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

2024-10-01

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共12篇)

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 篇1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实施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

1. 生活数学, 强化学生数学实践

数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选择大部分都是带有生活情境在里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 要先弄清楚哪些数学知识要融到生活中来完成, 哪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数学技能, 就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内,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来完成数学任务,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一课时, 教材中只是形象地出示了几个情境图来让学生学习哪个长、哪个短, 哪个高、哪个矮,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弱, 通过教材中的图案很难让学生体验长短、高矮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意地把一支粉笔放在窗户边上, 让学生来拿。结果有的学生可以拿到粉笔, 但是有的学生无论怎么踮起脚就是够不着, 这时, 我就问学生:“同学们, 为什么刚才有的同学可以拿到粉笔, 而有的同学拿不到?”这时, 学生由于有了自己的体验, 很快就能说出拿到粉笔的同学是因为他们的个子高。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合点, 把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自己去感悟。这样得来的数学知识比我们单纯地以本为本的教学要牢固得多。

2. 体验数学, 丰富学生数学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小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 关注的只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 而很少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带有深厚的直观情感色彩, 只有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数学, 才能感觉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的趣味, 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才会步入数学的学习殿堂, 真正体验与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七巧板的来历以及它的功能奥妙不了解, 我就先让学生观看七巧板的来历、如何运用七巧板来拼图案, 以及历史上运用七巧板的故事。这样, 学生由于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体验到了七巧板的奥妙, 加深了对七巧板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也丰富了对祖国数学文化的情感。在具体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 情境数学,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翻开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 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七彩的图画, 这给逻辑性很强的数学教学内容赋予了生命, 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教材中多数的例题都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图, 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完美的资源。这些情境图既是编者对数学知识的呈现, 同时也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与看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品质。所以, 我们要用好这些情境图, 让这些情境图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 我们要组织学生看图, 要学会用图、解图。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一课时, 教材中是“把6个桃子分成几堆, 可以怎样分?”它的情境图中有三种分法, 这时, 因为学生对情境图的直观理解还不到位, 所以, 我就在教学前先拿出真实桃子来让学生分, 先让学生分成2堆, 再让学生分成3堆, 由于学生是用真实的桃子来学习“平均分”的, 学生对于平均分是看得清、摸得着的, 兴趣非常高, 很快就进入到了学习的角色当中来。

总之,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 也为我们如何优化数学教学策略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 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探索数学教学策略, 让数学教学具有实效性。

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 篇2

马德富

基础教育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

数学学科,不少学生认为很枯燥,没有语文、历史那样有故事性,没有物理化学那么有实用性。枯燥的知识激不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我们教师更需要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学习兴趣来源于教师语言的魅力。兴趣来源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二、恰当的探究性学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实效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益。怎样才能较好地整合课堂,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数学的美,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由于高中数学固有的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抽象等原因,常给人以枯燥之感,与初中的数学存在许多不同地方,包括学习内容的难易与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同时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大,学生感觉愈学愈困难,分数愈考愈低,学习的信心也愈学愈差。如何改变现状,这要求我们教师通过一些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要吃透教材。在新课程改革下,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许多教学的内容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例如,在数列问题中提及到实际问题,如积分解决求曲面面积等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有作用,从而提高兴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其次、在课堂上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主演到导演的过程。数学的美是重在发现。如果课堂变为讲经的地方,学生会感觉越来越枯燥。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师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如果学生可以得到的结论,要学生自主提出,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只有将教师准确的定位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位置得以体现。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提高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比如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学生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比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先布置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椭圆,量出长轴和椭圆上任一点与其两焦点的距离和,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相等,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求知欲。又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墙角,再提出“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样学生颇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当然,每节课安排的内容不能繁杂,层次要清晰,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也应该注意正确熟练使用多媒体,比如,不用时及时关闭,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总之,尽可能排除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科学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师应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优化数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专心致力于一项工作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就达到它的顶点,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效率也就最高。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中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卷入的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设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生学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学生学习数学定义,公式或定理,虽然他们都记住了结论,但不知道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怎么样得来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不能分清内涵和外延,因而看不出结论的实质,只能生搬硬套,在应用中漏洞百出。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定理的本质,会分析定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又如:在椭圆和双曲线的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两种曲线的特点,启发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两种曲线相同处和不同处,进行对比学习,这样学生能深刻理解两种曲线的本质特点,在实际应用时就不会混淆。再如,学生学习代数式和三角式化简时,只知“算法”却不知道“算理”,更不明白演算每一步的目的和方法。

优化数学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篇4

一、课堂教学要充分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1. 课堂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模式时,都要充分考虑如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都要考虑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先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用不同颜色涂好三个角,再把这三角形的三个角裁剪下来,按要求拼在一起,不难发现“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等于180°”。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 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多样化学习。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传统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个个达标,人人过关,而事实上并不可能人人都过关。我们让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同样的作业,采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具有类似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新课程要求我们承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考试可采用A、B、C卷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各有所学、各有所得、各展其长、各尽其能,更有利于培养各方面所需人才。

二、重视过程教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1. 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其感觉功能十分强烈。利用计算机教学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很有实效。多媒体演示教学一目了然,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图形变得直观形象,学生对多媒体课件很感兴趣,会主动问老师这些多媒体课件是如何制作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意学数学、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 重视数学过程教学。

数学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数学教学就应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理解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使学生在发现和创造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发展的规律,获得较高的知识价值。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初步形成对“勾股定理”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用几何拼图,根据“面积相等”推证“勾股定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图形能力,培养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事实上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脑的整理,去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通过问题解决,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与同学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比如,学习计算储蓄、利息方法后,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走进银行,了解现在银行中的各档利息,再了解应扣除的利息所得税。然后自己编拟数学题,自己建模进行解决。也可让学生了解市场上韵“大放血”、“股票”、“住房建筑”、“台风预报”等所隐藏的数学问题,然后在教师启发和协作下,将某一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知识真正具有生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精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就学会了思考,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也是作为具有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善于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归纳总结,这些科学思维方法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中加以培养,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模型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最优化的思想,以及数学模式之问互相转换思想,等等。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有限时间花在思想方法掌握中,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朝着X=a形式化归到底。

总之,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多方优化教学,提高课堂实效,长期坚持下去,必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 篇5

摘 要: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角色转变 实效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战线的主旋律,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何更好地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习未来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题,我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应该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厌倦的态度”。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那么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也就成为比较容易的`事。为此,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及所教对象年龄相应地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摸到红球概率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组织开展摸红球的游戏进行,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如何计算摸到红球的概率。

二、改变传统教法

实行新教改后,教师已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教材主编、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各界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应提倡“个体学习、接受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课改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立方根时,教师可先不讲立方根内容,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自行解决,对于有困难的小组或学生教师可提示,可通过已学过的平方根知识来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会类比的数学思路,最后教师再做小结。

三、转变师生角色

首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平等参与者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尤其是互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作为教师在专业上会超过学生,但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可能会出现不如学生地方,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放下架子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讨论、交流,共同挖掘数学的内涵,提炼数学的规律,揭示数学的特点,深化数学的应用,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其次,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不断给自己充电的学习者。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从数学全局入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数学讲得浅显易懂,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把数学讲得美轮美奂,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数学讲得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绝对值时,可以把绝对值的符号比作成一扇门,体质强壮(指a>=0)的人可直接出去,而体质虚弱(指a<0)的人出去就必须先打一支“防疫针”(指添负号‘-’),以防生病(防止值为负数)。让学生逐步掌握推导记忆法、整体记忆法、图像记忆法、规律记忆法等,培养学习兴趣,享受学习快乐。其三,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直接跟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跟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发问,当学生的顾问,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没有疑问就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思考。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这就需要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其次,教师还需要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成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用游戏、故事等来激发学生为问题学而思。对于一些难度较大、需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与合作来解决问题。对一题多解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们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和喜悦,提高学习成效。

五、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数学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成为必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好方法。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既能增大课堂容量和信息量,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二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发展;三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把一些图表、图像、实物图等,制作成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更能触动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习近平移、旋转、变化的鱼等内容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图形演示,让原本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平移或旋转的本质是只改变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 篇6

要知道,数学例题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对例题的教学,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例题的用意,充分挖掘例题的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拓展,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学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分析例题、触类旁通、拓展运用,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将要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还能大大激发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自己去研究其它功课的学习方法,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能很好的处理例题的教学,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法,以便使学生对例题的学习更自然、更轻松。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忽视了课堂情感的投入,在上课时可以对题目的背景进行适当更改,教师有意识地进行题目背景的更换,使知识溶入在不同的背景中,选择的背景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景,这会让数学教学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更加可亲。在教学中,适当地将课本例题进行挖掘,注重对例题进行变式教学,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性,不但可以抓好基础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课本上的例题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强,基础性强,但大多数例题是一题一问,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分析例题,切忌直接分析它的答案,为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对课本例题进行一些前奏设问和解答后对例题进行一些挖掘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例题是一题一解,目标明确,且解法的基础性强,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要求。但这样做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解题能力的提高。一题多解的思想具有对所学知识加以融会贯通的作用,不仅体现了解题能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开放式思维特点,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思维方法。因此一题多解应当成为教师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探索数学思维规律的重要手段。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通过“多解”并比较,找出既新颖、独特,又省时、省工的“最佳解”时,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些例题仅仅针对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但在實际教学时有时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变题变式,对例题的知识范围进行拓展。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达到夯实基础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知识,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结合具体的例题,配合图像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对应的本质,函数是整个过程中的对应,不等式是某个范围内的对应,而方程式是某个瞬间的对应,加深学生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探讨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提升途径

数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 历来也是考试的重要科目, 在教学中,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给予数学更多的重视和付出更多的精力. 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初中数学教学仍存在很多违背这种理念的问题, 严重阻碍了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因此, 课堂教学要取得实效, 必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通过科学的理念、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提高.

一、当今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应试教育痕迹明显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已实施素质教育, 但到目前, 考试仍旧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 由于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存在, 使得家长和学校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成败的唯一标准. 作为主要科目的数学, 自然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 教学过程中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考什么就学什么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提倡给教育松绑, 给学生减负, 但应试教学之风依然大行其道.

2.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旧以知识和题目的讲解为主, 上课不管学生基础如何, 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听懂, 先用较短的时间把知识点讲完, 然后就是大量做习题. 用“满堂灌”的形式, 大搞题海战术. 每次上数学课学生都疲惫不堪, 很多题目翻来覆去, 学生都在机械式地重复解题, 成了地地道道的体力劳动者. 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 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还极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 数学思维有待开发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不但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而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味地做练习、讲题目, 内容都是与考试相关的, 与考试无关的一概不学, 考试有什么题型, 就拼命做什么类型的题目, 完全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主要途径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数学教学虽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 但是有了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起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兴趣, 可以从身边事物入手. 例如, 在学习“平行线”这节内容时, 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学到的平行线的概念, 来找出教室内有多少组平行线, 这样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来分析问题, 又都是身边熟悉的问题, 就会充满兴趣. 此外, 还可以在导入中激发兴趣. 例如, 在学习“图形的相似”时, 可以摆出几个足球俱乐部的足球场且大小不一的照片, 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特点, 在好奇心与新鲜感的驱使下学生就会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怀着求知欲去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

2. 贯彻科学的教学理念

数学的学习需要认真的思考和逻辑思维的帮助, 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同学的援助, 数学学习既需要独立学习, 也需要合作互助. 这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不能仍旧停留在知识的讲解层面上, 而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 比如, 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等教学理念, 让学生把简单的知识点自我消化; 有一定难度的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认真思考得出结果;而对于难度较大、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的内容, 就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协作完成. 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学习, 学生带着任务学习, 效果会更明显. 当然, 学习中教师不能过分放任学生, 而是要做好任务的布置和课堂的组织工作.

3. 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学习要与生活相联系, 尤其是数学, 要学以致用. 因此,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学习新的知识时, 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切入点, 这样既能让学生提起兴趣, 又能树立生活化学习的意识. 例如, 在学习“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的知识时, 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折纸游戏, 学生感兴趣且与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 二是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主要可以通过作业或者练习的形式进行. 例如, 在学习了方程的知识后, 就可以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纳税、商品打折等问题.

4.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 但在学习之初, 为了让其更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 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 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多媒体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的板书方式, 有优美的画面和文字, 学生会更感兴趣,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 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知识的教学. 例如, 在学习“对称”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一步步演示图形通过旋转而产生的位置和形状的变化, 学生明白了旋转的内容后,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就能够用旋转知识去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分析对称图形问题的能力. 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 篇8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推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 适时恰当地创设趣味情境来辅助教学, 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 我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了两个长方形的图片, 如:小狗与小兔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绕图上的两个不同场地同时出发, 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终点线, 小猪裁判也说不准谁先冲过终点, 就判定并列第一。可他们都说自己跑的路长, 自己是第一, 于是就吵了起来。这就让小猪为难了, 学生们你能帮助小猪裁判吗?学生们就议论开了, 各有各的方法, 这样就在无形中进入了本课的主题。

二、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些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操作情境, 让学生通过测量、演示或操作, 在动手动脑中获取知识, 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知识, 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如教学《观察物体》时, 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 凭空想象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 在操作中观察、思考。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悬念, 激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如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 他2008年才过第18个生日, 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 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了18个生日的原因时, 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就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计, 令学生兴趣大增, 急切地想了解原因, 使学生带着炽热地追求随教师进入知识的学习中。

四、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好胜心理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 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 引入竞争机制, 恰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活动, 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和成功的机会, 促进学生比、学、赶、超, 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的枯燥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采用夺红旗、接力赛、争当数学小博士等。

总之,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 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而创设恰当的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乐学、爱学, 并被数学本身所吸引, 从而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情境,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提出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好胜心理, 从而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趣味,操作,悬念,竞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 .

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 篇9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虽然他们既专心做练习, 又认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但他们脸上鲜有喜悦的表情。就这样, 数学课堂的气氛变得沉闷。

针对这一问题, 我对所教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总结调查结果, 我发现造成数学课堂沉闷的原因有五点。第一, 初中生心智逐渐成熟, 开始在乎别人的看法, 有了较强的自尊心, 因此害怕其他学生的嘲笑和教师的责备。基于此, 大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持观望态度,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每个班都有几个特别活跃的学生, 几乎每节课的课堂提问都被他们抢着回答, 以致其他学生只能做倾听者。第三, 教学进度、教学时间往往制约教师的授课方式。第四, 教师的课堂设问有时可能不是非常恰当。第五, 教师比较注重传授知识, 而忽视课堂气氛的营造。可见, 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 教师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问题的研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已有知识和学习能力)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 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最终令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策略的提出

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受年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有限。基于此, 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拔者”的作用, 才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 当学生遇到疑难和感到困惑时, 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总结知识、归纳方法时, 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拔。另外, 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 课堂教学可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利用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独立思考, 展现个性, 获得发展, 最终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气氛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那么, 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呢?对此, 我结合教学实践, 总结了六个策略。

1. 课堂导入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好的导入能在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热情高涨, 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尚浅, 兴趣主要集中于自己密切关注或比较熟悉的人与事物方面。因此, 如果能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密切关注和比较熟悉的人与事物纳入课堂教学中, 那么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借助生活实践将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那么就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用幽默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

初中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 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气氛沉闷之时, 适当采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学生在哄堂大笑之后, 注意力便会集中一段时间。如果教师用睿智、幽默的语言贯穿课堂, 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一直保持在集中的状态。

3.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首先, 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学生不再持观望态度, 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 并在发言的过程中, 互相启发, 主动学习。其次, 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学生之间能形成一个个小团体, 在这一个个小团体中,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的作用是适时启发、引导, 让学生的讨论不断深入。

4. 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各种学具, 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实践, 使学生亲身体验, 这既开动学生的脑筋, 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进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5. 利用矛盾推动课堂进程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设置矛盾, 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矛盾解开, 就如同侦探推理判案一样, 让学生在层层剥茧的过程中释疑解惑, 最终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6.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理解的, 同时其中包含的数学问题又令学生觉得富有挑战性, 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我听的一次公开课上, 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 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 篇10

要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现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串珠,凸显趣味性

为了有效缓解枯燥的数学练习,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积极完成练习,可以创设多个前后呼应的情境,将新知的探索与课堂练习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在《数学广角——搭配(一)》一课教学中,笔者以“明明到我校参加乒乓球比赛”的大情境为背景,把“猜号码牌”“猜参赛人数”等活动情境,通过“明明的比赛活动过程”这条主线串在一起。课始,创设了学生猜参赛人数和明明的参赛号码牌的情境,并设计了两道探究练习:①本次比赛参赛人数是由2和3组成的两位数,你能猜出参赛有几人吗?②明明的参赛号码牌是由1、2、3这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你能猜出明明的号码牌吗?在这一环节的情境活动中,完成数字排列规律的初步体验和感悟。接着,又创设了“三人握手”情境练习:经过激烈的比赛,明明和其他两位同学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他们互相握手祝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在教学中,笔者将一系列的练习巧妙地融入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情境中,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情境,将一个个原本孤立的练习题有机地串在了一起,使数学练习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练习实效。

二、逐级递进,凸显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也要突出层次性,设计巩固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

如在教学《角的分类》这节课时,在学生探究新知,初步感知各类角基本特征后,笔者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闯关活动:

(1)说一说:观察角,说角的名称。

(2)猜一猜:根据老师描述快速说出是什么类型的角。

(3)填一填:观察大屏幕,已知∠1=70°,∠2=()。

(4)折一折: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下面度数的角吗?

90°45°135°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观察屏幕上的角说说这是哪一类角,加深学生对各类角基本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猜一猜”是什么类型的角,需要学生动脑联系角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填一填”,要求学生应用所学新知进行分析推理,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最后,通过“折一折”的操作练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设计这一系列的闯关练习由易到难,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既获得了基础知识,又发展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千帆竞发,凸显激励性

人人都渴望成功,小学生更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数学课堂练习中,巧妙设计竞赛题,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能有效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时,笔者先用课件展示了北京奥运会中国所得的奖牌数:金牌51枚、银牌21枚、铜牌28枚。请学生比较奖牌数,提出减法计算的问题。在组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出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法。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笔者设计了“拿铜牌”“争银牌”“夺金牌”三个充满竞争性的环节。创设有效的竞赛练习,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但能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四、学以致用,凸显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素材的选用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也要尽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选取素材,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从而积极参与练习。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笔者设计了“欢乐购”活动。活动中,将4人分成一个活动小组,把本子、橡皮擦、铅笔、文具盒、尺子等学习用品标上价格,每人准备一定量的模拟币,一人当售货员,其余当顾客,顾客每次选择购买两样学习用品。售货员需要思考:顾客买东西的钱够不够?如果够,要不要找钱?等一轮游戏结束,角色互换。游戏结束,顾客汇报:买了哪两样学习用品,要花多少钱?找回多少钱?通过这样模拟现实的实践活动及生活中真实的购物活动,学生在购物中不自觉地巩固了新知,不仅能更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计算,而且还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 篇11

关键词:小学;概念教学;实效性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误区

1.削弱了概念的教学,缩短概念的形成过程

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教师对概念的讲解粗枝大叶,对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理解不深,挖掘不够,只通过模仿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快速熟悉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要题目稍加变动,学生解题时错误重重。由于没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孤立学习概念,概念教学与应用脱节

为了学习某个概念,不注意联系相关的概念,将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孤立地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不到概念间的沟通,不能组成概念系统,形成认知网络。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教学完成了,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而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概念和应用是分不开的,要想轻松解题,就必须掌握概念,要掌握概念,就必须多解题、多应用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多样,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概念的引入方式要恰当,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创设不同的情境。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和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1.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动手实践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智慧,精心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2.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全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

(三)内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泛化为邻近概念。这说明一个事实,概念抽象形成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时需要适时内化。概念建立起来以后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找出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从中寻找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组成概念系统,形成概念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认识”时,由于“等腰三角形”属于三角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仓库中提取出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放到三角形中来理解,又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边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概念,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认识得到扩展,并在知识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有关概念的网络。

(四)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識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教学概念时,应视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何朝昌.数形结合,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效[J].考试周刊,2015(72).

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论文 篇1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 学生听书本知识, 教学功能只有一个, 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它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发展多种能力, 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 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 一切取决于效率, 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 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不仅是现代生产技术发展的要求, 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所隐含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 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 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 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 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 大班授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 学生死记硬背, 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 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 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体现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教学作用于学生, 可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觉,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数学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使师生双边活动融为一体,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决定用什么形式, 呈现什么教学内容, 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给学生。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这样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 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如学习“10.1统计调查”时, 运用信息媒体播放一段交通路口的情境录像, 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一段时间内各种机动车各有多少辆通过路口?学生对路口的情境非常熟悉, 但没有注意到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的辆数问题, 因而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需求──记录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这一学习任务, 并非是教师要求他们一定要做的, 但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在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多、技巧性也很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选准突破口, 选择媒体和运用媒体的最佳时机, 精心设计, 注重实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 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 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 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数学教学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和能力, 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上一篇: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下一篇:稻田油菜免耕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