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2024-09-27

《启示》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精选8篇)

《启示》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1

这是一件发生在童年的小事。

我的爸爸也许已经把它忘记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或多或少地起了些影响。

那年,我9岁。

一日,我坐在靠近门边的桌前写大楷。门铃响了,爸爸应门,是邻居。两入就站在大门外交谈。

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línlí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立刻地,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了一团,就连头发,也都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则怪异地缠来扭去。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究竟的脸,父亲即刻暴怒地扬起了手,想刮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脸上来,便tuírán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觉到一阵掌风而已。

邻居以责怪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ménkuàng上,你看也不看,就把门大力关上……”

啊,原来我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偷眼瞅父亲,他铁青着脸搓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剧烈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名9岁的小童,我所关心的,我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起手来打我。

父亲不会。

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

“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狠狠打她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jiā fèng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她!”

父亲这几句话,给了我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他人,不可推卸责任。

谢谢你,爸爸!

1.根据拼音写词语。

línlítuíránménkuàngjiāfèng

()()()()

2.照样子写出三个表示声音的词语。

例:啪啪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我”把门用力一推,门外的父亲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年9岁的“我”知道父亲的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扬起手来没有打“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启示》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淋漓 颓然 门框 夹缝

2.咣咣 咚咚 叽叽(答案不唯一)

3.探 瞅

4.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则怪异地缠来扭去。

5.知道,但是,当时“我所关心的,我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起手打我”。(意思对即可)

6.提示:见倒数第3自然段父亲的话。(意思对即可)

7.“略”

《启示》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2

关键词:阅读,现状,误区,对策

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培养语文素养的角度来说,它属于“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之一;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它占的分值比较大,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教学中,教师投入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家长说:请您帮我孩子补补阅读吧。学生说:无论做了多少练习,我的阅读题得分总不见提高。是学生不用功或者重视不够吗?笔者最近对三个学校的七百八十二名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付出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从客观上来说,不是因为用的时间少;从主观上来说,也不是因为教师和学生不重视。那是什么原因?是教师缺少技巧的指导?请看下表。

笔者有机会听了许多现代文阅读教学公开课,和调查表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大部分教师对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的指导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为什么重视了,还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一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一、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阅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这里的“看”应该包括“默读”和“朗读”两种方法。“领会”的意思是“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看”是“领会”的前提,“领会”是“看”的结果。“看”和“领会”在现代文教学中是两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这两个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没有从阅读的根本出发,强调学生多读,在读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而是以“讲”“问”“练”代替了“读”。

1、以“讲”代“读”,越俎代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教师太注重“讲”,从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结构到文章的主旨,教师分析得很透彻,学生由于缺少思考的习惯,很难对文章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我听的许多课堂上,教师只是让学生象征性地读一遍课文,更有甚者,教师只是让班级里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读,或者干脆放一遍录音,这样下来,许多同学对课文都没有好好读一遍,其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2、以“问”代“读”,浮夸空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被教师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有着积极的作用。老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但是由于缺少了读,对作品缺少深入地体会,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也难以深入。更何况这种讨论往往成为一些尖子生的专利,一般的学生会沦为“听友”或者“看客”。

3、以“练”代“读”,事倍功半

在重视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迫切要求下,精讲和多练就成了孪生兄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不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手中的法宝。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阅读,学生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再去做练习,这样也可以弥补学生“读”的不足。

二、返璞归真,走出误区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在围绕高考而转,老师的两眼只是盯着分数,可是学生的分数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现代文分数都是忧心忡忡。高考结束后,各级教育局和教研部门就会召开各种形式的高考总结会,每一年几乎都会得到同一个结论:现代文分数低,学生提升的空间很大。现代文阅读得到了各级领导和老师的重视,可效果却微乎其微。这一现象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应该返璞归真,还阅读的本来面目。

1、为“阅读”,不是为“高考”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高考”和“作文”,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之下,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得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简单的读写结合练习,仓促地、浮光掠影式的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还称之为趁热打铁,这当然背离了阅读的本质,使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在此功利的目的下,阅读分数不仅没有提高,甚至有越考越低的趋势。现在应该到了该叫停的时候了,因为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地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

2、是“教材”,不是“考试阅读材料”

把教材当作考试阅读材料进行指导的老师并不少见。他们把课文编成考题,不是指导学生怎么读课文,而是指导学生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只重视牵扯到考点的部分,对其它学生素养培养有益的方面却视而不见,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应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机械乏味,无休无止,而且常常错误百出。用这种常常错误百出的练习方式来教导训练学生,无疑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激发兴趣,质疑感悟

教材使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读”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恢复其本来面目,使得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强调“读”的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指导上下功夫。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导课有直接关系,导好课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

2、引读质疑,诱发兴趣

“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因此,引读质疑的起点应放在“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质疑引思,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读中感悟,巩固兴趣

“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它强调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多读、熟读,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中,在读中悟义,读中悟法,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实现由“感”到“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四、品读结合,指点路径

1、反复朗读,深入品味

阅读训练可以从下面几个环节入手:初读感知整体——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焕发出语文课应有的生命活力。

2、粗精结合,快慢有序

“精读”强调“细”,注重“品”,它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语言的无穷魅力,情操得到陶冶。略读是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可以是书目、文章标题,也可以是文章内容,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筛选。速度可达到500字/分钟。精读则是结合整篇文章, 对精词、妙句、好段的揣摩、鉴赏, 速度应是200字/分钟。

3、内外结合, 注重积累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能让学生把课外时间都充分地利用起来, 这样就会极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内外结合, 相辅相成, 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课内的学习。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足见教会学生做阅读笔记是何等的重要的, 做笔记可以采用卡片式、摘评式和剪贴式等形式。

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篇3

【专题强化】1. (1) ① 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 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 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 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 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 用粪滋补泥土;⑦ 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 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2) 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3) 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做农人的一种荣耀。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之情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4) ① 点出文章的中心;②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③ 深化作者的感情。 (5)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 2. (1) 动物的眼泪是最真诚的。老猫能坦然接受大限将至的事实,只是用“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滴泪”比作“琥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猫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也写出了“我”看见老猫的泪水后,无比震惊和痛苦的心情。 (3) 老猫在“我”家活了一生,而家里所有的人却怕它在家里终结生命,所以希望它能够自己离开。当老猫感知到它的大限将至时,只留下一滴泪,就自己走了。通过对比,体现了人的冷酷无情。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们生火,学生们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2. 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 3. 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 4.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5. 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专题强化】1. 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想到了应对办法却又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2. 承接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的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 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境,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4. 第①句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的神气十足;第②句中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活,状况大不如前。 5. “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第3课时

【典题诊断】一、 1 选取“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歌颂祖国,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 2 (1) 开头两句“要”的呐喊,写出了瀑布坚定不移、势不可当、一泻千里的特点。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无生命的瀑布当做人来写,粗看字字在咏物,细看句句在写人,写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用燃烧的信念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的战士。

二、 1. “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说自己是“你家的泥娃娃”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里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称海尔茂为“生人”则是因为丈夫海尔茂与她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 2. 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海尔茂表示自己已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3. 说明娜拉的动作,她边说边在做出走的准备,出走的决心坚定。

【专题强化】一、 1. 遥望六十岁;遥望年轻的时候 2. 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 1. 钱之江:表明和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立场,表达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代主任:威逼利诱钱之江归顺,既表达了他的立场,也体现了他对钱之江的佩服。 2. 示例:机智沉着,应对的话语既顺畅通达,又针锋相对;学识渊博,比如他对饮食的表述;乐观,永不言败。 3. ① 那你就是共产党的人咯?② 为革命的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 “生物在搬家”是指有些生物为了避免灭绝,远离原来不利的生存环境向别处迁徙的现象。 2. 高温、干旱。 3. 第③段说明的中心是: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迫使物种以更快的速度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作者列举了英国的逗号蝴蝶和长插蛛向北移动的例子并罗列了准确的数据,说明这两种动物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的速度之快;同时还举了美国黄石公园中美洲鼠兔的例子,将其1900年时生活的地点和2004年时生活的地点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中心意思。 4. “不少”是“多”的意思,说明许多生物正逃离赤道地区,向着北边较阴凉的地方移动,用在这里强调了“搬家”的生物数量较多,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更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5课时

【典题诊断】1.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2. 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的人比较多,含蓄地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出下文深一层的论证。 3. 内容上,强调小时候“我”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4. ① 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②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5. 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大家》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4

大 家

按事先约定,旅行社的中巴将于下午1时离去。归程漫长,路途险峻,不得不早点发车。大多数游客恋恋不舍地告别神秘秀丽的喀纳斯湖,按时上了车,只有三个人迟迟不归。

1时半,那三人仍不知去向,大家难耐车内的燥热,纷纷躲到树阴下抱怨,历数三个家伙的种种不是,从第一天上车就看他们不顺眼,没有一回准时的,耽误大家的时间就是图财害命,别是潜逃的特务吧?就他们那熊样,哪有人家特务那两下子。

2时,人还没回来,大家开始担忧,频频向远处张望。在这支临时拼凑的松散团队中,众人与三位失踪者毫无瓜葛,但同情心和不安感还是有的。湖区一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早年还有“湖怪”吞噬骆驼的传闻,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几个人不像缺心眼儿的二杆子啊。 2时半,失踪者总算出现了,每人骑一匹马,由哈萨克族小孩牵着,优哉游哉,毛发未损。原来他们的迟归,只是因为贪玩。

大家松口气,纷纷回到车上,准备出发。不料那三人下了马,并不上车,和导游打了招呼,就旁若无人地钻进路边的`一个小饭馆。

人们震惊了,愤怒了,这么晚回来,还好意思吃饭?素质太差!这不是欺负人吧?拿我们当什么了?谁去说一说,快开车吧,太晚了不安全,尽是盘山道,车翻了大家一起玩儿完,谁也跑不了。

愤怒了半天,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女人独自下车,前往交涉,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北京女人进了饭馆,试图阻止那三人点菜,建议他们买点干粮带走。未遂。向导游和司机求助,也未遂。导游、司机看来与饭馆老板很熟,他们伙在一起,劝北京女人不要着急。煎炒烹炸的油烟中,北京女人咳嗽两下,言词激烈起来,其关键词有信用、权利、做人、回扣、大家,等等。迟归者中的一个冷冷反驳道:“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人就代表大家了?”

北京女人满脸通红,疾返中巴搬救兵。谁知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北京女人进退失据,在阳光下傻傻地干晒。

3时,迟归者吃完饭回来。车上的人适时转了话题,谈起奶茶和伽师瓜。中巴启动时,北京女人突然出人意料地提议,由迟归者向大家道歉。

全体游客一愣,当即鸦雀无声。都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许多时候无声处不一定有惊雷。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有人小声说:“得了,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一些人随声附和:“那是那是。”

北京女人冷笑,自言自语:“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无人接话,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困惑地看着成人,中巴改换低档运行,地势陡峭起来。

1.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大家在不同阶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震惊了,愤怒了”和“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中两个“愤怒”的词性不同,前一个是_________词,后一个是__________词。“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这句话带有___________意味。

3.文章刻画北京女人主要用了什么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谁知道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这里“当救兵”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北京女人为什么说“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中“地势陡峭起来”相呼应的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抱怨、担忧、愤怒、怕事、谅解(开脱)

2.形容词;动词;讽刺

3.语言;比较正直、有自尊(意近即可)

4.①和北京女人一起去当面指责迟归者。

②大家不愿当面得罪人,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

5.环境;渲染了车内紧张、沉闷的气氛。

6.因为她从今天这件事上看到了中国人胆小怕事的奴性。

7.第一节中的“路途险峻”。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①你知道吗?有一种植物得天独厚,它不仅样貌美丽,而且还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瓶子草。瓶子草属于瓶子草科、瓶子草属植物,无茎,叶常绿,呈莲座状,叶中具有倒向毛,花葶直立,花单生,呈紫或绿紫色,喜欢在温暖、湿度较大和半阴、避风的环境中生长。

②你千万不要被它美丽的外表所蒙惑了,它以虫子为食,是个貌似温柔的“杀手”呢。嘿,有趣吧,咱们这就来看看它是如何捕食的。

③瓶子草的内壁非常光滑,并生有蜜腺,能分泌出香甜的含有果糖的蜜汁。你可千万别认为这些汁液是琼浆玉液,它并不是美食,而是危险的毒酒!原来这些蜜汁是专门用来引诱昆虫的。除了果糖之外,还含有名为Conline的有毒物质,昆虫食用了这种毒液,便会神志不清,或是麻痹、死亡。她的瓶壁上还生有一排排尖刺般的倒毛,可以帮助捕捉昆虫。瓶子的底部盛有液体,这是瓶子草捕捉昆虫的“水牢”,用以达到进一步“杀害”昆虫的目的。当昆虫受到香甜味的引诱前来吃蜜时,便爬到了滑溜的瓶口边缘,它要想钻进瓶里吃到更多的蜜,就会滑落到瓶底,掉进液体之中。如果掉进瓶底的昆虫企图爬出来,内壁四周的倒毛就会像卫士手中的长矛那样挡住它的去路,使其无法逃生;如果昆虫试图飞出去,它的翅膀会碰到倒毛或内壁,而又重新掉进液体之中。就这样,昆虫被活活地淹死在“水牢”里。

④瓶子草生活的环境潮湿多雨,土壤中的养分随雨水侵蚀而流失,为了在贫瘠的环境中获取足够的养分,这类植物只有借助捕食昆虫来生存。凡是被瓶子草的蜜汁所引诱了的昆虫一般都“难逃虎口”,那么,这些昆虫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呢?

⑤昆虫被“水牢”淹死后,瓶子草就会分泌酵素消化酶来进行消化分解。有的瓶子草科类植物不能分泌酵素分解小虫,它们就利用共生微生物来协助品尝此份佳肴。分解的最终产物,尤其是氮的化合物及盐类会由薄壁细胞吸收,整个消化过程类似动物的消化过程。

⑥瓶子草的捕虫“武器”虽然巧妙有效,但也有公然上门的挑衅者。比如有一种蛾子的幼虫,居然毫无顾忌地进入瓶中吸食,消化酶丝毫不能伤害它;还有一种蚊子,能够垂直降落和起飞,它将卵产在瓶子草的瓶底液体里,卵在液体中孵化成幼虫,幼虫又安然无恙地长成成虫,然后再展翅飞出去,而消化酶对它也毫无损害。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科学家去探索。

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它并不是美食,而是危险的毒酒。

②就这样,昆虫被活活地淹死在“水牢”里。

题2:貌似温柔的瓶子草,有哪些捕捉昆虫的“武器”呢?

题3:本是植物类的“瓶子草”却以“食虫”为生,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题4: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一旦昆虫被水牢淹死,瓶子草都能分泌出酵素消化酶来进行消化分解。

②凡是被瓶子草的蜜汁所引诱了的昆虫都“难逃虎口”。

参考答案:

题1:①指瓶子草蜜腺分泌的含有果糖和Conline的有毒物质的毒液。 ②指瓶子草瓶底的液体。

题2:蜜腺 倒毛 液体

题3:因为瓶子草生活的环境潮湿多雨,土壤中的养分多被雨水冲走了,为了获取养分,瓶子草只有借助捕捉昆虫来生存。

题4:①错误。因为有的瓶子草不能分泌消化酶,是利用共生微生物来消化分解的。

现代文阅读《扇子》题目及答案 篇6

(江西)现代文阅读扇子

黎戈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

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白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篾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寻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葛扇,悬挂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穿过千年时光隧道,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见理发店里有这种手拉的风扇。【A】小伙计拉着一根绳,扇子左右缓移,时间也被拉长了,太太小姐们一边做头发:一边瘸一搭没一搭地扛呱家常。春日迟迟,欲睡昏昏。反正闲妇们有的是时间要打发,降那一.最点心火,微风徐来的排扇也够了。

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不用说是仿生原理的朴素运用,羽扇有十羽和八羽之分,后来进化成比翼扇,即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只在末端象征性地饰以羽毛。羽扇是男人的物什,恪显名士做派的道具,羽扇名人有“羽扇纶巾”的公瑾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真不能想象,诸葛先生要是丢了他的三件套—一羽扇、纶巾、四轮车,会不会风采全无呢?

隋唐时流行纨扇,又称团扇,早唐时盛行腰圆纨扇,中晚唐为满月式样,纨扇近于现代的绢扇,以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它的使用者转向深闺。“轻罗小扇扑流萤”,隋唐女子都是腴美人,如果是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扑流萤,动作的幅度太大,就失了娇羞劲儿。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袖藏即可。市民图耐用,多用油纸扇,文艺青年大多使用素纸扇,图它可以挥毫泼翰,题诗作画。

扇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

言情小说中,扇子可煽情,比如李香君血溅桃花扇;可定情,比如西施赠扇给范蠡;可抒情,<桃花扇》就是靠一把扇子来抒情,并且贯穿情节起落的;可绝情,《珍珠令》里,女主角赠男主角折扇一把,即可以示绝交,扇同“散”,和伞一样,是很不祥的赠物。

武侠小说里,儒化的博雅侠客,手持一把小扇,以显其书生性情。江南七怪里那个执扇的妙手书生,还在扇子里面藏暗器、毒针什么的。有的扇子本身就是兵器,比如玉扇真人那把。

西方艺术作品里也常看见扇子的身影。【B】电影里的名媛贵妇手捏一把小折扇,一手牵裙角,莲步轻移,旖旎而行。歌剧中的.淑女用一种很有趣的面具扇,上面开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小洞,把自己的面孔藏起来,以示畏怯。

选自《私语书》,有删改)

a

19.这篇文章从扇子的发展史和____两个方面介绍了扇子。(2分)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朝代 扇子的特点和功用

东周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后期

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耐用,可题诗作画。

21.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扇子,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最后四个自然段中举一例 分析。(3分)

22.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4分)

二)(13分)

19.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答到“房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也可)(2分)[17教育网]

20.(1)长柄大扇,由奴仆执掌,表白强权,是礼仪扇。(1分)(2)用竹篾编成,扇柄附于一侧,落入寻常百姓家;机械扇,手拉使之转动生风。(1分)(3)羽扇(比翼扇)只用羽毛或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饰以羽毛,属显名士做派。(1分)(4)团扇呈圆形,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使用者转向深闺,展现女子的娇养美丽。(1分)

21.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介绍得全面且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目了然。(1分)

示例1:文章从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西方艺术作品三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

示例2:文章从可煽情、可定情、可抒情、可绝情四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言情小说中的功用。

示例3:文章从电影和歌剧两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功用。

(该题举例部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22.这篇文章言辞优美、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2分)

(分析示例)(2分)

A处画线句:“春日迟迟”、“欲睡昏昏”等语句富有诗意,文化气息浓郁。“闲妇们”、“太太小姐们”等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有一搭没一搭”、“拉呱”“打发”等词传神地写出了太太小姐们的悠闲生活。

《启示》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7

中考现代文阅读越来越注重语文自身因素的考查, 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从题型看, 主观性试题一路攀升, 客观性试题大为减少。从考查内容看, 加重了对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识记型试题减少;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对“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考查较多, 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读透”文章。从选材看, 阅读的材料选自课外, 选文更注重人文性, 强调以人为本。总之, 阅读考查无非是对学生基本辨识能力、基本分析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概括提炼能力、语言品味能力、手法欣赏能力、感受评价能力等基本能力的考查。而学生的这些能力, 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语文积淀过程。

面临中考, 大多数老师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做法, 根据“考纲”和新课标要求, 亦步亦趋, 按部就班地分块复习, 课内外结合的框架, 突出能力的检测。选取的材料大多是历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阅读题。可是这样重复的演练, 往往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缺少对学生答题中的盲点关注, 不可避免地走入了备考的误区。

那么, 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全面提高语文备考质量呢?现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复习实践来谈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及复习方法。

一、实现文本课外迁移

课文是教材编写者依据大纲或课标在众多文章中千淘万选而来的, 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文”, 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其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我们的课文, 注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 注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 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 从而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正因为如此, 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从课文中获得知识。

聚焦课文, 对这些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精雕细凿, 深刻消化, 使之化为培养语文素养的“养分”。然后以此为基础, 眼光“向外”, 通过对大量富有新鲜气息的时文的阅读补充,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成功的花……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雪雨。”读到冰心这句诗时, 笔者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惊喜, 多富有诗情的语文呀!如果孩子们进行创造性仿写, 相信会有灵感的火花产生。再拿九年级的几篇课文来说, 《鼎湖山听泉》、《小石潭记》、《雪》……哪一篇不是文学类文本的精美范例?它们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是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都值得我们去品味, 对这些文章必须精读。

精读文章要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重点难点, 找好教材的切入点, 创设好教学情景, 以引发学生读书、思考和训练。教学时, 要注意文学欣赏的感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对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赏中, 学生可以尽情的在文字海洋中徜徉,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加强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对美文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及语言等进行品味赏析, 熟练掌握课内文章的思路方法, 以便在进行知识点的课外迁移时能迅速从脑海的“资料库”中搜索到相关信息。

二、拓宽课外阅读空间

立足文本之后, 加强课外阅读, 生活是唯一源泉, 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鲜明的作用。提高课外文章的阅读能力, 这是做好阅读题的根本保证。从笔者从教多年的经历来看, 凡是喜爱读课外书的学生, 阅读的速度、阅读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超过不爱读书的学生, 语文成绩没有不优秀的。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漫长的文化积淀。最为有效方便的积累办法, 就是读书。

近年来各地中考阅读试题的材料都选自课外, 大都是一些大家的文章。从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记叙文选材情况看, 所选的记叙文除了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之外, 还体现了人文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说明文阅读选材更注重了知识性、趣味性、可考性的结合, 并趋向于科技作品的阅读理解。所以, 我们平时要多留心具有这类特点的文章。

1. 化整为零, 坚持阅读。

初三虽然功课紧, 笔者一直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抽出一些时间读书看报, 至少每天坚持阅读浏览一篇文章, 把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抄或剪贴, 有条件的话, 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适当交流。一周适当地抽出一点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的好文章, 如毕淑敏等名家的千字短文。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让学生抓紧点滴时间坚持阅读, 同时也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中呼吸到一缕缕新鲜的空气。

2. 忙里偷闲, 适当摘录。

在平时的阅读中, 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 整理到摘录本上, 并利用晨读等时间让他们朗诵其中的片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学习状态得到了调整, 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释放。

3. 纵横古今, 学科整合。

“语文”的范畴正在不断的变大, 一个知识全面的学生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对待阅读。平时的学习中, 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注重各种知识间的联系, 灵活进行语文学习, 以广泛的阅读面和广博的知识来赢得胜利。

三、引导提炼阅读目标

回答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对一篇文章理解能胸有成竹, 能展现思维, 智慧的火花, 但若能从中走出来,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来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更能提升境界。为此, 在阅读课上笔者尝试让小组之间提供美文, 并大胆创新, 设计问题, 实行一种让学生直接介入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现代文阅读训练课的模式。

教学中, 运用质疑的方法,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使其积极思考, 认真读书, 达到导读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比如, 在提炼文章主线方面,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如下的引导: (1) 从文章的题眼入手。如《鼎湖山听泉》中的哪个字是全文主旨? (2) 从提纲中提炼主线。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为课文列出提纲, 尔后归并排列, 形成一条主线, 展开学习。如《春》一课的学习, 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随后自主列出课文提纲, 根据内容归并出:盼春;迎春:一切——“草、花、风、雨、人”;赞春。借助这一条主线, 阅读课文就轻松了。 (3) 从主旨中提炼主线。这样, 让学生从被动答题的地位改变为主动实施者的地位, 在学习中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在平时的答题中能有意识地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从而轻松自如地驾驭文章。

四、强化阅读解题技巧

现代文中阅读中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特点的文章, 要结合文体特征的阅读难点进行训练。

1. 记叙文、散文类型的文章的阅读。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一篇文章进行多层次地阅读。先是整体阅读,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没有整体阅读, 就把握不了思考与解答具体小题的内容背景与语言环境。其次是文体阅读, 即将作品纳入文学体裁阅读中去理解把握, 是散文的就要从散文的形散神聚的角度去理解, 是小说的就应该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上去把握。这样可以更快捷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及艺术特色。第三, 立体阅读, 指的是把作品放置到自己既往的阅读同类题材或同一领域的作品中去, 调动平时的积累和生活体验, 找到阅读的感觉, 进行比较分析。

正确地阅读之后, 就要注意解题的技巧了。比如题目的含义及作用这一考点, 笔者专门选取了《父亲的斧头》、《老海棠树》等中考题给学生训练。如试分析文章标题“父亲的斧头”的作用。参考答案是:“是指父亲一生以锻造斧头为工作 (1分) ;“暗喻了我是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教育出来的儿子” (2分)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全文后, 从中归纳出此类题的答题思路和要点:一是文章原文可能会有解释的表层含义。二是题目具有比喻、象征或引申的意义, 这就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寻找答案。题目的作用主要有概括内容、行文线索、表现主旨、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如此专项训练, 学生应对这一考点时就不用盲目瞎扯了。像这样的考点很多, 如文章的线索的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语言的赏析、开放题的答题思路等, 只要我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 一定会效果显著。

2. 实用类文体的训练。

实用文体包括说明类和议论类两大类。

(1) 说明文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如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等。考点训练讲究精确, 比如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考点, 我们通过训练, 引导学生归纳了如下答题要点: (1) 表态:不能删。 (2) 定性 (什么上的限制) + (替换法) 解词或解释句子。 (3) 若删去, 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 (太绝对了) 。 (4)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分点训练, 在答题技巧上给学生点拨, 在答题的过程上给学生细化成一定的模式、学生做题时就不会丢三落四, 错误百出了。

(2) 议论文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拥有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因此, 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时文, 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形成正确的看法。考点训练中如何找准论点, 这是议论文考查的重点。要让学生明确论点的特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明确论点常常出现的位置: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 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如《论美》。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 还可以用以下方法: (1) 分析文章内容, 有助于找出论点; (2) 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3) 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总之, 无论是哪一种文章的阅读都应遵循以下思路: (1) 阅读文章, 整体感知:通读材料, 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 大致脉络层次。 (2) 审明题干, 明确出处, 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 精读、分析、概括。 (3) 整体分析, 全面作答, 分点表述:结合主旨, 抓住关键词句, 理清答题步骤, 用术语分点作答。

3. 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常见问答题型。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句的主要作用;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用自己的话谈谈对句子的理解;文段中主人公的性格判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根据语境, 补写心理活动;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文段中事例的概括;划分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层意;提炼中心、主题;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 (说明内容)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文段 (各种文体) 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辨识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 (分论点) 的句式, 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启示》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8

关键词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赏析评价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赏析评价三个层级设计题目,结合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归纳出客观性现代文阅读的出题角度和技巧,

一、理解能力的考查

理解能力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句含意的辨析能力,有三个层面:

1对说明对象内容的理解

一篇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主要说明对象进行说明,现代文阅读题的第一题往往就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设题,要求把握说明对象的各种属性,特别是本质属性。如2004年重庆卷对“报复效应”的理解,设置了四个选项,A项从技术造成的结果解说“报复效应”,“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是原文的意思,但根据全文和题干的意思,这句话不是“报复效应”的本质属性,所以是错误的:再如2004年全国卷对“人体干细胞一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理解、湖北卷对“太空行走”的理解等。

2对文中词语临时义的理解

词语有着本身约定俗成的意义,这是词语的固定义。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的意义有了变化。设题者就从词语的概括义、语境义、情景义、指代义等进行设题。如2004年江苏卷解说“草堂的文化意义”的指代义、北京卷对“生命气息的载体”和“心灵欲望的载体”的理解等。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

3对表情达意句子的理解

句子除表述客观内容外,还有结构、思想上的作用。试题对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含蓄句、哲理句、过渡句、修辞旬、总结句、复杂句或例说句等进行设问,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说这些语句的含意。如2004年福建卷对“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意思的理解。广东卷对“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的理解等,都从具体的生活和抽象的精神两方面设计题目。

句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有整体意识,在比较中把握。把握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记叙、议论、抒情的句子间的关系,弄清表达的观点、抒发的感情:根据文章本身提供的信息对文章的结构、思路进行分析: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句子的含意。

二、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层级的内容主要考查筛选、分析、综合等能力,出题角度有:

1对最新知识、重要概念、理论设想的筛选整合

要求辨别、筛选某概念、知识、理论的准确阐述,对相应的区间筛选等。如2004年北京卷18题“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是对新知识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的作用,合成的蛋白质具有记忆作用的考查。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要抓住文段中的指代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句、过渡句和标题等,可以采取压缩主干,由大到小依次筛选。

2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概括

结构和思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设题一般是从对文章结构层次和感情抒发的角度人手。如2004年全国I卷18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就是从考查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把握。湖北卷的20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也是考查对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要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把握语句间的组合关系和在情感上的细微差别。

3对人物、景象、事物和事件等内容要点的概括

文章总要记叙、描写、说明一定的内容,表达情感、传递知识等,文章内容多涉及人物、景象、事物和事件。命题从这些角度设题,要求从文章中按一定的要求筛选整合或分析概括出主要内容。如广东卷20题。“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就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全国卷I“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辽宁卷对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的筛选等。

4分析综合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的思想观点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赞同或批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相辅相成。命题多要求从文章中提炼出隐含信息。如2004年全国卷Ⅱ第20题“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题就是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5推断和想像

近几年的考试中,科学类文章的最后一题,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地推断或想像。出题角度有根据文中的景物特征,推断时令、地域等相关要素;根据事实理论,推断作者的观点、情感和态度;根据说明对象特征,推断出发展趋势和变化等。近几年的所有科技文的最后一题都是要求学生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选项中的内容的对错。如2004年广东卷的想像推断题的四个选项:A是从绿茶的性能上推断;B是推断白茶的特点;C是茶叶的制作中维生素含量推断:D是从咖啡和茶的经济价值推断。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是有一定难度的考查要点,要注意整体理解,对基本信息要准确提炼,把握文章的隐含信息,挖掘出对问题的明确看法、角度的变换和材料的内涵等。

6赏折评价

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思想观点,多在现代文阅读的五选二的客观题中出现。但从2004年的15套卷中可以看出,在主观题中也加强了对赏析评价的考查力度,全国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四卷12个题目中,有6道题涉及到赏析和评价。

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赏析考查的题型有两个:一是选择题的单项考查,一是主观题的综合考查。如2004年全国卷I的21题五个选项中四个是考查鉴赏能力的,Ⅲ卷四个题目有两个是考查赏析能力的。

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态度的设题。要求考生是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述的哲理,抒发表达的情感全面认识、分析、判断后,对文章的思想作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如全国卷Ⅲ的第20题也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命题原则

1命题的层次原则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命题上十分尊重考生的阅读规律,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理解”为切入点,有层次、梯度,形成一定的规律。

一般设题的顺序是:正确理解文中的词句意义: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的语言信息并整合、归纳: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或想象;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评价作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等。

2命题的设计原则

从多年高考现代文试题可以看出,在命题上有下面几个原则:

(1)设计题目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遵循阅读规律,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有层次,体现由语意到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有梯度,题目由浅入深,形成系列:

(5)题型相对固定,由单项选择到简答。最后是多项选择:

(6)由单一命题向综合命题过渡,强化赏析和评价能力的考查力度:

(7)突出人文关怀,题干设计点明重点,利于考生思考。

总之,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客观性现代文阅读的时候,在把握高考考纲的前提下,要深入研究高考命题走向,归纳出读题干,找出处,作比较,定答案,十二字解题方法和技巧,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考点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水平,让学生解答阅读题时得心应手。

上一篇:荡漾在记忆里的笛声初中作文700字下一篇:用同学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