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的简约性

2024-10-02

体育课堂教学的简约性(共3篇)

体育课堂教学的简约性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所说的每一种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认真听讲”必然伴随着“积极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把握“讲”的尺度, 把握“讲”的艺术, 用简约的教学语言揭示数学本质。

一、规定知识用严谨的语言讲到位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我们提倡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 但教师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特别是一些规定性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用严谨的语言讲到位。

案例1:

像以上内容, 其中“小数的组成、各部分名称、数位顺序表”等属于规定性知识, 对于这一类知识的学习, 学生的探究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么通过看书, 要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介绍。例如以上的“小数的组成、各部分名称、数位顺序表”等知识, 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用简明、科学、严谨的语言进行讲授和介绍。

二、数学问题用扼要的语言说到点

数学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 如果问得不清楚、问不到点上或者是问题过大, 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案例2:8和9的加减法

教师1的问题:

师:春天到了唐老鸭带小朋友去旅游 (出示恐龙图, 略) 。请小朋友说一说, 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茂密的森林, 小河……

师:在这茂密的森林里有很多动物在这里生活。小朋友猜猜森林里有什么动物?

生:有小鱼、蝴蝶、恐龙……

教师2的问题:

师:春天到了, 森林里欢快的玩耍。看可爱的恐龙也来了 (左边跑进6只恐龙, 右边跑进2只恐龙)

师:左边来了几只恐龙?右边来几只恐龙?森林里现在一共有几只恐龙?怎么算?

教师1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回答很踊跃。但所回答的问题脱离了本课的目标。教师的问题没有指向性, 因此, 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教师2的问题指向明确, 简洁明了。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能有指向性的思考,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能很快地围绕课时目标来展开。

三、归纳总结用周密的语言道清理

“编篓边框, 重在收口”, 课堂中的归纳总结可以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课堂的归纳总结一般在课结束之前的几分钟, 这就需要教师的总结语言必须做到言简意赅、简洁而周密。

案例3:《锐角和钝角》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 我们前面学习了直角, 今天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 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完成下表) .

以图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不但直观并且简洁明了。

四、课堂评价用坦诚的语言言明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现在很多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 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论对错, 也无论优劣都首先给予表扬。教师泛滥的表扬, 含糊不清的评价造成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案例4:《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片断

出示“15-9”后:

师:可以怎么想?

生1:15分成10和5, 10减9等于1, 1加5等于6。

师:很好!

生2:9加6等于15, 所以15减9等于6。

师:你用到了想加算减的方法, 很棒!还有吗?

生3:14减5等于9, 所以15减9等于6。

教师缺乏主见的、泛滥的表扬使学生的思维偏离了学习内容。生1和生2的回答切合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教师给予表扬是恰当的, 但生3的回答已经有问题了, 这时候教师不但不及时给予纠正反而给予表扬, 这就不对。评价需要客观, 指出学生的错误并不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相反, 泛滥的表扬, 回避错误的评价会误导学生, 学习也会失去它的意义。

课堂教学, 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依靠教师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活动。作为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修炼, 要用简约的教学语言来揭示数学本质。

体育课堂教学的简约性 篇2

一、克服教材大容量, 构建简约课堂

现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研究不够深入, 从而导致某些单元、某些课时所安排的教材内容容量偏大, 教材安排的环节较多。 如:在水平 (三) 五年级篮球教学中, 未将行进间运球做进一步细分, 在同一课时中将行进间直线运球、行进间变向运球、行进间变速运球一次性完成教授。这种教学安排, 未曾考虑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原来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锻炼能力等多种未知因素在无形中对课堂效果生成的影响。 相反只能给人看似一堂课上的非常热闹, 学生也练得满头大汗, 但并未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在繁琐的教学环节之余, 未能建构既定的运动技能。

策略: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克服教材大容量的问题呢?我认为, 构建简约的体育课堂, 是一种较好的解决策略, 能使体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计选择简约的练习手段, 制定重点突出的单项练习目标容量。 如:投掷练习中将投出一定的角度、高度、方向和速度, 应当分开作为各单项练习的重点进行针对练习, 而不是在初学时就作为每次练习中都要关注的重点要求, 这样极易造成学生顾此失彼, 达不到预期的练习效果。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设计中, 未能将有关技术进行合理分解, 未能使学生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地逐步熟悉并掌握相关动作技术。 甚至有时还会使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却始终找不到北, 学生的精力也被其他不相干的事物分散, 反而影响了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实效。

2.有效掌控教学节奏, 制定与节奏相适宜的容量。 体育教学中的节奏不同于音乐中的节奏, 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教学规律, 有效地把控讲解、示范和组织学生参与练习的节奏, 它是体育课获得良好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应根据合理的教学节奏需要设计安排教材的容量。 如:在讲解排球双手垫球时采用“一插、二夹、三提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根据简单易记的口诀要领完成练习。

3.科学锻炼方法的养成, 制定无形的容量。 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要在日常教学中逐步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 而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旦养成, 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 更使教师能将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化解于无形, 使学生在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中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炼, 真正构建起简约高效的探究课堂。

二、组织队形科学设计, 构建有效课堂

现象: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认为选用何种组织队形无关紧要, 它对实际授课效果的影响不大。 如:在进行30米快速跑教学时, 教师简单地组织学生按照四路纵队的形式进行练习。 学生被分成四人一组分批鱼贯出发。 这样的安排, 看似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进行相关练习, 但是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真正参与锻炼的时间则非常有限。 从学生的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及练习效果看, 这样做恰恰是很不科学的。

策略: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设计组织队形, 才能构建起更有效的体育课堂呢? 我认为, 选择有利于师生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及能提高学生练习密度的组织队形才是最合理的。 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择有利于控制课堂秩序的组织队形。 由于体育课的学科特性, 授课环境有别于其他学科, 无论是在操场还是在体育馆, 所利用的场地都会比较大, 甚至有时还会有其他班级的外界干扰。 因此, 从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师生能随时相互观摩交流及兼顾课中练习安全出发, 合理控制教学秩序是不容忽视的。 而要做到收放自如地控制教学秩序, 我们所选择的组织队形必须有利于教师始终将本班学生尽收眼底。 如:在同一片场地授课时, 教师往往会让相邻的班级背对背使用场地, 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容易受其他班级干扰的现象发生; 在前滚翻教材内容的教学时, 教师会选用扇形错位排放体操垫组织练习, 为学生观摩教师示范及教师及时发现练习中不足提供良好视角;在投掷练习中选用双排背向组织队形, 有效预防了练习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等等。 只有考虑了诸多此类因素设计选择组织队形, 才能真正确保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 才能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强化。

2.选择有利于提高练习密度的组织队形。 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 “十”字形摆放跳高架, 组织学生分组按序循环上器械完成跨越式跳高相关动作的练习; 在30米快速跑时, 四组学生两两背向排列, 前排的两组先练习, 后排的两组在前排两组返回时练习, 等等。 这样的安排既确保了学生有足够次数的练习, 又兼顾了学生充分利用每次练习间的休息时间, 感悟及观摩其他学生的正确与错误, 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张弛有度, 在提高练习密度的基础上为有效体育课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选择变换迅速、衔接流畅的组织队形。 如:在教授投掷教材时, 我们将要利用倒梯形的组织队形, 而开始部分为四列横队 (密集队形) , 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从四列横队迅速、流畅地转换成倒梯形队形, 充分合理地利用二者中间的准备部分, 安排四列体操横队准备操加一路纵队跑动小游戏的练习形式及组织队形变换就能自然流畅地过渡到倒梯形的投掷练习队形, 避免过于繁杂的变化, 导致时间无谓浪费, 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体育课堂教学的简约性 篇3

轰轰烈烈的课改进行到今天已有十个年头, 回眸一些小范围的公开课、新教师开课或者审视自己的课堂, 就会发现“废”话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堂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有的甚至为了完成预设的目标, 还要“拖堂”, 或者简化教学目标, 就直接砍掉一个“小尾巴”, 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学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时间非常宝贵, 教师课堂话语尽量简洁。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机械、无意义的重复仍很多, 致使教师语言过度现象突出, 滔滔不绝, 好像总有说不完的感觉, 致使语文课堂繁乏丛生。

二、潜心考量:废话连篇, 教师话语过度危机四伏

课堂话语, 亦即教师于课堂为了组织好教学或与学生交流而所说的语言。造成当前语文教师话语过多、无效、不规范的原因有许多,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过多重复, 强调重点。

教师在课堂上, 往往为了提醒学生注意或者加深某个教学要点的印象, 总是会提高音量, 重复话语, 教师过多的重复会令学生困惑, 使课堂拖沓而变得乏味。

2. 要求完整, 重复学生。

现在的教师大都有一个通病, 喜欢接学生的话, 更喜欢重复学生的话, 教师一味地强调让学生说完整话。真实的课堂话语属于口语化交际, 即使我们成人之间平时的交流也会出现语无伦次、丢三落四的现象, 因此要允许学生的“不完整”, 要让他们从不完整中找到自己话语的缺失, 把不完整变得完整, 应该把话语权转给学生。

3. 不由自主, 形成习惯。

当教师不注意自己课堂话语的实施, 慢慢的重复变成了一种习惯。最常见的显性重复性课堂语言表现为教师的口头禅。过多的口头禅会耽误课堂学习时间,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课堂教学, 而习惯重复的教师课后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话语问题, 无形中成了一种习惯。

4. 不敢放手, 自己支配。

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支配课堂话语, 课堂成了教师单独表演的天地, 学生几乎无权提出见解和疑问。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师课前预设相异时, 教师缺少课堂倾听的热心与耐心, 不敢放手。

三、追寻建构:“简约”与“诗意”并存, 如画课堂共绘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 我们要对教师话语进行“适度缩水”, 留住精华。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课堂话语规范, 准确独特性以外, 还须做到“简约”与“诗意”并存, 共绘如诗如画的语文课堂!

(一) 缩去繁多, 倡导简约→营造自然的课堂

1.直奔主题, 勿浓妆艳抹——简明扼要

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语言功底, 在学生面前可谓是“妙语连珠”, 确实巧用修饰语、过渡语、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情绪, 渲染气氛, 但多用、滥用就适得其反了。

例:在低年级段, 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识字教学, 书本上都有很多精美的插图, 教师往往会结合插图来讲授新课, 会有一些前奏性修饰语, 如:小朋友, 仔细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把你所看到的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吗?教师说了那么多话, 归结起来就一个要求, 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表述简洁准确的要求容易被孩子接受, 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把课堂的话语权充分交给了学生, 而不是给学生限定思维空间。

2. 精心设疑, 以少胜多——精简提问

课堂提问是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 也是师生互动语言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既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

例:笔者在教《七颗钻石》一文时曾这样设计:爱心像钻石一样美好、纯洁, 但愿爱心像钻石一样永恒。明明是木头做的水罐又怎么会变成银的呢?真是太神奇了, 谁能解开这个疑惑呢?在我充满激情的诱导下, 学生心灵的“情”弦被拨动了, 情感的火苗被燃烧起来了。在这样一种态势下, 他们反复咀嚼问题, 认真思索, 开动思维的马达……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有必要也有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必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以便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3. 删繁就简, 句句斟酌——勿当“复读机”

语文课堂上, 学生说得很多, 教师重复得也很多, 几乎每一位学生说完, 教师若一时想不到评价的语言, 就会把他的话重复一遍。语文教师不宜随意重复学生语言, 该讲的一定要讲清楚, 不该讲的一句都不要讲。

假如发言的学生说得很轻,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重复一遍, 这样一来, 学生既锻炼了胆量, 又重新整理了思路, 表述一定更清楚。假如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 需要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 可供其他同学学习运用语言, 有必要重复一遍。还是建议教师不重复, 而让学生本人重复, 或其他学生重复, 这种形式既提醒了学生要认真倾听其他学生发言, 又能让转述的学生习得精彩语言, 可谓一举两得。

4. 延长等待, 精彩纷呈——无声胜有声

“等待时间”指的是当教师的问题提出以后继续追问, 或者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以前教师停顿的时间总量。教师在课堂总是希望学生反映迅速, 时常连珠炮似地发问, 若一个学生不能及时给与答复, 教师会即刻叫起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 语言交际更多地像操练式训练。

例:二年级上册《识字五》, 从冬天气候特点、不畏严寒的植物、安然过冬的小动物, 适合冬季锻炼的运动项目四个方面写出了冬天的特征。许多老师感觉识字教学比较枯燥, 没有情节,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带领学生读读词语, 就是让学生看看插图, 说说话而已, 很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因为他怕学生三言两语草草收场。在课堂上若延长等待的时间,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二) 缩去乏味, 生成诗意→打造灵动的课堂

1. 底蕴深厚——千树万树梨花开

语文本姓“语”, 而语文教师就是以语言为载体, 来进行教学活动, 要使自己的课堂用语也能脱口成章, 引经据典, 成为学生学习的范例, 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只有“腹有经纶”, 才能字字珠玑。

例: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之论, 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殊不知, 名师的课堂语言之所以如此经典, 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 有底蕴才有底气, 有底气才有灵气。语文老师不是诗人, 但少不得诗人的学识和气质。教师精辟的课堂话语能引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2. 精心设计——一花引来万花开

精心设计课堂中的关键导语, 提问语等, 能有效避免教师课堂话语的随意性, 零散性, 使之更简洁精练, 并充满一种灵动的美, 一花引来万花开。

例:在陈老师教学《奶奶的白发》“课外拓展”环节中, 银幕上不停地变换着爷爷奶奶辛勤操持家务的画面, 伴随着音乐, 一个儿童朗诵对爷爷奶奶的赞美诗。更特别的还在后面, 画面最终定格在两位年迈的老人身上——陈老师的爷爷奶奶, 陈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起爷爷奶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 说到动情处哽咽不止、潸然泪下, 这一场景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最后提问:孩子, 你的爷爷奶奶为你付出那么多, 你该怎么去报答他们呢?

3. 立足学生——扣击儿童的心灵

教师话语要诗意化, 但许多教师曲解了诗意的内涵, 以为把课堂语言诗化、文学化、高深化就是对诗意语言的诠释。其实不然, 诗化课堂用语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能扣击学生的心灵,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例:《母亲的恩情》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母爱是下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 母爱是你遇到困难时给予你的帮助, 母爱是病床前一声声亲切的问候, 母爱是做错事后鼓励改正的眼神。我在充分估量到了学生可以触摸的高度, 立足学生, 不故弄玄虚, 以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为背景, 用学生们能产生情感共鸣的语言来表述, 他们的心自然会激荡起层层涟漪, 也会体会到母爱时刻伴随在身边。

上一篇:生长繁殖算子论文下一篇:上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