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下岗女工的悲哀(精选8篇)
丰满下岗女工的悲哀 篇1
我一直认为一个女人的美丽不仅仅是外貌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美。只有内心的宁静、柔和,才能表现出外在做人处世的淑美。
我的单位是个新闻单位,大家每日都是忙忙碌碌的,每个办公室轮换着打扫公共卫生,尽管卫生情况还说得过去,但毕竟没有家里那么干净。三年前,单位来了一位“4050”人员,中等个,瘦瘦的,皮肤黑黄,我们都叫她林大姐。自从林大姐来了后,单位的公共卫生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干净,处处窗明几净,卫生间、盥洗室的水龙头上以往难看的黄色水垢不见了,玻璃上的灰尘不见了,杂物室的废旧书报摞整齐了……一切变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令人心情愉快。
单位顶楼一端有一块小平台,被利用起来放置报夹,我们称其为阅报亭。突然有一天,看到阅报亭的台面上多了一盆银边吊兰,中间碧绿外镶银边的叶子优雅地垂下来,有几支从花心中长出的茎秆长长地垂下来,顶端又长出一朵新的吊兰,微风吹来,花叶轻轻摇曳,令人赏心悦目。这盆吊兰给简单的阅报亭平添了一份温馨、柔美,也给我的心里洒下了一缕温暖。林大姐利用废旧盆盆罐罐养了一些花草,有的摆在过道窗台上,有的摆在盥洗室窗台上,有的摆在阅报亭台面上,让单位的角角落落有了生机和活力。
阅报亭南面的墙上有一个凸出的水管头,多少年来赤裸着黑色的“皮肤”,很是难看。然而有一天,这个刺眼的东西不见了,墙面上多了一个柳条编织的花篮,里面是五彩缤纷盛开的花朵,这面沉默了许多年的墙因此而生动起来。原来,这是林大姐将别人扔掉的鲜花篮拣来,剔除里面萎蔫的花叶,又将别人不要的塑料花和绢花洗干净插在花篮里,将花篮挂在凸出的水管头上,于是,这面墙从此有了鲜活的色彩。
阅报亭的小桌子坏了多年,以后那儿一直空着,看报的人很不方便。有一天到阅报亭看报,突然发现摆着一张赭色的茶几,再仔细一看,居然是用纸箱做成的。一问才知林大姐在打扫卫生时发现废弃的包装纸箱,灵机一动,将其折后用透明胶固定,做成一张简易的茶几。这张特殊的茶几虽然简易,却很实用,给大家看报提供了方便。
林大姐做人不卑不亢、有理有节,说话前总是先给人一个温柔的微笑。她是个极少说话的人,只是安静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其实她还安静地做了许多并不是她该做的事,经她的手后,处处变得干净整洁。她在工作时总是身着得体的工作服,安静利索地做事,做完工作后换上得体的裙装,安静地看书读报,从不给别人增添纷扰,就像一株安静的幽兰。
后来才知道,林大姐原先在农四师汽车营工作,当过售票员,干过修理工,后来企业破产成了众多下岗工人中的一名。从她的平常做人做事可以看出,林大姐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想必当年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员工。虽然是一名下岗工人,但在林大姐的脸上丝毫看不到生活的阴霾,听不到她对生活的抱怨,她总是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微笑着面对工作和生活。
林大姐算不上漂亮女人,但她身上的温柔、宁静和贤淑,却让我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美丽。她身上有种经历风雨后的平静,有种经历世事后的宽容,有种经历磨难后的达观,这些足以让我对她肃然起敬。这样的女人,你能说她不美丽吗?
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篇2
下岗职工的创业故事
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
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命运。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城市无路可走,去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于是,2001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
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2001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们作伴,周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
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2002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么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忙碌的时候,走得最快。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么学红自豪地说道。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
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子。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下岗女工王宏伟养狐致富 篇3
下岗女工王宏伟养狐致富
作者:苏一婵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年第07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下岗女工王宏伟,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靠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私营兰狐养殖企业——黑龙江宏伟养殖实业集团的董事长。
王宏伟今年52岁,1994年从市蔬菜公司下岗。她只身来到距齐齐哈尔90公里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心乡,多方筹集资金15万元,买下了2.6万平方米荒地的70年使用权,办起了宏伟野生动物养殖场。她带人用两个月时间建起了1万平方米的养殖区,开垦出20亩荒地种植果树和蔬菜,同时购进60只兰狐和60只乌苏里貉。她拜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为师,学习野生动物的防疫、配种、养殖等技术。
创业头两年,她的饲养场仅卖种狐和皮张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1997年10月,王宏伟参加了全国妇联组织的“下岗女工再就业报告团”。如今,王宏伟又把目标定在赶超先进水平上。她投资110万元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承担了“国家948兰狐引进改良育种项目”,并赴芬兰引进世界优良兰狐400只。至此,王宏伟的小型养狐场,一跃发展成为资产达4000多万元的宏伟养殖实业集团。她还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养狐密集区联合建立了20家兰狐良种繁育场,承担起全国养狐密集区2至3万只地产母狐的人工授精改良繁育任务。
丰满下岗女工的悲哀 篇4
下岗女工创业演讲稿一支寒梅报春来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下午(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一支寒梅报春来!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事。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值得炫耀的荣誉,更不拥有让人羡慕的地位。她只是一
个不幸的下岗女工,年前,当她沮丧地走出县饲料公司大门的那一刻,她就知道,往后一切只能从头开始!原创:wenmi114.com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哪样: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年,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她鼓起勇气别夫离子,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她选择的地点是四川这个闻名全国的饲料生产大省,因为她学的是饲料专业,她深爱着的是饲料养殖事业!在千里之外的四川,艰苦多变的打工生涯,眼花缭乱的饲料市场,和一个个成功创业的鲜活事例让她感慨万千,一个声音从她心底发出:是呀,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一个打工妹为什么就不能尝试呢?此时,一个回乡创业的念头在她心底油然而生!
当年月,她东挪西借,倾其所有,投入万千元,回乡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养鸡场,开始,第一批蛋鸡只有只,但这只蛋鸡激起她多个梦想,寄托着她多个希望!白天,她清理鸡舍,精心饲养鸡苗;夜晚,她挑灯学习,查阅养鸡资料。她几乎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养鸡场。天道酬勤,创业为她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仅仅短短的一年时间,她就全部收回了成本,并且净赚了元。随后,只、只、只,她的养殖规模一步步扩大,到××年,她的养殖场已实现产值万元,在这个昔日不起眼的养鸡场里,飞出了一只让人刮目相看的养殖“金凤凰”!
朋友们,从下岗女工到个私老板的创业故事,对你来说,也许太熟悉、太平凡了,但对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又从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再次创业的女性来说,不愿向命运低头,勇于在逆境中奋起,所展示的当代巾帼风采,不正是我们当今社会值得弘扬的主流吗?
这个昔日打工妹,如今“金凤凰”的她,就是原绩溪饲料公司职工胡红梅。现在,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常常为下岗彷徨中的姐妹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年、××年,她先后帮助多位下岗女工办起了家庭养鸡场,金沙、伏岭一些农户还慕名上门请教,她总是不遗余力地乐于帮助。原创:wenmi114.com去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禽流感风暴袭向养禽业,就如严寒霜雪罩上了傲霜斗雪的红梅枝头,但她冷静从容地指导一个个养鸡户注射疫苗,从技术、市场和政策多方面引导养殖户,鼓起养殖户的信心和斗志。风霜雨雪过后,春天来了,胡红梅笑了,和她一起同行的姐妹们也笑了……
朋友们,人生就象一首歌,人生又象一条路。当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当遇到坑坑洼洼的路段时,是躲避、退缩,还是奋起拼搏?胡红梅,这位不屈的当代女性,已经用自己骄人言行作出了响亮的答案。让我们为处在逆境中的朋友祈祷,为他们的奋发崛起而鼓掌吧!
下岗女工成为文化“大使” 篇5
1985年8月,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的商务参赞在省粮食厅领导陪同下,到哈尔滨香坊粮库参观。粮库领导让刘先芳给美国人当业余翻译。想不到,刘先芳竟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向美国客人介绍粮库情况。美国参赞大吃一惊。省粮食厅领导通过翻译向美国客人介绍:刘先芳是一名炸油条的女工,英语是自学的。1988年,粮库准备从瑞士布勒公司引进一套大型设备,有些资料需要翻译。刘先芳闻讯后,毛遂自荐,硬是用三天三夜的时间把所需材料保质保量地译完,经专家审核,准确无误。
1994年10月,刘先芳成了一名下岗女工。面对困境,刘先芳没有沮丧,“路就在脚下”。她先是出摊卖水果,后来,邻居请她给自己的孩子辅导英语,这时刘先芳心中一动:办一所英语学校,不是既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又可以帮助家庭走出经济困境吗。1995年,刘先芳在一家工厂文化宫开办“先芳外语学校”,她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并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学习英语的经验编成歌谣传授给学生。很快,她的做法吸引了许多学生。后来,她又开办了2所外语学校,担任了3所外语学校的校长。
近日,刘先芳接到美国跨太平洋服务联合会总裁瑞斯的聘书,委派她担任该联合会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总代理。同时,一家美国语言学校也慕名邀请她赴美考察,并商谈合作办一所中美合资英语学校的有关事宜。
“是下岗这一机遇,给了我人生第二次选择。面对困境,勇敢地接受挑战,前面就是蓝天。”刘先芳深有感触地说。
从下岗女工到“大酱老板” 篇6
下岗苦寻致富道路
郭万敏出生在吉林省九台卡伦镇的一个工人家庭,14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病逝,使她过早地懂得了如何用自己那稚嫩的肩膀帮助妈妈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高中毕业后,郭万敏成了九台市珍珠岩厂的正式职工,她通过上电大进修企业会计专业,获得了企业会计职称。随后,由一名工人转为一名干部,并调到永吉县黄金公司做上了会计工作。
1995年,正当郭万敏对事业充满着希望之时,永吉县黄金公司在中国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宣布解体了,全体职工一律自谋职业。郭万敏得知这个消息时,一下子就惊呆了。一时间,残酷的现实让她不知所措。
下岗后,郭万敏每天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等方式,寻找再就业门路。先后从事过服装裁剪、理发烫发、肉鸡养殖、经营烤鸡等生意。在下岗后的4年里,虽然买卖没少做,但却一直也没找到一个稳定持久而又适合自己的行业来经营。
大酱开启创业灵感
1999年春节期间,郭万敏在自己家里请亲属吃饭时,上了一道黄瓜蘸酱的菜,一位亲属边吃边顺口开玩笑说:“万敏,你下的酱可真香,我看以后你就专门做大酱生意算了。”这句玩笑深深地启发了郭万敏。“我从14岁就开始给家里下大酱,做出的大酱色鲜味美是出了名的。”春节后,她对市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市场上现有的大酱都是经过人工培菌加温酿制而成的,还没有一份儿是真正东北纯天然酿制的农家酱。
为了填补市场空白,郭万敏首先来到北京六必居等著名酱菜厂家学习了近2个月的酱菜制作技术,然后到四川郫县学习了半个月的豆瓣酱制作,之后又利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安徽和天津学习闷酱和老呔酱制作方法。回来后,她把这几种酱的制作技术与东北大酱的做法进行了综合,大胆改进原料的配制方法,并采用传统的东北农家下酱的方式,进行纯天然酿制。雇来了一些工人,买回200口大缸,收购了5万斤优质黄豆,从2月份烀豆、做酱块子,到4月份下酱,每一缸她都亲自动手放盐添水。看着满院子齐刷刷的酱缸,郭万敏心中的希望也随之日益发酵膨胀。
铁心攻克技术难关
4个月后,当郭万敏满怀胜利的信心打开缸盖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却万万没有想到,大酱从色泽到味道都不对劲儿。当她挨缸品尝时,发现缸缸都存在着不是苦就是涩的严重问题。郭万敏呆呆地望着这200缸大酱,这可是26万元的投资和4个月的心血啊!
严酷的现实使美好的梦想很快烟消云散了。一急之下,郭万敏病倒了。吃不下饭,喝不下水,整天以泪洗面。“面对家人、邻里及朋友的评说,眼前浮现的都是那一缸缸不成样子的大酱。”
顶着沉重的压力,郭万敏带着问题又一次到四川和安徽几家酱厂重新咨询。终于发现,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对于干湿度、温度和阳光照射面没有掌握好。回家后,郭万敏在一些人怀疑的目光中,一面找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钱,一面找镇政府帮助自己贷了一部分款,共筹资金40多万元,一下子就做了2000缸、共40万斤酱。酱下缸后,郭万敏在100多个日日夜夜里,几乎就不分昼夜地守侯在这2000缸大酱旁。漫长的4个月过去了,当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再一次打开缸盖时,满院弥漫的大酱芳香中,郭万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展会牵线打开销路
大酱虽然做成功了,但销售又成了要解决的新问题。为了尽快打开市场,郭万敏每天带人清晨4点钟出发到长春30多个早市场抢占摊位销售产品,早上8点多钟后再到各大商店和超市继续进行介绍和推销。人家不买她就白送,让消费者免费品尝。日子一长,消费者知道的面越来越广,销售量也就越来越大了。
2001年,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召开,郭万敏带着自己的田野泉牌纯天然农家大酱,参加了农博会。展会的前两天很少有人购买,可过了两天后,展位前被消费者围得水泄不通。此次农博会后,市场真正打开了,1000缸大酱在当年的8月底全部销售一空,并开始由本地农贸市场和小店铺进入九台的大商店和长春的大超市,之后又转向北京、秦皇岛、大连、新疆、满洲里等祖国各地,乃至东南亚。
下岗女工17载风雨如山 篇7
2012年5月的一个上午,长春市至爱老年医疗护理院内不时传出老人们的欢呼声和爽朗的笑声。
此时,台丽伟正站在典礼台上为护理院的老人们主持婚礼。面对300多位老人欢聚一堂的情景,台丽伟感慨万千,哽咽难言……
台丽伟1970年出生于长春,原是长春纺织厂的一名挡车工。1995年底,她成了下岗女工。不久,她的公公因脑出血住院。丈夫出差在外,照顾公公的任务就全部落在了台丽伟身上。
当时,公公身体几乎瘫痪,说话含糊不清,台丽伟日夜守护。在照顾公公的日子里,她发现类似公公这样的老年患者身旁很少有儿女照料,儿女因为工作繁忙只能请护理员,很多护理员对老人照顾得不尽心甚至非常糟糕。
一天,邻床大爷的儿子有急事要提前离开医院,护理员还没到,老人的儿子请求台丽伟帮忙照看一会儿。老人要上厕所,台丽伟二话不说就搀扶老人下床。事后,老人长叹:“我要是有你这么个闺女照顾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台丽伟脑海里灵光一闪:为何自己不办一个护理院呢?在照顾公公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其他老人。老人们聚在一起,说说唠唠,不会觉得生活无聊,还有助病情康复,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这个想法,自此在台丽伟脑海中挥之不去。
1996年9月,台丽伟借了4间平房,摆上12张单人床。就这样,“至爱老年护理院”正式成立。然而,护理院成立两个多月,竟无一位老人前来。家人们都劝她放弃,但台丽伟没有动摇,她坚信自己的想法没错。
这年12月,护理院终于来了一位韩姓老人。韩大爷患有脑出血,家人因无法照料把老人送到了这里。台丽伟喂老人吃饭,帮老人擦洗身子……然而,韩大爷并不买账,脾气古怪的他甚至绝食,几天不吃一口饭。一天,韩大爷将台丽伟端来的一碗粥“啪”地扣到她脸上,台丽伟哭着跑了出去。令人意外的是,事后,老人却主动道歉。韩大爷被台丽伟的真诚打动了,从那以后,常和台丽伟说心里话,视其为亲闺女,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与她分享。
2000年,韩大爷离世前,在纸上写下一句话:“闺女,谢谢你,这些年你辛苦了!”台丽伟看到这句话时,热泪喷涌而出,也更坚定了她把老人们当作亲人一样照顾的信念。
大爱无垠,好女儿孝心天地宽
渐渐地,护理院的老人多了起来,台丽伟也不断充实自己的护理知识,还到医学院学习针灸。
2011年9月,护理院来了一位70多岁的米姓老人,因为与子女发生矛盾,独自搬了出来。2012年初,米老突患重病,台丽伟立即将老人送到医院,并拿出2000元为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
米老住院的日子里,台丽伟医院、护理院两头跑,一到医院就寸步不离地照顾老人。老人看台丽伟这么来回折腾,过意不去:“孩子,你不用总来,有时间就歇歇,这儿还有护士照顾我呢!”台丽伟真诚地说:“她们不了解你的生活习惯,哪能照顾得那么周到啊!”老人听完,激动无语,半晌才哽咽着说:“好闺女啊……”
老人病情严重,一天晚上,老人把台丽伟叫到病床前,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掏出一个大信封递给台丽伟,说:“我现在,有今天没明天的,你就是我的亲闺女,我这辈子就只剩下这个了,你收着吧!”台丽伟打开信封一看,竟然是老人自己的房产证!台丽伟眼中即刻噙满泪水,她说道:“您要是真把我当亲闺女看,就赶快好起来!”
几天后,老人不幸离世。看着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台丽伟不由得嚎啕大哭。老人对自己的信任,在台丽伟看来,远比一纸房产证重要得多,也贴心得多。
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早晨,护理院门卫发现门前不知何时来了一位老人,衣着单薄、身上落满积雪,老人的胡子与眉毛上已经挂满冰霜,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台丽伟立刻和工作人员七手八脚地把老人抬进护理院,为他换上干净棉衣,让他吃顿热饭菜,安排老人睡了一觉。
老人醒来后,一见到台丽伟,连忙从身上掏出几页纸。台丽伟接过一看,是法院的判决书。老人对她说:“我不白住,我打赢官司了,等他们把钱给我,我会全部给你的,让我住下吧!”台丽伟说:“不管怎样,我都不会让您没有落脚的地方,您先住这儿吧!”
老人一听,热泪刷地流了下来:“我那些儿女不孝,我白养了他们呀!”台丽伟见老人情绪激动,赶忙安抚。老人安静了,台丽伟仍一直守着老人,直到老人再次入睡。
然而一段时间后,台丽伟却非常担忧,老人时常躲在房间里抹泪,不愿与其他老人交流。做了多年老人护理工作的台丽伟明白:他是被自己的儿女所伤,只有在护理院里得到温暖,才能慢慢走出亲情的阴影。于是,台丽伟常常抽时间来陪这位老人,有时唠家常,有时陪老人在院里散步。一段时间后,老人的心情渐渐平复,也将台丽伟视为亲人了。
至今,这位老人还住在护理院里。已经66岁的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寂寞的孤单老人,成了一个爱说爱笑的阳光老人。
这件事让台丽伟深切感到,老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护理和照顾,更需要心灵和情感上的关爱和慰藉。
用爱呵护老人心灵,喜结佳缘夕阳无限好
时间长了,细心的台丽伟发现,很多老人情绪不好是因为寂寞了,想有个伴!
没过多久,68岁的宋桂芝老太和69岁的谭喜峰老人先后来到护理院。宋桂芝喜欢跳舞,谭喜峰喜欢唱歌。两人兴趣相投,共同加入了护理院的老年艺术团,在排练节目时彼此配合默契,心意相通。日子一长,两位老人都习惯了彼此搀扶的生活。谭喜峰发现宋桂芝喜欢吃水果,每当自己的女儿送来水果,他就悄悄地给宋桂芝送去。宋桂芝也常常帮谭喜峰梳头、洗衣……就在两人商议准备结婚时,却遭到了双方子女的强烈反对,两位老人的爱情就此夭折。
两人分手后,谭喜峰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台丽伟担心不已,电话联系上了谭喜峰的女儿,但女儿态度坚决。挂掉电话,台丽伟又给宋桂芝的儿子打去电话,对方也是连声反对。台丽伟见电话里无法沟通,就说:“你也别忙着拒绝,我这就去找你,把你妈妈也带上,咱当面说清楚!”台丽伟和宋桂芝来到他家,台丽伟将两位老人在护理院里相互照应、彼此呵护的种种情形讲述了一遍。儿子犹豫了半天,最后才对宋桂芝说:“妈妈如果为此不开心,那您就怎么开心怎么来吧!我不反对了!”老太一听,顿时破涕为笑。
谭喜峰的女儿也偷偷地来到护理院,每次都能看到宋桂芝在细心地照顾父亲,她的态度也开始有了转变……两位老人经过两年漫长的恋爱,终于在2012年5月名正言顺地走到了一起。婚礼上,老两口激动地对台丽伟说:“多亏了你,要不然我们会遗憾终生的!”婚礼当天,两位老人的家人悉数到场,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到这一幕,台丽伟的眼眶湿润了……
谈起自己这17年来的养老护理经历,台丽伟感慨不已:“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用心了,就会感动、感化他人。我做这一行始终有个理念,那就是要让老人们在这里不但可以享受到家的温暖,还要体验到高标优质的国际护理。百善孝为先。在我心中,让老人们颐养天年永远是第一位的!”
下岗女工艰难打造“玻璃之城” 篇8
下岗再就业转行当起学徒工
4年前,邓女士在老家被单位裁掉,成了下岗待业人员的中的一员。为了供家里的孩子读书,通过熟人介绍,她来到位于双流县北郊的玻璃厂应聘做工。
由于年纪偏大,又没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老板就安排她先跟随一位厂里的老师傅学习技术知识。邓女士天生脑子灵活,又舍得吃苦肯下工夫,很受老师傅的喜欢。玻璃厂条件非常艰苦,邓女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来到厂里帮师傅调试好设备,每天下班以后最后一个走的也总是她。为了能学到扎实的手艺和技术,有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她和师傅争得面红耳赤。
一天,她在读一本教材的时候突来灵感,“书上提供了一种思路,即生产程序环节的适当调换和设备的配合使用,能否提高产量?”带着这个疑问,邓女士开始动手做实验,却遭到了师傅的极力反对。师傅认为这样做不仅不会提高产量,反而会增加生产成本。最后在厂领导的协调下安排了这个实验,事实正如邓女士所料想的那样。这次经历,让老板开始对她刮目相看。
加上她以前从事过销售工作,这方面具备一定的经验,便逐渐在玻璃销售这一环节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从事销售工作时,凭借自己灵活的销售思路和勤奋的工作,邓女士逐渐建立了一个核心销售圈子,“大家都晓得我们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信誉,因此圈子里进货的都是些老熟人。”邓女士说,玻璃厂的销售渠道通畅,产品质量上乘,赢得了众多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玻璃厂的销量也开始直线上升,她因此被评为厂的“技术骨干”和“先进个人”。
多方筹资金接手工厂当老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老板对市场形式把握出现偏差,导致市场销售策略出现了重大失误。一时间,玻璃厂的销售额呈崩溃趋势,工人纷纷跳槽转向其他企业。邓女士却选择了坚持留下,“我对这个厂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面,并且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玻璃厂走出困境。”
一天,愁容满面的老板在向全厂剩余的职工宣布了准备将玻璃厂打出去或破产的决定后,顿时引来议论纷纷。这时,邓女士主动找到了老板,将自己经过反复揣摩、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告诉了老板。老板正为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发愁,看到有人主动提出要接手厂子,自然是喜出望外,二话不说很爽快地答应了邓女士的要求。
接手玻璃厂以后,运作资金来源成了一大难题。没有资金意味着厂里的设备无法正常运转,也招不到熟练的工人。除了自己多年的一些积蓄外,邓女士只好向亲戚朋友四处借钱,为此遭到父母的多次责骂,认为她“不务正业,浪费钱”。亲戚朋友中的大部分也并不看好她的做法,一些朋友甚至在电话里规劝她“市场风险太大,不要干这种蠢事,到时候还不了钱不好交代。”迫不得已,邓女士只好找亲戚朋友挨个挨个打借条,并按上手印,承诺“若到期未还,将追究法律责任。”
就这样,邓女士的启动资金全部到位了。经过反复论证,看准行情,她首先咬牙投资购买了几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设备。如拉丝机,络纱机,小电机等设备都是从外地运回来的。她又花重金聘请了几位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她的玻璃纤维厂终于如期投产。
突破显魄力,企业发展正当时
厂子落成以后,运转还算正常。但刚开始,他们的产品得不到客户和市场的认可,销售渠道一时无法拓展开来。邓女士决定亲自上阵,带领几位副总四处拜访客户,宣传他们的企业理念和产品质量。
刚开始的时候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工人们都快发不起工资了,她不得不把一些产品低价卖出,这才解了燃眉之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原料来源和销售网络等各环节都开始高效运转起来,为了达到这一局面,她三个多月基本都是在办公室里吃住,几乎没回过家。看到邓女士如此拼命地工作,其他工人也很受鼓舞,纷纷主动要求加班加点地进行生产。就这样,玻璃厂落成后的第三季度,就顺利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销量比同期翻了一番还多。
【丰满下岗女工的悲哀】推荐阅读:
简约而丰满的音乐教学06-13
男人为什么喜欢丰满的女人07-31
丰满水库08-30
规划很丰满现实很骨感06-20
丰满发电站工程师名单05-28
如何将简历写得更加丰满?06-25
下岗的普利策12-20
牙齿的下岗小学作文05-19
下岗的妈妈学生作文11-24
汕头市中考满分作文-鸟儿羽毛丰满欲展翅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