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摩羯座的职场哲学

2024-10-25

关于摩羯座的职场哲学(精选8篇)

关于摩羯座的职场哲学 篇1

他们对于权势和金钱具有无人能及的野心,所以会把全副心力都放在追求这些利益上

摩羯座的人对于工作非常务实和执着,因为他们对于权势和金钱具有无人能及的野心,所以会把全副心力都放在追求这些利益上。不过他们不会为此采取投机取巧的手段,而是一步一脚印的慢慢走向终点,所以表面上看来只是老实朴素的工作狂而已。

他们相信人生就是不断的追求远大的理想,但并不是好斗的个人主义者,也不会做些遥不可及的梦。他们的理想是竭尽所能透过实际的工作追求成功,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也要以坚强的毅力加以克服。

就像努力爬上陡坡上的山羊一样,他们固执强悍、生命力强、耐力十足、坚忍不拔、相信最后一定可以吃到山上的青草。(完)

关于摩羯座的职场哲学 篇2

象格一世, 切换一生。哲学融合的本质是思维方式的融合, 我称之为“融合思维”。当我完成了我的六篇哲学论文之后, 我开始思考我的“哲学模式”, 继而创立属于自我的哲学~~“G哲学”。“G哲学”创立的过程是我探索哲学融合的过程;我人生的“哲学轨迹”就是“G哲学”诞生的轨迹, 哲学与人二者是相应的、一致的。

我的“童年哲学”。我从天真无邪的眼睛里观察与感受“我的世界”, 太阳去哪里了?山的那边有什么?太阳没有脚也会“走路”?风刮向什么地方?童谣中唱:天没边儿, 河没头儿, 小孩长大是老头儿……是真的吗?我和母亲一同去外婆家, 在那月光的夏夜里, 我独自望着月亮想:天上就这么一个月亮吗?我的故乡也有这个月亮吗?我的伙伴在干啥?还有那秋风中的红叶在夕阳西下时给予我的美好的想象……后来我把它升华为:风流何方?光移何处?我用一首诗歌来表达我的“童年哲学”, 题目是《梦见外婆》:童年外婆家, 红叶夕阳下。痴迷月色美, 母亲把手拉。故乡月最明, 花香落谁家?梦忆千百年, 我心即佛法。

我的“少年哲学”。我的少年是从读书、“我性”的初醒与对“死”的思考中走来, 除了感受四季的变化、日月的轮回、我的故乡……之外, 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意识到自己与自己生存的环境。开始不满足已经了解的事物, 思考远方、蓝天、明月、古代与未来。希望从书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自觉的、独立的读书成为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成为我少年的习惯。走进新华书店看到那琳琅满目的书籍, 就想如何让它们囊括在自己的心中。那时候就有一种幻想:要是把这么多的书变成孙悟空的“金箍棒”多好啊, 这个幻想一直伴随着我。

在秋季的故乡里, 我的曾祖父悠闲自在的躺在玉米的秸秆上面晒太阳, 我静静的、静静的看着他带着黑斑的、岁月的脸庞。我想:他在数年后就会离开我去另外一个世界, 我再也看不到他今天的形象, 我也会再不到100年的时候离开我的故乡。人不死该多好啊?人怎么才能不死?难道古人就没有这样想?在孔子的时代为啥孔子的名字今天的人们还记起, 而他同时代的那么多的人都被遗忘?是什么原因呢?如何也象孔子一样?……。读书、“我性”的初醒与对“死”的思考成为我“少年哲学”的主题思想。

我的“青年哲学”。我的青年是叛逆的、风雨的、自学的、无奈的、实践的与创造的, 我的哲学思想在我的青年时代创立。在我上高中的时候, 我对哲学课本上“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提出质疑, 理由是:没有谁能说明白“整个世界”。“我性”凸显出来, 强调自我的独立思考。这个时期尤其喜欢哲学, 自觉的、大量的阅读与哲学有关的书籍, 对理性的热爱非常执着。无论是在许昌卫校学习医学理论的时光还是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眼科的岁月, 只要有剩余的时间就去新华书店的哲学书架旁阅读哲学。当时没有钱买书只有站立着、急速的、靠超强的记忆力大量的“储存”, 然后回到住处做记录, 这已经成为了我的“哲学积淀”。

由于我拒绝了人家提出的婚姻而受到刁难, 我无奈之下开始了自己医学的创业历程。在没有“老师”、经济匮乏的客观条件下怎么办?我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苦恼着、纠结着、酝酿着, 我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理论的指导, 我不能总是在艰难的黑夜里前行。创造, 唯有创造才是走出困惑与无奈的途径和法宝。我把哲学与医学实践放在一起思考, “易平思维”最初的原形是:马克思哲学+《孙子兵法》+自我的医学实践。随着医学临床实践的深入与对哲学理论的探讨, 最初的模式变换为:马克思哲学+《周易全解》+自我的医学实践。我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周易全解》, 尤其是“象”和“乾坤”的思考, “易平思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孕育创生的。

我于1999年8月10日带着我已经成熟的“易平思维”专程前往吉林大学拜见《周易全解》的作者~~金景芳先生与吕绍纲老师, 我的“易平思维”首次得到吕绍纲老师的肯定。我也因此而感到一丝宽慰, 但让“易平思维”的论文完成与发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一边研究理论一边医学实践, 二者相互印证。让我欣喜若狂的是我遇到了恩师高清海先生与尊师王树人先生, 对于一个自学青年来讲遇到自己的恩师是非常庆幸的一件事情。在研读了《高清海哲学文存》和《回归原创之思》之后, 我自信的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哲学论文:《关于哲学中“易平思维”的探讨》。我在医学实践中从此有了自己的思想理论, 第一次实现了中西方哲学的融合。无奈去创造;绝境必逢生, 这便是我青春的写照。回味青春思绪万千, 我独爱梅花的品格与不惧严寒顽强抗争的精神。我用一首诗歌来表达我的“青年哲学”, 题目是《梅人》:万花竟绽放, 我开万花潜。无奈寒极时, 谁与我并肩?众言我不语, 一语惊破天。敢问严冬儿, 谁是天下先?

我的“中年哲学”。我的中年是收获的季节, 是对我童年、少年与青年的收获。当我回望自己半生的医学实践与对哲学融合的思考时, 我觉得:哲学的融合是“思维方式”的融合, 是中国哲学“象思维”与西方哲学“概念思维”的融合。我把二者合称为“象格思维”, 我的一生就是思考“象格思维”以及二者如何实现融合的问题。积淀里凸现;超越中升华。

一个人只有创造了属于自我的思想才有可能成就自我的模式, 我在连续的哲学“创造组合”中发现并完成了自我的“哲学模式”。为何称“一G象格”是“我的模式”?理由是:尽管我的哲学论文探讨的范围广、层面多, 但有一个本质是共同的就是始终没有偏离“象格思维”的核心。无论是“易平思维”、“一笔双色”与“双境医学”还是“Y=0G”、“一语象格”和“墨色人性”都是“象格思维”自身以及“象格思维”与具体学科之间的探讨。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都是在“一”的状态里实现的。那又为何用大写字母“G”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哲学、医学也好, 语言学、书法也罢谁能将它们囊括?又有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回答是:具有乾坤之性的“意象”又同时兼有西方的“元素”。我在反复的酝酿中忽有灵感, 有且只有“G”具备上述的条件。曲则乾之魂;垂直即坤意。中西一体, 立象尽意。赋予“G”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让它合乎我“融合思维”的逻辑。这就是我为何对“G”情有独钟与把自己的“哲学模式”称之为“一G象格”的缘由。

什么是“G哲学”?“G哲学”是“我化”的哲学, 哲学的“我化”;是借象达象、立象尽意、寓魂于象、一体双象、双性一象的凸显中国个性的哲学;是以“象格思维”为内容、切换为手段、融合为目地的创造的哲学;是以西为体、以中为用、中西互置、曲则乾之魂、垂直即坤意、集流变与定格为一体的境界的哲学。用一句话概括为:“融合之象”的我化;“我化”的“融合之象”。“G”既有中国哲学“乾圆坤方”的意境又有西方哲学“流变定格”的质感, 是“融合之象”、“中介之象”、“象中象”、“全息之象”与“无形之象”。如果说《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东方摇篮那么乾坤二卦就是中国一切思想文化的缩影与胚胎。用一个“G”象既能囊括“乾坤之性”又能表达“流变定格”之意, 一举两得恰到好处。

一个“G”象, 玄妙无比。乾坤、象格思维、切换、时、融合思维、象格互化, 易者象也;道者魂也;佛者空也;神者灵也……都蕴涵其中。我这里是指切换的“象格思维”的“融合之象”, 它是全息的。这就是我把我的哲学为何称谓“G哲学”的全部理由, 同时也是我人生的全部奥秘。

参考文献

[1]金景芳, 吕绍纲.《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9年6月第1版.

[2]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

[3]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1~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6月第1版.

[4]高向阳.《华章》.《华章》杂志社, 2013年6月第14页.

陈平的职场生存哲学 篇3

在刘邦的公司,陈平是跳槽最多的员工。陈平和楚汉时期的许多英雄一样,以前都是平民中不安份守己的家伙,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一乱,这帮家伙就跑出来了,兴风作浪,成王败寇,反正是不再唱“平平淡淡才是真”了。

陈平先投奔魏王,后来到项羽手下混事,干得还不错,再后来刘邦攻克了下殷,项羽有个毛病,哪里丢失城池了,也不搞搞清楚,守城的官员都有罪,陈平怕受株连,转而投降刘邦。

陈平这个人非常懂见机行事,做事情先想着别人的利益,别人的看法,这不是说他和雷锋一样觉悟高,而是明白自己的利益要在他人的利益中间寻找。追求利益是这样,逃避灾难更要见机行事。在投奔刘邦的路上,要坐船过江,一上船,陈平发现船家有梁山水泊英雄的味道,于是不动声色,假装嫌热,把衣服都脱下来,告诉对方身上没有银子,避免动起手来,诸多麻烦。

刘邦很有意思,有人来投奔他,他自然高兴,这个时期,一是本身需要人才,第二,楚汉之间一来一去表明了一种人心向背,是一种信任投票,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么体现的。所以,来的都是粉丝,都是拥护本哥哥的,自然会热情招呼。“来了,先吃饭,到宾馆开个房,咱们回头再聊。”应该说相当得体。陈平不像韩信,要别人求爱,陈平对刘邦讲“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信心满当当地,姿态很强硬。

打天下的时候,竞争激烈的时候,领袖和老板要有一双毒辣的眼睛,要在尽快的时间内发现人才,因为时不我待;坐天下的时候,竞争相对超然的时候,则要作育人才,要有“凉水泡茶、慢慢出色”的心态,有长远眼光,从长远布局,考虑人才的梯队建设。有句和“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一样俗不可耐的话,就是“试玉需烧三日满,辨才要待十年期”。对不对?对,但是在和平时期,慢工出细活。在激烈的战争和竞争状态之下,辨识人才,三天都不能等,看中了马上就要落订金,马上就要问:原来年薪多少?职务多高?刘邦在这方面还是够大方,陈平在项羽那里有业绩,才做到都尉,到这边寸功未立,也来个都尉,级别一样,但起点不一样。

非常有意思的是,韩信和陈平都是从项羽那里跳槽到刘邦这里来的,他俩第一次和刘邦见面,都不可避免地谈到项羽,也都把前任老板和现任老板PK一把。韩信是怎么对比的呢?他说项羽很小气,舍不得银子,更舍不得官爵,把公章都刻好了,拿在手里揣摩把玩,就是舍不得给下面的弟兄们。而陈平见面时,讲到项羽的缺点,主要是任人唯亲,除了连襟小舅子,不大相信其他人。比如陈平投汉,就是因为担心项羽误杀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担心,因为平日里的信任不够,信心自然不足。项羽没有推心置腹的铁杆兄弟,大概是出身贵族,再“恭敬爱人”,对陈平这样的来说,也有一种隔离感,不如刘邦出身低微,混迹乡里,亲和力天生充足。

陈平第一次没有和刘邦讲待遇问题,避免刘邦增加心理负担。过了一段时间,刘邦再次咨询陈平时,陈平才讲到了刘邦和项羽两个老板在公司待遇方面的差异。陈平说:“项羽待人恭敬有礼,很有教养,喜欢讲面子的人就愿意跟随他,大王您舍得奖赏,喜欢发财的兄弟就愿意跟随您。但是您待人脾气太臭,怠慢无礼。”陈平在这里对项羽的评价,比韩信的要客观一点,项羽并没有把玩公章不舍得给人,只是在封赏的时候,特别慎重。功爵者,名器。名器不能随便与人,在常时并没有错。刘邦愿意出高薪,凡是投奔自己的,都是总裁、总经理。在一个企业有行政总裁、后勤总裁、销售总裁、企划总裁……名器滥赏,不是什么好事。

恭敬则廉洁之士归之,滥赏则好利之徒从之;恭敬则不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有些人则会“敬”而远之;傲慢无礼虽然让知识分子感觉不适应,但让工农干部感觉亲近。打是亲,骂是爱,有类人天生有受虐倾向,贱骨头,领导一天不骂,整天浑身不自在。

空降兵与子弟兵的矛盾

空降兵与子弟兵的矛盾在今天的企业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有空降兵的地方就有与子弟兵的矛盾,反之亦然。原因还是争权夺利,空降兵未降之前,子弟兵内部也不会是铁板一块,大家也一样斗,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力斗争。只是空降兵一来,大家暂时结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攘外必先安内。

早期投奔刘邦的老干部周勃和灌婴一起揭发陈平,两大问题:一是作风问题,一是经济问题。作风问题不是泡妞嫖娼那么简单,而是“盗嫂”,就是和自己的嫂子有一腿。古时候,这样做都够得上刑事犯罪了;经济问题不是贪污一点点,而是向下属收保护费,顶风作案,明目张胆,影响广泛。“盗嫂”只是传闻,而“受金”则有实证。不管怎么说,反正陈平不是个正派人,周、灌向刘邦建议,对陈平实行双规。何况,陈平还有严重的历史问题,经常跳槽,忠诚度指数为零。

刘邦没有马上着急上火,而是把推荐甚至担保陈平的魏无知喊来,给魏无知一个辩护的机会。魏无知讲话很有技巧:“我完全是按照刘汉王您的用人需求来推荐陈平的,您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我推荐的是能帮助您打倒项羽,夺取全国胜利的奇谋之士。”魏无知在重申刘邦的用人需求和自己的对口责任之后,先巧妙地把自己的责任开脱了,然后才推心置腹地说:“他盗的是他嫂嫂,又不是您的老婆,他贪污虽然不对,但是水至清则无鱼哦,再说了,没点灰色收入,汉营的工资水平实在不咋地。”

刘邦决定找陈平来谈谈,第一次刘邦还假模假样,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你不断地跳槽,现在到我这儿来了,我是相信你的,不过……)

陈平很干脆:“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划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我是光着屁股来的,不搞点钱没法生活呀,我的策划方案您一用就赚大发了,如果没有效果,我贪得的那俩子儿,全部还给您。)

刘邦直呆呆地盯着陈平,心里话:这家伙,这么坦率,像我的儿子。

刘邦第二次又找陈平:“策划案搞好了没有?”

陈平说:“三十六计,最狠的是美人计。但项羽这家伙是个情圣,只爱虞姬一个,所以只能用狠招:反间计。项羽重色轻友,咱把他的高管全部搞定,不过这得大把砸银子。“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刘邦大喜:等我打下江山,开几家国有银行,银子大大的。“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黄金四万斤”是什么概念?这要请教专家,反正不是小数目。如果是仨瓜俩枣,犯不着特别说明一下“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巨额专款拨下来了,没有财务监督,也不要单据报销,多爽。

刘邦看来也是结果论,只要有效果,该花多少花多少,多少银子我都认了。至于最后落到谁的口袋里,我不管了。这种办法叫“费用包干”,潜台词是“节余归己”。老板这样做,兵仔好喜欢。问题是,刘邦给陈平的任务是有考核的,要见实效的,陈平的风险是,没有效果,不管你贪没贪,都逃不出刘邦的处罚,即使拿出正规发票也没有用。

讲原则不等于讲硬话

陈平帮助刘邦拿下了韩信,基本上算是和平解决。刘邦回到长安,把韩信放了,封了个淮阴侯,在家看文件,打门球,直接按离休干部处理了。

刘邦要封陈平为户牖侯,陈平推辞说:“我如果还有一点功劳,那也得感谢魏无忌,是他推荐我认识了皇上您啊。”

nlc202309010319

瞧人家陈平的这风格!刘邦一听,哈哈一笑:“陈平不忘本,是个好同志。”结果,陈平的侯爵也得到了,魏无忌的奖金也拿到了。各位看官记着:不要忘本,把帮助你过你的老板或者朋友经常挂在嘴边,也不费什么劲,但是会让所有认识你的人,知道你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伪装好人时间久了,你说不定就真得变成好人了。

刘邦后来攻打匈奴被围困,陈平找到匈奴单于阚氏(相当于皇后),说道:“大汉朝美女大大的,刘邦正准备派遣美女团来求和,美女一到,您怎么办?劝单于赶紧撤兵吧。”于是刘邦得以解围。这个故事有很多漏洞,但是史书上都这么讲。刘邦于是再次感谢陈平,封陈平为曲逆侯。曲逆这个地方,只是县城,但是秦末战争,破坏严重,刘邦走了那么多地方,一到曲逆感慨:“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刘邦把他见到最繁华的地方封给了陈平。韩信一个劲地想要封地,最后连命都没有了,陈平没有表示,但得到的却是最好的。

刘邦临死前,脑子有些糊涂,身边也就有人利用这一点,乱打小报告:“樊哙听说皇上您病了,高兴得天天涮火锅。”樊哙在参加革命前就是开狗肉火锅店的,好的就是这么一口。刘邦一听,气坏了,盼老子死,老子就先让你死。于是找来陈平和周勃,带上圣旨,让他们去把樊哙就地正法。

到了樊哙大营,陈平对周勃说:“樊哙同志是很早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苦大仇深,在反对暴秦的斗争中表现一直很好啊。”周勃傻傻地点点头。

陈平压低声音接着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樊哙是咱们皇上的老婆吕后的亲妹妹吕嬃的亲老公。明白不?”

周勃鼻着一哼:“罗嗦啥呀,老樊不就是老刘的连襟么。”

陈平说:“对呀,他们是亲戚。这会儿皇上一时糊涂,要砍掉连襟的脑袋,一会儿他后悔了,你能把樊哙的脑袋再安装回去吗?”

周勃摇头:“不能,现在的医疗科技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于是,在陈平的主导下,他们决定把樊哙抓回去让刘邦亲自发落。注意,这就是陈平做人到位的地方,中国有句话叫疏不间亲,就是关系远的,不要挑拨关系近的,所以叫清官难断家务事,俩口子打架,您千万不要上去帮拳。疏不间亲,疏更不能杀亲,所以,即使有刘邦的圣旨,陈平也不马上执行,等等看,事缓则圆。

果然,走在半路上,刘邦就翘了,吕后当权,陈平赶紧把樊哙送回长安,要不是他心存一念,放了樊哙一条生路,这次肯定逃脱不了。吕后不敢说刘邦不对,但一定会找茬把陈平杀掉。

大汉帝国的第一任丞相是萧何,按照刘邦生前的安排,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曹参死后,王陵继任。王陵当年参加刘邦的队伍,他的老家被项羽攻破后,项羽为了泄恨,烹了王陵的母亲。所以,刘邦对王陵非常信任。刘邦对吕后说:“王陵这上人很憨直,可以让陈平帮助他;陈平这个人很有点子,但不能独挡一面。”

吕后掌权以后,要照顾娘家人。刘邦知道老婆的这点花花肠子,并做了安排。杀了一匹白马,让大伙立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吕后想封娘家兄弟、侄儿做王,找左右丞相王陵、陈平商量,王陵话也不多,直接背诵高皇帝语录:“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吕后调脸看看陈平,陈平笑着说:“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现在太后管理公司,太后说吕氏可以为王,我看也没什么嘛。”

下了朝堂,王陵怒不可遏,指着陈平的鼻子开骂:“你这个没有原则的小人。当年白马盟誓,就听见你丫声音最响亮!”

陈平不生气,笑眯眯地拍拍老王的肩膀:“你今天当着吕后的面,把该说的说了,OK!以后,该做的就由我来做了。OK?”

我圆滑 我生存

一殿为臣叫同僚,一个公司打工叫同事。不论官场职场,同僚同事之间相处好是必需的,倾轧也是难免的,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当老板和其他同事有矛盾的时候,你是乘机下药还是作壁上观,抑或竭力挽救,既要看客观形势,也要看你的人品。说这些空洞的大道理没用,我们看看陈平是怎样处理刘邦和韩信的矛盾,从中悟点东西吧。

话说当年,韩信破齐之后,志得意满,于是向刘邦要官,要求做个“假王”。韩信派来的使者向刘邦请求道:“我们将军说了,齐国地盘太大,没有一个王是没法管理的,所以将军请求汉王封为假王。”

按理说韩信的要求也不算过分,当时王封王也是常事,项羽作为霸王就封过18个王,刘邦作为汉王也封过其他王。但是刘邦认为自己把韩信从主管一下提到总经理,已经够意思了,再要求封王而且假模假样地谦虚,创意了个什么“假王”。刘邦认为这是在逼宫,恩自上出,我封你可以,你提出来要就不可以。

刘邦刚要开骂,陈平在旁边,轻轻地踩了一下刘邦,史书上叫“陈平蹑汉王”,刘邦一下子明白了,用人之际,不能吝赏,于是改骂道:“什么假王,要封就封个真的。”

陈平加盟刘汉集团比韩信晚,但在刘邦那里的信任度比韩信高,为什么?因为韩信在外带兵,陈平在内做策划。在公司也是这样,做管理控制的比较受信任,处在花钱的岗位,信任度就时时受到挑战。陈平这时如果和韩信争风吃醋,可心作壁上观,任由老板和韩信关系破裂,但是陈平还是从刘邦的长远利益出发,尽量弥合他们的关系。在老板身边做参谋、管理工作的,一般情况下要爱护基层干活的同志,尤其是一线的大将。

刘邦和韩信最后还是分裂了。全国胜利后,韩信改封楚王,韩信隐藏了项羽的部下钟离昧,有人写信告发韩信,说他要反。

刘邦拿着这封告发信召开了专题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手握兵符的将军,这也是一次测验,刘邦要看看身边的这些大将们是什么态度。

结果是群情激奋,连刘邦都有些感到意外,这些人要么是和韩信一起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要么是平日敬仰其军事才能的同僚,没想到一封伪造得并不地道的检举信,竟激发起他们无比的愤慨。

“活埋了这小子。”

“我早就知道他有反心。”

“他一贯反对皇上的革命军事路线。”

“他背后经常讲皇上您不如他会带兵,是可忍孰不可忍。”

刘邦本来还担心大家有抵触,想做个动员报告,说服大家,没想到全军高层态度如此统一,刘邦反而陷入沉默了,他觉得应该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又高兴不起来。

他决定征求陈平的意见。

刘邦见到陈平就开始数落韩信:“没想啊没想到,韩信居然要造我的反,要另立中央,要篡党夺权,老子要带领大军彻底灭了他。”

陈平不接茬,不表态,只是冷静地说:“陛下要收拾韩信,可以南巡云梦,到时召呼韩信到云梦来开会,找个警卫员就可以把他抓起来,用不着兴师动众。”本来有句话就在嘴边“派军队去搞不好真把韩信给逼反了”,陈平硬硬地咽回去了。

陈平知道韩信罪不至此,出于朋友情义隐藏钟离昧,怎么也升级不到造反这个层面。我们注意一下陈平这时的态度:一、不附和刘邦的意见,对韩信造反的说法不认同,不表态,对韩信不落井下石,这是做人的底线;二、老板决意要拿下韩信,也没有坚决反对,这是他做人圆滑善于保全自己的一贯表现;三、老板既然要收拾韩信,又无法逆转,就想办法让这一事件影响面最小、破坏性最小,这也是非常职业化的表现。

陈平该说的该做的都说了都做了,刘邦基本满意;不该说的不该做的,都没说没做,韩信也怨不着他,这叫刀切豆腐两面光。陈平为人是不是过于圆滑了?他为什么这次不为韩信辩解一声呢?

刘邦初定天下,在战争时期分封的异姓王,既有大片封地,又有自己的军队,这都是不安定的因素,项羽殷鉴不远,所以,剪灭异姓王是刘邦审时度势以后必须做的功课,怎么也得找个理由把韩信等人撸下来。陈平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为韩信找证据说明其不可能造反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刘邦把韩信拿下后,仍然封了个淮阴侯,养在长安城里,根本没有追究造反这个事。

陈平做人到位,一生没有政敌,最后老死在丞相的岗位上。韩信蝎虎劲一直没下去,做了淮阴侯以后,经常说风凉话,对同僚也牛气哄哄,最后让老板娘给办了。

职场“受气包”的生存哲学 篇4

。满腹委屈,心中的怨气或许引起了一场硝烟弥漫的职场战争,或许只能默默忍受,敢怒不敢言。

曾经看见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企业好象是一棵大树,树上攀满了猴子。站在树上,左右都是耳目,往下看都是猴子的笑脸,往上看都是猴子的屁股,要想少看见屁股,多看见笑脸,惟有高升。人在职场,身不由己,要想今后的职业发展得以提升,就要学会沉的住气,懂得卧薪尝胆。

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败感。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从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找出自己的错误,理解上司的工作原则,这样才不易形成抵触情绪,不会影响你的工作情绪,也不会影响与上级的正常工作关系。

此外,由于每个领导的工作方法、修养水平、情感特征各不相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作为下属,不可能左右领导的态度和做法。所以只要老板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工作、为了大局,更为了自己今后工作更好的开展,哪怕是态度生硬一些、言辞过激一些、方式欠妥一些,作为下属也要适当给予理解和体谅。如果不检讨自己的错误,出言当面顶撞,只会激化矛盾,对自己的工作也是有弊无益,

不卑不亢的表现令你看起来更有自信、更值得人敬重,让人知道你并非一个刚愎自用,或是经不起挫折的人。

谁都不愿成为老板发泄愤怒的受气包,即使老板的指责很不合理,我们也不能将不满情绪写在脸上,如果没有抗压能力,不能学会“忍气吞声”,到头来受伤的永远是自己。特别是新加入公司的员工,若发现自身性格、能力与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察觉上级对其工作并无充分肯定、尊重之意,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受到一点小责罚,就很可能导致负气跳槽。其实这在工作中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没有人会在工作中一帆风顺,人际关系复杂的办公环境,不可能不遇到麻烦和委屈。要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想办法改善关系,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同时也要有防范意识,学会“留一手”,化被动为主动。

也许你常常会受到不公平的批评,但是,也许这种批评针对的是你的工作,而不是你,千万不要任由自我意识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只要企业的发展状况良好,工作进行有条不紊,你就不能忽略善意的有价值的批评,因为你可以从这些反馈中受益不少。当然,如果企业体系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弊端,领导管理方式确实有问题,那么这份“职场气”不受也罢,是考虑换地方的时候了。

职场生存哲学十条 篇5

1、擦去玻璃上的污迹或为同事打来一壶热水,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你要养成并不断强化的良好习惯。对于你的工作而言,这是一笔平稳可信的资本。

2、面对别人的轻视和怠慢,我们不应回避和退缩。应主动表示友好,这样做才是有益和实用的,在退避三舍和锋芒之间有一块中间地带,不妨一试。

3、在现今的市场中,竞争总是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业绩评价及利益分配时更难免有高低之分,不要因此而敌视对方,最有能力的竞争者往往能与他们的对手坦诚相处。

4、帮助新来的同事做他分内的工作是十分得体的举动,感激的一面会在他步入正常工作轨迹后慢慢变味,图报与拉笼人心的心理使对方难以进一步沟通。

5、如果你没有显赫的社会人际关系背景,并且因为分配不公而深感失望的话,不要盲动,你身上还有一种最为可靠的力量可以信任,那就是忍耐。

6、当别人忽略或冷淡你,他们是在告诉你如何对待他们,每种状况都隐含着多种潜在的建议,也许最终你要把握的只有一条,放低姿态,露出坦诚的笑脸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7、你讨厌玩牌,同别人相比你是明智的。你如果因此而讨厌那些喜欢玩牌的同事,那就是很不明智了。

8、你是你自己事业的中心,你的同事是他自己王国的国王,他可能会对你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很难与他寻求自我保护和对自己个人前途的关心相比。所以,在工作中要分清“你的”和“我的”这个界限,相对的警惕对于维护双方工作及人格上的独立都有好处。

9、同一个单位难免会有待遇的高低不等,就像100元面值和1元面值的纸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前面的面积为后面的100倍,在这个问题上无须过多烦恼。

关于句法理论的哲学思考 篇6

在哲学上,乔姆斯基是唯理论者,认为理性、抽象思维是知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人类在获得知识方面,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外界刺激和周围环境,而是人的内在心灵机制。乔姆斯基是典型的心灵主义者。他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且这种能力只负责语言行为,不同于主管其他行为的能力。在批判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行为过程中,乔姆斯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理论。他指出人类的语言行为与实验室里的动物行为有根本的不同。人脑有推理、概括等功能,这是与生俱来的,是遗传决定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理论语言学,基于一种语言基因反展学的观点,一直试图把语言官能的发展同人类大脑系统和身体其他器官的进化结合起来研究。

随着生命科学中关于大脑机制研究(语言科学在加强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同时,哲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异军突起,逐渐为二战之后英美哲学流派中的显学。在分析哲学内部,不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还是日常语言学派,都十分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分析哲学倾向“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把语言分析看作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唯一“任务”。分析哲学如此看重语言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是没有道理的。)的新进展和认知科学的蓬勃兴起,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语言符号与心理表征的联系,以及语言系统与认知图式的问题等,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理论的提出,特别是以心理语言学家斯金纳(Burrhus 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语言学的批判,普通唯理论再一次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主干理论基础(ef.Harris&Taylor, 1997—1998)。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自然引起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激起了他们进行心理语言学实验的高潮。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做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乔姆斯基的理论。虽然没有一项实验得出无可非议的定论,但却使我们从哲学角度认识到了乔理论哲学局限性。其优点:做大量实验来验证乔姆斯基的理论虽无定论,但这项工作推动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而且大大发展了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和技术,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使用语言时心理过程的复杂性。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发表已近半个世纪,世界各地许多语言学家们,在乔姆斯基的引导或影响下,进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试图寻找其所提出的关于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简单地说,“普遍语法”就是构成语言学习者的初始状态的一组特征条件和其他东西,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规则与表达》,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儿童出生以后接触具体的的语言材料,对其规则进行内化,形成个别语法。这种个别语法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也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 (1965),以区别于语言运用(performance)。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人类的语言能力,反映这种语能力的语法,一定是一种生成语法,生成语法不以具体的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弄清人的认识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乔姆斯基本人为此更是奉献了几乎毕生的精力。但是,他和他的学生一直不断地修改他们的模式,甚至术语,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至今也不曾听说找到哪些或哪条规则能在某个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揭示有关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的奥秘和内涵。这使人不得不对普遍语法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观进行重新审视。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语言理论的哲学基础存在着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错误,普遍语法并不存在(杨秀珍,2004)。乔姆斯基的语法学就是要探求一套制约人类语言的共同句法结构,共同句法特征即普遍语法。乔姆斯基的句法学就是要探求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普遍语法。

首先,从唯物论的角度进行,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类不能凭主观臆断捏造客观上不存在的物质。乔姆斯基是唯理主义者,承认“天赋”,而且把“天赋”观念作为其理论的开始,他认为天赋至上,理性至上。理性,又可称为推理知识,是关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确概念。它们是从真观念推理出来的。乔姆斯基语言观的本质就是普遍语法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天赋理念,人可以凭借天赋的力量来制造各种不同的具体使用语言。这些不同的使用语言就是普遍语法的新作品。实际上,普遍语法理论是表现在语言学界的哲学上的唯理论的回潮。如果把语言学与哲学割裂开来,不从哲学的角度来仔细审视,很难看出它在哲学原理上的误区(文旭,匡芳涛,2004)。

其次,从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神经解剖学家通过多种方式作各种实验来验证LAD的存在,但尚未有定论。人们不能毫无客观依据地主观臆断物质的存在,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客观依据实证,尤其以摩尔和皮尔士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使我们对LAD存在的可能性不得不产生怀疑。人类究竟如何把语言知识投入到实际运用被乔姆斯基认为无从可知,它与自由意志一样,永远属于人类由于自身基因所限定的认知能力所永远不能及的“神秘之物”范畴(Chomsky:2002, 26—27)。如此这般,乔姆斯基实际上就是把语言能力的理论与语言能力的实践割裂开了。虽然乔姆斯基极力想避开并且批判哲学上的二元论,但是由于把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与语言的使用割裂开来,又把语言能力归入先天范畴,乔姆斯基实际上陷入了自己独创的新的二元论中。乔姆斯基没有把语言能力由初始阶段的涵盖一切语言知识的普遍语法向仅代表某种特定语言的稳定阶段的转变归为神功,而是归为人类大脑中天生的固有的言语习得机制的成长和发展,可以算作客观唯心论或者科学唯心论。乔姆斯基费时费力地寻找并不存在于人类语言句法中的普遍语法,无异于水中捞月,或求证一道根本就无解的数学题。乔姆斯基想用普遍语法理论来回答的,说到底,仍然使一个古老的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即人的能力和知识是哪里来的,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再次,认为乔姆斯基是唯理论者,甚至是唯心论者,一些西方学者早有评述。Michael C.Haley和Ronald F.Lunsford两位作者把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的前提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归为科学唯心主义。乔姆斯基把语言视为一种知识。他的“原则———参数”理论认为,语言器官在大脑内与其它各种器官交互作用。它要求其它器官能够辨认语言器官生成的表达式。如果语言知识和能力是先天的,那么大脑中其它器官的能力,诸如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作用于语言知识并且辨认语言知识的其它器官的知识与能力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否也是天赋?如果大脑中负责语言的机制中一定有先天的语言法则,那么负责思维的机制中是否应该存在先天的思维法则?负责感觉的机制中是否先天就存在各种图像和色彩?是否也应该寻找一些先天思维模式或想象法则?实践和经验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呢?LAD及普遍语法是人的主观臆断,终究是假设而定,没有人能验证其存在。

最后,乔姆斯基的句法论在其研究的方法论上存在着局限性。乔姆斯基的理论属于探索心智特征的心理学范畴。这样的心理学与人类智力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这种方法首先根据先验的依据假定一些特定的机制,并认为这些机制必然是获得知识和信念的基础,它同17世纪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以牛顿为代表的一些物理学家接受了力是物质最终微粒的天生特性的原理,两者之间有着方法论上的并行关系,他假设一种新的力来解释物体的运动,假设有一种引力在一定距离之外起作用,指示和常识的清晰概念不相符的,这样的一种力无非是另一个神秘的性质,即认为引力是物质所必不可少而且固有的。牛顿从常识出发认为物理学还没有一个充分的根据,因为它假设了一个从距离之外进行活动的神秘力量。由于陷入了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牛顿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毕其后半生的精力也没有再做出像前半生那样的辉煌业绩。乔姆斯基整个研究的哲学基础哲学前提是唯心主义的,同样,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研究也陷入了这种心智主义的唯心主义,尽管他费时费力几经修改,但仍无法取得重大进展。

如果要进一步弄清乔姆斯基理论语言哲学的局限性,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弄清其方法论———心理实验上的局限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氏属于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心理语言学原理的基本假设是:语法描写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以生成形式来表示语法规则,这种研究语言的方式是他的首创(Green, 1972)。以前的语言学家主要研究如何分析语言资料中的句子,例如直接成分分析法。与此相似,乔姆斯基的理论则与讲话者能够说出无数从未听到过的句子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他要求语法规则必须能够生成一种语言中的全部句子(杨永林,2004)。米勒、加兰特和普里布拉姆在他们的著作中阐述了乔姆斯基的这种独到见解,并首次把他的生成规则系统纳入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成规则系统与讲话者说话时使用的方法相似。然而,在心理语言学简短的历史中,一个问题常常被提出来:“有多少理由可以把语言规定看成是语言的一种直接模式?”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怀疑按照语言学理论建立的心理模式有多大效用,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是否应根据心理实验的结果改变语言学理论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内化于讲话者的头脑之中,那会对心理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应该指出,语言学家越来越强调精神的作用,用心理实验来验证其理论。这是因为,通过观察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可以声称,他们是在对语言过程进行推论。因此,通过比较儿童所接触到的基本语言输入和后来成人的语言输出,乔姆斯基得出结论:儿童所寻找的语法必定是先天的。可是同样,如果那些控制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心理实验表明,讲话者使用的操作规则与转换语法毫无相似之处,那就会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儿童是通过掌握转换理论所描写的生成规则而学会语言的。并且转换语法的规则代表了人类思维的活动方式。那么只要出现任何与此相反的证据,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体现在语言运用中的语言能力的形式和组织。然而我们必须承认,面对这个问题在心理方面的证据,乔姆斯基及其同事的反应是退到语言能力的一个较为中立的定义,说这种心理证据与对语言资料的纯形式上的分析无关(Haley, 1994)。因此,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中写道:“当我们说语法通过某种结构上的描写生成句子时,只是说语法指派给句子这一结构描写。如果我们说某个句子时某种生成语法派生出来的,这时,我们并不是在讨论讲话者或听话者怎样以某种实际或有效的方式构成这种派生的。”乔姆斯基想以此来澄清一种持续存在的误解,他认为,生成语法的目的是尽可能中立地概括语言知识的特点。这种语言知识是讲话者———听话者实际运用语言的基础。无疑,语言用法的合理模式会把生成语法作为基本的组合成分,因为语言材料有的包括在LAD能力之内,有的超出LAD之外。生成语法说明了讲话者和听话者的语言知识。乔姆斯基说:“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就是掌握了一个规则系统……可以用这个系统产生和理解言语。”需要用实验来检验的正是这一论断。心理机制方面的证据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纯描写性的语言分析。但是如果乔姆斯基纯描写性的语言分析用作认知过程———其中包括决定言语产生和言语感知心理活动———的理论基础,心理机制的证据究起作用了。

概括起来说,转换语法学家明显地倾向于使用语言能力的第一种较中立的定义,这样可以使其理论不受心理证据的检验,而同时在强式定义的掩盖下,大说认知功能的心理学。语言能力的强式定义产生于一种人信服的假设:如果转换语法对输出的描写式“最佳的”,是语言模式必须符合的,那么,它同样能对讲话者产生输出时的心理过程作出“最佳”说明。虽然有理由认为,对“懂得”某种语言的人的潜在输出所作的形式分析,也可以表示出讲话者已经内化的语言知识,可这仍然是一种假设。尽管乔姆斯基惯于就人类认知心理学高谈阔论,而又不承认心理学的证据,可是只要心理学家从认识上加以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矛盾之处。从心理方面研究语言运用,就可能对澄清语言资料又重要作用。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1970)等心理学家对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出了批评。他们的理由是,讲话者作出语言反应时,不是总依照转换语法所规定的形式。这里有两个主要的问题。其一是如何从语言学家所获得的话语实例中挑选出正确的句子,并排除所有不完整和不正确的话语。如果评价语法的根据是看它能否生成正确的句子而不含有不正确的句子,那么区分正确和不正确句子的能力显然就是很重要的了。其二是要求语法能够生成新的句子,即在实例中没有出现的句子,这就更为复杂。这需要通过推理得出一条标准,来确定所有潜在的话语是否合乎语法。乔姆斯基的解决办法是,依靠说母语者对这种语言中可能出现的句子的语感。可是在研究这种语感知识的时候,乔姆斯基否认了实验程序的效用。他的理由之一是,首先需要证实这样的实验技术能否成功地反映语感。这样一来,就把这个基本的问题束之高阁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些实际存在的语言材料是可以被LAD可得的即正确的句子,有些语言存在的语言材料超出了LAD的能力范围之外被视为不确定和有分歧的边缘问题被认为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在某些语境中具有歧义的句子。但这些句子确实在生活中存在,也是人类的语言,也属于普遍语法应概括在内的语言运用,却把它排除在外,又怎能说普遍语法具有普遍性?(普遍语法具有语言的普遍特征)对于第二个问题:研究儿童生成语言资料以外的新句子的能力,人能生成无穷多个从来没听到的句子,生成的新句子无限多的,普遍语法是要能概括得了的,实证实验主要是做无穷无尽的实验。多年来实验研究对那些存在于人类语言句法中的普遍特征仍不太清楚,我们仍没有找到普遍语法,而乔姆斯基声称的LAD只有在某些合适的外部条件下才会发挥作用,而这些合适的外部条件究竟又是什么呢?对于现存的很多数据来说,有些LAD可以解释,也有根本不是LAD的能力所能解释的,更何况正有大量不断生成的新句子,我们如何去概括其共性?LAD究竟存不存在?这种假设是否靠得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因此,对于乔姆斯基理论中不能自圆其说、有矛盾的地方进行分析,不能不发现其局限性(徐烈炯,尹大贻,程雨民,1992)。

笔者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普遍语法、LAD存在的可能性,又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了转换生成语法的可能性,得出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在哲学上存在重大局限性的结论,我们可称其为先验主义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其对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影响,而应对其进行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

参考文献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IT Press, 1965.

[2]Chomsky, N.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2.

[3]Green, J.Chomsky and Psychology[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2.

[4]Haley, M.C.&R.F.Lunsford.Noam Chomsky.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 1994.

[5]Harries.Roy&Talbot T.Taylor.1997/1989.Landmarks in Linguistic Thought I:The Western Tradition from Socrates to Sausur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6]杨秀珍.普遍语法真的存在吗?[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2) .

[7]文旭, 匡芳涛.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语用学的贡献[J].外语教学, 2004, (1) .

[8]杨永林.唯理论与规律论之争[J].外语教学, 2004, (2) .

关于摩羯座的职场哲学 篇7

《非诚勿扰2》中,一些经典台词和桥段让人记忆犹新。

 稍加留意,你会发现婚姻与职场的哲理如此相似。

“离了,还是好朋友……

散买卖不散交情。”

在影片一开始,那个黑色幽默式的离婚典礼一定让人印象深刻。在那个奇特的典礼上,司仪秦奋(葛优饰)高声喊出了这句经典台词。

不过真实生活中,众多离婚者的状态是:处理得好点的也就是不爱不恨,沦为“一般认识人儿”;差点的那就打得不可开交,报复或彼此伤害,恨不得老死不相往来。不是早有那个说法嘛,“离了,就别再来找我”。

不少离职者与前东家的关系,也和离婚相差无几。被企业开除的员工心里恨意常常多年不消,而那些主动离职的呢,则又常常被企业认为是背叛,忘恩负义。

事实上,如果双方都抱有感恩之心——员工感谢企业给了自己成长的平台和机会,而企业感谢员工为企业奉献的青春和才华,那么,即使分开了依然可以也应该再做朋友。不是吗?要知道,一个了解企业的老员工的价值,要远远超乎你的想像。

“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

我们俩就走岔道了。”

秦奋在总结和梁笑笑的关系时,发出如此感慨。

这点,也是现实职场中职业经理人和老板的真实写照:职业经理人憋着劲儿地找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找的,是欣赏自己的那个人,或者说首先是在找感觉;而老板找的呢,则是能开花结果的人——忠诚于企业,为企业达成效益,而不是把企业当成临时码头或跳板的。当然,也不乏相反的态度:一些企业只是要利用经理人的阶段性价值,而并不想长久,而经理人恰恰想作为毕生事业与企业长相厮守。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企业和经理人只有在价值观上先达成共识,合作起来才能顺畅。双方在合作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彼此的需求,并且抓住主要矛盾即可,因为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合作。

“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

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在李香山(孙红雷饰)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之后,这个曾有过两段失败婚姻的过来人对秦奋说了这句肺腹之言。的确,它正是婚姻关系的经典解读,而对于职业的选择也同样适用。

事实上,谁也没有办法找到那个令人百分百满意的职业和企业,“怎么选都是错的”,但面对职业的心态却是“操之在我”,正如老话儿说“干一行爱一行”,每一行都有其优势、乐趣和成就感。如果人总是不能沉淀和积累,总在选择和放弃,那么你之前的付出就会贬值甚至失去意义,恐怕再回首时剩下的就是遗憾和悔恨了。

 “将错就错”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释然和大彻大悟后的力量。管理

责任编辑:子 荷

“树是被他自己养大的虫子毁掉的。”

当一个员工的过失引发企业问题时,许多管理者都在抱怨员工素质和责任心等个人因素。但是,管理者是否认真检讨过公司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呢?正像一位管理者曾说: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制度。不是某些“害群之马”毁掉了企业,而是企业不良的土壤培养出了这样的员工。企业不仅没有理由痛恨这样的员工,还应该向他们道歉:因为是公司管理上的漏洞,使他变成了“坏员工”。管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省思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出现了新情况。面对受教育者, 是主动适应, 还是坚持“灌输”?成了当今不可回避的问题。有人主张让马克思走入当代, 结合现实问题或中国思想传统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人主张回到马克思, 把马克思主义原来真实的东西全面贯彻下来[1];也有人坐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边缘化, 以实用、经济上升为目的, 不用理论指导。这些观点的分歧, 说明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正确性。正是这种社会存在才导致了人们的不同认识, 而对现实的不同认识却能代表不同的社会走向及各自的教育观点。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不多见的情况, 也与国家整个经济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政治要为经济服务, 而经济是一定要表现政治的。法国哲人拉法格说:“是经济的必然性而不是正义观念引导人类前进。”[2]他的话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道:“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它们有主次之分, 不是并列的。最终起关键作用的, 还是社会经济, 而不是我们的善良和正义观念。

那么, 作为党和国家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 出现了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情况, 或迟或早总是要调整的。这是必然趋势。要么使社会意识适应经济基础, 要么使经济基础发生改变去适应社会意识。中国的现实使得这两种情况出现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状况, 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实施就不能说是很轻松的事了。回避不讲, 就意味着放弃理论的传播;坚持灌输又缺少去认真倾听品味者;要结合现实, 学生很有兴趣却又与理论问题有距离。目前哲学教育总体上采取的办法是, 先让哲学适用起来, 增加生活性、联系人生遭际, 以促进学生对哲学理论的理解。它的好处是改良, 既能强化吸引力, 又能避开哲学的庸俗化。但它的不足是折衷, 没有针对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实践意义说透。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从本质上讲,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还具不具备真理性?这应该是根本。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 把真理想办法讲出来就可以了。因为真理不怕实践检验。中国共产党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 就是要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指导人生实践。在这样的基础上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就业、医疗、教育, 谈道德、信仰, 怎么不行呢?联系现实, 对照理论, 是能深化人们的认识,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科恩在谈社会主义问题时, 就讲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道德, 它比资本主义优越得多。他认为:“平等、共享及人的自我实现, 这些信念无疑也都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信念的组成部分。”[4]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人的根本权利无从实现, 这些资本主义的产物滋生了种种的社会丑恶, 是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以盈利为目的、劳动的异化、非理性及丧失人性, 包括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都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完美。“富裕与贫穷、饱足与饥饿、有望与无望之间的对比, 巨大强烈, 无法抵抗。”[5]这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造成的。还有国内, 全民搞经济的大气候把整个社会意识调动起来了, 金钱、富裕, 成了人生乃至社会的总目标。为其可以舍弃原则、信仰、正义、道德。把精神生活降到了物欲的快乐, 只要高兴就行, 不要思考和稍微归纳一些的思想。理性的内容受到排斥, 实用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横行;道德失范、环境污染、假冒伪劣充斥市场。这些现实的东西,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是能够辨识清楚的。它的实用价值很明显, 教育的针对性也很强。中华民族要前进, 是必须要有科学理论支撑的。它是国家众志成城、兴旺发达的基础。

联系现实生活, 我们也能够清楚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性;但是, 为什么有的人却会把它当教条, 不去作为方法论的依据呢?主要原因:一是主观因素, 不愿思考, 特别是不愿联系实际地思考。时常让理论与实际脱节, 不注意触及现实问题。相当于把正确的理论束之高阁, 这就是教育者的失误。二是国家重心在经济上, 这是大气候, 教育者片面强调实用哲学, 以物欲替代精神性。实惠突出了, 理论、信仰淡化了。认为讲究精神追求出力不讨好, 自找没趣。三是社会不倡导。虽说有人对现实问题已产生了哲学方面的困惑, 个人解决不了, 语言权也没有, 随大流, 不愿苦苦探寻。认为有能力显示在经济利益上, 这才是人的价值。探索人类解放, 追求人生意义似乎已经过时。四是缺乏献身精神。对真理的追求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怕权势、怕孤立、怕失去既得利益, 说到底是有“私”。这样的结果就难以出现“舍我其谁”的气魄和理性的节操。五是还没有形成整个社会的困惑氛围。困惑如果成为社会的共识, 改变的氛围也就形成, 人们探寻解除困惑的办法也就随之出现。对困惑的深入思考形成一定的观念, 这就是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

那么, 我们在哲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进而改进呢?第一, 对“灌输”要重新思考。真理不怕灌输, 让人理解了才会让人服。但是, 我们又不能以灌输为理由不改进教学方法、不去触及现实问题, 或者说与学生的心灵有很远的距离。接近现实社会和人生, 才能解答学生的心灵之惑。这就是学生的需要和他们主动学习的渴求。因为哲学就是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 培养的不受外在左右的独立思考精神。所以, 把基本理论框架弱化而附和生活内容, 其实也就把指导做虚了。不掌握理论又怎样指导生活实践?话又说回来, 我们整个的教育已经使学生很实际了。他们对政治、理想、信仰渐趋淡漠, 他们所关心的大多是眼前的生活实利了。对理论的东西因缺少自身的体验而感到没用。教育者如不结合实际讲理论, 学生更觉得没意思, 不喜欢。人们知识的获得主要还是靠间接经验, 其次才是直接经验。要使学生去等直接经验是不现实的。这就是说, 提高教育者的讲课艺术, 才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和自身的参与。共同努力, 效果才好。第二, 哲学的功利性问题。学医学、计算机等技术, 是就业的实用东西, 而哲学是抽象思维, 似乎没有实用价值。这是从哲学诞生那天起就存在的老问题, 但现在又突出了。甚至有人欲抛弃哲学的价值, 用学习技能来代替精神性。这种偏差是不可忽视的。现在社会上宗教、帮会、迷信盛行, 已经能够说明人是离不开精神寄托的。难道这不是精神信仰么?人的一生中是离不开哲学的。民族素质的提高, 对真善美的追求, 都需要哲学来甄陶滋养。我们又怎能放着做人和振兴民族的大功利不讲, 而短视到把虚假当真理、把物欲当崇高的精神追求呢?第三, 不是哲学没有用, 不是因上了哲学课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才使学生淡漠信仰, 而应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找原因。假如我们的社会有信仰淡漠的通病, 是否能企盼学生上一堂课就马上把信仰建树起来, 而且没有反复十分坚定?会这样吗?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不可能这么简单。

一个时期以来, 我们的理论界存在一种倾向:过度鼓吹经济的魅力, 夸大经济的无限作用, 神话西方的现代化。教育界也以今后有多少学生从政获得高位、成了企业老总、挣了多少钱之类的内容为主要的荣誉熏陶。学生的攀比、虚荣、急功近利与整个社会的浮躁、麻木、压抑、缺乏精神信仰汇成了一股浊流, 浸淫泛滥。这些现象的存在绝不是无端的。现实告诉我们, 这是中国社会最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先进政党, 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思想;民族的凝聚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脱离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及生产力的进步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关系需要马克思主义来协调;社会道德风尚、文化艺术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升华。中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离开了,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也就不存在了。一个政党不要了当初成功的执政理念, 退出历史舞台或和平演变也就成了必然。这也是当前中国需要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着力之处。

参考文献

[1]皮家胜.当前马哲中国化的几种不同形态[J].哲学文摘卡, 2008 (4) :8.

[2]郝士钊.西方先哲思想[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 (4) :24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3.

[4]G·A·科恩.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M].段忠桥,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 :5.

上一篇:百问百查活动学习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给高考学生的30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