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护理管理

2024-07-14

社区卫生护理管理(共12篇)

社区卫生护理管理 篇1

2006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 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在此形势下,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9年由原乡镇卫生院转型, 承担本辖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责。笔者从事护理工作20年, 于2009年至今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现将本中心的护理管理情况详述如下。

1 现状

1.1 人员情况

我中心共有护理人员28名, 正式在编人员11名, 17名为临时护理人员 (与中心签订聘任合同, 聘期为1年) 。年龄结构:20岁~30岁的护理人员16名, 30岁~40岁的护理人员5名, 40岁~50岁的护理人员5名, 2名护理人员年底退休。学历结构:中专学历者20名, 大专学历者6名, 本科学历者2名。职称结构:护士19名 (其中无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者9名) , 护师4名, 主管护师5名。岗位分布, 临床一线护士15名, 分布于内科、外科、急诊、妇产科、手术室, 其余13名护理人员分布于档案室、预防接种室、妇保室、儿保室、农保室、收款室。

1.2 管理模式

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负责制。

1.3 存在的问题

1.3.1 护理人员缺乏

中心虽然有28名护理人员, 但高年资护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调离一线岗位, 现只有15名护理人员分配于一线科室。基本每个临床科室只有2~3名护理人员, 排班只能遵循24 h制。在就诊患者增加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 经常会加班加点, 护理部还会跨科抽调人员, 极易造成护理人员体力透支, 精神疲惫, 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1.3.2 护士流动性增大

多年来, 我中心未增加过护士编制, 现在护理的主要生力军是年轻的临时护理人员, 但由于基层机构实行同工同酬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造成护理队伍极不稳定。每年总会有几批新进与流出人员存在, 给护理管理造成很大的困扰。

1.3.3 护理队伍阶梯不健全

对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分析, 我中心护理人员以中专学历、初级职称、20岁~30岁的护理人员为主。30岁~50岁、有一定临床经验、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大多不在一线岗位上, 有的科室护理人员都是一个层次的, 缺乏有效的言传身教, 使传、帮、带成为一句空谈。

1.3.4 护理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医院模式的转变

社区卫生服务在居民健康管理, 妇女、儿童的保健管理等方面, 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分布于这些科室的护理人员要具备不断学习的理念,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胜任。但一些护理人员存在思想懈怠,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护理管理

2.1 确立组织结构

我中心在2009年之前无专门的护理管理机构, 护理管理处于无组织状态, 行政上属于科主任领导, 护士基本依附于医生。2009年3月中心成立了护理部, 明确了组织结构, 经过多方考察, 任命了科室护士长及负责人。护理管理模式制定为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负责制。

2.2 提高管理者素质

作为一名基层护理管理工作者, 如何管, 管什么的问题是工作的重点。近几年, 我省在护理管理方面加强了培训力度, 培训范围拓展到了基层。笔者于2009年及2012年相继参加了山西省护理管理培训, 并在以后会继续加强管理方面的学习,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学习管理经验。在中心内部选派一些有资质的科护士长前去学习, 使中心的护理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2.3 制定相关的护理制度, 完善护理管理软件建设

护理部虽然于2009年成立, 但只是微观地进行相关工作, 有的工作做了但却没有相应的记录。针对出现的问题, 护理部在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及做法后, 结合中心实际, 经过反复摸索, 制定了适合本中心的制度与管理办法, 使护理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4 解决实际问题

2.4.1 针对护理人员缺乏, 护士流动性增大的问题, 护理部与中心领导协商沟通, 在媒体公开招聘护理人员, 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专毕业、有护士执业证书者优先录用。为减少人员流失, 稳定护理队伍, 中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 并实行与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挂钩的政策。在奖金发放及福利方面与正式人员同等待遇。极大地稳定了护理队伍, 为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2 中心的护理人员主要由刚毕业的年轻力量组成, 护理部从成立伊始, 就把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放到了第一位。护理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 护理部把护士的学习培训工作当成一项长期的项目来抓。每一位新护士在上岗前都要接受护理部的岗前培训, 内容涉及到护士职业素养, 护患沟通, 医院感染方面的手卫生, 临床自我防护措施等, 把新护士在学校教育的缺失面予以加强, 为以后的护理生涯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为她们树立了行为的标杆, 使之少走错路、弯路。岗前培训固然重要, 但日常的培训学习也绝不能缺失。刚步入临床的护理人员无临床护理经验, 加之理论学习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 造成护理人员上岗压力大。护理部会经常检查、询问其遇到的问题, 并制定有效的培训学习计划。每周举行1次集中培训, 形式多样, 采取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现场操作指导等, 使护理人员在学习中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习的常态化, 不但使护理人员提高了综合素质, 也使她们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2.4.3 护理部为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开展了“最佳护理团队”及“服务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办法为每月1次, 获得当月“服务之星”的护理人员佩戴奖章, 在表扬栏内张贴相片, 并予以100元的奖励。“最佳护理团队”评选旨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当选的团队授予“流动红旗”。颁奖仪式在全院的早会上进行, 护理部会宣读获奖理由, “服务部之星”由护理部主任授予奖章并佩戴, “流动红旗”由分管院长授予。开展此项活动2年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护理人员因为自身的出色工作赢得了全院同仁的尊重与认可, 也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更得到了精神上的激励。

2.4.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承担基本医疗又担负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所以中心的护理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护理理论及技能外, 还要掌握社区服务的相关内容。如居民健康管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妇女儿童的保健管理。内科的护理人员会对辖区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家访及指导, 妇保、儿保科的护理人员会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 这些工作的开展要求相关的护理人员加强有关内容的系统学习。护理部会积极安排护理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社区护士培训, 并以院内组织讲座、异地参观学习等形式, 做好拓展服务, 为辖区的居民提供健康保障。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安全, 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医疗网络, 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所以作为一名基层护理管理工作者, 更要努力学习, 不断进取, 从而更好地完成自身的角色。

社区卫生护理管理 篇2

持续质量改进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实现将产品的质量提高,还需高度重视持续改进的过程[1]。因为质量的提高、控制和维持均离不开过程,其目标体现为追求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果,不断对改进的方式和机会进行探寻[2]。本次研究主要对持续质量改进在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期间的护理质量管理情况。该服务中心在201月之前均实施常规护理方法。选择2013年—年在该服务中心工作的32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8~36岁,平均(26.1±1.7)岁;工龄:1~5年为9名,6~为19名,超过10年为4名;文化程度:6名为本科、18名为大专、8名为中专。

1.2方法

①护理标准:积极参考卫生部一级医院的护理质量标准,同时充分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对国内外先进社区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方式和成功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制定出符合医院发展实际情况的护理基础标准、环节质量标准和终极标准。在各个标准中均是分成5个部分来实现质量管理的落实,这5部分具体为检查、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实施整改、追踪落实。检查环节主要通过发放各种调查问卷、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等几种方式来实现。分析问题是及时地将存在于显示当中的相关问题反映给当事人,并与质控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②效果评价:为了实现对护理质量进行动态、连续监控,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应包含患者评价、护理人员个人评价、科室评价、科室间评价、护理部评价5个部分。同时,对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时,还需灵活运用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全面检查、重点检查等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护理质量管理进行全面评价。③过程监控:在护理过程中监控中,注重对护理过程中实施质量管理,将护理程序融入到整个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者护理需求进行评价,将患者安全、舒适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作为护理质量评价的最终指标。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工作细节,保证为患者提高最为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④反馈与改进:整改是由护理部主要负责人、护士长组织和指导,并进行监督,由医生与患者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由护理人员来实施具体改进措施,护理人员在会议上定期对改进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汇报,质控人员对改进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测和督导,并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护理部明确质控重点,以书面形式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负责人及科室进行反馈,促进科室整改得到真正落实。护理部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追踪,保证每个问题均能得到有效解决。⑤安全保证:护理安全为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护理质量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部将护理安全的提升作为对护理质量提高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护理质量管理中,按季度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检查,严格执行护理缺陷分享制度,促进护理安全隐患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进而保证护理安全。

1.3观察指标

对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操作技能进行平分,观察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提高情况、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等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及处理方法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c2检验,以P<0.05表示相关数据间的比较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1护理人员护理考评结果比较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95.2±2.8)分、(96.6±2.7)分,明显高于实施前的(81.5±1.7)分、(83.4±2.1)分,满分为100分,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实施后,护理差错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6.25%(2/32)、3.13%(1/32),明显低于实施前的`25.00%(8/32)、21.88%(7/32),差异比较也存在显著性(P<0.05)。

2.2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差错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也随之得到降低,因此,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患纠纷发生率为3.13%(1/32),护理满意度高达100%,应用该种模式之前分别为18.75%(6/32)、81.25%(26/32),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

3讨论

基层卫生院护理管理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护理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914.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29-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界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安全的问题。护理安全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成效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护理安全不仅包括护士的职业安全还包括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出现有关规定之外的心理或机体损伤。现如今,医疗安全质量已经成为各大医院和卫生部门相互竞争的重要指标。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基层卫生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层卫生院医疗团队不断壮大的同时,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随之上升,对护理的管理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下文中,笔者将根据自身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对基层卫生院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1 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现状

1.1 老人、孩子多

从来到基层卫生院就诊的患者整体情况来看,来到基层卫生院就诊的患者一般以老人和孩子巨多。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农村劳动力市场受到外界影响,很多的青壮年居民外出务工,造成很多老人和孩子留守,加之这两种人群本来就属于疾病多发年龄,从而导致了这一现象。

1.2 病种杂

对于基层卫生院来说往往存在缺乏专科护士的问题,面对患者的就诊接待问题,急诊、内科、外科之间都存在护士短缺的问题,要求护士能够很快的转变角色并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1.3 工作时间长

受到人力不足的影响,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往往工作时间较长,休息时间较短,即便是国家法定假日也不能够休息,一旦出现有人意外请假变会加重其他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时间。

1.4 劳动量大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乡镇卫生院所面临的业务量也在随之扩大,有时还需接待周围乡镇前来就诊的患者,在疾病高发季节往往表现出劳动量加大的问题。

1.5 护理组织不健全

在护理人员过少的影响下,护理岗位管理人员更加缺乏,对护士的排班和考核无法顺利进行,经常产生护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不能落实的情况。

1.6 护士待遇差

在现行医疗制度的影响下,基层卫生部门在资金上还存在短缺,财政拨款不能满足日常运营的需求,从而导致员工的待遇不能与工作量对等。

1.7 护士继续教育困难重重

同样由于护理人员的缺乏以及工作量大等原因,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很难抽出时间和经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进修,从而导致其知识老化和技术停滞,影响医疗效果和质量。

2 影响基层卫生院护理安全的因素

2.1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技术水平或经验储备等方面出现的缺乏造成患者的就诊安全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往往需要综合性较强的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和压力都比较大。

2.2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主要是直在人员的数量和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对护理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由于当前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专业素质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进步。

2.3 医源性因素

医源性因素主要指护理工作人员使用了不正当的言语或未向患者解答好专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患者不安等不安全结果,这同时也是产生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2.4 设备设施因素

设备设施因素的主要来源是医疗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医疗设备,需要恰当和有效的管理。

2.5 环境与卫生学因素

住院环境对护理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院内感染、食具污染等问题也是余元护理安全的重要原因,基层卫生院多为综合性住院病房,患者的相互感染也时有发生。

2.6 管理因素

受到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设备物资有时不能跟上医疗需要,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混乱等因素都会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

2.7 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很多护士都难以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加上平时在工作中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人文知识上难以满足患者的需要,可能不自觉得对患者权力造成侵犯,这一问题也同样影响着护士的职业安全。

3 展望与措施

3.1 领导重视

医疗安全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医院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安全的重要内容。对此,首先要提升的就是医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尊重护理人员的工作,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护士的地位。

3.2 建立护理管理班子

基层卫生院作为一个正规的医疗機构,其内部构造应当完善并合理,通过院领导的参与,护士及护士长等都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和安排,保证大家以团体的形式完成所有的医疗任务。

3.3 护士素质亟待提高

为了提升护士的素质,首先应当加强对护士的继续教育,通过各类学习计划和学习形式的安排来实现护士护理工作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鼓励护士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服务。医院要重视检查和监督的有机结合,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结语

护理工作要充分发乎护理指挥系统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效率,保证管理制度的切实落实,提升护理专业水平,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不断地修订标准 ,完善检查方法 ,保证卫生院护理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君.服务型领导管理特征与人性化护理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7(03)

[2]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03)

[3]张优琴,章亚娟,黄琼英,张骞倩.“举证责任倒置”对护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02)

[4]包家明,李平,林莎.努力创建现代继续护理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1998(10)

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篇4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疾病谱、死亡谱改变, 医院功能和结构的调整等充分显示了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加强社区护理管理是培养和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素质与业务水平, 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的良好途径[1]。根据我院社区发展现状, 就如何搞好社区护理管理谈些个人粗浅的体会。

1 建立管理制度, 制订各项考核细则

对照社区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社区护理管理网络、各级人员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社区护理操作规程、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 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使患者满意, 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2]。社区护理在内容上与医院有很多相同之处, 如输液、导尿、灌肠等。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 为此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在完成正常的护理工作外, 还必须增加以下服务内容。

2.1 做好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

社区服务对象多为慢性病病人和老年病人, 他们不但患有躯体疾患, 心理上也常因久病不愈而产生焦虑、失望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我们要求护士对他们都要有高度同情心, 热情服务, 引导他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同时对他们进行健康宣教, 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坚持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建立健康档案, 每季度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使卫生保健知识逐步在社区普及。

2.2 实行家庭访视、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工作、提供便捷服务

对中风、癌症等慢性病病人, 急性期已过, 长期住院给家庭生活、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压力, 于是就可以转入社区由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家庭访视, 上门服务以减轻压力。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 依据需求提供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 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导尿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如家庭急救、康复护理等。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2.3 开展妇幼保健

社区护士定期到居委会了解孕产妇的名单, 到区妇幼所拿产后访视本, 采取随机或定期方法对孕产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指导, 如预防流产、指导母乳喂养及新生儿行为能力测查, 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护理培训

社区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 它需要护理人员既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还应掌握预防医学, 社会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知识[1]。故制定护理培训计划。

3.1 科内培训

每月组织护士学习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 根据季节学习季节性疾病的护理常规, 如中暑、秋季腹泻等。根据社区的特点学习六种慢性病的护理常规。

3.2 院内培训

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及每季度护理查房, 提高专科护理知识, 如参加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查房, 可以了解目前心血管学科的新业务、新动态, 以便更好地为社区慢性病人 (心血管病人) 服务。

3.3 院外培训

目前社区护士中, 学历大多为中专, 有些社区还聘用临时人员, 这些虽然能满足基本卫生服务, 但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区全方位和连续性的服务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因此, 我们在加强社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渠道开展继续教育, 有计划、有组织的外派护士进行全科培训, 逐步培养综合型的全科护士。

4 转变服务意识

在社区工作首先就得转变思想观念。一切以居民的需求为主, 主动服务, 医护共同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 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 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 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完成。所以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 转变思想观念。

5 管理的方法

计划管理与随机管理相结合根据院护理部下达的各项指标, 对照标准认真领会精神, 在平时工作中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做到每月有重点, 每周有安排。并将每项计划都落实到人, 使每个护士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工作中发现新问题, 及时反馈, 再重新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 这样就形成动态管理。

6 抓好质量管理是促进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1) 社区质控工作在医院护理部的监督管理下执行, 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 采取每月不定期抽查、医院护理部各质控小组每月大检查相结合,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及时解决, 并落实奖惩制度, 做到奖惩分明。

(2) 每月召开护理质控员例会, 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 反馈护理问题, 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覆盖, 人民群众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日益提高, 社会对社区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 建立健全的社区护理组织体系, 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 是每个社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护理学会.双月刊, 2005 (2) :61~62.

社区卫生护理管理 篇5

1、医院有健全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责任明确。(1)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建立了完善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我院实行分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实行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两级管理。

(2)护理管理部门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每年护理部与医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由分管院长考核,并与护理部主任的工作业绩和奖金挂钩。

(3)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岗位责任明确并认真落实。护理护士长、护理质控小组均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护理部每月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4)设置有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由分管院长任委员会主任,医院护士长任委员会副主任。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实行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两级管理,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开展活动,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开展活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常设机构在护理部,日常的护理质量检查、考核由护理部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各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制定并落实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

(1)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结合医院情况,制定了健全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并及时下发到各科室组织学习,认真执行。对不适应护理事业发展和医院业务发展的条款及时组织了修改完善。2009年启动自贡市一级甲等医院的创建工作以来,共组织修订和完善了护理工作制度(其中新增项、修订23项)、护士岗位职责(其中新增5项、修订8项)、疾病护理常规新增修订20项、新增加修订12项技术操作规程、新增修订了22项护理工作应急预案、新增修订了17项护理工作告知程序。

(2)建立有制度执行的监督与协调机制并保证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护士长、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护士长负责监督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制度执行过程中需要协调时,根据不同情况一般先由护士长进行协调,不能解决的报护理部协调,护理部协调有困难时上报分管院长。

(3)护士知晓相关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新增或修改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定稿后及时下发到科室组织学习并执行,护理部对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创建一级甲等医院以来,对制度、职责等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完善,因此提高了抽查频率,从抽查结果看,知晓率≥95%。

(4)护士落实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5)护理部建立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作为护理部抽查、护理质量检查小组成员检查和科室自查的依据。

(6)护理部每年年底定期组织护士长对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对不适宜的条款进行修订完善,保证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推动全院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科室、及时整改。

3、临床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保证对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制定并实施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

(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性化服务,尊重病人,维护病人利益,保护病人隐私。我院住院病人均有责任护士分管,门诊、病房均设有窗帘、隔帘、屏风等病人隐私保护措施,护理人员做到了尊重病人,维护病人利益,保护病人隐私。

(2)基础护理与等级护理的措施到位。医院坚持严格落实护理常规和分级护理制度,从每月的抽查结果看,合格率≥95%。

(3)护士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了查对制度,减少和杜绝了因查对制度执行不严而造成的护理差错。

(4)有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5)医院有适宜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制度和执行。(6)特殊检查的护理措施到位。

(7)按照医嘱观察病情,护理记录能够反映病人的病情病人安全是措施到位。

(8)保证对危重患者实施护理操作的安全性。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实施护理操作正确、迅速、有效。病区的抢救车中药品、器材、吸痰器、呼吸器、氧气等齐备,处于可随时启用的状态。危重患者实行床旁交班。对有坠床、跌倒危险的病人采取了保护性约束等防护措施,无病人烫伤、非难免压疮发生。

(9)制定了用药错误、输液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10)护理部对医院急诊室、治疗室、危重患者、疑难病人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并每月检查,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检查。

(11)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设备能够正确使用。(12)急救药品物品齐备,并班班交接。

(13)医院有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有安全管理制度,护理部和科室定期对安全检查、(14)建立与实施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并实施了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和管理制度,当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后,值班人员必须及时处理及时报告,将护理差错事故对病人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事后根据情况由科室或护理部在一定范围内及时组织讨论、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持续改进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浅谈社区护理工作规范化管理 篇6

关键词:社区护理服务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8-01

1资料

对本区3个居委会1038户3342人进行健康调查。社区护士的主要活动局限在基础护理、保健指导、诊疗三个部分,护理活动性质多属二级预防。健康调查发现本社区的主要慢性病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社区55.9%的居民由农村合作医疗承担医疗费用,愿意接受社区护理者占49.1%。

2社区护理工作规范化管理

2.1建立良好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根据调查结果我们确定本社区57.9%的家庭作为首要社区护理服务对象,以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等慢性病管理作为主要管理内容,同时注重强化院前急救和预防保健工作,调动社区居民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对中心的组织结构作了调整,将中心的护理人员分成家庭护理组、应急组和康复保健组,与街道社区卫生管理委员会建立协作关系,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指导关系。

2.2健全建立良好的社区护理服务制度。根据机构的调整,除了制定突出社区特点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外,还制定了包括签订保健合同常规在内的各种相关制度。同时,以本省规定的社区护士职责为依据,结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较具体的社区护理人员守则、家庭护理人员职责、日间病房护理人员职责等各岗位的职责。

2.3规范文件种类及书写。我们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缺乏规范化护理文件的现状,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开发了部分护理文件,包括家庭护理委托及同意书、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社区老人健康评估表、社区老人生活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工具使用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表、功能独立康复评估表、家庭访问记录单、护理记录单等。

2.4培养具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型护理人才。社区护士应是临床护理和个案护理专家,能够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护理服务及管理。为了能够提高本社区护士的素质,我们组织业务学习,每2周安排1次,每次1h,学习社区护理基本知识、院前急救技能、护理文件书写、常见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安全护理等内容。同时,派护士到区内和区外参加各种社区护理培训班,学习老年人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的知识和技巧。

2.5加强社区护理硬件配备。器材:除配备专用移动电话、急救包外,医院还配备移动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除颤仪,吸痰机,洗胃机。护士着装:统一护士着装,选用有弹性的白色或天蓝色布料制定上套装。

3结果

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是评价其服务的有效的客观指标。因此,我们于2010年在接受过体系调整后的社区护理服务的501人中,随机抽查120人,了解其对社区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98.6%的病人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提高了社区护士的业务素质。经过反复的学习,护士们基本掌握了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等平均分数为95.5。控制了社区护理服务质量。通过自我监督、管理人员随时家访等手段,严格督查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社区护理服务。规范了社区护理文件。经专家和一些课题的运作,部分护理文件得到了间接的论证,认为它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很有帮助,可用于一次性老年人健康调查和多次评估,其结果也为全科医生提供了依据。

4总结

加强规范化管理,扩大社区护士角色及技能,加强与医生及其它部门的合作,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开发适合社区需要的护理服务项目等。规范化的社区护理工作为社区的健康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能够系统、有目的地提供社区护理服务。但是,效果评价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家访时护士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病人沟通、未能按时提供服务等。

总之,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研究有助于规范社区护士的职责、社区护理常规,特别是各种社区护理文件的规范化,提高社区护士的综合能力及社区护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玉,戴蕴威,李铉万,等.社区护士的护理活动现状.护理学杂

社区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管理研究 篇7

关键词: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护理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医院医疗以及器械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移动医疗系统能够不断有效地减轻医院的临床就诊压力, 同时还可以从另外一方面提高医院的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介绍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技术涵盖了条形码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相关的内容。其可以让患者的身份同药物的相关信息相对照, 患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 利用该系统可以及时的联系到护理人员, 其对于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方面都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程序

从该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程序来看,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首先是接药, 护士在接药窗口进行刷卡, 获取患者个人的基本信息以及输液信息, 在系统中查找出该患者的输液清单, 打印出双联条形码, 将患者输液清单交给患者, 让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核对, 在清单上详细地标明了患者的输液排队序号以及座位号, 输液联粘贴到输液软袋上, 随着药物放入药筐, 由护士进行配制液体。如果在整个过程中有任何问题, 都可以使用自动呼叫器呼叫患者前来接药台, 然后进行具体的处理。其次是配药过程, 配药医护人员使用专业的扫描仪扫描输液软袋上条形码标签, 该系统就会自动详细地显示配药医护人员的姓名, 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再其次是就是输液过程, 输液医护人员使用专门的扫描仪扫描药物条形码信息时, 该系统都会自动呼叫患者排列号码以及姓名, 到几号台输液。患者听到呼叫之后, 来到指定的位置, 医护人员就会再次的扫描患者身份条码标签, 系统在经过经确认之后, 扫描仪的显示设备就会出现相应的信息, 假如患者吻合了系统匹配的信息那么就可以通过, 但是如果匹配不上, 那么就会发出预警信号。利用这种患者身份同药品相互之间的条码核对, 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交叉输错液体事故。最后是接瓶以及拔针程序, 患者可在任何时间通过呼叫按钮呼叫医护人员进行换瓶以及拔针等相关的事情。患者在输液完成之后,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结束键按钮, 系统又会重新激活座位号[1]。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优势

对于传统的门诊输液来说, 因为患者数量众多, 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所以经常可能会出现患者输错液的情况, 结果对于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身而言都造成了严重的隐患。这种系统利用对患者条码标签以及输液袋条码标签的扫描, 让患者身份和药物相互之间进行电子核对, 这样可以彻底地防止因为医护人员自身的核对带来的医疗差错, 进一步减少交叉输错以及漏输液体事故的发生率。其次, 可以缓解医院人员不足的压力, 使用传统的人工核对, 几乎每一个患者都需要一段的时间, 但是使用专门的扫描仪扫描患者以及药物条码标签相关信息时, 一般只需要2 s。这对于一个每天患者数量较多的护士而言, 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投入, 进而降低了患者苦苦等待的时间。通过移动输液系统, 医护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校对患者同药物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让医护人员具备充分的时间同患者之间进行沟通和联系, 最终有效地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再其次是严格管理, 从一个方面来说, 座位管理系统能够非常明了的表现出座位使用情况, 医护人员可以对座位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防止因为患者以及家属霸占多个位子导致的患者相互矛盾的产生, 让座位能够充分高效地使用, 另外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的呼叫进行迅速的应答, 患者仅仅只要按动呼叫按钮, 医护人员就能够清楚具体哪个患者需要进行护理, 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病房安静的诊治环境。最后是统计的科学准确性, 使用移动输液系统可以迅速地核算出不同医护人员配药、输液等相关操作项目的总工作量。医护人员在进行交接班过程中, 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工作情况统计表, 而且数据非常完整, 也方便查找, 这对于提高门诊输液室的管理水平以及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言,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社区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管理

尽管门诊移动输液系统具备了非常良好的性能, 但是对于大多数门诊移动输液护理而言, 其都是设立在社区内, 社区内人流量也非常大,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社区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的管理。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着手研究。首先是患者输液安全性的保证。患者在社区进行门诊输液过程中, 医护人员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操作产生同患者身份以及所使用的药物的唯一相关联的标志, 患者在具体输液以及换瓶之前, 仅仅只需要通过专门的扫描仪设备对患者的身份条码和输液袋条码进行扫描, 这样可以在较大层面上防止输液以及换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是患者输液信息条码管理, 其中二维条码主要涵盖了患者的姓名, 药物清单信息等相关的内容, 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地校对患者和药物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确保能够及时地完成对输液患者的诊治和护理。再其次是患者输液信息自动匹配, 移动终端具备了数据搜集、条码扫描等其他一些相关的性能, 可以有效地完成信息匹配工作, 确保输液诊治的科学安全性;然后是患者输液信息移动管理, 医护人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在输液区实现对患者的追踪与定位, 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收到患者发出的呼叫请求, 从而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可以快速地处理患者的呼叫请求。再然后是患者求助信息无线呼叫应答, 通常在患者的输液座位上配置无线呼叫单元, 如果患者发出求助信息, 那么信息就会自动地显示在电子呼叫显示屏上, 那么医护人员就可以快速的应答患者的呼叫请求, 进而满足患者需求, 提升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最后是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患者具备安静的治疗环境。利用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较强的移动计算机和数据搜集作用, 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地扫描患者以及输液袋条码的方式, 取得患者以及药物的具体信息, 让医护人员的校对过程变得更加的简单化, 调整和改善了门诊输液的工作流程。另外, 使用高灵敏度特点的无线接收器结合无线呼叫单元, 可以起到无线呼叫信息的及时传送目的, 信号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 摒弃了之前传统人工语音呼叫的同时, 也相应地改变了输液室环境繁杂的现象, 减少了人力资源的过度浪费。

总之, 本文主要从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入手, 具体分析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管理的详细手段和方法, 以期能够更好地将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良好的水准, 进而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经验初探 篇8

调动护士积极性, 培养护士的沟通能力对社区护理工作尤其重要

在医院下沉为社区卫生中心后, 护士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从单纯科室转变为社区家庭, 且社区护理工作覆盖面大, 工作范围广, 任务艰巨, 局面复杂。其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与医院临床工作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容易导致护士抵触情绪产生。如何调动护士的积极性:首先让护士走出去, 去先进社区卫生中心学习、观摩, 认识到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要, 以及社区护理的重要, 再把社区护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让护士从心里接受并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如何让社区居民信任社区护士, 护理工作者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沟通技巧, 才能缩短与服务对象的距离, 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我院首先邀请礼仪培训中心组织全院护士进行礼仪培训, 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等具体情况, 学习如何用清晰、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委婉、温和的语调与患者进行交谈, 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和过于专业的术语, 进而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 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2]。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专业素质

社区护理的核心理念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社区护理一个融临床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由于护理对象是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 所以对有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的“全科护士”要求较高。我们制定了培训计划, 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质量标准:针对慢性病无需住院的患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等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 要做到既能对重点患者进行身心全面护理, 又能在伤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患者进行恢复期功能锻炼, 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既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使用。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 难以胜任上述工作。我院在社区护理起步阶段, 不定期选派全院护士到上级医院进行全科护理培训3~6个月, 取得全科护士上岗证才能上岗。

虽然在护理工作中, 每项操作都有着严格的规范, 要求护士必须按照操作规范来进行, 但是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 护士面对的患者、病情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复杂多样的。所以, 为了提高护理效果, 就要求护士除了严格掌握操作的规范外, 还应该使其由会用提高到灵活使用的程度, 在不违反相关操作规范的基础上, 灵活操作。例如在社区护理实践中, 消毒灭菌技术是不可以变通的, 但所用器具是可以变通的。在区域划分和人员安排上, 做到强弱搭配, 优劣互补。

完善各项护理制度, 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应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 特别是“三查七对”制度, 定时进行各部门的巡查,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在社区就诊的患者较多, 用药种类多且繁杂, 所以, 对使用青霉素等一些特殊药物的患者, 应该做好登记工作, 详细地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及用药情况, 然后对接班者进行严格的交接班要求, 防止工作中发生疏漏。在输液治疗的过程中, 一般均是单人操作, 所以, 护士应该认真核对患者的一般信息及治疗药物, 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所使用的药物来合理调节输液的速度, 严格执行相关的护理操作标准和规章制度, 防止差错、事故发生[3]。我院相关行政科室每月定期到各社区点进行检查, 并把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方案中。

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人选, 社区护理工作环境与科室有较大的区别, 控制感染的发生更加重要。医院制定了对本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 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在自己平时的工作岗位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无菌操作观念, 对于一些重点科室, 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此外, 对于一些常用的消毒包以及一次性物品, 要做好检查, 严把质量关, 此外, 应该定期开展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加强对社区护理的宣传

社区护理人员可在给患者做治疗护理的同时, 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同时, 定期采用广场咨询和各居民点小范围上课的方式, 让广大居民充分了解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和功能, 认识到社区护理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康复途径, 从而自愿接受社区卫生机构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

小结

在现阶段, 怎样去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区护理管理工作, 提高社区护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是我们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基层护理管理者, 应深感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目前, 随着护理观念和护理水平的发展, 社区的护理工作已逐渐从治疗护理发展到预防护理, 从注重生理护理逐渐发展到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因此护理管理工作的范围、任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作为一名基层护理管理工作者, 必须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正确地指导社区护士不断学习, 改善服务理念, 提高服务技能, 从而更好地为社区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温馨服务, 为我国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社区护理管理中指导护士怎样做才能使患者和社区居民满意, 树立基层医疗机构的新形象。社区护士应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 并使之良好发挥。同时, 通过护理管理, 使社区居民和患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具有良好的健康心理、生理状态。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 只有不断地学习、改进, 才能使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体会

参考文献

[1]赵静, 刘秀梅, 宫彦婷.社区护理管理实践与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3 (8) :42.

[2]陶燕君, 林梅.浅谈社区护士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J].科技资讯, 2011, 11 (35) :237.

社区卫生护理管理 篇9

关键词:新医改,社区护理管理,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护理服务中, 社区护理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是适应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 社区护理服务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所以, 在新的医疗环境下, 对社区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区护理人员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社区护理概况

对于社区护理的含义, 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认识, 在美国, 社区护理被认为是将护理学及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 以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全方位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突出特点主要为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中心, 面向整个社区人群, 社区护士保持高度的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1]。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性和社区护理管理特点

1997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 在我国, 卫生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福利待遇, 赋予了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便利性 (即服务的可及性、综合性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负责性) 和公益性、福利性的特性[2]。

1999年, 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讨论并制订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并首次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要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 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3]。面对社区和家庭是社区护理管理最突出的特点, 社区护理管理是专业性极强的全科工作[4]。

社区护理管理现状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1) 现有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需求: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特点使全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 并且在这些卫生资源中, 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几个较大的医院, 这就使得整个医疗环境中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 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加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 合理分配社区卫生资源, 外部的政策支持是必须的[5]。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 政府开始逐步重视, 加大对社区的投入, 如上海打造“1560”就医圈、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等。 (2) 人口老龄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我国≥6岁人口占总人口13.26%, 其中≥65岁人口占总人口8.87%, 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亿, 占总人口的25%。据统计,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 ≥60岁的老年人每2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和4.2倍,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其患病率也随之大大提高。必须重视加强社区建设, 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6]。 (3) 外来流动人口导入: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本地。而在卫生保健方面, 卫生资源依旧按照本地户籍人口设立, 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使政府及相关部门始料未及, 无法满足他们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人才短缺、知识结构不足: (1) 社区护理人员的职称配置欠合理:在我国, 以前社区护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导致其发展缓慢, 虽然在最近几年, 国家和人们都逐渐意识到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 其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与欧美国家相比, 还有着很大的距离[7];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初、中、高职称比例1∶3∶1相差甚远。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专业技术资格以初级为主, 占3/4以上, 社区卫生人员中注册护士的专业技术资格水平整体较低, 势必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8]。 (2) 缺乏专业社区护理教育:社区护理是一项服务范围较广的工作, 社区护士需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由于社区护士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社区护理培训, 难以适应社区护理的素质要求[9]。这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护理服务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各环节中功能的发挥。社区护士的公共卫生护理能力和各项基本专科技能应作为社区护士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10]。鉴于目前存在的这些不足, 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显得很有必要[11]。

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个医院好的护理管理, 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还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举足轻重的作用[12]。缺乏一套适用于社区护理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未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护理工作的从属地位, 对于社区护理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制约了社区护士职能与“六位一体”角色作用的发挥。

工作内容局限, 社会支持度低: (1) 工作实际与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不符:社区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循环的实施者、教育者和联络者, 作用尤为重要[13]。2008年上海一项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主要为疾病护理和健康促进[14]。可见, 我国社区护士现阶段的角色仍以二级预防的角色为主, 工作内容较局限, 这与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内容相差甚远[15]。 (2) 医护团队自我和谐程度欠佳:社区卫生服务是整个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面对着社区的广大群众, 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 并且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16]。有研究发现, 在社区的医疗工作者中, 社区医护团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与工作紧张程度呈正比, 这表明工作精神越紧张, 社区医护人员自我与经验的期望越不合理, 很大程度决定了医护团队自我和谐程度。其精神紧张程度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工作服务量, 二是社会的医疗环境[17]。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 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 这就导致培训的过程中, 对医师的培训相对较多, 而对于护士的专科培训则相对较少, 使得护士得不到及时的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 造成医护之间配合不协调, 从而严重影响社区护理服务质量[18]。

对策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上海在2009年医改实施方案中提出, 整合医疗资源, 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社区护理可顺应新医改发展潮流, 利用社区卫生中心与上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关系, 借鉴医院护理管理相关制度, 结合社区实际, 持续改进社区护理管理中的不足。同时还可将居民对护理工作的不同需求进行连续性整合, 使护理专业技能多元化, 护理各项资源共享[19]。

加强知识培训, 打好社区护理质量基础:与全科医疗相适应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对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提出了较高要求, 应将提升社区护士的公共卫生护理能力和各项基本专科技能应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采取短期全科护士知识技能培训班;定期至二、三级医院进修新知识、新业务;加快在职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教育步伐, 加强与国外交流合作, 鼓励多方参与, 利用多种卫生教育资源等[20], 提升社区护理质量。

借鉴先进经验, 拓展社区护理服务内涵:上海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对老年保健、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大, 且目前仍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养老方式, 机构集中养老服务相对落后[21]。由于目前社区开展医疗护理项目的能力远远不够, 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 培训更多的合格护士成为高级资深护士, 在社区开展更多的医疗服务项目, 既可满足居民的需求, 又可缓解全科医师紧缺问题[22]。

强化绩效管理, 提升组织绩效服务:护理管理者作为护理团队的指挥和引导者, 不仅可以通过绩效管理激励护士最大限度地贡献个人绩效, 为提高组织绩效服务;还须通过绩效管理手段, 帮助并引导护士明确职业发展路径, 稳定护理队伍[23]。建立健全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及绩效考评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将管理的动力原则 (精神动力、信息动力、物资动力) 应用到社区护士的绩效考核中, 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24]。而且, 绩效差异的比较, 可促进社区护士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不断地完善自己, 帮助社区护理管理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团队[25]。

探索社区规培, 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社区护理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政府应加强政策宣传, 整合资源, 培养人才, 规范服务, 全面推动社区护理工作更快更好发展[26]。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27]。有研究显示, 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后, 其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浙江省在探索社区护理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指出, 需建立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制度、准入标准、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等, 完善社区护理管理规范[28]。也有研究者建议在医科大学建立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类似的社区护士培训基地, 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29]。

社区网络信息化, 搭建有利硬件平台: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上海医改的重点, 所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 必须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而在社区医疗服务中, 由于人员相对短缺以及经济的压力, 使得寻找或设计一种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社区护理工作量, 又实用方便的测量方法, 对于帮助政府决策人力配置、资源分布, 人员调配等有着重要意义[30]。社区护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工作流程重组的双向动力作用, 建立一个集约化、科学化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

服务对象全面化, 探索人群需求:社区护理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疾病患者及病后康复者, 它面向整个人群;同时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运动学也将在社区护理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 真正做到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于一体。

社区老年慢病管理与护理干预 篇10

1 社区慢病的调查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城南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

1.2 调查方法

已在城南社区服务中心建档的老年人。

1.3 调查结果

1.3.1 已建档的慢病情况统计

对已建档老年人的慢病病人数、7种慢病患病数等情况统计 (表1) 。

1.3.2 健康教育处方

从表2反应出我们5年来老年人建档、诊断检查治疗情况, 以及对慢病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和针对个体开的健康教育处方等 (表2) 。

1.3.3 七种慢病所占的比例

对老年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七种慢病进行统计, 所占的比例见表3。

1.3.4 每年度慢病排名

我们对每年度慢病老年人进行排名, 情况见表4。

上述各项社区慢病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慢病病人数逐年递增, 并且高血压居首位。

2 建立家庭档案

由社区护士完成, 主要记录家庭情况, 家庭成员中的慢病情况, 如:主诉、症状、家族史、发病时间、用药情况并制订社区护理计划。

3 社区护理干预

(1) 正确认识疾病, 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告诉病人或家属慢病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

(2) 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干预:如吸烟、酗酒。

(3) 不良饮食习惯的干预 (1) 加强饮食知识宣教, 使居民了解和掌握健康饮食的知识, 认识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2) 加强膳食指导, 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 根据慢病制订合理的食普, 指导人群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4) 运动不当的护理干预, 老年人运动要讲科学性, 根据老年人的慢病情况制订个体化锻炼计划, 在保证活动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 又要使锻炼得到长期坚持。选择适宜老年人的运动, 如太极拳、步行、慢跑等。美国运动学会推荐:老年人运动的适宜心率是110~130次/min, 每周3次, 每次20~60mim。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运动, 并告知社区医生, 以便调节运动计划。

(5) 健康指导, 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指导患者或家属相关技能操作 (如血压、血糖的监测) 。

(6) 减轻心里压力, 压力可增加逆向调节激素, 可加重疾病或忽视疾病症状。采用松弛疗法, 舒解心里压力。

(7) 心理平衡, 保持良好的心境, 使机体免疫力能处于最佳状态。

(8) 养成遵医行为, 按时服药, 在老人的用药过程中, 力求简单方便, 指导对常用药不良反应的观察, 定期随访。

(9) 并发症的预防, 根据各种慢性病急性发作特点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 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预防等。

(10) 症状和体征的控制, 如肿瘤疼痛的控制, 慢阻肺痰液的排出等。

(11) 家庭血压计与血糖监测的使用指导, 教会正确使用, 并定期校正, 保证它的准确性。

(12) 卫生指导, 包括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 如房间通风等。

(13) 睡眠指导, 根据老年患者睡眠少和易醒特点, 建议有稳定的生活规律, 多户外活动, 夜间不饮或少饮等, 睡前洗热水脚等, 必要时遵医嘱服安眠药。

(14) 强化慢性病人健康非药物干预管理, 使慢病得到控制,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对社区老年服务所取得的成效表明:社区老年慢病管理和护理干预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搞好这项工作, 这还有待于与同行探索!

摘要:德阳市城南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已经五年, 通过我们建档、搜集资料、调查并做了具体分析, 结果表明:84%的老年人都存在着慢性病病, 7种常见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达50%, 从构成比中显示:高血压、肺部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占据前四位, 我们针对疾病普的情况, 对属本辖区的老年慢病进行了管理, 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档案, 并进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讲座, 实行慢病管理, 以及心里护理和护理干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社区,慢病,调查,管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素珍.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1~130.

[2]周萍.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3]赵丽蓉.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6) .

社区卫生护理管理 篇11

【关键词】社区中心;护理管理;错时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50-01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它的任务是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和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根据此要求,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转变观念,2012年起改变服务时间,实行错时服务,成效明显。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共有护士7人(只负责白班工作),均为女性,年龄在21~41岁之间。职称:护士4人,护师3人。2005年,输液室每天5人在岗,工作时间为8∶00-16∶30,其中中午時段的11∶30至13∶30为1人值班,16∶30起病人移交急诊室代管。2012年采用错时服务,排班情况有所调整,输液室在科室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病人的需要进行排班。1月、2月、3月输液室护士每天5人在岗,其中8∶00—9∶00时1~2人在岗,9∶00—16∶30时段为3~4人在岗;4月、5月、6月输液室早上7∶00—11∶00时段为3~4人在岗,11∶00—14∶00时段为1人在岗,14∶00—17∶00时段为3人在岗,17∶00—20∶00时段1人在岗。

1资料与方法

采集注射室2011年、2012年1-6月份的门诊量、科室投诉量、病人满意度等资料,对门诊量和投诉量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 Test),满意度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 2011年(1-6月)与2012年(1-6月)就诊量和投诉差异

就诊量2012年较2011年数量上有增加,但统计上无显著差异。而投诉量2012年比2011年明显减少。

2.2 2011年(1-6月)与2012年(1-6月)输液室病人满意度(%)的比较

自错时服务开展的第3个月起,输液室病人满意度出现明显提高,并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 错时服务满足了病人的需要

错时服务是一种超常规的,以满足社区需要为目的,以病人就诊特点为依据,随时改动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时间的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以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规服务的模式是病人上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营业,病人下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值班人员外其他医务人员均正常下班,居民有病或不适,必须请假就诊。错时服务则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体现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效、方便、及时的便民功能,是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是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相匹配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

3.2 错时服务可减少医疗纠纷,缓解医疗矛盾

根据资料分析显示,由于服务时间的改变,输液室2012年投诉量明显下降,与2011年有显著差异(P=0.061)。2011年的投诉主要是就诊等候时间过长、服务态度太差。分析原因主要是,医生与病人一起上下班,病人在正式接受诊治前,已有等候等过程,心中因疾病原因、工作原因(有些病人请假来就诊)已存不满情绪,此时工作人员言行上稍有不足,很易一触即发,形成投诉。服务时间的改变,分流了就诊病人,缩短了高峰时间,减少了病人等候时间,避免了病人争先恐后要求服务的拥挤现象,消除了病人性急,医务人员心烦所造成的医疗隐患。由于满足了病人及时就诊的要求,缓和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因此,错时服务时间是一种实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3.3 错时服务可提高病人满意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技术上与大型综合性医院有一些差距,要立足,只能靠优质服务。输液室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个重要窗口科室,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形象和业务。改变服务时间是一种人性化的工作模式,它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来进行排班的,这符合社区居民的就诊需要,所以很受病人的欢迎。根据本资料分析显示,由于服务模式的改变,社区输液室的就诊人员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P<0.001)。随着满意度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改观。近期门诊量变化虽然变化不大,但已经在增加,这说明,改变服务时间可提高输液室的可信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

3.4 错时服务使人力资源得到科学使用,有利于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为减少就诊矛盾,采用增加护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会增加医疗成本,减少护士收入,长期执行易造成恶性循环。错时服务既不增加医疗成本,也不减少经济收入,而且工作时间灵活,既保证了工作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医务人员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结语

本次研究表明,在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服务时间,改进工作流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了医疗纠纷减少,病人满意率提高,人力资源科学使用的成效,从而说明,因地制宜地改变服务时间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进社区事业发展的新举措。

参考文献

[1] 1 肖光秀;;基层医院实施整体护理初探及体会[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2]刘慧萍,张霞,王晓薇.错时上下班排班方法在儿科日间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2004,9:37.

社区卫生护理管理 篇12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问题,对策

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颁布[1], 对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 社区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主观意识及社会因素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偏见

目前, 社会上仍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偏见, 护理人员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加之护理工作繁重、责任重大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部分护理人员产生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同情心, 态度生硬, 工作主动性差等情况。而社区服务对象多为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人, 他们心理上常因久病不愈而产生焦虑、恐惧、失望, 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等不良情绪, 造成护患关系紧张, 成为社区护理管理的难题。

1.2 社区护理人员紧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展, 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增多, 对社区护理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但社区护理人员却严重短缺, 影响了服务质量, 对社区护理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1.3 社区护理管理者知识匮乏, 素质低下

我国的护理管理者的教育层次偏低, 学历不高, 并且管理能力低下, 素质较低, 缺乏系统的专业的护理管理培训, 社区护理管理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社区护理管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发展。

1.4 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社区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2]。社区护理人员扮演着多重角色, 需要护理人员既有熟练护理技能, 还应掌握预防医学、老年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社区护理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 甚至有临时聘用人员, 以致出现护理人员基础知识贫乏、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的现象, 对社区护理管理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1.5 规章制度和护理管理体系不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成立至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质量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科医院共用一套管理制度, 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影响了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2 对策

2.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 缓解护患关系

在社区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 尤其是社区护理工作, 使人们认识到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性, 便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护理人员的形象和地位, 缓解护患关系, 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2.2 建立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全员聘用[3], 公开招聘, 竞争上岗, 社区护理人员应理解并自愿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热爱本职工作岗位, 并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沟通技巧,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好, 富有活力。这样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卫生, 服务于大众。

2.3 重视在职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社区护理的特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对应的能力, 针对于我国护理人员知识结构的现况, 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社区护理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建立综合性的医疗卫生知识结构, 推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4 完善规章制度和护理管理体系

社区护理工作具有自由性、独立性和专业性, 还具有特异性, 我国应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 各地针对本地的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本社区服务人群的具体情况, 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方针的指导下, 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社区护理管理模式, 展现地方特色, 使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更好的为本地人群服务。

2.5 医院支持社区护理管理工作

医院应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并根据所支援社区单位的需要, 安排有相关工作资历的护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到社区单位进行业务指导, 知识培训;定期接受社区护理人员到本单位进修学习,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提高社区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社区护理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4]。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晚, 政策还不完善, 社区护理管理还受很多因素的牵制和影响, 社区护理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社区护理问题已引起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 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不断的改进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和体制,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霖, 朱雪峰.社区护理管理的思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8, 5:92~93.

[2]刘伯芝.浅谈如何做好社区护理管理工作[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5 (9) :1095.

[3]高红.社区护理管理面对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9) :24~26.

上一篇:中职学生家庭教育下一篇:清兵卫与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