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保健论文

2024-08-01

社区卫生保健论文(精选12篇)

社区卫生保健论文 篇1

摘要:本调查从延安市精神卫生社区建设出发,首先对延安市精神卫生现状进行普查摸底,同时也对患者个人人口学资料和疾病情况做以分析,其结果发现精神疾病检出率为12.8‰,精神分裂症检查率最高,占总病症总人数的62.2%。基于此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建设,主要从数据库建设、免费服药治疗、自上而下网络体系、抓好一线工作、大力做好宣传这几方面进行。

关键词:延安市,精神卫生,社区卫生服务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声明,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1],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2],再对我国6大类的疾病和伤害占所有疾病全部负担的比例进行计算,来自精神疾病和自杀(精神疾病的结果)的负担排名首位,占疾病总负担的1/5[3]。2006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卫生已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行列。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4],进行多学科、多部门、多方面的协作[5],在全国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以防为主,防治结合[6]。现对延安市精神卫生现状做以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与工作方法,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做理论基础。

1 精神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1.1 对象

联合我市卫生局、残疾人联合会、精神病专科医院等部门,建立以政府支持,专家带队,专业人员参与的普查队伍,对全市人民,共计213.6余万,涉及延安市1区12县、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对其精神卫生现状做以调查登记。

1.2 方法

本次调查以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对精神残疾的评定要求和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评定要求为标准和内容,并事先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组人员结构为2名专家主评,3名专业人员协同登记,2名市、县级残疾人联合会和卫生部门政府人员陪同参与,配合了解情况。采用调查组人员实地调查并评定,逐县逐村进行,深入村社进行评定登记,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共出车4613余次,出人75 049余次,为期6个月。

2 结果

共调查出存在精神疾患者数27 362人,占总人口12.8%,经过病情评定的人数为2081人,其分布结构如下。

2.1疾病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

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精神疾病患者总体在性别分布上差异不大,年龄分布主要以30岁到50岁人群为主,共占总体的51%,而且农民家庭的患者占多数,同时近94%的患者没有工作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患者主要靠夫妻对方或父母给予生活保障和监护供养,占总人数的87.1%。

2.2 疾病类型分布情况

见表3和表4。从表3可以看出,就所患精神疾病的种类而言,精神分裂症为主要病症,其患患者数占总数的62.2%,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所占人数最少。男女性患病比例不存在显著性性差异,男性只是在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精神发育障碍中占比例较高。但女性患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等疾患者数多于男性。从表4可以看出,青年期和中年期时点患病率最高。

3 讨论

本次调查检出率为12.8%,这与我国1982年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检出率12.96%[7]和1993的检出率13.47%[8]结果相近。男女性别患患者数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患病种类中精神分裂症成为主要病症,这与对北京市16个区县调查的结果不大相同[9],可能这因本次调查所关注的对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主。也因本次评定的对象如此,同时得到结果显示,有工作能力的人只是个别,多数需要家庭供养并监管,且以患者多以地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癫痫为主。

且这些患者多数出生于农民家庭,根据我市农民的平均收入可估计,患者所在的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均底下,从而可能无能力支付治疗费用。从年龄分布上不难看出,患病检出率在50岁之前均处于上升阶段,可以推断其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得病总人数逐渐增加,即越来越多的人得病,而得到有效治疗的人数却已被掩盖不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甚少,从而也耽误了病情的及时治疗。

本次调查为实际深入村社考察,一方面可以提高可信度,但同时覆盖面难以做到完全没有疏漏,且针对重性精神疾病做评定,很难较深入的考虑一般精神问题,所以涉及到神经症等病症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同时,本次调查是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做以摸底,涉及到病情的发展情况、治疗与服药情况、家族史等各项资料,很难做到一致性的统计分析,因此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次梳理。

4 精神卫生服务社区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精神卫生现状调查显示,具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较多,多以精神分裂症为主,家庭救助困难,很多人还是无人监护供养,且自身也无生存能力。因此,在建设我市精神卫生社区服务的同时,要结合考虑我市患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工作方案。依此对于我市情况,决定从以下几方面来发展建设我市精神卫生事业。

4.1 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建立

从上而下依次建立以下组织,第一,成立由政府领导组成的精神卫生办公室,负责精神卫生工作的落实和日常管理;第二,成立由专家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督导组,对各单位的治疗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第三,成立由精神科医师组成的精神疾病社区监管治疗组,负责指导社区纳入患者和随访管理、对登记的患者进行精神科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的评估;第四,成立县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区县乡镇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实施,协调各工作在不同部门的进行;第五,成立县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社区、乡镇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包括提供患者线索,劝导患者就医,宣传精神卫生知识,随访并及时向上层提供患者信息资料。

4.2 病例建档存库,免费服药治疗

通过调查登记,对所我市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全市统一患者档案数据库建立,内容涉及人口学资料,病例,治疗情况,肇事情况等各方面详细情况。建立数据库可真实快速的发现需要关注的患者,及时对其进行跟踪治疗。同时,在得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根据情况筛选穷困患者,我市实施免费服药和免费治疗。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我市患者是管理困难,自身救助困难等问题,免费服药采用基层发放、监督服药治疗的方法,确保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4.3 做好基层一线工作是关键

培训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要求其能及时由下至上的反馈患者情况变化,做到随访及时,评定准确,资料清晰。基层人员要身处第一线,了解社区各种事件,解决一般问题,并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如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迹象变动,确保社区生活稳定,杜绝肇事肇祸的事件发生。对纳入免费药物治疗的贫困患者,根据治疗方案负责随访、定期发放免费治疗药物、监测病情变化,观察并及时处理药物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及时向上反馈修改患者数据库内容。

4.4 精神卫生服务宣传工作

自上而下的进行精神卫生,联合政界、商业、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培训并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社会大众的疾病知晓率,提升我市人民整体精神文化素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残联等各单位,合力关注精神卫生建设,政府政策倾斜,带动社会关注精神卫生建设。在全面我市开展市区、乡镇、农村开展现场义诊咨询活动,举办精神卫生知识教育电视讲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宣传现场讲座,与居委会、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等联合,深入社区、街道办、乡镇、农村家庭开展现场义诊咨询、知识讲解、治疗咨询等。同时下发“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调查问卷”,及时对宣传情况和大众知晓情况做以摸底,充分了解我市民众的精神卫生知识了解程度及缺陷方向,做到有正对性要目标性的进行教育宣传。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Report Mental Health:New Understanding,NewHope 2001.WHO:Geneva,2001.

[2]薛静.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最新数据公报.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38.

[3]张明园.二十一世纪中国精神医学的思考.全国精神科医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班(教学参考资料).2005.

[4]姜力.加强社区建设工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国民政, 2006,12(4):1.

[5]Martha A,Rueter,Kristen E Holm,Rebecca Burzette,et al.Mental Health of Rural Young Adults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Co - morbidity and Service Utilization.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7,43(3):229—249.

[6]沈渔邨.21世纪中国面临的精神卫生挑战.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29(1):6—9.

[7]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协作组.国内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的方法及资料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2): 65—67.

[8]张维熙,沈渔邨,李淑然,等.中国七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69-71.

[9]郭红利,朱振华,黄良珩.90年代首都精神卫生问题的现况与前瞻.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131—134.

社区卫生保健论文 篇2

品牌是指以某些独特的品质属性为特征的事物的集合。品牌的最初定义是指一种能反映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信誉并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相区别的名称、标记、符号、口号或设计的组合。品牌的灵魂是“独特性”,即用某种对服务对象有利的方式表明服务的特色,体现服务的价值,并与同类服务明显区别开来。品牌经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展示形式,是一种优质服务的经营方式。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只有采用品牌经营策略,才能尽快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广泛、深入的发展。

“独特”、“与众不同”、“品质差异”、“特色”是品牌的核心含义,必须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独特性。只有把社区卫生服务明显与普通门诊部、私人诊所、一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提供的服务区别开来,并充分体现其独特性和优越性,才能使其成为社区居民的首选目标。这种独特性不是由政府或专家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以及同类服务的比较得出的,充分反映了社区居民关心的焦点、对卫生服务的期望,这种独特性是社区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并能为社区居民带来感情和功能方面的多种利益,而且是其他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提供的。最好让社区居民直接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品牌设计,如在社区居民中征集能反映社区居民愿望的品牌口号和品牌承诺,或让社区居民描述听到或看到品牌口号和品牌承诺后的联想及感觉,应该把居民的建议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过去,一直把“六位一体”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特征,这是站在政府和学术的立场上来设计的,而不是社区居民的期望。社区居民期望得到的服务是终极服务,即一个满意的服务、首诊负责的服务、朋友式的服务、全面全程的服务、协调性的服务、整体性的服务,或者是由高素质的全科医生负责的全面全程的、连续综合的、代理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基本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独特性也包括政府的责任、关心、支持和投入。

品牌是独特的名称、标记、承诺、口号或设计的有机组合

 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交给卫生系统的一个新的服务名称,如果不把它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如果不赋予它全新的含义或独特性,如果不能为社区居民带来与众不同的利益,而只是实施一场毫无意义的换牌运动,社区卫生服务就无法得到居民的认可而持续发展下去。应该为社区卫生服务设计一个独特的标志、一系列能打动社区居民的承诺和几句态度鲜明的口号,如“朋友式的服务关系、亲人般的全面关怀”。为有形产品设计品牌标志和口号时,一般会采用抽象的艺术,以便使顾客产生丰富的联想。由于服务本身是无形的,难以用抽象的标志和口号让居民产生具体的联想,而需要有形证据来说明其质量,因此,与有形产品不同的是,无形服务的品牌标志和品牌口号必须具体体现服务的鲜明特征和质量保证。品牌设计必须考虑到其识别作用、增值作用、装饰作用、促销作用和竞争作用,做到醒目、独特、不易被模仿和混淆,恰当、具体、容易使社区居民产生共鸣,形象、生动、易记、容易使人产生具体的联想,通俗、协调一致、容易被接受、便于宣传。品牌承诺往往是社区居民最关注的因素,与居民的利益直接相关,能给居民带来某方面的利益或保证。品牌承诺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承诺要做什么;二是体现某种保证;三是反映某种价值和利益,如服务的质量、享受、感情、意义、感觉、情景等。品牌承诺一般由2~4句朗朗上口的话组成,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使命、发展方向、目标、特色、价值取向、行动指南密切相关,绝不要做出超过自己能力的、不切实际的承诺。

品牌代表一种熟悉程度或知名度,应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

要提高知名度,必须让社区居民能经常看到、听到、感受到、联想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应该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的名称、标志、承诺和口号设计广告宣传的内容,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明显区别、能够为社区居民带来的特别利益、社区卫生服务卓越的水平和质量。医务人员的直接宣传效果最好,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应该学会推销自己,同时主动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品牌承诺。社区卫生服务的最佳宣传员是得到社区卫生服务并特别满意的居民,通过居民的口碑来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最有说服力,传播的速度最快。另外,还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宣传手册、政府行为等进行宣传,要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口号在居民中广为流传,并在心理上和感情上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同。

知名度有3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认识层次,即看见了或听见了能辨认出来,但无法主动回忆起来;二是浅记忆层次,即能主动回忆起来,并与服务机构或服务特征联系起来;三是深记忆层次,已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的时候能首先想到,已形成选择定势。知名度不涉及对品牌的态度,不管是美名还是恶名都可以有知名度,只有美誉度才能反映居民的接受程度和态度。知名度的传播方式可能要以大众传媒为主,而美誉度的传播却主要依靠人际传播。4 品牌代表一直提供优质服务的信誉、一种质量保证和高附加值

提供优质服务是创建品牌的基础,优质服务的表现是:对居民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技术规范、效果突出、价格合理、关系亲密;昼夜服务、及时回访、过程简便;内部团队合作精神好,能共同对居民的健康负责;尽量为居民提供个体化的服务;对服务质量做出可靠的承诺;所有员工在与居民的交往中都能表现出礼貌、体贴和关心;对居民诚实、热情、尽责、可靠;居民能适当地参与服务和管理。要提供优质服务,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质量管理。

品牌还必须提供质量保证,提高质量信誉,通常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质量保证,如质量承诺及公证、质量协议、公布实际的质量状况等;向社区居民提供权威机构的质量认证证书、许可证明和资格证书等;承诺对可能造成的额外损失进行必要的补偿,如将这种补偿写进服务协议、由保险公司赔偿有关损失等;提高服务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如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合作网络、加强业务管理和监督等;及时公布和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等。另外,应该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附加价值,如服务的方便性、舒适性、价格优惠、捆绑服务、预防的潜在价值、健康保障、免费服务、生活质量的提高、享受服务的档次、身份和被认同感等。 5 品牌代表美誉度和忠诚度

通过连续不断地提供优质服务,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赞不绝口,广为传诵,形成良好的口碑,此即美誉度。如果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或者居民从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的感情和功能方面的利益明显超越他们的期望,则可以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产生忠诚感,可能出现5种忠诚的行为:自己反复购买、主动宣传社区卫生服务并鼓动其他人购买、不为竞争对手的宣传和拉拢所动、善意地提出改进意见、愿意多花一点钱。

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忠诚度的方法有:充分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期望,在超越居民期望的基础上来设计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标准,使居民从一般满意过渡到欣喜;提前满足居民未来的和潜在的需求和期望,使居民产生意外的惊喜;将少数居民的要求和愿望看成是全体居民的要求和愿望来加以满足;力争比竞争对手做得好一点,在同等级的服务中做成最好的,做别人不做的,做别人想不到的,把别人做不好或做不到的做成精品;从多方入手,使居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或利益;把居民承受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以人为中心,提供个体化和人性化服务,不断改善服务关系;不断进行质量创新,满足居民的求新、求异心理,不断使居民感到惊喜。

美誉度虽然表明社区居民倾向于认同社区卫生服务,但毕竟没有转化成购买行为。而忠诚度却直接表现为购买行为,反映了居民在购买后的感受和经验,因此,培育忠诚度是品牌经营最关键的环节,是使品牌成为名牌的基础,也是提高销售量和增强竞争实力的主要手段,20%忠诚顾客的消费量可以占营业额的80%。品牌是服务机构或服务的一种附属品,而一旦品牌成为名牌,则服务机构或服务已经成为名牌的附属品,品牌的价值会远远超过服务的实际价值,这就是品牌资产。居民选择的往往是品牌,而不是服务机构或服务本身。品牌价值不等于所有服务特性的简单相加,而远远大于所有服务特性的简单相加,具有全新的、独特的价值,会产生整体效应,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感觉的和情感的、直觉的和回味的。

品牌代表服务机构的一种精神和文化

品牌经营从寻找和设计独特性开始,然后是品牌的知名度管理、美誉度管理和忠诚度管理,最后是品牌的内在化,即把品牌的承诺变成服务机构的精神和文化,使品牌的外部宣传和承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品牌认知与全体员工在内部的努力完全一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了解品牌承诺的内容,并牢记于心,努力去兑现品牌承诺。应该把品牌经营理念编写成员工的培训手册,对员工进行品牌强化培训,鼓励员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品牌。还应该设计一些仪式,让每一个员工每天都喊喊口号,反复强化品牌承诺,并把品牌承诺挂在墙上,抬头就能看见,或印在健康档案、门诊病历和处方纸的醒目位置上,低头就能看见,时刻提醒每个员工。品牌文化包括优质服务、创新精神、团队精神、“顾客至上”等服务理念,可以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宣传先进事迹,引导、鼓励和激励每个员工提供优质服务。7 创新是品牌经营的核心理念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居民的期望会随之逐渐提高,成功的品牌设计可能被竞争对手模仿,一种品牌经营理念不可能永远有效,因此,只有不断创新、进步,不断为社区居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实际利益,品牌才能继续保持下去。社区卫生服务不是一成不变的服务模式,不断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始终保持社区卫生服务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品牌经营的特殊性

卫生服务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来提供健康保障和生命保障的过程,人的因素是其关键因素,必须以人为中心,因此,首先必须建立人的品牌,然后才能建立服务的品牌和服务机构的品牌。医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服务技术和服务艺术、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人际交往和医患关系的质量等因素应该作为品牌建设的首要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是在社区的层面上提供的,面对的是社区的居民,服务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更有利于品牌的宣传和强化。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期望包括3个层次:基本层次是方便、价廉和优质,第二层次是优质服务和独特性,最高层次的期望是质量信誉和品牌,包括健康保障和安全保障以及独特的关系和感情联系。如果在基本层次上与其他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竞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一定有什么优势。在第二层次上竞争有一定的优势,主要的优势应该体现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上,即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否则,其独特性很难真正体现出来。只有在第三个层次上进行竞争才能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绝对优势,即以全科医生为骨干,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卫生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的、以全面全程的健康管理为基础的终极服务,并以此形成自己的品牌及质量信誉。

怎样做好社区卫生服务 篇3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1.1 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当今社会,不管实际的管理状况如何,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始终是时代的强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要靠实力、靠服务,最根本的是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事关辖区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责任重大。工作做得好与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对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能够把我们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就有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保障。

1.2 是科学地引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在树立“一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观念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坚持公益性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走质量安全服务型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和巩固社区卫生工作的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

1.3 是要坚持业务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业务建设是单位服务能力的强大支称,文化建设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灵魂,它包括一个单位外在的面貌和内在的秉性、素质两大方面。单位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广大工作人员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热情,这将极大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进步,提高社区卫生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水平。

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2.1 要切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主体是人,所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在创新实践中,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人才是中心发展的策略,把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有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整体素质高、作风过硬的队伍作为重要目标,把培养工作人员情感、增强归属感及发扬团队精神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力量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总体战略。

2.2 要把抓好激励机制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要在激励机制创新方面下功夫。一是精神激励。对有突出成绩的科室和个人,要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进行宣传表彰。要通过举办各种评比和竞赛活动,评出先进典型,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工作人员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努力奋斗。二是情感激励。我们要从业务、生活、学习、保障各方面关心职工,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学历学位提高的成人教育学习,对于基础较好、工作踏实的业务骨干重点培养,有计划地送他们到有关部门去学习进修,回来后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励其不断进步,迅速成长。三是物质激励。要制定绩效考核、经济奖励、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奖励机制,坚持分配与绩效挂钩,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还要设立主任基金,每年对受上级部门表彰的先进科室和个人、优秀论文奖等给予重奖。在奖金分配上向工作在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原则,奖励的目标直接倾向工作责任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科室和个人,真正体现劳动和技术的价值。

2.3 要真正把优质服务工作做到实处。以“适合服务对象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服务理念,将服务对象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把服务对象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努力实现“人性化流程、亲情化沟通”目标。

首先,要让宾馆礼仪式服务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全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与训练,将宾馆式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态度上做到微笑服务,文明礼貌。其次,要采取系列服务措施,为服务对象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要结合开展“公正透明、优质高效”?部门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寻找为相对服务人服务的最佳方式,具体表现为,要实行门诊导诊服务,将门诊大厅建设成开放式台面,工作人员面向服务对象微笑服务;在服务窗口设立办事程序指南、触摸屏、举报箱、咨询电话等,其目的是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内容、公开常用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以便接受服务对象监督,方便服务对象办理有关事宜。通过采取系列服务措施在环境上做到整洁优美,在服务态度上做到文明礼貌,在服务质量上做到业务熟练,充分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进一步向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展示干部和职工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最后,要不断加大仪器设备投入,提升综合能力。根据区域内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大仪器设备投入,从而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

社区卫生保健论文 篇4

截止目前, 南京市所有区、县都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 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77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4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74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已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40%以上。作为城市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单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普及国家基本医疗政策、实现公共卫生广覆盖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优势所在。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比大中型医院更明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一务主要是“小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除此之外, 还承担着12项公共卫生服务, 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慢性病防治、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等。这些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 免费向居民提供。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 根据机构的服务人口数和提供服务的项目、数量、质量, 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核定补助。2008年南京市、区财政将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每年不低于20元/人的标准,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同时列出7

(1) 南京市玄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南京210016项63个指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政府作为社区卫生投入的主体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比大医院更加明显。

2 社区卫生服务强调的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健康的含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良好状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杀手”。据统计, 全国每天约1.3万人死于慢性病, 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 城市地区高达85%以上。而且, 慢性病病程长、费用高、治愈率低、致残率高,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居民对防治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而这样的预防控制工作靠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更多的要靠社区卫生服务来实现。通过医疗、康复、心理、行为、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照顾与协调, 可以逐步提高全体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更全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是社区全体居民, 以社区全体人群为对象, 而不仅仅是病人, 包括社区中的病人、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同时提供服务的内容为综合性服务, 除了提供基本医疗外, 还提供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使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提供服务的模式是连续性、全程性的, 对居民来说, 从出生到临终, 不论其性别、年龄或身体、行为及社会层面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对人的生老病死整个生命过程提供连续性、周期性的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可和病人及家属保持情感的交流, 还可以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健康联系卡, 通过社区的自动化软件系统对居民实行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 从而全面掌握居民个人及家庭的健康状况。

4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成本更低

相对于大医院较高的诊疗费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是基本药品, 技术是适宜技术, 这种服务价格比大医院低得多, 居民能够承受得起。目前, 我市多个区、县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已经执行药品的零差价销售, 其门诊费用只有同城大医院的1/2或1/3。据统计资料表明,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 同一种病每一门诊人次可以节省费用45元, 每一出院病人可以节省费用990元。

5 社区卫生服务更具便捷和可及性

人们在患病时往往有诸多不便, 尤其是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 所以, 医疗机构方便与否, 成为社区居民日常就诊的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位于社区, 合理分布于各街道, 位居于社区居民的家门口, 无论您在何地、在何时都能在15分钟内到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及时得到诊治。同时, 医务人员可以按照您的需要, 预约上门诊治、访视或建立家庭病床等, 全方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综上所述,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其完善的网络、合理的定位、方便快捷的综合服务, 越来越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健康保障的首选。但是,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数是由原来的街道、乡镇卫生院转型而来, 基础较差。如:医疗质量还是得不到患者的信任;软、硬件建设跟不上老百姓的就诊需求;提供服务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全科医师极度缺乏等等, 成为目前社区卫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然而, 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的不断增加, 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认可程度的不断加强, 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将不再是梦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将成为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的摇篮。

社区创建省级卫生社区自查报告 篇5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社区始终把爱国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创建“省级卫生社区”的目标和要求,狠抓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真正做到社区重视、居民配合、齐心协力,社区卫生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居民素质得到较...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社区始终把爱国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创建“省级卫生社区”的目标和要求,狠抓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真正做到社区重视、居民配合、齐心协力,社区卫生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居民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创建省卫生社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现将创建工作的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富东社区地处德化县城东部,有5个社区居民小组,居住总户数xx户,总人口5606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本社区

688

人,全社区总面积0.71平方公里,现有中共党员75名。xx年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11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5706元,投入卫生经费4万元,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7%,自来水普及率为100%,卫生厕所改建率达100%,鼠密度控制在3%。社区先后被县、镇评为“文明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先进集体”、“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二、开展创卫具体工作

(一)加强组织管理

为使卫生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社区主任为副组长和委员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针对近年来社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外来居住人口多,卫生死角多等现状,根据创建“省级卫生社区”的要求,在学习借鉴其他社区的有益经验和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同时,把创卫工作列入社区两委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坚持做到主要干部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干部和党员配合抓,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措施,建立健全居规民约,加大城镇居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力度,全社区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创卫氛围。

(二)环境卫生

1、密切配合上级创卫工作

创建卫生社区是全面提高镇环境卫生质量,改善投资环境,创建文明景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社区高度重视创卫工作,将之列入工作目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力推进创卫工作。根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各尽其职,从人力、物力、财力措施上保证创卫活动的顺利开展。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社区始终把爱国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创建“省级卫生社区”的目标和要求,狠抓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真正做到社区重视、居民配合、齐心协力,社区卫生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居民素质得到较...2、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创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实了卫生保洁队伍,配备卫生专管员1名,专职保洁员15名,主要负责主干道路面及居民区的生活垃圾日铲日清及保洁,清运率达100%。

3、保证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创卫的前提保证,社区根据创卫工作的需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投入卫生经费4万元,用于垃圾、污水处理、卫生基础设施、环卫配套设施、除四害、创卫活动等经费,确保经费投入到位。通过创卫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社区整体功能,提高城镇化水平。

4、采取得力措施解决突出问题

创卫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而且动态性强,严格对照标准,找出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综合整治作的突出问题。社区内排水沟畅通、无堵塞;无乱贴、乱画现象;无乱摆摊设摊点现象;无乱倒垃圾、污水乱泼现象。主干道两侧店面及单位“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度落实。室内卫生整洁,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参与“卫生之家”、“卫生楼院”、“五好文明家庭户”的评比活动。

5、做好宣传工作

探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 篇6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从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上看,首先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成。

2010-2012年,常州市区人均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6.28%,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建设体系。2012年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比30.04%,药品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比54.49%,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持续的筹资机制,有效缓解了居民就医看病的医疗负担。

第二,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发挥彰显,优化了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形式。2010-2012年,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服务占诊疗服务总量比例年均增长16.51%。由于中医不需大型的医疗设备, 就诊费用和药费也比较低,与社区卫生服务“简单、方便、价廉、效验”的要求相契合,对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结构形式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出巡诊比例大幅提高,社区卫生诊疗服务方式优势初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别于传统医院,主要是服务方式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是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而传统医院是病人上门求诊。2012年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西医出巡诊达6万人次,占西医诊疗服务总量的3.17%,中医出巡诊2756人次,占中医诊疗服务总量的0.84%。虽然出巡诊的比重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但2010-2012年,年均增长率也达到67.96%,这说明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努力提高出巡诊在诊疗服务中的比例。

第四,全科医生比例大幅提高,有效缓解群众需求与全科医生人才缺乏的矛盾。全科医生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中竖力量,是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保证。2012年常州市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25.20%,市区平均每3287人配备1位全科医生,已符合国家要求每2000-4000人的社区应当配备1名全科医生的标准。

对公共服务定位的影响

经笔者研究,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虽然常州市财政对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从总收入构成情况看,占主体地位的仍是诊疗收入和药品收入。2010-2012年,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机构诊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4.93%、17.45%、19.80%,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3.04%、63.16%、59.11%,此经费来源结构与社区卫生作为纯公共品的定位是不相一致的。因此,社区卫生经费中药品和诊疗收入占比较高,影响公共服务的定位

(二)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的重要途径。传统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面向全体居民,通过健康教育使亚健康人群不变成病人,健康人群不变成亚健康人群。所以说,从近三年数据分析,常州市每万人健康教育活动人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环比下降率连续两年超过25%。从长远来看,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利,可能引起病患数量增加,既加重居民的医疗负担,也会造成有限医疗资源的紧张度。

(三)随着新医改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日益发展以及各项硬件及软件设施的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的效率理应有所提高,但通过分析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日均诊疗量”这一指标,近三年年均降幅1.87%,究其原因有:一是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缺乏信任,没有因为社区卫生机构条件的改善而改变对“大医院”的偏好;二是医生的工作效率不高,虽然“卫生技术人员年培训人次”年均增长4.25%,但是“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平均指数”年均下降了27.63%,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效率。

(四)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占比长期处于低位,近三年均不足5%,而初级职称占比则长期超过60%。这样的职称结构会影响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从2012年培训经费保障看,培训支出占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比重不足1%,这也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从总体看,2012年常州市市区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每万居民业务用房面积达784.87平方米;从个体看,每万居民业务用房面积最小的社区仅为242.98平方米,为最大社区的11.38%;人均卫生投入最少的社区为16.67元,仅为最多社区的15.51%。说明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不均衡,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较难实现。

常州市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工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为75.53%,说明职工满意度与所在机构的资源配置、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需采取有效措施,从提高职工满意度,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服务绩效管理

笔者认为首先要以资金绩效为导向,加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科学化。

一是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明确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应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为目标,建立由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国家规定核拨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兼顾现阶段基本国情,可考虑个人适当投入但其比重应逐步降低直至为零。

二是逐步完善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要优先保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提高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由此确保人均公共卫生经费逐步提高。

第三,以服务成本为突破口,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精细化。

首先,能确定社区卫生服务包。“基本卫生服务包”的概念是由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来的,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及基本医疗服务包在内的一揽子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建议财政和卫生部门联合研究确定,既能满足国家和省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要求,又能满足当地居民实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时,财政部门又能承受的“基本卫生服务包”,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级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的范围,从而为财政投入提供合理依据。

其次,科学测算社区卫生服务成本。即依据“基本卫生服务包”和服务成本确定基本拨款数额;基本建设专项、一般专项及突发事件专项作为专项拨款。其中:基本建设拨款根据发展规划按照年度计划拨付。一般专项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长期固定需要列支的项目,如培训专项等。突发事件根据政府文件和政策需求安排;绩效拨款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以一定基数拨款的比例作为绩效拨款的来源,同时作为制定单位和员工绩效工资的依据,由财政与卫生主管部门签订相应的绩效合同,卫生部门与下属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参照签订绩效合同。

再次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是完善政府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制度,也是建立问责机制的依据。卫生行政部门应着力探索绩效评价长效机制,健全督导检查制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措施落实。此外,还应定期开展诊疗效果评估,将病人的诊后满意度等纳入考核。

(作者供职于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社区卫生服务解析 篇7

以上法规使我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有初步的了解, 但社区卫生服务包含如此多的内容, 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是如何成为整体的?本文试图对此做出解答。

1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之间的联系

1.1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繁多, 可概括为“六位一体”, 其中计划生育是基础, 保健、预防、医疗、康复是主体, 健康教育贯穿全局。

1.2 社区卫生服务是整体性的服务。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在此交汇, 破除两者之间的鸿沟, 给居民提供整体性的服务。

1.3 社区卫生服务又是与时俱进的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 提供的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中国各地发展情况不一, 提供的服务也有区别, 但健康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不应有区别。所以在全国居民逐步实行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将医疗卫生资源向不发达地区倾斜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必然选择, 医疗公平也将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之一。

1.4 社区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

按照文件规定1999年是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服务, 健康促进;2006年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 中西医并重, 防治结合。从文字的变化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在逐步回归基本医疗, 这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

2 社区卫生服务如何形成整体

2.1 整体在哲学上指若干对象 (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 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组成整体的各个对象之间必须具有相互联系, 形成一定的结构, 如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框架结构与运行结构;硬结构与软结构的区分等[9]。没有联系的对象不会组成整体, 而这种联系可以是多方面的。

2.2 以往的医疗卫生服务没有成为一个整体, 因为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比如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鸿沟, 医生与护士的鸿沟, 医疗卫生人员与患者的鸿沟, 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鸿沟等等。

2.3 社区卫生服务要成为整体, 必然要将医生、护士、患者、有需求的

健康人、临床、预防、医学模式等重组成为全新的结构, 打破上述的各种鸿沟。

举例来说, 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 公卫医师, 社区护士等人员组成, 其中又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兼顾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 全科医生也可以横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 但不是万能的, 其侧重点在临床, 预防则以临床预防为主, 主要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相关服务, 一二级预防以及针对社区人群的预防还需要公卫医师的努力。社区护士的关注程度较之全科医生少了许多, 但在完成基本护理操作之外还是可以干好很多医生做的事情, 如健康教育等, 且效果比医生做的可能还要好。所以在全科医生, 公卫医师, 社区护士间做好合理分工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其间形成合作, 将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有健康需求的人。

参考文献

[1]国家十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Z].1999-07-16.

[2]吴春容.“六位一体”的基本涵义[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2) :160.

[3]胡锦华.也谈“六位一体”[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6) :427.

[4]关静, 王虹, 刘利群, 王亚东, 梁万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东、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服务开展情况[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21) :1741-1743.

[5]刘利群, 李静, 李航, 王亚东, 关静, 梁万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东、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服务开展情况[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21) :1744-1745.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2006-02-21.

[7]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Z].2006-06-29.

[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2009-03-17.

社区卫生保健论文 篇8

1 充分认识、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

卫生部已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列为近年来的工作重点。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内的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社区内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合理使用社区的资源和适宜技术,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牢记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效率和可及型。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发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连续性,以预防为主的服务和照顾。

2 掌握医学知识要全面

社区护士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不仅需要熟练掌握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为社区居民热情服务的心态。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一个方向,护理人员要与社区居民心连心,护士要有人际沟通能力,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综合护理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科研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等等。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1)基础性:它为社区居民提供第一线最基本、最广泛的预防及医疗保健服务。(2)可及性:他从服务的内容、时间、地点、收费等方面更加贴近居民的需求,使用方便。(3)综合性: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外还涉及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各个层面。(4)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生命的各个阶段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5)协调性: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联络和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会诊、转诊、联系资源等协调性服务。社区护理具有广泛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自主性及独立性等特点,以群体及基层健康原则为主导普及健康服务。

3 社区服务的工作内容

目前我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为承担好社区工作的这项责任,社区的护理人员分期分批参加了全科护士的培训工作,社区医护人员还要做好入户调查工作,把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掌握好,做好社区居民的“六位一体”工作,即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服务。社区每位护理人员与社区居民交朋友,为居民做到“五服务活动”,即快乐服务、贴近服务、交友服务、立体服务、全方位服务。作为一名护士要做好社区工作,在执行任务时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完成工作,其中主要的角色包括:(1)照顾者。社区护士对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护理,如为糖尿病人提供饮食营养指导,为中风患者重整家居环境减少意外的发生,为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指导用药,为健康居民提供健康检查。(2)教育者。教导个人、家庭、团体及同行了解社区护理工作。(3)被咨询者。可更好地促进健康、使患者学习照顾自己尽快康复。(4)组织与管理者。根据工作需要负责人员、物资和各种活动的安排,要组织本社区有同类兴趣或问题的机构人员学习。(5)协调与合作者。社区护士必须有较好的人际交流和协调工作的技巧。(6)观察与研究者。社区护士应从实际工作中观察到一些现象,再以专题研究项目提出来探讨。

5 社区护士的职责

社区卫生保健论文 篇9

近年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将其摆在社会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促进健康为核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调整城市卫生服务结构,大力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密切合作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完善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六位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1]。

当前我国的社区首诊制还不是一种强制制度,人们普遍迷信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持怀疑态度。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费用和地理位置上占优势,人们还是不愿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首诊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当前不利的形势下探讨如何吸引人们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形成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格局,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使其与区域综合医院形成优势互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人群就医选择的分析

人群就医是以恢复健康状态为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理性患者追求以最少时间、经济成本,达到恢复健康、并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的目的。影响人群就医选择决策的因素包括收入水平、服务价格、医保报销的比例、相对医疗服务质量、可及性等。理性的患者就医决策至少存在三个基本的目标,首先是疾病的治疗,其次是花费最少的时间,再次是费用最省[2]。但人们就医选择存在着一个反常的现象:患者一边在抱怨“看病贵、看病难”,一边偏向于选择在价格高昂,拥挤的大医院就医。据一项调查表明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中80%都属于基层医院能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人们对疾病非常恐惧,就医过程中的风险规避心理,使人们的就医选择趋向保守[3];二是卫生服务是具有高专业性和高技术性的服务,患者及其家属不可能拥有完全信息,公正、全面地评价所有治疗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是不可能做到的;三是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信任,普遍认为社区医生医技不高、设备差,生怕在社区就诊“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耽误成绝症”。因此一旦疾病发生,人们宁愿多花点钱选择知名的大医院、专家门诊,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希望疾病得到快速、有效地治愈。

3 患者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博弈的建立

3.1 模型的符号和假设

(1)博弈方为一个患者(H)和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S)。

(2)假设患者就医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到大医院接受治疗(N);一是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Y),再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断结果和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到大医院治疗。显然,直接到大医院接受治疗可能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诊断,但不方便、费用高,且由于患者对医疗信息掌握不全容易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方便且省钱,根据全科医生的诊疗结果若真有必要到大医院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掌握大量的医疗资源信息,可以给患者提供很多切实有效的就医建议,且转诊到大医院后的时候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策(如免挂号费,不用排队就医等优惠)。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认真为患者服务,并根据患者病情提出有效的转诊意见,不乱收费。这种情况视为合作(Y);另一个是服务能力不佳,对服务能力以外的患者不能提出有效的转诊意见或为多收治疗费根本不转诊。这种情况视为不合作(N)。具体得益如下:

图中,H1、H2、H3和S1、S2、S3分别为患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的利益。

(4)假设H2>H1>H3,S3>S2>S1,且S1=0。

(5)贴现系数为δ。

(6)假设患者每次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后,下一次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率与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中心是否合作有关。若合作则再次选择的概率为P,0≤p≤1;若不合作则再次选择的概率为0≤q≤1,且p>q。

3.2 问题分析

(1)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利用贴现系数δ,则考虑时间价值的重复博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益现值为:

(2)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合作,利用贴现系数δ,则考虑时间价值的重复博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益现在值为:

显然当且仅当π1>π2,即:

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选择合作。

整理(3)式得:

从上式中可以看到,当S2值越大,S3值越小,q越小,p越大时(3)(4)式越容易成立。也就是说社区此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越倾向于选择合作。患者方面:H2与H1的差值越大,越趋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

4 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建议

(1)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能正确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增加P值。

(2)将双向转诊与医疗保险制度结合起来,加大综合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间的价格差距,通过价格杠杆引导患者合理流动。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将其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时可实行不同的医药费用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增加P值。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技术设备和医务人才匮乏,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达不到分流大医院病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物力投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水平,改善其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增加P值。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一个部分,其提供的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多为免收费项目,经济收益较少。多数地区政府对社区卫生没有专项投入,或只给予启动资金,无后续补充资金。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得不到有效补偿,“以医养防、以药补医”实际上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种对政府补偿不足的补充。因此,一方面必须完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补偿机制,以提高S2的值;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监督管理,尽量减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诚信经营的收入。这一系列措施可以增加S2值,减小S3值。

(5)健全双向转诊管理机构,建立相关制度,搭建科学便捷的转诊平台。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患者可优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挂对口医院的预约专家号,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做的检查,如能满足诊疗需要,应予以认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病人,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应有具体的执行标准,使“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有据可依。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有效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患者一边在抱怨“看病贵、看病难”,一边偏向于选择在价格高昂且拥挤的大医院就医。本文应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分析就医人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决策,并据此提出巩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就医观念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就医选择,博弈

参考文献

[1]郝晓宁.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D].济南:2007.

[2]杨祖兴.我国宏观模型构建研究[D].济南: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

社区卫生保健论文 篇10

1 小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工作概况

我中心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康复医师、公共卫生人员、妇女与儿童保健医生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 每个团队人数在12人左右, 分管2个社委会, 每个社委会服务人口数4 000人~5 000人, 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每人管理人数200人~300人。全科医生负责社区慢性病人的管理;社区护士负责60岁以上健康老人和独居老人的管理;康复医生负责残疾人管理;公共卫生人员负责预防接种、传染病管理、死因调查等;妇女与儿童保健医生负责学龄前儿童及育龄期妇女管理。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每周到社区定点两个半天, 主要开展建立个人 (家庭) 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健康讲座、健康咨询等。每周至少两个半天进行家庭访视、康复训练指导1次, 每周1次的家庭病床管理, 以及配合完成临时性公共卫生应急任务。社区服务对象信息资料实行微机动态管理, 根据管理人群随访次数及时更新信息资料。

2 社区护士的作用

2.1 社区护士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神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护理应以“社区内弱势团体 (老、弱、残、障) 为优先服务的对象”。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也提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障人等为重点”的服务宗旨[2]。社区护士深入到社会基层, 直接面向社区人民群众, 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服务对象, 社区内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都是自己护理关照的重点, 社区护士直接参与该社区的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家庭护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心理卫生与精神保健、病人临终服务以及病人入院前急救护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2.2 社区护士的角色 社区护理的工作范围和社区护士的职责决定了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多种角色, 发挥着多重作用。社区护理的基本职责是视人群为整体, 而不单是个人和家庭。因此, 社区护理工作就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 然后解决这一群体中主要的健康问题, 即使社区护士照料个人与家庭, 也是帮助整个人群解决健康中的一项工作。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病人扩展到照顾整个人群[3]。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条件下社区护士分别充当着照顾、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观察、研究等多种角色。

2.3 利用“全科”的知识和技能延伸护理服务范围 社区护士是一种面向各种社区人群的复合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社区护士是在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之中进行服务、管理工作的。由于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社区护士的服务除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等基本内容外, 还要从整体全面的观点出发, 从卫生管理、社会支持、家庭和个人保护、咨询等方面对社区人群进行全面服务。

2.4 一专多能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需求 社区护理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服务, 为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 既要对重点人员进行身心整体护理, 又能在伤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要指导病人进行恢复期康复锻炼, 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既要开展社区卫生防疫, 又能协助管理慢性病人。

2.5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社区人群健康意识 在社区工作中, 通过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传, 人们认识到学会自身保健是免除疾病、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关键。对常见病、多发病加强管理, 做好健康宣传, 提高慢性病人的管理率、控制率、知晓率, 合理指导病人服药、就诊、定期复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 实现了病人在家中享受到和在医院一样的治疗服务, 社区服务提高了社会效益。

2.6 利用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解决社区人群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 社区护理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刚退休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更年期老人、有家庭问题的人等。由于对所处环境的不适应, 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所以, 针对这些人群, 需要做好社会心理咨询工作, 理解并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2.7 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委会与社区人群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与社委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将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卫生保健等资源共享。定期深入每一个家庭, 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并及时将各种信息的进行传递与反馈, 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做好准备。

总之, 社区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因此, 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积极配合团队各类成员, 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 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为己任, 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跃军.社区卫生服务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7.

[2]张玉梅, 冯正仪, 夏海鸥.社区护理需求和工作内容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3) :232.

社区卫生保健论文 篇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5类事件: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医源性感染爆发,药品或免疫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死亡事件,严重威胁/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集体急性中毒事件,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发生异常,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超过1例死亡,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很大,突然发生,单一原因,导致人员不同程度的伤害,社会恐慌,如果不控制,将迅速扩散,产生较大的社會影响,也可能会形成次生灾难,将会导致危险继续扩大的事件。有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会导致社会危机的产生。

1 从以往的突发事件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流行,短短几个月,波及24个省直辖市,266个县市,发病8000多例,死亡700多例,部分地区隔离检疫达3月之久,引起了社会的恐慌和购药风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十余 县市受灾,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工厂毁损,6.9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37万人受伤,至百万群众大转移。

从这些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还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滞后、应急机制不健全、对病原体的争论,协调机制的缺乏,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不足,公共卫生系统的不完善,使在SARA第一轮遭遇战中坐失良机,比较被动。这些问题产生的后果就是疫情蔓延,国民经济遭受损失。因此,我们还有待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建设的重点是预防和应对,预防第一,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那么,就需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高科技信息化的、高效可持续性的公共卫生队伍。

2 社区卫生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中,广大的社区卫生服务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在疫情发生时,社区卫生服务所在地常常是第一现场,获得的是第一手资料,全科医生将运用全科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同时,他们要对现场进行隔离,防止事态的扩大,疾病的流行;要对受累的人员进行救治、处理,为伤残人员的恢复打下基础;还要保护好现场,有待上级部门的取样、调查、研究。在疫情中,不仅要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部门做好诊治、隔离工作,而且要完成大量的清洁、消毒、善后工作。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预防工作做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不发生或者减少减轻发生。

3 社区卫生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级预防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社区卫生服务要有充分的应急预案,充足的物资、得力的措施,为确保社会的安定做好基础工作。

一级预防措施:1、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建立社区养生医疗保障系统和社区公共卫生应急体制系统。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网络体系,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可以互相通报,共同研究,若有疫情发生,就可以综合信息,向政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4、通过物业公司加强社区公共卫生的防护工作,除进行必要的消防演习以外,还定期进行社区防疫演习。5、加强社区的基层教育宣传工作。6、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所需的药品、试剂、疫苗、医疗器械、救护设备和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制度。7、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技术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院前院内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进行急救演习。

二级预防措施:当社区内出现可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启动网络程序、人力资源,积极掌握第一手流行病学资料,控制现场,避免扩大,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灭在萌芽中。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

三级预防措施:当公众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社区卫生服务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全力以赴,主动出击,并且如实上报,服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迅速控制局面,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底限度。根据突发事件的进展和新发生的情况,及时按程序进行后续报告。建立特别的通道、特别的诊室、特别的病房,对前来就诊的突发事件致病、致残人员,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接诊治疗,不得推诿、拒绝;接诊医生应当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医学观察的病人,收入专门的观察室;对需要转诊的病人,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突发事件发生后,依法做好医疗废物、隔离控制区内的生活垃圾和其他危险废弃物的收集、运送、贮存、消毒、处置工作, 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和复发。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改革

一是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主要是落实好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举办费用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通过服务收费和多渠道补偿承担。同时,改革编制管理,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实际工作量核编定岗,实行动态调整,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编制数只作为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以及确定政府补偿依据。

二是建立竞争性用人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破除身份界限,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

三是建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挂钩,实行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建立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新的招标采购办法主要包括六个环节: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招生产企业,主要确定中标企业是责任主体,对药品质量和配送统一负责。

五是建立长效性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渠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部分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

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建立,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群众基本用药得到较好保障,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已经开始运行。

参考文献:

[1] 肖淑敏 西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1-24

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探析 篇1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政府购买,对策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缘起及基本内容

20世纪70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我国政府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将努力实现这一目标。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提出要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2006年4月国务院制定和颁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2009年4月上旬,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和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医改意见》) 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明确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见, 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一种趋势,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逐渐地承担着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大责任。

社区卫生服务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 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 全科医师为骨干, 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 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 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 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目前, 我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和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 初步形成了一支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队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 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

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体现, 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 (中央编办发[2006]96号) 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 》 (卫妇社发[2006]239号) 中关于职能配置和服务功能的有关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 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具体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1) 卫生信息管理。 (2) 健康教育。 (3) 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 (4) 慢性病预防控制。 (5) 精神卫生服务。 (6) 妇女保健。 (7) 儿童保健。 (8) 老年保健。 (9) 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10) 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 发放避孕药具。 (11) 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2)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并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1) 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2) 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 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4) 转诊服务。 (5) 康复医疗服务。 (6)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同时, 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部门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 有的还提供简单的康复指导和计划生育服务等, 但其中医疗服务开展得最多, 主要是常见病的诊治、慢性病的维持用药等。显然, 这与居民的需求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要求也有较大的距离。但是,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落实”、“流于形式”似乎已成为学者的定论, “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 无论从政府或社会的角度或从社区卫生服务的供方而言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

2 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

一般认为,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 面对西方各国出现的财政危机, 公民对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如何节约财政开支、以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 满足公民对民主以及公共服务的更高要求, 成为西方各国在政府改革中特别关注的问题, 从而兴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一场“新公共管理的革命”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 推行政府管理的民营化、效率至上和顾客取向。“新公共管理的一个中央特征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 即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政府职能的市场化, 也就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从经济学视角而言, 我们可以将社区卫生服务看作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 它一般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所谓纯粹的公共产品, 是指每个人消费这样的物品均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与公共产品相对应, 私人产品是指由市场提供给个人享用的产品。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 “公共产品”的主要特征就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或购买者不可能或需要花费高额的成本才能把他人排除在享受该产品的利益之外。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经济学”新理论也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为大众提供公共物品, 并可以通过购买来实现, 从而摆脱政府直接生产之高成本低效率困境。“政府作为购买者, 可以依靠市场的规律, 选择价格低、产品质量好的‘公共物品’提供给社会;由于政府在直接生产‘公共物品’的领域退出, 促使多个非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 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竞争的良性机制又可促使生产‘公共物品’的机构努力降低成本。”

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有效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 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 因此, 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投入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 是一项民心工程, 它反映了城市政府的治理理念、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中,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划浆”上, 包括建章立制、提供支持、统筹规划、监督评估等。其中, 提供支持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两个方面。前者是在税收、用房、用地、用工、办证等方面给予社区发展项目一定的政策倾斜;后者就是对非营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这种补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施。国家卫生部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也曾指出,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 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 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 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3 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应从市场培育和建设的角度着手, 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 建立有效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为重点, 以完善相应基础性制度和规范建设为基础,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3.1 加强提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否提供质量优良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是影响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的关键环节。应继续加强机构规范化建设, 把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技术标准底线作为机构准入和退出的刚性指标。应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专项轮训, 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接受专项培训, 以弥补专业技术人员能力不足的缺陷。目前,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在服务质量、服务理念、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及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缺陷与不足, 导致很多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不高, 甚至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 而更愿意到大医院接受治疗服务。

3.2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提高基层政府的社区公共服务责任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 使政府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变得间接, 这一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责任的转嫁, 而是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改变:观念上,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并不意味着必须生产公共物品, 我们要逐步改变以往每增加新的公共服务任务时, 就要求增加机构, 扩充编制, 追加开支的做法。管理上, 政府部门在运行中必须跳出求助行政权力来实现意图, 规避风险的行为习惯, 致力于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资源。政府不能以营利作为其行为的出发点, 政府职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服务而不是积累资产, 购买服务是将政府财力与政府目标最佳的联结方式。因此, 政府的责任并不因购买服务而转嫁给社会, 加强跟踪监督和检查验收, 保障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仍是政府不可懈怠的责任。

3.3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规范服务定价

在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国家中, 大部分都有较完备的法律制度来维护此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包括机构准入、遵守合同规定、合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律,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法律, 只是有一些指导意见来规范购买方与提供方的行为, 而这些文件的规范作用是有限的。目前, 对于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地区, 能够对所购买的服务进行规范的成本测算的很少, 即使一些地区进行了成本测算, 但真正能够将测算应用到实际购买中去的机构更少,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成本测算过程比较复杂、资金有限导致测算结果无法应用等。所以, 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成本测算, 从而规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定价。

3.4 将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相互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院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9]6号) 已出台, 核心问题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之一是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怎样更好地对接, 新医改方案已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目标, 二者是紧密相联, 不可分割的。因此, 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法治推动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对接制度的贯彻落实。确立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对接的法律地位。明确国家对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政策, 制定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制度, 完善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监管制度, 依法对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管。另外, 从国际一些成功的经验来看, 政府应积极促进社会事业社会化, 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下, 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健康保险也需要得到国家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政府对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

参考文献

[1]唐景霞, 王小万.美国健康管理计划对我国社物卫生服务的启[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3) :33.

[2]毛群安.95%的地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EB/OL]. (2006-02-10) [2010-01-15].http://news.sina.com.cn/o/2006.shtml.

[3]斯贵强.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社区居民提供[J].中国病案, 2010, (6) :62.

[4]解亚红.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内涵、问题及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12) :100.

[5]赵海燕, 刘倩倩.我国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理论、现状以及实践原则[J].前沿, 2011, (1) :148.

[6]斯贵强.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社区居民提供[J].中国病案, 2010, (6) :62.

[7]吕美行.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探究[J].卫生经济研究, 2003, (12) :19.

[8]陈晖.论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95.

[9]李合梅.对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探析[J].中国市场, 2010, (4) :2.

[10]陈晖.论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97.

上一篇:铜铅锌矿下一篇:非编系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