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蓝色的语文课堂

2024-10-05

打造蓝色的语文课堂(共12篇)

打造蓝色的语文课堂 篇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应努力打造一个互动的语文课堂。当然, 要达到这种师唱生随、师呼生应的境界, 决非一日之功。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展示:

一.亮出你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你的兴趣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要让学生热爱这门课, 自己首先要喜欢这门课。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教者都要时时展示出教师的素质及教师对这门课的热爱。比如:笔者喜爱朗诵, 那么, 语文课就是笔者展示朗诵的最好舞台。散文语言的优美, 诗歌语言的精炼, 小说语言的曲折生动, 戏剧语言的传神, 配上笔者或抑扬或幽默或铺陈的语言力量, 整个课堂上学生都能感受到笔者对朗诵的兴趣, 同时, 在朗诵过程中, 笔者的独特感受与特殊的朗诵方法吸引了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古诗词特别讲究韵味, 那么笔者在诵读时尽可能将这种韵味表达出来。虽不能做到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 但学生们屡屡回味都能有一种美的享受。

如诵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 笔者注意到了诗歌前后情绪的转折。首联“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描绘了辽阔的景象, 表明旅途艰辛, 人生坎坷, 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表达时应有一定的沧桑感;颔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由关切转为安抚, 诵读时眼前要出现友人形象以加强对象感, 语气相对平和;颈联“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从眼前的离别转为别后的相思, 不过, 这种相思没有悲伤的色彩, 却显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因此具有奇峰突起之势, 富于浪漫色彩, 诵读时气息比较充沛, 音色要相对明亮;尾联“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是勉励友人不要在分手时作儿女情态, 而是要超脱世俗, 勇敢上路, 诵读时要承接上一联的色彩, 情绪乐观, 用气发声富于力度。

二.亮出学科特色, 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 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 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 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能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那么我们就能展示出语文学科的特色, 体现语文学科的魅力。这样既调动学生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提高了学生认知语文的能力。

三.亮出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能力, 展示出教师的知识面

学高才能为师, 对业务的精通永远是教师的立业之本。以教材为基准, 对一些知识点适当地拓展与提高, 既能解开他们心中疑惑, 又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如在讲《多一些宽容》时, 笔者首先在幻灯片上播出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受干扰的图片, 然后向学生简要讲述温总理的机智应答“这种卑鄙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潮流, 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接着, 笔者重点讲明温总理受干扰后对此事的态度, 即“对青年学生还是以教育为主, 希望校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浪子回头金不换, 希望该学生正视错误, 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个导入让学生不由得啧啧称赞温总理的宽容大度, 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要学习的文章《多一些宽容》。这个拓展式的导入, 因为与国家领导人有关, 所以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 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笔者预设的问题情境中。

在第二部分论述了怎样提倡宽容后, 笔者穿插了“藏独”问题。首先展示给学生的是2008年3月14日藏独分子打抢砸烧的图片及有关报道, 然后是2008年4月7日藏独分子干扰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的图片。图片加上简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了藏独分子企图分裂中国的丑恶行径。一位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像这样的分裂破坏行为, 我们要坚决打击, 用法制来维护国家的统一, 绝不能宽容。”学生的这种个性充分张扬的回答, 不仅自然地过渡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宽容与批评的统一”, 更重要的是本来比较枯燥的一篇议论文, 笔者用几个故事一穿插, 学生们顿时显得兴趣盎然, 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更是教师人生的大舞台, 要想取得骄人业绩, 提高自身的素质很关键, 只有不断地孜孜以求, 多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在人格、在能力、在知识面等方面都能做学生的表率, 在学生面前才有“亮剑”的底气和魄力。教师要善于亮剑, 更要注重自身的铸剑过程, 只有这样, 才有剑可亮, 才能亮出剑的锋芒和锐气, 才能打造一个互动的课堂。

打造蓝色的语文课堂 篇2

效果图颜色比较单一,用通道替换来调色是比较快的。由于素材图片背景色以黄绿色为主,替换后得到青色为主的图片,后期把青色转为蓝色,再给高光部分增加一些淡青色即可。原图

<点小图查看大图> 最终效果

<点小图查看大图>

1、打开素材图片,按Ctrl + J 把背景图层复制一层,进入通道面板,选择绿色通道,按Ctrl + A 全选,按Ctrl + C 复制。选择蓝色通道,按Ctrl + V 粘贴。点RGB通道返回图层面板,效果如下图。<图1>

2、把当前图层复制一层,简单给人物磨一下皮,稍微磨光滑即可,如下图。

<图2>

3、创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对红、青、白、中性、黑进行调整,参数设置如图312,效果如图13。这一步主要是给图片的高光部分增加青色,效果可能有点过曝,后面会修复。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6、创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对红、青、蓝、洋红、中性色进行调整,参数设置如图1423,确定后把蒙版填充黑色,用白色画笔把人物脸部及肤色部分擦出来,效果如图24。这一步把人物肤色稍微调红润。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9、调出当前图层蒙版选区,创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对红,白进行调整,参数及效果如下图。

<图25>

<图26> <图27>

10、创建色彩平衡调整图层,微调一下整体颜色,数值自定。<图28>

11、新建一个图层,填充淡黄色:#FADDC0,混合模式改为“滤色”,按住Alt键添加图层蒙版,用白色画笔把左上角部分擦出来,效果如下图。这一步增加图片的高光。

<图29>

最后微调一下细节和颜色,完成最终效果。

打造互动的语文课堂 篇3

一.亮出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你的兴趣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学生热爱这门课,自己首先要喜欢这门课。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者都要时时展示出教师的素质及教师对这门课的热爱。比如:笔者喜爱朗诵,那么,语文课就是笔者展示朗诵的最好舞台。散文语言的优美,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曲折生动,戏剧语言的传神,配上笔者或抑扬或幽默或铺陈的语言力量,整个课堂上学生都能感受到笔者对朗诵的兴趣,同时,在朗诵过程中,笔者的独特感受与特殊的朗诵方法吸引了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古诗词特别讲究韵味,那么笔者在诵读时尽可能将这种韵味表达出来。虽不能做到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但学生们屡屡回味都能有一种美的享受。

如诵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笔者注意到了诗歌前后情绪的转折。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辽阔的景象,表明旅途艰辛,人生坎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表达时应有一定的沧桑感;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由关切转为安抚,诵读时眼前要出现友人形象以加强对象感,语气相对平和;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眼前的离别转为别后的相思,不过,这种相思没有悲伤的色彩,却显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因此具有奇峰突起之势,富于浪漫色彩,诵读时气息比较充沛,音色要相对明亮;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勉励友人不要在分手时作儿女情态,而是要超脱世俗,勇敢上路,诵读时要承接上一联的色彩,情绪乐观,用气发声富于力度。

二.亮出学科特色,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能展示出语文学科的特色,体现语文学科的魅力。这样既调动学生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提高了学生认知语文的能力。

三.亮出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能力,展示出教师的知识面

学高才能为师,对业务的精通永远是教师的立业之本。以教材为基准,对一些知识点适当地拓展与提高,既能解开他们心中疑惑,又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如在讲《多一些宽容》时,笔者首先在幻灯片上播出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受干扰的图片,然后向学生简要讲述温总理的机智应答“这种卑鄙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接着,笔者重点讲明温总理受干扰后对此事的态度,即“对青年学生还是以教育为主,希望校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浪子回头金不换,希望该学生正视错误,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个导入让学生不由得啧啧称赞温总理的宽容大度,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要学习的文章《多一些宽容》。这个拓展式的导入,因为与国家领导人有关,所以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笔者预设的问题情境中。

在第二部分论述了怎样提倡宽容后,笔者穿插了“藏独”问题。首先展示给学生的是2008年3月14日藏独分子打抢砸烧的图片及有关报道,然后是2008年4月7日藏独分子干扰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的图片。图片加上简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了藏独分子企图分裂中国的丑恶行径。一位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像这样的分裂破坏行为,我们要坚决打击,用法制来维护国家的统一,绝不能宽容。”学生的这种个性充分张扬的回答,不仅自然地过渡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宽容与批评的统一”,更重要的是本来比较枯燥的一篇议论文,笔者用几个故事一穿插,学生们顿时显得兴趣盎然,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更是教师人生的大舞台,要想取得骄人业绩,提高自身的素质很关键,只有不断地孜孜以求,多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在人格、在能力、在知识面等方面都能做学生的表率,在学生面前才有“亮剑”的底气和魄力。教师要善于亮剑,更要注重自身的铸剑过程,只有这样,才有剑可亮,才能亮出剑的锋芒和锐气,才能打造一个互动的课堂。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4

一.创设情景传诗情

不少学生认为作文难写, 面对作文或愁眉苦脸, 或抓耳挠腮, 或叫苦连天, 仿佛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一般。而我的学生最喜欢我给他们上的就是写作课。原因之一, 就是我善于设置情境, 营造氛围。即创设一种情境, 或巧设圈套, 或引起悬念, 或制造冲突, 来诱发思维, 启迪智慧, 使学生进入最佳境界。

最初, 我常做一些简单的训练,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和信心。扩写训练便是我首选的方法。给他们几个词语或一个句子, 连词成段, 扩句成篇。例如设置这样一道训练题:根据下列词语提供的情景各写一段话 (任选一题)

情景1: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我 伞

情景2: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路上行人 伞

同学们看过后觉得很简单, 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同学也认真思考起来。十分钟后, 我让同学们读自己的文段。有的写道:“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到处都像蒸笼似的, 散发出阵阵热气。我撑着一把破伞, 疲倦地走在毒辣辣的太阳光下, 感到特别的郁闷和烦躁。”有的写道:“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 就连路上行人手中撑起的伞, 也成了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鲜花, 似荷叶, 那么安逸, 那么别致。”

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的风里穿梭, 或长成一棵树, 或开出一朵花, 也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浪漫与诗意。

二.张扬个性显诗趣

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舒展和自由发挥, 给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言论自由的舞台,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个性阅读, 在重视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同时, 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去想象, 去探索, 在无疑处求疑,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小组比赛、擂台辩论,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机智灵活的思辨能力;诗词串联、剧本改写,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蒙太奇式的电影组接、故事接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班级, 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我有时会采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先定一个大致范围, 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动物类的、植物类的童话等。先让一个学生开头, 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 最好设置一些悬念, 使其他同学有种山回路转、奇峰突起的感觉。如:

生1:猪妈妈出远门了, 家里剩下小猪三兄弟。

生2:这一天, 猪大哥与猪二哥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捉虫子, 猪小弟在房间里呼呼大睡。

生3:突然,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猪小弟。他想:一定是妈妈回来了。赶紧爬起身来。他刚想去开门———

讲到这里, 一位同学说, 老师干脆让我们写下来吧。我趁势说:“欲知后事如何, 请同学们拿出生花妙笔写出来吧, 看谁写得最精彩。

……

在语文课堂上, 我看到了海的歌唱, 云的舞蹈, 风的私语;看到了鲜花在绽放, 蝴蝶在飞舞, 小溪在流淌;看到了个性的张扬, 青春的萌动, 生命的拔节。

三.启迪悟性见诗韵

感悟是由文字的所指到能指的升华, 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 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 扩展和想象, 提高与创新。可以说感悟是阅读的灵魂。在教学中巧用这一方法, 就会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 跳出一般的阅读思维方式。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 我告诉学生, 梧桐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潇潇雨。” (晏殊《踏莎行》) 讲到“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时, 我将贺铸的《青玉案》、李清照的《武陵春》及李煜的另外一首《虞美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 从中悟出诗词内涵与艺术, 进而由情生情, 由情悟理, 上升到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的感悟。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 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本了, 他们开始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认识到“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是绝妙词”, 认识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一花一草中捕捉到自然的精彩, 从绚丽多彩的世界中留意到生活的繁丰和生命的富足。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5

答案 山东半岛具备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客观条件 ;山东半岛区位优势明显,打造蓝色经济区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山东半岛海洋科技资源雄厚,打造蓝色经济区的科技支撑力量强,科技创新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山东半岛具备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良好基础;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基础设施位居前列。,打造蓝色经济区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半岛蓝色经济区是的设立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案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进一步神话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可以跟恩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党和国家提出建立山东蓝色经济区体现了思想品德教材中的那些观点?

答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时代的选择为了保护“蓝色”的经济发展,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

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6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关爱,缺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那么将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才能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在课堂提问中,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完善的认识,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慢慢领会。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在课堂中应该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谈话的语气上不能再以权威的身份出现,而应是以朋友的姿态出现。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很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这位老师成功地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的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也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是多么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和教师都充满自信,相互信赖。教师对学生宽容,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学习。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无须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和常规。有了积极、安全的心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个性思维就会活跃,人格发展就可能和谐,课堂气氛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二、打造互动生成的教学进程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但是,教学毕竟又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究引向纵深,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笔者在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诗句“吟罢低眉无写处”时,遵循知识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低眉”这个词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教师问“低眉”是什么意义,学生说是“低头”,接着问“为什么用‘低眉’而不是‘低头’?”学生说是“借代”,再问“为什么不用‘低鼻’、‘低耳’代指‘低头’?”这时学生语塞,教师变换了提问角度,让学生回忆古诗中使用“低眉”的诗句,学生答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眉信手续续弹”两句,教师引导“为什么用‘眉’代‘头’,‘眉’跟‘鼻’、‘耳’相比有什么特点?”学生都能回答“眉能传情”,并且能举出“眉开眼笑、喜上眉梢、眉目传情、眉清目秀……”来印证。学生就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领会了文字背后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匠心,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妙处。

三、打造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教师也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开放教学内容。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是课堂的惟一材料,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如报刊资料、影视媒体、网络信息等,引进必需的素材和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三是开放的学习形式。传统课堂统一的教学模式,划定了学生统一的学习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自找学习伙伴,读读、议议、背背,自主采用手、脑、耳、口、目充分地活动起来。四是开放学生思维。传统教学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不去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狭隘的、惟一的方法和答案,强调多元化价值取向,答案不追求统一,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创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求异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

打造蓝色的语文课堂 篇7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中有这样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充电、加油,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反思,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要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除了不间断地读书外,还要在上课之前下足功夫,否则上一节无价值的课,提一堆无价值的问题,那就极大地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在教毕业班学生时,复习资料一大堆,练习卷像雪花一样往学生身上飞,别说一个学生要完成全部科目的所有卷子,就是让一个老师只完成他那一科目的所有卷子,也会很吃力。所以,要慎重筛选复习资料,正确把握中考方向,仔细捉摸中考题型,争取不做无用功,否则既累坏了老师,更苦坏了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有“火眼金睛”,洞察跟考试有关的一切事物。当然,仅老师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除了课前扎实备课外,还需要上课时灵活处理。有的老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前备什么上课就讲什么,应该是时刻观察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调整,不可一味按照教案照搬照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有的问题讲到一半,学生就听懂了,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这时就可不讲了;有的问题老师自认为讲完了,可学生眉头的眉头依然紧锁,死盯着你不放,你就需要再讲一次,或换一种方式、角度去处理。有个别老师讲课时只死盯着教案或记在书上的知识点,完全不顾学生的表现与反应,不懂得“察颜观色”,严重影响到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我们现在提倡的“快乐学习”,更接近于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心理学家曾说过,若想除掉一个孩子心田上的杂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其心田上种下一棵大树。学生这块心田,很多时候是空闲的或者是被杂草占据。老师就要在这块地里撒上兴趣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原动力。

心理学教授巴弗诺奥的《快乐学习法》一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调控课堂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课堂热烈不等于吵闹,激情不等于放纵,要做到张弛有序,有度,有分寸。在学生情绪不好时,老师要善于处理,或讲一个小笑话,或出个脑筋急转弯,或猜一个字谜等让学生放松一下,再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初三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在上复习课,老师又烦累,学生更烦更累。怎么办?经过摸索,我找到了这样一种办法。我准备一个空的粉笔盒,里面放上全班同学的名字或者学号(当然是把名字或学号写在一张一张的小小的卡片上)。老师提问知识点,会背过关的同学就有资格和权利在盒子里抽取任何一个卡片。老师要制订游戏规则,因为学生年龄还小,他没有全局或全班的意识,不是很清楚哪个同学在哪方面比较薄弱。还要有章法、有原则、有目的性,做得有技巧,讲方法,在同学面前不露痕迹。对于基础不好、比较差的同学,我有时私底下会告诉他们:明天语文课,我要提问你,你要做好准备,并向他透露题,让同学感到老师很“关照”他。这些同学自己也很想在全班同学面前威风一次,扬眉吐气一下,往往在课前都做足功夫,第二天来个“精彩亮相,华丽转身”,让其他同学大跌“眼镜”。这不仅激励了该同学自己,而且感染了其他同学,从而形成良性竞争和良性循环,成绩自然提高上去了。同学都很喜欢这种游戏的方式,包括原本比较差的同学,都说喜欢上语文课,都舍不得睡觉了。

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会思维活跃,记忆快速,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在处于不良学习状态时,会表现为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

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但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对于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很轻松,但是收获却比平常人多一倍,又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老师。所以,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中考复习中,有40多首诗歌要默写过关,如果每默写一次,都要老师改的话,工作量实在是太大。(因为初三下学期,每月进行一次月考,考前都要默写一次。)我刚开始就让科代表和成绩好的同学改,结果是既浪费科代表和好同学的时间,又没有引起默写差同学的注意。怎么办呢?我忽然想起战争年代的两句话:“放手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于是,再上复习诗歌的课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己默写,自己改卷,再和同学交换改卷,发现错字多的同学加“平时分”。尽管学生都是初三的大同学了,但孩子气还很重。平日里让他们自己找自己的错字,很马虎,敷衍了事,一听说是找同学的错,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很投入、很踊跃,一份古诗默写卷两个人四只眼睛一起改,就把所有的错都“挖”出来了。

把学生这块璞玉放在自己手中,用心雕琢成一件作品,这件作品一定会绽放出晶莹剔透的光彩。而用心打造出来的高效课堂也一定会博得同行的喝彩,同时也让自己为人师的教育人生更加精彩。

摘要:在学生不重视学习语文的情况下, 怎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一要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只有做到以上方面, 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享受愉快教育。

打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篇8

一.教学情景是魅力课堂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与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密切相关。为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需要教师采用一切有效方法, 创设乐学的教学情景, 带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 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通过画面再现情景

在教学中, 图画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结合语言环境,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在课堂中, 可以通过挂图、投影片、粉笔画等来创设画面情景, 同时, 课文中的插图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 通过这些图画的应用, 将课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贴切。同时, 在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画面后,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并且适时提问题, 调动学生情绪, 让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 导入课本难点教学。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再现, 使得教学有境、有形, 而且配之以讲课时的“情”, 强化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 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2.组织表演激活氛围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其本身就具备一种戏剧性。为此, 要利用语文这一特点, 构建表演情景, 激发学生热情,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加强对语文的快速理解, 与此同时, 通过表演, 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本描写语言,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节内容时, 有一段讲述的是一位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傲慢无礼、出言不逊, 这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表演, 一位学生饰演徐悲鸿, 一位饰演外国学生, 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将当时的情景形象地表演出来, 让学生体现徐悲鸿励志学画, 为祖国争光的情感,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语言描述情景

教学过程中, 教育共同规律就是以情动情, 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同时, 也感染着学生。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激动与欢喜, 从而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学科, 为此, 教师要很好地运用激情的语言, 将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情感调动起来, 将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明示或者暗示, 或者是通过形象和抽象的语言, 做到语言艺术的珠联璧合, 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其录音、投影、摄像等多种功能, 将教学信息以音像、动画、图像、图形以及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对学生的各种感官造成刺激, 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真实感受,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性学习平台。

二.教学方式是打造语文魅力课堂的关键

魅力课堂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首先, 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打造全面“全生参与”的语文课堂。在新教学理念下, 要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此, 就要优化教学氛围。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就是好玩、好动, 为此, 需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得课堂教学互动有序, 保证语文课堂活而不乱, 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实际操作中,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采取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 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特征,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手, 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二、科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 教师要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 坚持帮助、尊重、启发与爱护学生的原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 要注重课堂活动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 设定一定主题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投入到情感体验与互动中, 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打造一个真实的语文课堂 篇9

一、合作交流——泛滥

走进教室, 学生分组围坐, 整节课不管需不需要讨论, 教师都要让学生“合作”几番。细细一瞧, 认真切磋的有之, 无所事事者有之。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以往僵化沉寂、相对封闭的学习状态, 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享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一时间, “合作交流”人人用之, 课课用之。讨论的随意性、虚假性使“讨论”流于形式。一位教师上《陶校长的演讲》一课, 让学生小组讨论: (1) 陶校长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2) “每天四问”是问哪些方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一目了然, 又何须大费周折地讨论一番呢?这样的讨论纯属浪费时间, 多此一举。

二、文本解读———忽视

语文课上, 一句“用你喜欢的方式挑选你最喜欢的句子读读, 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让大家耳熟能详, 教师不再分析文本的关键词句、结构层次, 对文本的讲解讳言有加, 唯恐被扣上“肢解课文”“串讲”的帽子。

新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阅读教学摒弃了传统的剖析法, 逐步走上注重感悟的正确轨道。课上以读代讲、读中品悟, 让学生领略文字之妙, 体会情感之真, 感受意境之美。而我们有的教师要么“一读到底”, 要么课文结构与写作特点只字不提。教学不抓关键语句, 又怎能体会语言文字之精妙、情感之真善美。崔峦先生曾说过:“既要尊重学生, 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的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 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 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 不能视而不见, 放任自流。”

三、表扬激励——廉价

课堂上, 教师一声令下, 学生响起节拍一致的鼓掌声:“啪、啪、啪, 啪、啪!”或者学生整齐地夸赞:“棒, 棒, 你真棒!”

新课改要求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与评价, 但这种形式主义和虚情假意的课堂评价显得乏力、做作, 给人“作秀”之感。我们不妨在学生观察细致时, 说上一句亲切的话:“你的小眼睛真亮。”学生出口成章时, 献上一句真心的话:“老师要向你学习。”学生朗诵或表演精彩时, 来上一句幽默的话:“你简直就是小播音员!”

新课改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平等、朴实、充满真情实意的赞扬, 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 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批评不可妄加, 但表扬也要慎用。适度的挫折感是锻炼意志的“金锤”, 在肯定与表扬为主的前提下, 适当地运用否定与批评艺术,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件运用———过多

许多课上, 课件是整节课的绝对主角, 教师俨然是“操作员”。有时一个画面僵滞或跳过, 教者则措手不及, 课堂顿时陷入尴尬的局面。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它也有局限性。往往课件的内容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学生的思维只能跟着课件既定的程序走, 学生的思维一旦“出轨”教师则无法控制程序。所以, 我们有的教师引导得“小心翼翼”, 对学生“意外”的回答不置可否或置之不理, 学生思维的个性又怎能得到发展?所以, 我们在倡导选择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 千万不能被它们所困, 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件时,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 备课时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资源, 要增加课件的交互性, 使课堂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只有不断提高我们驾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还有的教师, 有了课件便“抛弃”了粉笔, 从课题出示到板书设计或字词教学, 皆靠课件来完成。一节课下来, 黑板上无字, 手上无“尘”。黑板和粉笔不是任何课件所能替代的, 我们应充分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五、完美课堂——虚假

不少课上, 学生回答语惊四座, 精彩流畅;朗读时, 声情并茂, 无需指导;情境表演, 声色俱佳, 似已彩排多时。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我上课最喜欢发言说错的学生, 给他发特等奖;发言正确的, 给予一等奖。”我们许多老师为了使教学“尽善尽美”, 课前准备“充分”极了, 课堂上, 学生对答如流。如此失真的课堂如同演戏一般。要知道, 课堂的精彩是没有预约的, 灵感在不经意间生成智慧。只有把不足真实地暴露出来, 把问题艺术地展示出来, 课堂才能多彩, 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肯定学生思维创新的同时, 对某些原则性的错误回答也未加纠正, 不置可否, 认为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如学生回答“五颜六色的国旗”, 教师微笑赞赏:“说得好!”像这种严肃的问题决不能认为是思维的多元和见解的独到。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等于一味地迁就学生, 教师要因势利导, 巧妙点拨。

六、内功提升——亟待

公开课上, 教师对教案上的字句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与锤炼, 但课堂上教学语言的表达显得零乱琐碎, 甚至还有病句出现。

在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 一个语言枯燥、词汇贫乏的语文教师, 不可能培养出语言功底好的学生。语文教师良好的语感常常能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语言简练精妙, 显示出其扎实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很多教师读得最多的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其他书几乎不读, 所以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根基。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才能增加与学生谈话交流的“底气”。我们要不断学习, 向书本学习, 向生活学习, 向学生学习, 要成为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学习者。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课堂, 应是灵秀的教师创造灵秀的课堂, 豪放的教师创造豪放的课堂, 幽默的教师创造幽默的课堂, 庄重的教师创造庄重的课堂。课堂应该像花园里的百花一样。”我们现在的公开课模式基本是雷同的, 缺乏个性。我们要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基础上, 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特色与品牌。

打造增效减负的语文课堂 篇10

一、语文课如何让学生既见“树木” (逐课讲解) 又见“森林” (整体教学)

1. 单元整体教学的含义: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 就是教师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依据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进行教学, 以达到优化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习惯“从一而终”的教学思路, 虽说这样“以本为本”做到了扎实教学, 但一个单元学下来, 学生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尽管学生也学到了知识, 可零乱而不成体系, 学生在增长素养、提升能力上收效甚微。新课程背景下, 要激活语文课堂, 减负增效, 惯常的循规蹈矩的教学形式的确应该变一变了。

2.“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明确单元总教学目标, 初步宏观把握教学内容的轮廓。首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单元说明和各课文前的方框里对课文的说明。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解决两个问题:本单元这些篇目组合起来的意图是什么?这些篇目分别是什么体裁, 你能感知到这些体裁各自有什么特点?问题的创设, 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课文与课文间的联系, 这样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突出学习重点, 在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中, 促使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框架体系。

第二步: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熟悉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其实就是字词教学。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读、写各课“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及注释中的词语, 并能不翻课本说说这些词语的大致语境。学生通过自学字词不仅掌握了字词读写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了整个单元的文本内容, 为后面单元整体学习做好了准备。

第三步:鼓励学生尽情驰骋文本, 鉴赏、品味文本的魅力。首先, 引导学生比较鉴赏本单元的课文在选材、构思、表现方法、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领略各篇的妙趣;明确各篇课文关注的重点, 是重人物刻画还是重情感抒发;在学习目标上, 是重表现方法, 还是重朗读背诵。其次, 引导学生讨论、辩论一些话题, 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首用散文写成的《黄河颂》”;“韩麦尔、小弗朗士就是雄健的国民”;“花木兰和小弗朗士谁更可爱”, “我们的家乡和东北谁更美”, “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爱国”等等, 让学生深入讨论, 各抒己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课, 不再是仰视文本, 这样就真正地激活了语文课堂,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第四步:查漏补缺, 突出各课的重难点。例如, 重点强调《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比喻、象征的手法, 《木兰诗》中复沓、顶真、互文等手法, 进一步了解诗歌、散文的表现方法。

第五步:课外迁移, 拓展视野。学生收集与本单元课文同题材同体裁的美文, 在课堂上赏读。进一步使本单元的主旨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朗读能力。

第六步:学为所用, 习作试水。我的激励语是———挑战作家。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 可布置相关的作文, 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

“单元整体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单元整体教学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捷径, 交给学生的将是宝贵的学习方法, 让“教”是为了“不教”成为现实。

二、语文课如何让学生既得“鱼” (工具性) 又得“熊掌” (人文性)

打造培智语文的魅力课堂 篇11

关键词:魅力课堂;学习兴趣;识字教学;快乐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36-1

一、营造气氛,激起学生兴趣

我们在教授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气氛的营造。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完全进入课堂,充满好奇心。心里想着: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呀?老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动画、歌曲等等手段,吊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让学生想要了解,想要去知道。学生一旦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快乐学习的感觉。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延续着快乐的气氛,老师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要注意切不可直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XX。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来当小主人。老师直接给的果子远没有学生经过努力自己摘到的果子来的香甜。但是在这里老师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如若目标太难,学生不能走到目的地,那么极有可能会起到反效果,所以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果子便可以了。如我在教授课文《刷牙》的时候,我首先做一个刷牙的动作,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在干什么?”然后再在PPT上出示刷牙图片和词语“刷牙”。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刷牙贴近学生生活,每天都会做,不至于让学生猜不出来。教授需要的刷牙、漱口图片,我都是用的学生自己的照片,在平时我注意帮学生拍好。在上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看自己的图片来练习说词语。这样更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学生觉得是我自己在学习,在活动。我们还可以运用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比一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完成对课文词语的掌握。……整节课,同学们学得轻松,说得自在,演得开心,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深感语文学习的乐趣。

培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识记慢,遗忘快,再现困难。记忆方面的缺陷制约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记忆保持的不稳定性导致他们易遗忘,再现知识困难以及不准确。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更要多费心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要上一堂好课,是需要不断推敲打磨的。书本上的知识形式单一,冷冰冰的躺在那里。而我们老师却可以让它变得丰富多彩。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尽可能地把这些语言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景中去。培智生的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还是和生活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教育的“社会性”。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同主流社会融合。丰富的表现形式很重要,培智学生的兴趣点其实不高,一个引子便可以调动起来。而难的是如何加强这个引子,让这个兴趣点一直延续才是我们老师要用心揣摩的。同样培智学生的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并不长,我们需要多个兴趣点来巩固这种兴趣,让学生始终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跟着老师进行教学。

二、重视情感,激发师生内驱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课堂的认识更加充分而细腻。如今教师教学不仅重知识的教学,还纷纷重视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小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能力目标。之所以提出这个情感目标,因为它有着深远的意义。学生精神饱满,情绪激昂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说的话,教的内容一学就会。反之心不在焉,两眼茫然,萎靡不振,什么都学不进去。这就是情绪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体验与知识一样,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记得在一次教学中,带着微笑的我提前了十分钟走进教室,与学生们开心地聊天。上课铃响后,学生很主动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我和他们做了简单的拍手游戏,接着复习上节课内容,边说边做动作——读一读词语,学生很开心也很大声地朗读。我和学生们完全融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整堂课上,学生与我的互动很成功,加上学生情绪饱满,说说唱唱的声音也非常震撼。下课铃响后,学生与我都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有部分学生还在读我刚刚教的卡片。学生盛某认知能力较差,还没有完全认识,边上的钱同学还模仿我刚刚的样子教他怎么读。

三、注重识字,开拓认知渠道

众所周知,识字是语文的基础。特殊儿童的身心发育不健全,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较一般儿童而言比较差。对于语文学习,虽然老师放慢脚步,学习内容简之又简,对于他们来说,却也并未真正掌握,而表现出一种“假会现象”。具体表现为:对生字随词语随课文读会读,单个读不会读;齐读会读,单独读不会读;按照顺序读会读,改变顺序读不会读;且相似的生字易搞混。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着同学一起读了,认了,“眼”到了,“口”到了,“心”却未必到了。所以当老师单独叫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往往他就不认识了;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像“口、眼、月、笔、书、爸、妈、你、我……”代表形象事物的字认得很好。而对于“团、跟、另、阵、收……”比较抽象的字识记较差,且再现困难。我认为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能泛泛而教,认为学生课文会读了,词语会读了,就没有问题了。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定要音、型、义三位一体突出汉字的特点,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教授学生认识生字。我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帮助学生把生字和具体形象联系起来,如:牙——刷牙、眼——眼睛、耳——耳朵,并让学生做做动作或者编一些简单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如“刷刷小牙齿”、“眨眨小眼睛”“捏捏小耳朵”,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生字上来。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我通过结合游戏的方式,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如:“找朋友”“帮助字宝宝回家”“识字交朋友”“谁是识字小能手”等。“团、跟、另、阵、收……”这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以识记的字我试着编成小故事,帮助学生记忆。

打造高效的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篇12

第一、打造高效的语文复习课堂, 必须进行有效的备课

备好复习课不是单纯地做题目、写教案, 而必须备考纲、备考点、备方法、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理解考纲, 仔细琢磨考点中的重难点, 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复习的“切入点”,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以复习课中较多的习题评讲课为例。

一.备内容。低效的讲评课, 往往是教师不分轻重, 面面俱到。要达到高效, 讲评必须讲在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上, 要具有导向性, 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应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 仔细分析研究, 将课上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存在问题最突出、最主要的内容上来, 为学生解惑、释疑, 引导学生探究。

二.备学生。根据学生测试情况, 讲解问题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讲解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找出学生答题出现失误的“关节”点, 透彻分析、解疑纠错, 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这就要求教师找出学生在理解题目、规律上存在的问题, 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 这样讲评才会击中要害。另外, 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要找得准, 敲得狠, 如答题的习惯、态度、时间安排等。

三.备方法。教师不但要备自己的教法, 更要备学生的学法, 要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在以后的答题中灵活运用。

第二、打造高效的语文复习课堂, 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 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很多学生对复习课存在认识误区, 认为复习不是学习新知, 亦不如基础年级时学习课文那般有趣。这样的认识, 势必会让课堂乏味、枯燥, 而导致复习效率的低下。

那么, 高三的语文复习课堂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老师要恰当地对学生运用“激”的艺术。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 但如果老师不去激发, 它也只是“奔腾在地底下的岩浆”。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它才会变成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如很多同学认为, 字音的复习最是无趣。课堂上, 我设计了一个含有大量形近字和多音字语段来让学生朗读, 由于学生未能掌握这些字的意义和读音, 结果同一个语段不同的学生闹了不同的笑话。在学生的惊讶中, 我进行了正确的朗读, 他们就又新鲜又兴奋。学生的情绪一上来, 我再顺势一激:如果读不准字音, 在生活中是要闹笑话的。这样, 接下来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就很自觉, 而且意兴盎然。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总是喜欢表现自己, 尤其是喜欢表现自己强出老师的地方。如果能在课堂上当众指出老师的知识错误, 他们就会对学习充满自信, 并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如上成语辨析课时, 因成语太多, 课堂很容易流于单调和枯燥。在讲课时故意错误地使用成语, 这时学生就会特别兴奋, 他们往往会在善意的欢笑声后指出老师的错误, 然后自动查阅资料工具书, 引经据典说出其正确的用法。这样, 沉闷的气氛就变得活泛了, 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当然, 如果学生没能及时看出我的错误, 那就又要灵活处理了。

三.激发学生的思辨欲

单纯地讲解语法修辞知识都是很枯燥的, 有时讲得过于详细, 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呢?让学生造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常在恰当的时机, 让学生以班上的同学为对象造句, 当然, 内容要健康、积极, 对学生有教育、激励作用。这样一来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了起来, 三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和被欣赏的愉悦。这样, 学生就会真正地融入课堂, 本来单调乏味的语文复习, 就会变得充实而又愉快了, 高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三、打造高效的语文复习课堂, 课堂教学必须落到实处

上一篇:桩基础施工下一篇:法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