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丰满的音乐教学

2024-06-13

简约而丰满的音乐教学(共3篇)

简约而丰满的音乐教学 篇1

摘要:简约而丰满的阅读教学风格, 是指用最简洁的方法和手段, 引领学生走近丰富的语文阅读。它主要有以下内涵:初读体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以期待为起点, 精致预设;主干问题激发学生有效参与, 以生成为契机, 简洁点拨;学习探究促进学生精神提升, 以评价为手段, 大气成长。结合《杨修之死》一文, 从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三个方面做一下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简约,丰满

一、以学定教的学生观

以学定教的学生观是形成简约而丰满的阅读教学风格的基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 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作为教学的起点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我们掌握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的有效方法主要是预习和交流。预习的要求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工具书读通课文;第二, 写出自己读了文章之后获得的感受;第三, 提出自己的疑问;第四, 写出对作者、编者和文章的建议。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预习, 我们强调学生的初始状况的体现, 除了读通课文这一内容作一定的程度要求外, 其他的内容都强调学生读课文时的第一感受, 不作程度要求。操作时可以写在作业本上, 同时也提倡学生采用在文本相应地方作批注的方法。预习可以放在课前进行, 以家庭作业形式呈现, 也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次我在建兰中学上《杨修之死》时, 吴老师安排我们给学生进行预习, 我只要求学生做前3项。在学生预习之后, 我和他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发现他们认为这篇课文太简单, 没有细读的必要, 因为他们自己完全能读懂。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没有问题, 但是没有读懂故事背后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以后, 我就据此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对话核心主题、对话切入点及对话冲突情境的创设等作一定的调整, 进行精致预设。

二、厚积薄发的教材观

厚积薄发的教材观是形成简约而丰满的阅读教学风格的核心。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而来, 要精简。对文本解读要将它置于大的背景下解读, 拓展与反哺, 充满文化的张力。精致设计各个板块, 使阅读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

于是, 我将教学目标锁定在: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习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 了解曹操这一人物性格的多样性。目标集中, 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就一定单调。

为了让学生学明白这一点, 我在晚上重读《三国演义》所有关于曹操和杨修的部分。从中选了以下材料: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杨修是袁绍的外甥, 本来他也可郡守一方。仅仅是为了曹操那句“千里无鸡鸣, 思之断人肠”, 他因慕才而委曲求全, 由公卿之后变为一名小小主簿。

……

通过“以文解文”,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台阶, 一步一步就能理解。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 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 它们相互参照, 彼此牵连, 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 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再者, 不同样式, 不同意蕴的言语之间的勾兑和交互, 多个文本话语之间的相互照应、穿插、印证, 无疑为多重言语思维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样的互文反哺, 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 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 势必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杨修之死》一文的教学, 我只设计了两个大的环节, 其他都根据学生的生成而随机调整。这样的版块设计充满冲突与融合, 为学生参与学习、产生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简洁大气的教学观

简洁大气的教学观, 是形成简约而丰满的阅读教学风格的关键。阅读教学, 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阅读的本质, 以主问题统领。教学过程以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体验, 及时评价, 培养学生大气的成长。

我以为, 一节语文课, 教师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 一般不要超过8~10个。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 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在《杨修之死》一文的教学中, 我只提了三个主问题:

这样一个聪明过人, 才华横溢的行军主簿杨修, 却死在曹操之手, 原因是什么?

标注出表现曹操心理活动的词语, 并根据这些判断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

这里的曹操是什么性格特点?这和文中曹操的性格矛盾吗?你更欣赏哪一个曹操?

第一个问题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 问题一下去, 学生经过思考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杨修被杀是因为杨修自己自命不凡, 他有了一些水平就四处显摆, 惹来曹操的恨。从“门中有活”“一合酥”等一些小事上可以看出。

生2:我认为杨修被杀是一种必然。他卷入立储之争, 这是大忌。加上他是袁绍的后人, 曹操必须杀他。

生3:我认为杨修被杀有他遭到曹操嫉妒的成分。文中的“忌”就有“忌妒”的意思。

生4:我认为你的看法是不对的。首先, 我认为杨修没有曹操要的才能, 他做事太草率, 不懂得政治。其次, “忌”应重在“忌恨”上, 但是曹操一忍再忍, 他还是迫不得已。

……

这些看法是学生真实的想法, 接下来我进行了引导。出示一个相关材料, 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至二十四年秋, 公 (曹操) 以修前后漏泄言教, 交关诸侯, 乃收杀之。修临死, 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学生对材料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师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 抓住细节, 从人物性格出发深入分析杨修被杀原因。

生5:“修前后漏泄言教”指曹丕太狡诈, 将杨修写好了《答教十条》偷了出来, 交给了曹操。

生6:“交关诸侯”的“诸侯”是指曹植。最后杨修明白自己的死是因为曹植而定罪。

生7:修死后百余日而曹操就死了。杨修一心辅佐曹植登上王位, 何错之有?错就错在此时曹操已经身体不是很好, 为了身后国家的安危, 不得不以“鸡肋”这个再完美不过的借口, 以“再敢扰乱军心者, 以杨修为鉴”这样的一句话, 结束了一个满腹经纶, 才华横溢的文人的一生。可见曹操深谋远虑。

师2: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 将来可以成为政治家。

学生将材料与文本进行了相互印证, 并指出曹操人物的复杂性。我随后进行了小结:

杨修被杀“鸡肋”事件是导火索, 根本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 不懂进退之道, 卷入到争夺接班人斗争中, 曹操为了身后国家的安危, 借口杀修。作者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刻画人物, 杨修的自命不凡和毫无心机, 曹操的多疑阴险、刚愎自用、深谋远虑。

曹操的人物性格是多样的, 我出示《曹操煮酒论英雄》, 通过对“笑”字的品析, 分析此时曹操的性格。

生8:曹操的笑是得意的, 因为他看不起刘备。

生9:曹操的笑是豪迈的, 因为他志向高远。

生10:曹操的笑是奸诈的, 他生性多疑, 在掂量刘备。

……

师3:曹操之于刘备就像杨修之于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倡导“中庸”之道。幸好刘备一早命归黄泉, 否则历史将改写。

从部分课堂实录节选中我们不难发现, 让学生动起来, 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 课堂行云流水都是学生的云与水, 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流水。但我认为这正是简约而丰满的阅读教学的课堂表现形式。

“简约, 并不简单”。简约, 是实现丰满的一种策略, 语文教学只有先做减法, 才会让课堂魅力有加;简约, 是抵达丰满的必由路径, 语文教学只有删繁就简, 才会让课堂无比丰盈。

简约而丰满的音乐教学 篇2

一、板块模式让课堂简约起来

语文课其实是被人为地搞复杂了, 教师往往掘尽“包罗万象”之能事, 环境繁复, 设问多多, 使原本简单的问题不再简单。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是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 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 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薛老师的课精彩就在于简单明了。“简单”中投射出的反复打磨、精心遴选、褪尽浮华后的洗练与明净, 呈现出一份常人难及的“简约之美”。

1. 目标简约。

薛老师认为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他的课堂教学, 目标集中简洁, 一目了然。如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 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然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 很多东西挖掘得太深反而适得其反。薛老师给该课定的目标是通过朗读、品味、评价等方式, 感受百合执著、坚忍的形象, 懂得信念的力量。在这一目标指引下, 他引导学生在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文本思想、情感的熏陶。

2. 环节精简。

现在的语文课上, 我们时不时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频繁变换, 头绪太多, 一会儿比赛读书, 一会儿辩论, 一会儿小组学习, 一会儿表演……总觉得花哨而无实效, 作秀的痕迹太重!这样的语文课如何提升学生读书、写字等基本的语文素养呢?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情境, 只会消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多采用组块教学的方式整合教学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教学活动力求整合, 形成板块, 每个板块对应一个目标, 每一个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听薛法根老师的课, 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活动每一个都是那么的精当, 从来都不是“节外生枝”、“画蛇添足”。简明的教学思路将课堂“分割”成清晰的“块状”, 学生从这种简约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思路的启迪, 审美的熏陶;间接平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语言, 感悟文字, 投入语文实践, 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如教学《“番茄太阳”》, 他设计了四个组块:第一块是字词教学;第二块是讨论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重在理解内容;第三块是弄清“番茄太阳”的深刻含义, 目的是体验、感悟思想、情感;第四块是写句子, 体会表达和训练应用。教学《桃花心木》也大体安排了四个板块: (1) 开门见山, 提纲挈领; (2) 抓住关键, 咬文嚼字; (3) 关注细节, 刻画形象; (4) 揭示主旨, 注意写法。组块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不落以文本解读为主线的窠臼, 容易将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在于形式多样, 而在于简化灵活, 踏踏实实地为目标服务。

3. 手段简便。

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的确能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但是把握不好尺度, 滥用多媒体, 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 挤占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降低课堂效率。听薛老师的课, 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很少使用投影等现代手段, 即使用, 也相当简单, 只有挑选出来的词句, 没有动画, 没有图片, 没有录音。在大部分时间里, 一本书,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就成了薛老师的所有多媒体。尤其让人钦佩的是, 他的教学语言清新、质朴, 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 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 但是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充分地说, 投入地读。这种朴素的美, 才是真正的大美!

二、智慧教学让课堂丰满起来

语文课堂的“简约”和“丰满”, 不是一对反义词。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步骤到方法、从行为到语言都不蔓不枝, 干干净净, 那么, “丰满”则是指智慧的教学带来的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言语训练的效度。薛老师有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 每教一篇课文, 总能把一般人难以发现的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 并引导学生立体地去把握它。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无不体现他的智慧。

1. 有效思维的长度。

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原因之一就是语文课堂中的思维训练偏少, 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提升, 就以课堂提问来说, 有的教师设计了过多的问题, 没有训练的目的性。学生习惯于揣摩老师设问的心理, 思考怎样迎合教师想法的答案。于是, 思维看似开阔, 实则狭隘, 课堂看似丰富, 实则单调, 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细致而又琐碎的问题, 疲于应付, 浅尝辄止, 思想浮于表面, 无从深化。薛老师非常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常常智慧地寻找到思维训练的生长点, 生成适宜的问题情境, 增加有效思维的长度。《桃花心木》寓意深刻, 薛老师大胆剪裁,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种树人种桃花心木的行为奇怪在哪儿”这一问题, 带领学生反复读文, 充分体会其种树行为的“奇怪”, 为悟理作充分铺垫。教学《爷爷的芦笛》, 薛老师在每个板块学完后, 让学生分别用“在强强的想象中, 这笛声是_____、_____、_____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 这笛声是_____、_____、_____的”、“在狂风怒吼的夜晚, 这笛声是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说话, 训练准确用词、弄清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学完全文, 又要求学生将三句话合并成一段话, 明了句子间的联系。薛老师能巧妙地从文本中寻找到语言实践资源, 由说到写, 由句到段, 循序渐进, 增加思维的长度, 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薛老师还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提问。如教学《螳螂捕蝉》, 引导学生质疑: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教学《卧薪尝胆》, 引导学生质疑:有人说, 勾践不算英雄, 真正的英雄要战死沙场, 绝不投降, 勾践打了败仗, 怎么能算英雄呢?这类问题思维含量大, 探究空间广, 有利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和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

2. 情感体验的深度。

情感体验始终伴随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有了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 阅读教学就有了精气神;情感体验的缺失, 会使语文学习显得苍白、空洞和乏味。

课改以来, 虽然老师们在理念上比以前更重视体验性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也尝试加以渗透, 但是实际的情形还远不容乐观。老师面对具有丰富、深刻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 做不到涵咏充分, 沉潜到底, 学生就大多只是逗留在情感的“浅水区”, 情感熏陶, 思想启迪大打折扣。如何组织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 切实走进文本, 加深情感体验的深度, 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薛老师的课堂让我们心窗洞开———

《爱如茉莉》一文, 描述了病房里静谧美好的一幕, 文字自然优美、情深意切, 薛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紧握”、“恬静的微笑”、“悄悄地探了进来”这几处描写想象、体会, 然后鼓励学生将这段文字连同体会到的画面通过朗读留存在自己的心里。学生边读边体验, 沉浸在美好静谧的画面里, 似乎闻到了茉莉的芬芳。没有激情澎湃, 没有故作高深, 学生体会得自然而真切。这样的情感体验是与课文的情感基调一致的, 是自然的, 也是深刻的。

教学《和时间赛跑》, 薛老师在让学生揭开父亲的“谜”之后, 通过朗读指导进入情感体验的深层。老师范读, 让学生感受老师忧伤的语气:“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 剩下的时间比学生要短得多……”老师机巧地参与其中, 把自身作为活生生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琢磨推敲文章用字, 体会句中多次重复的“了”字的表达效果, 感觉如果没有这个“了”, 内心忧伤的感情出不来, 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移情体验父亲这番话蕴含的情感。

3. 语言练习的效度。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节优秀的语文课, 一定是一节关注语言、发展语言的课。

请看薛老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片段:

师:谁能在“爸爸_____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 刻画爸爸是怎样说的?

(学生纷纷发言, 所加词语如:低沉、斩钉截铁、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 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爸爸____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朋友, 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是起因, 第二句是经过, 第三句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 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文章写的是一件事, 我们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就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简约而丰满的音乐教学 篇3

一、在训练中寻找语文生长点

教学片断一:

(1) 储老师:根据人物之间的联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交流。

(3) 储老师:抓住人物之间的联系这是概述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我们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来概述课文内容。

教师一边帮助学生回忆一边板书:

相识—相伴—相望—相会

(4) 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 根据故事情节概述课文内容。

(5) 根据两次的交流修改自己课前预习所写的课文内容。

教学片断二:

(1) 吴老师: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学生交流。

(3) 吴老师:在这个爱情故事中, 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

(4) 根据学生交流, 吴老师完成板书。

(5) 理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谁能用三言两语更清晰地讲述这个故事?

(6) 学生交流。

(7) 吴老师指导“三言两语”概述。

(8) 学生根据要求交流故事内容。

【简析】语言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是高段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和落实的。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 教师自然会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既精练又准确地概括, 很少!用崔峦会长的话来说, 就是教师教的意识有了, 而平时课堂上关注不够, 训练不够, 没有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事实也的确如此, 很少有学生能言简意赅地进行概括。我们在抱怨学生不懂得概括的同时, 是否该问问自己, 我们自己掌握了几种概括的方法?我们有没有试着自己准确地概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没有和学生一起概括, 并切实教给他们概括的方法?在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断中, 两位上课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两位教师不仅采用了各不相同的方法对学生概述内容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训练, 还通过这样的教学教给了学生多种概述课文内容的方法。朴素、简单、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训练中既掌握了方法又锻炼了语言能力。我想这也是两位教师教学中的一个语文生长点所在!

二、在舒展中寻找语文生长点

语文不是无情物, 语言积累、理解也不只是在简单僵硬机械的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之中。营造一种氛围, 让词语舒展四肢, 让学生在鲜活的语境中积极主动地欣赏语言、品味语言、吸收语言、应用语言, 语文才有可能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成为他们栖居心灵、放飞梦想的乐园。

教学片断三:

(1) 储老师:牛郎和织女男耕女织, 三年过去了, 他们的日子过得挺美满!同学们, 课文惜字如金, 用了短短的几句话写了牛郎和织女婚后的美满生活。他们的生活怎样美满呢?

(2) 让我们来听听———播放听歌曲黄梅戏《牛郎织女》。

(3) 《牛郎织女》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其中对他们婚后生活有这样一段描写。

出示牛郎织女婚后描写内容。

(4) 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5) 学生交流。

(6) 教师采访一:如果你是织女, 你现在生活幸福吗?

教师采访多位“织女” (学生) 。

(7) 教师采访二:如果你是老牛, 你能说说他们现在的生活怎样?

教学片断四:

(1) 吴老师:出示第六自然段:“从此, 牛郎在地里耕种, 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 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 三个年头过去了, 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2) 交流指读。

(3) 吴老师:这就是老百姓眼里最幸福的生活——粗茶淡饭, 男耕女织, 三亩地, 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就是老百姓追求的平凡生活。

(4) 吴老师:在叶圣陶爷爷改写的文学作品中, 有一段文字描述了织女对百姓寻常生活的喜欢。

出示:天上虽然富丽堂皇, 可是没有自由, 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 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 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 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 她喜欢……

(5) 吴老师指名一个学生读这段话。

(6) 吴老师指名一个学生把这段话中的“她”改为“我”再来读好这段话。

上一篇:商务礼仪课堂模拟下一篇:胸外科胸腔镜微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