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个人体会(共5篇)
阅读教学中的个人体会 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 课程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读
兴趣是人们探索事物的一种积极的知识倾向, 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例如在教完《蜜蜂引路》这一课后, 学生对蜜蜂产生了很多好奇, 问了许多有关蜜蜂的问题, 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告诉他们在《昆虫记》里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于是就拿出《昆虫记》找了一节有关蜜蜂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课后学生们都争相去看《昆虫记》, 还互相交流读书后获得的知识, 有的学生还写了读书日记, 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也引领了学生阅读的方向, 使他们初步学会自己质疑、通过阅读解疑的能力, 这样做不仅为学生指引阅读方向, 还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中感悟美, 图片中产生共鸣
阅读能力, 对一个学生来说,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 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在教《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 熟读后, 他们脑海中已经初步有了北京夜景的轮廓, 也初步体会了“亮”字。我让他们根据词说感受时, 学生的答案很单一, 基本上是按照书来说的。但在我用多媒体播放北京夜景图片后, 再让他们根据看到的图片来说说想到了什么时, 我出示不同的立交桥的图片, 学生说:“看到这幅图, 我想到了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句话。”
三、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 运用这一特有功能,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动态为静态, 化枯燥为生动, 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 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 从而降低难度, 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阅读中收获知识, 生活中得到启发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 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 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 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爱迪生救妈妈》一课后, 孩子通过网络、书籍找了一些孩子通过学习到的知识救了大人的故事, 比如烫伤后怎样救治、不慎喝了不洁物或吃错了药怎样救治等等, 通过不断地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 从阅读中收获知识。
五、在阅读中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通过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 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 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六、阅读教学中的奖励阅读
每当一堂课学生和我配合很好, 而我又完成了教学课时, 我会满足学生们听故事的愿望, 这是我们班的学生最开心的时刻。我深知阅读故事给学生听是教育的基本, 而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坚持给学生读故事听, 这样的学校阅读时间, 不论是对于喜欢或者是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 都是很受欢迎的。如果教师经常给班上的学生阅读很多书籍听, 这个班上的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进步的速度会非常快, 这是因为学生想要自己阅读, 所以开始努力学习文字。
七、写阅读日记
作为语文教师我知道阅读书籍后, 整理好阅读心得感想保存起来, 是非常优秀的做法。阅读完书籍之后, 不忘书中内容和感动, 边回顾边写下来是很可贵的阅读延伸。读书后就把原来的“自由日记”引导向“读书日记”, 由于二年级学生较小, 我只要求他们掌握日记格式, 内容上写读的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收获或感受、或喜欢的段落、句子都行, 要求不高, 希望学生能坚持下去, 有写和读的欲望。后来我发现有了可喜的成效, 如吕恺祎这样写到:
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晴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 作者是【意】德·亚米契斯。出版社是人民日报出版社。我读了其中一个故事《好友卡隆》, 我发现卡隆在学校是一个好学生, 在家是一个好孩子, 学习很好, 总是认真听课。还给妈妈写了8页的信表示对妈妈的感谢。
卡隆是我的好榜样, 我要好好学习他的优点。
八、打造学生的阅读环境
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所有的读者都明白这样的道理, 阅读的场所和我们阅读的乐趣、情绪、专心度都有极大地关系。当然还有所选的书也很重要。因此, 阅读在我的教学中是无处不在的, 是不间断的。在教室后面设立了读书角,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带书, 平时有人负责摆放整理, 学生可以在课间随时借阅, 主动归还。这样使图书被阅读的次数增加了, 课间主动阅读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不是只限于书本只限于课堂40分钟呀, 可贵的主动阅读。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我感受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 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 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学生在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推进阅读的课外扩展。
摘要: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通过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日记,阅读环境,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阅读能力;感情效应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差别,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与引领作用,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寻求阅读的最佳方法。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而不知疲倦。一篇文章,作者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往往蕴含在丰富的知识之中,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阅读受阻时,教师要善于借助情境因势利导,巧投思维之石激起思维的波澜,启动其储蓄的信息,把阅读引向理想的彼岸。如,我在教学《流动的画》一课时,上课伊始,我便与学生畅谈出外旅游的见闻,让学生通过回忆,说出自己坐在车上的感受,有的孩子说:“车子外面的树往后退。”有的孩子说:“窗外的景色像一幅画。”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我认为阅读的切入时机到了,便由此指出:“同学们,车窗外美丽的景色就像一副流动起来的画,有位小朋友就看到了这样一副‘流动的画’。”在优美的音乐中,我借助媒体播放了“流动的画”,再次强化理解“流动”,学生如拨开云雾见日月,一下子理解了课题,课文中的难点也迎刃而解,可谓一举两得。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理清文章思路,让阅读化难为易
小学生因年龄与心理原因,阅读往往浮于表面,阅读理解容易停留在粗浅的层面上,对此教师应抓住阅读重点引导阅读,指引阅读的“方向”。这“方向”实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路指向。教学中,让学生沿着这个层面,逐层“探幽”,使其对阅读文本有更深层的感悟。如,《和氏献璧》一文,讲述了卞和三次献璧,痛失双脚的故事,赞扬他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全文内容清楚,语言简练。我采用如下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初读全文,解决生字词,为阅读全文做好铺垫;其次通过目标向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填写表格的形式,了解卞和三次献璧的经过及其结果,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摘录重点内容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细细品读第三次献璧的段落,抓住卞和的动作,深入理解卞和之所以一次次献璧,是为了向君王表达自己的忠诚之心。由于对课文的思路把握精当,课堂气氛相当浓烈,学生喜爱卞和这个人物,他的精神品质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我相信,这精神的种子一旦在学生心中种下,将来也定会开花结果的。
三、品析文章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伽达默尔说:“不是语言寓于人,而是人寓于语言。”也就是说,阅读的内蕴与外化,是以学生的自主对话为核心,在文本的经历中,在语言的品味中,在内容的感悟中,在语境的体验中构建的。这是《惊弓之鸟》的一个情境:
1.理解两个“直”
师:第一个“直”是什么意思?
生:“一个劲地”。
师:对!就是一个劲地,拼命地往上飞,可用手比作大雁,试着用力往上飞。
师:第二个“直”呢?是不是意思相同?
生:“直”掉下来,就是“直直地”掉下来。
师:对了,这个“直”就是“垂直”地掉下来,师用手比划,速度较快,学生笑起来了,但也明白这个“直”说明大雁掉得速度很快。
2.理解更羸的“话”
更羸的语言鲜明、生动,而且蕴含着“智慧”。他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我在引导孩子分析感悟这段文字时,首先让他们仔细地推敲,层层剥笋,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再让他们构建自己的语言,用“因为……所以……”,重新描述文中内容,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语言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注重朗读指导,增强阅读的感情效应
小学生的认识长于感性,侧重于形象思维,对他们进行语言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语言的感受、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而不必更多地理性分析。如,《少年闰土》中的句子:“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其间有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这里不需要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在阅读时凭借语言文字的描述,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在阅读中得到理解和感悟。当然,读的形式比较多,自读、尝试读、比赛读、美读等。可读法虽多,还需要因文而异。例如,感悟情之“浓”,可以引读;感悟情之“深”,可以精读;感悟情之“美”,可以品读;齐读可以烘托气氛,赛读可以提升读的技巧,个别读可读出理解体会。不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式,让学生获得阅读的享受和陶冶,从而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有思想必有境界,有境界就必有“语文阅读教学”的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今天的阅读教学在继承传统精华与追寻时代进步的结合上还有许多可探寻的空间,等待我们潜心钻研!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乌兰小学)
阅读教学中的个人体会 篇3
一、任务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经过大量的实践可以发现, 影响任务式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最重要因素是任务的设置。笔者认为, 要设计出具有实际意义、操作性强的任务, 往往会事半功倍。下面就谈一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是怎样以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
1. 导入———感知教材
知识输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书本知识, 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完成本阶段任务的基础。与阅读话题相关联的生活常识即感性认识越多、越丰富, 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越容易。否则, 如果强行把知识灌给学生, 他们很难较好地接受。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如果在导入部分呈现一些图片并配以有关的语言信息, 可以为后面学生的发挥奠定基础。
2. 呈现并完成任务
任务一:What’s the reading strategy?
这是针对阅读策略设置 (Reading Strategy) 的任务, 阅读策略不仅是一节阅读课的主线, 还是具有延时价值的, 有助于让学生掌握阅读某一类文章时的阅读技巧。
任务二: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任务
在导入部分已经通过问与本课的主题相关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输入, 但是那只是已有的感性认识。通过对课文的阅读, 能够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 给学生理解教材及知识的输出奠定了基础。
此部分设置细节题, 用于帮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获得较详细的有关主题的信息。再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需要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进行一定的推理, 可以检测出学生对课文的真正掌握情况。
任务三:小组合作, 找出文中的优美短语和句子并在小组间交流, 然后背诵
阅读课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一方面是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带来高质量的输出内容。对课文短语、句子和段落的背诵就是实现后者的常用手段。寻找优美短语和句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输入, 和同伴的交流和背诵更加强了输入的强度, 可以让记忆的时效延长。
任务四:写作
要求学生尽量运用背诵过的课文中较好的词汇和句型。这是阅读课的最后一个任务, 也是最核心的一部分。此部分包含了文章的框架结构、段落层次、细节信息、短语和句子等所有环节的内容, 这一任务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最好手段。
二、任务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笔者发现任务式教学往往也会出现以下几个现象: (1) 缺乏严密的组织和适当的激励机制而导致场面虽热闹, 实效却很小。 (2) 小组活动总是几个老面孔, 好的学生积极主动, 而其余学生却随便应付, 态度马虎, 不能体现合作意识。 (3) 难度过大, 学生不知所措, 导致冷场。那么, 一堂英语阅读课的设计中该如何真正体现任务式教学的优势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任务
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还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和任务链的引领下, 使得学生判断、分析、推理、综合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得以发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合作意识。为此, 教师应特别注意对任务的设计, 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 体会到语言的运用能力有赖于与他人的不断交际, 从而增强合作意识, 主动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干。
3. 活动组织要细致周到
由于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等方面差异很大, 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安排好每个学生, 否则会使一些学生脱离小组活动, 降低任务活动的实效。小组的组成因任务的不同而不同, 同时要注重异质性, 使每个学生在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而实现可合作性。
4. 要适时地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
在任务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布置任务, 而要进行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 并进行必要的示范。教师可以和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 使学生真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自己参与的任务所追求的目标, 使用方法和整个操作过程, 使之尽快地进入角色。
通过实践与思考, 笔者认为任务式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可取的、有效的, 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如何才能实现任务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这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对任务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做了一些探讨。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认识理念;阅读方法
一、提高对英语阅读教学的认识
新课标下,国家对初中的英语教材进行了改版,是我国中等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改革举措,新课标中英语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时,更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新版初中英语教材要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起主动学习和阅读的能动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依旧比较老套,过多的讲解使得学生索然无味,学生被动的接受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减少,教学成果也不甚理想。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仍使用简单的教学设备,在选择英语阅读材料上也依旧原地踏步,不能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去慎重的选择阅读材料。广泛的阅读题材,多种的体裁材料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虽然已经在小学中或由父母指导学习过英语但是由于缺乏语言学习的环境而基础太差,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抵触心理。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也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进入初中后英语阅读的学习难度逐渐增加,使得学生更没有兴趣去学习英语甚至想放弃学习英语[1]。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英语阅读在学习英语中得重要性才能使得学生将英语阅读重视起来并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其次,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进步较大的学生的成功经验或自身体会介绍阅读英语的方法,多表扬少批评营造宽松的英语阅读教学环境。再次,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树立学生阅读英语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础,使得学生不断体会进步的快乐,从而对阅读英语产生兴趣。
三、注意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方法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如何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以学生为阅读主体。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继续发扬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优点,注意对学生阅读技巧,解题方法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对于英语阅读的教学具有很大帮助,其中摒弃传统灌输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以学生为阅读主体体现了教学相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英语阅读中的主人便于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英语阅读英语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以讲解代替学生的主动阅读,在英语阅读课上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述,并完全代替学生分析课文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种做法使得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没多少多余时间去阅读思考,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其实是缺乏课堂设计的表现,事实上,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一定得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好的教学思路和问题,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阅读。良好的阅读氛围也容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读出自我的真实感受和理解,最终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教师一定要谨记,只有当学生具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时,学生的能动性和阅读潜力才能发挥出来,才能对阅读内容有积极的思考,最终良好的去把握和赏析阅读材料。
尽管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阅读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这并不说明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没有任何责任。教师对学生适当的指导是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则主要发挥指导性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英语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师生对话、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讨论使得学生成为阅读主体。
(2)慎重选择阅读材料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有两个特点。一是阅读材料的题材范围选择十分广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二是阅读材料的文章体裁多种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诗歌等,体裁的多样性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英语的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过程中主体,为了给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和比较充足的阅读时间,作为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学习对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而不是教师指定的哪个部分,其实这便是学生英语阅读最为简单、直观的表现形式。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知识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在自我阅读中发现和找到阅读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维持,利用阅读的成就感去维系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找到阅读的快乐并通过阅读获得一些收获。通过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最终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阅读中获得成功。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于每篇阅读课文的标题也可以好好利用,在传统教学中,这些标题往往不受教师的重视。但是标题就是课文主题的反映,可以组织学生对标题进行分析,探讨本篇英语阅读材料可能涉及的内容,而后再阅读材料阅读验证,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有所帮助。就标题所采用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既能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发了学生想象的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阅读该课文的兴趣。待到深入阅读课文时,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参考文献:
[1] 周流溪.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2]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阅读教学中的个人体会 篇5
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大, 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阅读部分倍受师生关注。尽管英语教学历来重视阅读教学, 但由于受到传统的建构主义教学法影响, 我们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师提供阅读材料, 先让学生预习一遍, 然后讲解一些语言难点、分析一些长难句, 最后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 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结束。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语言知识 (词汇、语法) 传授, 忽视了语言形式的功能 (交际) , 导致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正确率不高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 笔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 积极探索新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目前, 将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多是针对大学层次, 针对高中层次的研究较少, 这使得本研究意义重大。
一、关联理论概述
1986年, 法国的语言学家Spe rbe r和英国的语言学家Wils on在他们的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 给语言学界带来巨大的影响。Sperber和Wilson在书中指出:关联性是指人们理解话语时在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寻求关联, 关联就是指其中的认知与推理过程。关联理论是关于语言交际的认知心理过程的理论, 是以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基础, 试图揭示信息接收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 并试图揭示从解释语言理解的规律和原则来达到对语言运用规律和原则的认识。关联理论是基于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发展而来的一个具体的认知模式,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强调语言交际中的暗示, 而关联理论既强调语言交际中的暗示, 也强调语言交际中的明说。因此,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的认知心理过程, 从说话者角度来说, 语言交际是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的一种明示过程, 而从听话者角度来说, 语言交际需要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 结合语境假设, 推理并获得说话人的意图。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中提出了两条原则: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原则, 人类的知识以最大关联为准则, 而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 为理解话语而需要达到“最佳关联”的条件是:1) 话语能够产生足以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效果;2) 该说话让听话人为取得这些效果而确定付出了一番努力。同时, 最佳关联则是依赖语境的, 语境与话语的关联越密切, 推理就越容易, 理解话语也越容易。这就要求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听话人凭借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作出语境假设, 选出最佳关联, 从而获得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语境效果, 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二、关联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理解虽然不是直接的交际活动, 但它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共同参与的书面语篇交际活动, 是一项经过从语言表层信息推理作者深层次意图的认知心理过程。同口语交际一样, 阅读理解也遵循着语言交际活动的原则和规律。因此, 关联理论也适合于阅读理解这一书面语篇交际活动, 并对阅读理解过程有很好的解释力。从关联理论角度来看,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 读者凭借认知活动中的三种信息, 即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作出语境假设, 进行逻辑推理, 选取最佳关联, 获得作者要表达的语境效果, 从而理解作者意图。那么, 英语教师如何应用关联理论相关知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推理, 寻找最佳关联,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将关联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运用关联理论推测生词在句子中的确切含义。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生词, 有的学生立即查字典寻找答案, 结果往往不能准确理解生词在句子中的确切含义, 这是因为学生脱离了句子具体语境、过分依赖字典解释。任何单词的理解都离不开语言环境, 离开了语言环境的句子和话语就称不上是有逻辑的话语, 从而可能导致听者或读者对话语的误解。实际上, 阅读文章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显映”方式使信息接受者有意识地编码明示的过程, 从而根据文章上下文等一系列线索, 进行推理, 从而猜出生词和短语的意义。例如:“We've colle cte d fore ign coins for ye ars s ince our fam ilie s w e nt on holiday to Te ne rife.”s he e xplains, “That w as be fore the Euro, s o w e put pes e tas in.”由原文中的Euro (欧元, 欧洲统一货币) 可推知划线的单词pe s e ta指的是一种在欧元发行前使用的货币。
2) 运用关联理论推测话语的确切含义。为了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听者必须通过推理, 推断出语境暗含, 最终取得语境效果, 从而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达到交际成功。例如:A:Didyouhearsomeone talking in the room?B:Oh, Iforge t to s w itch off the TVjus t now.A问B是否听到有人在房间里谈话, B回答自己刚才忘记关掉电视。从表面上看, 两句话似乎没有关系, 为了理解对话的含义, 我们要对B说的话进行推理, B表面上说自己刚才忘记关掉电视, 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在看电视, 不知道房间里是否有人在谈话。
3) 运用关联理论理解话语语篇。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透过语篇的字面信息, 结合上下文进行语境假设、推理, 寻求最佳关联, 获得相应语境, 正确理解语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高一英语教材》 (必修一) 上有这样一段话。“Sit down and watch TV.Here's the rem ote control.You've got the w orld at your fe e t.”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的真实含义?从字面意思, 可以理解为:世界在你的脚下, 但通过上下文语境和相关信息, 可以理解为:你可以通过看电视, 很好地了解世界发生的事情。
【阅读教学中的个人体会】推荐阅读:
分享阅读教学中的体会05-18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06-12
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指导08-19
阅读教学中的质疑教学07-14
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12-24
阅读中的色彩教学06-05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08-16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10-30
阅读教学中的诵读11-04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