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共11篇)
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 篇1
什么是社区服务
一.什么是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的概念:
所谓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居民所进行 的自助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社会服务,是一种公 益性质的福利性便民利民服务,是一种为提高社区居民生 活质量、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
2.社区服务的由来。
社区服务是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兴起的,它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大大生产 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在我国,是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从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 高度,第一次提出来的。
3.社区服务包含哪些内容?
一是社区福利服务,它是针对社区特殊群体提高的服 务。首先是为老年群体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老年人包户 服务、老年人收养和寄托服务、老年人文化生活服务、老 年人庇护服务、老年人生活综合服务等。其次是为残疾人和 精神病人群体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服务、精 神病人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寄托服务、弱智儿童启智教育 服务等。再次是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主要包 括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诊治服务等。
二是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它是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服 务。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婚庆丧事服务、子女教育辅导服 务等,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便民利民服务。
三是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共建服务。它是指社区和 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的双向共建服务。主要包 括职工及家庭子女就业培训服务、企业生产安全服务、社 区设施维护服务等。
二.为什么要开展社区服务?
一是政府工作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要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 的现状,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就要实现社区工 作社会化,社会工作社区化。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社会化 服务,就是实现社会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具体 体现。
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摆脱企业办社会、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就要彻 底甩掉企业背负的社会职能,由社区来承接和行使社会职 能,承接下岗职工培训安置等一系列工作,由社会最终到 社区承接企业分离出来的任务,开展社区服务就是社区承 接企业原来担负的社会职能的一种具体表现。
三是建立社 会保障制度的客观需要。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经济保障和服 务保障两个方面,单一靠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已经远远不 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服务保障日益增长的需求,社区服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发展起来的,而随着社 区服务的发展,也丰富了社会保障的内容,进而促进社会 保障制度的建立。
四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社区服务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提高社区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质量,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社区服务恰恰是为了促 进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开展社区服务。
三.如何开展社区服务?
一要坚持社区服务的原则。
即坚持需要与可能的原则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以经济效益为手段,重 社会效益的原则,也就是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原 则;坚持设施服务与志愿者互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区 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坚持社区服务全面规划的原则。社区 服务要切合社区经济实力,没有可能、没有一定经济实力 支持的社区服务不会长远。社区服务还要针对不同对象采 取有偿和无偿两种方式的服务,从而支撑社区服务设施的 必要经费需求。社区服务需要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各种 资源的大量投入,同时要合理规划,立足长远,才能有效 地开展社区服务。
二是建立社区服务队伍,完善设施和功能。
首先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其次是各种有偿的便民 利民的专业管理、技术、服务专兼职队伍,再次是建立社 区服务网络和相应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三是建立社区服 务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管理。
四是建立社区服务投入体系,积累一定数量的社区服务发展基金。五是开展必要的社区 服务评估,以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六是各级党和政府 的大力支持、组织领导和协助。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为 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
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 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卫生保健,医疗体制改革
2008年10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发布了《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报告题为“初级卫生保健:过去重要,现在更重要”,以纪念1978年阿拉木图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30周年。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回归初级卫生保健,认为在目前,初级卫生保健的观念、原则和方法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适用。2009年4月,我国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本文就我国医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出路,以及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意义加以论述。
1 我国医改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1.1 医改偏离了卫生发展目标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公布调查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基本不成功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基本方向,导致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医疗卫生体系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并且在牺牲公平的同时,市场化并没有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反倒降低了它们的效率。节节攀升的医疗费用和教育、养老支出被称为“新三座大山”。
1.2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错在哪里
每当对卫生改革进行反思的时候,市场化总会成为罪魁祸首。然而,笔者认为,市场化并非医改不成功的惟一原因。政府卫生经费投入不足、不恰当的市场化和卫生服务体系公平性差,才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为人诟病的真正原因。“给政策不给钱”是我国医改的起点,在没有建立全民医疗保险体系,人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且医院没有成为市场经济中真正的“企业”,竞争极为不充分的情况下,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让它们自谋生路,这绝不仅仅是市场化,而是政府在推卸自己在市场化中应承担的责任。其结果是政府的负担的确减少了,而老百姓的就医负担却加重了。另外,我国的卫生公平性差有三大表现:一是筹资公平性差。卫生事业费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高度相关,而我国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卫生筹资公平性的问题也由此而生了。二是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率低且保障水平低,到目前为止,医保的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三是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差。由于农民经济条件差,农村医疗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城乡居民在利用卫生服务方面也存在差异[1]。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是“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根源所在。
1.3 我国医改路在何方
鉴于我国目前医改中出现的问题,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卫生投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等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医改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惠及全体国民的基本卫生保健体系,保障每个人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2]。
2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关键因素分析
2.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认为政府是应该保护人们健康,保证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以及保护人们不因病而致贫的主体[3]。这些职责在日益扩增,还包括纠正卫生系统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等。自20世纪伊始,健康保护和卫生保健服务被逐步合并为由政府提供保证的产品,是政府及国民间社会契约的重要内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突出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要追求优先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满足更多社会成员不同层次医疗需求的目标。政府在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监管力度。
2.2 明确政府的健康责任
《意见》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即将保护人民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健康权是指人人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保持躯体生理机能正常和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的权利,至少应包括劳动卫生权、医疗救治权、特殊人群健康权、医疗保障权、公共卫生权和健康损害救济权等内容[4]。健康权作为一种法律上确立、宣布的公民基本权利,其实现并不是自发的。除了公民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外,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是最值得强调的。为实现公民的健康权,政府须承担三大基本义务,即尊重的义务、保护的义务和实现的义务。公民的健康问题必须由政府承担起基本保障的责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健康权益,实现社会医疗公平是当前卫生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大力开展基层医疗服务
新中国60年的卫生发展经验证明,发展基层卫生服务是保护人民健康权的有效措施,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是国际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应该沿着以基层卫生为重点这个方向进行革新,走一条成本低、高效益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5]。在寻求公平,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健康,降低全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并强调卫生投入的绩效,即主要不是机构盈利,而应该是医疗卫生投入的健康绩效、健康结果。即在有限的卫生投入水平下,使全体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2.4 关注弱势群体,大力发展医疗救助制度
我国目前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相当严重,老年人、残疾人、农村人口、贫困人口和艾滋病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健康保障问题尤为重要。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不得不优先关注贫困人口的就医问题。通过大力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以此来弥补卫生公平性差,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要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必须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针对弱势群体,首先应该在基本医疗保障、医疗救助等政策前提下,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公共卫生参与机会与公共卫生参与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消除社会排斥、实现卫生资源整合和促进政府关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的实现。
2.5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医保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一直以来存在城乡“二元化”问题。经济转型后则出现了覆盖面缩小、保障不充分等问题。这与我国体制改革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首先必须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辅的保障模式,这是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合理的制度模式[6]。其次必须大幅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以实现医保制度覆盖到最广大的人群,这是政府对公民负责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整合。
3 社区卫生服务和基本卫生保健的功能、内容及特点的相通之处
2006年,国务院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是:“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和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和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和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而基本卫生保健是一种由政府组织,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收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其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平,所信奉的理念是“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健康”,所采用的技术是适宜技术。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不仅仅是针对农村卫生的“初级卫生保健”,而是面向城乡全体居民的新时代的初级卫生保健[7]。
从两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和内容是“六位一体”,即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这与基本卫生保健的“八项任务”只是提法不同,实际内容相近,两者都是以基本卫生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都强调预防为主,开展三级预防服务。都提倡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两者都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两者都强调采用适宜技术。另外,国内外多年来发展初级卫生保健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
4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与医改目标的关系
4.1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夯实基本卫生保健的服务体系
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免费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收费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这些服务内容主要由农村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提供。只有进一步完善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才能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提供基础[8]。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要明确其建设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同时利用医疗保险支付手段,落实定点社区卫生机构的偿付项目和费用水平,引导居民在社区首诊,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守门人”作用,促进基本医疗服务的下沉。只有这样,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结构才能改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才能实现。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做好慢性病监测、健康体检、健康宣教和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工作。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切实提高居民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4.2 社区卫生服务是促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环节
要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将不能小觑。同时,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和作用的发挥,也取决于保障基金的合理使用。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领域已经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和各种补充保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但离全民保障还有很大的距离,且涉及到医疗保险的基金征缴、偿付、管理及服务等方面还缺乏规范和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必须考虑如何将制度建立在一个有效率的服务体系之上。医疗保障解决的是筹资问题和经费分配问题,而费用的使用效率取决于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社区卫生服务以适宜技术为主,提供低成本、低价格的服务,对提高保障基金的使用效率至关重要。因此,现阶段要将医疗保障制度的支付与构建分级、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确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自付比例,引导病人向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流[9]。
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公平性、可及性均较差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只有在“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指导下,大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这一目标,才能实现新医改的“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苒.阿拉木图会议以来初级卫生保健的国际进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10):22-23.
[2]葛延风.医改目标应立足人人享有卫生保健[J].新经济导刊,2006(9):82-85.
[3]张全,曹敏洁.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中政府角色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8):4.
[4]岳远雷.论公民健康权的国家基本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99-102.
[5]黄敬亨,乔磊,李东方,等.重振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必由之路[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0):784-786.
[6]周金玲.“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5.
[7]周寿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不再遥远,更不是“乌托邦”[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85-87.
[8]胡善联.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内涵和条件[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7):8-10.
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 篇3
1.請允许我行医,我要终生奉行人道主义。
2.向恩师表达尊敬与感谢之意。
3.在行医过程中严守良心和尊严。
4.以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为第一位。
5.严格为患者保守秘密。
6.保持医学界的名誉与宝贵的传统。
7.把同事视为兄弟;不因患者的人种、宗教、国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8.从受孕之始,即把人的生命作为至高无上之物来尊重。
9.无论承受怎样的压力,在运用自己的知识时也不会违背人道主义。
这9条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是“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医患关系方面。希波克拉底是西医的鼻祖,在中国则有《黄帝内经》,澳门科技大学高也陶教授在《看中医还是看西医》一书中,对这两者有一番议论:
希波克拉底的生卒年代已经不确实,因为在他死后的100多年中,几乎没有人提及他。由于他的著作中曾经提到柏拉图,却没有提及古希腊罗马集大成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所以,有人认为他是柏拉图时代的人。
当然,在那个时代,没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希波克拉底之所以被后人尊为医学之父,是因为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是神的世界和时代,万物和万事均与神相关。在他留下的文集中,无一字提及神灵。这点与《黄帝内经》有点相近。
希波克拉底认定4种液体——血液、黏液、黄色胆汁质和黑色胆汁质是形成特殊生命机体的基本条件。它们作用的结果可以反映在气质和性情上。这样液体和气质、性情构成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个体系。疾病可能由于这4个方面的紊乱而产生。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以阴和阳的多寡来区分阴阳五态之人,《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以五行来区分25种人,与希波克拉底的液体说,在方法学上几乎没有差异。
在诊断上,希波克拉底建立了症状学,将疾病分成急性、慢性、地方病和流行病,以及一些诸如恶化、复发、危象或转折期、发作、逐渐康复的医学名词,至今还在现代医学中使用。
在治疗上,希波克拉底提倡“自然本身就是医生”。他尽可能不开药方,认为休息和静养是重中之重,不适应环境的治疗将带来疾病。这与传统中医的“天人合一”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帝内经》认为药不可能去除全部的疾病,只有谷肉果菜,饮食调养,可以去除病根。(《看中医还是看西医》,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从今天中国的现实看,西医似乎更胜一筹,特别是在对疾病的检查上,仪器层出不穷,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西药花样翻新,进口的国产的琳琅满目;手术惊心动魄,办法多多。传统的中医虽然博大精深,可是和西医相比就少了些气场,虽然比较个人化,可在疾病的诊断上已经离不开西医的诊断仪器。过去,中医师号个脉兼察言观色,就能开方抓药。过去,西医内科出诊有个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就行,到了县级医院有X光机和血尿大便化验就不错,能诊断病情进行处置,现在这样也不行了。
我生在行医世家,小时候就把北京的大医院混熟了,家里上下亲戚朋友有西医也有中医,从儿科到肛肠科、皮肤科再到麻醉、手术都有在行的。可我越来越看不明白现在的医疗系统,反正人过50了就烦去医院看个病。今年是“非典”10周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广东“非典”医疗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一出现,就被众多的媒体记者团团围住。这位有点“神”的钟先生介绍说,自己目前与宣武医院的医生正在合作进行一项针对PM2.5的研究,已经收集到部分资料,并得出了初步结论:PM2.5不仅会引起呼吸系统病变,还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会导致肿瘤,特别是肺癌。同时,还甚至会影响到母婴系统,导致出现早产儿。他表示,“雾霾这个话题已经谈了六七年,但当时没有那么严重。现在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个时候了,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
除了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工作精神压力大和个人生活的不良习惯,在未来的几十年将给中国人带来更多的疾病。其复杂性令小医院无法面对,也使大医院面临更大的挑战。10年前北京的“非典”和今天的雾霾有共同点,都是“呼吸”上的麻烦,口罩的防护作用又成为话题。
只不过10年前的病毒来得怪异,当检测发热成了生活中的一景,当医生面对自己的同事发病而束手无策时,大家忽然明白这个世界还有你永远也搞不定的事。2003年4月下旬,我和北京市规划委的几位专家去青岛考察,刚去了一天,就感觉到了当地人看我们有点敬而远之,似乎来的不是时候。去青岛啤酒厂,服务员知道我们是北京人,给送上啤酒后躲远远的。突然间接到北京的电话,大家明白严重了,商量买口罩吃什么药等,最后决定立马返京。到北京站已经看见穿防护服的人,站台也用水冲洗过,出站来忽然有了恐惧感。因为大城的夜晚空空荡荡,太安静了,从来没有这样。
回来即参加市防治“非典”的舆情信息小组,看到同仁医院专家建议,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要减少人员流动,让社会进入一个“休眠期”,病源传播将得到有效控制。没几天,市里已经开始隔离疑似病人,主要是反复发热和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不巧的是,我夜里值班时突然开始发烧。外面周边有三家医院: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同仁医院。夜里,急救车鸣着笛呼啸而过,电视里有关新闻滚动播出,收视率一路走高。我想自己只要一个电话,一定就被隔离。好在大剂量吃治感冒的中药,过了一天,烧终于退了。
nlc202309022010
“非典”的治与防,我们有制度优势,从方法上也得益于中西医结合。说说国学大师章太炎,他对中医十分偏爱,家族中祖父、父亲、伯兄均长于医道。太炎先生凭着宏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中国医史文献进行考证,对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深思精研。他说:“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其实在抗“非典”后期,中医药如何发挥作用,受到了这部经典的启示。1929年,上海出现过废止中医的风潮。对此,章太炎先生指出,中医虽“忽略解剖,不精生理,或不免绌于西医”,但若“能按法治之者,率视西医为胜”。他还说:“近世西医盛行,苟其术足以治万病,则吾辈亦可不言矣,而临诊所得,治疗所验,则中西亦得失参半。”这一点抗“非典”也是成功的案例。
再说说熟悉的一位老前辈,耿德章院长,东北辽宁锦西人,195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61年,他到中南海给中央领导做保健医生,第一位是当时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后来有胡乔木、李富春、谭震林、蔡畅、杨尚昆、陈云、彭真等领导。1963年后,主要负责刘少奇的保健工作,为期3年。那几年,从最初的陆定一到最后的刘少奇,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用波澜起伏来形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做人的原则就是“一个不争,一个不怕”。“不争”就是不争功邀宠;“不怕”就是不怕死。不要做历史罪人,要问心无愧。后来他担任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卫生部医政司长、中央保健局局长,面对复杂的局面,他同样采取“一个不争,一个不怕”的做法。他认为,为自己争来争去,只能因小失大,一点都不利于工作。至于这长那长什么的,做到哪里算哪里,只要是出于工作需要,就一定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原则。
1984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开院,这是日本國政府提供无偿经济援助,中日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现代化医院,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那一年,我大学毕业,碰到耿院长。他当时是中日友好医院的院长,问我想不想去编刊物,我没反应过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那是卫生部主管中日友好医院主办的医学养生保健刊物,1986年创刊的《中老年保健》,而这一年世界开始出现了“中医热”。后来,大弟从北京医学院毕业,承蒙耿院长厚爱去了外科,年轻轻就参加心脏、肾移植等大手术,为后来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好多年过去了,真的十分感谢耿德章院长对我们成长和生活的关照。
编辑/麻 雯
2023爱国卫生月主题是什么 篇4
2023爱国卫生月主题:“宜居靓家园 健康新生活”
活动内容
(一)树立一批典型,弘扬爱卫新风尚。各地要集中做好贯彻落实 _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宣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和典型报道,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情。要深入挖掘和推广本地区爱国卫生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全面报道受到表彰的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在爱国卫生运动各领域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树立标杆,鼓舞和引导全社会争当先进、赶超先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爱国卫生宣教阵地,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新风尚,服务群众、发动群众,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和满意度。
(二)筑牢两个理念,培育健康新生活。一要筑牢“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采用知识问答、话题互动、主题演讲等形式,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式普及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健康科普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等。鼓励各地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为重点人群提供科学、精准、优质的个人健康科普,特别是针对春夏季重点传染病开展健康科普,提升群众健康知识水平和个人防护技能。二要筑牢“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理念。各地要继续依托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作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具体举措持续深入推进,鼓励和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继续坚持常通风、勤洗手、少聚集、戴口罩等良好卫生习惯,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健康水平。在爱国卫生月期间,全国爱卫办将启动“爱卫新征程健康中国行”专项活动,进一步引导各地将节点性活动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三)强化三个重点,打造宜居靓家园。各地要以新一周期国家卫生城镇创建为契机,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要求,在全国集中开展一次城乡环境卫生的大清理、大扫除、大整治,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一要促提升,推动进一步强化城乡垃圾、污水、厕所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做好机场、铁路、公交、商超、写字楼等人员密集场所清扫保洁和消毒,完善环境卫生长效动态管理机制。二要强弱项,聚焦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热点、难点问题,在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深入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三要抓重点,针对春夏季传染病特点,广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动员群众自己动手清理死角、清除积水、翻盆倒罐,组织专业防制队伍开展灭鼠、灭蟑、灭蚊、灭蝇活动,有效预防媒介传染病发生。
三、活动要求
(一)各地要围绕活动主题,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统筹,认真研究制定爱国卫生月活动方案,有序开展各项活动,并于5月10日前将本省份活动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报送全国爱卫办。
(二)第35个爱国卫生月宣传海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请各地自行印制,配合各项活动开展。
(三)各地要认真总结提炼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亮点并及时报送,我们将选择优秀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设立意义
设立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月的目的是强化大卫生观念,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集中时间和力量,解决群众意见最大又可能解决的一两个社会性卫生问题。同时,通过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促进经济性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共同改善生存环境的意识。具体内容是整顿环境,消灭卫生死角,发动群众对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的卫生进行监督检查;扎扎实实地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除四害活动;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引导群众改变不卫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爱国卫生运动月的节日由来
爱国卫生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并曾一度被提到政治任务的高度。
什么是CDDB服务 篇5
答:首先我在这里解释一下CDDB服务。它的英文全称为CompactDiscDataBase,中文即“光盘信息数据库”,
实际上就是一个免费的、巨大的互联网CD数据库服务,包含了上百万张CD的相关信息,只要CD音乐拥有者能连接上Internet,即可通过CDDB来获得CD专辑名称、演唱者和曲目名称等CD相关信息。
微软之所以能够提供如此强大的CDDB,是因为它收集了大量这方面的资料。而且有专门的数据提供商为微软的播放器制作这些内容。
什么是第三卫生间 篇6
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薛亚平表示,一家人出游不同性别的人需要帮助,你去男厕所也不方便,去女厕所也不方便,而需要第三空间,也可以叫做家庭卫生间。另外像母婴、像残疾人也可以共同使用。
第三卫生间长啥样?
1. 门、便器、安全抓手、洗手池、挂衣钩、呼叫按钮等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
2. 位置宜靠近公共厕所入口,应方便行动不便者进入,轮椅回转直径不应小于1.60米。
3.内部设施应包括成人坐便位、儿童坐便位、儿童小便位、成人洗手盆、儿童洗手盆、有婴儿台功能的多功能台、儿童安全座椅、安全抓杆、挂衣钩和呼叫器。
△第三卫生间内设有婴儿护理台、婴儿安全椅。
4. 使用面积宜不小于6.5平方米。
5. 地面应防滑、不积水。
6. 多功能台和儿童安全座椅宜可折叠,儿童安全座椅离地高度宜为300毫米
今年5A级景区将配“第三卫生间”
目前,我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突破9000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已达到227家。国家旅游局要求首先在5A级旅游景区实现“第三卫生间”全覆盖,对于今年内没有完成“第三卫生间”建设的景区,国家旅游局将视情节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甚至摘牌。
专家:第三卫生间是游客个性化需求的人性化关怀
专家表示,第三卫生间的逐渐普及,体现了景区对于游客个性化需求的人性化关怀。与此前被热议的“五星级公厕”不同,“第三卫生间”着力解决的是父母单独带孩子出门时,可能面临的现实难题,或者需要硬性照顾的老人和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更可以保护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如厕时的隐私问题。
新闻多看点
你不知道的厕所革命
近年来,我国已经意识到了在厕所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自开始,一场“厕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
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 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土地的承包、土地的流转,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二、三产业的崛起;社会公益事业、厂矿企业对土地的征用;人口的增加等等诸多因素, 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使得农村涌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 如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何科学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让广大农民尽快致富起来已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再就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势在必行。
二、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已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家庭收入, 要想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 就必须对农村新增和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科学有序转移, 让这些新增和剩余的劳动力能自谋职业, 自主创业或进城务工, 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 因此, 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科学有序转移具有重大的必要性。
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
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要想实现科学有序地转移, 要想增加收入, 如果不经过各级各类技能培训, 是很难实现的, 只有经过各种技能培训, 提高了他们的从业技能和适应能力, 才能实现科学有序的转移, 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 才能够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因此,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科学有序转移的先决条件。
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成教校培养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是以服务农村、致富农民为宗旨, 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从而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是成人教育中心校的首要任务。而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已是当前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因此,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已成了成教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那么, 成教校该如何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呢?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素质, 努力使城乡劳动力人人有知识, 个个有技能。为此, 国家将实施三个“工程”, 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一是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是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加强对在职职工、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规划纲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三大“工程”, 这就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成人教育的重任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的做法是:
1. 提高意识, 转变观念。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帮助农民学知识、学本领、长才干、好就业、多挣钱的重要举措, 要强化农民致富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克服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无所作为思想, 使他们在思想深处产生强烈的致富愿望和创业冲动, 树立迎难而上, 艰苦创业的观念, 鼓起在困难中谋求发展的勇气, 克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求稳求安、怕担风险的小农经济思想, 唤起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的积极性和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领导, 把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 通过制定政策和制度创新, 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从而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自主就业、自谋职业、自我创业能力。
2.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要立足当地农业生产实际, 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加工三大类技能培训, 立足当地优势项目、传统项目开展培训, 立足新技术、新技能开展培训, 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积极开展建筑、建筑装潢、电子电工、电焊、机电以及纺织、家政服务、计算机等广谱性实用技能培训;同时还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通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 将培训后的劳动力及时转移出去。
3. 建立健全劳动力输出网络。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只是为转移奠定了基础, 要想把培训后的劳动力转移出去, 就必须充分发挥成教校的培训就业服务站的服务功能, 充分利用就业服务站与本地劳动力输出部门的协作关系, 与外地大中型企业签定的劳动用工合同等, 将培训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转移出去, 并对转移后的劳动力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劳动力实行动态管理, 全程服务, 使得劳动力输出网络得以健全, 输出途径得以畅通, 让广大的农村劳动力通过科学有序的转移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是以服务农村、致富农民为宗旨, 加快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已成为成教校当前的首要任务, 而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已成了成教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叛逃,什么是叛国 篇8
最近,叛逃成为舆论热词,媒体纷纷解读叛逃与叛国的区别。到底什么是“叛逃罪”,什么是“叛國罪”,区别有多大?
i:壹读iRead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在刑法上,叛逃罪与背叛国家罪有不同。《刑法》对叛逃罪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
以上,有三个关键词必须同时满足。
首先,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一般公民叛逃,并不构成“叛逃罪”。其次,叛逃必须发生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比如国家机关代表团在外访问期间。再次,就是不管怎么说,你“逃”到外面去了。
而“背叛国家罪”是“勾结外国或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不管是你否是在“履行公务”期间,还不管是你否是“逃”到了境外,只要你有勾结行为,且危害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就是“叛国罪”。
曾有媒体将二罪混淆,也有引用叛逃罪的旧条文规定,认为叛逃罪需要达到“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后果才入罪。但事实上,去年《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已将这句话删去,即只要求有“叛逃”的行为便入罪。
还有媒体认为叛逃罪的最高刑是死刑。但根据规定,本罪最高刑应为10年有期徒刑。即使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叛逃罪的,也只能在10年以下有期徒刑内“从重处罚”,而不是在法定刑以上“加重处罚”。
但背叛国家罪则最高可判处死刑——刑法“危害国家安全罪”一章的最后一条中对此做了规定,而叛逃罪被排除在外。
最好的服务体系是什么? 篇9
什么是份内服务?有两个衡量标准,第一、同行业内都在做的服务行为。第二、服务行为和自己(或企业)的利益有直接联系。
什么是份外服务?也有两个衡量标准,第一、同行业中只有你在做的服务行为。第二、服务行为和自己(或企业)的利益没有直接联系。
我们发现,份外服务的第一个衡量标准是一个差异化服务的概念。餐饮行业中,应用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海底捞。海底捞是目前以服务为特色的典型例子。据说,海底捞的纯利率只有七个点,真是少的可怜。因此看来,海底捞式的差异化服务虽然有特色,实际成本也迅速升高。所以使很对跟风学习的后来者无法坚持下去。并且,一个有效的差异化服务行为如果有很好的市场反应,往往很容易被同行拷贝,时间一长,同质化就开始泛滥。逐渐从份外服务转变成份内服务。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渐渐抬高了行业服务成本。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衡量标准: 服务行为和自己的利益没有直接联系。是否发现这个衡量标准就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也是交友原则。不以自身的利益为参考,只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提到过:人的行为动力是利益。人们的行为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客户的选择是一种行为,所以,我们只要做对人们又利的事情,利益就会驱动人们选择你。
从利益这个角度来看。服务是什么?服务就是帮助。帮助是不以自身利益为目标的。帮助往往是以他人的利益为目标。因此,最好的服务就是份外服务,最有效的服务体系就是外服体系。也叫PY服务体系。
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 篇10
中国面临数个涉外战略方向
战略方向是对战争全局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作战方向,无论进攻还是防御,战略方向都有主次之别,在同一时间段内,应只有一个主要的战略方向。中国涉外关系正逢多事之秋,当前面临数个涉外战略方向:
1. 疆独与境外势力密切勾联,蠢蠢欲动,有可能在西北制造事端。
2. 朝核问题积重难返,朝鲜半岛无核化无解的趋势似已不可逆转,如果在东北亚触发美、日、韩同朝鲜的紧张对峙,中国可能被殃及。
3. 在东南方向则是台湾问题。此外,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两国三方就东海油气田和钓鱼岛可能引起争端。
4. 在南方存在中国同越南及若干东盟国家就南沙群岛主权归属的争端,对方蚕食南沙岛礁愈演愈烈,并且加大了开发所占岛礁周围海域资源的力度。
5. 西南方向,中、印两国为领土主权问题争执不休,印度气焰日趋嚣张。
那么,究竟哪个是主要战略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考虑现阶段中共中央赋予军队哪些历史使命,军队经由何种途径方可应付挑战……至于围绕热点军事新闻发生的争议,看似非常热闹,其实只是读者对媒体报导的浅层次反应而已。这些争议仅值博识者一哂。
在中共中央对军队提出的历史使命(“三提供一发挥”)中,当以军队要为中共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以及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关键点。
疆独、朝核等仅为“癣疥之疾”
限于篇幅,笔者在下面将对各个战略方向予以浅析。
在新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目前基本上还处在潜伏阶段。它们同中亚乃至中东的穆斯林世界有着广泛联系,发展趋势值得警惕。然而,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同中亚国家一直保持良好关系,俄国出于内政理由也对中亚国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施加遏制性的影响。这些因素钳制着境外势力同新疆三股势力勾联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况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激烈冲突正在进行中。原本这两股力量都可能对中国形成巨大的压力,如今,它们却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地激烈碰撞,彼此消耗了力量。只要美军尚未撤出阿富汗,不但对阿富汗,而且对其他中亚国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都是一个震慑,塔利班及其他原教旨主义势力就腾不出手来,增加对新疆三股势力的支撑力度。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疆独不大可能“揭竿而起”,直接挑战北京的权威。
鉴此,笔者认为,在可预期的将来,西北战备固然紧急,但很大程度上仍属由民族矛盾引起的、以暴力冲突形式表现出来的内政问题。中央和地方以军队为后盾,由武警出面在新疆震慑足矣。
至于美、日、韩同朝鲜的紧张对峙,由来已久,却迄今未爆发军事冲突,因为在东北亚牵掣战争爆发的因素颇多。何况,不久朝鲜恐将拥有核导弹,今后美、日、韩更不可能大动干戈了。如果在朝鲜拥核之前,美国同朝鲜发生军事冲突,无非是为了解除朝鲜的核武装而已,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衡量,美国决不可能同中国就朝核问题发生正面冲突。以笔者管见,美国似无可能为解除朝鲜核武装而对朝鲜发动猛烈的空袭。
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是否会引起风云突变,主动权操在中国手中。越南及若干东盟国家早已开始蚕食该海域岛礁了,却各怀鬼胎,无法形成对付中国的合力。中国要付诸军事手段反制,自不待今日。既然过去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时机,今日又何必急于用兵解决呢?
何况,南沙群岛在中国空军常规军机作战半径之外,却在越南等国空军的作战半径之内。中国军队攻占若干岛礁自无问题,长期守住却不容易。再说,东盟国家背后还有美国撑腰,是否会在关键时刻变生不测,中国实在摸不准。摸不准事态发展的趋势,又岂能莽撞地一头撞进去呢?
不妨拓展一下政治视野:南沙群岛主岛太平岛是该群岛唯一适合人居住的岛屿,由台湾军队长期驻守,在可预期的将来,这是越南和东盟国家无论如何无法取代的。这是嵌入该群岛的强有力的锲子,也是中国日后恢复行使主权时“文事”和“武备”双管齐下的基础。
无论眼前越南和部分东盟国家的气焰如何甚嚣尘上,只要它们拿不下太平岛,历史将会证明,在中国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以后,当前它们这样、那样的行动,只是瞎折腾而已。时间在中国一边,中国不必急于争一日之雄长。
谈到中、印领土争议可能在中国西南方触发边境冲突,众多网民对此表示担忧。但笔者并不悲观。
首先,出于宗教、种族矛盾,印度同巴基斯坦是宿敌,印度在巴基斯坦周边部署了70%的军力,便足以证明这一点。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尖锐矛盾尚未解决之前,不可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中国,因为两线作战乃兵家大忌。
其次,由于核武器空前巨大的破坏力,自从核武器问世以来,在两个核武国家之间就从没发生过战争,甚至连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没有。而印、巴于1998年同时拥有了核武器,难以想象今后两国会轻易大动干戈。
试想:印度征服巴基斯坦之日尚遥不可及,要全力同中国相拼,又谈何容易?假如印度敢于同中国殊死一战,则西方学术界关于核威慑和两线作战的理论就彻底破产了。既然印度不可能倾全力對中国作战,则西南方向亦不为主要战略方向。
西太平洋才是“心腹之患”
上述任何一个作战方向发生动荡、冲突,固然令北京头疼,却只是“癣疥之疾”而已,不可能对中国产生全局性、长久性影响。因而这些方向在未来都不应是中国的主要军事战略方向。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南下,向来是中国中央政权的大患,近、现代史情况则不同。除了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后半期,中国患于苏联庞大的坦克集群对华北平原的突袭以外,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太平洋海面上外国的军事压力及摧毁力。
苏联解体后,俄国综合国力一蹶不振。迄今俄GDP远低于中国,经济活力也远逊于中国,而且受困于包括种族冲突在内的各种国内矛盾。在可预期的将来,俄国多半不足以构成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威胁。
而一旦来自西太平洋的严峻的军事挑战成为现实,摆在国门前边,则足以直逼京畿,并对沿海所有特大城市构成巨大威胁。这种挑战势必对政治心脏地带造成巨大冲击,对中国精华区域的政治、经济活动带来震撼性的干扰,而且必然在周边国家引发涟漪效应,或许会形成对中国“群起而攻之”的尴尬局面——这才是中国的“心腹之患”。
笔者认为,来自西太平洋的外国军事威胁未酝酿成型则已,一旦成为现实,必然令人备感棘手。况且,在当前几个战略方向中,也唯有来自西太平洋的威胁才能动摇中共的执政地位,构成对解放军历史使命的重大挑战。
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 篇11
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为传承与发展科学、提高人类全体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科学教育就是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通过科学教育活动使学生热爱科学,相信和尊重科学,了解最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并学会按科学规律办事,了解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观念并据以处理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活动以及未来发展的关系。
学校里最常见的科学教育通过科学课程来实施,这些课程包括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除了这些以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开发出来的课程之外,综合实践活动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园地,渗透在所有课程之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精神也发挥了科学教育的功能。此外还有课外科技活动、校内外的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等等。
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教育?
为什么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首先在于科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于科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伟大贡献。
科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方面。科学发现往往导致新的生产技术以至于建立完全新型的工业。特别是在今天,重大的新技术基本上来源于系统综合的科学研究,使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更为密切。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物质生产的大发展又直接地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相对于一个世纪之前,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因科技的进步而有极大的改善,一旦科技停滞不前,生活的水平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还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制度文明。一方面,科学的发展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要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和争鸣,即需要民主制度的保障。当民主失去保障的时候,科学就无法发展。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会努力创造合理的民主制度以保障科学的发展。所以说民主保障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民主。科学和民主成为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另一方面,今天科学的发展已经远离了小作坊式的运作,任何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都需要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如何调动所有各部分组织的积极性,如何协同它们的工作,如何保证新思想、新发现不被掩盖或扼杀,这些运作制度的问题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科学的发展不断地促进其本身的运作制度的更新和科学化、民主化,也影响到社会上其他组织和制度的建设。
科学对人类文明的第三个贡献在于科学理性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直接影响了人类的思想方式。科学是一种以实践为依据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必然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几百年来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使得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这种科学理性不仅表现在思想方法上,还表现在行为准则上。尽管不断有人对科学理性的本身及其意义进行挑战,但是这些挑战的结果都以科学理性的胜利而告终。当然,科学理性本身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其价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正如恩格斯曾所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人类必须把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方法经验、精神智慧不断传承下去,这就是需要科学教育的首要原因。
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因还在于科学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需要。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教育就成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重要渠道。随着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与技术的高度结合,从科学到技术到生产的链接已经非常紧密,科学技术已经直接成为一种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这一形势下,每个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人都需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能理解科学活动的技术创造的过程和意义。
实施科学教育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教育是保证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已经造成自然资源的快速枯竭,人类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超出了自然本身的制衡能力,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社会的不公平、不民主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同样造成了社会的矛盾和灾难,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必须在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社会稳定等方面保持平衡和稳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可能的需要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需要适当的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懂得相关的科学道理和技术知识。但只有科学技术知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转变人的思想、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性,建立起对人类子孙后代负责的观念。需要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进行反思,在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必要性、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明了科学技术所不能超越的规范。后两者均为观念上的问题,解决观念的问题必须依靠教育,在全体学生和公民中普遍树立起可持续发展意识,提供必需的人才。
实施科学教育的第四个原因出于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水平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适应当代的生活环境,必须掌握起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更高目标,人应当能够从生活中获得乐趣和幸福。科学技术所要求和倡导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美好人生的动力和保障。
最后,实施科学教育还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需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是人的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的精神态度是人所必备的最基本的非智力素质,是人发展的动力来源和保障。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有直接的影响,使人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科学对人类文明和发展的伟大贡献,人类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科学素养和科技人才的诉求,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以及人本身的发展需要,要求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从19世纪中叶科学教育开始进入学校以来,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步明确,内容不断丰富,活动日趋多彩,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
科学教育做什么?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科学的概念框架。从科学的成果来看,科学的成果表现为一个以严谨的概念框架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知识体系没有基本和必要的了解,就无法理解科学,无法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由于科学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穷其毕生之力也只能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就算学到不少科学知识,如果不能抓住将科学知识组织起来的脉络和纲领,所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碎片,不能构成对科学的整体的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此所谓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透过科学的细节内容的学习去认识和把握科学的大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本身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科学的知识体系有深入的理解。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不是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某一个阶级的产物,而是全人类在所有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的结晶,繁复庞杂,不断增生,不断变化。只有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从比较肤浅的零散的知识,发展成比较深刻的系统的知识;从比较片面局部的知识发展成比较全面普遍的知识。作为科学的任务,探索自然奥秘是非常艰难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只有以前人已经到达的地方为起点,继续前进,才能在自身短暂的一生中,为科学创造做出贡献。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能比前人看得远些,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历史上代代相传的知识的积累,今天的科学进步和成就无法想象。因此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承和理解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体系,特别是作为这一体系的框架栋梁的大概念。
科学是一项系统的探索活动,既包括高度抽象的思辨和非常实际的观察测量,也包括海阔天空的想象。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人类在发现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不断地改变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从基本的立场观点到对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和逻辑判断,再到一些特有的窍门和技巧,这些是人类赖以不断发展进步的途径。科学知识涉及的对象是自然,而科学的思想方法不仅涉及自然,还涉及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涉及对人本身的认识。因此,科学教育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下一代认识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最普遍的哲学方法。例如,用守恒的观点去研究物质运动的方法,追求科学定律的简约性,等等。第二是一般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抽象、归纳、演绎、直觉等经验科学方法。第三是专门化的特殊研究方法,即由各学科的特殊规律、知识所构成的方法。例如:光谱分析方法,等等。可以说,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的规律是相平行的,是一种比概念、定理、定律、公式这类知识更为稳定、广泛、一般的知识。
科学是一种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科学教育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科学理性的崇尚,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对科学伦理的尊重。通过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承认物质的第一性,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体会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养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等等。在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协调性、和谐性,科学理论的简约性与内涵的丰富性的基础上,养成协调、和谐、简约、注重内涵的审美品质。在个人品质上,养成对科学的热情,关注和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自信、有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自觉、果断、顽强、自制,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勤奋努力,等等。
科学教育怎么做?
中小学校如何进行科学教育?首先要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必须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突破课程内容只重知识的倾向,构建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外活动的科学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只有在小学阶段采用综合课程模式,初中和高中实行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有利于深入地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有意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精英,但对其他学生不利。这是由于分科课程到底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组织的,难以打破知识中心的结构。第二是分科的课程没有从整体上介绍科学的知识内容、程序方法和思想理念,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再就是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的情况最为明显。由于中学把地理纳入文科系列,关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部分的内容成为空白,这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十分不利,影响到学生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认识,例如:气候变暖,防灾救灾,等等。不管是分科还是综合,科学课程都应该是中小学的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全体学生了解掌握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维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的学习应该是探究式和发生式的,是逐步建构的过程,应该多实践、多直接经验、自己发现问题、搜集证据和回答问题,实行“做中学”。当然,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历,也要注意努力学习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教师的角度看,科学教学应当是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师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探究,不仅是指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知识和思想方面的条件。例如,介绍必要的基础知识,厘清探究的问题,整理探究的思路,点评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等。许多重点的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宣讲以保证学生有必要的了解。这时就要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想法和思路,注意暴露学生可能存在的模糊和错误认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对结论的外部关系和内在含义进行讨论。
除了分科的科学课程以外,研究性学习和课外科技活动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相对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较大的自主权,有许多优势:一是可以让学生走向自然,对大量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向大自然学习;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和创新;三是进行科学调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应用能力;四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会自主地寻找和吸收科学知识的途径;五是通过参观活动拓宽视野,拓展思维;六是对学习效果的考评也不是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主,而是以探究过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为主。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课外科技活动就更为灵活和多样,而且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的,能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只起顾问指导作用,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了解问题的实质,拟定解决的方案,找寻必要的资源和材料,搞好同学间的互相合作,提高自己的技能技巧,实现预定目标。学生需要真正面对自然世界,真正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使智力和非智力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磨炼。
进行科学教育的途径还包括利用其他学科中隐含的科学问题进行教育,例如光、影、声、电的知识运用和艺术类的课程就结合很紧密;社会调查和社会问题、科普和科幻作品和社科类课程以及语文、外语关系密切。应该让学生真正能够将科学和这些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找出科学的信息,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展开科学的想象和推断。这种以潜在方式进行的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很有意义。
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考评,包括终结性和形成性的考评。科学课程的考评应注意不仅仅检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检查学生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检查学生投入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发挥考评在评价学习效果、诊断学习问题、引导学习进程的作用。考评的方式应当多样化。纸笔测验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应该提倡其他检测形式,例如实验操作测验,表现性测验,真实性的学习活动项目,科技小制作、小论文、辩论会、报告会,等等。除教师主导的考评之外,还应当注意实施融入学习过程的学习化的考评。这种考评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进行,学生及时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看是否清楚了解所进行的学习任务,包括目标、内容和方法;看投入学习的动机和态度;看是否有学习的计划,计划是否有效、可行;看学习的策略方法是否有效、合理,学习过程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看是否已经解决了学习的问题,有满意的结果;思考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推荐阅读:
什么是学习型社区10-21
热忱服务是什么意思10-05
什么是公共卫生硕士MPH?08-19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由来是什么07-12
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是什么?10-12
什么是面向连接服务和单工通信07-17
什么的副词是什么08-30
wind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是什么06-05
宽容是什么什么排比句08-27
16代表什么含义是什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