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

2024-06-08

关于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共11篇)

关于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 篇1

2016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

新员工进入公司首先将面临职场心理学习培训,对企业文化,对公司团队对公司的相关制度有所认识及了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事新员工入职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

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一

最近公司组织了一次职业心态培训课。该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受益良多。希望公司以后多点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能更好地吸收多点知识耶。

说真的,李老师讲课真幽默,容易让人听懂,尤其是在对心态的讲解,更是让我受益非浅。其实人最重要的是心态,一个人如果用积极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喔,因为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其人生道路上成长的高度。只有摆正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首先我个人认为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留得住人才,因为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只有人才留住才能使企业做活做强做大。至于心态重要的是要有职业道德,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都没有,又何谈以厂为家,以人为本和睦相处喔。其次是要有团队精神,如果公司没有团队精神,就好比一盆散沙,风过沙流散,随处飞扬。各顾各的利益。公司又谈何发展呢?只有上下团结一心,才能使一个企业做大做强。最后要有规范化的管理,我认为管理不是被管,而是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的自我约束的制度,让企业更人性化,才能使职员工更好的自主做出贡献,让企业更好的发展与壮大。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我有深刻影响的还是最后的小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充分体现了人才的重要,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正确核心领导的必要性。以及心态的必选性。说真的,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矛盾,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也有些无法消除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求其精髓,去其糟糕。才能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只有先将次要的矛盾放一放,解决主要的矛盾,这样有利于提高效率,更好的达成目标。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心态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学习力,改变了不良习惯,带来良好的用处。不过老师所说的价值观与烦恼论我并不认同。人非圣人,谁人无欲。也许只有圣人才会无欲无烦吧?我只知道是个人都会有欲望,有了欲望就会有烦恼。有了烦恼就会有压力。我们只有把压力变为动力才能有所成就。最后我要说的是快乐是自己的,没有谁抢得去,烦恼是自寻的。只有放开心怀,把不快乐的事情忘掉。每天多微笑点,烦恼自然少一点罗。

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还以为自己很年轻的我,今年刚好到了不惑之年,回首近二十的工作经历,联系这次的职业心态塑造培训,领悟颇多。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想过什么职业心态,也没有对职业心态这个词,做过什么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这次的学习,才知道好的职业心态是营养品,会滋养我们的人生。积累小自信,成就大雄心,积累小成绩,成就大事业。

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从国企到私企,总结这些工作经验,我认为不应该以个人喜好或心情作为是否好好工作的标准。要想获得自己的成功就要以一种能够被职场环境所认可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要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二、遇到没成绩的工作,遇到有难度的工作,遇到有挑战的工作,遇到要得罪人的工作我们是绕过去还是迎难而上,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决定你是否会成功的心态,虽然我们不是老板,但是我们是为自己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一次积累经验的机会,人生的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当你有了足够的经验积累,你才有可能接受更高的工作。

三、用积极和感恩的心去看待我们的工作,因为老板的投资,才有了这个企业,因为这个企业才有了我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没有企业给我们的这个舞台,没有领导安排的这些有压力的工作,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还有多大的潜力,也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一句话“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你只有喜欢你的工作,你才愿意付出努力。

四、用双赢和反省的心看待我们的团队,“鑫华的团队是高效的,鑫华的团队是优秀的”只有树立这个意识,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以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去请教,我们才会取得企业的成功,才会取得个人的成功,我们要树立“企业和员工”福祸相依的意识,没有企业就没有了工作的机会,只有企业强大才会有个人的利益。

五、服从和行动的心态,应该是现阶段也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难题,服从不是被动的执行,而是在理解领导命令的基础上,去延伸去思考然后拿出最切实可行的行动,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就没有落脚点,就没有办法执行,每项制度的推行都需要不断的改进、补充和完善。

六、很多领导现在都强调不看过程看结果,过程是曲折的,结果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达到了领导命令的效果。中层管理人员决定公司决策层意图的执行效果,好的公司必定有一个高效、团结、积极、自信的中层管理团队。

以上这篇是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心得尽在:心得体会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推荐:

职场新人礼仪之谈吐

听心理健康课有感

关于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 篇2

一、一般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依据对学习过程的研究, 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和相应学习过程的假设。加涅认为对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应加以区别, 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内部活动是学习过程, 它在外界影响下发生, 是内部活动的根源和内容。他认为当一些外在条件可以按发动、激发、维持、促进学习的内部过程的种种方式加以计划和执行时, 就是教学。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发和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一整套条件, 这样就构成了他的学习行为的八个阶段和相应的心理过程。

第一, 动机产生阶段, 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期望。学习应先有动机, 它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 利用诱因可和学习者的期望建立联系。期望是目标, 是达到目的时所得到的报酬结果或奖励。期望本身不能完成任务, 而是完成任务的动力, 它能给学习者指明方向和道路。例如, 评职称、晋升、提高自身修养等期望, 会促使成年人产生继续学习的动机。第二, 了解阶段, 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注意、选择性知觉。在动机的推动下, 先接受和学习目标有关的整个刺激物及其基本因素, 并储存在记忆中。第三, .获得阶段, 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编码、存入, 是学习的重要阶段。它对所学习的知识达到短时记忆, 并转入长时记忆。第四, 保持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记忆储存。在获得知识达到长时记忆后, 还对材料继续加工, 使之能永久保存。第五, 回忆阶段, 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检索。回忆就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按一定的要求与需要准确而又快速地重现, 它也是个信息处理、加工的过程。第六, 概括阶段, 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迁移。把学习的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归纳, 形成体系或结构, 并能把它应用到各种新的情境中, 达到灵活应用。第七, 作业阶段, 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反应。是学习者将学习付诸行动, 表现为新作业或新操作的完成。由反应来衡量学习者的成效, 又是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表现。第八, 反馈阶段, 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强化。学习者完成了新作业并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目标, 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当成人学习者通过学习, 达到了原来的目标, 期望得到了满足, 他将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二、成人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 学习动机多种多样。

一般说来, 动机的产生和发生作用是内驱力和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产生的内在推动力, 诱因是满足需要的外在刺激物。因此, 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内因和外因、内在主观需要和外在客观事物所共同制约和决定的, 不同的主观需要和外在的客观事物产生了不同的动机。

(二) 社会角色的多重性。

角色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社会身份,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下, 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全日制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角色比较简单, 在家里的子女角色和学校里的学生角色, 主要任务是学习, 几乎没有其他的社会负担。成人学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已婚且有子女, 甚至有了第三代, 且大多数是在岗人员, 他们同时扮演着学生、父母、丈夫 (妻子) 、子女、单位领导、部门主管、技术人员及劳动者等不同的社会角色, 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或管理人员的年龄往往比成人学习者要年青的多, 有的甚至是他们以前的学生或者下属, 现在却要接受他们的教育和管理, 称他们为老师。这样就会因心理角色不能及时转变而产生心理不适, 影响学习的效果。同时成人学习者社会角色的多重也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期间的具体困难与问题, 大部分成人学习者是上有老人下有孩子, 家里有家务单位有工作, 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即使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因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却不能沉下心来好好学习, 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比较突出, 心理压力较大。据统计, 业余学习形式的出勤率连50%也很难达到, 大多数学员处于为了考试合格而学习的应付状态。

(三) 有丰富的个人经验和较强的自我整合力。

心理学意义上的成年人是指那些获得了自我意识、掌握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出决定并能承担后果的人。成年人的心理较之青少年成熟, 人格、世界观基本形成,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指导性。成人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诸如脱产进修、函授学习、夜大、自考、广播电视大学、各种形式的讲习班、交流会等形式。成人教育应该强调实践学习的应用。教师要正视成人学习者不同的自我整合能力, 因势利导, 点悟点化他们已有经验并通过合理的教学, 去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这种能力。

(四) 学习内容与职业直接相关。

成人明确而具体的学习动机, 决定了他们学习内容的职业化。成人学习的目的是直接为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 他们学习的内容必然会与生计和职业联系起来, 学习者深知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及通过终身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与这些目标的相关性。往往是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能力。成人学习中还能加强学习与工作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并且在实际中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随着职业的变化、社会的变化, 学习内容往往也跟着发生变化。例如从事煤矿开采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就想学习关于采矿的新技术, 电厂的就想学习热能动力方面的知识, 部门主管想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 并随着时间的发展不继更新。

(五) 学习能力千差万别。

能力是指人成功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能力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实践等方面。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年龄、工作环境及个人经历不同, 他们学习的能力也千差万别。有的人因为工作的需要, 要学习与原来基础不同的课型知识, 由自然科学转为社会科学, 原来的基础则比较弱, 由社会学科转为学习自然科学则更加困难。一方面, 由于年龄的增加, 记忆的能力明显下降, 学习吃力。另一方面同, 由于知识更新的加快, 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 原来学习的许多基础知识都已经落后淘汰了, 有些年龄偏大的学员对于英语、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还要从零开始学习。另外, 由于现在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教学, 学生都是在老师和父母的高压之下学习的, 自学能力比较差, 而成人教育是以自学为主, 教师的任务是导学、答疑, 许多年轻学员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成人教育大都提供了书面教材、音像资料、广播电视和网上视频课件等多种学习途径, 但由于学员自学能力较差而不能有效利用这些媒体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从近年来的招生工作中发现, 成人教育生源的素质明显下降。

三、提高成人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 加强对文凭的管理, 激发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

所谓的文凭是学习者所受文化教育的一个凭证, 只是证明拥有者在某一时间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 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超高, 在该方面的能力也就超强。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念, 才有了提升、评职称、找工作等方面要与文凭挂钩的情况出现, 才有了大批为了文凭而去应付考试的成人学员。近年来, 在教育产业化错误思想的引导下, 许多培训机构唯利是图, 造成了成人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文凭的泛滥, 产生了许多有文凭而没水平的人, 使得成人教育文凭的公信力急剧下降。许多用人单位和受教育者已经认识到, 拿钱能买来文凭买不来知识和能力, 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通过认真的学习才能实现的道理。不再对文凭那么重视, 而是强调实际能力, 这将有利于成人学习者, 改变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一方面, 在对成人学习者的学力评价方面, 应实行严格的考教分离制度, 培训机构只负责教学, 学员学力水平的鉴定由国家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切实保障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质量。另一方面, 规范就业准入制度, 用资格准入证代替学历教育证书, 形成良好的就业导向, 使成人学习者由混文凭向学知识技能转变。

(二) 转变心理角色。

不同的社会场合, 人们的社会角色也不同, 不能把在单位或家里的角色带到学校课堂上来, 在课堂上成人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就是学员, 要能及时完成自己心理角色的转变, 克服角色不适造成的心理障碍。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说道:“闻道有先后学术有专攻”,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学习就是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 能在某方面作教师的, 应该在这方面有长于学员之处, 学习者就应该去虚心向老师学习, 不要顾及自己的年龄和职位。古代圣贤都能不耻下问, 我们晚辈为什么还放不下架子呢!

(三)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由于成人学习者比儿童青少年有较强的自主性, 目标更明确具体, 自控能力更些。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 按计划执行下去, 不要轻易改变计划。这样可以统筹安排时间, 有效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因为某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学习者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在制订计划时要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 规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及达到具体目标的时间和方法。这有助于成人学习者获取阶段性的成功喜悦, 增强其继续学习的信心。

(四) 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针对性, 符合职业化的特点。

成人学习者的目的很明确, 是为了今天的工作服务的, 学习的内容与其生计和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 成人教育的课程应采取学分制, 课程由学员自己选择, 缺什么补什么, 使老师和学员均成为课程主动的选择者而不是被动的使用者, 只要学分达到毕业的要求就可以毕业。相对于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应根据各专业特点为, 减少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 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内容。例如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内容更新周期很短, 它们最能反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 应及时更新专业课程的内容并扩大信息量, 减少必修课的比例, 扩大选修课的范围, 及时补充更新鲜、更先进的课程内容。

(五)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 成人教育老师在对成人学习者进行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传授时, 加强对学员学习方法的传授, 不但教会他们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员自己学会学习。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 提高学员的记忆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维习惯, 提高学习的效果。其次, 鼓励成人学习者进行合作学习。学员通过讨论、互相提问等方法, 加强互动, 取长补短, 形成知识的群化、融合和共享, 达到1+1>2的效果, 提高学习的效率。再次, 加强成人学习策略培养。成人学习来说, 独立性更强, 更具有批判性的思维,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反思其已经习得内容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因此, 要培养成人的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识能力, 鼓励其运用自我意识和意志力量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 以培养其合理管理、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再次, 协助成人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提高自我效能感。成功的学习经验有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心理资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篇3

根据高中文科班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的学习成绩(按总分150分)及平时的学习表现,我把他们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成绩在40分以下的学生.

这类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强,热情不高.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上课时头抬得很高,眼睛也瞪得很大,给人一种学习很努力的样子,事实上不然,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讲,大脑中就没有学习,而是在想着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例如,回顾昨天在家看过的电视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昨天打的很过瘾的那场球,或者前几天与同学间闹的一点小矛盾,等等.而有些学生头一低,拿一本课外书在津津有味地看,或做一些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不好,甚至说很差,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一直赶不上,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逻辑性强,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了厌倦心理,把课堂学习当成了应付差事,想着反正我也学不会,那我干脆就不学,破罐子破摔,或者只学一点点.在考试时,瞅准机会看看其他同学的答案,实在不行的话,就凭着仅有的一点家底蒙几个.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对于这部分学生,我认为首先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具体的方法就是教师多找他们谈谈心,先解决他们对数学产生的厌倦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只要下工夫,没有做不到的事.然后,让他们多回忆一些自己以前做过的那些成功的事情,让他们自信起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还是有希望学好的,并且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教师应该多督促他们,有计划地给他们布置一些符合实际而又可行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这些学生就会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并且重视他们,时间一长,他们也就燃起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渐渐地转化为第二类学生.

第二类:成绩在40~70分之间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上课时听课也挺认真,平时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是学习却不见长进,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在40~70这个分数段徘徊.究其根源,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上课时与老师不同步.

例如,上课时老师讲着这道题,上道题它没听懂,他还在想着它,这样一节课下来,不但原来的那些题没有解决,并且新的问题障碍又产生了.

第二,不思考,光借助它山之石.

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拦路虎,遇到后,他不去主动思考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把目光转向老师或同学和参考书,最后终于得到了解决,解决了也就完事了,不再去反思,不去追究当初自己不会的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定理没记住还是内容没吃透,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去.如此下去,日积月累,感觉自己挺努力,也用心了,但是学习却没有进步,很是苦恼.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和知识构建过程.在这过程中,学习者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可以事半功倍,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何乐而不为?但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好多学生看不到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在学习上任其自然,不愿意在学习方法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这是个严重的错误认识.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纠正他们的学习方法,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有起色,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第三类:成绩在70~100分之间的学生.

此类学生在学习方面基本上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并且也能够做到位,但是为什么在成绩上却不能有更大的突破呢?细细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

课上听老师讲课能听懂,思维也能跟着老师走,课下温习或预习所学知识也都非常顺手到位,但是大部分学生很少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同样的题,听懂看懂是一回事,但是真正做起来又是一回事.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次月考中,我们明确告诉学生我们这次考试的内容全是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感觉这样考试下来学生成绩应该比较理想.事实上,却完全相反,除了个别学生的成绩满意外,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先不说课后的习题,就光书中的例题,做全对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不是丢这就是少那.

第二,浮躁,沉不下心.

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学得不错,遇见一道题,看几眼,不细细思考,便匆忙下笔,导致解题出错.还有些学生做题时,贪多求快,不求准确率,感觉题做得越多越好,囫囵吞枣,往往一张卷子写得很满,但是得分率却很低.

对于此类学生,解决的办法是强制性地要求他们,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多少题,得多少分,如果达不到,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放慢速度,学会细心,做的题步骤才会全面,学到的知识才会牢固精确,考试时成绩才能提上去.我曾经对部分学生做过这样的实验,的确很有效.

第四类:成绩在100~120分之间的学生.

这类学生一般情况下基础比较扎实,平时学习也很主动.缺点就是中档的题基本上都会做,并且能够做到位,但是对于稍微难一点的或者难一点的题,往往失分较多,以至于成绩不能产生质的飞跃.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存在着思维定式,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第二,缺乏充分的交流、讨论,没有新方法的创新,突破.

第三,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在于教师,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引导、鼓励,引用讨论启发式教学,逐渐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及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学生,学生应该多反思、多比较、多总结,从中体会到题意的精华所在,并记录下来,并且还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信心.

事实上,上面四类学生的分法也不是绝对的,他们有时是彼此交叉的.我相信只要学生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学习,而教师又能充分考虑到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因素,并且及时地、正确地处理好它们,那么师生双方就一定能够共同进步,达到双赢的目的.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第一次上课我并没有认真听,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说为什么选这门课、以及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会让我们学到什么。偶尔听老师的几句话,感觉到确实有道理蕴藏其中,有些道理确实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随着上课的次数的增加,我们懂得了更多关于身心健康的知识。拥有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对成长有着极大的重要性。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抱怨是没有用的,唯一的用处只会让这种消极的情绪蔓延、传播,而对于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身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大学生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面对的问题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的人际交往的问题等等。通过这门课,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问题即便无法解决问题,但至少我们能过的舒适点,拥有积极的心理。

其实这个学期的压力还是挺大的,要考四级、考会从、考国二。考试一个接一个,让人感觉很累。所以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让我知道更多的方法去缓解压力以及如何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来临的考试。例如,每天早上起来照镜子时给自己一个微笑,笑着对自己说我可以的,这对一天都保持一种好的心态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一天中都给自己学习的动力。生活、学习都不会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如意,偶尔还是会有难过、伤心的时候以及某一时刻会有一种特别不想学习的念头。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给自己放个小假,坐在宿舍看个电影什么的。要想全身心的放松自己,就必须痛痛快快的看电影,而不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想着:哎呀,我的什么作业还没有完成。这样根本就达不到放松的效果。所以,该放松的时候就尽情的放松,该学习的时候就认认真真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我也深深的记得这种方法,记得快考会从的时候,有一个周末真的是不想复习了,感觉自己天天都是看这几本书真的好累。于是我就给自己放了假,那个周末都没有复习,在宿舍看电影,还有和朋友去逛街买东西,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好多。下周也有新心情,和学习的动力了。所以,每当我们感觉压抑或是特别不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而是放松放松自己,以便接下来更好的学习。

所谓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美,进而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主张心人们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去面对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使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人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本-沙哈尔说,“越来越多的人想解决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好像并不是幸福――人们开始在积极心理学中寻找答案。”我觉得幸福才应是最大的财富------拥有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和有着良好的身体状态来体验生活,而金钱或声望并不是用来衡量生命的标准。然而很多人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和利、追求金钱,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有些人以牺牲别人的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利益。从我学习积极心理学后,我看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我发现原来幸福就在我的身边,却常常视而不见;比如家人一句温暖的问候,那也是一种幸福。原来幸福就在于能掌握的积极心理力量;原来心理的力量可以‘练习’,而很多人却习惯于无助;原来人有无限的潜能,却自己不知道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积极心理学有热切需求,这是因为人们开始想变得更快乐、更幸福,想更多了解自己,更多了解别人,改善我们的生活。所谓积极心理学,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幸福感,让我们更幸福。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职场心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从国企到私企,总结这些工作经验,我认为不应该以个人喜好或心情作为是否好好工作的标准。要想获得自己的成功就要以一种能够被职场环境所认可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要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二、遇到没成绩的工作,遇到有难度的工作,遇到有挑战的工作,遇到要得罪人的工作我们是绕过去还是迎难而上,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决定你是否会成功的心态,虽然我们不是老板,但是我们是为自己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一次积累经验的机会,人生的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当你有了足够的经验积累,你才有可能接受更高的工作。

三、用积极和感恩的心去看待我们的工作,因为老板的投资,才有了这个企业,因为这个企业才有了我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没有企业给我们的这个舞台,没有领导安排的这些有压力的工作,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还有多大的潜力,也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一句话“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你只有喜欢你的工作,你才愿意付出努力。

四、用双赢和反省的心看待我们的团队,“鑫华的团队是高效的,鑫华的团队是优秀的”只有树立这个意识,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以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去请教,我们才会取得企业的成功,才会取得个人的成功,我们要树立“企业和员工”福祸相依的意识,没有企业就没有了工作的机会,只有企业强大才会有个人的利益。

五、服从和行动的心态,应该是现阶段也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难题,服从不是被动的执行,而是在理解领导命令的基础上,去延伸去思考然后拿出最切实可行的行动,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就没有落脚点,就没有办法执行,每项制度的推行都需要不断的改进、补充和完善。

六、很多领导现在都强调不看过程看结果,过程是曲折的,结果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达到了领导命令的效果。中层管理人员决定公司决策层意图的执行效果,好的公司必定有一个高效、团结、积极、自信的中层管理团队。

职场心理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公司组织了一次职业心态培训课。该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受益良多。希望公司以后多点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能更好地吸收多点知识耶。

说真的,李老师讲课真幽默,容易让人听懂,尤其是在对心态的讲解,更是让我受益非浅。其实人最重要的是心态,一个人如果用积极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喔,因为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其人生道路上成长的高度。只有摆正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首先我个人认为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留得住人才,因为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只有人才留住才能使企业做活做强做大。至于心态重要的是要有职业道德,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都没有,又何谈以厂为家,以人为本和睦相处喔。其次是要有团队精神,如果公司没有团队精神,就好比一盆散沙,风过沙流散,随处飞扬。各顾各的利益。公司又谈何发展呢?只有上下团结一心,才能使一个企业做大做强。最后要有规范化的管理,我认为管理不是被管,而是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的自我约束的制度,让企业更人性化,才能使职员工更好的自主做出贡献,让企业更好的发展与壮大。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我有深刻影响的还是最后的小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充分体现了人才的重要,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正确核心领导的必要性。以及心态的必选性。说真的,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矛盾,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也有些无法消除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求其精髓,去其糟糕。才能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只有先将次要的矛盾放一放,解决主要的矛盾,这样有利于提高效率,更好的达成目标。

浅谈学习职场日语的心得 篇6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不断加深,日语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语是与人沟通的桥梁,是提高工作能力的工具,是国际交往的纽带。因此,学习日语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作为日语学习的爱好者,通过多年的日语学习,以及在合资企业的锻炼,在学习日语方面总结了一些个人的经验和心得,希望与想要学习或正在学习日语的朋友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前人的总结真是沉淀的精华,日语的学习,听、说、读、写缺一不可。所以,我将从这四个方面逐一介绍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

一、听。

听到悦耳的声音,你会感到心旷神怡,听到厮杀的怒吼,你会感到生灵涂炭,听到家人的问候,你会感到亲情犹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明白和感受到它真实的意义。因此,能懂得别人要表达的想法才是听的目的。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提高的速度也很慢,所以,初学者一定要有信心,有耐力,坚持不懈的学习下去。

第一,听一些语速较慢,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日文对话,特别要找一些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练习,培养大脑对词,对句子的敏感度。第二,要从句子起步,不要从单词开始。听日文对话时,重要的是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单词的叠加。一个单词有很多种的解释,但在句子中,它的解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听到句子后,大脑要迅速的作出反应,把单词正确的含义回归到句子中去。句子才是我们练习听力的最小单位。第三,听的内容要有所倾向。根据不同的人群,学习日语的倾向性是不同的。如:医生学习医学用语,企业职员要学习商务用语,技术人员要学习专业术语等等。在有倾向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学习内容的共性。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谈论生活的琐事,因此,听生活片段对白将是我们练习听力的重点。

一、起初,我们都买一些磁带听一些课本和文章来练习。对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好的方式去理解课本,但对于学以致用的学习者来说,这种方式提高听力能力并不明显,而且效果一般。

二、听日文歌曲。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种学习日语的最佳方式。在听歌曲的时候,大家要注意歌曲中断句的处理和语音的准确度,做到心中有竹。

三、看日文电影或电视剧。大多数的影片都很贴近生活,因此,要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这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我建议看电影或电视剧时,先看中、日文字幕对照的版本,之后,再看日文字幕的版本,最后看无字幕的版本。千万不要依赖中文字幕,否则,学习的效果不好,提高的幅度也不大。

二、说

说是提高日语能力的最好途径。初学者一般都不敢说,究其原因,我认为只有两点。一是害怕。害怕自己丢面子,害怕自己说错,害怕与人沟通。二是紧张,没自信,不知道如何处理语言的转换。其实,根本不用想得太多。学习日语,对个人来说是在进步,刚说时语法错误百出,人称代词张冠李戴,没关系,这是一个学习者进步中的一个必须经过的脚印。另外,经常与人交谈,就会消除你的紧张心理,增强自信,语言转换的技巧也就水到渠成了。学习方法。

一、找一些日常用语练习。如:初次见面、告别、谈天气等等。这是练习的基础。

二、实践。不要总是自己和自己说,或对着石头说,强烈建议走到人群中去。实践的过程很重要,它能克服人的心理障碍,提高语速,增强语感,最终达到随心所欲说日语。

三、找一些文章来读。一定要大声的读,语速由慢变快。这种方法我试过,很有效果。

学习方式。其一,参加培训班。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只是对刚入门或初学者来说是很有用的,但锻炼的机会并不多,因人而异。其二,去到有说日语的地方,进入说日语的氛围。如,日语角,外国人较多的地方。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你可以和他们谈论任何事情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在谈论的过程中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其三,可以交一些日本朋友,经常和他们谈心、谈工作、谈生活,这样你可以很快,而且很准确的了解他们国家的文化、生活背景。

三、读。此处的读,并非朗读,而是阅读。如何从无数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正确的理解这些信息呢?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阅读能力,迅速高效的抓住主题,筛选有用的信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学习方法。阅读不能像“听”、“说”那样去繁就简。它涉及的范围广,领域多,句子的构成有时也相当复杂。我们可以把阅读的文章进行分类,如军事、地理、历史、科技、医疗、体育、音乐等等。但并不是一类一类的阅读,而是同时读几种不同类型的文章。这样做不会使自己感到厌倦,并且能有时间和心情去揣摩其中的术语和句式。

学习方式。第一。我们可以订阅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或报刊。一份足够,不要太多。第二,游览日文网站,如NHK新闻网,网站上都是最新的新闻,容易看懂,并且涉猎的领域也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第三,阅读日文名著。但这种方式只适合少数人,我个人认为,在这些名著中,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有些句子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它有历史的局限性。如果对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有时会误导你的理解。它只能作为辅助阅读资料。

四、写。

写是体现一个人日语水平的重要尺度。从简单意义上讲,只要别人能看明白就可以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仅要让人看明白,还要言简意赅,文章浑然一体,有血、有肉、有骨架,并赋予其灵魂。写的重要性在于信息的传达。

学习方法。可以将各种文章分类,逐一击破。从工作的角度上,我们可以从商务信函、技术交流、生产通知开始,然后再去写一些叙事、议论等创作性的文章。

学习方式。其一,找一些典型的范例进行模仿。不要求写的太多,只要说明白一件事,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其二,可以找一些笔友,互相指正,互相学习。往往别人找出的问题才能引起自己的注意和重视。其三,找一些有写作风格的文章,积累沉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关于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 篇7

一、研究对象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 共有39个教育班, 在校生有1270人, 2009年新生为460人。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时间

2009年9月—2009年12月。

(二) 实验对象

全体2009级新生。

(三) 实验方法

以自然实验法为主, 辅之以测量法、个案法。

(四) 实验因子

1. 开设心理辅导课

针对大一新生我们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 以谈话法、目标教学法的形式进行讲解。课堂结构是“激兴、自学、研讨、明理、导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通过讨论, 学生将心里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 认识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并懂得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道理。在心理辅导课中, 教师引导督促学生按每课的自我训练要求去做, 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2. 设立“海内寸知己”QQ平台

我们设立了“海内寸知己”QQ平台让学生随时把心中的苦闷写出来, 将请心理咨询教师每周二、四午后进行心理咨询, 咨询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然后逐个填表登记, 确定谈话内容、时间和形式。谈话后还要进行跟踪调查, 检查结果。

3. 建立“个案卡”对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根据军训期间对大一新生所进行的SCL-90测量的结果, 确定班级中心理素质较好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 建立“个案卡”, 进行个案研究。我们通过“个案卡”对学生家庭情况、家长的基本素质、家庭教育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重点对学生的个性、爱好、心理障碍原因进行追踪、记载、分析。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个案研究的专门训练, 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 利用校内的宣传栏开办心理健康专栏

利用这个实验过程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心理健康、心理自助方面的书籍、电影和图片等, 以丰富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助能力。

5. 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拓展训练

进行如“天使在行动”等赞美式训练;“人生五样”的人生价值的探讨, 使学生一步一步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抽椅子”、“心有千千结”的团体合作训练, 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更快地融入到这个新的集体中来。

(五) 实验工具

本实验采用代表心理健康正向因子的“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代表心理健康负向因子的“抑郁”、“焦虑”的自评量表作为测量高职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根据王登峰、黄希庭的研究得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自我和谐量表所揭示的问题尤其是其中不和谐因子揭示的问题正是反映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基础, 可以解释问题的原因, 可以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因而自我和谐量表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普查的工具之一, 也可以用作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定的工具之一。总体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核心, 根据以往的研究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抑郁与焦虑一直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指标。

三、结果分析

(一) 高职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和总体幸福感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后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高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其中, 在刻板性上, 实验后的大一新生显著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 但结果不显著;灵活性因子得分是分数越低越灵活, 在灵活性上, 实验后大一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实验前大一新生的得分, 但结果不显著。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后大一新生显著高于实验前大一新生, 但差异不显著。

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 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 是成长道路的新起点, 是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全新的环境使他们易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他们甚至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 使得他们自我产生不和谐状态, 幸福感下降, 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的一年级学生, 从生理角度看, 青春期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 往往兴奋占有优势;性生理已经成熟, 而性心理尚未成熟, 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实, 导致他们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出现自我不和谐的心理状态, 幸福感下降。二是, 随着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 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有所增长, 思维上更成熟, 认知上更易变通, 同时应对方式上更积极, 根据李昊等人的研究“积极应对对自我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自我灵活性增强, 这都使他们对自己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过程的理解、控制和调节增强, 更能理解生理上的变化, 具有更合理的性观念、更健康的性意识;能够对新环境尽快地适应, 具有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学习活动更有兴趣, 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等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 包括学习的动力性、计划性和方法等, 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趋于缓和, 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自我和谐程度较高, 总体幸福感较高。

(二) 高职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焦虑和抑郁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后的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

高职大一新生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门要经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过渡期, 面临全新的环境, 如由熟悉的校园环境过渡到生疏的校园环境, 由家庭照顾依赖父母过渡到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 由相对封闭的高中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 其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较大, 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 这些变化会使大部分新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心理对父母依赖程度较深, 在人际交往方面一时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造成人际冲突与焦虑。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 或如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 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 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 同时大一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因此在处理各种问题时, 较易引起心理的矛盾与冲突, 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 这些问题都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而陷入精神苦闷、焦虑和抑郁。经过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 实验后的大一新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 焦虑抑郁情况较少, 心理健康程度较高。

四、教育建议

(一) 高职院校应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

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综合素质低的特点, 在新生入学开始, 就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 通过给新生讲解学校的历史、优势学科、建设历程, 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环境, 了解学校, 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避免陷入网络中无法自拔。

(二) 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大力支持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具体咨询、指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工作。二是投入专款, 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三是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 以兼职为主体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四是建立三级防护, 主动干预机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问题防预机制, 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造成非正常事故的发生, 保证每个高职生健康成长。

(三) 努力营造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环境 (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的建设, 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首先, 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 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 思想得到提高, 意志得到磨练,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

(四) 建立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是加强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大一的新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仍摆脱不了中学的模式, 依赖性、被动性较强, 对教师寄予的期望很高, 常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为其解决一些入校所遇到的问题, 告诉他们一些人生真谛。但是, 一部分教师往往忽视新生的心理特点, 只教书而不考虑育人的职责。表现是上课匆匆来, 下课匆匆去, 与学生缺乏沟通。因此, 学生对教师所抱期望不大, 上课只是听讲。高职院校必须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擅长循循善诱的教师, 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大一。二是配备负责任的辅导员或班导师。高职院校班导师和辅导员与中学班主任有所不同, 其责任较中学班主任更重。他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而有要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这要求给新生所配备的辅导员或班导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广博的爱心和工作的热情。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数据得出:大一新生进行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学习适应的能力, 可以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威廉, 布里奇斯.转变.机械工业出版社:12-15.

[2]毛灿月等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45-56.

[3]黄希庭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126-145.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05-214.

[5]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1999:314-317.

[6]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1994:83-86.

[7]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1999:235-236.

[8]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1999:194-195.

[9]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 2006增刊.

[10]陈继红.高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初探.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6, 12.

[11]李昊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8) .

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心理调整 篇8

我怎么变得不会和人打交道了?

穗君和老公、孩子一起生活了五年后开始重返职场。她最大的障碍是不知道如何与同事、老板相处。比如,除了工作以外,她不知道还可以和老板或同事聊些什么:同事们一起出去玩时,她总感到不自在,没有安全感,举手投足这些最简单的动作做得都很僵硬。对于办公室里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她都一概以沉默对付了之,因为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她回想自己在家时是多么快乐的主妇,和儿子、老公在一起,她完全不是这副样子。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说,这是因为长期和家人呆在一起,缺乏社交活动的结果。许多居家女性只知道如何与家人打交道,和同事、老板相处对她们来讲是一门新功课。虽然这只是不适应的问题,但如果不多加小心,也会使你在公司被人际关系所累。

专家建议

1观察。在学习一门新课程时,先察言观色是必要的。重返社会的女性自以为年龄带来的经验有助于帮她们认识不同的人,其实在家待的时间太久,多少会与现代的办公室文化有所脱节。

2保持你的热情与活力。你和家人在一起时的热情与活力可以保留到工作中,让同事和老板感受到你快乐活力的一面,他们会觉得你很自信,放心把工作交给你。

3与时俱进的生活态度。现在社会瞬息万变,不要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随时随地接受和学习新事物,多了解下现在的流行时尚,很快你就会与很多女同事找到共同的话题了,

我为什么适应不了紧张的工作节奏?

佩红曾经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因为一直觉得压力很大,老公的薪水又足以让家人过得舒舒服服,佩红就在家里过了两年“修身养性”的日子。当她决定重返职场时,她觉得有点不对劲。比如,尽管她觉得自己在很认真很努力地做事情,老板仍觉得她工作不够努力。同事也觉得她有点懒,甚至还有人对她曾经的工作经历提出了怀疑,佩红觉得很困惑,她问心无愧地说自己每天手忙脚乱,可总觉得跟不上大家的节奏。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分析说,佩红的这种情形属于生活节奏紊乱,因为人都有自己习惯的生活节奏,这是长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了,但生活节奏却不是瞬间可以改变的。对于长期居家突然重返职场的女性来说,她们常常以喝下午茶的心情来对待工作,这是很要不得的。一旦你选择了重返办公室,你整个心情和思维的节奏都要加快一档。

专家建议

1自我暗示:我在上班,我需要快,尽快完成手头的工作

2改变悠闲做派:一进八办公室就要收拾好悠闲的心态,端坐在电脑前容易让人保持紧张的工作状态。

3多找些事情做:如果你觉得一时不能快起来,那不妨多要求一些工作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你调整到快速档上,而且可以给老板留下好印象。

我怎么总是有些情绪化?

淑娴因为生孩子,在家呆了一年时间。在重返职场时,同事觉得她容易感情用事。比如,大家在聊个很悲伤的话题时,淑娴一下子就会想到很远,对人生无常很感慨,觉得人生很没意思,对工作也提不起劲,因此影响了工作的进度,淑娴也觉得自己有些情绪化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认为,女性闲赋在家时爱看电视肥皂剧,感情丰富多变的肥皂剧以及太多的闲暇时光容易让女人变得感性,想事情从心出发,不经大脑。而办公室里需要理性的职员,需要事事用到脑子,如果说,居家让女人的心灵在安静中感受了太丰富的东西,重返职场时,需要女人用大脑去解决很多问题。你需要的不是感慨而是智慧。

专家建议

1多想几个为什么、不要就事论事,更不要带着感情色彩分析工作中的事情,你需要多想几个为什么,分析能让你及时跳出情绪的干扰。

2保持冷静,无论是狂喜还是郁闷时都不妨多问自己一句:“你现在冷静吗?”不冷静的时候不要随便做出决定

3中庸之道。用脑做事的人从不会追求极罕,这是感情用事的人常犯的错误,如果一时看不清局面,你可以把自己放在退可防进可攻的中庸之地

我为什么越来越经受不了挫折?

丽雯产后一年上班,以前那个干练精明的职业女性不见了,很多新的工作不知道如何上手,最糟糕的是同事们也经常对她的工作提出意见,她感到烦恼极了,心里在打退堂鼓,这份工作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

案例分析

丽雯遇到的麻烦是不知道如何对待挫折。家庭主妇是个安稳的生活,不受挑战,不受冲击,只有两三个人会对你的辛苦工作作出评价。而在社会里,你时刻被无数双眼睛观察着,被无数只嘴巴评价着。不友好的评论随时会钻到你的耳朵里,听起来的确很生气、很委屈。但是,你如何应对呢?

专家建议

1冷静。去洗手间里对着镜子冷静20分钟,你的怒气就会消解大半儿了

2不要有什么事情马上打电话给老公许多刚走出家庭的女性习惯什么事都马上抓起手机电老公如果他手上正有急事要处理,不能陪你,只会为你的心情火上浇油。

3多念几遍“退一步海阔天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你要明白,同事不会像家人那样体谅你,他们这样做可能会令你难受,但没有人有义务要特别照顾你的情绪。

职场魅力提升学习心得 篇9

在一堂培训课上,主持人往一个大瓶子里装满珍珠,问:“满了吗?”大家回答:“满了。”主持人捧来两捧细沙倒进品瓶子,又问:“这回满了吗?”答:“这回真的满了。”主持人又倒进了一大杯水。主持人继续问:“如果我们改变次序,先装入沙子和水,最后装珍珠,还装得进去这么多吗?”

如果区分不清什么是你生命中的珍珠,如果没有第一时间装进珍珠,而让沙子和水挤占了珍珠的空间,到头来瓶中内涵的价值当然大打折扣。所以,追本溯源,心态和思维模式的调整才是获得高效人生的终极突破,把时间和精力坚决地奉献给真正重要地事情,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然后为之奋力一博,才是获得效率和成功的核心要义。

我想说,想要高效的朋友们,手脚别那么麻利,人别那么勤快!别一听到指令就象离弦的箭一样射出去!要学会先动脑筋后动手(甚至不动手),这是所有效率秘笈的基本功,也是最难练成的入门心法。那些忙忙碌碌却不知所以然的人们往往就庸庸碌碌,要跳出瞎忙的迷宫,必须有智慧去取舍,有定力去坚持。

只做真正重要的事。一个高效人士必须致力于改变自己救火队的处境,不要总是把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放在重要且紧急的事后面。总是应急的人难有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所有的事都要放在最重要的大目标下去衡量而不是之看火烧眉毛的眼前。

只做必须自己做的事。高人交给我一件法宝叫“扪心三问”,做每件事前先问自己3个问题:这件事必须做吗?必须现在做吗?必须我来做吗?如果一问回答就是否定的,那就不用做不用翻新;第一问肯定第二问否定,就拖后再做让位给目前更重要的事;前两句都是肯定但第三问否定,就授权给别人做。经过这三道筛子,剔除杂务,密密麻麻的工作清单就能初见曙光了。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我有个好朋友,极聪明但方位感极差。所以常看她打电话时滔滔不绝妙语如珠,忽然把电话往助理手里一塞:“他问路呢,你说吧。”一秒都不犹豫,她说这是节约双方的时间,真是对极了。人各有所长,发回长处比弥补短处容易得多,也更出效率。

要当好教练。作为一名团队管理者,要聪明但是不要勤快,必须忍住别当千手观音,别包办代替、剥夺员工亲自成长的艰辛和乐趣,才能不耽误自己放在“主营业务”上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朋友认为自己做就是在为下属示范而不是代劳,其实是在教下属做事还是在替下属做事,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区分开了:这事今天我做了,明天下属会做了吗?如果还是不会,那就是你包办代替。

把“正确的”变成“习惯的”。是习惯而不是毅力让我们坚持得更久,效率更高。新司机区分油门和刹车得反应速度为什么比不上老司机?因为老司机用脚想,而新手用脑子想,再通过大脑去指挥脚,自然慢半拍。知易行难,知道什么是对的,和自然而然,条件反射地做对,期间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均衡高效。考大学时第一要看总分,第二要看有没有不及格的科目,有就一票否决了。所以别再让完美主义残害你的职业生涯了,尽善尽美是一种病态的极端主义,凡事八十分,绝对好过有的一百分有的不及格,把心态放平,把分寸拿捏好,真正的成功是“大我”的成功,所以从牛角尖中钻出来,多照顾照顾自己的“平均分”吧。

(其实这个原则不仅仅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试想想,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很出色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很糟糕,只为工作付出,而忽略了家人和朋友或是自己的健康,那他的工作就是满分,而其它都不及格,这样的人并不见得成功。我们在这个社会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每个觉得都发挥好,做到门门及格,能是一个好员工、好上司、好下属,同时也是一个好女儿(儿子)、好母亲(父亲)、好妻子(丈夫)、好朋友,这样我们才能从不通角度去体验这个世界,享受我们的人生。)

EAP,职场心理危机的后花园 篇10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EAP),即员工帮助计划,很多人对此还比较陌生,但这一计划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起源于美国。当时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的酗酒严重影响到个人和企业的业绩,于是有企业聘请专家来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这便是员工帮助计划的雏形。至五六十年代,随著美国社会酗酒、吸毒、家庭暴力、离婚、精神抑郁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表现,EAP扩展了其帮助的内容,从缓释工作压力、心理健康辅导、应对灾难事件、解决职业发展问题甚至戒烟、减肥等生活健康问题一并涵盖其中。

在我们遇到的案例中,印度有一家客服中心的员工流失率曾经高达90%,每天员工都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投诉,天天给人骂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当员工缺少经理的理解和支持时,心理的苦恼没办法得到疏解,只能离职。此外还有很多研究发现,大部分自杀的员工都集中在来公司的第一年,这是一个环境转换的适应期,如果遇上家庭问题、婚恋问题,再加上没有朋友的支持,自杀就成为一种解脱的办法,这时就需要EAP的协助。

不久之前,有一家50强公司与我们共同进行了一次有关工作压力的调查,全公司有6000人参加网络投票,结果在对员工认定的工作压力进行排名时,我们意外地发现,在导致工作压力的前三个主要原因中,排名第一的不是工作量过大、与老板关系不好,而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当人们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时会对职业失去兴趣,不知道上班除了赚钱还为什么。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目前很多公司把职业发展辅导也列入EAP项目中。

在我们所从事的EAP职业发展辅导中,我们正在倡导从E2E(employee-employer,雇员对雇主)到B2B(商业对商业)的职业观念。此前,我们总是听到企业在宣传家文化的理念,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员工凡事找“妈”,想著既然自己在公司工作二三十年,公司有责任有义务在自己失去工作能力后依然一路照顾下去,这就是传统的E2E,从雇员对雇主的观念。但是当今世界的变化速度是任何人始料不及的,所以不要寄望一家公司或是某个业务部门能够存续百年,社会需求在改变,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也会过时。

在EAP的辅导中,我们发现,由环境和公司的改变所引起的员工心理问题是颇为普遍的。当公司发生改变后,我们往往看到人们的心理状态分成几种。一种人抱著受害者的心态,想著我很惨,换了新老板,我没有选择的余地。第二种人则是幸存者的心态,即使留了下来也是心存侥幸,得过且过。第三种人则是适应者的心态,世界在变,公司在变,而自己只能被动地适应公司车轮的转动。

变化是不可避免的,B2B观念的推行实则是在倡导让员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员工要想明白,雇员和雇主之间关系存在的基础是因为有商业需求,一个提供服务,一个购买服务。职业发展就像驾驶风帆,员工要做的是借助于风势控制好风帆,清楚自己的目标,而不是随波逐流。如果在公司变动之后还能留下来,这时也必须清楚为什么留。有了目标,有了掌控的能力,人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克服困难。

在应用B2B的观念时,人们要注意掌握三个A。第一个是Avoid(避免),如果你不喜欢新老板、新公司,那就再去找一份工作,不要让自己在原地裹足不前。第二个是Accept(接纳),如果你不愿离开现有的环境,那就学著接纳它、适应它。第三个是Alter(改变),环境改变之时,员工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变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愿意为了拿到客户的订单而费劲心思去研究客户的需求,又为什么不能把老板也当成自己的客户,花点心思去研究自己的老板、新的环境以及周边同事的需求呢?

关于职场心理的学习心得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 员工心理资源是组织竞争优势获取的又一重要来源。众多研究表明, 员工优秀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精神状态, 积极的态度等心理资源是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源泉。因此, 如何获得、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王雁飞等, 2005;2007) 。但现实情况却是: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新事物层出不穷,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数字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 新人辈出, 生存环境的恶化, 林林总总的诱惑和选择, 对职业发展和企业前景的疑惑, 未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等, 这一切都使企业员工的心理亚健康, 心理不健康现象越来越突出。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对员工本人带来痛苦甚至伤害, 也会对组织变革目标的实现带来阻碍, 严重时出现的危机事件甚至会对企业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西方企业普遍实施的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system, OPHPS) 由于在提高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生活质量,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方面所发挥的显著作用, 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1 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企业注意到员工的酗酒、吸毒和其他一些药物滥用问题会影响员工和企业的绩效, 于是一些企业开始聘请专家帮助员工解决这些个人问题, 这就是职场心理健康促进实践的开始。与此同时, 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上关于健康概念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身体健康层面, 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很显然, 传统健康概念中没有心理健康的内容。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也改变了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随着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影响程度不断增大, 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理论界认为, 应该将传统“健康”内容从原来的身体健康扩展到心理健康。相应的, 在组织中健康促进 (health promotion) 中也应增加心理健康促进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的内容。这样, 心理健康促进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经过多年的发展, 国外职场心理健康促进服务的重点已经从最初的酗酒、滥用药物等行为矫正方面的内容发展到目前对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全面综合性服务, 呈现出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和超前性等特点, 并已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心理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综合文献研究, 我们认为职场心理健康促进主要是企业针对在职场中员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系统角度出发, 通过全面考察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 全面整合心理援助的各种资源和措施, 来促进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最终达到个人与组织双赢的目的。职场心理健康促进计划是员工援助计划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EAP) 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它不仅可以为个体提供科学完善的诊断、评估、培训、指导与咨询, 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还从个人的身 (身体) 、心 (心理) 、灵 (价值观) 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以全面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 也促进了组织的和谐发展。

2 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基础

企业员工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四方面:组织社会化理论、组织健康理论积极组织行为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

2.1 组织社会化理论

组织社会化理论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theory) 主要关注如何加快员工适应组织的进程, 以减少员工紧张、焦虑和角色冲击 (role shock) , 消除员工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现实冲击感, 加快员工适应组织的过程 (Flanagin et al., 2004) 。组织社会化理论最初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解决新进入组织员工的适应问题, 后来关注的重点扩展到组织的所有员工, 由于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的不确性, 员工的组织社会化其实也是一个连续和终身的过程。组织社会化过程不仅包括组织和员工单方向的过程, 还包括其互动和匹配的过程。通过有效的组织社会化策略, 不仅使员工具备相应知识技能, 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也帮助员工有效渡过不适应期, 有效解决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终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组织社会化理论为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研究工作提供了一般理论基础。

2.2 组织健康理论

组织健康理论 (Organizational Health theory) 认为, 组织如同人体健康一样, 也有好与不好之分, 一个健康有效的组织既既要注重内部发展能力的提升, 又能有效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而有助于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员工主观满意与客观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 (时勘等, 2007) 。可以看到, 组织健康理论强调员心理健康管理必须要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组织环境, 组织的健康管理必须要纳入到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范畴中来, 组织健康与员工健康互相依赖, 没有员工健康就没有组织健康, 员工健康是组织健康的基础, 要有效促进员工健康, 不仅需要被动反应式的EAP和压力管理, 还需要进行前瞻性的全面健康管理, 做到“防优于治, 防治结合”。这些重要的观点为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研究工作提供了直接理论基础。

2.3 积极组织行为学

积极组织行为学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B) 的理论基础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积极心理学派倡导心理学要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帮助人们走向幸福, 特别是在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美满、员工心情舒畅、公众称心如意方面做出贡献。积极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导致了积极组织行为学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的出现。积极组织行为学主要关注那些积极导向的, 能够被有效测量、开发和管理并与高绩效相关的心理资源或要素的研究和应用。后来, 积极组织行为的倡导者Seligman教授又在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 认为可以将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例如, 自我效能感 (自信) 、希望、乐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和复原力等纳入资本的范畴 (Seligman, 2002) , 这一观点极大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 并引发了大量关于心理资本的探讨 (Luthans et al., 2004) 。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 为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往的心理健康研究过多关注压力、悲伤、抑郁等负性情绪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 管理者则采取消极被动的方式予以应对。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 使研究者和管理者认识到挖掘组织中积极正向因素对促进员工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它们为组织中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为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研究和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同时, 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研究的进展也有助于拓展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可以说, 积极组织行为学为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原则。

2.4 职业健康心理学

职业健康心理学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OHP) 是在心理学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 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和美国心理学协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的观点, OHP主要研究心理学在提高工作者工作生活的品质, 保护和促进工作者的安全、健康和幸福等方面的应用。其中保护主要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尽量避免工作者暴露在危险的工作场所里, 促进主要指训练工作者掌握知识和资源来提高他们自身的健康水平以及抵抗工作环境危害的能力 (Quick et al., 2002) 。OHP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工作场所中工作者身体 (例如安全、健康) 、心理 (例如满意、幸福) 、精神 (例如成长、归属) 的平衡, 尽可能消除工作场所中威胁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例如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当的工作流程、不适合的管理方式、模糊的角色设计等) , 以达到工作者与企业双赢的目标。对于企业员工而言, OHP给他们带来的是在健康的工作场所发挥潜能, 创造卓越绩效, 对工作满足进而享受幸福人生。可以说, 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疾病、安全与心理健康等问题, 促进了个体和组织两方面的健康成长。职业健康心理学为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研究工作提供方向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3 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建构

鉴于职场中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组织有必要建构旨在促进职场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 从机制上来保证员工的心理健康促进的效果。根据心理健康的理论以及职场中心理问题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建构了一个员工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 (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到, 职场中员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四方面内容, 而职场员工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主体部分则包括七个环节。它们分别是:确定受援助者、界定援助目标、选择援助模式、获取内部资源、启动社会支持、实施援助计划和评估援助效果。现分述如下:

3.1 确定受援助者

企业员工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运作的第一步就是采取专门的测试或评估确定哪些人员是要接受心理援助的对象。按照Quick (1999) 的观点, 可以根据接受援助者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 将接受援助者分为三大类型: (1) 初级受援助者; (2) 次级受援助者; (3) 高级受援助者。企业中的心理援助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咨询、测评或介入等方式, 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受援助者, 进而采取不同类型的援助措施。这里需要提出来的是, 在许多时候, 接受援助者不仅包括接受援助者本人, 还包括与受援助者在工作、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士。

3.2 界定援助目标

在确定了接受援助对象之后, 就要确定特定层次的接受援助者, 通过心理促进系统所要达到的援助目标是什么。由于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促进的目标既可能是个体水平的, 例如, 增强职位工作能力、增加适应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生活质量;也可能是团队、组织水平的, 例如团队水平的人际关系改善, 群体凝聚力或团队精神提升, 组织水平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援助的目标不同, 援助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3.3 选择援助模式

在确定援助目标之后, 就要选择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援助模式。这一方面需要考虑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 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目前, 可供选择的援助模式有如下四种方式:

(1) 内置式

组织自行设置心理健康援助实施的专职部门, 主要由内部管理人员来兼任咨询服务工作, 必要时也会聘请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人员来协助实施健康援助。内置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 适应性好, 能够及时为企业员工提供援助服务。

(2) 综合式

这种模式与内置式的区别在于, 在企业内部成立一个专门为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援助的服务机构, 不仅配备了管理人员, 还有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综合式的优点是专业性强, 效率高, 内部协调好, 能够整合内部力量, 为企业员工和组织量身定制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促进计划。

(3) 外设式

组织将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外包, 由外部具有心理咨询和临床治疗的专业人员或机构来提供心理健康援助服务。外设式的优点在于保密性好, 专业性强, 服务周到, 能够为组织提供最新的信息与技术, 更能赢得企业员工的信任。在有些情况下, 由于救援人员的特殊身份, 不宜采用内置式来解决问题, 并非内部人员不能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 只是出于尊重企业员工的隐私要求, 才采用外设式的援助模式。

(4) 联盟式

组织内部的实施部门与外部的专业咨询机构联合行动, 共同为企业员工提供援助项目。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降低组织内部人员负担, 内外互补, 既减少组织经济支出, 提高知名度, 也能充分发挥内外部的优势。

3.4 获取内部资源

不论是哪种心理健康的服务模式, 都需要从组织内部获取各方面的资源支持。这些资源支持包括:培训系统、监督执行系统和心理援助合作系统 (例如大学、研究所、专业社团机构) 的支持, 此外, 还包括实施心理健康促进功能的服务系统的支持, 例如专业咨询的网络资源服务, 对于企业员工专门设置的心理测试和远程互动咨询互动式的心理咨询网等, 还包括必要的生理、心理训练的设备和场所。

3.5 启动社会支持

在确定来援助模式之后, 就要启动社会支持系统, 来充分利用企业员工所处社会环境的心理支持。一般来说, 对企业现有的心理健康援助的社会资源系统进行审视和评估后, 有利于制定出更为个性化的援助方案。需要启动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内容包括: (1) 组织心理健康援助的经验积累; (2) 受援助者的亲友、家庭和同事援助服务系统; (3) 组织党政工团等机构; (4) 社会和组织的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系统; (5) 社会与组织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援助系统; (6) 网络资源 (心理咨询网、就业指导网等) 等。

3.6 实施援助计划

在完成上述的五个步骤的准备工作之后, 心理健康促进系统就要为救援人员提供稳定的诊断、培训、指导与咨询, 也就是正式开始实施援助计划。具体的心理健康促进援助计划, 包括了需求评估、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和数据库的信息支持等三方面的工作。通过心理测量工具 (例如SCL-90, EPQ, MMPI等) 的使用, 对企业员工的心理状况进行测量, 发现导致企业员工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心理咨询室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心理咨询的固定场所, 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数据库主要用于建立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档案, 进行企业员工心理状况的跟踪与记录。总之, 心理健康促进系统通过专业人员的心理咨询、知识讲座和数据库等科学手段, 来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各类心理问题, 完成常态情况下和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心理援助服务工作。

3.7 评估援助效果

为了评估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服务效果, 建构效果评估反馈系统非常有必要。评估心理援助的效果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接受过促进系统帮助的人员反馈信息、其他参与促进系统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反馈信息;直接执行促进系统工作的人员的自评信息;监督机构或专家反馈的信息等等。评估部门将根据救援活动的周期, 选择特定的评估指标来收集信息, 以获得救援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系统设置必要性的证据, 此外, 对于促进系统的有效性的效标不仅来自增益效果, 也来自于减少或避免了多少损失。

4 企业员工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实施的建议

4.1 预防为主, 主动服务

企业员工在职场当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 企业应该把企业员工在工作与生活适应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在前面, 尽早进行组织干预, 不要进行“组织急救”。在保障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建构与实施不应只解决那些已经发生的问题, 而应该采取主动出击的服务, 提前预期问题的发生, 提前进行预防, 发现企业员工在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做到防患于未然。

4.2 组织主导和个人主导的职场心理健康策略相结合

在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实施的过程中, 应注意针对不同情况, 将组织主导和个人主导的职场心理健康策略结合起来, 不仅要快速有效地解决员工职场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而且还需要注意针对个体的特殊情况, 推广个别专业帮助和辅导服务, 为企业员工个人主动信息收集提供方便与平台。除此以外, 还要注意对企业员工心理行为健康与整体组织机构和谐相结合, 使他们的心理行为处在集体的互动关系之中, 以进一步促进他们职场心理健康水平的进程。

4.3 全方位的心灵关爱, 体现内外结合

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实施不仅要考虑新进组织的企业员工, 还需要考虑与他们有密切关系人员, 例如他们的上级、同事、家庭、亲属和好友等, 即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 企业外部的相关人员也要纳入考虑的范畴。职场心理健康内容设计不仅要有关于心理与行为技能方面的提升计划, 还要将其融入到企业其它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之中。同时, 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主体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员与机构, 还要结合外部的专业人员与专业机构共同来完成。企业内部的职场心理健康促进活动要更多地从简单的项目发展到系统的整体推广, 外部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则主要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4.4 不断完善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服务

一个有效的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必须以不断完善作为保障, 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有助于职场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完善工作, 这包括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设计, 严格的服务流程控制和相对准确的效果评估系统, 并能及时从服务对象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以便做到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1]王雁飞, 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 (5) :32-39.

[2]王雁飞, 朱瑜.国外员工援助计划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2) :219-226.

[3]SELIGMAN ME.Authentic happiness: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M].NewYork:Free Press, 2002.

[4]LUTHANS F, YOUSSEF C M.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4, 33 (2) :143-160.

[5]QUICK J C, MACIK-FREY, M, COOPER, G.Manageri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health:the healthy leader work[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44 (2) :189-205.

[6]时勘, 郭蕊.健康型组织建设思考[J].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 1:12-19.

[7]FLANAGAIN A J, WALDECK J H.Technology use and organiza-tional newcomer socializ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2004, 41 (2) :137-165.

[8]QUICK J C, TETRICK L E.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J].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2002.

上一篇:参观学校交流学习心得下一篇:《祭父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