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提问的艺术

2024-06-06

讲究提问的艺术(通用10篇)

讲究提问的艺术 篇1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 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力求实现课堂提问的科学安排和艺术组织。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体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活跃气氛、明确教学目标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为, 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 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 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 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提问尽量避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师的提问要策略与艺术相结合

(一) 提问应有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 学生的水平不同, 个性差异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 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尤其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 留心沉默寡言的学生、不爱思考的学生的非语言性暗示, 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 使大多数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 还要考虑示范性,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 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 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 在设置具体问题时应把握好“角度和难度”

1.角度:问题选得好, 教学效果就好。首先,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 需有启发性;其次, 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 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2.难度:通过设疑、解惑,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的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 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跳一跳, 摘桃子”。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所具有的水平相适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

课堂提问的激励原则告诉我们, 教师在提问时要亲切、和悦、有耐心, 要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 从而爱学、会学、乐学, 并有助于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 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 其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异常高涨, 学习自信心十足。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 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 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 或者评价含糊其辞, 让学生如坠云雾, 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 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 代替学生思考, 这样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因此, 评价要以表扬为主, 以鼓励为主, 要客观公正, 鼓励学生参与。

(四) 积极创设情境, 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 运用情境教学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 培养学生的感受性。这类问题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手段, 以生活展现情境, 以实物展示情境, 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 以音乐渲染情境, 以表演体会情境, 以语言描述情境。要帮助学生发掘教材中某些动作技术、技能的知识点, 必须重视开拓学生思路, 诱发学生思维。第二, 要关注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 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造性应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标, 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灵魂, 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多方面地思考,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通过对发散出来的想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又可实现思维的优化, 求得思维的共鸣。因此, 编排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 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 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才能让课堂风生水起!

讲究提问艺术 打造有效课堂 篇2

一.注意提问层次性与全体性,理解文本,打造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精设问题,以提问来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将学生逐步引入思维深处,将课堂教学向高潮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文本内容,由整个文本、整节课出发,设悬置疑,逐步提问,步步深入,即把握提问的层次性,逐步提高问题难度。通常在最初时提问不要太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其积极思索。然后逐步增加问题难度,诱导学生进入正题分析,而后适当拓展延伸,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如教学《我的五样》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快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而后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基于整体感知上理清课义思路。接着精读文本,品味心理描写,领悟思想感情。这是文本解读自浅及深、从文入理的环节,也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逐步向统一的环节:1.认真阅读课后,勾画自己最为感动、最为欣赏的心理描写句子。同时表述自己的理由,相互交流。2.由这些心理描写,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本主旨或思想感情的?最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索人生,升华主题:①请在白纸上写出你们生命中的五样,而后逐一舍弃其他四样,留下一样。②结合自我生活体验与当时的心理,说说自己选择与放弃的原因与感受。这样,通过模仿文本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与放弃,可增强学生活体验,使其积极思考与讨论人生追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注意提问应顾及全体同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问辐射面,考虑全班学生,而不是偏爱优生,以促进学生整体进步,共同发展。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向全班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依照问题难度,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答问,既可点名学生,也可是学生举手答问。当某位学生答问时,教师应引导其他学生注意认真聆听,看其回答是否完整、正确,予以评价与补充,亦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质疑,然后交流讨论。这样,可让每位学生都有答问与质疑的机会,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注意提问时机性与激励性,深化认知,提高学习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想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则需注意到学生课堂中的学习情况与心理状态,然后找出最佳提问契机,以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习效果。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并不是先向学生讲解本文写作背景与作者情况,而是引导学生梳理朱自清的情感变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一开篇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当学生思考后仍难以准确回答时,教师可分析本文的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主旨。

其次,注意提问的激励性与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多多思考,自主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诱导学生纷纷发言,主动探究。如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其能够自主探究与学习。

另外,教师还可通过想象法与对比法进行课堂提问。其中,想象法即引导学生依照文本内容发挥想象,以理解文本意境,体会文本情感,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如教学《雨霖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处在诗歌描绘的意境中,自己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而对比提问,即把有着一定联系的知识进行对比而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其异同点,加深认知。如学习《声声慢》后,可要求学生将其与《雨霖铃》加以对比,分析两者表达主题与写作手法、意象等方面有何异同点?这样,可拓宽学生思维,深化认知,提高学习效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提问艺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实际,精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注意提问时机性与激励性,不断深化学生认知,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讲究提问艺术打造有效课堂 篇3

一.注意提问层次性与全体性, 理解文本, 打造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精设问题, 以提问来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将学生逐步引入思维深处, 将课堂教学向高潮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紧扣文本内容, 由整个文本、整节课出发, 设悬置疑, 逐步提问, 步步深入, 即把握提问的层次性, 逐步提高问题难度。通常在最初时提问不要太难, 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使其积极思索。然后逐步增加问题难度, 诱导学生进入正题分析, 而后适当拓展延伸, 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如教学《我的五样》时, 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快速略读全文,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理清哪些段落写“选”, 哪些段落写“弃”, 而后引导学生浏览全文, 基于整体感知上理清课义思路。接着精读文本, 品味心理描写, 领悟思想感情。这是文本解读自浅及深、从文入理的环节, 也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逐步向统一的环节:1.认真阅读课后, 勾画自己最为感动、最为欣赏的心理描写句子。同时表述自己的理由, 相互交流。2.由这些心理描写,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本主旨或思想感情的?最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升华主题: (1) 请在白纸上写出你们生命中的五样, 而后逐一舍弃其他四样, 留下一样。 (2) 结合自我生活体验与当时的心理, 说说自己选择与放弃的原因与感受。这样, 通过模仿文本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与放弃, 可增强学生活体验, 使其积极思考与讨论人生追求,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 注意提问应顾及全体同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提问辐射面, 考虑全班学生, 而不是偏爱优生, 以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共同发展。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先向全班学生提问, 要求学生自主思考, 然后依照问题难度,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答问, 既可点名学生, 也可是学生举手答问。当某位学生答问时, 教师应引导其他学生注意认真聆听, 看其回答是否完整、正确, 予以评价与补充, 亦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质疑, 然后交流讨论。这样, 可让每位学生都有答问与质疑的机会, 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注意提问时机性与激励性, 深化认知, 提高学习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若想有效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则需注意到学生课堂中的学习情况与心理状态, 然后找出最佳提问契机, 以启发学生思维, 强化学习效果。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 笔者并不是先向学生讲解本文写作背景与作者情况, 而是引导学生梳理朱自清的情感变化,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一开篇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当学生思考后仍难以准确回答时, 教师可分析本文的创作背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主旨。

其次, 注意提问的激励性与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提问, 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 也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因此, 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多多思考, 自主质疑,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同时, 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以诱导学生纷纷发言, 主动探究。如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其能够自主探究与学习。

另外, 教师还可通过想象法与对比法进行课堂提问。其中, 想象法即引导学生依照文本内容发挥想象, 以理解文本意境, 体会文本情感,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如教学《雨霖铃》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处在诗歌描绘的意境中, 自己会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而对比提问, 即把有着一定联系的知识进行对比而提出问题, 以帮助学生理解其异同点, 加深认知。如学习《声声慢》后, 可要求学生将其与《雨霖铃》加以对比, 分析两者表达主题与写作手法、意象等方面有何异同点?这样, 可拓宽学生思维, 深化认知, 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三个讲究” 篇4

一、讲究问题切入的角度,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确定问题切入的角度,其实就是精心选择“问点”。面对同一个教材内容,可以提问的方面很多,但又绝不能随意乱问。如果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只能徒增热闹,并无实际价值;如果问得太迂曲,太深奥,或者太笼统,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问点”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原则:

1、要着眼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在教学中抓住重难点切入,就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2)“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为了突破难点,我们可以确立“问点”:作者真的“恍然大悟”了吗?鲁迅的鼻子是真的被墙壁碰扁的吗?通过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人民失去自由;而“碰壁”则是指鲁迅先生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2、要立足于问点的思维价值。问点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是否选择上,不但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提高,还会磨灭学生的思考兴趣。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常常能独具慧眼,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极具思维价值的好“问点”。例如,有一位老师在《凡卡》一文的教学中,围绕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中心问道:从爷爷的处境看,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即使爷爷收到了,能否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角度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

二、讲究问题提出的方法,加强提问的艺术性

在找到良好的切入角度,选择了合适的“问点”以后,提问的方法就成为需要讲究的问题了。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最根本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在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上,我们一定要舍得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提问时能做到问法新颖,富有情趣,才能使学生喜闻乐答,思维畅达。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三个辩证关系:

1、提问要处理好“直”与“曲”的关系。“直”就是直接发问,由于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把握,效率较高。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用多了难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顾名思义即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好处是含蓄生动,饶有情趣,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合理交替使用这两种问法,使其各得其所,那么就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提问要处理好“顺”与“逆”的关系。“顺”就是教师严格按照课文的时空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发问,然后学生自然的“披文入境”,顺藤摸瓜。这样做,虽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较有好处,但多次、大量的使用顺向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出现暂时性抑制。而逆向提问则要求学生利用事物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其妙处在于能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灵活性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讲究问题提出的时机,增强提问的适切性

在课堂提问中,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呢?

1、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把握。比如说,当学生的思维受到生活经验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到原有知识的影响很深而一时难以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而跃跃欲试时……我们不失时机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教师提问要讲究艺术 篇5

一、抓住要点,有效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我常采取“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的教学方式。所提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来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利用该文独特的教育内涵以及鲜明的语言写作特点提出了一个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就是在文章中作者写到马克思的去世时,并没有用到人体机能死亡时所出现的症状,例如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等,而是说这个人停止了思想。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都感到很有兴趣,都想知道作者这样表述的目的。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便向他们提示作者在语言中所表述的情感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对于马克思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来说,他不同于一般人的离世,要想更加突出他的形象,用“停止思想”更为准确。

再如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描绘了一幅仙人盛会的画面,可为什么不把自己融入美景呢?”一个学生答道:“诗人这样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像……就像……”学生若有所思,我趁机接过话茬:“就像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象,这就是所谓‘残缺美’吧。”学生很兴奋:“对!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学生也说:“我感觉诗人李白也很欣赏这幅画,他担心自己入画会惊动了神仙,破坏美丽。”“是。就如冬天的早晨,你推门一看,发现满地是洁白无瑕的白雪,你不忍心用双脚去破坏它,是吗?”学生豁然开朗,兴趣盎然。

二、巧选角度,激发疑问

学习语文,大胆质疑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备课中所设置的问题要避免一般化和观念化,还要注意问题不要落入模式,不要总是在文章的一些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上提问,要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其能力的问题,形式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积极的思维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我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问学生:假如你是出使楚国的晏子,面临楚王在厅堂上的侮辱,你的感觉如何?你将如何加以反驳?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维护祖国尊严,不甘受辱的出色使者。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晏子的印象。我在讲《苏州园林》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课文内容看,苏州园林的设计复杂,有现代气息,但缺少典雅、淡秀。作者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能不能从园林的四季来变化来写?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

三、掌握技巧,巧妙提问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选材更具有人文性、科学性,更具有人本主义理念,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林嗣环的《口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文章以准确、生动的笔触描述各种声音,再现了口技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和高超技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谈谈文章是如何来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做出答案:作者以道具的简单来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以听众反应来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以动景来衬托夜晚的安静环境。再如讲柏杨先生的杂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一文,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采用歪理成串,歪理歪推的写法,使文章充满了谐谑之趣的。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举例回答:“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这可以说是把歪理说到了极端。把占人之书为己推成有理,这是第一层歪理;上升到“进德修业,救国救民”就更歪了。教师巧妙的提问,既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要讲究艺术 篇6

一、提问要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是形成矛盾, 制造矛盾, 使学生处在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 挑起学生“我想学, 我想知道”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备课时依据本堂课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 知识的链接点、延伸点以及针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 精心设置提问。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 点燃其思想的火花, 启迪其思维。如在“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中, 可这样提问: (1) 哪几条直线之间相互垂直? (2) 能否用这个定理来解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怎样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一定理?这些提问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如果只考查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识记能力, 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 (唯一正确的) 问题;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发问之先, 应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内容、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地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 让学生各抒己见。切忌“铜匠的担子, 走到哪里, 响 (想) 到哪里”, 主观随意地提问, 是很难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的。

二、提问要注意深刻性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 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 就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 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太小的提问, 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 他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 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4种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 这种有深度和广度, 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问, 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基本知识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可设计一个常规问题:已知:等比数列{an}中Sn=16, S2n=64, 求S3n=?

问题1、本题与前面涉及的问题是否相同、相似及相关?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学生不难想到基本方法──利用a1和q。

问题2、能否利用等比性质, 即:an=am.qn-m (n≥m) 将am后面的项转化为a1, a2, …am表示, 沟通未知和已知的联系?

问题3、由题意, 易求此数列的依次的每m项的和, 这些和看作一个数列, 是什么数列?能否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新数列求项的问题。

问题4、我们知道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能否从函数角度考虑本问题。

故可从斜率相等入手, 求出S3m。

上述通过问题逐步导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 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三、提问要注意适度性

适度性就是指提问要切合实际。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要贴近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并善于改变设问的角度, 以提高课堂提问的价值。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先易后难, 逐一解答问题。例如, 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时, 提“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到谁的距离是定值?”“这个定值三种曲线有是吗不同?”“这种定值对三种曲线起怎样的作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依次增加, 而这三个问题都设立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基础上的, 当解答出前一个问题之后, 学生的“已有知识”就扩大了, 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知识就可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解答后一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其次, 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 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使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回答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相符的问题中, 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提问的数量要适度, 切忌问题过多, 以至把重点、难点问题淹没, 混淆教学重点, 模糊学生认识;难易要适度, 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既不过易, 又不过难。过易, 达不到激发思维, 培养兴趣的目的;过难, 学生力不能及, 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则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科学地设置提问, 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 诱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能给学生想象、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 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 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 注意提问的目的性、深刻性和适度性。这样,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究提问的艺术 篇7

一、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即直奔教学主题, 直接地提出问题, 适用于一些简单的识记型知识, 此类知识点并不需要学生深入地理解, 而是只要记住就可以了, 如果依旧程序烦琐, 反而不能突出这些知识点, 会淡化教学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这类简单的记忆型知识点宜采用直接发问的形式, 如文章的作者、单词的读音、古诗词的背诵、文言词语的含义等。学生只要回答正确, 就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 没有进一步深究的必要。如学习《春晓》一课,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直接背诵全诗, 或是教师提上句, 学生答下句, 以此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帮助学生来进一步记忆。

二、设置台阶, 梯度上升

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 基础知识薄弱、生活阅历有限, 认知水平低下, 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往往难以一步到位深入理解,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 层层深入, 由已知来学习新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盲目追求问题的难度, 而是要设计渐进性问题, 梯度上升, 引导学生展开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探究, 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较为复杂的内容。对于文章主旨的分析, 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来深刻理解, 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为学生设置台阶, 将复杂的问题设计成具体化、梯度性的小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探究, 达到对文章主题的深入分析与深刻理解。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语言来描写。我们就可以设计梯度性的问题:爬山虎是靠什么爬满整整一墙, 它的脚又是什么样子的, 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样问题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此时教师再借助教学插图用多媒体来进行直观的演示, 进而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与思考, 从而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爬山虎的脚下的位置、形状、颜色与特点, 从而为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因势利导, 动态生成

课前预设是对教学活动的提前预想, 尽管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阅读教材, 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问题, 但是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 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基础知识、认知规律、思维方式, 面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 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 这并不是教师可以完全预料的, 这决定了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中所提出的问题, 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情发展, 根据课堂突发事件来对教学预案进行合理的调整, 进行二次创作, 必要时甚至要抛开预设的问题, 当堂设计新问题, 寻找认知活动新起点, 这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从而使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 以达与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是成功的, 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如在学习《春的消息》这一课时,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各节中找到春的消息, 此时有部分学生还读出文外之意, 结合自己对春的认知发表了一些课文中所没有写到的春的消息,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 我并没有武断地打断学生, 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文本中, 而是引导学生来寻找更多春的消息, 在课下展开充分交流并形成书面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激起学生对春的喜爱。

四、补充空白, 再现情景

学生的想法与见解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孤立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分析, 而是要善于创设情境, 填补文本空白, 填补思维空白, 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与场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与作者、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 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时, 各种动物的爪 (蹄) 形状及青蛙冬眠的特点、作者奇特的想象和联想、雪地里作画的乐趣, 这些并不是浮于文字表面, 学生往往难以通过阅读文字来加以深刻了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情景, 将整个雪地作画的场面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补充空白, 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之中,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 生动的场景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将文本所描绘的景象与具体的场景相结合, 带领学生走向文本, 走进雪地,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 更加自由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 提问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技巧, 要想发挥提问激趣启思导行功效, 推进教学进程, 深化学生理解, 促进学生多维向发展, 就必须要重视提问技巧的研究, 有效提问, 才能以问题来带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 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冬松.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J].科学导报, 2015 (10) .

[2]薛兰兰.小学语文提问技巧之我见[J].课外语文, 2012 (8) .

重视课堂提问, 讲究提问技巧 篇8

一、要先提出问题, 不要先叫起学生

课堂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提问的目的是要启发所有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提问之前先叫起学生, 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 很难把思想集中到老师所提的问题上来, 从而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其他学生觉得反正提问与己无关, 就收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二、要启发学生举手, 不要一味指定

在教学中教师要先鼓励学生举手, 先叫举手的回答, 然后再问:“他答得怎么样?谁还要补充?”或依据答题的情况, 提供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 这样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很多问题并作回答, 并非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答,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很愿意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要普遍提问, 不要只叫好学生

课堂提问要点面结合, 普遍提高。特别是提问后进生要注意把握时机, 创造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适合各类学生应答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 分等次提问。可先叫中等生, 同时要求全体学生思考, 等启发了后进生的思维时再由其回答, 难度较大时由好学生“救急”。这样普遍提问, 就兼顾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四、要问得适度, 不要大而空泛

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适度, 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所提问题过浅, 学生毫不动脑便能对答如流, 这就不能引起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也就谈不上开发智力。如果一味追求深度, 提出的问题大而空泛, 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从何答起, 也会影响提问的效果。因此提问要适度, 且具体而有针对性。

五、要灵活多变, 不要程式化

提问的作用是引发思想交流, 应是老师和学生的纵向、学生和学生横向的多向交流。这就决定了提问的形式也要灵活多变, 不要程式化。比如, 以提问的方法温习旧知识, 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适当发问, 或只问不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任其思维纵横发展, 或引导学生自己发问, 让学生根据知识的接受情况, 去探究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有效课堂提问应讲究度 篇9

在课堂上,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提出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效益,被问题“牵着鼻子走”不注意把握课堂提问应讲究度的问题,这样就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加强课堂提问。其一,课堂提问,既能促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多下工夫,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二,利用课堂提问,能节约批改、订正书面作业的时间,又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然而,在这里,又涉及课堂提问的“度”的问题。不是说课堂提问有固定的标准,而是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分寸,依我看来,课堂提问的“度”是“过”与“不及”都不行,如果一味追求“提问式”教学,而不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接受知识的能力,这种课堂提问方法是不可取的。话又说回来,一节课全是教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机械地背教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不注意学生的反馈,不善于设疑、启疑、析疑,课堂气氛沉闷,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课”有余而提问不足,这种教法已不适于语文教学形势的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防止“过”与“不及”。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呢?

一、课堂提问的时间分配应有度。一堂课仅有四十五分钟,教师怎样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设计出合理的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呢?这就要处理好时间的分配问题。首先,教师要掌握好提问与答问的时间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应该留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切忌“急”,提问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不是耐心启发诱导,而是喊起一个又一个,使学生羞愧难堪,自尊心受到打击。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以致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而教师便就此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对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很反感的。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换人解答,应稍等。其次,把握好提问与分析的时间,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不断地提问,整个课堂的讨论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教师机械地提问,学生忙于寻找答案,不论问题难易深浅,不加以点拨分析,匆匆作答。这种哗众取宠,全面开花的“提问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二、课堂提问的学生人数应有度。我们的教育就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提问也必须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但是,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往往只是盯住尖子生,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备受冷落。长此以往,势必使这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的信心,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其实,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进而博得一种认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合理分配提问学生的人数、次数,对学生一视同仁。学生的成绩有优、中、差之别,应按3:3:3的原则分配,每节课10人为宜进行提问。同时,座位也不宜固定不变,并记住提问过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设计问题的深浅要有度。提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的重点,抓住教学的难点,避免过深或过浅。问题过于肤浅或简单,学生只是做“对不对”选择式或“作者是谁”等填空式的问答,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不便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求知欲。问题过深,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不会回答,也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精心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比如,对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稍浅一点的客观题、基础题,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树立信心。而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概括归纳性较强的题目。这样就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才智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有效的问题设计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要素,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把握好提问的度,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让提问成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体育教学的提问要讲究“度” 篇10

一.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 角度选得好, 教学效果就好。首先,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 需有启发性。例如:国家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施行,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延年益寿, 采取了一系列全民健身的具体措施。作为中学生, 全面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 在学生时代, 打好良好的基础, 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时我提问:中学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就觉得新颖, 更能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体育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 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例如:快乐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是什么?使学生深刻领会这二者的内在区别, 使大家了解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快乐体育教学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真正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

二.难度

通过设疑、解惑,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的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 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 摘桃子”。例如, 在高中短跑课教学中, 提出短跑分为几个阶段?这样一个问题就太简单了。如提出, 途中跑在整个短跑过程中, 对运动成绩起什么决定作用?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和运动实践, 也能解答出来, 并能使学生在跑的过程中自己有所思索和体会, 对提高短跑成绩大有益处。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所具有的水平相适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跨度

从纵向上看, 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 那么从横向上看, 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 即紧扣教学内容中心环节,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 (难度) ,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 (跨度) 。如果问题设置的跨度太小, 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和主动性;反之, 如果跨度太大, 由于学生不可能想起许多有关知识, 而难以作答。例如:在跳高教学中, 教学内容是背越式跳高, 我先要求学生回忆一下, 你在电视上所看到的跳高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然后, 我将跳高技术动作的演变过程, 作一个示范、讲解 (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 , 并重点讲解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和优越性。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跳高技术的变革过程, 又能增强学生对背越式跳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坡度

问题的设置, 由小到大, 由简到繁, 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注意坡度。例如:在足球裁判法教学中, 先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 每次足球比赛上场的人数、比赛的时间, 裁判员的人数, 边线球、角球、点球。然后再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电视实况转播中播音员经常讲某某队员“越位”, 那么判断“越位”的依据是什么?上述一些问题, 难度呈梯度增加, 环环相扣,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把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化,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知道足球比赛的一些基本裁判规则, 对“越位”的判断依据真正得以掌握, 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更主动地继续钻研和探索。

五.广度

体育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 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 所设置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显然, 问题愈简单, 则广度愈大, 但随之学生思维的层次愈低, 通过提问所获得的效果愈差。所以在某些情况下, 可适当增加问题的坡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在适当的情况下, 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 使问题具有广泛的思维空间, 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例如:在篮球教学中, 我们讲解了国际业余篮球裁判规则, 但很多学生对美国的“NBA”很感兴趣, NBA与业余篮球赛有什么区别?NBA职业联赛共几支球队参赛, 为什么NBA球星又能参加奥运会?“飞人”乔丹的年收入列世界体育明星之最等一系列NBA有关的问题。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由于体育教学面对一个班集体, 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有的反应快, 好冲动, 有的反应慢, 考虑问题认真细致。所以, 设置的问题既要侧重整体解释, 又要注意细节的分析, 使问题能覆盖全体学生。

六.密度

上一篇:热钱下一篇:国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