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2024-09-22

讲究方法提高实效(精选12篇)

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篇1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 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方法简单, 过程乏味。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 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有道是:“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 都要切实有效, 让师生都感到舒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简约明确的教学形态,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课堂上的读书时间, 还要让学生轻松从容地默读, 不要有太多的要求。我们在布置默读要求时, 尽量简单些。读的时间, 尽量宽裕些。不要匆匆忙忙地赶进度, 赶要求。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处的一段话:“第二天清晨, 那个小女孩躺在墙角里, 两腮通红, 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教师都能够引导学生同情、怜悯小女孩的命运, 也能够从社会的角度让学生去探究她悲剧命运的缘由。教师这样处理:师声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 再让学生默默地读, 静静地思, 从这段文字, 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上呈现了几分钟的缄默!正在一片沉寂外, 同学们的眼睛明亮起来!虽然正是那几分钟的时间, 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言语的交换, 但能够断定的是潜心文本、忘我入境, 学生的纯实良正在奔涌不息。此时所有的言语都将显得惨白无力———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求真务实的教学常态, 扎扎实实抓训练

1. 重视听。

“听”的能力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态度, 教师富有吸引力和逻辑性的语言, 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的基础。所以, 首先要做的就是靠教师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 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听下去, 让他们遨游于严密、逻辑性强的语言之中, 受到熏陶、感染, 从而为培养听的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 就是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和能力, 使他们理解教师讲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 及至每一堂课的话。

2. 注重说。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 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 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例如,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 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时讯, 让学生自由讨论, 畅所欲言, 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 多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发出质疑, 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教材, 旁征博引,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他们说话的本领。

3. 加强读。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识到在小学阶段, 要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但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有片面的理解, 他们认为读就是对课文的读, 这种见解失之偏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对于读, 笔者认为也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在课内, 在学习时, 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找出来, 多读读背背, 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 加深感悟。二是在课外, 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要让学生知道, 没有广泛地阅读, 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语文能力。因此, 每个学期都安排语文知识竞赛, 促进学生阅读。到中高年级时, 就在班级办“图书角”, 给学生阅读提供方便, 同学们读得多了, 说和写的能力也增强了。

4. 培养写。

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 “写”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训练。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 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写作。如上《两小儿辩日》时, 可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丰富想象力进行课本剧编写和表演, 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 课后让学生把课本剧和辩论赛内容写成作文, 这样有趣的活动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 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可谓是一举多得。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为主, 使学生能写自己所熟悉的内容, 从而克服写作训练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

三、轻松活泼的教学生态, 实实在在共交流

教师宽容有度, 耐心等待;学生无拘无束, 敢哭敢笑, 敢说敢争。教师对课堂节奏调控有力, 因势利导, 收放自如, 开合有度, 动静结合, 快慢有制。把“对话”作为了一种理念, 搭建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平台, 与文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课堂具有了交互性, 互动性, 学生的言语、心灵、情感在交流中得以提升。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平等和民主, 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 呈现原来的灌输与被灌输、训诫与被训诫的关系。罗杰斯指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 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特别是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 走进学生中间, 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这样, 学生才敢畅所欲言, 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对话不是被迫地你问我答, 而是心灵的沟通与呼应。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 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 更崇尚智慧的教育,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 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 让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语文, 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篇2

答:

一、中考数学首轮复习,要重视整理、回顾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近几年“双基”的考查已避免单凭死记硬背就能获得高分的考“双基”的模式。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应用。不仅在试卷的填空题和选择题以及解答题的前几题中考查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贯穿整个试卷。例如中考试卷的最后一题(把关题)的第一问“⑴试说明在运动过程中,原点O始终在⊙G上;”只要运用点在圆上的基本知识即可说明:“(1)连接OG,∵∠AOB是直角,GA=GB∴,……1分;又G为圆心,AB为⊙G的直径,∴点O在⊙G上。……3分。”又如20中考试卷的倒数第二题(第二把关题):研究实际问题中函数的最值问题,在解答时,计算量比较大,有些学生只因为计算错误会做而没有拿到分,很可惜。我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尽量不用计算器。另外在做计算题时要注意运用技巧、简便运算。

二、重视“通法”。近几年来,各地中考数学试题形式和知识背景千变万化,但其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往往是相通的。要处理好“通法”和技巧的关系,在复习中不应过分地追求特殊方法、技巧,不必将力气花在钻难题和怪题上。

三、强化模拟。在复习中要注意规范训练,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案,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对于试卷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另外在第三阶段,要加强模拟练习,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和答题速度、节奏、经验等方面的积累训练。

家长问:发现孩子在数学考试中常常丢了许多不该丢的分,该如何应对?

答:

讲究复习策略 提高复习实效 篇3

一、教学内容注重针对性

小学数学总复习时间短、内容多、知识面广,要使学生在每一节复习课中都能学有所获,有机组织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我突出抓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疑惑,精心设计复习例题,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巩固,达到填缺补差的作用。如“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一课的复习,重点是公式之间的关系和运用,难点是各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重点交流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这些公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记忆及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意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体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整数、分数(小数)及比例应用题数量关系间的联系与区别;统计图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有时,我还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重组课时内容。如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教材是按整数和分数(小数)两块安排的,但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因此我将其整合到一起,进行对比,区分异同点。学生在比较中理清了脉络,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样、优化)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方法讲求实效性

因课制宜,选择好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我常用的方法有解析式、练习式、讨论式、竞赛式等,实践证明有的复习方法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在复习“量的计量”时,由于平时分散学习的知识点较多,计量单位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集体复习难免单调枯燥或顾此失彼。我在复习时先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有关“量的计量”的有关知识,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结果发现,有的小组采用提纲式,有的小组采用表格式,有的小组采用分类式……形式多样,方法各异。学生通过交流、对比、补充,把看似杂乱无章的众多计量单位的有关知识整理得井然有序,构成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由于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引出来的,比教师讲解的印象深刻得多,从而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知识的内化。当然,也不排斥传统的讲授教学,特别是在总复习课中,对于科学性、严格性强的概念,必须讲到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误区,必须让学生明辨,使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数的整除中的诸多概念,质数、质因数及互质数等;几何中的线、角、面、体的意义等;解决问题中的各种典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思路也必须帮助学生分析到位,使学生充分理解。

三、教学过程突出主体性

传统的复习课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为避免这一弊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我把大量复习准备放在课前,课堂则成为学生汇报和交流的场所。课前,我布置复习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整理复习内容,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梳理、沟通、回顾,使其系统化。

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欣赏、评析。这样的交流使原本平淡无味的复习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文字式、表格式、框架式、图画式……比较就是复习,不同的比较,就有不同的感受。在交流知识要点的同时,我还让学生“共享”平时在学习中犯过的“错误”。如,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在以前学习中曾经做错的题目或感到困惑的地方,在课中进行自我剖析和交流。学生的错误有些是属认知方面的,有些则是非认知方面的;有些错误具有典型性,有些错误虽然不是共性问题,但对个人却值得重视。这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相互提醒中反思出现错误的根源,使复习真正成为“温故知新”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嘴讲出了自己学习中的疑惑和困难,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原汁原味的交流,学生爱讲也爱听,远比教师的苦口婆心说教效果好得多。

四、练习设计关注综合性

复习课中的练习,既是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智力发展、技能形成的过程。因此,精心设计数学复习课的练习,是提高数学复习课效率的重要一环。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注重选择学生平时出错较多和能体现典型解题思路的习题,并注意问题的综合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以此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时,我设计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算一算”的练习。每人发一张纸,纸上设计了同样的长方形若干个,要求学生在这些长方形中分别画出一个你学过的平面图形,使这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并求它的面积。看谁画得最多最合理,算得又准确。学生画出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所有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又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时还能使不同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又如,在复习完各种应用题后,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某校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之比为5∶3,女生比男生少236人,这所学校共有学生多少人?这题可以用方程解、比例解,也可以用整数、分数方法解。在用分数解时,既可以把总人数看作单位“1”,也可以把女生(或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尽管解题思路不同,但只要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算出答案。

在上复习课时,我从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而是注重把握重点,根据复习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既感受到获取数学知识的愉悦,又提高了总复习课的实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靖海小学

讲究方法 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 篇4

一、激发习作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习作水平提高的前提条件。在习作教学中,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是在一定的情绪、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获取习作的生活素材。

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参与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 参与生活, 锻炼自立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从劳动中汲取生动有趣的素材。如双休日开展“今天我当一天家”活动, 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劳动的体验和收获。写以“爱家乡”为题材的文章, 可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工厂, 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写以“人间真情”为题材的文章, 可带领学生走访孤寡老人、烈属军属, 开展“我为他人献爱心”活动, 并及时地进行活动记录。学生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 有话题可说, 有内容可写, 习作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乐趣了!

二、积累习作的语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要写好作文无捷径可走, 只有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 才能做到出口成章, 妙笔生辉。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生的阅读量, 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积累语言, 提高表达能力。我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丰富学生习作的语汇:

1. 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强化背诵记忆

课改后, 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 大都文质兼美, 词句清新华丽, 读来朗朗上口, 其中不乏学生喜欢的优美词句。每次学习这样的文章, 我都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摘抄下自己喜欢的词句, 并限时比一比谁记得快、记得多, 强烈的求胜心理促使学生分秒必争, 调动一切感官强化记忆。短短的2分钟能使学生记下许多好词好句, 有些能力强的同学甚至能背下整段文章, 确实让人感到惊喜。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积累, 一本书学完后, 许多优美词句甚至一段话, 学生都能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 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进行交流赏析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是知识的宝库”。为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读物面, 我总是结合课内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 并坚持指导学生进行写“摘录笔记”的训练。要求学生摘录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段、优秀短文, 并写出阅读感受。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 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的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 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 写作材料丰富了, 为提高习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开展各种形式竞赛, 提高积累质量

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词句段篇以后, 为了加强记忆, 我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 玩中记忆, 效果事半功倍。如每天的课前3分钟, 要求每位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 (内容不限) , 从中评出最佳句子, 抄给全班同学背。这既是对背诵佳句同学的一种表扬, 同时也能帮助更多的同学积累佳句,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久天长, 不仅增强了记忆能力, 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信息储备量。此外, 限定内容的句子展示、精彩段落欣赏、限定时间的记词比赛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学生更大的读书欲望, 强化了学生积累的内容, 保证积累的内容既有量又有质。这样, 学生习作时, 好词佳句也就从笔端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

三、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 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 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具体可能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尝试:

(1) 冷改法, 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 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既可消除学生作文后“私于自是, 不忍割截” (白居易语) 的心理, 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迸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 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 换改法, 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 以鉴赏者的姿态, 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汲取原作长处, 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3) 集体评改法。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 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举一反三, 打破学生思维定式, 在辩论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

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篇5

[作者]  卢祥富

[内容]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全

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初审稿)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

目的,是在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 的`基础知识,发

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

能力,侧重培 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

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是书面交际中通过文字积极获

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 程度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为提高理解能力,应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精选阅读材料,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目前中学英语教科书所提

供的阅读量较以往虽有较大幅 度的增加,但离大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大纲在

教学要求中规定高中毕业一级水平(会考要求)要补充阅读10 万词;二级水平

(高考要求)要补充阅读20万词。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补充阅读材料。在材

料选择上,要使 所选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

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 日益丰富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

力。

[1] [2] [3] [4] [5] [6]

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篇6

[关键词]课堂结尾;要求;方式

课堂结尾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搞好课堂结尾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认识,巩固记忆;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结尾的要求

1.周密计划。结尾,容易产生拖拉和仓促两种偏向:时间过长,空而且松;时间太紧,匆忙草率。这些偏向,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有的还和教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应试教育里,盲目追求信息量,搞满堂灌,结尾却被当作尾巴割掉了。安排结尾,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估算好时间,留有余地,这是重要的前提。

2.整体安排。结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受其他教学环节制约。在设计时,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体,加强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3.方法灵活。结尾,一般由教师执掌,机械呆板。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学生松一口气,有的学生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继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结尾一般由教师总结。如果改为由学生总结,则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结尾一般用肯定的语气,为学生下结论,如果给学生留下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思考,则更能提高他们探索的热情;结尾一般用言语表述,反映学习成果,如果让学生汇报听说读写训练的成果,通过反馈,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乐趣。总之,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结尾更加生动活泼。还应当指出的是,在结尾时,切勿为了结尾而把结尾程式化,那只能会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

二、结尾的方式

1.总结概括式

通过帮助学生把学习的教材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总结提高,以加深印象,牢固记忆。为此,可以设计概括性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原有板书,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简明、扼要而又系统、完整上。简明、扼要就是把教学内容以最简洁的语言和最有条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便于记忆,一般要配合使用板书;系统、完整则是不打破或损害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不遗漏内容要点,使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如识字教学时可以这样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所得: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认真。大家学了音节词,能读儿歌,认识了日、月两个生字,还学习这两个生字的笔顺。比比看,谁记得牢,说得好,回家把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告诉给爸爸、妈妈听。这种方式用在低年级,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愉快,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发散式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教《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3.回味式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在阅读总结环节,播放配上欢乐曲调的朗读录音教材,结合演示幻灯投影片(画面是漓江两岸的风光),让学生眼看、耳听、心想。这样结尾,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画、曲、意、情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自然的美,充满愉悦的气氛。

4.延伸式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教学《赵州桥》,是这样结束课教学的: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大桥都是以它为典范而建造的。请同学们今后在观看电视、电影和风景画片时注意,有哪些大桥是仿照赵州桥建造的。下课了,学生没有冲出教室,却在搜索记忆,议论开了。

总之,课堂结尾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

讲究方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篇7

一、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儿童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 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 就能形成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改“学会”为“会学”, 就必须时时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 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学, 主动去学, 独立探索猎取知识, 从而真正体验到来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 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 达到以情悟情的境地, 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例如, 在教学“ai、ei、ui”一课时, 本课3个韵母都是由两个单韵母音素结合而成, 而且都是和i结合的, 课的开始阶段可以这样安排:复习单韵母。4个小朋友戴着自己做的头饰上台, 头饰上分别写着i、e、u、a, 他们一齐说:“我们是单韵母班里的学生, 今天要毕业了, 谁能帮我们排好队拍个纪念照 ?”一学生扮作摄影师上台边帮他们排队边说:“你是老大a, 张大嘴巴a、a、a”。扮a的小朋友马上张大嘴巴, 排到最前面去。引入新课学习。拍完照, 小i正要独自离开, a、e、u一起向前拉着他的手说:“你别走, 我要和你拍个照。”小i高兴地点点头。这时老师说:“位置怎么排呢 ? 请大家到书中去找答案。”学生马上找到了答案, 甲生上台把a排在左, i排在右, 让他俩靠拢些, 拍好照, 把ai板演在四线三格中;乙生排好ei的位置, 板演ei;丙生排好ui, 板演ui, 其余学生则在座位上动手制作出ai、ei、ui的卡片, 一式四份。

学习ai、ei、ui的发音。教师告诉学生由两个单韵母合在一起的韵母叫复韵母。复韵母怎么读呢?教师把它与单韵母作比较, 先讲解、示范ai的发音方法, 让学生看教师的口形, 听发音, 认真模仿, 体会发音要领。打出长颈鹿和梅花鹿比高矮的投影片, 启发学生寻找图意与拼音的联系, 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长颈鹿高, 梅花鹿矮, 帮我记住ai。”最后, 师生共同小结学习出的方法, 学习ei、ui。

二、抓住课眼

写文有“文眼”, 立题有“题眼”, 作课也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要所在, 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生长点”, 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处”, 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比如,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 深读课文时, 我先提问质疑:“为什么课题叫《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狼牙山五烈士》呢? ‘壮士’与‘烈士’有什么不同?”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认为“壮士”是特别英勇豪壮的战士, 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 也不全是牺牲了的烈士, 因为在五位中还有生还的, 所以“壮士”的称谓最合适, 含意也不一般。我见“课眼”已出, 便从中拓展:“那么, 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壮士’的‘壮’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读精思, 次第读懂了:“壮士”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歼敌;“壮士”的“壮举”:完成任务、舍身跳崖;“壮士”的“壮语”:高呼口号, 视死如归;“壮士”的“壮气”:为国捐躯, 浩气长存。

三、突出重点

前苏联教育家、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导者巴班斯基, 对突出重点提出了这样一些建议:1、在设计课的任务时, 要明确区分出它的基本任务、核心内容;2、学新教材时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提出简明纲要, 集中学生注意;3、在独立作业时, 要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质信息;4、在检查提问时要着重检查最本质的问题。在教学课文时, 为了突出重点, 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在学生读了《草原》全文后, 我故意说:“既然课题是‘草原’, 课文的中心就该是课文的第一节吧?因为这一节是描写草原景色的。”一位学生不同意, 认为不能根据题来确定中心。我又说:“从题目看, 本文写作者去草原游玩, 赞扬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第一节不就是中心思想吗?”这时, 许多学生都要求发言。一个学生说“作者到草原做客, 而不是游玩。写怎么做客, 人家怎么招待, 才是主要的内容, 中心思想要在那里体现。”这时, 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 并要大家细读课文, 回答重点段在哪儿, 中心思想是什么?由于有了这么一个辩驳的训练过程,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蒙汉情深”这一揭示中心思想的重要词语, 弄清了三、四节才是重点段, 中心思想也随之归纳出来了。

通过运用“误导”的艺术, 激发学生思考, 发展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从而使学生准确认定重点所在, 并集中精力攻克难关。

四、诱发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课堂提问,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提问, 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热烈讨论、积极思考, 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因此, 教师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 使学生受到启迪, 有方法可循。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 这就是疑问, 是感知过程的障碍。教师要启发引导, 让学生发现问题, 尝试提问。如教学《大家都说普通话》, 我先提出:“大家都说普通话, 不说可以吗?”以此激发、引导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尝试提问。有的学生就提出:“风的话、鸟的话是怎么听的”, “怎么有的像唱歌、有的像吵架”, “说闽南话大家也听得懂, 为什么要说普通话”。面对一连串的问题, 我就组织一次讨论大赛, 在大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到最高点, 而且让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求教师树立新理念, 讲究教学方法,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篇8

一、激发情感

情感是作文的动力, 只有情深, 才能文美。如写作 《比臂力》, 先让三个同学撸起衣袖, 学健美运动员样, 摆好姿势, 比肌肉发达状况, 学生纷纷赞扬那个肌肉最发达的同学。我却抓住那个肌肉不发达的同学手臂, 说:“别看他手臂上肌肉不够发达, 可他的臂力却不小。你瞧, 老师还拉不过他呢!”紧接着做了一个夸张性的动作。他臂力大?同学纷纷亮出自己的手臂, 表示不信。“不信?你能证实自己吗?”从亮手臂到表扬一个肌肉不发达的孩子, 到激起其余学生的竞争意识, 引发比臂力事件, 把学生引上训练规程。“那就比一比吧!怎么比呢?”一说, 拉;一说, 扳……“好, 分小组, 你们想怎样比就怎样比。”然后让学生自己规定比赛程序与规则。这样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其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引发其最佳思维。并且给他们一个施展的空间, 使其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写作的准备工作。

作文教学中, 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 点燃学生作文兴趣的情感之火, 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活他们的倾吐欲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动情勃发, 文思泉涌。

二、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当然,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 “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 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其心动的东西来,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因而, 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 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 及时捕捉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 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 首先要选定目标, 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 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 一不留神就会溜走,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这些灵感。同时,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写自己的新发现, 写生活中的事物, 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但是, 教师要注意引导, 使那些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能慢慢地培养起观察兴趣, 进而逐步养成观察习惯。

三、抓住个性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张扬自己的个性, 不随大流, 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如写作《我的一家》, 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其实,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作为社会的组成单位, “家”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 有的家庭是和睦幸福的, 但也有的家庭可能会经过很多风雨。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 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 学生只要能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 我想这样的作文定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自主习作

在作文教学中, 好多学生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走笔, 一个环节该写与否, 该详与否, 全然不知, 这无疑给教师敲响了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 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 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 → 选材指导 → 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 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 而削弱学生的主体参与, 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 由此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从审题到选材, 甚至如何表达, 都被“辛苦”的教师所代替, 习作思路被教师所匡定。学生接触到题目后, 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的充分思考, 教师就“及时”作指导, 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循着教师的思路, 表达出教师的理解, 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 而学生的创造性就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在作文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让学生自主进行习作, 通过采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习作指导策略, 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 → 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 让学生深入生活, 走近社会, 进而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习作。这样, 让学生在独立自主中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 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 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 这样可以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 而后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 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这样的指导下, 学生的习作就不会再千篇一律了。

讲究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篇9

一、按照认识事物的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实物、图画、幻灯、录音、卡片、动作或语言描绘等手段

把字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把识字与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生就学得快、记得牢、如:在教“笔”字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支毛笔,让学生认识笔杆是竹子做的,笔头是毛做的,竹字头下面放个“毛”就是“笔”字,然后启发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笔,学生举了铅笔、钢笔、圆珠笔、粉笔等。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学生既掌握了“笔”的字形,又扩展了对笔的认识。

二、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音、形、义结合,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教学“日、月、水、火、(马)、(羊)、(牛)、(弓)”等象形字,让学生联想事物的形象便于理解字义,记住字形。教“(从)、(众)、(采)、(苗)”等由独体字合成的会意字时,让学生记住:两人相随为“从”,三人为“众”,手到树上摘东西为“采”,田里长出的草为“苗”。另外,不正就是“歪”,上小下大是“尖”,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两人在土上是“坐”,上面一个“非”,下面一个“心”,非常伤心就是“悲”。

当字中百分之九十是形声字,这些字大多数是声旁表音,形旁表义,让学生掌握这个规律,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识字能力。如,从“包”中可带出“饱、苞、抱、跑、泡”,从而提高识字能力。如,从“包”中可带出“饱、苞、抱、跑、泡”,从“胡”中可引出“葫、湖、糊、蝴”等。

三、从结构入手,通过零部件分析法记住字形

笔画是汉字的零件,偏旁部首和构字率较强的独体字是汉字的部件,汉字的合成方式及笔顺是汉字的结构形式。教给结构分析法,可简化识字过程。(1)笔画分析法。初学独体字时,要对笔画和笔顺一笔一笔地分析。(2)部位分析法。用此法教合体字,可避免一笔一画繁复的字形分析,提高识字效率。依据合体字的结构方式,规定六个部位,上称头,下称底,左称旁,右称边,外称框,内称心。如“样”是木字旁、羊字边,“背”是北字头、月字底,“园”是方框儿,元字心。对于上中下结构的字,或左中右结构的字,中间也称心,如“京”是口字心等。这样,字形复杂笔画繁多的合体字变成几个部件的综合,化难为易,学生易学易记。

四、以旧带新,用增减、拼拆、变换偏旁部首、归类比较等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字形

利用熟字带出生字,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1)综合法:“日、月”可合成“明”,“禾、日”可组成“香”。(2)增减笔画。由“木”增加一笔可带出“禾、术、本、末、未”,“万”加上一点是“方”,“鸟”字去一点是“乌”。(3)换部件。就是改换熟字的某一部件来识记生字。如用熟字“很”学生字“跟、根”,用熟字“破”学生字“坡、被”,用“狸”学“理、埋、厘”等,用“桃”学“跳、逃、挑、眺”等、这样便于比较字的异同记住字形,又利于区别这些字在字音、字义上的不同,防止读错、写错、用错。

五、寓教于乐,采用送信、编歌谣、猜字谜、找朋友、当医生等游戏手段激发兴趣,启发想象,巩固识字

歌谣朗朗上口,用这种形式记忆字形,学生乐于接受。如“掰”字:“左边手、右边手,中间是个分”。“国”字:“国字大口框,宝玉往里藏。”“哥”字:“哥哥二层楼,一层住一口”。“解”字:“解字不难记,角旁刀下牛”等。

字谜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强的特点,适当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记忆,发展思维。如:“午”——“牛不出头,干字多一撇。”“日”——“看时圆。写时方、白天有光热,黑夜不见影”。“乌”——“一只鸟,没眼睛。”“告”——“一口咬掉牛尾巴。”

还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想一个记住字形的方法。如:“日”——只有一个太阳,所以中间是一横,“目”——人有两只眼睛,所以中间有两横。

遇到易错的字词。老师可有意出示错别字,让学生当医生,查出错误,给予纠正。如:“纸、低、祖、再这儿、在见、彩红、虹色、坐位、请座、篮色、蓝球、公圆、园圈”等。

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留意城镇、乡村的招牌、广告、标语,随时认识新字新词,用所学知识观察是否有错别字,培养学生处处留心,虚心好学的良好习惯。

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篇10

一、兴趣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 如果教师能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火”, 就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从而让他们的智力得以开发,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 兴趣是一个人追求知识, 研究、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特别是绘画, 有各种各样的形象, 有五光十色的绚丽色彩, 有神奇古怪的童话世界……令他们神往, 使他们兴致盎然, 甚至着迷。因此, 我们应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1.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优秀作品、锦旗、奖状、活动照片等等, 都是激发学生绘画的重要体现, 会使他们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产生极强的绘画欲望。

2. 培养学生绘画的自信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 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教师要因势利导, 多鼓励、多表扬, 肯定成绩, 指出缺点, 指导帮助, 树立信心。

3. 绘画的形式要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好奇心。表现手法单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失去兴趣,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表现形式, 如水彩画、中国画、剪纸、手工制作等等。

4. 经常参加各级各类的绘画展和竞赛活动, 促进学生积极作画。

5. 向家长宣传学生绘画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开发智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请家长热情帮助、支持学画, 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二、写生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基础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 有作为收集素材的写生, 有作为体验生活的写生, 有作为提高技法的写生, 也有作为创作方法的写生。写生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比较分析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使学生获得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条主要途径, 也是学生绘画创作的基础。学生进行美术创作, 整天在室内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只有经常走出校门, 外出写生, 多画速写, 才能记忆大量的形象资料。学生头脑中记忆的形象资料越丰富, 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就越发达, 进行创作就越容易。写生用到的工具极其简单, 一支笔、一张纸可以信手拈来, 随兴而画, 效果立竿见影, 能让学生迅速获得一种成就感, 创作也更有激情。在课内外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写生, 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不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写生练习的内容还要多样性, 如可安排静物写生系列、人物写生系列、风景写生系列等。

三、启发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关键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发现者。启发是开导的意思, 引起学生联想而使他们有所领悟。启发教学通常是结论和答案在后, 也可以提供多种答案线索, 不预先给答案或限制做一种答案, 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和想象的方法去画。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适合学生发展智慧, 同时也容易体现出他们各自所具有的能力。

1. 可采用“自然教学法”, 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情感。

教师可利用带学生外出参观、写生的时机, 鼓励他们将自己所见、所思、所想描绘下来。如到了公园、溪边、树林等看到了景物, 回来后启发学生将所见所闻, 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画下来。通过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 学生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恋”上绘画。

2. 教师要欣赏、鼓励学生的“佳作”, 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当学生完成了他们“自以为是”的佳作, 请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及时地表扬他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 但对学生的绘画生涯而言, 就有可能产生极其微妙的影响。

四、生活是提高绘画能力的源泉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千百年来人类的艺术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规律。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就在岩石上、洞穴中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用朴实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认识。艺术发展到现在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真切反映。同时,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的绘画创作, 也必然来源于社会生活, 特别是学生生活。学生的美术作品应该多反映生活, 为学生服务, 起到教育广大青少年的目的和作用。因而, 学生的绘画创作, 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平时, 教师可让学生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行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风俗生活等, 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 形成许多艺术呈现, 成为创作的积淀, 今后, 才能创作出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好作品来。

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篇11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陈腐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多样,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法

情境教学法,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方法之一。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活跃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让他们从中获得认识上的快乐,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创设情境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船长》中有句话:“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敢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觉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我在教学这句话时,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遇难时人们慌乱逃生和船长镇定自若指挥救援的场面 ,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境。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船长的坚决、果敢,使得所有的人都不敢违抗他的命令;更重要的是,他给了人们信心,使人们觉得船长是可依赖的,是他们获救的希望。

二、及时练习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作特色非常突出、文字非常优美的课文。如,在结构上,先分述再总述,总分总等。在描写顺序上,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内容性质分类顺序等。在修辞手法上,比喻、拟人、排比......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呢?我是这样做的:

每教完一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总结写法,并利用比较典型的课文让学生及时模仿,进行写作练习。如,《敦煌壁画》按移步换景的顺序,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法,把河源文化广场的春景描绘下来。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文化广场后,写下了一篇篇文采飞扬的好文章。

事实证明,及时的练习,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用。

三、表演法

小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他们都希望通过自我表现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喜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将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教学完《奴隶英雄》后,我让学生上台演舞台剧。同学们情绪高涨,个个都跃跃欲试,最后,我挑选了几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胆量较大的同学上台表演。这一下,课堂气氛可活跃了,表演的同学真情投入,观看的同学一会儿义愤填膺,一会儿振臂高呼。至此,同学们的各种才能充分施展了出来。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达到了空前的融洽。通过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加深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奴隶英雄的无比敬佩。

四、出其不意法

同一种信号持续刺激,容易使人产生疲劳;间断的、变化的刺激却能使人保持兴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出其不意的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上课时,我带了一小塑料袋的碎纸片进入教室。同学们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都在猜想我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宣布上课后,我拿出一些碎纸片、一支笔,做起摩擦起电的实验来。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看着我的实验过程,并在下面议论纷纷,甚至有几个胆大的同学干脆跑上讲台跟我一起做起实验来。其他同学受他们的影响,纷纷撕下纸片,饶有兴趣地做起实验来。

学生们做完实验后,我问他们:“知道老师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吗?”他们想了想才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要我们写科学小实验的作文。”

接着,我让学生把刚才实验的过程写下来。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又是亲身实践过的事,因而写起来得心应手、妙笔生花,一篇篇好文章呈现在老师的面前。

五、联系生活实际法

课文中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教学时可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人或事谈谈体会,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一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教学这句话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再联系上下文,学生便很容易地理解到:这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聲和对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截然不同的爱,才能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六、巧设疑问法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思维来源于疑问,教学过程中的设疑,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但注重“解惑”,更注重“设疑”,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探究法、讨论法、尝试法等。再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用一种方法是不能完全奏效的,还必须同时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总之,只要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讲究教学方法,以最优的教学手段,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篇12

一、在尝试中明确概念

儿童掌握概念是主动、复杂的知识再创造过程, 不能包办代替, 随便地抛给学生一个生硬的概念.尤其是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依赖于具体形象的事物, 他们的抽象思维与感性经验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使他们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如乘法意义的教学过程: (1) 创设分铅笔的情境:每人分2支, 4个小朋友一共要几支?怎样列式? (2+2+2+2=8) 6个小朋友呢? (2+2+2+2+2+2=12) 我们班有50个人呢? (2+2+2+…) 这样要写几个2呢?能不能用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表示呢? (2) 直观感知, 形成表象.教师演示:先摆2朵花, 再摆2朵, 最后摆2朵, 问:“数一数, 一共摆几朵?用什么方法计算?”“2+2+2=6”这个算式中加数都是2, 有几个2?从而揭示乘法“2×3=6”. (3) 学生摆一摆小圆片写出算式, 第一行摆3个小圆片, 第二行也摆3个小圆片, 如何写成乘法算式?如果再摆2行呢? (4) 分析比较揭示概念本质: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加法、乘法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呢? (加数都相同, 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以上教学程序紧紧抓住相同数连加这一学生已具有的基础知识, 又辅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 在激发学生学习“乘法”欲望后, 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 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再让学生摆圆片, 4个3, 5个4, 引出新的运算乘法, 最后抽象出乘法的意义.这样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帮助下, 采用模型、挂图等由具体到抽象, 遵循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在数与形结合中掌握概念

教师总喜欢将课本中的数学概念画出来, 让学生机械地抄写、背诵, 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概念的含义.《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要充分提供给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完善的过程, 学生才会对所学概念理解透彻.众所周知数与形是数学两个基本概念, 在数学发展进程中, 数与形常常结合在一起.教学中应在内容上互相联系, 在方法上互相渗透, 并互相转化, 让学生彻底掌握概念.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通过转化成图形, 那么思路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如教学“认识周长”时教师没有直接从简单的平面图形把周长的概念传授给学生, 而是从学生熟悉的景点路线到足球场的边线, 进而抽象到一个平面图形的边线, 让学生在数形有机结合中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理解夯实了基础.

三、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系统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亲自动手操作在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 形成概念的表象, 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作反思、提炼、概括, 最后又通过操作, 比较概念的属性, 理解概念的内涵, 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直观模型”, 使他们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概念进而形成完整的概念系统.如教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之后,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六张长方形的硬板纸、12根小棒、萝卜、小刀、透明胶带等.利用这些材料学生可以制作出长方体, 并且在长方体制作的过程当中建立长方体特征的表象.如利用长方形硬板纸围成长方体, 学生可以从中感知到长方体有6个面, 它的形状一般是长方形, 相对的面的大小相等的特征;利用萝卜和小刀切出一个长方体, 并且质疑学生至少切几刀, 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 并且在展示交流的时候老师出示一个一个面切成斜面的形体让学生辨析为什么不是长方体,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面的特征的理解:相对面的大小相等;利用12根小棒搭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长方体有12条棱, 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和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操作交流对学生理解概念效果显著.

上一篇:课堂朗读训练的重要性下一篇:管理会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