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

2024-10-04

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共12篇)

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1

历经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当下语文教学已经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教学中的烦琐分析、填鸭灌输逐渐向对文本的感悟品析、对话交流转变。但在课改热潮退却之后,再次冷静审视语文课堂,不免发现当下课堂将众多的元素纳入其中,甚至意想在一节课内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于是,整节课中高深的教学目标、臃肿的教学内容、繁杂的教学环节,学生学得忙不迭手,而效益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当下语文教学应该“减肥瘦身”,力求追寻一种简约的语文课堂。

一、在目标制定上,要简明适切

教学目标是教师之教、学生之学起源,更是教与学最终的归宿,学生只有在清晰明确的目标牵引下,才能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即课标明确的年级段目标、学生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关键是,学段等长期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需要借助每课一得的模式促使学生向高端目标不断迈进。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力求做到适切、简明,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能够彻底解决一两个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相应能力得到提升。当然,面对不同的文本内容,尤其是不同的文本体裁,教师应该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恐龙》一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在执教这篇文章时,教师既不能突破学生首次接触说明文的实际,更不能剥离说明文文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将目标定位在:了解课文介绍的恐龙的基本特点;体悟感受相应说明方法使用的妙处;收集恐龙资料,并模仿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言语历练。整整两个课时,就围绕着三个任务,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中其他烦琐的教学环节全部摒除,凸显了高效意识。

二、在内容遴选上,要简约科学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即便树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不能是一堂好课。”此言一语道破了语文教学中内容选择的重要性,但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唯“材”是举,认为教材就是世界的全部,于是串讲串问、烦琐分析充斥着整个课堂教学。乍看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能够渗入开掘,导致了课堂教学始终停留于表层。课堂内容的选择,应该大胆摒除繁杂的教学内容。于永正老师有着著名的“三不讲”定论,将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学生无需读懂的剔除出教学内容,而要紧扣内容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价值点、生长点做足文章,并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通过感悟品味、积累内化、外显表达等言语实践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执教者紧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语言、感悟语言,从而习得文本的语言特质,形成解构文本的语言编码程序,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益。

三、在环节设计上,要简洁合理

传统教学理念笼罩下的课堂设计,过程烦琐复杂,提问琐碎浅薄。学生表面上忙得不亦乐,但实际收益却寥寥无几。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说过:“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顺畅的,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鉴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摒除烦琐臃肿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实际为基础,对环节进行整合设计,从而以整合的思路促使环节设计的简约化,起到“提领而顿而百毛皆顺”的效果。例如薛发根老师的经典课例《哪吒闹海》就这样几个教学环节:①指导读熟课文;②依照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简述、详述、自述、转述几种不同视角下的表述方法;③概括人物形象。整个环节简约而不简单,始终将教材文本玩转在手中,但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对文本进行不同层面的体悟,学生在层次鲜明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历练和综合发展。

四、在教学方法上,要简便有效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这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有着自己固有的教学法则和规律,教学过程应该固守。但针对不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法则规律下又会衍生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上,在学生能力水平能够接受、利于接近文本、便于提升学生素养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时,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定位于读懂课文和吸收文本内容的信息上,而是要学生在阅读中习得阅读寓言这类体裁文本的方法,感知寓言蕴藏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因此, 执教者让学生采用了反复诵读、变序表演等简便方法,让学生始终在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程序中发展自身语言,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早在课程改革初期,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烦琐臃肿的现象,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理念,就是要引导语文教师的教学朝着语文本体进行,朝着简约环节出发。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简单并不是要放弃应该遵循的本质,走向虚无,而是要在扣紧规律的层面上帮助学生以简洁之举,实现丰硕成效,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

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2

走进饭店,我们想吃个“实惠”;进入商场,我们想买个“实惠”;商海里,我们希望赚个“实惠”;工作中,我们希望得到“实惠”。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状,强烈呼唤着课堂上的教与学能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实惠”,简约,就是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实惠”的使者——这不是新论断,是早已被有识之士认同的道理。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参加各种语文教研活动,聆听各种级别、各类名家的公开课,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大全”以及“博大精深”者仍然比比皆是。

为什么放着笔直、简约的大道不走,而要抄小路去迂回前行呢?为什么放着轻松、简约的脚步不走,而要和着音乐、迈着舞步去赶路程呢?这里除了缺乏教学与研究的“内功”以外,关键还是传统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作怪,走大路,怕别人说太直白,太暴露自己低浅的身份,怕被人说“丢三落四”,对教材挖掘不深,讲解不透;用轻松的脚步走,怕被人说太匆匆,太没有美感,太没有韵味。所以就教学目标定位面面俱到,文本拓展漫无边际,流程安排程序繁杂,教学形式翻新作秀。

“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是张志公先生的心得体会。于永正先生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深有感触:“五十多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一定要把讲读课文的时间压下来”等都是有识之士发自内心的呼唤。

现行教材的课文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从学习字、词、句、篇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从训练阅读理解到指导写作方法;从语言文字的揣摩到情感、品德的熏陶……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假如都能像于永正先生所概括的“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那样来理解和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简约了。

最简约的往往就是最为基本的,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指的是语文本身应该承载的东西,诸如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等等;最简约的往往又是最为有效的,教师的教应力求用最简单的手段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少的时间读出“简单”背后的深刻;最简约的往往也是最为和谐的,课堂上不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而是更加追求教学的情趣和灵动,课堂上不是刻意的精雕细琢,而是更加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简约是走捷径,是直达目标。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简约呢?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理念是简约。教学中,要牢记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苏格拉底的“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陶行知的“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等至理名言,以及诸如上述张志公、于永正等践行者的心得体会。

2、教学目标要简约。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目前在教学目标设定和表述上存在着内容复杂化的倾向,一些教师惟恐顾此失彼,结果一堂课结束哪个目标也没有很好落实。“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彻底解决一两个教学中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教材值得探究的问题,这比面面俱到的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在宏观上,要加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要把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核心的目标实现,看成是其他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在微观上,要使教学目标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及每个学生身上。

简约的教学目标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文章,学会用口头和书面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只要将这四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其二是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精简,面对一篇课文,很多老师不知道要教点什么,看这也应教,看那也应教,于是教学目标就多而杂。要做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简约,教者心中就要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和赖以支撑的应该落实在每节课中的小目标,在每篇文章以及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不忘循序渐进地紧扣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这四大块,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等核心要素,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来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要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教师要大胆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4、教学过程要简约。语文是最宜于自学的学科,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应该是简约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心灵发酵”的过程。教师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搞得那么复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问题障碍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搞得那么玄、那么深奥。简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产生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要学生能说出鲜明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就不必要再去“探究”,若一味的追根究底,只能给学生造成“深不可测”的恐惧,使之渐渐丧失本应具有的探究热情。

简化教学过程,要注意教学的预设的流程不能是“线性”的,因为线性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的种种状况。一问只有一答,一项任务只有一种努力的方向,且哪个问题先问,哪个问题后问,都做了“精确”的设计,和流水线操作没有两样。这样的设计,从客观上抑制了课堂“生成”的可能。非“线性” 预设应该是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个简约的教学目标,然后则是精心设计如何围绕目标去组织学生读、写、练,并善于在学生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这种简约的“大环节、大板块” 式的教学流程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敦厚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基础,从而做到“左右逢源”。

5、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简约。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内容、目标选择恰当、简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要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以最简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投影仪、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上公开课,几乎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该教师就落后,这节语文课就陈旧。其实,语文的学习是要靠“读”去“悟”的,要使教学资源不浪费,课堂教学不作秀,简约而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要强化实施课堂上的“精讲多练”与“精讲精炼”。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文本语言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6、作业要简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从简约作业设计,简约作业布置开始。要力争使课外预习及练习走进课堂,要下决心压缩课外作业量,要力求初中语文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20分钟,高中语文每天不超过30分钟,作业要实施“公示制”,即每天要将当天所留作业内容张贴或写在各办公室的公示栏上,以便检查、监督。力求断绝“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侥幸心理,彻底拆除“课内平庸偷懒,课外用功补习”的平台,让课堂成为既演又练的场所,逼迫师生在课堂上下功夫。将课外预习及练习纳入课堂,不是课外就没有了家庭作业,也不是课内对课外就失去了指导、检查、评比等的调节和控制。而是变以往的单一的课本知识的预习、巩固练习为课内布置指导、检查评比的课外进行的参观、调查、访问、写生等更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变以往的单一的课本知识的预习、巩固练习为课内布置指导、检查评比的到课外实施的写作、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等兴趣小组活动;变以往的单一的课本知识的预习、巩固练习为由课内向课外的扩展性阅读——“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新课标的精神;变单纯的应试教育为多彩的素质教育等。简约教语文, 不是简陋肤浅教语文,而是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删繁就简、不蔓不枝、干干净净的以约驭博;是经过复杂的工作而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是要尽量排除一切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简约教语文,是一种课堂感受,一种精湛设计,一种教学境界。

简约教语文,并不是排斥一切语文课本以外的东西。互文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构成了文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简约教语文,就是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总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落实递进状况来从这种“巨大开放体系”中抓“纲”捋“线”,为我所用。

简约教语文,看似简单的教学程序、手段、方法、语言……却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复杂的工作——那是一种漫长的奔波,一种厚积薄发!“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约语文”的核心理念。不同类型的课文要有不同方式的“简约”,例如基础教育阶段的古诗词,重在背诵,明白大意;古文,重在背诵和翻译,重在词语的原始积累和文化的传承。讲读课文,是传授学法、阅读和写作等知识的例子;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巩固训练的例子……

聪明难,糊涂更难,由糊涂变成聪明难上加难。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觉得教语文不难,可教来教去就犯难啦,不知如何才能提高成绩,培养能力,当你在上下求索中忽然发现了教语文竟如此简单的时候,你就实现了思想行为的转变,就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地,但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往复过程,是需要时间和耐力的。简约,语文课堂的内在美。

追求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导入;主体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对此问题谈两点个人体会。

一、进行激趣导入,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内容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对这一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做到激趣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鱼儿捎来的信》这一课时,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群鱼儿自由自在生活在水中的画面,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然后,说道:“同学们,这群小鱼们可爱吧,可是,它们不知道,有危险正等着它们呢,你们看。”,接着,出示漫画中的第一幅图,“有一位小朋友想保护小鱼,那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做的吗?”“想!”学生一起答道,“好,接下来就大家继续跟随老师来欣赏一组著名的漫画——《鱼儿捎来的信》。”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出示课件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使学生对接下来文本内容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对文本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要再始终以自身为中心,而是把学生当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对文本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跳一跳摘到果实的状态。

比如,在学习《长城》这一课时,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就设置了合作讨论的环节,如提出以下问题:(1)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2)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和长城的建造特点;(3)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4)读课文最后一段,想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對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阐述得出的结论。这样,我就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文本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

总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小学语文当今的教学现状,使之教学有效性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获得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翟淑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如何锤炼简约的语文课堂 篇4

汪潮教授说:“简约不是简单, 它是一种课堂感受;简约不是随意, 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 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 它是一种教学境界。”如何锤炼简约的语文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以简驭繁, 摒弃一切作秀与繁琐, 实现课堂自然本色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求简明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的教与学所要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 目标定得是否科学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 教师才能围绕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 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针对三维目标, 我们要做好整合, 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 要在深入解读课本文本的基础上, 依据课文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一堂课不求大而全, 但求能给学生真正解决一两个重要的、实际的内容, 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教学内容求简约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有课内文本, 而且还有由此而拓展到课外的阅读等, 可以说能教学的内容非常多, 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完成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并能充分地预测学情, 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集中时间, 整合问题, 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 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

三、课堂语言求简要

教学语言的“简洁”,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力克服语言不简约的现象。1.避免“题外话”太多。教师依据文本内容, 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能起到激趣、搭桥的作用, 但如果毫无节制地旁征博引, 就会使学生脱离教学的目标, 使学生抓不住教学的重点。2.避免“重复语”太多。教师对重点、疑点部分的内容可以多次向学生强调, 但是如果反复讲述其他话语, 或者是重复学生答题的语言, 就显得啰嗦、繁冗, 既浪费了课堂的有限时间, 又影响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 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 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 用最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

四、教学环节求简化

追求形式和环节的多样化是现在课堂教学的趋势但是一节热闹的课下来, 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拓展内容, 可是学生并没有能静下心来去认真学习语文, 语文课中泛语文、去语文现象滋生, 也就是常说的没了语文味。儿童的世界是自由的、天真的, 他们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是简便的方法和简明的教学思路。所以, 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应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 哪种方法简便、有效, 利于学生亲密接触文本, 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

五、教学方法求简便

虽然说语文教学“教无定法”, 但是还是要讲究“贵在得法”, 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在教学实践中, 我确定了“以读为本”的原则, 引导学生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语感, 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 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 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靠读。因而,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自如地读, 动情地读, 读出课文的节律, 读出课文的情趣, 读出课文的神韵。

六、教学媒介求简单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现代教育媒体多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 拓展了教学时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令语文教学如虎添翼。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存在着大量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整堂课下来, 好像看电影一样, 学生头脑中充斥的是各种动画页面, 而缺少自主思考的时间。我认为应该将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 当用则用, 不当用则坚决不用, 对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而对一般的内容还是要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不能失去语文课的特色。

语文教学要简约高效 篇5

顺义一中 杨凤全

一、语文教学简约高效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

学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当我们认真观察与冷静思考之后,又会发现诸多问题:比如说,不少的示范课、研究课,课堂上真可谓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又是听录音,看录像,又是讨论交流,又是成果展示,又是探究又是合作,唯独少了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少了对语言文字的涵咏体味,少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这样的课能说是好的语文课吗?新鲜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背后的教学效果好吗?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真的得到提高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些做法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与终极目的。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形势下,更有必要提倡回归语文根本,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与高效。

二、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前提与基础

(一)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理解,这里首先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而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基础之上,融合渗透于工具性之中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实现简约高效,就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这个根本。只有在语言文字的品味鉴赏中,才能领悟文学的意境,获得文化的熏陶,达到思想与情感的升华。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理念: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而最重要的语文实践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运用。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与方法都应当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服务的,都不能离开读写的根本目的。

(二)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心理特点

学生不是白纸一张,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因此,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高效,就要准确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语文能力现状,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决定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高效,不仅要准确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现状,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懒惰是人的天性,学生也不例外。现在,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其初衷原本不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流于形式。课堂上常见的热热闹闹的讨论,往往是几个学生在高谈阔论,大多数学生成了悠闲的旁观者;课堂下的合作学习,也变成了领导者的专利。这种做法,实际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懒惰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而学习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尤其是语文学习,更离不开个人的独立的思考感悟,离不开自己的读写实践。只有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脑、动手,才是最好的简约高效。

三、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讲求实效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应该是就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而言,并非每节课都要有这三个维度。而受此影响,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求多求全,不切实际。其结果,目标最终也只是教案上的空洞文字,并没有在教学上得到落实。目标既不明确具体,又怎能指望教学的简约高效呢?

其实,语文目标的三个维度应该是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在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目标定的明确具体,讲求实效。

例如,笔者在进行“毛泽东诗词”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将学习目标确定为:品味鉴赏诗词语言,理解作者思想情怀和诗词意境,学写古典诗词三项。在此基础上,又把教学过程明确为自读评点4首,背诵10首,泛读20首,有感情朗诵1首,写鉴赏文章1篇,试写古诗词1首等六项具体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品味、鉴赏、朗读、背诵,在10课时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鉴赏水平、朗诵水平、写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再如,高三的写作训练课。我把教学目标明确为言之切题、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四条具体要求,以下又细分为读懂题意、合理联想、虚实转换、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语言表达等具体项目,反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学生拿起笔就能想起这些要求,很快就能形成文章思路,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简单易行,重点突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和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这无疑是一条美好的途径,但是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由于各科的压力和语文的母语特点及学生(包括教师和家长)的习惯意识,不可能指望学生在课下用大量时间去学习语文,语文教师也不应该用挤压其他科目的时间和空间的做法提高语文成绩。唯一可行的途径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一定要力求简单易行,重点突出。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想好这节课要让学生做几件事,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有些青年教师听完我的课后,往往会说:您说的话很少,速度很慢,讲的内容却很多,学生做的事很多。其实,这里就有个选择的问题。教师话少可以少占用学生时间;慢是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有思考时间;学生做事多是为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笔,学会思维和运用语言工具;涉及内容多是为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思维。

比如在高三复习时,我把语文能力压缩为阅读、写作、基础知识记忆与运用三大块。教

学过程也简缩为课前小测、读写训练、课后小结三个环节:课前小测进行基础知识和默写检测,5—10分钟内教师发练习,学生自测,做完后自我订正改错,学生形成了习惯,教师不用讲话,学生就知道做什么;阅读训练我舍弃了繁琐问题的讨论和方法指导,围绕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的怎样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反复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后小结提示学生易错之处和改进的方法。简单合理的教学过程,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行之有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关键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课堂教学要照顾大多数,无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指导,都要适合大多数同学的需要;课下辅导,则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看人下菜,量体裁衣。以2010届周振红为例,今年语文考了131分。其实,最初她的作文只是中下等水平。我分析她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贫乏、言之无味。便以语言为突破口,以修辞和模仿为主要方法进行训练,很快提高了作文水平。因此,看准对象、对症下药,是确定教学方法的第一原则。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古人的话说得更好:“熟读之,精思之,博览之,附会之。”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必须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时刻不忘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博览、写作。多读多写,强调实践,这是保证语文教学方法合理有效的第二个要点。

时间是效率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效率,师生都要强化时间观念。限定时间的读写训练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对于如何提高读写的速度和质量,教师还要予以具体的指导。比如阅读时如何抓关键词关键句,如何迅速抓住文章结构和主旨,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等等。高效阅读、高效写作早已成了专门的课题和学问,把这些成果运用到课堂上,无疑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四)教学语言简洁明快,便于记忆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的语言功底都是不错的,或激情洋溢,或文采飞扬,或简洁明快,这些语言风格都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要达到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目的,特别要强调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简洁明快。尤其是那些关键语言。如上文所述,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文章内容与特点千变万化,名词术语五花八门。如果教师表述不当,抓不住问题本质,学生必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教师抓住问题本质,用最简练的语言把复杂高深的理论概括出来,并简化为朴素简单的问题反复训练,不断强化,这样学生才能记得住,学得会。如上文所述,阅读教学中提出的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的怎样、为什么写等几个问题,简单易懂,便于记忆。但实际上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主旨、写法特点、动机目的、鉴赏评价、拓展延伸等众多内容与阅读能力。再如写作训练中的言之切题、言之有

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几条要求,既继承了传统的写作提法,又符合现在的写作要求。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便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自我强化。

浅谈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6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把握文本脉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一堂课的时间、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文章。有的教师惟恐顾此失彼,一节课制定了许多教学目标,而教学下来却没有很好地完成一个。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正如王荣生老师所指出的“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抓住“爱”这条主线设计了三个目标进行教学。1.要求学生读通课文,体会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并思考在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这两种爱。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父爱、母爱的理解,进行写话练习。

围绕以上目标,在操作层面中,我引导学生紧抓重点段进行批注学习。以关键词“歧途”为钥匙,打开文本的大门;以对父母爱的深刻理解,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脉搏。

学生顺着课文的脉搏,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这样,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内化,情感得到了积淀,理解得到了升华。这种内化语文素养的过程,正是丰实语文教学本色的体现。

二、简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词”加强对文本的感悟

相对于数学设计的“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的预设往往让人觉得“千头万绪一团麻”。面对经典,教师可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文字层面的,思想层面的,似乎哪样也割舍不得,于是我们往往会倾其所知,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但尽管都是精华,学生却无法消化。

现在,用“简约”的理念来重新审视,就是要求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主线。在课堂上,我都是以文中的关键词,展开文本,进行感悟的。

如在《白杨》一课,我抓住体现白杨品质的词语“坚韧”展开,挖掘其内涵。开始让同学们朗读描写白杨外形的段落,通过学习描写白杨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感受其生长环境的险恶,为丰满“坚韧”作准备。然后通过品读文本,创设三个想象情境使白杨的“形”与“神”更清晰,把学生引入文本,真实地感受。

三、简洁开放的教学板块,让思维充满智慧的张力

在《穷人》的教学设计中也不乏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如在教学开始这样设计:“5加2等于几?”引起学生的疑,并由此有了进入文本的欲望,为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做好了铺垫。再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设计呼应课始的一问:“现在的5加2还等于7吗?那等于什么?”这时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悟“美好的心灵”“爱”“人间真情”“善良”“良知”“无数的精神财富”“体贴和理解”……把关注点从感悟文本巧妙地引向感悟人性的完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思想例谈 篇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的指导思想。于是, 不少教师就把三个维度当成每节语文课追求的目标, 希望一节课里兼顾语文素养的所有方面。结果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可是, 随着课堂中各种名目的活动多起来, 一节课热热闹闹之后, 却淡化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 留下的是支离破碎的感觉。

鉴于此,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反思时就深有感触地说:“五十多了才明白,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 写写读读。”

“大道至简”,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其实并非三个目标, 而是贯彻在听、说、读、写之中的三维一体的目标, 课堂不应该做加法, 背负一大堆目标, 套用各种形式, 而是急需做好减法, 减去冗杂的目标, 减去繁琐的流程, 减去花哨的形式, 回归读写本真, 以少驭多, 以简驭繁, 最终实现高效课文学习。

二、简约之法

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呢?

(一) 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提倡目标简明, 就是要集中力量, 抓住教学主线, 在咀嚼文字、品味意象、揣摩情感、积淀思想等方面下工夫。这样, 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当然,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文本特征和学生实际而定, 比如, 学古典诗歌, 要以语感诵读、揣摩意象为重点;学优美散文, 要以积累文辞、赏析情感为主;学古文, 要以积累知识、锻炼思考力为主;学小说, 要以解读人物、把握细节为主;写法上有特点的文字以读写迁移为主, 不一而足。

(二) 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

1. 以学案导学, 根据学生反馈的难点、疑点设计课堂问题。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学习目标、重点提示、过程辅助、学法提示、巩固练习、课堂小结。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学生预习后交还给教师, 教师则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 了解学情, 而后以学定教, 灵活使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 灵活进行调控, 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 只讲学生的疑点,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 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2. 要找准简单恰当的切入点, 抓住鲜明的意象、关键的字词, 实施突破带动。

比如, 在教学《荷花淀》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迅速体会到水生嫂和白洋淀的美好特质, 我就由课文中荷花的描写入手, 用一个“美”字, 统帅全课, 引领学生体味到这里美好的风光、物产与人性, 使得荷花的美丽与刚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 我教授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一文时, 就抓住题目中的“忠毅“二字来入手, 让学生在细节分析与任务品评中悟出故事里“忠”中有“毅”, “毅”中有“忠”的深刻含义, 使得学生不禁为作者高超的笔法叫好。

3. 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简约”不是简单减少知识容量, 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 抓住最重要的知识, 合理运用听、说、读、写的基本策略, 锻炼学生理解、概括、分析的能力。简约教学不是把教学简单化, 而是把语文教学精良化。如我曾观摩的兖矿二中李丽老师的一节精彩的诗歌鉴赏课———《相信未来》。李老师从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入手, 重点就做了咀嚼字词意象、玩味情感态度两件事, 把“读”和“写”做得异彩纷呈, 引人入胜。

(三) 设计简化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简化”,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一节课时间有限, 环节不宜多, 反馈、点拨、评价要迅速到位。以《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课堂设计为例, 一般的教学设计需要鉴赏老贝尔曼、苏艾、琼珊的人物形象, 体会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分析情节设计的曲折精巧等一系列环节。对此, 我进行了精炼。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幅以边缘发黄, 中间犹绿的常春藤叶为背景的幻灯片, 然后设计了四个围绕叶子展开的问题: (1) 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 (2) 这片叶子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3) 画叶子时有哪些困难? (4) 叶子牵动了三个人的心, 你最欣赏哪一个?四个问题分别围绕小说的主题、情节、环境、人物四个方面展开, 各有侧重, 又突出了一片常春藤叶的艺术形象。屏幕上的叶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分析与艺术形象感悟能力获得了有机融合。

三、简约之美

简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篇8

为此,我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力求简约语文的原则。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扎实却是更要扎实。

一、阅读文本是简约教学的朴实本色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实际上就是他的阅读史。”教育家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要去领悟这份灵动的蕴藉,要去采撷这片斑斓的多彩,语文教学就必须以阅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熟读、精思、博览、多写。培养阅读品位能力就触摸到了真实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是以朗读为基础的,朗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根本的方法。“老师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语文的精彩,亮点在朗读里。读是活的,赋予作品生命,是教师的再创造。朗读好了,语气、感受就出来了。语感好了就会读会写了。读自然、规范了,就拥有了语言。” (于永正) 因此,我非常欣赏这句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就是语文!”在课堂上我时常范读文本,披文入情,《再别康桥》读出淡淡的哀愁;《纸船》读出殷殷的深情;《水调歌头》读出旷达的胸怀;《沁园春·雪》读出磅礴的气势;《春》读出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岳阳楼记》读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学生们静静地聆听,沉浸在文本中,走入文本世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每一次范读,学生都会报以欣赏的掌声,我体会到教师诵读到位则学生自然涵泳于课文的示范语言之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以“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朗声诵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赋予学生反复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各异的读中会文义、品情感,从而油然生发、融合了文本情感、作者世界和阅读主体情感。要求学生从从容容地、气定神闲地阅读文本,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如: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要“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时传达出来。“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同时在阅读内容、品味语言上,培养学生要学会推敲。即阅读作品时不仅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要在咬文嚼字上下点功夫,多比较,多联想。在阅读深度上,培养学生学会揣摩,也就是反复地回想,一诵三思,一吟三叹。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敏锐的语感,可以理解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意境,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鉴赏力。一次语文早读课上,一名学生推荐阅读刘墉的散文《你是我一生的陪伴》,她读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师生都被文章朴实的语言打动了,共筑丰厚的精神世界。

二、落实细节是简约教学的真实本色

《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余明阳对企业家说:“细节是一种动力。”“细节是一种精神。”“细节是一种创造。”我认为这个理念非常适用于语文教学,因为语文课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组成的,语文教材的解读离不开细节的揣摩、品味。在语文课堂上,捕捉细节是一种动力、一种智慧、一种创造。字斟句酌地落实文本的细节,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出彩。语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首先做到备教材深入浅出,“教学目标要简约,教学过程要简洁,作业设计要简化。”备学情要浅入深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必须字斟句酌地落实细节。首先必须营造师生之间和谐舒畅的课堂气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融洽、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语文课堂才有智慧思维火花的碰撞,才有生动的教学细节的诞生。我在教《枣核》一文时,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文本的细节解读文章,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导入学习的渐进趣味,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学生的学习交流、反馈,让我感受到了他 (她) 们的快乐与情趣,真是一种让人欣慰的体验。有的学生品味“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一句中的“再三”,读出了旧时同窗郑重其事的托付,可见其希望之殷切。对“几颗”和“生”的质疑揣摩,使学生在悬念中兴然解读下文。有的学生品味“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中的“托”,认为一个动作传情,一字传神,刻画了游子见枣核如获至宝、依恋故土的一片深情。有的学生品味:“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里的四个“想”,急促地诵读,体会到了游子的心境———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是有温度的,字字总关情。”学生能这样字斟句酌地落实文本细节胜过老师一言堂千倍万倍。语文课的返璞归真,一切应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惟有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深处的奥妙,落实微观细节的生动,酝酿洞察文字的能力。

三、落实实效是简约教学的扎实本色

为了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追求一课至少一得,让学生有所得,追求“三效”———效果、效率、效益。如何落实实效,实现“统一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语文课要踏踏实实,上出原色原味的语文课,首先语文课应该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交道,与语言文字亲近、亲睐、亲密,“忽视文字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语文教育”。我在设计每一堂语文课教学目标时,突出学生从一课中获取一种语文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学习中兴致盎然地咬文嚼字、解词析句,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语文教学不必刻意求热闹,不让语文课变质成“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就要让语文课简约,而纯粹的语言教学和快乐的心态是必不可缺少的。其次,语文课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我浅尝到训练的益处,我认为“训练”不再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矛盾,不再与它们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科学地训练,严谨地训练,合理地训练,活泼地训练,快乐地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认真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突出重点练、体现特点练、持续连贯练、多种形式练、激起情趣练。训练宜精练不宜繁琐,训练宜灵活不宜死板,做到以训练来推进教学过程;以训练强化知识运用;以训练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一直坚持每堂语文课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从推荐美文、热点评论到命题演讲,阶梯式的训练,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循序渐进的培养。我所教的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多人多次在校级演讲比赛中获头奖,并且有些学生敢于积极参加学校一些大型活动,或做节目主持,或表演课本剧,或朗诵诗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追求简约丰赡的语文教学 篇9

一、教学环节整体把握

我们知道, 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的逻辑推理过程, 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模式, 其特点是整体的把握。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针对不同的文本, 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有的抓住文章的一条线——情感变化线, 就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方向, 如名师游彩云教学《钓鱼的启示》, 她抓住“我”得意—急切—大声争辩—哭—乞求—沮丧—启示这一线索, 通过一些重要的词语来处理教学, 效果非常有效。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 他提出了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读完课文, 你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总理一夜的工作呢?学生汇报出许多词语:伟大、劳苦 (辛苦) 、一心为民、俭朴、认认真真、敬爱忙碌。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把握, 学生就能从重要的词语中学习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情感。众所周知, 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 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的:或是“披文以入情”, 明了怎样的言语形式承载了怎样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 明了高质量的思想是借助高质量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 (书面的、口头的) “言语作品”, 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艺术化的训练, 促使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只有整合教学环节, 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设问的质量, 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教学方法简洁洗练

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 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 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 虽然说“教无定法”, 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 努力追寻最简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听于永正、贾志敏等前辈老师的课, 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 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 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 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 他们的教学语言清新、质朴, 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 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 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 投入地读。

广东孙建锋老师的课, 被称为“追寻魔力的对话”。在他的课堂上,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既是非常自主、自由和自如的, 但又是极其深刻、多元的。孙老师的课往往洗练简洁, 大体只经历“读—思—点”三个阶段。读, 就是让学生充分读书;思, 就是让学生默读精思, 在潜心涵泳中深入领会文本;点, 就是当学生的解析和感悟遇到瓶颈或路障之时, 教师审时度势地相机点拨指引。虽然孙老师的课堂有时显得不够“火爆”, 而且即使是“精彩时段”也往往稍纵即逝, 但细细回味之后却发现, 他的课让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譬如, 他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 学生最初的发言虽丰富多样但却停留在表层。经过他的点拨, 学生在二度攻读后的感悟就有了质的飞跃。请看: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 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 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 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生再次潜心读书, 四分钟后, 师生对话)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 而苏格拉底上课却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 而苏格拉底用的却是麦穗。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 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 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 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 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自己悟出来的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生:弟子们辛辛苦苦、挑挑拣拣, 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 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 实际上却收获多多。

生:从课文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 不敢怀疑老师, 盲目行动, 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

教法的简洁, 成就了课堂“收成”的丰富。孙老师的课, 为我们作出了示范。其实, 学生学语文, 甚或学任何一门功课, 归根结底是靠他们“自己”去习得的。曾有资深研究者精辟地指出:“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 以学生为中心, 只突出主要的步骤并具有预见性。他们之所以不写细节, 是因为这将由课堂教学活动时学生的行为决定。”周一贯老师也说过:“特级教师上课都很‘随意’, 这种随意以曾经的‘刻意’作基础, 而最高境界当数“任意’。”

三、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我们一直在呼唤“课文内容理解与表达形式高度融合”的阅读课, 然而事实上却一直在走分析课文内容的老路。教师所提的问题, 大部分都围绕着内容做文章, 走的都是“内容—意义”的套路, 很少从“形式”入手, 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其实, 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 是要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 否则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 因为很多课都可以在文本中获得意义。读历史故事, 可以获得意义;读《国家地理》, 可以获得意义;上科学课, 也可以获得意义。这样钻在内容死胡同里的课堂, 模糊了语文的面影, 耗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也许是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高耗而低效的重要原因。金师附小的王春燕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大赛上执教《猴王出世》时, 将此课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语言形式上, 研究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上, 通过朗读, 通过想象, 通过适度的表演, 通过批注, 反复玩味语言。课堂上, 师生快乐地徜徉于古典白话文的殿堂, 孩子们在学故事, 更是在饮一杯语言的琼浆。

四、拓展阅读持之有“度”

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教材 (文本) 是新娘, 拓展文本是伴娘。很多语文课, 伴娘花枝招展, 装扮时髦, 远比新娘漂亮。而听课教师和学生往往忘记了新娘而记住了伴娘。崔峦老师反复强调拓展一定要适度, 他说有些教师不把工夫用在吃透课文上, 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 找到之后爱不释手, 导致上课撇开文本, 大量补充图文资料, 喧宾夺主, 致使训练无法落实。其实, 只要我们解读文本做到深入、准确, 引用资源持之有“度”, 那么, 我们所设计的拓展或许会丰富, 或许能深化学生的情感, 同样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当学生感悟、体验情感有困难时, 可适当介绍作者和课文的写作背景, 也可适当介绍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冀教版六上《相片》一文中提到的良民证离学生十分遥远, 它与妻子用以激励丈夫英勇杀敌有什么关系, 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 教师可适当拓展,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良民证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与苦难, 体会翻身农民保卫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行动。

拓展阅读与所有的教学研究一样, 同样应避免盲目性、随意性。高效的拓展阅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与体会, 强调积累与运用, 真正起到“开渠引水”的作用, 实现拓展阅读与文本阅读的有效链接, 使资源拓展发挥最大的功效。

简约——探寻语文教学的本真 篇10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 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 去收最大的效果。”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 有些语文课上得热闹非凡, 但静下心来细想就会发现, 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也没有明显提高能力, 华而不实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通病。基于此,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简约、朴实之路, 让教学更为精炼, 让教学更有效率, 让学生真正爱学、会学、学会。

一、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教学从备课开始, 备课从设置教学目标开始。教学目标是教学开展的基础和依据, 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准则。为了突出课堂内容的充实, 或是为了渗透各种技能、情感等, 很多时候教师被“三维目标”限制, 导致目标过大、过多, 远远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范围。在教学中, 我会从实际学情出发, 制定符合本班实际的教学目标, 让教学重难点突出, 做到有的放矢。

在《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 我将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南沙群岛的基本知识, 并感悟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 我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 让学生读准、读生动、读出感情。诵读是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秀美的南沙海景图在滚动播放, 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悦耳动听。之后, 我们一起感知南沙群岛之美, 对重点段落、句子进行了精读,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 南沙群岛是仙女撒下的珍珠, 这个传说美丽而动人, 正好与题目相呼应。有的读“茫茫南沙, 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 留下了祖先繁衍生息的烟火”, 他说这句话写得太好了, 前后两个句子非常对称, 高度概括了我们的祖先白手起家的片段。从读到思, 从思到说, 课堂简练而充实。

教学目标要明确, 不可模糊;要实用, 无须华丽;要简约, 而非臃肿。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小学语文课堂的简约之旅就开始了, 有了好的开头, 才能保证精彩的过程。

二、内容适宜, 主线清晰

从现实来看, 如果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内容, 在讲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历时花费十几分钟, 这样会导致课堂节奏拖沓, 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 根本抓不住本课的重点, 学生更没有充足的时间探究文本, 品味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会选择适宜的内容, 做到层次明了, 主线清晰, 形式简约而内容充盈、生动,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教学中, 我为学生播放了《心中的故事》这首歌曲, 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 而后学生听了范读, 开始自读感知, 疏通大意。很多学生被文中的故事感动了, 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有的学生说, 这个故事从母亲生病住院时“我”帮母亲换床单开始, 作者没有想到母亲会这么轻, 他很意外;有的接着说, 护士责怪“我”, 而“我”回忆了母亲担起的重担, 误以为母亲是一个大力士;还有的说, “我”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一抱母亲。理清了思路之后, 我问大家感受到了什么。马上有人站起来说, 伟大的母爱;又有人说, “我”对母爱的感恩, 对母亲的心疼;还有的说,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 母亲慈爱、坚强, 儿子孝顺, 非常感人;还有的说, 妈妈给子女做了很多事, 无怨无悔, 子女长大了也应该为妈妈做很多事, 这就是爱的传承……

在教学中,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要让内容更加精炼适宜, 要确保流程顺畅, 重难点突出,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研读、探究、发现, 学到“真学问”。

三、语言简练, 叩击心灵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要点燃心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用语要简单明了, 形象生动, 能组织好课堂教学的进行, 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叩击学生的心灵, 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要严谨且生动, 不能太过繁琐、枯燥, 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训练自己的课堂用语, 不能太过随意, 要贴近学生思维, 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嫦娥奔月》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我和学生一起诵读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趁机问大家月宫中的宫阙是谁的家?学生回答:“嫦娥。”我接着点拨:“那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什么要奔向这寂寞清冷之地?她是个怎样的人呢?你们知道吗?”学生积极回答, 有的说:“嫦娥很美丽, 和后羿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有的说:“嫦娥很善良, 经常帮助父老乡亲。”还有的补充道:“嫦娥很勇敢, 敢与逢蒙周旋……”“嫦娥飞走后, 后羿呢?”学生说:“后羿很伤心, 赶紧追上去, 却怎么也追不上……”

在简约语文的理念之下, 教师的语言更要简练有效, 或者启发, 或者鼓励, 或者督促, 或者感染。每一句话, 都要做到与教学有关, 与学生的表现有关。

崇尚简约,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王道。总之, 洗尽铅华之后,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会露出本真的面貌, 返璞归真, 扎实而生动、真实而自然、务实而灵动, 体现语文教学的本真特色, 让语文课堂散发清新的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储美琴.简约:语文课堂的朴素追求[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4) .

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

现如今简约化似乎逐渐成了整个小学语文界的潮流语言。所谓的简约是针对复杂而言的,其实说到底就是要使语文的教学尽量减少形式化且不太必要的活动内容,极大限度的使得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以下将提出几点重要方面来提升课堂的简约化进程。

一、课堂的内容不能太繁琐

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有着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的内容过分繁琐杂乱

课堂的教学内容太多,老师往往很难把握住重点,无论哪一个知识点都想讲全,却总是捡了东边忘了西边。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也会知识太多而没有真正的掌握重点,课后不复习最终的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太复杂

老师上课的内容、重点以及环节都太多,课堂的形式也一直都一样,毫无新意。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只是太枯燥乏味,无法真正的了解语文知识的奥秘。没有兴趣再有用的知识也没有学习的必要。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使用的不合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形式:①教师的活动过多而学生的活动太少。②师生之间的对话很多但是学生和书本之间的交流较少。③教师在内容的分析方面太多,学生对于课本的自我了解太少。

虽然课堂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确实不定的。如果要把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首先一定就是教师要把教学的内容变得简约。其实简约并不等同于简单,也不是单纯地减少教学的内容或者是减少知识容量,在简约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来解读课本教材,对需要教授的文章进行一个科学系统的了解,之后再深入地解读教材,对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知晓。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大胆,根据单元目标或者课文特点来选择一个可以让学生都愿意接受的核心内容来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正确处理课外知识与课文的关系。

二、课堂的目标要明确简单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还是存在一些语文教师在建立课堂目标时显得不切实际。订立的目标过多且高于实际情况,在上课时不能完全实现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喜欢用大把的时间去做扩展性的练习,使得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累积被忽略。甚至有些老师会过分追求完成目标而将其视为挡箭牌,教学目标在设计时过于随性,最终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杂乱无秩序。

其实我们的教学目标一直都是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在数量和难度上都要仔细斟酌。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就提出——课程的目标始终要依照知识、能力以及学者的价值观等因素来统筹规划。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老师课前要做好各方面的整合。小学的语文教学为中,其核心就是语文的能力。语文的教学的主线是知识以及能力的训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适当渗透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三、简化教学的方式

课堂的教学方法总是为其目标而服务的。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需要把学生的各种状况以及需求考虑进去,将学生的情感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自我建构的机会,往学习的更深处发展。教学的方法需要根据课文题材、目的不同而不同。教学的基本法是先导入然后初探再总结最后延伸。导入具有启迪作用,初探则是教学生熟悉课本,总结就是对课文进行研读后的归纳升华,最后延伸就是指导学生向相关知识领域发展。

四、简化教学语言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深入,广大的教育者越来越接受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的评价语言是一个新课堂元素,一定范围内表现了教学的人文性。但是现实中有一些老师的课堂评价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例如你的答案比较标新立异,学生一看这种评价会觉得有诗意,但转念一想就不明白教师在夸自己还是说自己犯错了。

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语言要简练,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愿意学习。课堂的教学语言有着必要的功能,首先一点就是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渗透。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也改善了学习方法。其次就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所提高。利用评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文本,知晓文本精神。第三点就是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认识能力还在不成熟的阶段,考虑问题难免会出错,此时教师要准确客观地提出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改善不足,也可以让他们增强自信心。

五、简化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定学生有计划地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我国的语文教学目前还是有片面地追求教学而乱用教学方式的现象,这些现象已经造成了课堂的层次混乱。有众多的事实可以看出,如果教学过程太复杂就会损害学生的连续性思维,学生不但不能持续地深入思考,反而会容易走神或者开小差,出现更多的课堂乱纪现象,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出现。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首先就要大力地提倡适当简约,先搭好基本的教学框架再进行深入的课堂内容研究。

这样安排一方面会有利于教师真正地把握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预防了其他因素对教学流程的干扰。最后一方面还利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朗读、体验。

语文教学的简单化,其要求就是在课堂上的我们需要放弃一些和学习没有关系的行为,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强烈,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接纳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玉彩,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J],考试周刊 2009.

返璞归真, 追寻简约的语文课堂 篇12

关键词:语文,小学,课堂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灵活开放的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但是有些课堂也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性, 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 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于是, 随着课改的深入, 语文教学又迎来百花齐放的局面。究竟什么是语文?一时间大家众说纷纭。那么到底哪条路才是真正指向阅读教学的理想回归呢?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借鉴到阅读教学中, 就是要删繁就简, 返璞归真, 追寻形式简约而内涵丰盈的语文课堂。我们要在实现语文课堂本色回归的同时, 也散发出诗意灵性的语文味。

一、简明目标, 体现人性关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纲要》里讲“精选”, 其实就是要我们削枝强干, 集中目标, 突出最要紧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语文课程中什么才是“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呢?张庆老师已经为我们点明了七个字:识 (识字) 、写 (写字) 、读 (读书) 、背 (背诵) 、作 (习作) 、说 (口语交际) 、习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为这七个字, 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的。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人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 必须下大力气, 打好这几个方面的语文基本功。

退而论之, 且不从语文的本位主题思考, 每一篇课文的目标也都要精简。很多老师, 面对一篇课文, 往往无所适从, 不知道要教什么东西, 看看这段, 好, 看看那段, 也好!随着对文章的研究越深, 教学目标越是多而杂, 恨不能倾囊相授, 生怕学生不能全部掌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 不能根据年段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正如王荣生老师所指出的, 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 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教学目标要因三维目标的整合而“简”, 以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为主, 其他为辅, 彰显语文本质的同时而不失其多元性, 使目标立体化,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少则得, 多则惑”,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单纯些, 才能抓得比较实在, 使学生学必有得。因为时间是个常数, 目标越多, 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越少, 势必造成水过地皮湿, 什么都想抓, 结果什么都没有抓住。反而把整体的教学四分五裂, 让学生忙忙碌碌却不知所云。

目标的简明也许每个人的思考不同, 但应服从于语文学科的特点, 以用教材学语文能力为基本出发点, 落实听说读写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 接受真善美的教育。

二、简化设计, 孕育弹性预设

相对于数学设计的“清清楚楚一条线”, 语文课的预设往往使人觉得“千头万绪一团麻”。面对经典, 语文教师感叹, 可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 文字层面的, 思想层面的, 似乎哪样也割舍不掉。大量的事实证明:复杂、烦琐的教学设计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 还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 现在, 用“简约”的理念来重新审视, 就是要求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主线。这样做, 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 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防止对教学流程的构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 简明的设计主线就是精确的航线, 让师生在纷繁复杂面前不至于手忙脚乱, 迷失方向。

进而再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 我们可以预设, 但是我们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将要发生的一切。因此, 教学设计必须讲究“留白”艺术, 要富有弹性, 也就是说要有既定的东西, 又有待定的空间。实体的作用尽人皆知, 毋庸多说, 空虚的部分常常被人忽视, 而它的作用反而比实体的作用来得大。无形胜于有形, 可能性总是高于现实性, 对于教学设计, 我们在乎的常常是我们看到了什么, 而不大注意“看到”以外的东西, 其实真正体现价值的地方反而是看不到的待定的空间。对于学生, 他是有思想的个体, 他也需要空间和时间来思考和感受, 而不是接受既定的思想和方法。

三、简便手段, 渗透学习方法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 语文课堂就变得多姿多彩了。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 教师上公开课时, 动辄就把所有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所有教学手段和方法搬到一节课中, 多媒体、小组讨论、表演、游戏, 甚至吹拉弹唱加画画等等, 务求以丰富的手段帮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学习体验。大量的非语文手段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评和玩味, 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兴趣、习惯吗?其实使用一切教学手段的最终指向就是掌握语文方法, 感受语文魅力, 提高语文素养。语言文字才是语文的生命源泉, 那为什么不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诵读文本, 感悟文本, 这才是阅读的根本, 语文能力培养的实效性体现。

以现在流行的拼音教学活动课为例, 特别是在拼音总复习时形式新颖活泼, 很有借鉴和探讨的地方。许多老师都会不约而同设计《趣游动物王国》教学, 虽然老师上的都是一些内容枯燥的复习课, 但正因为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 孩子们不仅没有感到厌烦, 反而都争着参与到老师设计的课堂游戏之中, 乐此不疲, 游戏让孩子们的情绪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其实拼音教学也需要读拼音, 需要写拼音, 这是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石, 所以在游戏化拼音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任仍需放在第一位, 我们不能为了美丽的课堂形式而丢掉了语文教学本质。

四、简练提问, 带动思维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 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特别要注重提问的简练。提问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 因为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 很多时候, 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 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 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 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 有的, 只是热闹、肤浅、无聊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又是如何收获的, 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静静思考。新课程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不仅仅是简化提问、归还时间的问题, 核心应该是归还学生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由经历思考、交流、碰撞、交锋的过程。与此同时,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义之趣、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人性、关注健康、关注情感、关注文化、关注审美。文本中活动着栩栩如生的形象, 流动着热烈的情感场, 这些都需要作为引路人的教师, 引领学生前行。

上一篇:多重角色下一篇:进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