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护理

2024-07-25

社区卫生护理(共12篇)

社区卫生护理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20例, 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病人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后输液后异常事件发生情况、病人对护士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病人健康生活行为。[结果]观察组病人输液后异常事件的发生率为0.83%, 低于对照组的4.17% (P<0.05) ;观察组病人满意率为98.3%, 高于对照组病人的91.7% (P<0.05) ;观察组病人适量运动、服药规律情况优于对照组, 吸烟、酗酒情况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循证护理能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后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改善病人的健康生活行为。

关键词:循证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常事件,满意度,健康生活行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最基础的卫生医疗机构, 一般以社区、家庭为单位[1,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看病方便、经济、快捷等优势[4,5]。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存在服务质量较大医院差、治疗疾病领域小等缺陷[6,7,8]。现探讨了循证护理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的效果, 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服务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4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观察组男66例, 女54例;平均年龄为53.1岁;高血压30例, 脑栓塞27例, 冠心病33例, 呼吸道感染27例, 其他3例。对照组男63例, 女57 例;平均年龄为54.2岁;高血压27例, 脑栓塞30例, 冠心病30例, 呼吸道感染27例, 其他6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对照组病人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 在病人输液过程中对病人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方法。 (1) 团队组建。组建循证护理工作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1名主管护士, 3 名护士, 由主管护士作为负责人。此外, 需要对循证护理工作小组中的成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并需要通过相关的技能考核。 (2) 循证问题的确定。长期以来,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的病人常常会发生输液异常的事件, 进而导致了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此外, 前来就诊的病人自身健康知识薄弱, 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许多不良嗜好, 如抽烟、喝酒等影响健康, 缺乏运动。针对于以上问题, 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 寻找科学循证护理支持。 (3) 循证护理方法。了解病人患病情况, 同时结合病人的年龄为病人提供舒适的输液环境, 设计针对特定病人的护理方案。采用情志护理的方法, 以热情、温和的口吻与病人进行沟通, 在输液前给予病人积极的情绪疏导, 缓解病人对于输液的害怕心理及紧张情绪。护士通过与病人的沟通, 让病人充分相信护士, 相信护士的技术。护士需要根据病人的自身情况、输注药物的特性正确选择药物输注的速度。在输液的过程中护士需要时刻严密监控输液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观察内容包括:是否出现血管渗液, 是否有针头脱出, 是否有血液回流, 是否有针头堵塞等情况。如果出现上述情况, 需立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并需要耐心地安抚病人及家属的不安情绪。输液结束后需动作轻柔地为病人拔出针头, 减少病人痛苦。在健康教育方面, 针对病人自身的特定情况, 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告知病人相关疾病的致病因素, 告知病人吸烟喝酒对身体的伤害, 提醒病人需要适量运动等, 以及告知病人常规疾病的预防知识等。

1.2.2 观察指标选取输液后异常事件发生率, 病人对护士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病人健康生活行为作为观察指标。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良好、不满意。健康生活行为评价包括适量运动、服药规律以及吸烟、酗酒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输液后异常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病人输液后异常事件的发生率为0.83%, 低于对照组的4.17% (χ2=9.179, P<0.05) 。两组病人输液后异常事件发生情况见表1。

2.2 两组病人对护士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病人满意率为98.3%, 高于对照组病人的91.7% (χ2=5.954,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病人健康生活行为情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目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整体素质尚且有待提高[9,10], 护士的学历、工作年限均与大型医院有较大的差距[11]。不仅如此,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大多未经过专业的培训, 大大影响了护理水平。循证护理是指通过循证实践, 从而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实施。循证护理针对具体的循证问题, 查询了已有的文献资料, 形成循证证据, 为病人制定了特定的护理方案,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12,13,14,15]。

本研究纳入了240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病人给予循证护理, 研究结果发现, 观察组病人输液后异常事件的发生率为0.83%, 低于对照组的4.17% (P<0.05) , 对护士护理服务质量满意率高达为98.3%, 高于对照组病人 (P<0.05) , 同时观察组病人经健康宣教后吸烟、酗酒的人数显著降低, 适量运动及服药规律的人数显著增加, 表明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输液后异常事件的发生, 显著提高病人满意度, 显著改善病人的健康行为。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 前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多为老人和儿童, 且所患疾病为慢性病居多, 主要医治措施为输液治疗。针对于此特定情况, 本研究组建了循证护理小组, 确定了循证问题, 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为病人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方案, 并且对护士进行了专业的培训, 显著提高了护士的护理技能。在护理的过程中, 护士能够更加细心地为病人进行输液治疗, 并且通过情志护理的方式, 与病人轻声细语地沟通, 安抚病人的情绪, 使得病人更加配合输液工作。护士提高了护理技能, 细心护理, 按照病人的自身情况制定特定护理方案, 病人配合度增加, 从而降低了输液过程中异常事件的发生。同时, 护士时刻严密监控输液过程中血管渗液, 针头脱出, 血液回流, 针头堵塞等突发情况, 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措施补救, 最大程度降低了输液异常事件对病人造成的伤害, 提高了病人对护士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此外,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对病人进行了科学的健康知识宣教, 让病人意识到平时日常行为对健康的损害, 并且通过宣教, 病人亦能掌握相关疾病的致病因素以及预防办法, 从而使得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养健康生活行为。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能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后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改善病人的健康生活行为。

社区卫生护理 篇2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演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被动求医逐渐演变成积极主动预防疾病,从延长人的寿命演变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这些转变为我国护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适应国际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家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改革方案的重点行列,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积极开展社区护理事业,加强社区护理教育,培养社区护理优秀人才成为护理教育者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社区护理现状 1.1 国外社区护理现状 1.1.1 英国

英国是最早发展社区护理的国家,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保健服务制度都比较完善。所有英国公民均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1】,这也是英国财政预算在卫生保健的投入占总卫生经费的80%以上的结果。英国的社区服务工作形式主要分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三种。教区护理即由全科医生或诊所及护士对教区内的病人施行全天护理服务。服务的内容有家庭护理、术后护理和出院护理等等【2】。健康访视服务即对辖区内的病人进行疾病访视,除此之外,还要对婴幼儿和老年人进行访问,开展健康教育。还有一点,英国在社区护士培养方面时间长,一般为三年基础教育和一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要求高于医院护士1.1.2 美国

美国的全国卫生工作重点由医院转到社区护理的初级保健,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美国政府出资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4】

【3】

。,使社区护理形成一定规模,一般的小病只需要在社区即可解决。美国的社区护理由家庭医学服务和护理院组成,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是主要的社区护理服务形式。美国社区护士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偏向性,比如,护理院护士强调对老年人的心理服务和健康促进,而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则强调的是指导和发挥家庭在处理儿童危机方面的工作。美国的护理教育改革在是全世界来说也是卓有成效的,护理教育的社区定向特别强调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使社区护理技能通过实践积累得以提高。

1.1.3 日本

日本的老龄化是现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加大,医疗、保健福利变得日益重要,除了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身心健康的保障同样不可忽视。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度过,是否存在“社会参与”的可能性,这也是日本老龄化进程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日本的社区护理非常重视老年保健

【5】

。日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由公共卫生护士承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公共护士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1.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六位一体”功能,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主要有护理程序、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和健康教育。目前,全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近120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已覆盖到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但从我国的社区卫生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滞后,相应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在组织体系、人员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对中国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分析表明:社区护理人才短缺和整体水平比较低,社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社区人员的能力有待加强,成为社区护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基层卫生机构不能正常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培养重点仍定位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机构很少,国内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大都以考查课的形式展开,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和社区护理方向的也很少。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跟内外科护理的教育没有清晰地区分,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没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与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相比,我国选用的社区护理教材较少涉及人文社会知识体系,而人文社会知识体系是国外相当重视的。从内容上讲,人文社会知识体系包括家庭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社区卫生资源评估与开发、社区医疗中的伦理原则、社区文化鉴赏等诸多方面;我国的护理实践也局限于对健康促进、家庭护理、疾病管理、预防保健等技能训练,而缺少对流行病调查、人际沟通、独立判断、护理科研、政策制定等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社区护士。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改革的建议

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发展社区卫生事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形式还不完善,国家还没有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也没有可借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因此,不断总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展开社区护理教育改革,是社区护理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社区护理教学中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7】

【6】,尚未形成独立的3.1 丰富课程内容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上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要考虑到今后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而且学生在学习《社区护理学》这门课程时,是在学习了内外科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学内容上不必过多地重复,重点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地情境相联系,不断扩充关于社区的补充知识,比如从人际沟通、国内外社区护理现存问题与发展动向、医疗保障制度、社区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伦理、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营养学、心理学、社区职业卫生等方面进行扩充。同时,要迎合我国大形势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社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上,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护理科研等。

3.2 教学手段要新颖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结果直接反应在今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效果上,因此,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前期所有的基础知识,结合社区这个特殊的环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开展兴趣小组教学、分组教学,组织学生义工课余时间去社区进行健康宣教、义诊等,增加学生参与社区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角色演练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参与到病人和社区护士的角色中,更好地理解教材。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我国的社区护理现状是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从事社区护理教学的专业综合教师,缺少专业培训的机会,这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改革意识的防治结合型护理人才的师资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代课老师时,应从学历、职称和教学经验几方面考察,让更多具备护理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得以发挥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技能考核,为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课题讨论、专业培训及基层调研的机会,使之技能得到提高;适当给教师施加压力,促进其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8】。

3.4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是护理学生将社区护理知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的场所,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途径,也是更好地培养社区人才,提高护理学生社区意识的一种方式,社区护理学的教学应该由理论和实践组成,建设好一个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社区护士更好地跟居民沟通,也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的不成熟性,笔者建议可以分三步走:第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选择一些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护理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由政府共同投资新建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以保证学生实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三,可以进一步对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加强“学校--医院-社区”联合型培养方案,护理学生在毕业前应该进行两到三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进一步规范社区护理教育。小结

加快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护理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与死亡谱的变化和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家庭小型化以及医疗费用的上涨;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健康的重视、医院的规模以及人员的配置,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需求、服务到位的需求。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改变。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社区建设,探索社区护理新途径,适应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优势

可及性好:社区卫生服务贴近社区,方便社区内老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服务项目和方式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可以提供一般的门诊服务外,还可以开展医师、护士出诊、家庭病床等其他的医疗服务项目,同时又能提供家门口的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增进居民健康的服务项目。

服务价格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费用、日住院费用均低于二、三级及专科医院。

医患关系易于融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群体较大型医院更为固定,医患之间的时间和机会较多,这样就利于形成融洽的醫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

就医环境方便、快捷:社区就医没有大型医院困难,不拥挤、排队等候时间不用太长,住院床位不紧张。另外还可改善因大型医院患者较多,医护人员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使有些服务不到位或落不到实处,导致社会评价不好。

建立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应从两方面着手

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和投资,建立政府主办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使各项配套机制完善到位,注重全科医生和护士的培养,并在他们的工资、待遇、培训、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规范。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不断的壮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鼓励大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2年卫生部联合11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组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可及性、便利性和价格等方面的优势,正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劣势。而大型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设备设施、技术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恰恰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劣势。而大型公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两种医疗服务的最佳契合点,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大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的供给:因为大型公立医院有人才资源的优势,可以为社区卫生机构配备更多更优秀的医务人员。也可以使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又能增强大型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也可以使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提升。优秀的卫生技术人员、资金和设备的引入社区,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患者;使常见病患者、康复期患者和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向社区分流,可有效节约大型公立医院门急诊和住院床位资源。也解决了患者到大型医院看病挂号难、排队等候时间长、医师接诊时间短、住院床位紧张,危重、急诊和疑难病患者住院困难的问题和缓解医务人员工作量和压力大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目前,大型医院由于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过于强调专业化,大部分医师对患者缺乏整体观念,在给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往往注重了专科的诊断和治疗,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造成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误,导致麻烦和医疗纠纷。所以,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有助于提高专科医生的全科意识和全科知识,提高对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加强社区护理队伍建设

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服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掌握社区预防与保健的理念和实施策略;熟悉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掌握特殊人群保健和指导,熟悉慢性疾病患者的营养指导;熟悉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社区护理应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人员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它强调以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为重点,是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的结合。而社区护理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护士。这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①强烈的职业责任感;②尊重社区的人群、有爱心、同情心和耐心;③具有现代护理理论和实践能,能在不同的社区环境中为不同的护理对象提供健康服务;④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⑤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平衡心态;⑥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能力。只有通过以上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广大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应尽快把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放到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的层面上,以此加快社区护理工作的进程[2]。

加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卫生改革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社区基本医疗卫生保健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另外,广大群众更需要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高度重视社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晁杰,王亚平.三级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论证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4).

2 包家明,曹敏娟.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

社区卫生护理 篇4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对于社区护理的解释,目前尚未统一的定义,但较多的学者引用美国护理协会(American Nursing Association)对社区护理的解释,即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其特点(1)以健康为中心;(2)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3)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4)服务内容核心是健康促进;(5)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保健;(6)运用总体测量和分析的方法;(7)运用公共卫生的组织原则;(8)社区护士必须与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3]。国内社区护理较晚起步,各地社区护理开展的模式、深度、广度各不相同,可参考、学习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根据2002年1月的“卫生部通知”,社区护理工作任务为:社区护理工作应以维护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在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护理服务。

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六位一体功能,即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通过对上海市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理主要承担有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职能仍有较大的差异;离达到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3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

社区护理服务的趋势仍然停留在满足人们生存型护理需求,而健康型和发展型护理需求的服务明显不足[4]。社区护理基本仍处于自发、无规范、无评价状态,护理人员的绩效难以量化,不能准确客观地比较业绩的大小,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的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社区护理体制形成的滞后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3.2 对社区护理理念认识不足

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能够提供多元化服务,能针对不同阶层的人群提供多种社区老年护理、社区膳食指导、社区心理辅导、社区精神支持、社区健康咨询、社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康复及居民生育保健等多项服务[5]。我国社区护理大多从事传统的常规护理和家庭访问工作,工作流程仍然停留在基础护理和健康咨询,极少进行潜在的健康问题干预。在现阶段,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常规护理,工作的着眼点还没有转移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上来。以至于社区护理的特色服务如:“个性化服务”、“家庭式服务”、“专科特色服务”、“心理辅导”、“程序化健康教育”等难以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仍被动服从于医疗,范围局限,模式单一,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3.3 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

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护士,她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面对的是社区内的个人、家庭、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是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多能一体工作模式。由于社区护理的任务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护士角色的多样化。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具有七种角色功能:病人的照顾者;健康教育者;服务对象代言人;社区护理的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的合作者;社区护理的领导者及研究者。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2007年对上海市社区护士工作内容的调查结果看,从上海市社区护理的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来看,上海的社区护士主要承担了管理者和照顾者的角色,其次是教育者、合作者的角色,很少承担领导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几乎没有承担服务对象代言人的角色。

3.4 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人数少

据调张冬瑛等[4]对杭州社区护理现状调查显示:在岗的社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6.9%,仍有15.9%的护理人员无学历;职称的结构以初、中级职称为主;50%社区护士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的经验。社区护:医比例为0.5∶1,与WHO提出社区2∶1或4∶1的护:医比例相差甚远。造成目前我国社区护理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3.5 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还缺乏认识、保健意识不成熟

我国大部分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不高,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他们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不知道健康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较差,对社区护理缺乏社会认可和理解。尤其是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所以未将护理工作提高到促进人群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来认识。所以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投身保健的人不多。

3.6 社区服务缺少专业特色

社区与医院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方便、经济快捷,而方便、快捷需要许多综合条件作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条件简陋,护理设施老化,需要快捷时快不了,需要方便时反而不方便。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社区投入资金不足,重医疗轻护理,加之护理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社区护理的特色服务如:“个性化服务”、“家庭式服务”、“专科特色服务”、“心理辅导”、“程序化健康教育”等在社区开展仍然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只能求生存,难求发展。

4 对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

4.1 强化社区护理意识,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

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推动社区护理教育健康发展,是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护理培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完善护理教育体系,把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理念渗透到每一所护理院校,制定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层次社区护理人才,把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大专层次,社区护士学历层次从现在的以中专为主(90%以上)提高到大专以上学历层次,同时逐步发展本科以上的高层次社区护理人才,毕业时直接投入到社区护理工作当中。

4.2 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医疗护理中心,在该中心为基础设立学院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基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与社区居民联系和沟通,还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6]。改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课为社区实验讲习课;以社区为护理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下社区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提供各种疾病护理、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以及不良行为的干预等多项服务。同时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作理论讲授。实践证明,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护理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4.3 利用在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组织专、本科学生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研究

在社区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护理科研知识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研究,在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的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对问题的探讨研究。将护理科研引入教学实践,即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将社区护理教学、科研训练与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工作社会化、综合化、多样化,强化学生“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4 加速全科护士的培训速度

社区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成为"全科护士"。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所有患者中只有6%能住院治疗,其余94%的患者属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如慢性病无需住院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给药者、动态观察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都需要接受社区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服务,既能对重点人员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又能在伤病现场进行初步急诊;既能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教;既能开展社区防疫,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与使用。如果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就难以胜任上述工作。只有加速全科护士的培训速度,才能使社区护理的质量得以提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在全科护士的培养上应有长远规划,建立完善的培训措施和计划,将妇科、儿科、老年护理、急诊救护、心理学、计划生育、免疫学等纳入培训内容。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挂钩,走出去,请进来,定培训学时,严格考核,可将考核成绩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业绩作为护师晋升职称的基本条件。定期举办社区护理研讨会及社区护理进展学习班,既使社区护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还能促进社区护士素质全面的提高。

4.5 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

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这是社区护理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社区护理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是提高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的良好通道。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宣传社区护理,通过宣传资料、展板、宣传画等多种途径的宣传,使人们对社区护理的目的和功能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让社会了解社区护理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向导,为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护理服务,是集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医疗及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让人们对社区护理产生信任感,乐于接受和主动寻求社区护理服务。有了社会的认同和全体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护理才能充分显现其作用。才能真正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国内社区护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改进措施,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2)对社区护理理念认识不足。(3)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4)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人数少。(5)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还缺乏认识、保健意识不成熟。(6)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还缺乏认识、社区服务缺少专业特色等6个方面;在社区护理教育中应加强:(1)强化社区护理意识,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2)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改进教学方法。(3)利用在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组织专、本科学生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研究。(4)加速全科护士的培训速度。(5)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等5条改进措施.以促进和较快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护理,现状分析,特点,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志红.加入WTO护理教育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3)∶295.

[2]包家明,胡斌春.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构建及运作[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78~390.

[3]敖薪.国外社区护理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社区医学,2003,9(1)∶44.

[4]章冬瑛,陈雪萍,许亮文.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89(3)∶164~165.

[5]肖爱军,焦守风,周晨.我国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76~77.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应用可行性 现状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1 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应用现状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3)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4)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社区卫生护理 篇6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护理人员应首先转变自身的护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时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建设。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热心接、耐心讲、细心问、主动帮”等,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热情的服务,并对有特殊需求的患者注意做好个性化护理服务,使整个护理工作充满爱心,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技能,语言沟通能力等,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 树立良好形象

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大方、温文尔雅,以一个良好的形象出现在患者面前,并充分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等。微笑是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面带微笑,病人就会感到亲切、温暖,并可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注重自己的语言规范,使用礼貌性语言,在称呼老年患者时可用下级或晚辈的身份称呼,使老年患者感到温热。同时,由于多数老年患者子女不在身边,比较孤独,此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倾诉,以获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3 优化服务环境

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在挂号、就诊、病房等位置都设置醒目的标准,以便患者就诊。为患者制作便民箱,准备微波炉、针线盒等日常工具,以为患者提供方便。创造接近家庭化的诊疗环境,以进一步拉近护患距离。在候诊区配以各种药品价格一览表。在治疗室、输液室安装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消毒以保证治疗安全。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多采用湿性清洁,防止尘埃飞扬,同时应加强标示,以防止患者摔倒。

4 加强细节护理

实施床旁工作制原则,加强巡视,准确评估患者的需要,开展主动服务,将过去的“自己实施什么护理,患者就要接受什么护理”的护理模式转变为“患者需要什么,就护理什么”的护理模式。加强患者病情的观察,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发展快,因此需要加强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对患者进行操作前加强解释,在取得患者理解后再行操作,操作中注意询问患者的感受,重视患者主诉,及时处理患者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遇到患者情绪激动时,应特别讲究语言的沟通技巧,并有耐心的冷静处理问题,不慌不乱,提高患者的信任感,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和爱心。

5 加强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是社区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满足患者的需求。首先,开展家庭健康教育,采用家庭访视的形式进行上门服务,不仅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保证患者家属的参与。如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可使患者家属充分参与到患者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中,督促患者长期坚持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其次,在服务中心、服务站、社区等地方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利用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园地进行常规病、多发病和慢性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再次,开展各类健康讲座,并结合每年医保健康体检结果,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集中的健康宣教和义诊。

社区卫生护理 篇7

1 方法

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社区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比如说第二章社区护理工作方法中的第一节社区中的护理程序, 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如何对社区健康进行护理评估, 制定护理计划, 进行护理实施, 护理评价,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到各个社区,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士对整个社区的基本状况包括人口组成, 疾病结构等等, 以及她们的服务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再带领学生到社区内进行参观,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整体及周边环境, 同时近一步介绍社区的具体情况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情况展开社区护理工作。社区实践结束后,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的所见及感受对社区的各方面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最后在班内进行交流。

2 结果评价

社区实践后, 学生根据自己在社区实践过程中所学的所见所发现的问题, 进行总结, 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 汇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然后有教师以及各个小组的组长对其他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 在汇报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们对社区护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3 讨论

3.1 加深了学生对社区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社区护理不同与医院护理, 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对社区护理来说预防保健工作与医疗护理服务同等的重要, 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单个的病人, 而是社区的整个人群, 包括健康人群, 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 同时也包括人群所处的环境, 因此社区护理需要经常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工作。同样对于社区护理学的教学也是如此, 如果只是通过课堂授课来学习社区护理学, 学生对社区护理学只能是一种浅层的认识和理解。大部分学生知道社区护理在具体实践中的几种形式:门诊护理服务, 咨询服务, 下社区服务, 上门服务[2]。可对社区护理到底是如何具体的运用在这几种形式中, 并不明白。在社区实践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者的讲解, 学生对社区中提供的门诊护理服务以及咨询有哪些内容, 下社区服务, 上门服务的时间, 对象, 具体提供的服务内容以及在进行护理服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更好的进行人文关怀提高护理质量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通过社区实践我们还认识到在进行社区护理时, 由于社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提供的社区服务的着重点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样的护理服务但由于护理的社区, 护理对象存在的差异性, 都要求社区护士进行灵活的沟通, 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的理论。

3.2 提高了学生对社区护理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现在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通过课堂中教师的讲授, 而通过社区实践来学习社区护理学, 打破了平时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满堂灌”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来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听课”, 在整个参观社区的过程中除了“听”, 还要“看”, 还要“思考”。社区护理是如何进行的, 与课本上的有何不同, 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提问的角色转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社区实践, 摆脱那种上理论课时的枯燥乏味, 学生会觉得它很实用, 更主动地去学习去观察。而回到课堂的学习时也会变得更加的认真。在角色的转变、新鲜感与实用性的触动下,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社区护理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3 提升了学生发现与分析社区护理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要求护理本科生不仅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灵活的运用已学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社区护士不仅是护理照顾者, 健康代言人, 教育与咨询者, 协调者与合作者, 组织者与管理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观察者与管理者。这一点就要求在提供社区护理服务中, 社区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及时发现居民个体、家庭或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同时, 社区护士有责任针对所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在社区实践中, 许多时候是要学生自己用眼去看, 用心去观察, 用脑去思考, 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更多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去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等,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评判性思维。

3.4 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记忆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 很多时候都处于“记了就忘, 忘了再记”的循环中, 而社区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扰。在社区实践之前, 学生都已经通过课堂上的学习, 对社区实践的目的以及所要涉及到的知识都已经有所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社区实践的活动, 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课本上的知识的再现, 真真切切的明白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也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就是不管是对事物的记忆还是对知识的记忆, 对那些生动的生活化的东西亦或是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我们更加容易记忆。社区实践, 将课本的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中, 知识不再是那么的空洞而是非常的生活化, 同时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 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就会对其印象深刻。无形之中就会把课本中的知识映在脑海中, 这种由被动转为主动地过程, 就明显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昌菊, 李乐之.社区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 .

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 篇8

1 现状

1.1 人员情况

我中心共有护理人员28名, 正式在编人员11名, 17名为临时护理人员 (与中心签订聘任合同, 聘期为1年) 。年龄结构:20岁~30岁的护理人员16名, 30岁~40岁的护理人员5名, 40岁~50岁的护理人员5名, 2名护理人员年底退休。学历结构:中专学历者20名, 大专学历者6名, 本科学历者2名。职称结构:护士19名 (其中无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者9名) , 护师4名, 主管护师5名。岗位分布, 临床一线护士15名, 分布于内科、外科、急诊、妇产科、手术室, 其余13名护理人员分布于档案室、预防接种室、妇保室、儿保室、农保室、收款室。

1.2 管理模式

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负责制。

1.3 存在的问题

1.3.1 护理人员缺乏

中心虽然有28名护理人员, 但高年资护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调离一线岗位, 现只有15名护理人员分配于一线科室。基本每个临床科室只有2~3名护理人员, 排班只能遵循24 h制。在就诊患者增加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 经常会加班加点, 护理部还会跨科抽调人员, 极易造成护理人员体力透支, 精神疲惫, 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1.3.2 护士流动性增大

多年来, 我中心未增加过护士编制, 现在护理的主要生力军是年轻的临时护理人员, 但由于基层机构实行同工同酬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造成护理队伍极不稳定。每年总会有几批新进与流出人员存在, 给护理管理造成很大的困扰。

1.3.3 护理队伍阶梯不健全

对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分析, 我中心护理人员以中专学历、初级职称、20岁~30岁的护理人员为主。30岁~50岁、有一定临床经验、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大多不在一线岗位上, 有的科室护理人员都是一个层次的, 缺乏有效的言传身教, 使传、帮、带成为一句空谈。

1.3.4 护理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医院模式的转变

社区卫生服务在居民健康管理, 妇女、儿童的保健管理等方面, 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分布于这些科室的护理人员要具备不断学习的理念,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胜任。但一些护理人员存在思想懈怠,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护理管理

2.1 确立组织结构

我中心在2009年之前无专门的护理管理机构, 护理管理处于无组织状态, 行政上属于科主任领导, 护士基本依附于医生。2009年3月中心成立了护理部, 明确了组织结构, 经过多方考察, 任命了科室护士长及负责人。护理管理模式制定为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负责制。

2.2 提高管理者素质

作为一名基层护理管理工作者, 如何管, 管什么的问题是工作的重点。近几年, 我省在护理管理方面加强了培训力度, 培训范围拓展到了基层。笔者于2009年及2012年相继参加了山西省护理管理培训, 并在以后会继续加强管理方面的学习,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学习管理经验。在中心内部选派一些有资质的科护士长前去学习, 使中心的护理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2.3 制定相关的护理制度, 完善护理管理软件建设

护理部虽然于2009年成立, 但只是微观地进行相关工作, 有的工作做了但却没有相应的记录。针对出现的问题, 护理部在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及做法后, 结合中心实际, 经过反复摸索, 制定了适合本中心的制度与管理办法, 使护理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4 解决实际问题

2.4.1 针对护理人员缺乏, 护士流动性增大的问题, 护理部与中心领导协商沟通, 在媒体公开招聘护理人员, 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专毕业、有护士执业证书者优先录用。为减少人员流失, 稳定护理队伍, 中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 并实行与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挂钩的政策。在奖金发放及福利方面与正式人员同等待遇。极大地稳定了护理队伍, 为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2 中心的护理人员主要由刚毕业的年轻力量组成, 护理部从成立伊始, 就把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放到了第一位。护理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 护理部把护士的学习培训工作当成一项长期的项目来抓。每一位新护士在上岗前都要接受护理部的岗前培训, 内容涉及到护士职业素养, 护患沟通, 医院感染方面的手卫生, 临床自我防护措施等, 把新护士在学校教育的缺失面予以加强, 为以后的护理生涯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为她们树立了行为的标杆, 使之少走错路、弯路。岗前培训固然重要, 但日常的培训学习也绝不能缺失。刚步入临床的护理人员无临床护理经验, 加之理论学习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 造成护理人员上岗压力大。护理部会经常检查、询问其遇到的问题, 并制定有效的培训学习计划。每周举行1次集中培训, 形式多样, 采取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现场操作指导等, 使护理人员在学习中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习的常态化, 不但使护理人员提高了综合素质, 也使她们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2.4.3 护理部为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开展了“最佳护理团队”及“服务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办法为每月1次, 获得当月“服务之星”的护理人员佩戴奖章, 在表扬栏内张贴相片, 并予以100元的奖励。“最佳护理团队”评选旨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当选的团队授予“流动红旗”。颁奖仪式在全院的早会上进行, 护理部会宣读获奖理由, “服务部之星”由护理部主任授予奖章并佩戴, “流动红旗”由分管院长授予。开展此项活动2年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护理人员因为自身的出色工作赢得了全院同仁的尊重与认可, 也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更得到了精神上的激励。

2.4.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承担基本医疗又担负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所以中心的护理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护理理论及技能外, 还要掌握社区服务的相关内容。如居民健康管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妇女儿童的保健管理。内科的护理人员会对辖区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家访及指导, 妇保、儿保科的护理人员会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 这些工作的开展要求相关的护理人员加强有关内容的系统学习。护理部会积极安排护理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社区护士培训, 并以院内组织讲座、异地参观学习等形式, 做好拓展服务, 为辖区的居民提供健康保障。

社区卫生护理 篇9

1 心理素质

护士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主体, 要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就必须加强只身修养, 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稳定的情绪, 遇挫折不灰心、有成绩不骄傲、在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中能沉着应对。有宽阔的胸怀, 在工作中能虚心向同事学习护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

2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健康宣教知识和保健护理方面的教育能力素质

社区护理人员重点服务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 残疾人、贫困居民等。护理人员应教给人们必要的健康知识改变他们对健康的态度, 改变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做好社区卫生防病。如慢性病, 传染病指导和预防保健工作, 老年保健, 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和计划生育技术咨询工作, 协调处理辖区内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社区卫生宣传工作。同时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建立相互平等, 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的关系, 协助居委会做好各项健康、保健工作。

3 业务素质

要具备扎实的全科护理专业知识, 做好个人、家庭、社区卫生保健, 疾病预防, 治疗、护理和康复等, 同时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及时准确地处理健康和疾病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常见的慢性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进行饮食, 日常工作和用药方面的指导。掌握常用的护理急救技术, 熟练各种常见病, 多发病的护理理论和护理常规工作。

要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除了常见的医疗护理技术外, 对现岗位的专科护理技术应精通, 能稳、快、准、好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高超的护理技术不仅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而且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掌握急救技术和设备的使用, 熟悉急救药品的应用, 能熟练地配合医生完成对急症或危重患者的抢救。

4 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素质

处处以病人为中心, 语言亲切, 平易近人, 宽以待人。要有较强职业尊严和职业责任感, 具有爱心和敬业奉献精神。护理工作是一名专业性学科, 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 虚心好学, 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真正发挥护理工作在社区应有的作用。

5 身体素质

护理工作是一门特殊的职业, 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工作, 且服务对象是病人, 关系到人的生命, 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断送一条生命。因而工作中精神高度集中。因此要求护士要有健康的身体, 精力的充沛才能保证顺利地工作。

6 其他

社区卫生护理 篇10

1 地方高职护理学院与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对接的意义

社区护理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如2001年华西医科大学的刘素珍提出了几种社区护理教学模式[3], 2004年武汉医学院的舒剑萍等对社区护理实习模块的构建进行了研究[4], 但这些教学模式均没有在社区层面上解决实际的社区护理工作的问题;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大招生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职院校已培养了大量掌握一定社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生, 但缺乏供其实习与进行实践操作的场地。而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落实, 大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相继建立, 为社区护理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现在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是由原来的医疗卫生院或街道卫生所转变而来, 社区护理没有脱离医疗护理的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大多还是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 如打针、输液、接种疫苗、计划生育服务等, 仅仅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但离真正实现“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 就必须加强社区护理人才、人力的配备, 就必须加强卫生服务体系中社区护理的内涵建设, 而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 将地方高职护理学院与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进行对接, 一方面可通过大量实习生的分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派遣, 缓解目前社区护理人才奇缺的状况, 也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培养具有社区护理综合素质的护理人员;另一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社区护理的理论指导, 根据社区护理的要求, 充实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相关科室的配备、设备的添置、制度的建设, 从而扩展社区护理的内涵。

2 地方高职护理学院与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对接的接口分析

地方高职护理学院与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的对接, 首先是着眼于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同时着眼于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内涵的拓展。在高职护理学院与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对接的交汇点上, 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满足当地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这同时还能加快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社区, 适应社区护理的进程。高职护理学院与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对接的接口, 是连接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有效对接, 可解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人力不足、人才短缺、内容局限、模式单一等多种问题, 也可使学生加深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 提高对社区护理的认同, 同时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拓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高职护理学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对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 其接口也是多重或多维的, 可设计为3个层次结构:浅表层为人才对接, 中间层为社区护理内涵对接, 深层为与社区居民的对接。

3 地方高职护理学院与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对接的途径

3.1 社区护理人才的对接

3.1.1 通过座谈与咨询的方式实施社区护理专家对接

在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上, 高职护理学院组织专家教授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护士长进行座谈, 根据我国社区的特点, 分析和讨论对社区护士的培养, 改革传统临床医院护士的培养方案, 明确高职护理学院不仅为医院更应该为社区培养护理人员, 在课程设置上减少临床护理学时, 增加人文护理及社区护理、公共卫生护理的课程。社区护理教育专家对社区护理的内涵进行模块化集中与分解, 设计咨询表, 广泛征求社区护理一线专家的意见, 使社区护理内涵模块化、项目化、标准化, 让社区护理更具有可操作性。

3.1.2 通过开展基层讲座实施教师与社区护士、实习生的对接社区护士是社区护理的主体。

我国大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全日制社区护理专业的设置,社区护士大多由原医院临床护士转制而来,护士承担的社区护理基本上仍然是医疗护理,社区护士脱产培训又存在经费与岗位人员不足的问题,而高职护理学院的教师有系统的社区护理理论,教师下基层对社区护士和实习生进行社区护理理论讲座或培训,实施教师与社区护士对接,同时对实习学生的社区护理进行指导、检查与考核,以全面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社区护理技能及社区护理的整体水平。

大批的实习学生是高职护理学院社区护理人才的有效贮备, 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 我们从2006年开始从过去的医院实习1年改为医院实习10个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实习2个月。具有一定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充满青春活力和对工作热情的实习学生受到了医护人员和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她们不仅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严重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并且在社区护士的指导下, 深入社区开展了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 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者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的保健及心理咨询等[5], 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3.2 社区护理内涵的对接

3.2.1 社区护理模块化理论与实践基地的对接

社区护理涵盖的内容广, 涉及的操作项目多, 而社区护理操作的模块化可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解, 通过对每个模块特定子功能的完成及所有模块功能的组合, 发挥社区护理的整体作用。通过专家的讨论与咨询, 将具有可操作性的社区护理理论整合成三大模块, 即:健康调查、健康评估与指导、疾病护理。将三大模块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对接, 确定三大模块下的功能科室, 根据功能科室配备护理人员、护理设备及制订规章管理制度, 从而拓展社区护理内涵建设。社区护理的模块设计与科室设置见表1。

3.2.2 社区护理内容项目化与实践操作及收费标准的对接

本研究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将社区护理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 通过咨询专家由高职护理学院制订社区护理操作项目, 使较为复杂的社区护理在操作上更简易可行、科学有效。社区护士通过制订的项目及操作流程进行社区护理操作, 如在健康评估与指导模块中设定了16个项目 (见表2) 。同时项目的制订也为物价部门提供了收费的依据及标准, 将对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经费不足、社区护士待遇过低等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3.3 与社区居民的对接

3.3.1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宣教实施学院-中心 (站) -社区对接

高职护理学院直接派遣在校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社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也主动派遣护理人员深入社区, 这是一种护理人员与社区居民深层次的对接。护理人员可在社区或单位设立大幅横额、招牌标语和条幅标语等创造卫生宣传的气氛;在社区街头、庭院等显著位置设立黑板报、卫生墙报、橱窗等开展重点传染病、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儿童免疫规划、地方病、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职业病防治等宣传工作;在街道居委会开展卫生科普竞赛、举办卫生科普讲座、发放卫生科普资料等方法进行健康宣传与指导;在社区广场开展健康操、防高血压操等全民健康活动, 使健康教育深入社区千家万户。

社区居民被动就诊或上门咨询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社区护士或实习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这是一种社区居民与护士、实习学生的对接, 其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小组座谈等。另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还可设立形象化教育室、电化室, 形象化教育室常有图片、照片、标本、模型展示, 例如通过展示畸形胎儿标本, 可提高人们妊娠保健及优生优育的意识。电化室包括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传媒手段以及投影、幻灯、VCD、录音带、录像带等电化教材, 使健康教育与指导更具有直观性、真实性, 从而增强健康教育的效果。

3.3.2 通过家庭访视实施护士、实习学生与社区居民的对接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社会的老龄化、慢性疾病的增加, 社区居民对家庭访视、家庭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 护士或实习学生深入家庭可为家庭及成员提供除上述的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与指导外, 还可以提供送药、输液、注射、抽血化验、心电图检查、吸氧、按摩、换药、导尿、灌肠、鼻饲等医疗护理服务, 也可通过与医院相关科室及人员联系并协调相关事宜, 尽可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护理学院,卫生服务中心 (站) ,社区护理

参考文献

[1]梁万年.与时俱进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 2003, 2 (3) :162~163.

[2]陈四清, 吴丽文, 邹玉莲, 等.高职院校护生社区护理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14 (2) :258~259.

[3]刘素珍, 徐世兰.不同层次护生社区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9) :685~686.

[4]舒剑萍, 张红菱, 陈靖.护理专科生社区实习教学模块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 2004, 4:178~179.

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11

【关键词】社区护理;能力;培训与教育;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20-0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也随之改变,尤其是我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视,对社区护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提倡高等院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培养更多地社区护理人才。自2004年以来,我国卫生部就开始实行对医院护士进行定期培训,护理人员在职培训等多项举措,将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了病人主体地位的改变,同时也积极开展社区指导和预防工作。为此我院派出25名专业护理人员到各个社区进行划片包干任务,目前我院25名护理人员对所辖区域内的住户进行健康档案统计总数为71649人,其中有高血压病症的患者人数为190人,有糖尿病病症的患者人数有406人。

1.資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们医院有24名护士,其中有15名普通护士,7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这些护士的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接下来就将这15名普通护士进行分组,每组三人,通过5组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1.2 方法

该调查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发放和访谈法进行开展,由五组护理人员对所辖社区内的军民健康情况进行去查,必须做到挨家挨户不漏记,要准确对应住户的家庭住址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同时要将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存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然后根据五组护理人员所完成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定出最后的护理质量。

2.结果

通过健康档案结果显示出有很多区别认为自己能吃能动就是健康的,对于自身健康情况认识十分模糊,防病意识很差,对于目前我国常见病知识了解较少,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病症。同时社区住户对于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十分不理解,加之参与健康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较小,无论从知识面还是沟通技巧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这就导致社区居民对护理人员不信任,不愿意透漏其健康信息,这样就导致个别健康档案的建立时间较长。通过该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在分析能力、交流能力、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使得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也出现了差异。

3.讨论

3.1近些年国家卫生部门加大了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视,积极提倡社区护理人员定期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健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大约 90% 的社区护理人员认为自身沟通技巧、分析能力、交流能力都存在较大问题,为调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制约作用;还有70%的社区护理人员认为开展健康调查是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一个机会;有大约86%的护理人员认为自己压力巨大;有大约50%的护理人员对社区居民健康调查工作没有任何头绪,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时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增加,护理服务的重点也要随之发生改变,要从医院到居民社区,要从疾病到病人自身,这都是需要尽快转变的。同时社区的存在就像一个小社会,在社区内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活动空间、不同的信仰文化,这些人聚集到一起也就形成了社区,也许在这个社区内有残疾人、有老人、有孩子、年龄不同,社会背景也有所不同,所以当社区护理人员在面对这些人时,就必须要担任多种角色,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面,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要可以根据现有社区资源有效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和健康调查工作,这也是衡量一名优秀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标尺。

3.2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所以社区护理将是未来社区发展的趋势。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并不理想,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基本都是从中职医药院校毕业的,文化基础较差,学历层次较低,这样就造成社区护理实力较低,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卫生部应该出台新制度,支持和鼓励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学历提升,可以自己参加成人高考、电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深造,不断自我提升,提高社区护理专业技能,掌握护理理论知识,为社区卫生所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社区护理培训机构,也没有统一社区护理资质要求,这就使得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想要成为优秀的社区护理人才不仅要掌握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心理学、社会学、老年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熟悉掌握,要在社区护理服务工作中担任多种角色,要向全科护理人才的方向发展。对此国家卫生部就需要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制定上岗就业前的统一考核,有计划地派遣社区护理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也可以派专人进行讲座,让社区护理人员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素质,通过基地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能够取长补短,在最短时间内提升专业护理技能。

3.3 加强社区护理宣传工作,提高社区居民保健意识。作为社区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报纸和社区宣传栏向社区居民进行护理宣传工作,宣传保健意识,让社区居民明白一些常见病症的危害,并不是能吃能动,身体就是健康的。只有让社区居民认识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病症的危害,才可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护理工作中来。社区护理人员所能做的就是依靠一种现有媒介,提高社区居民保健思想意识,然后根据护理知识对其进行引导。同时还要定期鼓励社区居民进行血压的测量,在发现疾病隐患要尽早治疗,要将发病率降低到最小。社区护理人员要大胆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里,给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健康检查和疾病预防服务,要挨家挨户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同时还要将健康档案输入到社区网站系统中,然后交由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春玉主编.社区护理学[M].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

中美社区护理现状 篇12

1 社区护理的概念

社区护理即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1]。社区护理包括社区卫生与护理两方面的内涵, 它不仅注意到个人的健康安宁, 而且也注意到社区整个人群的健康, 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的恢复以及增进健康。更明确地说, 社区护理是有组织的社会力量, 提供给个人、家庭、社区的一种服务。

2 我国社区护理体系及服务内容

我国社区护理体系逐步健全, 我国50年代开展社区保健工作, 主要是通过城市和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来完成的, 最大特点是防治结合、医疗和护理相结合。在农村, 主要的保健系统是县 (医院) →乡 (卫生院) →村 (卫生室) 三级网络。在城市, 主要的保健工作是按照市医院→区医院→地段或街道医院及门诊部、卫生所来完成的[2]。其中, 家庭病床是社区护理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初期, 部分医院设立了家庭病床, 为慢性病人及不需要住院的病人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我国社区护理中心的服务有如下内容:成人健康评估、健康筛查;不同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健康评估 (生理、心理) ;免疫接种;妇女健康维持和促进;孕妇产前指导项目, 如产前课程、松弛训练、角色适应等;产妇产后指导项目, 如产后锻炼、母乳喂养、育儿培训、心理调适等;计划生育指导和咨询;家庭访视;门诊服务, 进行血压测量、营养咨询、用药指导以及治疗等;社区健康教育, 开展相关课程、讨论会、座谈会等;康复护理等。

3 美国社区护理体系及服务内容

3.1 社区护理服务中心

社区护理服务中心是美国社区护理的主要服务方式, 由美国卫生机构支持, 社区护士作为主要管理者和专业服务的提供者, 与我国目前社区护理的服务方式相似。主要是以所辖区的居民为服务对象, 为他们提供有关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护理服务。内容包括:预防、健康促进、家庭计划、妇幼保健、康复和常见疾病的基本治疗和护理。服务对象可以到中心来, 社区护士也会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家庭访视。

3.2 老年服务中心

老年服务中心主要是针对美国社会一些低收入、无力支付或只能够支付较低医疗保险的家庭和人群, 多半是老年人在这里。居住的老年人多半病情较轻, 生活可以自理。与我国老年公寓不同的地方是, 美国的老年公寓更像居家的生活住所, 居住的费用由政府承担, 基本的医疗服务也是免费的。

3.3 临终关怀服务中心

临终关怀服务中心是为那些身患绝症或慢性疾病已无法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挽救生命的人群提供服务, 其中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的病人。机构可由美国政府或私人资助, 由医生 (兼职) 、护士、营养师 (兼职) 、心理学工作者 (兼职) 及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健康团队, 承担着病人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心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的护理照顾和健康指导[3]。

3.4 妇女避难所

妇女避难所主要是为遭受了家庭暴力后, 从家中逃出而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孩子提供的安全住所、必要的医疗护理服务、心灵的慰藉以及儿童的学习环境。

3.5 社区护理诊所

社区护理诊所多半依托于大学, 主要由取得开业护士执照的护士管理。规模较小, 服务内容简单, 面向所有年龄段的人群, 服务包括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指导、女性健康维护和儿童预防免疫、青少年卫生保健等。

4 讨论

美国社区护理的工作目标是“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注重群体健康, 服务对象包括所有的人群;强调“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的观念。社区与医院密切联系和衔接, 给予病人连续的照顾。在住院病人即将出院的时候, 医院的护士会与病人所在社区护士联系, 将病人出院的治疗护理方案传送给对方, 使病人在出院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得到社区护士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家庭访视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护士的家庭访视不只停留在表面, 每周对所属服务对象及家庭进行定期的家庭评估, 内容包括对病人本身生理、心理评估, 也包括对家庭成员照顾服务对象的指导和紧急情况的应对[4]。

我国社区护理仍以生物医疗护理为主, 对家居的安全评估以及心理活动的评估描述的较少, 社区护理仍脱离不了被动执行医嘱的局面。社区护士仍然扮演着执行医嘱的被动者, 没有真正进入或者主动进入社区护士、家居护理的角色, 并开展康复、理疗技术[5], 这也是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亟待改革的问题。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条件简陋, 护理设施老化, 需要快捷时快不了, 需要方便时不方便。理应政府投资的社区, 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有点资金也多倾向了医疗, 加之护理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 还没有形成专业优势。随着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对其需求的增加, 相信我国的社区护理会逐步得到完善。

关键词:社区护理,美国,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包家明, 胡斌春.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构建及运作[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78-390.

[2]王斌全, 赵晓云.社区护理发展史[J].护理研究, 2007, 21 (12B) :3289.

[3]Pieper BB, Dacher JE.Looking backward toward our future:Crea-ting the nexus between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and palliativecare[J].J NY State Nurses Assoc, 2004, 35 (1) :20-24.

[4]Catlin, AJ.Home care for the high-risk neonate:Success or failuredepends on home health nurse funding and availability[J].HomeHealth Nurse, 2007, 25 (2) :131-135.

上一篇:膝骨关节炎手法治疗论文下一篇:融资工程承包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