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共12篇)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1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阅读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学生要“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 要有根, 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 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文阅读考查一直是高考内容之一, 虽然考查的篇章出自课外, 但阅读能力则是来自于课内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 利用好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谈谈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前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 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前提。
在讲授科技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 与学生一起欣赏中国建筑之美。首先, 我从作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着手, 了解了他参与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知道他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古代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走进“建筑”这个专业性的词汇, 辅之以精美的建筑图片, 欣赏中使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了阅读、探求的兴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涵括大量建筑专业词汇, 读来很生涩, 但在兴趣的调动下、明确的学习目标下、精选的图片辅助中, 学生们记住了这些引以为豪的中国建筑之特征, 并且对家乡建筑的蒙文化特色有了更深认知。
2 阅读中拓展, 丰富学生文学视野
拓展性阅读, 这是指在文本解读与课文教学过程中, 为扩大学习的视野, 增加课堂的容量, 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延伸, 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阅读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1]。因此, 在讲授人教版必修5中课文《谈中国诗》时, 我进行了适时、适当拓展, 以使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理解。
讲授《谈中国诗》时, 更加重引导、介绍、拓展。他文笔犀利、简洁超群, 他为人淡泊、正直率真, 他有超人的记忆, 他博览古今、学贯中西, 他是一代文人钱钟书。使同学们对钱钟书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所以读文中大量丰富的引用不再感到抗拒。分析、品味我们引以为豪、博大精深的中国诗, 同学们兴趣盎然, 所以明确学习目标后我们愉快、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我们一起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一起回忆起舒婷的《致橡树》, 一起想到冰心的《童年》……思想碰撞的火花充满力量充满活力。同时, 向学生介绍作者的长篇小说《围城》, 散文《写在人生边上》, 故事中让人感到真切、自然之情, 美文中令人感到静谧、美好。阅读中适时拓展, 丰富学生文学视野。
3 阅读中深化思维训练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体。它外显为以听说读写为系统的语文技能或语文能力, 而内隐为一种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高低:概念模糊, 用词就不够准确;思维缺乏条理性, 说话就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缺乏严密性, 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通顺, 缺乏照应;思维方法片面, 表现为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 强词夺理等等。因此, 必须改变过于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的短视做法[2]。古人云:“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 则是思考的开端, ‘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 激发学生的动力。”
那么, 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呢?首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 让学生的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状态, 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首席地位的权利,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搜集、占有、讲解和课文有关的内容。讲授《说“木叶”》一文时,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 并探究问题的答案, 从而锻炼思维。学生们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 很积极投入。提出的问题很精彩, 如有的问:“木叶”和“树叶”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何多次引用古诗句?“落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在提出问题时, 就意味着调动了自己的思维, 所以,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思考、展示的时间, 比教师机械的讲要高效很多。
很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话“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教师, 不正是那使每一个独特的学生成为有德有知识般精美的鹅卵石的清静之水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现代文阅读天地, 使学生爱读、读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深知、谨记。
摘要: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 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研究者从阅读兴趣、拓展、深化方面谈谈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旨在指导学生对课内外现代文充满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 从而提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军彪.从相关性的角度进行拓展阅读[J].语文学习, 2007 (2) :20-22.
[2]刘邦玲.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教学文摘, 2006.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2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现代文阅读观念
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比如1993年六省市试卷《青菜》阅读文后的一个题目,共有三问:
第一问: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第二问: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第三问: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
关键是第二问,作用就是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平时复习总结时,如果不细致不深入,答题就显得很盲目。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考语言连贯方面的题,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一个小阅读题:在下文空缺的甲、乙、丙、丁四处选填恰当的项。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为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不法是甲、是乙、是丙、是叮
A注定行不通的B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C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D不得人心的我们分析这四个选项,很显然四句话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即因果关系,依次为B、C、D、A.再如,调整下面各句的顺序,使之合理。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总之,我们要拿来。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句属于正面阐述,⑤句属于反面阐述,这两大层次就明确了;再看前四句,第③句是前提条件,应放在第一位,第①句是“拿来”后的具体做法,又是第④句话的条件,第②句是强调第④句中“这人”应具备的品格,可放在④句之后。顺序就调整为:③①④②⑤
三、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
例如,1995年高考语文第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这题就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通观四段材料,第一段是总说,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两方面,总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第二段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方面进行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四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方面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段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错误认识,那么第二段拽出的“第一点错误认识”显然是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总说部分和第二段都有指出语文学科性质的语句,据此,“第一点错误认识”就可概括为: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这决非偶然。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是钱帛兼行。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帛制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铁钱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而社会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纸币应运而生。
我们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到,第一、二句话是总说,后边分两层分别说明“决非偶然”的原因:一是北宋具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成熟、最为优越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一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对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的,是比较具体的,还需抽象概括。可抽象概括为: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可我们的学生不会抽象概括,答成:
一、造纸术和印刷术;
浅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阅读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工程之一,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阶段应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具备三种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还是遵循着——讲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意思、艺术特色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颠倒了主次关系,作为主体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为此,我们要彻底转变观念,强化三种意识。一是主体的意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二是民主意识。创设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正如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过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三是人本意识。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祟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要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作为目标。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习惯和终身需要,从而构建学生完整、健康的情感世界。
二、教师应做好的几件事
1选择恰当的语例
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剪裁、取舍、增删,均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请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其他的一些名家名著的优秀篇章。戏剧精彩的对白,情节曲折的小说,报刊中一些寓意深刻、优美耐读的小品文也应在我们所选之列。文本选择很重要,做得好,可以事倍功半,为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提供了条件。例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我只选了《荷塘月色》、《荷塘风起》、《荷花淀》三篇作为学生精读篇章,课本其他选文作为学生自读文本。
2做好方法的指导
指路子,即分析典型例子。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一篇,对阅读的具体方法做指导。如《荷塘风起》中景物描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动景。就是用一些表现事物特征的动词。如“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压低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卷起”、“竖起”、“转成”、“转为”几个动词就写出了风吹荷塘时荷叶的不同形状及颜色的变化。写静景就直接用形容词,如“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也使用修辞手法,如“好个少妇般的生命”。通过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
3指出解题的思路
这是教师对自己所讲规律的一个验证,引导学生把这种规律、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4给予足够的练习
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量的习题加以练习,课堂练,课下练。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必需的、培养学生提高能力的途径。
5进行及时的鼓励
往往一个信任的眼神胜过一次深刻的讲解。对于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意义。当然,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予以订正。
三、教师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注意解决个性与共性的冲突
教师授课,自然要考虑一般学生的需要,那么如何满足优秀生的较高要求,又如何照顾后进生的较低水平?我有一个原则:承认差别,提倡个性,鼓励创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必统一时就不统一,以便于进一步思考。课后的总结记录,也因人而异。学生们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填写新知识、新方法、新感悟等栏目。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切实可行的。
2注意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欲速则不达,在学生阅读顺序上更是如此。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时,必须让学生清楚每个环节的关系。首先是初读——创设情景抓全篇,理解作者的思路——读通;其次是细读——突出情景抓重点,理解关键句、段、章——读懂;再次是精读——凭借情感体验语感,赏析语言精华——读深。只有抓住这三个方面。弄懂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阅读时循序渐进。并敦促学生篇篇如此进行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3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的创作兴趣都是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都吸引学生。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明白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应是自己的所思所感,能充分展示个性,有新的创意。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不写虚情假意的文章,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笔记下美的亮点和美的瞬间。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的优秀作文才能产生,以读促写,读与写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让阅读和写作为学生带来乐趣。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思考 篇4
一、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先要找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 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美感, 并喜欢上好的文章。此外, 教师还要懂得用语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语文, 比如在教学时, 可以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去添加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对语文的高深有深刻的感悟。
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催化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一节阅读课, 让学生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有时间去体会阅读的乐趣。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前5到8分钟用来阅读, 每隔一段时间, 统计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 分享给所有同学。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 读书时要细细品味, 不可大致瞧瞧, 以为自己看懂了就向下看, 这样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 对自己的阅读习惯也有个坏影响, 对提高阅读水平不仅没帮助, 反而有害。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就注意这点, 平时阅读时不仅细细品味, 对于好的词语, 好的句子都能够及时的整理到自己的小本子上, 时常翻阅, 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会提升, 学生的词汇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再者,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试着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的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每个段落的意思、文章的中心句等) 这样的阅读习惯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 才是好的阅读习惯, 才是有益于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 、改 良 教 学 方 式 , 优 化 现 代 文 的 课 堂教学
在新课程的带领下, 语文教学也应有所更改, 要尝试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让学生反复诵读, 去品味其中韵味, 而不是传统的给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挑选精美语言。有条件的, 还可以尝试着为学生营造文章中的氛围, 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下, 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在特殊的氛围下体会作者的精美语言,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了解后, 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 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将学生文章中的不足进行修正, 将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此外, 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 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当遇到好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 让学生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去阅读、背诵。这样, 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文学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作文课上, 教师要拿出部分优秀作文进行讲解, 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另一方面也是给予学生一个写作目标。在解读优秀作文时,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行文思路、别人的行文思路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 、明 确 阅 读 意 图 , 掌 握 现 代 文 的 阅 读技巧
在教学中, 要留心美妙的文章, 在讲解时要将其蕴含的美传递到学生心里, 让学生在阅读体会时能感同身受, 并且把这种美秒当成教学的目标, 让学生在体会到美的同时留心这种美传递的情感, 留心如何将这种美转为已用。所以, 在教学时, 既要注意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并有效地找到和学生共鸣的地方促进学生思索。
在讲解一篇文章时, 先将文章朗读一篇, 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个大概的印象, 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 了解中心思想和各段落表达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看题目, 题目是文章开始, 也是对文章的整体概括, 所以, 从题目中可以找到阅读方向, 带着对题目的疑问, 对整体文章脉络的疑问去阅读整篇文章, 进入精读的步骤。所谓精, 就要求学生要慢慢品读, 达到读懂、理解透, 对文章的内容, 尤其是涉及题目的部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到了精读这一步, 一定要细品, 从整篇文章着手, 把握文章题目、文章整体、文章局部之间的关系, 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教师在教学时, 也要教一些实用的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比如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衬托、顶 真、对比、反复 、排比、夸张等, 文章的开头、结尾通常在结构上起到点题、首尾呼应、引出下文或者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总结全文的作用, 在内容上起到是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的作用。如果将一句话提出进行提问, 这句话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或者铺垫、突出重点、以点成面、辐射全文、或者欲扬先抑等, 这些知识要让学生背过, 那些对文章把握不准确的学生在做题时可以迅速的从脑海中调出答案, 在答题时既快有准。在日常学习中, 教师要经常整理知识点、有倾向的做现代文阅读训练。让学生每次练习时都有一定做题步骤, 时间久了就会养成好的做题习惯, 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书面整洁, 书面整洁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作文中也占有分值, 切不可忽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是如此。教师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对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并且让学生也意识到这种重要性, 让学生自身 有意识地 去阅读去 积累阅读 经验, 教师也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肯定和信心, 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体会到作品的内涵 , 领略到作者的情感, 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祖玲.高中现代文阅读解题要求及技巧浅析[J].大江周刊, 2012 (10) .
高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篇5
(一)、记叙文考点分析与对策
1、基础知识考查:3500个常用汉字。
2、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叙文是通过记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读下来必须抓住并理清楚两点:
a、人物(特别是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
b、文章的中心主旨。
(1)、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格式:
1、内容上,写出了。。突出了。。,表达了作者。。情感。
[三步答题法:怎么写(如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如用了比喻写就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为什么这样写(一般写人物思想感情、提示全文中心)]
2、结构上,总起/突出/承上启下/作铺垫/点题/突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2)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人物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描写最重要)。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2:环境描写:常具有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等作用。关注“景”对“情”的衬托作用及如何情景交融。环境的荒凉衰败总是衬托出人物的悲凉心情。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景物等。
------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所处的人际关系和时代特点,展现社会背景。
3:议论: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点明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作用。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所写内容的特点),表现了。。
排比:加强语势的效果,强调了。。(使文章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短语排比:使(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内容丰富;
句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的内容;
段落排比: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有条理,(概括了各自然段落的内容)。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点。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内容。
反问(只问不答):强调了。。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
对比:鲜明地衬托了。。
对偶:结构整齐,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
引用:引用现成语(成语、诗句、格言、典故),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4)叙述方法及作用
1、顺叙:按。。过程写下来,使脉络清晰,层层深入地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助于读者依次深入了解。
2、倒叙:先交待结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插叙:补充交待了。。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5)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行文的线索,如:以。。(标题)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达了。。(文章主题思想)。
2、引出话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问句形式的标题。
3、承载着作者或文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提示全文中心,如有表层、深层含义的运用了双关、象征手法的标题及运用了比喻的标题,都要提示出本义、比喻义及多层含义、本义及象征义。
(6)、考查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通过材料分析人物的品行,感情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并用精炼的词、句表达出来。
(7)、考查原因(原因题。如“她心里高兴、欣慰”的原因)
1、直接原因,从文中找。
2、间接原因,联系标题或中心或抒情议论句。
(8)、主观开放题------整体把握、审析题干、准确表述
1、提练感点(中心),用论点句式。
2、分析,围绕论点(感点)说理
分为感悟类和评价赏析类。感悟类要紧扣原文中心,发表感想和见解。
评价赏析类要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表达了什么观点,有什么感受、启迪、教育。。缩写类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体裁,不能写成读后感。长句化短句,对话化直接转述,几句概括成一句。
(二)、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结构:
1、层进式——不但。。而且。。;教某种方法。
2、并列式——排比句、结构相类似但有时需据内容判定。
3、总分式。
4、对照式。
(2)、论点:
1、题目
2、开头、引出下文句、总结句、结尾。
(3)、找出或概括局部论点(分论点)
段首——段尾——段中,抓中心句,抓标志性词语、过渡句,从结构上把握。
(4)、区分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事实论据(例证):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描述性的话即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是道理论据。
一般论据都直接出现在相应论点的前面或后面。运用事实(道理)论据,证明了。。观点。要分清论证的是局部论点还是中心论点。
(5)、概括事实论据人+事+结果
(6)、文章用故事开头(或引用名言开头)好处。
——文章用故事开头可以:
1、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引出文章中心论点;
3、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引用名言开头的好处:
1、引出文章中心论点;
2、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7)、补充论据人物+事例+短评,名人事例更好
(8)、辨析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1-a、举例认证(例证法):举了。。的例子,论证了。。观点,使所论述道理具体可感、真实可信,说服力强。
1-b、用举例子的方法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说服力;(用。。证明了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2-a、道理论证(引证法):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述的道理更严密、更精辟。
2-b、用引用名人名言的方法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
3、比喻论证(喻证法):把。。比作。。,论证了。。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把。。和。。作对比,突出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更充分、更深刻。
(9)、能否互换论据段落?
a、判断是否;b、概括文章内容;
c、从文中找体现顺序的句子。d、找出内在逻辑关系。
(10)、第一段的作用:
a、交待了。。;
b、引论点、论题;
c、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观点。
(11)能否删事实论据。
1、判断;
2、概括;
3、紧扣前文。。词。
三、说明文的阅读
(1)、文体主要特点:内容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2)、文体分类:说明事物、阐明事理
(3)、文章结构:总分式、承接式、递进式、并列式
(4)、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
2、空间顺序(由表及里、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
3、逻辑顺序(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熟悉到陌生)
(5)能否互换。
1、判断能否;
2、概括;
3、上文有原句可确定关系的;
4、分析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人们认识事物规律。
(6)、说明方法及作用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有说服力。
举例子:用具体实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具体、通俗。
列图表:用图表方式清晰明了地说明了。。
(7)、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有说服力。
2、举例子:用具体实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3、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说明了。。的特点,具体、通俗。
4、列图表:用图表方式清晰明了地说明了。。
(8)、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个特点。
格式:“。。字词”,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9)、能否替换为另一词语,说明理由。
1、判断是否能替换。
2、解释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解释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指出替换后意思是否改变,是否影响准确性,比如不符合实际等等。
(10)、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1、判断能否删除。
2、限制性词语的性质。如表示程度——比较、几乎、相当、大多
表示估计——大约、可能、左右、据统计、据报道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要标本兼治 篇6
(一)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体裁、线索、顺序、首尾、过渡、照应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环节
例如,散文一般都有线索,或叙述,或写景,或抒情,只要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文章的脉络。说明文的结构比较整齐,顺序比较清晰,通常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议论文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展开的。文章的思路清楚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就能根据题干的要求,较快的找出信息段和信息句。而过渡句往往具有双重功效:总结上文和开启下文,因此,关注过渡句不仅可以得到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方面的信息,而且还可以获取与文本主题直接相关的信息。而常见的结尾要么是解决问题,谈怎么办,要么卒章显志,深化主题或者发人深思,要么介绍作用或者展望发展前景等。
(二)要高度重视文章的主旨句和段落关键句
主旨句往往就是一篇文章或者某些段落的中心句或者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或者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用在开头可以概括全文或全段,用在结尾可以画龙点睛。如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尺度》中第11题:“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这句话的理解”,即为考查主旨句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有主旨句的段落,一定要将主旨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起来概括。在把握各段的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接着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比较全面地掌握文本了,一旦达到了这个程度,我们答题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成竹在胸了。
其次,循序渐进地积累阅读常识和基本阅读经验。什么叫阅读常识和阅读经验?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较好的学生一接触到阅读文本,就能够很自然地“曲径通幽”,有的学生甚至只要一看到书名或篇名,就能够引发某种特殊性的关注和想象性、联想性的预见。我认为,阅读常识和经验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它大致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为文体经验的积累,一为生活经验的积淀。文体经验又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对文体规范、语体特点等知识面的了解程度,二是读者对该文本与其它方面隐蔽联系的把握程度。比如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该文本与其它名作的联系等等。生活经验,总而言之,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而言之,指人对善恶美丑优劣的判断;小而言之,则指对事物深浅轻重程度的把握。可见,阅读常识和经验并非空穴来风,这一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但是要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和积累阅读常识和阅读经验呢?
(一)要引导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重视和掌握
文体特点的掌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章法知识的了解。如记叙文的要素和写作顺序;散文的基本特征为形散神聚,可以表现为:情感浓烈、选材广泛,真实自然、富有美感,以小见大、文短韵长;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及论证方法;诗歌的意象及意象组合方式;小说的基本特征为:性格刻画丰富、细致,情节构造完整、复杂,环境描写具体、生动,这些知识上文已有相关论述。二是写作技巧的把握。比如,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联想想象等;文学作品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三是语体特点及其组合形式的领会。如抒情性文体的整散结合,反复铺排或者清新平淡、质朴淡雅;说理性文体的准确严密、丝丝入扣,逻辑性强;叙事性文体的张弛有度,娓娓动听;说明性文体的通俗易懂、条理整齐等。这些文体规范方面的知识,学生必须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完整的了解。
(二)重视积累和总结,培养学生对作家和作品进行横向联系的习惯和能力
如同一作家的此文与彼文的比较,不同作家的同一类作品的比较,还有各个作家的纵横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对以上联系把握得越多越深,条理也越来越清晰,在阅读中体现出的理解力就越强,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境界。比如,学习到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时,学生如果能把葛朗台与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以及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联系起来,那么就会较为迅速地把握葛朗台的基本性格特征。
注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整体分析的习惯与能力,我们通常指导学生按照“三步走”的方法来强化训练。
(一)关注文章标题
一般情况下,标题往往和文本的主题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比如,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二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拿来主义》;三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大多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体现了散文的主旨。
(二)关注补充注释
一道规范的现代文阅读题,在文章的末尾往往都有注释,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比如,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暗示同学们要“知人论世”,提醒她们去结合作者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一旦有了这些提醒,我们往往就能心领神会,比较快捷地把握作品主题的大致方向。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去阅读文本,往往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及结构思路等特点。
(三)揣摩考查意图
在顺利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迅速转入答题环节了。首先,要审好题,认真揣摩出题者的考查意图,做到心领神会。然后找准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接起来,迅速扫描出信息段,接着画出信息句。其次,要熟练掌握一些基本阅读理解技巧。如:一般而言,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指代的事物也往往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一般要看它的下句,而材料所证明的观点一般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再次,还要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答题方法,如:以文解文法、提取关键句法、合并同义句法、提炼和整合有效信息法等,这些具体操作方法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在日常练习中反复引导学生进行演练,相信“水到”就可以“渠成”。
我看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篇7
关键词:无效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无效性问题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最重要元素之一,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从一开始就处于争论的焦点, 特别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吕叔湘先生特别指出语文教学花费时间多, 但收效慢, 特别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就是如此;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颁布后,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出现在大家们的争论之中, 还是受到置疑。有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是这类置疑的代表。一是南开大学徐江先生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文界对自己的教学缺少理性认识, 换句话说, 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 他认为“语文教学其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 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另一篇文章是浙江师范大学李海林老师的《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李老师把因为错误解读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而造成的一些无效性教学作了分类诊治。他们都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缘于此, 我特意在这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反思这中间存在的无效性现象。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无效性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一般都偏重“怎么教”, 而忽视“教什么”这些技艺之外的方面。而新高中语文课标给了教师在“教什么”方面更多的自主权, 那么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与无效问题了。结合着十几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无效性教学现象。
1. 教学内容不合学生实际需要。
我们大家都知道, 教与学是双向的, 只有教与学的契合, 才能给学生带来兴趣,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学内容高深莫测, 或者太浅显易懂, 直接的是要么课堂死气沉沉, 要么不屑一顾, 不屑一答, 显然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 都无助于课堂的有效性。因此, 最科学的教学内容, 应当是学生想学、能学、学了即可见效的方面。现代文阅读教学实施, 我们就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荀子的《劝学》进入高中语文教材已有一些年头,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我们的学生究竟学后到底有多少印象。我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篇文章, 他们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定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中, 大谈特谈各种治学的道理, 应该说这样的处理肯定是正确的。但是, 从学生的实际来看, 我觉得一是从背诵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可能更加有效。也可以从议论文写作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应该都是很有效的。
2. 教师的专业素养低下。
毫无疑问,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学历肯定没问题, 但随着大学的入学门槛降低, 教师自身的素养参差不齐, 甚至有的教师对自身具备的语文学科专业素养没有充分的信心, 教学中底气不足, 说话水平不吸引人, 当然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也无法服众。我第一次执教艾青《大堰河, 我的保姆》后一直无法释怀, 无法忘记, 依然记忆犹新, 有一句诗:献给你泥土下紫色的灵魂。查看了我能找到的教学资料, 对“紫色”一词或者一概不谈, 或者“揭示大堰河地位低、死得寂寞”这样作些不知所云的解说。早在大学上现代文学课上, 老师借助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反映黑人苦难的电影《紫色》, 告诉我们, 紫色是受伤后的肤色, “紫色的灵魂”就是“伤痕累累的灵魂”的意思。所以, 只能在熟悉的领域里纵横驰骋、腾挪跌宕。语文教师只有站好语言文学这块阵地, 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3. 教学不落实听说读写等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有专门要求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与听说读写这些能力间的对应关系。然而,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淡化整体的课堂教学。如有些老师在《绿》的教学中, 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文整体的情况下, 就让他们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然后读读议议, 这样既抽象又无效;如《窦娥冤》的教学, 在课堂上作静态的分析, 而不是从整体出发, 从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出发去作综合的分析。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本身就与读写的整体性原则相违背!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往往“主题先行”, 先给人物定性, 然后让学生去找“证据” (文本中相应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 而不是遵循听说读写的规范, 由学生深入文本, 仔细体味, 从而得出属于他自己的探究成果。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对文学人物的认知很难有一个生成的过程。这种贴标签式的阅读教学内容, 自然无法培养学生阅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自然就效率不高, 甚至无效了。
4. 教学没有课程目标。
无论哪门学科都必然有它的目标, 既有长远目标也有短期目标, 高中语文也概莫能外, 当然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的设计, 既要考虑整个三年、整个学期的课程目标, 也要考虑所属单元、所属文体的课程目标。教师绝不能有任何含糊, 随意处置, 任意发挥。有些老师执教《项链》时, 把主要精力放在情节上, 一再拷问学生要是项链没丢, 玛蒂尔德会有怎样的结局;项链是假的, 小说中有没有预先作过暗示等等, 这些教学内容, 都可视为与语文课程目标不一致的节外生枝。这样的安排, 肯定能激起学生短暂的亢奋, 但肯定与课堂目标有些违背。
三、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无效性
什么是教学方法?毫无疑问就是“怎么教”所取得的结果使教学更有效。教学中的无效, 肯定与教学方法不当有很大的关系。现代文阅读教学要运用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有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拓展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应该说这些方法对于凸显语文学科的学科教学特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无疑是行之有效、弥足珍贵的。但这些方法在具体使用时, 也会出现使用不当, 从而造成实际教学的无效。具体表现为:
1. 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 造成无效。
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如果能科学、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 在使用多媒体时, 我们往往没有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课堂气氛与教学密度、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没有突出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间的交流, 放大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 抹杀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色, 有的甚至想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高密度的信息轰炸和习题轰炸, 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这是完全背离学科教学规律的短视行为!整堂课下来, 作者的传奇大大盖过文本的解读, 边缘知识挤垮了语文知识。
2. 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造成无效。
合作探究是一种旨在鼓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建立在合作探究的高质量基础上;而要保证合作探究的质量, 关键是不能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理筛选有关文本解读的问题时, 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的针对性和梯度。即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同时,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 以保证人人都能参与探究, 参与具体知识的生成过程。
3. 自主学习的放任, 造成无效。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具体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体, 他们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 参与知识的生成;教师仅仅作为“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角色, 运用“首席策略”, 与学生一起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失误, 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矫正, 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 学生自主学习的成败始终存在着教师那双无形的手。
有些教师在执教时, 往往借口学生自主, 不仅没有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 而且也没有实施必要的引导和纠偏。
4. 教学中拓展运用不当, 造成无效。
拓展教学好在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教学, 应该是以文本为基础, 具有明确目标的延展性阅读, 绝不是故意标新立异的牵强附会。具体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文本的作者、题材、风格、主题等, 寻找一些与之相对应的阅读材料来相互比勘、相互映衬, 从而拓展学生思维, 获取更高的教学效率。比如, 《漫话清高》一文, 作者没有把古代清高的榜样——东汉的严子陵列举在内, 我们就可以把《后汉书·严光传》、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等作为拓展材料, “为什么不举严子陵这个例子”也可作为一个很好的拓展话题。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4年2期.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8
对联:宇宙无穷无尽,世界无奇不有;乾坤有义有情,人间有妙未知。
创意:引导学生充满阅读情趣地去品味文本题目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而细心咀嚼课文,获取一些有关动物世界的故事,品味作者优美的评议和巧妙的写作技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品味性阅读:
1.课文题目,开头以“森林中的绅士”来形容豪猪这种野兽,你读后有何想法?试用简洁的语言陈述之。
2.文中“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一句,有何表达作用?请联系上下文解说之。
3.文中用了“潇洒悠闲”“殊堪钦佩”“很有教养”“逍遥自得”“无所用心”等词语来形容豪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试分析之。
4.课文正文末尾“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与前文的描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高考链接:挑选近年高考语文卷或模拟卷中相关散文的文段,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
学材:课本101~102页《云霓》(丰子恺),学生通读写点感悟。
对联:人间苦疾天下农民最知晓;世上云霓艺坛画家堪留存。
创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农村、农时、农民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进而感悟作者关注民生,对大旱之年带来的民生痛苦深深忧虑并寄情于文的细腻情怀,并学习艺术家关注生活,关心民生疾苦的朴素品质。
品味性阅读:
1.文章开头的“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等语句有何作用?
2.课文第三段结尾处说“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一句,你能描述自己体味的此境此情吗?
3.文中述“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一句,你读后有何感悟?
高考链接:选择近年北京卷中有关描述人们对抗自然灾害的文本进行品味性阅读。
学材:课本103~105页《埃菲尔铁塔沉思》(张抗抗),学生通读课文,感受“沉思”的内容及情思,对作者沉思的结果有所共鸣或理解。
对联:悠悠铁塔,世间万千游者心灵震撼;朗朗太空,华夏女性作家情思飞扬。
创意: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的兴趣,并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咀嚼作者将笔力集中于游览时的所思所感和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不注重景物描绘的意味,进而把握作者行文时思绪的起伏流动,以及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心理由偏见变为感动,进而骄傲的过程。
品味性阅读:
1.课文第二段中说:“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此句说明了什么?请结合语句末尾的“骄傲”一词阐述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2.课文描述铁塔“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的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有何特殊表达效果?
3.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是要登塔的。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你对此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思如何理解?
4.课文中间说:“我们走出透明的铁匣子,阳光似乎仍然是那么不冷不热。天空仍然是那么不远不近。巴黎城,安静无恙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请简洁、准确地解读句中“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的表达作用。
5.课文最后说:“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飞鸟,是它寂寞的伴侣。”请你结合语句中的三个“只有”谈谈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高考链接:从各地高考试卷中筛选几篇写景状物抒情的散文作品,细细品味,解读关键语段或句子,写点感受,完成文后思考,升华理解。
学材:课本106~107页《现代散文的虚与实》,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对这篇短文中所言的散文的虚实手法和运用说明等有所感悟。
对联:文章孰虚孰实,学子当用心仔细甄别妙语;意旨有显有奥,吾辈应以智深入咀嚼精神。
创意:以此联下联提醒学生理解散文中的虚、实手法亦如作画,要讲究点与染、藏与露,也要追求“象外之声”,要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技,才能产生文之神韵,只有虚实结合,调配得当,才能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品而流传后世。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学习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品味性阅读:
1.这篇文章的开头引用范成大的诗“一枕清风梦绿萝,人间随处是南柯”及陆游的诗“幻境槐安梦,危机竹节滩”,其作用何在?
2.文中讨论现代散文的“实”与“虚”时说:“一般说来,‘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你对这一概括有何感悟?试举自己课外所读的某诗或某文为例阐述之(答案不求完美,结合实例言之成理即可)。
3.此文中多次说到散文的“虚实相生”并以实例阐述,试以你课外阅读而又为之动情的某诗文为例谈谈你对“虚实相生”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4.课文最后说的写作诗文的恰当方法“以实带虚”,你同意吗?如将此话换成“以虚带实”可否,为什么?
高考链接:近年的高考全国卷或各地卷都有不少古诗文或现代散文作为阅读试题的文本,其中无不存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细节,试选某一诗文的几处或几篇诗文的某一相似处进行品味,并将品味后所得感悟分条陈述之,然后完成文本后的试题,深化自己品味性阅读的理解。
学材:课本108~111页“自然的年轮”之《葡萄月令》(汪曾祺),要求学生通读把握大意后,解说性朗读一遍,然后试着拟一幅对联来表达阅读感悟。
对联:葡萄月令,如诗如画,字里行间几多碧绿枝叶晶莹果;汪氏华章,似蜜似饴,眼中脑际无限清香语句宁静心。
创意:以此联引导学生,尤其是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面狭窄的学生去关注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月令”,从本文中去吸收葡萄那如诗画般的生长的过程,以及人们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过程,品读出作者细腻的情感、入微的观察、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精致的布局谋篇,并对植物和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
品味性阅读:
1.“葡萄月令”这个题目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思或感悟呢?请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来表达。
2.课文写“月令”从一月写起,按照顺序一直写到十二月。这种构思,布局的好处何在?试分条概括。
3.课文在描述四月“浇水”的文字里引用古人《图经》中的“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的叙述后指出其叙述是“不对的”,并从种植经验上进行了阐述,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4.六月令中写到:“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你从此句中领悟出什么人生哲理?
5.行文至“九月令”时,作者说“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高考链接:近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中曾多次以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为阅读文本,请自行在网上搜寻两三则进行品味性阅读,进一步了解汪先生的文风,并完成文后相关试题深化阅读效果。
学材:课本119~121页《现代散文的疏与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后对“疏”和“密”有所认识,并对其表达效果有力所能及的理解。
对联:阅读美文洗眼洗心,若能知疏知密可事半功倍;抒写华章融情融感,一旦有密有疏则巧夺天工。
创意:以此联中的“洗眼洗心”“融情融感”与“疏”“密”之关系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引文“文贵疏……气疏则纵,密则拘;神疏则逸,密则劳;疏则生,密则死”的旨意有较深入的理解,进而对“所谓‘疏者,要安顿有致,虽略施树石,有清虚潇洒之意,而不嫌空松;少缀花草,有雅静悠闲之趣,而不为沉寂……密者,须要层层掩映,从极浓荫叠翠,略无空处,而清趣自存,极往来曲折,不可臆计,而条理愈显”的意境及内涵有所感悟,对“疏中藏密”“语疏事密”的俊朗、清疏的表达技巧有所理解。
品味性阅读:
1.此篇短文中列举《葡萄月令》“疏密”之处后总结出“疏中藏密”“语疏事密”之机巧,试结合自身熟悉的某文举例印证(不要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短文中间部分说“散文的‘密’主要指构思细密、层次紧密和结构严密”,试以自己熟悉的课外文本为例讨论阐述,分层说明(回答应紧扣“构思、层次、结构”等关键词)。
巧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篇9
一、整体把握文体的特征,有条理的阅读
作为高中生而言,要明确阅读时的阅读材料的文体,分析所给文体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由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而特征不同也就决定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我们高中生只有把握好了这些文体的特征,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性地结合这些特点有条理地开展阅读。
二、要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关键语句
阅读材料的文字都包含一定的信息,然而并不是每个文字负载的信息都相等。一个句子常包括许多的词语,其中,有的词语是关键性的,没有它,意思就表达不清,有的就不同。文段通常也是这种情况:有些词语是关键的,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一个文字、语段平均用力,而只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其他内容则要滤过。只有这样,在做阅读时才可以张弛有度的达到一定速度。否则,在阅读过程中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词语、句子上,这样可能不但抓不住重要信息,还可能导致视觉以及脑力出现疲劳,从而对阅读速度产生影响。
三、对材料进行准确审题,分层进行答题
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的过程中,高中生第一要做到准确审题,之后认真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明确解题的要求,同时还要认真分析题干中与阅读短文和问题答案相关的信息。短文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答题的内容,并且为了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茫然无绪的现象,通常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的范围和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出问题的答案。此外,在答题时,必须要把几个层次划分清楚,明确文中所说的是什么,为何,如何做。此为常用主观题设问方式。有时这些层次被单独提出,还有的时候被同时提出,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对问题进行区别性对待,将解答明确、行文简练以及满足设问要求作为答题的根本准则,以做到认真答题。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防止我们出现文不对题和答非所问的情况。因此,在备考复习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将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视为备考复习的关键,主观题答案通常都存在理论部分,此部分又来自课本知识。此外,我们高中生还要对社会热点多关注,很多主观题都是以社会热点作为问题材料,所以对社会热点予以关注,对材料中所含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与分析,可以锻炼我们分析材料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重视规范的语言和清晰整洁的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需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我们在答题时应注意用词准确、精炼;避免出现啰啰嗦嗦的话语,这样常常会费力还不得分。答题时最好分层次的进行表达清楚,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在答题之后,假如还有足够的时间,要对全文内容进行重读,仔细的对其进行复查,检查是否存在漏题现象,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保证没有错误。例如,对于选择题而言,就要结合题中的线索寻找答案,逐一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选项,确定答案;对于主观题而言,就是根据以题索文找的点,对答题语言进行分析、组织,分点进行规范作答。答题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得分,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答题时应明确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认真考虑该分几点作答,通常来看,分几点来答要参考该题的赋分多少来定。一分通常答一点,两分通常答一点或两点;三分通常答三点,而四分则通常答四点,以此类推,是否对准了答题的,需要什么关键词或名词素语,表达是否简明通畅,书写是否规范清楚美观等。
五、做好标记,归纳要点
在对阅读题进行解答时,高中生应该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重视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段落进行重点理解与分析。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后,要同时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方便进行查找。例如,在阅读时,我们应分别从各段中找出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和句子段落,把握其基本意义,明白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归纳要点。
参考文献
[1]蓝锋华.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3).
对高中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的分析 篇10
一、解题前应该了解的问题和尝试
1. 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术语
术语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好所有术语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了解并且掌握所有的术语。例如,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描写手法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以及对偶等;结构安排有设置线索、首尾呼应等;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等。
2. 现代文中常见的知识以及相关术语
现代文包括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解题技巧。按照说明对象的角度可以将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按照说明文语言特征可以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说明文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及逻辑顺序等。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式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以及打比方。议论文的三要素分别为论点、论据和论证。其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立论和驳论为论证方式,因此,议论文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而立论指的是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主张,驳论是指通过反驳错误的论点来树立正确的观点。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体裁,但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包含说明、议论以及抒情等。
二、现代文阅读的解题策略
1. 宏观上把握整篇文章
现代文阅读讲究的是对全文内容的正确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有着眼于整篇文章的目光。首先我们要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内部的相关性,既要对文章宏观把握,又要抓住其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应注意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内容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发展脉络。最后,我们要浏览文章后面的题型,从题目中揣测文章的主旨以及写作意图,从而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大意。
2. 划分脉络,理清思路
在文章的主旨明确之后,我们就应该对文章中的脉络有进一步的认识。在高中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细节以及脉络的考查时有时无,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理清脉络是做好现代文阅读的必然因素。如果在划分脉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在老师指点之后再进行划分和理解。
3. 缩小文章的范围
所谓的缩小范围就是在把握文章大意主旨,理顺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对文章局部进行确认。出题者很有可能从选文中那些存在但是却被我们大部分人忽略的地方出题,进而考查考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以及理解能力。这时我们就可以先看文章中的那些段落,并将其与问题进行一一对应,接下来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做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首先找出与题有关的段落,然后对相关的段落进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从而渐渐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4. 利用文章中的语句答题
在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过程中,每个题型的答案都是紧紧围绕文章的内容,并且大部分答案都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出来。在答题之前,我们可以首先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文章各个段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目的,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当我们在解答每一个题时,我们可以从与题相关的段落中寻找一些句子作为答案,使得答案更加准确。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118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更加繁重,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翻开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现代文,另一部分是文言文。想要学生有效的进行现代文学习,就必须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阅读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将新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对现代文进行创新教学,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结合本人实际的高中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经验,谈一下几种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对高中学生开展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经过大量的现代文教学实践,人们也积累了很多阅读的技巧与方法,但是传统教学中现代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之上,因此,与应试教育比较匹配。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阅读的需要,因此,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根据当前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新的阅读技巧与方法,进而更好的提升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性。
(二)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与基础知识的重要渠道,而现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现代文阅读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题型。查阅历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占有很大的分值,因此,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意义重大。
(三)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一个人想要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获取发展的空间,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现代文是训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信息的获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想要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影响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将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注重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教学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不断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实际的阅读内容,将有效的阅读技巧运用于整个阅读过程之中,那么,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但是对于现代文阅读教学而言,想要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的阅读情况灵活的运用多种不同的阅读技巧,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效的现代文阅读技巧,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老师的阅读教学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老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文章本身知识点的讲解,同时,还应该有意识的将有效的阅读技巧穿插到教学中去,使阅读技巧与文章浑然天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阅读技巧的运用对于阅读产生的重要影响,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有效的现代文阅读技巧的认识,还提高了学生将有效的阅读技巧运用于实际的阅读过程之中的意识。
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学习也应该发生一定的变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应该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应该注重将有效的阅读技巧运用于实际的阅读过程之中,更好的提取文章中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活跃性
有的人认为,学生只要将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就是进行阅读,实际上,有效的阅读远非如此,学生的阅读是否有效,很关键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能否有效获取信息。而学生想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获取信息,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思考,可见阅读并不是将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而是通过不断的思考提取有效的信息,阅读的过程需要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因此,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大脑进行辛勤劳动的过程。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脑的活跃度,老师可以将一些有效的方法运用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例如:老师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对学生进行问题的设定,并结合实际情况规定学生的阅读时间,这样,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更加具有目标性,同时迫于阅读压力的影响,学生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的思维也变的更加活跃。老师如果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反复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够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思维活跃度的目的。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高中语文教材上有很多优秀的现代文,通过教材上现代文的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教材上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学生阅读素质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创新阅读教学,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寻找更自由的阅读空间。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很多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能够接触到很多教材上没有的观点,不同观点的碰撞使得学生对问题能够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管是知识面还是思想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途径
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中, 普遍存在现代文阅读失分严重的现象, 很多学生因为阅读能力的不足在语文考场上失利, 造成高考的遗憾。分析这一问题, 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长期被动学习, 思维能力受到限制, 没有掌握高效阅读的习惯, 因而在阅读时不能充分理解感悟。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就要从兴趣和方法上进行引导,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深化其思维, 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紧扣教材,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其在品味文字时能活跃思维, 更好地融入情境, 触摸作者的情感。因此, 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 注重学生的兴趣引导, 让其在宽松有序的环境中展开有效阅读。
通常, 我会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借助图片、视频开阔学生视野, 让抽象难懂的教材变得直观、具体, 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在丰富的情境下阅读, 学生会变得感性, 在无形中赋予文字生命, 和作者展开心灵的沟通。比如, 上到《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认知有限, 对国内建筑不是很了解, 我就借助多媒体让其欣赏中国建筑之美, 一幅幅图片划过, 一阵阵惊叹声传来, 学生在观赏时不仅丰富了视野, 了解到建筑雄伟之美, 还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帮助其深入阅读。这样, 学生就在情境的感染下对文本产生了阅读兴趣, 让教学事半功倍。
二、整体感知, 寻找入口, 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主要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很多学生在反复阅读后仍然不理解文章是因为没有找准切入口, 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价值, 文章阅读一直停留在表面。教学时, 我们就要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找对入口, 直接和作者对话。
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 我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切入。比如, 讲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的是文眼切入法, 文眼是一篇文章的重要词句, 体现的是文本主旨和作者情感, 学生着眼于它就能快速掌握文章的大意和内涵。《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性的文章, 学生一看便知道是围绕“月”、“荷”展开的, 我就省略了提问文眼的环节, 引导学生针对开头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颇不宁静”进行理解。我提问学生:“作者内心为何不宁静?”学生带着我的问题回归文本, 斟字酌句一步步分析, 最终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看到宁静夜色, 被荷塘之景迷住, 沉醉其中, 内心获得暂时的安宁, 随后, 觉得“宁静”总会消失, 自己又回到现实, 不免觉得忧愁。这样, 学生就在我的引导下弄清了行文思路, 找到了阅读的突破口, 融入其中充分感悟文本情感, 实现有效阅读。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要妥善选择切入方法, 确保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 我在讲《边城》一课时就采用了情境切入法, 在讲《祝福》时我就从文章布局入手, 帮助学生有效感知, 促进其理解感悟。
三、鼓励思考, 指导探究, 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阅读, 了解文章内容, 更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深入地探究文本, 剖析文章主旨内涵, 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同时不断陶冶情操,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为此, 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思考, 指导其探究, 促进其个性解读。
比如, 讲到《故乡》一课时, 考虑到这是一篇美文, 我就引导学生围绕文章内容展开联想:“假如多年之后, 你偶遇儿时的玩伴, 两人相认但是彼此发展悬殊,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借助这个问题联系实际, 想象思考, 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回答, 有的觉得感情会变淡, 有的觉得会尴尬等。不论答案如何, 学生都有自己的解读, 我们要鼓励认可, 增强其阅读信心。
四、深化阅读, 拓展提升,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让其在训练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让自己在面对文章时充满自信, 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生发独特的感悟, 不断突破自我。教学时, 我们要注重阅读的深化, 帮助学生拓展提升, 让其借助文本拓展思维。
比如, 我在教授《我的空中阁楼》时, 为了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领会空中阁楼的优美意境明白作者对于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我就大胆引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让其比较, 通过对两篇文章中比喻的对比, 去领会作者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中的情感。学生经过反复阅读比较, 发现在诸多不同下,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人性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探究, 充分体会语言的表达和作者情感。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拓展了思维, 还培养了想象创造力。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07-04
高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09-21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11-19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高中语文教学07-03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10-21
现代高中物理07-26
高中历史现代教育08-06
现代名人素材大全高中07-31
高中美术现代绘画课件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