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2024-05-19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共11篇)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1

一、前言

在作文教学中, “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教材是最好的例子, 这就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朝着这个方向, 我不断努力, 也总结了自己的一些做法, 尤其是“读写结合”, 即在阅读教学中巧施小练笔这种做法感受颇深。从短、平、快的角度来看, 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又能激发写作兴趣, 丰富写作内容, 提高写作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确实不失为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来看, 无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发展还是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在阅读中练写, 丰富素材

1. 模仿方法, 迁移内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 被文本束缚, 而应从文本中得到启发联想, 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 寻求写作的基点。我常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一段落的写法进行仿写。在训练一段时间后, 在段落仿写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整篇文章仿写训练, 从段过渡到篇章。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 鼓励他们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 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进行形式上的创新。

2. 想象补白, 加深感悟

我们的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 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 有时在故事内容上出现省略……这些空白悬念本身是有内容的。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 也可以是内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 也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些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我们就可以利用此空白启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 这样既可以训练习作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要找准滋生点, 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 补充情节或空白, 这样就能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 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而促进阅读, 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3. 延伸课本, 拓展思维

有的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 续写的来源非常广泛, 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一句写道: “刚到楼梯口, 蜡烛熄灭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 我在上课时就利用这个空白, 让学生想象蜡烛熄灭后的情景, 并以“蜡烛熄灭后……”为题, 让学生练笔。这样的拓展无处不在, 到处都是题材, 事事都能练笔;这样的续写处处令人感动, 句句都是真情的流露, 处处都是善良与激情, 梦想与希望。当我们一次次欣赏着学生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时, 不仅被他们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所震惊, 更为他们善良的心灵所感动。

4. 角色转化, 培养语境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自觉地利用语境, 可以提高自己口头的和书面的表达技能, 这就是语境意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语境来指导写的训练, 使学生意识到读写结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 不是附加的任务。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 根据文章中“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一个结尾, 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入吴王这一角色, 想象吴王第二天在朝堂上该如何向大臣们解释。这一次练笔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充分进入角色去感受、体验、大胆想象, 还必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完成这次言语交际。这样, 学生在明确了写作意图、写作对象、写作主体角色、交际关系、写作处境等语境因素后, 能很快地转化角色, 写出了预期的效果, 实际上也达成了复述课文这一目标。这种练笔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的对象意识、处境意识和角色意识。

5. 以“文”代“问”, 创新体裁, 放飞情思

上完一篇课文, 我们总会出一些问题或填空之类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兴趣往往不是很高。在实践中, 我经常以“文”代“问”, 创新不同的体裁, 对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如学完《少年闰土》后, 少年闰土已给作者“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鲁迅, 能给闰土写封信吗? 闰土收到信又会在回信中说些什么呢? 这样将课文引向深入, 而且进行了书信的写作训练, 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尽情地驰骋与抒发后。再阅读老师推荐的《故乡》, 也就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6. 改文扩文, 提炼语言

对课文的改写、扩写、缩写训练, 对任意一篇文章都可以进行。如改写文章, 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 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 充分发挥想象, 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 把《半截蜡烛》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将古代儿童诗《牧童》改写成小故事, 将《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扩写可以扩写故事情节, 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文章既可扩, 亦可缩,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 抓住主要内容缩写, 利于加深理解, 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7. 抒写心得、读后感, 深化感情

我们提倡写真, 孩子们笔下的应是“个性化的、自然的, 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 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 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因此在学完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后, 尤其是一些令人深思或让人动情泣泪的课文后, 我都启发孩子们进行进一步想象, 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写下来。

三、在阅读中练写, 事半功倍

1. 化难为易,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随文练笔, 由于都是片段训练, 而不是大篇作文, 因而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 再加上老师巧妙的引导, 也就是说, 这样的训练是阅读教学达到一定的火候时才开展的, 解决了学生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 学生的创作是水到渠成的, 他们是积极主动地去创作, 而且是在较短时间内的“信手拈来”, 是学生最真情的流露。

2. 读写结合, 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

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能将来自文本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的已有知识点被他人的视点所唤起,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文本对话时, 出现了与自己见解不同的看法甚至观点时, 才会促成新的意义上的创造。而“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直接与文本、间接与作者进行对话, 将对话直接指向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3. 充分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教材中的许多空白, 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留下了许多创新思维训练的着眼点。在进行“读写结合”时, 正是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 而这样的想象又是以文本为依据, 而并非“天马行空”, 这样的适当展开, 想象也就是大胆而合理的, 更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对与阅读教学应该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和锦上添花之效。

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 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 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 使学生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 激发写作兴趣,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2

一、随文抓重点词、句,适时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断锻炼中习得语言。

学生产生写话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积累的词句太少。“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胸无壑,笔无力,又怎能任凭吞吐翕张呢?低段课文中富有特色的词句很多很多,教师应做解读文本的有心人,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模仿、积累和创造。就拿《美丽的小路》来说吧, 其中“慢慢地、轻轻地(AA地)” “散散步、说说话、浇浇水、洗洗澡(AAB)” “花花绿绿、干干净净(AABB)” “皱起了眉头、捂上了鼻子(动作)”都是极具特点的词。教学时先出示打乱的词,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分类读,说说每组有什么特点,并照样子试着仿写几个。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看似简单的词语仿写中学习词语、积累词语,远比单纯地照词典或书本摘抄词语要有效的多。

二、随文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空白点,是作者言犹未尽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想象,适时拓展,也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存在这种空白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适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思路。从已理解的思想内容为出发点,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

三、随文抓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们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一)启发想象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高空,他想潜入蚁穴。”这便是孩子们的想像。低年级学生好想像,想像能力较丰富。有效利用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孩子写话能力非常好的一条途径。课程标准也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二)结尾续写

“课已结,意犹存”抓住尾声,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新教材所倡导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为此,课堂中我以课文为精讲的例子,再补充一些相同主题的课外内容,尽可能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融合在一起,以便學生对此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在随文阅读中“关注整合”,以写促读

读与写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辩证的统一。在读写结合的研究中,应当看到,读为写打好基础研究得较多,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相对来说,以写促读研究得较少,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应当明确,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也不一定先读后写,有时可以先写后读,以写促读。

阅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通过反复默读、朗读等形式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能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五、抓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有要求,但是不机械,又形式多样。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

现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3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 阅读与写作二者本身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关系, 将二者有结合, 可使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得以提高。然而能够发现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 尽管强调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学生视野很大程度上得到拓宽, 但却未真正做到读与写有效结合, 表现出阅读教学中欲将写强制的“挤”进去现象, 导致学生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增强, 且写作能力也无法提高。因此, 本文对读写结合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读写结合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正如叶圣陶对语文教学内容提出的观点, 其强调语文教学不外乎读与写, 将阅读与写作进行关联结合, 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 困扰教师的难点多集中在阅读教学部分, 如何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要求引入相应的教学模式。而读写结合模式恰好可满足这一要求, 其中阅读部分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而写作过程又可使学生对阅读知识点进行巩固, 且语言表达能力可得到提升。同时, 以往阅读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目标上, 完全停留在为阅读而阅读层面, 整个阅读过程极为盲目, 而此时将其与写作内容联系在一起, 能够引导学生挖掘阅读内容中能够适用于写作的素材, 阅读目的将更为明确。另外, 读写结合模式的引入对改变以往阅读、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缺失问题, 也可起到明显作用, 如教学中按照内容仿写或读后感写作等, 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 读写结合模式引入阅读教学中, 意义极为明显。

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阅读教学中的仿写活动。读写结合模式应用下, 可通过仿写活动形式实现。从阅读教学的目标看, 其本身强调引导学生感悟阅读内容中的表达方式,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并将习得的内容用于具体写作活动中。此时教师可考虑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仿写形式, 要求学生模仿阅读内容中涉及的表达手法、表现方式。以《烟台的海》阅读内容为例, 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春、夏、秋、冬四季中海的景色特征进行概括, 可发现在形容海美丽壮观中, 多采用拟人手法, 并在文章最后利用景物歌颂群众朴实的情感。这样学生在仿写过程中, 便可选取一定的景物, 利用排比、拟人等手法对其在四季中的变化做出描述, 并要求学生利用景物表达自身的情感。这样学生既能对阅读内容深刻理解, 同时也可习得其中的写作技巧。

2.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感写作。现行大多小学语文教学中, 都采用读后感形式, 其强调阅读活动结束后, 学生内心中很可能有一定的触动与波澜, 此时可通过写作方式将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实质便为读写结合模式的具体表现。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在完成阅读后进行写作。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例,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完成阅读过程, 包括朗读、带读以及试读等,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可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交流探讨, 其中涉及的肖邦爱国之情, 将会让学生动容, 并在交流过程中使这种感悟不断升华, 写作中自然会投入较多感情。

3.阅读教学中的日记书写。小学生在积累写作经验中很大程度需依托于日记的撰写而实现。而日记中的内容又需依托阅读进行丰富, 学生可在阅读过程中获取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 这样将这些体验融入到日记中, 便达到读写结合的目标。以阅读中《黄山奇松》为例, 该文章中涉及较多动词、形容词, 如枝干蟠曲、弯曲、挺秀等, 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词汇重点讲解, 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这些词适用于哪些景物, 并将观察后的内容记录在日记中。这样整个读写结合的过程将集中表现为阅读活动、体验生活以及撰写日记方面, 有利于强化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 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另外, 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也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外延, 使学生思维想象得以拓宽, 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写作兴趣也会因此提升。

结论: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是提高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实际引入该种模式中, 应正确认识读写结合模式的重要性, 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够在教学中突显出来。同时, 具体应用读写结合模式中, 要求引入仿写活动以及读后感写作等, 并鼓励学生将学习内容运用到日记书写中, 这样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发挥重要作用, 也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高会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4

【摘要】语文课程最重要是要将课堂所学到的语言文字进行综合实践运用。而中小学语文教育将读写进行有机结合,这也表明语文的阅读与写作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读写结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上如何让写作更加生动精彩,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文阅读;教学

一、引言

读写结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上,重点在于将读和写进行教学上的整合,阅读教学重点就是要积累写作的语言与素材,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进行情感的自由表达与抒发。并且运用写作的拓展,来表达阅读的情感,通过阅读来进行材料的积累。要通过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为语文教学提供重要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二、读写结合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通过对语文阅读教材的理解,除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之外,也会对学生理解课文知识点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强化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掌握阅读的语音技巧和吸收知识。

写作与阅读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差异,在步入中学之后,在进行阅读教学上直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因为在语文教学上,阅读与写作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写作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反过来阅读是学生写作重要的基础素材来源。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提高学生读写结合应用能力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加强阅读,只有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了解了之后,才能根据相应内容运用写作技巧来显示写作的特点。

一般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上,教师要求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段,并简单概述段落的内容与涵义。在写作上,教师鼓励学生对文章罗列提纲,确保写作文章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1]。

三、读写结合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上的实践

(一)灵活进行仿写

读写结合不单单是学生为了写作进行所谓的“原创”。通过对学生在阅读上进行引导,将情感表达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作表达的技巧与方法,通过阅读导入和促进写作,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写作技巧和教师指导的全过程。

一篇课文除了丰富的内容和相应的主题外,文笔和写作方法也值得学生引起重视。因此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课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来发现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意图,让学生根据所在本年段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写作方法的学习,并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来仿写词组、一段话、文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仿写词组的形式,进行造句训练;在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上,可以对部分精彩段落进行仿写,也可以对整篇课文进行仿写。

(二)认识生活,丰富写作

学生写作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日常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上不足,这就导致学生没有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进行写作的立意,也导致学生在写作思维上没有头绪。在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人物、景观、故事等细节,来对日常生活的人生哲理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从生活中体会人生的历程。因此通过阅读来认识生活、认识社会,通过多种角度来观察生活的美好,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较高的立意?斫?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学习《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上,要引导学生对人际交往中的礼貌与谦虚是写作的一种素材,让学生根据生活对不同类型的人物写出自己的感想;再例如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叙事角度,来写作自己童年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趣事,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领悟。在教学《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上,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的景观现象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来发现和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样可以使把普通的自然现象也能作为写作的重要素材。这些素材,除了作为写作的依据之外,也能让学生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这些平常的生活经历是独特的写作素材。

(三)通过阅读的激情,带动心灵情感

写作是感情的表现。由于中小学生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对写作方面的思考无法采用理性的思考之上来进行,学生更多需要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才能产生对所写事物的兴趣,能自然表达写作的内容。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教学中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绪,能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进行写作。当然情感的熏陶要进行把握,重点除了在教师深入分析理解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语境与情感,并深入的感触写作情境。学生对情感的熏陶上一定要建立在教师对课文情感的熏陶上。要注意学生对生活素材的积累,使学生对情感的熏陶有一定的准备,只有这些生活积累,才有正确表达的方向,让写作内容具有丰富的感情流露。

在学习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课文当中,引导学生对祖国抒发真挚的情感,虽然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作为国民的我们仍然要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们处在富强的中国,你们有什么想法?如果你们处在苦难的中国,你们有什么想法?写出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学生在受到启发后,激情文字得到抒发,用生动的语言情感动人[3]。

(四)通过阅读的理解,认识反思写作

写作作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反思。写作的内容必须要有写作的对象,写作的来源主要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事物以及让人引起深思的热点话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上,根据课文的主干来抓住课文的延伸点,进行续写、扩写,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当然,针对不同的课文,续写和扩写的延伸点也有区别。对景观介绍类课文略写内容的文章,可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扩写;在写记事类文章略写的部分让学生进行适当情节合理的补充或者续写;对于议论类的文章,让学生结合作者的观点,来进行文章的补充写作。

例如在教学《穷人》之后,让学生根据西蒙的孩子来到渔夫的家之后,按照对文章内容和特点进行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续写,写出自己的想法[4]。

(五)通过与生活对照,写出共鸣

写作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思,学生通过写作来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分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应该将课文内容同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这样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上,将自己的生活与课文联系起来,利用文章的表达方式来写作自己的生活经历。

例如学习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之后,将自己在春节的所见所闻进行相应的写作,能引起学生的共鸣[4]。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的写作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上有显著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结合能力,通过训练让写作一气呵成。读写结合的方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上,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 读写结合 教学策略 读写结合,将读与写置于同一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整合读写目标,在阅读名篇佳作中积累写的语言和素材,酝酿写的情感与冲动,学习写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写的认识与角度,为学生由感而发,自由表达奠定基础。也是在写中拓展与延伸读的内容,深化读的主题,抒发读的情感,实践读的方法与语言积累。读写结合,水乳交融,一定能使读与写互为羽翼,相得益彰,为语文教学开辟一条实用有效的新路。笔者从事语文教学数年,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有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和看法,现将自己的收获及经验与同行共同分享交流。

一、读中学法,写在方法指导处

读写结合,不只是追求学生自主的原生态写作,即所谓的“原创”,而是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悟表达与写作的方法、技巧,适时适度地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表达与写作的方法,由读导写,以读促写,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感知写作技巧、教师指导写作方法的过程,真正实现读写结合。

一篇经典课文,不光是其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主题值得学生学习,其精湛的文笔、巧妙的写作方法也值得重视。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一个词、一句话,从谋篇布局中去发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方法,适时适度地选择适合本年段学生的写作方法学习点,引导学生练写。可以写几个优美的词组、一两句优美的话,或者一段、一篇文章。如在低段教学中,对文中用得优美的词,可以现场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词语搭配,造句训练;在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对经典的语段进行仿写;对谋篇布局典型的课文,进行整篇的仿写。

二、读中明理,写在独特认识处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认为,作文难,难在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对现实世界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立意、去感悟,导致写作时无话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文章中优美的景物、生动的故事、高尚的人物,让学生感受自然景物的美、明白生活琐事中常常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认识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提升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自己生活的这个美好、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以独特的视角、较高的立意作文,提升作文能力。

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引导学生认识普通劳动中的酸甜苦辣也是一种写作素材,让学生记录自己平凡劳动中不一样的感受;在教学冯骥才的《花脸》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独特的记事角度,写写自己过年时难忘的事和明白的道理。在教学《大自然的秘密》时,引导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看似寻常的现象,却往往有其深奥的道理,从而能把平时觉得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写作的良好素材。这样,在读文中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学生的认识不断 提升,自然能在平常的生活经历中,觅得独特的写作素材。

三、读中激情,写在情感激动处

写作总是由内而外,为文先动情,情动而辞发。由于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使得他们的写作不可能完全建立在理性的思考上,他们更多地需要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感受,从而产生对所写事物的“激情”,使写作自然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教学中情感的激动点,创造时机,让学生激情写作,从而在读中练写。当然,对阅读教学中的激情点的确定,不仅要建立在教师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入阅读和写作情境。学生的“激动”,一定要建立教师“激动”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激动”有认识准备、有生活经验积累、有正确表达的方向,从而避免“无病呻吟”。

在学习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一文时,引导学生感受了革命先烈虽身陷囹圄,受尽折磨,但仍对自己可爱的祖国心怀赤诚、矢志不渝。我适时激发学生:“身处当今的中国,你想对牺牲的革命先烈说些什么?你想对那些背叛祖国的人说些什么,尽情地写出来吧。”学生思如泉涌,激情的文字从笔尖喷涌而出,语言生动,情感动人。

四、读中知事,写在内容延伸处

写作,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思。写作的发生,总是来源于写作对象,来源于让人难以忘怀的事物或让人良久思索的话题。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课文讲述的故事的延伸点,进行扩写、续写,也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一个极好途径。

当然,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其拓展延伸点也有区别。对写景状物类课文,对文中略写部分,可指导学生依照其他部分,进行适当的扩写;对写人记事类课文,对事情发展中略写的部分,可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补充,或者对故事续写;对说明状物类课文,引导学生对从未提及的方面进行补充;对议论类课文,让学生结合作者观点,补充理由进行写作。

如在教学《跳水》一课后,适时点拨学生:“小男孩被水手救起后,又会怎样呢?船长、水手、小男孩分别会怎么做,怎么说?”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文中人物的特点和文章中心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能做适当延伸,写出自己的认识。

五、对照生活,写在经历共同处

作文,是学生对真实生活的记录或反思。学生的习作,是建立在学生对现实生活有充分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容易使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从而学习课文中作者的表达方法与形式,表达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

在教学《荷塘旧事》后,特别是农村学生,对在荷塘中嬉戏、溺水被救的事,很有共鸣,此时适时引导学生写作,效果极好。

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机会,创造机会,巧妙架设读与写的桥梁,让学生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中,形成读写结合必备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的读写成为有机的整体,让读写训练水到渠成。读写结合只有真正成为语文教师一种固有理念,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使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使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贺丽萍.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四川师范大学,2007,(06).

[2]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上海师范大学,2010,(04).

[3]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黑龙江教育,2014,(09).

[4]国贝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探析.陕西师范大学,2013,(05).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6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词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虽然头脑里面很有想法, 但是却在语言表达上面有所欠缺, 不能找到合适贴切的词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导致文章缺乏文采。这些都是由于学生没有厚积所导致的, 只有做到厚积薄发, 才能写出更加具有文采的作文。小学阶段是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 更加应该注重学生厚积, 但是大部分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 对看书没有浓厚的兴趣。因此, 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时就应该加强词、句的理解和积累,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样长此以往, 学生所积累学习到的知识越多, 才能达到一个丰富的词汇积累, 写作的时候文章也就自然更加有文采了。

词句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 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注意让学生积累词语, 深切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语的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技巧

小学生习作要求做到有条有理, 有详有略, 有情有意。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体裁丰富, 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是我们进行写作教学的范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并适时地进行小练笔。如:

1. 详略结合。

《北京的春节》一文, 老舍先生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 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很多习俗, 活动也很丰富。而作者在众多活动中就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的习俗, 其余的略写。这样既让读者感受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热闹, 又不觉得啰嗦。在教学中, 我以表格的形式让孩子梳理出作者抓住了哪些时间的哪些活动来写, 详略一目了然, 也很直观地感受到略结合的妙处。然后让同学们列举在写哪些文章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比如写运动会, 联欢会这些活动时就一定要注意详略结合。

2. 动静结合。

四年级上册有一篇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 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次作者抓住了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 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第二次通过描写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写出了“鸟的天堂”动态的美。

3. 语言准确、生动。

如《一夜的工作》描写总理办公室陈设简单那一句。“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 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一张不大的写字台, 两把小转椅, 一盏台灯, 如此而已。”这句话中量词的应用, 对比的写法, 让我们体会到了总理生活的俭朴。教学这一段时, 我先让同学们读, 谈体会, 并找出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让一同学即兴表演专注学习的样子, 同学们马上动笔写, 感受用词准确, 描写生动。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模仿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 学生的写作训练不可没有依傍和模仿, 就像儿童模仿大人学说话一样。茅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摹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模仿是创造的基础, 创造是模仿的目的。通过模仿使学生具有成就感, 进而促进他们去阅读, 从而更有动力去写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当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精彩描写进行品味, 兴趣正浓的时候, 教师及时提出让他们仿写, 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处于高峰阶段, 仿写也就变得轻松容易了。

比如在教《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时, 课文中这一段很好地表现了昌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

成吉思汗愣住了。他忘记了口渴, 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 “可我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他懊悔不已, 沿着石壁爬下来, 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 放进自己的猎袋。

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将心理活动形象化的。紧接着, 我就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突出“紧张”、“恐惧”或者“惊慌”的心理活动。有了前面的示范同学们就很乐意动笔了, 而且也写得轻松。

四、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所以有涓涓清泉, 是因为有不竭的生命活水。如果阅读好比“源头活水”, 那么写作就好比是“如许清泉”。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 开掘写作的源泉, 积累材料, 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但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 对于如何摄取生活、采集材料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往往写作素材单一雷同、写作技巧的欠缺, 导致思维的活跃甚至僵化、思维肤浅贫乏, 有时因为找不到写作的素材而厌恶或者干脆拒绝写作。

于是, 在教课文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选择典型材料的, 怎样来表现中心的。如《忘不了的笑声》是通过同学们的笑来写同学的特点, 《老师领进门》是通过老师教诗编个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件事来表现老师对他的影响, 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顶碗少年》通过写少年在失败后沉着冷静最后终于表演成功来告诉我们“失败乃成功之母”。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有心人, 善于观察, 才能积累素材, 写出好文章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 写作的素材无所不在,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7

关键词:读写结合,创设情境,渲染情感,体悟事理

语文课堂上, 既要“书声琅琅”“静思默想”, 还要“妙笔生花”。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可采用巧妙而合理的设计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阅读中深刻地体验到某种情感, 产生共鸣, 或回忆起相关的生活经历, 或引发思考, 学生动情了, 把自己的情感转化为文字表达, 即《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情动而辞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去发现文本中这样训练的点, 在阅读中以情感为突破口, 在读与写之间构建一座桥梁,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舞台。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场合下产生的, 因此,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某种情境, 使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 充分进入角色去感受、体验, 推动教学活动纵深发展。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共六句, 三十字, 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 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清新流畅, 淳朴素淡的语言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 情真意切, 千百年来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为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游子吟》这首诗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结合方式:

师:人们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子明天就要远行了, 叮咛的话语说不完, 可是这位母亲什么都没说, 她只是默默地缝, 密密地缝, 此时她缝进的仅仅是一根又一根长长的丝线吗?

生:不是。

师:是母亲对儿子的——

生:爱。

师:是叮嘱, 是牵挂, 是担忧, 是一颗爱儿子的——

生:心……

学生的眼圈红了, 动情的讲述让学生的心和母亲的心靠近了。当学生被文本中的母亲感动时, 我提出要求: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孟郊, 你想说什么?请你拿出笔写一写。学生换位移情, 想象极为丰富:“母亲, 早点休息吧!您若累病了, 儿子怎能放心得下?”“妈妈, 我小时候就记得您这样在灯下忙碌, 而如今您已白发苍苍, 还在为我忙碌着, 您的恩情我如何能报答?”……在动情的想象中有的学生已是热泪盈眶。此时的读写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拓展着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到作文不是静止地、僵化地用文字再现生活, 而是丰富的、开阔的、鲜活的, 甚至是飞跃的。

进行读写训练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又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教学《二泉映月》时, 因时代久远, 学生很难想象阿炳的艰辛坎坷, 也很难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为此,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 通过渲染情感, 启发学生想象, 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

师:阿炳又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呢?

学生闭上眼睛 (音乐起) 。

师: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 阿炳出门卖艺,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 阿炳在街角卖艺,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那一幅坎坷的场景写下来吧。

学生根据这几个不同场景, 想象着阿炳的卖艺生涯, 体味着阿炳的悲惨遭遇。有学生写道:“烈日炎炎, 阿炳操着胡琴, 拉了一首又一首, 他找不到遮阳的绿荫, 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走的时候, 口袋里还没有挣够今天买米的钱。”……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又能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很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有效的对话莫过于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洽。当学生读到情深意浓时, 可以用练笔来表达心声, 以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

有的课文是体悟事理, 指导人生为主旨, 我就在课末设计一个三言两语的小练笔, 让学生引用相关的名人名言或直接写一两句话来激励自己。学生的感悟通过发自内心的语言在课堂上汇聚, 我看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成长, 语言能力的提高。这既是阅读的升华, 也是情感的倾诉。

的确, 以情感为突破口, 设计得当, 读写结合显得那样自然轻松, 没有丝毫为写而写的痕迹。如果课堂上能坚持有计划、恰当地设计不同形式的读写结合, 作文时学生拾起这些日积月累的散金碎玉, 作文不说是顺手拈来, 起码也轻松愉悦得多。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好读写结合 篇8

一、利用教材, 挖掘读写结合点

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教材是最好的范文, 这些范文大都是名家名作, 语言堪称典范。作者擅长遣词造句, 语言具有规范美、艺术美、思想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借鉴他们的优点, 让学生模仿名家锤炼词语、运用语言布局谋篇……把它作为作文的拐棍, 一旦路走熟了就可以扔掉拐棍, 大胆写作, 大胆创新。所以, 在教学中应让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 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文章取材新颖, 布局合理、语句优美, 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 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荔枝》一课, 重点段落的细节描写引人入胜, 引导学生回想:平时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 来突出母亲对你的爱吧。再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 学习“会场”“典礼”“阅兵式”“游行”这些段落后, 总结出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写一个运动会或某项体育比赛的场面。许多同学写了《跳长绳比赛》, 当时场上的紧张气氛、队员的表现、观众的表现等突出了“按一定顺序, 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模仿固然重要, 但这只是手段, 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放宽了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即使只有一两句话写得入情入理, 教师也不忘记给他画上波浪线, 以示鼓励。模仿是学习, 是打基础, 创新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发展。作文教学应重视模仿, 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在写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加强情感共鸣, 进行读写训练

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改写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原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依据, 学生不愁“没什么写”, 更主要的是为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加上想象成分, 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如《鲸》, 可让学生写《鲸的自述》等。《秋思》这首古诗, 可引导学生先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再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又如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改写为记叙文, 不妨提供词汇积累, 让学生学以致用:夏日炎炎、面红耳赤、气冲冲、理直气壮、不服气、撅着小觜、不认输、胸有成竹、转机、心平气和、惊讶、“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再如《游子吟》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之后, 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乡、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但教完这些, 总觉得还少些什么, 于是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能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结合插图, 加上自己的想象, 把它编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这个问题的提出, 使学生对改编兴致勃勃, 任由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一会儿便有了自己的“作品”:“灯光照在母亲慈祥的脸上, 母亲仿佛年轻了很多, 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许多, 她一针一线地缝着, 心里仿佛在想, ‘如果儿子回来迟了, 那衣服破了谁给他补呢?’想到这, 母亲又来回密密麻麻地缝了几针……”“我不禁再一次抬起了头, 看上母亲一眼, 看到老人家在烛光的映照下, 那慈祥的面孔, 那长满老茧的双手, 还有那满头的银发。这时, 我的心中总是酸酸的, 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此时, 我已读不进书, 眼前出现的只有母亲, 脑海中想的只有母亲。想起母亲教我写字, 教我做人, 为我操劳……”这里写的是学生理解感悟的升华和体验活动的外现, 是抒情达意的文字表达活动。学生收获的是沉沉的生活感情, 抒发的是浓浓的母子深情, 从而达到了改写的目的……同时, 鼓励学生应该善于应用积累过的好词佳句, 这样, 学生好学善用, 改写也就化难为易, 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了。

三、加强课外阅读, 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 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 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 一边做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 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 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 把作文比作叶子, 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看看社会, 看看家庭, 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 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 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材料结合起来, 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 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篇9

一、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大家都知道, 文章作品有三大作用: 认识作用 ( 即是通过阅文章、读作品就可以了解、认识社会人生) 、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为此,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不会写作文, 常常是由于认识事物的水平低, 认识写作材料价值的能力低, 面对文题, 无物可言。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一方面, 要抓住文与题、人与事、事与理的关系, 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使学生作文时善思会想, 有言可发。如教学《搭石》一文时, 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搭石》这篇课文, 语言质朴, 意境秀美,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 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 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通过学习本课, 让学生懂得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 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认识生活, 对写作来说非常重要。文章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不学好语言, 就无法写好作文; 不教语言, 就是等于没有教作文; 不教学语言的课, 就不是语文课。语言教学主要是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 使学生有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在阅读课文中认识、体会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以及语言对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和作用。一篇课文要学习的词句很多, 教学时, 首先要精选需要深入学习的词语句子, 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读课文过程中, 采取“拿出来, 钻进去, 读出来, 用得上”的四步法, 让学生学习、品味、借鉴, 把重点词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联系生活环境来理解、运用。如《再见了, 亲人》这篇课文, 教学“写朝鲜老大娘送打糕给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这一段时, 要学的重点词是“雪中送炭”。针对这个词语可以这样提问学生: ( 1) 课文用了哪些词语概括这个故事? ( 雪中送炭) , ( 这叫做引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拿出来) , ( 拿出来后, 继续问) 。 ( 2)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 在寒冷的雪天, 送去炭火。) “课文说老大娘‘真是雪中送炭’是下雪天吗?是送炭吗? 是什么? 以此导入课文阅读中, 达到钻进去的目的, 使学生理解: ‘雪中’是‘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样的恶劣环境, ‘送炭’是老大娘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给战士送去打糕。”这样学习语言, 既理解深刻, 更记得牢。

三、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 都必须抓住课文中最突出的一个写作特点, 作为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设计出精妙的教法, 使学生明确读课文的特点, 领会读课文的写法, 以致运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十分明显的写作特点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时, 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 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 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 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 如何恐惧; 7 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 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 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 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 提文入情, 以读促思, 在读中感情, 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 朗读中语调宜轻缓, 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 语气应是兴奋的, 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因此, 学生就会较深刻地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要把课文分析与作文指导课结合在一起, 做到“读课文学写作, 以写促读, 读写反复, 搞好课堂小练笔, 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把作文讲评与指导引入阅读课文中, 变教师教学生作文为学生阅读中学作文, 变教师批改作文为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自己作文的不足, 自行修改; 读一个片断, 就写一个片断, 这就是一次课堂小练笔。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还要紧扣写作, 进行一些相应的单项练习, 以及进行片断作文的训练。如练写一个场面、一个人物的肖像、一个人物的行动举止、一个人物的语言、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 或练写一件小事, 或练写表明自己看法的一段话, 等等。每次练笔, 都不要求写得长, 而要求学生人人动笔。写几十个字, 或写百来个字, 都可以。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练写的机会就多, 写作兴趣就得到培养, 写作能力也跟着提高。

总之, “读写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读写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作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要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遣词造句的妙处,读写结合,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阅读和写作的辩证关系

阅读就是读书,写作就是作文。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阅读与写作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互为促进互为制约。阅读数量的增加,必然要提升写作的水平;阅读量不够,提高写作水平就是妄想。

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阅读可以影响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活动。同样,写作也会影响阅读作品的选择,阅读的倾向以及阅读的方式。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规定为不少于260万字。初中三年每年要读近八九十万字,相当于七八部长篇小说的总字数。由于面对应试的压力,不仅学生没有完成这个阅读量的时间,师长也不会给学生这么多的课外时间去读“闲书”。达不到这个阅读量,写作水平当然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的质量,这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二、加强指导、有效阅读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有意义和价值。只有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阅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弄清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解决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完成了“语言文字――内容――思想感情”的递进过程。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掌握结构、写法,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明白“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完成“思想感情――内容――语言文字”的升华过程。为了使学生扩大眼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适合其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读物,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用健康阅读、实用阅读、广泛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蓄,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领悟写作技巧。通过课前阅读指导、课中阅读指导和课后阅读指导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阅读促进写作的有效性。

三、学以致用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俗话说:“言为心声。”写作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小学生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融,观念的确立,思维的碰撞,语言的积累。要鼓励学生写随笔,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随笔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随笔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随笔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只有这样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

四、注意借鉴、重在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学生借鉴阅读文本的素材、思想、技巧,在主观能动的作用下发挥想象和创新,形成具有自己独立特征的习作,再从升华自己习作的愿望出发,开展更广泛的阅读。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中学语文的每一篇课文,课外读物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文章写作的典范,在整篇文章上,文章每一个局部、每一个要素(题目、立意、开头、结尾,段落展开、材料运用、过渡衔接、语言修辞以及写作中的思维方式的运用)上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每篇文章时都要有练笔意识,选好借鉴的落脚点,着重在借鉴的基础上勾画出别具一格、富有新意的写作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本清.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中国教师,2009,(S2).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11

一、读写结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学习语文,有助于学生提升其阅读水平及其写作能力。此外,还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任务,改变学习方式,不断丰富与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及写作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1.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爱探索周围的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教师要合理把握这一时期,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选题,让学生根据其兴趣与喜好自由地进行写作。当然,教师可以在不干涉学生选题的前提下,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收集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漂亮卡片,让学生自主选择卡片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卡片“看图写作”。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

2.对学生加以正确阅读指导。小学生的阅读量少,掌握的词汇量有限,知识积累也有限,教师若能对学生在阅读方面加以正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增加词汇量,增加知识积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图书馆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写作环境,然后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或读物,让学生课后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能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此外,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记录那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彩段落、佳句佳词,还可以让学生模仿那些优秀句式的写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供学生赏析,还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或背诵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3.准确掌握读写结合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准确、恰当的掌握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点,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合适的教学时机,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尝试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注意找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关注点,从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出发进行教学,有助于达到最优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效果。此外,寻找读写结合点时,要考虑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根据其特征采用不同的写作训练方式。

4.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规律性,是随着年龄不断提高其能力的,因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教学梯度性,对小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此外,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课堂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延长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时间,让学生保持学习精力。在掌握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转换规律,根据从简到难、从浅到深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要注意以基本知识为切入点,循序渐进、从简到难、从浅到深,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4]。举例来说,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词语和语句的理解上。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教学重点对放在文章的段落以及结构的分析上。至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应将教学重点放在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训练上。如此循序渐进,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有: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其次,对学生加以正确阅读指导。再次,准确掌握读写结合点。最后,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生认知规律。通过这些策略,希望能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有所助益。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学生只有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本文分析了读写结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上一篇: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教学下一篇:封闭治疗腰腿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