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

2024-07-04

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精选12篇)

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 篇1

一堂课良好的结尾设计, 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设计得好, 能产生画龙点睛, 余味无穷, 达到“课结束, 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下面, 我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就设计课堂教学结尾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 资料展示法

例如“勾股定理”第一节课, 当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实验法”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探究后, 学生对“勾三股四弦五”这一特殊情况, 已有了直观印象, 然后利用几何原理———面积法, 对定理给出严格证明. 为了加强渗透数学史教学, 增加学生对勾股定理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其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我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把欧几里得的逻辑推理证明法、赵爽的代数证明法 (即整体观) 、刘徽的出入相补证明法 (运动思想) 均展现给学生, 既渗透了数学史教学, 又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学生通过此课结尾的资料展示, 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二、总结归纳法

总结归纳法, 就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案例, 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从杂乱到有序、由零散到模块, 形成知识的条理化、模块化和系统化, 从而减少学生记忆量, 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 运用此方法, 可以在课堂结尾时, 对知识进行回顾反思, 引导学生复习归纳, 帮助其把知识网络化、突出重点、促进记忆, 让学生对整堂课有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三、对比巩固法

对比式结尾, 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侧重地把本节课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从而把握住特点, 总结出规律, 加深了解所学知识. 例如, 整式运算中幂的运算, 主要涉及指数的运算, 具体计算中指数如何算, 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 通过课堂结尾练习, 促进鉴别, 区分异同之处,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四、问题悬念法

数学课堂教学临近结尾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提出一些与本节或下节内容相关的、引人入胜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吸引学生继续深入思考, 起到“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如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这节课时, 先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后, 由学生归纳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然后教师顺势提问:“可以用这些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如果不能, 请说明全等与相似的判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 课的结尾就吸引住了学生, 同时通过类比学习, 学生掌握的三角形知识结构会更加完备,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五、实物演示法

将抽象与具体结合, 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 积极性倍增,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画三棱柱、四棱锥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一节课时, 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出种种形状的立体实物教具, 然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具模型, 置学生于各自观察“场景”之中, 让他们亲身经历“三视图”形成的全过程, 把知识的接受过程设计为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探究过程, 学生议论纷纷, 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 要求学生根据对实物的 (正投影) 观察, 课后画出它们的“三视图”,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了新课的学习.

六、首尾呼应法

当前,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以问题引导探究, 变式展开教学的策略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有些新课就是用提问或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导入的, 使整节课拾级而上、纵向发展, 但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 因此, 课堂结尾时, 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消除导入新课时的悬念, 使导入和结尾首尾呼应, 这样既巩固了知识, 又学以致用.

七、探求延伸法

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 安排教学内容时, 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地留到最后, 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 统一认识. 所教内容学完后, 不是马上结束教学, 而是根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 把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本知, 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这样结尾, 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 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八、布置作业法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后, 初中数学原有知识结构相对松散, 知识信息量大, 节奏快, 重难点多, 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问题增多. 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要想完全有效地解决是不现实的. 因此, 这些课的结尾, 教师需要用1~2分钟, 给学生布置适当且形式多样的作业, 以保证学生每天有适当的练习, 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使教学更富实效.

常言道: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描龙画凤, 贵在点睛. 数学课堂教学结尾只有教师在思想上足够重视, 才会在备课时自觉地研究教材、学情和各种方法的利弊;自觉地以人为本, 因课而宜, 认真实施, 课后不断反思优化, 把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 使课堂的开始引人入胜, 结尾扣人心弦, 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参考文献

[1]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兼, 孙小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钟志敏.“GX32字诀”的再认识[J].数学教学通讯, 2008 (1) .

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 篇2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朱砂小学 贺培生

课堂结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教学步骤中的最后一步,对于强化教学目的,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非常重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一堂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因此,我们不仅要求课文开讲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而且要求课堂结尾达到“课虽尽,意犹存”的境界。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课堂结尾教学艺术,因为好的课终安排可起到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唤起思维、激发求知、发展想象等作用。正如袁微子先生说的,“成功的课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所以,课堂的结尾须周全考虑,匠心设计。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

(一)自然式结尾

教师讲完课说一句“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或“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这种是最常见的但又是最平庸的一种方法。它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是就不必再多费口舌;二是学生近日学习任务较重,急欲通过休息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此时再多说一些,容易刺激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教学效果定然不会很好(二)总结式结尾 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课文内容、文章中心、乃至写作特色等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总结可以抓住课文学习的某一方面,也可以从结构、语言、选材、立意、表达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一定要紧扣教学要点和学习重点,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泛泛而谈。

如教学《一个苹果》一文,在教完全文后可设计这样一段结束语:“这篇课文情真而意切。这种情是高尚的兄弟之情,是纯洁的兄弟之爱。这种情不是凭空而发的,而是寄寓在一件平凡事情的具体记叙之中,作者感情的波涛,随着事情的发生、发展,奔涌起伏,激荡不已·读来亲切感人。要做到寄情于事,情随事现,就必须精心选择材料。战士们之间,可记叙的事情很多,作者精选了最能表现战士们兄弟般情谊的事来写,这样,不仅战士们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具体生动,跃然纸上,而且作者思想感情的容量和深度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课文写作特色进行高度概括,钩点提要,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三)点睛式结尾

一些课文形象生动,内容具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只有周身画龙,没有结尾点睛,学生往往停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不能形成理性的升华。所以,教学中在画龙的基础上,以精炼含蓄的语言,结尾点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悟理陶情的目的。例如《挑山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在挑山工登山的形象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因此,教学结尾时必须由表及里,升华主题,让学生获得理性认识:泰山巍峨,道路险峻,挑山工负重登山,步步踩实,一个劲向前走,常常超越了东张西望的游人,这是他们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不断登攀、永远进取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学生是建设四化的后备军,任重而道远,不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吗?同学们,让我们像挑山工一样,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登攀,永远进取吧!

这样的结尾,收到点睛应题、悟理明旨、激情扬志的效果。(四)欣赏式结尾

这种方法一般运用于抒情散文的教学。它就是指教师在课文教学完后,借助于录音、幻灯、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进行课文听读欣赏,它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你赏能力。如《桂林山水》的课堂结尾可这样安排: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时,配一段富于地方色彩的广西民歌,同时用幻灯打出柱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学生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美妙动听的音乐,看着旖旎秀丽的画面,会被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陶醉,与误文作者一道从内心发出赞叹:桂林山水妙啊!祖国山河美啊

(五)迁移式结尾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彩的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在完成练习中巩固所学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二是抓住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家的作品之间的联系,教完某一课时,就要为过渡到下面的课作好铺垫迁移,既可以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准备,也可以给学生有关知识的准备,使新课教学省时省力,效果更为显著。

例如,《老牛》一文深情地赞美了老黄牛一生尽干重活,积劳成疾,却没有一丝怨意的特点,课终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找到具有同老牛特点相似的人呢?学生经过思索,举出实例作了肯定的回答后教者就可以因势利导,实行迁移——以后我们将学习峻青的《老水牛爷爷》一文,老水牛爷爷就是像牛一样脾气的人,大家有时间不妨先看看,与《老牛》作一番人与牛的对比,从中领悟到共同的精神实质。

这样,以旧带新,自然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深入求知的积极性。(六)激疑式结尾

激疑式结尾就是教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结束时,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这样结尾,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探求,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完《草地夜行》后,可对学生设疑:“课文结尾写‘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小红军后来是怎样追赶上大部队的?”再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可这样设疑:凡卡的信交出去以后,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呢?问题提出后,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探求的兴趣非常浓厚,纷纷要求发表意见,课堂再次出现了高潮。这样结尾,能培养学生强烈探索、创造思考的精神(七)对比式结尾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结尾,就是在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有所侧重地把课文与以前学过的一篇或几篇课文进行对照比较,从内容、思想、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理解课文。

如教学《海滨小城》,最后一步可指导学生把它与《瀑布》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两篇课文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在观察方法上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确了: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相应的方法叙写。但它们又各有特点:《瀑布》按照声→色→形、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主要用了观察时加上丰富的联想的观察方法;而《海滨小城》是按照由远及近、由里到外的顺序观察的,主要运用了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观察的观察方法这样一比较,学生对两篇课文的观察方法就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八)悬念式结尾

就是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课文教学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摸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收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讲《少年闰土》,是这样设计结尾语的。她说“少年闰土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然而作者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却成了一个木偶人’。闰土成了怎样的木偶人?怎么会变得这样的呢?小说《故乡》中有答案,同学们可找来读一读。”课虽然讲完了,但这个“悬念”正在学生的脑际萦绕,强烈的求知心理驱使他们去找《故乡》来阅读。(九)延伸式结尾

课文讲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课文思想内容和人物线索,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如教学《海底世界》,在概述了海底的光、声、动物、植物、矿藏以后,教师说:“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但是,海底还有奥秘没有全部揭开,将来的主要能源还要来自海底,海洋学家正在研究。我希望有的同学立志当一个海洋学家,进一步探索海底的奥秘,为人类作出贡献。”简单的几句话,会唤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到日后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十)发散式结尾

发散式结尾就是指教师教学结束时,要在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多角度多方法地开拓思路,对于提高其能力、发展其智力是大有裨益的。一些课文结尾“文尽而意无穷”,留有耐人寻味的余地,尤其是一些悬念性的结尾,大都可以进一步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因而,在教学结尾时可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如《一幅壮锦》的结尾段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想起过去的事情,没脸进去,拖着叫花子的竹杖走了。”据此,启发学生想:他们走了以后怎么办?后来生活怎样,结局又怎样?如有的设想他们走到一家馆,遇到了一个侠客,就投奔到少林寺当和尚练武艺,后来捉拿强盗,杀富济贫,为民除害,为人间做了很多好事;有的设想他们悔恨过去,发愤要干一番事业,于是就开垦了大片荒地,养了好多鸡鸭牛羊,成了专业户,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建起了幸福的乐园。终于有一天,他们带着诚心和财富向母亲赎罪去了。有的设想他们看见弟弟的美丽村庄,非常眼红,顿生邪念。一次趁夜深人静之机去谋害其慌忙逃走。后又用偷来的银子向县官行贿,诬告陷害,结果被清政廉明的县官查清了真相,反而挨了几十大板,又被押到大牢,受到了惩罚。这样的课尾,形成了人人开动脑筋、个个争先发言的热烈气氛,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其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十一)评价式结尾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对课文、课文中的人物以及写作方法等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评价。常能如此训练,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如,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后,引导学生评价,说法各异。有的说,《宿建德江》不愧是古诗杰作之一,因为它写得情景交融,意境深幽,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说,诗用词高妙,一个“愁新”、一个“天低”、一个“月近”,就写出了诗人孤独无援、忧愁寂寞的心情;有的说,诗虽写得好,但诗人那种因为官途不顺而忧愁,伤感是不足取的。我们对生活、对前途应该始终充满信心和乐观„„„这样引导评价,而又不作定论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认知个性(十二)作业式结尾

即教师在授完新课之后,提出几个问题或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作答,以考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这既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如教完《蝙蝠和雷达》,可当堂给学生出下列作业题: 1.填空。

在黑夜里,飞机能安全飞行。这是因为在夜航的飞机上装有雷达。雷达通过 ,发出 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显示在 上。这是科学家们经过 根据蝙蝠是凭着 和 探路飞行的原理发明的。

如何绘制初中数学课堂结尾艺术 篇3

关键词:学习效率;艺术性;总结性的课堂结尾

G633.41

课堂结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运用课堂结尾,注意充满艺术性、设计总结性的课堂结尾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讲课的内容、语言、风格以及导语必须能够吸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觉讲课内容精致美妙,无与伦比;在课堂最后再切入一个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才有助于让学生将所听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起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的作用。

一、富有科學性、艺术性课堂结尾的重要性

经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结尾尤为重要。所谓课堂结尾是指教师在课堂中结束教学任务时,对本节课所讲知识做一个系统、完整的串联和互应,让学生更深一步地探究教师所讲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的重要部门由课堂导入、课堂结尾等组成,一节高质量的讲课,是要求教师、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直至结尾,始终处于主动、热情、踊跃的状态,因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就是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一般情况,在数学教学中的结尾时刻,众多学生都处于一种左顾右盼、漫不经心、心不在焉的状态,这时,教师只有运用自己设计的富有科学性、艺术性的课堂结尾,才能利用好课堂结尾的几分钟,从而使学生在课堂结尾也能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对课堂讲课知识进一步加深,也能让学生深层次地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利用富有艺术性的课堂结尾方式

1.教学实践中效果最佳、最直接的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当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设计归纳式课堂结尾。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效果最佳、最直接。譬如在文字方面,在言简意赅的前提下要确保其准确性;另外为了让学生达到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对所学的知识做以总结,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整的了解、熟悉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点,也可以帮助其解决知识的重、难点,最终使学生从本质上,集中精力地思维来考虑、分析问题。

2.给学生提供思维创造能力的空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悬念式课堂结尾的方式,带领学生使其从思维活动中挖掘、发现新的问题,多方位地寻求规律,从而解决疑问。那么悬念结尾方法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教师根据本节教学知识点,为了达到学生“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的教学目的,教师设计的与本节、下节课的知识点相关联的能够激发起学生琢磨问题的欲望,诱导学生在琢磨问题的过程中挖掘新知识、梳理、总结新规律和适合自己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思维创造能力的空间。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个人思维品质形成的最重要的是求异思维。因为人类了解认识事物,是从辨别事物的特性,本质开始的。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比较的习惯,有了比较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对事物产生辨别和识别的能力,最终正确地认识各类事物;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对有内在联系、众多复杂的具体材料的分析、区别和总结能力,因为求异思维的形成是在归纳事物性质相同、不同点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使用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本节知识点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己去挖掘事物的异同,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求异性。例如:教师在讲解《相似三角形》时,在课堂结尾,教师可以与本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三角形的性质、意义以及判定方面,探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异同,以及交换研究“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异同,这样的讨论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思维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巩固了对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认识和运用,这种从横向与纵向组建的知识中创建的求异思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4.练习式课堂结尾艺术在课堂中的作用

为了能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并应用课堂讲解的知识,现在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采用练习式的课堂结尾艺术。练习式的课堂结尾主要作用是:一、学生通过做练习题,进一步领会学习的知识,学生自己通过做习题的方式来认识、解析本节的知识点;二、学生通过最佳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还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了解、熟练度,最终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5.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展开教学

当今的讲课模式,在不断跟随着课改的深入,逐步地改变着。当下课堂上比较受欢迎、有效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和写作一样,要讲究首尾呼应,在课堂上一定要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这种首尾呼应的讲课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新课结束后,回忆开始,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从而使其很快的熟练并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体现的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富有艺术性的课堂结尾,应该是:带领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其跟随并解决新课程设计的问题,使其对新旧知识没有疑问;最后达到新课导入与课堂小结首尾呼应的效果。

总而言之,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课堂结尾,并要提前设计出具有创新、艺术性的课堂结尾,一来是可以帮助学生使课堂知识牢固,二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本质上得到记忆,主要目的是为之后的课程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体得到进步。

这种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和艺术性的课堂结尾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感到快乐,也可以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锡凤.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

[2]丘立峰. 课堂组织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作者简介:

论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篇4

因此, 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其实, 良好的课末设计, 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把学生带入思考的境界, 启迪他们的智慧.由此可见, 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讲究开头, 突出中心, 更要注重教学结尾,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笔者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方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现与大家共勉:

1.归纳总结式

教师梳理全课内容, 并归纳成几句简洁明了的话, 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 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如教师在教完“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后, 把全课总结为“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它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 通过这一段话, 使学生对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较深的印象.

2.画龙点睛式

“点睛”是将感性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 这里是通过有变化的双边活动完成.例如, 在教师教完“取积和商的近似值”时, 全课归纳总结是这样“点睛”的:“取积和商的近似值的时候, 按照题目要求保留位数, 但如果没有要求, 遇到实际情况, 你应该怎样取近似值, 保留几位呢?”学生们兴趣盎然, 回答:“如果是用‘元’作单位, 应该保留两位小数, 因为钱只能付到分, 在一般情况下, 没有特殊说明, 除不尽时, 只需保留两位小数.”通过这一席对话, 一堂课结束得非常自然, 学生们的记忆也就加深了.

3.设置悬念式

将学习的内容向前拓展一步, 设置好悬念, “引而不发”为新课的有机衔接作准备.每个人都存在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越是不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用悬念式结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兴趣.教师仔细分析上下两课间联系, 设计好扣人心弦的课堂结尾, 造成悬念,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迫切地搜寻答案, 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是保持学生良好进取心理态势的积极做法.这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措施在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是显著的.

4.拓展阐引式

这是指把课堂教学的成果向课外延伸的结课方式.新课结束后, 教师换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鼓励他们另辟蹊径, 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类结尾方式多在练习课当中使用, 练习的层次是逐层深入的.作为教师, 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 也是学科教学肩负的重任之一.比如, 在讲授概率中随机概率时, 课尾可以结合生活中福利彩票的例子, 让学生计算出中大奖的概率, 让学生明白中大奖的低概率的同时, 懂得财富需要靠勤劳获得, 而不是撞运气, 并且理解国家福利彩票是国家福利公益事业的一部分, 这样结束课程, 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 又提高了学生对福彩的认识.

5.首尾呼应式

所谓首尾呼应, 是指与教学的起始相呼应, 所回应的内容可以是开讲的悬念, 也可以是开始的其他提问等.回应的实质是到结课时, 化问号为句号或感叹号, 并给予强调.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比较注意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的设计, 在引入新课时, 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下, 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以便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激发联想, 唤醒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我们采用首尾呼应的结尾方式能紧扣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 很好地解释开课导入中“情境”设计的有关问题, 使课堂教学做到善始善终, 能较好完成符合教学要求的“意义建构”.

6.游戏式

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 已很疲惫, 用提问、直述等单调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效果往往不好, 应尽量生动、活泼一些, 有时可设计游戏形式, 这种结尾的方式常在低年级教学中使用.

7.练习式

教师可以在课尾安排练习, 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 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本课情况的检查, 又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总结.

教师在“尾声”教学中, 注意其重要性并合理运用的方式, 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俗话说“编筐窝篓, 全在收口”, 一堂生动数学教学结尾, 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 就会使其成为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 起到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作用, 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精湛而成熟的设计.如何设计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结尾,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 可达到“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篇5

幸运的墨菊

课堂上,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够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愿望,有些老师在备课时总是精心地准备导入语,而往往忽略了结尾。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等诸多功效。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发散式结尾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教学思维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圈不能发散,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变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例如,《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让学生看纪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总结式结尾

也就是在课堂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或结合板书的形式,系统地让学生记忆知识要点;或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要求同学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我在讲授这首诗时,我是这样结尾的: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明月、清风、鸟惊、蝉鸣、蛙噪、轻云、小雨,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同学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画面永远记在脑子里呢?这样的结尾,不但是对古诗内容的一个总结,又很巧妙而自然的将学生引上了文章的重点——背诵古诗上来!

三、回味式结尾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

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我教《月光曲》时结尾这样处理,同学们课文中贝多芬的心情从惊喜——感动——同情——激动,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但你仔细地看一下,其实这些心情的变化都是围绕着对人民的同情和爱来展开的。对,正是贝多芬对人民的同情和爱,给自己的音乐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

三、呼应式

戏剧的序幕重要,结尾更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使全剧主题突出鲜明。一堂课亦然,既要考虑导语的设计,更要设计好与导语相照应的结束语。因为,这样的结尾更有利于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前后浑然一体与自然延伸。

例如,教学《采薇》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同学们,叶天蔚有篇很有韵味的随笔——《刺痛感觉的那一句》。她说,一次她读《采薇》,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种痛传自心底,忧伤填塞胸腔,禁不住潸然泪下,那是苦涩、孤独的滋味。《采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为了使全课前后保持一贯性,课堂上我又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这样的结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霏霏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和一声幽怨的叹息。课后,请同学们以‘风雪归途起笔’将《采薇》改写成散文。”

这样结尾实际上是对导语那一问的具体化:开始的一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课结束时又有了详尽的分析。此时,学生对戍边战士的心迹有了较为真切的把握,写出文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五、拓展式结尾

课堂上的时间不多,容量有限,而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如果不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容易把学生引入一个十分狭小的认知天地,这和大语文教学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的结尾,既能显示人们理智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美,又能显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想象,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艺术美。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如交响结尾的雄伟磅礴,如小夜曲的宁静幽美,如进行曲的催人奋进,如拨动心弦的袅袅余音„„

浅谈数学结尾艺术 篇6

数学课的结尾艺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与课型的不同通常有如下一些表现方式。

一、概括式结尾

这种结尾是指在全课结束时利用较短时间把教学的内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等采用叙述、罗列、表格、图示等方法加以浓缩、慨括、强调要点。它多用于新受课的结尾,也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方式。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系统、完整而又简明扼要上。它的特点是能使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影响。

例如,在初三“切线的判断”这一章节的结尾,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1)直线与圆有明确交点,连接交点与圆心,证明连线与直线垂直。(2)直线与圆无明确交点,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证明垂线段等于圆的半径。这种小结概括了证切线的方法以及辅助线的作法。学生通过这番话语,就能很好地掌握切线的证明方法。

再如,“列方程解有关应用题”的教学结束时,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式结尾,帮助学生归纳量与量的基本关系,从中构建出几个常见类型(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问题……),指导学生从实例中抽象出一个“表出相等关系的式子”、总结出解题的具体步骤,学生再碰到这类问题时,就能迎刃而解。

二、悬念式结尾

悬念是指那些悬而未决、但又让人牵挂思念的问题,若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悬念心理也就会具有巨大的潜在动力。所以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现有教学内容与下一个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悬念,特点是有意不把问题讲通,而设置若干悬念,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从中悟出道理。首先悬念的设置应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要做到既有思考的价值,又不能使学生普遍费解。这其中有一个“度”的问题,掌握好这个“度”就是艺术,一般来说它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性质、难易的程度和学生的水平。这种结尾多用于前后联系的章节内容或需要引导学生予以深化的教学内容,它能激发起学

生巩固己学知识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大有说评书人的那种“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

例如:在学习“相交弦定理”中,学生己经知道“若圆中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时,则:”。结尾时,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当移到圆外时,、就成为圆的割线或切线,此时是否仍有的结论呢?当其中一条割线变为圆的切线,结论如何?当两条割线变为切线时,结论又如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动机。

三、串联式结尾

这种结尾是指在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学习即将结束时,对章节的前后内容进行串联、整理、比较、归类,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或有例题的形式(条件、结论包括形状等),联系与它相近、相似、相反的问题。它的艺术性表现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并让他们在数学的基本结构中鉴赏数学美。

如:在学完方程以后,可以对所学的方程进行比较、整理,让学生掌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解方程的方法。设计这种结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便于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分类和化归思想的认识。

又如:二次函数内容结束前,对二次函数的各个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对本章节设计串联式结尾,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推导线索。这种结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学好全章,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

再如:教材在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有下面的典型例子:如果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对本节设计串联式的结尾。

串l:将“中线”改为“高”或相应“角平分线”,结论成立吗?

串2:将“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改为“第三边上的高”或相应的“角平分线”,结论成立吗?

经过这样的串联,使学生学一道,想一串,会一类,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四、发散式结尾

这是一种对教学过程中得出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进一步进行分散性思考,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结尾方式。它多用于较有思考性的教学内容。它的艺术性在于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对“发散点”进行筛选,对典型例题的发散因素进行挖掘以及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审视和多层次引伸。

例如:在“抛物线图象和性质”这一课结尾时,提出一般式的顶点的求法,启发学生探索思考。

又如:教材讲圆的内接四边形以后,课本上有下面的例题。

已知:如图,圆与圆相交于、,过点的

直线分别与圆、圆相交于点、。过点的直线分别与圆、圆相交于点、,求证:∥。

讲完证法以后,教师可以提出:

上例的图形一旦变为以下图形时,是否仍有?如何证明以此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颇有成效。

五、自主式结尾

这种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自觉思考,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归纳、小结,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目标。特点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去思考,而且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其艺术性表现在教师应如何去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广泛、主动、自觉地参与。

例如,在讲完“一元二次万程根与系数关系”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对本节课或本章节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此时,有的学生说出该定理及定理的特征,有的学生说出定理应用的条件,也有的学生说出该定理的用途。通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深度和宽度的理解与研究,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聪明才智,形成合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及时地进行纠正,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同时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发现,充分肯定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闪现出来智慧火花,这样有利于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便所有的学生都有不同层度的提高。

六、激励式结尾

这种结尾是通过对数学解题的评价,评判解法的正误优劣,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就与不足、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等,产生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和愉快的情绪,在激励中便学生进入后续内容的学习。它多用于习题分析和测验的评解课。其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成果的充分肯定。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要求、内容和课型,设计好结尾,加强对结尾艺术的“精品”的设计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

地理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篇7

1. 小结式结尾

这是较常用的结课方式。在教学即将结束时, 由教师或学生把本节课所授内容简明扼要地、有条有理地进行总结归纳, 可以把重点、难点再强调一下, 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学生理清思绪, 掌握重点, 增强记忆。例如:在讲授“中国主要山脉”, 在课堂教学结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展示一幅中国地形图, 边提问边进行归纳总结:

(1) 中国主要有哪些走向的山脉?在图上分别指出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2)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把我国地表分割成了哪些地形区?在图上依次指出名称和位置。

经过总结, 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原来教学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记忆加工, 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为今后学习主要的地形区奠定了基础。

2. 前后呼应式结尾

即课堂教学的结尾与新课的引入前后呼应。如课堂教学用设疑的方式导入, 结尾就可以本节课所授知识进行明确解答。如中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 课本开始的“想一想”提出了两个问题, 教师可利用这两个问题引入新课, 并不解答, 留下悬念, 等到本节课讲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后, 让学生回答, 以此结课。这样既解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练习式结尾

根据课堂传授知识的内容, 如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四大区域的分布等, 讲完后留给学生一定的填图练习题, 并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的空白图上做填图练习, 最后当堂公布正确答案, 纠正错误。这种方式结尾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 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新知识掌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再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 实现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4. 检测式结尾

如果课堂教学需要传授的新知识内容不多, 而且容易理解, 或是上复习课、自学课时, 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留给学生一定的复习时间, 然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测讲评, 这样便能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堂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学习效率往往较高。

5. 竞赛式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是适用于课堂时间相对充裕或上复习课时采用。但应注意, 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准备好竞赛题目、答案和具体的竞赛方法, 学生要做好知识准备。竞赛的内容应选择以多数学生能答出为主, 竞赛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竞赛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但这种方式多数是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 占用时间长, 并且有些学生由于时间不足可能被忽略, 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这种结课方式,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灵活使用。

6. 解疑式结尾

地理教学要精讲多练, 每节课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看课本、图表, 做练习, 复习巩固, 找出疑难问题。此时, 教师应善于捕捉信息, 深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或模糊认识, 剖析关键, 重点讲解。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7. 设疑式结尾

设疑式结尾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教学结束时, 教师留下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巩固、掌握教学内容, 对课堂教学感到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如学习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后,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见到或了解的自然带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景象的?有哪些代表性的动植物?”让学生课下相互讨论;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教材一节的内容需要两堂课完成, 那么在第一堂课结束时可设悬疑, 即讲到一定的节骨眼上教师有意识地提出悬而不解的问题, 让学生听得入神, 正期待着下面的内容, 教师以“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自觉地看书预习, 又能为下堂课打下伏笔, 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和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8. 育人式结尾

品德素质教育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必要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结尾结合所学内容, 再进行专门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例如“水资源”一节, 教师在结课时可以结合保护水资源的途径和课文中的两幅漫画, 深入讲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 树立节水意识, 从而以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9. 娱乐式结尾

寓教于乐是教师追求的教学模式之一, 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结尾可以讲一个相关的幽默、小笑话、小故事或放一段音乐、视频等,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情绪放松, 精神愉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清晰, 加深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 也有利于下节课的学习活动。例如, 讲授完“中国的民族”一节, 结尾时可以播放一段歌曲《大中国》;教授完“全球气候问题”之后, 结课时可以播放一段《未来水世界》或《后天》的电影片段等。使用这种结课方式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产生喧宾夺主的问题。

总之, 课堂教学结尾的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精心设计每节课的结课方式, 注意把握策略、突出重点、效果鲜明等原则, 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教育原理.河北人民出版社.

政治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篇8

一、浓缩精华,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本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指点得好, 能使文章别开生面, 令读者耳目一新, 茅塞顿开。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和讲授新课阶段, 所授的知识就像一张网一样已逐渐铺开, 在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 对一些问题做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应该用巧妙的构思、简练的语言把这张网收起来。教师于结尾处稍加点化, 则可引起学生强烈共鸣, 从而更深刻地感知教材、理解知识。

如矛盾观既是哲学部分的重点, 又是难点, 学生对它的理解及系统性把握欠佳。因此, 在讲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后, 可总结:理解矛盾需注意, 事发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两方面, 具体分析是关键。矛普表现时时有, 承认揭露别发抖。普遍寓于特殊中, 牢牢记住别放松。矛特包含矛盾普, 两者关系搞清楚。主次矛盾相关联, 双方转化看条件。办事善于抓重点, 主要矛盾是关键。看待事物分主支, 矛主决定物性质。评价分清功和过, 两点重点都把握。具体问题具体析, 矛特要求记仔细。

在课堂结束时, 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剪辑和知识重组, 让学生轻松、清晰、深刻地获得知识, 有一种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的感觉, 使课堂教学有一个提炼知识精要、升华知识内涵的飞跃过程。

二、渲染意境, 陶冶情操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立体价值观, 并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主导目标。因此, 教师必须本着“三者和谐发展, 突出情感教育”的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使课堂既成为传播知识的摇篮, 又成为情感教育的课堂。要完成这一任务, 教师就要紧扣课堂知识、把握时代脉搏、适时适度准确抓住时机进行情感教育,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认知、道德认知得到升华, 进而内化成自己的观点, 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巧妙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如我在讲授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知识点时, 引用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时做了一个猜猜他 (她) 是谁的探究。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 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 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 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 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颁奖词:绿了荒山, 白了头发, 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 意气风发, 他心向未来。清廉, 自上任时起;奉献, 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 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

学生在聆听精彩的颁奖词过程中, 感受着英雄人物的事迹, 感悟着人生价值的真谛, 说者动情, 听者动容。我看时机已到, 于是, 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 人生是一道深奥的方程式, 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 而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如果你带入的是“索取”, 解出来的就是“平凡”甚至“卑鄙”;如果你带入的是“贡献”, 解出来的就一定是“高尚”。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但我们能控制它的宽度。”是的,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 而在于贡献。刚一说完,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显然, 同学们被英雄们的事迹所感染、所感动。

三、巧设悬念, 预示新课

一般来说, 临近下课, 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 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课堂气氛由热烈变得冷清。为此, 教师必须做好课堂的主导,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最后时刻如何做好主导、组织好课堂呢?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是通向另一个章节的开头。因此, 如果教师在课堂收尾时, 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 巧设悬念, 吊住学生的胃口, 就既可活跃气氛, 又可为下一章节做好铺垫, 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在讲完“世界的物质性”后, 教师可进行前瞻性的总结: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既然世界是运动的, 那是谁在动?既然在动, 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那昨日的欠账今日还需还吗?同一瞬间, 物体既在这儿, 又不在这儿, 矛盾吗?这就是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由于问题生动有趣, 学生的学习情绪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思维像在自由王国中, 顿时产生了许多想法, 而且课下就已经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这样, 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在旧课的“收尾”中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为新课的“开场”做了自然过渡。

常言道:编筐织篓, 贵在收口;描龙画凤, 贵在点睛。课堂教学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有效利用, 避免虎头蛇尾、头重脚轻的错误。我相信, 教师匠心独运的结尾设计, 会将课堂推向另一个高度, 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协调完美。

摘要:一节成功的课, 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从而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然而, 一节成功的课, 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让人兴致未尽的结尾, 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次课内容的理解, 而且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琐谈 篇9

一、梳理法

这种方法最为常用。它的优点是通过教师的小结, 可以把一堂课中新学习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让学生知道这堂课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它的重点是什么, 难点又是什么, 关键在何处, 什么是需要记忆的, 什么又需要理解。通过梳理, 学生也会知道课堂上还有哪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 课后再去温习时也就有了目标。学习《滑轮》 (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后进行小结时, 笔者会告诉学生这一节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比如知识要求是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以及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技能要求是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但仅仅这样小结是不够的, 像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小结应该再简单解释一下其原因, 让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 梳理法不单单梳理知识, 还要梳理必须掌握的技能, 梳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情况,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为在未来的世界里, “能力比知识重要” (清华大学校长送给毕业生的话) 。

二、悬念法

悬念法也是在课堂结束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常通过设置悬念, 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望, 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下一堂课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悬念法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座桥梁, 它像说书人说到关键处卖的关子, 一声“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既结束了本次说书的段子, 又为下次说书吊起了听众的胃口。例如, 笔者在讲完《令人厌烦的噪声》 (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 时这样结尾:“这堂课通过讨论, 我们知道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与控制, 也懂得了必须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尽量少受噪声的污染。你们可能不知道, 还有一种声音是我们人耳听不见的,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 课后请预习《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三、激励法

激励法是表扬学生课上良好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情绪的一种方法。初中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还小, 激励法能够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自尊和充足的信心, 保持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励要有针对性, 比如有段时间少数学生做物理实验态度不够认真, 笔者就在课堂结束时表扬了做实验一贯认真负责的几个学生, 指出他们的实验态度一直一丝不苟, 而这正是学习科学应有的态度。激励, 弘扬了正气也让少数不够认真的学生心灵受到触动。激励还要不断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 以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改变学习的态度。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 有个后进生, 不仅听课专心、实验认真, 而且当堂作业的4道习题全部正确, 笔者及时给予了表扬, 从这以后, 在每节物理课中他都能全神贯注地听课, 有不懂的内容也能及时提问, 成绩和能力明显有了提高。

四、课件法

笔者在讲授新知识时常用课件协助教学, 但结尾不用, 有一次笔者发现, 课堂结束时运用课件小结也不失为一个好法子。打那以后, 笔者在制作课件时, 常常特意将前面教学的核心部分适当简化, 以“1、2、3”的方式条理化, 并运用课件的闪烁和重放功能以醒目的字号和颜色突出重点和难点。由于课件集视频与音频于一体, 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倍增, 其作用也比其他办法要好得多, 这样的结尾比教师单纯用语言小结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学习《电路初探·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本节重点是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难点是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笔者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就将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用课件的形式再演示一遍, 其中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道, 并联电路有多条通道均用红色闪烁显示 (跟讲授新知识时演示的颜色有不同) ,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运用课件法小结也和其他结尾方法一样,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 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在小结时, 黑板前的屏幕上打出了两个疑问号, 问题分别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用电器连接方式各是什么?各用电器的工作方式有什么不同?然后, 答案从小到大逐渐显示, 最后定格。特别要指出的是, 课件法结尾不是简单的过程重复, 而是对教学内容精华的浓缩,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学内容再一次加深印象。

论课堂结尾也要有艺术 篇10

关键词:课堂结尾,迁移拓展,发散式,延伸式,悬念式

做事不应“虎头蛇尾”,这同样适用于语文课,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出彩的结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古人谈行文说:“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结尾的妙处在于恰到好处地巩固课堂知识,升华课堂效应,真正做到结尾掷地有声。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求抛砖引玉,共同进步。

一、结尾需听、读、写

听、读、写是贯穿语文学习的方法,在结尾处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即通过听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愫,引发学生共鸣。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功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催生出对文本知识、文本情感的领悟、融合与升华。根据文本内容,在课堂结尾处恰到好处地采用音乐渲染,让课堂再起波澜,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例如在《牧场之国》一课的教学结尾,我展示了各种鲜花的图片,特别突出郁金香。这些美丽的图片配上抒情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中,学生获得了新的感悟,并获得了美的享受。

读,即在初学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不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对内容、情感的掌握已经提升、吸收。若能在课堂结尾处对文章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相信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写,即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结尾处的写,是抒发学生真情意切的途径。如在讲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课至结尾,学生深情吟诵这脍炙人口的古诗,沉醉于大诗人李白与朋友孟浩然的情谊时, 我适时提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的好朋友要离开了, 那么你会对你的好朋友说些什么? 请写下来。这次小练笔非常成功,学生的真情实感尽显。

二、结尾要画龙点睛、迁移拓展

一个成功的结尾有总揽全局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可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进行“点睛”,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主旨 ,领悟道理 ,陶冶情操。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课堂结束前,我设计了一段结束语:“本文的主人公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感受生命的美好,我们应该像她一样,不应该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感受生命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意义’的片段。”在学生大声齐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之后,我顺势点拨:“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 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 , 努力学习 , 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这一结束语,不仅使学生明确文章主题,还使教学获得了延伸, 使学生情感得到了深华, 从而让课堂所学知识达到了“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之效。

三、结尾要讲方法

发散式结尾。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就相应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 结尾时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大有益处。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就采取了这个方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中国人备受欺凌,侵略者耀武扬威的情景,立志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事,赞扬了少年周恩来的优秀品质。学生学了这篇课文,能从中得到体会,对照现在的学习环境,我引导学生畅想,然后把各自的理想写在纸上,并顺势引导:“同学们,周总理在少年时就有如此的抱负,我们也应该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 并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

拓展延伸式结尾。语文教学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把学生的视眼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从课外寻求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的时候,可以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例如,教完《爱的教育(节选)》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我简单介绍了《爱的教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样的课堂结尾,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获得未知,通过节选阅读全篇,以此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悬念式结尾。一堂课的结尾,通过巧设悬念,催人思索,可以让学生对获取知识、掌握能力保持急切、渴望追求的心态。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有些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课文如《小英雄雨来》,往往需要几个课时才能讲完,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 在一堂课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

浅谈语文课堂结尾艺术 篇11

一、前后呼应,自然天成

一堂语文课的“头”与“尾”要在新奇别致、引人入胜上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尾的设计,必须在统观全文,照顾整体的前提下进行,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例如教学《芦花荡》时,以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导入,小结时,随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伴奏曲的响起,笔者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近七十年了,然而日本军国主义再次死灰复燃,现在欲占领我钓鱼岛,我们要向“老鱼鹰”那样和日本鬼子战斗到底!钓鱼岛是我们的!”学生一片掌声。如果说,导入中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歌曲仅仅是一个引子的话,那么小结中再次提到《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则恰当地和本文的主题“抗日”联系起来,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含义,同时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的熏陶。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课堂教学的结尾,犹如戏剧的尾声。一个精彩的结尾与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有机结合,锦上添花,能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要处理好课尾与课首前后呼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力争达到首尾浑然一体的境界,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外拓展,向生活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在根植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拓展与超越,由课内到课外的适当延伸,变语文课堂死板、封闭为灵动、开放。在一堂课的结尾丰富和拓展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教会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向现实生活延伸。

课讲完了,教师不停留于课文,而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在学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唐雎的说话技巧和外交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练习题,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1972年中美建交,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基辛格随行。基辛格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喜欢低着头,而美国人走路喜欢抬着头?”周总理回答:“……”尼克松又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周总理回答:“……”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情绪高涨,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对答,个别同学外交能力已现端倪。更多的同学很想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怎样回答的,那种求知的场景足以让笔者感动。

二、驰骋想象,续写表达

有些课文的结局设置得很巧妙,不明确交代人物最后的命运到底怎样,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在教学完这类课文后,如能用几句话语去撩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能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学《故乡》结课时,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宏儿和水生二十年后再相会”,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如,教学完《苏州园林》一课,笔者要求学生化身导游,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向同学进行书面介绍,五分钟准备,最后大家会评出三个最好的“导游”。同学们个个静思疾写,精心准备着……

客观事物变化多姿,我们的思维更有无限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真正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竞赛游戏,情绪高昂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富有游戏情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做游戏可以满足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持久稳定。”在课堂内容结束时,学生会感到疲乏,这时候组织一场游戏,作为小结,寓游戏于阅读之中,既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能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核舟记》时,课文大意已经梳理完了,还有几分钟就下课了,同学们对核舟上人物所在的位置、动作、神态等是否透彻地掌握了呢?笔者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一组组员自选角色,按课文中描写的各人的位置、动作、神态等作静态表演,比比看哪个组表演得最准确、最到位。学生可高兴了,各小组迅速行動起来,组长安排好角色,就表演起来,他们还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互相纠错,直至满意为止。

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人生的结尾一样,“最美不过夕阳红”。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启发探究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更是余味无穷。因此,笔者在平时备课时,就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最后的结尾环节,笔者将她设计得绚烂多姿,为自己的语文课少留一点遗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 篇12

一、归纳小结式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己总结该节课的教学内容, 从而保证课尾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和稳定。

案例一:李雪峰老师的《露在外面的面》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这节课的过程。

(生闭眼回顾)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用两种方法数露在外面的面了。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的想象力丰富了。

生:我还发现数学很神奇, 数学也很美!

生:我觉得那个数学艺术作品不可能是真的……

师: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有问题就好, 愿意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更好!

这种统摄全课的总结, 不是教师机械重复,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 思维得以提升和发展, 从而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二、开拓延伸式

开拓延伸式结尾即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案例二: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讨论完“通常, 冰山露在海面上的部分只占整座冰山的 () 。A.1/2B.1/10”这题后, 师:瞧, 善于观察, 善于联想, 分数的确就在我们身边。不过, 老师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除了冰能浮在水面上外, 还有什么东西也能浮在水面上?

生:塑料、泡沫、木板。

师:这些东西如果浮在水面上, 露出水面的部分还是整体的1/10吗?

生:不会!

师:如果不会, 它们又分别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呢?回去查查资料, 或者亲自动手做个小试验, 相信你一定会有新发现。

根据学生好奇心很重的特点, 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习题作为结尾, 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自然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和谐发展。真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三、寓言故事式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 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 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寓言故事式结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

案例三:叶柱老师的《可能性》教学片段

师生共同欣赏著名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师:看了这则故事, 联系本课所学知识, 你有什么想法?

生1:兔子撞树桩, 这是可能发生但可能性很小的事情。但故事中的农夫却把它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每天在树桩旁守候撞死的兔子。建议这位农夫要好好学学“可能性”的知识!

生2:因为一些不确定的事情, 而影响了一定需要去做的农活, 这样下去, 农夫肯定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师:说得真好!那么,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于“守株待兔”的事情呢?

生3:有!比如有的人买彩票偶然中了一次奖, 然后他就整天忙于摸奖, 连正常的工作也耽误了。这不是和故事中的农夫一样吗?

生4:还有一些人沉迷于赌博, 往往也是从一两次偶然赢钱开始的!

师:看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都已逐步看清了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老师相信, 拥有这样一双“数学慧眼”, 我们的生活定更加美好!

叶老师采用了师生欣赏《守株待兔》进行课堂小结, 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而且通过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串联起来, 使所学知识更加丰厚了。

四、设置悬念式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在课堂结尾, 教师提出一两个问题, 设置悬念, 拨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促使学生课后主动研究讨论。

案例四:何金花老师的《植树问题》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上每个同学都表现得非常好, 个个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 和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很幸福, 那你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

师:寻找规律的过程, 也是这节课重大的收获。

师:植树问题中还有很多的数学问题, 比如说在一条直线上种树, 一头种一头不种的, 两头都不种的, 在封闭图形上种树的, 其中又存在着怎样的规律, 还比如说摆花坛、排队列、锯钢管等等这些又属于哪一类的植树问题?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迎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吧!

何老师在本课的结尾时提出了两个问题,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植树问题,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设置了悬念, 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

五、游戏活动式

根据儿童喜欢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 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结束新课。

案例五:黄爱华老师的《质数和合数》教学片段

先让每个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然后让学号最特殊的学生先出教室休息。学生都说1最特殊, 1号同学最先走出教室。接着, 教师提问:还有哪个数也很特殊?学生们认为是2, 因为2是唯一的偶质数, 2号同学走出教室。然后老师让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出教室, 再让学号是合数的同学出教室。走出教室时要求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 让在座的同学判断有没有错。

黄老师精心创设了新颖有趣的“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活动,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其间,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

上一篇:无线LED电子显示屏下一篇:回收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