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31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教师应先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珍惜自己,然后才能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一)

通过这次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且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心得感受:

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感受之三: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感受之五:这次培训帮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学习,不及时充电,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就将被时代所淘汰。有太多的感受,溢于言表;有太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作为班主任,我们始终应该把心理和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其来促进智育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二)

三天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结束了,心中有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总的来讲,这三天培训给我的感觉就是累并快乐着。累是指连贯紧凑的课程安排让我的体力上感觉疲劳,尤其是晚上依然要上课。快乐是指心灵上的,也是此次培训我最大的收获,也因此对培训有了依恋之情。本次培训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亲自体验到了心理活动的乐趣、接触了新的事物——沙盘游戏,在培训中得到了专家的启发、坚定了自己工作的目标、认识了几个同行朋友。

在这次培训中,高级讲师温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戴着眼镜,肤色白皙,讲话温文尔雅的中年男人,他在讲课时,每当讲到激动时语速很快,还会时不时的问问我们,“我讲清楚了吗?”“你们明白吗?”当讲个案时,他语调会很柔和,叙事能力很强,他的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很是令人佩服,尤其是看到温老师的心理辅导的个案记录,当然出于保密原则,我们只看到了温老师想让我们看的部分,仅仅是快速的浏览,这就带给我了足够的震撼。个案记录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记,花花绿绿;洋洋洒洒的记录好几页纸,密密麻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还有温老师在活动和讲座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话语阐述。例如在组织活动时,碰到不配合、或是不服、有怨言的人时,心理辅导员自己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镇定自若。当然这句话不仅适用在工作中,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同样适用,当你碰到孤傲的人时,想想这句话,也许看他的眼神就不再是鄙夷的,而是去努力探索他身上值得他骄傲的资本了。对待我们的来访者,相信他(她)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走进他(她)的心里,了解他(她)的需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帮助他(她)。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此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

在教师对学生众多的影响中,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好的影响会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响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即常说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如教师情绪不好会影响学生心情;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等。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短短的三天培训时间,很紧张,也很充实。因为我们在这紧张学习的氛围中学到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把我们所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给学生。我们将尽心尽力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三)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十二年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以下要求:

1、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并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按能做到心理学的要求办事。并注意在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时为学生在为人处事与人际交往方面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师者当为范。

2、一定要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3、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二、时刻关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与成材,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关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下是我在此方面的一点粗浅的见解:

1、应从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不良的情绪等方面,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学生,要能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认同不同意见的分歧,创造一个谅解和宽容的气氛。这样的话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存在心理问题。然后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并拟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从而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成长。

2、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我们可以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与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

3、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教育,更重要的是靠家长的悉心栽培,因此家长的心理健康也相当重要。很多家长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是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的。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孩子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4、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可以通过班队会课,定期地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说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大家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上焦虑和压力及时地得到一定的宣泄和疏导,也使得他们可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我觉得收获特别的多,对自己的帮助也很大。也让我明白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做基垫,自如的交往能力为桥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充分的知识储备为先导,以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为理念,踏踏实实地落实心育目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只有德才兼备, 心理健康的教师, 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和信任, 才能在学生中享有威信, 学生才乐意接受他的教育。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而教师威信的形成, 最根本的因素是教师本身的素质条件, 其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条件;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影响或教育手段, 这种影响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中是其它影响所难以比拟的, 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也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能力也会影响学生的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情感, 青少年从与教师发生的关系中, 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 也从教师的人际交往方式中学会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准则;教师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高尚的道德情操, 都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老师仿佛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测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 在不断的盯着他。学生就在这种盯视的过程中, 把教师的言与行, 教师的言行与公共道德标准相对照, 从而做出关于教师品格的评价, 并不断接受其影响, 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拥有一颗爱心, 敬业爱岗, 爱学生、爱人生, 这种爱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 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二、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

调查表明, 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系统的教育理论, 三者合一, 构成教师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具备这三方面的知识修养, 教师才能在教学和管理中挥洒自如, 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教师使用积极的体态语言是教师的教育艺术之一。体态语言指的是教师身上发出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有利的、起积极作用的态势语言信息。它对学生的影响, 不仅是以身为范、树立楷模, 而且它还直接影响着学生自我完善的个体能动性。若教师能以和蔼可亲的面容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堂, 就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和信任, 课堂教学的交流活动就比较容易开展起来, 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 经常对某个学生传达出赞赏、鼓励、信任的信息, 这个学生不但学习劲头倍增, 而且还会热心公务, 积极参加班内外、校内外的群体性活动。这种努力再得到教师的持续鼓励, 则又会进一步对该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 教师的体态语言经常流露出对学生的轻视、反感、甚至厌恶, 就会使其心理受到伤害, 导致的结果使其要么消沉孤僻、落落寡合, 要么走向极端, 可能成为对群体或社会有威胁的因素。

三、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用积极的体态语言教育学生, 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包括差生,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走向成功。

所谓“差生”是指在人们印象中包括学习在内的不太好的学生, 后来为了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又称之为“学困生”、“后进生“, 意思是说, 只有学习上困难, 其他方面表现还可以。实际上, 许多人对“差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见, 我认为,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正是这种偏见的存在, 使“差生”更差, 大家对他们的关注更少, 期望值更低, 从而造成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恶性循环。其实, “差生”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 在这一点上社会、家庭、学校都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都应该给予这个弱势群体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从而激发和唤醒他们心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使他们向“优生”转化, 一旦成功, 在他们身上, 将迸发出某种比其他学生更巨大的力量, 从而创造奇迹。

做为一名教师, 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要想使“差生”转化, 首先应全面了解和掌握“差生”的思想动态, 生理、心理的特点, 把握问题, 击中要害, 对症下药。“差生”在对待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点。

多数“差生”对待事物的认识程度、情感变化、意志行为、行动习惯上都具有相同的心理特点。我们只有在全面掌握这些特点后, 才能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他们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采取矫正对策。做为教育者, 首先应看到, 这些”差生”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仍然是国家的未来, 我们要象对待生病的孩子一样, 进行精心治疗和护理。其次, 青少年思想还没有定型, 可塑性很强, 在不利的条件下容易变坏, 在有利的条件下也可以变好。要看到他们有自尊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 好胜心和无法取胜的矛盾, 上进心和意志薄弱的矛盾及情感丰富和不能控制的矛盾, 要激发有利因素, 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要从情感入手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使学生确信教师的真心实意。在此基础上,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 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闪光”点。同时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 促进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 点燃学生自尊心的火种, 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教育帮助“差生”, 要把情感教育、说理教育与威慑教育、严格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育与实践中得到完美的结合。要尊重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健康的心理, 他们的心灵同样也象泉水那样, 清澈透明, 它能够洗净污点, 同样也极易被污点所污染。只要从实际出发, 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耐心教育, 我们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的。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

二、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三、丰富教师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象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四、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五、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六、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4

邓学华

短短的一天培训时间,很紧张,也很充实。因为我们在这紧张学习的氛围中学到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中的根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因而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是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学生的教育。我将尽心尽力把我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里,一些教师的内心发生了动荡和倾斜,进而加剧内心的冲突。如果内心的矛盾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影响着教育活动。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人格的健全与否关系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着学生对于社会的态度,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时代要求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教师的心理健康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社会责任重大,民众对于教师的期望过高。

信息时代、经济时代的来临,学生家长日益迫切感觉到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因而对孩子的教育便空前关注起来。作为孩子的主要学校教育者,家长对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过分倚重。特别是教毕业班的教师,他们感觉到来自学生父母的压力更大。自己孩子由于主观努力程度不够或者其他某些客观原因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科教师便要受到很大的质询。甚至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员混杂,进而干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经常逃学等等,家长只把目光投向教师。若认真分析,很多学校与家庭应联合教育学生的事情现在只投在教师的身上。也就是说,教师承担着一些本由多方联合承担的责任。社会给予教师的责任实在太多,给予的厚望太大,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

2、教师的审核评价和教师的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是十分合理的地方。这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制度注重看的是教师所教科目的学习成绩,但是忽略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不良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以外的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人,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师教育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断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未成熟的个体得到发展,融入社会。但是劳动对象是人,并且人与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此外,学生发展表现需要长时间观察,也是多个教育力量的合力所为。总之,有效准确衡量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考评的依据目前仍是十分困难的。因而,不完善的考核评价体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仍有着一定的影响。

3、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同行之间既有相互合作,也有竞争,像评定职称,晋级等之事。教师之间的竞争性是很大的。符合条件的人很多,但是名额却是很有限的。一些教师为了凸显科研成果,采用一些不适当的手段,这无疑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教师的竞争上岗,以及频繁的考试等也是重要因素,加重教师的负担。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业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教师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能力可能有点低,因此产生焦虑等问题。过多的压力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4、身体健康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工作远没有社会上说得那样简单和轻松。教师行业虽然很光荣和伟大,可是在这光荣背后,是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来应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校事务等大量的工作。此为,教师还要承担起一大部分育人的责任。因而,繁重的工作势必威胁教师的身体健康。很多教师过早患上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周炎、咽喉炎等。大量的工作已使他们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再加上身体的病痛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总之,教师长时间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这种过多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积闷在胸中,会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良,带来各种苦恼、焦虑、心悸、沮丧等,因而产生了心理的不适应。严重者可能导致了心理疾病。

教师心理健康很重要,因而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应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人,教师应该充分认真思考自己对自身的能力,和期望作出合理的判断,形成一个较为恰当的值。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产生一种心理落差。具体地说,可以这样做:

1、教师要抛弃或者淡薄一些观点,如名利思想、完美标准。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教师首先应轻装上阵,有适度点的压力即可,不要给太多的负担。其次,教师应仔细分析社会压力的来源,正确分析寻求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合理的标准下,教师可以主动进行筛选。择取合理的压力,并转变为动力,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

2、教师应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用自己光荣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减少来源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3、教师应采用一定的措施,使情绪放松下来,缓解紧张的压力。(1)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体育活动,使压力外泄。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运动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的能量的消耗,从而控制不良情绪。

(2)转移注意力。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参与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情绪得到松弛,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3)与朋友交谈。教师发现有心理上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可以找自己的亲密朋友,家属等人同他们进行交流,把内心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得到宣泄,把积累在内心中抑郁的能量发泄出去。同时,通过交谈,教师可以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和理解,心理上会得到一些安慰。

4、借助教工之家、联谊、教师俱乐部以及教师心理门诊、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和网上心理咨询等措施来建立教师心理疏导系统,帮助教师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上的困扰。只要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帮助教师疏导和解决心理上的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篇5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备的条件和基础,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优良素质的保障,是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是促成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优秀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有正确而清醒的自我认识。不仅要清楚自己的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特性,还要把自己的习惯、能力、观念和教学工作及教育学生联系起来,而不满足于用自己的经验去教条的管理学生和从事教学工作。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合理的要求自己,才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不难为自己也不会强求学生,这样我们和学生的身心才会始终保持在一种健康的状态。同时,因为有了对自己的了解,爱屋及乌,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接纳并理解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对存在于社会中的不公平、不满意、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就能够欣然接受并能够泰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他们出生起就拥有了太多的爱,极易养成唯我独尊的不健康的心理。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轻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差。比如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以我为中心,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而且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在班级中轻易表现为不懂得尊重别人。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事情,使其易于形成依靠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在学习方面,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造成的。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和调整。我们教师在学生面前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生活中受到了委屈,很容易把气发泄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往往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

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调皮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有可能伤害了学生,也会破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

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6

陈巧艳

所在班级:

三年(1)班

所在学校:

洋里中心小学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知道了什么是心理学以及它的作用。

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心理教育与一般文化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文化课是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关的概念、原理等等,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而心理教育是要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这就必须首先引起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干预,才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维护。而人的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要改变和影响心理状态,必须在活动中进行,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

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协同教学实验提出的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又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工作我发现:我教的学生普遍增强了自信心,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我很笨”,“我不行”的想法逐渐被“我最棒”,“我能行”所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析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篇7

科教兴国,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先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重视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跨入新世纪,面临新形势,此项任务尤为重要,也更为迫切。

当今时代,教育几乎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人们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期望,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学生教育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所在。教师作为教育者,以塑造人的灵魂为核心,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优良的个性品质,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基础。

从教师队伍现状来看,广大教师待遇日益提高,地位明显拔高,生活现状大为改观。但教师身心健康状况仍很差,个人生活质量低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岗位竞争日益激烈,个人生活压力感,工作危机感日益加剧,引发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个性不健全,滋生许多身心疾病,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个体发展的自身需要,是加强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1 目前,广大教师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不平衡心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久居校园,环境闭塞,信息不畅,交往贫乏,工作辛苦,生活清贫。使得不少教师心理发生蝉变,出现了诸多不良心理:二是自卑心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觉着地位低下,收入相对微薄,环境恶劣,前途迷茫,个人思想消极,情绪低落,自我封闭,甚至自惭形秽。三是攀比心理,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看到与他人之间经济收入、家庭生活、个人消费、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内心极度不平衡,“这山望那山高”,无心工作,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发泄私愤。四是嫉妒心理,吃惯了“大锅饭”,拿惯了平均主义,在竞争上岗,按劳取酬的新体制下,个别能力较弱者,看到同事收入高过自己,业绩胜过自己,内心不舒服,故意打击先进,敌毁他人。加之自古“文人相轻”导致教师群体关系紧张,有碍团结,致使个人心力憔悴,身心健康每况愈下。五是腐化心理,部分教师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冲击,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不安心教学,不愿当教师,个人生活信念迷失:或沉迷于赌博、酗酒、社会事务;或从事第二职业,搞家庭经济建设;或收敛学生钱财,贪污学校公款;或结交社会闲杂,参与封建迷信,甚至违法犯罪活动;或伺机跳槽升迁、下海经商……玷污教师形象,败坏学校氛气,亵渎教育圣殿。六是缺乏教育情感,在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清高骨傲,盛气凌人,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个性品质,无视学生人格,任意发泄情绪,动辄辱骂、体罚学生。缺乏师生情感交流,抹杀个性,只教书不育人,重师道,轻合作。师生关系紧张、敌对。七是缺乏创新意识,不少教师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抱残守缺,安于现状,喜静怕动,求稳怕乱.面对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心动行不动,方法老一套,穿新鞋走旧路,工作无创新。八是人际交往障碍,教师长期处于封闭环境,工作单一,不少中老年教师喜静怕闹,性格孤僻,自私狭隘.部分新上岗教师人际交往范围狭小,处世经验欠缺,办事效率低下,社会适应性差。九是自我身心保健意识差,广大教师从事繁重的脑力劳动,长期伏案工作,身体缺乏锻炼;加之工作环境差、条件简陋、生活营养不良,教师普遍健康状况很差。出于经济、医疗条件等因素很少有意识的主动定期检查身体,由生理疾病引发心理疾病,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教师群体中发病率高,死亡率上升。

2 教师不良心理成因分析

2.1 职业因素自古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人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低下最光辉的事业”等赞誉。这说明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是智慧的化身,教师是做人的楷模。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愈加升浮,一名具有强烈责任感、事业心的教师,时刻面临新的职业素质要求,诸如职业道德素质、个人知识贮量、教育情感、个性品质、教育教学能力、社会适应力等。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中,在得与失的默默耕耘中,内心时刻潜藏着生存的危机感、就业的压力感。

教师在好多时候必须压抑自己的自然本性,改变已有的生活方式,放弃某些兴趣爱好,掩饰自己的情感。留给学生的永远是欢乐、幸福与笑脸;痛苦、忧愁与悲伤只能留给自己。久而久之,便成为引发各种身心疾患的心理诱因。

教师长期超时超荷劳作,广大农村教师半耕半读,家事、校事、身外事,事事要分心,在个人有限的精力下,长期繁重的脑力、体力劳动,加之生活清贫俭朴,容易滋生身心疾病。

2.2 角色因素一名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在学校可能是科任教师、班主任、同事上下级,在家庭可能是丈夫、妻子、父母、儿女,要将各种角色扮演好,实属不易。多重角色在时间、精力分配上产生矛盾冲突,必然给他们带来精神上、心理上、体力上的巨大压力,长期角色冲突,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2.3 环境因素教师个人收入相对低廉,待遇微薄,条件艰苦,工作繁重,不少地方仍有拖欠、少发教师工资,甚至搞各种摊派,这些做法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广大农村教师远离现代信息,环境交通闭塞,与外界缺乏联系,各种现代信息不能及时获取,导致教法陈旧,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现实生活中强烈的不平衡心理,致使不少教师,尤其中青年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迷茫、困惑中,无法安心教书育人,工作责任心、教育事业心欠缺,思想消极,容易自我丧失信心,迷失生活方向,甘于自我腐化堕落。

2.4 个性因素由于教师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在同一环境下,各人的社会适应性强弱不同,面对挫折与困难的容忍力不等,从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倾向。那些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消极悲观者,往往成为心理不良,个性不健全的独立个体。

2.5 生理因素部分教师,尤其中老年教师,由于长期身处农村学校,生活状况较差,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加之个人自我保健意识不强,或经济状况所限,致使各种职业病、生理疾病得不到彻底根治,深深困绕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2.6 家庭因素不少农村教师由于职业性质、生活状况、经济收入等原因,导致家庭矛盾时有发生,诸如:子女上学就业、亲属或亲戚朋友身患恶疾、家庭收支、家庭住房等等。个人家庭生活不稳定,使其承受着他人无法品味地精神压力,甚至忍受着痛苦与不幸的煎熬,这便成为引发各种身心疾病的直接诱因。

3 具体对策与措施

3.1 努力改善教师工作的外部环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内部硬件建设,优化教育教学设施,美化校园环境,净化社区育人氛围。

首先切实落实中央政策,保障教师的一切合法权益。任何部门或个人,在国家规定教师所享有的一切合法权利与利益面前,不得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必须严格遵照《教育法》、《教师法》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法规,以法治教,以德治教。切实保证广大教师享有自身的合法权益。

其次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惩治教育腐败。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教育机制转轨,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行业也出现了腐败分子。小贪巨腐,无不沾染着广大普通教师的血汗钱,使原本圣洁的教育殿堂也成了腐败的侵蚀之地。教育腐败严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挫伤教师教育情感。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与当地行政、检查、司法部门通力合作,严厉打击教育内部的腐败行为,彻底整治教育行业氛气,还教育天地一片蓝天。

再次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改善学校的心理环境。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尽可能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住房条件,逐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创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稳定师心,顺应师意。干群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关照,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各级领导要主动深入实际,了解教师的心理需要,关心教师的个人生活,家庭状况;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加强交流。

各级管理学校还要以实际出发,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绿化美化校园,营造优雅、舒适的学习生活氛围。同时尽可能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住房条件,加强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与教育职能。

3.2 广大教师要强化自我意识,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一方面正确对待挫折。当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家庭生活中遭受挫折时,要有正确的心态,正视困难,调整心理,用坚强的自信,化痛苦为勇气,变压力为动力,走出心理低谷。一方面学会角色转化。面对个人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在不同场合要扮演不同角色,及时调整心态,适时改变自我角色。平时多与人交流,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注重提高应变性、灵活性、适应性。另一方面培养健全的个性。在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成长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品质。注意克服主观独断、清高自傲、孤僻狭隘、怯懦自卑等不良心理,积极培养乐观豁达、平易近人、和蔼友善、勇敢自信的个性。

3.3 加强师德建设,塑造教师新形象

首先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感,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学校要把教职工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针对教师群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教育,根除教师中的闷气、怨气、死气。对青年教师加强引导,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其次广大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在新形势下,我们教师自身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无私奉献,增强拒腐能力,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身免疫力,培养健康和谐的个性心理品质。再次勇于创新。在教育教学中要乐于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开拓进取,积极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求异思变,标新立异。让思想永远处在运动之中,让强烈的求知欲充斥头脑。心理不死,心理永洁。

3.4 加强教师心理卫生指导

一是要对广大教师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媒体,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录相片、墙报、宣传栏、知识竞赛、讲座、图片展览等。让广大教师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养成自觉进行自我心理保健的良好习惯。

二是要及时了解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学校要对广大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期检查,预防为主。同时要通过座谈、调查、专家咨询、心理热线、、工作反馈等途径与方法了解教师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要弄清成因,提出解决办法。

三是要加强有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调适与矫正。对于出现严重不良身心疾病,影响正常工作,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者,及时给予帮助,调整工作岗位,创设宽松环境,咨询心理专家,疏导不良心理;过于严重者,劝其暂时脱离工作岗位,寻找心理医生症治,直止恢复健康。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不仅学校、教育部门、当地政府要关注与落实,而且全社会都要来关心与支持,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从而保证广大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降云.皮亚杰教育思想述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5):28-30.

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教师 篇8

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教师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许多教育学家强调,必须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毫无疑问,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在这里,我们首先讨论一下好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然后分析教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好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个性特点,较高的专业水平,并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要乐观开朗、情绪稳定、充满自信;要求教师富有移情能力、真正关心学生;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一个好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应该为人谦逊、不固执己见;应该心胸开阔,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应该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以权威自居。

好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他们能够正确地制定教育目标,懂得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来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而不会用填鸭式教学来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他们不会把教学等同于讲课,也不会用死记硬背来代替理解;他们会精心备课,会不断学习有关的新知识。

好教师还应该喜欢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他们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一致而不死板,灵活却有原则。他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他们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但是会加以合理地限制和引导,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学会承担责任,他们激励学生,真诚地赞扬学生的长处,不会只盯着学生的弱点;他们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并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他们努力去理解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

二、目前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以香港中小学教师为例,谈谈目前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在香港,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对中小学教育非常重视,但是,无论是教学的质量,还是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都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难题。这些难题的症结在哪儿?如何解决?人们并未形成共识。

一方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这样那样的抱怨,比较典型的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的道德水平不如从前了”,“父母不管孩子,把教导子女的责任都推给教师”,“社会太复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无法同外面的各种影响相抗衡”。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听到各种对教师的批评。一些人责备教师没有尽心尽力,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过分关心物质利益,而不重视教师工作本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义。在这些人看来,教师应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承担一定的责任。

毫无疑问,上述两方面的意见都有一定道理。在香港,许多成年人忙于赚钱,自己抽不出时间来教育子女。一些家长以为用钱就可以圆满解决子女教育问题——花大量的钱送子女进名牌幼稚园、上名牌学校、请名牌大学的学生做家教。一些家长则以为只要孩子上了学,孩子的一切就交给教师和学校了,自己管交学费就可以了。这些家长都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没有认识到家长关心子女、与子女充分沟通的重要性。另外,香港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显然是不利的。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难度。但是,面对这一切,教师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当“学生越来越难教时”,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会去怨天尤人,更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可惜的是,不少教师并没有这样做。一些教师情绪低落,在工作中表现出无力感,对学校没有归属感,对教师工作没有自豪感,看不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一些教师没有主动进取的精神,不愿意多做工作,不愿意继续学习,对各种在职培训不感兴趣;一些教师缺乏爱心,对“问题学生”充满敌意,恨不得把他们全部赶出学校。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对策

我们认为,宏观社会环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观,因此,要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教师负有更大的责任,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如果不能造就一批“新教师”,我们就很难培养一代“新人”。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很多。例如,加强在职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加强辅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等。我们认为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是从工作实践中增强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了解新一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要关心他们的问题和烦恼,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将他们所喜好的东西都视为无知幼稚。教师更要学会如何与年轻一代沟通,要加强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二是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与家长建立协调的合作关系是对好教师的一个要求。双方应该多沟通,密切配合,不能相互推卸责任。三是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在这里,教育管理者是指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和中小学的校长、副校长等人员。为了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自豪感,管理者应该加强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民主参与,倾听教师心声,关心教师的生活,为教师工作和生活提供各种周到细致的服务。四是教师与专家的关系。学校应该聘请两方面的专家,教学方面的专家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前者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有关的培训和咨询;后者则协助教师处理各种“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为教师自身的心理保健提供帮助。

上面,我们针对香港中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据了解,内地的中小学教师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分析和建议能够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发,更希望内地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日益进步。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9

这本书为人们学会积极的心理调节、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和策略,掌握这些知识和策略对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选取了部分有助于教师心理调适的积极心理学内容,因此命名为“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我觉得非常合理。书中采用了一些心理测量工具和训练程序,这些内容要求我们学习者进行练习。并且有很好的平台对其内容进行辅导,以便使我们这些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学会运用有关策略进行心理调适。

书中介绍了“学习能力感”概念、“习得性无力感”等相关内容。其实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介绍的有关“习得性无力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纳入到积极心理学的领域之中。其中的情绪管理能力部分对于我们这些中学教师非常受用。情绪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控制情绪表达方式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较强的人,一方面能够在适当场合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善于调节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例如,在正式聚会当中,适当表达喜悦的情绪,在悲伤的葬礼上适度表达悲伤的情绪,在人际冲突中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善于调节气氛激发他人的积极情绪或者善于安慰他人的消极情绪。情绪管理能力由以下四种能力组成: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保持开放心情的能力;根据对信息的判断和利用,成熟地进入或远离某种情绪的能力;成熟地觉察自己和他人相关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本次心理咨询师培训,对我来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从内心深处滋生出一片片绿洲,浸润着整个自我,启迪我脱离陈腐的轨道,踏上崭新的旅途。然而同时也让我回眸曾经留恋的脚印,感到痛彻心扉,在广阔的人生田野上,要么盐碱秃无,要么杂草丛生,鸟瞰而沧桑,审视而千疮百孔。尤其在培养孩子方面,深感自己的失职,倍感自责、愧疚!也许,这是必然的心理过程。尽管如此,也必须正视现实。让培训的收获转化为强劲的动力,让过去的遗憾时常鞭策,奔向崭新的原野!

于海霞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学知识要学到心里去。因为学到脑子里的东西是知识,学到心里的是智慧,从知识到智慧需要一个漫长甚至一生的历程,这一历程叫成长过程。”这段话深深扎根到我的潜意识里。因此,我极其珍视这次培训及其整个过程,培训虽然完成了,但还要积极学习、探索,力争尽快地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甘泉,化作些些细雨,唤醒春来复苏的大自然!让更多的人绽放智慧人生!

下面将营造未来时空的具体心理过程描述如下。

一、培训洗礼的蜕变

观念的转变。在深入接触“心理咨询”这一课程之前,可以说我对“健康”的理解是狭隘的。之前,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并鼓励孩子多参加些体育锻炼,我以为有了健康的身体,就会有幸福快乐的生活。虽然这种思想也不为错,但通过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明白“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身为老师,在教好孩子们文化课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因为健康的身体再加上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提高工作的幸福指数,教育出更健康向上的孩子。

教学态度的转变。学习的这些天,抛开了一切繁琐杂事,自觉学习机会难得,便静心学习领悟。虽然老师们的讲解非常精彩,但由于自己的基础水平受限,我仍感受到了学习的苦和累。此时,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们,平时的教学中,我是否关注了他们的学习基础?体会到他们学习的心情?反馈过他们对学科学习的意见?审视自己的结果便是:一定要多体察孩子们的学习心情,多理解孩子,千万不能做高高在上的老师。

另外,授课专家的提醒也让我时时在反省自己。各位专家都有主张说:“学生是我们影响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老师在面对学生时也要有一颗谦卑的心,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还有对后进生教育的诠释都让我对老师这一职业重新定位——蹲下来协助孩子学习,这才是为师之本。其实,教育是“心”的教育,心快乐了,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这是多么简单的教学智慧!

生活理念的转变。“心理学是一门幸福学”。的确如此,家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我们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拥有健康的心理会让人滋生幸福的感觉,而幸福的感觉又能传递感染身边的家人,和谐快乐的生活由此开始。所以,善待老人、体谅爱人、关心孩子应该是我践行此次学习的最好方式。

教孩子、教学生的方式的转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一点也不假。父母的生活习惯、品行道德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为孩子做好一个健康乐观的榜样示范应该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点我一直在认真做,努力做,孩子也朝着一个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但目前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父母孩子一样大,如何对做好青春期的母亲,我正在摸索中。再用小时候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似乎已经不能让孩子接受了,虽然孩子还没有出现我们常说的“叛逆”,但我一直在找寻最好的方法来和孩子沟通。而这次心理培训正好填补了我此项的空白,老师讲解了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特点以及案例,让我在教子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知此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待学生也应该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另外,给位专家对家庭教育内涵的诠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以及生动而又睿智的案例分析,都让我为之震撼,真正为我上了一堂心灵成长课。

二、培训启发的未来操作

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我并没有为自己定下多么宏伟的目标,我只想回到单位之后,做好心理健康的普及工作,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关注自己的家庭建设,继而提高自己及周围人的幸福指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的学习,不仅弥补了我在心理学这方面知识的欠缺,还让我明白了,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单单要教好课,更要让自己,继而让自己的学生、自己身边的人都拥有阳光健康的心态,能够快乐而幸福的生活。

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会努力践行自己说过的话,在班级里,以班会课的形式对孩子们进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家庭中,用乐观阳光的心态感染家人;在同事、朋友中,更要以“自助助人”的理念浸润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希望不久后,我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向领导老师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心理健康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任教老师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第一种状态是正常状态。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鉴于上述,将来的操作如下。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作文500字下一篇:励志文章:我们都曾付出真心,最后败给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