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魅力的语文课堂(共12篇)
打造魅力的语文课堂 篇1
课堂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的活动, 而打造魅力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 对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打造魅力语文教学课堂呢?本文认为魅力课堂离不开教学情景和教学方式。
一.教学情景是魅力课堂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与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密切相关。为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需要教师采用一切有效方法, 创设乐学的教学情景, 带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 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通过画面再现情景
在教学中, 图画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结合语言环境,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在课堂中, 可以通过挂图、投影片、粉笔画等来创设画面情景, 同时, 课文中的插图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 通过这些图画的应用, 将课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贴切。同时, 在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画面后,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并且适时提问题, 调动学生情绪, 让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 导入课本难点教学。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再现, 使得教学有境、有形, 而且配之以讲课时的“情”, 强化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 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2.组织表演激活氛围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其本身就具备一种戏剧性。为此, 要利用语文这一特点, 构建表演情景, 激发学生热情,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加强对语文的快速理解, 与此同时, 通过表演, 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本描写语言,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节内容时, 有一段讲述的是一位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傲慢无礼、出言不逊, 这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表演, 一位学生饰演徐悲鸿, 一位饰演外国学生, 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将当时的情景形象地表演出来, 让学生体现徐悲鸿励志学画, 为祖国争光的情感,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语言描述情景
教学过程中, 教育共同规律就是以情动情, 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同时, 也感染着学生。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激动与欢喜, 从而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学科, 为此, 教师要很好地运用激情的语言, 将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情感调动起来, 将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明示或者暗示, 或者是通过形象和抽象的语言, 做到语言艺术的珠联璧合, 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其录音、投影、摄像等多种功能, 将教学信息以音像、动画、图像、图形以及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对学生的各种感官造成刺激, 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真实感受,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性学习平台。
二.教学方式是打造语文魅力课堂的关键
魅力课堂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首先, 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打造全面“全生参与”的语文课堂。在新教学理念下, 要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此, 就要优化教学氛围。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就是好玩、好动, 为此, 需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得课堂教学互动有序, 保证语文课堂活而不乱, 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实际操作中,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采取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 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特征,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手, 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二、科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 教师要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 坚持帮助、尊重、启发与爱护学生的原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 要注重课堂活动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 设定一定主题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投入到情感体验与互动中, 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 魅力课堂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以及艺术魅力, 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增强整个课堂的爆发力、内聚力以及活力, 吸引所有学生的眼球, 使得课堂教学互动有序, 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调动学生热情, 让学生全部参与教学, 使得课堂充满无限的魅力与激情。
打造魅力的语文课堂 篇2
摘 要:如今,各种语文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大家依旧不能否认高中语文课堂越来越无趣呆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一现实。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工作者,认为,原因根植于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寻找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的教学方法。于是,情境教学便应运而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境;直观式;体验式;问题式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从而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更好理解,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良好发展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实施情境教学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投入,进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探索语文的奥妙。那么,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情境创设策略来打造有魅力的高中语文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对此话题做几点详细描述和讨论。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各科教师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工具,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它可以将语文教材中枯燥、抽象的语文文字以视频、音频相融合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既能使原本呆板无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又能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意识,使学生以最真实、最饱满的情绪去对语文教材中所描写的情境进行想象,进而深刻理解和把握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信息和情感。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古筝笛子曲――《荷塘月色》,让学生闭目凝思,倾听我对这篇课文的朗诵,由于配乐与文章意境相吻合,使课文朗诵变得更加具有现场感染力,朗诵完毕后,我为学生播放了名为碧叶红蕖之美的幻灯片,将课文中所描写的月色下的荷塘情景以逼真、生动的方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如,田田的荷叶、饱满盛开的荷花、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等,看着眼前亦真亦幻的情境,学生仿佛真的走进了文中所描绘的素雅、朦胧、静美的意境中,调动了学生多重感官的意识,并且使学生深刻感知和把握了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致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完整情节和清晰人物关系的叙述性故事,这时,我们就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即让学生通过假设或设想,对角色进行扮演,从而将故事情节完整、准确地演绎出来。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一方面能与文章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进而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因为形式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因为文言文本就是学生觉得最枯燥的、最难以理解的一种题材,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就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教师的适当帮助,将这篇文言文的故事情节完整、清晰地演绎了出来,并且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也表现得活灵活现,如,烛之武的善于言辞、深明大义,佚之狐的为国分忧、知人善荐,晋文公的头脑清醒、理智仁义等。这样,教师通过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使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依据文章教学内容,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疑问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和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依据文章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悬念性的问题,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式教学情境,如此,便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学习思维的闸门,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
比如,在学习《十八岁和其他》这篇课文时,因为本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于是,依据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喜不喜欢东东的父亲,为什么?(2)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3)你对自己的父母满不满意?为什么?(4)尝试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父母,你会如何面对孩子与你的代沟和他的逆反心理?如此富有趣味和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满腔热情地进入到对本篇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掌握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和技巧,并依据文章具体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合理选择和运用,从而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并由此获得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打造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好课堂
对于好课堂,其判断标准是多方面的,有理念上的因素,也有操作上的因素,其主要标准则看:教师给了学生什么,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收获。那么,如何打造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灵活选用不同风格的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启迪思想、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是课堂的催化剂,对生成一堂好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一堂好课与否的关键。想打造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就要灵活选用不同风格的教学语言。
(一)讲授理论概念,使用整肃严密的语言
授课的内容自然离不开对理论概念的阐述,教师在阐述这些理论内涵、概念定义的时候,就应该使用整肃严密的语言了。在这个时候,要严格按照理论概念的内在逻辑来表述,不得随意发挥,力争做到不多说一个字,不少说一个字,语言要简洁、明晰、严整、果断、坚定,斩钉截铁,避免使用“大概”“或许”“可能”之类的模糊不定的词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理性的庄严,正确接受理性知识,提高授课效率。
(二)讲授文学作品,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因为文学作品本身是生动形象的,甄师的串讲应该成为对该作品形象性的发挥,而不能仅仅是抽象的概括。比如,讲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如果仅仅讲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就把本来生动形象的诗句抽象化,这样的讲述固然能使学生明了诗句的大意,却忽略了学生对诗句形象性的感悟,并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对这两句诗所包含的形象和情感做出生动的展示和发挥,比如可以讲成“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地吐着,不停地吐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次呼吸,我那痛苦的眼泪啊,就像蜡烛的泪水一样,默默地流着,不停地流着,直到消逝了自己的身体。”把原诗的形象和情感用生动可感的语言描述出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它,喜欢它,记住它。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文学语言方面的修养,而提高的方法不外乎多读与多写,这虽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却是努力的方向。
二、拟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好的教学目标应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层次性
包括积累型目标和能力型目标。积累型目标包括词语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文化的积累等,它是一种静态的积累,处在语文素养诸要素的底层。能力型目标包括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写作能力等,这是一种动态的目标,处在语文素养诸要素的高层,是核心目标。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积累型目标和能力型目标的完美结合。
(二)综合性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新课标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目标的最高境界在于“三维目标”的相融。
三、预设自然而圆融的教学过程
“自然”者,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教学之本真状态也,非刻意去“磨”去“做”也。教师虽有充分的预设,在教学中却能随机而动、顺势而为,从而有精彩的生成,此所谓“圆融”也。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紧凑而完整、新颖而个性的教学设计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整体把握,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前提。成功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全面、精到、细致而富有个性化的,小到一个字词的讲解运用,大到整个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师都要作出明确的预设。
(二)灵活而多样的教学方法
成功的课堂必有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无定法,学生可以说,可以写,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讨论,可以辩论;教师可以讲,可以问,可以倾听,可以启发,可以示范,可以引导。只要能调动学生的情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没有什么方法不可以用。
(三)热烈而和谐的对话氛围
“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语文学习是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所以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这种对话必然是热烈的。首先,师生都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其次,学生之间是学习的合作者,没有合作便没有知识的建构。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种对话同时又是和谐的。在这种热烈而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而有得,是学生的追求,是教师的追求,也是评判一堂好课的主要依据。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但语文课堂真正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启、有所获得,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修养教学语言,遵循课程目标,认真研究,不断实践,及时总结,就能打造出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韩成武. 课堂教学用语研究.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2]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如何打造语文课堂的魅力 篇4
一、精彩的导入是魅力课堂的序曲
精彩的课堂导入对于语文魅力课堂的打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中来。精彩的课堂导入就像是戏剧的序幕,让学生望眼欲穿,就像是音乐的序曲,让学生心向往之,又如一道风景亮丽的画卷,让学生翘首以盼.新课的巧妙导入,如投石激浪,往往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勃发热情,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设计的新课导入最好是对课文知识的必要的补充,如能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会有更好的效果。
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优美隽永的散文,有意味深长的诗歌,又跌宕起伏的小说,还有严谨无比的科学小品文。我们设计出来的导入可以入李清照一样的婉约哀怨,也可以如苏轼一样的大气磅礴,我们可选择清新自然的语言,也可追求气吞万里意蕴深长。在讲《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看着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常常想;你们是幸福的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请愿,对条约似乎已经陌生了,但是,我们忘不了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得硝烟,忘不了飞行员王伟同志的不明失踪,假如你是他们的亲人,你将怎样为他们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当年是怎样纪念刘和珍君的。
二、语文课堂的魅力靠卓越的口才打造
在当今社会里,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异彩纷呈、日新月异,但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无论形势如何变化,良好的口才,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语文课堂的魅力打造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堂充满魅力的生动的语文课,必须有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他一定是一个谈吐不凡、知识丰富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尽量做到自己想表达什么就能用语言精确的表达出来,并且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像经过思考之后写下的文字,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就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语文老师之所以能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是因为我们饱受了诗书的熏陶,那些名言警句、那些诗词佳句文人逸事,说起来当然如数家珍。我相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这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天文地理到艺术创作,应该多方面的吸收,多方面的涉猎。
三、激情是魅力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打造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激情是它的主旋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想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我们语文老师自己必须先有激情。一个语文老师的澎湃的激情来源于对语文课堂和教学工作的深深地热爱,来自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挖掘与提炼。文学的东西,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我们用神往的充满憧憬的语言表达的时候,才能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师生的共鸣的境界。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美,升华学生的审美需要。就拿高尔基的《海燕》来说吧,这篇课文采用象征的表达手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对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到来的描绘,给我们描绘了一只不怕闪电,勇敢再在风浪中搏击的海燕。我们朗诵时就必须把那种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激情诵读出来。进而感染学生海燕当时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的理解。
四、魅力语文课堂必须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课文中所传达的思想不是通过老师的嘴说出来的,应该运用想象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作者与学生在心灵上能够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写作背景。一篇课文不管是什么体裁,不管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方面的文章都需要我们去想象,去再创造,既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想象,去领会作者的感情、作品的意境、主旨、内涵。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时通过想象去领会郭沫若心中的境界,体味“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让学生运用想象力,一起玩味作者所展现的景象。
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在思维方面有时可能会停滞,我们要适时的启发学生自觉的打开想象的窗。如我在教学《驿路梨花》时,启发我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题赞美雷锋精神如梨花般开遍山野,传扬四方,哈尼小姑娘开旅店,增加经济收入,是不是违背了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家可以从这个方面去思考。”听了这句启发,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我认为哈尼小姑娘不应该开旅店,即使是开旅店也不应该收钱,收钱就充满了铜臭味,违背了雷锋精神。”马上有人反驳道:“不收钱,怎能支持旅店的正常运行,哈尼小姑娘又不是百万富翁,如果不收钱,你去!”班上的同学马上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自谈自己的理由,发言十分的精彩。我们大家知道,想象力比知识还要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够超越思维的约束,冲破已有的知识的局限,一种大胆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魅力的打造离不开对于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深悟文学的美。
五、有效的师生互动是魅力课堂的关键
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不是老师的专场演讲,必须有师生的有效互动。这种互动的创设关键在于老师。高质量的问题的设置,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引导到意境中的关键。在解决问题时,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其中,或独立思考或和同桌讨论,都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同时我们还是学生学习的最亲密的伙伴。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能直接说出答案,应该寻找一个切入点,把学生引导到最近的思考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示、启发、点拨。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一些高质的问题,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因为这样,才能营造所问问题的情景,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比如: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请用你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都能够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对知识的理解。
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科学的使用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合理的组织教学,开放学习实践,都是魅力课堂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更多的魅力,收获更多的喜悦!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是对艺术和自由的演绎,一堂具有魅力的语文课,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对好奇心的刺激,在不经意间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无法预约的美丽。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向同仁们的学习,从导入、口才、激情、想象力、互动五个方面就如何打造语文课堂的魅力进行了论述。
如何打造魅力的历史课堂教育论文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自觉学习的动力,就有为之奋斗的激情,就会有某种无形的神奇的力量驱赶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是广大教育者们经常探讨的课题。高中历史课“难、繁、偏、旧”的学科特点更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常常与枯燥无味的课、学生最不喜欢的课挂上号。
从我们从教者的角度出发,究竟我们的高中历史应该怎么上才能改变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充满魅力的历史课呢?根据我近几年来的从教经验和学习,下面就此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并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教师连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结构都不熟悉的话,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我曾经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没备好课,决不马马虎虎地去上课。”如若课前能积极钻研教材教法,了解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结构,掌握好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精心组织好教学的每一环节,这样才能胸有成竹,上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而灵活地变更教法,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成为你贴心的交流对象。现在改革后的课程综合性强,与现实联系亦较为紧密,如历史课的学习常常要用到政治经济学原理、地理知识、军事知识、自然科学等各科知识,许多历史现象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养,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教学发展需要。
二、有磁性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巧设疑问,是课堂教学的保鲜剂。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强的探索史。因此,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当融入不同的情感,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奋进,在学生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我探索的创新能力。为了迎合学生的胃口,可以结合学科知识配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巧设疑问,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教材内容的新鲜感。
三、直观明了的板书,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目标的重要载体
一般情况下,讲授新课宜用要点式的主题板书,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思路的展开,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单元复习或高三专题复习课,宜采用提纲携领式的、线索式的或者比较归纳式的板书,以明确显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如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板书应能清楚地显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脉络。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有时需要设置一些辅助性的`板书,如画表格绘制简单的地图、圈点关键性或易产生歧义的词句等等。 课堂教学切忌一贯采用单一的、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让每一节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嚼之有味、兴趣盎然,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2课因文言文较多,观点较为抽象,就宜讲析法为主,对比归纳法为辅,讲清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评析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并作比较。第3、4、5课可探讨法为主,讲解为辅,多设疑、多提问,要紧密联系必修一、二的相关内容,探讨儒家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地位的演变及历史原因。第6课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可以让学生自学为主,自制表格,教师点拨、督检为辅。如果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书艺长廊,可以带一些书画作品,或用多媒体显示作品让学生鉴赏,或朗诵诗歌,或表演舞蹈,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四、生动形象的比喻,学法技巧的点拨,是课堂教学的好帮手。
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复杂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历史课教学中许多历史现象、历史规律都可以通过贴切的比喻使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既让学生通俗易懂,又可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使学生易学、乐学、爱学。比如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它比作人的幼儿、少年、成年的过程,就容易解释为什么文艺复兴要借振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宗教改革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为什么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曲折反复(因为资产阶级年幼、弱小)。为什么要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出路?是因为清政府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了(意喻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不堪)。
五、紧密联系现实,贴近生活,关注时政热点问题。
历史课教学的内容大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回顾与思考,容易给学生形成“偏、旧”的感觉,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常有一些学生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呢?”故此,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外,还应想方设法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现实问题,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与技能评析当前的时政热点问题,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利用语言魅力打造中职语文课堂 篇6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语文课程设置角色的转变导致语文教学大环境的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学校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必须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其课程设置中加入大量相关专业的课程,而语数外等基础课程的课时被缩减。仅以我校为例,在学生三年的中职教育生涯中,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仅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为施工、测量等专业课程,第三学年则属于是实习阶段。语文作为基础文化课,首先,所占课时大幅度缩减;其次,授课内容加入了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第三,学生考核方式加入了过程化考核,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因此,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受到中职教育体系的影响。
2.语文课程地位的变化导致学生心理的变换
中职生清楚意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误认为文化基础课不再是他们学习的重心。于是,有些学生觉得诸如语文之类的文化基础课对就业没有多大帮助,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学好技能,就能找到一份工作,而语文属于副课,可有可无,并不重要。这种轻视文化课的心态,导致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态度出现问题,也使语文教师的教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3.中职学校教育现状导致中职语文教师面临困惑和机遇
而今,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低等现状。以我校为例,生源的录取分数线很低,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有厌学情绪,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教师授课难度增加。
二、利用语言魅力打造充满活力的中职语文课堂
我仅从课堂教学的教学用语这方面探索,希望通过幽默的教学言语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融洽师生关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认为如果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别具匠心地将幽默用于日常教学,就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融洽师生关系,打造出具有亲和力的教师
幽默的授课语言可以使教师产生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之效。第一印象很重要,一个幽默的老师很容易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拉进师生关系,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我在给学生自我介绍时说:“同学们,你们认为语文书中有什么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为你们要读语文书,所以认识了我——颜老师,请记住,我是颜如玉的颜,不是阎王爷的阎!上我的语文课绝对不是下地狱!”通过这段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一个陌生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也在笑声中喜欢上了语文老师幽默的授课风格,舒缓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2.开启学生心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授课内容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说过:“处于轻松、快乐状态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时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力最强,学习效果也最好。”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能使繁重严肃的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抽象深奥的说理变得具体形象,从而达到帮助理解、加深记忆、提高效率的作用。例如:课文《荷花淀》中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参军时写到:“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就这么一句话蕴含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复杂的情感。可是,学生最初无法从这质朴的一句话语感受到水生嫂的深情,体会不到言外之意,于是,我运用幽默的语言帮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的女性形象来分析水生嫂这一角色。我假设自己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设置了以下场景: “女人开始嚎啕大哭,边哭边喊:哎呀!你这个杀千刀的,这可让我怎么活啊!我指望谁啊!你不要我们娘俩了吗?”此言一出,学生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领悟到原作人物形象的朴实、真挚以及深明大义,同时加深了记忆。
3.旁敲侧击,让学生自己体会幽默中的批评意味
德国著名学者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课堂上借助幽默批评学生,其效果远胜干枯的说教和简单的惩罚。因为学生自尊心很强,严肃的批评就可能让其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和教师发生冲突,而轻松幽默的点拨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很愉悦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例如,上课期间,当学生的手机铃声意外响起影响课堂秩序时,我没有急着找出谁是肇事者,而是一手扶着黑板,一手叉腰,微笑着说道:“同学们,你们看我这个pose摆的如何?我每次站在讲台上就觉得自己不是老师,而是明星,你们就是我的粉丝,而今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不仅有粉丝,还有乐队伴奏!”在同学们的欢笑中,学生悄悄关掉了手机。幽默的言语更容易让处在叛逆期的中职生接受。学生更愿意与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交流,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4.陶冶性情,健全健康人格
孙绍振说过:“我们国家的课本趣味单调,局限于情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但影响了谐趣的熏陶,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日后交往的效率,许多人不善于缓解紧张的对峙,不善于从对抗中作自我解放和解放对手,不善于用笑缩短心理距离,这是我们人文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不但要掌握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还应有健康的人格素质。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开朗、自信和智慧的反映。教师应言传身教,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和幽默品质。
课堂幽默是一门教学艺术,能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乐学、爱学、好学。当然,课堂幽默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其本质体现为寓庄于谐、形神兼备、知情交融、追求顿悟等几个方面,因而在课堂运用中要注意防止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俗套、虚假、浅陋、粗俗、滥用等误区。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艺术方法。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真正让幽默艺术散发出熠熠光辉,由此也提升教学水平、教学业绩。
参考文献:
[1]《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 卢仲贵著 《广西教育》2012年19期.
[2]《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张春霞著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尝试》王静敏著《教育探索》2003年06期.
[4]《中职语文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张娟娟著《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9期.
利用语言魅力打造中职语文课堂 篇7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语文课程设置角色的转变导致语文教学大环境的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学校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必须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其课程设置中加入大量相关专业的课程,而语数外等基础课程的课时被缩减。仅以我校为例,在学生三年的中职教育生涯中,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仅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为施工、测量等专业课程,第三学年则属于是实习阶段。语文作为基础文化课,首先,所占课时大幅度缩减;其次,授课内容加入了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第三,学生考核方式加入了过程化考核,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因此,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受到中职教育体系的影响。
2.语文课程地位的变化导致学生心理的变换
中职生清楚意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误认为文化基础课不再是他们学习的重心。于是,有些学生觉得诸如语文之类的文化基础课对就业没有多大帮助,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学好技能,就能找到一份工作,而语文属于副课,可有可无,并不重要。这种轻视文化课的心态,导致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态度出现问题,也使语文教师的教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3.中职学校教育现状导致中职语文教师面临困惑和机遇
而今,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低等现状。以我校为例,生源的录取分数线很低,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有厌学情绪,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教师授课难度增加。
二、利用语言魅力打造充满活力的中职语文课堂
我仅从课堂教学的教学用语这方面探索,希望通过幽默的教学言语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融洽师生关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认为如果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别具匠心地将幽默用于日常教学,就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融洽师生关系,打造出具有亲和力的教师
幽默的授课语言可以使教师产生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之效。第一印象很重要,一个幽默的老师很容易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拉进师生关系,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我在给学生自我介绍时说:“同学们,你们认为语文书中有什么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为你们要读语文书,所以认识了我———颜老师,请记住,我是颜如玉的颜,不是阎王爷的阎!上我的语文课绝对不是下地狱!”通过这段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一个陌生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也在笑声中喜欢上了语文老师幽默的授课风格,舒缓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2.开启学生心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授课内容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说过:“处于轻松、快乐状态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时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力最强,学习效果也最好。”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能使繁重严肃的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抽象深奥的说理变得具体形象,从而达到帮助理解、加深记忆、提高效率的作用。例如:课文《荷花淀》中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参军时写到:“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就这么一句话蕴含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复杂的情感。可是,学生最初无法从这质朴的一句话语感受到水生嫂的深情,体会不到言外之意,于是,我运用幽默的语言帮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的女性形象来分析水生嫂这一角色。我假设自己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设置了以下场景:“女人开始嚎啕大哭,边哭边喊:哎呀!你这个杀千刀的,这可让我怎么活啊!我指望谁啊!你不要我们娘俩了吗?”此言一出,学生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领悟到原作人物形象的朴实、真挚以及深明大义,同时加深了记忆。
3.旁敲侧击,让学生自己体会幽默中的批评意味
德国著名学者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课堂上借助幽默批评学生,其效果远胜干枯的说教和简单的惩罚。因为学生自尊心很强,严肃的批评就可能让其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和教师发生冲突,而轻松幽默的点拨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很愉悦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例如,上课期间,当学生的手机铃声意外响起影响课堂秩序时,我没有急着找出谁是肇事者,而是一手扶着黑板,一手叉腰,微笑着说道:“同学们,你们看我这个pose摆的如何?我每次站在讲台上就觉得自己不是老师,而是明星,你们就是我的粉丝,而今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不仅有粉丝,还有乐队伴奏!”在同学们的欢笑中,学生悄悄关掉了手机。幽默的言语更容易让处在叛逆期的中职生接受。学生更愿意与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交流,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4.陶冶性情,健全健康人格
孙绍振说过:“我们国家的课本趣味单调,局限于情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但影响了谐趣的熏陶,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日后交往的效率,许多人不善于缓解紧张的对峙,不善于从对抗中作自我解放和解放对手,不善于用笑缩短心理距离,这是我们人文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不但要掌握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还应有健康的人格素质。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开朗、自信和智慧的反映。教师应言传身教,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和幽默品质。
课堂幽默是一门教学艺术,能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乐学、爱学、好学。当然,课堂幽默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其本质体现为寓庄于谐、形神兼备、知情交融、追求顿悟等几个方面,因而在课堂运用中要注意防止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俗套、虚假、浅陋、粗俗、滥用等误区。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艺术方法。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真正让幽默艺术散发出熠熠光辉,由此也提升教学水平、教学业绩。
参考文献
[1]《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卢仲贵著《广西教育》2012年19期.
[2]《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张春霞著《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尝试》王静敏著《教育探索》2003年06期.
融入音乐以打造魅力语文课堂 篇8
一、欣赏音乐, 助推阅读鉴赏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 可适时欣赏音乐, 并根据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 用音乐铺垫情感;朗读文本时, 用音乐助推情感;学习结束时, 用音乐升华主题。音乐与文本相互交融, 学生在音乐中感悟语言、生发情感, 从而逐步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一) 导入以音乐为桥梁, 创文本意境
上课伊始, 可借助音乐的旋律开启课堂序幕, 营造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绪状态,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形成共鸣, 通过旋律渲染、音画同步、歌词引领, 催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深入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如 《浅水洼里的小鱼》 导入环节, 先播放MTV 《鱼儿水中游》, 学生的情绪随着欢快的小鱼一起快乐起来。教师解说小鱼遭遇被困浅水洼的厄运时, 播放轻音乐《童年》, 学生的情绪滑落至低谷, 焦急、担忧的心情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此刻, 学生完全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为下一阶段的高效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 课中以音乐为钥匙, 探文本胜景
课堂教学时, 音乐引入往往可以发挥出奇制胜的作用, 特别是和诗文学习相结合, 能够形成独特的教学情境。学生在音乐背景衬托下, 对诗文的理解更深刻、更贴近。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音乐旋律, 还能有效地渲染课堂学习气氛, 让学生获得更多美景、美情的感染, 形成诸多思想情感的共鸣, 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著名教师于永正在 《月光曲》的结课教学中, 引入贝多芬的同名钢琴曲为背景, 学生很快就被音乐所感染, 在朗读时, 都能够读出浓烈的情感和韵味。在 《燕子》 的结课教学中, 教师提到“这么多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句话时, 利用多媒体给出钢琴伴奏, 并引导学生齐唱歌曲 《小燕子》, 课堂教学气氛被推向了高潮, 教学效果极为显著。如在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课结束之际, 在一段舒缓的怀旧旋律 《送别》 中, 教师介绍 《城南旧事》, 可以让学生重温课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喷涌而出, 此时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城南旧事》 就可水到渠成。
(三) 尾声以音乐为背景, 生情感结晶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音乐犹如“内心的海洋”。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入音乐进行烘托, 不仅能够渲染课堂教学氛围, 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引发无限遐想。音乐应该是多种学科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插入音乐,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重要契机。课的结尾, 不是学生学习的“终止线”, 而是学生学习的“渐强记号”。好的结尾能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巩固知识, 保持并生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也是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通过音乐, 在结尾处留给学生一点思考、一点疑问、一点回味, 让学生在若有所思中完成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对文本教材进行深度挖掘, 找到适合角度巧妙植入音乐元素, 这样才能发挥音乐的渗透作用, 对语文教学形成重要促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 《暮江吟》 时, 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和剖析之后, 将其谱成了曲子。学生学习的热情会瞬间被点燃, 对教师的诗歌音乐原创作品充满了期待。教师进行示范演唱后, 学生热烈鼓掌, 给予普遍认可。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学生学习兴趣极高, 很快就掌握了诗歌内容, 而且记忆深刻。教师利用音乐将诗歌进行谱曲歌唱, 极大地激活了课堂学习气氛, 课堂学习进入到忘我佳境之中, 教学效果自然呈现出来。
二、借助音乐, 轻松落实基础知识
针对知识讲解枯燥、概念理解困难、背诵缺乏规律等问题, 可以聚焦那些能借助音乐节奏、旋律、歌词的语文教学内容, 把语文知识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 音乐相伴, 珠联璧合印象深
给古典诗词背诵配上曼妙的旋律, 能增强记忆效果。用音乐协助背诵, 学生背得轻松, “双基”落实到位, 可以提高经典诗词的默写和填空的检测成绩。例如, 在苏轼 《水调歌头》 的背诵指导中, 教师为学生播放王菲演唱的同名歌曲, 在动人的歌曲声中, 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 又很快记住了这两首词的内容, 而且印象尤深、久久不忘。
(二) 善用歌词, 疑难修辞易理解
歌词中含有大量的修辞手法, 我们把歌词作为讲解修辞知识的材料, 充分、合理地使用, 创造性地把歌词融入协助理解语文知识的教学中, 知识点的呈现就会更加新鲜、活泼, 易于学生接受。如朱自清的《匆匆》 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学生品读时, 觉得很妙, 但又不知道妙在何处。不悱不发之际, 教师以经典儿歌 《啊!时间》 中歌词“她到来时, 也许, 你不在意;她离去时, 走得, 无声无息”为起点, 将文中的比喻修辞手法与歌词中的拟人修辞手法相映衬进行领会, 学生就豁然开朗了:原来这句话之所以精妙传神, 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 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这样的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三、领悟音乐, 点燃学生写作灵感
好的歌词如同好的文章, 文质兼美, 雅俗共赏。无论是古典诗词新唱, 还是琼瑶式的轻声细语, 或是散文式的直白叙述, 抑或是现代诗的耐人寻味, 现代歌词越来越显示其文学欣赏价值。我们可以通过歌词填写、手法鉴赏、文学新作等有效方式, 给写作带来生机与活力。如在赏析诗歌 《乡愁》 的教学中,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余光中的 《乡愁》 有四韵, 这里只给出两韵,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 找到好的意象, 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补全呢?”为了让学生捕捉写作意象, 产生写作灵感, 再选取和 《乡愁》 主题一致的罗大佑的代表作 《乡愁四韵》 作为重要的拓展资源, 课堂上回荡惆怅的旋律, 给课堂营造了浓浓的思乡氛围。在背景音乐的感染下, 学生写作思路被激活了。几分钟后, 一段段富有诗意的文字便流淌出来。学生创作出来的诗文, 虽显稚嫩, 但也都有了诗的韵味:句式上不仅符合原诗要求, 而且内容上也能较准确地把内心中涌动的乡愁思绪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 相信学生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精彩篇章。
打造魅力的语文课堂 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在学生的作业练习这一块, 机械、重复的识记练习依旧占多数。 长时间重复的听、读、写、练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识记语文课本上的知识, 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无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 如何让学生不再深陷机械操作的泥潭, 在作业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下面谈谈实施实践性作业的一些体会与反思。
一、合理想象, 开发潜能
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 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 因此, 在学习语文课本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 教师在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想象, 这种形式的练笔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一) 仿写
儿童都是天生的模仿家, 他们善于模仿, 小学生进行习作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进行仿写。 仿写是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一个重要纽带。 由范文入手, 让学生进行仿写, 首先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一次次模仿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如《黄山奇松》这一课描写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的姿态,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动静结合。 学习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 选择其他松树进行细致的描写,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述能力。
(二) 续写
续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原文的叙述, 进行合理的想象, 推测故事发展的趋势。 这种不同于仿写的练笔, 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故事的构思能力。 如《爱之链》结尾我们才知道原来女店主和乔依是夫妻, 那么乔依醒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他们的生活会不会就此改变呢? 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对此, 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
二、跳出课本, 拓宽学生视野
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不计其数, 而课本中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这有限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儿童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这就需要老师注重课内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加强课外阅读型的作业,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预习性的课外阅读
这种课外阅读通常是在课前进行的, 提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从而进行探究性的阅读。 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文的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学生在搜集、阅读、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如上《莫高窟》这一课时,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 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 帮助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受莫高窟的雄伟壮丽。
(二) 结合课本的课外阅读
这种阅读需要在学生完成课文的学习之后, 进行与课文相关的材料的延伸性阅读。 比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读一读《鲁滨孙漂流记》, 让他们真正理解作者推荐的这本书, 真正近距离接触鲁滨逊这个人物。 读完之后, 可以多角度评价鲁滨逊, 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一般由课内衍伸出去的内容会让学生阅读兴趣更浓厚, 慢慢培养其主动汲取知识的意识, 实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三、丰富实践活动, 提高运用能力
(一)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比如, 学习《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这一单元后, 可以进行“我是小导游”的活动课。 首先让学生先搜集一些国内外的风景名胜, 然后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给其他同学介绍, 做一个小小导游, 最后全班评比出“最佳导游”。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可以真正把学到的语文应用到生活之中。 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课, 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已经学会的知识, 进行知识的迁移, 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 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学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
(二) 开展愉悦身心的实践活动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 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素质都显示着他们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有着良好的专注力。 因此, 开展语文的实践活动要与儿童的阶段性特点相符合, 不能让学生觉得这种实践活动是运用语文的一种压力。 在此前提下老师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比如:猜字谜, 成语接龙, 故事改编, 剧本表演, 你画我猜, 设计新秀, 等等。 这样一些活动, 学生乐于参与, 并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最终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不仅仅注重课本、注重课堂, 而要步入现实生活之中,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通过语文实践性的作业, 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 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最终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小学语文作业还是以书面形式为主, 形式单一, 机械重复过多, 让学生不能很好地通过作业有所提高, 得不到个性化的发展, 优化学生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彭琳.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实践性[J].成功 (教育) , 2009 (02) .
[2]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如何打造充满魅力的高效课堂 篇10
我认为, 高效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 我们的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科学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使课堂充满着活力;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快乐、忧伤, 关注学生的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以实践为核心,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努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让每一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受到教育, 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是任课教师展现个人魅力、提升学生素质的最好舞台。
打造魅力课堂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 使课堂具有科学性
真正的魅力课堂应该符合科学规律。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既要凸显本学科的教学特点, 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还要符合特定的教学背景和教学情境, 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 从而便于学生进行学习;二是要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案, 能针对教情和学情合理地设计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等课型;三是要科学地设计问题, 既不能设计太多的问题 (我觉得一节课只需要解决两到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够了) , 又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有价值的问题;四是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既要导学, 又要导练, 既要教给方法, 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只要这样做了, 就可以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放飞思想、探求真理的精神天堂, 就能使课堂充满科学的魅力。
2. 使课堂具有情趣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引起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既非远大的理想, 也非突出的成绩, 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和自身的好奇心。因此真正的魅力课堂应该是, 充满情趣, 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光辉。教学本身应具有趣味, 教师决不能进行枯燥的说教和布道, 更不能实施刚性的强制认可, 而应该真诚地面对学生, 摘下所谓的职业面具, 用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营造师生间对话和交流的氛围, 搭建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并善于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学习材料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创设教学情境, 用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手段, 使课堂充满动人之情和引人之趣, 切实达到生机盎然、情趣无穷的教学境界。
3. 使课堂具有创造性
魅力课堂应该体现创新精神。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决不能执于一策, 囿于一方, 既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设置好学生想象的时空、互动的时空和表现的时空, 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展示交流探究, 允许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 敢于质疑教材, 在质疑中, 做到不断自我扬弃, 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让课堂充满发现与创造。
4. 使课堂具有艺术性
魅力课堂应该是艺术课堂, 但这种课堂教学艺术不是体现在如何“教”出观赏性“教”出新花样, 而是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指导, 如何对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作出即时判断和处理, 尤其是在发生“意外”时处惊不变, 驾驭得当。比如语文学科的教学, 它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就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独具匠心的提问、贯穿全课的主线、跌宕起伏的情节、余音袅袅的结尾, 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文字美、情感美……使我们那亲切从容的教态、娓娓道来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 处处洋溢着艺术的魅力, 既能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 又能使自己享受到职业的快乐, 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逐渐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5. 使课堂各具特色性
魅力课堂应该是个性课堂, 因为教师、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 并且是不断成长着的个体, 而且, 由于文章的内容各不相同,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 每堂课有每堂课的特色。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因“人”制宜、因“课”制宜、因“课型”制宜, 努力让学生彰显个性和优势。同时, 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切实做到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 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 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 从而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
6. 使课堂具有愉悦性
高效课堂应该是愉悦的课堂。宽松的学习氛围, 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信赖, 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 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 一起合作探究。因为教师是朋友, 学生就可以放得开, 也敢于放得开, 从而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把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打造魅力的语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魅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33-02
1 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为信息技术的融入而日渐丰富起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促进课堂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学活动的现代化与高效化,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结合,让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2 小学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阻碍
课程改革的进行,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创新教学的机会。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还面临一些阻碍。
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意识不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没有充足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就会影响信息技术积极作用在课堂中的发挥。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中,还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没有接受创新教学思想。这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仍然将自己视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他们只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的教学用具,而没有将信息技术视为学生的学习用具。更有小部分语文教师不愿意应用信息技术,认为信息技术课件制作较为麻烦,会耗费更多的授课准备时间。受到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施并不顺利。
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方法单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但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单一,影响了魅力语文课堂的构建。这些教师往往将多媒体屏幕作为另一块黑板,通过课件的展示减少课堂板书,课件只是对知识点的罗列。如此应用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技术作用的一种抹杀,不利于课堂教学魅力的提高。
3 应用信息技术,打造小学语文魅力课堂方法
应用信息技术打造小学语文魅力课堂,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特点,并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讲,让他们有兴趣、对他们有吸引力的知识才是他们渴求的知识。当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行为会更加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动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小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兴趣,才能够成为教师的忠实粉丝,成为语文知识的追捧者,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活跃分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形象化的学习情境,让小学生在感知化的学习材料中观察语文知识、感受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比如在讲解《小松鼠找花生》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于小松鼠的动画片,加强语文学习内容的视觉感,让小学生的注意力为生动的动画片所吸引。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有益的教学资源,给小学生展示关于松鼠的具体形象,促进小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描述性语句,加强语文教学的真实性。在多媒体的配合下,小学生可以在更加真实与形象的情境下进行语文学习,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有较大趣味性的,有利于小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促进其课堂参与度的提高[1]。
应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会让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增强,爱上学习的感受。在小学生内心,他们也渴望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希望在教师的布置下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活动。更多的小学生渴望成为语文知识的研究者与发现者,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教师并不是信息技术唯一的使用者,而应当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课外信息,了解有关于学习内容的其他知识,促进学生将语文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2]。
比如在讲解《乌鸦喝水》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去了解这只聪明的乌鸦,发现乌鸦精神。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利用网络平台去搜集一些其他小动物的聪明之处及相关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在课下,学生会通过网络平台搜集信息并且挑选与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促进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头脑,实现小学语文魅力课堂的打造。在分享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尽自己所能多开发一些分享方式,教师给学生展示课件或者视频的机会,让学生也可以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便捷之处,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3]。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网络,计算机已经成为小学生的重要学习与休闲工具之一。信息技术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格外宽广的天地,小学生可以在有互联网的计算机上浏览各类信息,语文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开放的课堂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让学生成为一块吸铁石,将有用的知识全部化为己有。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考虑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小学生有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的兴趣,发挥信息技术的便捷性[4]。
比如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让小学生以“我身边的伟人”为题进行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写作素材进行搜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电子板的作文,作文形式可以利用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这样一来,小学生会利用课下时间在网络上搜集素材,在生活中寻找“伟人”,利用多媒体课件去展示自己的写作学习成果,有利于小学生互通有无,在学中借鉴,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学习,体会语文学习的魅力[5]。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让多元化的信息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注入更多的动力。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应当正确对待信息技术,将其视为教学要素之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展更多创新型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被正确地利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构建小学语文魅力课堂,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9):106-111.
[2]于晓雅,朱爱云,肖玉柱.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索:一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例评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44-45.
[3]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36-237.
[4]孟祥成.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探究[J].科技视界,2013(35):287.
把握课堂节奏打造魅力课堂 篇12
那么,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教学节奏, 使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更为合拍呢?笔者认为,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教学手段, 使课堂气氛张弛错落。
所谓“张”, 即指课堂上紧张、急促的气氛;所谓“弛”, 即指课堂上轻松、舒缓的气氛。如果课堂教学一味的“张”, 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味地“弛”, 则会使学生的精神涣散, 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课堂, 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运用知识竞赛、课堂辩论以及自己紧张、急促的语言等, 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游戏、故事等放松学生的心情。通过张与弛的错落, 使课堂教学具有韵味美, 从而让学生乐此不疲。
二.合理配置时间, 使教学内容疏密间隔。
所谓“疏”, 即指间隔大、频率小;“密”, 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换的快慢, 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比如, 在基础训练时要做到“密”, 即速度要快、内容要多, 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在讲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时, 要做到“疏”, 即放慢教学速度, 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 使学生即不至于过分紧张, 又不会太过松懈, 积极兴奋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三.把握课堂全局, 配合学生思维的起伏变换。
所谓“起”, 即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和谐、最融洽的高潮部分;所谓“伏”, 即指高潮退却、学生的情趣相对平稳的状态。事物运动是有节奏的, 同样, 人的思维也是有节奏的。人们在思考问题时, 常常出现此时百思不得其解、彼时却突然豁然开朗的情况。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 出现一个高潮后, 通常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出现另一个高潮。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 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节奏去控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这样才能弹好课堂进行曲, 才能让学生有精力、有兴趣去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 将学生带入跌宕起伏的教学艺术情境中, 使他们深入课堂, 感受教育的魅力。
四.掌控教学速度, 适应教学进度的快慢变换。
教学节奏的快与慢是针对教师教学速度而言的。如果教学节奏太慢, 学生的思维就会变松散, 就会阻碍他们的认知发展;而如果教学节奏过快, 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进程, 而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状况。所谓快节奏, 就是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 可以加快讲课节奏。此外,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秩序, 以免因为不必要的琐事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谓慢节奏, 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放慢步伐, 详细地甚至反复地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练习, 直至学生读懂、学透。教师讲课的节奏应该有快有慢, 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教师的快节奏拽着跑, 也不会被教师的慢节奏弄得昏昏欲睡。
五.适度设计活动, 保持听课状态的动静交替。
所谓“动”, 即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参与、踊跃答题和激烈讨论等的一种活跃的听课状态;而所谓的“静”, 则指在课堂教学上, 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的一种相对安静的听课状态。如果一堂课上, 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状态, 就会出现或因兴奋过度而使课堂失控, 或因自始至终的静寂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抑制他们的思维发展。这两种课堂状态, 都不能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听课状态, 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要想让学生一直认真听课, 就应该采取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即在听课状态上保持动与静的有机交替。
一节课好比一曲交响乐, 教师就是这台交响乐的总指挥。教师只有把握了课堂节奏, 这节课才能才能魅力四射, 既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 也能够深深地陶醉自己。
【打造魅力的语文课堂】推荐阅读:
打造魅力生物课堂10-27
打造信息技术魅力课堂08-08
用魅力打造数学课堂06-07
打造魅力11-11
打造魅力女人08-13
打造魅力班会课—学习体会08-15
打造海东新区 建设魅力坡头10-11
打造蓝色的语文课堂10-05
打造本色的语文课堂11-09
展现语文课堂魅力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