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课程整体设计

2024-08-29

社区管理课程整体设计(共8篇)

社区管理课程整体设计 篇1

油画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欢迎您光临河套学院艺术系《油画》精品课程。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创新等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油画是一门西方传统艺术,油画课程体系的沿革,初始起源于作坊,是师徒式的教学。至十七世纪中叶以教授绘画为目的的美术学院诞生。至十九世纪发展为学科体系完整的学院派,并具有相对完善的学术体系。油画传入中国仅一百多年历史。建国后,中国油画教学主要受前苏联影响,苏式油画模式作为主流油画教学模式。

《油画》由于其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艺术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是我国美术界最主要的画种之一,也是各美术院校所开设的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院油画课开始设立,是2002年首届招收美术教育专业,把这门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核心课程。前导课程色彩、素描、速写、解剖、中外美史等专业基础课,此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共348学时。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剖析和人才培养方案,《油画》课程制订了完整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对本课程教学研究进行指导。教研活动的制度化为油画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教案的规范化,学生成绩的集体评分制都为油画发展和深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定位

通过对本课程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练习,学生能从“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中获得一定的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绘画能力、造型能力、研究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美术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从而使我们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可 1 能。可见《油画》课程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此进行了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调整,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美术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在美术专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及设计公司从事美术创作和研究、美术宣传、服务、管理、设计、制作等工作。

学情分析:

美术教育专业录取的通常是在美术院校录取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其教学起点低。随着扩招的继续,招到的学生中,还有不少是因文化分达不到其他专业录取分,然后“临时抱佛脚”学习了一两个月绘画基础考进来的,所以学生专业基础差,且参差不齐。入学后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绘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

油画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特点,以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合作进行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的要求,突出师范性,立足于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审美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油画的工具材料、油画的技法及油画写生,并能进行创作表现。

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塑造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绘画创作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美术教学工作能力。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水平,并具有教师人文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和基础。涉及到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的详细内容、学习目标层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学时分配等多个方面。油画课程组经过多次修订制定了适合我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油画》课程标准。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以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同时融合绘画审美知识、油画技能和艺术创作表现的需求。(1)课程教学内容

油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油画静物写生、风景写生、肖像写生、半身像写生,本课程主要是以造型艺术为基础,以写实油画和抽象表现性油画运用,正确表达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观念为目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立足地方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我国分为南北两大文化阵营,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都存在过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每个民族都存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多考虑地方文化元素,在油画静物,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创作课程的时候,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从静物的选择,人物的服饰,建筑的样式,创作的综合性因素全面渗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懂得在绘画的过程中,除了掌握油画基本的技术以外,发扬地方文化,根据每个地方特色的服饰,建筑,文化,进行本质的探索,从而寻找到适合表现的方式。(2)教学过程设计

油画专业课程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 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

本课程有合理的教学体系,拥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在开课前,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认真填写教学方案,做到教学内容与教 学方案一致,课堂理论讲授与技能技法、示范、辅导相结合,教学中要准确体现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组织得法,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由浅入深的视觉造型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兼顾有一定美术基础和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上完本课程后都有所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求做到互动,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进而养成自我学习,自我塑造的独立意识。

3、课程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课的比例重是油画教学的一大特点,油画课要通70%-80% 的课时量的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性的形式方法要做到:观念强,形式丰富,单元要求明确,避免教学内容单一的弊病。因此,对教学大纲的执行要彻底,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杜绝教学中的随意性。

油画课实践性教学形式以课堂写生实践和外出下乡写生实践为主,辅以观摩和考察;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并结合理论讲解、学术交流、课堂答辩等形式手段。

主要两种实践方式:一种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课堂练习,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课堂练习,如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包括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练习,画面的分割与积聚练习,审美意识及构图位置的安排练习等,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理解基本原理,检验造型、色彩构图效果,充分发挥形式美的作用。第二种方式为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和收集创作素材,它包括:对大自然风景的采风写生;对美术的当代状况及问题调查;对不同层次的学校美术教学状况调查;对民俗美术调查等范围;并参加各级各类美术创作竞赛活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主 4 动地、创造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表现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经过美术教育专业创办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果丰硕。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油画技法理论学习和油画写生、创作实践,逐步掌握西方传统油画表现语言,培养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较强的观察、认识、表现、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艺术人才,成为即有较强的科研创作能力又能胜任中小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才。

4、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的重点:重点在于学生油画色彩基本功的训练,在于如何用技法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的技法实践,使学生掌握油画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

解决的办法:根据合理的课程设置,从易至难,技法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油画写生课程与油画创作写生课程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绘画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法实践能力的同步推进,以达到油画色彩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课程的难点: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以技术材料带动拓展油画语言,进而进行精神主题的表达。也就是创造性语言表达方式在物质中的个性转换。

解决办法:是科学规划课程模块,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必要时进行一对一辅导,另外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和分析大量的示范作品,启发学生拓展创作思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改变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油画教学方式,确立巩固基础和培养个性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目标,以发掘学生创造表现能力为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

2、教学方法

在油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如何教”与“如何学”为重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时,以引导、启发学习为主,可以先讲后导,即以讲课为开始,以技法实训、小组研讨活动、作业讲评为结束;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艺术专业的特点,在把握共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个性和独创性的发展。油画教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形成如下主要教学方法:

(1)引入“图例分析教学法”。我们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在“教法”上,采用图例分析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理论讲解强调知识理论的系统性,绘画示范强调直观性、实践性,多媒体、幻灯教学和网络教学则侧重于信息量的扩充以及对信息的系统归纳。

(2)认真落实“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主要根据学生高中时不同的知识、能力起点和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多层的教学目标,运用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例如在油画静物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摆两组不同难度的静物进行练习。

(3)构建和实施“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教学为核心,实现“教”与“学”的师生互动,通过“课堂研讨、案例解析、专题讲授、实训体验”等互动环节完成教学,使学生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其次,以“赛”为依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成果互动,指导学生将课程相应主题的参赛、参展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才能,培养探索与独创精神。最后,以活动为补充,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应用性互动,通过“作品展览”、“专业见习”等方式加强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消解知识,拓展视野,增强适应能力 与竞争力。

3、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充分学习、运用、调动现代技术,恰当的地、灵活地使用这些现代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油画的热情、增强兴趣、驱动作画情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改变原来的挂图示范为图形图像示范,通过投影仪、幻灯制作放映图像等等进行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前瞻性的数字图片,深入得了解油画大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

4、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了知识掌握与技能运 用、课业考核与行为习惯、作品创作与综合能力等多维化考核体系。将课程教学的状况、效果及遗留的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促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成绩、分析问题、交换认识、寻求改进,实现对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首先,是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包括课堂纪律、思考发言情况,作业态度和质量情况等进行考查,由任课教师评定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平时作业进行评分,进行阶段教学集体观摩评分,相加构成平时成绩。第三是期末组织集体观摩考试,评委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以学生的作品及学生对作品创作过程的阐释为依据,无计名集体评分,构成期末成绩。学期末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学习态度10%+考勤10%)。努力实现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全面性、综合性、经常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程资源

1、教学团队

油画课程组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占14%;副教授2人,占29%;讲师3人,占43%;助教1人,占14%。年龄结构:60-45岁1人,占14%;45-35岁3人,占43%;35岁以下3人,占43%; 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教师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7位教师全部是双师素质教师,教学队伍稳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主动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适应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油画课程组的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进行创作科研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教育厅立项课题《巴彦淖尔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正在进行中;作品多人多次入选区级、国家级美展,并获奖,且部分作品为各类博物馆收藏;经常在各种刊物发表作品及论文;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本课程在致力于教学、创作与科研的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参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校际合作,校内展览、讲座不断,学术活动频繁,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识修养,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活 跃了校园学术气氛。集实践、创作研究与教学研究为一体,形成良好 的互补互促关系,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使之系列化与可持续化。

油画课程带头人:张建国教授,油画艺术家,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协副主席,内蒙古河套大学教授,副校长,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树华教育基金会中国委托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1989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美术十杰”称号;多年来张建国教授创作油画作品一百多幅。大部分作品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展并发表和出版在各种画册、杂志、报刊上,其中有部分作品获国内外奖;还有一些精品被美、日、澳、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个人或美术馆收藏。2010年出版个人画册《“感恩生活”——张建国油画作品集》。在教学中主要承担色彩、油画、油画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教材使用与建设:

根据《油画》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该课程选择文字图片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录像教材、IP课件、期刊辅导、网上教学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

本课程的主要文字教材为《油画》(修订版),钱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详细讲解了油画制作的要求和规律,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材料丰富,图文结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本课程根据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及就业趋势、课程设置等实际需要,我院重视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学院图书馆和资料室现有美术专业相关图书资料两百多册(含高档画册),电子图书1千多册,每年征订专业期刊30种以上,让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图书馆和本专业资料室查阅大量资料,使他们了解该课程的科学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境

为满足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油画》课程教学需要,学院建有专门的画室、资料室和展厅。学院设有专业油画教室8间,具有适合油画写生的天光采光良好的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的画架,画板、静物台等设备。青年教师工作室1间。野外油画风景写生基地五处,有中旗呼鲁斯太、前旗乌粱素海、五原塔尔湖、乌拉山原生态森林区、乌拉特草原等。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还配备有幻灯机、投影机,使得油画鉴赏和课堂讲解可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效果,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网络性教学相互进行,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先进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一理论讲述和学生训练课的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院资料室主要的设备有各种衬布、静物(花瓶、器皿、陶艺、瓷器、蜡质水果等)及各类石膏像、聚光灯、静物台等,以满足学生各项基础实训需要。

4、网络教学环境: 我校网络教学条件良好。学校设有网络中心,有完备的网络教学 环境,通过校园宽带网,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收集图形图像资料和设 计素材图片,能检索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的数字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为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六、教学效果

油画是美术教育专业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受到内蒙古各院校美术同仁的普遍关注。课程组通过对油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体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在油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方法以及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和建设,积累了较可取经验,受到校内督导组和校外专家以及学生的好评。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油画教学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授课质量总体有较大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较前有明显提高,各年级油画课程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油画课程教学满意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学院现已建立学生作品收藏档案、教学课件,多次举办学生作品汇报展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充分的展示,提高了其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部分学生的作品已被学院收藏,近几年学生参加各地油画展均取得较好奖项,特别是2002级美术教育班的学生刘颖的油画作品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2006级美术教育班学生巴特尔的油画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1、教学形式的创新,表现在采用课堂内的理论和练习相结合与 课堂外的社会体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课内教学,画室现场授课、多媒体、辅导示范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实训走出画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课程内容设置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点,传承河套文化。

3、重视创作实践,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以创作带动技术发展的教学特色。在重视教师创作实践同时,也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积极培养,启发并彼此借鉴,相互竞争,在教学上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和良性的学术传承。通过创作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增强了所学专业的自豪感。

4、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和鼓励学生的艺术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指导油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油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作业是由个人完成的,每位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素质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不过分强调传统单纯的造型能力,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地发展以及创造性的油画语言体验和探索。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全方位地审视油画教学,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5、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多维化考核体系。

以上是我对《油画》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恳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谢谢!

河套学院艺术系

社区管理课程整体设计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2年7-12月随机选取老年糖尿病随访患者54例, 在接受自我管理教育和中医整体观宣教干预前, 均经糖尿病自护行为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患者个人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方法:评定量表: (1)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DSCS) [1]:包括饮食、运动、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高低血糖处理6个因子, 按1~5分5级计分, 然后计算标准分 (标准分=实际得分/此项可能最高得分×100) , 得分越高, 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2)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将所有项目累计, 即得到总粗分, 总粗分超过40分可考虑筛查阳性。总粗分乘以1.25后, 取其整数部分, 得到标准分, 标准分越高, 反映焦虑程度越高。 (3) 抑郁自评量表 (SDS) :由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条目, 将所有项目累计分除以80, 得到抑郁严重指数, 指数越高反应抑郁程度越重。

调查期限:54例患者均为确诊为2型糖尿病后在社区随诊时进行第1次问卷调查, 干预后3个月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

中医整体观在自我管理教育中的应用:每2周由社区中医科医师为患者讲解中医整体观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 中医整体观也要求综合治疗, 制定个体化方案, 包括饮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等。通过逐步引导, 使患者理解糖尿病的治疗与养护需要整体系统化的调整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 这正是在自我管理教育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患者能够自主认知疾病和调整自护的行为, 促进症状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 指导患者自我管理饮食:糖尿病患者既需要对一些含糖量高的饮食进行控制, 又需要保持营养均衡状态, 对于患者来讲, 掌握起来较为困难。制定自我管理教育卡等多种形式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和应用中医食疗养生的方法, 有效配合治疗, 达到机体整体营养均衡, 又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升高。针对患者的饮食方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个性化的完善:a.根据临床分型指导饮食宜忌, 将中草药制成药膳, 增进治疗效果, 如脾虚湿困型可在饮食中适当辅以薏米、白术、山药等健脾祛湿;若脾胃虚寒者则不宜寒凉, 可辅以干姜和中暖胃等[2]。b.指导患者服用具有降血糖功效的特殊食物和药物, 如洋葱、胡萝卜、黑木耳、山药等。c.强调合理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及适量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帮助患者理解中医食疗在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树立对糖尿病的治疗与护理的中医整体观干预的信念, 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顺应环境, 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统一。患者在接受中医整体观的知识的同时, 社区护士也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的普及。由于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法源于心理行为治疗的领域[3], 所以我们在社区每月开展心理学专家讲座与中医养生讲堂活动, 使身心达到平衡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深对中医整体观的理解。 (3) 中西医整合用药: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目标为全面控制代谢紊乱,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 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中医的糖尿病发病机制为肾精虚亏、阴虚火旺、气虚血瘀。结合中西医治疗方案, 向社区患者定期说明糖尿病总的用药原则:a.尽量避免同时使用降糖机制类似的药物。b.单一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时应尽早联合用药;c.联合用药的种类不宜过多, 一般联合应用2种药物[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 应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对本组患者接受中医整体观与自我管理教育相结合干预前后, 患者自护行为和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和比较, 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和自护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整体观与自我管理教育相结合干预前后自护行为的评分比较:本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前与接受干预后3个月各项因子分项比较, 在情绪管理、运动管理、定期测量血糖、足部管理和饮食管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高低血糖管理和药物管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中医整体观与自我管理教育相结合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状态比较:患者接受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月心理焦虑与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讨论

中医整体观的内涵之一就是既治病又治人, 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与中医整体观相结合, 即辨证与现代医学结合思维方式, 注重运用整体观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 也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表明, 自我管理教育中应用中医整体观能有效改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 能够增强患者自护意识和自护行为的形成, 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整体观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7-12月随机选取老年糖尿病随访患者54例, 评定并比较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自我管理教育中结合中医整体观指导前后的自护行为和心理状况。结果:患者在接受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月各项因子分相比较显示, 在情绪管理、运动管理、定期测量血糖、足部管理和饮食管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高低血糖管理和药物管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接受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月心理焦虑与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自我管理教育中应用中医整体观能有效改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 促进患者糖尿病自护行为的形成,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整体观,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

参考文献

[1]Hurley AC, Shea CA.Self-efficacy:strategy for enhancing diabetes self-care[J].Diabetes Educ, 1992, 18 (2) :146-150.

[2]谭艳梅.浅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9 (8) :66.

[3]檀平, 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 19 (4) :435-439.

社区管理课程整体设计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整体橱柜;任务驱动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全国首家开办整体橱柜专业是,《圆方整体橱柜设计应用》是该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橱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的,对整体橱柜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1.2 课程定位

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围绕整体橱柜销售、橱柜设计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橱柜店面销售能力、橱柜定制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能够胜任橱柜设计师职业岗位的工作。

1.3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按销售设计、生产设计的岗位职责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 课程教学设计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橱柜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完成销售互动设计、生产设计等工作任务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解构和重构,形成任务引领式课程结构。

2.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北京科宝博洛尼橱柜产品为载体,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的不同厨房户型整体橱柜设计,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任务实施。

2.3 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扮演客户、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等角色,并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模拟橱柜设计公司工作场景,建立职业化情境工作小组,学生通过完成难度逐渐增加真实工作任务掌握专业技能。任务学习与工作流程如图:

3 教学条件

3.1 软硬件条件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于一体化教室,专业建有橱柜结构、造型、材料、CAD设计一体化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圆方整体橱柜销售设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师资条件

整体橱柜设计专业依托于家具设计专业,该专业自1997年办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橱柜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分为A线项目考核和B线项目考核。A线项目主要考核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评价(占50%)、学生互评(占40%)和学生自评(占10%)组成;B线项目主要从6个方面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占100%)给出。本课程的评价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办法。考核评分表如下:

结语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实现学习即工作,课堂就是工作地点的紧密对接,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技能,并且通过任务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习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家具,2013,(4).

[4]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1,(8).

[5]郑丽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谈起[J].職业,2011,(10).

社区管理课程整体设计 篇4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经贸系国际贸易实务教师胡芳,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报关实务。

报关是国际贸易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一种知识综合性广、技能操作性强、具有极强实践性的综合智力劳动。代表所属企业单位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报关员,可以说报关员的工作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外贸企业的兴衰。

下面我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特色五个方面向您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1、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报关、国际货运、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运用英语处理单证制作、海关通关、口岸商检、外贸运输代理、报关代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外贸外资企业、物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报关和报检单位从事航运、货代、船务、报关等工作。

2、课程定位

《报关实务》这门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为目标,针对报关员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实务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训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填制报关单技能、掌握报关业务操作流程及商品编码归类,培养学生报关实务从业技能,为从事进出口货物报关打下坚实基础,并以学生取得全国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为基本目标。

3、课程作用及与前后课程的关系

报关实务是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报关与报检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后续课程的学习。

4、行业岗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额不断扩大,国内具有自主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也不断增多,尤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对报关员这一专业需求剧增。因此培养大批专业报关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国贸专业的当务之急。

5、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1)职业技能目标: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从事报关及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

(2)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使毕业生在报关员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

6、课程目标: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紧密跟踪报关行业发展,努力建成全国高职院校同类课程的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密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进行,坚持教学内容选取与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相一致的原则,确定了体现报关行业报关实务的课程内容,同时也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要求及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三者纳入到一个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之中,采用模块化结构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同时加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课时数量,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内容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

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实训模块。理实课教学内容包括了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包括报关与海关管理模块、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模块、一般进出口货物通关实训模块、保税加工业务实训模块、保税物流业务实训模块、特定减免税货物业务实训模块、暂准进出境货物通关实训模块、其他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实训模块、转关运输货物报关实训模块等九个模块。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 “理论引领→实践操作→理论提升→指导实践”的理论

和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本课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

(1)项目教学法

使用目的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单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单元项目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八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有细分为不同的具体任务,例如在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模块中,又分为申报、查验、征税、放行四各子任务,而在子任务中,由划分为不同的具体任务,如申报环节,又细分文申报时间、申报地点、申报单证、其他情形等几个具体任务。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八个模块中,本课程都配备了大量的案例,其中部分报关员资格考试题型案例一体现在教案中,主讲教师在教学中还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剖析案例,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研讨互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于教学难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4)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将报关业务引进校内实训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报关程序,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仿真模拟的环境内完成报关业务的全过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掌握报关各个环节中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外贸及相关工作。

由于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2、学情分析

3、课程教学团队

4、教学资源

在教材使用上,我们把握的原则是:

(1)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2)必须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们选择高职高《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海关总署编写)为主干课程。

为了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还选择作为重要的参考教材。

2、实践性教学条件

外贸实训室1个,通过专业的外贸软件开展外贸单证制作模拟、报关情形模拟和国际贸易流程模拟。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把握,训练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网络教学环境中国海关总署门户网站外贸精英网

第四部分 课程评价

综合采用调查、访问、讨论、作业、理论测试、技能测试、评议、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其中平时成绩占40%,理论测试占30%,技能测试占30%。最后结果比较全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部分课程特色

1、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课程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一体,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练三者结合的教学方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实践了报关行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

2、教学设计合理,突出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将报关的基本知识,进出口业务通关流程等教学内容,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建立课程知识模块、能力训练模块与职业能力的关联,认真分析各模块教学内容,在理论够用的原则下,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实用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本课程将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岗位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与校内实训室紧密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3、率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国家职业标准

率先在《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标准,以标准为教学内容组织的大纲,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工学结合为了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报关与国际货物专业积极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联系,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

5、校企共建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内容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和企业员工自学、自测、交流和知识拓展的需要。通过建立内容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和合作企业员工自学、自测、交流和知识拓展的需要。

6、紧跟学科和业界发展动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报关实务的内容海关每年都在进行调整,大约占到全部内容的20%左右,本课程根据每年海关总署保管员资格考试大纲,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岗位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与校内实训室以及与校外参观学习紧密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社区2023年全年整体工作计划 篇5

(一)在社区环境中求“安”

环境是垫定一个社区和谐、安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万事“安”为先,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在针对社区的安保工作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增加宣传与培训的次数与质量。对社区居民、外来人口和青少年进行法制安全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其次,增强群防群治力量。在完善、整合小区的红袖标队伍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志愿服务队“__护路队”的力量,形成由楼长、志愿者、物业保安、社区片警、综治专干组成的社区防护体系,提高社区安全系数;再有,加大对标语的清理及涉法涉诉人员的稳控。目前涉法涉诉人员的数量不段增加,标语经常出现,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这类人群及反宣品的排查及清理。

(二)在社区服务中求“实”

“为民服务”始终是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社区将在本社区的老年人、残疾人、优抚人员的服务上将一对一变为多对一,努力让尽可能多的社区居民都来关注、关心、关爱弱势人员,并不断扩大服务的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将服务人员组成队伍、形成机制,满足居民多方位的需求。在年还要让新成立的“社情民意信息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并形成制度,结合“大讨论”活动,要让“大讨论”成为一个集聚民意、集聚民心的一种长效机制,把社区的问题汇总,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集中解决。在解决居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上2021年我们将发动群众的力量,形成“有难处你说、有难事儿我帮、有难题我解”的和谐大家庭的氛围,将“和谐邻里”的创建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在社区活动上求“和”

社区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本着“亲民、爱民、为民、利民”的原则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在新的一年我们将充分利用社区活动室、书法绘画协会、便民协会、社区医疗点、图书室,舞蹈队、秧歌队等服务平台,增加“和谐邻里”的各种内容的评比,范围的满足和丰富社区居民的业务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将健康向上的文娱方法传递给每一位居民,把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带给社区、带入家庭。

(四)在社区共建中求“融”

俗话说“孤木难成林”,同样在社区建设中,专靠居委会的一方力量是有限的,社区如何调动广大社区单位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氛围,是我们新的一年,乃至以后几年的重要工作,为此,我们将采取主动上门,积极沟通,并利益的共同点为融合点和驱动力,促使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中来,使她们变成社区建设的热心人,同时通过社区与辖区单位的联席会、联谊会、联欢会,社区文化、养生、保健、理财等知识讲座,来解决社区问题、增进情感的交流,加速辖区单位与社区的相互认可与支持,逐步增加共建的吸引力,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社区管理课程整体设计 篇6

3月21日上午,在县民政局四楼会议室,杨和街道阳光社区联合银川市阳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了为期7天的物业管理公司技能业务培训,通过一个星期的培训,学员们通过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次培训聘请了具有丰富物业管理经验的老师就物业管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保安保洁、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事故防范学习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社区治安联防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治安联防队伍的治安防范作用,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员队伍教育和管理,提高小区治安群防群治能力,确保小区和谐稳定;老师从队员的衣着、民警如何做好防范工作,确保小区和谐稳定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做好市民的守护神。

通过培训,对每个治安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增强治安员自信心、集体感和责任感,和顽强的工作作风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使参训人员成为训练有素的治安联防队伍。

杨和街道阳光社区

陈玉惠

2012年3月21日

消防安全意识和处置火灾事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到提高,为深入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维护社会消防安全起到了促进作用。安联防队员进行 从队员的衣着、民警

由服过兵役的训练有素的治安联防队伍班长对治安员进行严格的体能和技能训练,着重提高体能、队列、擒拿、攻防格斗等基本技能,增强治安员的自信心、集体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顽强的工作作风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通过理论培训和技能强化训练,对每个治安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经考核后对成绩优异者进对事故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讲解,并通过幻灯片播放活生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就这一件件事故案例大家进行讨论交流,消防干警对事故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讲解,并强调大家要遵守安全生产规则、加强“消防安全、以防为主”意识。同时,为增强学习气氛。培训课还采取了问答的互动方式,参训人员就自己生活中或工作中遇到的消防问题积极向消防干警请教,消防干警都一一给予了详细并强调大家要遵守安全生产规则、加强“消防安全、以防为主”意识。同时,为增强学习气氛。

培训课还采取了问答的互动方式,参训人员就自己生活中或工作中遇到的消防问题积极向消防干警请教,消防干警都一一给予了详细的回答。

社区对治安员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有关业务知识和其他技能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培训课上,消防干警为社区和物管公司负责人讲解灭火、火灾应急疏散方法、如何组织实施扑救初期火灾进行自救、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等安全常识,并通过幻灯片播放活生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就这一件件事故案例大家进行讨论交流,消防干警对事故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讲解,并强调大家要遵守安全生产规则、加强“消防安全、以防为主”意识。同时,为增强学习气氛。培训课还采取了问答的互动方式,参训人员就自己生活中或工作中遇到的消防问题积极向消防干警请教,消防干警都一一给予了详细的回答。

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处置火灾事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到提高,为深入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维护社会消防安全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社区治安联防队伍,进一步提高社区治安联防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治安联防队伍的治安防范作用,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员队伍教育和管理,充分挖掘其潜力,发挥其作用,提高小区治安群防群治能力,社区对治安员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有关业务知识和其他技能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由自治区物业办的张校长对治安联防队员进行政治理论、业务知识、职业道德和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培训,课堂上,张校长从队员的衣着、民警就如何做好防范工作,确保小区和谐稳定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受益匪浅。同时,街道相关负责人对治安防范员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并鼓励大家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发挥作用,做好市民的守护神。要求每个治安员都能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

由服过兵役的训练有素的治安联防队伍班长对治安员进行严格的体能和技能训练,着重提高体能、队列、擒拿、攻防格斗等基本技能,增强治安员的自信心、集体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顽强的工作作风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规范研究 篇7

1. 总体思路

坚持“依岗位定目标、依任务定课程、依能力选内容、依产品定项目”的课改原则[2], 认真分析专业所对应的岗位 (群) 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构建课程体系, 以项目 (或任务) 为载体制定课程标准, 以“突出能力目标, 项目 (或任务) 为载体,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原则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以知识逻辑结构为基础的“理论+实践”二元课程模式, 打破学科界限, 建立“能力本位”的、以工作结构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 将知识为中心的“先学后用”教学模式, 改变为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体教学设计规范包含三个层面, 即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案。

2. 构建课程体系的规范

(1) 职业目标分析。职业目标分析是整个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目的是弄清专业面向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 为下一步具体分析每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做准备。职业目标分析应包括初始岗位和目标岗位 (即本专业毕业生将来可以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相近的职业岗位以及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

(2) 岗位分析。以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回访毕业生等形式, 确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并分析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岗位分析的结果将为下一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课程设置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 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 对工作流程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 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3)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并从知识要求、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三个方面概括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

(4) 确定课程设置。根据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并编制专业教学进程计划, 确定每门课的学时和学分。

3. 制定课程标准的规范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 以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得出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 设计具体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主要包含课程性质和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任务设计、教学实施条件、课程考核方式等。本环节的工作成果体现为课程标准。

(1) 课程性质和定位。对该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进行总体描述, 具体指出本课程在专业中属于哪类课程 (如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必修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等。

(2) 课程目标。从宏观上描述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 而不是知道什么。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 否则, 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如“能熟练操作×××”。

(3) 课程内容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 确定具体的学习领域, 划分学习模块, 分配每个模块的学时。这里对课程内容的划分是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学习领域而进行的初步划分, 通常只包含模块内容标题, 还需要在课程整体设计中设计具体的能力训练项目和教学情境加以充实。

(4) 教学实施条件。说明课程教学实施对师资队伍、实践软硬件条件、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如课程教学团队各成员的角色、责任, 等等。

(5) 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要给出具体的考核方式, 不同的课程类型可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鼓励“课证融合”课程与专业相关性高、权威性强的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开展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改革。对公共基础课、综合学科课程的考核模式主要采用笔试为主, 辅以平时考核, 成绩组成比例为“平时:期末考试为4∶6”。职业能力类的项目课程要注重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 原则上每个学习项目结束后都应有相应的阶段性考核, 期末成绩是每个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成绩的总评。综合实训课程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项目课程获得单项职业能力, 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该课程考核主要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职业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个角度考虑, 同时注重对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自主学习、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建议此类课程以成果答辩方式为主, 并结合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性考核成绩, 得出该课程的总评成绩, 原则上建议取消笔试考核。

4. 设计教学方案的规范

(1) 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纲, 站在一门课的角度, 从整体上对课程目标、能力训练项目、教学情境、课程进度安排、考核方案等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其中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进度安排是课程整体设计的重点内容, 关系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中落实的效果。 (1) 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中对职业能力目标的宏观描述, 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细化。需要注意的是, 整体教学设计中对能力目标的描述更加侧重技能层面, 是对职业能力的具体化描述。 (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以职业活动中所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点, 选择、设计一个或多个综合项目贯穿整个课程, 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载体。项目作为载体, 融合了完成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于一身, 这就是以项目为能力训练载体的原则, 也是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教学项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核心业务能力水平。 (3) 教学情境设计。以实际工作结构为参照点, 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 设计能力训练项目的教学实施方案。用教学情境引出项目任务, 有利于学生在贴近真实的职业活动氛围中培养职业能力、知识和素养。 (4) 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进度表是后期课程教学实施所依据的基本教学文件, 以图表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及与其对应的训练项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学时等要素按时间顺序排定的进度安排。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只是基本的内容框架, 还需要一系列的能力训练项目充实课程内容, 以达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要求。 (5) 考核方案设计。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考核方式, 制定细化的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案的设计要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 与“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相配套。考核方案要注重将教学过程管理与形成性考核相统一, 避免一锤定音式的课程考核方式。

(2)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是每次课的教学实施方案, 是对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细节设计。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突出能力目标, 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三项原则。完整的教学方案建议包括描述情境、引出任务问题、教师演示讲解或示范、学生模仿训练、理实归纳、单元考核、单元总结并引入下次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各教学环节设计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脚本、时间分配等内容。其中时间分配上, 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讲为辅, 鼓励做中学。 (1) 描述情境。按照整体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教学情境, 描述工作任务和场景, 提出任务, 引发讨论, 告知同学本单元教学内容和目标, 引出本单元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 (2) 引出项目任务。告知学生项目任务的要求、可检验的成果形式, 并宣布考核方案。此阶段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引发学生思考。 (3) 教师演示或示范。教师通过操作示范, 演示案例完成过程。案例演示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操作讲解必要的知识和原理, 并通过互动讨论, 逐渐深化同学们对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技巧、知识、原理的理解或掌握。 (4) 学生模仿训练。按照教师示范步骤, 学生模仿操作, 边做边学。除了演示案例, 教师还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的训练项目, 供学生反复训练、巩固、提高技能。 (5) 理实归纳。总结项目训练后所学的知识、技能, 并归纳总结。 (6) 单元考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二步提出的项目任务, 并按照事先宣布的考核细则进行验收, 给出评定成绩。 (7) 单元总结。总结本次课程所学知识、技能的重点和要点, 深入讨论前面所完成的项目任务, 并提出新的任务要求, 引出下次课内容, 引导学生课后进行预习准备。 (8) 布置作业。尽可能以本次课所完成的项目任务为基础, 设计一系列的能力拓展项目, 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提高。

5. 课程评价的原则

评价课程整体设计的优劣, 应该以“能力本位”为总的原则, 从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案三个层面具体考量。具体说, 课程评价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课程整体设计统筹了知识、素质、能力, 进行一体化设计, 并突出能力目标; (2) 课程教学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载体; (3) 教学过程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满足第一条, 说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是贴近岗位需求的,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要求;满足第二条, 说明课程教学符合“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 是“行知合一”的, 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满足第三条, 才能真正做到“边做边学”, 让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去掌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 并培养职业素养。

实现“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目标, 既需要职业教育理论上的支撑, 同时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规范, 对实现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科学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20.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整体设计 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张华(1975-),女,河北徐水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北京100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HR20110845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68-02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大学生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入学年龄大约在十五岁左右,正处于对社会积极探索的阶段,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情感容易激发,参与意识较强;但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所以认知程度较低,自控力不强,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特殊的教育群体,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引导下,针对学生特点,科学进行课程整体设计,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语文教学,是摆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课程定位及目标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是一门面向五年制高职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与高中语文相比,它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内涵建设更有深度,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为突出;与普通的大学语文课程相比,它弱化了理性思辨内容,突出了实用性,彰显了职业特色;与三年制高职语文相比,它更注重“兴趣引导”、“习惯养成”,在“低起点、等标准”的学情基础和要求上,小跨度,多台阶,更强调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本课程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设计思路;面向五年制高职学生,立足于语文综合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渗透优良品德、美好情操、科学精神、职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用性、人文性、审美性四个特性,把课程打造成为融知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以上理念,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领会口语交际规则、策略及其他相关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技能、写作表达技能、摄取整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修养,铸造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二、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笔者依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根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系统设计,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将课程内容分为“语文基础模块”、“语文职业模块”和“语文拓展模块”三个学习板块,积极构建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平台。

“语文基础模块”立足于通识教育,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重点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处世美德、古韵词赋、人生感悟、科学精神、职场起点等人文主题来组织篇章;力图通过对文学范文的深入品读,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对同学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

“语文职业模块”安排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两项内容,它是适应学生职场需求的职业语文模块。此模块通过介绍、洽谈、接待、主持、汇报等职场口语交流的情景训练,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等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求职、调查、请示、策划、招标等职场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笔者力图通过这些情景训练,培养学生在职场中的听、说、读、写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场交际能力、职业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语文拓展模块”是综合应用语文知识、锻炼语文实践能力的拓展性学习环节,它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因为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所以笔者就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依托选修课、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开展学习。目前,开设了“《诗经》的艺术魅力”、“《红楼梦》赏析”、“话剧欣赏”、“外国文学作品赏析”、“企业文化”等选修课,并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书法竞赛”、“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依托“子衿”文学社等社团进行拓展性学习。

本门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编排,设计了“兴趣培养、习惯养成—能力提高、实践训练—拓展强化、综合提升”三个阶段,“小跨度、多台阶”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学习目标,以适应社会及未来职业的要求。

三、课程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主要运用了三种教学模式,即任务式教学模式、链接式教学模式和研讨式教学模式。

任务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特定的任务驱动,以实践应用情景为导向进行教学。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时,可设定这样的任务:模拟求职。学生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就必须了解如何撰写求职信和个人简历,如何求职应聘。学生依据任务,分成小组,共同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掌握求职信、个人简历的写法,学习求职面试的技巧。之后,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求职者、面试官等角色,完成模拟求职的学习过程。“任务驱动——实际语文情景演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择业就业做好了准备。

链接式教学模式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找准语文课程与专业知识相互联系的关节点,进行学科链接。这种教学模式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如在对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并在表演过程中添加音频视频效果,学生就会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及相关软件进行编排剪辑。这种教学模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研讨式教学模式即挑选一些难度较小或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评论。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进行了综合实训,锻炼了自学思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培养了自身素质。

教学中,在综合采用上述三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笔者还根据教学要求合理运用诵读品鉴法、情境创设法、讲授理解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并鼓励学生掌握“质疑—探究—发现—应用”的学习方法,使“教师教”与“学生学”形成积极的双边互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应用文写作之调查报告的教学中,笔者主要使用任务式教学模式。学生(通信网络专业)首先领到任务单,调查ADSL客户在使用宽带过程中遇到哪些技术故障并归纳总结,指出解决方案,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格式如何,有哪些写作技巧,这是教师要教授的内容(“教”),也是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学”)。随后,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训”),如调查问卷的设计、报告标题的拟定、主体内容的结构等等。在学生掌握了理论性知识之后,教师将其分成小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做”),之后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总结(“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行动为导向,力争融“教、学、训、做、评”为一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职业技能。

四、课程资源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需要达到的语文水平,学校选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语文(基础模块)》《语文(职业模块)》以及《应用文写作》教材,并且选用了与之配套的练习册作为学材。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媒介上课,课堂信息密度大、容量丰富。同时,笔者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环境、电子阅览室,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便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体现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目前,本门课程正在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設。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人文景观、校企合作单位等资源,积极开展“大语文”学习。

在课程资源方面,从课本到多媒体讯息,再到网络平台,最后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学校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资源平台。

五、课程评价

在语文学习评价过程中,学校还原了考试的本来面目,把它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将结果性考核转变成“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校依据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基础上,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并通过奖励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评价主体方面,学校改变了以往考核主体的单一性,采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期末考核中,将学习过程成绩、语文实践活动折合在一起,共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在期末测试中,加大对语文综合能力、知识运用等方面的考查,突出对学生的能力评价。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课程要遵循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培养语文基础能力上,突出实践应用性和职业特色。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开展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莉.高职语文教学的观念更新及改革构想[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2-14.

[2]张华.五年制高职语文实践性教学三阶段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责任编辑:宋秀丽)

上一篇:检验科试剂采购制度下一篇:2018考研英语:翻译每日一句之幸运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