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简约的数学课堂(精选7篇)
打造简约的数学课堂 篇1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有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过分表面化, 教者对于教学形式的追求, 往往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对于课堂气氛的追求, 往往多于对课堂效果的考虑。这其实是走进了课改的误区, 教师对课改的认识, 只流于形的效仿, 而无神的体悟, 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这才是每个教师所要得到的效果, 也是新课程理念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打造原生态的数学课堂, 回归简明有效的数学教学本色, 我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 (1) 简约教学情境; (2) 简洁教学活动; (3) 简化教学手段。
一、打造生态课堂, 简约教学情境
在课改中教师忽略了传统的复习引入环节, 而改用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课改版的数学教材确实形式新颖, 内容生活化、情趣化, 这正是教材内容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材上的每一个情境内容不一定切合所有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重组, 让学习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不是煞费苦心地为了突出“新、奇、趣”, 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我设置“鸡兔同笼”情境引入教学, 以“趣”引“思”, 照样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思维状态, 很快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出答案。笔者再引导学生:你会不会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呢?能直接用设两个未知数的方法来求解这个问题吗?如果设出两个未知数, 需要有几个方程才能解出答案呢?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 在讲数轴时, 以温度计、杆秤作为铺垫;讲轴对称图形时, 先出示蝴蝶、飞机等生活中的实例;讲不等式性质时, 以天平为情境加以分析;讲直线性质时, 出示工人钉木条的场景, 让学生讨论在墙壁上钉住一根木条至少要几枚钉子。以简单朴实的教学情境, 有效地解决了课题的过渡问题, 很有情趣地自然引入新课。
二、打造生态课堂, 简洁课堂活动
让课堂少一些花哨, 让课堂教学回归常态, 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是我们理性的做法。成功的数学教学, 应该抓住重点, 向纵深研究, 让学生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 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我曾听过一节课, 为了说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 老师先让学生在纸上随意地画两个点, 再用线段、折线和曲线把这两点连接, 然后安排活动, 要求学生对这三条线量一量, 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 最后提问:三条线中哪一条最短?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线段”, 然后板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因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感到很满足, 但我听后却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学生去量, 再小组讨论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呢?在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中好像有课堂活动就是新课程教学, 没有课堂活动就觉得心里不踏实, 不管这个活动有没有必要, 其实这是对新课程本质的误解。
数学活动应该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 揭示数学的本质, 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所以“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究”不能是流于形式的过程, 要看有没有必要。
三、打造生态课堂, 简化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 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 影响了教学进程, 要知道制作一个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 有的“豪华”的媒体手段虽然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了, 但学生却把“课件”当做“电影”看了, 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
有一次, 我听公开课的时候, 发现老师一直在使用PPT上课, 而每一张PPT的左上角都有一个动画, 并且一直在动, 虽然这个老师费了许多精力做了这么多漂亮的PPT, 但这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有的学生时不时地会去关注这个动画, 这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 上好一节数学课, 不一定要用高科技的手段, 也不需要花哨动作, 有时候用简明、常规的教学手段就可以上出有“数学味”的课, 这才是数学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但要真正达到简明有效的数学教学境界, 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摘要:新课程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教学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 当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课堂教学时, 发现有的只是表面繁华, 热闹过后一片茫然。在实施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 脱下华丽的外套, 创设原生态的数学课堂, 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色, 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简明有效。
关键词:原生态课堂,简明有效,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任炬.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化本源的回归[EB/OL].http://www.sxjky.com./xiaoshu/ShowArticle.asp?Article ID=1054, 2007-11-08.[2]张奠宙.数学的明天[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打造简约的数学课堂 篇2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及其背后浩如烟海的人物、史实资料。这为我们的经典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常见因资源整合不当造成经典教学沉冗拖沓、华而不实的现象:选材杂乱,序列不清;资料拓展,失之以度;篇目过多,弱化主题。这极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削弱了学生对经典内涵的理解感悟。荀子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善假于物”,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立足文本、根据学情,进行厚梳薄理,有所取舍,使之与经典教学的整合相得益彰,和谐相融。
一、摈弃无序,适序整合
1.按学段高低有序整合。语文课程新标准对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是按学段逐步提升: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到掌握诗歌声调、节奏、体味内容和情感,到最后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并运用古诗词,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同理,经典诗文的学习,也要循序渐进,整合,更要有序进行。
2.按教学过程有序整合。整合具体到课堂,就要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一节经典诗文课的教学,基本上是按这样几个环节进行的:创境导入 读准诗句 感知诗意 体悟诗情 主题拓展;这样的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整合也要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有序进行:音像辅助引入诗境 解疑释难要点补充 史料呈现领悟内涵 媒体铺垫赏析品读 诗词拓展深化主题;“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经典课堂上,只有有序地整合与诗文情感相一致的音、像、图、文,才能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经典课堂,走近我们千年的文化。否则,无序的整合,既消耗学生的时间,又销蚀学生的阅读兴致,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得不偿失。
二、摈弃过度,适度整合
1.准确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动画整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合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经典的了解和感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在备课时,教师要慎重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适度整合。如教学《三字经?昔仲尼》,“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虽只是短短的十二个字,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却是晦涩难懂。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并领会文章的意思,缩短与古人的距离,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在国学诵读课的展示课上,我校金老师就适度整合《三字经》儿歌导入,用动画《孔子相师》解难,最后学唱儿歌《昔仲尼》,让学生熟“唱”成诵。这样的整合,让教学内容浅显化,让教学形式活动化,使学生易学乐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整合,可以达到有教无痕。
2.准确把握经典文本风格,类比整合。所谓文本风格,简而言之,就是文风,即文本所显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境界和格调。有的文本风格苍凉悲壮,有的意气风发,有的豪迈洒脱,有的温婉清丽,经典主题类比阅读,重在准确把握经典文本风格。否则,教学效果往往南辕北辙,或有画蛇添足之嫌。李叔同的《送别》是一首略带哀愁的离别诗词。
3.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特征,择精整合。文本特征,一般是指文本的表现形式,比如,篇章结构、叙事方法、修饰手法的运用等。经典诗文的教学价值,与其文体特征紧密相关。把握住了文本特征,方能发掘教学的核心价值,方能拓展有度,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三、摈弃随意,适时整合
1.训练朗诵技巧时,借用经典视频。经典,就要诵读。经典诗文,是古人吟诵着创作出来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它的韵脚、韵律使诗文富有音乐之美。经典的诵读,有别于现代文的朗诵,讲究平仄相间,讲究停顿节奏,重音颤音,讲究入声短促,平声悠长,“声音戏剧化”等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诗词朗诵训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网络上有很多名家朗诵的视频,我们可以适时借用,让学生在名家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音韵美,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享受朗诵艺术的美好,从而激起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2.解读经典含义时,引入经典故事。经典诗文,从时间上分析,往往千锤百炼,经久不衰;从语言技巧上分析,往往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有些语言因时代的变迁,已成生僻之字,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那些反映史实的诗文,需要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才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意思。若在此时整合,就可起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说《弟子规》三字一句,通俗易懂,但其中也不乏生僻难懂的字。
3.体悟诗人情怀时,补白经典背景。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就是了解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怎样一个具体的时代及个人遭际下创作出来的,便于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怀。课题组胡秋平老师曾在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上《忆江南》,在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美景后,多媒体出示资料:白居易在杭州、苏州做刺史三年,为官非常清廉。他带领百姓修筑白堤,治理西湖;疏通河道,整修山塘,短短几年,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5岁那年,白居易因病回到洛阳,时隔十二年,他写下了这首词。学生读了这段史料之后,恍然大悟:原来,简单朴素的三个字“江南好”不仅寄托了白居易对江南旖旎风光的留恋,更是对勤劳、淳朴和善良的江南人民深深的眷恋。在一唱三叹中,反反复复地品味、涵咏白居易的“江南好!”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评课的时候这样说,诗人写诗词,由景到情、情景交融,最后的落点是一定要到这个“情”字上的,而这一点,光读词本身是很难领悟的。所以,这个点上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补白这么一段史料,体悟诗人的情感就上去了。资料不多,效果却很好。
4.品味诗文意境时,创设经典情境。经典诗词是凝固化了的古昔作者的言语,接受美感的前提就是要让这凝固化了的言语充分“活起来”。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溪亭日暮”、“不知归路”、“藕花深处”……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流畅轻快。在学生读懂诗意之后,在《渔舟唱晚》音韵活泼的古筝声中,再现诗词中的画面:夕阳之下,暮色中,清溪荷塘,荷花风姿绰约,白色鸥鹭惊飞的身影,女词人盈盈的笑脸,浓浓的游兴,淡淡的醉意……在灵动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中,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景,意醉其音,不知不觉就进入诗词的美妙意境,和女词人一起在清丽婉约的诗词中轻吟浅唱。
删繁就简,打造“简约”数学课堂 篇3
一、 拟定目标,力求简明实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最后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但我们经常遇到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或依葫芦画瓢照抄参考书,或“假、大、空”地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写了个遍的情况。笔者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深刻分析教学内容的内涵,把准教学定位。如笔者多次执教“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逐渐归纳了本课的目标定位: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约性、用字母式表示数的优越性。
学生学知识如同大树的成长一样应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许多重要内容、方法、思想需要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掌握。因此,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不必“五脏俱全”,应求实去虚、突出重点,大可不必课课纠结目标的维度完整。
二、 创设情境,力求简洁利索
创设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拖泥带水地引入只会混沌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情境引入应简洁利索。很多生活问题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学问题,数学课应该有选择地抽象出数学思考,如笔者在执教“认识周长”一课时,曾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如图1):
杜泽小学校园的足迹花园有一个足迹池,考虑到师生的安全,学校准备沿着池边线筑一道围栏,那么,栏杆应该筑在什么地方呢?哪位小朋友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指)他是沿着哪里指的?指了多少(一圈,一周)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足迹池的什么?(周长)
笔者利用学生身边的“学校足迹池”要筑围栏的现实问题快速明晰了周长概念,简洁明快地把生活问题“足迹池一周有多长”抽象成数学问题“封闭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周长”。这样的情境创设简洁真实,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说是真实、有效的课堂情境。
三、 预设问题,力求简要厚实
“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环节要如乐章一样张弛有度,预设问题要简要厚实。过多的环节、琐碎的问题只会让课堂上的师生疲于应付(或跟着课件“跑”),而没有时间停下来静静思考,教师也没有了“静待花开”的耐心,把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厚实。笔者设计的“分数初步认识”一课,将全课简化成三个问题(环节):
问题一:每幅图中有几个月饼?请用一个数来表示。(引出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问题二:这是1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是多少张呢?
用三个大问题总揽全课,挖掘、夯实每一个环节的价值,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逐一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一是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到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数系的扩张变化;二是让学生在判断辨析中知道几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三是借助带有长度单位的数轴雏形把分数融入学生关于数的认知体系中,在分数分母、分子扩张的过程中感悟分数各部分的意义,借助数轴直观比较分数的大小,向假分数延伸。这样的问题设计,简要概括,又利于师生把握课堂。
四、 甄选教法,力求简朴高效
听一些特级教师的课都会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感慨,大师们没有过多的浮华,有的仅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和必要的简易材料,但是教学效果却很好。陶行知先生也说:“凡做大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获最大的效果。”教学贵在得法,简朴又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最可取的。
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简单概念时,因为是约定俗成的间接经验或数学规定、习惯,只需恰当引导说明即可;如果是三角形内角和180°、三角形三边关系、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等探究性内容,说百句不如动半分,免不了动手实践求证。
说白了,怎么学取决于怎么教,能“简单”教的东西不要“自取其繁”,应追求简朴高效。
五、 选择素材,力求简单实用
知识的授与受总是有很多取舍,可是课堂教学时间与容量有限。如果一节课尽是内容的简单堆砌,效果肯定不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如果能选择“少而精”的素材又能抓住本质内容,课堂就会显得充实而又简约。有一次,一位教师执教“认识梯形”时,笔者被她用简单的素材灵活上满一节课且学生乐此不彼的高超技能所折服:
教师首先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重叠产生梯形(如图2重叠部分,不断重叠会产生不同的梯形),体验感悟梯形具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特征;然后用重叠产生的不同梯形和其他不规则四边形选择判断哪些是梯形;接着利用重叠产生的梯形抽象出底和腰的概念;最后用这些梯形进行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概念教学……
教学时间大部分都用在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重叠产生的各种四边形上,材料用的少、用的透、用的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 使用媒体,力求简便易控
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对这一理念的误读使得部分教师每一节数学课都去追求“光”“声”“电”一体化的“潮流”,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教学媒体对提高教学效果当然是有作用的,但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我们要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媒体的使用要适度。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具挂图、模型、黑板、卡片等就能解决问题,就不必用课件。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时,用萝卜切了一个长方体,形象又具体;特级教师林良富在突破圆柱有多少条高时拿上来一个煤球,直观又简练。
如果传统的教具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新知识,那就选择恰当的、简单有效的媒体课件(如图3)。
笔者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在测算验证“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的过程中,为帮助他们理解圆周率是无限小数,用几何画板进行了演示说明。
“简约”课堂应依托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依托于教师丰厚的学科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不断追求“简约并不简单”的深刻。
打造简约的数学课堂 篇4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快乐为根本
教育专家李炳亭先生倡导的高效课堂教育体系是十六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我认为这十六个字是教育教学的灵魂, 也代表着一切的方法、技巧和出路。每一句都离不开学生。细想想, 传统课堂的最大问题不就是暴露在“不相信”上吗?不相信什么呢?害怕学生学不会, 便要求学生重复和死记硬背;害怕学生学不会, 才在课堂上反反复复讲来讲去, 变成了一言堂、满堂灌;害怕学生学不会, 才会想方设法将学生囚禁于书山题海中。只有相信学生, 学生才会摆脱“苦学、苦撑、苦练”和繁重的作业, 才会让课堂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才配有资格称为“育人”, 才会让学生真正地发展, 才会让每一个生命拥有未来。只有解放学生, 学生才会身心俱乐, 才会将学习变成我要学、我乐学。
二、关注学生弱势群体, 从学困生抓起
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学困生, 他们往往在学习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的整体水平。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 将他们的各种活动和检测作为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主要依据, 切不可漠视他们的存在。不使一个人掉队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三、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 做到先学后教
前置性学习是一堂课的开端, 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 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进行有效指导,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课堂活起来, 从而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
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在学习之前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我出示例题后提出了三个问题? (1) 这个算式与所学过的算式有什么明显不同? (2) 怎样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3)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通过联系旧知识, 找关系, 找差异, 进而明确可以用学过的通分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老师讲之前一下子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老师还用多讲吗?
四、根据学情作出决策, 设置教学环节
教师通过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分析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有哪些准备。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为教学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这样, 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 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组织组内对抗质疑, 落实小组评价
我认为, 在进行小组评价时, 学生可以先在组内进行互相评价。同伴的评价会让他们各自发现自己的缺点, 会让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 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再进行组与组之间互评。在一组学生展示完后, 其他组的学生会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不是面向个人, 而是针对小组的整体合作进行评价。通过其他组的评价, 学生会发现自己组的缺点,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组与组之间的互评, 还可以锻炼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然, 在小组的互评过程中, 教师要加以指导, 引导学生尽量学会肯定评价。
六、进行当堂纠错训练, 及时矫正反馈
“先学后教”中的“先学”就是暴露问题, 输出信息、反馈信息;““后教”即矫正。所以“先学后教”本身就是反馈、矫正的过程。“当堂训练”也是在输出信息、反馈信息, 便于及时矫正, 即学生更正, 教师辅导, 及时“补缺”。
七、尽可能实现“零作业”, 减轻课业负担
尽可能实现“零作业”, 减轻课业负担, 如需布置, 就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零作业”变教师的不正当竞争、题海战术为课堂的有效教学, 学生的学习模式也由高耗低效变成了低耗高效。实行“零作业”必须有一个高效的课堂, 向课堂要效率、要成绩。
总之, 打造简约高效的“低碳课堂”势在必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祖国的未来,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任重而道远, 责无旁贷。
摘要: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堂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一言堂”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而是更多地追求花哨的情景, 华丽的课件, 环节的繁多, 合作的形式, 雷鸣的掌声……这种变化表面上看, 课堂教学形式多元化了, 课堂热闹了, 学生也动起来了, 但教学效果却令人担忧。教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不得不挤占课余时间, 搞题海战术, 这就无形中加重了自己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 打造简约高效的低碳课堂, 就成了广大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简约,高效,“低碳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东莉.追求简约高效打造“低碳课堂”[J].黑河教育, 2011 (5) .
数学课堂简约之美(精选) 篇5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教师也明显感受到数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可谓花样百出、精雕细刻。课堂变得繁杂,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以前不断添加各种因素的做“加法”转变为删繁就简地做“减法”,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数学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
关键词:简捷;简约之美;数学课堂
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句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变得繁杂、臃肿、凌乱,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结果却因40分钟的教学时间所限,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以前不断添加各种因素的做“加法”转变为删繁就简地做“减法”,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
简约数学教学是指数学教学中要遵循“简约”的原则,体现“简约”的要求,凸显“简约”的风格,追寻“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追求一种简约之美。简约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甚至还更高了,教师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对繁琐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提升,不要过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不要过分强调面面俱到,不要注重多授其鱼,而应侧重授之以渔,从而达到审美化、艺术化、高效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借用一位哲人所说的“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约之美,美在简洁,美在意蕴,美在灵动,美在创造。
一、教学语言简洁,创造简约美
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记住,变成口语,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数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简约,通过数学图形与数学符号把很多文字表示的内容很简单地表达出来,给人以简洁之美。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的话不厄长,简洁概括,去掉华丽精致的辞藻,删去可有可无的东西。
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的实例而导入:“书包16元,文具盒4元5角,你们会不会写?”让学生动笔写,这样得出两种不同的写法:16元,16.00元;4.5元,4.50元。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写法教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诱人简捷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孩子们的小眼睛都盯着教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数学语言的生动、形象,使教学过程不再严肃和僵硬,成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获得新的知识。
二、探究过程简单,体验简约美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全面铺排,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它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猜想、推理的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因而教师均会花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让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老师要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地探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观察、体验、发现、思考、比较、感悟,经历探究的过程。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还有一位学生说:“以前我们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有很多种方法,我猜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也有很多种方法。”然后教师就鼓励学生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两个梯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有的用直角梯形,有的用等腰梯形,通过剪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得到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通过这样简单的探究过程,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练习设计简洁,感悟简约美
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简单练习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引领学生从简单练习中发现感悟新知,探索更简洁有效的解题策略,增加知识的厚度。还要为学生提供细细咀嚼和感悟的机会,跳出文本与教师设置的知识藩篱,这样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就充分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全面的进步。
四、教学环节简化,品味简约美
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对于环节预设,我们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教学的成功靠的不是搭花架子,而是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的教学环节。从课程的本质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简单厚实的环节,留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其快乐发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简约是对“冗繁”数学课堂的一种清洗,是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教学内功修炼到一定的境界时,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不简约到简约的磨炼后,在课堂上能像一位魔术师吸引着学生深深地沉浸其中忘记一切,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教出简单之内的丰富,平淡之中的高妙,普通之外的深刻。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简约之美,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才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参考文献:
用简约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简单;高效课堂;简约;效率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能启发学生思考的,能丰盈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数学素养养成的,所以在审视数学课的价值时,我们不要苛求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学生发言是不是争先恐后,而应该透过表面现象看其实质。很多时候,一些繁杂的设计给学生带来的不是乐趣,而是干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去繁就简,去伪求真,将有限的时间用在真正需要展开的地方,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收获满满:
一、情境简单化,直达主题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一些简单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勾起对已有认识的回忆,这样的情境往往能起到桥梁的作用,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将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沟通起来,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数学求知欲,并帮助学生在更好的背景下促进知识的融合和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面对情境创设和占用教学时间冲突的问题,从大的原则上来讲,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不能过于“丰满”,不能像叙事一样来渲染情境,而要力求简单,直达主题,顾及课堂的重心。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笔者一开始预设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相差不大),通过拟人的手法让两个角产生谁大谁小的争论,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观察后比较角的大小。但是这样的情境缺乏了生活背景,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笔者又做了一番思考,后来生活中的一个想象激发了笔者的灵感,在情境中笔者展示了几种角度不同的滑梯,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尝试其中的哪一个,果然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角度较大的滑梯,他们认为这样的滑梯比较“刺激”,比较“好玩”。“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滑梯会比较刺激呢,这其中隐含了怎样的数学知识呢?”笔者用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将他们的注意力由生活转移到数学上。
像这样的案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原先设计的情境过于理想化,其实学生在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后对这样的童话情境根本不感兴趣,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只是应付式地来进行观察,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更改后的情境融合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从选择不同的滑梯入手来探索生活现象背后的数学知识,学生一来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更加容易找到原因,二来也急切地想揭开隐藏的“谜底”。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进来,直接产生量角来判断角的大小的欲望,比较而言,这样的情境既直接又能击中学生的“要害”,应当是更符合教学要求的。
二、环节条式化,一脉相承
数学课堂应该围绕着教学的中心来设计多个不同的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思考问题,来累积经验。而在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不能片面追求问题的新、奇、难,而采用“拿来主义”,将别人设计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堆积起来,那样的“汇聚一堂”反而会让学生找不到重点,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应尽可能突出主题,然后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来构建教学环节,让这样的教学环节与教学主题一脉相承。
例如在“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将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并且使他们在内心深处认同这样的做法,认为将这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然后再辅以一些巩固练习,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比较这样的分数与原先认识的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设想,笔者通过创设一个猴妈妈分桃子的情境就帮助学生成功地跨越了障碍:猴妈妈给小猴子们带回来一盒桃子,在打开盒子之前,妈妈要考考大家,三只小猴子,应该怎样来分桃子呢,用怎样的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在学生认同了将这盒桃子平均分成3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每人分得的桃子之后,笔者再请学生来设想盒子中的桃子可能是几个,每只猴子可能分得几个,然后让学生回顾这个分桃子的过程,比较今天认识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异同,整节课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的教学流程极其简单,不需要繁复的引导,不需要大量的形式各异的练习,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同时就完成认识的上升,对分数形成更加立体的认识。笔者想与其将大量的时间放在设置一个个难题来“拷问”学生上,不如顺着主要矛盾来设计几个能解开学生“思维镣铐”的环节,这样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完成认知上的突破。
三、交流精细化,言简意赅
课堂交流是推动学生理解的重要阵地,在交流中教师不要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而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要第一时间提炼出学生的主要思想,然后做出判断:学生的想法是不是合理,与问题是不是吻合,有没有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来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或追问,或赞许,或质疑,言简意赅,直击问题的中心,确保交流的高质量。
例如在四年级“找规律”的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小军和小华住在同一幢楼上,小军家住在6楼,小华家住在2楼,两人爬到小华家用了40秒,那么他们用同样的速度爬到小军家还需要多长时间?在学生回答可以用40乘2等于80秒之后,笔者很快意识到学生认为从二楼爬到六楼需要爬四层,而一楼到二楼是两层,所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采用了乘法。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追问学生:那么你认为他俩爬到一楼要多长时间?下面有学生随口答道“20秒”,引起了大家的哄笑。在过后的交流中,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爬到二楼只需要爬一层,而二楼到六楼确实是需要爬四层,这样应该用40乘4来解决问题。并且经过这样的交流,学生认识到了爬楼问题的一般规律,即从一楼出发的时候,需要爬的层数等于楼层减一,从其他楼层出发的时候,需要爬的层数直接等于两个楼层差。
在这段简短的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反应在电光火石之间,然后立即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想到了怎样来引导学生,帮他们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的处理既节约了时间,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这样简约的交流并不简单,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在脑海中出现了现实的画面,体会到爬到一楼根本不需要时间,这给一类问题提供了范本,扭转了他们原有的模糊的乃至错误的认识。
四、练习精当化,重点突出
数学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在练习中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体会,并在练习中展示出自己的真实学习状态,教师亦可以通过对练习的反馈来做出后续教学的安排。可是练习是不是应当面面俱到呢?我们在教学中时常走进题海战术的误区,总是喜欢用形式各异,难度拔高的练习来强化再强化,而忽视了练习应该给学生的思考性,忽视了机械重复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的挫伤,有鉴于此,练习的设计应当是精当的,是适切的,是重点突出的。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的时候,笔者没有设计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是通过两道简单的问题来提升学生的认识:1. 量得长方体灯箱的一个面长是10分米,宽是4分米,在这个面四周围上一圈铝合金,长度是多少?这个面上的灯箱布的面积是多少?2. 用12根1分米长的小棒可以围成多少个不同的长方形,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观察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问题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让他们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区分开来,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首先要审视问题,思考问题是要求长方形的周长还是面积,然后再“对症下药”;而第二个问题更具有综合性,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操作,感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两个不同的属性,让他们观察一系列周长相同而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计算其面积,并通过比较发现隐含其中的规律,经历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于长方形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更加立体。
总之,高效的课堂是高效的学习的根本,在教学中我们要仔细斟酌,精益求精,将有限的时间用在需要的地方,从而实现简约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学习的重点能更加突出,课堂教学的性价比也会达到最佳状态。
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7
一、导入简截了当,彰显简约之美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简洁、有趣、有效的导入不但能精辟地点出一节课的学习目的,更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的状态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度。故设计导入时,我们应力求主题鲜明,不要过多的花俏,尽快切入核心问题,避免无益信息的干扰,保证学生充分感知对象,防止学习疲劳,为问题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若教者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打破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看似简单、随意、随手拾起,朴素无华的情境会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不知不觉中剥离出数学性的知识来,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彰显简约之美。
二、媒体简洁明了,凸显简约之优
陶行知先生说:“凡做一切事情,要用最简单、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可如今许多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趣味性,课前耗费大量的精力制作声画唯美的课件,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们偏偏喜欢上课件中可爱的小动物,而不去关注数学的本质。凡事都有利弊,据调查发现:过多的使用媒体课件,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而且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利用,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精美的课件,还不如在教学思路上多做“减法”,多考虑怎样不使用媒体课件也能上好课,而不是依赖它,真正做到: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被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示范、板书货真价实。学生参与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知识的核心价值就会在简明的形式中得以凸显,数学课堂教学才会绽放出高效美。
三、练习简明扼要,感悟简约之妙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面对的是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作业练习方式,切忌“机械重复”“题海战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提高到操作练习、拓展练习、开放练习、实践练习,通过精简的分段练习,让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简明扼要,体现“精”而“巧”。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是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前提。这样,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既使学生更加准确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深切体验到数学的运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语言简切了当,绽放简约之花
精致与灵动的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语言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故教师课堂语言要准确、要精练,话不在多,而在精;话不在繁,而在简。所以,话要讲到点子上,讲在问题的节骨眼处,言简意赅,针针带血。这样才能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进而完成形象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过渡。当然,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更是“粘”住学生的有力手段: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紧迫的疑问,巧妙的点拨,能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的思维激起阵阵涟漪,把教学推向高潮。
“好课本简约,妙手才可得”!简约的课堂并不是“简单化”的课堂,它是一个简于“形”,精于“心”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内容数量上剪裁的“瘦身”,在讲与不讲的准度上精心把握的凸现。数学教学只有从简单出发,用简单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为孩子构建简约的课堂,才能让数学课堂时刻绽放“简约之花”,让儿童的心在简约的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打造简约的数学课堂】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的简约美09-29
“简约课堂”的魅力07-15
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06-26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06-28
追求简约的语文课堂08-08
打造更有效的数学课堂06-16
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10-04
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09-19
体育课堂教学的简约性10-02
信息技术简约课堂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