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024-09-07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共12篇)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篇1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是针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开发的一套完整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整合了全科医学、IT技术和卫生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将社区卫生服务行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事务管理、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充分体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系统可以应用于管理部门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内部的行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开展六位一体的服务。主要特色如下:

1 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以健康档案系统为基础,真正实现六位一体的功能,并对慢病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精神病管理进行了强化。

1.1 健康档案在设计时严格按照卫生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指南》、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中的健康档案的具体要求进行,同时结合本地具体健康档案的模式。在实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健康档案可以实施调阅的基础上,支持区域协同,健康档案在不同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共享。见图1。

个人健康档案是整个服务平台的基础和底盘。整个服务平台数据以个人健康档为基础贯穿其它子系统,真正实现六位一体,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六位一体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要做社区医疗工作还要做社区健康教育、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计划生育指导等范畴的工作。第二层:在一个人身上要把六项工作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各个子系统又根据自己的业务性质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各个子系统在健康档案模块都能找到相应的插点。各个子系统,在个人部分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形成一个整体。健康档案模块将集成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对应社区诊断)、病历信息(对应全科门诊)、个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精神卫生等。见图2。

个人健康档案内容中,增加了扩展信息,可以整合其他系统的健康信息,使健康档案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包括与个人健康相关的所有有关的信息,真正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的全面地管理。同时,随着区域协作的实施,它还可以突破医疗机构的限制,将人在不同社区、不同医院、甚至体检中心所产生的信息都收集在一起,对医生了解病人终身的健康史从而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有很大帮助,对避免重复医疗,降低医疗成本也有重大意义。见图3。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数据都是共享的,各业务系统可以调用健康档案中的数据,健康档案也可以直接从各业务系统中取数据如果各业务系统一产生新的数据,并直接进入健康档案,真正实现六位一体和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以前的死档案变成现在的活档案,实现了渠道单一向“多档合一”的转变。

1.2 社区卫生诊断和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减少社区诊断工作量和难度,同时使社区健康档案资料进行有效利用。从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中,根据需求能够生成社区诊断中社区居民民族、婚姻、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医保费用类型、特殊人群类型等内容。各年龄组常见病患病率;居民的知、信、行情况: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健康行为实施情况、体育锻炼情况、睡眠情况、健康知识的来源等内容。见图4。

1.3 慢病管理模块,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按照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分会开发的慢病管理系统和北京市慢病管理规范的基础上,依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慢病管理业务信息技术规范》进行建设。

1.4 在社区健康教育模块中,收集上千种“健康教育处方”为社区医生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5 全科门诊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业务模块,和HIS系统中的相应模块功能相似,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实际,并吸收HIS系统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系统的诸多智能部分。

1.6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考虑到支持区域协同的相关内容,支持社区的健康档案信息、医院的健康信息的整合;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的数据共享,支持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信息查询、一卡通(或电子健康钥匙)等相应内容的建设。

2 管理平台

2.1 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监管系统,应紧密结合目前医疗改革政策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需求而设计,有很强实用性和先进性。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业务进行规范管理的同时,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各项业务进行量化,把抽象、工作量大的考评工作变得方便易行,利用先进的技术自动、科学、规范的核定各项服务的补助,从而保证政府的投入真正给社区居民带来实惠。同时,通过业务监管有效遏制大处方、过度检查、控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实现思路: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监管通过业务应用系统中的备案功能、管理模块中的业务考核、业务跟踪、人工核查内容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各项业务内部的监督管理。其中业务备案是考核的基础、业务考评是监管的核心、业务跟踪和人工核查是对考评的进一步的矫正,四个方面互为关联,完成业务的监管。具体模块特点如下:

2.1.1 业务应用系统设计参照卫生部社区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实现六位一体的管理。系统特有的备案功能能够自动实时提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单位、各项指标的具体分值和总体分值,并能够按照事先设定补助标准,自动的计算出每个中心、站需要拨付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

2.1.2 业务考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购买服务”的地区,系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包”的具体要求和考评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应用系统的备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单位、各项指标的具体分值和总体分值,并能够按照事先设定补助标准,自动计算出每个中心、站需要拨付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收支两条线”的地区,通过业务考核模块,可以把备案的各项工作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形成相应的考核分析资料。该项工作使考评更加科学、规范、方便易行,并能够使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业务随时进行监督、评价,及时进行指导。

2.1.3 业务跟踪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打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各项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查看;可以从社区居民信息列表中随机选取部分居民,通过电话进一步核查业务工作的各项内容。可以查看每位医生开的处方,并能够对每张处方按照事先设定的费用标准进行分类,高出费用标准的可以实行重点跟踪。

2.1.4 人工核查模块,可根据业务跟踪和实地查看情况对考评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可以对扣分情况进行修改,并在备注栏记录修改的原因。扣分情况修改后,后面的分数会自动进行调整。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自动化体系,适用于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为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事、监督不当的医疗行为和打击非法行医提供有效的服务;该项内容将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轨道奠定基础。该模块是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实际出发,能够有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中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自动化体系将填补国内空白,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的自动化实施具有开创性意义。机构监管包括:行政办理、评价、统计分析、查询,其中行政办理是核心内容,评价是对行政办理结果的评价,统计分析、查询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的。四个方面相互协同完成对机构的监督管理。

2.2.1 行政办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的自动化。具体包括设置、注册、年度校验、变更、注销、停业五个方面。

2.2.2 评价实施能够按照事先设定的评价体系,计算出被评单位的综合指数,并能够显示出每个机构最好和最差项目,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和单个项目对同类单位进行排序。该自动化体系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生成多种评价体系。

2.2.3 统计分析各种行政办理结果、评价实施情况的统计分析。

2.2.4 信息查询机构、人员和行政办理结果的查询。

3 互相兼顾,前呼后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在分析任一功能时都兼顾整个需求(管理、服务、统计分析、数据传递、信息共享等),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1 管理

3.1.1 区县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办理(设置、注册、年度校验、变更、注销)和评价。

3.1.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综合查询、统计分析、GIS展现、机构管理、监督评价。绩效考核、药品统一配送、收支两条线。

3.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站的管理对辖区站的人、财、物管理,绩效考核,业务指导。

3.1.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药品、收费管理,业务统计分析。

3.2 服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1)基本医疗:全科诊疗、双向转诊、住院管理(中心)、家庭病床。(2)公共卫生:社区诊断、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精神卫生。

3.3 数据传递

社区站→社区中心→管理中心→区卫生局

3.4 信息共享

以区县为单位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篇2

【项目名称】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委托单位】司法部社区矫正局

【使用单位】司法部、省司法厅、地市司法局、区县司法局、乡镇街道司法所等近5万个相关单位。

【公司职责】北京中和志远承担了该系统的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客户答疑、升级服务和系统托管服务。

二、系统组成全国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基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设计开发,是全国各级司法部门进行社区矫正业务的平台,本系统能够促进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提高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社区矫正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保证社区矫正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高效管理,并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掌握下级社区矫正工作情况。

全国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级别,多层次的系统,系统的用户包括以下五级:司法部用户、省(区、市)司法厅用户、地(市、州)司法局用户、县(市、区)司法局用户、乡镇(街道)司法所用户,如下图所示:

三、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如下图所示:

四、运行情况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智能化社区信息网络系统自动化系统

0引言

社区智能化是利用4C(即计算机、通讯网络、自控和IC卡),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的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集成,为社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智能化社区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即通常所说的4C,更有效地实现上述特征,同时利用这些技术突出实现住宅信息渠道的开放性、社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它是建筑艺术、生活理念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足不出户而纵览全球。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家庭网上办公、网上购物、网上旅游聊天、社区智能系统管理……,将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智能社区的主要的特征是智能化,它采用一系列的高新技术,实现服务、信息和系统资源的高度共享,为社区住户提供安全、环保、高效、舒适、方便的生活空间,实现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经济目标。智能化社区信息网络系统主要由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和社区物业管理系统三个部分组成,他们分别实现社区信息化、社区活动管理和社区活动管理智能化的功能。

1智能化社区的信息网络建设

智能化社区的核心是智能化社区网络的建设。智能化社区网络属于园区网络,它是一个公用的运营网络,其设计包括以下5个方面:区网络控制中心的设计,包括宽带Internet接入方式、网管技术选择和核心交换路由设备的选择等;基础物理传输网络设计,包括物理线路和传输协议等;网络逻辑设计,包括路由服务和网络流量控制等;网络运营管理平台设计,包括基于用户的认证、计费、网络安全和服务质量等;Internet服务网络平台设计,包括防火墙、WebCache和服务器负载均衡等。

智能化社区网络的建设重点就是物理网络传输技术即社区用户接人技术的选择,在目前主要有4种接人技术:以太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有线电视网数据传输技术和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

1.1智能社区以太网技术此方案是以局域网络以太网技术为基础,建设智能化小区的园区网络。在住户的家中添加以太网络RJ45信息插座作为接入网络的接口,可提供10M,甚至100M的网络速率。由于采用以太网络技术,故其基础网络设计方案和技术实现比较简单成熟,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园区结构化布线:在楼宇之间采用室外光纤(多模或单模)形成网络骨干线路,在单个建筑物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室内光纤作为楼内垂直主干和五类双绞线到每户内的方案,或全五类双绞线的方案。骨干网络拓扑结构一般采用星型,但可根据实际情况及要求,采用树型、环型或混合型。②以太网络设计与实现:网络结构基本上分为核心和边缘。网络核心即社区网络管理中心,一般采用核心级以太网骨干交换机。网络的边缘即各个建筑物内,一般采用工作组级以太网交换机。可根据每个建筑物内用户数量,来确定交换机端口数量,从而决定采用交换机的数量。

1.2无线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是采用以太网技术建设社区网络的有益补充,实际上也是建设社区以太网。无线局域网设备由无线客户端和访问单元(Access Point简称AP)组成,有时为了增加无线网络的传输(连接)距离,还包括高增益定向天线,现有的无线局域网设备可以提供2Mbps-10Mbps的传输速率。AP通常还提供以太网接口,以方便超出传统传输介质连接范围的多个局域网互联,因此AP也被称为无线网桥,一些厂商生产的AP还可以互联,以增加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建设社区网络与前面所介绍的以太网技术基本相同,都是先在社区网络中心及单栋建筑物中建设以太网,然后在各楼交换机与网络管理中心骨干交换机之间,利用无线AP及高增益天线配合使用充当网桥互联,以解决传统以太网建设过程中社区楼外布线成本高及利用率低等弊端,特别适合楼栋分布范围广和用户群分散的社区采用。社区用户只要拥有无线网卡及可移动计算机,就可以在社区随时随地上网,实现了住户与社区网络的无缝链接。

1.3有线电视网数据传输技术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采用频率分割、数字压缩、调制解调等技术,是面向大众的宽带接入平台。它具有其他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高人户率、高带宽、建网成本低、能综合传输图像、数据和语音等多媒体业务。作为现代化的智能小区,有线电视服务必不可少。因此,为该解决方案提供了良好的线路基础。对于已经建成的小区,为了不破坏建筑室内外的装修,有线数据网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替代的解决方案。有线电视的传统业务是传输电视模拟信号,要在它的网络上开展数据业务,建设数据网络,需要增加相应的设备,将数字信号调电视电缆相应的频带上。其中,在用户端需要添置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在小区的有线中心需要添置电缆调制解调头端设备CMTS。传统有线电视网是广播式的单向传输网络,而为了传输双向的数据业务,头端设备及户端设备需要将HFC网分成上行和下行通道。上行通道提供用户向中心传送数据的通路,下行通道是中心向用户传送数据的通道。因为在传送数据时,不应影响电视信号的传送,所以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工作频率不能与电视信号频率相重叠。下行一般采用OAM64或QAM256调制方式,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38Mbps;上行一般采用QPSK或QAM16调制方式,最高速率可达10Mbpso

上面所讲的组网方式是针对支持双向传输的HFC网络,如果原有有线电视网络是单向的,则可采取两种解决方式。其一是进行双向网改造,通过改造部分线路及分配器、放大器等使网络变成双向网。另一种方式是利用现有的电话网,下行通道依然不变,而将电话拨号信道作为上行通道。此时,头端设备应能同时作为电话拨号的接入设备。从服务于用户的角度来说(如带宽,使用方便等),以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对小区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使其支持双向传输的方案为佳。另外,在选择头端设备CMTS和用户端的Cable Modem时,应注意该设备是否符合工业标准,只有符合工业标准的产品,才能保证其与不同厂家设备的互操作性,以及以后设备升级的可能,从而保证用户的投资不会浪费。目前,业界主流的工业标准为MCNS的DOCSIS 1.0和DOCSIS 1.1。

1.4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对于已经建成的社区,如要采用以太网社区接人解决方案则需要重新进行数据网络结构化布线,这对于高档社区的用户可能是无法接受的。采用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

建设智能化社区就是用户利用电话线和调制解调器接人社区网络管理控制中心。为了实现数据传输的高速性,通常利用比较成熟的xDSL(如ADSL)技术。该方式利用现有的电话线路,为社区住户同时提供语音和高速数据传输服务,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很广,特别适合于不便于进行结构布线的社区,不仅节约了投资,也有利于日后的维护管理。但是,通过目前的电话线路,还无法实现交互式的视像服务节目。该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用户端的网络存取单元(NAU)、中心的网络集中单元(NCU),网络交换机和电话布线系统。这种组网方式不需要重新布线,在传输网络数据的同时,仍可提供电话业务服务。例如利用3Com公司的Ethernet Over VDSL技术,可以在1类到5类双绞线上同时传输传统的语音业务和标准的以太网数据,即全双工10Mbps的数据业务。

2社区网络建设技术的选择

智能化社区网络的建设是智能化社区建设的核心,对接人技术的选择是其中的关键,一旦选定更改不易,因此需要慎重考虑。具体选用哪种接人技术,需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从布线的角度考虑如果是新建社区或老区改造用户接受重新布线,则可以采用以太网技术或无线局域网技术。否则,就选择有线电视数据传输技术或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同时如果小区范围广,光纤铺设相对较为昂贵,同时需要住户计算机能无缝接入社区网络,则可以优先考虑无线局域网技术。

2.2从社区用户接入的带宽需求角度考虑以太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都可以向用户提供10Mbps的网络接入速率,对于高带宽的网络应用(如视频点播等)支持较好,而有线电视数据传输则相对带宽较小。

2.3从网络安全的角度考虑由于以太网技术原本是为局域网而开发的技术,将它用于公共接入运营网络,将存在相对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无线局域网和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由于也采用了以太网技术,所以也有相同的问题。而有线电视数据传输技术本身就是为宽带接入运营网络而设计,比如DOCSIS标准中就定义了基于网络链路层的安全措施,所以安全性较好。

2.4从网络设备管理的角度考虑采用以太网技术和无线局域网技术的网络设备可分别放置在各个建筑物内,网络设备需要分布管理,并且需要考虑网络设备的运行环境。而采用有线电视数据传输技术和采用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则不存在这类问题,其所有网络设备均集中放置在网络中心室内,且管理和维护方便。

3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也可称为楼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BAS可以通过对整个建筑的电气设备,如空调设备、新风机组、风机盘管、水箱液位、照明设备及给排水等系统进行信号采集和控制,实现楼宇内设备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从而起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节能降耗的作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由楼宇机电设备控制构成的设备环境监控系统和由消防系统以及保安系统组成的安全保卫监控系统两大块。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按照控制方式可分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设定值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

3.1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是计算机的过程输入,通过控制算法得到控制输出以后,以计算机取代模拟调节器,直接通过接口控制执行机构,从而实施对现场被控过程的控制。

3.2设定值控制系统设定值控制系统是通过过程输入和控制算法求得一个指导性的设定值,再以其来规定回路控制的目标值,最后由回路控制设备完成具体的控制输出。

3.3分布式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是以多台计算机分别承担不同控制功能和处理范围,不仅使处理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将危及系统安全的因素降低。

4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效率和改进办公质量,改善办公环境和条件,缩短办公周期,并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借助于各种先进技术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以实现办公活动的科学化、自动化。现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是融信息处理、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于一体的应用系统,将现有的决策支持系统推进到更高级的决策智能系统,强调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提供丰富的学习功能和知识共享功能,确保每一个使用者通过学习使之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地位能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核心是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各类应用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主要是各种软件界面的集成,办公自动化的核心就是信息技术,在客户机、服务器等方式下,通过局域网互联快速地实现楼宇的管理功能,或者由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Intrnat网络和Web,通过浏览器Browser模式对网络数据进行发布和交换,是智能楼宇办公系统自动化追求的目标。

5物业管理自动化系统

智能社区物业管理是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照合同和契约,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支持下,采用先进和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已经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的智能社区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社区的环境、清洁绿化、安全保卫、租赁业务、机电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实施一体化的专业管理,并向社区的使用者与承租户提供高效和完善的优质服务。

物业管理系统能够对物业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管理信息,大大提高物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一般有单机版和网络版,其中网络版又分为局域网版和广域网版。

5.1单机版IB FMS单机版IB FMS运行于单机环境,只是用于小型抵挡楼盘物业管理,通过人工输入信息,对数据进行处理、存档,便与信息检索和数据统计。

5.2局域网版旧FMS局域网版IB FMS适用于大中型楼盘的物业管理,局域网目前多采用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建立智能大厦或住宅小区内部的内联网是网络化IB FMS的发展方向。除了具备单机版功能外,还通过与智能建筑各智能化子系统的联网使用,具备了实时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控功能,如:水电气表的远程自动计量、水暖电气设备的自动监控、停车场的自动管理、火灾自动报警、“一卡通”、物管网站等基于网络的物业管理功能。局域网版FMS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操作界面,具有与其它智能化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了智能建筑各种物业管理信息的综合,增强了对智能建筑全局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提高了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5~6月参加广东省2014年城乡全科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力建设师资培训班的来自广东省21个省辖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300人。

1.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是公共卫生管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是一种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从而有效获取调查信息的方法。 调查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调查的真实性和适用性[3]。 本调查按照研究内容需要 ,确定调查对象为广东省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

1.3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复本信度法,要求同一组被测者填写两份问卷复本,两份复本之间的内容、格式、难度和提问方式一致,但表述方式各异。 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即等值系数。 以随机抽取、实地发放以及不记名的问卷的形式,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保障体系、基础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信息化绩效、培训现状及满意程度七个方面[4,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有效问卷率为92%。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人47人 ,占17.03%;科室负责人77人 ,占27.90%;全科团队长36人,占13.04%;团队成员116人,占42.03%; 管理人员68人,临床医师93人,公卫医师58人,护士3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5人;高级职称27人, 中级职称114人,初级100人,助理职称24人,其他11人;男135人,占48.91%;女141人 ,占51.09%;平均年龄37岁,大部分在30~45岁。被调查者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层和全科团队在岗人员,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总体状况。

2.2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中保障体系、基础建设情况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76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 有215人认为所在单位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比较重视或非常重视,只有61人认为不重视。 认为非常重视、比较重视的比例,管理层和非管理层分 别是70.59% 和80.29% ; 高 、 中级职称 者和初级 、 助理及其他职称分别为79.43%和76.30%,占绝大多数。 关于日常 工作内容 情况采用什么文档进行记录的问题,主要是电子文档,其次是数据库文档和纸质文档。 在单位信息化过程中的投资力度上,153人认为投资力度大,但收效不够明显,其次是投资力度小,但定期会有投入。 见表1。

2.3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应用与安全情况

目前,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62.32%全部或多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124人认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基本合理,但有改进的空间;也有56认为只是满足简单功能、支持业务需求,使用效率一般; 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安全方面,64.86%的人认为网络安全状况较好,只是偶尔会出现问题;仅6.88%人表示,单位根本没有网络安全措施。 关于医疗信息安全方面是否具有应急预案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对部分突发情况进行处理,占57.25%;其次是认为,机构对突发事件响应缓慢,无法及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占24.28%。 见表2。

2.4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中绩效、培训现状

有46.74%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表示,信息化建设对业务传统处理模式的影响在于其提高了医疗流程,33.70%的人员认为影响明显而且效率高。 在信息平台工 作中与上 级医疗平 台间的衔 接度问题 上 , 43.12%的人员认为平台衔接较好 ,但是存在不稳定的情况,而26.81%则表示目前仍无法实现医疗平台间的衔接。 43.12%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单位有不定期培训, 但是员工总体信息化水平一般,29.35%的人员认为员工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2.5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满意度 情况

对目前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满意度顺位为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和很满意。 在对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功能、运行速度、使用便捷度、系统稳定性、用户培训、应用水平、信息安全、在医疗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处理信息系统的突发事件及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满意度调查中,获得满意度最高的是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和信息安全,85.87%的人对这两个方面表示满意或很满意。 关于社区信息系统在医疗过程中的资源共享的满意度,有25.72%的人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见表3。

2.6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功能需求 情况

针对28项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功能需求调查中,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认为最需要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具备的功能依次是预防接种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管理人员认为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内容前3位是预防接种管理、健康档案查询、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全科医生认为需要的功能是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全科护士认为最重要的功能有全科诊疗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和预防接种管理;公卫医生认为最需要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具备的功能是基本药物管理、家庭病床与护理和绩效考核; 其他卫技人员认为需要的功能是全科诊疗服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家庭健康档案管理。 见表4。

3 讨论

3.1 加大投入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在经济投入及政策制订等方面都体现出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视。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除了向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还完成公共卫生服务,这对医务人员的业务熟悉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次调查中,有77.90%的社区卫生医务工作者认为所在单位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有所重视。 因此应加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不同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改变并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流程,使其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满足实际操作需求[6]。 加大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投资力度,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备必要硬件设备,及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全面发展。

3.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工作人员平时比较少接触计算机类产品,因此应定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提高全体员工计算机操作水平。 对于不同岗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而言,信息系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根据信息系统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人员,可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信息技术管理者,主要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管理者提供信息系统开发和技术服务的支持;第二类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其职能在于通过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使用, 结合信息系统的利用情况,改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日常工作;第三类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即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者,需要其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及利用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只有这三类人员协调合作,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发挥真正的功效[7]。 因此,加强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培训学习,才能有效把握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

3.3 注重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其影响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由之衍生而来的通过网络窃取个人信息、破坏信息系统、对他人名誉侵权等情况时有发生。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中涵盖了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症精神患者等人群的随访记录,这些个人信息无法避免地存在被他人侵犯的可能,居民的隐私可能受到危害,因此信息安全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在加快进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应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标准,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特点,注重保护居民的个人隐私,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面维护公共利益[8]。

3.4 建立符合社区卫生人员工作需求的标准化电子健 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EHR) 是利用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疾病调查记录和健康体检记录,对存在隐匿性、临界状态、亚健康的信息做动态追踪,并具有持续积累、动态更新的特点,做到对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9]。 目前,广东省仍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因此,要使用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及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应用软件,注重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信息,通过基本分析,真正地将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的信息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社区居民制订预防干预与疾病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方案,真实有效地对预防和干预措施治疗效果做出评价,同时找出疾病谱、危险因素,进而确定本社区优先防治的疾病、重点干预人群和干预方案,找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切入点,制订本社区卫生服务规划,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真正发挥控制疾病发生发展、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

3.5 使用社区卫生信息统一标准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篇5

(v1.0)

手册类别:卫生职称信息系统 手册编号:USERBOOK-01 用户角色:个人申报用户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

i

目录 系统安装..............................................................................................................1

1.1 获取2013山东卫生职称信息系统安装包................................................1 1.2 环境配置......................................................................................................1 1.3 系统安装......................................................................................................1 2 个人用户申报......................................................................................................4

2.1 用户登陆......................................................................................................4 2.2 信息录入......................................................................................................5 2.3 拍摄并保存照片..........................................................................................8 3 打印核对............................................................................................................10 4 申报信息导出....................................................................................................11 5 其他提示............................................................................错误!未定义书签。

ii 系统安装

1.1 获取2013山东卫生职称信息系统安装包

申报人个人请与本单位主管人事部门联系,由单位人事部门从卫生厅人才中心职称工作QQ群(群号92135963)共享中下载分发。

1.2 环境配置

软件运行环境: WindowsXP及以上操作系统(推荐使用WINDOW7以上版本),安装.net framework 4.0、sql sever 2008 express, Microsoft office 2007及以上版本。系统程序分为完全版和简化版两个版本,简化版只包含职称程序(只有十几兆)下载快速方便,适合电脑上已经建立了相关工作环境要求的用户下载使用;从未安装过类似软件的电脑,及不知道怎么建立工作环境的用户需要下载完全版。完全版包含了上述所要求的全部软件,可通过左键双击SETUP.EXE启动实现全自动连续安装,完全版空间较大,下载时间较长。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下载使用

1.3 系统安装

1.运行setup.exe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1

2.点击“下一步”,可以选择安装路径,直接点击下一步即可

3.出现如下界面,点击“下一步”开始安装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2

4.点击关闭完成安装

5.在桌面上回出现“2013年职称信息系统V1.0”快捷方式,如下图,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3

系统安装完成 个人用户信息录入

2.1 用户登陆

双击桌面“2013年职称信息系统V1.0”快捷方式进入系统登陆界面,如下图: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4

单击选择“个人用户”,如下图:

默认数据库无需修改,默认用户名称为“个人用户”,无需修改,用户密码默认为“123456”,点击登录,即可登陆系统。

2.2 信息录入

登陆后,如下图,进入个人数据编辑主窗口: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5

根据申报人的书面材料,填录相关信息资料,为申报人拍摄电子照片,填报时应根据录入提示进行输入或者选择操作。以下为系统录入注意事项:

1.单位名称:必须与本单位公章上名字一字不差。

2.身份证号:必须严格填写本人身份证号,并进行核实,否则将来颁发资格证时遇上较大的麻烦。

3.材料分类:根据自身情况右键双击选择相应项目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6

4.有效学历:有效学历专业须与申报专业相同或相近,且后学历须满三年。可通过点击信息。

快速复制已填写的全日制学历等5.应扣除的聘任时间:工作期间有脱产学习等情况不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如果没有请填写“0“。

6.卫生支农:按当地卫生支农主管部门安排有支农任务的为有任务。

7.外语放宽依据:如果外语分数符合放宽条件的,请选择放宽依据。

8.电脑审核:点击“检查错误“功能,系统会自动进行校验,对于出现的错误会在该项目中显示,根据错误提示进行相应的修改就可以了。

工作简历、工作总结、奖励兼职、科研专利、论文论著、年度考核和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7

倾斜项目均根据申报材料选择相应的选项卡进行录入。录入完毕后,点击检查错误,直到全部填写规范。

提示,如果是选择录入时,可通过连续左键双击展开子项目,最后左键双击选择所需项目,需要选择中间项目(非最后子项目)的,可通过右键双击选取。

2.3 拍摄并保存照片

信息录入完毕后,点击“其他功能”下的“拍摄照片”功能,如下图:

请确保当前机器已安装摄像头,点击后:弹出采集界面,如下图: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8

点击拍照,在右侧显示完成拍照图片,请确保图片清晰,头像清楚。完成拍照后点击退出,如下图: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9 完成图片采集。打印核对

为方便对信息进行核对,可以在信息录入完毕后,点击“其他功能”中的“打印核对表”功能,如下图

打印核对表进行信息核对,如下图: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 申报信息导出

导出操作功能操作在“其他功能”中的“数据备份”功能。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11

点击“数据备份”功能,如下图

会弹出选择文件夹窗口,选择后保存地址后,点击“确定”,完成信息导出,下图文件既是数据备份出来的文件,当申报信息填写完毕后,可以将该文件上缴给单位主管人员,由单位主管人员统一导入到单位申报系统中。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12

如果需要进行数据恢复,也可以通过“其他功能”的“数据恢复”功能进行恢复,如下图:

点击“数据恢复功能”,会有系统提示:

如果不需要恢复点击“否”,确实需要恢复点击“是”,如下图: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13

进入到选择恢复数据文件的界面,找到备份的文件,如下图:

选中后点击打开,如下图:

山东省卫生人才交流中心14

数据库密码是数据备份时的登录密码,如果确认为需要恢复的数据,点击继续接收,如下图:

完成后提示恢复完毕,当前数据信息已经是恢复后的数据了。

区域卫生平台信息安全设计 篇6

关键词:区域卫生平台;信息安全;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76-02

一、引言

根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安全需要,整个平台的网络架构应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一负责设计和规范。相关的接入设备设置标准和运维要求应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一制定管理规范要求。各接入单位和运维单位应依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一制定的管理规范要求,对各自所使用和管理的各类设备、应用系统、运维工具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规范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网络安全

网络系统安全也是网络系统稳定的根本性保障,无法保障系统安全的网络是无法实现网络系统的稳定性的,然而,根据公安部的统计,网络系统的安全事件,有70%是由内部的使用者造成的,因此,一个能够轻松使用内部网络系统的用户,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网络安全影响会比一个外部的黑客造成的影响还要大。

目前,网络系统中蠕虫病毒、扫描攻击、DDOS等攻击越来越普遍,而这些攻击将直接导致网络系统瘫痪和中断,给医院的正常业务开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单台主机在进行扫描攻击的时候,可以瞬间将门诊收费的主干网络设备的系统资源占满,造成门诊收费等系统无法正常通信,严重时还将造成全网主干系统数据传输缓慢或中断。因此,病毒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网络病毒和网络攻击型病毒,防范十分困难。

(一)网络接入方案。规范所涉及的网络建设涉及到市区两级网络的规范联接、协调管理等内容,所以在网络接入方案规范要求方面,将相关内容拆分成以下两部分。

(二)区县网络接入方案。区县网络接入方案应由区县卫生信息平台根据本区域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选择,可提供的建议主要有三种:

1.利用VPN相关技术依托Internet网络构建区域卫生信息专网。

2.基于本区域的政务专网构建卫生信息专网。

3.自行建设本区域的卫生信息专网。

由于各种网络接入方案在安全技术和管理权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区域网络建设单位可根据各自所选用的网络接入技术方案,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三)市级网络接入方案。市级网络接入方案主要针对对象有两类:(1)各区县卫生信息平台;(2)市级所属各医疗卫生单位。市级网络接入方案的制定应根据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相关建设要求,结合各类接入单位的实际网络建设情况、业务状况、安全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各区县卫生信息平台和市级所属各医疗卫生单位,应依照市级网络接入方案的相关要求,配合市级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对自身应用网络进行改造。

(四)前置设备管理。前置设备指部署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之外,各接入单位本地的各类设备,主要包括前置服务器设备(服务器)、网络接入设备(交换机)、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前置服务器设备(服务器)的管理配置权限均有中心负责,各接入单位有权使用该设备,并在该设备上部署同中心进行数据交换所需要的各类应用功能(部署前需要向中心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说明)。网络接入设备(交换机)、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的管理配置权限存在以下两种状况:网络接入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被置于中心可见范围内,且相关的设置依照中心原定技术方案进行配置。在此情况下由中心负责对上述设备的管理,由接入单位配合中心进行维护;由于接入单位自身网络建设要求,网络接入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被置于中心不可见范围内。在此情况下上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则由接入单位自行按照中心相关要求进行。

三、应用安全

(一)CA数字签名集成。出于对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安全考虑,要求接入单位在各自的数据上传接口中依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将数字签名功能集成进文档注册功能中。前置设备在接收文档注册申请时,首先会验证文档签名。签名通过后还会验证XML结构和部分信息是否符合接口描述要求,如通过后返回机构文档注册程序成功标志表明此文档顺利提交,否则返回失败及失败原因,接入机构文档注册程序接收到错误信息后,根据错误信息代码及描述,对文档或数据重新处理后再次提交,直到成功。

(二)数据安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该统一负责整个系统的数据安全,依据此要求结合各类信息的实际存储位置、管理负责单位的差异,规范将数据管理工作拆分成前置端数据管理和中心端数据管理两大部分。

(三)前置端数据管理。前置端数据管理工作主要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日常运维人员负责,并由接入单位相关责任人提供相应的配合。主要应实现以下工作内容:对前置设备中的各类数据,制定全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的备份策略,确保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对前置设备中的数据库定时进行数据索引重整、数据库日志截断,确保数据库运行的稳定高效;对前置设备中的各类应用日志进行定期清理;对前置设备的存储空间进行监测,并定期进行历史数据清理。

(四)中心端数据管理。中心端数据管理工作主要由数据中心相关管理单位负责,主要应实现以下工作内容:制定中心端数据的备份策略(包括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并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相应的数据恢复演练工作;监测中心端数据存储空间和日志空间的使用情况,在监测结果超出警戒阀值的状况下,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用户管理部门,确保相关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被及时解决监测中心端相应设备的运行状况(CPU、内存等),并定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用户管理部门。避免由于各类硬件设备问题或设备资源不足,而导致的系统故障、数据丢失状况的发生。

四、结论

本通过对区域卫生平台的信息安全的探索、研究和应用,提高平台的安全水平,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培养实践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表明,该设计对其区域卫生平台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小芳,张永胜.在Web服务安全中XML加密与签名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06,7

[2]胡隽.构建区域卫生信息网进一步整合各级医院信息资源[J].社区医学杂志,2010,5

[3]王佐卿,王树山,邱洪斌,祝丽玲,李殿奎.新医改模式下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11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篇7

1 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 是满足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2]。康达学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将为学院推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教育创新、提高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特色专业建设符合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 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将能够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在办学质量与办学定位等方面提供切入点, 使其能够围绕社会需求, 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3]。

2 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2.1 人才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当前独立学院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侧重学科等理论指标, 而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显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而非理论基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本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 这就需要克服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是遵循“学科——规定性”的逻辑与原则, 使人们对独立学院人才评价的采用新的评价标准——“可雇用性”标准。该标准是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当中首次提出的人才标准划概念。即, 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孕育出“市场——可雇用性”的新标准[4]。

2.2 课程体系没有先例可循

受独立学院本身发展的条件限制,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直接受到南京医科大学以研究型为主的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本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环节设计或多或少搬用母体学校的模式, 从而导致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 尤其是医学课程等同于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研究型”的精英定位的内容。最终导致其课程设置, 教材选用, 教学环节设置等内容与其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出现脱节。再者, 在全国范围内, 本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 所以本专业没有一个现成的课程体系可以比照。

2.3 社会认同有限, 就业难

康达学院总体的就业率保持良好态势, 每年都在97%以上, 但是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本专业虽然具有明显特色, 但是作为新办专业, 社会上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对本专业的学生究竟能做些什么不清楚, 也不了解。再加上用人单位本身信息素养不高, 这直接导致本专业不具有不可替代性, 使得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不明确。二是与本专业相近专业的办学规模大, 总体毕业生的总量与当前的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三是国内本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成熟, 这严重限制了本专业学生的发展出路。

2.4 师资力量薄弱, 培养手段不够丰富

本专业已经拥有一批专业师资, 但是职称学历结构偏低, 缺乏高资质的专家级教师。另外, 学院本专业的师资都没有医学背景, 无论是从学科的建设上, 还是从未来的专业发展上, 都有必要加大本专业师资的医学知识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和缺失医学专业知识, 也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手段不够丰富。

3 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考

3.1 特色专业发展思路

3.1.1 准确定位。

在依托母体、相对独立、总体协调的总思路下, 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资源, 坚持主动适应市场、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把握人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把本专业定位成管理专业的特色专业。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之上, 学院从整体专业建设出发, 由点带线, 促进学院其他专业建设, 带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高。

3.1.2 更新理念。

特色专业建设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特色的培育和形成, 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等工作;特色专业建设是涉及多方面的教学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改革活动, 因此需要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 以更新的教学观念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

3.1.3 明确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 应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体现特色目标,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 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 应根据特色培养需要, 尝试“模块式”课程设置, 淡化学科界限, 从整体知识结构出发, 对原有课程和内容科学整合, 按新的“课程群”方式组织教学[5]。

3.2 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快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 把本专业培育成具有鲜明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院级重点特色专业。

3.2.1 构建“知能”并行教育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 改革与重构本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与实践能力, 实现信息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实际应用相结合, 并着重于实践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6]。

3.2.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采用“三三制”的专业师资模式,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精干教师队伍。即, 全部教师中三分之一是医科类专业教师, 其主要依靠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师资, 承担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三分之一是专业类教师, 其主要依靠学院专职教师, 承担人文学科、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还有三分之一是特色专业实务类的教师, 其主要聘请具有卫生信息管理实务经验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中心主任、卫生信息系统开发企业的技术主管等优质社会力量。

3.2.3 贯彻落实学院的人才和特色战略。

培养学院专业教师, 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奠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康达学院具有特色专业师资的队伍, 组成基本办学力量, 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 专业方向明确, 中青年结合、以学院教师为主干, 聘请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师资。并选派部分有一定基础的青年教师到医疗机构学习进修, 逐步培养学院医学背景。同时, 加强学科建设, 夯实学科基础, 培养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 申报科研课题, 并使其能够独立承担卫生信息科研项目和专业教研教改项目。

3.3 教育教学管理

将特色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围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 坚持特色专业课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的原则, 并引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最新技术,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 突出综合技能训练, 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与就业一体化工程。与社会企业进行校企联合, 通过专家论证, 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体系。随着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同时,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改革,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实践式教学”和“问题启发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方法, 将新技术、新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中去。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运用特色专业的实验室, 建设、推广和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管理, 构建本专业的网络课程平台, 实现本专业中的特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公开共享。

3.4 学生培养质量

推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并有意识地实施特色专业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为重点, 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完善学科专业结构, 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与实践基地教育资源整合衔接的力度。解决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所需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走订单式培养方式, 学院应与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信息技术供应商和集成商等建立联系, 根据用人单位业务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 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强调学生面向市场的同时, 使学生在学院内部学习时要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 不断推进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让学生早日到实习基地进行试岗实习,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4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 要保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7]。作为独立学院,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应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 确定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特色专业有关的外部和内容因素, 以增强特色专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唐开源, 庞肖梦, 朱汇平, 等.加强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248 (2) :136~137.

[2]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7:25~27.

[3]王萍玉, 谢书阳, 许金花.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251 (5) :341~342.

[4]李俊龙, 林江辉, 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8;4:59~61.

[5]王永生, 屈波, 刘拓.特色专业培养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5:15~17.

[6]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 2005;12:56~58.

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估 篇8

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于2010年开发完成,之后分别在几家监督机构试点运行。该系统包括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系统两个子系统。它是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基础和延伸,是有效改进监督人员工作方式、提高卫生监督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报告效率的有效手段。

经过在几家试点监督机构的运行,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现状到底如何,以及该系统带来了多大的效益、还存在哪些不足、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明确。因此,开展对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的绩效评估非常重要。

1 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概述

1.1 业务综述

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是部署在省级平台供各级卫生监督人员使用的系统。该系统是为了规范地方卫生监督业务流程,提高地方卫生监督信息化水平及采集质量更高的卫生监督业务数据而开发的。它包括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系统两个子系统。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用于采集、处理卫生行政许可、审查和备案等管理相对人基本信息并进行动态管理,以便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审查和备案工作程序,提高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效率,促进政务公开。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系统用于采集、处理各类日常卫生监督检查、监测以及行政处罚和行政控制措施信息,并自动生成各类执法文书,建立卫生行政处罚档案等[1],以便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提高现场快速执法处置的能力与效率,规范卫生行政处罚程序和内容,规范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行为。

1.2 业务信息系统的意义

卫生监督信息采集的根本目的是为卫生监督管理和执法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不断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开发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其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规范地方卫生监督业务流程,实现卫生监督信息数据收集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准确地收集卫生监督数据。第二,有利于提高地方卫生监督的信息化水平。业务系统的使用能够使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及时、全面地掌握卫生行政许可及管理相对人信息、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监测、案件查处等卫生监督主要业务领域的实施和进展情况,并能利用卫生监督执法手持终端实现卫生监督执法文书的现场制作与打印,整体提高卫生监督的信息化水平。第三,有利于为卫生监督报告系统提供质量更高的监督数据。业务系统的使用能够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业务流程和监督人员执法行为,通过与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功能衔接,为报告系统提供质量更高的监督数据。

2 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估

2.1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此次绩效评估主要通过对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情况、系统性能和应用绩效等方面的评估,明确系统实现程度,摸清系统使用现状,发掘业务系统的应用绩效和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为下一步绩效的提升和系统改进提出相关建议。

本次绩效评估基于系统全面、可行性和简约性的指标选取原则,主要从基础设施、系统性能、效率效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将指标体系分为技术指标和管理指标两大维度,结合专家经验和系统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各项指标。本次对业务系统绩效评估的维度和指标体系见表1。

2.2 绩效评估方法

此次绩效评估主要采用调研分析方式,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收集分布在三个省份各试点监督机构的相关评估数据,再用文献材料分析、归纳分析要点、分类对比等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明确系统应用现状、使用绩效及改进方向[2]。

2.3 数据整理与结果分析

本次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估通过分别对使用业务信息系统的某三个试点省份的卫生监督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收集相关数据。以下将从基础设施、系统性能、效率效果三方面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3.1 基础设施

完备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网络状况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没有良好的硬件支撑和网络支撑,再好的系统功能也得不到应有的展示和应用。在参与此次调查的用户中,50.72%的用户认为目前的硬件配备情况完全满足或基本满足当前业务系统的使用,41.55%的用户对系统的网络状况满意(见图1)。

分别比较三个省份的基础设施情况发现,三个省份对硬件配备和网络状况的评价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丙省对硬件配备满意度最高,为58.4%(见表2),对无线网络状况满意度最高的为甲省,为53.8%(见表3)。

(注:X2=38.858,P=0.00<0.05)

(注:X2=22.825,P=0.004<0.05)

2.3.2 系统性能

任何信息系统的设计都应满足用户的基本应用要求,即稳定、可靠、安全、实用,人机界面友好,输出、输入方便,检索简单快捷,系统响应速度快等。对于业务信息系统响应速度的调查显示,只有19.81%的用户反映速度较快,而有41.55%的用户反映系统响应速度较慢(见图2)。对于系统的可用易用性,大部分用户的评价结果为一般,也有28.5%的用户认为系统比较易用(见图3),且三个省份对可用易用性的评价无统计学差异(X2=4.520,P=0.807>0.05)。

而对于系统稳定性,37.19%的用户反映系统运行不稳定,42.03%的用户认为一般,且大部分人认为系统出错时,系统没有任何错误提示,或者是有错误提示,但看不懂(见图4和图5),且三个省份对系统错误提示的评价无统计学差异(见表4),说明用户对系统的错误提示功能普遍不满意。

(注:X2=6.107,P=0.191>0.05)

对于系统的功能全面性的评价,48.5%的用户认为系统实现的功能较为全面,但也有37.19%的用户认为系统功能不全面(见图6)。用户对该指标的评价结果较分散,可能与监督员平时各自使用业务系统不同功能模块的情况有关。

2.3.3 效率效果

对三个省份的业务信息系统试点卫生监督机构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通过使用卫生监督业务系统,进一步规范了卫生监督业务工作流程,报告的数据质量明显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报告的及时性也都大大提高。同时系统为监督人员执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执法工作的有序规范开展。47.34%的用户认为使用业务系统对工作的便捷性有明显改善(见图7)。

利用为卫生监督人员配备的卫生监督执法手持终端及便携式打印机,监督人员可以现场制作各类执法文书,这不仅有利于执法文书的规范书写,而且能优化监督工作的业务流程,有效减少监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差错。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1.9%的用户选择了业务系统的使用能够明显减少监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差错。

对于使用系统缩短卫生监督人员的监督检查时间及提升执法工作效率的评价结果显示,用户对这两项的评价较分散。对于缩短监督检查时间的评价,29.95%的用户选择效果明显,而35.78%的用户认为效果不太突显,还有35.27%的人员认为效果一般。对于提高执法工作效率的评价,40.09%的用户选择效果明显,而36.23%的用户认为效果不太突显,还有23.67%的用户选择一般(见图7)。这可能与监督人员使用业务系统的熟练程度有关。随着业务系统的继续深入使用,该项绩效应该会进一步突显。

对三个省份监督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业务系统的使用对于节约卫生监督执法投入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有44.4%的用户认为效果一般,37.2%的用户认为节约投入的效果不太突显(见图7),这可能与业务系统使用时间较短有关。由于信息系统绩效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各试点监督机构刚开始使用业务系统,并不能明显地感受到业务系统为其带来的效益,这需要在今后系统的长期使用中才能体现。

对以上几项效率效果指标做整体雷达图分析,结果显示,用户对业务系统运行的整体效果评价比较高,其中尤以对系统对于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系统的使用为监督工作的开展带来便捷性的满意度较为突出,而对于系统的使用能节约工作投入、缩短监督检查时间及减少差错的评价则主要集中在一般(见图8),这可能与业务系统投入使用时间较短、监督人员对系统操作不够熟练有关,随着系统的深入使用,这几项指标的应用绩效应该会有所改善。

3 主要结论与工作建议

3.1系统的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当前使用,但存在地区差异

当前各试点卫生监督机构的系统硬件配备和无线网络状况能基本满足系统应用。但三个省份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硬件更新力度较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建议基础设施配备相对落后的省份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得当前设备和网络能够满足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3.2系统性能不能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

调查结果显示业务信息系统的响应速度较慢,系统运行不是很稳定,出错率较高,且出错时系统并无明显的错误提示,或是有错误提示,但监督人员看不懂。用户认为系统可用易用性一般。系统性能对于当前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可能与系统上线运行时间较短及各省份硬件及网络设施配备不足等有关。随着业务系统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及与开发商的及时沟通协调,系统性能将会有明显的提升与改善。

3.3 优化工作流程、规范监督行为效果明显

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的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对优化各监督机构的工作流程、提高数据质量、保证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强化管理等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使得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实现了由传统工作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变静态卫生监管为动态卫生监管,规范了卫生监督业务流程和卫生监督人员执法行为,进一步提升了卫生监督信息化水平。

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各类许可事项通过办事大厅的方式统一入口、多人协同办理、统一反馈的工作模式;采用网上、网下、纸质相互结合的审批方式,为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提供了一套实现卫生行政许可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工具,实现了卫生许可工作的动态管理、许可证的打印和发放等功能;系统的使用还能够建立起管理相对人基本档案信息库作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依据,能够规范卫生行政许可行为,提高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效率,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政务公开。同时系统支持网站公示和查询功能,真正地方便大众,使管理相对人享受到了高效、公平与可及的现代化卫生监督服务。

卫生监督检查与行政处罚系统建立了以《卫生监督规范用语》和《检查表》为模块的执法标准资料库,能够科学指导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避免了错误的决定和裁量;系统的使用统一了卫生监督检查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同时为了满足卫生监督员现场执法的需要,还开发了卫生监督执法手持终端,能够实现对现场执法信息的采集、打印、监督员地理位置定位、即时通知、现场证据采集、执法文书现场打印、现场卫生质量检测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监督人员的执法工作效率;同时通过配备的便携式热敏打印机现场打印执法文书,极大地解决了执法文书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卫生监督员的执法形象。

总体上讲,系统的使用规范了监督人员执法行为,提高了现场快速执法处置的能力与效率,规范了卫生行政处罚程序和内容及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行为。

4 结 语

总的来说,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了对卫生监督职责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等功能,为卫生监督管理的整体运行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化的、规范化管理的条件。它是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基础和延伸,是有效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的有效手段。

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以来,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地收集卫生监督工作信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从而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优化卫生监督工作流程。但目前业务系统的响应速度较慢,系统运行稳定性有待提高,且系统报错率较高。同时由于信息系统绩效的显现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业务系统的某些绩效尚未完全突显。建议试点卫生监督机构在今后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及时与开发商沟通协调,共同解决当前业务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改善系统性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保障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卫生监督业务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OL].http://www.jdzx.net.cn/article/4028818a14f4305e0114f466770b006e/2011/9/2c909e8c323770f7013241bbb94a0018.html.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篇9

1.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背景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越来越为各方重视。长宁区卫生局作为卫生部在全国范围首批社区卫生改革试点,组建的社区全科团队,深入到社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点、家庭三个层次的服务体系。为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普遍关注的问题推出了便民措施,是一项民心工程[1]。

为配合全科团队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信息资源(HIS系统中的就诊信息和C H S S系统中的健康档案1+X)及高新技术手段(PDA及移动通讯技术)为全科团队服务。目的在于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足不出户的“专家级”医疗护理服务;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全科团队业务规范,使团队上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更专业、更精确、更高效。

1.2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目前,我国卫生系统的信息化正围绕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化三条主线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有助于国家卫生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与利用,提升我国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决策水平,而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信息化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棘手的社会问题,提升卫生系统的服务质量。

1.3 建设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

2008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认为,这一决策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除了资金以外,关键是规范和标准,尤其是建立居民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探讨医院和社区的转诊信息交换和共享,这已成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他说:“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应用系统少,对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要求比较低,因而表现出对信息标准的需求不高,但要做好信息化工作,标准化非常重要,当前必须要把卫生信息标准的工作当成头等重要的内容来抓,信息标准对现有异构系统的整合和对今后的系统开发提供依据。”

1.4 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1.4.1 缺乏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不明确,导致大量的信息整合工作不敢贸然推进。但是,由于学科的复杂性和信息化起步晚等原因,医疗卫生信息标准的制订需要一个过程。根据从卫生部信息中心了解的情况,包括社区卫生信息标准在内的各个相关卫生信息标准正在积极制订当中。

1.4.2 信息资源的利用困难。

具体体现在:系统建设开发单位不一致,业务需求变化导致历史信息资源的利用出现问题,居民流动后给健康记录等信息的共享带来挑战,社区卫生中心与医疗机构数据交换问题亟待解决,社区卫生与其他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出现问题。

1.4.3 适应不断更新的业务模式。

全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也催生了新的信息系统需求。要求系统在架构阶段就要考虑到将来业务发展的灵活性,面对业务的变化,能够作出及时的响应。

2 系统建设目标

2.1 建立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

将全科团队的工作流程自动化处理,在团队成员开展医疗服务时能够获得患者的相关信息,为医生确诊、病人转诊及护士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辅助。提高全科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操作的准确程度,便捷地统计和分析各种业务数据并生成相应报表。

具备分布式处理功能,方便社区服务站点使用。

HIS系统是社区卫生中心的基础,医生开具医嘱时用到的价表信息、健康档案信息、家庭病床登记信息及检验检查信息都要从HIS系统中获取。在医生开好医嘱后,医嘱信息也要同步到HIS系统中去。

实现和无线移动终端(PDA)的接口,全科团队上门服务时将携带无线移动终端为患者提供服务,作为系统的延伸,在无线终端上存储的团队成员的任务安排信息、开具医嘱时用到的价表信息、健康档案信息及检验检查信息将从本系统中获取。在无线终端上完成相关业务操作后也要把业务数据同步到本系统中。

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综合防范、整体安全;分级保护、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应用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

2.2 建立全科团队无线应用系统

当全科团队上门服务时,随身携带的PDA将成为他们的业务助手,在PDA上面部署的全科团队无线应用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延伸将为全科团队提供信息查询、医嘱录入、任务提示等功能。

团队医生可从PDA中查询患者的健康档案、既往史、现在史、价表、工作安排等信息。当下达医嘱后再把相关业务数据传送到团队信息管理系统中来。团队信息管理系统接收PDA的数据后再与HIS、CHSS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种现有资源(如HIS,CHESS,PACS等)通过服务的形式进行整合,而且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任意“组合”,让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想要的信息.社区卫生服务点通过专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接,各接入点都设有防火墙以保证系统安全,在社区卫生服务点远程调用中心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如开医嘱,对以往病历,个人健康档案的检索,社区卫生业务数据的采集等等。PDA作为移动终端,专为社区卫生全科团队量身定制,其功能不仅涵盖“六位一体"所定义的内容,而且提供开医嘱,化验单打印,计划任务,卫生业务数据采集等功能.使全科团队为社区提供更高效,个性化的服务。

3 系统分析及设计

当前,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的服务对象主要有:社区居民,社区卫生全科团队以及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居民是医疗服务对象,社区医生是医疗服务提供者,而社区卫生中心是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中心与管理中心。社区卫生中心职能有:提供社区居民的医疗信息、公用服务标准、医疗机构资源的接入、对各社区全科团队动态控制管理、医疗费用结算。

为了满足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以及为用户提供方便性,克服以集成平台为核心的医院内部系统集成方案在进行跨系统集成方面的缺陷,提出了基于Web服务的系统集成方案。

3.1 系统用户及业务需求

3.1.1 社区居民。

长宁区卫生局下辖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个全科团队为区域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居民可通过短信或电话预约,系统收到其预约信息后,由相关人员安排全科团队医生上门核实是否符合建床条件,把医疗服务从以医院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

3.1.2 社区团队医生。

社区团队医生在收到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预约信息后,进入以下业务流程:(1)登记:由团队医生或由预检台将患者信息输入,然后由团队医生从登记名单中根据地址信息判断是否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加入到自己的预约病人列表;(2)根据病人列表安排上门核查工作日程;(3)在系统中安排工作日程,并将数据同步到PDA上,进行上门服务;(4)在患者家中,查询患者的健康档案、既往史、即往门诊就诊数据(包括诊断、用药、用法化验结果等),住院就诊史(包括出院小结、出入院日期、住院号、出入院诊断、诊疗过程、检验结果等);(5)在患者家中输入病史(包括主诉、二级查房记录、大病史、病程录),开医嘱(包括药方、检验申请),打印健教处方(可在PDA上进行编辑),并统计打印次数,在诊断过程中可随时查询药品配伍禁忌、工作规范等信息;(6)在患者需要转诊时,在PDA上查询到各签约医院专家库的信息,包括专家介绍、门诊时间等。(7)完成工作后,将业务数据同步到团队信息管理系统中。在PDA上的所有操作功能都可以在PC中实现,医生一般每天要将PDA与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外出前及回来后)。

3.1.3 护士。

医嘱中如果包括补液单、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护理项目,患者在收费处交完费后到团队护士处进行登记,护士在系统中选择患者,确认对该患者要做的处理,安排工作日程。上门服务前将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与PDA做一次同步,为患者服务后确认该任务已完成,并可得到配伍禁忌、三查七对、工作规范等提示。一天工作结束后,将PDA中的数据与团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同步。

3.1.4 团队管理者。

团队管理目前分为三个层次,团队成员、团队主管及卫生中心领导。团队成员可以统计本人的业务数据,团队主管可统计本团队的数据,卫生中心团队管理办公室可对所有团队及个人进行统计查询,可对家庭病床建撤床情况进行统计查询,并可生成家庭病床月报表;可对家庭病床护理工作进行统计查询,并生成护理工作月报表;可对医保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如均次处方费用、复诊率、医保总费用等)。

全科团队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3.2 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体系结构

考虑到整个社区团队业务支撑系统涉及到多个不同的业务平台、多项数据传输过程,贯彻落实关于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总体规划,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及中医中药等实际工作着手构建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如图3所示。

4 社区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的实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web服务的发布与使用,二是社区全科团队系统数据的前端页面展现,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4.1 WEB服务的发布与使用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主要业务流程都需要其他系统的服务支持,上节中已对主要的服务进行了描述及分类,首先要建立,发布,测试定义的web服务,使web服务自身很健壮,web服务因为要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毫无疑问在性能上可能有一些不足,但多系统的连通性,互操作性更为重要。前端页面的展现内容丰富新颖是很重要的方面,这直接反映出用户满意度。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web服务来源有两个,一是原有系统重构,二是社区全科团队系统自身的web服务,目前主要是报表查询。主要的web服务还是从原有系统中抽取。社区全科团队系统的病人门诊,住院信息都来自HIS系统,数据由web服务提供,同时病人的医疗费用信息存储在HIS系统,如计费,结算等,这涉及到web服务的响应时间问题,但目前系统主要分布在医疗系统的内网,经测试web服务的响应时间是可以接受的。

4.2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数据展示实现

4.2.1 程序包结构说明。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的页面展示部分使用了多种现有的软件技术框架,集成这些框架来设计出适合自身开发条件的软件技术架构,使用到的技术框架有用于前端页面展现的Struts框架,用于提供数据持久层的Hibernate框架,业务逻辑层根据自身业务复杂度及软件可扩性,可设计出多层的业务逻辑结构。业务逻辑结构的层次分明必然要求开发过程中程序包结构的合理清晰,这样会给以后的体系扩展和维护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节省维护者很多宝贵时间。

4.2.2 页面展示。

对社区全科团队系统进行数据、表格、图形的展现,实现的功能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故列举其中的典型展示,如展示医生开医嘱界面。进入系统界面,在拼音索引栏输入药名首拼,下面的项目栏会出现相应的药名(如图4所示)。

预约登记,页面中间列出了所有已登记的病人列表,点击右侧的详情在页面下方显示其详情。

P D A操作界面,P D A实现了P C上的所有功能,是一台移动的医生工作站,下图展示了医疗模块,点击家床管理进入家床管理子模块,下面的菜单可以进行察看病人信息,病史,写病历,开医嘱等操作。

5 结论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作为卫生部在全国范围首批社区卫生改革试点,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医生的特点,在充分应用原有医院信息系统(HIS)、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C H S S)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T I S),H I S与C H S S的对接实现了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信息的相互调阅和补充,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点和家庭(PDA)的三站式服务,提高了全科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仪.把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20/content_6268753.htm.

[2]David S.Linthicum.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M].US.Addison-Wesley Pub Co.1999.

[3]David S.Linthicum.Next Gen-eration Application Integration[M].US.Addison-Wesley Pub Co.2003.

[4]Sanjiva Weerawarana,Francisco.Curbera,Frank.Leymann.Web Ser-vices Platform Architecture[M].Sec-ond Version.US.Prentice Hall,2005.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篇10

军队信息化核心在于信息化的组织指挥、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及信息化的保障。部队卫生队等基层卫生机构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有助于卫勤保障能力的提高,随着《部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军队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应用,基层部队卫生信息管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其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当初的设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部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得并不理想。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对象单一,业务项目开展有限,利用卫生管理系统的优势不突出。二是经费原因,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其建设。三是没有懂信息的专业人员,软件本身的问题或操作错误等原因出了问题,均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日常业务的正常开展,进而影响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性。

2 解决办法

在部队卫生队进行信息化管理困难的各类原因中,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懂信息的专业人员。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抛开传统的做法,另辟蹊径。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采用体系医院为部队卫生队进行信息系统托管的方法,即服务外包。

信息系统托管是将部队卫生队使用的信息系统服务端放在体系医院的信息中心,卫生队只应用前端软件,所有的数据均放在体系医院,将部队卫生队当做体系医院的一个科室或部门,所有的数据管理由体系医院承担,包括对部队卫生队工作人员的日常错误操作的处理,即卫生队日常的信息管理和软件维护都由体系医院信息化中心承担。在部队卫生队只要有懂得计算机硬件维护的人要即可保障其日常业务的正常开展,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同时由于在部队卫生只需工作所需的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等信息技术(IT)设备,不再需要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及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不间断电源等,大大降低了部队卫生队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成本。

3 主要功能

采取信息系统托管的方法除了低成本地实现了部队卫生队等机构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外,还实现了以下功能。

3.1 医疗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3.1.1 医疗资源共享

卫生队与体系医院的互联互通、实时交流,患者在卫生队就可享受到军队和地方医院的高端设备和名医名家的服务,逐步改变医院拥挤不堪,卫生队无人问津的状况。

3.1.2 信息资源共享

在卫生队可查看本单位官兵在体系医院的就诊保健情况,也可查看前来就诊的地方群众在体系医院或厦门区域内其他医院的就诊保健情况。在体系医院医生站也可查看从卫生队转诊来的患者之前在卫生队的就诊信息,实现了患者就诊保健信息的共享。

同时体系医院的有关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硕博论文、医学多媒体等资料都向卫生队开放,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

3.2 网络双向转诊

部队官兵在卫生队与体系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地方群众在卫生队与体系医院或区域内其他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是该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转诊平台主要包含转出、转入。在卫生队与体系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是建立在体系医院的区域协同服务平台之上,患者资料在转诊过程中能够同步完成,方便共享,同时增加辅助统计查询等功能。而地方群众在卫生队与厦门区域内其他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则通过体系医院的区域协同服务平台与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完成,也要求患者资料在转诊过程中能够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同步完成。所有的操作均通过网络在转诊平台内完成。

3.3 网络会诊功能

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为网络会诊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除了网络视频外,患者就诊信息(特别是检验、影像资料)的网络调阅是会诊过程中重要手段。通过网络会诊,确认是卫生队不能治疗的患者才到医院就诊,真正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模式。为解决部队官兵"看病难"提供了帮助。

3.4 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人们将更加关注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疾病预防及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等。部队官兵,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健康状况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健康教育与咨询是部队官兵预防保健的重要途径。体系医院与卫生队间的网络互联互通,改变了传统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方式,特别是在互动性方面较传统方式有比较大的优势。

3.5 其他信息服务

3.5.1 面向体系医院的信息服务

为体系医院提供部队卫生队的日常报表,如各卫生队就诊人数、军地人员分布情况及发病情况等。

3.5.2 面向卫生队的信息服务

卫生队的医疗情况报表,如就诊人数、患者来源分布情况、发病情况。本单位官兵在体系医院的就诊情况。

3.5.3 面向部队官兵的服务

为官兵提供就诊保健信息、体系医院专家等信息查询。

4 实施情况

我院在2007年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的任务时,即将体系医院与部队卫生队实现区域协同医疗作为主要目标。目前已将体系内的卫生队通过虚拟专网与医院实现互联互通,部队卫生队运行的信息系统均采用托管的方式运行,不仅低成本高效地实现了部队卫生队日常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而且实现了体系医院与部队卫生队间的协同医疗,缓解了基层官兵"看病难"和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前述的主要功能,如医疗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双向转诊、网络会诊、网路健康教育与咨询及其他信息服务都得到了执行。特别是目前医院配置的移动会诊车与移动医护工作站配合可实现在病区内任何位置与外院进行远程会诊,患者不出病房就可申请会诊;本院专家不出办公室就能为申请会诊的患者进行会诊。

5 讨论

由于部分部队卫生队不仅有能力对本单位的官兵进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还对驻地的人民群众进行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使用这个托管系统后,部队官兵小病在卫生队,大病来医院,通过网络实现了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取消了原来的有关就诊证明。在医院的医生站可根据需要直接调阅部队官兵在卫生队的就诊情况,并进行网络会诊。驻地群众也是小病在卫生队,大病到医院,跟部队官兵不同的是人民群众可以选择厦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进行就诊,通过厦门市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如果需要会诊,在医院的医生站同样可直接调阅该病人在卫生队的就诊情况,并完成网络会诊。因此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部队官兵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同时由于部队官兵的就诊及保健信息均采集到了体系医院,这使得下一步在军队建立三级信息平台(体系医院、军区及总部),实现全军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以及为军队人员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变得不仅可能,而且简单。

参考文献

[1]王继伟,夏挺,陈运奇,等.军队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实践[C].全军远程医学建设暨南京军区卫生信息技术建设研讨会论文集。福建泉州,2009.07

[2]王继伟,夏挺,孙卫,孙中海.基于市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的区域PACS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12:844-846

[3]王继伟,孙卫,等.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建设[J].医学信息,2005,9:1056-1058.

[4]李毅,张震江,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战略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2:134-136.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鄞州模式” 篇11

鄞州区卫生局副局长陆国咪在智慧健康高层论坛上跟大家分享了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的特点所在。

建设上下联动

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工作业务的不断推进决定了卫生信息化软件的变更性大,卫生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这么庞大的一套系统,不可能一步到位,鄞州区卫生局采用的做法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实施。根据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些业务规则和业务条线来进行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建设的过程中都要进行上下联动,平台要上什么协同业务,下面的医疗机构同步配套上相应的业务系统。在平台的指导下,充分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基层医疗数字化是区域平台建设的基础,没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充分数字化,平台就是无源之水。

管理各方参与

鄞州区卫生局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了各医疗卫生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建立起按规划发展、以考核激励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现场会,强化工作引导,传达上级精神,示范先进做法,交流工作经验,确保全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每个协同业务系统推出前要管理先行,管理部门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业务模式的改变会引起各岗位工作者的工作量的重新分配。宣传到位,让所有岗位人员都知道信息化对其工作带来的好处,明确其在整个信息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工作任务。系统建设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建设内容都强调实用性,让软件启用后真正能够解决使用者的一些实际问题,边建边用,成熟一块使用一块,让使用者充分感受到信息化为其工作带来的便利,积极参与其中,转变思想观念,从原来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数据实时传递

对医疗服务和医疗决策来讲,数据的即时准确尤其重要。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采用了数据采集时间可配置设定,实现了分时分流数据汇总的功能,对医疗卫生数据根据其属性进行分类,对关键性数据实行了实时采集(目前是5分钟一次),如医院的日常运营数据、疾病诊断、处方、医嘱等诊疗信息、药品进销存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等,帮助卫生行政部门实时掌控和预警各类医疗卫生行为的功能。有些数据采用即时采集交换,如影像协同诊断、区域预约诊疗等协同医疗时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居民在A医院的就诊记录会即时传送到B医院。有些数据保存在医院不上传,如患者住院病程记录,只是在远程会诊时根据需要即时传送提供调阅。对不同类型的数据遵循“所用即所得”原则进行不同处理,充分体现了数据的“快捷性”。

功能相互协同

由于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联通了区内包括综合性大医院、专科医院、各镇(乡、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使得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利用平台的互联互通性开展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平台软件功能设计充分支持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开展无障碍协同医疗卫生工作。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协同、医疗服务协同、行政管理协同三方面。

公共卫生协同:鄞州区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上下联动的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体系,为临床医生、社区责任医生、防保科、公卫工作者、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工具软件,使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各尽其职协同开展公卫工作。以慢性病协同管理为例,门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发现高血压患者,系统立即弹出高血压报卡,医生填报的电子报卡信息会即时汇总到防保科医生的工作台(提示有新增报卡),防保科审核后信息会即时汇总到区疾控中心同时下发到该患者所在社区的责任医生,该责任医生工作桌面上会提示有新增高血压患者信息,责任医生进行管理(分级、分层),制订管理方案,管理信息会即时汇总到该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供其他临床医生接诊时调阅。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从平台可以监管社区责任医生对该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管理情况。

医疗服务协同:利用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搭建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的桥梁,实现区域范围内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业务的协同开展以满足居民得到就近优质的医疗服务的需要。比如,门诊医生在接诊患者时,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会实时在医生工作桌面上推送显示该患者最近在全区各医院的就诊信息、用药记录、检验检查报告、影像等,在医生开处方时,系统会提醒医生该药品已经在某时某医院开过了,并自动搜索病人的慢性病信息,提示医生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高血压随访、糖尿病随访等工作,同时医生能够很方便地查看病人的个人健康档案,病人在辖区医疗机构就诊的历次诊断信息作为健康档案的既往史清晰地展示出来,系统同时把医生对患者的就诊记录实时采集并归结到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库。

行政管理协同:利用平台即时消息机制及时交换管理信息,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以药品管理为例,医政部门通过平台药品监测模块,建立区基本药品标准目录,统一区内各医疗机构的药品字典信息标准,把各医院的药品进销存数据实时采集到卫生局数据中心;医政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在其工作软件上实时监测分析各医院的基本药品、抗生素、医保用药等药品使用情况,可以监测到每个医生每张处方,对监测到的有问题处方通过即时消息通知开方医生和医院管理者,督促改进,对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等进行定时通报,达到了用药监测、管理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目的。

机制流程再造

鄞州区卫生局从大区域医疗的角度出发,思考医疗卫生服务流程,重新定义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支持下的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岗位重新设置,角色重新定位、职责重新分配,工作流程重新设计。研究并建立了全科医生集成工作平台支撑下的区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体系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区域内城乡一体化的虚拟大放射科管理与运行机制,虚拟临检中心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及上下协同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机制,城乡预约诊疗服务体系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等。以上转患者为例,传统的流程是社区医生诊毕时填写一份转诊单——转诊管理部门打电话与上转医院联系——上转医院确定有可以提供的专家资源——预约资源——患者持转诊单到上级医院转诊管理部门——陪同到门诊挂号——医生就诊,费时费力。而利用区域预约挂号重新定义的上转流程是:社区医生诊毕时在其工作站软件上点“转诊(或区域预约)”——系统通过平台自动推送各医疗机构的专家号资源到社区医生桌面——社区医生选择上转医院和推荐的医生为患者即时预约挂号——打印预约挂号单(上面有预约医生、时间段等信息)——患者按约定时间到预约医生处就诊,大大简化了上转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持续发展

试论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篇12

1 卫生执法监督系统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国家"九五"计划以来,我国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三网一库"和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推进,疾病控制、远程医疗和医学教育等信息系统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卫生监督信息化工作也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是也不难看出,卫生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由于起步很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与其他行业、本行业内部以及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改革的客观需求还有相当悬殊的差距,还处于初级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

1.1 缺乏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配套政策法规体系

卫生部出台了《全国卫生信息化2003~2010发展规划纲要》,但没有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标准以及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标准。由于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和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缺乏政策引导及财政保障机制,从而导致了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硬件建设的严重滞后。此外,由于卫生监督信息化的底子薄、基础差,使得从卫生部到各省、地市、县市的卫生监督机构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尚需相当长的时日。目前仅有不到50%的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建立了自己的网站,90%以上的地市、县市卫生监督机构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和LAN,尤其是中西部的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连最起码的计算机设备都没有,上下级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差别越拉越大。与此同时,卫生部也未像印发《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那样出台《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应用软件开发无章可循,各地、各级、各个机构开发的信息系统软件虽然众多,但由于得不到权威的认定发布和推广使用,造成应用范围狭小甚至胎死腹中,极大浪费了开发资金和软件资源,严重挫伤了软件开发商的积极性,致使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没有统一的适应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特点的系统软件可用。

1.2 缺乏统一的信息整合和信息交换网络平台

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有别于医院信息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内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它担负着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电子政务和公众信息发布职能。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网上卫生行政许可的申请、审核、公示、查询,同时应该向社会公众发布实时、全面、真实、权威的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由于各地、各级没有统一的硬件建设标准和软件开发规范可循,使得国家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之间、卫生监督与医疗救治之间、卫生执法监督与食品药品监管、进出口检验检疫、动植物防疫、质量技术监督、农药化肥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卫生相关执法系统之间甚至卫生监督机构内部各专业之间、本级卫生监督机构与本级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交换、发布等卫生执法监督相关信息不能实现整合、交换和共享,既导致了网络硬、软件系统建设资金和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使得卫生执法监督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无法方便、快捷地获取及时、全面、可靠的信息数据,甚至造成卫生执法监督工作效率低下、监管重复或脱节。

1.3 缺乏卫生执法监督信息化组织机构和人才

由于没有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标准以及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加之部分地方领导尚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重视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卫生监督机构内部信息化的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省级以下卫生监督机构既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中心、信息科(处)室等负责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组织和工作机构,也没有储备或引进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

2 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对策

按照《全国卫生信息化2003~2010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是:依托国家卫生信息网,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网络系统,互连互通,实现卫生监督信息数据收集、信息共享;建立省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网络化信息系统应用,实现受理审批、监督信息公布查询等目标;省级以下卫生监督机构,建立内部卫生监督网络化办公,全面使用计算机处理卫生监督业务。笔者认为这个目标只是中期目标,国家卫生执法监督系统的建设终极目标应该是:建设覆盖国家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内部和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医疗救治机构以及卫生监督相关执法机构之间的快速、通畅、高效、稳定的信息实时共享网络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如卫生政策法规数据库、卫生统计数据库、卫生行政许可数据库、卫生监督员数据库、卫生监管对象数据库、产品卫生质量数据库等,实现卫生监督机构政务电子化、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化,保证全国卫生执法监督数据的快速、规范采集,信息的全面、有机结合,以及快捷、有效、安全、科学的综合决策和应急指挥能力。

为加速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尽早实现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2.1 加速出台《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标准》和《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统一标准、规范,是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标准化体系和基本功能规范建设,是实现系统互连互通、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也是信息系统安全性和系统运行保障的重要基础。为此,国家应尽快出台《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和《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规划建立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统一交换平台、统一标准接口、统一信息编码、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基本功能和后台管理规范,以促进和加快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速度和进程。

2.2 加大并保障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进行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如果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一切都是空谈。除在卫生事业正常预算中保证一定的费用拨款外,要力争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投入建设,注重西部地区的专项补助力度,促进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技术援助和对口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也应利用市场经济环境,通过卫生监督信息的授权使用和网络系统硬件招标采购、日常运行维护承包以及定点开发软件等优惠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入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和软件开发,弥补国家不能满足资金投入的缺口。

2.3 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组织体系和人才资源建设

组织体系和信息技术人才是推进卫生监督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实行信息化建设"一把手"责任制。国家、省级以及地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均设立信息中心或信息室,县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则配备专职信息技术人员,负责本级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维护管理。

为了满足卫生监督信息化人才需求,应该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既精通信息管理技术又懂卫生监督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质量和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 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省际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实力和财政拨款、人才资源数量和层次、信息化意识和需求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不可能搞"一刀切",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经济实效的工作思路和操作策略,但也必须遵循必要的方针和原则,才能达到建设好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的目的。

3.1 统一规划、规范实施

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在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按照"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公用数据网络资源,尽量挖掘现有硬件资源,调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的积极性,严格按规划规范地进行建设,切忌各自为政、好高骛远、重复投资、资源浪费。

3.2 一网多用、资源共享

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其网络基础设施不能重复投资建立独立的通讯网络,而应以经济实效的原则,在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主体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该系统不单纯实现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内部互连互通,还必须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医疗救治单位的信息交换,以及与卫生执法监督相关的其他执法机构、政府机关的信息共享,并建立独立网站,进行信息发布和传播,提供信息咨询、远程教学、网上办公等。

3.3 分步建设、逐步完善

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但不能企望一蹴而就或者跑步进入信息化,应该根据经济实力和网络基础,采取自上而下、先内部后外部、先简单应用后系统集成的建设思路,即先实现国家与省级联网,再实现省级与地市级、地市级与县市级并网,最后逐步将网络延伸到乡镇。在局域网(LAN)建设方面,先使卫生监督机构内部连通,再实现卫生系统内的横、纵向连通,最后实现与其他政府机关的连通;网络连通后,可以先实现统计报告的网上传输等简单应用,然后再依次实现数据库查询、网上办公等系统集成,逐步、分阶段完善网络覆盖和功能。

3.4 培养人才、引进骨干

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人才比较稀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应该重视信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具有计算机技术基础又有信息化意识的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必要时引进一些高水平计算机技术骨干人才,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努力造就一批"卫生监督业务+信息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大力抓好卫生信息化宣传和普及信息科技知识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和广大卫生监督人员的信息化素质,适应信息技术普及和发展、变化的需要。就我们单位而言,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无相应的组织机构,且只有一个打证室,工作人员为未经系统培训的复转军人,只能从事简单的打证(如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等)。工作网络也没有与其他部门(如工商、税务)和市、省级单位联网,卫生信息也仅供内部使用,没有发挥网络应尽的作用。因而应该引进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并设立专门的信息中心,增强信息系统建设的应用能力,提高我县卫生监督建设的水平。

摘要: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是《全国卫生信息化2003~2010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八大信息化建设任务和六大信息系统建设目标之一。作者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从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着手, 论述了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对策, 以及建设方针和原则, 期许为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上一篇:破碎的城市梦下一篇:激励性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