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

2024-08-08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精选11篇)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 篇1

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九十年代,我国开展的“素质教育”,这个素质虽然有很多种理解,但都归于一点,要培养高品位的新世纪人才,必须把心育和德育及其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心育和德育在教育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没有专职德育人员和心理学教师,学生心理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班主任教师了,我在小学教学近二十年,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有位名人提出的理想心理健康状态是具有热爱生活,善于享受生命;胸怀宽阔,不为小事烦恼;欲望适度,不为名利所累;充满自信,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情绪波幅不大,心境良好;善与人处;拥有健康的认知模式等特点。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

此,对于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爱心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热忱帮助学生,对日复一日的学生思想工作、重复出现屡教不改的各种现象、眼前必须做的繁琐的班主任事情,不会感到单调乏味,反而会尝到无尽的乐趣,从而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并在工作中真正的领会到崇高的意义。

三、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晨会、班会或恰当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时候,班级表现正常,似乎很难发现问题。这时,班主任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典型的案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又

可以暗示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消除隐含的不良心理,防微杜渐,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教育学生要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培养善良的品质、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教育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既不会被赞扬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教训,扬长避短。教育学生要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客观的、全面的对待他人,不忽冷忽热,不苛求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学生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正确对待升学和择业。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帮助、批评、教育,在和同学交往中要注意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友爱,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就比较舒畅,心理自然处于健康状态中。

四、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许多班主任教师有这样一个共识:现在的学生“难管”,他们懂得未必比你少,但又不真正懂事,个性很强却极易出问题。所以,有效的思想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切中学生的心理现状。例如:有的学生表现自信心不足,常感自卑,不

愿面对竞争和挫折,对自我的满意程度下降。根据高中生最渴望被理解这一特点,班主任教师可以借助平等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寻找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实际效果往往比其他任何方式的说教都要好。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虽然深知学生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如意,但他不会因此而怨天尤人,而是更看重他们的优点,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时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激励学生发扬光大;耐心的、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学生身上的不足。

总之,班主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利用班主任优势,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使学生安全、圆满的度过校园生活,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 篇2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说:“仁者寿。”可见,道德修养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及寿命的长短,就说明了人的道德品质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还有人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就必须要乐观;要乐观,莫过于乐善好施。《左传》有言:“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也明确指出有高尚的道德,才可能有快乐的心态;有了快乐的心态,才可能健康长寿。现代社会也证明了:品德高尚多做好事经常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爱帮助人,爱护人,人们同样会还以热情地回报。这种良性的反馈,必然使人产生欣慰,受到鼓舞,使人愉快,获得欢乐,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在工作中,我们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讲究道德修养,多付出,诚信友善,见义勇为,多做好事,这样可以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得到快乐,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将直接影响他的一生.我们经常听见有中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运气不好”、“处境不佳”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快乐,令人高兴的事,相反的,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倒霉的事。于是乎成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从人生的意义这一角度入手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极其偶然的存在。这个存在在缥缈的宇宙中,与漫漫的历史长河相比,就象流星那样短暂易逝。因此,我们要珍惜它、热爱它。让人的一生具有价值,具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大众作出无限的贡献,闪烁出绚丽的光芒。当然,人生道路上要经历无数风雨、坎坷,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就会发现自己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生命的花絮如此美丽,人生在世真是一种幸福。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和学习习惯

大家都知道,有计划的每天阅读好的读物,能使人掌握知识,提高素养,了解人生的真谛,养成热爱生命和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去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和前途,能使人始终乐观向上,斗志昂扬。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整日无计划的漫无目的学习,还有很多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把读书学习视为痛苦、负担和压力,对学习没有热情,毫不感兴趣。他们反感、厌恶、甚至憎恨学习。这种强烈的厌学情绪使有些中学生自暴自弃,悲观厌世,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努力培养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向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学校精心组织,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有针对的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有了良好的习惯,教育也就有了突破的成果。

四、培养学生开朗豁达的胸襟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转折时期,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护和保证心理健康,想健康地成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名利。如果一味地追名逐利,整天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夜不能寐,必然会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悲剧。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争先进,创一流。另一方面,不计较功名得失,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有了这样的名利观,他们就不会因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也不会因个人一时的得失去斤斤计较,心理平衡了,身心自然也就健康了。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修养 人生态度

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伟大民族的整体素质能否提高,影响到国家的兴衰。中学生的发展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学生学习、生活诸多烦恼积压在内心,产生了焦虑、孤僻、自暴自弃等心理,导致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奉献精神,缺乏自立能力,利己主义严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提出的一种积极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我们找到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说:“仁者寿。”可见,道德修养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及寿命的长短,就说明了人的道德品质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还有人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就必须要乐观;要乐观,莫过于乐善好施。《左传》有言:“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也明确指出有高尚的道德,才可能有快乐的心态;有了快乐的心态,才可能健康长寿。现代社会也证明了:品德高尚多做好事经常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爱帮助人,爱护人,人们同样会还以热情地回报。这种良性的反馈,必然使人产生欣慰,受到鼓舞,使人愉快,获得欢乐,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在工作中,我们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讲究道德修养,多付出,诚信友善,见义勇为,多做好事,这样可以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得到快乐,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将直接影响他的一生.我们经常听见有中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运气不好”、“处境不佳”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快乐,令人高兴的事,相反的,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倒霉的事。于是乎成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从人生的意义这一角度入手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极其偶然的存在。这个存在在缥缈的宇宙中,与漫漫的历史长河相比,就象流星那样短暂易逝。因此,我们要珍惜它、热爱它。让人的一生具有价值,具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大众作出无限的贡献,闪烁出绚丽的光芒。当然,人生道路上要经历无数风雨、坎坷,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就会发现自己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生命的花絮如此美丽,人生在世真是一种幸福。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和学习习惯

大家都知道,有计划的每天阅读好的读物,能使人掌握知识,提高素养,了解人生的真谛,养成热爱生命和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去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和前途,能使人始终乐观向上,斗志昂扬。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整日无计划的漫无目的学习,还有很多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把读书学习视为痛苦、负担和压力,对学习没有热情,毫不感兴趣。他们反感、厌恶、甚至憎恨学习。这种强烈的厌学情绪使有些中学生自暴自弃,悲观厌世,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努力培养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向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学校精心组织,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有针对的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有了良好的习惯,教育也就有了突破的成果。

四、培养学生开朗豁达的胸襟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转折时期,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护和保证心理健康,想健康地成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名利。如果一味地追名逐利,整天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夜不能寐,必然会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悲剧。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争先进,创一流。另一方面,不计较功名得失,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有了这样的名利观,他们就不会因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也不会因个人一时的得失去斤斤计较,心理平衡了,身心自然也就健康了。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 篇4

学校:------------------------任教年级:--------------教龄:----------性别:-----------

1、在你任教的年级中,你觉得让学生产生烦恼和困惑的事情有哪些?(请尽可能列得全面一些)

2、如果开设心理健康课,你觉得应该给你所教年级学生讲授哪些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如何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山东省临朐张文伟张静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要求。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是学科教育。因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时间占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五分之四,这就要求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深入性格的真正的教育,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而且是生活上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而上课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上好每堂课的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道德信念的火星,而心理素质是人的道德规范的最基础的素质。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能否点燃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关系着学生心理能否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严抓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真备好课;上课时调节自身的良好心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素质,可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学校每周定期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开展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并利用每周一政治学习的时间一起学习、讨论,使教师明白正确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常邀请专家来校作报告,学校应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学生心理咨询办公室人员和中层干部走出去向先进单位取经,进修教育理论,使教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学校应建立师生定期交流的制度、家访制度,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状况,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在校情况,既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也积累教师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

二、创设综合性心理教育的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种重要的隐性影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到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从而提 1

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学生受到潜在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要建设一流的学校教育主环境。有意识地提高改善物质文化设施,净化环境。如在校园路旁,放置果壳箱,配置卫生宣传标语牌和礼貌用语宣传牌,并进行大面积的绿化,使学校变为花园式的大课堂。假山、名花异草、绿色草坪、通幽小道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在加强校园文化方面,要尽量体现人文化管理。如1)将一些禁止性的要求尽可能的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如禁止随地吐痰,可改为“为了同学们的健康,请你不要随地吐痰。”将一些纪律要求可改为下述语言“戒掉不良言行,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自律、自制,作自己的主人”等,这样可将外在的要求与学生自我心理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由此而制造的逆反心理,从而变外在强制为自我要求。2)可在教室里挂有科学家的画像、格言、警句。如“事虽难,做则必成;路虽远,行则必至,”“日有所思日有进,时时思己己更新”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学校还制作了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大型标语来唤起学生的节约意识。3)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办公室听取学生心声,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解除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障碍

学校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如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手抄报、主题班会集体讲座及广播等形式扬善抑恶,开展诚信教育,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同时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自我调适的方法,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心理教育氛围。

三、从学生自身做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我建议中学生应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一)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二)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

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三)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2、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人的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既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中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2)要有满意的心境。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3)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4)要有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5)要有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沮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3、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学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众所周知,他们的童年生活被书本填满,被特长课程填满,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从心理学角度,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无论哪类性质的事件,都要求人们去改变现状,以便应对事件带来的新情况,要求人们付出努力,去应对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应对,就叫“适应”。过大的压力会把学生“压扁”。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 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这种负面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过分的溺爱造就了一个“自我中心”的孩子。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丝毫不追究孩子的错误,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这种不良教育方式势必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沉迷于网络而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二、给学生一个广泛的空间

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从培养健康心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把握时代脉搏。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习惯。凭借这个过程,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活动范围小,独立意识还很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双休日时间、暑假时间,在老师、家长辅助下,开展一些社区活动、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心灵。

此外,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学生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改编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社会教材、乃至数学、自然、思品,都有许多社会实践题,我们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活动类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从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焦……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一对一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否受到尊重,关系到他的心理健康,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心灵更加敏感脆弱,也需要受到尊重。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教师,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作者简介:都基彦(1975-),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三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都基彦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三实验小学,吉林 通化134000)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能力。自学不但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每节课课前的导学提纲则是学生超前学习教材的一座桥梁,教师通过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基本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内容。这种自学与过去的预习具有很大的区别:过去的预习只要求学生扫清学习课文的障碍,现在的超前自学则要求学生自己初步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明白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了解。其难度与深度大大超前于原来意义上的“预习“。为了减少学生在超前自学时的盲目性,我们教给学生超前自学的方法。预习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查阅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课文作者情况;查阅课文中人物的情况;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2)利用工具书自学字词,读通课文。(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4)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5)自读自悟,自问“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或想知道的问题?”并做上批注或记号;(6)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学习《画杨桃》一课时,很多同学没有见过杨桃,更不理解为什么小作者所在的位置见到的杨桃会是个五角星的形状,而在教这篇课文时,杨桃还没有上市。于是,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不仅查到了杨桃外观的图片资料,还了解到杨桃的别名,营养成分,功用等有关知识.学生们看着图画,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小作者所处角度的特殊观感。学生在收集资料的预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激发,学习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常常会收集到许多连老师也不曾知道的知识。

2课堂反馈,训练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能力。课堂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能够针对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进行教学,解决自学中留下的问题,共同巩固自学中掌握的知识。课堂反馈主要包括汇报成果和质疑问难两个方面。“课堂反馈“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施展他们的表现欲,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及时暴露了潜在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代表由四人轮流担任)在全班汇报。在汇报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我知道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还要说自己是如何知道、如何想到的。此时,教师既是热心的听众又是指导者。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还要引导学生有序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先从解题入手然后再理解课文;先汇报查阅到的收获,再提出疑问和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倍加呵护,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永不满足。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在合作交流前,教师要先让学生把问题进行综合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做到敢于修正补充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甚至敢于鸡蛋里面挑骨头,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见解和主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a、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b、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c、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 篇7

(一) 自身因素

学生缺乏耐心、信心, 导致了心理上的紧张。

在声乐学习中, 有的学生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失去了耐心;而有的学生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不能坚持长期的、艰苦的学习和训练, 缺乏恒心;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唱得不好, 对自己的演唱没有信心, 不愿去练, 不敢去练, 甚至发展到张嘴就会紧张得发不出一点声音。因此, 学生的紧张的情绪日益加剧, 更加排斥声乐学习。

(二) 外在因素

1. 教师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 忽略唱的主导地位, 造成实践、体验脱节。

在新歌曲授课中, 教师过分强调曲式、调式的讲解, 多媒体的运用等, 而忽略了“唱”在一节歌曲教授课中的主导地位, 导致学生不能在教师正确指导下歌唱, 体会不到声乐带给身心的愉悦情感。教师不得当的教学设计让非音乐性的内容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 从而泯灭了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 不但声乐的美育功能不能实现, 还会使学生音乐体验缺失,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歌唱时产生排斥、紧张的心理。

2. 教师不恰当的评价标准导致紧张的心理情绪产生。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心, 不尊重学生, 往往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具有不同音乐认知能力的学生。在歌唱实践中, 教师对听到的不符合歌唱标准的声音, 常常流露出责怪、不满的情绪和不屑一顾的表情。这种单一的、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使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指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结果, 从而导致紧张心理的产生。

二、声乐学习中紧张心理的对策

(一) 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性, 善于运用多重的评价标准

首先, 教师要充分关心和尊重学生, 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如, 学生音乐认知的方式、兴趣有所不同;个体的吸收与反应能力、理解与记忆能力及表达与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以同样的速度取得一样的学习效果, 必须从实际出发,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多重的评价标准。

其次, 教学评价应该多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和鼓励, 特别是心理暗示。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 使学生的心理或行为得到调整。

(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归因观, 增强自信心

声乐艺术是高级的心理活动, 需要学习者在不断的训练和体验中寻求一种更加完善、更为科学的声乐方法, 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完善以达到尽善尽美的过程, 需要学习者具备耐心、恒心和信心。在这“三心”中, 最重要的是对声乐的信心。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归因方式, 增强自信心。有些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失败, 就会对自己的音乐能力产生怀疑, 觉得自己音乐能力差或课程太难, 从而自信心下降, 这是由于没有树立良好的归因方式。

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2) 不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 (3) 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要相信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造成的; (4) 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5) 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归因训练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 改善心理品质, 消除不良的自我概念。

(三) 加强日常训练的同时, 拓展舞台实践

在声乐学习中, 学生要加强日常练习, 使与歌唱有关的各种器官处于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 可以随歌唱者的意志去调控、指挥活动。久而久之, 正确的发声已变成其潜意识的自然行为。

总而言之,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有意识地调动其积极性, 诱发其美好的歌唱学习欲望, 让学生掌握声乐这门艺术, 并去完美表现这门艺术。

摘要:歌唱是靠人声产生乐音对于歌词的解释, 是一门属于声音、乐音的艺术。歌唱是通过演唱者自身的“乐器”, 在舞台上展示个人歌唱技能、技巧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艺术形式。同时, 歌唱艺术又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是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因此,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 认真分析学生紧张心理成因,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歌唱表演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紧张情绪,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名燕, 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 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紧张情绪;对策

一、学生紧张心理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1.学生缺乏耐心、恒心、信心,导致了心理上的紧张。

2.声乐的方法、技巧方面处理不当,导致了生理上的紧张。

(二)外在因素

1.教师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忽略唱的主导地位,造成实践、体验脱节。

教师不得当的教学设计让非音乐性的内容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从而泯灭了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不但声乐的美育功能不能实现,还会使学生音乐体验缺失,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歌唱时产生排斥、紧张的心理。

2.教师不恰当的评价标准导致紧张的心理情绪产生。

在歌唱实践中,教师对听到的不符合歌唱标准的声音,常常流露出责怪、不满的情绪和不屑一顾的表情。这种单一的、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指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结果,从而导致紧张心理的产生。

二、声乐学习中紧张心理的对策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善于运用多重的评价标准

首先,教师要充分关心和尊重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如,学生音乐认知的方式、兴趣有所不同;个体的吸收与反应能力、理解与记忆能力及表达与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以同样的速度取得一样的学习效果,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多重的评价标准。

其次,教学评价应该多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和鼓励,特别是心理暗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使学生的心理或行为得到调整。例如,学生在开始演唱前,教师给予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唱完时,对他点头或报以赞许的一笑。这种暗示能在无形中表达教师热爱学生的信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消除自卑、紧张的消极心理因素。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归因观,增强自信心

声乐艺术是高级的心理活动,需要学习者在不断的训练和体验中寻求一种更加完善、更为科学的声乐方法,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完善、以达到尽善尽美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具备耐心、恒心和信心。在这“三心”中,最重要的是对声乐的信心。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归因方式,增强自信心。有些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对自己的音乐能力产生怀疑,从而自信心下降,这是由于没有树立良好的归因方式。

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妨采取以下策略:①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②不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③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造成的。④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⑤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归因训练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改善心理品质,消除不良的自我概念。

(三)加强日常训练的同时,拓展舞台实践

成功的表演源于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学习者具备耐心和恒心。在声乐学习中,学生要加强日常练习,使与歌唱有关的各种器官处于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可以随歌唱者的意志去调控、指挥活动。久而久之,正确的发声已变成其潜意识的自然行为。

总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有意识地调动其积极性,诱发其美好的歌唱学习欲望,让学生掌握声乐这门艺术,并去完美表现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朱名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程刚.心理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3]张进.试论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探索,2001,(4).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 篇9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争取全面攻克。同时,广西中公教育密切关注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相关信息,为各位考生提供有用的备考资料。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考生在备考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应多练,充分掌握面试技巧,重点仍然是注意积累,平常可以多听听新闻,关注时政热点,为考试积攒知识,储备能量,从而在考试中出色发挥,一举成‘公’!(Tip:下载本文档后可以打开文中蓝色字体的相关网址链接)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心理 篇10

本学期,刚接到一个新班,作为一名只教数学的科任老师,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这群孩子,在数学课上,思维敏捷,课堂气氛活跃,作业也能完成,反正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让我发愁。可是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却让我头疼不已,为什么呢?因为只要在课间、体育课、大课间活动,他们就会显得特活跃、特兴奋,我若一离开他们,他们就会追逐打闹,发生一些碰伤事件。;只要你一进班,就是一片报告声,你怎么、他怎么,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无可奈何,我筋疲力尽.......《江苏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就像及时雨,让我在学习中获得很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我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班级管理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 小学生在现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有不少的小学生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加之又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其次,由于不少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的发生,都使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因为人的心理素质,不仅具有先天的生物传递作用,而且还具有文化传递的意义。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在学习中,我特别关注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途径及实施中注意的要点,介入学校主流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价值和意义。”“班级团队建设对于小学生的生命意义;确立班级团队建设的目标;掌握团队性班级发展阶段的相关知识;初步学会根据班级团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结合小学生及小学教育实际,基于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基本原则,力图使学习者能够对班级中的“竞争与合作”、“非正式群体”、“班级乱了”和“群体中的特殊个体”等常见心理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出发,在班级管理中的应对原则和方式有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够体会到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基本原则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些知识让我收获匪浅。

我边学习,边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管理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效果明显。这再次让我体会到: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下工夫,更要在学生心理分析方面多研究,帮助小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加以关心辅导。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深入观察学生心理

由于青年学生过分地展现自我,总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为我独尊,对老师的批评不接受,任性极强,偶尔会形成偏激和固执的思想。所以,要多观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平日里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精神面貌等等,对他们的这些情况要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形成备案,深入研究,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和学生交朋友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和事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自然产生了孤僻的性格,心理自然也会产生障碍,还有焦虑和抑郁的现状。由此,我们就要给学生以关爱,给他们温暖,和他们交朋友,和学生促膝谈心,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以知己的行为去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学生交流就会减少他们的心理愁苦。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阳光地成长。

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由于学生正处在高考升学的人生黄金时期。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总之,我们面对的青少年的成长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更多更好的深入研究,努力探讨总结出解决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好方法、好策略,使他们能够得到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生手机被收检讨书下一篇:必修一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