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整体性设计

2024-06-23

智能整体性设计(精选6篇)

智能整体性设计 篇1

1引言

绿色与智能是建造现代建筑的必然统一,是构成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矛盾体的两个方面,从总体上来看,虽然现代智能建筑不一定是绿色的,但是,现代绿色建筑就一定会是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功能性的,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保证建筑绿色节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它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技术手段,而建造绿色建筑才是智能建筑的目标。绿色与智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排斥的矛盾的统一体,即构成了绿色智能建筑的整体概念。

绿色智能建筑是指以绿色建筑物为平台,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健康、安全、适用、高效、舒适、便捷的建筑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即是说,绿色智能建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就是要采用智能化技术,最优化地有效应用可用资源,以提高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它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

绿色智能建筑充分体现了人类建筑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把现代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与智能建筑技术高度集成融合在一起。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既包含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又包括了智能建筑大多数的主要子系统。

2 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整体性

在绿色智能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处理好人一机一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中,人是主体,机是指建立在建筑平台上的智能化系统,建筑环境是平台,又是处理的客体。绿色技术属于建筑环境平台,属于建筑技术的范畴。建筑环境平台和智能化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建筑。

2.1 绿色和智能的辩证关系

绿色与智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常我们碰到的建筑与智能的关系上,建筑与智能是一对矛盾,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绿色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会导致对建筑布局、从形式到内容的一场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衡量建筑智能化系统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系统整合集成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如果建筑不能做到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健康舒适,那么智能就很难做好。反之,建筑做得再好,如果没有适应时代的智能化系统,那么,这座建筑也是徒有其表,无法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功能。

目前令人忧虑的现状是:承担绿色建筑工程的建筑师们不想或不屑于去管智能化设计。而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自动化、通信专业的技术专家们对智能建筑的理解相当浮浅,又绝少想到建筑环境平台,甚至根本不提绿色建筑的功能要求。这两种普遍存在的片面看法都会造成建筑(绿色)与智能二者的脱节。

2.2 绿色智能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

绿色智能建筑首先是低能耗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建筑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模式息息相关。建筑智能化就是通过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比如:运用楼宇自控系统的节能策略,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控制精度,加强空调设备最佳启停控制,搞好新风量节能控制,优化控制算法进行节能控制等。

绿色智能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是整合设计和系统集成,可以说,没有系统集成的绿色智能建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把不同功能、不同技术、不同厂商、不同要求、不同操作平台,不同接口的不同设备和系统,用一个统一的整合系统把它们联接起来,协同动作。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

(1)功能集成:将相互独立的功能子系统聚集在一起完成系统建设目标。

(2)技术集成: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产品进行功能集成。

(3)信息集成: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设计,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2.3 绿色智能建筑的集成系统

绿色智能建筑的集成系统将各种绿色基本要素和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能耗监控、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其中,绿色基本要素集成主要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子系统、节能与能源利用子系统、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子系统、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子系统、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子系统等。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则建立在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等各子分部工程的基础上。统一构建的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通过对建筑物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实现能源分项管理、能耗监控管理、能耗分析审计和动态能源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优化管理和为使用者提供最佳的信息服务,使绿色智能建筑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并具有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

一体化系统集成(简称系统集成)是绿色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包括绿色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优势,即把现代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与建筑智能化技术高度集成融合在一起的关键所在。因此,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绿色智能建筑,其技术的应用应首先强调技术的综合一体化集成。

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既包含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又包括了智能建筑大多数的主要子系统。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通过数据管道技术将异构于各子系统的数据信息传送到一个公共的数据库系统中,完成了基本数据记录的工作,为其他系统分析这些数据信息提供基本准备工作;并综合各子系统最核心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分析、报表和决策分析,由此可简化系统管理的程序、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高效管理。

3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征

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人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一方面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建设的实践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两门高度相关的建筑学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通过建筑领域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生态问题、新能源应用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问题的解决,使国家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办公和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绿色智能建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在发展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核心。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征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1)社会内涵:主要指绿色的理念,强调环保节能、健康、舒适、高效和安全,包括建筑物整体规划设计和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模式、经营管理信念、价值观念、制度体系、行为规范等。注重建筑物理基础设施、环境的综合节能和环境的整体安全以及绿色智能建筑系统结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与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演变,为适应这些演变而采取的相关建设理念与策略,如:绿色智能建筑的等级评估、系统集成体系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与系统融合构建等。

(2)技术内涵:主要指绿色环保技术和建筑智能化技术,其中绿色环保技术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排、环境保护以及新能源开发、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节能环保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图像显示技术、综合布线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智能卡(IC)技术、云计算服务与物联网支撑等。绿色智能建筑需要具备及时响应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能力,达到“智慧”状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4绿色智能建筑的效益分析

绿色智能建筑工程建成后,投资开发商将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成果收益。绿色智能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一方面,绿色智能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毫无疑问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方面,发展绿色建筑要立足于现代人的生活水平、审美要求和道德、伦理价值观;要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状况和现代的技术体系,用现代的技术来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满足现代生活产生的需求。

4.1 经济效益

(1)节能是绿色智能建筑最重要的经济效益之一。在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中,包含各种节能设备和措施以及建筑设备、空调、照明等方面的智能化的能耗监控控制系统。在类似的室内人工环境条件的前提下,绿色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可节能50~60%,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系统集成的先进性可大大节省建设成本。在绿色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由于采用系统集成和过程控制等先进方法,与传统建筑各系统独立的建设方法相比,大约可节省30%的投资。

(3)整体设计的合理性大大提高了运行管理效率。通过严格的系统设计,提高整个绿色智能建筑的优化设计水平和实用性,可大大提高绿色智能建筑的运行管理效率,从而减少人工投资。与传统建筑的管理方法相比,可提高运行管理效率20~30%。

4.2 社会效益

绿色智能建筑的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的明显,有的隐蔽却影响深远,可概括如下:

(1)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绿色智能建筑工程的建设,代表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代表了设计师更新的设计方法,将改变传统建筑的建设方式,提高建筑行业的科技含量,避免技术不规范、实用性差、投资不合理、市场混乱等不良现象,推动建筑业朝着健康、有序和协调的方向发展。

(2)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绿色智能建筑工程的建设,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逐步形成健康、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如有意识地考虑到节能节水,考虑到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考虑到控制吸烟等。

(3)促进建设事业的规范化发展:在建筑领域内解决环保向题,是基于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基于设计师、工程师设计理念和工具的更新,同时也基于新技术对传统设备的升级改造。在绿色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可形成大量的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有关部门制订信息时代有关建筑行业的各项政策、法规具有重要作用。

4.3 环境效益

(1)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在绿色智能建筑物内部,通信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可靠的安全防范系统、自动控制的温度、湿度及新风量,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环境空间,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2)绿色智能建筑的节能效益可直接减少能耗,对减少环境污染做出贡献。绿色智能建筑是发展城市环保技术、美化城市环境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4.4 绿色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综合效益

以往给人的印象是:绿色建筑是昂贵的,走的是贵族路线;而智能建筑的特点是低投入、高回报,走的是平民百姓路线。对于绿色智能建筑来说,由于在绿色建筑中引入了建筑智能化技术,特别是采用了能耗监控系统、动态能源管理系统等现代数字化设备,能对建筑的舒适度与能耗进行自动、高效、实时控制,好像整个建筑一下子变得“聪明”起来了。因为建筑物的舒适度与建造成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采用智能化技术实现舒适度与建造成本之间的平衡,就可以达到降低绿色智能建筑建造成本,实现其“平民化”的目的。

在实践中,要实现绿色与智能有机结合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绿色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各个子系统的特点,以系统、全面、全局的观点进行整合设计,使所有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取长补短、协同动作,从而使建筑的舒适度与建造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状态,既能减少系统投资,又能大幅度地降低能耗。换言之,通过绿色智能建筑有效的系统集成,建筑的绿色节能目标也可以在投入增加很少的情况下实现。

智能整体性设计 篇2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内容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发生着密切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地理环境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均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个功能不同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在外界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并导致其他要素连锁变化,进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教学重点】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教学难点】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教时】2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辩论法、自主学习法。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投影图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板书】【承转】【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举例说明景观图中地理要素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气候

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河流

地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

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P93活动题。讨论水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中是如何转换的?能量是如何流动的?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

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样达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要求学生分析案例1和阅读材料,找出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环境物质循环过程: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先从图片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整体感知本节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进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组成及各要素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用图表分析、简化地理问题

【投影图片】【投影小结】

出示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说明他们不仅是物质在循环,而且也有能量的流动,通过这三大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理

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温故而知新直观显示五大要素的相互联系 【板

书】【学生思考】【教师小结】【学生思考】【学生活动】【承

转】【投

影】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图5·2中,树如何自养?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转入平衡功能。在同一幅图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出不同的问题,比较容易入手,学生也能接受。【学生活动】【投

影】【教师小结】【小结板书】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多发食物、水源丰沛、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少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印证结论。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承

转】【学生讨论】【投

影】【教师小结】【学生思考】【板

书】【学生活动】【教师小结】【承

转】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产生新功能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面积下降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水旱灾害增加土壤冲刷、变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风化加快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过程:水土流失。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P95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后,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用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对一般性的自然地理过程进行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由内因影响转入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录

像】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98年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教师小结】【投

影】【板

书】【学生讨论】【投

影】【辩

高中政治作业整体性设计策略 篇3

一、前置作业:为有源头活水来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时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上,即要了解学情。如何把握好教学前的真实学情?设计前置作业,引导学生预习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根据政治学科特点、前置作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初步阅读型

教材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初步阅读教材,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原理,并能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从而带着“资源”和问题进课堂,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资料收集型

政治课有许多教学内容生活性、实践性很强,也不难理解。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资料,拓展知识,感悟生活,丰富课堂学习资源。如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某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对身边同学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进行了一番调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展示,并发表看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不言而喻。到这里,教学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了一半。这堂课的成功,“前置作业”功不可没。

3.简单练习型

练习是反馈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在前置作业中设置简单练习,让学生自我评价、发现问题,不失为一种掌握学情的好方法。教师可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瞄准教学的着力点,解决学生的疑问,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置作业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要求具体,操作性强。前置作业的问题设置应当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通读教材第×页至第×页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圈起来,把关键词点出来,把重点知识原理划出来。“圈、点、划”这样简单的动词清晰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二是立足基础,针对性强。学生完成前置作业是为课堂上更加高效地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作铺垫,并不是要完全学会、学懂,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才是最佳学习状态。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问在知识的生长点,导在知识的可疑点。四是问题精炼,激励性强。前置作业中的问题不能太多,太多会增加学生负担,也不能太过简单,过多简单的问题会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前置作业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尝试,起到“引路”的作用,既要保证学生能初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对于学生而言,完成前置作业是探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为课堂学习奠基;对老师而言,根据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抓住教学的着力点,切实改善教学效果。可以说,前置作业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活动的源头活水。

二、课堂检测: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前面的预习、思考,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会产生一些疑问,他们期待着课堂上的解疑问答,这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检测是课堂教学中检查解疑答问效果的常用手段,具有趁热打铁、反馈及时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检测对学生的前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简单考查,以了解学情;也可以针对重点、难点内容的学习及时检测,以反馈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根据教学要求的不同,课堂检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选择判断型

教师可针对一些重点、难点概念和原理,立足学生可能会发生的错误,选择或设计检测题。判断可以是纯概念的辨别,看学生概念理解是否到位;也可以是具体事例的辨别,看学生概念的应用是否准确。选择题既可考查概念是否掌握到位,也可考查概念和原理的应用是否准确,还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如在讲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内容时,区分不同的分配方式是难点,在“课堂检测”中可设置判断题让学生辨别:①工资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属于按劳分配。③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形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通过辨别,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最根本的区别是所有制基础不同,按劳分配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按生产要素分配则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弄清这一点就不难区分了。

2.合作探究型

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检查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这里的“情境”不仅可以为检测反馈前置作业而设置,也可以作为过渡、提升而产生,还可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而深入探究。例如: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有不少教师由于不了解学情,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逐一讲解,再进行辨别,导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来不及突破,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一内容,在完成前置作业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巴西世界杯的中国元素”设置如下问题情境:2014年6月,世界杯足球赛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但不少“中国元素”为世界杯的举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数座世界杯球场的建造工程中使用中国三一重工集团的起重设备;卖得最火的世界杯小饰品主要是由义乌的小型加工厂供应;球迷中大部分人的随身物品都将经由“中国制造”的安检设备进入场内;运动员使用的球服、围巾等多为“made in china”;来自全球各国的球迷前往著名的里约马拉卡纳体育场乘坐的动车组由中国长春制造;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为世界杯提供资金赞助。材料是怎样体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此题应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跨国公司的作用进行阐述。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跨国公司的作用并不是难点,学生基本能回答正确,经过老师的点拨,完全可以掌握。如果进一步提问:中国产品为什么进入世界杯赛场,可用来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积极影响,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对于探究型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要大力推行生生互动、生生互评。

3.实战应用型

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并不能排斥基本应试能力的培养。政治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之一,同时也肩负着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基本任务,甚至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学生是否能较好地完成学业水平测试,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这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但是,对于政治学科而言,课外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针对重点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增加实战应用型课堂检测,以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实战应用型课堂检测应当以主观题训练为主,要求学生动动笔,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查学生的解题方法与能力。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情境材料不能太长,以选取一些问题“片断”开展有针对性训练为宜。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答题情况,并由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及时点拨,适时开展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素养和能力。

科学合理的课堂检测应当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避免重复,精确高效。要避免和前置作业中的问题简单重复,要体现层次递进的要求,要能激发学生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探讨。课堂检测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二是针对重点,突破难点。这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和主攻方向,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线,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构建高效课堂。三是一题多用,指导学法。学法指导可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最为重要。课堂检测可以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疑问,为教师开展学法指导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因此,课堂检测既为巩固知识而测,也为提炼方法而设。

课堂检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及时检验。当学生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及时给予引导、解释、点拨,以求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或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检测,值得研究。

三、课后作业:而今迈步从头越

课后作业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达到“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境界。对于一名老师而言,找一份习题是很简单的事,但要认真设计一份有针对性、与前置作业和课堂检测一脉相承的课后作业,则须要付出相当多的劳动。课后作业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选择性作业,体现差异性

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练习,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优势得不到发挥;有的学生“吃不了”,长期压抑,自信心逐渐丧失,甚至作业一抄了之。新课程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多元智能理论也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无论是旧高考模式,还是新高考模式,政治学科都不可能成为每个学生的高考必选科目。这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设计巩固练习时,也要大胆创新,设置不同层级的习题,形成选择性作业,对学习能力和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2.行为性作业,体现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所谓行为性作业,就是要求学生行动起来,在做、观察、调查、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感悟社会规则,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在布置巩固练习时,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形式死板,效果较差。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要求学生适时开展一些调查研究。例如,在学习《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这一内容时,可以布置如下作业:回家调查收集身边各种不同类型的广告,来校后交流,说说这些广告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并做了很好的交流。学生调查、交流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再认再现过程,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

3.自主性作业,体现趣味性

自主性作业完全是学生基于兴趣的自主生成、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教师只提供话题,不提供材料、设置问题、安排任务。自主性作业不拘泥于传统的习题、探究等形式,而是要培养兴趣,提升学科综合素养,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追求人文性与生命性的感悟和体验。自主性作业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到,而是为对本学科感兴趣并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深入探究的平台。例如,学生可以举办时政论坛,可以参加时事类社团,可以开展时事辩论会,甚至可以渗透到学校的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中,对一些热点话题开展讨论、辩论。自主性作业是学科作业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学科素养的再提升,而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应付自如。

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一是“有理”。题目的设计要立足重点、体现易错点、关注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还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对之前设计的练习大胆作出调整,始终盯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有利”。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要有收获,既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提升,也表现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既有知识的收获,也有实践能力的提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并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三是“有节”。选择性作业的量要恰当,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有的内容必须有主观题,有的甚至可以没有课后作业,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等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巩固练习。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通过课堂学习并不能完全掌握所学知识。课后作业就是要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再思考、再巩固,使学习能力获得再提升。只有当学生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的讲解,独立自主地完成对问题的思考、解答,甚至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时,才能达到“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境界。

学校整体设计方案 篇4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校舍基本情况

胡庄小学位于潘集镇户胡庄村,始建于1964年,学校辐射半径4公里,服务人口4000人。学校占地面积10325平方米,其中建筑用地面积793平方米,校舍主要由教室、办公室、图书室、厕所、围墙等组成。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赢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学校现有校舍1栋,建筑面积793平方米,含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63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63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2009年9月,潘集区校安工程排查小组对学校校舍进行了安全排查鉴定,排查鉴定结果为:

教学楼为不安全建筑,需拆除重建。

二、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工程建设具体规划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中小学校的整合,我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人文优势,学生将集中于我校,预计几年后,学生数量增加,教育教学规模扩大,现有的校舍、办学条件、教学设备,远远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我们根据校舍安全排查鉴定情况,结合学校发展前景,按照淮南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的意见,特制定学校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改建规划:一年内完成校舍拆除重建工作。

为了提高校舍抗震防灾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和淮南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2011年3月,我们将拆除现存危房,并计划重建总面积为800㎡的校舍。工程分一期进行:工程建筑面积为800㎡,投资80万元。框架结构,条形基础;平顶屋面,防水隔热。能达到7级以上抗震设防标准,预计2012年9月竣工。

经过重建以后,我校将成为一所能满足350名学生以内的胡庄学校,校舍将均达到7级以上抗震设防标准,具备综合防灾能力,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要求。那时,我校将成为一所校舍安全美观,家长满意的学校。

三、工程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了紧密配合淮南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搞好我校校舍安全工程工作,确保我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特成立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

长:王怀新

副组长:乔长波

成员: 李

王怀生

王建胜

(二)坚持“四制”和“七统一”。即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组织工程质量管理,统一申请项目资金拨付,统一组织项目统计,统一组织项目工程验收。所有资料要整理归档。

(三)加强质量监督,坚持依法办事,规范建设程序。在工程立项、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

(四)加强资料管理。所有资料要整理归档,并上交一份到区校安办。并建立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校舍安全工程要向社会公布,工程项目要将项目负责人、施工队伍、设计单位、监理监督人员等公开,便于群众监督。所有项目要公开招投标,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预决算审计等要列入校务公开范围,接受社会监督。

潘集区胡庄小学

论书刊装帧艺术设计的整体性 篇5

[关键词]书刊装帧 整体性 内容 形式 时代性 民族性

书刊装帧设计是决定书刊结构、形态的艺术创作。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为读者构筑丰富的审美空间。装帧精美的书刊,具有美的诱惑力,能深深打动读者,一册在手,辗转玩味,流连其中,爱不释手。

装帧设计是一种整体的艺术。它包括封面、插图、版式编排、护封、书脊、扉页、字体等除文字内容以外的所有设计。书刊装帧艺术设计要注重整体性原则,以完美体现书稿的整体面貌为任务。如果没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就会造成装帧设计上的盲目性,造成形式与内容相脱节,甚至自相矛盾,分散零乱,支离破碎。因此,注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既要重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又要重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装帧设计才会在整体性的统领下,形成美的合力,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书刊装帧艺术设计的整体性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书刊是人类思想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之一,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装帧设计师要把“文稿”成型为“书刊”的时候,必须借助装帧设计这个中介,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这一法则。装帧设计师对书稿的内容要深入了解,工作准备得越细致,装帧设计的形式就越能更好地表现书稿的内涵。封面、插图、版式编排是装帧设计的三大元素。设计师要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进行整体构思,用简洁高雅的封面,精美准确的插图,灵活多变的版式编排为文字锦上添花,让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一)简洁高雅的封面

封面艺术风格在一本书刊的整体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封面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推销员,能招揽读者,书刊封面设计要体现书刊的思想性、内容性、艺术性,让形式与内容巧妙地、合理地融为一体。

封面的构思十分重要,要为书刊的内容服务,要用最感人、最形象、最易被视觉接受的表现形式。封面设计要有视觉冲击力,有美感,应该要善于想象,探索创新,构思新颖,标新立异,不落俗套,尽可能回避熟悉的构思方法和常见的构图形式,以及习惯性的技巧手段。封面设计时可多用象征性的手法。这种手法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意境,也可用抽象来意喻具体的事物。2006年,笔者应出版社之约,设计小说《女人汤》的封面。《女人汤》是描写民国初期女性的小说。小说讲述女主人公多舛的命运:她们生活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化蛛网之中,难以挣脱封建传统的羁绊。小说也展示了三坊七巷的民俗画面。为了能准确和艺术地把握书稿主体内涵,笔者除了认真地阅读文稿,还多次与作家商讨,细心揣摩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的精髓。笔者在设计这本书籍封面时,浓缩了三坊七巷老街古韵和书的中心内容,设计了几件小道具,来表现故事的内涵。封面上方有雪白的粉墙和堑刻精美图案,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马头墙。高高的马头墙昂然前伸,若骏马嘶鸣,樨头堵面上的灰塑人物似乎仍在铿锵上演奕叶流芳的传奇。封面下方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一口古井,井旁放着一只精致的红色绣花鞋。在设计小说《女人汤》封面时,笔者力求构思新颖精巧,让强烈的色彩对比统一于架构之中,鲜明的节奏律动跳跃于整体的布局之内,色块的张力和谐于总体的合成之中,明快的曲线起伏于有机的造型之中。这样整体设计突出了民族地域特色,强调了内容和形式和谐的统一。

(二)精美准确的插图

插图是文学和美术相结合的產物。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在插图设计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优秀的插图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创作,对文章加以立体的阐明,又能从文章的局限里跳出来,发挥创意的想象力,创造出具体、生动、鲜明、独特的视觉形象,追求方寸之内广阔的天空。它的力量能补足文字之所不及,增强文章的直观形象性和感染力,引发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获得艺术的享受。

插图与文字内容在书刊中要相映成趣,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插图要讲究版面的整体效果,把插图当作文字的图解,或把插图当作版面空白处的填空物,都是不正确的。一本书刊的插图应该风格各异,变化多姿,有具象,有抽象,有夸张,有象征,有装饰……笔者创作了许多富有浓厚南国风情的黑白插图,有夸张变形的人体、鸟兽,有富意深奥的天体,有象征爱情与幸福的花木虫蝶……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创作立意富于变幻。而此种主观想象是建立在形式从属于书稿内涵的客观基础上,因而显示出插图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插图艺术家还应该突破传统观念,扩大插图的范围,在技巧手段上不拘一格,或摄影,或卡通画,或电脑制图,花样不断翻新,把插图艺术的视觉美感带到一个奇异的世界。

(三)灵活多变的版式编排

版式设计也是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版式的编排设计是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的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艺术而合理的处理。合理的版式设计是体现正文内容逻辑性的有效手段。书刊版式进行整体设计,能让读者易读、爱读、得到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能让读者在享受美感的同时,接受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强化整体意识要将版面的各种编排要素做整体设计。文章、标题、字号、图片等的大小处理,各种线条的运用,黑白灰面的对比,空白的去留都要运用艺术规律进行设计。比如,有意识的留白与盲目的留白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讲究留白之美,能拓展版面的视觉空间层次,使版面布局清晰、疏密有致,有利于烘托文章的主题,并能集中读者视野,给读者恰当地留出视觉休息和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其在视觉上张弛有度。装帧设计在色彩的形式、字体大小、疏密等方面也要讲究,在传播信息的同时给人一种韵律美的享受。字体不能随意地简单铺陈堆砌,而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富有变化。色彩处理是设计中的重要一环。色彩的运用要考虑内容的需要,要有丰富的内涵,要有深度。用不同色彩对比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在对比中力求统一协调。

二、书刊装帧艺术设计的整体性应该是强烈的时代性和浓厚的民族性的和谐统一

书刊是民族文化的记录,它的设计也要符合所在地域的民族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同时,它又是时代精神文明的产物,它的设计要符合当代审美倾向,具有时代感。

(一)强烈的时代性

书刊模式的国际化,使装帧设计时代性的重要日益突显。善于运用现代设计的表现形式,使之充满时代感,这是装帧设计的生命活力的所在。电脑参与设计,提高了效率,促进了装帧设计的现代化。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装帧设计师插上科学的翅膀,翱翔于现代化的装帧设计领域,对提高装帧设计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书刊装帧设计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在设计中只注重电脑技术的运用是往往不够的,人的思维的创意和设计的严谨是电脑所不及的。电脑技术的介入仅仅是创作手段的变革,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因素,离不开人的审美、创意、构图等,人在其中起着主导或操纵的作用。与电脑相比,人的价值在于独创,有深遂的立意构思。然而有些装帧设计人员为电脑所带来的绚丽效果感到欣喜,沉迷于电脑的特技效果。他们反客为主地把书籍装帧设计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电脑,长此以往会降低设计水平。因此,装帧设计师不仅要娴熟地操作电脑,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力求构思和设计第一,手段和制作第二。这对装帧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加强对艺术整体性的把握。

(二)浓厚的民族性

我们要重视书刊装帧设计的民族风格。民族性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概念。愈有民族性,便愈有世界性。一个民族的气质总是最内在又是最表层的。内在是一种素有的内涵,富有深度的美。我们中华民族严谨含蓄,喜欢意蕴,擅于借景抒情,托物明志,因此,意象表达便成了中华民族艺术的一种传统表达方式。擅于应用意象构思就可能成为书刊装帧较明显的民族风格之一。

中国书刊的民族风格来自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光彩夺目,可以从里面汲取的精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法、国画、篆刻、壁画、石雕、蜡染、刺绣、剪纸、陶瓷、版画等一系列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美学元素,被不断地引进装帧设计领域,极大地拓展了装帧艺术的表现空间,激发了设计师的创造力。中国书刊呈现出淡雅、简约、古朴之美,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思维及手段将民族的气质表现出来了。近年来,书籍装帧艺术百花争艳,不仅反映民族传统风格的演进,还吸收了其他艺术的营养与成果。中国书刊融合了世界性的伟大成果,更具有包容性、丰富性,民族传统风格得到更为出色的继承与发扬。

一本书刊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装帧设计师应当注重装帧艺术设计的整体性,既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又要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做到民族性和时代性和谐统一。一本优秀书刊的艺术风格的形式,包含着设计师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是个性的展现,才华的流露。装帧设计师要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创作表现力,通过装帧艺术设计这个方舟,将人类文化思想的智慧送达新的彼岸。

智能整体性设计 篇6

关键词:职业能力;整体橱柜;任务驱动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全国首家开办整体橱柜专业是,《圆方整体橱柜设计应用》是该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橱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的,对整体橱柜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1.2 课程定位

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围绕整体橱柜销售、橱柜设计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橱柜店面销售能力、橱柜定制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能够胜任橱柜设计师职业岗位的工作。

1.3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按销售设计、生产设计的岗位职责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 课程教学设计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橱柜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完成销售互动设计、生产设计等工作任务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解构和重构,形成任务引领式课程结构。

2.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北京科宝博洛尼橱柜产品为载体,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的不同厨房户型整体橱柜设计,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任务实施。

2.3 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扮演客户、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等角色,并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模拟橱柜设计公司工作场景,建立职业化情境工作小组,学生通过完成难度逐渐增加真实工作任务掌握专业技能。任务学习与工作流程如图:

3 教学条件

3.1 软硬件条件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于一体化教室,专业建有橱柜结构、造型、材料、CAD设计一体化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圆方整体橱柜销售设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师资条件

整体橱柜设计专业依托于家具设计专业,该专业自1997年办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橱柜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分为A线项目考核和B线项目考核。A线项目主要考核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评价(占50%)、学生互评(占40%)和学生自评(占10%)组成;B线项目主要从6个方面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占100%)给出。本课程的评价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办法。考核评分表如下:

结语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实现学习即工作,课堂就是工作地点的紧密对接,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技能,并且通过任务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习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家具,2013,(4).

[4]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1,(8).

[5]郑丽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谈起[J].職业,2011,(10).

上一篇:数模下一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