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精选12篇)
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1
数学课堂教学中, 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 老师总会想尽办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实现课堂的高质高效,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但如何操作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呢?笔者认为,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一、课堂提问科学有效的基本特征
第一, 目的性。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比罗盘和路标, 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 教师设计时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等等, 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 使提问恰到好处,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二, 可及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如果问题过于容易, 学生就有骄傲自满或不屑回答;问题太难, 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觉得反正回答不了, 索性就不思考了。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地设计问题。
第三, 开放性。问题要富有层次感, 入手较易。开放性强, 解决方案多, 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空间较大。
第四, 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能激发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接受问题的挑战。
第五, 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 人人有所得, 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 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教学。
例如, 笔者在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四边形》这章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知四边形ABCD, 仅从下列四个条件中任取两个加以组合, 能否得出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上述四个条件两两组合, 可以有6种组合方式, 就每一种组合进行分析归纳, 可得如下结论: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1) 、 (2) )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2) 、 (4) )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 (1) (3) 或 (2) (4) )
4、一组对边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相等 ( (1) (4) 、 (2) (3) )
此种情况不能判定ABCD为平行四边形, 反例:等腰梯形。若将题中条件增加两个: (5) ∠A=∠C, (6) ∠B=∠D, 则原题的结论又如何?这个例题中的问题设计, 它通过学生熟悉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来激发学生兴趣, 再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怎样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 发现新知的过程中去, 能让他们展示自我, 人人都得到发展, 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一) 能动启发
教师课堂提问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法去探索, 去模拟、去证明、去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例如, 在概率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要在一只袋中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球, 使得从袋中拿到一只红球的概率为1/5, 可以怎样放球?此时,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 分别说出不同的方案。如 (1) 在袋中放入1个红球和4个黑球。 (2) 在袋中放入球的数量只要满足红球与黑球的数量之比为1:4就可以了, 比如红球与黑球的个数分别为5和20。 (3) 只要满足红球与非红球的数量之比为1:4就可以了。比如1个红球, 2个黄球, 1个黑球, 1个白球等。回答这一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 一方面,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层次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讲究适度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科学适度, 要让学生达到“三分生, 七分熟, 跳一跳, 摘得到”,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每一次提问后, 要有一定的停顿思索时间, 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下面的提问是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设计的一个问题, 已知在△ABC和△DCB中, ∠A=∠D=Rt∠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CB。设计这一开放问题, 既可以复习相关知识, 又能让学生积极思考, 解决问题方案较多,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真正使学生从“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三) 及时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做好评价反馈, 这是激起学生热情的重要保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应及时给予肯定, 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 教师应首先肯定正确部分, 而后才得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则应采取措施弄清原因, 然后可依次取得问题转向和重新教学等处理策略, 以便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切忌讽刺和训斥;当学生回答和教师预设的不一致而又言之有理时, 教师应放下架子, 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 欣赏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课堂提问, 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 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精心设计, 在“善问”, “巧问”的同时, 还要善于导疑, 释疑。
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2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
第 1 页 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第 2 页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何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
第 3 页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 2.期望.
第 4 页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3.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
第 5 页 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
第 6 页 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3
一、在方法的选择上
1. 开门见山地问
即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地问。
2. 创设情景地问
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 穷追不舍地问
即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
(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3)如果是方形的话,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4)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关系?
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4. 层次分明地问
即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
(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
(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就这样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 问题要有必要性
比如我们有时会问:“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我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是违背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3. 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4. 问题要有激发性
孔子语:“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由“问”引发出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教师教学的魅力所在吗?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4
一、预设课堂问题时, 应注意的问题
(一) 创设情境问题不可太宽泛
好的情境问题,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提高课堂效率, 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情境问题过大, 过于宽泛, 学生就容易“跑调”, 很难走入课堂学习的正轨,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 使课堂效率低下。
(二) 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改理念渗透相对不深的课堂上, 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因此教师就必须准备足够多的话语来应付一节课, 随时对学生提问题, 是教师们最好的对策。于是在课堂上, 你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这个步骤是不是该用乘法呀?”“这个方程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试问:你提的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吗?学生获取知识那么轻易, 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 是违背课程改革理念的,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三) 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提出的问题, 都应具有创造性, 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都应具有创造性。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曾听过一节课“列方程解文字题”, 让我记忆很深的有两个问题。执教老师在复习引入后, 让学生独立解方程:7-3=95, 3+12=33, 5-4×6=48, 5-=16之后, 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 1.你写“解”了吗?2.你做对了吗?这两个问题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因为这两个问题具有创造性。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 提问要有群体性
要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设计, 创设情境, 适时提出问题。提问时目光要均衡地扫瞄全班, 通过留心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 尤其面部表情, 决定留给学生多少积极思考和准备回答的时间, 个别学生作答时, 教师的目光也应注视全班学生, 使他们注意听, 积极反应, 认真思考别人的正误, 这样才会起到全体参与的积极作用。
(二) 提问要有层次性
目前班级学生数额多, 一一提问是不现实的, 为了不耽误教学, 多数教师往往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 一些甚至大多数中下等学生屡遭“冷待”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导致成绩下降, 所以提问时要做到班里每个学生的机会均等, 尤其要做到抓两头, 带中间, 注重提问的实效性。
(三) 提问要带启发性
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 设计时要分解问题,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要允许学生讨论、交流, 必要时也可以适当提示或直接说出答案.
(四) 提问要带鼓励性
教师教态的好坏, 言语的轻重, 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提问时教师表情要自然, 目光要温和, 语气要亲切、柔和, 对学生要不时说“好的、不错、对”等激励的话语, 要允许学生回答错了, 更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即使错了, 也应说:“谢谢你的回答, 好的, 还有什么?不慌, 慢慢想”等。要采取适当宽容态度, 切忌语言粗俗, 禁止答不上来就罚站, 来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总之,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是激发学生思维, 沟通师生感情, 活跃课堂气氛, 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提问, 提问必须做到富有启发, 切中要害, 难易恰当, 适时而问, 这样才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摘要:本论文阐述了教学实践中, 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及实施课堂提问的策略, 还探究了应用恰当的提问艺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汤文卿.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数学教育, 2003年2月.
[2]黄新宪.教育评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
[3]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课堂提问艺术 篇5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几段文字: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质量,那么提问有哪些窍门可寻呢?
(一)从教师”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艺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进行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臵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交流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象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象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追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让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问题讨论: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遇到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挑战》可设计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可探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教师提问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许多教师还摸索出了其他提问的好办法,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
(二)从学生”质疑“方面看: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让牛顿产生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来让瓦特产生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李四光对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疑问,才有了后来发现在我国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以致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摘掉了“中国平油”的帽子……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质疑: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
11、从内容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
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
13、联系上下文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阮恒怎么会“啜泣”呢?
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问:“抽血”很疼吗?(不很疼)。不很疼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
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些话的?
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
19、在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发展 数学学习 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那么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家,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的数学学习。
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我看关键在于问题,我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每备一节课钱都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學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那么教师课堂提问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节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美国“认知研究中心”的创立者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动脑筋,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得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和最简洁的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景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景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实践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问题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针对他们的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帮他们建立自信心,时刻注意他们的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对于好学生还要设计有些难度的问题。
三、问题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是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些列提问,是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时无效的。
四、对学生该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
课表强调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课堂提问是师生活动的过程,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比如我在讲“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时,我先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理解性的举出,这样设计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处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五、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的问题,进行提问
在课改理念渗透相对不深的课堂上,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如此一来,教师就必须准备足够多的话语来对付一节课,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教师们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课堂上,你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是不是该用加法呀?(该)”,“4+7是不是等于11啊?(是)”,“这个混合算是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该)”……。请问:你提的这样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型的培养,多让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的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在讲三元一次方程住的解法时,当学生二元的解法后,让学生说出如何解三元?当学生明确问题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思考后说:“消元,化三元为二元,再化二元为一元。”
六、对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提问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求老师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货,是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我出示:“五(一)班有男生15人,女生18人。”根据这一条件,我创设了如下几个问题,(1)男生占女生的几分之几?(2)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3)女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4)男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七、提问要有科学性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切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其实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室预料之中,要皮面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颠簸,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事教师还要把握机会,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要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
八、进行课堂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课堂提问社在何处才算恰到好处呢?对于各种理解性、分析性、应用型、评价性的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的变化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其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之一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已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九、提问的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没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个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斌.学教学与数学素质培养[J].数学教学研究,2005(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7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决定教师能否上好一节课, 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提问过于直接、以老师提问为主、记忆性的问题占主导、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很短等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 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对此节课程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选择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才能解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并加以运用. 在学习“方向”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教给学生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 老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在学生了解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情况下, 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运用. 老师可以提问: 你们知道自己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 你们知道咱们学校的大门是朝哪个方向的? 你们知道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各坐着哪名同学吗? 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要点, 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之中. 学生学习不是为了做题, 而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使用.
二、提问要由易到难, 一步步地深入
问题的提出既不能过于直白, 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又不能太深奥, 让学生难以琢磨, 无从思考. 太直白, 会索然无味, 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奥, 学生答不上来, 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不到预定的计划. 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宜, 又要考虑到基础差的学生, 让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到这一环节中. 例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一些学生们经常看的动画片, 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 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画片的播出时间, 因为是学生每天都看的节目, 而且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节目, 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根据学生给出的时间的不同形式, 提出问题:“这两种计时方法都对吗? 这种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时方法叫什么计时法? 那新的这个叫什么呢? ”简短的三个问题, 不但激发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而且引出了所学知识“24时计时法”. 进一步提问: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吗? ”……随着一个个课堂提问由浅入深, 学生也快乐地进入了思维的乐园.老师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三、提问要有目的性, 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提问要有针对性, 老师不能为了达到提问的目的, 而让学生回答一些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如2 + 3 = ? 4 + 3 = ? 这种简单的问题是不需要学生站起来一一回答的, 全体学生都参与即可. 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设计问题, 问题需要问在要点上, 问得恰到好处. 例如, 在教学“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学重点是掌握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 难点是能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4整除. 教师先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4整除的数, 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提问:“能被4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能被4整除的数都是4的倍数”, 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难总结出“个位上是4, 6, 8, 12, 16的数都是4的倍数”.这些提问都是围绕着教学重难点展开的, 都是这节课程的精华所在, 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是必须掌握的, 所以这些问题问得恰到好处.
四、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 要走到学生中去而不是高高在上, 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 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 要让学生把教师看作是自己的朋友, 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 要注意倾听, 纠正补充, 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不能学生回答错问题就发火, 表现出对此生很失望的表情, 或者是让学生一直站着, 这样会使学生害怕回答问题, 严重的甚至害怕上课. 因此要适时适度地评价, 要以鼓励为主. 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 犹如阳光一样, 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 ”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 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 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给每名学生营造成功的机会, 品尝成功的喜悦,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每名学生有话想说, 有话能说, 有话尽说.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8
一、讲究提问技巧, 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 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 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例如,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 首先出示准备题: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相同的小杯里, 正好倒满, 每个小杯里装了多少毫升?接着笔者又增加了一个大杯, 并出示例1: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相同的小杯和一个大杯里, 正好倒满, 已知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每个小杯和大杯各装了多少毫升?引导学生读题后, 他们很快明白:发现准备题是将果汁倒入6个相同的杯子里, 而例1是将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杯子里。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倒入的不是相同的杯子, 要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各装了多少毫升, 出现了困难, 该怎么办?笔者鼓励学生自由讨论, 自由发言, 不点名提问。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发现性问题”, 少提一些“呈现性问题”。呈现型问题, 一般由教科书中呈现的问题或是那些一问一答式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现成的, 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也是现成的。学生只要按题作答, 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发现性问题, 就是由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关键点而提出的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 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鼓励学生自由探讨, 积极思维, 大胆提出问题, 揭示问题, 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精神。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不能是唯一的, 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 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 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 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 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能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如, 教“圆的面积”时, 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 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 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的?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3.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 得到新规律, 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意提问的对象,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在提问中, 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 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强其学习动力;对于优等生, 多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先回答, 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 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避免只提问优等生的现象出现, 这样会打击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 提问不同的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回答问题得到应有的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学生群体,在思维上处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黄金期,在生理上处于身心敏感的青春期,因此,如何把握好“提问”这一教学技巧,科学地运用这一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正能量”作用,备受教师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反复的探索。
一、询问,要以为学生解惑为焦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需求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并充分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以友好的姿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与需求,聚焦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渗透数学原理,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课后参与了一个四人小组的讨论。笔者首先问学生:“你们对今天上课的内容有什么问题吗?”片刻思考后,一个学生回答说:“有些题目既要四舍五入,又要有效数字,可是有时候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二者的要求啊!”学生的话让人听着有些摸不着头脑,笔者也不急,继续问:“你能具体说说是哪道题目没办法满足吗?”“好的。”该生说着拿出一道题目:小明的书包重2.6953kg(保留3个有效数字)。学生边指着题目边说:“老师您看,保留三个有效数字,那我们就在第4位四舍五入了,那就是往前进1,前面是9,加1之后就要再往前进1,那就是2.7了,就只有两个有效数字了。”笔者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没有彻底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学生看到“不是0”之后,就误以为“末尾的0”不是有效数字,导致出现学习困惑,其实这道题目只要写成“2.70”就可以了。像这样,深入学生,通过亲切的谈话询问,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了解产生困惑的原因,及时进行解析,学生的困惑与疑问就会成为我们教学设计、课堂提问的有力依据。
二、设问,要以认知冲突为线索
数学原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而抽象的。认知冲突对初中学生而言,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将数学原理融合在学生熟悉并为之好奇的生活矛盾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并层层推进,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答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二次函数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现有一个店家售卖一种产品,已知产品的成本为60元,售价为100元,该产品每个月可以卖出100件,如果价格每下降2元,该产品可以多卖10件。”这是一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利润问题,笔者出好题干之后,首先问学生:“同学们,正常情况下,是不是价格越低这个店家的产品就卖得越多呀?”学生齐答:“是。”笔者接着问:“那是不是卖得越多,就赚得越多呀?”学生仍旧回答:“是。”笔者摇摇头,笑着说:“这可不一定噢。”学生一下困惑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认知中,“卖得越多,赚得越多”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样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来了精神,对接下去的教学内容充满期待。笔者接下去引导学生设利润为y元,降价x元,就能很快表示出y,发现这是一个二次函数,易得,即降价10元时,利润取得最大值,进一步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学生对利润y与降价x之间的关系理解更透彻了,他们的疑惑也迎刃而解。通过设问置疑引发认知冲突,常常能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追问,要以概念本质的理解为灵魂
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教学步骤往往在解答方式呈现之后便戛然而止,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只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解题步骤生搬硬套。因此,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案例教学后,尤其是在分析解题思路之后,增设追问环节,以旁敲侧击或者“得寸进尺”的方式,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为随后的变式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认识概率”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展开了如下教学。笔者问学生:“我们把硬币抛起,当硬币落地时会出现几种情况?”学生很快回答:“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没错,硬币落地只能有以上两种情况中的一种。那它们出现的概率相等吗?”笔者接着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相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各一半,它们的概率是相等的。”学生答到这里,看似对概率的基本知识比较清楚,许多教师会直接跳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而笔者则追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三个乒乓球,一个红色的,两个白色的,我们将它们放在一个箱子里,随手一摸,只有红球和白球,那它们的概率相等吗?”笔者在这里设了个“陷阱”,强调了只有红球和白球。果然有学生作出错误的回答:“只有红球和白球,这和硬币只有正面和反面是一样的,它们的概率相等。”于是,笔者以该生的回答作为案例,再次分析概率的基础知识。像这样通过有效的追问,让学生的问题及时曝光,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反问,要以逆向思维的培养为核心
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以果求因,以本求源,主张反向思考,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是促进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提问教学中,笔者主张以反问为契机,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反问与自我反思中,尝试从结果追溯源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 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本身也是比较枯燥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预设,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一、提问的基本要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 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 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 如何问? 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问题: 对不对呀? 是不是等这样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该设问处却设了问,且提问又不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无须思考,也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做出应答。那么怎样讲求提问的艺术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大致有以下三点内容。
1. 问什么? 大致有四问四忌: ( 1) 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 2 ) 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 3) 难点处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 ( 4) 巩固性提出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2. 问谁。也有四问四忌: ( 1) 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 2) 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 3) 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忌“以情绪定人。”
3. 问法。( 1) 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 2) 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 3) 问题要有启发性。( 4) 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 5) 提问要因课堂内容而异,灵活运用。
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问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 “教学相长”。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和“量”
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学生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步骤的、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的源头。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将问题设在重点处、设在关键处、设在疑难处,这样才能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
四、问题设计要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 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 如邻边) 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 相等时呢? 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 如对角线) ; 会有什么改变? 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 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消化新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教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一个预定的统一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相待与鼓励,而是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还要指导学生会问。 一方面,在教学中鼓励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层层深入,探求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面对学生繁琐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保持兴趣和耐心。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的途径。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提问艺术,主体参与,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3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51
提问是一种艺术,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提问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提问不只单单是教师检测与教学的手段,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进行发现与创造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问题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思维的灵活性,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成为探究的主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现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成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智力角逐的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是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的激发,激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如果让学生来计算1+2+3+4+5+…+100,探究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以总结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样的问题虽然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但并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这样的提问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并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思考。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为问题披上多彩的外衣,这样才能以趣味性彰显知识性,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如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以故事来呈现,增强问题本身的吸引力与教学的趣味性,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数学教师在教完加法后,让学生来计算这样一道题:1+2+3+4+5+6+7+8+9+10=?学生可以运用加法算理准确而快速地计算出来。接着再让学生来计算1+2+3+4+5+…+100=?在大多学生还在埋头苦算时,小高斯已经得出了结果。此时让学生来思考,如何快速而简便地计算?这样的问题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更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
二、探索性提问,诱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主线,这就对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深入性,问题过于复杂同样无法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不能盲目地认为学生会怎么样,而是要切身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具思考价值,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来展开新知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知。一是深入解读教材,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将各知识点孤立开来,而是要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张系统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教师自然就可以将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二是全面了解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启发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说的就是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困惑、急于求知时给予必需的启发与诱导,这正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步步引导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并不能深入本质的理解,灵活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即使教师讲解得再详细,学生依旧是一头雾水。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能够透过纷繁的表象深入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如在立体几何中不规则几何的体积求解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将不规则几何体转化为规则几何体。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渗透于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进入“山穷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状态,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让学生深入本质的理解。
四、实践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以致用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不能只是局限于理论层次,局限在教材上,而是要延伸课外,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着眼于学科与生活的关系,为学生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实践性的问题,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原本抽象深奥知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更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2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 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 新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 触类旁通的迁移性提问, 归纳总结的概括性提问等.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 清楚每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 安排好提问顺序, 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在学生测量出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 并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后, 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 你发现圆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说一个圆的周长比直径长, 有的说一个圆的直径大, 周长就长……显然, 这一提问目的不明确, 学生的回答也不符合教师提问的初衷如果改问:“通过测量和计算, 你发现一个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多少倍呢?如果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那么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呢? (介绍圆周率) ”以上一步一步的提问, 目的明确, 有助于让学生快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 引向既定方向, 并向纵深发展, 这是启发性提问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提问要注意激疑,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一个粮食仓库有大米1500袋, 运走35, 还剩多少袋?这题一般会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出运走的袋数, 再求剩下的袋数;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把总袋数看作单位“1”, 求剩下的占总袋数的几分之几, 再求剩下的袋数.因此, 课堂提问的重点应该着重在解题思路上展开, 对第一种解法教师可这样启发提问: (1) 要求剩下多少袋, 先要知道什么条件? (2) 运走多少袋怎样求? (3) 怎样求还剩下多少袋?对第二种解法,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 (1) 题目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2) 从线段图上看粮库大米的总袋数是单位“1”, 运走它的35, 还剩总袋数的几分之几? (3) 1500袋的25是多少? (4) 怎样列出综合算式?这样, 使学生认识到, 第一种解法是从条件出发的综合思路, 而第二种解法是从问题出发的分析思路.在学生掌握了以上两种解法之后, 教师再进行设问:这两种解法哪一种好, 为什么?
三、提问要有趣味性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课堂提问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出发, 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 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例如, 在学习“角的性质”时, 教师说:“我在纸上画了一个60°的角, 在黑板上画了一个60°的角, 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60°的角, 哪个角大?”“我把一个30°的角放在10倍放大镜下看, 你们猜, 现在看见的角是多少度?”有的学生认为“操场上的角大”, “放大镜下的角会变”……同学们在讨论中, 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把学生学习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提问要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关键处设问,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进行突破.例如, 教学“商不变”规律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 (或缩小) 到原数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的意义, 教师可先让学生计算:4÷2=2, 40÷2=20, 400÷2=200.使学生看到:当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到原数10倍、100倍时, 商也随之扩大相同的倍数.然后设问:“如果使商不变, 除数应怎么办?”引导学生从“变”中掌握“不变”的规律.
五、提问要有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多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 将重点确定为学生自主探索与创造对称图形上在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后, 可以作进一步的追问:“应用本课知识, 你能设计出哪些轴对称图形应用于生产、生活呢?”引导学生对生成资源加以利用, 感悟数学的应用性和数学美.
六、提问要有思考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只停留一两秒钟就让学生回答, 这样脱口而出就能回答的问题不具有较高的价值性.从实际效果看, 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因素, 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 导致错误, 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以提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因此, 在教学中, 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 至少让学生思考3~5秒钟, 然后请学生回答, 如果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就留给学生更长的时间, 以便学生能充分思考, 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习效果.如当学生讲出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为3, 5, 7这三个数时, 教师可以反问:“为什么1和9这两个数不是呢?”这样, 既可以训练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 又可以引导他们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 从而加深对质数、奇数概念的理解.
【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10-1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05-23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06-12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08-01
数学课堂提问11-04
数学课堂巧提问07-14
数学课堂提问刍议06-03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05-30
数学课堂提问的作用06-23
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度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