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精选8篇)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篇1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独立阅读能力形成之理与此相同。而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本来提出阅读鉴赏目标,尊重本文解读的多元性,这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我们必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因为这四个基本的综合体正是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的重要内涵。语文教案教学环节设计的角度与思路
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是衔接有序,是不是张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余,自然重点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具体到一份语文教案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选择,做到量体裁衣,恰如其分,做到可操作性强,课堂自由度高,学习效果显著。
一、了解全文内容
大多数文章的教学都可以设计这一环节,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本前提,设计此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形式上,有让学生进行概括、复述等多种方式。例如,像记叙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像说明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全文的说明对象和其主要特征;像议论文我们可以要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全
文的中心论点等。
二、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一步骤,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形式来弄清其句、段、节是怎样互相联系组合构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作者组织材料是不是有“路”可寻,怎样理出文章的思路,有哪些方法?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开头、结尾、铺垫、过渡、照应、层次、线索、顺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探寻和发现。
三、归纳文章要点
这是训练学生处理庞杂、繁琐材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去粗取精,化零为整,化繁为简,有效地驾驭语言材料,这也是适应我们这个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步,在具体的方法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提炼梗概,去枝取干,找核心段落等形式来展开。
四、品评重要词句
它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有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对文中所有语言材料来分析鉴赏不可取也不可能,所以只有选取精当的词句进行品味。在方法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添加、删除、替换、颠倒等进行比较鉴赏,反复咀嚼和感悟,从而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匠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各抒己见,来表达自己对某个词句品析心得,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
五、探究文章难点
每篇文章学生学得透不透彻,可以从他们对其中难点的把握程度来评判。把这样的内容可以让给学生,教他们主动探索研究,这样做不仅比老师片面的讲解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使学生从发现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成就感,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方式上,这个环节的设置一般是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气氛达到高潮,时机成熟之时。同时,老师点拨和启发要适可而止,更要倡导发散思维,特别鼓励学生
创新。
六、交流阅读感受
如果两个人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他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课堂上的自由交流对提高学习质量非常重要。可以说,封闭的课堂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开放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比他们心安理得地一味接受要有益得多。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某一点谈一谈他个人的感触和看法,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不拘对错。此外,使这一环节要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可敞开心扉,营造轻松
氛围,使学生敢自由交谈。
七、欣赏文章美点
不可否认,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文章则是语言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它当然就包含着艺术美的成分,所以,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文章艺术美的欣赏。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中怎样设计和定位这一步骤的具体内容?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语言美:从句式、修辞、词汇、节奏、音韵等角度;人性美:从真、善、美、假、丑、恶等角度;情节美:或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或起伏跌宕扑朔迷离,或扣人心弦出人意料,或巧布疑阵妙趣横生;意境美:或优美,或壮美,或凄美;形象美:或崇高,或卑劣;结构美:或层层铺垫,或一线串珠,或开合回环,或一笔带过,或首尾照
应,或一脉贯通等等。
八、感悟作者情感
好文章从来都是文情并茂,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种种情感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情感因素,不仅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还不利学生的整体学习,所以有必要在有些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例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体味到作者爱的真挚爱的深沉;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要感受到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胜利的喜悦;从《纪念白求恩》我们要领悟到作者的痛惜与敬仰。有情有理,而且通情才能达理,这样理解文章与作者就可以更为便捷。
九、积累经典词句
新老教学大纲都不约而同强调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只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有丰富的产出,所以抓积累是我们始终不渝的重要教学手段。积累的方面可以是多方面的,或知识,或情感,或方法。设计这一环节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背诵式积累:精彩段落、句子、古诗文等都可采用这一方法;运用式积累:对于特别有用的句式、典雅的词汇,让学生或仿写或造句。达到掌握的目的;摘录式积累:让学生对其比较喜欢的文段进行摘录,以备反复阅读。
十、精读重点段落
如果老师对一篇文章的讲析从头至尾泛泛而谈,不在重点进行突破,这不仅没有提高学课堂效率,而且还慢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从精读重点段落的角度有取舍地进行阅读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将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落在了实处,把课堂教学变得紧凑而高效,要求就是精读的段落要典型,训练的方式要巧妙,选择的角度要新颖,不然就
变成了纯粹的课堂练习了。
十一、揣摩写作方法
一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其中对写作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是指导我们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我们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对创作方法有路可循,有法可鉴。且我们用课文篇目作例子,现身说法,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他们借鉴和摹仿。例如,我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对比写法和夹叙夹议写法的妙处;学《小橘灯》这一课,学生会熟悉象征写法和以小见大写法等。
十二、迁移写作训练
学习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我们在教学时,有意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既巩固学习成果,又拓展思维。所谓迁移,其实就是以已有的教学材料作为支点,让学生走向新知和独立的过程。现有的教学材料其实是一块跳板,一个支点,一根拐杖,让学生进行摹仿,进行创造,从而增长能力。在形式上,可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续写,扩写,仿写,进行想象创造。例如,在教郑振铎的《猫》这一课后,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第三只猫,来向主人倾述自己内心的冤屈,表达自己的清白,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情智的目的。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篇2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本书我们都会教学十几篇现代文,我们也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题答题能力的培养等同看待,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弱化或回避一些文学欣赏术语等等,导致了学生阅读题目答题能力不强的现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 (上) 中选编了课文《爱之链》,课后有这样两道题:
1、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说 : “一切都 会好起来 的……”,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阅读题目的设题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就是那么几类问法。而这两道题极具代表性,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常见的阅读题形式,第一道是赏析语句类题目,第二道题则涉及到了文学作品谋篇布局方面的内容。教材将这两类题安排在小学阶段,说明这两类题的答题要领和步骤的指导,从小学开始我们就需要重视了。
首先,教学中要处理好文本阅读与阅读题教学的关系。我们在平时的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往往虎头蛇尾,讲解课文用时长,很认真,而到了课后阅读题环节却轻鸢剪掠,不注意方法指导与归纳。因此,应合理分配课文分析与习题讲解时间,或直接将阅读题与课文欣赏结合起来,注重阅读题目答题方法教学的实效性。比如第一道题,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它融进去,而且通过分析讲解归纳出语句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分析位置及其作用,分析修辞或者写作手法及效果,分析关键词语含义,结合全文分析句子含义。这些分析方法可操作性强,为学生解答语句类试题提供了突破口。这样,课文的阅读中学生学一课在阅读题方面就会有一点收获,传授了解题技巧,讲一题学生就学会了一类题的答题方法。
其次,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逐渐通过教学适当融入文学欣赏理论,总结答题规范,没有术语,在答题时,就像要夸别人好,不积累“善良”“潇洒”之类的词,是绝对不夸不出来一样。而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以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及考试的需要来说,了解简单的赏析理论是完全有必要的。如第二题,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地解答出来,即使是高中生。所以,这道题所涉及的极具代表性的阅读理论基础知识,比如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如何判定文章线索,情节是什么,哪些要素构成了情节,题目的作用都有哪些等等,对小学生来说看起来似乎有一点深奥,但是不教给学生,学生在这类题上将会无所适从。
老师把答题术语教给学生,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将一道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的答题用语总结成答题规范,让学生在本课本题的完成过程中运用答题规范组织答案,理解答题规范的各环节,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把答题规范记诵下。
第三,要指导学生将阅读题目的口头解答与书面解答结合起来。很多时候,经过老师的指点,学生能较为准确、完整地说出对题目的理解,但是,很多学生书写出来的答案却完全不同于嘴里所说的。经过在学生中调查,我了解到,学生认为口头说不必负责任,错了对了都无所谓,可以自由发挥,但写在试卷上,往往顾虑重重,认为想到的不一定都对,而只写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那一句或几句,所以造成阅读题目答案空洞,语言贫乏的现象。
小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方法讲的扎实才能学得扎实,绝不能只是泛泛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番,轰轰列列的热闹过去了,不注重收效。我们检查学生的书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随意地在课后阅读题上写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有些学生的课本阅读题部分甚至很少做答。这样对待阅读题,阅读题的答题能力不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写出对题目的所有理解,可先写在草稿纸上,再逐渐筛选,进而总结归纳,条理化自己的答案。这样,慢慢会养成他们对阅读题进行深入、细致、缜密思考的习惯,更会形成他们完善表达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篇3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代文阅读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大家都已明白加强阅读分析能力教学的重要性,但如何才能抓得有成效?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关心的话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实验中,我认为现代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能力是靠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的讲解讲出来的。这正如一个人要学游泳一样,他如果不亲自下水尝试,而是在岸边反复领会教练的要领、意图,那么他也许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因为那些要领、经验毕竟是别人的。现代文阅读也是一样,如果老师一味地满堂灌,也不管问题的难易与否,答案都是和盘托出,不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更没有再创造、创新的机会,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不可能提高。因而,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多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部分学生之所以缺乏独立阅读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长期忽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短期的功利性的教学,不自觉地向理科化发展,即通过进行大量的繁复的习题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有的教师热衷于搞一课一练、一单元一练,一单元一考、学一篇课文、做一份练习,课文教学课时与卷面练习讲评的时间平分秋色,不能运用课文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对课文的分析支离破碎,课后再用大量卷面练习去弥补课堂教学的严重不足。片面地认为:只要花到一定的时间、见到一定数目的题目类型,学生记忆到一定的知识点,那么成绩一定会不错。把学生完全训练成了解题的机器。殊不知,这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这样做在短时间内也许会收到颇丰的效益,但这终究并非长久之计。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方法性知识的传授,就是教给学生自己能读书而不是等待教师讲解的自学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以教材中的范文为引子,同类辐射,切忌盲目追求数量,否则会欲速而不达。
心理学也告诉我们,由于学生独立阅读并认真地思考过的课文,当教师在分析文章时,学生见到某些地方的分析与自己的见解相吻合,便有一种独创成功的快感产生,这也就能更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引导方法要灵活多样
对不同的文体,应该运用不同的方法。初中阶段就已经陆续学到了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等体裁的文章,高中阶段又学习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不同的题材,我们应该灵活地运用不同的“问”,这里所说的问既有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有学生对老师的询问。
例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
例如: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重点抓住几个问题,诸如:该文说明了事物有那些特征?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属于什么类型的说明文?等等,如果学生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阅读课文的关键所在也就出来了。
又如,议论文《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这个题目本身就包含了三个信息: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三个信息词都对文章内容起着规定和限制作用,大家都认为“改造”这一信息的重要。因而我们可以问:大家能否说出这一信息词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它能否与“改变”一词交换使用?通过教师的问和经过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与要义。
再如,学习杜甫《登高》一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时,不妨引导学生回忆其较为熟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在比较中让学生讨论同样是在极其疑练的文字中出现多个意象,两者有哪些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二者相互渗透,从而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
三、将学生的自学实践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上,教师要力求打破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释解题目——释解课文背景——作家介绍——生字难词学习——诵读课文——分析课文——解答练习。也就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自学实践,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自学实践中学会学习。
记得古人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当然,书读得再多,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也未必有一定的效果。读书贵在于疑。要启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能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思考,达到释疑的目的。其实,学生再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正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积极汲取知识养分的过程,它比教师被动地提出问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也许,开始时学生阅读了几遍,根本提不出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甚至根本提不出问题来,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适当地进行点拨,启发他们根据不同的体裁提出较为简单的问题。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也要给予一定的启迪,对学生理解不够的地方,要及时补充、提高,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化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过去消极的阅读心态中走出来,使其真正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切实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学习效率。当然,在教学中,由于课文不同,学生素质不同,阅读中自学的要求、安排也就不同,但归根到底是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通过学生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而获得知识。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与《课标》中强调阅读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感悟与思考,鼓励创造性阅读是一致的。
四、建议
(一)要經常采用对话式阅读教学。教师激励并促成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与学生自己、与他人的对话,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吸收作品营养,提高语文素质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学情和教学要求确定课文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目的。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大胆探索课文,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放宽到最大限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遇到疑难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教师适当点拨,他们就会豁然领悟,这样自学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师直接讲要好得多。教师应创造一种和谐、平和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设想提出来与大家共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充分地体现,教师不仅能从大包大揽的阅读教学中得到解脱,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自学能力也能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段文义,浅谈阅读教学与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学世界·下,2009,(4)
现代文阅读之能力训练(六) 篇4
东西塔旁,百柱殿前.。
明天,这里.。
就在这里。他信上说:看凌空双塔,听檐角风铃。
追寻40年前失落的梦?
那天,他要赴刺桐港,乘刺桐舟,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去南洋寻金黄色的梦。
我再一次劝他:“就这样离开生你养你的名城?”
“名城!名城?”他几乎喊了起来。“你跟我去看看,曾是天下第一大港的刺桐港如今有几条破木船!唐宋以来,多少刺桐舟风帆高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把我们东方文明输注大洋彼岸,如今运的却是劳工!”
离开船还有3个小时。他不急着去赶两个多小时行程的路,却折向城西北隅的开元寺,颤悠悠地燃起一炷香,发呆似地站在古榕荫霭下的拜庭中。眼前深堂广殿,跪着众多祈求平安的善男信女。他却左顾右盼,仰望东西两边那两座已有一千多个年轮的擎天石塔,和着凄清的檐角铃声喃喃自语:不回来了,不回来了……
他走了,迈着沉重的脚步,踏着破碎的街石,消失在鸠形鹄面的行人中……
我不相信他不回来,就凭着他对古城象征的东西塔的这最后一眼!待刺桐古港涌起新潮,等泉州名城再度春风,双塔下会出现他的笑脸。古城——我默默地向着双塔祈求——重铸你盛唐有过的光辉,再造你宋元出现的繁荣,呼唤万千离你而去的游子回归!
于是,当新中国从东方崛起,古城喜沐东风,新姿丰盈;当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海上丝绸之路雄风再振,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
我不知道他庐结何方。40年来,他没有遣过鸿雁落脚古城。然而我相信,无论在海峡彼岸的国土,或在蕉风椰雨的菲岛,夕阳落处的欧美……他听得见气势凌云的东西塔尖那日夜自语的风铃诉说的古城的变化;他看得到海上丝绸之路风樯竞渡,刺桐新港古城市井接踵而至的万国商贾。我迟早会在那热泪盈眶的海外游子的回乡人流中,辨出他哪怕已是双鬓侵霜的少时伙伴!
我的预感没有错。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前几天,一封加急特快件从菲律宾飞进我家:飞机票已定,明日抵古城。那飘洋过海的信笺上写着——
踏上异邦,才知古国名城在心底的分量。名城钟灵毓秀,孕育出的优秀文化从小就铸进我的肌体。天涯海角,春花秋月,做不尽名城梦。名城有过璀璨的历史,那是祖先奋斗创造。我今日回归,带去些小余资,兴学办校,弘扬名城意识,建设新的名城。
呵,名城!东西塔!明天,这里,又一个去国离乡的游子投入你的怀抱向你倾诉肺腑之音同风铃和鸣……(注:泉州古称刺桐城,“百柱殿”即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1.根据语境,揣摩语言
(1)“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履”的意思是:__________。请再写一个含“履”且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__.。
(2)“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一句运用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用“蕉风揶雨”修饰“菲岛”,用“夕阳落处”修饰“欧美”准确吗?请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阅读。试将《名城梦》与鲁迅的《故乡》作比较分析。
(1)《故乡》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组织材料;
《名城梦》以“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
(2)对比作者笔下故乡今昔的变化,把相关内容概括填写在表格里。
时间 内容 篇目 昔 今
《故乡》
《名城梦》
(3)简答填空。
《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怀着的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城梦》中,“他”欲回故乡时的心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两文内容并联系学过的诗文,谈谈你对游子思乡情结的理解。
答:
4.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主要情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欣闻海外游子即将回归,盼望儿时伙伴早日团聚。
B.讴歌刺桐古城雄风再振,抒发名城儿女爱国爱乡之情。
C.赞美名城唐宋盛景,留恋故乡昔日辉煌。
D.歌颂家乡建设新貌,呼唤海外游子回归。
5.东西塔檐角风铃在文中多处出现,它在内容上有何意义?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
6.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历史古城雄风再振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体会,请作简要阐述。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篇5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甲o—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
[乙]处:
2.选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答:
4.作者在第③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答: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又要。
6.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篇6
散文阅读(一)(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漫步银锭桥 刘宏伟
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 走过银锭桥,就能 相知相守 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白、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才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来源:学科网ZXXK] 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选自《人民日报》 2012年2月27日)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环境,又为全文奠定了清冷、沉重的感情基调。
B.作者认为携手走过银锭桥的情侣们迷信落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C.银锭桥本是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失去了这个历史
悠久的人文景观。
D.作者漫步银锭桥,写了桥的过去和现在,桥的一带美景不再,不变的是灯
红酒绿、热闹繁华。
E.作者由“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感悟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
得”,文章主旨有点消极。
2.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何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银锭桥历史悠久”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与全文不协调,内容也不可信,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婉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略有删改)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
怅的氛围。
B.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E.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
心保护有关。
6.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E [B项,没有认为迷信落后,也没有不屑一顾;E项,不要忽略“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一句,所以主旨并不消极。] 2.①表现银锭桥的历史文化渊源,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②为作者的思考议论提供基础,也与现实中的银锭桥形成对比。
3.以明暗两条线结构全文,明的是从夕阳西下到夕阳散尽的时间线,暗的是从悲伤落寞到释怀温暖的情感变化线。此外,以溜冰场上的笑声始,又以溜冰场上的笑声结,对比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4.用说明的方式,介绍了银锭桥的建造历史和大小、结构。任何文体为了表达的需要,都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此段的详细介绍,既与题目“漫步”照应,又紧扣了当时的心情悲伤落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
5.AD [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D项,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6.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7.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转”“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用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8.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 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②是全文的文眼。
散文阅读(二)(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记忆光线 李汉荣
天文学家的一生,是单相思的一生,他们苦苦思慕、追寻、凝视着遥远的天体,而那些他们远在天上的“恋人”却浑然不觉。既不眉目传情,也不摇手拒绝。但他们依然固执地捕捉她们的细微信息,一缕微光,一点脉冲,一丝烟云,都令他们兴奋、迷狂,好像恋人有了微妙的暗示。也许他们中的不少人,用一生的激情和精力,孜孜以求、苦苦眷恋的那个偶像级天体,仅仅是从一百多亿光年以外传来的光线,很可能,经过一百多亿年的太空穿越,光线到达地球时,那天体早已毁灭了,这位痴心人看见的,只是恋人的遗像。
天文学家的单相思苦恋,是有点悲壮的意味了。但是细想来,我们人类的一切崇高的精神活动也都有点单相思的悲壮意味。读屈原的诗,我们被他的高洁情怀所感染,但谁见过屈原?屈原早已沉淀成历史长河深处的贵金属,我们感受到的是从语言的云层里辐射而来的诗人灵魂的光线;读《红楼梦》,我们会为黛玉及那些纯洁女子的不幸命运洒一掬同情之泪,但我们无一人到过大观园,无一人见过林黛玉,那感动我们、洗礼我们的,是从时间那边、文字深处传来的美好生命陨落的血泪之光;翻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壮举,是何等感天动地,但我们听到那故事的时候,无数英雄们已经走进历史的壁画和浮雕,那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壮烈的正是那穿透历史烟雨的强大记忆光线。
我们总是在正在穿越的这段时间里,这段生活里,接受着此刻太阳的照耀,同时回望和远眺那笼罩我们的历史苍穹,它已成为我们生存和心灵的深远背景和强大磁场。那穿越层层烟云抵达我们的精神光线,也如此时的阳光一样,照耀着我们,增加着我们的精神钙质,扩大着我们的心灵幅员,且由于它携带着更多的记忆密码,它更激起我们对一种崇高生命境界的缅怀、追慕和敬仰。
这样说来,貌似单相思的苦恋和热恋,其实并不只是单相思,当对方足够美好、伟大和可爱,你将她视为追慕的女神和偶像,她就会调动你全部的生命激情和美好襟怀,去在精神上接近她,力求达到与她的美好、伟大与可爱对称的生命境界。那么,被你追慕着的远方的那个光源,无论是一个女神、一个英雄,或一个天体,她就已经进入了你的生命和精神,参与和塑造了你的成长,成为你心路历程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缅怀和追忆那逝去的一切,我们总是发思古之幽情,我们总想挽留流逝的时光。诗人普希金说:那逝去的一切,都将变成美好的记忆;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在沉静中回忆过来的情绪;诗人李商隐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在回忆;诗人白居易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依然是在回忆。而所有的回忆都是单相思。所有的单相思也将变成回忆。
照耀万物生长的只有一个太阳,而构成我们生命背景并照耀我们精神宇宙的,则是亿万个太阳亿万个星辰亿万条星河,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千万年、亿万年光年之外。可以说,正是宇宙的过去之光、历史之光、记忆之光在环绕、笼罩和照耀着我们。
其实,宇宙就是一场漫长的回忆。
天文学家就是在宇宙的沧海里打捞记忆线索的人。我们难道不是在历史的沧海里打捞记忆线索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方式,其实都带着天文学的属性。
我们被时间深处的记忆光线缠绕着照耀着,同时,我们也将变成记忆的光线,去缠绕和照耀后来的心灵,后来的人生。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段写天文学家的“单相思”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为结尾的类比做铺
垫。
B.屈原的诗、《红楼梦》和万里长征的壮举都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激烈”。C.李商隐《锦瑟》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有些诗句所写的也是“单相思”。D.“宇宙就是一场漫长的回忆”决定了天文学家的追求都会落空,充满悲剧
意味。
E.最后一段有《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样的感伤、虚无
情绪。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蕴含的深意。(6分)记忆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人类的“单相思”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请分条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文章,简析作者为什么说“人类的生存方式,其实都带着天文学的属性”,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体验。(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纯真”好 子 敏
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
“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同情一个“从此脸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并不认为这个人是智慧很高的人。
我的心中藏着一幅秘密的画像。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画像。她脸上都是“岁月的车轮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纯真的少女,眼中有晶莹的光彩。我在 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义:智慧培植起来的纯真。她是我学生时代的国文老师。我最后一次跟她见面是为了拿一首我看不懂的诗去请教她。
“我看不懂的诗比你还多。”她说,“这个诗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种非常独特的经验,不过他却在‘语言’方面发生了点 儿困难。这种情况有时候也是很美的,对不对?”说完这句话,她就笑了。
在她的笑容里,我看不到有“我的师丈因为肺病去世”的那一层阴影,也看不到有“饱受折磨把四个淘气的孩子教养成人”所凝聚起来的一层积劳怨恨的冷霜。现实生活的艰苦,像一捆粗糙的绳子,紧紧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
在“请教一首诗”以前,我还拜访过她一次。那一次,我看到了现实生活的真面目。她有两个淘气的孩子刚打过架,饭桌也没收拾,屋里是那两个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声,一起一落,连我听了也心烦。可是她并不发怒。她十分镇静。她一边和我谈话,一边收拾饭桌,把碗拿到厨房去洗,洗过碗又把厨房收拾干净,然后替我沏好一杯茶,请我到客厅去 坐。
她用无法形客的耐性来治家,来对付现实生活。她所得到的报酬是很大很大的,那就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纯真。
人生什么事最使我难过呢?穷吗?不是。累吗?不是。我说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美丽的母亲当了几年母亲以后,有了一张恶狠狠的脸;美丽的主妇当了几年主妇以后,脸上有了严冷的表情。
我有一个当主管的朋友,天天在发威,说是可以震慑部下,结果眼中布满凶光,毁掉了自己美好的容颜,也失去了内心的纯真。其实一个好主管,应该对部下亲切。因为替部下解决困难,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才是他应负的责任。也许“凶光”真能帮助他击败自己的部下,但是一头怒狮率领着一群绵羊,又能创造出什么事业?
生活的艰难有时候也能毁掉自己的纯真。我对天天上菜市场买菜的先生或太太,心中怀着敬意。但是我常常祈祷:菜市场里讲价杀价的活动,不要毁坏他的面容,使他脸上凝聚锱铢必较、淡漠无情的冷霜。
我觉得只有一种“天真”是可以受责备的。天真得以为自己可以不尊重别人,天真得以为别人应该毫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天真得以为自己永远比别人高明,天真得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尽义务,天真得把团体的成就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这些“天真”,是应该受责备的。
以真诚待人的那种天真,在低待遇下努力工作的那种天真,为了助人不怕吃亏的那种天真,耐心想去感化恶人的那种天真,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慈爱的那种天真,喜欢跟小孩子接近的那种天真,热心而被人拒绝却不生气的那种天真,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那种天真,为了尽责任而吃苦的那种天真,都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些“天真”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能使一个人的容貌永远那么可爱。我怜悯一个有了成就,却失去了纯真的人,因为我觉得他所得到的跟他所失去的相比,实在少的可怜。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切。(选自子敏散文集《和谐人生》,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文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兼具形象性、抒情性、逻辑性,并取得了三者的平衡,既能启发智慧,又能让人获得艺术享受。
B.作者以诗意的文字娓娓叙说生活哲理,达到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审美效果,让人不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纯真”真的很好。
C.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善于将概念化为可感的艺术意境,避
免了说教文章的空洞乏味,不但让人信服,而且产生了愉悦的审美效果。D.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抛弃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作者借
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
E.本文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苦涩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发现乐趣、保
持纯真心灵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智慧,含义隽永,耐人寻味。6.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成熟”应 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用了较大篇幅叙述作者与国文老师交往的经历,这有何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揭示“‘纯真’好”这一主旨的。(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C [B项,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激烈”的是翻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们的故事;D项,无中生有;E项,最后一段陈述“记忆光线”时的情绪是积极的、向上的。] 2.记忆光线:文学、历史等能影响我们的精神和心灵的记忆。单相思:人类缅怀、追忆,并想挽留逝去的时光。
3.①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和壮举,能够感染我们。②思慕崇高的生命境界,精神和心灵得到洗礼。③调动生命激情和美好襟怀,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4.人类在历史光辉的照耀下成长,人类文明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发展。这就如同天文学家在对天体过去的影像的研究中探索宇宙的规律。体验有观点,有感悟,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5.CD [C项,所指夸张手法文中无据;D项,说“作者借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错误理解本文的情感态度,本文表述中饱含同情、怜悯、理性的情感。] 6.(1)成熟不是刻薄、猜疑、狭隘、自私,而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用智慧培植起纯真。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富有诗情画意。
(2)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飞出绳索吟唱的天使凸显出国文老师在艰难生活中保持诗意、乐观的纯真心灵,表达了作者对国文老师人生智慧的钦佩和赞美之情。7.作者通过叙述国文老师在艰难的生活下依旧保持耐心、平静,刻画出一位具有丰富的人生智慧、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成熟智者形象,印证了前文“成熟是一种智慧培植的纯真”的观点;从行文上看,又与下文当主管的朋友失去内心纯真的表现形成对比,鲜明地揭示出智慧与纯真的关系。
8.首先,作者将“纯真”区别于无知幼稚,将它与智慧联系起来。用国文老师的快乐和当主管的朋友失去人生快乐两个事例正反比较,说明拥有智慧的纯真才不会在生活的艰难面前一击而碎;其次,作者将纯真区别于任性狂妄,赋予纯真以道德内涵。说明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才能使个人的容貌永远可爱亲切,获得快乐;最后,水到渠成地将纯真与人生的幸福联系起来,点明“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切”。
散文阅读(三)(时间:45分 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江南雪 欧阳冰云
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她们的指尖盛开、飞舞。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条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来。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一朵一朵„„
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来。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此时此刻,我像一个纯情的江南少女,满怀心事地吟唱。雪花深处,该是怎样热闹的丰收场景,该是怎样热烈而丰富的过往。瞬间,沉淀成一片纯净的画面。⑥棉花的枯枝还残留在风雪中。雪花飘落在棉花的枝桠上,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棉花,雪白雪白,满满一地,让人心生许多惊喜和温暖。奶奶抚摸过的棉花,在雪地里盛开,仿佛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寒凉,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灵魂的蜕变。
⑦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江南雪,从奶奶的身边一直铺开,铺向遥远的天际。雪夜,我听到雪花在我的窗棂下低低地哭泣,寒风从门窗的缝隙里探着脑袋张望,瞅准了棉被的边缘,从床沿溜进我温暖的被窝。瓦楞的缝隙里,有雪花钻进来的响动,在静寂的寒夜发出隐秘的声音。我蜷缩在温暖的棉被里,里面散发着奶奶的气息,柔情、亲切、温暖,这种气息一直在夜晚抚摸着我,环绕着我。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奶奶像雪花一样飘过来,在黑夜中落定在床沿上,抚摸棉被和我。我不停地颤抖,雪花在我脸上融化,浸湿了棉布枕头。
⑧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处回荡着相对的命运。棉船小镇的人们纷纷背上了棉被衣物,在雪花飞舞中走向他乡。只有漫天雪花在呜咽。雪花的归宿是土地,而棉花却选择了背井离乡。
⑨枯枝在雪地里颤抖、呼叫和哭泣。棉船失去了他的孩子,耕种棉船这块土地的孩子。离乡的脚步,踏上了寻梦的远方。枝头的雪花朵朵,犹如棉花盛开的美。此刻,却寂寞、冷清。
⑩无边的雪将天地合一。温暖的棉花将寒冷的身体包裹,故乡或者他乡,棉花都将像亲人一般,呵护着你。
江南雪,棉花似雪,雪似棉花。是爱的精魂,是梦的故乡。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与结尾都写了江南雪,不仅首尾照应,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
景,而且取雪与棉的形似,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
B.“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既写出奶奶临终前劳作时的情景,也
写出了那种温馨、那种满足在“我”心中留存的永恒记忆。
C.第七自然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雪花与寒风,渲染冬夜客居异乡的寒冷
孤独,自然引发作者对奶奶的思念。
D.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季里,姐妹们在棉田里尽享丰收的喜悦,奶奶也在这时
候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些抒情的描写,给故乡染上了一层绮丽梦幻的色彩。E.全文以雪与棉象征灵魂的纯净、爱的温暖,旨在表达作者寻梦之旅中的追
求和失落,流露出对家园的渴望与坚守的感情。2.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雪与棉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文章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奶奶?(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梦必将离乡,远方与故乡永远不能重合。请依据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探究你对寻梦与归乡关系的理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谢 冕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里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哀怨,过来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选自《文汇报》2012年3月13日11版)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
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
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
情,《新青年》和《诗潮》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
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大校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
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6.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是以怎样的结构方式选材组材来说明北大是新诗的故乡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这样的语言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对这样的启示作出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C [A项,只提及但未描写江南雪,“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 图景”有误;C项,作者已经回到了故乡,“冬夜客居异乡”有误。] 2.①承上启下,紧承上文固守家乡的单调,引出离乡寻梦的迷失,为下文的回乡作铺垫;②对比,这里写到中原大地的麦子与高粱,与江南的雪与棉花形成对比,分别象征物质与精神,一滋养生命,一温暖灵魂,引发作者的深刻思考。3.写棉花是写奶奶,奶奶的一生与棉花融为一体,“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写雪也是写奶奶,“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那是最本真最纯洁的灵魂。是奶奶把棉花和雪花勾连起来,把寒冷与温情爱心勾连起来,也把现实和梦想追求勾连起来。
4.要点:①爱,在故乡。家乡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魂牵梦萦的往事和精神寄托。②寻梦,有时要背井离乡。③远离产生思念,异乡人的心中弥散着浓厚的皈依情结。④故乡是外出寻梦者的力量源泉,回乡可能使人获得精神滋养。要结合社会现实来阐述。
5.AE [A项中的“在新诗出现之前”不符合文意;E项“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不正确。] 6.①北大是诗的国土。②北大是属于诗的,北大为新诗的摇篮。③北大从来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与托付。④北大师生始终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从没忘记与中国诗歌共命运这一庄严使命。
7.①以纵横结合的结构方式来进行说明。②以时间顺序从纵向说明北大新诗发展的历程。③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横向列举各个不同时期北大引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说明他们为北大新诗的故乡作出的贡献。
8.(1)语言特色:形象生动,饱含情感,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北大描绘成一个盛开着诗歌之花的美丽的花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这个美丽花园的喜爱与自豪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北大校园的浓浓诗意,激起了读者阅读的深厚情趣。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篇7
一、农村初中现代文快速阅读能力现状
在农村地区, 教育事业受到其经济、信息、条件、教学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较差, 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情况, 家长基本不清楚。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所以, 家长从来都不为其购买课外阅读书籍, 很多学生也是由于出生在农村, 他们也都是一门心思的攻需要考试的科目, 对于阅读学习的重视力度不高, 没有掌握大量的阅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农村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图书馆, 学生也无法阅读到更多图书馆内储存的书籍;部分教师在上课时, 着重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讲解, 很少将时间花在阅读方面的教学上, 种种因素都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学生阅读量过少、速度慢、效率低, 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等不能正确把握。
二、提升农村初中现代文快速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多读, 在读的过程中增加其阅读速度。部分学生因为性格较为内向, 在语文课堂上从不自己主动阅读课文, 教师让其阅读时声音非常小, 阅读的速度非常慢。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更应该让该类型学生多阅读, 消除他们害羞、胆怯的心理, 并多鼓励和表扬他们, 增强他们的阅读信心, 树立起他们高质量、快速阅读的勇气。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多分角色朗读课文, 让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朗读, 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二) 不容错过的“课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不应放过课外阅读。现今, 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种类多样, 形式颇多。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多看多读, 在阅读课外书籍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阅读速度, 还可以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该时间段内应该完成的阅读量。对于部分不会选择课外阅读书籍类型的学生, 教师可多搜集资料, 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利于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阅读信息。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自己不了解自己的阅读水平, 不清楚自己需要阅读的文本的难度, 阅读起来非常慢, 那么教师就应该深入地调查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情况, 清楚班级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便于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外阅读书籍。适合初中生看的课外阅读书籍包括《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男生贾里全传》《花季·雨季》等。
(三) 制定科学、完善的快速阅读计划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出科学的、完善的快速阅读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每位学生每日必须保证有1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 并且学生的阅读量不可低于4000字。第二, 每位学生在快速阅读时均应该做好笔记, 当在阅读中遇到一些语句优美、意味深长的话语, 可以将其摘抄下来, 边摘抄边阅读, 保证自己在每小时、每日内的阅读中应摘抄多少条优美语段, 通过优美语段的摘抄来刺激学生快速阅读, 提升其快速阅读能力。在这过程中, 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段内, 让学生多阅读, 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比较学生优美语段的摘抄数量, 学生所摘抄的语段是否符合要求则由老师来判定,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快速、高效阅读能力。第三, 每周选择一节语文课来专门供学生快速阅读, 让学生讨论快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深入地讨论交流, 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四) 教师为学生创设现代文快速阅读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增强学生阅读水平的最佳阵地。加之农村地区缺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那么更应该依靠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来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 还应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丰富、活跃自己的思维, 将自己置身于一定的情感活动中, 对现代文中的内容有自己独到的深切感悟和理解。学生只有融入文本, 对所阅读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才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乐趣, 从而达到快速、高效阅读现代文的目的。例如, 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 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想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的父母亲, 在送别自己上学的途中有多依依不舍, 看着自己父亲的背影你又想说什么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该课文中, 有了情感的融入, 阅读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那么其阅读能力就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总之, 快速阅读能力训练, 有利于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利于调动非智力因素, 因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学生, 他们阅读量过少, 速度慢, 效率低, 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等不能正确把握, 提升他们快速阅读能力是当前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莫卫红.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的探究[J].师道:教研, 2014 (1) .
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逐渐成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却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一遇到现代文阅读就感到头痛,不知道如何下手,在实际的考试测试中,学生现代文阅读所取得的分值是十分有限的,这与教师和学生的投入是极不平衡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是人们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人们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方法。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窗口,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去理解、吸收知识和表达内容,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没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且通过阅读可以认识字词、积累词语、有效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文的积累程度。而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就是广泛的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师就曾经说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单靠语文教材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行,可见,从古至今对于阅读重要认识性是非常深刻的。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单纯地凭借教师的讲授,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去阅读,效果自然不会很好。而如果教师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效果就会有所转变。只有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心理上产生阅读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阅读,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摘抄相名言警句、做好读书笔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树立起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强阅读的主动性,这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有的学生一遇到现代文阅读题就感到眼花缭乱,不知如何下手,这与学生的心理倾向有直接的关系,有的学生从心理上就害怕阅读,一遇到阅读题,还没有做就开始恐惧。有的时候,学生并不是没有阅读的能力,而是心理问题在作祟。有的学生看到阅读题,就不想自己去动脑筋,担心自己会做错,被老师批评。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感受,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要及时予以鼓励,不要随意进行批评,要引导学生敢于动笔去写,不管是对还是错,只要学生动笔,就迈出了成功的重要一步。因为有些阅读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在做阅读试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平静地去阅读问题,带着问题再去阅读材料,掌握内容,反过来再做试题,效果就会更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勇敢地回到问题,只有学生敢于回答,教师就要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阅读的信心,提高阅读能力素养。
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答题的技巧和能力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答题的技巧与方法。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教学早就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回答阅读试题的方法,而在阅读中筛选重要信息是最主要的手段。所谓“信息”是指阅读文章中所包含的知识、消息、情报等,它是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意识、观点等。重要的信息包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每一段文字的主旨,文中的基本概念、解释等。那么,如何在阅读中有效筛选这些信息呢?
首先要找准文章的突破口,抓住文章的纲领,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纲领”,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抓住了中心,紧扣要点进行回答,才不至于脱离问题的轨道。
那么,如何来做到提纲挈领呢?要努力寻找体现作品主旨的语句。其实,阅读文章的材料中都包含有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看法,尤其是关于一些评论性的语言文字,都会体现作者的思想。对于初中低年级所经常接触的记叙文,文中所穿插的一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也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点睛之笔,在此基础之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必须要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采取各种手段发挥学生阅读的创造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立敏.浅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能力[J].俪人:教师,2014(17).
[2[3]余海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0).
[3]孙丽屏.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6).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推荐阅读:
悔的边缘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7-10
疯狂的苇荡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8-01
拔掉心灵的杂草现代文阅读及答案09-30
现代文《乡村的风》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7-06
安于平淡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05-12
现代文我的自白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05-27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09
冲进风暴逃生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05-29
晨昏诺日朗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05-19
焦急现代文阅读及答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