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艺术论文

2024-07-07

提问艺术论文(精选9篇)

提问艺术论文 篇1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提问, 从提问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其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推动课堂进程的顺利拓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爱因斯坦也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1]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课堂提问, 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设疑新颖, 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 课堂提问, 要讲究发问方式, 改变提问角度, 提问巧, 发人深思, 要力求新颖, 讲求新意能达到激发情趣。例如《祝福》的教学,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 这样学生阅读文章就有了强有力的目的性,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 情节集中, 结构紧凑, 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鲜明。

二、提问变直为曲, 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 就能促使学生 开动脑筋, 让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2]。如在《老山界》一文中, 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 当妈妈煮好早餐后, 他抢了一碗就吃, 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 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 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不愤、不徘不能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高质量的提问, 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 那些可以非要想一想、方可求得答案的地方, 就宜用提问, 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 就不应该提问。在准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 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教师也要等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3]。这样做的优点是, 问题提出后, 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的活动时间。学生回答如果不够顺畅, 教师也要耐心听答, 不宜插进追问, 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 支支吾吾, 或答非所问, 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在此基础上, 再增加问题的内容, 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这样, 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 仅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高屋 建瓴,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 这 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继续问: 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 教者就因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者的引导下, 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善于运用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通过选择一个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 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 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假如按其它标准, 又该如何划分呢? 学生通过这些训练, 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自然会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 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六、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提问的艺术不仅仅表现在怎样提出问题,还应该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下个断语“ 对了” “ 错了”。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4]。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 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表现的机会,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的阴云,帮助他们获得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如果学生对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应该适当点拨、引导。也许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问题中,在“山穷水尽”之际,因为你的引导而“柳暗花明”。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创新源于“ 好奇” 与“ 质 疑”, 课堂上适时适度, 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1] 何炳骅, 云天椿, 林志荣.《语文教学系统纲要》[M] 教育出版社, 1993.[2] 许高厚 《课堂教学技巧》[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颜崇国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4]、钱佳清《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探讨》

提问艺术论文 篇2

1提问的方法

提问是访问中的一个大关口,是衡量记者的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尺度,记者的提问是打开访问对象“话匣子”的“钥匙”。为此,记者提问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机动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

1.1正问法,就是从正面提问,即记者直截了当地说明采访的要求,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显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访问对象一般也有什么谈什么,知道多少就谈多少。这样会谈得干脆利索,使访问进行得迅速而顺利。对于领导干部,见了记者很大方、很健谈的人(如企业家、学者、演员、外宾等),记者已经熟悉的采访对象,或者限定时间的访问,记者招待会的提问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正问法。

1.2侧问法,就是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漫谈的形式迂回一下,绕绕圈子,然后再逐步把话头引到正题上来。这种方法往往是从一般性的、对方熟悉的事情问起,或者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问起,这些问题对方是肯定可以回答的或是感兴趣的。对于见了记者感到紧张、拘束的人,或者见了记者有顾虑有意见而不愿意谈的人,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不知道怎样谈的人,都可以从侧面迂回,再抓住机会引上正题。

1.3诱问法,就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提问,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访问对象明确谈话的范围和内容,可以打开对方的思路,引起对方的联想。对于心里有很多东西而只是由于谦虚不愿意谈,或者由于性格内向只会做不会说,或者想谈却不知道谈些什么的采访对象,可使用诱问法。例如,要报道某一先进人物,往往不是先采访本人,而是先采访其周围的人,包括领导、同事、群众、家属等,了解到足够的材料以后,再访问报道对象本人。这样可以从先进人物的外围了解到大量情况,采访提问就能问到节骨眼上,记者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的情景或心理活动,即使先进人物不愿谈,记者也容易让其开口,从而采访到有价值的材料。

2提问的艺术

一次成功的访问,记者不但要采用合适的提问方法,更要善于提问,问得巧妙而艺术。

2.1要把大小问题结合起来提问:所谓大问题就是开放式问题,对方可以比较自由地回答,有回旋的余地。所谓小问题就是闭合式问题,它要求采访对象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答案,由于问题提得很具体,针对性很强,对方不能不回答,因此小问题又称具体问题。在访问过程中,记者要把大小问题结合起来,多提具体问题,将一个总的问题或大问题破开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变成一串问题,由一系列的小问题组合起来反映出一个大的问题。

2.2要问得有分量,问到节骨眼上去: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很强的概括力,可以激发对方的谈兴,启发对方的思考,从而引出对方更多的谈话。同时,提出的问题要问到最应该问的地方,问到要点要害上,从而可以得到关键性的材料。这就要求记者在准备采访提纲时,要从大量的材料中凝练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并确定好谈话的中心话题,然后按照事物的发展和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提问,一直到水到渠成,让对方把相关中心问题的材料“全盘托出”。

2.3要问得恰到好处,要能拔动受访者的心弦:就是说提问要有特点、有个性,要提出只有“这一位”采访对象回答才最合适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既符合对方的实际,又是广大受众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对记者来说,这样的问题也是最有新闻价值的。访问对象听到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有谈头,谈得痛快。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者和访问对象感情的融洽能够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一般来说,访问对象最关心的问题、正在思考的问题、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或者感触很深的事情,都在其头脑中绷得特别紧,如果记者摸准以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这一类问题,就正好拔动到这根绷得最紧的弦,对方就会迅速产生一股抑制不住的感情冲动,情不自禁地倾吐肺腑之言。

3结语

提问的艺术 艺术的提问 篇3

关键词:角度;难度;坡度 ;精度;广度;速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3-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为了适应角色的需要,教师需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促使学生建立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质疑,“放手”、“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著名教育家第思多惠认为:“一位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在讲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设疑讨论,而课堂提问就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提问的目的应就是开启学生智慧,增加实际体验,理解和把握知识、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实现艺术的提问,在操作中就要注意把握好几个度。

一、选择好提问的角度

传统提问中的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设疑,学生一看书本不加思考就能找到现成答案,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唤醒学生极大的说话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课堂充满自主探究合作的气氛。

二、把握好提问的难度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则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设置的问题如果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难易适中。

三、安排好提问的坡度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尤其易者,后其节目”,指明了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的提问,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强调“高原式”策略,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由多人回答后,再提出深入一层的问题,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在提更深一层问题,如此循环进至某一预定目标。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四、研究提问的精度

怎样才能做到所提问题精当?要使问题“精”,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悉心分析,熟悉各课、各节、各框的思路和布局,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关键处以及知识训练项目,要了然于心,成竹在胸。备课时多想想:哪些问题该问?怎样问?要问出什么来?重点提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相联系的问题,重点和难点是教材的精华,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围绕它所提的问题就会“精”而不繁。再就是注意提问的时机,要在学生迷惑不解时,在知识的转折处设疑,促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打破学生思维上的疲软状态,使他们精力充沛的学习、思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处理好提问的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设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坡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变更问题的发问角度,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广度,也拓展了该题的内涵,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给学生展示个性,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调节提问的速度

提问是课堂上一种召唤、动员行为,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动的聚合力量,提问可以使学生得以表现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问题发问后,教师有一个侯答的时间,这时教师应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得反馈信息,选择提问的时机和对象,但在侯答过程中,时间不宜过短,过于急促,思维草率,会降低发问效果;时间过长,思维懈怠,同样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再就是注意不重述问题,教师的复诵,容易养成学生听讲不认真,期待再说一次的不良习惯。

总之,提问的目的应是开启学生智慧,增加实际体验,理解和把握知识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提问的操作中,应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良好学习体验,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和选择回答的对象,讲究提问的艺术,注重发问中的“六度”,从而实现艺术的提问。

参考文献:

[1]《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 张立新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1。

英语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篇4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艺术探讨

很早以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采用了提问教学法。自那时起,教育学者在教学中使用并倡导提问。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里互相交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提问是一种学习策略;对教师来说,提问是一种教学技能。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好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也是语言教师评估学生对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把它当作一门教学艺术。

一、在备课时,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科学性

问题既要具体,又要清楚简洁。一个好问题是《大纲》的具体化,又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问题的内容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掌握本课重点结合起来,词汇量要控制在学生已掌握的范围之内,不要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具有严密的逻辑,发音要准确,口语流利。问的目的是为了对已有知识的抽查、训练和巩固,是教师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稳步教学的前提。

2.问题的有序性

问题的有序性指的是问题反映教材内容的一般规律,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分到总、层层深入、步步达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适时的提问有它的意义所在:回忆性提问,让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巩固上节内容,点明已有知识重点,提醒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认定目标时理解性提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目标时分析问题提问,进一步突破教学目标,环环相扣;达标检测时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可点主题,强调重点,对所达目标进一步阐明,同时,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整个教学步骤有序而又有目的。

3.提问的艺术性、针对性

巧妙的提问可起到承前启后,引人入胜的效果。问题的针对性,其一指紧扣大纲,联系教材,针对教学内容;问题能切入正题可顺畅导入新课。问题的高度概括可深化主题;同时,问题要“温故而知新”,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其二指提问对象的针对性。提问力争使每个学生都紧跟教师的思路,设计问题从全体学生出发,设计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

好的问题设计等于课堂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法。

二、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提问时做到先提问后叫人,这样使每一个问题都产生群体效应。切忌先叫人后提问,这样会使未叫到名字的同学放松注意力。提问时眼看全班,不要盯住将要或可能叫的学生。那样,问题便起不到让全体学生思考和准备回答的作用。眼光要均衡地从扫瞄到另一边。就是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在看着他的同时注意全班。在一个班里,学生的智力水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就不一样。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范围内,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答。例如,对学困生可提问一般疑问句,对中等生可提特殊疑问句,对优等生可提综合性的问题。老师不能为了赶速度,只提问举手的学生或者优等生。对于不举手的学生和学困生,老师要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层次,在适当的时候提问他们。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对于不举手的学生不提问,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有问有答,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存在着死角,不能完全达到提问的目的。

三、提问中注意教育的机智

提问后要注意停顿,这样学生有思考、讨论的时间。但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的沉默,即使是短暂的沉默都会感到紧张或不适应,催促学生或自己回答,这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必要的沉默是应该的,万一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用不同形式重述问题或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给予提示,有步骤地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的遵照预先设计的提问。若如此,课堂就会失去活力,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为了快速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提问时总希望学生一次回答正确。但实际情况并不全是这样。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这时,教师不能急,要有耐心。对学困生或其他学生一时因没有注意听讲而回答不对时,老师要和蔼地对待他们。老师对学生提问时,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出学生的丑,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时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要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他感到自己有进步,从而提高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英语课堂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使求知欲强的学生实现说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掌握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通顺,是否符合英语习惯,语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为所问;同时,教师又能及时矫正其语音、语调、语法上出现的错误。课堂提问尽可能使课堂英语化,营造愉快的外语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予以补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认真对待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

[2]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篇5

人们常说,“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掌握了提问的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在当代,课堂提问仍然魅力不减。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的必要性

“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可见,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沉闷的,不会课堂提问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课堂没有问题,小学生就不可能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会提问题,小学课堂就难以走出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的樊篱;教师提不出好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任就难以落实。在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重任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其提问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其主动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去,并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内驱力;其次,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上更好的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第三,课堂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可据此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难,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起到师生互动协作的作用。再次,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席卷中华大地,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优化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就不能忽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式的研究。然而,纵观课堂提问,还存在着种种纰漏。下面就从课堂提问的内容、方式、对象和评价结果几个方面谈一谈存在的一些误区。

2.1课堂提问的内容上的误区

2.1.1提问内容缺乏科学性,学生理解有歧义

提问内容合乎科学性,它包括提问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在解释蝙蝠飞行原理时,若问:“蝙蝠在什么时候才能飞行?”部分学生答出:“在夜晚飞行。”这是再提问中用词不当造成的学生答错,其中的“时候”一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答案必须和时间因子有关系”的暗示作用。如果改为“蝙蝠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飞行?”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2.1.2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不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内容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否则只能做表面文章。我在顶岗实习中,明显感到自己的提问能力很有限,有时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总是会不自觉的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什么“好不好”、“美不美”、“是不是”、“对不对”,等等,看起来实在搞启发式,实际上是“启”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这样的“答对如流”又有多少的意义和价值呢?

2.2课堂提问的方式的误区

2.2.1提问时缺乏循序性

提问要有循序性,它是指提问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入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分析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有些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提问循序性的意识,问题过难或过易,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这样层层导入,从小蝌蚪一次次的经历中去感受小蝌蚪情感,从而说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蝌蚪要比直接说更容易一些。

2.2.2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如在学校初教部组织的04级顶岗实习中,我所带的班级是四年级,第一次上课太紧张,提出问题就希望有同学立刻回答,没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把学生叫起来展示回答。这些突击式的提问,效果并不好,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水平上,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请学生回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2.3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上的误区

2.3.1选择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由于缺乏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很容易带有随意性。在上街区外国语小学的实习中,起初明显的感到初到班级,问题提出后,没有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意的喊一下某学生回答,时常会造成这些结果:容易的问题由好学生回答,由于未能切入疑难点,学生答对如流,但是得不到思维训练,回答问题是积极性不高。疑难的问题由差学生回答,学生虽经努力思考,但仍答错,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问题按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由易到难设计成上、中、下三类,分别请好、中、差生回答,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能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3.2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别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而在发呆、打瞌睡,或者做小动作等,这引起了老师的不满。教师往往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请该生回答,该生站起来之后,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连教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也未能搞清楚,怎么能回答出来呢?而教师明知该生答不出来,却还要留一段时间等他回答,此时,其他学生都注视着他,仿佛一个声音向他传来——“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得不出来?”有的教师带有责问的口气再问一声“你刚才在干什么?”并不及时的请该生坐下来,该生的自尊心必然会受到伤害,接下来他能专心听讲吗?教师能采用旁打侧敲的方法,比如提问该生的同桌,发现提问他同座时也能给他一定的刺激,此时他会装着认真听讲的样子,教师看他同座的同时再适当的用眼神来暗示他,也能起到较好的提醒作用,有时也可以请他站起来再复述一个同座的回答。这样,该生能理解老师的用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爱护和尊重,会从内心发生感激之情,接下来便能认真的听讲。

2.4课堂提问的结果评价上的误区

2.4.1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

在实习中初期,由于经验不足,课堂语言组织能力很有限,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很空洞,仅是对与不对,是与不是,想不想看一看,美不美等,这些无意义的评价。实际上,注意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忽视对学生回答的分析等于错过一次评价学生的机会,不正确的回答不仅表明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了分析错误答案的依据。

2.4.2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

有时在课堂中,提问后,一位学生答不出或答错,还未请他坐下就急于叫另一位学生回答。这就挫伤了前面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我不行”的心理。如能先请他坐下,并说:“再想想看,相信你离成功不远了。”该生受到鼓励后,会仍保持着“我能行”的心理去积极思考。对大对的同学也要及时的给予表扬肯定,如“不错,当初科学家就是这样分析出来的”,从而沟通了师生间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

3.课堂提问的新视角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内容、方式、对象和结果评价上都存在着种种的误区。内容上缺乏科学性、启发性,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诱发积极思维;方式上,还达不到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在提问对象上不是缺乏理解,很随意,就是带有一定的惩罚性,没有达到提问的实际目的;最后在评价上不仅评价缺乏实质上的内容,还缺乏对学生的积极鼓励,不能有效地起到反馈信息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驾驭课堂、教材的能力,下面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3.1课堂提问重精

在语文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3.2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方式上要做到循序渐进的引导提问。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的不足。

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课堂提问重情

从语文教学的对象上而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他们的情感也是非常丰富、特别的。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例如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盟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避免选择问题对象时带有惩罚性,应切实注意以下三点:教师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自控修养,始终以平和的心态面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3.4课堂提问重效

能够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A: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B: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3.5课堂提问重评

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小结

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 篇6

一、激趣提问的艺术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则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尽量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

二、启发性提问的艺术

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根据这些要求,能够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是提问的关键所在。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所学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尽力避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样不仅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损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高层次的交流。

三、发散性提问的艺术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师可提一些发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路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经验,找出新的答案。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多说敢言,主动质疑,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知识重难点,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的问题,又要设计出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已有认知结构重新组合、编码,提高思维水平的问题。

四、有效评价提问的艺术

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明确、有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对增强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非常有益。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但事实上提问行为中往往教师是提问话语的控制者,掌握着提问的主动权,成为了提问的主体。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的疑难问题,不能够只通过教师的提问来解决。

总之,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中,英语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教师要按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问题。让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回答稍难一些的问题;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回答稍容易的问题。这样,学习好的学生会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认为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程度相对滞后的学生会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教师不仅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活动,才能使学生学好英语。

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7

一、引发性提问——激发兴趣, 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 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 处于“心求通而不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 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递进性提问——明确指向, 引导学生准确回答

提问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 学生听后能找到思维的方向和目标, 从而使学生快速地组织思维, 顺利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 在推导关系式这部分, 要求学生观察比较“90-30=60, 90-60=30, 30+60=90”这三个算式, 并提问:“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显然不够明确, 学生不知如何比较。如果这样提问:第一个算式中有哪三个数?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区别?怎样求被减数、减数?……这样不断递进提问,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就能有条理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比较性提问——启发引导,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能引导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考,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正、反比例的对比练习时, 笔者出示例题中的表1、表2并设计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表1中, 你发现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认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同样在表2中你发现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认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通过一系列的提问, 找出重点, 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 既学习了知识, 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四、深究性提问——循序渐进, 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众所周知,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 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地提问, 才能加速深化过程。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 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 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 由浅入深, 相互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 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8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内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切中肯綮、能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不过一两个,而且潜伏颇深,不挑不明。如教《药》时,引导学生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辛亥革命不彻底、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一思想主题时,可设问:“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一同为儿子扫墓,当夏四奶奶看见华大妈在看她时,她‘惨白的脸上为什么‘现出羞愧的颜色?”学生经过思考后,最多只能回答到因为她儿子埋在路的左边,而左边的坟地里都是埋着死刑和庾毙的犯人,所以她觉得丢人而羞愧。在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接近答案之后,再点出:刽子手康大叔毫无怜悯地砍下夏瑜的头,华老栓拿辛苦钱去买蘸了夏瑜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痨病,茶馆里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都不理解革命者的死,而夏瑜被抓恰恰是自己家族中夏三爷的告密,这些都说明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不发动广大人民共同进行革命的弱点。而此细节描写更使这一致命弱点暴露无遗——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死,居然认为儿子的死是可耻的!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挖出了小说深刻的内涵,其价值正在于此。

其次,怎样提出问题呢?简单地说,就是要用心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选择角度、变换形式和方法,用提问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把握提问的契机

同样一个问题,只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才能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而过早或过迟,或相应问题位置颠倒,都会破坏效果。如对《琐忆》一课,设计的问题及提问契机如下:问题1.本文开篇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提问契机:自读或泛读课文之后。问题2.哪几件事写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哪几件事写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态度?提问契机:具体分析几件琐事之后。问题3.全文的结构及组织材料的方法。提问契机:归纳主题思想时。

2.创设提问的情境

任何活跃的思维状态都在一定的情境中生成,当不具备这一情境时教师要努力去创设,设置看似矛盾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之间或他们个人认识上的争论,这时提问是促进思考的最好办法。例如在《项链》的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真相,将会在玛蒂尔德的心灵激起怎样的波澜呢?省略号意味着什么?

3.注意提问的角度

同样内容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有时换一个角度,就可以使效果不同。提问要努力寻觅最佳角度,力忌抽象、空泛、琐屑。有时不妨多设计几个角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比如学习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如果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显得空泛,如果改成:“文章的标题是‘故乡的榕树,那么写作的意图仅仅是榕树吗?‘榕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问,就具体了,学生就会明白“榕树”是作者故乡非常有代表性的景观,它是作者思想的载体,青青榕树系着游子的悠悠思恋家园的深情。

4.研究提问的形式和方法

提问的形式和方法,不拘一格,以有效、高效为上。具体有“分类法”、“类比法”、“温故知新法”、“画龙点睛法”等,尽量体现“小”、“悬”、“趣”、“曲”的特点。“小”是指所提问题角度小,常常从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或课文中一字一句、一个细节发问,看似细节却牵动主干;“悬”是指设置一些“吊胃口”的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因势利导;“趣”即问题有趣味,幽默风趣,诙谐可乐,能调节课堂气氛;“曲”就是问题有时故意拐个弯儿,曲径通幽,既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又能锻炼他们的多向思维。

没有提问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是没有教学互动的课堂,是死水一潭,老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乏味。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论文 篇9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本人从如下几个方面作简单分析。

一、提问的普遍性,关注每位同学。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学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老师提问时这部分学生就是不知所云了。由此可见,每个班级的学生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让“师生互动”变成“乱动”或“不动”。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的提问要像阳光普照大地,不能让沉默的同学更沉默,千万不能让差距越来越大。

二、提问的层次性,做到先易后难。

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曾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人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此要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例如在讲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多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1、文中“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总共出现几次?分别找出。——该问题可以提问水平一般的同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熟悉,在文中分别找出。

2、每次的“必要”分别是什么意思?——该问题要具体分析,可以提问中上等水平的同学,分别是有“必要”写文章纪念遇害的爱国学生,有“必要”写文章控诉反动政府和走狗文人,有“必要”写文章唤醒麻木的民众。

3、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最后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原因是什么?——该问题必须要综合全文分析,需要联系反动当局的文字审查制度和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需要深入思考分析,因此就需要提问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这样分层次的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避免了较难题目让普通学生一问三不知,挫败学习积极性,也能让较好的同学在层层递进的提问过程中全面的理解文章,接受知识。

三、提问的激发性,推动深层思考。

在讲授戏剧《雷雨》时,在了解了创作背景,理清了情节结构之后,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我抓住时机发问,鲁侍萍该不该要周朴园的五千元情感赔偿金?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形成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一种认为不能要。然后,我组织他们辩论,最后总结再回归到课文内,通过分析人物台词,对鲁侍萍身上体现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的某些观念进行比较,课文中鲁侍萍撕毁了支票的做法带有中国传统道德的烙印,感情无价,真情与青春是不能用金钱来换的。而学生们中已有很多人以现代的经济观点从“利”的角度出发来估算感情的价格。有同学认为不要钱太亏了,还有人认为要了以后仍然恨他,这与鲁侍萍的刚强、忍辱不屈的人格相比就显得低俗。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差异的比较中更能引起学生思辩探讨的兴趣,激发出热情,达到师生共享的效果。而探讨本身也让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较深的认识,既学会了阅读,又升华了境界。这就是教师的提问问到了学生心里,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提问打开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催动积极思考,想方设法探究问题答案,最终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中人物的形象,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四、提问的研究性,调动创造思维。

深度的问题在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推进思维的纵向发展。主要针对优秀学生,或由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在讲授李商隐的《隋宫》时提问:全诗富于想象,找出其中表现虚拟、假设情形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寓意。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深度思考、探究。既要注意表现虚拟、假设情形的语句与写实性语句的区别,而且要通过细心体会前者所蕴含的意味,了解其艺术效果。“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这是推想,是假设,也是夸饰之辞,但却不是没有根据的瞎想,而是把握了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合理推断,深刻表现了杨广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的后果,而他还至死不悟。了解了这种假设语句的寓意之后,我们可以重新去探究《鸿门宴》,假如鸿门宴中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引导学生推测结果然后再回到课文,事实项羽没能杀掉对手,这是为什么?从课文中筛选、归纳,来寻找原因,学生会更积极主动,会以更大的兴趣探讨。最终发现项羽人格的不足:

1、对敌斗争胸无城府,早早出卖向他告密的曹无伤;

2、沽名钓誉,为项伯一句“杀有功之臣不义”就放了刘邦,置范增多次举玉块而不顾;

3、狂妄自大,受刘邦的假意恭维而飘飘然。认识到草莽英雄的悲剧实际上是性格的悲剧,从人性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深化了思想境界。

上一篇:风车转转转叙事作文下一篇:暑假里要做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