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英语教学实效(精选12篇)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 并通过听、说、唱、奏、游戏等多种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寓教于乐, 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 激活经验
教学情境创设得好,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整堂课气氛活跃。例如三年级欣赏《保卫黄河》一课中, 我先通过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 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 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时, 媒体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 在多媒体集声音、画面为一体的影响下, 马上将学生们带入了那段令人难忘的惨痛历史中。同学激动地议论:“日本鬼子太坏了”“快团结起来打跑他们呀”……我顺势播放了《保卫黄河》的合唱曲, 并通过媒体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 一个个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学生们被感染了, 他们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歌曲的主旋律, 在模仿中很快了解了“轮唱”这一知识点, 学生的情绪、情感同歌曲的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 自觉地走进歌曲中。
二、组织游戏, 突破难点
根据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征, 我认为要以游戏形式组织教学, 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牢牢抓住孩子的心。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在游戏中培养儿童是一切教育的开端。”的确,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比如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是唱歌, 而最苦恼的是学识谱, 如何对识谱寓教于乐呢?例如采用《解放军叔叔打敌机》游戏, 帮助学生巩固分辨音区和音的进行方向。方法:老师用琴在不同的音区弹奏几组音, 表示敌机来犯, 学生在身体的正前方双手抱拳作大炮瞄准状, 手的高低随音区的高低而变化, 手的位置放对了, 说明敌机已被解放军瞄准。当老师弹奏不协和和弦时, 学生们用“蓬”“蓬”“蓬”的声音表示解放军叔叔在向敌机开炮, 之后。老师弹奏急速的下行音阶表示敌机已被击落, 接着老师弹奏欢快地曲调, 学生们按节拍拍手表示欢庆胜利。此外, 还可利用《卡片组音游戏》、《唱名填空法》等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的音符。
音乐课堂中要给学生“快乐”空间、时间, 让学生在“快乐”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 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 教学中特别重视采用听觉、视觉、动作和想象相结合的欣赏方法, 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享受, 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例如在欣赏《冬日的篝火》中, 采用听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用诗歌般的语言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冬日郊游, 多么令人高兴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出发了。汽笛长鸣, 车轮滚滚, 车厢里响起了欢乐的歌声。你从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 将教师对“冬日郊游”所作的情景描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产生联想和想象, 并随着音乐的展开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三、学会综合, 有效拓展
长期以来, 严格的单学科专业化训练使学生失去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学生内心潜在的艺术火花得不到应有是释放。其实, 音乐完全可以与诗歌、舞蹈等综合在一起, 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音乐, 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 促进学生理解多元化文化,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块, 每个领域又有很多特定的内容, 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比如二年级教学歌曲《走进西藏》一课中,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歌唱、介绍西藏的历史和民族风情等, 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进行。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聆听音乐, 学跳西藏舞, 熟悉旋律。2.边跳边自由的学唱歌曲。3.创作不同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这样的活动简单易行, 并且学生能积极自主的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现自我。又如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表演来加深体验, 加深理解;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表、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音乐, 引向音乐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及音乐的情感内涵。而在欣赏《铃儿响叮当》时, 事先我和英语老师说好, 在上英语课时, 结合歌曲《铃儿响叮当》介绍外国小朋友过圣诞节时的情景, 并教会学生一些相关的英语单词。欣赏时, 学生会用自己刚学会的英语单词很高兴的向你展示自己的“才华”, 还会津津有味的讲述自己在英语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 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的综合, 能促使学生更完整、更准确、更深刻的感知、表现和理解音乐, 提升审美能力, 促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总之,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让学生更快地容入体验音乐的情绪, 发挥想象的空间, 能说则说, 能舞则舞, 能奏则奏……充分发挥学生专长, 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小主人。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应该积极实施快乐教学, 巧设教学情境, 激活经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取舍, 重组教材,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精心组织游戏,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寓教于乐, 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寓教于乐,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芮萍.给学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9, (6) .
[2]王红春.新理念下的快乐音乐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 2011, (2) .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篇2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本来就是相对陌生的学科。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很难积极地与教师合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亲和力,真诚地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可以信赖。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真诚坦率、表里如一、平等待人、严于律己,彰显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性格特点;二是要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经常给学生鼓励的话、由衷的赞许;三是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疑问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解答;四是要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五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及时评价,多给予肯定的评价。比如:常对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说“Excellent!”“Wonderfu!”“Very good!”,对表现一般的用“Good!或Well done!”,对表现欠佳的可用“It doesn`t matter或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常用鼓励性的话,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不害怕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不断进步,使学生对英语保持良好的兴趣。
二.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说教师的模范人格和得体的行为模式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英语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如果教师能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就会保持长久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做法:1.运用歌曲。歌曲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同时可以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利用其想象空间开拓学生的语言思维,最终起到“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歌曲要便于吟唱,便于记忆。比如在要求学生掌握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时,笔者引导学生把它们编写成一首短小的英文歌曲:“Ihelp you, you help me.He helps her,she helps him.We help them,they help us.We help each other,we are all friends.”经过反复的练唱,学生能够很好地记忆和运用人称代词。再比如学到月份名词时,鼓励学生编曲唱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单词。2.运用游戏。参与游戏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合群性的体现,通过游戏可以达到巩固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目的。比如在复习“what do you look like?”这一单元主要目标语言时,让学生写出关于班上同学的外表、性格、爱好等小段落(不写明姓名),然后让学生做“Guessing who she/he is”的游戏,学生很有兴趣地去想、去写、去听、去说,这样就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3.运用竞赛。初中阶段的学生爱争爱比,又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根据他们这些特点,笔者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竞赛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在复习环节中,进行造句比赛知识点抢答比赛(分组进行);在要求学生快速背诵课文时,进行小组之间的比拼,称之为“联合对抗”。这样学生会觉得复习语法、背诵课文等成了有趣的事情。4.运用讲故事编故事。讲故事是一种原始的授课方法,但不可轻视其独特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讲故事”,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讲故事时教师不仅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而且使用声音表情和手势,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烈而又真实的语言交流的体验。比如在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时,笔者进行编故事接龙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运用目标语言编说故事,带给课堂极大生机,带给师生极大惊喜。
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经常营造一个心情舒畅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富于想象的情境中,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他们从表演中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1.一直以来,笔者把每节课的前五分钟交给学生,从初一开始指导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会话情景表演,学生很主动地在课前做好准备,表演时有声有色,表达自然流畅。至初二三时,笔者经常被学生的“small talk”小演讲所吸引,赞许他们能自如地应用所学的英语语言。2.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组织教学。语法教学相对枯燥乏味,如何能使学生轻松学好语法,教师的语言应有趣。比如在教学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时,常让学生“唱反调”(变否定句)“明知故问”(变一般疑问句),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编成歌谣,读来朗朗上口,又能掌握好语法。3.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印象,以便词汇符号迅速地在神经网络中落脚。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有幻灯片、多媒体、简笔画、实物、图画等,或灵活地利用身边的任何人或物来教学。比如在教学比较句型时,选两位身高悬殊体重相近的学生到讲台上,引导学生说出“Sam is a lot taller than Tim ”“Sam is a little heavier than Tim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突破教学框框 提高教学实效 篇3
一、突破课本的框框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多少会有些滞后。所以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材重新处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1.增删内容。及时去掉一些已经失去了时代意义的内容,增加一些新出现的信息。如“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增加对二十元券、五十元券、百元券的认识。在教学“利息”时应加上“利息税”的介绍,使学生及时得到新的信息。
2.重组内容。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的相同或相近内容的几个知识点,根据创新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后,供学生学习研究,用节约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例如:教学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教材先后安排了“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法”,共三节新课及四节练习课。笔者在教学中则是直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由学生讨论、探究、比较去得出各种不同的算法,重点关注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淡化技能的强化训练。
3.模拟内容。教材只起一个教什么、学什么的作用,具体怎样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另做处理,或根据教材内容模仿生活场景,创造运用数学的条件,或由生活问题的解决导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并不是上课就直奔主题——介绍圆的各种名称、作用,练习用圆规画圆……而是先组织一个投沙包的游戏,让学生从怎样站位才算公平的实际问题中,体验与圆相关的经验,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突破课件的框框
课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课堂教学往往是不能事先预料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如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工厂生产一批产品。甲工人独做10小时可以完成,乙工人独做15小时可以完成。如果两人同时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大部分学生这样列式计算:1÷(■+■)=6(小时)。但有一位学生说:“要求甲、乙合作完成的时间,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方法是对的。但是我从我爸爸的工厂里看到,如果工厂的生产场地比较小,甲、乙合作就会相互干扰,他们的工作效率就要下降。这时,我们还把甲、乙独做时的工作效率简单相加,当作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的和就不正确。”此时课堂上一片哗然,授课教师也是一怔,因为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但教师并非死死地扣住课件,而是灵活处理,先是表扬该生能联系实际考虑数学问题,继而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说,从而引出了一段精彩的教学片断:
生2:前面的条件不变,在“如果两人合作”后面补上“甲、乙两人出现相互干扰,假设甲的工作效率降低20%,乙的工作效率降低10%”,问题不变。
师:这样,合作完成的时间就变了。请大家先估算一下,合作完成的时间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再列式计算。
生3: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时间就要增加,列式为1÷[■×(1-20%)+1×■(1-10%)]。
生4:这只是一种可能。我认为甲、乙两人合作,如果开展劳动竞赛,各人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那么合作的时间就会减少。
师: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请大家比较改编后的题与原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5:甲、乙合作,工作效率的和可能要发生变化。
生6:解题的方法还是不变,都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除以甲、乙合作工作效率的和,得到合作完成的时间。
以上的教学片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合作的动态过程,教师面对活生生的学生,不能“忠于自己的课件”,按“套路”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去走。在这中间,往往有多处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多处学生可以创新的时机,教师要精心呵护,悉心培植。
三、突破教学任务的框框
现在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一般一课时内的任务一节课内完成。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压堂”,二是“走过场”。第二种现象居多,其又以以下两种情况多见:一是课上重、难点的地方学生讨论时间不足,发言不充分,教师就急于下结论;二是学生在关键处、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教师不让学生争辩,而是急于裁判,使问题弄得不深不透。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推导过程耗时较多,在得出结论时,对于“0除外”没有深入透彻地让学生阐明原因,就自己下结论说“如果是0就没有意义”草草收场,结果既压制了學生思维的积极性,又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为什么0要除外)。
以上这种现象不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学失去针对性。其实,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形式,而要看实质。在课堂中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得到了锻炼,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练习没有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也算完成了。如果教师教案上的内容全部上完,但学生该会的没会,该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没有得到培养,这节课的任务也不能算完成。
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篇4
那么,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实施情感教学,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有益途径。所谓“情感教学”,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必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的互动,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 如果教师能够积极运用人的情感因素, 实施情感教学, 教学目标就比较容易达成, 学生素质就容易得到提升, 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如何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的。
一、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要走近学生
“谁爱学生, 学生就爱他, 只有饱含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单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 其中还包含着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教师只有走近学生, 才能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才能知道每个学生具体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教师走近学生,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 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 这样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和爱戴, 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二、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实际上,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 从性格秉性, 到思维习惯, 再到学习品质等等,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些综合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成绩上, 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有的学生成绩很优异, 有的可能就很一般, 有的可能就很差。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 对任何一个学生, 我们都必须抱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实际的情况是, 教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关注得相对多一些, 而一些成绩普通甚至很差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的机会就少很多。我们要知道, 实际上,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 优秀生如此, 后进生更是如此。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觉得亲近的教师, 教学中课堂纪律好, 教学效果也好;相反, 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接近, 教学中课堂纪律往往很差, 教学效果也是如此。尤其是一些教师, 仍然抱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放, 教学中摆出执教者的架势, 让学生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或摆出“讲师”的风度, 只管教授知识, 对学生不闻不问, 目中无学生等等, 这样的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 那些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 深受学生喜欢, 所教学科的成绩也非常突出, 这就是实施情感教学, 主动走近学生的效果。
三、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需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其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 共同探究, 教学相长。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要求教师做到“以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 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 总是循循善诱, 而不是颐指气使。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 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我们, 喜欢我们, 才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 充分发挥主动性, 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在实施情感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渗透积极的情感因素, 始终以一颗爱生之心对待学生, 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自然就会形成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从而促使其热爱自己的教师, 这样, 我们的教学就会在爱的氛围中,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进行。教师饱含爱的情感时, 当学生犯了错误, 我们在批评学生时, 眼神里总是透出爱的光芒,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真实的情感因素, 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
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篇5
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朱先容 电话:***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
【摘要】: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课堂上,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本文笔者从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语文基础;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三方面探讨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方法。【关键词】:回归 语文课本 提高 教学实效
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语文教师片面追求高分,轻视教材,课堂上,用大量的课外阅读代替对课本的解读;为了赶时间,只重视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轻视甚至放弃课内文章的教学。因此,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这种轻视教材,忽视课本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注定会事半功倍。
虽然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它高于教材,但它又源于教材。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了语文教材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纵观近几年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命题也越来越重视与语文课本的接轨。课本上可直接作为考题的有现代汉语语音、字形、词语和古汉语实词、虚词、句式及名句名篇、文学常识与作家作品等语文基础知识。高考名句默写,均选自课本,特别是课本里名篇佳作中语言简练,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的句子,成为默写的常考内容。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现象均来自课本,实乃“熟悉的陌生人”。诗歌鉴赏的意象、情感内容、表达技巧也大都隐含在语文教材之中。语言的仿写内容也与课本作家作品等文化内涵紧密联系,甚至作文的素材选用和主题表达也与课本密不可分。所有这些都在启示我们,高考语文的“影子”就在教材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注重语文知识的梳理、积累、挖掘和灵活运用,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大致分成记忆型和应用型,几乎覆盖所有考题。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为方便记忆,必须总结其规律,梳理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1、语音、字形、词语、文学常识、名句默写的分册梳理,将语言文字运用与语音、字形、词语、病句、修辞等考点相结合,落实到教材中。例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考点,学生学起来抽象而枯燥,我在教学中选取了课文鲁迅的《祝福》,采用小组讨论式将知识讲解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合作探究中有效解决了作文中乱用标点符号的问题。
2、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我在教学中开设“文言天天测”活动,将必修所有文言文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分课制作文言实词知识卡片,强化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3、文体知识、表达技巧知识。
(1)梳理不同文体命题特点: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写人叙事)《荷塘月色》(写景抒情);诗歌《蜀道难》(古诗)《登高》(近体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词)《醉花阴》(婉约词)《沁园春·长沙》(现代诗歌);中外戏剧《雷雨》《哈姆莱特》;新闻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文艺评论、随笔杂文《咬文嚼字》《拿来主义》;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论说文《劝学》《师说》;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赤壁赋》;序跋类散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梳理各种文体的特点,篇章结构。(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欲扬先抑。整合必修1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课 本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诗经·采薇》的重章叠唱,《荷塘月色》的通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夸张。
(4)小说人物写作技巧:《祝福》的白描,《林黛玉进贾府》的肖像、语言描写、侧面烘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自然环境的烘托,《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概括介绍。
二、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
课本学习是个整体,编者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凭借和依据。是本,是纲。它不仅是帮助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扶手,而且题型设置科学合理,和高考题型有着密切联系。“整体把握”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认识文中人物的,有抓主要内容或重要观点的,有明确主旨或全文情思的;有理清思路(情节、结构)的,有拟小标题的;有从审题切入的,有从文首或文中或文尾引发的,有从写法人手的,等等。“局部深入”这一环节,以“整体把握”为基础和支撑,对课文语言艺术进行品味揣摩,把欣赏评价引向深入;“拓展运用”旨在通过从课内引向课外相关文本的比较阅读,或以读促写。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前三题就依次指向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筛选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等考点。《小狗包弟》第一题“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涉及到现代散文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荷塘月色》练习二对应高考考点“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此人怎样的感情?”“辛词善于用典。在这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什么情思?”“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情怀的?”这些题目的设计关联到高考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的诗歌形象、意境、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观点态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三个练习分别指向高考小说阅读的“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自然环境的作用”三个考点。3 《装在套子里的人》三个课后练习指向小说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小说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由些可以看出,语文高考并不神秘,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本课后练习的规范作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学生触类旁通,在高考中迁移运用。
三、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
教材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学生作文的样本。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品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积累并利用好课本素材,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首先要背诵大量的优美语段和名句名篇。《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段落生动而富有感情,可通过诵读和背诵既可以有效形成语感,又可通过仿写博喻句、通感句训练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滕王阁序》中的警策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句式和排比段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而古诗文则为写作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和深刻的警语,这是极佳的写作素材。
其次要提炼教材中经典形象。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或文学形象众多,忠君爱国上下求索的屈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胆识兼备视死如归的荆轲,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坦率宽容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执着坚韧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自矜功伐刚愎自用的悲剧英雄项羽,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容淡静的陶渊明,天真浪漫豪放不羁的风流才子李白,博学多才乐观豁达的大文豪苏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胸怀天下睿智坚韧的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懂得感恩用灵魂行走的残疾作家史铁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善美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再次要注意训练“一料多用”的能力。课本素材内涵丰富,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例可以向这些角度思考:①做事要善于抓住矛盾,分清主次;②临危受命,勇于面对困境;③善于认清自我,把握自己的优点。如果能坚持这样的训练,那么课本中的素材就不再是单调僵死的材料,而是经典的鲜活的论据了。
总之,回归课本,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对课本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语文教师必须回归课本,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一、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月第一版
[2] 张坤.立足课本注重拓展——高考阅卷老师谈高考语文备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11:161-164 [3] 蔡奋琪.回归教材——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2 [4] 刘倩 黄德涛.考纲、试题与文言文[J].中学语文教学2003,03
关注教学细节 提高教学实效 篇6
一、精心预设关键细节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时刻遵循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精心预设语言输入和输出等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语言的新授处,结合具体的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如在教授七年级上I have a … 这个句型时。
T: (Look at my pocket.) I have a pocket. You have two small pockets.(边说边用手拍口袋。) Now do you know the word “have”?
S: ?
T: Please watch carefully, I have many things.(故作神秘狀,从袋里变戏法的拿出很多东西。)
S: 学生看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
T: I have a dollar. I have a key. I have a pen. I have an apple.(继续掏出自己的东西。)Who can answer?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have”?
(学生点点头。)
T: 同桌之间以“Can you guess what's in my pencil-box ”这个句式进行操练。
S: Have a pencil. Have an eraser. Have a ruler……
对这个教学细节,笔者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辅以动作的双向交流来处理的,虽然很费时,但很有效。从学生的自主操练看来,学生在感悟中已领会have的意思,而且能应用这个词造句,这实际上也是现代教学效率观和“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教师倘若每节课都能对新授语言点进行细腻刻画,那么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必定会在得到积累与提高。
二、及时捕捉生成细节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互动的课堂是个教学生命场,它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每一个“小插曲”,教师应随机应变,运用聪明才智,随时捕捉那些在教学生命场中不为大家所注意到的细节,把那些通常认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加以挖掘利用,营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开展真实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让它们成为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启迪。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2 What should I do? 的第一课时,笔者在教了表示建议的句型后,正要听录音,忽然发现停电了,怎么办呢?于是灵机一动,产生了以下一段学以致用的课堂建议。
T: What should I do? (表情为难。)
S1: You should go to the store to buy batteries.
S2: You'd better let students read in chorus.
S3: You could read it instead.
S4: You could ask students to read it instead.
S5: Why not ask me to read it.(一个学生突然大声说。)
最后一位学生的建议让全班学生都乐了。原本因教学的一次意外小事故而导致教学无法进行,但是笔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偶发的意外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的细节。学生的这些建议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而且真正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
三、改变惯常教学细节
许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细节,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往往缺少应有的关注。其实,如果对于惯常的细节能深入反思,换一个角度审视,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就能在“惯常”中添一些变化,改“平常”为“创新”,变“乏味”为“情趣”。这样,一定会带走几丝平淡,让英语课堂充满生机和情趣,充满应有的教育意义。如:生词和词汇教学枯燥乏味,却又不得不反复领读;明知要求学生反复抄写对单词记忆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却又苦于没有良策不得已而为之。而事实上,只要教师稍微花点心思,就能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
细节一:单词教学。例如sweater:Wow! It’s so beautiful!(指着一学生的漂亮毛衣,引出生词sweater。)I like it very much.What’s this?(a sweater).又如T—shirt: It’s a shirt.And what does it look Iike? Yes ,it looks like the big letter“T”.(于是在衣服上写上一个大T。),so it’s called T—shirt。再如dollar:Look,it’s one dollar. How much is one dollar? Yes, one dollar is 7 yuan.(随即,板书l dollar=7 yuan。)
细节二:词组检查。笔者通常采用的同义替换。如 I like writing. 学生则可将它替换为 I am fond of writing./ I am keen on writing. / I am interested in writing. 因为所给句子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明白意思。进一步可猜出 be fond of, be keen on, be interested in 的意思。这样能好差兼顾,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因为多个同义词组的出现,起到了巩固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 篇7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 情境的创设, 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情境的启发、激趣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探究问题。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
恰当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取自于现实生活, 符合学生的实际, 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问题, 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 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 这样才能激发兴趣。如在讲《民主选举》这一课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竞选班长——从小学到高中, 同学们都有过多次选举班长的经历, 那么你们都经历过那些选举方式, 你们心目中班长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贴近于学生的实际, 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老师把同学们说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然后引导同学们去归类, 比较, 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同时, 也使学生把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克服了枯燥感。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探究性
探究始于问题, 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生动思考问题, 探求新知。如在讲《企业经营》一课时, 笔者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三鹿奶粉事件”——“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企业500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企业集团。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然而, 2008年8月被查出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 原因是收奶贩子在原奶收上来后, 为了牟取暴利, 增加重量和质量, 在原奶中增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 三聚氰胺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截止9月12日, 各地向卫生部报告泌尿系统结石病患儿432例。一时间各地经销商纷纷退货, 三鹿集团信誉丧失, 2009年2月三鹿宣告破产。”让学生讨论三鹿集团兴衰的原因?三鹿的破产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 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关注现实。
四、教学情境创设应有启发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 要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 激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学, 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实效”。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 笔者展示了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消费现象:追星现象、生日聚会场景、手机的使用现象、压岁钱如何支配等情境, 让学生去分析、评判, 去鉴别, 从而明白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可取的, 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教学情境创设也要鼓励学生的参与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篇8
一、情境创设应结合音乐教学内容, 突出德育功能
传统的音乐教学, 过于注重学生唱、听, 对其潜在的德育价值重视不足。我尝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并改变了以往那种柔声细语式的讲授方式, 以突出音乐的德育功能。如, 教学《只怕不抵抗》一歌时, 我以黑红色为主色调在教室中布置出庄严、肃穆的场景, 并通过激昂的语言、有力的手势, 联系歌曲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让他们知道奋起抵抗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那个硝烟弥漫、灾难深重的旧中国, 可恨的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 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怎能容忍侵略者的暴行?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奋起反抗———大人们拿起武器奔向战场;孩子们也行动起来了, 在村头、在山岗到处都有儿童团的身影。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不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情绪十分激动, 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首歌曲。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如果总是运用“音乐王国”、“问题情境”等表述, 学生就会“烦”了。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以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 在教《如今家乡山连山》这首老歌时, 由于教授对象是现代城市里的孩子, 该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呢?首先, 我出示了几幅兰州城市美景的图片, 然后, 与学生展开对话。我问:在这首歌中, 为表达丰收的喜悦, 农村的孩子把成堆的谷垛比作家乡起伏的山峦, 那城市里的“山山水水”又在哪儿呢?学生答:城市中一栋栋高耸的现代建筑就是连绵的“山峦”, 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则将一座座城市紧紧连接在一起。最后, 我告诉学生:农村的孩子看见山绿了、水清了、庄稼丰收了, 城市的孩子看见楼更高了、马路更宽了, 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丰硕成果, 都值得我们歌唱。这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但让他们感到新颖、有趣, 而且激起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理, 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多样化
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 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 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如, 在教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配乐《春晓》一课时, 由于小学多个学科都有关于春天的课文, 小学各个年级段都有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才能取得别样的教学效果呢?我根据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先以“春天的歌春天的诗”为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 让学生们唱一唱、读一读, 而后我又组织他们进行拉歌比赛, 当其中任何一组接不上时, 及时导入要学习的歌曲。最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美的语言的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受,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 不同的音乐教师授课却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 有的教师上课生动感人, 吸引学生, 而有的教师上课却平平淡淡, 学生没什么兴趣, 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美的语言的运用。
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魅力的。在音乐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美的语言的运用。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精辟凝练、环环紧扣、富于逻辑, 不但能够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畅游音乐的海洋。反之,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 削弱其艺术魅力,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优化英语作业提高教学实效 篇9
那么,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如何做到作业的最优化呢?笔者认为,作业的最优化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式的最优化———体现趣味性原则
好的作业设计,不但要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而且在形式上也一定要有趣味性,要富有创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教师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唯有把自己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充分激发学习潜能。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作业形式的设计上,笔者力求把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做到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不但有常规的书面作业,更有新颖的开放题,如对话练习、阅读积累、设计海报、短剧表演等。
多种形式的作业避免了传统作业的单调乏味,让作业变得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做到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并重,能全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此外,灵活多样的开放性作业,需要学生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合作学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
笔者相信,只要将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活泼新颖的形式相结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就一定能使学生对作业倍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完成作业。
当然,凡事都要适度。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根据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和教育研究成果,全面地、科学地、系统地、辩证地、具体地论述了教学最优化原则。他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中,探讨了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他在书中教导我们:“应当懂得在某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配合使用某些教学方法,既不片面地热衷于某些方法,也不过于追求多样化。”笔者认为,作业的设计也应如此。
作业形式要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当然,前提条件是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设计什么样的作业形式,教师一定要考虑清楚。
例如,《牛津初中英语》每个单元的Reading部分都是最重要的板块,涉及的语言知识点很多,教师可以布置多种题型的笔头作业,设置语境,重现知识点,让学生反复操练,举一反三,达到巩固的目的;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领会、掌握语言知识。而Maintask部分,主要是听与说的训练,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板块的作业也应以听、说为主。例如,可以通过采访、模仿对话等形式要求学生进行练习。
二、 数量与难度的最优化———体现分层性原则
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每一位学生也都有其独特性。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作业”的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既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又要确保基础好的学生有较好的发展。
分层作业的设计必须在对学生实施了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智力水平等,将他们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然后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
就英语作业而言,教师可以考虑让学困生主要做些基础性的作业,重点在于识记基础知识,如词汇、短语等;中等生主要做些巩固提高性质的作业,重点在于理解和运用,如句型的操练、模仿造句等;优等生则侧重于拓展延伸性的作业,主要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融合新旧知识,提高英语素养。
以《牛津初中英语》8A第六单元Reading板块为例。在教完第一课时后,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以记者身份对主人公进行采访。这是双人活动,需要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细节,再组织成句子进行对话。
这样的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比较难以完成。笔者就放低要求,在PPT上给出一个范例,要求他们一问一答,这就使他们至少进行了读的训练;而且,由于答案已经给出,所以也客观上帮助他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对于中等生,笔者让他们以填空的方式完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难度。而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笔者则完全让他们进行开放式的问与答,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只要不脱离课文信息即可。
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完成了自己那个层次的必做题的基础上,选择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高一层次的题目,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深度。教师首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情况,如课堂表现、掌握程度、已有水平等,然后设计出不同目标、不同内容的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作业。对于任何一位学生,无论他属于哪个层次,如果作业的数量过多或过少,难度高于或低于最优水平,都会削弱作业对其智力发展的作用,降低其认知兴趣。作业数量和难度的优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实效。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正确把握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完成英语作业,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发展:优等生能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中等生可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较大的进步,逐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学困生则能确保掌握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内容。
以词汇作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困生朗读、抄写单词,记住这些单词的读音和词义;对中等生,则要加大难度,要让他们在识记的基础上,在具体语境中加以运用;对优等生,要进一步加大难度和深度,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词典,查找这个单词的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等,通过举一反三积累词汇,增强阅读能力。
三、 检查评价方式最优化———体现激励性原则
评价学生的作业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活动,查漏补缺、制订新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应及时、客观,要充分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
传统的作业是千篇一律的,与之相应的评价方式也是一成不变的、硬性的。而作业设计的优化,即分层作业的实施,迫使教师的评价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
分层作业的评价更具人性化,体现了激励性原则。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内在发展的动力,实现个体价值。
新的作业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除了教师批改检查外,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批改、自我评价,还可以让学生互改互评。对于相对比较简单的作业,如抄写、默写之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学生对自己或同伴的作业进行批改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检测与巩固的过程。对于有一定难度或比较复杂的作业,则应以教师批改为主。当然,教师批改作业时,不能仅仅简单地打个钩或打个叉,而是要具体指出学生的错误之所在。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当面指出错误,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使学生避免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对于那些具有典型性的错误,教师在批改后,要在全班进行统一讲解。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科学的、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我们的作业评价应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后续发展的整体关怀。作业的评价功能应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
和作业分层一样,作业的评价也应进行相应的分层。换言之,作业评价的标准不应是刚性划一的,而应是弹性的、有变化的。总的来说,对学困生从宽,对优等生从严。
从个性差异来说,对学习有困难、内向自卑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增强自信;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既要指出其不足,又要给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则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奋力拼搏。
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对中等生、学困生可以松些,对优等生则要紧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样质量的作业,如果是中等生或学困生完成的,教师一定要大力表扬;对有进步、答题方法独特的学生,或较低层次的学生做了高一层次的题目,教师更要通过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继续保持求知欲,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一定要符合实际,贬低或夸大其词的表扬,都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创新英语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篇10
一、转变角色, 创新教学模式
真正转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 是创新教学的关键之一。传统的教学就是一言堂, 只注重知识的机械式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让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例如, 有教师在教学do和does的用法时, 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句、比较, 总结规律, 而是直接出示, 并白话讲解两者区别, 再出题练习。这种机械性的传授大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相反, 教师先出示带有do和does的句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并发现规律以至运用, 还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 这样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将会更深刻。目前, 随着中学英语教学的逐步开展, 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而创建的教学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如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任务型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实际为标准, 有选择地创新教学模式。
二、联系实际, 创新使用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对于当前所用的《牛津中学英语》, 笔者曾听到有些英语老师抱怨各板块设计不合理, 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如现在的《牛津中学英语》教材编排特点为, 将每个单元分为A、B、C、D、E、F等板块, 通常A板块为话题教学, 其间同时包含了大量的生词句型, 按正常教学思路此部分第一课时必完成, 但是真正教起来却非常艰难, 在这一课中, 学生既要学习新的单词, 又要操练新的句型, 往往被教得不知所措, 不要说消化, 根本就无法去体会语境, 效果往往很差。而B板块为纯单词教学, 相比较A板块, B板块教学显得轻松有余, 但一节课只是学习几个单词, 又显枯燥。其余的板块为练习巩固类, 重在操练句型。因此,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常规,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能减轻教学负担, 分解教学难点, 从而为后面的教学起到搭桥铺路作用。
三、创新语言环境, 创造妙趣横生的学习机会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离不开听说读写。由于受母语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学生的英语表达常趋向于汉语表达方式, 因此, 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英语环境, 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 展示语言情境, 让学生感受语言, 学会运用语言, 较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另外, 创新教师的语言教学, 可为英语课堂增添不少生命活力, 课堂中, 教师活泼幽默的语言, 能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使教学变得轻松有意义。
四、创新情境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长期以来, 英语教学重语法、重形式, 往往是教什么便说什么, 心里想的反而不能说, 造成交际与思维的不同步。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提倡想说什么便说什么, 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去理解、去表达。将“以课本为中心”的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活动转化。同时, 要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机制。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 适时变换提问角色, 让学生独立提问。此外, 还要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 在合作交往中拓展思维。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集声、光、影、音于一体且有良好的交互性的特点。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 各显其能。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要得法。只要我们中学英语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为出发点, 开放思维、大胆创新, 一定能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真正体会到成功学习英语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提高农村高中英语教学实效 篇11
一、根据能力目标整合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曾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智能(intelligence)有时也可以理解为能力(ability)。他认为人的智能或能力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主要由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八项智能组成。每个人的智慧不同表现为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其中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及理解别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会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既然语言作为话题的载体,那么可以结合不同的话题(如科学家、新闻制作、文艺、动植物、艾滋预防、地震等)开展多种形式新颖的教学。
例如,我在学习卓别林这一课时,直接安排一位头戴高圆帽、身穿宽黑裤、手持长拐杖的“卓别林”摇摇摆摆走进教室,课堂马上热闹了,大家笑着听扮演卓别林的同学阐述他的生平和经历,然后大家描述他身上的服饰,于是一篇文章就成功地开篇了,而且给学生留下快乐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此外,还可以开展英语课文剧、身体游戏、电影对白 、配音、朗诵、讲故事、猜谜语、演讲、英语角等、圣诞英语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单一的学习生活多了许多亮点,这样做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充分调动了他们学外语的积极性,彻底打破了学生学“哑巴英语”的不良习惯,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多元化智能。
二、根据教学内容整合
每个单元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整个单元的内容有个全面的,整体性的认识。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师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合理地制定出各个课时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或者对内容进行增补、删减、调节、替代。
在进行Module 6 Unit 4 Global Warming的教材进行教学时,我把 Warming up, pre-reading 以及补充一些视听材料整合成一节听说课.让学生自由讨论日常生活中使用能源的情况,并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教师只有在有效的40分钟课堂上尽量设计真实任务,让学生通过感知、参与、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进行听说训练,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动机驱使下,由原来的被动、消极心理转化成主动积极的实践,体验完成任务后的成功感。此外,随着广东英语高考改革,英语写作的容量增大了,难度加大了,总分值达到40分,约占总分27%,而几乎所有我市农村的考生都“怯笔”于英语写作中,写作环节的薄弱成了制约学生成绩成功晋级的瓶颈。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水平,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整合学生所学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完成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从而降低了写作难度,让学生有信心去完成作文。
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收集新教材每一个模块的重要短语和句型,长期积累来提高词汇量;背诵每个阅读课文中的主旨段落和较多短语句型的段落,帮助学生记忆重要短语句型,积累话题写作的内容和培养语感;我们还收集英语写作各种题型的格式和篇章结构,收集常用的开头和结尾的优美句型,甚至佳作,让学生经常运用。对于基础尚好的少数学生,还给他们布置一些仿写训练,以求迅速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
三、根据教学方法整合
语法学习对中国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法教学能让学生对英语语言规则有明确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语言规范。但是单一的语法说教,条条框框的背诵非但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反之,会令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灵活运用了一些方法。如:
在教授强调句型 “It is ... that...”时,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老师先说了这样一段话“I am 20 years older than you. It is in 1966 that I was born. And it is in 1994 that you were born. We were born in different places. It is in Xinyi that I was born and it is in Zhanjiang that you were born. I was a bright girl. That is the reason why my parents loved me. It is because of the reason that my parents loved me.” 通过与学生交谈、创设各种情景,老师指引学生有机地将定语从句和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对比、整合、总结,学生不但感知了这个句型,更是朦朦胧胧知道其用法。这时老师可以说 “Now let me help you. It is you that learned about the grammar. And it is you that still have some questions to ask. It is you that need the teacher’s help. It is I that am ready to help you.” 听完后, 有学生就会说:“It is we that solved that problem with your help. It is we that will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运用它来造句,这样学生强调句型的用法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在这一节课里,老师让学生在观察,演练中去感知语法,在训练中让学生总结语法。通过这样的方法教语法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语法知识,发展智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及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当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有时和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要以及教科书的内容特点,还可以结合演绎法、归纳法、交际法、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策略运用到课堂上。
四、根据教学环境整合
创建情景教学,优化教材资源,这是一种英语教学生活化或者说是生活化英语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了。
1. 根据教学媒体的不同进行整合。教具和教室的设备功能的不同会直接导致课型的差异,因此多媒体教学和普通的教学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得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就能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言堂”的旧局面,多媒体教学可使音像、文字、图表、色彩更加直观,增大了信息量,能调节刺激反应的速度,能多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但是经常以机代人,滥用多媒体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如语法或写作课则应选择在传统课堂。
2. 根据教学情景的不同进行整合。“学习是一种真实情景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景应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因为只有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才能变得更为有效。因此,教师应该把真实的社会语言情景引入口语课堂,加强语言与情景的紧密结合,使抽象的语言教学具体化、情景化、形象化,更贴近于日常交际生活中自然交谈的形式。” 创设情境, 将真实生活引进课堂,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五、根据高考方向整合
由于农村校园习得语言环境不到位,教学设施欠缺等,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新教材中比较真实的听力材料,根据高考听说考试能力要求,进行改编训练,步骤是:1. 听课文录音,模仿读。2. 回答老师给出的三个中文的问题,然后用英语提出五个问题让学生翻译及回答。3. 复述故事。课堂上,通过再生资源,得体且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发展自主探究和建构新的语言知识的能力、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等方面的培养可以弥补由于种种外部条件的限制而得不到落实的不足。
责任编辑 邱 丽
动手操作提高教学实效 篇12
1.动手操作, 设疑激趣
学贵有疑。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 往往比通过其他手段的“激疑”更有效, 对人的刺激更强。抓住知识的特征设计操作实践,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提供有盖的方形容器和有盖的圆形容器各一只, 请学生想办法把它们的盖子放进各自的容器内。操作结果高度一致:方形容器的盖子只要沿着容器的对角线就很容易放进去, 而圆形容器的盖子无论如何都放不进去。这是为什么呢?圆形物体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性呢?学生都急于想揭开这个谜底, 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性的学习中。
2.动手操作, 探求真知
在教学中, 动手操作实践能起到其他手段所起不到的效果。尤其是目前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要教育手段的时代, 动手操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时, 如果选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圆柱体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的“动画制作”, 学生还是没有真实的感受。这时, 教师可以采用类似于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去真实感受、得出结论, 选择用滴了红墨汁的水做实验, 一个圆柱杯倒出了三个圆锥杯的水, 取得了十分准确的效果。
3.动手操作, 加深理解
受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所限, 某些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离不开具体经验的支持。给抽象的内容赋予一个可触摸的实例, 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他们动手做一做, 就能起到良好的铺垫、依托作用, 能有效地促进对知识的学习。
“正反比例”是小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函数, 内容很抽象, 学生面对复杂的变化规律还难以适应, 为此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共同做实验, 用一些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片拼一个长方形, 边拼边思考: 在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面积这三个量中, 哪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 而什么量始终没变;正方形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正方形个数的变化, 引起长方形面积的变化, 而且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面积是成正比例关系。
4.动手操作, 去伪存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尽可能创设条件, 让学生动手体会验证, 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现成的经验与结论。
比如, 为了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 教师设计一个问题:老师用3根木棍和4根木棍, 分别用它们钉成两个框架, 请问哪个框架会牢固些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是用4根木棍钉成的框架要牢固, 有的还认为木棍的根数越多, 钉成的框架越牢固。接着教师请班里公认的“大力士”上台拉那个三角形框架;再让另一位公认的“小个子”拉那个平行四边形框架, 结果“大力士”脸憋得通红而三角形框架却纹丝未动, “小个子”却轻而易举把平行四边形拉得七扭八歪。这个颇具喜剧色彩的一幕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这一幕应该会使学生难以忘却。
5.动手操作, 放飞思维
心理学研究证明, 大脑的活动不是独立的、封闭的, 它离不开手、眼、耳、鼻、口的配合。因此创新不单是大脑一种器官所能胜任的, 它离不开多种感官的协同作战。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94.2平方厘米, 底面半径3厘米, 求它的体积。”几乎很少有学生能解答出来, 仅有少数学生能运用学到的有关公式算出来, 具体算法如下:3.14×3×3 × 〔94.2÷ (2×3.14×3) 〕 =141.3 (立方厘米) 。在学生经过繁琐的计算后长出一口气的时候, 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先动手、再思考的环节。学生运用学具模型, 经过切、 拼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 再变换不同摆放位置, 经过观察、思考, 得出这样一个式子: 94.2 ÷2× 3=141.3 (立方厘米) 。理由是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 则圆柱侧面的一半成为了近似长方体的底面, 高就是半径, 可以用V=S×h来计算。这一颇具创新的解法, 完全得益于解放了学生的双手, 通过手脑并用,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学习环节数不胜数, 既有一些显性的内容, 也有一些隐性的内容。像小学几何教学中对于线、面、体概念的认识及其测量, 就属于比较显性的内容, 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来加深认识。还有一些看起来好像与动手操作关系不大的内容属于隐性内容, 就需要利用动手设计操作的环节, 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比如像统计与概率、比和比例等板块。学习了比例后, 通过测量竹竿的长度与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竹竿、高楼的影子长度, 从而算出高楼的高度等。针对一些“纯数学”的知识,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理解有困难, 如果通过设计操作来帮助学生学习,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质数与合数, 是属于数论的范畴,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挑战。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操作:用3、5、7、 11……和4、6、9、15……个同样的正方形拼长方形, 尽量想出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通过动手拼, 学生发现前一组只有一种拼法, 即“拼成一列火车”;而后一组却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拼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又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实践的支撑。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推荐阅读:
提高英语课的实效07-24
提高教学实效12-04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07-18
剖析教学提高实效10-08
提高礼仪课教学实效06-20
本色教学提高实效论文07-12
优化情境提高教学实效11-22
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06-01
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07-26
发挥集体智慧 提高教学实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