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方法

2024-10-30

阅读教学的方法(通用12篇)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1

由于小学语文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 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德育的重要功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有像革命家、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 有向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我利用语文学科有很强的教育性之优势,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既体现了教材的教育性, 又能更好的, 更有效的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融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在阅的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向学生介绍背景

在教学中有些课文因时代的差异, 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 思想内容又较深, 学生仅凭借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有时理解不深, 有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 我恰当的向学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相去甚远, 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修这条铁路, 修一条铁路为什么这么难?我教课前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当地的情况。1905年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腐败无能, 经济技术十分落后, 清政府一提出要修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干涉, 其目的是争夺铁路的修筑权, 妄想控制中国的西北。爱国的, 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毅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 全国轰动了。学生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 在通过学习课文, 就会明白这是一条争气路,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品词析句

在教学中, 我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 直到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 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文中写小红军艰难行军情形的句子:“我空着肚子, 拖着两条僵硬的腿, 一步一挨得向前走着。”我教学时抓住“一步一挨”这个关键词, 同“一步一步”进行比较能更准确的表达小红军的行军艰难, 从中体会小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

三、为学生创设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电教等直观手段, 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 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 引起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受到感染。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 我根据课文感情深切的特点, 借助录音放哀乐, 黑板上悬挂周总理的遗像, 再借助投影显示十里长街送总理灵车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这样悲壮感人的情境中, 再辅以总理生前动人事迹的介绍, 令学生声泪俱下的去阅读课文, 使学生受到"人民总理人民爱,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的感情熏陶, 从而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 激发学生敬领袖, 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我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让学生进入角色, 把自己融于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如我指导学生读《别了, 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 在学生弄懂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离开祖国, 心情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朗读“别了, 我爱的中国, 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时让学生读的低沉, 缓慢, 停顿的时间要稍长些, 体会作者离开祖国离开亲人的沉痛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重点段

重点段是课文的核心, 充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时, 我指导学生分析理解重点段的思想内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受到感染, 启迪。如《落花生》一课, 议花生是重点段。我在教学时抓住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分析理解父亲的话,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激发学生立志做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的接班人。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2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语言学习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积极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词汇、语法、语篇、背景知识等去理解和接受新的信息。同时,阅读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沟通了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心理语言学家对阅读理解过程所持的观点是:①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活动,它需要大量的脑力活动。这就是说,一篇文章的意义不在于材料本身,而是读者与材料不断交流活动的结果。读者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以便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意义,这种引申意义的脑力活动不仅仅是对词汇意义的解码,而且是对文章的全面理解。②阅读是一个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读者需要把分散于文章中的各种信息联系起来,经过必要的判断、推理,得出自己对文章的认识。③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猜测活动。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读者总是不断猜测下文是什么,然后用作者所给的信息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正确就开始下一个预测,如果错误,就必须修正原来的假想。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关键在于学生在阅读训练中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确立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一、善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任何阅读材料都有主要意思,即大意(main idea)。文字材料的大意有不同的层次。一个比较长的句子可以说很多事情,但一般只有一个大意,可以用几个词概括;一个段落包括很多句子,但也只有一个大意,通常是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包含段落的大意。通常人们说“大意”指的是整篇材料的中心思想,一般文章的开头部分(introduction)就比较明确地指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也有主题句,通常在段首或段尾。文章的结尾还要对全文作一个总的概括。为了找出段落的中心思想,学生应该在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寻求作者对生活所作出的直接或间接的评论。这些评论有时作者直接说出,有时隐含在篇章中,有时通过他人说出。为了便于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作品是否表明了有关社会生活的某种重要的东西?它是否帮助你形成新的生活观?②作品是否表明了某个普通真理?③你同意作品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观点吗?

二、如何对待阅读中的词汇问题

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生词,有的人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有的人则完全不管生词。其实阅读中遇到生词只要不影响对篇章主要意思的理解,一般应该继续往下读。

查词典当然是一种办法,但很不方便,而且频繁地查词典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影响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因此,在平时阅读时,遇生词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上下文猜测。以下几条建议可帮助猜测词义:①看看上下文中有没有生词的另一种说法,即找同义词。有时上下文会对一个生词作解释,或者提供一些暗示。②判断生词在文章中的词性,即看这个词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其它词类。另外,看看这个词在文中与哪些词搭配使用,再根据自己的其它知识,就可以进行正确的猜测。③分析生词的构成,尤其是词的前缀和后缀。英语中很多词都是词干加前缀或后缀而变来的。比如,你认识happy和translate这两个词,根据前缀un-和后缀-ion的含义,你就可以准确地猜出unhappy和translation这两个词的意思。④看看同一生词是否在上下文的其它地方出现,把两处的语境相比较,也许能更加准确地猜出词义。⑤充分利用你关于所阅读的内容已有的知识。为了巩固阅读过程中的生词,在读完一篇后,可以把本篇中最重要的生词查一下词典,准确地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

三、善于推断出段落的隐含意思

为了某种目的,作者往往不直接说出某一意思,而是含蓄地表达。这种隐含的意思有时是篇章的主要意思,所以阅读时经常需要推论(making inference)。以下几条建议可帮助进行推论:①结合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背景进行推论;②寻找作者直接陈述的诸多事件之间的联系;③仔细体会某些重要词的含蓄意义及其感情色彩;④从作者的语气、语调、措辞等文体特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reading beyond the lines);⑤得出某一推断后,尽量从上下文中寻找证据;⑥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各方面的知识,把文章中所述的事情和阅历或熟悉的事情联系起来考虑。

四、预测下文内容

预测下文内容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预测之所以能提高阅读效率,是因为它会使你产生某种“期待”(expectations)。带着这种期待去读下文,你会努力为你的假想寻找证据,你的注意力将更加集中在文中的重要内容上。当然,预测也不是随意的,必须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已了解的内容加上你自己的一般常识进行符合逻辑的预测。当你继续阅读下文时,你的预测要么被肯定,要么被否定。

但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会加深你对原文的理解。以下是几条建议:①如果你对段落的主题思想已有初步的了解,想一想关于这一主题通常要描写哪些方面的事情,这些事情在本文中会不会发生。②应用你的英语语言知识及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习惯用法,预测篇章将要写什么。③根据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思路,预测文章是怎样开展以及文章是怎样结尾的。

五、多种表达,防止侵化

英语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在英语中往往可以碰到一种意思多种表达的情况,例如,可以用多种表达方法表示不用谢,如“That’s all right”, “You’re welcome”, “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 “That’s ok”等等。如果教学中不重视这种训练,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特别是在做“判断所给句子意思是否与原文一致”的阅读题目时,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句子结构与原文有差异但意思完全相同的题目,但他们往往会根据句子的结构去判断,而忽视句子的意思。这种因思维定势而导致判断错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一句多译和句型转换训练。

六、注意文化差异,学会英语思维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初中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了解甚少,阅读英语时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针对阅读内容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特别是风俗礼仪、习惯用法等。例如,当别人说“Your coat is beautiful”时,我们不应该说“No, my coat isn’t beautiful”,而应该说“Thank you”。另外,英语和汉语用词顺序有所不同,因此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逐词逐句地按照单词和句子的顺序翻译成汉语,而要学会用英语思维。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唱英语歌曲、组织英语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七、教学生带着问题做标记阅读

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reading in questions),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为了理解阅读的内容,阅读时既要虚心,又要有好奇心(inquisitive minds)。无论在阅读前、阅读中或阅读后,都要多向自己提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用自我提高的阅读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先在文章上做标记,找出问题的答案。如Module 4 Unit 1第4部分的4个问题:(1)How long has Lingling known Sally? 可从对话的第三、四两行中找出本题的答案;(2)How long has Sally studied Chinese? 可从对话的第八行第二句中找出本题的答案;(3)How long has Betty lived in China? 可从对话的第十、十一两行中找出本题的答案;(4)How long has Project Hope built schools all over China? 可从对话的倒数第三、四两行中找出该题的答案。

八、注意阅读和口语的关系

德克萨市工艺大学邦帕斯(Bumpsaa)说,口语是读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the constant factor in the reading process)。阅读课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保证学生掌握有关的听力练习,并把它作为引导阅读的前提。学生朗读等于是学习“表演”说话,在辨认文字符号和理解文字符号意义的过程中,利用先前掌握的口语,迅速做出反应。学生看到一个词就能想起它的发音和词义,这样的阅读速度就快些。以上说明英语口语可帮助阅读理解,但并不是说口语好书面语就好,还要看具体情况。

九、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

在外语阅读中,有时句中的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却不知其全句是什么意思。这时外语教师要注意分析句子,并提醒学生:(1)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有时一个标点符号不同,其全句意思就完全不同。(2)注意关联词(有的叫信号词)如but, and, because, although等。(3)使学生了解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搭配等。(4)让学生了解各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等。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3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虽然批注式阅读教学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群体特点,设置不同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批注阅读模式,这就需要在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之前做好课前准备。首先了解班级情况,确定研究起点,以使教师的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教师在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前向学生详细地讲解批注知识(比如批准角度、批注方法、批注质量等),使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批注方法,以及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批注式阅读学习方法的实践意义与重要作用;最后,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制定上课计划。

(二)课堂实录阶段

教学准备完成之后进入课堂教学实录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适应且熟练地使用常用批注阅读学习方法,这是批注式阅读的整体把握阶段。之后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阅读文本语段,锻炼学生掌握批注的要点,在这个阶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性学习。在学生熟悉掌握批注式阅读学习方法之后,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创设情境,结合实际运用批注所得,重点引导学生的想象与创新思维,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课后反思阶段

课堂实录阶段结束之后,批注式阅读教学并未完全结束,而是进入课后总结与反思阶段,总结与反思不仅包括教师的反思,还应包括学生的反思。首先,教师应该反思课堂阅读教学中所体现的个别指导,这对于提升班级语文阅读学习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体现教师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其次,教师应该思考如何避免把书“批花”或者“批不下”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规范、有效地进行批注;再次,结合课前准备与课堂实录的过程,深入思考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效地批注式阅读教学;最后,教师需思考如何使批注式阅读方法实现学以致用,如何能够使阅读与写作完美地融合。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分析

(一)批注式阅读需要把握实施步骤

批注式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一样,也需要经历三个主要事实步骤,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文的预习性批注,即自由批注,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熟悉当堂阅读课的阅读文本,并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对预习时的文本及批准再次进行重点批注,以便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创造性想象;在课后练习阶段,教师要及时要求学生选择与课堂阅读文本相似的阅读文本进行开放式批注,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比产生强烈的情感感悟,进而真正掌握批注式阅读学习方法的精髓。

(二)批注式阅读需要教给学生方法

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批注式阅读方法的掌握十分必要,要教会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通常来说,批注式阅读方法主要有循序渐进式批准法、联想式批注法、符号标画法、提纲式批注法等。循序渐进式批注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习惯,先从一字一词开始,对自己阅读过程中喜爱的字词所产生的感悟与情感进行批准,在对批注方法得心应手后,再逐渐地过渡到词句、段落、篇幅、全文的批注。联想式批注是较为简单的批注方法,即强调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无论读到什么地方,只要有强烈的感悟或联想均可简明扼要地批注下来,这种方法由于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往往能够迸发出新颖、闪光的感悟;提纲式批注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培养他们的整体把握能力与大局观。

(三)批注式阅读需要拓展课外阅读

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因此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及课外批注式阅读,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堂阅读的有力补充和延展。把阅读的范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够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课余学习质量,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批注式阅读的具体实施中,教师要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自由批注文章,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引导与肯定,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创设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经验交流,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最终培养他们批注式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建议

在教师方面,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阅读教学观念,其次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扎实的文字功底,能够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批注材料,有能力对课文进行筛选与分析,还要能够对学生的批注阅读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收获。在学生方面,首先要掌握批注式阅读学习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要养成良好的批注式阅读习惯,重视每次合作交流的机会,学会倾听记录,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思考与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批注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明明.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D].苏州大学.2012.

[2]杨生良.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式阅读方法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5).

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 篇4

关键词:创设情境,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如何使阅读教学合理高效?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只要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 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内容具体, 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 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 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 他们就会被形象的面面所吸引, 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 越读越爱坊, 在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 板书课题后, 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 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 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 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 再现真实场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 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从而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良好学习效果。

例如, 学习《乡下人家》一齐全, 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 到那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 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 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 尤其是一个“探”字, 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 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 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 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巧用评价, 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 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 激活学生的情绪, 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 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 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 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 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都能更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

有一次公开课, 我不经意地让一位女同学读课文, 这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 我激动地为这位同学竖起了大拇指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 都可以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一决高下了。在读这篇课文上, 我不如你, 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 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 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 学生既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又享受到了语文阅读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 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 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 训练语言 (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 , 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为重要。”

读练结合, 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低段学生而言,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 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 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 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 (1) 出示海底世界画面, 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2) 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 你会怎么做?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启发了他们的思维, 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年级段的练笔形式多种多样, 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 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篇5

语句是文章的基本构成体,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所以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

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二、培养阅读兴趣,关键是要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也各有不同,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教师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

设定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弄清楚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将这一问题具体化,转换成可以评价的指标,还应当是关照了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目标若设定为“懂得尊敬老师。”

显然这样的目标比较模糊,检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若改为“知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疼爱,并能说说自己要怎样尊敬老师。”这样的目标就更为具体,也容易检验。“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

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

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2、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

即使同一体裁,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像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万不要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3、了解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再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

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4、权衡自身特点,确定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还要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朗读功底好的教师,课堂可多用朗读法,善绘画的教师,课堂可适当运用绘画直观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6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方法 开放型课堂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欣赏、理解、感受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学真正的宗旨是“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掌握知识,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反思及批判等拓展性思维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阅读方法是关键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学习的方法对一个人的学习以及生活是多么重要。在教三年级读懂自然段的方法时,学生虽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须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整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这是总分、因果、并列、转折等关系,循序渐进地使学生领悟了阅读方法,也为下一步阅读应用打下基础,效果十分明显。一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构成,在内容上有着内在联系的可划分为一个结构段。如果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是独立的就独立划分一个结构段,这是根据自然段的内容来划分的。分段的阅读教学还可以根据文章的表现形式划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怎样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概括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选用概括方法,进而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段落。课堂上请几位同学上台讲他们是怎样分的,采用了什么方式,一共分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内容,然后集体参与到其中来分析这样分对不对,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说说他的分法和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扮演观众的角色,及时点拨、正确引导,形散而神不散。整个课堂都是学生的天下,他们可以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想法,这不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吗?

课本上的课文是有限的,課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弱,看枯燥的文章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中午时间或课后我都会精心为学生们准备一些带有图片或有卡通人物出现的小文章发给他们看,加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其间还可以认识到很多生词,遇到难理解的字句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二、创设开放型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思维会更加敏捷,思路会更加开阔。开放师生关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平等、商讨的口吻跟学生对话,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上老师讲解不对的地方,或有更好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疑惑的地方大胆提出来集体讨论、分析原因。打破以往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呆板而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信任,如“要不,试一试?”“我相信你能行的!”

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时,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了解课文讲的内容,自己看了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讲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在生活中看见过大熊猫?能跟我们讲讲你见到的大熊猫长什么样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吱吱喳喳地讲起自己在哪见过大熊猫,大熊猫有多大,长的什么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把学生们的思路拉到了课堂中,再联系到《在大熊猫的故乡》这课,学起就轻松多了,学生们听得也认真,发言踊跃,“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我们要保护大熊猫,爱护动物”。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敢于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感知、理解,从而懂得总结。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篇7

一、设计任务

教师要根据学情就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方案,做到读、思、议、练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并随时把握目标达成情况,调控阅读进程。很难想象,一堂没有老师的任务引导,一味强调所谓“自主研究”的语文课究竟会取得什么效果。

问题是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问的好处是将学生从已知信息的认知水平提升到新的未知的认知水平发展区,在能大致明了题义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寻找突破的契机,直至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便是习得收获的过程,它使个体的智慧技能得到补充和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

提问要有策略性,不能“满篇问”,而要对估计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发问;不能“满堂问”,而要抓住“课眼”,有的放矢;要有思考性,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经过一番严谨的推理、判断才能答出;要有序列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有时机性,起始时如何提问,过程中如何提问,要因时制宜。

质疑是一种特殊的提问。说它特殊,因为它与师问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学生就个体所发现、所感觉、所关注的疑难,向教师(或班集体)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活动中是否就成了一个被动应对者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应该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和精神,并通过“抛砖”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对从文本、教师诸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解之惑或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甄别学生质疑的价值,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有的由教育直接讲解,有的交给学生探究,有的重锤敲打,有的一带而过。

二、营造氛围

我国古人早就重视情境氛围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孟母三迁、断织教子便是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氛围,必须紧扣教材,把学生带进课文,做到四个“入”:“入文”,进入课文,感知教材,熟悉课文的字、词、句、篇,获得真切的、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入境”,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的人、事之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入神”,深入课文,发现钻石精金,采撷珠宝,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表现方法的恰当、遣词造句的精彩;“入化”,从课文中提炼出要点,促进学生吸收、消化,逐步转化为能力,得到学习的窍门。创设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 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学生年少,生活阅历不丰富,但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已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对生活充满着热望。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

3. 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图画的色彩、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并涵养美感。

4.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有着独到的作用。对音乐的选择,要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听觉、视觉的联动,在这种联觉通感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5.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或指导学生表演,强化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理解。

6. 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就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加之教材难度加大,相应的深度和高度往往也很难运用一般的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语言则是法宝,是最简洁、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事实也充分证明,只要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理趣、有感染力,语言情境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

讨论是以同座或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进行议论的一种教学对话行为。语文的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广泛联系,使语文课堂讨论获得了比其他人文学科更多的话题材料和谈论衍生物;语文的能力训练与学生的言语智慧的直接关系,规定了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必须以“言语”为中心,而“言语”的主要习得方式非“发言”莫属。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讨论的“可操作性”和“必操作性”。

讨论是课堂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但是,可能出现的讨论的泛化和失控,使它也成为了教学效果最难以保证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多重角色,认真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1. 组织设计议题。

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编制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议题。议题可能引发的话题和谈资,议题可能引发的多向度思考和论辩,都是组织设计论题的重要备课点。

2. 指导、调控讨论。

教师在讨论的展开过程中,必须做好几件事: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巡视,督促学生倾听和发言;二要关注话题的扣题和展开情况,通过对一两个讨论单位(同座或小组)的暂留观察,掌握讨论的进度和质量,发现新的讨论素材和教学生长元素;三要适时介入,引导和矫正讨论过程,或补充信息以助讨论深入或转折。

3. 做好评价。

评价的重点有三:一是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着眼点是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和创新度;二是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发言中的言语策略及讨论结果中反映的认知策略;三是对学生讨论行为的评价,侧重于讨论中参与的频度、态度、习惯、方式的评价及相关能力成长的评价。

组织讨论,要以促进思维、培养悟性、训练能力为出发点,保证其实际效果,而不能只把讨论作为课堂点缀,使讨论沦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沦为公开课教师用来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有些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讨论了五、六次,甚至更多,可谓“高潮迭起”,但每次讨论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实际上,学生不过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就被迫停止,让听课者感到遗憾。正确的做法是,控制讨论的次数,给足每一次讨论的时间。既然给了学生讨论的自由,就应给足他们讨论的时间(视问题难易和学情而定),对于那些真正能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含金量”高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也是值得的,无可非议的。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 篇8

一.找准突破口, 提挈全篇。

正如行军打仗, 如果谋划得当, 巧妙突破, 便势如破竹, 轻松占据城池。在教学课文时, 如果切入点设计得好, 可以带动全篇,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很容易达到, 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以文题入手切入。

师: (板书课题后, 手指着“泊”字) 同学们, 我们注意这个“泊”字, 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 (齐) :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

生 (齐) :跟水有关。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 (齐) :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题目, 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失了。

生2: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师:“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 (齐) :美丽。

师:哪个同学把他们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后来消失了。

师:对了, 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这个题目, 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生1:惋惜的。

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 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 罗布泊的现在。

这位老师抓住文题的“泊”、“仙”、“消逝”等字眼, 让学生迅速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内容, 并领会了作者传达出来的惋惜、悲痛、遗憾的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 后面的语文活动学生就很容易把握。

再例如重庆市特级教师陈跃在教《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这样切入:

上课伊始, 师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词语:选择、抉择。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使用上有区别吗?

生1:“抉择”的语气比“选择”更重。

生2:“抉择”是指大事情, “选择”是指小事情。

师: (不急着表态,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同学们, 在人的一生中, 常常需要我们做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 可我们有过面临抉择的时候吗?

师:同学们刚才对“选择”、“抉择”的比较基本是正确的, 老师补充一下, “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 而抉择则是人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取舍!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 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 义与利, 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 那就是舍生取义!

陈老师从主题入手进行教学, 为整篇课文的教学蓄势兴波, 降低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理解的难度, 并富有激情地对学生进行了人生指导, 导入方式颇具匠心, 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艺术。

从哪一点切入更易抓住课文的灵魂, 这需要教师精心的构思, 以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提取主要信息, 理清思路。

这应该是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句 (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等) , 理出文脉, 从而对课文的行文思路有明晰的认识, 对全文结构有整体的把握, 就能高屋建瓴, 产生整体感知的意识。初中课本中有不少说明或议论性质的文章, 本身层次清晰, 如果将主要信息提取, 全文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苏州园林》一课, 我们提取中心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假山的堆叠,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至于池沼, 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 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通过提取中心句, 浓缩课文内容, 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除了概括性的提示信息以外, 课文中还常有一些含蓄深刻、揭示主旨或蕴含丰富的关键句, 这是作者思考的结晶, 应该培养学生对这些语句敏锐的感受力, 抓住了重要的信息, 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

三.设置核心问题, 深入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常听到老师接二连三地向学生发问, 一问一答, 步步紧逼, 甚至于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不给学生揣摩的时间, 更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课堂上气氛紧张, 由此让不少的学生怕上语文课。问题太杂, 必然导致分解过细, 易于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 引发精神上的倦怠。那么, 是否可以设置“大”问题, 牵一发而全动?让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在课堂交流中体会发现的喜悦感, 在与同学思维的火花碰撞中, 辨析理解的偏差狭窄与准确全面。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课, 可以设置问题: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刚开始也许只找到表层的原因:惑乱军心。但深入探讨后发现文中有关键句:“数犯曹操之忌。”可见“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那么杨修犯了曹操哪些忌讳呢, 学生会一一讲述杨修犯忌的事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全文的内容。如果再深入挖掘, 就会发现杨修之死更缘于他恃才放旷的性格及卷入曹魏集团的政治斗争中, 为阴险狡诈的曹操所不容, 以致招来杀身之祸。一个核心问题, 牵动学生对课文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 一切水到渠成, 岂不美哉!

四.创设和谐情境, 激荡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有激情, 能引发学生心灵震颤的美文, 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就会加大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赵富良老师在讲《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播放日军侵华横行肆虐的电影片段, 并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读, 使学生内心随着作者“泛滥”的情感激流而激荡着, 引发心灵的共振。还有一位老师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 播放陕北安塞腰鼓龙腾虎跃的画面, 直观地再现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火热的激情和铿锵的节奏。学生在心灵的振奋中朗读课文, 就能走入作者所描述的宏大的场面中, 感受到心灵的撞击。

除了借助媒体资料, 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事例, 相近的文字资料甚至自身的经历营造一种氛围, 使学生的心与课本贴得更近, 沉浸在作者所创设的艺术空间中, 获得审美的愉悦。

五.分配读写任务, 亲近文本。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课文的分析, 而不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 认为读课文是在浪费教学时间。而我却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 学生对课文内容都不够熟悉, 很难谈得上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所以, 课堂上是应有学生的朗读声的, 当然这朗读也并非全文一读到底, 反复操作就会令人厌烦。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读的方式, 如品读、选读、分角色读等。

在数学课上, 老师讲完知识点后, 往往安排学生练习, 学生学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在语文课上, 老师讲得多学生写得少, 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是否也应该在语文课中安排一些写的任务呢?比如写课文中该积累的词句并选词造句;写作者行文的思路, 编出课文结构提纲;选取自己欣赏的语句作点评;摘录意蕴丰富的句子作批注;写自己朗读中的疑惑;写学习课文后的感想;仿写文中佳句, 仿照课文主旨或艺术技巧写作文等等。

读读写写, 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与作者对话, 与文中人物对话, 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 使他们的思维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驰骋, 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篇9

一、认知层次

在认知能力的训练中, 教师应注意起点的设置应根据学生实际变化, 用亲切的谈话启示学生。设置起点, 触动学生的诱导点, 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训练学生怎么样在有限的文字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认知层次是阅读思维活动的初级阶段。其思维特点是, 通过对语言这一物质外壳的认识, 去获得课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一个完整的、粗略的感知。此阶段的学习应达到这样的目标:内容上要知道该文重点写了哪些材料, 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形式上要了解文章体裁、主要表达方式、文章的基本思路及线索、风格等等。为了提高认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 以培养学生独立的纯熟的认读能力。可在课堂上穿插生词讲解、听写、查字典比赛等等。另外, 老师还必须在课前预习中根据学生实际制定适当的目标, 让学生完成, 并注意不断循序渐进。

二、领悟层次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实质, 又从内容实质到语言形式的辩证法则, 既要注意讲清词句、篇章结构等, 同时又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启发思维的手段, 让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拓宽阅读视野, 培养自学能力。

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容易调动, 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选择一些难度适中, 文学性较强的文艺作品来阅读, 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写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读报, 教导他们如何从标题、导语中获取信息, 从而全面地把握文章内容。

2. 教学中巧诱导。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犹如指挥家指挥乐队演奏一样, 要巧妙地设计问题, 做到提得及时, 问得必要。如教学鲁迅的《祝福》这篇文章, “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时的形象是: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教师可抓住这一细节进行分析, 启发学生展开思维:“竹篮、破碗、竹竿”是与乞丐为伴的, 学生据此得知祥林嫂是乞丐的第一层意思;深入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碗空, 比她长的竹竿, 开了裂”呢?学生思考后可以知悉祥林嫂靠乞讨度日已不是一天两天, 由于受人们歧视, 也讨不到饭菜, 连换一根合适的竹竿的能力都没有了。然后教师再趁势升华: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呢?学生水到渠成就能体会出是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迫害。这样一层层启发, 长期训练, 对学生的领悟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 在领悟思维的训练中, 教师要以巧妙诱导, 点而不破, 带领学生体验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至感同身受, 从而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底蕴。

三、评价性层次

评价性思维即通过整体上把握作品, 并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作出正确的判断。中学教材中的课文, 都是文质优美的“美文”, 但是在讲解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跳出课文做冷静客观的评价:这样写, 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换个方法好不好……这样经过长久训练, 学生心中就会有一把评价美的尺子, 审美评价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训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并思索表达的最佳方式;其次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融德育、美育在教学中。

四、审美再创造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生活体验,传统文化

众多的语文教师在面对阅读教学时皱眉摇头,无所适从。我认为阅读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的: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炼、幽默,并适当运用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肯定学生,让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录音、多媒体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死抠术语,不大谈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尽可能接近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吸取营养。比如学习哲理散文《行道树》,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其中的哲理;让他们谈类似的经历,由此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样就比死抠文章段落大意、结构层次有意思得多,学生感兴趣得多。

二、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与文章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首先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其次是注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因为生活经验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被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为什么热衷看戏呢?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均给予肯定、给予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此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利用这个时间,个人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确立学习目标1-2项,并根据目标质疑,预设1~2个题目,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教师点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闪烁着人文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对话、与智者谈心,和先驱者交流、与跋涉者共勉,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阅读经典著作过程中,既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分析 篇11

一、课堂阅读教学实施分层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阅读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当调动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当保障英语学科的教学针对所有的学生,重视学生学习英语过程当中的情感感受。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阅读能力等存在的差异性关乎学生的两极分化,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现状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Lets plan a surprise for Michael!”的时候,需要设置具备相应梯度的阅读题,能够让优等生结合上下文把握生字词的内涵,可以明确段落间的逻辑性和课文的主旨;让中等生能够理解事件,可以推理、评价事件;降低学困生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实现基本的阅读教学目标就行。并且,教师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应当重视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思维的启发,以使学生可以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问题。

二、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在日常的阅读训练当中,需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泛读和精读,怎样迅速地把握段落大意和中心句。当今,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常常发声阅读,尽管如此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可是如此的阅读方式难以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为此,教师在日常的閱读教学中,务必指导学生默读,这是由于默读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能够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活动,适当地奖励阅读速度快的学生。并且,教师还能够指导学生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这其中涵盖默读、浏览、略读、计时阅读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这些方式进行阅读,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高效,从而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的教学方法,以及注重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只有如此,才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甘莉.在英语阅读中应用PBL教学法为学生成才奠基[J].成才之路,2014(12).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12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技能与策略, 却忽略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 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了应付考试的练习课, 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先提一两个问题,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细读课文, 做一些判断对错的题目;再听课文录音跟读, 回答一些问题, 或做一些四选一的题目;最后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 复述课文。一节课下来, 学生就如同做了一张阅读理解的试卷, 正确率姑且不论, 学生对文章的总体把握、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毫不知晓。这样的阅读教学枯燥无味, 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不注意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未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会丧失阅读的兴趣, 实际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情感的方法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刻体会到, 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 有效的问题设计、合理的任务驱动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置, 对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有巨大作用。

(一 ) 以 兴 趣 为 切 入 点 , 激 发 学生阅 读 兴 趣 。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 人的学习应当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的塑造自我的愉快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能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活动中, 使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上海版牛津教材6B Module 2 Unit 5“What will I be”。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Kitty用魔法相 机了解自 己可能的 未来。课文的第一部分是阅读并进行配对, 笔者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并配对, 然后拿出一张Kitty15年后的照片, 配合着讲解配对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笔者拿出一张自己5岁时的照片, 让学生猜是这是谁, 学生很感兴趣, 然后笔者展示自己20岁时的照片, 让学生比较并问他们What changes do I have?学生的发言很积极。之后, 笔者拿出一个自制相机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魔法相机, 请学生想象如果他们也使用了魔法相机, 得到了未来的照片, 照片背面会写些什么? 他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还充分激发了学生产生阅读文章第二部分的动力, 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第二部分所表述的是“我”在若干年后的可能长相 , 对文中I will be ... tall/I will be ...的句型, 学生有了正确理解, 不仅达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的学习要求, 学生还在阅读中体会了成长的快乐, 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学生感到自己能够读懂教材内容, 能够听懂老师和学生的交流, 会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会感到有收获,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 ) 以 问题 为 主线 , 引 领 学生 产 生阅 读 欲 望 。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 而且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自己获得的,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运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设计实践活动, 探索完成任务, 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

案例二:上海版牛津教材8B Unit 5“Blind man and eyes in fire drama”。

本课描述了盲人John如何用自己的智慧, 在火灾中通过导盲犬及众人的帮助而获救的故事。在学习本文之前, 笔者提了几个关于五官的问题, 唤醒学生对五官的重要性的记忆, 进而对文章标题提出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eyes”in the title mean?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接着 , 在学生阅读第一段前 , 笔者提出 了三个问 题 :Who was the main character?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What happened?把学生带入这个故事中, 请学生猜猜这个故事的结尾。紧接着, 笔者提出了“Howdid John escape from a big fire?”, 引领学生阅读全文 , 了解整个故事内容。最后, 笔者提出了“Why did John escape from a big fire successfully?”“Who was the helper in the fire?”, 学生通过阅读, 在解答问题的同时, 不仅为盲人John的智慧所叹服, 还被故事中的导盲犬感动。通过带着问题阅读, 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John在危难时刻自救的智慧, 周围人的热心帮助, 以及导盲犬和人之间的互助, 文章标题中“eyes”的含义也不解自明了。这一课达到了情感体验的目的。对于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初二学生, 几个适当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大义, 而且可以一步一深入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从而达到阅读的效果。

(三 ) 以 任 务 为 驱 动 , 引 导 学生 融 入 阅 读 情境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才能达到阅读的有效性。

案例三:上海版牛津教材8B Unit 2“Water talk”。

这篇文章以一滴水与人的一次对话, 拟人化地讲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劝告人们要珍惜水资源。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是学生时刻都在使用的资源。笔者通过设计以下环节的分任务,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阅读情境中。

1.阅读前任务 。

任务一:开展水知识竞赛, 唤醒学生对有关水知识的已有认知, 引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任务二:利用Pre-reading questions, 让学生阅读标题和文中图片,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 激发起学生阅读全文的欲望,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阅读中任务 。

任务一:完成水的流程图。通过略读文本, 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并完成流程图。

任务二:模拟对话。通过阅读文本第一部分内容, 让学生两两合作, 模拟文中小水滴和主人公Daisy在盥洗室的一次对话, 在帮助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 感受节约用水的情感来源。

任务三:模拟小水滴的自述。通过细读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以小水滴的身份, 自述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在自述的过程中领会文本重点部分的文章含义。

3.阅读后任务 。

任务一:模拟表演文中对话和小水滴自述。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有一个语言输出的过程。笔者以小组为单位, 各组分别领取小水滴和Daisy的对话表演任务或者小水滴的自述任务, 通过协同合作、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在旁边给予适时指导, 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言交际机会, 不仅达到了对文本知识的巩固、吸收, 还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

任务二:讨论水资源的利用。教师提供关于地球上可饮用水资源的相关信息, 供学生分组讨论, 该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每组由一人负责记录并汇报。学生通过阅读, 了解到淡水资源的稀少, 再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水资源逐渐短缺, 变得日益珍贵。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文中的那句话:“I’m precious, like liquid gold.”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节约用水 ,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列举了大量节约用水的方法并进行了交流。在学习本课时,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一步步融入到阅读的情境中, 不仅加强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技能的训练, 形成了良好的阅读策略, 还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 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现了文本的阅读目标。

(四 ) 以 情境 为 辅 助 , 加 深 学生 体 验 阅 读 的 乐 趣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 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大脑中的优势兴奋中心, 提供想象与思维的前提, 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案例四:上海版牛津教材7B Module 2 Unit 6“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rt”。

这是一则发生在蚱蜢和蚂蚁之间的故事, 故事随着季节变化展开对蚂蚁和蚱蜢之间行为与不同生活方式的鲜明对比。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故事中两名主角的感受,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 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 分别设定自己的角色为grasshopper或者ant。然后, 笔者播放了一段蚱蜢和蚂蚁相遇在森林中的视频, 将学生带入故事环境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did you do in different seasons?请学生阅读文章, 了解自己在各个季节中都做了些什么。接着, 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How was your life in different seasons?How did you feel?请学生按各自所扮演角色,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 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随着季节变化的不同感受, 这种感受的变化来源于它们不同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状况。于是, 当笔者提出以下这个问题时:Who had a better life?Why?学生的回答相当积极踊跃, 仿佛他们感受到了真实的体验一般。最后, 笔者请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蚱蜢和蚂蚁的生活片段, 并且在全班演绎。学生热情高涨, 准备时人人积极, 表演得相当到位, 笔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想。学生不仅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现在努力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还体会到蚂蚁在蚱蜢身处困境时帮助了蚱蜢, 使得蚱蜢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了转变, 因此, 当别人处于困境时, 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在本课的学习中, 学生在一个模拟的故事环境中, 将自己带入文中的角色, 不仅对文本内容感兴趣, 而且始终处于大脑思维的兴奋状态, 随着学生将故事情节的补充完整并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无限乐趣。

总之, 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让英语阅读成为学生一种快乐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宋振韶, 金盛华.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1) .

[2]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 .

上一篇:非法添加下一篇:非法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