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共11篇)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篇1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既有理解训练,又有表达训练。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侧重于理解训练,造成部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低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也这样说:“语文课应该多练。语文课的多练,首先是多读、多写。读与写一定要结合,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以下就读写结合,谈谈我的实践和体会。
一、品读原型,引导仿写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聚合和形成,常常有赖于外界的刺激或原型的启发。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根据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每一组课文的内在联系和写作特色。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让学生品味用词精妙,感悟写法,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仿写内容。如《天鹅的故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感悟到了文章构段的方法,通过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出了天鹅破水的动人场面。紧接着,我出示一组有关劳动的词语,要求学生利用这些词来描写一个劳动的场面,描写时也要用上点面结合的手法。
这样进行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披文入情,引导补充
小学语文课文,或情节曲折动人,或景色瑰丽引人,但在这些文章中总留有一些空白点。这些地方,看似“空白”,实质上是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充实画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补充写训练。如教学《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课,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理解,体会彭德怀牺牲坐骑救战士的心情,要求学生将文中叙述的地方及省略的地方写具体。如文中“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有的学生补写了这样一段话“彭德怀的心里难过极了,泪水在眼里打着转。他自言自语一说着:‘大黑骡子呀,你跟我这么久了,如今为了更多的战士能活下去,你献出自己的全部,也算死得其所。’说着向着大黑骡子鞠了三下。”学生根据上下文,用自己的语言补写出了彭德怀的表现。
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读写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紧扣中心,引导改写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改写要求学生读懂课文,还要运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动手写一写,有助于消化吸收课文中的语言。如教学古诗《村居》,学生学完古诗,了解了诗意之后,让学生结合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趋东风放纸鸢”来谈一下放飞筝时的情景,学生热情发言之后,我安排了一个改写训练:展开想象,把儿童争放风筝的情景写出来。实际上,这是一种变文体的改写训练。有的学生写道:“一群小孩子嬉笑着、追逐着奔到草地上,手里拿着各色风筝。不一会儿,一只‘燕子’扇动着翅膀,晃晃悠悠飘上了天空……”学生参与训练很投入,积极性也很高。
经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大胆地写作,另一方面又激发了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
四、由读而感,引导续写
一篇文章读完之后,学生总会感到意犹未尽,可能还存在疑问,也可能被文中的人或事所感动而不能平静。从教学实际出发,我发现结合具体课文,引导学生续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大有帮助。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学完课文,学生初步感受到聂荣臻将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几十年后,已身为几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她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如果你是美穗子,让你写一封信给聂将军,你会怎么写?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后,要求进行叙写。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尊敬的聂将军,你的恩情我永世不忘,我要让我的孩子知道中国人民的情谊,我要日本人民知道你的善举……”学生的叙写想象大胆而且合理。
这种续写训练,使学生投身于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有力地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正如古人说的那样:“凡学文,初要大胆……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要放言商论,笔端不窘束矣。”
五、因文而异,写观察日记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课前预习工作充分与否有很大关系。陶先生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有许多课文和生活联系密切,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写课前的观察日记,为更好的学习、理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教学《最后的葬礼》之前,要求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和调查家乡的水源污染和保护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因为是认真观察,对水资源的现实情况会有切身感受,这对于学习带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新课大有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读与写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写观察日记的兴趣,教会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总之,学生在学文中写作,读写结合,学文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了词汇和句子,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教学中的“练笔”,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至关重要。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在学文中写作,读写结合,学文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了词汇和句子,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关键词:想象力,兴趣,训练,发展
如何做好阅读教学中读写的结合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5-0137-02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初步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下面浅谈几点做法:
1 学习写法,进行仿写
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荔枝》一课,重点段落的细节描写引人入胜,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平时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来突出母亲对你的爱吧。再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学习“会场”、“典礼”、“阅兵式”、“游行”这些段落后,总结出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写一个运动会或某项体育比赛的场面。许多同学写了《跳长绳比赛》,当时场上的紧张气氛、队员的表现、观众的表现等突出了“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学习了积累运用中的对联,笔者让孩子们大胆地创作对联,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活跃的思维、飞扬的文采让我骄傲。模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放宽了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即使只有一两句话写得入情入理,教师也不忘记给他画上波浪线,以示鼓励。模仿是学习,是打基础;创新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发展。作文教学应重视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在写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2 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
读写结合要以把握和理解课文为基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思想情感、表达特点、写作方法等多方面资源,调动学生的最大能力兴趣和表达欲,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模仿中得到锻炼提高。写读后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时,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晶莹透亮的球体”、“水兰色的纱衣”等词语理解,不由得赞叹说“地球因它的美丽而可爱”。有同学补充说“地球还因为它的为人类无私奉献而美丽”、“地球因只有一个,是人类的母亲而美丽”。这些回答是笔者课前所没有料到的,他们的答案比老师的更完全、更丰富,可见,学生的思维想象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内在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这时也是进行读写结合的最佳时机。笔者问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痛心、有的说伤心,有的说百感交集,也有的说心里甜甜的,为什么呢?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笔者为他们的深刻感悟和敏捷思维喝彩。可见,读后感要“写”好必须先“读”好,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师情、生情、文情达到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状态。最后笔者说:你能把此时此刻的心情或感受写下来吗?学生的练笔结束后笔者不仅欣赏到了感情真挚饱满的读后感,还欣赏到了诗情画意般的抒情句或者说是抒情诗,更看到了他们脸上写满了成功和自豪。
3 展开想象,进行改写
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改写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原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依据,学生不愁“没什么写”,更主要的是为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加上想象成分,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如《鲸》,可让学生写《鲸的自述》等;《秋思》这首古诗,可引导学生先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再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又如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改写为记叙文,不妨提供词汇积累,让学生学以致用:夏日炎炎、面红耳赤、气冲冲、理直气壮、不服气、撅着小觜、不认输、胸有成竹、转机、心平气和、惊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如《游子吟》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之后,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乡、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但教完这些,总觉得还少些什么,于是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能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结合插图,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它编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对改编兴致勃勃,任由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一会儿便有了自己的“作品”:“灯光照在母亲慈祥的脸上,母亲仿佛年轻了很多,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许多,她一针一线地缝着,心里仿佛在想:‘如果儿子回来迟了,那衣服破了谁给他补呢?’想到这,母亲又来回密密麻麻的缝了几针……”“我不禁再一次抬起了头,看上母亲一眼,看到老人家在烛光的映照下,那慈祥的面孔,那长满老茧的双手,还有那满头的银发,不时,我的心中总是酸酸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此时,我已读不进书,眼前出现的只有母亲,脑海中想的只有母亲。想起母亲教我写字,教我做人,为我操劳……”这里写的是学生理解感悟的升华和体验活动的外现,是抒情达意的文字表达活动。学生收获的是沉沉的生活感情,抒发的是浓浓的母子深情,从而达到了改写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应该善于应用积累过的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好学善用,改写也就化难为易,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了。
4 想象延伸,进行续写
让学生把课文的情节延续开去,加上想象再写下来。如读了《穷人》一课,可续写《桑娜抱回西蒙遗留的两个孩子以后》、《西蒙死后两个孩子的成长》或《渔夫一家九口的生活》等。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写《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 教学《凡卡》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从中体会小凡卡更加悲惨的命运,以《信发出之后》为题,让学生写续篇。指导时从几个思路入手:一是想象信被退回鞋店,落在老板的手里,老板会怎样对待小凡卡;二是小凡卡的爷爷得知凡卡被虐待致死的消息,来莫斯科向老板索命、告官,会是怎样的结局;三是小凡卡受不了非人的折磨,终于逃出了鞋店,或沿街求乞、或饿死街头等。续写由学生直接参与,他们把自己的好恶感情注入了作品,有过把作家瘾的感觉,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捕捉和挖掘那些既有积累、储存价值,又有丰富知识含量的内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只有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加强,学生写作由被动到主动,由“怕文”到“乐文”。
How to Complete the Read-write Union in the Reading Education
Zhou Yuying
Abstract: The author mainly utilizes the following several procedures in the teaching to raise student’s language sense: The study mode of writing, carries on imitates writes; The union text content, writes the impressions of after-reading; Launches the imagination, carries on rewriting; The imagination extends, carries on continues writes.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篇3
一、读写结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学习语文,有助于学生提升其阅读水平及其写作能力。此外,还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任务,改变学习方式,不断丰富与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及写作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1.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爱探索周围的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教师要合理把握这一时期,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选题,让学生根据其兴趣与喜好自由地进行写作。当然,教师可以在不干涉学生选题的前提下,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收集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漂亮卡片,让学生自主选择卡片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卡片“看图写作”。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
2.对学生加以正确阅读指导。小学生的阅读量少,掌握的词汇量有限,知识积累也有限,教师若能对学生在阅读方面加以正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增加词汇量,增加知识积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图书馆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写作环境,然后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或读物,让学生课后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能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此外,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记录那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彩段落、佳句佳词,还可以让学生模仿那些优秀句式的写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供学生赏析,还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或背诵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3.准确掌握读写结合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准确、恰当的掌握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点,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合适的教学时机,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尝试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注意找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关注点,从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出发进行教学,有助于达到最优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效果。此外,寻找读写结合点时,要考虑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根据其特征采用不同的写作训练方式。
4.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规律性,是随着年龄不断提高其能力的,因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教学梯度性,对小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此外,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课堂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延长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时间,让学生保持学习精力。在掌握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转换规律,根据从简到难、从浅到深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要注意以基本知识为切入点,循序渐进、从简到难、从浅到深,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4]。举例来说,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词语和语句的理解上。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教学重点对放在文章的段落以及结构的分析上。至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应将教学重点放在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训练上。如此循序渐进,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有: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其次,对学生加以正确阅读指导。再次,准确掌握读写结合点。最后,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生认知规律。通过这些策略,希望能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有所助益。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学生只有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本文分析了读写结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篇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只有读得多,见得多,记得多,学生脑子里才有可写内容,才谈得上想象、幻想。基于此,就必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如何使阅读课中的读写训练走上高效之路呢?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 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悟写。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1、 品词品句,以读悟写。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其实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
2、 品段落,以读悟写。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的段落写法都很有特色,若教学中充分进行读写训练,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益。
如教学《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这段写雪美很有层次,先整体写雪后美景,接着具体写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既有静态美的描写,又有动态美的描写。这种段落的描述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在教学到这时,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段的感受:“写得很美,采用总分写法,注意动静结合。”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观察校园一角,把校园一角的景物特点按这种方法写下来。”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
3、 品标点,以读悟写。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到文中有省略号,有时为了突出省略号的作用,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省略的内容是什么。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据省略号作小练笔。
二、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及时有效进行读写训练。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故而学生的阅读要精深,不单在现有的句段方面,还要悟领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下来。如此既以写拓宽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又增加写的训练机会,提高了读写训练的效益。
1、 着眼故事的结局,进行读写训练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2、 着眼故事插图,进行读写训练。
小学语文课本都配有课文插图,这些插图不是编者随意加上去的,而是有一定目的的。我们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它成为一条读写训练的纽带。
3、 着眼读后的感受,进行读写训练。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
兼具文学性和实践性的小学语文融合了视、听、说、写、想等多方面的文学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学生今后高级别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文字理解能力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其中阅读教学就是专门培养和锻炼学生读写能力的一门课程。
一、读写结合的三种教学模式
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性途径。因为阅读的就是别人写作的文章,自己写的就是别人即将阅读的作文。二者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课程中实施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有两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一是在学生读完文章后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与人分享,在听取了同学之间不同的观点之后,分析总结自己的感想,写成读后感。二是通过练习写作描述类的作文或是叙事类的作文来对阅读过的文章进行复述或转述。三是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联系自身的真实经历,发散性思考和想象来完成同类型文章的写作。
如,在学习巴金《海上日出》的时候,在语文老师深入揭示了巴金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以后,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文章中日出前的各种景色描写和虚实结合的意向展开讨论,结合作者的生平来完成一篇读后感。在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因为这是一篇出场人物较多,故事情节较为曲折的短篇小说。卡夫卡在字里行间隐匿了非常深沉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第二种模式来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完《变形计》之后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或转述故事,启发和鼓励学生将作者隐晦的潜台词给解读和表述出来。而在学习朱自清描写自己父亲的文章《背影》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选择自己身边某个人的一个特征或特写来练习人物写作。在文章当中可以刻意避开人称,然后在课堂上读出来,让学生猜测写的是谁。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两全其美。
二、抓准读写结合的有效落点
阅读和写作原本就是需要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要善于抓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有效落点。一篇文章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从课文精彩的语言处和情感萌发处来引导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结合。另外,大部分的小学课文都会有留白的地方。这些留白是专门为了启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空间而留下的。所以语文教师还可以从课文刻意的留白处来引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如,在教授《荷塘月色》的時候,在讲解到关于荷叶和水珠的时候,朱自清用到了一连串的比喻和拟人,将月下荷塘描写得美艳不可方物。语文教师就可以从这些修辞手法入手,让学生尝试着对同一个事物使用排比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同时练习通感和顶针等较为少见的修辞手法。在读到那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时,教师要重点讲解这句话中包含的无奈和孤寂之感,分析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以此解读出作者一笔带过的愁苦之情。而在最后结尾的时候,作者默默地回了家去。这就和因心中不愉而出门的开头首尾呼应。作者为了什么而心中不愉,回了家去后又会和之前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和差异?这样的留白就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进行合理的想象。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双重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只有对学生实施读写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 篇6
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作用和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理解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 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确, 阅读和写作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该教育阶段的难点, 对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 读写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和牢记基础知识, 而且有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都尚未成熟,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欠缺, 在语文教学中将读写有机结合, 能够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文章或者材料中提到的问题, 使其能够轻松掌握一些良好的读写技能。其次, 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和应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和写作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譬如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等等。而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仍然较小, 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考虑有所欠缺, 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能使其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准确, 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当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分析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人们对于处于基层教育的教师素质有了更好的要求, 作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者,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 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 是符合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众多教师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视为形式, 并未运用到实践, 且在思想意识方面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系统学习的初级阶段, 且好玩好动的天性使得他们阅读时注意力分散, 且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学生在阅读方面缺乏积极性, 也无科学指导, 最终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素材, 无感想, 阅读、写作效率严重降低。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措施探讨
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小学语文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要求, 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来实现新型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技能的多方面发展, 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理念, 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成功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
首先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将多媒体教学引入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观赏所写内容的相关材料, 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度, 另一方面教师不对所写题目进行硬性规定,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所观所想进行自由发挥, 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并挖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潜能。除此之外为鼓励学生读写的积极性, 可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放于黑板上, 或举报优秀作文比赛。
读写结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 课上学习课文或读一段文章, 常常念了开头或题目, 让学生自己设想文章会写什么, 或让他们给课文加、换结尾,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天课前安排一些时间, 让学生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说一说,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让他们为画配文, 或给某种物品配说明, 写童话, 编剧本。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阅读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遣词造句, 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一、二年级的学生, 是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 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 是小学习作教学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 我们更应善于抓准时机, 打好基础, 以便在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段的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 为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留足了发挥的空间。
一、以朗读为基点, 积累语言文字
低年级的学生长于记忆, 长于形象思维, 让他们大量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 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是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的。文本中许多精彩片段, 尽管学生理解得不透彻, 没有能力欣赏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 但熟读成诵难不倒他们。若能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待到用时涌上笔端, 这也同样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内涵,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以字词为切点, 侧重“四素”俱全的训练
充分挖掘教材中说话、写话的素材, 与看图识字学文相结合进行说话训练, 为“写”铺垫。在此基础上有梯度地先设计“两素句” (人物、事件) , 再由“两素句”过渡到“四素句” (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 , 为学习写出完整的句子作铺垫。如一年级下册的《操场上》:小朋友在哪里?小朋友在操场上干什么?什么时候, 小朋友在操场上……再如一年级《胖乎乎的小手》一课,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 (谁) (干什么) 。这 (怎样) 的小手帮 (谁) (干什么) 。我们总是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而写一句完整的话更是习作的良好起步。
三、以词句为重点, 强化各种句式的训练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文不在长, 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 就会锦上添花, 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低年级学生, 我们要指导写简单的比喻句、拟人句、感叹句、疑问句、描写句、排比句等。如二年级上册的《北京》:北京有 () 的 () , 有 () 的 () , 还有 () 的 ()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 就要使学生读有所悟, 尽得其妙。
四、以典型为范点, 注重优美词句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也是学生形成写话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与桥梁。要重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写法, 进行相关的仿写训练。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低年级主要以词句为主。句式的仿写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可以是模仿文中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 也可以是对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积累。在内化这些词句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句进行“组合式”“填空式”仿写训练。如《菜园里》, 文中运用了大量描写蔬菜的词句,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些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 积累内化, 领会意图, 进而学会运用这些词句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蔬菜。
五、以想象为拓点, 开展填补文本空白的训练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往往会在某些环节中有留白之处, 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 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写话的“小天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钻研教材, 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 依托文本找准训练点, 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进行写话训练。如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 “秋天到了, 树叶黄了, 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 悄悄地过日子”。抓住“悄悄地”进行拓展, 白天, () 。到了晚上, () 。有时, 看见猎狗来了, 他 () ;有时, 远远地看见野鸭游过来, 他急忙 () 。
此外, 低年级教材中还有不少抒情性的课文, 情节生动, 语言感人, 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 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 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六、以角度为转点, 体验改写换位的训练
换角度改写文本是简单又比较容易操作的事情。课文的改写方式有很多种: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 (把古诗改成记叙文) 、改变语言 (把古文改为现代文、把陈述性语言改为描述性语言) 、改变文章叙述顺序等。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分, 所以经常的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 发挥想象力。
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以图文转换和人物转换为重点。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是个图与文交织的大花园。把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变为抽象的文字, 或者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无限丰富的内心图画, 这样进行直观图画与书面或口头语言转换的思维,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窗前的气球》, 对比科利亚躺在病床上与看到窗前气球上的笑脸后截然不同的表情, 看着这两幅与之呼应的插图, 走进科利亚的内心。在教材中,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课文中的角色, 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 与人物进行对话, 然后进行写话练笔。在人物转换时, 也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转换为第一人称或反之。我们阅读课文时, 习惯了站在作者的立场上, 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考察、理解课文的人和事, 换位训练让学生换一个位置去审视和表现课文的内容。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好读写结合 篇8
一、利用教材, 挖掘读写结合点
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教材是最好的范文, 这些范文大都是名家名作, 语言堪称典范。作者擅长遣词造句, 语言具有规范美、艺术美、思想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借鉴他们的优点, 让学生模仿名家锤炼词语、运用语言布局谋篇……把它作为作文的拐棍, 一旦路走熟了就可以扔掉拐棍, 大胆写作, 大胆创新。所以, 在教学中应让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 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文章取材新颖, 布局合理、语句优美, 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 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荔枝》一课, 重点段落的细节描写引人入胜, 引导学生回想:平时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 来突出母亲对你的爱吧。再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 学习“会场”“典礼”“阅兵式”“游行”这些段落后, 总结出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写一个运动会或某项体育比赛的场面。许多同学写了《跳长绳比赛》, 当时场上的紧张气氛、队员的表现、观众的表现等突出了“按一定顺序, 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模仿固然重要, 但这只是手段, 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放宽了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即使只有一两句话写得入情入理, 教师也不忘记给他画上波浪线, 以示鼓励。模仿是学习, 是打基础, 创新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发展。作文教学应重视模仿, 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在写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加强情感共鸣, 进行读写训练
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改写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原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依据, 学生不愁“没什么写”, 更主要的是为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加上想象成分, 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如《鲸》, 可让学生写《鲸的自述》等。《秋思》这首古诗, 可引导学生先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再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又如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改写为记叙文, 不妨提供词汇积累, 让学生学以致用:夏日炎炎、面红耳赤、气冲冲、理直气壮、不服气、撅着小觜、不认输、胸有成竹、转机、心平气和、惊讶、“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再如《游子吟》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之后, 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乡、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但教完这些, 总觉得还少些什么, 于是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能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结合插图, 加上自己的想象, 把它编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这个问题的提出, 使学生对改编兴致勃勃, 任由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一会儿便有了自己的“作品”:“灯光照在母亲慈祥的脸上, 母亲仿佛年轻了很多, 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许多, 她一针一线地缝着, 心里仿佛在想, ‘如果儿子回来迟了, 那衣服破了谁给他补呢?’想到这, 母亲又来回密密麻麻地缝了几针……”“我不禁再一次抬起了头, 看上母亲一眼, 看到老人家在烛光的映照下, 那慈祥的面孔, 那长满老茧的双手, 还有那满头的银发。这时, 我的心中总是酸酸的, 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此时, 我已读不进书, 眼前出现的只有母亲, 脑海中想的只有母亲。想起母亲教我写字, 教我做人, 为我操劳……”这里写的是学生理解感悟的升华和体验活动的外现, 是抒情达意的文字表达活动。学生收获的是沉沉的生活感情, 抒发的是浓浓的母子深情, 从而达到了改写的目的……同时, 鼓励学生应该善于应用积累过的好词佳句, 这样, 学生好学善用, 改写也就化难为易, 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了。
三、加强课外阅读, 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 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 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 一边做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 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 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 把作文比作叶子, 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看看社会, 看看家庭, 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 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 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材料结合起来, 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 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9
在作文教学中, “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教材是最好的例子, 这就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朝着这个方向, 我不断努力, 也总结了自己的一些做法, 尤其是“读写结合”, 即在阅读教学中巧施小练笔这种做法感受颇深。从短、平、快的角度来看, 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又能激发写作兴趣, 丰富写作内容, 提高写作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确实不失为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来看, 无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发展还是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在阅读中练写, 丰富素材
1. 模仿方法, 迁移内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 被文本束缚, 而应从文本中得到启发联想, 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 寻求写作的基点。我常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一段落的写法进行仿写。在训练一段时间后, 在段落仿写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整篇文章仿写训练, 从段过渡到篇章。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 鼓励他们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 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进行形式上的创新。
2. 想象补白, 加深感悟
我们的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 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 有时在故事内容上出现省略……这些空白悬念本身是有内容的。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 也可以是内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 也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些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我们就可以利用此空白启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 这样既可以训练习作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要找准滋生点, 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 补充情节或空白, 这样就能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 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而促进阅读, 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3. 延伸课本, 拓展思维
有的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 续写的来源非常广泛, 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一句写道: “刚到楼梯口, 蜡烛熄灭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 我在上课时就利用这个空白, 让学生想象蜡烛熄灭后的情景, 并以“蜡烛熄灭后……”为题, 让学生练笔。这样的拓展无处不在, 到处都是题材, 事事都能练笔;这样的续写处处令人感动, 句句都是真情的流露, 处处都是善良与激情, 梦想与希望。当我们一次次欣赏着学生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时, 不仅被他们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所震惊, 更为他们善良的心灵所感动。
4. 角色转化, 培养语境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自觉地利用语境, 可以提高自己口头的和书面的表达技能, 这就是语境意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语境来指导写的训练, 使学生意识到读写结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 不是附加的任务。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 根据文章中“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一个结尾, 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入吴王这一角色, 想象吴王第二天在朝堂上该如何向大臣们解释。这一次练笔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充分进入角色去感受、体验、大胆想象, 还必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完成这次言语交际。这样, 学生在明确了写作意图、写作对象、写作主体角色、交际关系、写作处境等语境因素后, 能很快地转化角色, 写出了预期的效果, 实际上也达成了复述课文这一目标。这种练笔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的对象意识、处境意识和角色意识。
5. 以“文”代“问”, 创新体裁, 放飞情思
上完一篇课文, 我们总会出一些问题或填空之类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兴趣往往不是很高。在实践中, 我经常以“文”代“问”, 创新不同的体裁, 对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如学完《少年闰土》后, 少年闰土已给作者“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鲁迅, 能给闰土写封信吗? 闰土收到信又会在回信中说些什么呢? 这样将课文引向深入, 而且进行了书信的写作训练, 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尽情地驰骋与抒发后。再阅读老师推荐的《故乡》, 也就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6. 改文扩文, 提炼语言
对课文的改写、扩写、缩写训练, 对任意一篇文章都可以进行。如改写文章, 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 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 充分发挥想象, 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 把《半截蜡烛》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将古代儿童诗《牧童》改写成小故事, 将《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扩写可以扩写故事情节, 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文章既可扩, 亦可缩,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 抓住主要内容缩写, 利于加深理解, 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7. 抒写心得、读后感, 深化感情
我们提倡写真, 孩子们笔下的应是“个性化的、自然的, 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 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 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因此在学完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后, 尤其是一些令人深思或让人动情泣泪的课文后, 我都启发孩子们进行进一步想象, 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写下来。
三、在阅读中练写, 事半功倍
1. 化难为易,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随文练笔, 由于都是片段训练, 而不是大篇作文, 因而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 再加上老师巧妙的引导, 也就是说, 这样的训练是阅读教学达到一定的火候时才开展的, 解决了学生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 学生的创作是水到渠成的, 他们是积极主动地去创作, 而且是在较短时间内的“信手拈来”, 是学生最真情的流露。
2. 读写结合, 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
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能将来自文本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的已有知识点被他人的视点所唤起,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文本对话时, 出现了与自己见解不同的看法甚至观点时, 才会促成新的意义上的创造。而“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直接与文本、间接与作者进行对话, 将对话直接指向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3. 充分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教材中的许多空白, 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留下了许多创新思维训练的着眼点。在进行“读写结合”时, 正是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 而这样的想象又是以文本为依据, 而并非“天马行空”, 这样的适当展开, 想象也就是大胆而合理的, 更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对与阅读教学应该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和锦上添花之效。
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 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 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 使学生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 激发写作兴趣,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篇10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读与写相结合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关注积累,厚积薄发
要学好语文,积累至关重要。学语文就像盖大厦,积累是基础。学生的积累越丰厚,越广博,大厦就越稳健。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泉,才能厚积薄发。语文学习犹如蜜蜂采蜜,写作好似蜜蜂酿蜜,不采撷大量花蜜,如何酿制出香醇、甘甜的蜂蜜?
语言的积累在于多读多背多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鸟的天堂》……这些写景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语感,读出情感,再将精彩的段落背诵下来。为了夯实学生的积累,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采取摘录的方式,将文章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抄录下来,集中在一个本子上,本子可取名“采蜜本”“营养库”“雨露集”……让学生在课余常诵读这些词、句、段,熟悉语言,在表达时更好地运用它们,将积累逐步内化,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
二、仿写起步,迁移运用
仿写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最普遍、最简单易行的一种方式,它着眼的往往是课文的表达方式,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方式的最好的方法。仿写因有课文示范,兼有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做基础,相对要简单一些,很容易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如,教学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大海是什么颜色》一文时,在学生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仿照第一、二、三节小诗,以《春天是什么颜色》为题,试着写一写。学生这样写道:
春天是什么颜色?
春天是绿色的。
啊!不。
我们来到花园里,
春天是五颜六色的。
为什么那儿的春天是五颜六色的?
桃花粉红,梨花雪白,
迎春花金灿灿闪着金光。
三、文中“补白”,放飞思维
“补白”是一种艺术,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的“补白”能有效放飞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课文“补白”可以着眼于文中的省略处、概括处、言尽意不尽之处……同时,教师应在课中创设“补白”情境,有意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的阅读具有个性化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会唱歌的木叶》一文,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补白”训练:
小鸟在枝头跳来跳去,愉快地唱起歌儿,小鱼在水里,快乐地_____,在_____,_____,热热闹闹地欢迎来闯山的客人。
四、续写训练,发挥想象
续写不是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编撰,它必须依托文本,立足学生实际,在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续写是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接写故事情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大胆合理的续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深化了“读”,又锻炼了“写”。
如,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文,文章以小鸟的话“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为结尾,戛然而止,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抓好这个续写的诱发点,设置问题:“后来呢?青蛙跳出来了吗?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怎么说?”以此为引导,让学生把故事结尾写下来,跟课文一起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引导批注,读思结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是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可以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深入阅读,用心思考。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在文章精彩处写下自己的发现,在不明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联想,在理解文章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如此,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当然,低年级、中年级也可尝试批注训练,低年级可侧重于写写读文后懂得了什么,中年级可侧重概括文章大意、写写段意等。
六、尝试改写,彰显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当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不能远离文本的内涵。对于改写的训练,笔者建议从古诗词、文言文上着手,尤其是古诗词,它几乎没有细节描写,且情节跳跃的幅度大,给人思考想象的余地非常宽。对文章进行改写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读懂文义,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新。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将其改写为现代文,使文章生动形象。改写古诗词、文言文不是纯粹的翻译,但也不能改得面目全非,改写古诗词、文言文应做到“剖析场景—巧妙衔接—回归完整”。
如,改写古诗《游子吟》时,我们可以讲改写点放在“母亲缝衣”和“游子远游思亲”上。“母亲缝衣”:可以观察课文插图,对母亲缝衣的环境、母亲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游子远游思亲”:围绕“母爱融入细密的针脚里,伴着游子远行,游子流浪在外,会有这样一番感慨”来改写。而后将两个片段衔接在一起,成为一篇完整的白话文文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出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无论何法,贵在得法。汉语的丰富性决定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多样性。我们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充分了解学情,立足学生,依托文本,精心选择语言训练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结合”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李春梅.巧用文本,让读写结合有效有趣[J].江苏教育,2009(28).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篇11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 阅读与写作二者本身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关系, 将二者有结合, 可使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得以提高。然而能够发现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 尽管强调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学生视野很大程度上得到拓宽, 但却未真正做到读与写有效结合, 表现出阅读教学中欲将写强制的“挤”进去现象, 导致学生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增强, 且写作能力也无法提高。因此, 本文对读写结合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读写结合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正如叶圣陶对语文教学内容提出的观点, 其强调语文教学不外乎读与写, 将阅读与写作进行关联结合, 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 困扰教师的难点多集中在阅读教学部分, 如何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要求引入相应的教学模式。而读写结合模式恰好可满足这一要求, 其中阅读部分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而写作过程又可使学生对阅读知识点进行巩固, 且语言表达能力可得到提升。同时, 以往阅读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目标上, 完全停留在为阅读而阅读层面, 整个阅读过程极为盲目, 而此时将其与写作内容联系在一起, 能够引导学生挖掘阅读内容中能够适用于写作的素材, 阅读目的将更为明确。另外, 读写结合模式的引入对改变以往阅读、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缺失问题, 也可起到明显作用, 如教学中按照内容仿写或读后感写作等, 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 读写结合模式引入阅读教学中, 意义极为明显。
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阅读教学中的仿写活动。读写结合模式应用下, 可通过仿写活动形式实现。从阅读教学的目标看, 其本身强调引导学生感悟阅读内容中的表达方式,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并将习得的内容用于具体写作活动中。此时教师可考虑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仿写形式, 要求学生模仿阅读内容中涉及的表达手法、表现方式。以《烟台的海》阅读内容为例, 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春、夏、秋、冬四季中海的景色特征进行概括, 可发现在形容海美丽壮观中, 多采用拟人手法, 并在文章最后利用景物歌颂群众朴实的情感。这样学生在仿写过程中, 便可选取一定的景物, 利用排比、拟人等手法对其在四季中的变化做出描述, 并要求学生利用景物表达自身的情感。这样学生既能对阅读内容深刻理解, 同时也可习得其中的写作技巧。
2.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感写作。现行大多小学语文教学中, 都采用读后感形式, 其强调阅读活动结束后, 学生内心中很可能有一定的触动与波澜, 此时可通过写作方式将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实质便为读写结合模式的具体表现。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在完成阅读后进行写作。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例,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完成阅读过程, 包括朗读、带读以及试读等,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可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交流探讨, 其中涉及的肖邦爱国之情, 将会让学生动容, 并在交流过程中使这种感悟不断升华, 写作中自然会投入较多感情。
3.阅读教学中的日记书写。小学生在积累写作经验中很大程度需依托于日记的撰写而实现。而日记中的内容又需依托阅读进行丰富, 学生可在阅读过程中获取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 这样将这些体验融入到日记中, 便达到读写结合的目标。以阅读中《黄山奇松》为例, 该文章中涉及较多动词、形容词, 如枝干蟠曲、弯曲、挺秀等, 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词汇重点讲解, 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这些词适用于哪些景物, 并将观察后的内容记录在日记中。这样整个读写结合的过程将集中表现为阅读活动、体验生活以及撰写日记方面, 有利于强化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 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另外, 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也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外延, 使学生思维想象得以拓宽, 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写作兴趣也会因此提升。
结论: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是提高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实际引入该种模式中, 应正确认识读写结合模式的重要性, 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够在教学中突显出来。同时, 具体应用读写结合模式中, 要求引入仿写活动以及读后感写作等, 并鼓励学生将学习内容运用到日记书写中, 这样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发挥重要作用, 也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高会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05-19
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10-03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探究 教案教学设计08-08
指向读写的阅读教学11-11
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探索05-11
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论文12-01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09-06
重视教学中的读写结合12-03
读写结合教学10-23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