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简约美

2024-09-29

数学课堂的简约美(精选7篇)

数学课堂的简约美 篇1

数学课堂的简约美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强调简约,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也有很多特级教师提出了“简约课堂”,像许卫兵老师等,其实这是与我们强调的课堂教学“三优化”是相通的,优化了也就简约了。莫德尔也说过:“在数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可以说,数学是和“简约”非常有渊源的一门学科。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既简单而意境深远。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至高追求。下面我主要以今天的两节示范课为例,结合我们数学课的特点,从五个方面对于今后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更好的落实好“三优化”,体现出我们数学课的简约美,提几点要求。

一、简练的教学语言——凸显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要追求这种简洁,其中首先是简练的教学语言。很多人用“一是一,二是二”来形容比较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能给人直奔主题、酣畅淋漓的感受。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精炼、有效的语言刺激能起到很好的凸显教学内容的作用,而无效的语言刺激越多,越是削弱教学内容的凸显程度。

如这两节课中教师都能力求用简洁的语言,凸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吕老师,因为是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有效注意力低,约束力不强,教师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的简练,力求用最简练的话语使学生明白每一个活动的任务和要求,经常用“注意、、、、”“你是平均分的吗?”“说一说你们的想法”等等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简单的教学导入——准确的知识生长点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课堂上以“情境创设”为风潮的导入迅速成为教师们的最佳选择。教师们都在为怎样有新意地进行情境创设挖空脑筋。殊不知,数学情境创设只是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的真实背景,它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效果不大。因此,倡导情境创设并不是否定对已有知识的激活(也就是对于旧知识的回顾,利用知识迁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相反,很多情况下,激活已有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准确找对知识生长点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从创设一个动物过生日分食物或是类似的情景开始的,其实细研究后会发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思想,会进行平均分,为后面学习除法打基础。而吕老师利用了组长分学具的活动导入了新课,即简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感知到身边处处是数学,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了。同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没有创设一些绿化的情景,利用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花坛面积比较,而是直接利用学生对于旧知识的认识,以面积的冲 突为切入点,直接切入主题,使学生带着质疑直接进入新知的探究活动中。我觉得这样的导入简洁、自然、直奔主题,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的效果。这同时也就能减少教师无谓的讲的时间,很好的优化了课堂结构。

所以不要为独特的情境创设煞费苦心,要突出我们数学学科的特点以问题为引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应用问题进行课堂教学。

三、简化的教学过程——充分的学生探究

闻名全国的“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中就有一条,即教师的课堂讲解不能超过4分钟。同时把教学过程概括成精讲精炼的几步。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知识点比较多的情况。在教学类似的课时,如果教师处理不当,课堂会显得很凌乱,学生会学得一头雾水。因此,教师需要简化教学过程,设计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利于学生充分探究的教学过程,用一根“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获。

如吕老师“除法的初步认识”在教学时,利用“为什么这样分?怎样分”一个问题,通过“分学具、分小棒、分圆片”三次操作,使学生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平均分到认识平均分、深化平均分的探究学习,从而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陈老师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则利用“为什么用底乘高呢?”这样的开放式的提问,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展示,使学生自己得出了最终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探究,充分的合作交流。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但是很多的课堂活动只是停留在学生摆一摆、说一说的操作层面上,缺少了学生思考、感悟的活动。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本质,使思维更加活跃、灵动。二是注意课堂问题的设计。做到课堂中空泛的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有的老师在课堂中确实注重了问题的设计,但是很多课堂中的提问只是一种装饰,问题没有质量,一堂课中教师十几个问题,学生只是随意的应付(是,不是),没有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使课堂效益不高,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思维含量,提出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这两节课中老师基本上用1—2个问题来引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而且在合作之前都强调了“自己先认真想一想或是认真看一看”,给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有交流的资源,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备课时对于某项教学内容,教师应着重思考学生会怎样对待这一内容,他们感兴趣吗?怎样做才感兴趣?他们会发现问题吗?他们会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做他们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他们会尝试解决问题吗?他们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怎样做才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他们是否学会了或巩固了一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要使教师 的“教”始终为学生“学”服务,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敢于和善于假设;学会观察,敢于和善于观察;学会实验,敢于和善于实验;学会思考,敢于和善于思考;学会讨论,敢于和善于讨论;学会想象,敢于和善于想象,等等。最终促使学生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成为自觉的学习行动。

四、简朴的教学手段——充分的直观感知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是教学手段的选择不能满足于现代媒体充满声、光、电的反复刺激方面。学生处于反反复复花哨媒体的刺激之下,分不清主次,看不出示范。因此简朴的教学手段比如小黑板、粉笔、实物操作都是许多现代媒体所不能代替的。

今天的两节课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课件的运用很少,只是起到了一个小黑板的作用,特别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我们也想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平均分的情景,但是在真正的教学时发现由于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很容易被一些色彩鲜艳,不断闪动的画面所吸引,而不能很好的进行学习,同时只有学生自己亲自经历过才能记得更牢固,有时候看到的真的不如做过的。

还有就是前几年,看过一个案例印象深刻,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时做了一个经典的实物演示。他把一个细长的土豆放在讲台上,用刀切一次,学生上来摸,从而认识了长方体的“面”。再从这个面下手切一刀,让学生来摸,从而认识了长方体的“棱”。最后横着那条棱切一刀,出现了“顶点”。简单的操作,简单的实物演示,学生却把“面”“棱”“顶点”深深地留在了脑海里。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多媒体只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主体。

五、简洁的教学评价——深远的教学影响

虽然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调控和导向等作用,但这并不等于这样的评价越多越好。课堂中此起彼伏的类似于“棒!棒!你真棒!”“你的回答实在是太好了”等等的语言,学生长期刺激与长期适应,已经无法彰显它本身应该有的激励作用了。同时,教学评价语言严重霸占了课堂主体内容的学习时间;教学评价语言的频繁出现削弱了自身的独特价值;教学评价语言的单一形式让学生新生厌倦。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呼唤简洁、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学生交朋友,要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融人到学生之中,教师的语言和蔼可亲,自然幽默。如“谁来做一回小老师”“谁来帮忙”等,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要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用简练的教学语言展示凸显的教学内容,用简单的教学导入抓住准确的知识生长点,用简化的教学过程成全充分的学生探究,用简朴的教学手段提供充分的直观感知,用简洁的教学评价引发深远的教学影响。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数学教学一定会于简单之处见深刻,于平常之处展博远。只要我们不断勇于实践,我们简约的数学课堂一定能实现。

数学课堂的简约美 篇2

一、教师自身对美的追求

1. 数学美的追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讲过:“就数学本身来说, 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美者见美”, 教师必须有一颗对数学美强烈的追求心.因此, 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2. 教学方法美的追求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 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例如探究—研讨法、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台阶教学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认真研究, 认真总结, 积极探索, 因材施教, 因班因学生而异, 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最适合的往往也是最美的.

二、挖掘数学中的美, 提炼有效知识

“要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 即挖掘探寻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 以寻到知识的甘泉.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认真钻研教材, 提炼有效知识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组织者, 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 我们先要吃透教材, 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 再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教师着重挖掘数学自身规律, 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 使教学富于情趣, 富于激励性;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 每个教学环节, 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2. 利用学生间真实的差异, 挖掘层次美

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 教师必须认清学生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学会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掘学生的才华,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这个差异, 并利用这个差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分层, 将教学分层.

三、感知数学美, 孕育有效课堂

1. 唤醒学生感知能力

(1) 教师对职业的投入需要激情.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喜欢当教师, 更不是每个教师都喜欢自己的职业.但是既然已为人师, 我们就该学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

(2) 教师对学生的激情投入.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 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体现在: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师生间适度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用严格的规范来爱学生.

(3) 教师对教材“激情”的把握.对教材的激情把握, 也就是教师要力使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感染力.也就是说要量体裁衣, 要优化教材, 丰富内容, 灵活运用, 使数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要想让数学内容具有感染力, 就需要教师向学生展现数学美的本质, 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觉得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2. 留给学生感知的空间

(1) 给学生留下感知的时间.有位教育专家说, 对学生的提问, 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 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 可减少卡壳现象, 可增加学生的信心以及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因此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2) 给知识的学习留下空间.在课堂上, 有些知识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 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这样就起到吊学生胃口的作用, 让学生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 去发现, 教学活动才会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

(3) 给学生的情感留下空间.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同时更要学会懂得赞赏每一名学生, 更加赞赏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能超越自己的学生, 积极营造情感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产生强大的张力.

四、创造数学美, 促成有效课堂

没有追求和创造, 就没有高层次的创美活动, 也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 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是数学教学的最高目的.

1. 孕育学生创造的动力点

教师应着重培养、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欲望, 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情世界, 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好奇心, 大大加强学习兴趣.要应该充分根据教材中的潜在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

2. 开启学生创造的实践点

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体验美, 去欣赏美, 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 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创造数学美.

3. 培养学生创新的持久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因此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拒绝批评.拒绝批评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 利于其创造潜能的发挥. (2) 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对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赞扬, 也可以是奖励,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优秀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数学课美在简约 篇3

师:许老师到了扬州后,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美工刀、铅笔、橡皮等,用了多少钱呢?(课件出示铅笔)买铅笔用了0.4元,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小数。

师:没见过,你怎么知道它叫小数的?

生1:老师以前提到过。

生2:爸爸妈妈也提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师:会读吗?

生:零点四。

师:有人说小数非常好认,小数长得很特别。

生:前面有零,后面有点。

师:这叫什么点?

生:小数点。

师:每个小数都有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师:0.4元是多少钱?

生:四角。

“简约的意义是从生活开始的。”许老师从学生身边超市购物的情境导入新课,给人一种自然、简洁的感觉。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者看到小数。针对这一学情,许老师直接提问0.4元是什么数、怎么读、是多少钱,干脆利落,从接触小数,到小数的读、写和运用,一气呵成。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场景导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小数、感受小数、认读小数,很自然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看成是一元,你能在这个一元里表示零点四元吗?

生:把它平均十份,涂其中的四份。

师:刚才的过程,在学习什么知识的时候用到过?

生:学分数。

师:你是不是想到哪个分数了?

生:十分之四。(板书:)

师:原来0.4跟十分之四表示的意思一样。我们再来看橡皮是多少钱?

生:0.8元。

师:现在还用这个长方形表示,你能表示吗?不动笔,动嘴吧!

生: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十等份,涂八份。

师:它和哪个老朋友有联系。

生:十分之八。(板书:)

师:如果还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你能不能随便表示几份,写出它表示的小数和分数?

生1:把它平均分成十份,涂其中的一份,表示十分之一,零点一。

生2:把长方形平均分成十份,涂其中的七份,是零点七,就是十分之七。

师:有人涂了一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零点一;有人涂了七份,是零点七,也就是十分之七……你能看出点什么吗?

生: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十个零点一就是一。

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借助图形操作,许老师三言两语就引导学生沟通了一位小数和分数知识的联系、小数和整数的联系,并且直逼知识的本质。没有复杂的教学过程,近乎白描的课堂演绎,非常简约,但简约的常态课却演绎出了别样的精彩,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不但清晰、流畅,而且非常深刻。

师:为什么芭蕾舞演员跳舞要踮起脚尖?

生:可能为了减轻重量。

生:为了增加美观。

师:为什么好看?我们从数学角度来看?课件演示0.6,接近0.618是一个黄金小数。

师:后面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研究。老师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资料。(课件介绍小数的历史)看来小数一点也不小。

许老师非常吝惜他的语言,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语言,寥寥数语就把学生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简短的语言不只是帮助学生认识了三位小数,而且渗透了数学文化、使学生认识了黄金小数,并且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学会对自己常见的生活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后面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研究。”这句话就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说不定下一个陈景润会在许老师的这句话中诞生;“小数一点儿也不小”,这句朴实无华的语言,充满了哲学韵味。他用精确、简洁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教学似乎顺其自然、信手拈来,既体现了许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又让听课教师欣赏了课堂的简洁美。(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屏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数学课堂因简约而高效 篇4

内容摘要: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学课堂承载了过多的额外任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在例题与习题上大做文章,挖掘数学内容之外的东西,人为地添加了许多非数学因素,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如林的小手、形式的合作……结果是课堂热闹、学生喜欢、而效果令人担忧。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约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如何构建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数学课堂,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简约美 语文味 丰厚度 篇5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反思

个人简介:鹰潭市语文教研员 江西省特级教师 电话:*** 前段时间在网上学习,看到了一篇有关台湾教师如何评价我们语文课堂的博文。这位观摩完内地语文课的老师是这样评价我们语文课堂的——展示课,在内地是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展示教师的造诣和钻研,每一次上课都是非常完美的演示,学生在老师的调教中有步骤地学,学生语文的水平非常扎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到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老师对内地语文课堂连用了四个“非常”——非常完美的演示、非常扎实的学生水平,非常到位的教师评价,非常值得他们学习。这四个“非常”令人汗颜哪!静下心来想想,这样客气的评价,这样含蓄的批评,说明了什么?我想这肯定说明了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且一定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只是我们身在局中不再敏感而已。

当前的语文课堂,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手段上不断更新,内容上追新求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热热闹闹的背后,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内容变“胖”,环节变“碎”,训练变“浮”,形式变“花”,效果变“虚”,阅读教学的低效也就不足为怪。凡此种种,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值得我们反思。

反思一:“一线串珠”“一课一得”——让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观察我们常态课的课堂,我们常常能够发现:有些课文或者因为太长,或者因为研读不够仔细,教学时经常会出现理不清教学内容、语言训练繁杂而零乱的情况,教师教得没有头绪,学生学得如坠云雾,如进谜团,不知所得。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学缺少了明朗的主线,出现了“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状况。反观许多成功精彩的课堂,教学主线总是异常清晰,线上的大珠小珠安排得恰当精彩,特别引人注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那么,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做到结构简化、线索清晰呢?这里介绍一种简洁有效的教材处理办法——“一线串珠”法。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重点体现为“三个一”,也就是“抓住一个适合的切入点”、“找到一根串连全文的主线”、“确立一个语言训练的立体板块”。

什么是切入点?打个比方,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个球,是球一定有一个“球心”;就文章而言,就必定有一个“文心”,即平常所说的“文眼”或“线索”,我们研习教材时,只要紧紧围绕这个“文心”,不断地“去长变短”,把文章读成一个词,读成一条线,进而通过“一线串珠”,将精心设计的各个训练点有机地组成立体的训练板块,让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和运用始终围绕“文心”贯穿一条主线展开,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做到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单。

关于如何使用“一线串珠”法优化课堂结构,我的听课笔记中就有一个精典的例子拿来和大家共享。这是南昌的教研员王玲湘老师曾经上过的《搭石》一课,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她采用的就是“一线串

珠法”处理教材。王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反复研读,首先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走搭石”,这不仅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其次是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回旋复沓、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第三步,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确立一种立体学习的板块。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语言的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心灵。

其实,我认为,要上好语文课,尤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除了要把握好语文教学内在的规律,还应该培养一种“一课一得”的意识,要掌握好取与舍的辨证法。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赛采取30分钟的小课制,课前不允许接触学生,这样的赛制其实就在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语文教学要多一点效率意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更为集中高效的语言品味和训练。第一课时的言语训练,要在掌握学生语言习得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让学生读书、感知,扎扎实实地扫除字词障碍,这些基础性的感知过程必不可少,时间压缩不得,剩下的时间里要想亮点突出,精彩纷呈,只有大胆地省略、削减,把各种与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主旨关系不大的内容统统去掉,这

样的课才干净,这样的教学内容才集中,这样的教学也才有高效可言,这样的课堂才可能简约而不简单。第二课时的教学同样适用这样的原则。

反思二:“品味咀嚼”、“层层剥笋”——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然而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出现繁杂、雍肿而且是非语文的现象,令人担忧。语文味应该如果去体现和提炼呢?方法很多,我这里将 “品味咀嚼”法和“层层剥笋”法拿来和大家一起共享。记得一位专家说过:“语文教学应当提倡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咬文嚼字,从而使学生的语感伸向言语形式的各个‘角落’,真正品出它的味来。”打个浅显的比方,语文就像一杯清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法,有的牛饮一通,有的细细品咋,有的一泯二品三回味,其中的滋味怎么可能相同!细读文本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在读中感悟,深入咀嚼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语文课堂才可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如何使用“品味咀嚼”法细读文本,一位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这一课的教学给我们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洋人轧死路人得意扬扬,巡警反而训斥不幸妇人”一段的解读上。在这一处展现“中华不振”深层原因句子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得意洋洋、欺凌、训斥、惩处”等重点词语,咬文嚼字,反复品味,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境,深切感受中华不振!这一环节的教学采用的就是“品味咀嚼”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精彩的片段:老师先让学生读读这

段话,说说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将愤怒的目光直射大个子洋人。接着初步品读“得意扬扬”并激起学生的仇恨。随后,老师运用明知故问法,将学生愤怒的目光再次引向巡警,让学生品读出巡警的可恶,在此基础上二次回读“洋人得意扬扬”一句,引导学生感悟洋人“得意扬扬”的深层原因,让学生对语言的品味由感知向领悟过渡。当学生愤怒的情绪被充分调动之时,老师又通过课文留白让学生想象练说,感受被轧死亲人的妇女、肇事的洋人、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围观的国人不同的心态,令学生个个紧握拳头,胸中充满仇恨,此时老师适时地引入一个激情书写生字的环节,老师说:此时大家紧握拳头想干吗?让我们一起来写“惩”!一撇怒,一撇恨,一撇仇,公正何在,却只能将这种种愤怒放在心里而已。但,敢惩处吗?中华不振啊!多精彩哪!这里既是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生字教学,这更是体现语文工具人文相得益彰的美妙结合点。其实,语文教学越深入,人文熏陶便越自然。语文课上好了,人文自然就在其中。那么,这种好的效果从何而来,我个人观点,品味咀嚼之法是语文的“根本大法”。

我们再来说说“层层剥笋”法。所谓“层层剥笋”,就是教师从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切入,然后有步骤地层层展开,逐步深入,直至最后接近或达到感悟的中心。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内在情感丰富的句段,对于深入培养学生语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关于层层剥笋的教学设计,我觉得一位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很有说服力。本课中,老师有两处重点句的品读处理颇具匠心,很有“层层剥笋”之感。第一处是“引上绝路”部分关于班长和战士们

壮言壮行的教学。这段语句的学习老师运用“抓重点词句朗读体会”的方法,先让学生读出整体感受,然后在同学们坚定的朗读中切入“斩钉截铁”,理解 “斩钉截铁”是怎样一种状态?并通过“走”字和感叹号的品读感悟体会班长坚定的决心。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品读。接着老师抓住“绝路”一词反复研读体会班长的英雄之举,体会五壮士心中的那一份悲壮。这是第二层次的读。第三层老师进一步通过“紧跟”“热血沸腾”等词语的解读感受五壮士的目标一致和勇于献身。老师就是这样以“斩钉截铁”为切入口,层层剥笋式地直至中心,最后凸现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层次非常清楚。老师对层层剥笋之法的第二处运用是在“顶峰歼敌”部分的壮士举石砸敌的句段中。第一个层次,先找出班长的五个连贯动作和如火般的壮语,进行初步的练读,当学生因种种原因无法读出那份深层次的仇恨时,老师巧妙地通过一段精心设计的关于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动情描述,引发学生的仇恨,并通过读将其渲泄出来。这是第二个层次。但还不够,在第三个层次中,老师再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引读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壮士们的英勇豪迈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层层剥笋之法的综合运用。

反思三:拓展延伸,说写结合——让语文教学丰厚而有度。曾几何时,资料补充、资源拓展成为语文教学的某种时尚。凡公开课,课课有补充、课课要拓展。而且,一拓就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法无天。我们很多教师开发资源过度了,搞了太多与课文无关的资源。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它毕竟还是有边界的。语文课程如果没有

边界意识,是很容易被泛化、被自身消解掉的。即所谓的语文课程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关于如何有效拓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面那位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本课中,老师共安排了两次拓展。第一次拓展安排在学生品读“同志们,用力砸!”一句时,由于红色经典离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远,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情感、文本情感以及作者的情感三者融合为一呢?老师此时恰到好处的一段有关日本人罪行的资料补充缩短了学生理解文本上的差距,为学生读出句中的仇恨之情起到了很好的渲染铺垫作用,这样的拓展就显得非常必要。正当我们对本课的结尾充满期待之时,老师又在一段深情的总结语之后,加入了一个有关五壮士的补充材料,用时不多,但这第二次的拓展却很有必要,时机也好。目的就是为了促情练说,让学生面对纪念碑说出自己的感受,此时的表达就是学生整堂课的感情蕴积的总体抒发。所以,这个点上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呈现这么一段材料,学生抒情练说的层次才能上去。之后,老师再顺理成章地出示一段练笔,叫做师生共谱英雄赞歌,这不仅是拓展,更是一种说写的迁移,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曲终收拔当心划”这句诗,使整堂课给人完美收束之感,训练层次清晰、主线突出。

构建简约有效的课堂 篇6

【摘要】所谓简约课堂,是指一种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高度概括的课堂。这里的概括不是简单、空洞,而是简明外表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即形式言简意赅,内容文约义丰,思维深入浅出,道理通俗易懂。本文从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对简约有效的课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简单充分 简明扼要 简约有度 简洁流畅 简便实用

简约,不是教学的简单化,而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东西,扔掉一些为了展示理念而设计的包袱;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约背后是大气、深刻、智慧和超越,是返朴归真。

有效,有效教学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授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过程;应该是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收获的教学。

构建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就是通过简约的教学流程,真实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1课前准备简单充分

为了使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收到实效,我认为科学课的课前应当让学生做好材料和知识两方面的准备。

1.1倡导师生共同准备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就是科学探索的“米”。而材料的准备,也是很让科学教师头疼的一件事。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材料,提高实验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如何才能让学生准备好材料呢?我是这样做的:1.列出学生课前准备清单;2.使用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统计表;3.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我尝试一段时间后,觉得效果还不错。对于材料的选择,我要求:一要贴近生活,比较常见的;二要便于学生在探究中观察现象、收集资料。因为好的材料直接影响探究的成效,这是需要科学教师动脑筋的。《热的传递》这堂课中,我用锯条做热传导实验,用茶叶沫做热对流实验,都是认真比较后做出的选择。

1.2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必要的了解

有的时候,我们似乎不希望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较多的真实的了解,因为这样可能会打乱我们的教学设计。但我们也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认准学习的方向,想到更多的实验方法,探究的成效也会更加显著。课前,我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前概念,弄清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课堂上灵活地驾驭,努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科学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确定学生学习的真实需要,体现学生的行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最终达到的程度。然后确定一节课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说,一堂课,应该切实解决好一两个问题,不能全而不透,什么都包括,什么都想讲,结果什么都解决不好。

《热的传递》这一课,教学目标不少,如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正确使用酒精灯,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但其中最核心的是:认识热传导、热对流和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测量呼吸和心跳》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共有三大块6小点,但最核心的是收集数据并学会分析。

3教学内容简约有度

核心目标有了,核心内容也就出来了。科学教师应该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无意义活动不做,不容易落实的活动不搞。科学课教学倡导“一寸宽,一英里深”,就是指探究活动的切入点要小一些,挖掘要深一些。

《热的传递》这一课,热传导实验和学习使用酒精灯是核心内容,必须从时间上予以保证。热传导实验中,从预测、设计实验到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小组汇报,必须做透做实;学习使用酒精灯,要让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知道要用火焰外焰加热,不仅要讲解、示范,还要反复练习,直到每一小组都能正确使用;而热对流实验只要能让学生尽快地、清楚地观察到茶叶在水中的流动,从而认识到冷热水的对流,就可以了。

4教学环节简洁流畅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应找准探究的关键,放弃与学习核心内容无关的环节,教师要整体把握、合理驾驭课堂。《测量呼吸心跳》一课中,我采用了导入、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这种简洁的流程。《热的传递》一课中,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引入“热怎样传递”这一问题;在热传导活动中,先由学生预测,然后讲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实验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项内容来完成,再汇报,最后综合两个实验内容的结果得出结论。而“热辐射”、“热传递在生活中的运用”都进行了简化处理。整节课做到了重点突出、简洁流畅。

5教学方法简便实用

追寻简约而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7

一、精选学习材料, 创设简约而有效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应该“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一个有效的情境,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真正领悟数学的价值, 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不过, 我们也常会看到, 许多的“情境”用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 再借助多媒体的辅助, 成了课堂的亮点, 可细细品味这些情境却是有的流于形式、有的费力不讨好, 不能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作用并不是很大, 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有的情节过多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地研究和讨论。例如, “生活中的比”一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 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 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因此, 教学中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 一个是生活情境, 一个是数学情境, 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 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 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使整个情境的创设显得更加简约而有效。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追求简洁的课堂

为了上好一节课, 我们会搜集许多资料, 绞尽脑汁考虑很多, 恨不得将所有的好的设计都用上, 设置了过多的教学环节, 学生在这个环节还没来不及回味便匆匆进入另一个环节, 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赶场子的表演。这除了能表现教师的“做秀”水平之外, 还能带给学生什么呢?因此我觉得课前吃透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材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老师要从字里行间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对教学素材和内容艺术地进行整合、提炼, 合理去除那些多余的旁枝末节, 这样深入浅出地把编者眼中的数学文本变为自己独特理解的文本, 以最简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使课堂有一种简便而又充实的张力。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环节预设, 我们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

例如,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的课, 在执教“年、月、日”时, 以三张表格为主线, 贯穿全课, 整堂课用四个层次展开:

(1) 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得到一个月有30天或31天的讨论结果。

(2) 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观察年历 (学生自己带来的是不同年份的年历) , 完成表1。

(3)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把每个同学收集的不同年份每月的天数填入表2, 通过讨论, 学生掌握了大、小月份的规律, 尤其引出了二月这特殊的月份, 得出了闰年、平年的概念。

(4) 利用表3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闰年的规律。

大家一致认为, 这样的课简单、实在、有效, 能够在40分钟内完成。可见, 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 从字里行间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然后深入浅出地把编者眼中的数学文本变为自己独特理解的文本, 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运用简易的教学手段, 追求高效的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当下的数学课, 尤其是公开课, 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示。声、光、电齐上, 图、文、像兼备。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 该教师理念就落后, 这节数学课就陈旧, 于是, 出现了教学媒体唱响数学课的局面。有的课件五彩缤纷, 只是为了夺人眼球, 亮化课堂;有的课件动态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与思考的过程;有的课件只是小黑板的替身;有的课件成了教师向学生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的大容器。只要我们吃透教材, 把握学生, 我们照样可以使用简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简约的课堂中, 得到有效的发展。曾有一位教师调查发现:中、高年级的数学课堂过多地使用花样繁多的教学手段, 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 还会削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会增加一些额外的成本。我们在选择教学手段时, 不妨经济、实惠一些, 更多地考虑如何为教学内容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使用多媒体手段, 它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为直观, 更有效地解决学习的重难点。因此, 从遵循“有效促进教学”的原则出发, 尽量用简朴、常规、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追寻返璞归真的本色课堂, 但并不意味着数学课堂教学手段即一支粉笔、一把尺、一张嘴而已。简约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 而要“用在当用时”, “止于当止时”。

上一篇:纪检工作创新亮点工作下一篇:以旧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