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体制

2024-07-04

社区管理体制(共12篇)

社区管理体制 篇1

摘要:在我国新医改不断推进的浪潮下, 社区健康管理越来越能满足社区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同时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提高社区健康水平已经成为了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出发, 对发展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探析, 以期为广大社区医务工作者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与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 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 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 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 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 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 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 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 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 “六位”一体, 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 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 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 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 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 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 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 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 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 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 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 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 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 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 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 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 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 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 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 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 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 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 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 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 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 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 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 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 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 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 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 知病懂病防病, 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 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 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 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 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01) .

[2]邓晨珂, 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12, 26 (09) .

[3]胡玉宁, 等.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综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 (04) .

[4]马远珠, 等.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03) .

社区管理体制 篇2

阿布都萨塔尔行政管理(1)班2011048长城花园社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成立于2003年8月,占地面积0.96平方公里,辖区有5483户11299人,17个居民小区,62家辖区单位,11家社会组织。社区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其中社会组织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772人。社区3300平米的阵地全部由长城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无偿提供,社区劳动、医疗、计生、党员活动等“十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开创了自治区社区阵地由社会提供的典范。

长城花园为老人,小孩,残疾人都提供了很多场所。如:书画苑,乐龄居,电子浏览室,幼儿园,作业吧,书画苑,艺馨屋,有食堂,医疗室,等等。在作业吧,让孩子们做作业,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轻松的写作业。在电子浏览室,老人们可以学电脑。看新闻,看电影等等。乐龄居内老人们可以休息,打麻将聊天,体会种种乐趣放松自己。在书画苑画画,写字。艺馨屋可以演奏乐曲,在食堂,为老人提供价值低的饭菜。还有医疗室,药物价格低实惠,零利润出售。还有对残疾人提供了各种帮助。在幼儿园老师们专门给孩子们上免费的课,孩子们可以接受多种课程,在幼儿园孩子们学舞蹈等。

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创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到了宁夏的前列。社区率先在宁夏全区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率先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率先建立了居家

老人与社区“一键通联网健民呼叫系统”,形成了具有长城花园社区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服务网络”,开创了宁夏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典范。目前,社区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为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30多个。老人有服务需求,只需轻轻按动一下呼叫器上红键或绿键按钮即可,24小时值班的信息中心收到信号后,电脑自动显示用户基本情况,值班人员立即做出救助或服务处理。

虚拟社区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管理;虚拟身份;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77-02

The Review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FAN You-Guo1, DING Hong-ming2

(1.TACH technology C0. ltd., Nanjing 210016,China;2.Nanjing City Subway Industrial Group Co., Ltd.,Nanjing 210028, China)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briefly after the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The potential problem and manage difficulty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was discussed detailed with systematic scheme, which deploy the data mining as the dominant tool. The future of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was given.

Key words:Virtual Community;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Virtual Identity; Data Mining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社区逐步网络化,网络中的各种活动自发聚集在一起,这两者作为直接诱因,导致了互联网虚拟社区的出现。而随着互联网的规模日益庞大,各种用户的知识结构要求和资费门槛的普遍降低,各种社会行为网络化,导致在赛博空间里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互联网里,你不知道与你聊天的对象的真实身份,其是一条狗也不奇怪。但是当个体面对这个浩瀚的虚拟社会的时候,由于缺少监管,导致个人的私欲极度膨胀。于是,互联网里各种违法事件频发,对个人的人身攻击和隐私的侵犯导致了虚拟网络社会里的群体违规对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巨大负面影响;对社会财富的侵袭导致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对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是立法机关、新闻、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信息网络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虚拟社区管理的需求出发,探讨了虚拟社区关联所面临的问题、对策及未来的方向。

1 背景

由于网络用户的广泛分布和用户行为的日益成熟,各种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会在门户网站或者即时交流工具的群里停留,形成了所谓的虚拟社区[1]。

实际生活中的社区是指地理位置上紧邻的各种生活设施以及其中人与人的互动的复合体。虚拟社区借鉴了实际生活中社区的概念,同一社区中的各种小群体分别对各自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尽管其地理位置可能遍及全球,但是其兴趣、爱好或者某一特征相近,其相互互动,形成虚拟社区的各种活动,各种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讨论的话题都在这里有反映,而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无法讨论的话题也可以充分讨论。

最早的社区出现在互联网刚起步发展的时期,由于技术交流的需要,各种用户通过用户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BBS聚集在一起,交换软件,分享心得,交流体会。虚拟社区的出现符合人们物以类聚的习惯,而当时网络上的用户都是大学的学生和教授之类的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和修养的人,因此虚拟社区的管理问题并不突出,基本上没有什么欺骗的事情发生。

但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接入互联网的门槛降低,伙夫走卒均可以上网冲浪,清洁工都有自己的Email地址。此时,各色人等良莠不齐,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开始分化,各种不同利益得纷争使得互联网变成了虚拟罪恶产生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的

各种罪恶也开始在虚拟社区里出现。

2 虚拟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吧的出现,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员工工作效率降低,学生沉迷不良网站等不良影响;最早黑客开始入侵系统以获得黑客界的名声,到后来互联网商业化浪潮后黑客为利益铤而走险;由于交流的便利,起初人们相互交流是为了分享快乐分担哀愁,现在各种形形色色的猎手以各种伪装的伪善面具与猎物沟通,以达到猎财猎色的目的。截至2005年4月全国共有各类在册网吧11.3万家,平均每天全国网吧人流量约在4000万人次,为了管理好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规范互联网秩序,互联网管理软件应运而生,为虚拟社区的监管带来了审计管理和访问控制。

互联网安全管理软件已经从最初的实现网吧管理和过滤不健康网站的单一功能转变到现在精确控制网络内访问互联网的机器或人员的行为,能够全面详实地记录各种网络行为,包括上网日志、邮件、聊天等。特别地,由于网络行为人的聚合方式从Telnet BBS已经发展到了各种形式的应用,如文字和视频聊天,Web,门户,博客,邮件等等,如此丰富的应用形式以不同的方式聚合带有不同目的的人。虚拟社区已经从简单的讨论组发展的聊天群、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虚拟社区中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角色中寻找其与现实生活中角色的对应关系,以及这些角色间的联系,通过对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的规范管理带动虚拟社区活动的规范化,是虚拟社区中虚拟角色管理的主要内容。

而且随着我国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对虚拟社区的管理逐渐提上日程。而网络上的人是虚拟的,如何利用上网人员的网上行为来刻划上网人员的性格,及掌握上网人员网上的活动规律成为最新的需求,对于互联网管理软件的功能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针对现在的局面,现在的单纯网站过滤,记录上网人员身份和机器的行为的互联网管理软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迫切需要构建统一的综合局域网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系统,且该系统要求良好的扩展性,以应对互联网飞速的发展,来实现虚拟社区管理。

3 虚拟社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虚拟社区中存在一些问题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现实社会,对虚拟社会的规范与改造是信息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者和法律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信息的真实性

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虚拟社区参与者的原因,虚拟社区中的信息的真实性的考据只能有虚拟社区的游人和观众自己负责。由于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很多过去不能实现的目标现在已经非常容易实现。比如个人发布新闻,web 2.0的博客就能够轻松实现;与内容的受众直接交流,过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现在只要在醒目的地方留下你的电子邮箱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或者语音/视频工具的号码,有兴趣的参与者自然会通过这些新兴的交流工具来与你沟通。信息的发布非常容易,大量的伪造信息充斥各个社区,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误导着广大受众。

2)信息的对称性

由于信息的发布非常容易,各种所谓的内幕消息横流,信息的源头由各种心怀鬼胎的虚拟角色所控制,来谋取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信息的受众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成为被蒙蔽的信息奴隶。这种信息施受间的不对称在涉及到违法犯罪的时候尤为明显。

3)信息制造者的身份不明确

由于门槛太低,任何一个经过概念熏陶的会用鼠标会打几个汉字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源头。而网络的无国界特性也使得国外的各种势力和利用团体利用虚拟社区的监管缺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过去由于交流成本太高(主要是人员流动成本和信息交换成本)而难以完成的事情,现在已经可以非常经济实惠地完成。换一句话说,由于滥用的成本太低,各种参与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者目标,在虚拟社区里横行霸道扰乱虚拟社区的秩序。比如在各种论坛里利用虚假ID侮辱他人,相互漫骂,传播色情和违法信息等。这些都是缺乏监管造成的后果。其中对虚拟身份的管理的薄弱使得监管的短板尤为引人注目。

4)信息影响面和追踪的成本

由于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信息基础设施,使用者广泛,信息的传播途径已经从以前的传统媒介和口口相传发展到了键盘、鼠标的箭头和受众的眼球上,受众获得资讯的途径的增多和低成本,使得信息的传播比过去更加广泛和迅速。如果是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也特别难以消除,因为没有经济而有效的追踪工具,使得追踪的成本太大。

5)信息的法律界定还不明确

由于现阶段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建设的落后,各种法律法规已经难以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使得受害者难以找到合适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管理者也没有合适的法律框架和准绳来为监管和规范指定准则,结果往往是信息施暴者逍遥法外,受害者忍气吞声或者有苦难言,管理者无法可依,一种尴尬的局面在所难免。

学术界应该能够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打破信息施受中的不对称,维护信息的公平性,其中虚拟身份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6)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

互联网已经由以前的比较单纯的Cybe空间发展到现在的商业化信息非常浓的虚拟世界。以前的个人网站做主页纯粹是个人兴趣,对流量的追求也仅仅限于知名度,而在互联网商业大潮的洗礼下,特别是在互联网冬天的冰雪消融,商业化的春天来临,各种知名度和流量都可以兑换成商业利益的情况下,互联网已经被各种利益完全控制。不同利益集团在虚拟网络空间里的博弈是当今互联网的一大特色。

对利益的角逐使得虚拟的身份更加复杂,信息背后的推手日益潜藏以获取信息的不对称优势;信息的商业化洗礼使得信息褪去了原来鲜艳的光泽,成为一枚枚商业化的印章。如何规范商业化的信息角色,需要对虚拟身份进行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4 虚拟社区管理的难点

虚拟社区管理还存在诸多难点,与其自身的特性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数据的海量特性

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在爆炸式地产生,如何容纳这些海量数据并从这些无定形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的身份信息是一个技术难点。即使对于能够提取的虚拟身份,由于社会人的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导致了虚拟社区中虚拟身份与社会人的属性间是多对多的关系,如何充分保存和挖掘这些信息来为我所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另外,海量意味着高的硬件和软件投入,高的人力物理投入,以及试图发现目标时的海底捞针。

2)数据获取困难

利用网络蜘蛛得到的数据只是公开的信息,也称为前台信息,而后台信息能为我们提供虚拟身份更多的信息。但是如何获取后台信息的难度,不亚于做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的难度。因此有时候会退而求其次,利用有限的公开的信息来作为数据源。

对于后台信息,抛开隐私不谈,由于各种虚拟社区的信息分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尽管各个利益集团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但是如何从各种不同利用集团那里获得真实的虚拟身份的数据是一个难题。

3)可信度低

虚拟身份的可信度低,某个人在某个网站某个版面拥有多个ID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曾经某个二手电脑论坛的一个推销页面中,某个虚拟ID为了为自己做托,更换马甲吹捧而露了马脚,被各路人马涌入,变成了该网站的不沉帖,成为虚拟社区的马甲史上的一大笑料,也是虚拟身份可信度低的一大佐证。而即使有了上网实名,上网卡的遗失、主机被黑等都会导致这种实名联系的可信度降低。

4)行为模式变化多端

用户的行为是多元的,虚拟身份的行为模式也是多样的,如何从这复杂多变的行为模式中,发现虚拟身份的持续和变化规律,需要从网络的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建模。

5)法规不健全

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各种虚拟社区的虚拟身份管理办法,但是政策的执行力度上还要因为网络服务提供商出于对隐私保护和眼球关注度的追求而大打折扣。而互联网中各种稀奇古怪的事件层出不穷,即使获得了虚拟身份的真实社会属性也往往因为没有有效的法律根据而使法律面临难堪的境地。

5 虚拟社区管理的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虚拟社区的蓬勃发展,更好地引导和规范虚拟社区的各种虚拟角色的的网上行为,分析虚拟身份的网上性格,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虚拟社区,建设一个综合的虚拟身份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也切实可行。

(1)打造稳定的虚拟社区的信息和虚拟身份的来源。

与各种信息提供者进行广泛地合作,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使其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来为虚拟社区管理者提供信息来源。

(2)利用已有一些政策法规,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基础,也为提高虚拟身份的可信度提供质量保证[2,3]。比如现在网吧的管理形式已经有过去的开放经营模式转换到现在的封闭经营模式,不是随便的什么人支几台机器拉几根网线架个拨号服务器就可以成为网吧。网吧的经营许可证和实名上网制度的执行提高了网络使用的门槛的同时为虚拟社区的监管提供了机遇。这个基础使得各种虚拟身份的可信度大为提高。

(3)建立虚拟身份管理系统。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存储大量信息的介质如硬盘非常廉价,计算能力也比过去大幅提高。而搜索引擎技术为信息检索提供了有力手段,数据挖掘技术为虚拟身份的关联和模式挖掘提供了技术支持[1,4]。建立虚拟身份管理系统以后,可以追踪信息发布者的踪迹,规范各虚拟身份的言行举止,有助于打造和谐社会。

6 虚拟社区管理的未来

建立完善的虚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是虚拟社区管理的必由之路。如果建立了完善的虚拟社区管理系统,对历史数据的关联挖掘得到一些结论,这些结论便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得虚拟社区管理人性化。在虚拟身份管理系统上进行虚拟身份的高级行为分析,解读虚拟身份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也有利于针对不同的个人行为进行特别的管理,或者对特殊行为进行监控。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携手共进,为建立和谐的虚拟社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波, 尤雯雯.虚拟社区成员分类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z1).

[2]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S].国务院令第292号.

[3]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S].信息产业部令第33号.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探讨 篇4

1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着较浓的行政化色彩

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 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一方面, 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 它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 工作量过大, 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状态, 其后果是既未能够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 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已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 作为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 居民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 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

1.2 社区的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

旧经济体制下, 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然而, 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一是街、居组织机构过多而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二是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发育不足。

1.3 社区组织职能错位

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不明确。街道办事处原本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 但在社区管理中, 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 使它从一级基层政权的派出机构逐步演变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性机构。市、区的各专业管理部门也存在职能相互混淆的情况, 他们还往往各自为政, 工作布置繁杂和重复交叉, 使街道难于应付。街道在难以承受如此之多的社会管理事务的情况下, 往往把自已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受其指导的居民委员会身上, 久而久之, 原本作为一种群众自治性组织的居民委员会, 在承

担了一部分行政职能后, 与街道办事处之间实际上形成了领导与指导兼有的双重关系, 而其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却日益萎缩。

1.4 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

良好的社区要发挥合力功能, 必须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秩序和管理。既要确定组织及其成员相互交往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又要规范对越轨者宽容的限度。传统社区管理制度的缺陷在于:一是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 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 造成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二是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分别受各自条条的领导, 按条条的指令行事, 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诿扯皮;三是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等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 让社区成员来共同遵守。对于社区行为越轨者, 社区组织也缺乏行政上或法律上适当而有效的惩罚;四是社区管理运行尚未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 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 对它们的工作质量和一些不正之风难以进行监督和制约。

2 改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措施

2.1 完善组织体系, 实现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当前要注意理顺三个关系:一是区、街与社区的关系。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 要实现社区自治,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 做到“权随责走, 费随事转”。要特别强调尊重居民的自治权利, 发挥居委会自治功能, 确立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不论社区管理体制怎样改革, 社区居委会都应坚持三个不变:自治的性质不能变, 自治的功能不能变, 政府与居委会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不能变。二是社区居委会与驻区单位、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社区与驻地单位要加强联系, 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社区内四层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 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 社区议事委员会是监督组织,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决策机构。

2.2 健全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功能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灵魂, 也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社区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社区服务, 就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 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充分挖掘社区服务资源, 大力开发服务设施和项目,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2.3 创新共建体系, 共创社区文明

社区文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社区要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社区氛围, 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一要抓教育, 重点是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抓好思想道德、科学普及和民主法制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要在社区广泛开展诚信教育, 大力倡导信用观念, 增强信用意识、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二要抓活动, 重点是抓好各种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社区深入持久开展“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活动, 努力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 开展社区单位与社区贫困家庭结对济困活动, 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三要抓环境, 重点是抓好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从培养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入手, 大力整治脏、乱、差和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 突出人与环境的和谐, 积极营造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4 探索投入体系, 高效能经营社区

经营社区, 就是要引入市场机制, 运作社区资源, 解决社区服务和设施运营困难, 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稳步健康地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社区, 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宣传发功工作, 为城区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制订周密的工作方案。比如城区街道改造工作, 要注意研究制订配套政策, 处理好集体资产、私房的产权关系问题, 解决好计划生育、市政建设及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覆盖、社会保障等问题。三是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培训工作。区党委、政府和街道党 (工) 委、办事处要及时帮助和指导社区居委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5 构筑防范体系, 确保社区稳定

社区稳定是整个城市社会稳定的前提, 没有社区的稳定, 就没有城市的稳定, 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要建立社区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 建立以公安派出所为骨干, 以治安巡逻队、专职保安队为基础, 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 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群防群治体制。二要坚持社区管理与社区治安相结合, 增强治安防范的整体效能。充分利用社区内单位组织的作用, 尤其是单位保卫组织, 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物业管理部门的保安队伍, 要在社区民警的统一协调下开展联防, 把综合治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内各个单位、各个角落, 减少社区内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三要坚持社区整合与社区治安同步推进, 加快社区警务建设步伐。要着力抓好社区整合后的社区警务建设, 设立警务室, 合理调整民警责任区, 管理服务前移。

6 建立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型社区

一要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 建立起完整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网络。二要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科学确定学习内容, 引导社区成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三要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各具特色的学习活动。四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抓好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的学习, 从而带动周围群众的学习, 在全社区形成学习、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风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丽君,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路径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 .

[2]王建荣, 论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主体现状及其发展态势[J].生产力研究, 2008, (10) .

[3]刘月平,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公共管理, 2009, (2) .

[4]卢朝霞, 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7) .

[5]王茂华, 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定位[J].江海纵横, 2007, (5) .

社区管理社区实践报告 (35) 篇5

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居委会管辖着17个居民小区,居住总户数达4452户,居住人口11299人,而社区工作人员只有5人,如何做好社区服务工作,考验着基层干部。然而,社区干部却有着一套办法,让小区的各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长城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8月,管辖面积1.5平方公里。社区领导干部想出了将志愿服务与社区事务代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将135个青年志愿者按照兴趣爱好、行业特点划分。先是成立了“红色爱心”服务队,它是由来自社会各界的青年志愿者组成的。这些志愿者们关心空巢老人、残疾人,为他们带去欢声和笑语。“奶奶您别动,我来做。”、“今天就让我给您收拾屋子。”、“您就把我当您的孩子,别见外!”“红色爱心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用亲人般的呵护去温暖每一位孤寡老人。”长城花园社区居委会书记赵耐香说,目前,红色爱心服务队又成立了结队帮扶,帮助社区2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红色爱心服务队,就像一支极具感染力的团队。使得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不少社区项目由此应运而生,像“四点半”爱心学校、青少年心理咨询等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是这些志愿者们贡献的力量。”赵耐香说。随之,“绿色环保”服务队、“平安祥和”服务队、“多彩生活”服务队,“创业就业”服务队4支志愿队伍相继应运而生。

志愿者们的付出,社区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志愿者的加入,有力地补充了我们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不足。”赵耐香说,自从有了志愿者的不断加入,小区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通过邻里相传,社区的精气神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长城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8月,占地面积0.96平方公里,辖区有5483户11299人,17个居民小区,62家辖区单位,11家社会组织。社区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其中社会组织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772人。社区3300平米的阵地全部由长城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无偿提供,社区劳动、医疗、计生、党员活动等“十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开创了自治区社区阵地由社会提供的典范。

近年来,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创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到了宁夏的前列。社区率先在宁夏全区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率先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率先建立了居家老人与社区“一键通联网健民呼叫系统”,形成了具有长城花园社区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服务网络”,开创了宁夏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典范。目前,社区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为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

30多个。老人有服务需求,只需轻轻按动一下呼叫器上红键或绿键按钮即可,24小时值班的信息中心收到信号后,电脑自动显示用户基本情况,值班人员立即做出救助或服务处理。今年来,社区以建设社会组织开放式党员服务中心为主线,率先在宁夏实现了与辖区社会组织的“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结对共建、党员教育和党建资源”的“五个开放”。开放组织设置。按照社会组织组建、按社区组建、联合组建等形式多样的组建方式组建党组织,建立了定期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互相观摩制度,共同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开放组织生活。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经常联过组织生活,全面开展组织生活联过、各项工作联议、群众意见联办,互讲党课、互评党员、共驻共建活动,全面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力。开放结对共建。在社会组织中积极推行支部书记一联五,普通党员一加一的“党员联系群众”模式,社会组织党员与社区群众结成对子,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确保社会组织党组织健康发展。开放党员教育。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打破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的支部界限,组织开展与社会组织党组织联合建立“开放式”课堂,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开放党建资源。打破社会组织“院墙内”体内循环模式,在社区组织成立了社会组织党员活动中心,优化事整合社区党建资源,使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软件资源、信息资源与社会组织实现全方位共建共享,构建社区社区与社会组织大党建格局,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吸引力。

社区3300平米的阵地全部由长城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无偿提供,社区劳动、医疗、计生、党员活动等“十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开创了自治区社区阵地由社会提供的典范。近年来,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创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到了宁夏的前列。社区率先在宁夏全区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率先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率先建立了居家老人与社区“一键通联网健民呼叫系统”,形成了具有长城花园社区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服务网络”,开创了宁夏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典范。目前,社区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为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30多个。老人有服务需求,只需轻轻按动一下呼叫器上红键或绿键按钮即可,24小时值班的信息中心收到信号后,电脑自动显示用户基本情况,值班人员立即做出救助或服务处理。

社区以建设社会组织开放式党员服务中心为主线,率先在宁夏实现了与辖区社会组织的“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结对共建、党员教育和党建资源”的“五个开放”。开放组织设置。

按照社会组织组建、按社区组建、联合组建等形式多样的组建方式组建党组织,建立了定期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互相观摩制度,共同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开放组织生活。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经常联过组织生活,全面开展组织生活联过、各项工作联议、群众意见联办,互讲党课、互评党员、共驻共建活动,全面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力。开放结对共建。在社会组织中积极推行支部书记一联五,普通党员一加一的“党员联系群众”模式,社会组织党员与社区群众结成对子,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确保社会组织党组织健康发展。开放党员教育。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打破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的支部界限,组织开展与社会组织党组织联合建立“开放式”课堂,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开放党建资源。打破社会组织“院墙内”体内循环模式,在社区组织成立了社会组织党员活动中心,优化事整合社区党建资源,使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软件资源、信息资源与社会组织实现全方位共建共享,构建社区社区与社会组织大党建格局,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吸引力。[1]

古丽阿然木

20120012

社区物业管理问题浅析 篇6

关键词:物业管理区域;业主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85-02

一、赤峰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赤峰地区随着旧居民小區住宅修善需求的增加、设施设备的老化,人们对环境卫生要求的提高,物业管理问题也随之增加。面对较难解决的物业纠纷,赤峰的物业问题存在其自己的特点。

(一)物业管理区域划分不明

所谓物业管理区域是指由物业所在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配合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划定的并由一个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统一物业管理的居住区域。一个物业管理区的划分需要考虑居住物业之间的基础配套设施,物业管理区域的规模、居民委员会的设立范围、是否宜于统一整治封闭成一个区域的物业等诸多因素。而目前赤峰地区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存在着不明确,或者说自从物业管理法规实施以来没进行过统一的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从而导致一个居民委员会管理若干个物业管理区域,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有的由几个物业管理企业共同管理,这与国家最初设立物业管理区域的初衷相违背。这一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物业管理难度加大,居民权力难于维护的局面。如赤峰市松山区松洲街道办事处富贵园社区居民委员会其所管辖区并没有进行过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只是确定其所管辖的区域范围,此范围的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有三个物业管理企业在实施物业管理,每个物业管理企业所辖物业均是独立存在封闭式的一个居住小区,且其管辖街区还存在互不相邻的情形。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有关机关和人士把居住小区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混淆了,从而导致物业管理区域划分的不明确,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出现了几个业主管理委员会,各自为政,物业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物业纠纷也日益增多。

(二)物业管理区域内新旧物业交错存在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开发的风起,赤峰地区许多社区居民委员会所在辖区出现了新旧物业交错存在的现象。旧小区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当时物业法律规范不完善,建成时物业的大修基金要么没缴,要么缴纳后没有存放指定账户或挪作他用,现在业主的物业出现需要维修情况,但却无可用的维修基金。道路崎岖不平,设施设备老化不堪重负,居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且许多旧小区居住的是老年人,经济条件不好,收入较少,维修费用收不上来,出现物业管理维修不到位的情况,最终造成恶性循环,物业纠纷越来越多。而新建成的小区居民情况良好,入住的业主多为年轻人,或经济条件较好的住户,新小区建成时既有物业公司接手管理,服务较好,相对于旧小区而言,在现有法规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大修基金有统一专门账户管理,专款专用,物业纠纷相对较少。这时所在辖区居民委员会会面对很多不同层次的物业纠纷问题,加大了工作和管理难度。

(三)居民缺乏法律知识,解决问题方法不当

每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面对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素质的居民,而物业问题又是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导致出现不同种类的物业纠纷。现在多数居民对物业管理法律知识缺乏,不知如何正确维权,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物业管理中享有哪些权利,承担怎样的义务,以及如何通过业主委员会进行维权。所以多数人在遇到物业纠纷时,通过拒不缴纳物业费来提出抗议,从而导致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下降,加剧了问题的恶性循环,但当物业服务企业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此类纠纷时,居民往往会败诉。这时居民发现通过拒交物业费而不能解决问题时,往往就会求助居委会。居委会居间调解后,部分居民又拒不履行约定,让居民委员会也会倍感无力,尤其是那些旧小区问题多,没有物业管理企业愿意接手,从而居民委员工作难于进行下去。居民的问题也就不可能解决。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知识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一个新建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组成,旧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改选,物业公司的入住,都离不开居民委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业纠纷的增多,许多居民在物业问题上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要到居民委员会反应问题,而一部分物业公司在进驻一个物业小区从事物业管理时,也离不开居民委员会。但由于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在这期间的工作有时会出现失误,使得居民委员会成为矛盾的焦点,加大了社区工作的难度,也导致简单的物业纠纷解决不及时。

二、解决赤峰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面对纷杂的物业纠纷和赤峰地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找出正确的方法和措施来杜绝这一现象。

(一)明确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

物业纠纷问题不是小问题,因为它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明确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它便于业主组建业主管理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自主管理业主,自主选择物业公司,减少居民委员会的工作量;明确物业管理区域,便于居住区实施统一管理,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管理的物业管理区域,有利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这样就要求赤峰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配合下,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物业管理区域。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划分一个物业管理区域要考虑一些相关因素,如是否为相对完整的居民区或组团;一个物业管理区域的规模应界定在3-10万平方米;是否处于一个街区,位置要互相靠近;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是否相关;是否与居民委员会的设定范围一致;新设立的居住区域或组团是否按城市详细规划属于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明确了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会减少居民委员的工作难度,对物业纠纷找出统一有效的解决办法,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二)新旧物业区别对待

上面我们介绍新物业区域的设立,由于现有法律相对完善,管理到位,物业纠纷相对较少,而旧小区遗留问题较多,这样就要求对新旧物业小区区别对待。对待旧小区政府相应主管机关应主动介入,而不能单独由居民委员会去解决问题,因为居民委员会的行为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会导致工作做了许多却不见成效,矛盾仍不能缓解。政府主管机关介入旧小区的管理,首先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没有缴纳大修基金的小区,政府要定收費标准,统一收缴,纳入专门账户,对于无力承担此项费用的孤寡老人,可以允许其向相应机构寻求救济,由国家单独划拨费用进行救助;对于业主已缴纳大修基金的旧物业小区,如果大修基金被挪作他用或没存入指定账户的,政府机关亦应主动介入,查找大修基金流向,对相关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大修基金的正常启动,从而维护广大业主的利益,减少纠纷发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后,新旧小区重新归入一个物业管理区域,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三)对社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正确维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人们对物业管理法规相对了解较少,所以要求居民委员会要对广大社区居民进行物业管理法规的普及教育,定期进行宣传,必要时可以安排专题讲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当业主认为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时,以拒交物业费来对抗,我们知道物业公司物业服务不到位针对不同业主,反映出的问题不一样,有的是维修不及时,有的是卫生打扫不及时,有的是公用照明存在问题等等。所以统一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物业公司服务,拒交物业费是不正确的,且拒交物业费往往会造成恶性循环,越拒交,服务越不到位,服务越不到位越拒交,最后会在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造成死结,导致物业服务陷于瘫痪,有时甚至会出现流血事件,后续物业公司也不敢入驻,业主的生活严重受到影响。也有时是个别业主影响整个物业区域的业主。所以,居民委员会可组织居民学习相关的物业管理法规,遇到物业问题时,通过合理取证、举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物业纠纷,让物业公司提高其服务水平,使得业主合法权益最大化。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吸纳相关专业人员

目前我国存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缺乏的状况,工作人员少且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针对日益增多的物业纠纷,居委会工作量加大,甚至有些居民连安装空调出问题都来居委会进行投诉,所以目前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吸纳有相关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员,这样能更大限度减少居委会的工作难度,也能最大限度为所在辖区居民服务,提供法律知识咨询,帮助广大业主维权。

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物业管理这一新兴行业应运而生,随着物业管理企业飞速增加,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而社区物业管理又是一个相对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共同寻求解决之路,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物业管理条例.

〔2〕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关于城镇居住物业管理区域划分办法(试行).

〔3〕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

〔4〕内蒙古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

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创新探索 篇7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创新

一、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源头治理,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 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 实现对居民服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 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服务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 更是固本强基、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根基的必要举措。

2.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是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有益尝试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 社会管理的结构和方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经济的转型、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大量农民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告别农耕生活, 直接转变成新市民, 新环境、新生活与固有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发生碰撞, 村干部不认识“新居民”、找不到“老村民”, “新居民”不认识“新干部”、找不到“老干部”, 传统管理模式被逐渐打破, 基层组织管理乏力、服务弱化的问题日益显现, 相当一部分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 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3.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是完善社区自治服务体制的必由之路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 通过建立基层网格管理人员的正常巡查制度, 可以主动、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的需求;通过建立网格服务团队, 推动政府部门向社区延伸服务职能, 可以让居民在社区内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可以形成服务合力, 有效提高服务效率, 把各种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4.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当前, 我国社会大局总体平稳可控, 但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仍然较多, 其中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 流动人口管控乏力, 居民对社区基层组织缺乏认同感、归属感等问题尤为突出。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 将社会服务管理向末端延伸, 可以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最大限度地把矛盾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可以全面掌握人口动态信息, 实现信息资源的联网互通, 达到底数清、情况明、控得住的目标;可以有效组合服务资源, 优化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水平。

二、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社区管理多元化相结合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要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党委领导重在科学统筹,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合理配置党政部门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职责权限, 引导各方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同时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社区工作者、楼栋长、社区民警、物业服务人员、居民代表、志愿者、政府部门职能延伸人员力量的协同、配合作用, 有效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网格化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强大合力。

2. 创新思维方式, 突出“以人为本, 服务为先”的社区服务理念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须着眼于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使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统筹优化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使城乡社区服务管理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 科学制定基本目标, 科学设定体制机制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是由一整套机制组合而成, 即规范化的组织体系、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多样化的服务体系、一体化的信息体系和专业化的队伍体系协同发展, 并构成一项系统工程, 才能保证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沿着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

三、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 科学合理地设置社区网格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 网格的设置必须以方便群众办事为目标。网格区域、规模与数量的确定要坚持既尊重历史传统又着眼未来发展的原则, 在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 根据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小区楼幢分布和各类人群工作生活习惯、群众认可度等因素, 科学合理划定网格。总体要求是各级网格划分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不留空白、不留盲区, 不交叉不重叠, 把区域内所有主次干道、公共场所等全部纳入网格, 实现全面覆盖。

2. 规范组织结构、加强队伍建设

整合社区、企事业单位、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各类志愿者和政府部门延伸力量等人力资源, 构建起专群结合、条块结合的社会服务管理格局, 实行“组团式”服务。在每一个网格, 配置1名网格责任人 (网格长) , 第一级网格责任人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第二级网格, 住宅小区要明确社区“两委”工作人员挂钩负责, 担任网格责任长。住宅小区内三、四级网格, 根据服务范围, 由政府财政出资配备专门人员担任责任人 (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 , 对条件成熟的, 要通过公开竞争, 由网格内居民或居民代表选举产生。

3. 明确工作内容, 落实岗位职责

(1) 做好政策法规宣传员。围绕辖区居民广泛关注的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等民生问题, 通过发布公告、现场咨询、发放传单等方式, 广泛宣传政策法规, 切实做到上情下达。 (2) 做好社情民意信息员。通过经常与群众面对面交谈沟通, 认真听取民声、了解民意、汇聚民智, 把居民的意见及时整理上报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3) 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员。开展经常性的入户走访活动, 严格落实有纠纷报纠纷、无纠纷报平安的制度。 (4) 做好居民事务服务员。每个网格管理人员要把优化居住环境、促进邻里互助、关爱弱势群体、帮扶特困家庭等纳入日常服务管理范围, 配合做好低保、救助、老龄、就业和卫生计生工作。 (5) 做好社会安全防范员。协助社区民警、司法行政人员等抓好网格内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登记管理工作, 对群众反响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 配合抓好打击整治和群防群治措施落实。

4. 强化保障措施, 加大经费投入

推动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服务体制建设, 加快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根据“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 为社区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 在每个居民小组片区显要位置, 通过租赁或购买的方式, 为居民小组配备办公用房, 作为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议事的固定场所, 统一设置标识、配备办公设备、工作职责上墙, 方便群众办事。将专职社工、楼栋长、居民小组长等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足额保障到位。

5.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信息采集制度。社区要对采集的各类基本信息, 建立信息档案。二是建立巡查走访制度。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每天要到网格进行巡查, 通过走访联系、写好民情日记、做好基础台账。三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小区要经常召集三级、四级网格长召开民情分析梳理会议。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也要经常召开二级网格长会议。四是建立信息联动制度。在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时, 要同步建立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将排查掌握的各类基础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系统, 与有关部门实行联网共享, 为实现部门联动、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智能化、信息化支撑。五是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将每一个网格的责任人和网格员姓名、职务、分工等基本信息在网格辖区内进行公示宣传, 每一名网格员都要着统一标识, 方便群众求助、接受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库世昌.社会管理科学化视域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J].学习论坛, 2012 (9) .

社区管理体制 篇8

一、新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的, 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所以, 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 是连接公民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是微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在所指的城市社区组织是指城市中以社区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组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城市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 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建立基层组织, 努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为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组织保证。

社区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的载体, 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 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 是党和政府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基础阵地。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建设和谐社区是我们党长期的不断前进的战略任务, 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 又要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城市和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的大局出发, 集中精力和资源, 努力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把社区建设成人人讲信用、人人有事做、家家安居乐业、生活环境优美、百姓从内心感到幸福的“诚信、创业、平安、美丽、快乐”的和谐社区。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 是指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 也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由此可见, 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扩大基层民主,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的改革与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要求。首先, 市场经济使社会的流动性加剧, 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 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还有大量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其次, 企业深化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企业退休职工的管理、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都将分离到社会, 必须有一个载体来承接。第三, 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 除一部分可以通过中介组织承担外, 大部分也要由一个新的载体来承接。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 而这种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社区管理。

2.加强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体制的改革, 城市居民同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在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 群众的要求会越来越多。但是, 目前城市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还远不能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因此, 必须在拓展社区服务的基础上, 推动社区建设。

3.加强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迫切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区建设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由民政部门牵头探索和推进, 是国务院确定的职能任务。因此, 各级民政部门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增强推进社区建设的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推进社区建设, 是社区服务巩固、提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改革的突破口和新抓手, 是城市民政工作新的着重点。因此, 只有加强社区建设, 才能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二、国外社区建设及发展模式

1. 国外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第一, 国外社区建设的内涵。国外专家对此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社区建设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社区拟定本身的需要和目标, 寻找所需要资源, 并采取行动去满足这些需要和实现目标。二是认为社区建设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合理配置资源, 协助居民解决问题, 培养居民的参与、自决及合作的素质, 从而满足社区需要。三是认为社区建设是通过组织居民, 采取集体行动, 控制及影响社区的一切程序、计划、决定及有关政策。虽然观点不同, 但却一致认同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居民自治、互助的能力, 鼓励社区居民解决社区内问题, 促进居民广泛参与, 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这是社区建设的主旨。

第二, 国外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一是社区服务和生活支持。服务和支持的对象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学龄前儿童、无家可归者、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移民、难民、失业人员等。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非营利机构和私人机构等。二是社区文化和体育设施。开展社区文化和体育活动是国外社区建设的普遍功能, 主要是利用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咖啡屋等社区场地和社区内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娱乐、健身等活动。三是社区治安和警务。社区治安是全社区成员协同所具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职业性功能, 其功能发挥具有专业性, 即预防和打击犯罪以及向处于危难中的人提供快速援助。

2. 国外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

虽然不同国家的社区发展各具特色, 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 主要是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 但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关系各具形态, 表现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

第一, 自治型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美国为代表。自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协调社区利益主体之间关系, 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则完全实行自主自治, 依靠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社区服务则由分布全国的140万个非营利组织具体承担, 政府根据服务成本和效果予以不同幅度的资助。

第二, 政府导向型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政府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主要职能包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造;对社区领袖和社区委员会的领导人进行培训;发起社区活动, 倡导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对社区建设和活动予以财政支持。

第三, 合作型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日本和北欧国家为代表。日本社区运行机制的特点是政府与社区相结合。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和经费支持。日本的市政府设立社会部全面负责社区工作, 基层区政府设立地域中心具体执行社区事务。北欧国家强调政府和社区的结合, 政府建立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 社区组织一般是行业性和专业性的, 以维护其成员的权益为主要职责。市政和社区的结合, 形成了社区安定和谐的有序结构。

三、国外社区建设和发展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1.政府高度重视和组织引导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早期的社区发展带有较强的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在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中作用的日益突出, 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发展。尽管政府将大量具体事务交给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承担, 并鼓励企业参与, 但政府在规划指导、法律环境、项目组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政府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地方政府社区发展”、“家庭和社区护理”、“农村社区”等一系列项目。2000年由联邦家庭与社区发展部组织实施“强化家庭和社区战略”, 项目前四年投入2.2亿澳元, 其中包括对儿童的照料, 让儿童和青年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实现社区现有资源的增值, 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而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也通过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 支持社区发展。在此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并注意社区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新区开发规划的衔接。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发展, 有关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建设, 但是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责定位还不够清晰, 扶持社区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资金投入不足。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从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高度, 增强政府对社区建设意义的认识, 在规划发展、制度建设、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和完善监督等方面真正承担起政府引导和扶持的责任。

2.多渠道资金投入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的捐款及收取的服务费用, 如加拿大的社区建设资金, 政府拨款占60%、捐助占11%、服务收费占29%。政府的资金支持, 一部分采取常规性拨款, 由非营利组织按政府的法规和与政府签订的合同, 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此外政府还提供各种专项资助, 安排一些特定的项目, 交给有关组织实施竞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投入, 由社区管理实施。目前, 我国政府用于社区建设的投资有限, 经费拨款也主要用于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开支, 社会捐助不多, 社区民间组织更难得到政府的资助, 主要靠收费维持, 这使我国社区大多徘徊在低水平运行上, 或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面向少数福利人群为主, 或以高收费项目服务为主, 难以提供广大群众需要的大量无偿或低偿服务。解决社区发展资金不足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 应研究多渠道筹资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通过建设示范项目或以补助、贴息等形式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 调动各方面力量, 研究有利于社区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措施, 引导社会力量以资金、土地、房产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

3.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社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 社区建设必须依托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正如英国政府的一份白皮书所指出的, “社区中心是正常环境下正常社区生活的一项基本福利设施”, 它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条件, 集社会福利、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儿童看护、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身, 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服务。同时, 英国的社区中心又与政府机构、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一同构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 通过为这些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 支持和协调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目前, 我国有5亿多人口固定居住在城镇社区, 还有1.4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在社区生活, 特别是4 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 600万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职工、2 200万城市贫困人口、1 400万失业人员更与社区密切相关, 社区服务需求量大, 涉及基层组织建设、扶残济困、社会保障、居民调解、便民利民服务等多方面, 内容十分广泛。为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必须努力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把社区服务业作为城市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同时, 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4.非营利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社区及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社区建设项目与计划的主要承担者, 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社区及非营利组织贴近群众, 机制灵活, 社会参与广泛, 政府通过购买社区服务和投资增强非营利组织服务能力等形式, 支持其提供更广泛和多样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 尤其是社区的弱势居民, 如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居民, 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以非营利为目的。最为关键的是社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是一种互济互惠的奉献关系。社区服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 通过社区服务达到社会稳定。我国多数社区主要依靠社区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提供服务, 不但行政化倾向突出, 而且负担过重, 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我国非营利 (民间) 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和特点, 广泛地开展社区服务。同时, 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互济互惠的奉献精神, 促进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叶辛.上海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社区管理体制 篇9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以街道为主导, 居委会为协同, 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 允许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 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 发展社区事业,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 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现阶段, 我国城市社区基本形成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管理体制基本框架, 在市一级建立社区管理的领导机构, 在区一级建立社区管理的指导机构, 在街道一级健全社区协调组织机构, 在居委会层次上成立社区委员会。我国城市社区是在政治改革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将原本属于省级部门的权力逐步下放到基层, 发挥基层政府就近管理的优势, 方便企业和百姓办事, 在此背景下, 社区自治组织应运而生, 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社区自治”原则设立, 实行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困境

(一) 政府行政化困境

社区自治组织有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和其他群众性团体, 但这些在政府推动下形成的自治组织, 仍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尤其居民委员会承接的事务大部分还是由街道办事处下派的, 大多事务仍是行政性事务, 而非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 社区经费来源仍由街道办控制, 人员结构及分工也都与上级街道办有紧密对应关系, 无疑摆脱不了行政化职位划分的轨道, 在人事选拔上, 虽然法律规定居委会主任、委员应由社区居民或居民代表选举产生, 但实际上往往是由街道办事处或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确定人选, 只是在换届大会上进行形式的选举而已, 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也不像理论中所讲由居民进行监督, 而是街道办及区级行政部门掌管。区级行政部门的“指导”往往在实践过程中变成了“指挥”。“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社区管理框架, 注定牵制社区的自治。

(二) 居民无组织化困境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剧增, 在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户籍制度影响下, 城市出现较以前更多的临时居住人群, 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 属于人户分离, 即虽然户口在农村, 但人在城市居住, 而这些农民工没有专门的管理单位, 自然成为了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对象, 与此同时,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下岗后, 在社区居住, 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都希望得到社区的帮助, 而这些诸如老年人、残疾人、未就业人群等都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 他们处于相对自由状态, 无组织, 无规矩束缚, 很难形成规范、完善的组织框架, 难于对其进行集中管理, 这种松散的状态无疑使社区管理陷入困境。

三、社区自治组织陷入管理困境的原因

(一) 国家对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在对于社区自治工作上还没有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单从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滞后性上就可明显显现, 在岗从事社区自治工作的人员包括近几年通过考试招聘的大学生社区专职工作者, 几乎没有专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 社会上组织的此类培训也不多, 致使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业务知识及技能, 而且各方对社区的科学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社区工作的宣传度和公开度都不高, 对社区工作的职业性认定未取得共识, 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社区自治组织的存在,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居民对社区的不认可以及不参与。

(二) 自治主体的被动地位

社区自治, 本质是居民自治, 居民或居民代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社区自治组织扮演推动社区发展的主人翁角色, 从理论讲, 我国转变政府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 改变政府组织“包打天下”“大包大揽”的局面, 从繁琐的社区事务中解脱出来, 权力下放, 理论向实际操作的转变过程中, 却并非如此, 社区自治组织单从处理的日常工作内容讲, 绝大部分还是政府临时下派的行政性任务, 实际上也就是扮演政府“腿”的角色, 丧失社区管理的主体地位, 各项工作的开展依然是在政府的框架内推动, 从而忽视社会力量的参与。这种被动的境地, 让社区自治组织无法自由发挥力量, 疲于政务而无暇顾及社区发展的规划, 被剥夺更多为居民办实事的时间、精力甚至其他更多。

(三) 居民自主参与动机薄弱

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是社区管理的本质要求, 社区自治的本意就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自治意味着社区居民根据其内在需求自己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 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但在实际中, 城市居民们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热情, 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 大多居民仍然存在依赖性的心理, 认为“我有事情了找社区就可以”, 把自己的事情解决了就好, 变参与社区管理为依赖社区管理。很多居民无暇参与社区管理, 参与人群多集中在下岗失业的妇女和离退休人员, 而很少有中青年在岗人员愿意参与到社区自治管理中, 因为他们迫于社会的压力, 忙于挣钱养家, 利益是才参与的最大动力, 而社区成员与社区没有明确的利益关系, 导致居民的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参与意识的薄弱严重阻碍社区自治的步伐。

四、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困境的解决途径

(一) 政府加大对社区管理的重视力度

各级党组织、政府应加强对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政府变行政干预为集中力量制定社区发展的宏观战略和法规制度, 比如以政府制度规划城市社区战略, 加大资金帮助, 重视社区自治组织力量的培养、加强社区政治建和文化建设等, 让广大社区自治组织承接社区管理事务, 担当起社区主人的角色, 引导社区组织有序健康运作, 公正合法的保证社区成员的利益, 才能使社区居民形成自治意识, 培养自治能力, 实现社区自治的终极目标。尤其目前我国社区建设处于逐步推进的阶段, 政府更应站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全局来定位社区发展, 把重视社区发展提上新高度。

(二) 明确划分管理权限

在合理的社区管理中, 应该是政府和居民双向进社区, 发挥各自的管理职能, 政府管理与居民群众直接相关的政务, 居民自治组织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两者相互协作, 各司其职, 而不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 做一样的工作或者重复性的工作, 政府重点抓社会管理, 工作中采取协调服务的方法, 把社区的考核权力下放给居民。社区自治组织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自治能力, 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自治组织解决好关乎居民自身的问题, 自己服务好自己。

(三) 健全社区自治管理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社区管理的法制配套还不完善, 政府的政策还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 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 另外, 对支持社区工作缺乏法定措施。法律具有强制性, 经法律规范的事务即会有章可循, 目前社区自治组织所具有的“行政化”趋向与“自治性”特征的矛盾,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的, 社区发展的法制化, 是社区组织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 也是实现自治管理过程稳定有序的保证, 逐步制定和推行涉及社区发展方面的法律条例和制度, 把社区整体系统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法律上确保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其职责, 按章运作, 变行政约束为法律规范。

本文对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中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相信通过努力, 会突破一些困境, 但其突破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政府重视到政府真正放权于社区, 到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觉醒, 到社区管理法律制度健全, 都需一步步解决一步步实现, 要经历一番复杂的改革过程。本文只是对困境展开了有限分析, 仍需将许多方面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2]魏娜.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社区管理体制 篇10

中国标准化协会为了促进社区工作者服务质量的提升, 积极推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模式, 采取“引入质量管理理念, 科学管理社区组织”的方法, 2013年选定北京市丰台区社区社会组织“东高地街道万源西里社区”为试点单位, 率先制定并实施符合社区工作的《质量管理手册》, 力求的将现代化、科学性的质量管理工作模式引入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协会针对服务人群制定相关培训教材与培训内容, 其中包括:国家标准“GB/T15624.1-2003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系列标准讲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培训、对万源西里社区实际工作及《质量管理手册》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同时, 协会结合万源西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属性, 编制和修订社区符合质量管理理念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相关制度或规定, 聘请国内知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 将编写或修订的符合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模式的相关制度纳入万源西里社区工作《质量管理手册》等体系文件中推广应用, 并通过专业数据公司对万源西里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 持续改进完善, 确保活动的实施效果。

活动实施一年以来, 中国标准化协会通过引入质量管理理念, 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提升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意识, 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热情;规范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流程, 实现社会治理全民参与, 提高了社区居民满意度;推进了社区管理规范化建设, 逐步构建社区服务标准体系。通过该项活动, 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的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资源调配, 为社会组织自我培育、自我完善、自我规范化、良性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推广模式。

社区医院药房管理与服务 篇11

[关键词]社区药房;管理;服务

药房是社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院药剂科发展相对滞后,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不断发展的医院药学,更加不能满足患者对药学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转变观念,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是当前社区药房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药房是社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医院良好形象的展示点,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社会的认知度和人们的就医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社区医院药房管理,推进医院药房管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1药房调剂服务力求优质、高效、开放、透明

药剂人员在窗口收到患者处方后,首先要认真审查处方中处方的药品名称、规格的书写是否正确,药品是否需要敏感性试验;患者,尤者是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处方等特殊人群的患者的用药剂量、用法是否合理,给药途径是否恰当;处方用药是否有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等方面。调配时按处方书写顺序取药,注意处方内容和配发药品的一致性,遇有处方变色、霉变、过期失效、包装破损的药品不得配发。如对处方药品有疑问,需核实无误后再行调配。药师核查药品无误后,按处方呼唤患者姓名,注意其性别、年龄相符后,方可发给,并向患者说明用法和注意事项。为社区患者,尤其是肢体残疾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让患者感受更亲近的服务。对杜区老年患者在配药时可由复剂量改为单剂量,把患者所需的每种药品,按每次剂量单独包装,这样既方便患者服用,防止错服,又可减少药品浪费,增强药品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

2药房要更新服务理念

药剂人员除了和病人接触以外,还要和其他各科的医护人员打交道,能否营造药剂人员与病人,医护人员之间良好的接触氛围,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提高药剂人员形象素质美化药房的“窗口效应”。药剂人员在与病人面对面的接触中,着装得体,整齐美观,举止庄重大方,从容优雅,语言文明优美,真切的手势,真情的眼神,详细交代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百问不烦的服务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则为医院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将工作的重点定位于“以病人为中心,以药品为手段,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药房应将现代管理学积极应用于药房管理实践,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从制度建设到评价考核,都要自觉地渗透现代管理意识,以人为本。所有工作都要以病人方便为前提、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强化药房工作人员理念培养,为药房管理提供良好的人事环境。

3提供药学服务

随时可以为患者提供药品咨询,设有信息反馈职能,可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所需信息,调剂业务计算机化等。社区医院药房除了做好药品供应,还应将工作延伸至药物咨询、药学监护。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一般功能,还应掌握主要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动态过程,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合理应用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药师除日常调配工作外,还要参与临床工作,协助医师科学选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更周到的上门服务。社区医院药房还应设有咨询电话,受理医院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尽可能使用药适合每一个患者的需要,同时也要为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人群提供合理用药、新药推荐、不良反应处理等服务。

4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管理要提高药剂科的服务质量

首先需要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术精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队伍,聘用业务水平,品德素养,管理技术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学科带头人担任科主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全科所属人员定期参加学习,提高全体药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立继续再教育的学习档案,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定期参加学术交流,促进学习新知识,掌握医药发展的新动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多与临床医生相沟通,提供出合理化建议,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5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切实可行的制度与岗位职责

使每个人都受到制度与岗位牵制,自觉地做好其本职工作。实事求是,根据本科室的具体情况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每个人都受到制度的客观制约。把各项任务分解出来,明确个人岗位职责,作岗位化,工作内容具体化。强化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使每个药剂人员在作中以此为准则、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等工作中能自我约束。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奖惩分明,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6强化质量管理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

强化质量第一的观点,严格加强,对药品质量检查,监督药品入库与领取必须验收,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规范药品保管,严格按照库房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不得有丝毫马虎,严格处方管理,坚持处方调配的“四查”,十对及签字制度,杜绝遗漏,避免重复配方等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医师所开的不合格处方,配伍禁忌等应给予指正。药品数量统计实耗实销,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篇12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疾病谱、死亡谱改变, 医院功能和结构的调整等充分显示了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加强社区护理管理是培养和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素质与业务水平, 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的良好途径[1]。根据我院社区发展现状, 就如何搞好社区护理管理谈些个人粗浅的体会。

1 建立管理制度, 制订各项考核细则

对照社区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社区护理管理网络、各级人员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社区护理操作规程、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 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使患者满意, 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2]。社区护理在内容上与医院有很多相同之处, 如输液、导尿、灌肠等。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 为此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在完成正常的护理工作外, 还必须增加以下服务内容。

2.1 做好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

社区服务对象多为慢性病病人和老年病人, 他们不但患有躯体疾患, 心理上也常因久病不愈而产生焦虑、失望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我们要求护士对他们都要有高度同情心, 热情服务, 引导他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同时对他们进行健康宣教, 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坚持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建立健康档案, 每季度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使卫生保健知识逐步在社区普及。

2.2 实行家庭访视、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工作、提供便捷服务

对中风、癌症等慢性病病人, 急性期已过, 长期住院给家庭生活、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压力, 于是就可以转入社区由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家庭访视, 上门服务以减轻压力。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 依据需求提供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 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导尿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如家庭急救、康复护理等。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2.3 开展妇幼保健

社区护士定期到居委会了解孕产妇的名单, 到区妇幼所拿产后访视本, 采取随机或定期方法对孕产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指导, 如预防流产、指导母乳喂养及新生儿行为能力测查, 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护理培训

社区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 它需要护理人员既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还应掌握预防医学, 社会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知识[1]。故制定护理培训计划。

3.1 科内培训

每月组织护士学习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 根据季节学习季节性疾病的护理常规, 如中暑、秋季腹泻等。根据社区的特点学习六种慢性病的护理常规。

3.2 院内培训

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及每季度护理查房, 提高专科护理知识, 如参加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查房, 可以了解目前心血管学科的新业务、新动态, 以便更好地为社区慢性病人 (心血管病人) 服务。

3.3 院外培训

目前社区护士中, 学历大多为中专, 有些社区还聘用临时人员, 这些虽然能满足基本卫生服务, 但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区全方位和连续性的服务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因此, 我们在加强社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渠道开展继续教育, 有计划、有组织的外派护士进行全科培训, 逐步培养综合型的全科护士。

4 转变服务意识

在社区工作首先就得转变思想观念。一切以居民的需求为主, 主动服务, 医护共同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 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 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 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完成。所以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 转变思想观念。

5 管理的方法

计划管理与随机管理相结合根据院护理部下达的各项指标, 对照标准认真领会精神, 在平时工作中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做到每月有重点, 每周有安排。并将每项计划都落实到人, 使每个护士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工作中发现新问题, 及时反馈, 再重新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 这样就形成动态管理。

6 抓好质量管理是促进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1) 社区质控工作在医院护理部的监督管理下执行, 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 采取每月不定期抽查、医院护理部各质控小组每月大检查相结合,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及时解决, 并落实奖惩制度, 做到奖惩分明。

(2) 每月召开护理质控员例会, 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 反馈护理问题, 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覆盖, 人民群众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日益提高, 社会对社区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 建立健全的社区护理组织体系, 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 是每个社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护理学会.双月刊, 2005 (2) :61~62.

上一篇:鄱阳湖保护区下一篇:生物学科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