程标准提出,要“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初二下学期开始出现的Reading,每篇前都有一个“reading strategies”,明确指出了阅读某一语篇要采用的有效阅读策略。要实现对学生策略知识的有效指导,老师就要帮助学生认知和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如:针对何种题材的文章,达到何种目的时采用略读,找读等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实现由“学读”到 “会读”再到“乐读” 的转变,从而实现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五、注重过程扎实

确保教学实效阅读过程就是理解过程(王才仁1999), 即:学生输入、吸收、内化、输出的过程。很多老师在阅读课的设计中,都采用了“PWP”的划分方式,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pre-reading是激趣、 驱动环节。对于教材中的多数阅读文本,学生是感兴趣的, 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读前“开导”。导入活动设计一定要简约,过多的“预备动作”会消磨学生的心力,降低阅读的期待。while-reading是核心环节,需精雕细刻。While-reading至少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充分获得信息(主旨大意和具体信息等),这是主要目标;二是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知识;三是理解文本的篇章结构。这一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时间的长短受语篇的长度、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阅读任务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老师在备课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考虑以上诸因素,依据课标的相应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给学生的阅读时间进行科学预测,合理安排,灵活调整,让学生真正有时间去感受信息,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人”。

六、有效整合资源实践阅读策略

高中英语教材,可谓百科大全,有天文地理、古今人物、自然科学、人情风貌,还有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如此丰富的阅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作为探索,可以在研究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按体裁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据此制定长、短期的阅读教学计划,例如:某一时期以记叙文体为主,某一时期以应用文体为主,针对不同的体裁,结合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使阅读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性,使学生在完成某类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存在的问题

我从事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听了许许多多教师的公开课,发现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环节设计诸多读的训练,而且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但整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在读中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如引导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语速快还是慢,语调要高昂还是低沉等,导致学生朗读时缺乏目的性,结果朗读时心不在焉,好像是老师叫我读我就读,应付了事,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读的时间严重不足。

因为语文课一节只有40分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怕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怕朗读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采用以讲代读的方式,在学生未充分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急匆匆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将”和“相”分别指谁?(2)文中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是,教师让学生读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像这样长的课文,学生读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

3.师生点评不到位。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评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发表意见。评价还要使学生正视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进步。但是现实教学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哪位同学来评评他刚才读得好不好?”在听课中,经常听到这样简单的回答:“好,不好。”很少有学生能说出好在哪里或不足在什么地方。有的老师则直接点评:这位学生读得真棒。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评价朗读效果,根本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4.没有兼顾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

为了上好公开课,有的教师课前就挑出部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课上就盯住这几个学生来读,大部分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当听众,没有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违背教育规律,又导致全班的朗读能力不能提高。

二、朗读指导的策略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做到有目的地读,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而且要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导。因为朗读方法的指导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读。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采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教学方法,把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过这一课的教师都知道,文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难以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也许各位教师指导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我认为利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方法教学最后两段是非常好的。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后读出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板书设计,再次回顾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劳苦及生活的简朴,而后发问: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让他们来朗读最后两段;接着再次发问:总理只是一夜这样劳苦地工作吗?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拿来,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交流交流,我作适当补充,让学生再次朗读,此时学生虽然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已经有进一步的升华,但我认为读得不够体现情感,抒情不到位,声音不洪亮,语速过急,像是为朗读而朗读;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周总理与中国历代的领导人相比、与世界各国的总理相比,他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值得人们崇敬吗?作者想把他一夜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人民说,同学们,你们也想把他的事迹向全世界人民说吗?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再次放声的读给全世界人民听。这样的教学既能体现新课标以“读”为主的目标,又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的中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朗读要用感情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利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境。现在我校基本实现班班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境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在教学《下雪啦》指导朗读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自己收集到的图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制作成动态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让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激发对朗读的兴趣,真正把“要我读”转化成“我要读”。

此外,朗读指导还有许多方法,如教师示范性朗读、教师引读、师生对读……只要我们用心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12

一、烘托阅读气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采用恰当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参与阅读, 还能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 领悟阅读真谛。例如, 热情洋溢的导语, 会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 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深化主题的总结语, 会使学生对课外的链接阅读产生新的欲望;课堂中协调自然的过渡语, 会让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紧密联系。整节课中, 教师都用合理的语言牵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再如, 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异国风光感受不会很深刻, 旅行经验不足, 阅读描写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风景的文章会感到生涩。这时,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这座水上城市的风光片, 并事先提出相关问题:“请你认真观看此风光片, 并至少记住其中三种事物, 说给大家听。”视频资料直观丰富, 学生带着任务观看更是兴趣盎然。然后, 在学生回答完自己所记住的相关事物之后很快就能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因为风光篇中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与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大致吻合。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做了良好的铺垫, 对后续深入剖析作品, 挖掘作者创作时的匠心, 唤起学生的情思, 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享受阅读过程

阅读具有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施加影响, 进行涵养化育的功能, 使思维活动与情感活动会同时并发。所以,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恰当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点, 在学生与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中触发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 启动情感。

给学生一点启示, 像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即可。例如, 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每个学生的情感就会荡漾起微波, 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 形成一种期盼, 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生, 将怎样一步步进展。

2. 抓住情感。

儿童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很容易发生变化, 可以是“生成———发展———稳定”, 也可以是“生成———淡化———泯灭”。例如, 教学《乡下人家》一课,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乡村景色的优雅、清丽;乡村生活的宁静、舒适。此时, 教师就要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 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你的感受都是通过哪些词句体验到的?在相关的语句后面做上批注, 也可以画几幅画展示你见到的美景。”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配乐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 强化阅读感受, 深刻体验文字的魅力。这样, 教师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拨动了他们的心弦, 更能通过感受、理解、欣赏、体验促使学生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3. 张扬情感。

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的信息上。学生的阅读潜能是无限的, 教师应调动学生想象, 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例如, 在学生对乡下人家怡然自得的生活有了初步体验之后, 让学生小组交流:“乡村雅致的景色举不胜举, 请你大胆发挥想象, 想一想, 还有哪些美景作者没有一一列举, 还有哪些人物或者动物的快乐生活作者没有告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在全班读一读, 或者开展一次以“诗意乡村”为主题的诵读比赛等等。这样, 学生的阅读会走向更高的境界。

三、重视个性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多元化、开放性的理解, 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 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当然, 多元解读并不是可以不讲原则、不讲主导倾向地随着自己的感觉和意愿去解读, 而是着眼于教材的整体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例如, 教学《去年的树》, 为深化主题,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童话, 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有的说:“我体会到乱砍滥伐树木, 是破坏环境的行为, 我们要保护环境。”有的说:“我体会到砍树的人很可恶, 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 也破坏了树木和鸟儿的友谊。”有的说:“我体会到了树木很伟大, 为了人们能点燃油灯, 宁可牺牲自己。”有的说:“我体会到鸟儿很真诚, 它因为答应了再次给树木唱歌, 即使历尽艰辛, 也非找到不可。”实际上, 细读文本我们就不难理解, 在这里作者采用了白描的写法, 在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这个主旨, 在平淡的语言中浸含着一种对深挚透明的美好情谊的赞美。所以, 针对前面学生的观点, 教师要在加以分析明辨之后才能给予肯定。

四、引领深度探究

1. 品读精准的词语。

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 以至咬文嚼字, 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 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触摸春天》时,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真是一个奇迹”!一个“拢”字, 内涵万千, 饱含着安静对小生命的怜惜, 饱含着安静对光明的向往, 饱含着安静对奇遇的惊喜……也许学生的思维会延伸到教师都不可预知的远方, 他们的体验可能会更加深刻、更加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阅读乐趣。

2. 玩味优美的句子。

如教学《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这两段文字时, 让学生看画面读课文, 听曲子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当时画面, 甚至是熟读成诵, 去感受桂林美景,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3. 总结阅读经验。

学生的研读告一段落,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技巧、文本的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 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写作水平。

上一篇:地方产业结构下一篇:心理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