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共11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 篇1
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让我认识到要想真正学好心理辅导,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的技能,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处理方法,也让我定位了以后的努力方向: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心理求助者感受到我今天一样的成长喜悦,感受到心理健康带给自己生活幸福感的提高。
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成长的氛围,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成长。”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辅导方法,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案例介绍:
赵雨轩(化名),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上课总是坐得很端正,不爱回答问题;偶尔回答,声音也是特别小„„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对学习比较茫然,无目标,没有掌握方法;同时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一点点小动静都会立刻吸引她注意。
每次问她,她总说不出个所以然。问得多了她告诉我,自己“笨”,学不好,连爸爸妈妈都这么说了,或者就干脆沉默起来。为此,我也专程找过他的父母,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印证。
辅导措施: 作为班主任,我能做什么呢?至少,我应该让她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开心。
(一)播种信心
谈心——这是我要和雨轩做的第一件事,每次我们都选择轻松的话题,通过谈话,都能在她不易察觉地情况下,发掘她身上的优点。逐渐地,我发现她的表达能力与她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比较高。于是,我经常在她说得好、说得对的时候,大声地表扬她,赞赏她“你说得真清楚,老师听懂了”,“你真会思考问题”,“你真是有主见”„„渐渐地她有了“我说话表达能力很强”的认识,每次说话都昂首挺胸的样子。
于是,我乘胜追击:“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因为你和别的小朋友一样聪明。说完她像一只轻快的小燕子“飞”走了。
(二)树立信心。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雨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以逐步帮助她全面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她的基础较差,所以常常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她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鼓励她大胆想象,同时让她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自己也能肯定自己的能力,从而坚定信心。
(三)激励信心
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雨轩的心灵。如: “XXX同学,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XXX同学,很会提问题”等等。这样,就让雨轩有了学习的对象,促使她学会适时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我还制订一些制度如点滴汇报制度,激励措施如加花评比等,日积月累,在榜样的影响下,雨轩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 篇2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辅导活动课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重在促进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广大中小学远没达到普及的程度,相关工作做得还不够规范,对课程的评价也存在误区,这都制约着处于起步阶段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发展。现行的评价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沿袭其他学科的评价模式,按照评价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照搬到心理课堂上。其他学科的评价侧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此套用到重在感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有失妥当。
第二,追求评价的专业化、精细化。有的专家、学者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追求评价的系统、严谨,但显得内容庞大,过于精细,给一线教师的操作带来不便。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往往是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出评价,这时就需要一个既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基本规律,又能易于操作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概括: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以期对广大一线心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
1. 目标面向全体,便于实施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能有所感悟,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为首要目标。选题能够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一个小切口导入,后面挖掘得深。例如,在讲授“情绪的觉察与表达”一课时,活动目标立足于解决学生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学会情绪的表达,目标的设立避免出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空泛的字眼,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实施。在导入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后,再是让学生做个小实验:看一看在1分钟内谁呼吸的次数最多?然后展示人在喜怒哀惧等不同情绪体验下呼吸次数的不同,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情绪与自己的息息相关,后续活动环节因此自然展开。
2. 内容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对活动内容有话可说,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从而引发内心的感悟。例如,在对某班级学生一次关于记忆的兴趣和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羡慕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没有找到系统的记忆方法,容易遗忘。于是笔者设计了“过目不忘,你也可以”一课,在内容安排上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然后讲授记忆有哪些方法,这样会使中小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活动内容以小游戏开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揉皱的纸抹平,启发学生思考:只用一次就能把纸抹平么?从而引出重复的意义,自然过渡到要想长久记住知识,重复是避免遗忘的有效方法。在介绍记忆方法中,先呈现20种物品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准、记得全,并把自己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全班分享,教师再对学生的记忆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并作适当补充,这样就比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方法巧妙许多。
二、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
1. 过程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活动过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且活动只能围绕一个主题,主题过多不利于学生接纳。例如,在讲授“积极举手我能行”一课时,其间设置了三个小游戏,第一是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后举手告诉教师;第二是请6位学生一字排开,教师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学生按顺序快速读出卡片上的词语,读完后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请问第二个同学读的是什么词语;第三个是脑筋急转弯,看谁能最先回答出问题。三个小游戏看似南辕北辙,毫无关联,其实贯穿着一个主线:从“眼”“耳”“脑”训练学生积极举手的“法宝”,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才能更加自信的把手举起来。活动过程就如同珍珠般贯穿在一根主线上,环环相扣。
2. 方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一般活动过程通过故事、歌曲作为导入,活动工作阶段通过案例视频播放、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展开,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方法强调活泼多样,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充满趣味性。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以综合使用多样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学生积极参与,真诚交流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真诚交流,吐露自己的心声,进行经验分享,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练习中来。例如,在讲授“放飞生命愿望”一课时,教师先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对学生进行纸笔练习,在生命的五个阶段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写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并把愿望与他人分享,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与他人分享。
4. 教师善于应变,提供引导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教师能够充满教育机智,做到遇到突发情况能够灵活应变,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例如,在一次小组合作中,两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而争吵起来,心理教师此时不应该简单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们两个都是想着要把问题解决好而吵了起来,是么?那么吵了之后心情如何,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明吵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向全班学生提问: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
1. 氛围温暖融洽,全面开花
好的心理活动课能够做到“点”“线”“面”全面开花,整个班级氛围融洽,每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心声。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点”指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并能和他人分享。“线”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首先展开讨论,遇到疑问再向教师询问。“面”指对全班学生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在小组讨论后,可以请每组代表发言,教师借以掌握学生内心的感受,适时加以指导。
2. 学生获得成长,自我接纳
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活动课的基本观点,更加自我接纳,理解他人,活动目标切实达成。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间说出或写下的感悟、心得体会来加以判断。还可以让学生填写反馈表,或是进行专门的心理量表测试,比较活动课开始前的测量和活动课开始后的测量之间的差异程度,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程度。
3. 教师获得发展,水平提升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相长,自己的专业心理辅导技术也得到加强,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篇3
关键词:心理;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辅导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60-01
中小学生是国家栋梁,,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1、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2、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3、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4、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三、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度的心理异常,与其他心理异常相比较,它的特征是: 首先,情景性和暂时性。其次,功能损害轻微。再者,能调节。中小学生一般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学习困难、学习懈怠、考试焦虑、恐学症等,在学业不良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考试焦虑。
2、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
学生时期是人的身体、行为、性格和智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末或初中开始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很容易产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如性心理问题。
3、不良性格倾向
学生在性格倾向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焦虑倾向等。
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问题的特征,对于增强与维护教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心理健康的诊断。发现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调节,如果发现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地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找心理咨询的专业指导。
在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和表现后,教师所要开展的就是心理辅导工作了。但是心理辅导工作有着相对严格的一些基本原则。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指在心理辅导的全部过程中,对求助学生所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和一般要求,它对心理辅导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学者们的看法和实际情况,我们先提出以下四大具体原则,即:保密原则、来访主动原则、辅导中立原则和限制原则,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两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总原则。
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辅导的生命线,是获得学生信任的基本保障。它要求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较强的保密意识,要为来辅导的学生保守秘密,维护学生名誉和隐私。
2、自愿主动原则
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第二,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第三,针对中学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的时期。
3、辅导中立原则
心理辅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尊重也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承认每个学生是自主的,具有抉择的能力和做决定的权利,具有选择目标的自由。
4、限制原则
心理辅导员的责任并不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家长带孩子来辅导,要求辅导员对矫治不良行为负全责是不能被接纳的。
5、发展原则
整体学校心理辅导可被分为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矫治,是矫治学生不适应的行为,帮助学生排除或化解持续的心理紧张或各种情感冲突。预防,则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学习效率。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利用的资源,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这三个层次,就整体而言,预防、发展比矫治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行为符合规范,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
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篇4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
1、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2、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即冶病又致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
心理健康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篇5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篇6
高职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简)学习心理健康知识2.积极参与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3.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4.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挫折含义(名):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内外部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其需要不能满足、动机不能实现所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
情商:(名):情商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1.认知误区(填):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投射效应5.刻板效应
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简):1.诚实守信2.谦虚、谨慎、自信3.热情助人4.尊重、宽容、理解他人 遵循交往的原则(填)1.平等原则2.真诚原则3.包容原则4.距离适度原则
人格的定义(名):通俗的说就是个性,它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人格的构成: 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从上到下分别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 重 和自尊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 全 的 需 要、生 理 的 需 要
动机冲突的形式(填):1.双趋势冲突又称正冲突2.双避式冲突又称负冲突3.趋避式冲突也
称正负冲突4.双曲双避式冲突
能力的内涵:(名)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高职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简):1.学习能力2.操作能力3。创新能力4。沟通与合作能力5。
组织能力6。语言运用能力7。就业与创业能力8。持续学习的能力
自我意识(名):是个体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
确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的途径:(简)1。树立争取的自我观念2。悦纳自我3。有效的控
制自我4。培养自信心5。不断地超越自我爱情的内涵(名):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
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
培养健康的恋爱观:1.注重心理相容2。有责任感,为对方承担恋爱过程中的道德义务3.摆
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影响职业选择的个性心理因素(填):兴趣、气质、性格、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人业互择理论六种个性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 高职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心理冲突:1.矛盾心理2 依赖心理3。攀比心理4 自卑心理5 从众心理 职业生涯设计的三大要点:知己、知彼、选择
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名)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奋斗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 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行为方式的典型表现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较刻板、易冲动、心境变换剧烈、急躁易怒、果敢 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喜欢交往,乐观、注意力和兴趣易转移,易适应环境、轻率、缺乏持久力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喜欢沉思、情绪平和、注意力稳定难转移,善于忍耐 行动迟缓刻板、多愁善感、易疲倦、善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富于自我体验、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 篇7
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导致校园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暴力的存在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初中生, 他们处于青春期, 这一时期会面临各种心理危机, 很容易诱发各种问题, 为校园安全埋下隐患,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心理韧性 (resilience) 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 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1]Olsson等将影响心理韧性的因素归为三类: (1) 个人的能力和人格特质; (2) 家庭支持系统, 包括父母的鼓励、帮助和物质的支持,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等; (3) 社会支持系统, 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经历等。[2]
近年来, 国内外关于对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的一些关系进行了研究, 其中Smith以非裔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 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他们更愿意去寻求心理健康治疗, 个体的抑郁与心理韧性呈显著的负相关。[3]所以心理韧性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 但是初一、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有多大, 心理韧性及各分量表得分在不同群体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以便为和谐校园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同时对选取的广东省肇庆市某初中初一、初二的5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468份, 男生259人, 女生209人, 年龄12~16岁;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完成《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所以回收《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有效问卷数量为456份。
2. 研究工具
(1)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共有60个题目, 由10个分量表构成, 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量表题目采用1~5级计分, 计算分量表各维度的总分和均分, 得分越高, 代表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该量表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有27个题目, 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维度, 其中个人力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分量表, 支持力包含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分量表。量表题目采用1~5级计分 (1代表完全不符合, 5代表完全符合) , 部分题目反向计分, 计算量表中各分量表的总分, 得分越高, 代表被试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该量表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施测程序
以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进行正式调查, 每份问卷由两个量表组成, 严格按照统一指导语施测。
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等。
三、结果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由表1可知男生比女生的人数多一些, 非独生子女的人数比独生子女的人数多, 绝大多数学生来自非单亲家庭。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2和表3可知初一有轻度心理问题以下的学生占96.1%, 初二有轻度心理问题以下的学生占94.1%, 所以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良好。而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初二 (χ2=4.075, P<0.05) 。
注:2~2.99分, 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 表示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 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下同。
3. 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
(1)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4可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人际协助和情绪控制两个分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情绪控制分量表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t=4.704, P<0.001) , 在人际协助分量表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t=-3.070, P<0.01) 。
(2)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5可知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韧性及各分量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除积极认知分量表外, 七年级学生在心理韧性及其他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八年级学生。
(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6可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情绪控制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t=2.685, P<0.01) , 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在除积极认知分量表外, 独生子女在心理韧性及其他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4) 来自单亲家庭和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7可知来自单亲家庭和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韧性及各分量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除情绪控制分量表, 非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心理韧性及其他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单亲家庭。
(5) 快班和慢班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8可知快班和慢班的学生在除情绪控制的其他的分量表及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快班均显著高于慢班。
4. 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 (n=456)
由表9可知心理韧性的支持力维度及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两个分量表与心理健康10个分量表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的个人力维度与心理健康10个分量表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情绪控制与心理健康10个分量表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积极认知与除学习压力外的心理健康其他9个分量表存在正相关, 与强迫症状 (r=0.109, P<0.05) 、人际关系紧张 (r=-0.095, P<0.05) 两个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目标专注与敌对、焦虑、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抑郁这5个分量表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各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与心理韧性各分量表除积极认知 (r=-0.037, P>0.05) 外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与心理韧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r=-0.422, P<0.01) 。
四、讨论与分析
1. 初一、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心理健康及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共445人, 占总人数的95.1%;初一有轻度心理问题以下的学生占96.1%, 初二有轻度心理问题以下的学生占94.1%, 这说明这所学校初一、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通过对初一、初二心理健康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得出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研究也显示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有所下降, 这应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青春期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 学生青春期的困惑也会越来越多, 这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长, 也意味着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竞争加剧, 学业压力的增加降低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 不同群体学生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各分量表得分之间的差异
男生在情绪控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t=4.704, P<0.001) , 也意味着男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好于女生, 也应该与我们在教育中塑造他们的男性角色特征有很大关系;在人际协助分量表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t=-3.070, P<0.01) , 这一结果支持了Malecki等人的观点, 即女生可以知觉到更多来自外界的支持。[4]
除积极认知外, 独生子女在心理韧性及其他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特别是在情绪控制分量表上的得分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t=2.685, P<0.01) 。究其原因可能一是由于子女数量的增加降低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二是父母把由于子女增多带来的生活压力转移到子女身上;三是子女数量增加, 那么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变差。
来自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韧性及各分量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除情绪控制分量表, 非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其他维度及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单亲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明, 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离异家庭一般会出现父母关系不和等问题, 很容易在教育子女时走极端。要么过度干涉, 要么放任自流, 从而造成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暴自弃、厌恶学习的心理, 不能有效学习,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快班和慢班的学生在除情绪控制的其他分量表及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快班均显著高于慢班。这也说明心理韧性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很多研究结果显示, 相对于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更加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随时会遇到困惑和挫折的事情, 心理韧性强的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困难, 解决问题, 取得成功。同时心理韧性强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各种资源的支持, 他们有更强的目标性以及会对自己做出更积极的评价, 因此更容易获得优异的成绩。
3. 心理健康与心理韧性之间的相关
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也就是说心理韧性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韧性越高的学生, 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困境等, 能够积极认知、寻求帮助, 以便更快地从心理困惑中走出, 投入到现实生活、学习中去, 因此心理问题也会相对较少。
总上所述, 我们要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懂得尊重他们, 给他们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特别是使他们在青春期遇到困惑的时候有一个倾诉的空间和对象;同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引导, 让他们树立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 明确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培养他们的积极认知, 让他们能正确对待逆境, 把逆境看成一种成长的契机;改善学习行为, 促进其学业的进步,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胡月琴, 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 2008, 40 (8) :902-912.
[2]Olsson C A, Bond L, Burns J M, et al.Adolescent resilience:a concept analysis[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3, 26 (1) :1-11.
[3]Smith P R.Resilience:resistance factor for depressive symptom[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2009 (16) :829-837.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 篇8
一、表现
一是学生漠视语文。有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所以就抱着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的态度,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二是学生应付老师。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迫于高考和语文老师的压力,只是应付性学习。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很少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也很少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三是学生不知所措。有些学生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不知所措。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识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回合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四是学生投机取巧。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二、成因
一是部分学生认识的偏差。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嫌麻烦是不行的。这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老师讲、课后做做练习题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仍然偏科,重理轻文,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错对。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做理科的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学生,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是拓宽知识面做得不够。学生基本不重视课外积累,不挤时间读书,对语文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读书不感兴趣,没有语感,没有知识的积淀,认知水平低,语文素养差,感悟能力不强,表达能力非常欠缺。
三、措施
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给,学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老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整个课堂教师要处于次要的幕后导演地位,由学生在前台自主组织,自主参与,自主评判,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
二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如果学生出现考试“滑坡”,就会有自暴自弃的心理,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三是让竞争模式激活课堂教学。竞争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对个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效应:激发动机,发挥潜力,增强自我意识,肌肉产生紧张感,精力更加充沛。如果把竞争机制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为了弄清楚问题,必然会充分地挖掘自己所蕴藏的潜能。这样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跨时代人才。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测量量表 篇9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2。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3。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4。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5。
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世界的困惑;
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心灵的缄默;
沟通消除隔膜,交流打开心扉。
主动寻求帮助,让你变得越来越强大!Asking for help makes you strong!
考试焦虑测验表
指导语:考试是一种紧张刺激,易引起适度的焦虑,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属正确现象。但过度的焦虑不仅会危害认知过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而且会损害身心健康。
考试焦虑测验可以判别学生考试焦虑的程度。该测验由33个问题构成,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其中,与自己情况“很符合”的记3分,“较符合”的记2分,“较不符合”的记1分,“很不符合”的记0分。
1、在重要考试的前几天,我就坐立不安了。()
2、临近考试时,我就拉肚子。()
3、一想到考试来临,身体就会发僵。()
4、在考试前,我总感到苦恼。()
5、在考试前,我感到烦躁,脾气变坏。()
6、在紧张的温课期间,常会想到:“这次考试要是得个坏分数怎么办?”()
7、越临近考试,我注意力越难集中。()
8、一想到马上就要考试了,参加任何文娱活动都感到没劲。()
9、在考试前,我总预感到这次考试将要考坏。()
10、在考试前,我常做关于考试的梦。()
11、到了考试那天,我就不安起来。()
12、当听到考试的铃声响时,我的心马上紧张地急跳起来。()
13、遇到重要的考试。我的脑子就变得比平时迟钝。()
14、考试题目越多、越难,我越感到不安。()
15、在考试中,我的手会变得冰冷。()
16、在考试时,我感到十分紧张。()
17、一遇到很难的考试,我就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18、在紧张的考试中,我却会想些与考试无关的事情,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19、在考试时,我会紧张得连平时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也忘得一干二净。()20、在考试中,我会沉浸在空想之中,一时忘了自己是在考试。()
21、考试过程中,我想上厕所的次数比平时多些。()
22、考试时,即使不热,我也会浑身出汗。()
23、考试时,我会紧张得手发僵或发抖,写字不流畅。()
24、考试时,我经常会看错题目。()
25、在进行重要考试时,我的头就会痛起来。()
26、发现剩下的时间来不及做完全部考题时,我会急得手足无措、浑身大汗。()
27、我担心如果考了坏分数,家长或老师会严厉指责我。()
28、在考试后,发现自己懂得的题没有答对时,就十分生自己的气。()
29、有几次在重要的考试之后,我腹泻了。()30、我对考试十分厌烦。()
31、只要考试不记成绩,我就会喜欢考试。()
32、考试不应当在现在这样紧张的状态下进行。()
33、不进行考试。我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分:
考试焦虑测验说明
1、镇定(得分为0-24分),说明该学生能以较轻松的态度对待考试。若分值很低,说明其对考试毫不在乎。
2、轻度焦虑(25-49分),说明该学生面临考试时有点惶恐不安,但仍属正常范围。轻度焦虑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
3、中度焦虑(50-74分),说明该学生面临考试时心情过于激动,焦虑感过高,难以考出实际水平,并会对心身健康有损害。
4、重度焦虑(75-100分),反映该学生患有“考试焦虑症”,每逢考试来临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考试时,往往会发生“怯场”,严重影响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对心身健康很不利,应该通过心理辅导,消解焦虑程度。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下面是有关你近来心理状态的一些问题,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你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思索。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有60个项目,每个题目后边都有五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按照程度的高低1、2、3、4、5表示。
(1)无:自觉该项目无问题
(2)轻度:自觉有该项目问题,轻度出现。
(3)中度:自觉有该项目症状,其程度为中度。
(4)偏重:自觉有该项目症状,其程度为中等严重。
(5)严重:自觉有该项目症状,已达到非常严重程度。
注意:
1)每个题目后只能选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
2)每个题目都要答。
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从无()
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2、我心情时好时坏。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3、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4、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5、我感到苦闷。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6、我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7、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8、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9、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10、为保证正确,做事必须做的很慢。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11、我的想法总与别人不一样。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12、总担心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13、容易哭。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14、我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15、我感到心神不安,做立不安。
从无()
重()
严重()
16、经常责怪自己。
从无()
重()
严重()
17、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
从无(重()严重()
18、感到别人不理解我,不同情我。
从无()
重()
严重()
19、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
从无()
重()
严重()
20、觉的别人想占我的便宜。
从无()
重()
严重()
21、大叫或摔东西。
从无()
重()
严重()
22、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从无()
重()
严重()
23、必须反复洗手,反复数数。
从无()
重()
严重()
24、总感到有人在背后谈论我。
从无()
重()
严重()
25、时常与人争论,抬杠。
从无()
重()
严重()
轻度()轻度())轻度(轻度()轻度()轻度()轻度()轻度()轻度()轻度()轻度()中度(中度()中度(中度(中度(中度(中度(中度(中度(中度(中度(偏
偏)偏
偏
偏
偏
偏
偏
偏
偏
偏))))))))))
26、我觉得对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27、我对做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28、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29、我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30、老师对我不公平。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31、我感到学习负担很重。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32、我对同学忽冷忽热。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33、上课时,总担心老师会提问自己。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34、我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35、我对老师时而亲近,时而疏远。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36、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感到紧张。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37、别的同学穿戴比我好,有钱,我感到不舒服。从无()轻度(重()严重()
38、我讨厌做作业。
从无()
轻度(偏重()
严重()
39、家里环境干扰我学习。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40、我讨厌上学。
从无()
轻度()重()
严重()
中度()
偏中度()
偏中度()
偏中度()
偏中度()
偏中度()
偏中度()
偏中度()
偏)中度()偏)
中度()中度()
偏中度()
偏
41、我不喜欢班里的风气。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42、父母对我不公平。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43、感到心里烦躁。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44、我常常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45、我感情容易受到别人伤害。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46、觉得心里不踏实。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47、别人对我的表现评价不恰当。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48、明知道担心没有用,但总害怕考不好。
从无()
轻度()中度(重()
严重()
49、总觉得别人在跟我作对。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50、我容易激动和烦恼。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51、同异性在一起时,感到害羞不自在。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52、有想伤害他人或打人的冲动。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53、我对父母时而亲热,时而冷淡。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54、我对比我强的同学并不服气。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55、我讨厌考试。
从无()
轻度()
中度(重()
严重())
偏)
偏)
偏)
偏)偏)
偏)
偏)
偏)
偏)
偏)
偏
偏)
56、心里总觉得有事。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57、经常有想自杀的念头。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58、有想摔东西的冲动。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59、要求别人十全十美。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60、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但能力并不比我强。
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与解释
一、量表简介: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由60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评分按5级制的评分进行。每个项目后面共有5个等级共数十种选择,这五个等级是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与严重。分别按照等级的程度用1、2、3、4、5组成。
二、评分方法: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是由60个项目的得分加在一起除以60,得出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为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是由6个项目组成的。将每个分量表6项得分之和.除以6,就是该量表的因子分。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采用五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
三、评分标准:
(一)根据填完量表后10个因子的因子分评定分数值,即可初步判断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
2分——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问题。
3分——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
4分——4.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
如果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症状。
(二)中国中学生健康量表,测试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除用10个因子的分数进行判断外,还用总均分进行总体的评定。
使用总均分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分——2.99分,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分——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
4分——4.99分,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5分,表示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各因子所包括的项目如下:
1)强迫症状:包括3、10、12、22、23、48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反复数数。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总害怕考试成绩不好等强迫症状。
2)偏执:包括11、20、24、26、47、49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觉得别人占自己便宜,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对多数人不信任,别人对自己评价不适当,别人跟自己作对等偏执问题。
3)敌对:包括19、21、25、50、52、58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经常与别人争论,容易激动,有摔东西的冲动等等。
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包括4、17、18、45、51、59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别人不理解自己,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感情容易受到别人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同异性在一起感到不自在等问题。
5)抑郁:包括5、13、14、16、44、57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生活单调,感到自己没有前途,容易哭泣,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问题。
6)焦虑:包括6、15、34、43、46、56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紧张,心神不定,无缘无故的害怕,心里烦躁,心里不踏实等问题。
7)学习压力:包括31、33、36、38、40、55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学习负担重,怕老师提问,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害怕和讨厌考试等问题。
8)适应不良:包括1、8、9、29、39、41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不愿参加课外活动,不适应老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学习环境,情绪不平衡等问题。
9)情绪不平衡:包括2、7、27、32、35、53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不稳定,对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学习忽高忽低等问题。
10)心理不平衡:包括28、30、37、42、54、60共6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老师和父母对自己不公平、对同学比自己成绩好难过和不服气等问题。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某因子存在轻度问题,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予以改善和消除。
某因子分超过3分,但不超过4分,也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逐步症状减轻和消失。如果自己心理调适已经超过一个月尚没有缓解,最好找心理老师辅导。
济宁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标准 篇10
一、设施配备
1、心理咨询室有专用场所,设在方便学生进出且相对安静的非教学区域,使用面积在20㎡以上,至少有接待区和咨询区两个区域。
2、心理咨询室通风采光效果较好,布局、摆设合理,环境舒适、温馨、宁静、保密、安全。张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宣传资料。
3、心理咨询室有教师办公平台,有电话,有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及相应管理软件,有心理档案资料橱柜。
4、心理咨询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分别供师生阅览的心理健康读物、心理测验量表或测量软件、心理档案管理簿册或软件。有电视、音响、录音、饮水设备等。
5、咨询区有适合咨询的沙发、茶几等。咨询室外有专用宣传橱窗和咨询信箱,公开咨询电话。
二、工作职责
6、通过各种途径定期向学生和教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7、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关资料作保密保存,有使用规则和使用记录。
8、开展面询接待,对轻度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咨询,并做规范的面询笔记。
9、初步鉴别中、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职心理咨询机构。
10、定期向学校提供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及时提出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11、和班主任保持有效联系,及时沟通有关信息,指导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2、以适当的方式定期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三、人员要求
13、心理咨询辅导教师热爱心理咨询工作,爱护学生,尽职尽责,学生认可。
14、心理咨询室至少配有1名专职(主要负责)咨询辅导教师,按照学校规模,至少配备2名以上兼职咨询辅导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接受过市级以上专门机构的培训,并取得市级以上资格证书。
15、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定期参加专门培训单位组织的有关培训和接受专项督导。
16、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认真研究与总结本校心理健康情况,有相关论文或案例分析文章。
17、心理咨询辅导教师按咨询专业需要做好情况记录及资料保存,有工作台帐。
四、咨询管理
18、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有1名校级领导分工负责心理咨询室工作。
19、心理咨询室有工作计划,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计划之中;每学期有工作总结。
20、有心理咨询室工作规程,并在适当位置张贴悬挂。
21、心理咨询室每周开放接待时间不少于6小时,并有张贴于校园醒目处的开放时间表。
22、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有必需的学校预算专项经费。
23、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的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24、学校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且有学期教学计划和总结,有心理咨询辅导记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说:世界上使人失去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精神疾病。另外,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障碍排名居首。儿童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实地调查后,总结如下:①有适度的安全感;②适度地自我批评;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④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⑦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较稚嫩,情绪不稳定、性格不坚强,自控能力较差,因而不善于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问题。在遭受外部刺激或挫折时,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和作业的错误率较高。②逆反。对外部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离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与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而导致关系紧张。③易怒。在受到轻微或一般的刺激时,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④恐慌。总是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遇事稍有不顺,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⑤嫉妒。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仅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挖苦讽刺,严重的甚至会干出损害他人的事情,成为学校不安定的因素之一。⑥孤僻。不爱与人交往,容易看电视、玩游戏上瘾,甚至有逃学的行为发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⑦胆怯。缺乏竞争意识,害怕考试,考前焦虑、紧张和烦躁,影响考试发挥。⑧自卑。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自我评价消极,对学习竞技活动缺乏信心。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甚至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主体借助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理论,按照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借助于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小学生对心理健康产生初步的认识,并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从而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多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虽然曾经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但并不专业,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研究并不透彻,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粗心,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甚至会造成伤害。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除了选用高素质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外,同时还应该对原有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养,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心态,加强心理咨询能力,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教学保证。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影响,具有很强的教育示范作用,学生对教师形成的好感会使得他们爱屋及乌,自觉形成好的心理素养。
2.了解小学生心理特征,尊重学生
教师要掌握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相关的心理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感情基础。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枯燥的说教往往容易事倍功半。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在小学生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它的任务是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分行教育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是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它是学校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会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并更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现象和风貌,初步了解家乡、祖国及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这两门课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小学德育教师在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校正和心理训练等,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主体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机能,进而愉快地学习,从而达到发展其个性,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德育教学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这就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
4.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引导
学校和教师应组织各种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小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是学生减轻心理负担的基础。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倾听心理专家顾问的辅导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别人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通过正常的心理发泄,如运动等,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为学习知识和健康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基础。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育的初期,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小学生的情绪、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阶段形成,他们的潜能也在这一阶段初步开发。只有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金芬.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2011(8):22.
[2]张爱萍.小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教育,2004(23).
[3]杨忠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2000(4):55-58.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推荐阅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0-31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08-0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600字10-27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11-02
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08-3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3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06-13
中小学心理教师07-05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07-19
中小学生孤独心理表现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