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2024-10-24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精选13篇)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1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福建省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静雪

特殊教育学校的作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注意激发聋生写作兴趣,点燃聋生作文兴趣之火。这种新理念的确立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忽视聋生的主体性和语言表达发展规律,过于重视聋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理念的提出,给了作文教学广阔的空间。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因素:聋生的语言储备、对生活的认识水平、作文时的心理因素等等。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同仁。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写作的灵魂,更是写作的动力。一个害怕作文,视作文为畏途的聋生,无论如何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培养聋生的作文情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首先重视和做好的。而情感具有情境性,作文教学要努力创设作文情境,在情境中作文。为了帮助聋生克服作文障碍心理,做到“言有心声”.

布鲁诺说过, “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聋生头痛于作文,是因为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俗话说: “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聋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聋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我认为推荐聋生发表文章是激发聋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聋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集,名日《小荷》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宣读,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聋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聋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诸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二、拓展空间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展一些少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聋生在充满浓厚兴趣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写作素材,激发他们乐于写作。

在平时教学中,我坚持做到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加强由说到写的训练,组织聋生复述课文、续编故事、演讲、开辩论会等。要求聋生把话讲清楚,语句要完整、通顺、连贯,语言要通俗易懂,表现时代精神,充满生活气息。元旦、春节期间,我班开展辩论会:“贺卡该不该送”、“压岁钱该如何安排”等活动,课堂气氛活跃,聋生个个踊跃发言。辩论之后让聋生把刚才的.情况写成一篇文章,聋生并没有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负担。快乐习作能使聋生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尝试着去培养聋生的习作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在体验活动中激发聋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让聋生在习作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原先的“要我写”为“我要写”.如开展:接龙日记,开展“四个一”活动(一天一条名人名言,一周一次“习作报”展示,一学年一次“优秀作文汇编”)。这样,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让聋生在愉快中学习,在体验中乐写。

另外,我还利用习作课开展一些活动让聋生先观察然后再写。有一次我让聋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一次有趣的活动》,看到题目之后,有的聋生感到有点难度,于是我在班级开展了掰手腕比赛。首先讲清比赛规则,然后请两位力气较大的同学上讲台表演掰手腕,我让聋生注意观察掰手腕前两个同学的表情、他们在怎样做赛前准备。接着再看比赛时两人的面部表情以及场外同学的表情、拉拉队是怎样呐喊助威等等。最后让聋生看比赛结束后两位同学的表情。通过活动让聋生了解到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以及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三、回归生活

写作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回归生活。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不熟悉,聋生就没有写作的“丰富资源”,就不会进入“文思泉涌”的境界,这样“灵感”之泉也就会枯竭。因此,引导聋生注重观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首要条件。例如在《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的作文课上我告诉聋生,生活中到处充满乐趣。写作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以动性去捕捉就不难发现。于是,我又让聋生把自己那些值得一提的事说出来,使聋生明白每天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材料,我引导聋生观察时尽量做到具体、生动、真实。

布鲁诺教育学家说过, “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让我们激活作文课堂,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如能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将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四、鼓励评价

作家格非说: “即使学生作文写得再不好,老师也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学生只要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教师就应该进行鼓励,然后通过这个方式把他引导到写作的正确道路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善于发现“尺”中之“短”和“寸”中之“长”来。对聋生的点拨尤其重要,要说得那些怕作文、灰心丧气的聋生破涕为笑,从课桌抬起头来,变浑身的不自在为通体舒泰,仿佛那展翅学飞的鸟儿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有一种功成名就感。儿童的想象或创新思维在成人看来很不成熟,非常幼稚。幼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抹杀儿童天性的幼稚。我们要学会对儿童幼稚的宽容,学会从他们幼稚的想象和举动中发现值得珍视的品格。对一篇篇充满稚气和文气的习作,不必要横挑鼻子竖挑眼,说得一无是处。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的作文中,教师要认真与聋生进行对话,引导聋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陶行知说过“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如此看来,强调写作的真实性,关系到聋生做真人的千秋大业,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作文教学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2

一、激发习作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习作水平提高的前提条件。在习作教学中,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是在一定的情绪、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获取习作的生活素材。

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参与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 参与生活, 锻炼自立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从劳动中汲取生动有趣的素材。如双休日开展“今天我当一天家”活动, 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劳动的体验和收获。写以“爱家乡”为题材的文章, 可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工厂, 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写以“人间真情”为题材的文章, 可带领学生走访孤寡老人、烈属军属, 开展“我为他人献爱心”活动, 并及时地进行活动记录。学生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 有话题可说, 有内容可写, 习作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乐趣了!

二、积累习作的语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要写好作文无捷径可走, 只有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 才能做到出口成章, 妙笔生辉。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生的阅读量, 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积累语言, 提高表达能力。我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丰富学生习作的语汇:

1. 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强化背诵记忆

课改后, 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 大都文质兼美, 词句清新华丽, 读来朗朗上口, 其中不乏学生喜欢的优美词句。每次学习这样的文章, 我都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摘抄下自己喜欢的词句, 并限时比一比谁记得快、记得多, 强烈的求胜心理促使学生分秒必争, 调动一切感官强化记忆。短短的2分钟能使学生记下许多好词好句, 有些能力强的同学甚至能背下整段文章, 确实让人感到惊喜。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积累, 一本书学完后, 许多优美词句甚至一段话, 学生都能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 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进行交流赏析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是知识的宝库”。为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读物面, 我总是结合课内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 并坚持指导学生进行写“摘录笔记”的训练。要求学生摘录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段、优秀短文, 并写出阅读感受。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 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的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 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 写作材料丰富了, 为提高习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开展各种形式竞赛, 提高积累质量

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词句段篇以后, 为了加强记忆, 我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 玩中记忆, 效果事半功倍。如每天的课前3分钟, 要求每位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 (内容不限) , 从中评出最佳句子, 抄给全班同学背。这既是对背诵佳句同学的一种表扬, 同时也能帮助更多的同学积累佳句,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久天长, 不仅增强了记忆能力, 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信息储备量。此外, 限定内容的句子展示、精彩段落欣赏、限定时间的记词比赛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学生更大的读书欲望, 强化了学生积累的内容, 保证积累的内容既有量又有质。这样, 学生习作时, 好词佳句也就从笔端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

三、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 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 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具体可能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尝试:

(1) 冷改法, 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 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既可消除学生作文后“私于自是, 不忍割截” (白居易语) 的心理, 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迸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 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 换改法, 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 以鉴赏者的姿态, 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汲取原作长处, 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3) 集体评改法。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 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举一反三, 打破学生思维定式, 在辩论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

讲究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篇3

关键词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提高问题情境的实效性

数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數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情境图,主动地学习数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每一堂课特别是新课的教学前,我们要先考虑教材中的情境图怎么个用法?用得合适不合适,用足了没有?除了用好教材上的情境图外,还要研究如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情境越熟悉,学习效率就越高。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2)要合理把握情境图的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3)要将静态情景图转化为操作性的动态情境。(4)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考虑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与暗示性,以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最好不要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而是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老师打算到花店买一束花送给我的母亲,你们帮老师想想怎样买花?”接下来出示情境图:玫瑰花每枝5元;康乃馨每束8枝,共24元;菊花每束4枝,共8元;百合花每枝4元。然后让学生说说获得的信息,再由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有的学生说:“我想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能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是件很高兴的事,自然会关注信息图,从而进行数学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并做出解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课堂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课堂是动态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根据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一方面,教师课前要进行精心预设,为在学习中可能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另一方面,课堂上还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动态生成资源。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跃起来时,教师能否及时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关注因预设而产生的资源外,我觉得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生成资源。

(1)关注学生的“节外生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课堂,在课堂中往往出现了许多“节外生枝”的现象,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而必须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给予适当的引领,并即时纳入二度设计中,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意向不断深入。

(2)关注学生的错误资源。学生存在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该注意选择,如果是一部分学生都出现错误,就应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找出错误的地方、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强化训练。如果只是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只需个别辅导,无需作为资源进行探究。面对有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之流失,而应该及时抓住,并尽力把它放大,让学生积极探索。而对于出现的个别错误,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辅导。

三、注重课堂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教师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参与意识,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互动的评价方式。

(1)生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与别人不一致或到黑板板演后,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是组织学生评价,指出同学做得好的地方或不足之处,找出不足的原因。在同学们的互评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这样,学生在互评中,不仅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且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

(2)学生自评。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或学完每个单元的知识后,应该让每个学生回顾、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我们可经常运用反思性的语言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的评价。如“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法?”……这样让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4

[作者]  卢祥富

[内容]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全

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初审稿)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

目的,是在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 的`基础知识,发

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

能力,侧重培 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

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是书面交际中通过文字积极获

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 程度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为提高理解能力,应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精选阅读材料,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目前中学英语教科书所提

供的阅读量较以往虽有较大幅 度的增加,但离大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大纲在

教学要求中规定高中毕业一级水平(会考要求)要补充阅读10 万词;二级水平

(高考要求)要补充阅读20万词。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补充阅读材料。在材

料选择上,要使 所选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

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 日益丰富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

力。

[1] [2] [3] [4] [5] [6]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5

三人行必有我师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说,学无止境。只有勤奋不已,不辞辛劳,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有无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果大不一样。那么,如何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四点很重要:

1、提前预习。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预习新课内容。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进行。新课一般是新知识,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预习时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2、专心听课。我们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中,因此专心听课十分重要。听课时要带着问题听,听清内容,抓住关键,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积极大胆地发言,善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时还需要适当做些笔记。千万不能思想开小差。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中最大的敌人。

3、及时复习。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告诉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本书都要及时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个单元更要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及时复习,形成的知识就不会忘记。

4、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运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切不可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更不可以,课上没听懂,下课也不问,抄袭作业后向老师交差完事。因此,做作业前首先要看一遍课本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然后再做作业,这样既快速完成又能保证作业质量,达到最佳的学习成绩。

同学们,希望大家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请你们记住: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结果;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流;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收获!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6

摘 要:新时期中职学生特点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本文结合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介绍了多种教学方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中职德育课实效性

正文: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中职学校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倾向,许多学生认为德育课不重要,内容更是老生常谈。大多数中职学生喜欢上实训课,但对纯粹在课堂进行的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如果老师上课时不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上课爬着睡觉、玩手机、看小说、随便说话的学生就会较多,能积极主动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较少。

2、从教师教学方法来看。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将德育课划入了可有可无的“豆芽科”之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德育课在德育中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而是沿用“先让学生看一看,再由老师念一念”的单一教学手段,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造成学生对德育课无兴趣,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你讲你的课,我干我的活”的尴尬局面。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根本无法适应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新形势下,中职学校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德育课堂的和谐互动,使上课不再是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而成为师生间共同互动的情感体验。本人结合当前中职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1、巧妙导入教学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是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好的教学导入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因此,我利用别出新

裁、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比如在学习《职业素质》这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笑着对同学们说:“以前老师有一个朋友到工商银行去办理业务,刚进门,业务经理就冲上来问:“你要干吗?”朋友白了业务经理一眼,接着说:“到你们银行能干吗?抢钱!”此时,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起来。接着,我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到过其他银行办理业务的经历?”此时,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起来。通过学生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导入教学,学生会更关注和投入课程的学习,而当学生关心的问题得到分析和解答,学生将认同德育课是“对自己有用”的课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式教学法。课堂活动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表演、讨论、游戏等活动去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在德育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活动式教学方法有游戏、表演、模拟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

(1)游戏教学法。课堂游戏可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兴趣盎然。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学生在课堂游戏中学会了动手、动脑和动口,培养了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比如在学习《如何适应中职生活》这一章时,我设计了一个“捆绑移书”的游戏:让同学们紧挨在一起,将书放在肩膀上,同时站起,同时移动。做完这个游戏后,我问同学们游戏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就会积极发言,畅谈游戏中的感受。因而有些同学明白了需要创新才能成功;有些同学明白了团队中需有人发号施令,不然一盘散沙,无法统一行动;有些同学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还有的同学点破主旨,认为中职生活就是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团队生活。通过游戏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分析自我,客观评价他人,使学生在游戏中全面、客观地了解本人的实际,认清自己如何适应中职生活。

(2)表演教学法。表演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文娱形式,在课堂上采用表演的艺术形式,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有所悟,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观念,通过表演教学提升了德育课的吸引力,也增强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职业伴随人生》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讲台上模拟不同职业的人进行表演,让其他同学猜猜同学表演的是什么职业?同时让学生表演该职业在工作中同事见面、客户到访、向领导汇报工作等环节,让学生先表演失礼的行

为,然后让学生演示正确有礼、得体的做法,再由全班分组训练,通过正反面的对比表演、训练、体验,学生领悟到了职业礼仪的具体要求,感受到职业礼仪的美,获得了品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激励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自觉展示职业风采。课堂表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观念,在提升德育课吸引力的同时,增强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3)模拟活动教学法。德育课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如果教学脱离了生活基础,学生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所有的教育内容对他们来说也就成了外在的东西,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再现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我在给12级汽修1班学生讲授求职面试时,在教室内模拟现场招聘会,让德育组的赵老师和本班3名同学担任本次面试的主考官,当同学们看到赵老师来到教室时,教室内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情绪也高涨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赵老师及3名同学对每位面试同学的点评,也使同学们认识到自己在那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学会了在就业时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推销”自己和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自我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面试应聘技巧。

(4)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能为学生创设自主、轻松的的学习气氛,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比如在讲《学会和谐相处》时,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不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一个优秀的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有哪些?”让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列举,最后学生自己得出了受欢迎的人、不受欢迎的人和一个优秀的人具有的特点,从中感悟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用感情交流,用心灵沟通。小组讨论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基本达到了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发展的德育教学目的。

(5)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学生个体心理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角色互换表演,亲身的体验,就会更容易去理解所扮演角色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比如我在讲《正确对待人生》时,很多同学有着错误的幸福观和生命观,认为有钱就会有幸福,人变得很冷漠,对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和帮助。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换位思考,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学生扮演哑巴与人对话,从而明白残疾人的不便;让学生扮演盲人,明白了拥有黑暗的麻烦;让学生扮演孕妇,明白身怀六甲是怎样的滋味。让学生在角色互换后,畅谈角色扮演中的感受,很多同学有了切身体会后,语言表达也变的自然和流畅了,学生也感受到了他人的艰辛和不容易,从而珍惜眼前的幸福和拥有的一切。

(6)辩论教学法。“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其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比如在学习《职业与职业道德》课“劳动资格证书制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学历证书比劳动资格证书重要”的辩论会,学生通过列名言、举实例、谈体会,据理力争,正反双方各执一词,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真理在争辩中越辩越明,最后双方从自身实际出发,达成了两点共识:

1、中职生学历水平有限,因此劳动资格证书显得特别重要,一专多能,证书越多越好;

2、在有限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下,劳动资格证书要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侧重、有计划地考取。学生通过辩论会,自己做出了比较,得出了正确的观点,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到达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教学法。中职学校是培养职业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专业学校。因此,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少讲大道理,简化知识难点,有目的创设生活场景,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现实工作中,以引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体验。例如,我在11级通讯客服2班讲授“职业能力的形成”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假如你是一名话务员,有一天,你遇到一位顾客接通电话就骂人,你该怎么办?于是,学生们都纷纷的讨论起来,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去解决工作中实际的问题,以此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由静到动,逐渐将枯燥无味的学习转化为提高职业能力的方法与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参与课堂的氛围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述或者采用投影的方式,让学生观看、阅读、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出知识要点的教学方法。除

了教学外,我还兼任班主任工作,与学生打交道多,上德育课,不是脱离实际地高谈阔论,而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我经常用我校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有说服力。如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时,我讲授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方法、步骤,帮助每位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把毕业生给我发的短信、网上的留言读给学生听,把学校成功毕业生的成功经历讲给他们听,让在校学生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精业、勤业、敬业、爱业、乐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高他们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5、讲故事教学法。在德育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讲故事,学生也乐意听,除了课本中的故事外,还增加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新闻中的真实故事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校园里的故事。有时是教师讲,有时由学生讲,有时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求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这样把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故事当中,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比如在讲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课“诚实守信”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先抛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名言,然后要求学生讲自己知道的有关诚信的故事,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说出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杀猪”、“尾生抱柱”、“烽火戏诸侯”、“商鞅树木立诚信 ”、“郭沫若与芭蕉花”、“华盛顿与樱桃树”等故事,通过故事学生自己归纳出了诚信的作用,体会到诚信的可贵与分量,对于诚信的认识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故事往往能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产生较强的说服力,使职业道德教育更加具体和鲜活起来,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效果要的好多。

三、结束语

讲究方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篇7

一、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儿童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 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 就能形成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改“学会”为“会学”, 就必须时时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 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学, 主动去学, 独立探索猎取知识, 从而真正体验到来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 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 达到以情悟情的境地, 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例如, 在教学“ai、ei、ui”一课时, 本课3个韵母都是由两个单韵母音素结合而成, 而且都是和i结合的, 课的开始阶段可以这样安排:复习单韵母。4个小朋友戴着自己做的头饰上台, 头饰上分别写着i、e、u、a, 他们一齐说:“我们是单韵母班里的学生, 今天要毕业了, 谁能帮我们排好队拍个纪念照 ?”一学生扮作摄影师上台边帮他们排队边说:“你是老大a, 张大嘴巴a、a、a”。扮a的小朋友马上张大嘴巴, 排到最前面去。引入新课学习。拍完照, 小i正要独自离开, a、e、u一起向前拉着他的手说:“你别走, 我要和你拍个照。”小i高兴地点点头。这时老师说:“位置怎么排呢 ? 请大家到书中去找答案。”学生马上找到了答案, 甲生上台把a排在左, i排在右, 让他俩靠拢些, 拍好照, 把ai板演在四线三格中;乙生排好ei的位置, 板演ei;丙生排好ui, 板演ui, 其余学生则在座位上动手制作出ai、ei、ui的卡片, 一式四份。

学习ai、ei、ui的发音。教师告诉学生由两个单韵母合在一起的韵母叫复韵母。复韵母怎么读呢?教师把它与单韵母作比较, 先讲解、示范ai的发音方法, 让学生看教师的口形, 听发音, 认真模仿, 体会发音要领。打出长颈鹿和梅花鹿比高矮的投影片, 启发学生寻找图意与拼音的联系, 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长颈鹿高, 梅花鹿矮, 帮我记住ai。”最后, 师生共同小结学习出的方法, 学习ei、ui。

二、抓住课眼

写文有“文眼”, 立题有“题眼”, 作课也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要所在, 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生长点”, 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处”, 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比如,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 深读课文时, 我先提问质疑:“为什么课题叫《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狼牙山五烈士》呢? ‘壮士’与‘烈士’有什么不同?”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认为“壮士”是特别英勇豪壮的战士, 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 也不全是牺牲了的烈士, 因为在五位中还有生还的, 所以“壮士”的称谓最合适, 含意也不一般。我见“课眼”已出, 便从中拓展:“那么, 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壮士’的‘壮’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读精思, 次第读懂了:“壮士”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歼敌;“壮士”的“壮举”:完成任务、舍身跳崖;“壮士”的“壮语”:高呼口号, 视死如归;“壮士”的“壮气”:为国捐躯, 浩气长存。

三、突出重点

前苏联教育家、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导者巴班斯基, 对突出重点提出了这样一些建议:1、在设计课的任务时, 要明确区分出它的基本任务、核心内容;2、学新教材时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提出简明纲要, 集中学生注意;3、在独立作业时, 要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质信息;4、在检查提问时要着重检查最本质的问题。在教学课文时, 为了突出重点, 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在学生读了《草原》全文后, 我故意说:“既然课题是‘草原’, 课文的中心就该是课文的第一节吧?因为这一节是描写草原景色的。”一位学生不同意, 认为不能根据题来确定中心。我又说:“从题目看, 本文写作者去草原游玩, 赞扬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第一节不就是中心思想吗?”这时, 许多学生都要求发言。一个学生说“作者到草原做客, 而不是游玩。写怎么做客, 人家怎么招待, 才是主要的内容, 中心思想要在那里体现。”这时, 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 并要大家细读课文, 回答重点段在哪儿, 中心思想是什么?由于有了这么一个辩驳的训练过程,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蒙汉情深”这一揭示中心思想的重要词语, 弄清了三、四节才是重点段, 中心思想也随之归纳出来了。

通过运用“误导”的艺术, 激发学生思考, 发展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从而使学生准确认定重点所在, 并集中精力攻克难关。

四、诱发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课堂提问,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提问, 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热烈讨论、积极思考, 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因此, 教师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 使学生受到启迪, 有方法可循。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 这就是疑问, 是感知过程的障碍。教师要启发引导, 让学生发现问题, 尝试提问。如教学《大家都说普通话》, 我先提出:“大家都说普通话, 不说可以吗?”以此激发、引导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尝试提问。有的学生就提出:“风的话、鸟的话是怎么听的”, “怎么有的像唱歌、有的像吵架”, “说闽南话大家也听得懂, 为什么要说普通话”。面对一连串的问题, 我就组织一次讨论大赛, 在大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到最高点, 而且让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求教师树立新理念, 讲究教学方法,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8

关键词:导入艺术;初中语文;悬念;情境;音乐

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若这把钥匙将学生的心智成功开启,那么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所以,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讲究课堂导入艺术,使语文教学变得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对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一、采用设置悬念导入法,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对于一切富有新鲜感的事物,都爱追究个“为什么”,所以,针对学生这一性格特点,我们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就可采用悬念设置法,即依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悬念性的问题,这样,学生会因为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而迅速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与学习中,从而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好基调。

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过吗,比如‘云下山,地不干‘黑云接驾,不阴九下‘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天上雨鳞斑,晒谷不用翻‘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这些谚语都生动描写出了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那么,为什么看云就能预知天气?怎样看云才能识别天气?”听完这一问题,学生脸上都浮现出了疑惑的神情,见状,我趁机继续说道:“今天这节课,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对上述问题一探究竟,这样,即使大家不看天气预报,通过看云的形状,就能知道天气的阴晴。”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引入富有趣味性的谚语,并提出悬念性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欲望。

二、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纯的语言讲解式导入法,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代多媒体技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它可以将课本上死板冷冰的语言文字和抽象静态的故事情节以具体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灵活性和情趣性。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就可在导入环节,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投影屏幕上为学生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绿林环绕、河水清澈,处处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情此景,立即吸引了学生眼球,望着眼前美轮美奂的优美景色,学生发出了各种惊叹和赞美声,然后,我轻击鼠标,画面上又呈現出了这样一番景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千疮百孔,然后,将两幅图并排放到一起,形成对比,见状,学生都睁大了眼睛,并用疑惑的语气问道:“这是同一个地方吗?不会吧!”……于是,我说道:“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这两幅图,确实是同一个地方。罗布泊,那原本是一个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但是现在,成为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音乐导入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音乐的魅力,是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不同节奏和旋律的音乐,能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境和情绪。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就可在新课导入环节,引入一些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同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我为学生播放了筷子兄弟演唱的《父亲》这首歌,当唱到歌曲的高潮“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的一切换你岁月长流,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时,学生都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于是,我说道:“同学们,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少之又少,这并非母亲比父亲更爱自己的子女,而是父爱更多的时候是含蓄、深沉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散文名篇——《背影》。”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播放和课文情感内容类似的背景音乐,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情绪,进入对文本的阅读和学习中。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讲究课堂导入艺术,依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策略,从而使语文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篇9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我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归纳、总结用小数表示的单、复名数之间的转换特点,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学生,思维逐渐地清晰起来了,慢慢地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抓手。此时,我一眼扫去,发现“M”也很认真地在听,在写,还时不时地皱皱眉,从他的学习情势上来看,他学的很认真,心想今天“M”或许掌握了一直没有掌握的名数互化的内容了。

可等到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M”的作业几乎还都是错的,并且,错的内容就是刚刚大家讨论过的错例。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讲话,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学习搞好呢?通过M这个例子,最起码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心听讲、不讲话、守纪律,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现相关联。只有当这种外面学习的表现是因为内在学习的动机的自然流露时,外在的表现才能显现出学习状态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10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地理教师要尽可能用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开展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关注课堂效率,做到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同时,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其思考地理问题的正?_性以及效率得以提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有效性;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能够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一、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开展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借助相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相关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深入学习【1】。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时,由于大气的运动过程较为抽象且较复杂,高中生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思维易受到局限,难易想象其运动的具体情形,对气压带、风带等概念的理解于高中生而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气运动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为何大气会运动以及大气运动对气候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又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时教师仍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以及海水的运动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水的运动这一抽象的过程,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

(二)联系实际

地理是一门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对某些知识点有直观的理解,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山岳形态的形成过程有直观的了解,如以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为代表的褶皱山,以华山、庐山为代表的断块山,以富士山、乞力马扎罗为代表的火山等等,并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根据其形态特征对山岳进行分类。又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教师在讲解河流的侵蚀过程时,为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V型”河谷、“U型”河谷以及河段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对于冲积扇、河漫滩以及三角洲等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以现实较为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某些地区为例进行讲解,来帮助学生弄清楚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与生活中的天气预报联系起来,将水的运动与降雨、雪等气象现象联系起来,让地理学科更加直观可感,让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提升,进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开展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锻炼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例如在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时,学生应当学会看世界洋流图,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例让学生更好理解暖流、寒流在运动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现象,比如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形成的原因;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以及纽芬渔场的形成与某些洋流的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2】。又如在学习我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水系图等图形时,教师要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把抽象的地图符号化作具体的物象激发联想,帮助学生记忆相关图形【3】。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高中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得以拓展,让学生主动地对相关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如在学习影响气温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维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因素会对气温产生影响,然后尝试着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解释这些因素对气温产生影响的过程,例如洋流中的暖流能够增温增湿,寒流则会降温减湿进而对气温产生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有利于高中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符合素质教育所推崇的理念。由此可见,教学活动是师生配合互动的过程,在地理课堂中,只有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才能更加牢固的掌握地理知识,进而课堂的有效性才得以提高。

三、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不断通过实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努力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此外,教师还要在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同时,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及其综合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付从梅.《浅议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学术期刊 《考试周刊》 2016年56期

[2]王爱芳.《高中地理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学术期刊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20期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11

一、兴趣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 如果教师能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火”, 就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从而让他们的智力得以开发,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 兴趣是一个人追求知识, 研究、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特别是绘画, 有各种各样的形象, 有五光十色的绚丽色彩, 有神奇古怪的童话世界……令他们神往, 使他们兴致盎然, 甚至着迷。因此, 我们应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1.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优秀作品、锦旗、奖状、活动照片等等, 都是激发学生绘画的重要体现, 会使他们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产生极强的绘画欲望。

2. 培养学生绘画的自信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 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教师要因势利导, 多鼓励、多表扬, 肯定成绩, 指出缺点, 指导帮助, 树立信心。

3. 绘画的形式要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好奇心。表现手法单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失去兴趣,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表现形式, 如水彩画、中国画、剪纸、手工制作等等。

4. 经常参加各级各类的绘画展和竞赛活动, 促进学生积极作画。

5. 向家长宣传学生绘画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开发智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请家长热情帮助、支持学画, 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二、写生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基础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 有作为收集素材的写生, 有作为体验生活的写生, 有作为提高技法的写生, 也有作为创作方法的写生。写生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比较分析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使学生获得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条主要途径, 也是学生绘画创作的基础。学生进行美术创作, 整天在室内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只有经常走出校门, 外出写生, 多画速写, 才能记忆大量的形象资料。学生头脑中记忆的形象资料越丰富, 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就越发达, 进行创作就越容易。写生用到的工具极其简单, 一支笔、一张纸可以信手拈来, 随兴而画, 效果立竿见影, 能让学生迅速获得一种成就感, 创作也更有激情。在课内外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写生, 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不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写生练习的内容还要多样性, 如可安排静物写生系列、人物写生系列、风景写生系列等。

三、启发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关键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发现者。启发是开导的意思, 引起学生联想而使他们有所领悟。启发教学通常是结论和答案在后, 也可以提供多种答案线索, 不预先给答案或限制做一种答案, 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和想象的方法去画。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适合学生发展智慧, 同时也容易体现出他们各自所具有的能力。

1. 可采用“自然教学法”, 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情感。

教师可利用带学生外出参观、写生的时机, 鼓励他们将自己所见、所思、所想描绘下来。如到了公园、溪边、树林等看到了景物, 回来后启发学生将所见所闻, 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画下来。通过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 学生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恋”上绘画。

2. 教师要欣赏、鼓励学生的“佳作”, 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当学生完成了他们“自以为是”的佳作, 请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及时地表扬他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 但对学生的绘画生涯而言, 就有可能产生极其微妙的影响。

四、生活是提高绘画能力的源泉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千百年来人类的艺术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规律。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就在岩石上、洞穴中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用朴实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认识。艺术发展到现在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真切反映。同时,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的绘画创作, 也必然来源于社会生活, 特别是学生生活。学生的美术作品应该多反映生活, 为学生服务, 起到教育广大青少年的目的和作用。因而, 学生的绘画创作, 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平时, 教师可让学生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行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风俗生活等, 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 形成许多艺术呈现, 成为创作的积淀, 今后, 才能创作出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好作品来。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12

苏丽芳

(江苏省常熟市福山中学)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化学教育事业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旨在针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探究,希望能以此文章促进我国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性;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探究的重要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为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重视备课

备课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有教育专家曾指出:一般高效的课堂都是以充分的备课作为前提的,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是要重视备课工作。重视备课工作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认真研习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当我们在对某课题进行备课时,首先要阅读教材,研究课程标准,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设置课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问题,然后再参考教参进行补充,最后将自己在教材中所领悟到的与教参提示进行有机结合。

2.了解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体现出来的,因此,了解学生也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在提问时设置阶梯式难度,在课堂提问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提问的对象,避免出现浪费时间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准备习题

习题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为学生准备的练习题可以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则可以根据习题情况了解自身不足,不断改进学生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准备的习题一定要有针对性,与教材联系要紧密。

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展现化学知识魅力

化学本就是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应用型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只要教师向学生充分展示化学的神秘和魅力,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高科技材料、有趣的实验等,如,取少量高锰酸钾放在表面皿或者玻璃杯中,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灯芯,酒精灯就会被立刻点燃。神奇的现象一定会立刻抓住学生的眼球,继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行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多进行演示实验。举个例子,在学习第四章“燃烧、燃料”中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向一个250 ml中的烧杯中加入150 ml左右的水,再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硝酸,不断搅拌急剧降低水的温度,然后将少量的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将其点燃,再将小铁盒放在烧杯冰冷的水面之上,这时火焰就会突然熄灭,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导致火焰的突然熄灭,学生便会相信降低温度可以灭火的事实。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进入21世纪就是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也逐渐走进了初中化学课堂。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将文字、图片、声音等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与此同时,还能加快教学速度,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下两点优势:

1.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为具体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初中化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则可轻松解决。如,在学习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时,可以将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氢氧根结合的生成盐的过程用动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了解酸碱中和的原理。

2.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在传统的板书教学中,教师会浪费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板书上,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课堂的知识容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对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可以将课上的难点知识、重点知识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一一展现在多媒体上,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够扩大知识容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恪尽职守,勇于奉献,不断探究更多的能够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我坚信,天道酬勤,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的初中化学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明。再论国外有效教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5)。

[2]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

讲究方法,提高特殊教育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13

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把握。教师要深入践行课改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进行认真思考和重新定位。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角色”,应该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统治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从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维。

一、注意“促”与“导”的有效结合1.深入钻研教材学情,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协作,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交流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要促进学生发展,即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例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我重点考虑这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如何定位?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2)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在哪里?要设计哪些活动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3)学生的原有认识怎样?由于日常经验和前科学概念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中很难理解的一个规律,高中生对它都不一定理解,何况初中生?并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

4)怎样较好地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自己不同的看法?

(5)课堂上哪些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参与?哪些活动需要小组合作?怎样开展学习评价?

(6)怎样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增加学困生的参与机会……

2.有效指导学生思维,分析现象把握本质。

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现象,准确把握科学本质。譬如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而新的概念的建立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经过思维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设疑、质疑、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逐步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逐渐摒弃科学现象中的无关因素,找到形成概念的关键因素,抽象概括出本质的属性,形成新的概念,实现由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对特征信息进行抽象,有助于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述和有序地记忆这些特征,这就成为学生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关键。例如,在学习“浮力”的概念时,我通过实验已经帮助学生构建了概念的雏形:浮力是由于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但浮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通过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得出物体所受到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的结论。这时,我运用学生以前所学的压力、压强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画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图,导出F浮=液gV排的浮力公式来。

3.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促进探究活动深入。

课程教学中要实现有效的教学,教师作为“促进者”必须在课堂上放得下教师权威、长者的架子,积极地旁观,积极地倾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定和学习兴趣的维持,协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一旦这样动起来了,教师就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创造好了必要的条件。记得我在上八年级“电流的测量”时,我按教案先介绍了电流的概念,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和电流的方向,再介绍了电流的符号表示,电流的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表示,等等。接着我按课本内容用一个开关,一个电灯,两节干电池串联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来介绍电流表的使用,为的是使学生了解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流表,所以我希望他们在听我讲完电流表使用注意点以后,能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与电源两极相连”这类问题提出问题,以便于我进一步讲解有关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这个串联电路说:“老师,这个电流表连在电灯的前面和后面,它的读数会一样吗?如果装两只灯,电流表在两只灯前面、后面、中间读数会一样吗?”另一个同学也提问:“如果两只灯不是串联,而是并联,电流表的读数会一样吗?”我看到不少同学好像对这两个问题更有兴趣,通过他们的提问我知道大多数同学也已经预习过后面的知识,他们想马上知道答案。而课前我并没有计划做后面的实验,认为做实验会影响到上课的进度。但为了使他们保持探究的欲望,我马上改变原来的设计,当场做了串、并联电路电流特征的实验。从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及时改变教学进程,以学定教,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注意“管”与“引”的有效结合1.改变教师灌输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之后,我要求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一言堂”的语言陈述,让学生记忆。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习惯,让学生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分组讨论生态平衡,讨论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向老师直接提问,或是小组总结讨论结果的时候集中提问。于是,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学生看书、查资料,进行热烈的讨论。最后几个小组的派代表发言,不同意的小组可以直接辩论。十分钟过后,对各个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生态平衡”的概念的理解:“生态系统只有发展到成熟阶段才能达到平衡,理解为阶段性;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理解为相对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理解为平衡性;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种类和能量上能较长时间的保持相对稳定,理解为稳定性。”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摆脱了对繁杂的外显规则的机械记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内隐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教师适度调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目前学生的班级授课制仍存在,同班学生虽然以年龄界限来划分,但同一年龄档的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家庭、社会周边环境的不同,学生本身储备的知识素养与经验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管”和“引”就要有效把握。教师必须适度调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别是调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调控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我在讲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以小组为单元,以“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奥秘”为主题,利用身边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并做好应对同学们发问的知识准备。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方式的学习兴趣要远远大于老师的授课方式。为了确保课堂的有序和有效进行,我对每个小组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对讲解员、发问员、实验员等同学强调了有关安全,以及时间方面的注意事项,因此,一堂课在老师的有效引导和管理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了。每个小组都介绍了本组学习的成果和收获、通过实验演示了自己的发现、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连平时羞于表达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进来,有的充当实验助手、有的乐于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整节课的容量要大于常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高度重视过程教学,鼓励学生体验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体验探究,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也可纠正错误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的使用时,我就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如何比较雪碧和稀硫酸的酸性强弱?

(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比较它们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深浅程度来确定酸性的强弱。)

师: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比较并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

(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生生互动之后,生成了“将颜色按深浅不同的顺序排列起来并标上数字,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颜色及深浅”的创意。)

师:这正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下来的标准比色卡。pH试纸的功能类似于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通过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最接近的那种颜色所对应的数值就是该溶液的pH数值——表示物质酸碱性的强弱。本课教学中,无论是用紫色石蕊试液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还是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都需要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并以此作为评判的依据。当我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食醋中时,学生观察颜色,回答说:“紫色变成了橙色。”“橙色”的回答与课本“红色”有出入,但却是学生对色彩真实的感受。对此,如果采用“橙色—橙红色—红色”将实验现象篡改为“红色”的处理虽然简单,但既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更有违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可取;如果吸取教训在课前将溶液浓度调合适,使实验现象定格为纯正的“红色”,确实可以避免课堂中不必要的色彩之争,但仍然无法解释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测定不同酸性溶液时必定遇到的颜色的差异,不可行。因此,我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渐变”这一美术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体验“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强弱不同的溶液时,会变成红色系中深浅不同,色泽不一的各种颜色”,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观察到的真实现象,更合理地体现了指示剂变色的实质。由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对石蕊变色“颜色有深浅”的鲜明视觉体验,学生非常自然地想到“通过观察指示剂不同深浅的颜色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教师的设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比较并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并极富挑战性,引发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顺利地完成以“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作为从“定性测定溶液酸碱性”到“定量测定溶液酸碱度”的迁移。

三、注意“探”与“实”的有效结合教师要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将课堂变活。同时,在教学探索过程中注意与教学实际的相互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学习方式灵活,使其学习效率高效。例如在教授被子植物“双受精”现象时,我利用计算机动画来模拟,更加形象而直观。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感到特别轻松,而且记忆深刻。再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的:

探究实验:调制鸡尾酒

师:同学们,咱们在酒店吃饭时,见过鸡尾酒吗?

生:见过。

师:你们知道酒杯里如梦如幻的情景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

生:里面放的是干冰。

师:我们现在自己动手调制一杯好酒。

制作过程:在一杯饮料里投入一块干冰,杯中立刻浓雾弥漫。

师:同学们能否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一下眼前杯中的情景?

教师对同学们的语言描述进行精要点评,并帮助同学们对课堂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深化理解,然后再进行思维拓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生:舞台上的仙境也是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汽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生:樟脑丸升华的气体来驱虫……

本节课通过一个小小的探究实验将同学们的兴趣瞬间激发出来,大家在“做中学”,在“看中思”,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难点问题的解答变得有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三维目标悄无声息地得到了渗透。

当然,就目前课堂实践来说,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变,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已形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及社会对教育的所谓成绩认同评价等因素没有变。教师在课堂上践行“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时会有很大的压力和很多的困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教师对角色的把握必须有一定的度,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教养习惯与学校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衔接,又要考虑教师本身专业知识结构、思考方式、思维方式与教材编者意图感悟的一致性衔接。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不断总结、反思、提升,实现从教学理念到课堂行为的有效渗透,以创新的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福州商业地产分析下一篇:冰雪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