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

2024-06-23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精选11篇)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 篇1

0 引言

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占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水平,这是摆在每个英语学习学生面前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老师对我们的教学指导以及自身的学习体会,总结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的达到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1 系统地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阅读进度和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的核心,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材料的目的是理解材料的内容。因此,理解是能力,是过程也是目的。那么如何培养理解力呢?

1.1 培养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学会猜测词义。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心理上的猜测活动。一篇文章会故意设置一些生词,要求学生根据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猜测推断。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和根据构词来猜测词义。根据上下文猜测是利用定义、重述、对比、举例逻辑推理等方式来推断单词意义,同时,应注意一些单词的旧词新义。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的根据合成、转化与派生等构词知识对生词进行猜测。

1.2 熟记习惯用法

1.3 重视主题句,培养正确理解段落中心意思和概括全文大意的能力

主题句是表达段落中的关键性句子,抓住了主题句就抓住了段落的中心思想。

1.4 培养鉴赏文章的能力这是在掌握文章所表达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章各方面进行评价和欣赏,是理解的深化。

2 学习各种阅读材料

2.1 阅读理解题的题材相当广泛,有故事、人物传记、新闻报导、

天文、史地、科普、文化差异、风俗习惯、传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书信、广告、通知、对话等。体裁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配合不同目的的阅读训练,选用适当的阅读材料。在进行阅读之前,要根据现有语言知识水平和阶段学习重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力求生词量、难度相当,真实性、趣味性和交际性强。

2.2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语言与思维互相作用的、创造性

的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是通过大量阅读实践培养出来的。只靠英语教科书上的阅读材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自己具有较高水平的阅读能力,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增加词汇量,巩固英语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课内和课外穿插进行。

3 优化读法介绍

3.1 明确五个要求

阅读理解测试有五个方面的要求:(1)掌握阅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3)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5)既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

3.2 明确五种试题的类别

阅读理解试题可归纳为如下五种类型:(1)细节理解题。一般针对某个特定细节提出,难度较小,属浅层理解送分题,通读短文后可直接找出答案依据。(2)词句理解题。(3)推理判断题。(4)归纳概括题。(5)图示理解题。这类题要求学生要看清楚图示,有时要理解坐标方向,再讲习原文,以原文提供的事实,逻辑关系作为思维活动的基本点,仔细分析有关细节,找出符合图示和所要求的必要条件。

3.3 答题三步骤

(1)先看问题,再读文章。带着问题读短文,确定主攻方向,特别要注意首尾段和首尾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摘取有用的材料,舍弃无关的信息,有的放矢,高效省时。(2)细读全文,认真推敲。针对测试题的要求,细心阅读与测试题有关的词汇、句子或段落,要特别留心一些关键信息词,他们既是测试的重点,又是把握全文意思的突破口。因此,必须准确判断,仔细分析、斟酌,以便选出最佳答案。(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在选出全部答案后,应将答案带入问题中重读全文,看前后意思是否贯通,有无矛盾,若前后不一致或意思矛盾,则要考虑重选答案。

4 做阅读理解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4.1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思想集中,思维敏捷,发挥自己的水平。

4.2 抓住中心句

拿到文章,先看是否有标题,若有,应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高度凝聚,它能给我们启发和想象,利于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做题效率。

4.3 克服不良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为了达到快速阅读并提高能力的目的,必须注意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1)快速阅读的最大障碍是朗读,所以阅读时应默读,不要出声;(2)回视(指重读上文)是一种无效劳动,所以应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尽量不要回视;(3)阅读时视线要从左到右移,作跳跃式阅读,着重扫描意群,同时注意意群中的重要单词,以寻求必要的语言信息;(4)注意力要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影响阅读速度;(5)边阅读边记一些与下面所设问题有关的信息。只读不记,读而无用;(6)对于不同的材料应采取不同的速度,以求获得阅读的最高效率。养成边读边思考边记忆的习惯,因为阅读是以识字、会意、联想为一体的活动。

4.4 对于较难的问题,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可先放一放,做其它有把握的题。

4.5 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是在所难免的,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

生词,可以略过去,不必强求理解,遇到重要的生词,可采取多种方法猜测其词义。

总之,提高阅读能力要靠长期训练和知识的大量积累以及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

摘要:本文根据阅读在英语学习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根据老师的教学指导以及自身的学习体会,总结了从系统地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材料、优化读法等方面有效地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 篇2

都江堰市奎光小学 董志勇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也是不行的。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读与看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和现代教育核技术,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秋天到》时,立即将书上的插图呈现在学生眼前,再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语言文字立刻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观察画面再由画面展开想象,充分感受到秋天的景象。像这类配有故事性较强的插图的课文,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这样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读与思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教学《小马过河》一课,三次通读全文,第一次读的目标落在“准”上,具体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第二次的目标落在“整体感知”上,具体要求是再读课文,想想小马为什么为难;第三次的目标落在“积累”上,好词好句,仿写句子。这样下来,不但每次读有要求,而且每次读的要求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这也就是实现了有层次地读。

三、读与说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摄取,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孩子要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天鹅、梭鱼和大虾》一课的结尾部分时,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它们在往后的日子里会怎么做?当学生的思维一打开,他们的想象就会奇特、丰富多彩,让人意想不到,并滔滔不绝。

四、读与演结合

表现自己是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图文并茂的文章,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在教学《特殊的考试》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特殊的考试》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尤其小动物们的各种不同的举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也很容易的理解了课文。此时,老师再精炼的讲解也显得多于。

五、读与写相结合

《课标》指出:“学生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抄写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实现低年级阅读教学扎扎实实多积累。如教学《流动的画》、《上天的蚂蚁》等课文时,请同学们在回顾全文的过程中当堂积累好词好句并引导他们仿写。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主动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可以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牛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3

阅读教学要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熟悉篇章的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此外,还要注意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着手,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然后再把语音、词汇或者语法和句型等最基础的知识教学融合于其中,让学生再去有效地理解、巩固与消化。此外,还要充分地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完整地理解课文的大意、语言形式以及篇章的结构和修辞方法,做到局部不离整体,要将整体寓于局部当中。其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整体→部分→整体,即宏观导读→微观剖析→整体吸收。因此,Pre-reading 主要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对整体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时也可以采用跳跃式的探索、猜测等方法,这样也便于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一理论模式要求阅读时,学生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只要在文章中挑选或者是选择足够的信息来做出预测即可。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信息,以此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这样便于提高学生们的阅读速度,如果信息把握的比较准确,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质量。

二、主次分明,方法得当

英语教师在应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展开阅读教学时,要灵活多变且主次分明。一篇文章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重要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其中的重点,教会学生要学会精度和泛读。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词句都能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英语教师要教授学生一些灵活得当的阅读方法,比如说“重点法”,找出文章中的关键的或者是重要的词语,省去那些晦涩且难懂而又无关紧要的语句。比如说“联系法”,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或者是前后文的意思来推断重要词句的大意。或者也可以是“首尾句法”,首句很关键,主要是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有时候则会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每段的第一句话实际上多半也是每段的主题句,然后进行陈述或者是论述,逐步展开,给予例证,最后再把该段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进行小结,因此,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通常都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者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于牛津版初中英语阅读的丰富且灵活性强,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诸如此类的阅读方法,则会更快地提升他们的阅读速率和阅读质量,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英语的阅读学习当中。

三、尝试创设英语情境,带领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语境

学习英语知识一旦脱离了语境,孤立地存在也就失去了其实质意义。所以说,任何一门语言都不是词语与语法习惯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结合一定的语境进行学习、记忆的。英语阅读要和这门语言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逐渐建立起丰富、立体的语言情境。

在开展牛津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英语教师就可以围绕着教材上的阅读素材,将之构建成一个易于感知的英语情境。例如,在阅读牛津版初中英语7B中“Abilities”单元的阅读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阅读中涉及的“青年舍身火灾救人”的新闻报道通过多媒体技术用声音、图片或者是视频等新闻素材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样也利于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渐建立起立体感知,然后再深入到下一步的学习环节当中。这样的教学,既能够快速地达成知识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阅读学习中的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辅助的力量,教师可以在单词记忆或者是语法学习中增添一些别具风格的教学因素,比如说用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的单词,或者是创建拟态环境来进行情境对话、模拟表演等,让学生们从动态的活动中逐渐地熟悉教学知识、达到英语阅读学习的效果。总的来说,单调、平板化地进行阅读教学,学生是很难提起阅读兴趣的,甚至还有可能会触发他们的逆向心理。但是,如果构建亲切的英语语境,则是一条值得教师们尝试的捷径。如果牛津版初中英语阅读素材可以转化成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个语境中去阅读,肯定也会拉近学生和英语教材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够增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精心设计阅读后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英语教师在领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的课文内容后,还要及时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多鼓励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知识、兴趣以及观点相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然后再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的有效迁移,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预设目标得以实现。

此外,英语教师还要在练习中不断地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逐渐地促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与鉴别能力,进而为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基础,并且还能够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总而言之,《牛津初中英语》中阅读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为增强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而且还促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内化生成语言知识,为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赵艳试.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模式[J]. 教学研究, 2005(6).7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 篇4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

2.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相关细节

3.根据上下文猜测某些词, 短语或句子意义

4.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推理和引申

5.能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6.明了文章的结构以及写作方法

尤其是后三点, 近年来高考考查有倾向侧重的趋势。考查阅读能力即考查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通常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用skimming和scanning这两种阅读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对学生加以训练, 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材料, 通过浏览其中的标题、插图、表格、开头和结尾等部分的方法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在大量的阅读材料中寻找某一个特定信息 (日期、数字等) 。下面就高考阅读理解考查常见题型进行探讨其解题策略。

一、如何解有关主旨大意的题

先阅读全文, 了解大意, 注意文章的主题段通常在文章的开头, 每段的主题句可能在段首或段尾。通常在解其他题之后再仔细完成这类题。这类题的主要这样提问:

What’s the topic/subject/theme/title/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in summary, in a word, in short, in conclusion和in brief等引导的句子。

二、如何做阅读理解中的细节性的问题

要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材料, 搜索目标信息。但是这类题现在大多以“下列说法正确/错误的是”来考察, 一次性考查4个细节, 需要学生快速阅读, 准确定位目标信息。

三、如何猜测文章中生词或短语的含义

利用相关的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生词前后的标点符号也可能是个线索, 如:破折号引出同位语, 分号引出类似或对立的观点。

四、如何做阅读理解题中的推理题

其常见的题型有: (1) It can be inferred/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_; (2) What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from the passage?做此类题目时注意: (1) 不主观臆断, 严格按照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推理; (2) 不选对阅读材料进行简单重复的选项; (3) 不选内容片面或不完整的选项; (4) 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辞语气, 如某些褒义或贬义的形容词。

五、如何做推测作者写作意图的题目

此类题型有以下两种: (1) The author in this passage intends to________; (2) The author’s main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to_______。另外, 作者态度题也是近年来高考常考的题型, 解此类题, 注意作者表达态度———褒义、中性和贬义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形容词定语, 副词状语, 特殊动词等方式。英语中有些动词如:fail、ignore、overestimate等表示一种负态度。

六、如何做篇章结构题目

这类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方法。此类题型有以下几种: (1) The author develops the passage mainly by...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现有高考题涉及到了这种题型, 举例如下:

(2012浙江卷D) Mailboxes were sometimes used for things other than mail.One note left in a mailbox read, “Nat, take these eggs to Marian;she’s baking a cake and doesn’t have any eggs.”Mailboxes might be buried in the snow, or broken, or lying on the ground, but the mail was always delivered.On cold days Dad might find one of his customers waiting for him with a cup of hot chocolate.A young girl wrote letters but had no stamps, so she left a few buttons on the envelope in the mailbox;Dad paid for the stamps.One businessman used to leave large amounts of cash in his mailbox for Dad to take to the bank.Once, the amount came to﹩32, 000.

58.The method the writer uses to develop Paragraph 4is______.

A.offering analyses B.providing explanations

C.giving examples D.making comparisons

根据第四段的整体理解, 为了说明邮箱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它本身的功能,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 可知本段主要用了举例的写作手段, 故答案C符合文意。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的一点心得体会,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限定时间进行阅读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阅读策略, 以期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摘要: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 主要是测试考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书面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具体信息的能力, 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法, 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 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渐形成。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几种常见题型进行解题探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惯;方法

苏联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不可,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这一句话就明确地指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态度和方法,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高效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习惯和能力两方面着手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1.指导预习,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同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入学不久,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时候,我们将预习引入课堂,做好预习的指导课,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并体会到预习带来的实际益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认字,理解词;另一方面要求其对于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结合课后问题或者教师的补充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准确的找出回答问题的相关内容,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结合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料,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深度理解文章,把握大意。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更多的阅读创造条件,而且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穿插精读,培养正确阅读的态度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穿插安排精读,紧抓本单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重点内容联系课外内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能力,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重点的阅读训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本阅读的态度。在阅读教学的過程中,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等,让学生自主讨论,答辩,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发展的信心之外,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鼓励引导,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意愿而转移,也不应由教师的分析和理解来代替,而应该是由学生自主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渐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认识和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自觉,专心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提醒学生在阅读中,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静下心来,体会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其次,注重鼓励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文本的目的。最后,鼓励学生读写结合,勤动笔,对于文本中语言优美、句式整齐的片段摘录下来,以备自己的写作所用。勤写作,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储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于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习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需要,介绍,推介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接收水平的读物,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拓展见识,增加收获。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阅读的活动尽显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都不应强加其中,尤其是教师,更是不能以为自己的精确分析能够完全的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实践。知识可以传授,可以记忆,但是语言,则是需要学生自己慢慢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体会的,教师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知道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一些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在文本阅读之前,要对文本的作品和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其次,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应有探索精神地去发现问题,发现一切新奇的内容,哪怕是一句精彩的描述,感兴趣的内容等,都应最好标注,必要时,做好阅读笔记。最后,在第一次基础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于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或是记忆深刻的句子等等,进行探讨和分享。再带着问题,进入第二次的阅读。第二次阅读就需要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提高阅读的效率,并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记忆的内容。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 篇6

所谓阅读文章标记效应, 实际上就是指文章标记对英语文章等进行的阅读理解、加工以及相关信息的保持, 并在此过程中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从实践来看, 大学英语文章阅读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具体阅读过程中会涉及到单词识别及连贯表征间的心理加工等活动, 不仅会对字、词以及句进行理解, 而且还要对篇章的意义进行全面的理解。大学英语篇章阅读过程中, 对读者提出的要求是将正在阅读的相关信息与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读者经验等, 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密切的联系, 而且影响英语阅读加工的因素也比较多, 不仅包括该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形式, 而且还表现为文章的组织结构与标记因素, 同时与读者的阅读水平、认知方式、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手段等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英语文章阅读过程中, 为突出重要内容、重要结构, 实践中可使用某种阅读技巧, 亦即本文所要论述的标记效应。从实践来看, 虽然标记操作自身不会给被阅读的文章增加任何的新的信息数据, 但是通过做标记可使英语文章中的某些内容、语意以及结构词组、短语等更加的突出, 或者表现为特殊的印刷标记等。实践证明, 标记可有效促进英语文章读者对该文章进行阅读加工, 并在此过程中对相关信息进行保持, 这也是英语文章阅读中标记效应的重要体现。从实践来看, 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阅读心理学家的重视, 并成为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及阅读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的研究不仅对阅读心理学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 而且对深入了解英语文章阅读加工的实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尤其该研究结论对指导当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

2 标记效应对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对标记效应在英语阅读中的价值分析可知, 标记作为一种阅读话语标记, 它实际上是英语语篇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特征表现。实践中虽然标记都有其较为明确的词义或含义, 但在具体的英语语篇阅读过程中的功能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含义。从英语语篇阅读组织上来说, 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组织阅读篇章,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语篇中的具体内容框架、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从而使阅读与理解思路变得更加的清晰。由此可见, 英语标记效应对英语语篇的阅读与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实践来看, 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一直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实践中尚不能非常熟练而且正确的运用和掌握英语阅读标记的应用方法, 因此在当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加强对阅读标记效应的重视, 从而提高学生对标记效应的认知意识,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虽然标记的出现并不会影响到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但是该种做法可以帮助他们全面理解阅读篇章, 全面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

标记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通过标记, 可以对全篇文章的结构进行组织, 从而促使作者的阅读思路变得更加的明晰。在大学英语阅读尤其是话题转变与问题总结与概括过程中, 可以使其顺序更加的突显, 同时也使作者的态度表达更加的突出一些。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阅读教学理论, 多数都是标记效应基础之上的英语语篇结构组织功能。

第二, 通过标记, 可帮助预测英语篇章的语义。通过英语篇章中的相关连接词, 比如but、and以及however等, 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各句子之间的联系, 或者通过对前句的逻辑分析, 可预见后续句的可能语义。实践中该作用, 会帮助读者读思能同时进行,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 通过标记, 可帮助学生猜测一些生词的含义。实践中, 可根据标记效应的基本功能, 根据前后两个句子、单词或词组之间的关系, 可有效推测出部分生词的具体含义。比如:“…….accounts of the day’s events were verified。Reporters and editors also scrutinized hundreds of radio recordings, including transcripts of radio calls with the four hi jacked jets and a log kept by th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在此句子中, 标记的also一词将前句中的verified与本句中的scrutinized在含义上进行了有效的联系, 从而使读者对该篇章的意思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 因此对理解整句话也降低了难度。

第四, 通过标记可突显连贯性。英语阅读标记在结构上主要起到了一种组织功能之效果, 同时可使之衔接的更加紧凑一些, 而且衔接的结果就是使句子、段落的语义更加的连贯。正如章振邦所言, 如果一组意义相关的句子不通过一定的过渡语合乎逻辑的连接在一起, 这组句子就不能构成语篇, 就不能具备篇章所必需的粘着性和连贯性。这就是说衔接, 是实现连贯的基本前提条件, Halliday&Hasan始终将衔接作为连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实践中, 这些衔接手段通常是指标记语。英语阅读连贯性, 是话语生成与理解的关键所在, 而衔接理论、修辞结构理论等, 在英语语篇连贯性实现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标记效应。“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 交际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衔接手段, 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 并使语篇接受者在语篇的理解过程中付出较小的认知努力”。由此可见, 英语阅读标记的使用, 会使读者的阅读思路更加的清晰, 同时也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读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使连贯在结构和意义上更加突出。

第五, 通过标记, 可以帮助理解语篇中的深层含义。标记效应中的韵语功能体现在话语明说内容上, 对推导话语的表征语义信息具有制约性。同时还体现在阅读篇章的隐含信息中, 直接影响着话语的理解语境构建。标记的上述功能可促进读者对英语篇章深层次内容的理解。实践中, 若能借助标记效应在结构上、连贯性、预测以及猜词等作用, 可帮助读者对英语阅读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其阅读水平、阅读速度。

3 标记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 标记策略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尤其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领域, 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从本质上来讲, 一篇文章总是由一定数量的词汇共同组成, 因此加强词汇理解与掌握对理解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词汇语义理解而言, 采用标记法可有效提高文章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每一篇材料都有其主题句, 而且主题句通常居于篇首和篇尾;实际阅读过程中, 每段文章都有主题句、主题词, 只要找到主题词, 即便是不认识所有的单词, 也可以从其段落之中获得。比如:I remembered a swimming pool from my teen years that was often crowded and noisy and agitated on the surface;So that day in the restaurant I dropped down to a place inside myself where it was serene and still.其中, swimming pool为主题词, 接下来的一句是围绕着主题词展开的。第二句所描写的虽然是restaurant中的各种行为, 但有So一词, 因此依然是对主题词的扩展。

其次是在句子教学中的应用。在句子教学过程中, 主动句与被动句通常是对立的两种语态。其中, 被动句中的主语动作强迫性、非自觉性表现的比较突出, 而主动句中的主语动作通常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根据标记理论的内容, 主动句通常是没有标记的, 被动句则有标记, 即英语中的SVO通常是没有标记的, 而倒装结构则都要标记。实践中, 对于有标记的阅读内容而言,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给予重点强调, 尤其要对理解阅读内容进行重点强调。比如, It made you feel uneasy, listening to the wind and smelling the air and knowing full well that the elements were getting set to serve up some kind of unpleasantness.在这一被动句中就使用了标记, 描述了作者对坏天气的心情——unpleasantness, 同时也突出了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困难。

最后是语境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大学英语语境的不断变化, 阅读语料的有无标记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比如, But the sight of his figure retreating to fetch me The Money touched my heart.True, he had won a hollow victory, but I did not mind, and I wanted him to know I did not mind.″a hollow victory″该句话中有标记, 即a hollow victory, 这是一种讽刺、不屑的态度。如果学生仍按字面意思理解, 则难以正确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再比如:Suddenly, one year earlier than I had any right to be there, unschooled, very ill-read, largely bewildered about what was expected of me, I was at Oxford and the way was clear for me to stay there till I graduated.“the way”存在着标记, “the way”不仅是指作者正在走的校园的道路, 而且还蕴含着作者的未来的求学道路, 同时也表明作者对学术之路的期盼。

由于受母语影响的根深蒂固, 若碰到比较难的阅读材料, 有时会将有标记性的语言作为没有标记予以理解。例如:When the third day dawned as wet and bleak and sodden as the previous two we decided to quit the trail at Newfound Gap—the halfway point—and come back and finish our trip when the weather cleared.由于该句子比较长, 因此大学生通常会按照传统母语 (汉语) 思维方式将其作为没有标记性去理解。这严重忽略了文章的原意, 对恶劣天气的厌恶并未领悟到。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文章阅读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重点, 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标记对英语阅读篇章的阅读加工过程、文章阅读理解以及相关信息的保持, 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效应, 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 并逐渐将其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曾新荣, 刘志方.英语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文章标记效应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9 (1) .

[2]田学红, 张亚飞.文章标记对高一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2) .

[3]韩波.英语阅读语篇分析教学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J].新一代, 2012 (11) .

[4]白学军, 周源源, 李莉.训练和文章标记对文章内容保持影响的实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4 (6) .

[5]雷容.第二语言和不同阅读任务下的文章标记效应[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

中职学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浅见 篇7

1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1.1 我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解

所谓体验, 就是由外界事物或情境所引起的内在感受、体味或对亲身经历的唤起。而所谓阅读体验, 包括“阅读中的体验”和“体验中的阅读”, 二者的目标都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或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思维发展, 实现学生的成长, 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1.2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1) 体验式阅读教学使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因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既是对语文知识体验的升华, 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跟语文知识的关系、自己对获得语文知识后的快感、成就感以及语文学习教育、语文知识价值、语文阅读价值。学生当然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 甚至产生出一种专注与兴趣, 从而努力学习语文, 喜爱阅读, 为未来走向职业岗位, 打下爱好阅读、注重语文实践、运用语文能力的坚实基础。

2) 体验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文适应能力。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特定情境, 提供了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 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 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学生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 恰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 中职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体验式阅读的教学途径方法有多种, 诸如阅读情境创设、阅读互动实践等等体验形式。我着重谈一谈三大常用的途径和方法。

2.1 阅读情境创设体验

阅读情境创设就是创设阅读情境。中职语文教学除了要进一步传授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 传授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要提高其阅读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由于中职生往往觉得语文的阅读分析等比较枯燥, 其情感体验差, 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不能把自己的分析强加给学生, 而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内容自己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比如文学中的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学生对这些文字要想获得较确切的领悟感受, 就必须尽量能够有身临其境的特定的审美语境, 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和把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也才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领悟到阅读内容的美, 从而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也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的阅读和感悟上。因此, 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创设浓浓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观察、音乐感受、语言激励等可以创设比较具体生动的情境。比如我教学古诗《春夜洛城闻笛》, 就曾运用多媒体展现无数打工者离开家乡南去北往的镜头, 让学生体验离家的乡愁, 并播放歌曲《九月九的酒》, 让学生体验打工者思乡的感受, 加之我根据学生从四面八方离开家乡来到我们学校住读的思亲思友情况, 这样创设情境, 很快激活了学生对思亲、思乡的情感体验, 于是我顺势引入这首古诗, 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诗人李白行走天下春夜闻笛而产生的情感, 而且我还告诉学生, 李白的家乡就在离我们什邡市不远的江油, 他写这首诗是他离开江油走出三峡北上洛阳后写的, 那时没有电话和通讯, 他怎不思乡啊?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情感的体验创设氛围, 使学生很乐意接受我传授的知识, 并积极配合我的指导进行诵读, 主动地探求、创新这首古诗的意境, 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体验和记忆, 进而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综合能力。我由此体会到, 语言是一种可以用想象来理解的形象性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工具, 是可以感知的, 要使学生真正的、迅速的进入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 以使学生在体验中阅读, 在阅读中进一步体验。

2.2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主要以问题为轴心, 以学生为中心,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读书, 获得对课文语言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 多向交流, 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的进行, 必然会产生交流双方之间产生互动效应, 唤起认同, 触动联想, 产生争议, 激发疑问……从而提升情感价值。

1) 通过师生互动, 体验阅读感悟。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来进行对阅读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体验。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在教室中走动,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和关注学生情感、感知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用板书、投影仪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目的当然是要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我现在就付诸行动》这一课, 就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要求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文章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这没有错, 但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功吗?试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并且我也当作你们的同学, 一起参与讨论, 谈我的看法, 好吗?于是学生分组讨论后, 与我进行对话, 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通过师生争论, 使学生发现并明确了课文引申出来的道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 除了行动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因素, 如目标、策略、智慧、勤奋、毅力, 有时还需要机遇等。明确道理后, 我又与学生进行比赛, 互相举出社会上诸多成功者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道理。由此,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得阅读中的感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 要注重语文的质疑精神, 不要只要是课文就无条件肯定, 但又要尽量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老师在讲一篇课文之前, 往往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 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 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 甚至是标点符号。这是一种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的“认同式教学”, 老师要进来能够避讳这种情况, 多采用质疑式的师生阅读互动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语文质疑中体验成功。

2) 通过生生互动, 体验协作探究。

在阅读中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思考的问题和分析的思路与结果, 能让学生体验共同探究的愉快。我校在体验式教学研究中, 根据中职生要有协作精神的特点, 大力提倡小组合作、讨论质疑、自主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 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一是每次上语文课, 所有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等规定内容的, 那么小组就可以加团体参与分;二是每月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时完成了阅读问题探究或阅读作业的, 可加团体作业分;三是互动交流探究时的课堂纪律, 小组同学有乱说话的, 干扰讨论的, 经组长提醒, 小组成员接受管理, 纪律良好的小组, 可加团体形象分。

2.3 设计语文阅读积累体验

我把完成语文阅读积累笔记的作为学生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对积累本的检查评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内容。比如把积累本设计为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三种样式,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记录和阅读心得写作任务, 并进行定期检查, 以之作为阅读交流的主要载体。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 篇8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教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以培养阅读的能力.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

如果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个优点, 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 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学中应尽可能增加趣味性, 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应用语文, 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 培养阅读能力

(一) 指导课堂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语文教材都是阅读训练材料.小学语文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其教材内容、形式和阅读教学要求, 都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只要在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 并注意教材编排的联系, 就不难把握每篇教材的阅读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了这个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能事半功倍.

阅读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 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 有利于感悟和积累, 有利于废止烦琐分析, 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1.初读

初读一般是教学新课时向学生提出初读要求,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围绕初读要求去独立阅读课文,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答案.初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他们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读书习惯.初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 而且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关心和注意,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注入活力.故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初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 应该高度重视设计好初读“尝试”.即:一是要注意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二是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三是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调动他们的兴趣;四是不宜面面俱到, 尽量做到化繁为简, 以点带面, 能基本体现教学目的即可.

2.复读

初读之后, 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可以给学生讨论、争辩的余地, 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调动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复读课文的积极性和求知解疑的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一是培养听取别人的意见, 谦虚忠恳的习惯;二是应循循善诱, 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教材, 最后寻求到正确的答案.

3.精读

精读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的最佳途径, 精读是让学生边听、边思、边动、边记, 在教材中圈划重点、关键词句、写批注、作笔记等.通过学生的再读, 教师正确引导, 释疑解答, 并指出学生在阅读中发生错误的原因.同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能力.学生精读, 教师精讲:一要抓教材重难点的剖析, 二要突出教学目标进行起初知识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 课外阅读

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只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是不可能形成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一贯到底的艰巨的教学任务, 只有在课内、课外长期、反复、持久的读书实践中, 大力培养才能逐渐形成.

学生的课堂阅读往往是在教师的驱驶下进行的, 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就不那么专注了, 或在读中走马观花, 或朝三暮四, 漫无目的, 收获甚少, 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兴趣是成功的源泉.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之后, 教师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 结合教学内容和已学知识, 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点明阅读范围, 提出阅读要求, 摘抄名句佳段.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 篇9

1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 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学生学习上思维欠活跃, 课堂提问少, 提问的思路狭窄, 而且学生的答问重复也多。教师教法呆板, 常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 很少举一反三。教师过于受教学参考书的束缚, 考试答案极其死板, 动辄对学生的灵活答法扣分。再就是课堂很少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民主气氛, 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反而批评为出风头。

另外, 教师上课要以“导”为主, 但真正做到以“导”为主的课还不是太多, 相反, 以“牵”为主的串讲、串问课仍屡见不鲜, 如总是喜欢按课前设计的“板书提纲”来“牵”, 搞变相的灌输。教师围绕那个“提纲”设计了一串问题, 然后一一地问, 学生则一一地答, 通过学生的嘴巴, 把“提纲”中的字眼一一地说出来。学生说不出, 教师便翻来覆去地“启发”。问完了, 说完了, “提纲”板书完了, 教学任务也就完了。

2 开展创新性阅读的措施

2.1 运用创新型阅读的教学模式

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 其主要步骤是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 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 既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增强学习效果。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两位同学上台, 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 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 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 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 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光讲道理, 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 才能获胜的道理, 受到思想教育, 同时既融语言内化、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于一炉, 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2 运用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有经验的老师说:善教者往往是围着“孩子”转, 不善教者则往往是围着“教案”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务必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授受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方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位老师教《早春》这首诗, 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的?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应当是离小草越近看得越清楚, 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有个学生却能联系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我觉得这跟看报纸上的照片是一样的。从远处看, 照片上的图像很清楚, 可近看就不同了, 只是一片密密麻麻、有疏有密的小黑点儿。‘草色遥看近却无’我想也应当是这么个道理。”你看, 学生对这句诗的感悟不是颇有创意吗?

2.3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鼓励质疑, 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 是创新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 我们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质疑并注重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发问, 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 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 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初读课文前, 可用“直入式”。开课后, 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 鼓励中等生, 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 运用“诱导式”, 如教学《赤壁之战》, 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 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 自己去寻求答案, 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 可用“询问式”, 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 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 进行信息反馈, 进行学习的再创新, 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 当第二次比赛, 田忌战胜齐威王之后, 是否可以提问学生:如果齐威王改变策略可以取胜吗?齐威王以下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输一场, 再以上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 以中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 可胜两场。当学生想出以上对策后, 教师还可启发学生, 按以上对策, 齐威王战胜田忌, 需要一个什么条件? (即必须田忌先出马) 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既引向广阔又引向深入。

在启发学生质疑过程中, 教师要归纳释疑, 让学生提出见解。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珍视个性化阅读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教学《守株待兔》时, 有学生提出:“猎人用陷阱去获取猎物不也是守株待兔吗?这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质疑不拘泥于现成结论, 敢于反向思维, 大胆探索, 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观点。

2.4 重组文章结构的训练

重组文章结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例如《凡卡》一课是直叙、插叙交叉进行的。可以启发学生按两条线重新安排结构, 一是选出书信内容, 二是理出插叙的几件事, 重新组织, 使学生重新探索文章结构特点, 加深理解, 使思维条理化。有的课文还可变倒叙为直叙, 或变直叙为倒叙;或改变开头、结尾;还可以改变构段的逻辑结构, 如总分变分总, 因果变果因, 连续变递进等。这样的语言训练, 实际上也是作文指导和思维训练,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作文能力。

2.5 运用改写或补写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浅见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75-01

在语文教学中,千篇一律、漫无目的的低效阅读常常存在。如何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目标,我改变过去陈旧的做法,努力从阅读形式的多样化、阅读目标的层次化去实践,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由课内到课外,学生会“读”了。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于是我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来。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在阅读前,提出本次阅读训练的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如教学《白杨》中的第13~15自然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可提出以下目标:1、体会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明确目标导向,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是明确学习任务。在教师提出学习目标之后,小组就可以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分配好每个成员的任务,使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思考解疑的机会,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时,教师就可作适当的点拨与指导。

三、重视指导,尊重体验

我在阅读教学中侧重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知道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避免单调枯燥的理论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此外,我把“范读”作为我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借助动情的范读,让学生评析“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发表评议,教师点拨沟通,使学生对语言的内涵有深层的理解,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的点拨。

五、重视积累,学以致用

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在教学中,我每节课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因为语言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学以致用,语言时时刻刻存在于生活运用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运用,语言就成了无水之鱼,无根之花。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自觉地积累词、句、段,如朗读背诵、词语积累与拓展,语句积累等。

六、延伸内容,培养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七、通过巧问,训练发散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就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问题,认识事物,并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例如笔者在教授《称象》一文之时,对学生们发问,“同学们,为什么曹冲把大象到船,划线,然后用装石头称重的办法测得了大象的重量。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除了用此法之外,还有其他的称重方案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开始思索。看同学们冥思苦想状,我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大象想象成汽车、集装箱,或者其他的大型物体,想想看,如何称重?”这是学生们进行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种种可行的见解,比如脚印法,排水法,地磅法等。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 篇11

一、教与学要密切配合、生动有趣

1. 优化课堂结构, 灵活多样, 富于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对新鲜的事物容易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生。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选用适应的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乐学并确实得到能力的培养。

(1) 导入新课有妙招。导入新课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虽然它占用的时间不多, 但笔者觉得好的导入是一节好课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能起到先声夺人, 扣住学生心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作用。导入的方法也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的特点而定, 如谜语激趣法———《两只小狮子》;设疑法———《小壁虎借尾巴》,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让生自疑, 然后带着问题来学习;故事导入法———《蚕妇》, 这首诗的背景故事;音乐导入法———《红领巾真好》, 讲得是红领巾保护鸟类的故事, 放歌曲《小鸟, 小鸟》, 紧扣主题的音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以是以教师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词, 可以直切主题, 提出学习要求等。

(2) 板书设计要合理新颖。好的板书既有利于传授知识, 又能启迪学生智慧;既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低年级语文教学在板书上首先应注意使用规范字书写, 注意字体工整, 笔画笔顺书写正确;其次应注意色彩协调, 布局美观、大方, 使用符号, 如:※、O、△等, 清楚、合理。可结合儿童年龄特点, 采用简练的文字、线条、图形相结合的形式, 给学生以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 板书时笔者画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简笔画, 紧扣儿歌内容的字词。既让学生明白了小鸟高唱红领巾的原因, 又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不能打小鸟, 一目了然, 色彩鲜明,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3) 字、词、句的训练要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语文科就是要切实抓好字、词、句的训练, 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要求。把字、词、句的训练落到每堂课上。如教《浪花》一课, 通过二组句子的比较:

A.海边上有一群娃娃。海边上有一群淘气的娃娃。

B.我迈着步子。我迈着轻轻的步子。

先找出句子之间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对“淘气”、“轻轻”词义的理解。最后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字、词、句里所蕴含的美。并让学生注意优美词句的积累, 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

2. 优化教学手段, 形象、生动、直观。

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 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要求我们教学要有形象性。比如在上《红领巾真好》时的前三分钟, 笔者用做好的课件让同学们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小鸟, 小鸟》, 精彩的动画画面, 动听的旋律, 紧紧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既让同学们放松, 又为等一下上课悄悄做好铺垫。在教学古诗《鹅》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笔者设计了一个课件, 内容是:几只洁白的鹅, 在碧绿的湖面上游玩、歌唱、嬉戏等情景。一边播画面, 一边让这首古诗的诗句慢慢地配合图意出现, 用形象直观的教具,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深了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又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 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滚、扑、撕、咬”, 笔者通过木偶“小狮子”的动作演示, 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词义。

3. 优化教学情景, 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感知、认知入手, 激发情感, 通过视听欣赏、感情朗读、动手动笔等游戏性的趣味活动, 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来亲近课文, 真正“入境”。

如教学《红领巾真好》一课时, 笔者制作了:太阳初升, 在翠绿的树林里, 一群红领巾扛着不许打鸟的牌子从远处走来, 快乐的小鸟在树林里飞来飞去。看到这画面,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中笔者设计了一套根据儿歌意思编出来的课中操,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配上动作读儿歌, 既帮助学生背诵, 又使学生能够劳逸结合。课堂练习则设计让学生填空, 当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时, 就有一串优美的木琴声响起及正确答案的出现, 激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回答问题非常活跃;课将结束时, 又插放一曲《小鸟, 小鸟》, 让几个学生在音乐声中亲手将受伤已得到痊愈的小鸟放回大自然, 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使学生“爱护小鸟”这一观点, 从思想到行动上得到一次质的飞跃, 起到首尾呼应, 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把教与学融合在美好的情感旋律中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的投入,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 才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才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共鸣, 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轻松起来。

1. 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 他们对语文科的喜爱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喜欢任课老师。因此, 教师首先对自己的事业要有真挚、深厚的感情, 对学生应当倾注满腔热情和一片爱心。

如学习《笋芽儿》一课时, 老师创设情境, 用多媒体引出画外音: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而学生像笋芽儿那样揉揉眼睛, 伸伸懒腰, 从沉睡中醒来, 撒娇说话, 扭动着身子, 使劲向上钻的不服输的韧性的动作表演, 对于感悟课文, 体验笋芽儿的可爱, 感受笋芽儿的奋发向上, 可谓是入情入境。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慈爱和乐观会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眼神都必须是亲切、和谐、充满信任和期待, 尤其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不要歧视和冷落缺点较多、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力求给学生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明朗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心情愉快地去接触、观察、学习,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

2. 教师要有情感丰富的语言。

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总是不够持久, 精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整堂课用的是同一种语调, 同一种姿态进行讲课, 就会使学生感到疲劳乏味, 不可能有好的效果。马卡连柯说得好:“只有在学会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 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 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技巧的人。”这段话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在教学中笔者正是尽力地去学会和运用这种技巧。《笋芽儿》一课中大嗓门的雷公公, 温柔的春雨姑娘, 慈爱的笋芽妈妈, 调皮而又可爱的笋芽儿。闭上眼睛, 倾听老师的朗读, 老师用自己的声音引领学生像笋芽儿一样沐浴春风, 享受阳光, 欣赏美丽的世界, 达到了心神的共鸣。在课堂上坚持讲普通话, 以丰富的表情、正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能随向而思, 随引而发, 促进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心会神凝, 孜孜以学。

3. 师生之间要有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要避免毫无美感的“满堂灌”、“填鸭式”, 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体会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

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 其中《草》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上课伊始, 老师用图片展示柔嫩的小草在风中摇曳,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可能学生这时的心灵体验是单纯的, 表面的, 他们眼中的小草婀娜多姿, 显得娇嫩、柔美。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 现在你们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这时,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柔嫩的小草在悬崖峭壁上顽强的生长;在石头缝中挤出的一缕绿色;在广阔草原上那绿色的波涛;相信, 这时孩子们对于“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理解是发自内心的震撼。这样以鼓励为主, 发挥每位同学的优势, 大胆地让学生多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 多进行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使师生之间在密切、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上一篇:智能整体性设计下一篇:脱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