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方法

2024-10-24

高中阅读教学方法(通用12篇)

高中阅读教学方法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阅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语言的学习、思想的传达、文化的继承、文明的创造, 这些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而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 如:目的偏离, 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过程简单化, 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富于个性的认知过程;教法单一, 教师往往拘于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鉴于以上误区, 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发挥想象, 领悟内涵

文章的作者与我们的学生相比,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走进时代,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并领悟内涵。

如学习《陈情表》中, 李密推辞晋武帝的一次次官位越来越高的征召, 为什么不肯出仕做晋朝的官员呢?说自己的祖母年事已高, 无人照料当然是事实, 可是仅此而已了吗?如何透过这情深意切的语言, 领悟作者难以言传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呢?只有走进那个时代, 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吗?有的说, 学成文武艺, 货卖帝王家;有的说,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有的说, 忠臣不事二主。接着问作为亡国臣子的李密非但不敢明目张胆对抗, 还得委婉地说明推辞理由, 解除新王朝皇帝的猜疑, 你能想象一下李密此时的心情吗?侍奉祖母的骨肉之情、对已经灭亡的蜀国的怀旧之情、对新王朝的疑虑之情和对新王朝皇帝征辟的惶惑之情, 都搅和在了一起, 使他进退维谷, 无所适从。这样就理清文章的一条基本的情感线索, 这就是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 竭力让新王朝的皇帝既不至于怀疑自己的忠诚之心, 答应自己请求, 又能够保全自己的名节乃至生命, 不必在蜀国刚刚灭亡不久就去为新王朝效忠。如果不走进那个时代, 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么文章的情感内涵就难以理解。

二、与现实生活链接, 调动内因,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链接,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 分析完鞋匠格斯拉的形象后, 我问学生:“现实生活中, 我们的身边有‘格斯拉’样的人, 你欣赏他们吗?”有的说格斯拉太固执了, 他要亲手制作靴子, 不让别人插手, 他精心制作, 不惜时间, 用最好的皮子。有的说格拉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如在对待靴子问题上, 他比顾客还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 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懂得靴子的, 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 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我们不欣赏, 可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人吗?学生联系生活中牛奶里的三聚氰胺, 鸭蛋中的苏丹红, 长江堤坝中的豆腐渣工程, 得出了面对诱惑时恪守职业道德和商业诚信的可贵。

阅读应把学生已有的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体验、情感唤醒, 让其充分融合到对文章的阅读, 对文章的理解中,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存在状况, 要能把学生阅读与现实生活链接, 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激发创新能力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展示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阅读教学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转变教育思想, 优化教学措施。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阅读教学方法 篇2

察布查尔县第三中学高中部外语组 贺惠莲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要素之一,其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而且在高考中也有很突出的体现,成功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影响学生阅读的原因和如何加强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或者是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过多的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上,学生成绩的提高仅仅靠“题海”战术,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

其次,采用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只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降低。

再次,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以上的种种现象只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根源一方面是长期应试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仅仅注重眼前的考试成绩,不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英语学习的误解,不能很正确理解学习的真谛。针对上面的各种现象,笔者试就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有利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1.老师角色的转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

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

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2.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的传统的看法。新的,适合不同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1)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积极思考是积极的阅读必然具备的特征。发现式思考是指在阅读活动中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把握文章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它强化对课文理解,注重学生对课文的自身感悟,使全体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在阅读内容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就感(2)、运用归纳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并归纳该类文章的特点。运用归纳教学法,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易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指导学生“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之,写作也必然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阅读。将阅读和写作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应用于写作实践中,突出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阅读扩写法、阅读仿写法、阅读续写法、阅读改写法、阅读缩写法、写读后感及写内容梗概等几种方式。(4)、引导学生“读”“说”结合。让学生自选喜欢的优美文章或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并在课堂上朗诵或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提高口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读”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到了驾驭语言的乐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时文阅读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3

摘 要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时文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增强跨文化的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时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40-02

语言是文化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分阶段扩展文化导入的范围,将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积极价值取向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意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熟悉中外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使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现在的报纸刊物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往往会在报导新闻事件的同时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学生在看报纸的同时也就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填补了原本所缺乏的文化知识,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高中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体现之一,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必须强化阅读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本文就自身的一些教学心得以及教学经验入手,简要谈一下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高中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也极易唤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它不能局限于仅有的课堂教学和一本教材里面。因此,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每周为学生选取几篇难度适中的文章,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然后打印出来,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开设英语作品选修班,教师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从新出报刊杂志选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没有整个英语水平的真正提高。

阅读材料如何选择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到它的语言难度及趣味性。阅读材料的选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网络,为课堂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阅读材料—英语新闻

1.时政人物篇。了解时事热点人物,把握时代发展脉络,领略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提升人生品位,接受主流价值观。

2.时事热点篇。了解时事热点,关注时政发展走向。

3.文化焦点篇。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走向,聚焦文化动态。

4.生活趣味篇。了解英语世界主流生活价值取向,探究人生乐趣。

5.教育新闻篇。了解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国外名校和留学咨询。

6.时尚广告篇。了解广告的写作与读法,关注时尚潮流。

7.风情旅游篇。了解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欧美珍闻。

8.世界气候篇。了解世界主要地区的一般气候特点及趣闻。

9.医疗保健篇。了解高科技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关注人体保健。

10.欧美风俗篇。了解欧美风俗及趣闻。

最权威的英语网站是中国日报网,教师可以从该网站的时事新闻中挑选出长度适中(60-100字),内容有趣的新闻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补充材料。对于其中的一些生词,教师要做一些修改,用已学的词汇进行替换。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的热情。教师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美文,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材料。

二、充分利用报纸、分级读物等作为课外阅读补充

笔者所在的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订阅《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阅读完通过报纸上的题目检查他们阅读的效果。对于一些有趣的文章,笔者做成课件,上一节完整的报刊阅读课。在学生尝到阅读的乐趣后,再引导他们在周末阅读分级读物,做成海报或读书笔记的形式和同学们分享。

《英语学习——阳光英语》(以下简称《阳光英语》)是一本专为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打造的中英互译的读物。它不仅有内容各异、题材新颖的文章读物,还设有专门的网页,可供读者下载部分音频资料。其次,它中英互译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省去边看杂志边查阅字典的不便。《二十一世纪报---高中生版》(以下简称《二十一世纪》)是一份内容新、容量大、趣味性强的报纸,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阅读的空间,使学生多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一周一期的《二十一世纪》和一月一期的《阳光英语》都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就保证了学生能看到以报导时事文化为主导,以浅显地道英语报导的国内外社会热点、校园文化、体育娱乐、风云人物等内容的文章。形式各异的文体涵盖了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弥补了课本滞后性的不足,并从多种角度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针对所有学生以前都是被要求而非主动订阅英语刊物,而且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他们所订的报刊往往得到的都是束之高阁的待遇。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自己订阅《阳光英语》和《二十一世纪》,在课前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可读性强的文章复印,课堂上发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材料的方式。笔者期望通过尝试与努力,能使学生乐意接触英语报刊,并愿意主动以这种媒介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方式之一。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4

阅读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食粮。阅读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灵魂,丰满学生的血肉,使学生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我们祖先走过了的几千年的历程,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得更快更好。文学作品饱含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人类智慧,充溢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首先应全身心地沉浸在文章之中,讲解绘声绘色,进行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促使学生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一、目前高中阅读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本末倒置,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行为,是个体主动、自发的行为,但是传统教学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几乎处于忽略状态,阅读这项主观行为也被演化为灌输形式,完全剥夺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阅读的意义认识不足,难以重视,形成恶性循环。

2. 阅读教学浮于表层,敷衍了事。

教师习惯于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跟着课件教学,整个阅读课堂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学习,节奏紧凑却大多都是教师在讲授,整个课堂像流水线一般,不仅缺少互动,教学内容也只是参照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做讲解,没有阅读的延伸引导,局限性很强。学生学完阅读课却仍然不懂怎样阅读,考试时遇到阅读题,不知如何作答。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于呆板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局限性太强,学生不会自己分析、提炼,不会抓住文章的主旨。一定要注意阅读教学不要浮于表层,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要领。

3.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低下。

由于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一般比较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灌输,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在内容上拘泥于课文,教学活动限于课堂,很少引导学生延展开来,课下拓展阅读,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这样的功利方式其实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成绩,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并将阅读拓展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如何做好阅读教学

1. 培养阅读个性。

要想做好高中阅读教学,那么从高一开始就要打好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所谓阅读个性就是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在,尽量减少对学生在阅读范围、阅读观点、阅读思路等方面的干涉,尽量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阅读读物和阅读范围,这样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放手也要放开,给学生尽量多的空间自主选择。当然,教师也不能全部置之不理,在阅读的范围、读物的适配性上还要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避免阅读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2. 阅读指导研究。

高中毕竟要面临高考,所以这一阶段的阅读不得不带有“功利性”,即和高考紧密联系起来,毕竟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还是很高的,教师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收放自如,比如高一时基于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的培养,教师可以比较宽泛管理,但是到了高二,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都比较稳定后,还是要引导学生建立阅读层次序列。到了高中二年级,教师对阅读划出范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将阅读变为自主、自觉的行为,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自觉地运用知识,并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3. 阅读应试对策。

高中学习主要还是为了高考,在当前教育机制下,高考还是筛选人才是一种主要选拔机制,阅读作为高考语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特别注意总结一些阅读的应试策略。虽然目前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动,基本都是开放性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会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方法 篇5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

本试题卷共7页,22道小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亏玉仗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

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风雨”的怅惘。“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的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

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会等活动都是当时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的明证。B.统治者喜爱牡丹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以显示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

C.园艺工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热衷于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这使得牡丹品种迅速丰富,客观上促进了唐代牡丹玩赏之风的兴盛。

D.伴随着牡丹玩赏之风的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从盛唐到南宋,不少诗人都有吟咏牡丹的佳作传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主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牡丹本身来“颂美”“颂圣”;一类是以牡丹为触媒,反映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绪、情感和心理。B.从那些批判现实色彩浓厚的牡丹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也可以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幸。

C.以颂美为主题的牡丹诗词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的描摹赞美,一种是借题发挥、歌功颂德,前者要比后者丰富深刻得多。

D.北宋灭亡后,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所以他们的牡丹诗词常常借牡丹来追忆往昔繁华,抒写亡国之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诗词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主题的嬗变,为我们探究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提供了一个视角。

B.咏物诗常通过所咏之物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唐宋牡丹诗词也不例外,其中有些就是借牡丹来感慨人生失意、国家兴亡的。

C.诗词与诗人的生存境遇,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盛衰兴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唐宋牡丹诗词主题不同、风格迥异。

D.牡丹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归去来兮辞

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②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绝:断绝 B.或棹孤舟棹:用浆划 C.帝乡不可期期:期望

D.聊乘化以归尽聊:无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悦亲戚之情话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农人告余以春及以勇气闻于诸侯 C.泉涓涓而始流吾尝终日而思

D.将有事于西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悦亲戚之情话

A.策扶老以流憩

B.屈贾谊于长沙 C.乐琴书以消忧

D.但以刘日薄西山

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请息交以绝游”一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腐败政治的厌恶和鄙弃。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写出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C.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现作者真实而复杂的人生感慨。D.本段文字感情真挚,语言华丽多彩,音节铿锵,自然成韵,整齐中又见错落有致。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2分)译文: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2分)译文: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分)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1),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苏轼《定**》)

(3)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蜀道难》)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10.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每空2分,共4分)【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

。“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这首曲子写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史铁生的微笑 苗向东

①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②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这些都是对他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上苍似乎把所有的病痛都让他扛。如果把我们搁在他的位置上,长年累月坐在他的轮椅上,我们是否能够顽强地思考、坚定地写作?是否还笑得出来?

③他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笑容。我第一次见着他的微笑,是在一次电视采访的镜头上。他微黑的脸上不时闪过近乎顽皮的表情,脸上绽放的微笑纯净如云,明亮似水。他从容淡定,几乎可以让人忘记他是一位重症病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记者温秋阳17年前曾经采访过史铁生,至今留存在她脑海里的是史铁生那最温暖的笑。作家黄艳梅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史铁生,她好奇地问史铁生:“史老师,您在小说中曾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那地方好玩吗?”史铁生马上露出笑容说:“那是地坛,是一个宁静的去处,也是上帝对我的苦心安排。”那微笑,是忘忧的笑、灿烂的笑。

④我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多年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深深打动。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强者,永远从容着的强者。他的作品呈献给大家的是阳光般的盈盈笑脸,他的微笑诚挚而灿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一定是很自信、很灿烂的,他的目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流露出的是坚毅和乐观。

⑤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难史,但他始终微笑着。史铁生的名言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他直面人生苦难,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微笑着面对挫折,微笑着接受幸福。

⑥他的人生,是为别人微笑而活着的。他用笑容温暖别人。《我与地坛》中写道,有一位朋友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原来他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努力读书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微笑,为了使母亲开心并感到骄傲。2011年1月4日,也就是他“60岁生日”时,他的家属举办了史铁生追思会,按他生前的意愿要求,人们不用穿黑色衣服,不用献花圈挽联。会场上悬挂的巨幅照片中,他也是开怀笑着的,而且笑得最灿烂、最美。他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

⑦史铁生把握了人生真谛,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这才笑得出来,才笑到最后。11.文章③—⑤段依次写了史铁生哪三个层面的“微笑”?请简要概括。(6分)

1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在内容上强调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3.史铁生为什么能始终微笑?(2分)

14.简要说说史铁生为什么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3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分。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20题4分;21题3分)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蕴藉(jiè)

瞥见(piē)

遏制(è)

殒身不恤(yǔn)B.贿赂(luî)沼泽(zhǎo)翌日(lì)毋庸置疑(wù)C.洗涤(dí)从容(cïng)砥砺(dǐ)忸怩不安(ní)D.徜徉(chánɡ)埋怨(mán)毗邻(pí)迥然不同(jiǒng)

16.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驻足 贬谪 附加值 韧如蒲草

B.鉴赏 倾注 笑眯眯 娓娓道来 C.废墟 敖游 万户候 终南捷径

D.透彻 煎熬 俱乐部 摇摇欲坠 1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讲究文采并不是堆砌华丽辞藻,而是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B.当怀着感激之心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产生情感的共鸣,找到写作的题材。

C.朗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朗诵,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D.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的情绪和听众的共鸣。

18.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遭忧”的意思。

B.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一书就是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C.交际语言中有禁忌,就会有变通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短工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D.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是一个丰盈饱满的时代,太多的诱惑横在眼前。一个富贵享乐的人。一个安贫乐道的人。一物一风流,一人一性情,每个人落在红尘,都有一份自我的追求。①醒者会更醒②让醉者会更醉

③他却有种满足的快乐④他却常常感到空虚落寞

⑤看似拥有了世间许多的华丽⑥所得到的只有一些微薄的片断 A.②①⑤③④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①④⑥⑤③ 20.名著阅读(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当时张见草场内火起,四下里烧着,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这段文字选自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第十回《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补写回目),作者是

。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本回主人公林冲的性格:、。

21.下面是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到“获得专利证”的整个过程,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3分)

六、写作(40分)

22.以“行走在中”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学业水平模拟试卷(附中版二)语文参考答案—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语文参考答案

1.B(因果关系不照应。“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错,“统治者„„姿态”所导致的结果是从宫廷逐渐向下层发展的整体局面。)2.C(于文无据。“前者要比后者丰富深刻得多”错,文中没有作此比较。)3.C(误解文意。“唐宋牡丹诗词主题不同、风格迥异”错,唐宋牡丹诗词的主题有相同之处,而唐宋牡丹诗词的风格如何,文中并未涉及。)4.D(聊:姑且。)5.C(均为连词,表修饰。A.上句,助词,的;下句,动词,到。B.上句,介词,把;下句,介词,凭借。D.上句,介词,到;下句,介词,在。)6.C(悦,以„„为喜悦,意动用法。乐,以„„为乐。A.策,拄着,名词用作动词。B.屈,使„„受委屈,使动用法。D.日,一天天地,名词用作状语。)7.D(“语言华丽多彩”错,应为流畅朴素。)8.(1)(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每小句1分,共2分)(2)(我)羡慕自然界万物顺应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每小句1分,共2分)9.(1)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洁白晶莹的天地/喜爱梅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与追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56-02

高中语文阅读于师于生来说,都是一座难于上青天的高山。教师不好讲,学生不好学,许多师生在学习或复习这一块时便望而却步,或草草了事,考试便可想而知了。

语文阅读教学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课内长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的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立足课堂,让阅读成为习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因为课堂上的阅读是教师指导下科学进行的,有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我们着重突出以下环节:

1、变课堂为读堂,培养自主诵读习惯。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盼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能体验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就《沁园春·雪》而言,若让学生诵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所营造的高远壮阔的意堍中感知北国的壮丽景观,进而领悟作者的豪情壮志。只有通过反复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迭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逐步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朗读是阅读课文的第—基本功,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当然较好的方法是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诵读竞赛,学生会表现得非常踊跃。如被称为“天下第一气盛”的文章《过秦论》开笔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之心。”这个开头雄起之势磅礴于天地,特别是一组排比句,语言连贯,一气呵成,为之不可一世。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语言,品味气势,看哪一组哪些同学念得最好。再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久而久之,自主阅读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2、多渠道利用媒体,培养自主听力习惯。听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一节课,一场报告,有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如打闷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养听力习惯呢?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阅读,锤炼课堂语言,注重教态等来吸引学生;(2)利用电化录音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语感;(3)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通过来自社会诸多听力因素,如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电视散文欣赏,较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听力的敏感性。

如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白我体验能力,应尽量少讲,讲多了,往往会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就如顾德希先生说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讲的越多,学生就越没兴趣”。学生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上课前,不如播放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让学生发挥想象,仿佛脑海中活脱脱地走出一个朱自清,进而领略文章的立意美、情思美、形象美、意境美。又如鉴赏《胡同文化》时,就要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散文《胡同文化》,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结合融图画、声音、文字为一体的电视散文,在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就能扣动学生的心漩,激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立足课堂主阵地,探究自主阅读技巧。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阅读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鉴赏起来倍感困难,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立足课外.让阅读与生活同行

“课外长肉”就是通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1、抓住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阅读材料的文字都负载着一定的信息,但并不是每个文字负载的信息都相等。一个句子常由许多词语构成,其中,有的词语是关键性的,没有它,意思就表达不清,有的则不然。文段通常也是这种情况:有些词语是关键的,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一个对文字、语段平均用力,而只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其他内容则依次带过。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有张有弛并达到一定速度;否则,在阅读

过程中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词语、句子上,不仅抓不住重要信息,还会造成视觉和脑力的疲劳,进而影响阅读速度。

文中的重要信息分布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在记叙和描写性的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中一般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科技文体、政论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有更可能是状语、定语和补语;在复句中,大多数偏正复句的重要信息是正句,而在条件复句中,表示唯一条件的分句则是重要信息。在文段中,文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主题句以及含主题句的文段是重要信息。了解了阅读材料中重要信息的分布状况,在阅读时便可有的放矢地捕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可通过下面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选择不少于30个结构复杂的长句,用很快的速度读完,并标出语句的重要信息所在。直至标注准确的句子不少于27个,否则再找30个结构复杂的长句进行训练,直到标注准确率周期在90%以上。接下来再找不同文体的文章各3篇,采用限时饲读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标注重要文句和语段。

2、要记好阅读笔记。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干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妤,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7

一、读文字,积累词汇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积累字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其语言能力和水平。学习外语时,我们都很注重词汇积累,而对于母语(汉语)的学习,却常常忽略了词汇的积累。其实,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检验学生词汇积累和学习新词的过程。

对于已学词汇,学生易犯一些音、形、义等方面的错误,甚至望文生义,胡乱造字。比如,有人会把“冗长”读作“沉长”;还有人错把“差强人意”(大致上能够让人满意)理解为“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其实,只要勤学、善学,就不会弄错这些简单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只要态度严谨,不懂就查就问,杜绝不懂装懂,就完全能避免类似错误。

二、读文意,陶冶情操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经典名篇之所以能流芳千古、脍炙人口,是因为它们形式美、内涵美,能激浊扬清、陶冶情操,会使我们审事、益情、通理,体验人生的高境界。文意即文章的灵魂。文意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字面意和引申意。字面意就是文章所涉及的人、事、理等,而引申意则是这些人、事、理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中所蕴藏的作者的态度。文意从表现范围上有总体意和局部意之说。总体意指的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与认识,局部意则是作者在表达过程中不经意间暴露出来的与主题有偏差或不太相关的文意。阅读中,我们要能够发散思维,寻味文意,从而享受无穷乐趣。文意从表现对象上有公益意、个人意与模糊意之分。公益意顾名思义就是文章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个人意则是文章所蕴含的与人的精神生活相关的认识和看法;而文章所蕴含的多元的、含蓄的、立体的、流动的思想和认识则是模糊意。读文意要求认真研读,才能占有相关材料。力求做到由微至著,由显至含,必要时可与他人探讨和沟通,从而全面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与底蕴。

三、读要句,洞悉逻辑

每篇文章总有一些提纲挈领的句子,或是一些总结性的以及具有独创性、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文章的要句。阅读时,先通过快读略通文意。然后细读,认真寻找要句,洞悉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一幅全文的逻辑结构图,进而深入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并理解文章的要句来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使整篇文章牢记于心。这样,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形成文章写作的思维定式,洞悉文章的逻辑结构。

四、读是非,明辨真理

通过阅读比较全面地理解文章后,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其长短优劣。当学生能够俯视文章、挑剔文章,读懂是非,明辨真理时,其阅读水平自然提升。首先,要研读主题。现实主义作品一般都有鲜明的主题,而且,其主题常会因为时代的限制或政治的影响而具有局限性,比较今日,它们的现实意义自然弱化,甚至丧失。但是其历史意义是深远的。因此,我们不可盲目崇拜,也不要一棒打死,全盘否定。务必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了解其文学历史。其次,要品读字句。文言文中,有时会因为作者语言特点的影响,或印刷原因,内容出现错误。有些现代作品也可能出现类似现象。另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自然常识或社会知识的错误。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弄清这些错误,尽管它们可能并不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在阅读时,力求究因求底,及时纠错,读懂是非,明辨真理。

五、读社会,体验情感

文章通常是社会的写照。阅读后,学生应能透过文字表面领悟其背后的社会生活内容。因为同一时期的作品有其相似的社会背景,所以我们可以选取同一历史时期的若干文章比较阅读。这样,还会拓展我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阅读时,要读懂作品中的社会,因为它代表作者的认识与观点,尽管会有一些局限性。要辩证地看待和接受。其次,我们要拜读相关史料中的“社会”。毕竟文史不分家,借助历史阅读文章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和评价文章。我们还要研读当今社会。一般说来,阅读教学就是要学习作品的文学创作的方式方法及其表现历史的方式方法。我们要以文为镜,求得社会之长短、人生之好恶以及人情之冷暖。

六、读人生,磨炼精神

好的作品通常含有人生的内容,甚至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它不会因社会的更替或历史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反而会越来越流溢出动人的光彩。因此,我们要读懂文章所表现的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层面。名作佳作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展现了人生的新境界。

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知识化为能力,将学到的词语、句子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的重视。阅读过程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语文, 广泛阅读是基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使阅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 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之初都想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 但相对于化学课上新奇的实验、物理课上奇妙的现象, 语文阅读似乎并不占优势。但是毕竟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作基础, 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 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阅读就可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课程之前, 针对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的特点, 我先有选择地放了一些歌曲给大家听, 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毛宁的《涛声依旧》、小刚的《寂寞沙洲冷》,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跟着旋律哼唱几句。我把歌词抄在黑板上, 对里面与古诗词有关的精彩语句进行讲解, 并引出原诗, 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原来他们所欣赏的优美词句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 于是都迫不急待地打开课本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当然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为了提高学生课下阅读的积极性, 我还有意识地督促学生每周读几篇优美散文, 做好读书笔记, 然后找一个固定时间供同学们交流、体会。交流课上, 大家往往能把这一周读来的好文章、语段, 作文材料进行简单的分析, 我也适时进行一些点评, 有时也把自己读到的好东西与大家分享。这既增进了师生感情, 也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以“平等对话”为平台, 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因文会意的理解过程, 也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教师都是文章的读者, 都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 这是一种全方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就是一种“共享”, 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的体验, 共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应该说, 观看的每一节课例都是师生间的一次精彩对话。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提出问题, 增强了对话的价值;教者深厚的学养和精心的准备, 确保了对话的顺畅;教师机敏的点拨和多角度的拓展, 促使了对话的深入;师生和谐的关系和默契的心理, 提高了对话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其次,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 而非单方面或一厢情愿的。这是一种双向交流, 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教师要学会善于倾听, 要对学生的各种语言表达充满期待与耐心, 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灵活、迅速而理智地处理偶发事件;最后,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价值重新构建的活动过程, 在对话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鼓励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

三、以“情感体验”为手段, 点亮学生情感的灵性

“新课标”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陈诉, 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通过挖掘, 把情感透射出来, 打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

教师应该用作品优秀的语言和自己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 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体验, 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 走进生活, 走近语文。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永葆一颗童心,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 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才会营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和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 真正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完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地学习中自主成长、自主提高。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语文的任务, 说到底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 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写作, 写作能更好地促进阅读。这里笔者所说的写作是指浅层次上的, 即在结构或语言上的仿写, 或在阅读的文本后进行的续写。这种仿写和续写对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讲课外的一篇小小说《永远的门》时, 我就要求学生对人们看到墙上的门是假的时的反应和心里的想法进行合理的续写。学生的续写作品可以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 不仅写出了小镇的人们既渴望沟通, 又心存惧怕的心理, 而且还联系现实进行了批判。对整篇小说的理解十分的深刻, 我只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一些点拨, 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篇9

一.明确目的, 把握内容, 突出重点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目的, 由浅入深、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高中语文新教材小说体裁的文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 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一样, 要求也不同。比如说同样是鲁迅的文章, 却有不同的学习要求:《祝福》的教学要求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特别强调要分析人物形象丰富的性格及其发展变化, 注意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联系作家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从切身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 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阿Q正传》这篇小说是现代人物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语言特征, 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 教师要对教材本身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要求和目标, 了解一本教材中小说部分所占的比重, 其中哪些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知识, 哪些可以用来指导学生阅读, 并能由浅入深,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质疑提问等探究性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过去传统的小说阅读往往以老师教为主, 侧重从小说教学中学习文学基础知识, 忽略了小说内容本身的教育作用, 理论性强。学生对小说阅读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难以展现小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价值。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就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激发主观能动性, 找到科学正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正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根据上文, 我们知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始终处于非常重要位置, 许多同学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鲁迅这个作家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许多文章会被选入语文教材?他的有些作品晦涩难懂, 为什么仍然经久不衰?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和他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影音资料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创作意图, 会帮助同学们对作家作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模式,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做出的调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提出新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使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素养、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这一层面,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场所, 要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实践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情境体验还原再现故事情节的方式解读小说文本, 可以让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和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 对一篇文章或一个情节、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并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提高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简析 篇10

一、注意课文与阅读课文的前后衔接, 促使学生更快进入阅读状态

在英语课本中, 阅读课文内容一般都会与上一课文内容紧密连接。且阅读课文常常是对前面课文的知识补充,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内容。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前后课文的一个紧密衔接, 承前启后地让学生更快进入阅读状态。

例如, 《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篇阅读课文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中, 学生已经在学习中了解了非洲大草原、戈壁滩等许多值得去探险旅游的地方。并在教师的组织下, 就Adventure大家进行了讨论, 知道了他们打算旅游的地点以及他们已知或未知的值得探险旅游的目的地。这对于听《An Adven ture in Africa》这一篇阅读课的学生来说, 无疑是如虎添翼, 水到渠成。教师为学生进行这篇课文的阅读提前热身, 扫清了部分的背景障碍和阅读障碍。

二、充分利用阅读课文信息, 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篇阅读课文是关于To by写给她的好友Aihua的一封便信, 告诉Toby暑假她和她哥哥去非洲的旅行计划。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封非正式信笺的格式及语言特点。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 对国外写信的格式及其语言特点都不甚了解, 往往过于注重信笺的格式和语言的正规性。殊不知对于家人朋友之间的非正式信笺来说, 对于格式与信笺内容又是另一番景象。因此, 教师就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 让学生了解这些非正式信笺的格式与语言特点。并且教师还可以利用这篇课文中所使用将来时间的表达方式, 教学生学会使用将来进行时等语法知识。这样教师就利用信笺格式与信笺内容, 为学生谈论将来计划安排的生动语言材料补充了在这些知识点上的不足, 这样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课中都可以学以致用。

三、学会利用教学辅助工具,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教育工具也不仅仅只是黑板和粉笔的天下。而在英语阅读课文中, 对于教学辅助工具的利用也是甚为平常的事情。

例如, 在《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辅助工具。登山、白浪漂流、穿越戈壁、去雨林探险、去海滨休闲等等探险旅游活动, 教师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 通过幻灯片将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对于非洲地图、非洲大草原等,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非洲音乐, 并且可以展示部分非洲国家, 如埃及、肯尼亚的地图或图片, 让学生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Africa的同时进行相关的问题设计。这样通过教学辅助工具, 在Wel come to the unit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补充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打下基础。

四、巧设讨论,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了解的讲授、词汇的积累, 更要依据教学大纲, 通过自己的教学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即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很多高中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所采用的往往是传统的精读、泛读, 整个课堂学习中除了读还是读。这样不仅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而且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综合语言的训练。因此, 在阅读课文中进行讨论的设计有其重要性。

五、总结

总之, 对于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只是以上四个小点所提到的, 广大高中英语教师还可以进行更为系统完整的补充说明。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 让英语阅读教学能够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配合之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单玉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简析[J].英语教育, 2013 (3) .

[2]周彦文.高中英语教材阅读词汇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教育, 2013 (2) .

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篇12

一、运用体裁分析方法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关于不同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不知辩体, 往往使阅读带有盲目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体裁分析方法,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 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抓住典型文章, 分析其体裁框架及写作特点, 并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 达到举一反三。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 体裁各异。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 阅读时, 学生直接面对的是语篇, 其组成以及规律对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获取阅读理解的能力,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经验, 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贯穿《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运用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 构建“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 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从而培养阅读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强调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是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 师生构成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参与。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运用“教师启动, 师生互动, 学生主动”的英语阅读模式进行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 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成功地使学生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学了就会用。发展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反复实践,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英语学习能力

上一篇:吹风气回收下一篇:Y形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