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魅力

2024-11-11

打造魅力(精选12篇)

打造魅力 篇1

与充满趣味的网络游戏相比,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训练显得十分枯燥乏味, 以致学生上课时纪律状况不尽如人意。其实, 只要信息技术教师能让课堂充满魅力, 就能吸引学生的目光,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益。那如何打造信息技术魅力课堂呢?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师有魅力

1. 语言幽默风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 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 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 就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轻松,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例如, 在教授“网络拓扑结构”中星型结构这个知识点时, 我一边在黑板上画星型结构图, 一边说“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 所以我们在选择网络设备时, 一定要选择性能好的产品”, 这句话一下逗乐了学生, 不仅学生记住了星型结构的特点, 同时课堂气氛也变得非常轻松。

2.知识面宽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内涵, 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上, 更应体现在文化底蕴和素养上, 包括渊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深刻的思辨能力等。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多读书, 不仅读专业知识书, 而且也要读教育类的书籍, 还要读一些人文类的书籍, 要利用一切时间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

●教学内容有魅力

1. 精心设计课堂情境

在课堂教学时, 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将生活实践融入信息技术课堂, 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学习和他们平时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 在教授《接入因特网》这个小节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家里有一台台式计算机和两台笔记本电脑, 到了周末, 家里的矛盾来了, 爸爸想上网查资料, 妈妈想上网看电视剧, 小明想上网玩游戏,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这个情境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 他们可能也正有这样的烦恼, 这样的情境一下拉近了他们与课堂的距离, 让他们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

2. 课堂导入, 引人入胜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 求知的动力。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第一源泉就是教师对每个单元、每个课题的引入。比如, 在讲授《人工智能》这一课题时, 我这样导入:提问一位学生, 连续问了三遍“你吃过了吗”, 明显地可以看出被提问的学生情绪逐渐变得不耐烦, 其余的学生也被吸引了, 他们都觉得今天老师有点反常。这时, 我揭晓答案, 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 学生这下恍然大悟, 一下对人工智能充满了好奇。他们带着这份对人工智能的好奇, 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3. 课堂范例, 精致引人

这里的范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时做的范例作品。教师制作的范例不仅可以体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 也决定了学生作品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好的信息技术作品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统一, 教师制作的课堂范例更应如此。制作课堂范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范例设计应该整体考虑。 (2) 范例设计要结合生活实际。比如在讲授《图文混排》这一教学内容时, 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正在学的一篇语文课文让他们排版, 熟悉的课文会让学生备感亲切。 (3) 范例设计要美观。教师优秀的信息技术作品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他们会跃跃欲试, 会想与老师比比制作水平。 (4) 范例设计要具有教育性。范例的题材除了应该选取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外还要具有教育性, 在教师演示范例制作过程中, 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比如在《网页制作设计》这个教学单元, 我选取的范例题材是关于幸福的话题, 通过这个题材, 我希望学生能够明白幸福的含义, 同时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

●教学任务有魅力

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玩网络游戏, 我们应该思考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原因, 依据游戏的特点改造我们的教学任务, 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1.难度合理并且具有挑战性

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游戏有个共同特点, 就是难度既不能简单得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 也不会难得让他们失去信心。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水平。信息技术课堂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 要对任务进行分层, 让任务难度层层递进。每个任务是独立的, 但又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 任务应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能把学生从一个发现引领到另一个发现。

2.封闭性任务与开放性任务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分为封闭性任务与开放性任务两类。封闭性任务一般用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而开放性任务是在学生具备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依据自己的能力独立设计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因此, 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 应将封闭性任务与开放性任务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及时评价有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 及时评价是评价的主要形式, 适当的及时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具魅力。

1.评价及时准确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某些良好的行为出现后, 如能及时得到认可, 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 形成愉悦的心境, 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因此, 我在教授《Excel数据处理》时, 利用Excel的判断功能, 制作了能及时评价的学件, 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 都会及时显示得分, 当学生完成整个课堂任务时, 就会显出学生这节课的总体得分, 分数的变化激励着学生完成任务的决心。及时评价与教育活动过程融为一体, 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起到了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

2.评价赏识有度

成功的课堂评价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活他们的思维,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在课堂实践中, 一些教师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认为课堂上不大张旗鼓地表扬奖励, 就是与新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于是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你真棒”的赞美声。其实表扬奖励也应有个“度”, 不能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就盲目地表扬。要营造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 就必须让评价具有指导性、启迪性, 要掌握好褒贬的度。在教学中, 我们要及时给学生恰当的鼓励, 因为恰当的鼓励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发言的思维含量, 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真心诚意地采取鼓励性评价。

信息技术魅力课堂给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付出真心、爱心和耐心。德国著名教育家安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我们一同努力打造魅力无限的信息技术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快乐殿堂。

参考文献

[1]郑子罕, 李伟.中小学信息技术[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刘丽静.课堂表扬语如何取得最佳表扬效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打造魅力 篇2

那么课堂是什么?关于课堂的定义,我们早就知道,并且描述它的方式也很多: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只要渠道。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师育人的主战场。课堂是师生情感及信息交流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提升血红色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只有充满魅力的课堂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才能让学生愿学乐学。我们就是要找到一种方法,不一定非得创造出一种模式,这种方法应该是绝对多数一线教师喜闻乐见的,便于掌握的,也就是可操作性强的,并且,能切实体现新课堂理念,实现性课程培目标。促进学生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创建的魅力课堂。

魅力课堂,它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课堂状态。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什么课堂模式。只要具备了这种属性,具备了魅力课堂的内涵,你的课堂就是魅力课堂;反之就算你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好,不具备魅力课堂的内涵,你的课堂照样没有魅力。

魅力课堂的核心含义:以学定教;还课堂于学生,促进课堂生成;师生共同成长。

魅力课堂的出发点就是以学定教,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准,学生的课前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识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

课堂本来就应该以学生文本,如果课堂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给学生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不能主动学习,就不鞥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就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的学习,魅力课堂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机会还给学生。

判断魅力课堂的必要条件是看,促进课堂生成还是限制课堂生成,利用课堂生成还好扼杀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是必然的,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勇于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灵感,激励学生中的探究,促进学生主动成长,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是课堂魅力的重要体现。魅力课堂是促进课堂生成,引导课堂生成,利用课堂生成。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课堂生成,教师要有强烈饿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把学生鲜活的思维促进的课堂转化为新的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是否有魅力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间有效信息的交互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互助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学习与文化、情感交流和谐发展。

魅力课堂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在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这就是魅力课堂的目标。师生共同成长。

创造魅力课堂,互助合作小组是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各个成员达成个人目标的办法除了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之外,还要看小组之间相互的合作。因此,帮助同伴、鼓励同伴,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能给别人带来好处。在课堂上,小组成员间能够对于一个问题共同探究、讨论交流,最终达成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重问题的思考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思维空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魅力课堂要追求的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氛围,是学生学、教师教都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激发学和教的激情。魅力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享受成功喜悦。学生的主动参与是魅力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新课程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都是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

魅力课堂”解放学生,解放老师,提升、改变与发展性教学的模式,教育的发展方向,强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将学习、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思维,张扬个性,而不应该将难题的答案奉送给学生,追求所谓的课堂效率。重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探讨,使学生学会自己的意愿、反省自己的观点,学会在共同学习、互助提高的过程中分享学习成果,以达到通过课堂合作学习,获取知识,参与体验,互助提高的目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与扩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学的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堂不是讲堂,学识不是听众,不能光是教师说,学生听。

打造魅力音乐课堂 篇3

一、要想让学生喜欢音乐课,首先让他们先喜欢音乐老师

1. 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一定要塑造良好的外表形象和树立美好的内在形象。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和发型,不但会给学生某种暗示,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音乐教师在穿着打扮方面,既要显示其职业特点——文雅、庄重、朴实,又要符合审美情趣——合体、合度、和谐、显时尚但不妖娆。此外,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学生视野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许多事例证明,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最深远,教师魅力越大,学生就越喜欢,从而自然而然喜欢你的课。

2. 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能歌善舞、会弹会唱以外,还要具有渊博的学科学识、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创新意识,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者。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至少得有一桶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音乐教师要练好基本功,并要不断进取,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和相关业务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才能用美妙的歌声、悦耳的琴声和优美的舞姿感染学生。

3. 音乐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表演活动,展示艺术才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音乐教师的学识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审美鉴赏、音乐审美表现、音乐审美创造、音乐现场表演以及艺术修养、文化底蕴的广度和深度上。音乐教师的艺术才华往往是通过一些艺术艺术表演活动中才能得到彰显,音乐艺术美的魅力,为音乐教师展现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作为音乐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表演活动,使自己的艺术才华在师生中产生共鸣,提高知名度,在学生中树立更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家长、学校和老师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如:学校对音乐课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音乐课程研究不够深入……严重影响着音乐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特别是音乐课堂教学,由于教学部门不重视、投入少、监管缺位等,普遍出现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应付了事的现象,没有真正能将音乐学科内在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兴趣。所以,要让学生爱上音乐这门课程,必须从课堂做起,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一课时,教师可示范多种唱法,让学生感受、评价。从而让学生知道,如果只是平淡地演唱,这首歌显得很平淡,没有一丝朝气。如果有目的地控制好气息和力度,轻声唱,效果大不相同。特别是在唱“别的那哟哟”这一句歌词时,要求做到“活泼且富有弹性”,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边唱边听自己的声音,去欣赏自己的歌声,感觉到自己的歌声原来也这么好听,他们便会渐渐地喜欢演唱,喜欢音乐课所学的歌曲。又如:在上以西藏为主题的音乐欣赏课时,事先不讲解歌词大意,不花时间去诠释音乐,而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巧妙地安排了《青藏高原》、《走进西藏》、《阿姐鼓》三首歌曲,中间插入散文诗般的导语,让学生静静地听,深刻地想,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启发。这样在学生脑海中不时闪现出高原、雪山、蓝天、飞鹰、寺庙、希达拉宫、青稞酒、酥油茶等景象。这堂课整个过程充满了音乐性,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和净化,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开拓,不但提高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还陶冶了学生情操。

此外,音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多制作音乐课件,音乐课堂教学尽可能借自多媒体电教平台的优势,创造更加鲜明、可观性强的教学情境,使形、声、色同时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音乐教师只要对事业充满热情,积极探讨新的教法与思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用自己的歌声、琴声和舞姿带领学生去遨游音乐的海洋,相信我们的孩子定会越更喜欢你,也更加爱上音乐课。

创设情境 打造魅力课堂 篇4

教师在教学中, 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将精选的案例引入课堂, 是运用案例情境教学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 引起学生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设立问题情境的目的,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起到启其智、增其能的作用, 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开始讲授《经济法》时, 学生会感到法律条文枯燥乏味, 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思想问题, 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案例:“村民张某因为购买拖拉机而向其朋友李某借款2000元, 借款期限为一年, 为表其诚信, 张某将自家已经怀孕的一头母牛牵到李某家作为担保, 之后母牛产下了一头小牛, 两家就小牛的归属产生分歧。你认为小牛应归谁所有?”这一案例涉及民间的一种常见的借贷行为, 并无新奇之处, 学生感兴趣的是:“母牛产下的小牛归谁所有?”通过讨论, 学生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此时教师并不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经济法》课程中, 同时告诉学生在《经济法》课程中随处都有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 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案例必须能够体现所学内容, 选择案例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选择的案例在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还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以体现其知识性, 以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讲授《合同法》中的《合同的订立》一节时, 首先将以下案例引入课堂:某水果收购站向果园承包人张某发函“欲向你园购买水果20吨”, 张某回信“完全同意”, 第二天就将20吨鸭梨送到水果收购站, 而水果收购站却拒收。收购站的做法合法吗?在本课的讲授中, 结合这一案例, 复习合同的主要条款, 分析合同订立过程中, 何谓要约?何为承诺?要约、承诺的条件是什么?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在哪里?承诺和新要约的区别在哪里?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将本课的知识点一个个突破, 学生在掌握合同订立的相关内容的同时也清楚了水果收购站拒收鸭梨的理由。

三、创设情境, 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

选择的教学案例要具有真实性, 必须是实际中存在的, 使学生感觉到似曾相识, 学有所用。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时,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讨论“某超市在门口张贴告示: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请顾客认真挑选商品, 售出商品概不退换”这一店堂告示案例。有些学生以前在逛商场时见到过类似的告示, 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认为其是合法的, 有的学生认为其不合法。通过对照法律条文, 他们才意识到以前认为这种合情合理的告示, 同样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此激发学生认真学法用法。

四、创设情境, 掀起课堂学习高潮

学生对有争议的事情总是充满兴趣, 而且注意力容易集中。针对学生这种比较显著的年龄特征, 如果在新课的导入或知识的关键处设计有争议的教学情境, 就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精神状态,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探求新知, 再在“量变引起质变”的作用下就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从而使课堂学习活动更有活力。

例如:在讲授《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时, 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如下案例:某商场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 没有按合同约定去工厂提货, 后工厂失火, 将准备交付商场的价值10万元的床单全部烧毁。谁应当对损失负责?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责任在商场, 如果商场按时提货, 床单就不会烧毁;有的学生认为责任在工厂, 如果工厂严格管理, 就不会造成火灾;也有学生认为双方都有责任, 因为双方都有过错……在争执不下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和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 意见逐步统一, 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节课的时间也很快过去了。

如何打造职场魅力女性 篇5

一、形象仪表

1、生活中的三个场景

2、着装图解

二、美姿美仪

1、站

2、坐

3、握手步骤七口诀

三、沟通表达

四、学习态度

——寻觅人生贵人的三大秘诀

五、社交达人

1、名片的应用

2、闻香识女人

1)气味得当

2)喷洒方法

3)喷洒位置

3、认识国际品牌

六、两情相悦

七、幸福家庭

1、夫妻和谐相处的三种角色

2、完美人生五多秘诀

3、魅力女性的七颗心

魅力女性要做的20件事

哪些是现代女性在提升魅力的初级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根据美容美学界专家对中国女性美育方面的调查,最低限度应该做以下20件事情。

第1件:外出或会客前,养成照镜子的习惯,检查一下面貌的基本状况。至少习惯使用冷暖色两种色系的口红,肤色不够好的女性一定要用粉底调整一下面色。

第2件:每日洗澡,每天更换内衣,在社交场合还要每日更换外衣,无体臭、口臭等身体异味。

第3件:一至两天洗一次头发。中短发女性每月至少修理一次。去重要场合务必先要打理你的发型,让头发整洁并富有光泽。

第4件:着装得体、色彩协调,有时尚感,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穿什么款式的服饰,懂得服饰与身份、个性、气质、教养的基本关系。

第5件:学会面带微笑,能够控制自己的表情,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最宜人的笑容和表情。第6件:体态端庄、优雅、得体。具有训练有素的站、坐、行等正确和健康的身体姿态。第7件:学会控制说话时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声音清晰、悦耳、自然、友善。第8件:能够控制体重,每一餐不能有饱的感觉,特别要控制食用甜腻、油炸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能戒食这两类食品最好。

第9件:每天至少吃1~2水果、500~1000克新鲜蔬菜、500毫升牛奶、两瓶酸奶、1

个鸡蛋、一些豆制品。此外,还应选用高品质的保健品,如复合维生素等。

第10件:每月至少花两小时以上的时间做1~2次美容,可选择去美容院,也可自行学习较为专业的美容方式,如:彻底清洁皮肤、按摩等。坚持做美容,受益的不仅是皮肤,还会得到长久的心灵美育。

数字大讲堂开辟女性学习新天地

江苏省妇联一直把提升女性素质作为中心工作重点推进,以举办女性大讲堂为推动女性提素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江苏省妇联以项目化运作、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讲座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为鲜明特点,创造性地依托移动公司和网络便捷服务平台,打造了全省女性共享的空中学习殿堂,探索了以数字信息化手段开展群团工作的新模式,在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中彰显了妇联工作的魅力。

一、准确定位,项目运作,大讲堂“出身不凡”

江苏省妇联充分借鉴全国妇联走过全国30多个城市,举办数千场现代女性大讲堂活动的有益经验,认真研究江苏各级党政部门市民讲坛多的样化运作模式,决定用大整合的思路吸纳各方力量,用专业化的眼光打造大讲堂课程,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大讲堂项目,把江苏省女性大讲堂定位在是一个使妇女真正得实惠、“女性文化、女性参与、女性享用”的文化殿堂上。名师是大讲堂吸引力所在,名师邀请的瓶颈是经费。江苏省妇联与省移动多次沟通,多轮商谈,达成全面合作意向,成功争取到省移动全部经费和设备支持,以市场化、项目化运作的新思路,解决了大讲堂经费瓶颈问题。

江苏省妇联在充分考量了自己的精力和优势之后,决定继续创新思路,成功牵手上海某培训机构,凭借其人脉资源、区位优势、专业培训资质,为大讲堂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高品质的课程保障。

开放的思路带来的是多重的效应。我们又成功争取到《扬子晚报》、南京龙虎网等主流媒体免费栏目,与妇联自家媒体“江苏妇女网”、“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等联动,开展女性大讲堂的长期滚动宣传活动。

二、虚实结合,上下联动,数字讲堂彰显魅力

实体、虚拟课堂联动,线上、线下学习齐动,讲座辅导、自主学习互动,江苏省大讲堂充分运用省移动和电脑网络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了现代化的数字讲堂,以新的模式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实体、虚拟阵地结合彰显示范性。江苏省女性大讲堂讲座现场设在省移动可容纳200多人的电视电话会议室,并且依托移动的这一系统,讲座可直播至全省100多个市、县(市、区)的接收现场,形成100多个虚拟讲堂同时施教。面对如此巨大的教育集聚和辐射效应,省妇联决定办高品质的示范讲座,坚持宽领域选题,坚持名师担任主讲,坚持讲授热点话题,让全省女性沐浴在先进文化中成长成熟、智慧美丽。在省示范讲堂的辐射、带动下,我省各地妇联以“女性大讲堂”统一冠名,富有激情和创造性地举办特色讲堂,涌现出了“优雅女性课堂”、“白领女性讲堂”、“新市民讲堂”、“母亲学堂”、“亲子大讲堂”等适应不同层次妇女需求的讲堂群,打造了富有江苏特色的女性共享的文化殿堂。

线上、线下学习结合彰显群众性。今年,省妇联与省移动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联手打造数字妇联,构建多个信息服务平台,惠及更多的基层妇女。省妇联依托数字妇联纵横交错的数字媒体服务平台,在江苏妇女网、省网上家长学校、南京龙虎网多个门户网站设置“江苏省女性大讲堂”视频窗口,原汁原味再现省示范讲座,打造了线上、线下共同的学习的平台,全天候服务基层女性在线学习;省妇联还与省移动开设手机读书屋,预告讲座内容,宣传讲堂精要观念,推荐优秀读物,开展你问我答服务,实现了于丹、张国玺、叶莺等高端讲座覆盖到基层、造福于基层。

讲座辅导、读书自学结合彰显生动性。结合省实施“每天学习一小时”行动计划,结合家庭读书日活动,结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建设幸福家庭的四个秘诀》等15本推荐书目学习,省妇联多管齐下创造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以制度化、规范化手段,以讨论会、交流会、读书征文、家庭知识竞赛等为形式,引导广大妇女在参加讲座学习之余,生动活泼开展读书自学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倡扬新风尚。

三、不设门槛,广纳受众,大讲堂成效斐然

品质是吸引力,公益是凝聚力。江苏省女性大讲堂高端办讲、公益运作、不设门槛、广纳受众,成功打造了自身的名气和人气。

受益面广。17场省示范讲座每次直播100多个县级以上分会场,全省市、县(市、区)联动办讲450场,江苏省女性大讲堂群累计直接受众26万多。“江苏省女性大讲堂”网上视频窗口大受关注和欢迎,全省在线学习量达到1300万人次;通过手机读书屋参与大讲堂学习的女性达到1.6万。

吸引力强。讲堂选题准确、贴近女性、品位高雅、务实致用、免费开放,各界女性参与热情高涨,到“女性大讲堂去”已经成为江苏女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大讲堂活动现在几乎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每次听完讲座,感觉都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孙女士是大讲堂的忠实听众,“只要有时间我就来,这种和名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难得;没时间到现场听讲,我就上网观看讲座视频,十分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

作用凸显。随着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江苏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江苏省女性大讲堂,给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的平台。参学女性明显感觉眼界不同了,观念不同了。大讲堂听众张女士说:“女性大讲堂活动,给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让我真正体会到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女性大讲堂正引领着江苏女性在文化追求上从单纯娱乐型向智慧型、创意型和力量型悄然转变。

关于开展“魅力女性·精彩人生”

读书征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市属各学校单位妇委会、工会女职委,市经济开发区学校工会女职委:

为响应上级妇女组织实施“妇女素质提升行动”要求,提升教育系统广大女教职工综合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展现女性魅力风采和精彩人生,经研究决定,在市属教育系统女教职工中开展“魅力女性〃精彩人生”读书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魅力女性〃精彩人生”为主题,着眼于提高广大女教职工的师德水平、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增强节能低碳的环保意识,追求乐观时尚的生活品质。

二、活动方法

1.结合市属教育系统近年来开展的女性工作日记、女性读书散记、女性生活小记等三项主题活动进行,养成阅读书籍与书写心得的习惯。

2.结合市妇联组织的“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开展(嘉市妇[2010]20号)。各女教职工组织可参见“中国妇女网”“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专题页面,根据要求组织参加相关的知识竞赛、读书征文和金点子征集等活动。

3.结合“魅力女性〃精彩人生”素质提升大课堂活动进行。各女教职工组织可以通过各种“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姐妹互助”、“岗位共享”等形式开展读书活动,营造校园、家庭书香氛围。

三、有关要求

1.读书要求。根据推荐书目(详见附件1,阅读篇目不局限于所推荐的目录),选择一至几本阅读。本次活动,每人阅读书目不少于两本。

2.征文要求。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体会文章,每人不少于一篇。要求读好原文,选准感点,叙述简而不繁,能围绕主题,表达自己在阅读中所收获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成长,可以是对书中人生的点滴感悟,可以是对精彩文笔的细细体验,可以是对文中案例的深度剖析,也可以是自身职业的对接遐想或对生活的勾勒等等,总之要凸显真情实感。征文要求主题明确,感悟真诚,内容健康,结构合理,文字表达准确、优美,字数控制在1000—1500字左右。

3.选送评奖要求。各学校(单位)在评选读书心得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读书体会3—5篇,每篇一式5份交市教育局妇委会(市教育工会女职委),联系人吴老师,电话82080080。文章的电子文档和汇总表(见附件2)发至jxjygh@126.com,截稿时间为11月10日。市教育局妇委会(女职委)将组织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颁发奖状与奖品,同时精选优秀文章在教育工会网〃巾帼园地展示。

希望各学校(单位)女教职工组织把本次活动要求及时向领导做好汇报,制定好计划,开展好活动,总结好经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敏锐的直觉、先天的洞察力与预见性、对差异的宽容度、毅力与韧性......女性的特质基于此。在职场上,女性如水一般的先天优势,正从容应对各种困境与挑战,并走向成功与卓越。本期讲座嘉宾将用其非凡的人生经历、传奇的故事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领略女性领导力的魅力与艺术哲学。

崇左市“魅力女性大讲堂”开讲 增强女性内外修养

[提要](记者 吕进芳)在第10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3月2日,市委组织部、市妇联联合举办的崇左市“魅力女性大讲堂”正式开讲。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谭燕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吴淑兴,市政协副主席宁海峰、唐玉玲与全市400多名妇女干部职工一同聆听了讲座。

左江日报崇左讯(记者 吕进芳)在第10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3月2日,市委组织部、市妇联联合举办的崇左市“魅力女性大讲堂”正式开讲。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谭燕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吴淑兴,市政协副主席宁海峰、唐玉玲与全市400多名妇女干部职工一同聆听了讲座。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谭燕玲说,举办“魅力女性大讲堂”活动适应新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妇女形象、提高妇女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项重大措施。希望广大妇女干部积极参与活动,用心聆听,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启动仪式结束后,首堂讲座由自治区党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陶建平教授主讲。陶教授以“增强领导魅力的内功修炼”为主题,从如何提高个人学习能力,自省自励功力,沟通协调能力三大方面讲述增强女干部内在的修养,提升个人魅力的方法。

学会为他人“加水” 现代女性大讲堂教女性寻找幸福 她喜爱花草生活馆,药谷传奇,花草生活馆

玛歌堡,玛歌堡服饰,韩派衣饰折扣馆,韩派服饰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职场女性的形象逐渐从“水做的”变为“水泥做的”――坚硬而强悍。

如何提升女性素质,树立妇女新形象?职场女性如何回归“似水人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8月3日下午,2010年现代女性大讲堂广西职业女性的修养专题讲座在自治区党委礼堂举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董事何玲在“似水人生”的主题讲座上,用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讲述了一位职场女性的幸福是怎样“铸”成的。

当天,整场讲座围绕“水”进行,在场的女性感受了一次静水深流的“散文式”演讲。

学会感恩才能纯净美好

讲座开始,一段轻音乐响起。现场听众享受了一段心灵瑜伽后,何玲为大家放映了一组照片。照片中美丽的水结晶令现场女性朋友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

照片的背后,是一个关于“水”的实验:日本一位研究水结晶的博士曾在零下5摄氏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了一组水结晶的照片。

实验的结果令人意想不到。来自城市中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只要是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都能凝成异常美丽的结晶。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他们让水“听”音乐后,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工整美丽,而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华丽的美。

水不仅能听,还能看。在装水的瓶壁上,研究人员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看到“谢谢”的水结晶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而看到“混蛋”的水结晶则支离破碎;看到“圣女”照片的水结晶像樱花一样美丽,而看到“希特勒”照片的水结晶则松散无章,无法成形。

打造初中语文魅力课堂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魅力课堂 文学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与推进,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呈现良好势头,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都大有改观,课堂语文教学优势明显增多,如何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彰显语文魅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以下措施。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着装打扮

服饰是教师身份地位的象征,是反映教师个人品位的镜子,教师的着装打扮能对学生起到心理暗示作用。教师教学使用的是语言,而教师的着装打扮则是非语言教学手段。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的日常着装打扮要有选择性。需要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体现生活化,为中学生所欣赏。不仅要考虑自身感觉,还要考虑学生的情绪,尊重教师职业,尊重学生。课堂教学具有严谨性,若老师都不关注自身着装打扮,又怎么热爱本职工作?学生对老师的印象不好,自然会影响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魅力就无从谈起。

二、课堂语文要现代、激情、富有文采

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在不同阶段是变化的,教师要根据不同情景选择教学语言及语言内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服务于学生的,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应该是幽默风趣的,从而打动学生,体现课堂魅力。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权威性,做到以理服人,为学生创建和谐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魅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语言是学生接受信息的载体,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语言表达,也可以加一些网络语言。如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可以用“我的眼里只有你”形容课文中人物对金钱的观念。

教师的语言若有激情文采,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为学生创建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会降低,享受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抑扬顿挫得当,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感情基础上产生共鸣,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感受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学生注意力集中,则不会在课堂上走神,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不再是难事。

三、增加课堂亲和度。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教师的人格和素养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老师人格高尚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这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目标之一,是在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就的基础条件。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影响和作用是其他角色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能量。语文学科充满艺术性和文学性,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富有亲和性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老师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亲和度,为学生打造彰显语文特色、教师人格魅力的和谐环境。

四、强化参与互动,积极采用竞赛手段

初中生在心理上还未成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争先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班级中进行比赛,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增加互动。例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本文内容及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对于优美的作品,可以选拔出来,让“小作家”上台朗诵,让大家共享。初中语文教材中会涉及很多古代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通过创作和想象把故事表演出来,并评选出较好的节目进行奖励。竞赛互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师生往往处于不平等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滔滔不绝地讲述知识,学生努力吸取知识,教师与学生处于主动和被动的状态,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教学内容是否被学生有效接受并不在教师的思考范围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情感及兴趣被忽略,教师是强有力的“权威者”,不可被“挑战”。长此以往,这种状态和关系会阻碍学生想象力、主观能动性思维发展,课堂将会变得沉寂和枯燥。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调整学生学习心态和教师教学情绪,需要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从学生日程生活入手,深入学生中了解和关爱学生,和学生成为朋友,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为了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延伸语文知识学习和探究,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究中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和分享,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的魅力需要有意识地打造,感受语文的本质特点和独特之处,感受语文的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思考,也需要学生的共同配合,在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展示自我,打造充满魅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胡玲玉.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袁喜平.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6(03).

[3]吴京鸽.关于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11).

[4]田艳菊.探究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J].学周刊,2016(13).

[5]梁洁红.浅议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绽放学科魅力[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

把握课堂节奏打造魅力课堂 篇7

那么,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教学节奏, 使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更为合拍呢?笔者认为,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教学手段, 使课堂气氛张弛错落。

所谓“张”, 即指课堂上紧张、急促的气氛;所谓“弛”, 即指课堂上轻松、舒缓的气氛。如果课堂教学一味的“张”, 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味地“弛”, 则会使学生的精神涣散, 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课堂, 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运用知识竞赛、课堂辩论以及自己紧张、急促的语言等, 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游戏、故事等放松学生的心情。通过张与弛的错落, 使课堂教学具有韵味美, 从而让学生乐此不疲。

二.合理配置时间, 使教学内容疏密间隔。

所谓“疏”, 即指间隔大、频率小;“密”, 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换的快慢, 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比如, 在基础训练时要做到“密”, 即速度要快、内容要多, 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在讲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时, 要做到“疏”, 即放慢教学速度, 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 使学生即不至于过分紧张, 又不会太过松懈, 积极兴奋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三.把握课堂全局, 配合学生思维的起伏变换。

所谓“起”, 即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和谐、最融洽的高潮部分;所谓“伏”, 即指高潮退却、学生的情趣相对平稳的状态。事物运动是有节奏的, 同样, 人的思维也是有节奏的。人们在思考问题时, 常常出现此时百思不得其解、彼时却突然豁然开朗的情况。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 出现一个高潮后, 通常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出现另一个高潮。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 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节奏去控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这样才能弹好课堂进行曲, 才能让学生有精力、有兴趣去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 将学生带入跌宕起伏的教学艺术情境中, 使他们深入课堂, 感受教育的魅力。

四.掌控教学速度, 适应教学进度的快慢变换。

教学节奏的快与慢是针对教师教学速度而言的。如果教学节奏太慢, 学生的思维就会变松散, 就会阻碍他们的认知发展;而如果教学节奏过快, 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进程, 而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状况。所谓快节奏, 就是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 可以加快讲课节奏。此外,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秩序, 以免因为不必要的琐事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谓慢节奏, 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放慢步伐, 详细地甚至反复地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练习, 直至学生读懂、学透。教师讲课的节奏应该有快有慢, 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教师的快节奏拽着跑, 也不会被教师的慢节奏弄得昏昏欲睡。

五.适度设计活动, 保持听课状态的动静交替。

所谓“动”, 即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参与、踊跃答题和激烈讨论等的一种活跃的听课状态;而所谓的“静”, 则指在课堂教学上, 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的一种相对安静的听课状态。如果一堂课上, 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状态, 就会出现或因兴奋过度而使课堂失控, 或因自始至终的静寂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抑制他们的思维发展。这两种课堂状态, 都不能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听课状态, 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要想让学生一直认真听课, 就应该采取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即在听课状态上保持动与静的有机交替。

一节课好比一曲交响乐, 教师就是这台交响乐的总指挥。教师只有把握了课堂节奏, 这节课才能才能魅力四射, 既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 也能够深深地陶醉自己。

打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篇8

一.教学情景是魅力课堂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与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密切相关。为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需要教师采用一切有效方法, 创设乐学的教学情景, 带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 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通过画面再现情景

在教学中, 图画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结合语言环境,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在课堂中, 可以通过挂图、投影片、粉笔画等来创设画面情景, 同时, 课文中的插图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 通过这些图画的应用, 将课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贴切。同时, 在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画面后,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并且适时提问题, 调动学生情绪, 让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 导入课本难点教学。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再现, 使得教学有境、有形, 而且配之以讲课时的“情”, 强化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 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2.组织表演激活氛围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其本身就具备一种戏剧性。为此, 要利用语文这一特点, 构建表演情景, 激发学生热情,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加强对语文的快速理解, 与此同时, 通过表演, 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本描写语言,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节内容时, 有一段讲述的是一位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傲慢无礼、出言不逊, 这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表演, 一位学生饰演徐悲鸿, 一位饰演外国学生, 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将当时的情景形象地表演出来, 让学生体现徐悲鸿励志学画, 为祖国争光的情感,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语言描述情景

教学过程中, 教育共同规律就是以情动情, 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同时, 也感染着学生。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激动与欢喜, 从而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学科, 为此, 教师要很好地运用激情的语言, 将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情感调动起来, 将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明示或者暗示, 或者是通过形象和抽象的语言, 做到语言艺术的珠联璧合, 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其录音、投影、摄像等多种功能, 将教学信息以音像、动画、图像、图形以及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对学生的各种感官造成刺激, 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真实感受,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性学习平台。

二.教学方式是打造语文魅力课堂的关键

魅力课堂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首先, 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打造全面“全生参与”的语文课堂。在新教学理念下, 要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此, 就要优化教学氛围。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就是好玩、好动, 为此, 需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得课堂教学互动有序, 保证语文课堂活而不乱, 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实际操作中,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采取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 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特征,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手, 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二、科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 教师要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 坚持帮助、尊重、启发与爱护学生的原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 要注重课堂活动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 设定一定主题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投入到情感体验与互动中, 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彰显语文魅力 打造多彩课堂 篇9

一、展示语文自身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 首先是汉字的魅力。我们的祖先为了表情达意, 创造的汉字是何等富有智慧。例如, “上”与“下”字, “一”在上即为“上”;“一”在下, 即为“下”, 用这种方法创造的汉字叫“指示字”。还有“休”, 人靠在一棵树上, 不就是“休息”了吗?这叫“会意字”。汉字的创造过程不但富有智慧, 而且富有审美价值, 端详这个“哭”, 越看越像一个人咧着大嘴, 双泪直流, 哇哇大哭。相反再看“笑”字, 是不是“笑”得眉毛都成了弯月亮。教师如果这样教授汉字的音、形、意, 中国汉字就不再是单单由横竖撇点这些基本笔画构成的符号, 而是一个个能表情达意的鲜活生命了。

再打开语文书, 看看里面的文章。有的文章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呀!朱自清的《春》, 里面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坐着, 躺着, 打几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小草是多么富有生命力, 多么可爱呀!里面的花:“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李儿, ”把花的姹紫嫣红、馥郁芬芳描写得是多么细腻传神。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之图。阅读《三峡》, 就如同到三峡游玩了一趟, 它把三峡四季的美景都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春冬的三峡, “清荣峻茂”, 趣味无穷;夏季的三峡, “随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汹涌湍急;秋天的三峡,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萧瑟凄凉。独坐一时, 手捧一书, 即可领略祖国大江南北的旖旎风光, 何等惬意!有的文章就像睿智的老人, 启迪我们的人生。读杜甫的《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启迪我们人生就应像登山一样, 应该不断攀登, 不断追求。读汉乐府的长歌行“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告诉我们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 时光逝去就不再复返, 所以人应该珍惜时光。

可以说, 语文是异色纷显的画卷, 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 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更是启迪心灵的智者, 让我们明辨是非、曲直。

二、展示教师自身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所谓“亲其师, 则信其道。”首先, 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举手、投足间都要有语文教师的气质, 那气质像诗人, 像演员。语文教师开卷能读, 提笔能写, 语必动情, 文必动心, 旁征博引, 驰骋古今。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 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是不可能的, 相反, 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从课外或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中去“拾趣”, 那么学生会期待着上语文课。

例如, 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时候, 除了传统上的翻译课文, 理清思路, 剖析主题外, 我们还要适当地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 像刘禹锡的生平, 《陋室铭》的创作原因, 告诉学生《陋室铭》是一篇激愤之作。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 当地知县是个势利小人, 开始安排他在三间小房居住, 刘禹锡不以为意, 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在门上, 知县见之, 甚为恼火, 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 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 岸柳婆娑, 山清水秀, 刘禹锡见此景色, 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 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 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闻后, 更加恼怒, 于是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 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激愤之中, 刘禹锡心中有话, 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遂一气呵成, 写成了《陋室铭》, 讲授这些内容, 不但让学生明白了《陋室铭》的创作原因, 还让学生对刘禹锡的刚正不阿, 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有一定认识, 让学生陶醉, 获得享受, 感受到心灵的冲击。

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永远铭记, 语文教师, 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学识魅力。

三、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传到有术, 授业有方, 解惑有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想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门艺术,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课堂上让学生自信十足。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 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肯定, 鼓励。告诉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天之骄子”。“上天在给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 必定会为你开启另一扇门”, “寸有所短, 尺有所长”。教师, 如果你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 有的学生读书好, 字正腔圆, 感情充沛, 你可以鼓励他———努力学习, 你将来会成为书法家, 即使有的学生学习不好, 但有一颗助人为乐的热心肠, 你也可以鼓励他———努力学习, 踏实做人, 你将来会成为爱心大使。学生带着你的鼓励, 带着十足的信心, 他肯定会倍感温暖而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2. 课堂形式丰富多彩。

语文课上, 如果你讲得再声情并茂, 再神采飞扬, 时间长了, 学生也会产生, 听觉疲劳, 以致注意力分散, 思维凝滞, 如果你开展多样的课堂形式, 学生就会觉得新鲜, 就会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例如, 教学《安塞腰鼓》的时候, 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在声、光、影的交织中, 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情与热烈;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 学生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揣摩过程中, 加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另外, 课堂上还可以开展辩论会, 例如, 在教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时候, 让学生争论:是逆境使人成才, 还是顺境使人成才, 学生各抒己见, 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此外, 语文课上还可以开展演讲比赛、知识抢答竞赛, 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 以田野为课堂给学生上课, 课堂上适当的趣味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入新闻事件 打造魅力课堂 篇10

所谓新闻事件, 就是指新近或正在发生的, 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 包括国内外、校内外、家庭中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引入新闻事件要体现“时”, 注重它的发生时间是最近的, 用鲜活事件进行教育往往更加有效;引入新闻事件要体现“效”, 要分析这一社会事件对开展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否有帮助。

一、从社会生活中捕捉新闻资源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动态的, 经历的生活是动态的, 有非常丰富的资源, 作为品社教师, 我们有责任在利用教材时,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及时吸收社会信息。教师先行、积累删选, 是从社会生活中捕捉新闻事件的必需。

1. 拓展范围, 有心积累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中蕴涵了千变万化的资源, 我们要拓展范围, 有心积累, 从中捕捉合适的新闻事件。要随时随地关注社会动态, 不仅要关注我们身边的大小事情, 更要善于积累国内外的时事新闻。

新闻事件, 从时间来看应是近期发生的, 非常鲜活;从范围来看有国际的、国内的, 还有本市、本校的;从与教材配合来看, 浙教版教材中安排了同类的教学单元, 可以将它们相应地引入到教材中。

2. 配合教材, 分析筛选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能成为课堂资源, 因此在将其引入到课堂之前, 就必须要配合教材, 进行分析筛选。以2008年8~12月国内新闻事件为例 (见下表) 。

繁多的新闻事件, 配合教材, 进行选择是关键。从表中我们发现, 有的新闻事件能引入, 对提升学生认识有帮助;有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 不仅没有促进作用, 反而会影响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形成, 就不能引入到课堂中。重要新闻事件, 如“08奥运”“神七升空”等, 是举国关注的热点, 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可以作为重点事例展开教学。

二、新闻资源与教材的案例整合

提高新闻事件引入课堂的效果, 需要教师精心地做好“取精用弘”的工作, 即针对一件新闻事件, 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取舍, 提取精华, 与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 使其成为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

苏教版六上《奥林匹克的故乡》, 因“2008北京奥运”而呈现了不同的课例, 笔者执教了《走进奥运》, 又观摩了《世界给我十六天, 我还世界五千年》和《2008我们的奥运》, 三个课例给笔者带来许多的启发。

1. 正确把握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

引入新闻事件, 并不意味着可以撇开教材, 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 丰富其内容, 拓展其视野, 因此, 首要的工作就是——正确把握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这对引入新闻事件与教材的案例进行整合, 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以三个课例的教学目标为例。

课例1《走进奥运》教学目标: (1) 了解现代奥运起源, 知道顾拜旦对现代奥林匹克做出的贡献。 (2) 通过真实的奥运会故事, 领会奥林匹克格言的内涵。 (3) 懂得奥运精神就在我们生活、学习中, 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实践奥运精神。

课例2《世界给我十六天, 我还世界五千年》教学目标: (1) 关注2008北京奥运, 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增强民族自豪感。 (2) 畅想参与2008北京奥运, 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进一步激发中华情。

课例3《2008我们的奥运》教学目标: (1) 了解现代奥运和2008北京奥运的相关知识, 初步了解中国奥运的历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努力实践, 了解大家为2008北京奥运会所作的准备, 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引导学生了解奥运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三个课例结合学生生活、地区特点, 及新闻事件的部分信息, 将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 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将有效的材料引入课堂。

凡是新闻事件, 都拥有丰富的资源, 如果不加以分析、重组, 而是罗列大堆的材料, 那么, 我们的品德课就失去了意义!

2. 精选新闻事件, 促进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老师要在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的同时, “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对新闻事件进行取舍、整合, 以精选的内容来促进课堂教学, 才能使其成为学生认知能力、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最佳载体。

教师要在经过反复比较之后, 精心选取新闻事件中最精华、最值得学习的内容, 引入课堂。例如课例1中, 笔者将“领会奥林匹克格言的内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奥运会, 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故事不胜枚举, 笔者最终选取“皮特里”的故事, 引导学生与之对话, 领悟“重要的是参与, 不是胜利”, 之后补充“八旬老人争当火炬手”的影像资料, 让学生明白——奥运会不只是运动员的事情, 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经过恰当取舍的材料, 能吸引学生, 引起材料与心灵的撞击, 从而生成更多的精彩, 最终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将一件新闻事件中的部分材料引入后, 教师必须对材料进行再次整合。例如课例1围绕“奥运精神”, 笔者将新闻事件的开发指向了能充分展现奥林匹克格言内涵的奥运会故事。故事一, 1936年, 柏林奥运会上卢茨·朗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奥林匹克精神“体育就是和平”。故事二, 马拉松赛场上“皮特里”失去金牌却获得英国王后奖励的故事, 体悟“重要的是参与, 不是胜利”。之后, 一系列运动员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照片,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课堂上, 故事一、二及一组照片, 并不是平行展开的, 而是紧紧围绕两个奥林匹克精神, 层层递进, 螺旋上升, 因此, 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悟是渐渐深入的, 所受到的震撼是强烈的。

实践证明, 引入新闻事件, 需要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地取舍、整合, 学生近距离地了解新闻事件, 深入地与其对话, 产生思想的碰撞。

三、引领学生关注新闻事件的实践体验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课堂外的实践体验, 更能促进学生与人、事、物发生实际的接触, 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获得感悟。引领学生关注新闻事件的实践体验, 对课堂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借助媒介视听, 拓展关注视野

关注新闻事件, 不能仅停留在身边, 要拓展到祖国各地, 甚至全世界, 而现代化的媒介视听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浏览网站、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等多种途径, 能有效拓展学生关注新闻事件的视野。

在教学《走近奥运》一课前, 笔者引导学生观看“CCTV5”等电视节目, 关注北京奥运会的进展情况, 以及北京已经做好的准备工作;浏览“中国青少年体育网”“百度”等网站, 收集中外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事例, 并做好记录。

借助媒介视听, 通过不同途径, 学生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 课堂上有背景介绍, 感人故事, 准确数据……课堂交流的信息量增加了, 学生对奥运会的了解更深入全面了。

借助媒介视听, 拓展了学生视野, 激发了他们关注新闻事件的热情。

2. 依托社会活动, 丰富关注体验

关注新闻事件, 不能仅停留在表面, 要引领学生深入其中, 去获得体验, 依托社会活动是非常好的选择。

《走近奥运》第四板块是“奥运精神与我们”, 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确:奥运会, 不只是运动员的事, 身边已有许多人参与其中, 懂得奥运精神就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 更懂得参与的重要性。

新闻事件, 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事例, 引领学生共同关注, 是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的起点, 也是发挥其主动性, 提升其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开展审美教育,打造魅力课堂 篇11

关键词:诗歌学习;小说学习;散文学习

初中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语言除了具有交流的功能以外,语文学习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初中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和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对中学生的审美教学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近几年随着全国范围的新课改的实施,语文课的改革方向和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初中语文审美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除了给学生讲解课文以外,也应当按照美学教育的规律,引领学生发现和挖掘语文世界里的美,帮助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展开审美联想,让学生身临其境到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美、欣赏美,最终可以创造美,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初中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初中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一、语文课堂进行审美教学的意义

1.审美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爱好和情趣,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

2.审美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审美培养不光是能够认识美,还要能够辨别丑的东西。我们的国家是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对于中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对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要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发扬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的文化事物,杜绝低俗文化的传播和对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

3.审美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审美教学有利于改变以前应试教育的不良传统,转而实施素质教育,使中学生的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语文课有着丰富的美育教育的内容,初中语文老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中学生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二、教师开展审美教学的策略

1.在诗歌学习中培养审美能力

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具有节奏美、情景美、语言美等特点,诗歌的语言简明且意境深远,经过老师的适当安排,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诗句中的语言美和节奏美,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诗歌的含义,使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感知诗歌中的意境美,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会省略掉一部分情感,而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将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小说学习中培养审美能力

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讲述手法,较其他文体更贴近生活。但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由老师划分部分,提炼中心思想,分析人物特征并總结写作特点,没有发挥小说中的审美功能。老师应该先让中学生通读小说,读懂故事才能去欣赏,先让中学生感知小说的语言美。在通读课文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中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和环境进行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所描写的风土人情、社会背景、时代风貌等内容,从而欣赏人物的性格魅力,对于经典的段落,老师还可以让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的形式去感知其中的内涵,不仅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中学生的美感。

3.在散文学习中培养审美能力

散文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它是美的化身,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它是美育教育最好的体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抓住散文的特点,挖掘其中美的含义,很自然地将审美教学融入其中。老师可以通过优美动情的讲解先将学生带入散文的情境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之中感受美,让中学生带着情感去吟诵散文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美读”。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老师还可以将散文欣赏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本中作者的其他作品,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然后回到课堂上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散文评论,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中的美,最后鼓励中学生将自己感知到的美以散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是对美的实践,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中的美源于生活、源于历史、源于文化,美无所不在地渗透于语文学科之中,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美育教学,语文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并配合老师的安排去观察美、发现美、感知美、了解美,最终达到创造美的最高境界,不仅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中学生不仅获得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淑英.让学生在审美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浅议[J].中学课堂辅导:教学研究,2012,11(1):35-36.

打造高效课堂彰显音乐魅力 篇12

一、精心提问——高效课堂的基础

仔细阅读《标准》, 笔者体会到: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不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 而它的使命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 使得他们都能在音乐中受益。学段不同, 导致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差异, 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素质更是因人而异, 鉴于此, 课堂提问的范围要广, 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面向全体学生。

现在的小学生, 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地尤其好动、好奇、有个性, 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年龄、心理、兴趣爱好等特点, 课力求课堂提问的设计灵活新颖, 同一个问题可以转换一下角度或者变革一下方式, 别开生面的场景可能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一首新歌, 少不了有初听范唱感受歌曲这一环节, 笔者以往的做法是, 学生听完, “歌曲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的情绪?你是否喜欢?”等这样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但笔者慢慢感觉到, 面对一次一次的老调重弹, 学生表现出厌烦淡漠的情绪和态度, 于是, 笔者开始根据年级学生特征及歌曲内容的不同, 开始学着精心策划提问。

如笔者在教学歌曲《美丽的村庄》一课时, 先让学生把旋律听了一遍, 接着这样设问:“听着这首歌, 你觉得它向我们的呈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通过引导, 他们纷纷用语言表达了旋律带来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由此可见, 同样一个问题, 我们采用新的问法, 就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对于激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非常有利, 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二、创设情境, 高效课堂的源泉

众所周之,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但学习方法如果一味地单一化, 必然会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枯燥乏味。笔者以为, 情境的创设, 可以为音乐课堂开辟一番新天地。它可以集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多种手段为一体, 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 将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起来,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收益, 从而达成陶冶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人格的终极目标。

如笔者在教学《到小熊家里去》一课时, 根据教学目标, 设置了这样的两个场景:一是“爬楼梯比赛”的场景, 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摩拳擦掌, 兴致高涨。为了化解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sol—do的每级音的阶梯上都安排了一个动物。二是展现了小猫、小狗、小鸡一边唱着歌一边兴致勃勃地前往小熊家去做客的动画场景, 并配上了音乐。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下子把小朋友们吸引住了, 他们积极参与了到教学中来, 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如果说“情境是只船”, 学生不能仅仅是只是一个船客, 教师更应该引导他们积极动脑学习如何“划船”, 师生“同舟共济”, 迈向预定的目标, 抵达希望的彼岸, 这是情境教学的一贯追求。

三、过程评价——高效课堂的土壤

音乐可以是属于每个人的美好。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音乐, 那么生活是不完整的, 是没有颜色的。一个对音乐充满着热爱的人才算是爱着生活的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学好音乐, 引导他们欣赏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 让音乐植根于他们的生活。我们的评价就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 要体现它的价值。笔者过程评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关注学生的共性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个性, 不做太多硬性的规定, 多提一些富有弹性的要求, 因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速度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老师的客观评价下, 品尝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音乐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笔者为了激励学生课上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笔者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打分, 课上积极发言一次或者发言有创新都能有相应的得分, 最后计入期末总评。渐渐发现, 这样的过程性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迎来了一个又有个教学契机, 在平凡和智慧中使音乐教学在学生中建立了良性循环, 他们必定能在其中获得更多的发展;如, 在每一单结束的时候, 笔者会安排一次学生间的自评、互评和他评活动, 在活动中, 学生慢慢学会了欣赏别人, 客观地评价别人;再如, 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不尽相同, “成长档案袋”不失为一种以人为本的行之有效的过程评价方法。它可以拥有宽泛的选择, 记录着学生的点滴成长和进步,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下一篇:扩展的琼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