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共11篇)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 篇1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颗心,每颗心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反复咂摸,耐人寻味。的确,每个人的内心就是广阔的天空,是浩瀚的海洋,具有丰富而神秘的内含。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何尝不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呢?
一直以来,我对心理学都有着一份独特的爱好,学校推荐读《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我便怀着强烈的好奇与探寻欲望读完了它。读完这本书,我的体会有两点:
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了解而且必须了解中小学心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遇到问题怎么办呢?靠自己解决?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人生经验还不够丰富。靠父母解决?现在的家长工作压力也很大,每天奔忙导致和孩子沟通不够,况且不懂得教育技巧,致使亲子关系紧张。看来,只能靠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懂得学生的心理,就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一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性格问题、交往问题、行为问题的咨询与矫治,具体涉及到考试焦虑、自卑、任性、挫折、逆反等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这些知识,再在工作中与真诚、与实际相结合,就能使学生感觉被尊重和理解,从而也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管理、学校管理也就事半功倍。因此,为人师者一定要记住:好的心理是一剂良药,能催人奋进,反之它就是枷锁,使人灭亡。
二、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理。
现在,学生升学的愿望,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统统变成压在教师身上的巨大压力。另外,现在的学生由于身处环境的复杂,个性更加鲜明,这又增加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在这种双重压迫下,教师的心理也很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旦教师出现焦躁、倦怠等心理问题,常常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态度,进而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使得工作陷入恶性循环,这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读了《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一书,可以让我们明白,学生出现逆反、任性等问题,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并非故意和老师作对。而且,出现问题的孩子正是需要我们包容和帮助的对象,就像医生不能嫌弃病人一样,我们老师应该不嫌弃他们,而且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当我们把问题学生当成一个个研究对象“对症下药”时,就会就觉得有乐趣在其中,就能耐下心来想办法,而不是怨天尤人或大动干戈。如此一来,我们教师的心理问题不是也缓解了吗?另外,本书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都有具体的诊断方法和矫治方法,对我们的具体行动也很有指导性。例如:书中指出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起点要低,目标要明,速度要慢,及时表扬,体验成功”,我班某生物理较差,我就用上述方法帮助她,先要求她每天向优秀生请教一个物理问题,一周后进行检测有了一定的进步,及时表扬肯定后再要求她每天请教一个新问题,复习一个旧问题,一周后再进行检测,成绩优良。面对这样的结果,她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我体验到了教育的乐趣,我真庆幸读了这本书,及时得到了指导。
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确实值得我们一读,有了它的帮助,我们教师就会时时刻刻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在和谐的校园里,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快乐地成长。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太原市6个城区中各抽取1所小学,以6所小学五年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 790份,收回有效问卷1 652份,有效回收率为92.29%,其中男生859名,占52.0%;女生793名,占48.0%。
1.2 工具
自制调查表由一般情况和儿童心理测验两部分组成。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学历、最近0.5 a每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情况、最近0.5 a每周在家使用银屏的情况、最近0.5 a每周吃早餐的情况。心理测验内容包括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2]。其中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用于测查儿童的社交困难,量表由10个题目组成,使用3级评分制,得分越高,提示社交焦虑程度越严重;儿童孤独量表用于评定孤独感、社会适应与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在同伴中地位的主观评价,共有16个题目,使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社会不满情绪越重;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用于评价儿童的自我意识状况,由80个题目组成,得分越高提示儿童的自我评价越高,自我感觉良好。上述各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间隔1个月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个班的学生共109名进行复测。3个量表复测信度(r值)依次为0.782,0.801和0.813(P值均<0.01),说明调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1.3 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方式,以班为单位,在调查人员统一指导语下独立完成,调查问卷当堂收回。调查前向学生说明此次调查目的及保护隐私的原则,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上学期期末语文和数学成绩由学生自行填写。每个学校抽取1个班的学生,共对417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复核,其中语文成绩一致率为93.8%,数学成绩一致率为94.5%。小学生当年的身高、体重值由太原市中小学保健所的保健医师按照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研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测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标准[3],将全体学生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3组。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单因素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小学生学习成绩
表1表明,女生的语文成绩、总均分显著高于男生;数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总均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总均分均显著增高。LSD检验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和高中及职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显著高于初中及技校和小学及以下;在数学成绩和总均分上,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学生的语文成绩显著高于母亲文化程度是初中及技校和小学及以下;在数学成绩上,除高中及职高与初中及技校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总均分方面,除初中及技校与小学及以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2表明,学生每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不同,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总均分明显不同。LSD检验结果显示,每周参加2次及以下组和7次及以上组学生的语文成绩显著低于每周5~6次组;在数学成绩和总均分方面,每周参加2次及以下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
学生每周在家从事各种银屏活动的次数不同,语文成绩和总均分明显不同,数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周5~6次组和7次及以上组学生的语文成绩显著低于每周2次及以下组的学生。在总均分方面,每周7次及以上组显著低于每周2次及以下组和每周3~4次组。
学生每周吃早餐的次数不同,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总均分明显不同。其中每天都吃和每周1~2次不吃早餐学生的语文成绩显著高于每周3~4次和每周5次及以上不吃早餐组的学生;每天都吃早餐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高于每周3~4次和每周5次及以上不吃早餐组的学生。在总均分方面,除每周3~4次组与5次及以上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五年级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总均分分别作为应变量,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学历、每周校外体育锻炼情况、每周从事银屏活动情况、每周吃早餐情况、焦虑量表总分、孤独量表总分、自我意识总分和体重状态作为自变量,在α=0.05水平,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语文成绩显著关联的因素有学生的自我意识、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吃早餐情况;与数学成绩显著关联的因素有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否独生子女、孤独感、体育锻炼情况和父亲学历;与总均分显著关联的因素有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否独生子女、孤独感和体重状态。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4,5]。探其原因,可能与小学阶段女童的语言能力和具体形象思维发育较男童早[6], 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有关。提示应加强对小学男生相关能力的早期培养。独生子女的学习成绩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与独生子女父母能够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注和学习辅导等有关。国内已往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7,8],本次研究结果支持上述结论。提示应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以便具有一定的能力去教育和辅导子女的学习。
本次研究还探讨了学生日常行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显示,每周较多参加锻炼、适量在家从事银屏活动和早餐习惯良好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9,10,11]。因此,家长和学生应合理安排和利用学生在家的时间,争取做到适当锻炼、娱乐休闲和学习合理兼顾,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成因,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67-04
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快,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就一些城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工作不能不说存在着相当普遍的缺憾。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多种形式,对部分城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梳理和整合,现就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和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问题研究情况粗谈总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
目前制定的《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进一步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始被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被看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突破口。如何认识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把握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立足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给心理健康所作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也曾给心理健康作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各国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智力和人才方面,人才资源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也有人曾说未来世纪的残疾人很有可能不再是机体上有缺陷的人,而是那些心理素质低下者……现在的小学生,正好是21世纪的主人。要想未来世纪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走在发展的前列,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有所作为,这就必须有健康的、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小学开展健康咨询,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当今和未来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保护的大问题,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概括地说小学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工作,是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师实施的心理辅导,不但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引导、示范、催化、矫正与疏导等多方面作用,又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心理上的弱点的勇气,掌握有效地调控心理过程与状态的方法,自觉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
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1、目前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所占比例的认识
如何分析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为此有相关专家曾以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试图通过教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与评价,了解和折射出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以便能够从整体上透视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
被调查的教师对当前小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教师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9.8%。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根据教师的日常观察及了解,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小学生厌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占了近五分之一。
3、小学生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心理承受力差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和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对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出,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有困难。其次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绕着走,一点儿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面对我国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如何认识、评价和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如何使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存求心理健康,这既是现实的呼唤,也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已成为在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绕深思和忧虑。
小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幼儿走向儿童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教育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小学生心灵发展水平得以提高,他也使心理冲突随之出现,这些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是:
(1)生理发育与心理健康发展速度不均衡。从正常情况,儿童生理发育速度要快于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如7∽8岁,小学生大脑重量已达到1100克,接近成人的1400克,神经皮质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们的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因此,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的不协调,是其产生心理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心理过程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小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发展也常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为三种心理过程的基本成分的发展,不仅受其生理发育制约,而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对不同心理过程影响不一致,心理过程就会产生不协调,如认识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情感不稳定,情感过程出现导致意志不健全,意志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认识不深入。
有一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怕面对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骂,承受不了心理的负荷,离家出走。五年级语文老师公布单元检测成绩:“某某51分,某某51分。”如此重复两遍,自尊心极强的该生红着脸领到卷子后默默地回到座位。第二天班主任发现他没到学校,打电话到他家里询问,家长称已背着书包去了学校。据查找,家里放着的二千元现金跟着该生一起毫无音讯。
(3)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个性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等成分,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性格自卑会左右能力发展,能力差也会导致自卑性格的产生。个性结构发展的完整性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
小时侯的我是一个丑小鸭,胆小害羞,自卑心理很强。小学一年级的陈老师、乘法口诀的背诵和黑乎乎的教室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是多么的刻骨铭心。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农村学校度过的。陈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教师,在校住宿。也不知他是怎样教我们理解乘法口诀的,只记得每天下午放学后都有一大片学生留下来背诵,谁能先背出来,谁先回家。夕阳西下,黑乎乎的教室里几十颗砰砰乱跳害怕的心,东一句西一句没头没脑地背着,陈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嘲笑,手一挥:“继续吧,那么蠢,老背不出来。”夜色黑了,我带着哭腔,背得越来越大声,以为这样就能赶走黑暗、吓跑害怕、背出口诀。八岁的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夜幕降临之际。一个人孤零零地爬过大山岗穿越浓密的竹林,害怕得大声哭着往家跑,终于到家了,扑到奶奶的怀里哭得直发抖,奶奶陪着流眼泪。那时候的我就以为自己太笨了。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都瞧不起我,见了陈老师也不敢看一眼,绕道而走,更别说打招呼了,总觉得他的神情是对我厌恶甚至瞧不起。和同学们相比,也总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如别人好。自卑就像一条毒蛇时时困扰着我幼小的心灵,艰难地度过小学阶段,成绩平平。到了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自卑的我开始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也不错。工作中的我常用这件事来鞭策自己:千万不能像陈老师那样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爱心、用真挚的感情、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唤回学生的自尊、自信,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尽量不留给学生绵绵不断的自卑和痛楚。
在人成长的历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支持人类生活幸福的基石,如果一个教师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会因此失去自尊,必然会丧失自主的勇气与动力,在选择面前、在困难面前他(她)会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4)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困惑和不安。学生生理发育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性征”出现,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剧变,带来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和迷茫之中。近年来,学生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经历一些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重要事件。比如男生的“遗精”和女生的“月经初潮”,他们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这个时期开始对异性的疏远到渴望与异性接近,开始有了性的朦胧的冲动等,都可能使他们的心理长期处于进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另外,由于性成熟带来的性紧张和性压力,也是某些学生烦燥不安情绪产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对这个问题,目前无论是家庭方面还是学校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或不妥的作法,致使二者的配合还不够融洽、不够和谐。
(1)养教失调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 孩子交了费,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 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助。甚至 在孩子要求帮助时,也总是随意推脱。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以训斥,而 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2)教不得法
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分溺爱。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宝贝心肝,宠孩子为小皇帝,小太阳、小霸王,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 。二是过高期望。
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基础 的好坏,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100分,而不能低于95分。事实上,有时学生的成绩80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过度激励。这种类型的 家长把许愿作为对孩子的最佳激励措施,作为实现愿望的筹码。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干的事情,经家长一许愿,便成了等价交换,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写页字都要伸手要钱,考试得60分也要缠着买东西,结果 把孩子引上误区,造成孩子任性和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四是过多干涉。这种类型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 特征,处处以成人标准要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学习上,不是耐心引导,而是动辄呵斥打骂,使孩子精神经常处 于紧张状态,自尊心深受伤害,结果窒息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一些性格敦厚而内向的孩子因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忧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造成生理机能失调,引起多种 疾病发生。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因家长那凶暴的形象和粗俗的语言使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自卑自弃,或犟拗抗争,或破罐破摔。
四、家校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辅导策略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起到有效的主导作用。学生入学后,家庭也还是他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仍然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建立和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从而使好的学生更加进步,差的学生得到帮助 。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配合,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被抵消。可以说,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健康人才来。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在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
1、家庭教育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 ,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学生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讲的话,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一些权利(如玩、交友、隐私等),不以成人功利标准衡量和约束管制孩子,让孩子在有适当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疼爱之情,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仰之情,这样孩子就能自觉自愿与父母相配合、协调,采取适宜行动来学习、做事。心理出现问题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能与父母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
(2)寓学于乐。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这些作法都以忽视和泯灭孩子玩的天性为代价,最终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可悲结局。这些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现状和规律,一厢情愿拔苗助长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 。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无论好坏都是习得的(本能行为除外)。儿童的好行为或坏行为在得到父母肯定、赞扬后都会巩固强化,在以后的活动中会再次出现。因此,父母应遵循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学习规律,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赞扬,这样孩子好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对孩子不对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指出正确行为,帮助孩子改正,使不好的行为在萌芽中就被消除。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与形成坏的行为习惯是同样不易的,要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好的行为习惯就更困难了。因此父母不要无原则地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帮助孩子提高对事情是非的鉴别能力,自觉扬善抑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鼓励孩子交友。现在的独生子女和封闭的家居环境,使交友问题更加重要。年龄相近的同伴在一起游戏,能使孩子在许多方面增长见识,孩子的兴趣、注意力、语言、思维、情感、意志、动作、人际沟通、自信心、自尊心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使他(或她)更容易接受同伴的影响。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
2、学校教育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作为学校方面,应端正办学思想,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化水平。具体说来,应从下列方面入手。
(1)更新、拓宽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即变过去单一的学习、应试指导为素质的指导,包括各种素质的专门知识,诸如思想政治素质、体质体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审美塑美素质和特殊才能素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素质教育的观念、方法、途径等。
(2)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双向协调。这种协调不仅包括学校 要从家庭中获取有关学生和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校按教育目的和具体培养目标,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
(3)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在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中,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才能增强指导的有效性。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心理素质差异大,而且还因为家庭教育差异大。
(4)改善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方法。学校在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和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尊重家长原则。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家长,不论是优秀学生的家长,还是后进学生的家长,都一样看待,一样尊重。即使学生有缺点错误、家长有责任,但毕竟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只有尊重家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教育好学生。二是指导家长原则。应该承认,目前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是高了,整体家庭教育能力增强了,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个体的家长之间,还存在着参差不齐
的现象。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有些家长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来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 他们有时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仍是零碎和片面的、偏于感性的,没有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在和家庭教育的联系过程中,必须坚持指导家长原则,帮助家长提高 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规律。要利用适当的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或同家长一起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同时,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统一的学校要求同个体家庭教育的可能性可行性结合起来,把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有效地发挥出来,充分地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是我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与教育辅导策略的分析与思考。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教育内部的全面改革,城镇及至农村中小学会逐步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服务一体的教学体制,抓好布局调整,做好管理文章,叫响质量口号;我们也相信,心理健康教育将会逐步将心理教育同学校其他教育同等起来,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这朵教坛中的新蕾,会在小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间遍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
[2] 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1.
[3]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1.
[4] 刘晓明 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1.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1.
[6] 刘 毅.变态心理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7):1.
[7] 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
[8] 赵 虎.《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62-64.
[9] 王 欣.《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344-345.
[10] 张智著.《浅析身心障碍与家庭教育方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6):67-71.
[11] 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86-400.
[1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409-423.
[13] 王耘筹.《小学生心理学》.
[14] 《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15] 《普通心理学》华师大出版社.
[16]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许高厚《教育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 篇4
心理健康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重要。看了《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的讲座后,我知道了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
6、人格和谐完整。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特征。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响影教师本人的事业心、成就感和个人幸福,但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一、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 篇5
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除了直接影响的生理健康状况外,还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水平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心理健康促进良好的社会适应,体现着精神文明水平。心理健康影响社会安定的发展。人体是一个整体,身心功能紧密相关,互为因果,这是现在全面健康概念的出发点。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一个人只有全面健康状态,才能维持身心平衡的协调稳定,消除各种精神压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幸福、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追求心理健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不夸张地说,维护心理和谐,学会心理调适是一个关乎个人生活、组织效率、社会进步的话题。心理健康是一种习惯,心理健康是一种能力,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心理健康是可以培养和造就的,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提高并完善的。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心理状态。所谓心理和谐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对内能悦纳自我、平衡认知失调、化解心理冲突,对外能适应社会、调整挫折反应、化解人际冲突。心理和谐要靠心理调适,心理调适是指个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心理与行为障碍时,自我调整认识或行为以积极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我们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 篇6
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提供了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从家长学校中学习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这次主要讨论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听完讲座之后,更近一步体会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成长以及成才的重要意义。心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中心和基础。下面具体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自信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期,他们可塑性强,随意性大,正是建立自信的关键时期。家长要注重和孩子进行交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习了解到了多数孩子上课的学习状态和家庭影响有关,在家尽量和孩子多沟通,对孩子多表扬少说否定的话,多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相信孩子能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不羞辱孩子,给孩子心理营养。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于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成绩,要及时地给予育分的肯定,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处理好夫妻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有助于孩子好性格的培养。尤其是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孩子小学期间是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而刚强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身为父亲者如果能够在此阶段对子女付出更多的爱心和关怀,可以使子女建立自信和开放的性格。
最后,要给孩子创造量好的读书氛围,孩子感受到读书是种享受。经常陪伴孩子读书,因为阅读是一种最好的亲子陪伴方式,简单易行。
心理效应与学习 篇7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 都是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 在技能学习中, 不能只让学生作简单的模仿练习,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效应, 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与注意, 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 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课中善于运用心理学规律,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的效果。
一、正确引导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 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 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 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生病见习的同学, 看着老师带领其他同学们正在作各种有趣的练习, 不禁有一种参与的要求, 这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 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 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 就会消失。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 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 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 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 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 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 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 因此, 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 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 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 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 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
二、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 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在体育活动中, 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 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就容易出现错误动作或发生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 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 不自觉的, 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刚画好的场地、崭新的器材等, 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 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 带有强制的意思, 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 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学生对体操的姿态并不感兴趣。但由于姿态分在考核中占重要的比重,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在教学中, 运用注意规律, 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 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 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 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 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 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 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 作为明显的标志, 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 经过多次练习, 学生有了肌肉感觉, 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 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 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 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 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 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还可以让学生在滚动时用下巴夹住一张纸, 达到良好的团身效果。
三、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持久性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 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 二者关系密切, 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 就会集中注意, 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 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 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看到老师打篮球时飘逸的动作, 优雅地投篮得分时, 便逐渐对篮球运动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 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 对于感兴趣的活动, 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 即使碰到困难, 也会努力去克服, 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 会使学生情绪低落, 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 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 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 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 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 进行正确示范, 这样,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 表扬、鼓励与批评, 及时纠正错误, 正确的示范, 生动形象的讲解, 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效应同时灵活安排教材, 并与正确教法和组织措施相结合, 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持久性, 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阐述如何通过正确引导学习动机、提高主动注意力以及激发兴趣等手段来达到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学习心理健康辅导的体会 篇8
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学习,我发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教师方面:过度的工作压力带来的苦恼、烦闷、焦虑、沮丧、抑郁等;学生方面: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心理脆弱、自制力差等等。
据有关方面统计: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占48%,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占12%,小学生9.5%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对心理健康问题很感兴趣,当我拿到书本认真阅读时,才真正了解了一个人不但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庭、学校、社会所来自的种种压力。当我在网上听到讲座时,心潮起伏,被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所震动。为此,我将用心地研究与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把理论与实际工作融合在一起,用我所学专长去开拓师生心理健康的一片新天地。
一、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和伟大的,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就会健康;反之,师生心理都不健康了,还谈什么和谐呢?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课堂上,教师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学生就会轻松愉快,积极向上。课堂下,教师要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人在为人处事、工作学习上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冷静思考,做出合理的对策。生活中,教师还要正确地为自己定位,了解自己,辩证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心理方法及缓解心理压力。遇事换位思考或用合理的方法去发泄,这样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与同事、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付出,甘于奉献。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健康的工作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完善心理素质和品格,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创设愉悦的氛围,营造健全的心理人格。
二、认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和娇惯,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很多。做任何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能够去帮助有困难的人,无同情心,遇到事情无主意,受点挫折没有承受力等等。笔者认为,应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经历失败与胜利,感受到人与人的真诚与爱心,体会到自私的狭隘,贪图享受的无耻,感受到与别人分享快乐和幸福,同时,设身处地为人所苦,为人所乐,让她们有同情心,无恻隐之心。再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能敞开心扉与你交谈,什么话都想与你说,增加信任度。当你犯错误时他就会理解你。教师要多听学生的呼声,理解她们的欢乐与苦恼,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認识学校环境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幽雅、舒适、宽敞、明亮,就会给师生带来好的心情。如果室外设计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就会唤起师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师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和生活情趣。如果室内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就会有领导关心教师,教师关心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形成平等相待,共同成长,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
学校各种板报、校报的设计,要人为地突出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感情倾诉,情感交融,消除三者之间的代沟,用真心换真情,用榜样激励奋进。如果说学校是绿色的,师生就是健康向上的;如果说学校是阳光的,师生就是和谐温暖的。
学习《心理调适与辅导》心得体会 篇9
分享
创新
学习《心理调适与辅导》心得体会
通过《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的学习,我明确了当前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现 状以及职业压力带给教师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教师、家长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在现代社会,身与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现代教师,教师自己也应该学会调整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健康的心 理素质,去适应社会大变革。如:学会积极地想问题;学会给自己照镜子;正确 补偿自己;进行自我调节等,以减少压抑,达到“乐而忘忧”的目的,获得心理 上的解脱和疏导,以解除由于心理遭受创伤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我认为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不断的了解认识自 己的心理,一旦发现自己存在不良的情绪,要及时进行调适。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保健,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损伤,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爱向上攀比,总以为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别人的能力、水平与自己差不多,凭什么生活比自己优越,由此而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常有一种失意之感。要调整这种心理的失衡,就要尝试换个角度想问 题,抽空去想一想或回味一下那些令自己快乐的事情,也可采用找寻自己比较擅长的地方,这样就能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会并坚持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选择一个积极的心态介入生活,这是一种获得心灵平衡的极好方法。而当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时,可用想像置身海边等优美景点的方法来消解压力,千万不要把自己困在房间里独自烦恼,不妨多与好友会面,可为你带来灵感和解决困难的启示。也可培养一项与几项健康的业余爱好可以调节身心,增添生活情趣,缓解心理压力。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上要求全体同志牢
免费
分享
创新
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深入学习贯彻,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同心同德推动税收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历史已经跨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为国家承担聚财重任的国税部门,更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全面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承担历史重任的新型国税干部队伍。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分局乃至整个税收事业的前途命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依法治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税收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都要靠硬功夫和真本领,且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如果不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强化能力,就不可能自如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重视,就不会有行动上的落实。作为税务部门中的党团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切勿流于空谈、牢骚满腹,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和实现“十六大”计划的高度,明了各自在分局中的座标,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和身先士卒的意识,带头执行好分局各项决策,确切把握工作意图,真正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其先锋导向作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强烈氛围,推动整个分局全面、健康发展。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是我们税收工作的基本要求。分局班子成员首先做到严于律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以高尚的道德升华自己,以严格的法律约束自己,一定要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要以身作则,模范地遵纪守法,要慎重交友,擦亮眼睛,不被假象所迷惑,不被“糖衣炮弹”所击中,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表率。同时严格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廉洁、加强修养、增强素质、完善自我等,对那些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和不正之风坚决予以纠正和查处,促进
免费
分享
创新
依法行政、依率计征,以实际行动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国税干部平时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牢记宗旨,执政为民;恪尽职守,敢于负责;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廉洁自律,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身体力行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整个税收事业中去,才能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税收工作的新跨越。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 篇10
通过《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的学习,我明确了当前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现状以及职业压力带给教师的影响;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压力从何而来;掌握了教师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理调适等有关知识。
作为现代教师,教师自己也应该学会调整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去适应社会大变革。如:学会积极地想问题;学会给自己照镜子;正确补偿自己;进行自我调节等,以减少压抑,达到“乐而忘忧”的目的,获得心理上的解脱和疏导,以解除由于心理遭受创伤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我认为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不断的了解认识自己的心理,一旦发现自己存在不良的情绪,要及时进行调适。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保健,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损伤,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调适自己的心理:
首先,必须遵守生活秩序,按时上下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形成稳定规律的生活。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做有意义的活动。对待他人的态度要热情。教师尤其是对于学生更要亲切热情,与同事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为人师表,就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注重自己的仪态与服装。仪态就是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冷静宽宏大度,不能冲动。
其次,从自己做起,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第四部分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指导 篇11
李钟山
一、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特点
(一)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相适应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习指导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方法贯通于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授学生以鱼的同时授以“渔”。
(二)开发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学习活动不仅要有良好的认知能力(以智力条件为基础和前提),还要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即非智力因素作为动力来维持和强化学习行为)。因此,中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一是要有智力开发、训练、培养的方法;二是要有学习品质的培养,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意志的激发、调节、磨炼和培养。二者不可偏废。
(三)教与学过程中有机渗透
教与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主要途径,寓学习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学习指导渗透到概念形成、理论推导和技能训练之中,教师凭借教材,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法,学生凭借教材掌握知识,学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练习和诊治,还可进行示范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于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四)突出实际操作方法的训练
学习方法是一种应用性知识,只有通过应用,将其转化为习惯或能力,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所以只有将学习活动当作是对学习方法进行实践操作的‘舞台”,才能真正掌握并学会应用它。另一方面,这是一项心智技能的培养,每项学习方法要转化为心智技能,都要有个过程(掌握学法知识→模仿→独立操作→形成技能),其间的转换要有条件,即实际进行操作练习。因此突出实际操作方法的训练,是中小学生学法指导的重要特点。
二、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示例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不胜枚举,这里仅提供部分较为常用的方法供教师参照。掌握知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阶段。
(一)获得知识阶段:一是读书,二是听课
1 阅读的技巧
(1)掌握要领的阅读法:①T型阅读法。即读书要广博通达又要专深透彻。一要博览,二要在广博的基础上,选择好方向,使用定向阅读法,围绕某一专题、某一方法、某一知识点、某一学科……找准方向,突破重点、难点,方能见成效。②筛读法。读书要选择,正如培根所说:“有的书只需浅尝即可,有的书不妨狼吞虎咽,只有少数书需要细嚼慢咽。”③进去出来法。读书首先就要能深入进去,即细嚼慢咽、反复琢磨、 圈点划句、精心批注、归纳演绎;又不断提问,试举反例,边读边思,边读边“回头”。“回头”即读完一章一节后调头回顾,在头脑中清理“思想”。突出重点,这就是深入进去,以弄清整个知识的“心、肝、脾、肺、肾”,逐步形成知识体系。这是第一步,这一步的必然结果是使书从薄到厚。第二步就是要“跳出”,又由厚到薄,即知识由粗到精、由精到深、由深到融会贯通的过程,这就是进去出来读书法。
(2)追求速度的阅读法:①“扫读”与“跳读”阅读法。拉大注视点的间距,一扫而过,或超过上、下行的内容,眼跳次数减少,可以费时不多地“读完”大量的内容,称为“跳读”。读报纸新闻、书刊目录和只需粗读或略知的内容宜用此法。这种方法可分为三类:一是标题、重点语句跳读法。抓住书中的标题,每章节前的内容摘要和章节的结论读,把全书、全章、全节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构成此书的“浓缩本”。二是首尾句跳读法。三是中心词跳读法,这种读法适合于查阅文献资料或整理已学过的材料。②超速阅读法。一要扩大视觉覆盖面,二要减少发音动作,三要加速思维运转。常用的有五种:一是点线面阅读法,又称框架法。二是默读,又称视读。三是限时读书法。四是选读法,只选读对自己真正有用的部分,牢牢记住这少而精的内容就行了。五是遮盖速读法,用一张和书大致相等的白纸遮盖已读过的一行,减少眼睛回视的时间等。③集体速读法。将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分配给集体(小组)的每个人,在一段时间后进行交流。
(3)讲究效益的阅读法:①“四结合”读书法。即:读与思结合、读与问结合、读与习结合、读与行结合,通过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俗话说“知识不过手,跟着人家走”,只有通过练习与实践才能使知识得到应用,达到指导自己学习的目的。②自主阅读法。一是要和书本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二是不能盲从作者所言。具体做法有六种:一是把书上的内容换成自己的话来说;二是按自己的思路整理书中内容;三是从各个角度去评价该书的意义;四是以书为工具,利用它来发挥自己的思想。还有两种就是“错序读法”、“锲人式读法”,即在浏览中一旦发现有自己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章节,就深入精读。③趣味阅读法。把阅读看成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以提高这一复杂智力活动的效率。 “断续阅读法”是趣味阅读法的一种,若在读书时想到其他内容的读物,你可以只管按你的愿望,去翻其他读物。
2 多重感知法
所谓多重感知法,就是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各种感知器官,对客观知识或事物同时进行感知,通过多极强化,扩大感知的范围,增加感知的深度,形成多层感知的叠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鲁迅的学习方法里就有一种叫“五到”法。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是指开口读书,读出声来;“眼到”是指仔细浏览,目光专注;“手到”是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是指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如果把眼、耳、口、脑、手都动员起来,其感知的效率会大大增强。所以,课堂听课学习中,只有多重感知,才能捕捉到全部可能的信息,最大地提高感知力。如果能养成习惯,就会终身受益无穷。
(二)巩固知识阶段:一是记忆,二是组织
1 记忆的技巧:它包括记与忆两个方面
(1)记忆的妙方。首先要有明确的识记目标,相信“我一定能记住”。其次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识记。它包括:①形象记忆法。就是在记忆时尽量多用形象思维提高记忆的效果。②首次强烈印象记忆法。利用首次感知事物的强度、精度、深度、广度等,就可以提高识记的效率。③口诀记忆法。把一些材料编成口诀,赋予其一定的形象、内容、音韵或节奏,使材料明晰、合辙、上口、便于记诵。如“标点符号歌”,三角函数中的公式口诀。④综合记忆法。根据识记材料的不同特点及学习者的记忆素质,可分别采取整体识记、分段识记或综合识记。⑤头尾记忆法。重要的内容和知识,可以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这就叫头尾记忆法。对于都需要牢记的内容,可以循环,轮换作为开头或结尾。⑥过度记忆法。即在刚好记住的时候,再多记几遍,以争取最佳的识记和保持的效果。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即保持率较高,超过150%时,则效果并不随之再显著增长。⑦交替记忆法。这里包括:A读、思、练习的不同学习方式要交替使用,口、眼、手、脑协同使用。时而背诵记忆,时而回忆记忆,时而运算记忆,时而改错记忆,时而争论记忆,时而抄写记忆,当然以眼、耳、口、手、脑协同记忆的效果最好。B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内容与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内容要交替进行,文理科要相间、穿插,使大脑不同区域的兴奋点相互转移。C学习时间要间隔,学习与休息、学习与锻炼要交替进行。D内贮记忆与外贮记忆交替。内贮记忆主要指以大脑为仓库,外贮主要指利用资料和工具书,做卡片、剪贴、摘抄进行记忆。⑧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和比喻记忆法、歌诀记忆法、韵律记忆怯、编写故事记忆法、改错记忆法都是趣味记忆法的一种。谐音记忆就是把单调枯燥的数字、公式、内容,通过谐音换成一句有意思的短语来记忆。⑨理解记忆法。俗话说:“强记不如善悟”,就是说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它是利用知识的意义,联系“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后的记忆。⑩简化记忆方法。即对识记材料的关键部分进行提炼、综合,使其成为一个或一组简明扼要的“信息符号”,以便于大脑接收、储存和提取。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条理性三个特点,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规律记忆法。分析识记材料的规律,找出知识间内容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2)记忆的诀窍。①及时复习。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从实验中发现了遗忘曲线。它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一般所学知识在一小时后遗忘55.8%,一天后遗忘66.3%,一周后遗忘74.6%,一月后遗忘78.9%。根据这个规律,所学的知识一定要及时复习。②尝试回忆法。此法就是不看材料,而是凭自己的回忆,自己先考自己,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过一次电影”,默想或默述一遍,然后再对照材料,把漏的、错的、忘的部分补记。实验证明,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效率越高,但尝试回忆必须及时。③归纳检索记忆法(或信息编码记忆法)。首先对获得的知识要进行检索、编码,然后再合理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既便于储存、保持,又便于检索应用。④小结记忆法。小结是一个由“厚”到“薄”的经过系统化、概括化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小结的方法很多,如提纲式、提要式、图表式、关系式,也可用公式加以归纳,用图像曲线加以说明。这些方法使知识既便于保持,又便于回忆。⑤记忆再生法。即使忘掉了也能通过某种线索回忆起来,这就是联想回忆法。为了使联想有效,故在形成记忆时要有意识地造成某些回忆线索。如接近联想法,自测复习记忆法,教学相长法(它是利用教别人知识的过程来巩固自己的记忆的方法),实践记忆法(利用一切机会及时把从书本上学的东西付诸实践,以加深记忆)等。
2 知识的组织过程
(1)消化。所谓“消化”就是理解,通过读书、学习、听课、思考种种环节,理解知识达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2)简化。所谓“简化”就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就是概括。即抓其纲目,以达到简化。千丝万缕必有主线,多孔之网必有纲绳,简化就是要自己动手,提纲挈领。如中学数学中的几十个面积、体积公式,可以统一为一个公式。
(3)序化。所谓“序化”就是归纳。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汇总、消化、简化,最后将学习内容组成知识序列,纳入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之中。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组合的过程,就是序化的过程。
(4)网络化。所谓“网络化”就是整理,将知识组成纵横交织的知识网络。一方面把学习中获得的大量知识、方法进行整理,达到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程序化、口诀化、结构化,实现知识的“归并”与“浓缩”;另一方面进行引申、开拓、类比、联想、归纳、整理,揭示其内在规律,进入高级境界。不断地将各种知识、信息,经过整理,归入个人的知识系统,分门别类,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逻辑顺序的排列和组合,形成知识链,各条链结成网,一旦需要就可以从一点联想到一系列有关信息,即使其中有几处淡忘,只要经过回忆,通过逻辑推理,仍会找到遗忘的部分。有时某一线路联想中断,可是过不多久,又会从另一路径,接通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挥网络化的效用。
(三)应用知识阶段
应用知识主要是独立作业,包括练习习题、作文、实验等,其关键是经过头脑的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学科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并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
1一般方法 主要包括:一是如何审题。把题目中的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搞清楚,特别是加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又准又快地解题。平时要进行系统训练,尽量用简便方法,培养心算能力,多练以便做到熟能生巧。三是如何认真检查。如数学可按解题顺序检查:题目意思是否搞错,要解决什么问题,运用什么知识,运用的方法是否对头,解题步骤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式子题用“逆运算”检查,解方程用“代入法”检查,应用题可采用“化简法”检查等。四是总结解题思路。利用联想、类比、求异等思维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2思维方式 少年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青年初期是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逻辑思维转化,并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到了青年晚期,思维发展已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可见,中小学生思维多偏于感性阶段,偏于具体事物的分析、综合。因此,其思维方法的指导必须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从动作思维、直觉思维人手,通过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其比较与分类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系统化和具体化能力。
特别强调在应用知识阶段,把解题过程中的四个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解题验证的每一过程的方法交给学生,就达到了培养和指导思维方法的作用。仅举一例。在教学生解证几何题时,总是一方面从条件分析,由已知条件又得知一些什么条件……逐步扩大可知范围;另一方面从结论综合,要求证什么……逐步推知需要证什么,扩大需证的范围,如果这两部分联系起来,则问题可证。
三、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包括“习惯”的养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一)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是中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听课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抓住课堂学习,是一切优秀中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经验。它包括:①自觉预习;②专心听讲;③细心观察;④积极思考;⑤认真记笔记。
(二)巩固记忆习惯
俗话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巩固的根本途径是复习。复习中的记忆方法已做过介绍,只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则可,它主要包括:①及时复习;②理解复习;③边读边忆;④防止干扰;⑤编织知识网络;⑥联想回忆等。
(三)解题思维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习惯,形成心智技能。解题思维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加强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①独立作业;②分析与综合;③分步思维;④逆向思维;⑤反馈检查等。
(四)总结复习提高习惯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600字10-27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08-29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07-07
2016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调适》心得体会05-16
小学生学习障碍心理辅导个案10-29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案学习调节我的情绪解读07-26
学习心理健康心得10-21
心理健康培训学习心得08-19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压力07-20
参加心理健康网络学习心得体会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