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2024-10-01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通用12篇)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篇1

健康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之一, 健康对教师职业来说尤为重要, 是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如果教师心理健康有问题, 那么他们的劳动对象———学生就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注重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势在必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状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综合各种观点, 可以这样来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 (2) 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3) 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4) 良好的人际关系, (5) 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先天生物学因素的作用, 有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 还有学校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增进教师心理健康

(1) 学校风气及由此产生的教师的士气, 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学校领导要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 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风气对人的影响不是直接强制的, 而是通过微妙的情绪感染和多方面的暗示来体现的。良好的风气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经常性的教育影响, 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士气是在良好的心境中体现的一种能动作用。它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反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 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 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

(2) 校长及管理人员的领导作风与工作方法, 影响着学校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 教师在民主、友善的领导气氛中, 容易发挥积极性, 反之则容易产生心情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

(3) 校长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设法协助教师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许多调查表明, 教师的心理冲突与情绪困扰, 常与他们因物质生活水平不高, 而不安心工作有关。

(4) 减轻课业负担不仅是学生的要求, 也是教师的愿望。减少课业负担, 表现为减少不必要、纯形式的会议, 减少班级人数, 减少无意义的评比、考核等。

(5)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的时间与场所。教师一定要明白, 正当的娱乐活动是调剂教师身心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只有休息好, 才能工作好。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

(6) 增加教师进修机会。教师进修, 一方面增加和充实教师的知识, 另一方面, 也为教师进行身心调节提供时机。更主要的是要

二、社会支持增进教师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发现, 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较少发病的个体与受压力影响较大的个体相比, 有着更多的社会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 在压力情境下, 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或物理支持的人, 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 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可以摆脱困境, 调整防卫机制, 培养应付能力, 缓冲生活事件的情绪冲击, 影响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概括为客观的、实际的支持, 包括物质上的、可见的帮助和社会关系所赋予的直接援助。另一类可以概括为主观的、体验的支持, 主要是精神上的支持。

人际关系良好, 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卡耐基曾说过, 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的作用。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人际联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人是社会的动物, 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 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 它都与其他人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种联系越是广泛, 越是深入, 越说明这个社会越文明、越发达;相反, 如果这种联系很差, 单就个体来说, 就要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抑郁症或自闭症的人, 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缺乏社会交往, 以致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极端者还会自杀。俗话说:“一个篱笆三根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尊重和爱护自己时, 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 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

教师的社会支持较其他的群体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长期以来, 人们把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视为蜡烛, 燃烧自己, 点亮别人, 视为园丁, 桃李满天下。所有这些都表明, 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然而, 教师毕竟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在他们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 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应表现为多方面的, 既有与教师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支持, 又有与地位、荣誉相关的精神支持。这就要求全社会、社区、教育行政部门、部门领导真正关心和了解教师的实际问题, 对教师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同时, 教师也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种支持, 促进身心健康, 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篇2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无比丰富而又充满各种竞争压力的社会中,大大小小的问题总会不断出现,它们就像赶不走的飞蛾一样,不停地围着你转。实际上,这都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最可怕的事是自己不能够正确地面对它们,而让自己乱了方寸。因此,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因。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最主要的是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要意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即便是心理医生,也只能做到“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

1.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我古人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也要悦纳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增强自信,避免自卑、紧张或者不安全感。然而有时“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了我们”。很多教师就是由于这种认知上的偏差而带来心理问题、心理困惑、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只要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只有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都要懂得随缘,才会自在;强求攀缘,那将痛苦无边。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拥有一种“化繁为简,见素抱朴的心态。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继续努力,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应对方式,也是一般人遭受挫折后的首选反应。’

(2)调整目标。这是一种理性的反应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做事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太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3)替代行为,这是寻求新的目标来替代原来的目标,借以补偿原目标未能实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美国康奈大学的威克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个瓶子平放,瓶底冲着光源,然后抓了几只蜜蜂放了进去,蜜蜂一个劲地朝着光源的方向飞,不断地碰壁,最后累得奄奄一息停在瓶底一侧。他又抓了几只苍蝇放了进去,但没过几分钟苍蝇都飞出来了,因为苍蝇不仅向着光源的方向飞,而且它们各种方向都去尝试,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还是杀开一条血路飞出来了。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人不能一条道跑到黑,因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的选择。同样地,人在生活中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再者,就是莫让小事成负担。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小事,若不在意也就无事,如果过于留意,它们反而会成为问题,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凡事应顺其自然,不必过于苛求。

2.面对压力或挫折,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进行自我保健

卡耐基说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自己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宣泄的话,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情感势能”,这种能量一但超越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而且还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但教师角色要求我们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递给学生,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假如走出课堂,为什么不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呢?!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心”的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到心里轻松多了。或者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大喊,或者给自己写日记或写信。“身”的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你会发现: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对于我们的眼睛,只是缺少发现。

3.自我放松

可以聊天,没有固定话题的聊天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从而使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也可以上网聊天,有则手机短信说得好: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常与知己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不是神仙似神仙,但愿你快乐每一天。这就是聊天的功效。还可以看电影或听音乐,进行体育锻炼等等,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骑车等,呼吸新鲜空气,会让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从而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与其将不满的情绪深埋心底,不如用有效的途径使自己忘记烦恼。你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在明月清风中散步,花香袭来,微风拂面的感觉,想像着你正驾着一叶轻舟,轻轻地飘荡在明净的湖水中,此时此刻,你会顿觉安详、宁静与平和。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放松、自我减压。

4.要学会放弃,要知道放弃有时候也是一种美

古人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像先进、模范、评职、提干等等,有时不一定会全满足我们的心意,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就是提不起放不下呢?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放弃,还没有体会到放弃也是一种美。有这样一则小笑话,不妨来看一看,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有一只狐狸,看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围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结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的那只狐狸。其实,在生活当中。该有多少人为了“得”而无谓地失去呢?得与失是互为辩证的:得多少,相应也就失去多少。说到底,吃到了与没吃到的都是那只狐狸。人也如此,享受到与没享受到都是你自己。现实点讲,无论干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为之,于人无益又不利己。伺必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呢?

浅析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篇3

[摘 要]: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着手,切实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 压力 心理健康 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探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缓解对策,改善教师职业心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相关调查

2005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是: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主办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8699名教师中,近四成教师生存状况不佳,82.9%的教师感觉压力较大,其中55.31%的教师感觉工资收入低是其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51.48%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太重是其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29.42%则认为是竞争上岗带来的工作压力,这些压力给78.91%的教师带来工作和生活上的不利影响,仅15.05%的教师认为压力是其努力工作的动力。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高校教师,由于长期在高压的环境中工作,因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且这一现象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有学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事业成就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可见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

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的特质。笔者认为,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方面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一直以来,社会赞美教师的是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教师是完美的化身,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教师因为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使在学校、社会中都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特别是在与学生交往时更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标准化、模范的姿态出现,稍不注意便会“犯错”,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往往压抑了正常的情绪和需要,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无形中受到影响。

2.职业因素

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其他教师面前是同事或下属,还要和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工作,需要妥善处理好不同群体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大部分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多种同时并存但又相反的角色间的矛盾关系,这使得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后,不可避免感到心力交瘁。

3.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生活变化以及个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由于教师心理素质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教师面对挫折较为坦然,只要稍加调整就好了,而有些教师一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委糜不振,或者紧张过敏,不懂得调整自己

的心态,整日郁郁寡欢。

三、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措施

导致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因此,压力的缓解也需要社会、学校、教师本身等各方面共同采取适当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降低教师心理压力

正确的社会舆论能使教师对同样的“客观”环境造成的压力感觉相对降低。因此,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媒体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相关的法规,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同时,切实增加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科研的环境,支持教师的大胆创新。既要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又要注重教师情感、意志的培养,使教师有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自己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以更健康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激励教师工作热情

首先,学校要实行开放民主和“弹性”的行政管理,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学校各项工作和教师的作息时间,保证教师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其次,努力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领导要多给教师积极的鼓励,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同时,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给每位教师提供各种机会让每位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生活圈子和发展空间,掌握新的教育手段,从而跟上教育的发展。

3.改善教师的职业心理,提高主动调适能力

(1)教师应学会驾驭压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压力应对模式,做到扬长避短,克服自身的不足,同时应进行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评价自己、职业和学生,了解自己事业的可能限制性,自觉地调整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应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自己的日常心理问题中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3.教师应学会放松自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如领导的误解,学生的调皮,教学上的困难,与同事之间的矛盾等,要学会放松情绪,不要让不快乐的事放在心上。当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学会为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压力寻找到适当的发泄方法,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但家荣.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5):80-83.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3-18.

[3]盛瑶环,叶金花,李启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7,(32):145-146.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篇4

针对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以维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和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1.缓解教师的生存和经济压力。教师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主要由于当前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如果提高教师待遇, 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不为一日三餐的事烦心、担忧,安心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的生存压力自然会解除。学校尤其要在生活上为青年教师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深入其生活和学习中了解具体困难。

2.营造民主的沟通氛围。学校应创建管理体制民主化 ,适当支持教师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青年教师的自信心和民主意识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学校领导者应在强化民主管理的同时增加教代会等民主管理机构中青年教师的人数,多渠道倾听青年教师的建议并对合理化的建议加以采纳。

3.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了解教师的情况。学校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能力和工作情况,学校管理者要体恤下属,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参与的制度,广开言路,使教师有问题及时向上反映,学校对教师的意见及时解决,对教师的建议积极采纳,给教师一定的受重视感、安定感和舒适感,使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

4.提供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 满足他们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这个群体比较重视个人专业学习和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希望在学校找到发展机会和空间。在现在的大学生择业意愿调查中, 就业单位能提供发展机会成为影响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要根据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政策,如改革那种先来后到、论资排辈的有关措施和做法等。学校管理者应认识到进修学习对教师本人和学校教学的重要性, 开辟多层次和多渠道的进修途径,既重视知识的拓宽又重视教学法的研修。

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

针对心理问题,要正确认识,有试图努力改变现状的信心

1.完善自我认识 ,树立合理信念。首先 ,教师要抱着客观的心态认识自己,并根据现实环境调整自己。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个人工作性质。大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会产生压力,这是不了解自己的缘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懂得立足实际,对个人要求过高,对学生期望值设定太高,导致理想与现实出现偏差,心理失去平衡。由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特长,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对自我的认识。其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坚定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的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无比自豪。

2.善于学习 ,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对于教师来说每天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然而教师呢,是学习者吗?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白发是权威和经验的象征,对教师来说恰好相反。为什么医生越老越香呢?因为医生凭的是专业技术,在工作中经验越丰富,研究越深,年龄不会损耗它的价值,因为那是一种智慧,知识是不容易随体力衰弱而减退的。为什么教师老了就不行了呢?因为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很少研究,只是埋头苦干,专业水平停滞不前,一旦体力不支,不了解新的教育技术,不理解新的教育观念,不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当然谁都可以替代。其实医生并不都是越老越值钱,庸医也是有的,教师也不是都越老越不值钱,晚霞满天的教师大有人在,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学习,不断在工作和学习中汲取养分,做研究型的、反思型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个人心理维护、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教师往往不愿展露自己的心理世界,应该正确自己的心理问题。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愉悦地接受,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过高,学会接受不如意的事情;面对挫折要坚强,经得住考验和打击,注重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健康心理,如拓宽交际圈,与不同性格和行业的人多沟通、多交流,和家人及亲友保持和谐,平时宽容地对待同事、学生、领导。这样会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庭及亲友的理解和支持,才会有持续稳定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 篇5

新集小学王峰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篇6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

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主要表现在:能积极地悦纳自我;有良好的认知水平;热爱职业热爱学生;有稳定积极的心境;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和改造环境。有上述七种行为表现的就是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教师。教师心理问题的不良表现在:亚健康;抑郁;偏执;人际敏感;敌意;强迫症状;焦虑;恐惧;精神疾病;如果有上述种种表现,说明该教师已经存在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必须加以矫正和治疗。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着复杂心理活动的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把自己的人格魅力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就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以自己健康的人格、正义的行动、无私奉献精神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如果一个教师性格过分内向、孤僻,或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及在工作中不断出现挫折而深感自卑,工作因此而缺乏热情,那么他的学生生动活泼的天性就难免受到限制,社交欲望也会受到压抑。

3.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形成:教师的精神是振作还是沮丧;生活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为人是热诚还是虚伪;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脾气是急躁还是稳健;意志是坚定果断还是怯懦犹豫;生活习惯是勤勉还是懒散,这些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的前提条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通过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最终发展。

2.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会不断增强其教学效能感,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发挥教学的功效。

三、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情况不容乐观。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从随机抽取了300份教师调查问卷发现,93.1%的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太乐观的调查结果: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 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其次是初中、高中。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凸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对教师心理问题的疏导和维护,才能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自我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即要端正认知;要调适情感;要改变行为等几个方面入手。

(二)家庭维护

對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维护非常重要。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最温馨的港湾,是可以最无拘无束,放松自己的地方。因此,应该努力营造温馨家庭环境,和谐的亲情关系,与家人多沟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放松自己。当感到压力不断时,可以由亲人陪着散步、游泳、做操、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来缓解压力。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可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

(三)学校维护

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关心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让教师有成就感:教师参与、投身新课改的动力就会油然而生;为教师提供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建立综合性的评价系统: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尊重教师的人格:为教师提供今后发展和成长的方向性参考,鼓励教师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在教师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品质、消除身心疲劳、克服心理障碍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社会维护

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教师的地位,全社会必须重视,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关心他们的培养对象,共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才。据考证,美国有许多黄色的卡车,那是中小学的校车,漆成黄色是全国统一的标志,这种车在公路上的地位仅次于消防车,其他车辆不得随意赶超,而需主动让道。由此可见,美国社会是如何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是要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社会对其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认可,仅此而已。因此,我们还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维护刍议 篇7

高校教师通常被认为是高素质、高社会地位、高幸福感的人群,然而近年来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远远低于全国普通人群。2010年,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课题组对75所各类高校共2785名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44.2%认为自身心理压力大,28.2%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21.3%认为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心态平和的人数仅占6.3%(郝文斌等,2013)。张积家和陆爱桃(2008)对1994至2005年10年间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不健康人数检出率高达56.6%,显著高于幼儿园教师(29.5%)和中小学教师(31.4%),而且呈现出随着时代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检出率递增的趋势。一项针对广东省19所高等院校8417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健康人数仅占10.40%、亚健康人数占45.55%、前临床状态人数占23.63%、疾病状态人数占20.42%(范存欣等,2003)。陈楠等(2014)采用Meta分析比较高校教师与全国常模量表得分,发现高校教师SCL-90量表总分、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郭俊(2014)对高校教师进行的职业压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的教师占到了被调查总数的82%。其中,“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带来的压力位居15项压力源首位,另外,教学、科研、职称、人际关系也都是高校教师重要的压力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449686人,教职工总数2308631人。高校教师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发展和家庭幸福,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重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刻不容缓。

二、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经济现实的冲击

当前大众传媒与信息网络的不断普及,使得高校教师的作用和权威性被逐渐弱化,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社会、学校和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校教师既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又要发挥社会模范作用,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从而造成了比较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知识层次高、教育投入多,职业劳动复杂,但其收入却远远赶不上飞速上涨的物价和日益攀升的消费支出。尤其是高校中的青年教师由于接受教育时间长,年龄大,往往刚工作就要面临着住房、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等压力,但他们由于资历浅、职称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更差,这种价值收益的失衡和行业比较劣势更加重了青年教师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 高等教育制度的束缚

长期以来,大多高校以学科建设、知名度、就业率、生源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博士点、硕士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作为学校关注的重点,忽略了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孙天威,王晓平,2009)。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职称评审难度越来越大,导致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一般没有明确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之分,常常需要熬夜备课,加班加点做科研、写论文,挤出休息时间不断学习,导致脑力劳动过度,身体透支现象严重;此外,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增加,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内部的各类检查评估,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3. 自身角色定位的失调

首先,高校教师普遍知识层次较高,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因此对自己的期望也相对较高,从而很容易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导致心理失衡并引发心理疾患。其次,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主要是学生、同事和家人,平时又忙于科研、教学等工作,人际圈子狭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最后,教师群体在人格上往往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尊需要比较强,过分追求完美,出现心理问题时更不愿意承认或主动求助,因而容易引发严重心理问题。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 社会层面:加强制度保障,切实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

高校教师的许多心理问题主要源于社会地位的不平衡感和生活上的经济压力。首先,社会大众应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教师职业,对高校教师有合理的期待和中肯的评价,为高校教师营造信任、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尊重他们的社会劳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最后,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担,保障其合法权益,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援助机制,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高校教师队伍。

2. 高校层面:创设良好工作环境,完善考评奖励机制

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重视高校的人性化管理,改善教育教学、办公和科研条件,建立平等、民主、信任和友善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关注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进修机会,创造合理的发展条件,从而将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重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专业的教师心理咨询服务和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校教师缓解心理压力,提升他们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维护技巧。

3. 教师层面:明确自身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首先,高校教师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教师要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客观地自我评价,并在工作中结合现实条件和自身能力不断调整个人预期。其次,高校教师应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使自己保持愉悦的生活工作状态。第三,高校教师要突破职业局限,增加人际交往范围,不仅能够与同事、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还要主动与外界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在面对心理压力或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得到及时帮助。

总之,当前高校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会自我调节,也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从而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为改善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参考文献

[1]郝文斌,冯丹娃,冯智恩.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光明日报,2013年5月14日.

[2]张积家,陆爱桃.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教育研究,2008(01).

[3]范存欣,王声湧,朱丽,肖永杰,马绍斌.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09).

[4]陈楠,李晓松,刘巧兰,刘元元.基于SCL-90的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评价研究[J].卫生研究,2014(06).

[5]郭俊.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压力源与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3).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篇8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水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可见, 心理健康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持续的过程。它协调内外, 使个体能适应环境并得到发展。

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 其心理健康标准既要遵循一般人所必备的心理健康品质, 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中职教师又是教师这个群体的特殊群众, 他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个特殊的群体, 因此, 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相关调查研究发现, 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具备如下标准:有效的智力活动、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和谐、自我意识正确、适应能力良好等。

影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来自社会的压力教师被社会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 中职教师面对的基本全是未成年的学生, 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更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中职教师对学生要始终保持微笑和心平气和的态度。即使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也不能发泄内心的不满, 长时间的压抑必然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困惑。作家毕淑敏说过:一个人伪装得有多像, 付出的代价就会有多大。教师这个职业面对学生, 很多时候需要“伪装”, “取悦”学生而苦了自己的心理。

来自工作的压力学生的教育难度增加是导致中职教师工作压力大的重要原因。目前, “普高热”已经影响到中职生源的质量。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而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存在文化基础比较差、厌学、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易冲动、不良行为习惯多等特点。中职教师不仅要进行专业技术的教学, 还要全方位地对这些学生进行品行教育和日常管理。有些时候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学生的理解, 使很多教师的成就感受到挫伤, 出现工作倦怠等反应。另外, 中职学校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 而且随着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 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幅增加, 教学任务过重。

来自自身发展的压力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快速发展, 社会及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比如“双师型”教师、名牌教师、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在工作之余进行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目前, 职业技能大赛已被提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位置, 教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 如不能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竞赛的关系, 不能正确认识技能大赛的目的, 必将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惑。

来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扩招和普高热的升温, 对中职学校的生源造成了很大影响, 中职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急剧下滑。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还负担着学校的招生宣传任务, 须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一些实力差、缺少竞争力的中职学校开始出现生存困难, 规模缩小, 甚至合并和资源重组, 出现教师过剩现象。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

来自就业市场的压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就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技术工人不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文化基础, 还须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 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 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中职教师的责任越来越大, 不仅要教学生做人, 还要教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 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学生, 繁重的任务势必造成中职教师心理压力大增。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

把握自我意识, 完善内心和谐作为中职教师, 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也是职业的要求。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以及共情能力。只有正确把握自我意识, 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形成完整的个性, 具备健全的心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自身的意识与行为, 也受人与人之间关系影响。中职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等应有适当客观的评价;善于弥补自身的缺陷, 发展自身潜能;尊重他人, 承认他人与自己不同。中职教师的价值在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 须深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 热爱教师职业, 关爱学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 中职教师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面对如此繁重的付出, 很多教师会有不平衡感, 受到经济利益的冲击, 感觉教师这个职业的经济回报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会产生职业倦怠。此时此刻, 教师要找到自身的支撑点和平衡点, 找到从事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从而产生高度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调整期望值, 提高自信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博学的、高尚的、无私的、智慧的, 这些“高帽”给中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中职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追求完美, 希望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完好, 随时随地接受着监督。其实, 教师也是平凡人。随着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教师对中职教育的成果期望很高, 但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和生源质量的影响, 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对自己所培养的对象设定的目标如达到了, 自信心会增强, 一旦达不到, 就会受挫, 容易失去工作热情。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要学会适时调整期望值或延迟期望的实现, 对没有实现的目标、没有教育好的学生要分析原因, 不要急于求成。通过进一步的尝试, 或许就会收获成功的自信。

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对中职教师而言, 教书育人是工作的核心, 工作是人生的主要内容, 但是要记住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在工作过程中, 要注意自己个性的培养, 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评价, 不能人云亦云。个性上的弱点往往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 中职教师要学会扬长避短, 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 要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陶冶自己的情操, 能够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 这也有利于提高工作热情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会建设性地宣泄和排解不良情绪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中职教师来自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压力很大, 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将会影响中职教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中职教师要学会适当宣泄和排解不良情绪。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身体方面, 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亲近大自然, 呼吸新鲜的空气, 靠自然的力量来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情, 开阔心境。二是从心理上放松, 找朋友聊聊天, 倾诉衷肠, 必要的时候甚至可大哭出来, 或用日记宣泄一些不良情绪, 或听听音乐等, 让自己从工作的压力中走出来。换一个视角看世界, 会发现别样的风景。

获得组织和社会的支持中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认同感还不够成熟, 不善理解教师的教导和付出, 叛逆感强烈。每天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中职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此时, 中职教师更需要组织的理解和鼓励, 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需要家人的关心和体谅。社会要重视中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校领导要全面认可教师的劳动和付出, 给教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鼓励, 让教师感受到成就感。教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拓宽自己的生活接触面, 丰富自己的生活。

总之, 中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个特殊群体,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因此, 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是目前中职教育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应引起足够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冯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 2007, (4) .

[2]彭丽华, 彭艳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尴尬[J].教育与职业, 2007, (13) .

[3]孙井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缓解职业倦怠[J].吉林教育, 2009, (3) .

[4]乔芬, 刘晓春.浅议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职教论坛, 2009, (32) .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严格教师资质, 提升教师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 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从实际出发,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 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 增强应对能力, 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是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体说来, 我国教师爱岗、敬业、奉献,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 关于教师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师德失范等负面报道频见媒体报端。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也表明, 在现代各类不同的职业中, 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职业。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及其家庭幸福, 更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促进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 以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培养和成就一批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服务于社会发展, 是新时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教育使命直接承载者的教师, 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势必对教师心理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展开, 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就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现实状况来看, 虽然近年来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状况依然堪忧。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教师人本属性的相对忽略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意义的认识相对不足

一方面, “春蚕”“蜡烛”等关于教师的各种隐喻及角色暗示, 在颂扬教师崇高职业角色的同时, 无形中强化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属性”, 而弱化了其作为自然人的“人本属性”, 强调“超我”而忽略“本我”和“自我”。大众对教师的关注更多体现于对教师的社会需求而非教师的个体需要。另一方面, 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师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有限的时间精力条件下, 社会各界将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 对教师的关注则主要体现于师德建设、业务水平等方面。在整个社会大背景意识状态的影响及学校精力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的限制下, 学校往往也忽略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和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2.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组织力量的显著缺乏和相应体制机制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各种呼声, 最终主要落脚到倡导教师自我维护, 没有明确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组织力量, 也未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实际上,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个体内外诸方面因素综合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维护也应是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自我维护和系统、深入、持久的外在力量维护共同结合, 才能更具实效。单纯强调教师的自我维护和缺乏实施组织载体的呼吁,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

3. 对教师心理特征的了解不够充分和维护方法策略流于表面形式

部分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认识, 开展心理健康维护系列讲座, 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 组织教师开展心理拓展、读书、郊游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在学校内营造关爱教师心理的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有三:一是有限的活动仅是停留于表面, 难以触及教师心灵深处, 未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 也未从本质上满足教师的深层心理需要;二是教师是对个人尊严和形象相当看重的职业群体, 并不乐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或有意识的心理辅导;三是在教育教学压力和身心疲劳度已经较强的情况下, 教师反而会把这些活动看作新的压力来源和额外负担。

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

学校是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 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 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 结合学校作为正式组织所具有的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优势, 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 肩负起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

1. 学校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

笔者的一项调查显示, 学校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群体氛围、环境设施、工作的稳定性等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部分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源于工作事件, 如与学生沟通不畅、教育教学成效不佳、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教育方法缺乏艺术性、评优晋升未果等, 这些心理困扰的产生多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情境性, 事情本身没有解决, 心理困扰就难以消除。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认为学校的组织因素如工作要求过高、教室氛围、角色冲突、自主与做决策、孤立、公平、冲突的价值观、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差距, 学校领导与管理因素, 如校长的支持不够、学校管理混乱、压抑的学校等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还有的研究认为角色冲突、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教学自主权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 学校有必要有意识地降低或消除学校本身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减少校源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实效。

2. 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最有效的组织力量

虽然教师身处各种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 但相比较而言, 学校更具有系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优势。首先, 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组织优势。学校是一个正式组织, 能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能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 诸如理念引领、整体规划、文化熏陶及各种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其次, 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时空优势。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 不少教师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 只有学校才能真正有时间和空间借助组织优势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落到实处, 避免空头关注。

3. 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就“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讨论是基于其职业基础的, 也即我们撇开纯粹个体心理健康的讨论而提出教师心理健康, 这在很大意义上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即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不仅于其个人, 更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乃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育使命承担者的学校, 自然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首先, 教师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处于高焦虑水平状态下的教师会对学生更多地采用任务取向的行为, 而较少地使用积极反馈, 从而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学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影响班级的心理环境和社会氛围, 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和成绩结果;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还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的中介变量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其次,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 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能够优化学校组织承诺, 增强教师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受;能够提高教师各项满意度指标, 增进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改善学校组织氛围, 提高教师士气;能够降低各项关联管理成本, 如离职率、缺勤率所导致的损失等;能够通过对心理变量的干预改善学校组织绩效;能够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心理资本。

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 学校需要积极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提升学校管理效益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三、管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主要路径

在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 有的学校也重视开展专门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 如:有的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 针对教师开设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 对此教师往往是“有感动而无行动”, 即感激学校有心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但或因戒于同事关系不敢敞开心扉诉说衷肠, 或因心理咨询师年轻而难以信任, 或因怕人猜忌有“心理问题”而充满顾虑, 最终导致教师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有的学校对教师开展一些专门减压调适讲座、心理拓展训练, 这虽然教给了教师一些心理调适的普遍原理, 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概念, 很多教师出现“懂道理而不懂处理”的现象。虽然教师在现场的调适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 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当回到工作情境的时候, 原来遇到的各项问题及惯有的解决方式依旧冒出来, 个人状态也自然恢复原状, 对种种心理困扰并不能真正有效调适和解决。有的学校与校外心理辅导机构联系, 由校外专业人员为教师提供咨询辅导, 但很多教师又感叹无时间去消化吸收。

因而, 抽离于职场事件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无疑是隔靴搔痒, 难以真正走进教师内心, 也难以真正促进教师有所改变。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措施才是真正有基点和生命力的, 才是持久和深入的。通过学校管理, 在职场中降低或消除学校管理因素本身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并将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 才能让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拥有稳固的组织载体和平台, 才能真正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落到实处并形成长效机制。融入学校管理的非专门化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因其生活化、无痕化、全面性、持久性、深入性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有助于促进学校实现日常管理与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两维一体”, 增强学校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和易操作性;有助于学校追求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无声胜有声”, 增强学校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被接纳性和实效性;有助于融合方法, 避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与学校主体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争夺时间、精力、人力资本, 实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和学校管理成效提升的双赢格局。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篇10

班杜拉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对自我效能感作了系统的论述, 而他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中系统地总结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运用, 进一步阐明了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和团体潜能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在调节人们心理健康和成就行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班杜拉认为,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要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它是个人对其能力的一种自我知觉、一种自我图式, 即相信自己拥有技能, 使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能正确而有效的行动, 自我效能感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与他的学生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 告诉人们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状况与生理唤起。”这四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是综合的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作用。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这两项报告都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两份研究报告引起教育研究的极大关注, 于是, 人们开始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涵与影响因素等问题, 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所谓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 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Borg (2001) 说明了定义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共同特点:事实要素;自我效能感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意识的对无意识的自我效能感与作为价值所承担义务的自我效能感。

在我国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 俞国良等人结合国外对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及国外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进行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 经过因素分析将教师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吴国来等人认为: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于教与学的关系, 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 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的信念。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在维护其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一) 自我效能感决定教师的应激焦虑水平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反应。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对环境中存在的潜在的威胁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且有能力改变环境所带来的压力, 所以当他们面对环境压力时能够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社会支持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从而降低其应激与焦虑的水平。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由于不相信自己拥有控制外界压力的能力与技能, 常常会体验到强烈的应激反应与焦虑, 而且经常会采用一些退避行为、防卫行为或进行不正当的归因, 采用这些行为方式的结果则会明显限制主体主动性的发挥。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大, 教师的压力相应的也越来越大, 因而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缓解教师的应激与焦虑。

(二) 自我效能感可提升教师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的强弱对一个人的事业与生活以及心理品质都会有重要的影响。自信心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相信自己现实的存在价值, 相信自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自己拥有可以获得成功的优势, 因而有自信心的人敢说敢干, 所以也就增加了成功的几率, 易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自信心弱的人则正好与自信心强的人相反, 他们凡事都瞻前顾后、忧心忡忡、经常进行自我否定, 因而不容易获得成功。对于教师来说, 自我效能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其自信心的强弱, 自我效能感越强的教师, 自信心也就相应的越强, 而自我效能感比较弱的教师往往自信心也相应较弱。

(三) 自我效能感可防止教师的习得性无助感

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 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从而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简称无助感。作为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较强的压力之下, 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而防止教师这种习得性无助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刘晓明研究得出, 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教师的职业压力, 减少教师情绪衰竭与人格解体的程度。沈杰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性别、教龄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衰竭, 而性别与自我效能感能直接预测人的成就感。而徐富明等人认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面对职业压力更可能采取较为积极和理智的应对策略。

(四) 自我效能感可实现教师心理健康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是指好的愈好, 坏的愈坏, 多的愈多, 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它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 (Robert K. Merton) 于1968年提出的, 他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 一旦在某一个方面 (如金钱、名誉、地位等) 获得成功和进步, 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 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心理健康上的作用也可以表现出一种马太效应, 这就是自我效能感越强的教师其心理健康程度也就越好, 同时也越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而自我效能感越差的教师其心理健康程度也相对越低, 同时也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失败的机会也就会增大, 而且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与方法

(一) 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

自我心理暗示是靠思想、语词, 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心理保健、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目的的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 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感情、爱好、意志乃至工作能力, 对个体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根据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可知,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活动与潜意识的活动, 意识活动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 而潜意识活动则是我们所感受不到的。但是潜意识的部分在人的心理占了绝大部分, 就如冰山在海面下所占的那部分。心理暗示, 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使用一些潜意识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或行为, 调动潜意识的力量, 帮助意识达成愿望或启动行为。对于教师来说, 经常应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方法来提升自我效能感, 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

(二) 进行合理归因

所谓归因, 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 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 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当在教学工作中出现压力与不适或是遇到挫折时, 教师应学会合理地进行归因。对于一些成功的结果应学会归因于内部原因, 而对于失败的结果应学会适当地进行外部归因, 这样逐步会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三) 适当的情绪宣泄

人的情绪总是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的, 当一个人处在压力较大的环境中时, 情绪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而适当的情绪宣泄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由于是一个多种角色集于一身的职业, 所以会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而现实中又不允许教师像其他职业人员那样进行情绪宣泄, 因而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长时间不能释放。教师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使自己的情绪经常处在一个较为良好的状态之下, 这样也能够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摘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教师自我效能感决定教师的应激焦虑水平、决定教师的自信心、防止教师职业的习得性无助感, 形成教师心理健康的马太效应。教师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对问题的合理归因与适当的情绪宣泄方法达到提升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教师,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Richard I.Evans.Albert Bandura:The Man and His IdeasA Dialogue[M].Fore word by Ernest R.Hilgard Praeger, 1989.

[2]俞国良, 辛涛, 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 1995, (5) :159-165.

[3]吴国来, 王国启.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综述[J].保定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2002, 15 (7) :74-77.

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与维护 篇11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促进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个方面的潜力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能够适应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是指精神状态正常,心理素质好。教师的心理健康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拥有健康完整的人格;与其他社会个体的关系和谐;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自古以来,教师的角色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还教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一个人心理健康,对事物及周围环境都能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判断,对其提高工作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二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拥有良好的心态,师生关系相对就会轻松和谐,这种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

三是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幸福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会多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凡事积极乐观面对,容易产生幸福感。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压力

过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今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光是白天正常的上班时间,下班后回到家还要继续工作。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升学的压力,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校氛围

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能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教师心理状态的发展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让人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拥有相对轻松愉快的心情。相反,如果同事之间常有矛盾,就会对教师的工作及生活带来许多烦恼。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氛围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使教师在各种评比检查过程中一直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

(三)社会要求

时代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变,人们对待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来自各界对教师的高要求,把教师定义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形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现在家长对老师要求高、挑剔多、意见大,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四)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工作能力、成长经历、个人修养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都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三、教师队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通过研究以往相关文献,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与全国普通成人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这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关,超负荷的工作量造成造成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一)不同年级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与全国常模相比,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中发现:中学任课教师要比小学任课教师心理状况差。这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第一,由于受到升学率、优秀率的影响,中学教师比小学教师压力更大;第二,中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相对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教育难度更大,这也就使得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以初、高中教师为实验组,通过对不同经济状况及不同地域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这两个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并不大。

(二)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女教师为实验组,男教师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相对来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教师。这可能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大部分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心理承受能力差,比男性更敏感、更偏执;二是女教师相对于男教师来说承受了较多照顾家庭尤其是照顾小孩的责任。现在提倡男女平等,部分男性也承担了一些做家务的责任,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照顾家庭的重担还是落在女性身上。

(三)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担任班主任职务和不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接近,没有显著差异。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虽然承受了来自班级管理的压力,比如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分析学生的综合成绩,协调与维护好与各任课教师的关系,但由于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威慑力大,在教学组织上更容易进行。另外,学校在奖励、评定方面也会优先考虑担任班主任的教师。

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为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求积极有效的措施。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两方面考虑。

(一)主观方面

即从教师自身寻求解决的途径。首先,教师要时常反省,正确认识自我。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大体上倾向于两个方向:有些是过于看重自己的优点,而忽略自己的缺点,表现为太过自信;有些则相反,对自己的缺点一直耿耿于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为人小心谨慎,姿态谦卑,表现为太过自卑。正视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才能突破自我,获得成功。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时刻反省自己,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其次,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广阔的胸襟。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苦恼的问题,这时候不妨换个方式思考问题。可以从校领导、学生以及家长等角度来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合理排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人们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心情愉悦,忘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二)客观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

不仅学生要“减负”,教师也应该“减负”。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减少对教师一些不必要的考核,为教师减负。组织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为教师解决心理问题。

2.学校

学校在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科学管理,为教师创造公平、民主、和谐的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使之心情愉悦。二是为教师提高更多互相交流及学习的机会。通过同行间的交流能够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排解教师的负面情绪。

3.社会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教师看成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却忘记了教师也是普通人,需要来自社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需要的帮助既有物质方面的帮助也有精神方面的帮助。当教师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时,社会的各种有效帮助与关心对教师尤为重要。降低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明确培养人才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家庭、社会、学生自身都有责任。明白这一点,才不会给教师带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参考文献

[1]薛晶玉,王铁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J].辽宁师专学报,2001,(3).

[2]周燕霞.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胡卫平,马玉玺,焦丽英,汪华英.山西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63-66.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篇1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理和思想, 为自己工作、生活的舒心把关定向。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忠诚于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验成功;淡泊名利, 积极乐观, 时时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状态, 心胸豁达。朱德有诗云:“开心才是胆, 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 常有渡人船。”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 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 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 但却不热爱事业, 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教师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职业道德, 就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工作。虽然自己担负的责任重大, 任务艰巨, 但只要认清教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自觉地将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计较个人得失, 唯求培养一代新人, 这样在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 都能够想得通, 并能克服得了。

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有位名人说, 人生在世要恪守三条:对人要宽容, 不要斤斤计较;对事要超脱, 不要深陷其中;对自己要豁达, 不要小肚鸡肠。因此, 教师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面对现实, 为自己制订切合实际的目标, 在工作和生活中提高角色转化的能力, 以缓解心理压力, 避免情绪波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正确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关系, 调节心情, 劳逸结合,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会找乐, 攒足精神和气力,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做到这两点: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 同时也是全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职业之一。因此,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 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 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评价自己, 合理要求自己, 不给自己设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 个人如果对自己有深入的了解, 由己及人, 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 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 对工作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泰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坦然面对压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 对人最大限度的体谅、理解和关心会为自己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关心, 使自己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 要学会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遇事常与他人沟通, 尊重家长和学生, 善于接纳有缺点的人。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放, 这无异于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生活中常有磕磕碰碰, 不要耿耿于怀, 要善待他人, 止恶扬善, 眼睛要内视, 严于律己, 反省自己, 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布满鲜花的大道, 世事纷繁, 压力无处不在, 忧虑无时不有。当遇到挫折时, 能沉着自控, 保持良好心态;当被人误解时, 能胸怀坦荡, 尽量克制宽容。换一个心态, 就换了一个世界, 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多学习一些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 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自我调适, 提高自己对生活的信心。

上一篇: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下一篇: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