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魅力

2024-10-13

表演魅力(精选5篇)

表演魅力 篇1

表演艺术与其他艺术的重要区别在于创作材料是演员自身。虽然从舞台戏剧来讲, 需要音乐、服装、道具以及舞美、灯光、效果多种物质、技术的配合, 但主要的是演员的表演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 戏剧“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理论是正确的, 尤其是我们淮海戏是以“以歌舞演故事”作为重要的表演形式, 因此, 是在“以歌舞演故事”的过程中, 得到集形 (动作) 、神 (内蕴) 、韵 (情调、节奏) 、味 (意趣) 于一体的艺术形象, 以满足多种多重的审美愉悦。

应当看到, 戏曲演员表演艺术造诣的高低、雅俗, 是千差万别的, 不可泾渭不分, 混为一谈。虽然, 戏曲演员具备了基本的技巧, 即通常说的“四功”“五法”表演程式, 就可以登台扮演角色了, 但要塑造人物———这是演员的最高任务, 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戏曲表演艺术需集功底、经验、阅历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以及长期不懈的研究、探索、磨练, 方可水到渠成。

不同层次的美, 产生不同的审美价值;不同境界的艺术形象, 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美是产生艺术魅力的先决条件, 并不等于美就必具艺术魅力, 它还需要其他因素参与构成。比如有人说“青春就是美”, 这话不对吗?对的。但它是就自然的人体美而言的, 而且只是人体美的一种取向。艺术审美是追求艺术创造之美, 艺术魅力更是艺术创造的精深体现。所以戏曲真正能以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的, 如“活红娘”、“活关羽”、“活孔明”的, 都是在“而立”之年后, 不在之前。京剧大师梅兰芳、荀慧生、宋长荣等以及我们淮海戏著名艺术家杨秀英、魏良召等, 还有我团的两个“梅花奖”得主魏佳宁、许亚玲, “白玉兰奖”获得者吴玲等, 几乎无一例外。我们中年演员们何必为青春已过, “人老珠黄”而感伤呢?这是世俗偏见吗?不是。表演艺术的造诣当然不是简单的资历、资格问题, 不能笼统地说“嫩姜没有老姜辣”, 因为有的“老姜”未必就辣, 而个别的“嫩姜”未必就不辣, 这需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对待。

艺术进取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登攀, 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深入, 才能由浅入深, 由此及彼, 进入高层的境界。如清人王国维先生所说, “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戏曲表演艺术艺无止境,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决非欺人之谈。

戏曲艺术的“传神写意”与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国画大师齐白石画的虾、蟹, 从不画水, 人们都能感觉和联想到水的存在。戏曲程式表演历来是有桨无舟, 有鞭无马, 端着空酒杯而酩酊大醉等等, 观众也皆认可, 然而这都需要一定的艺术造诣才行。“依葫芦画个瓢”可以应付, 但不可能产生艺术意境。是的, 高层次的艺术欣赏常常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 但艺术审美本身是一种实在的情感意象交流。

戏曲演员的拟美形式是在人物、情感与唱、做、念、打等表演程式的结合中展现的, 自然不能缺少情绪、姿态和韵味。一颦一笑, 一目一眸, 或静或动, 均不忘美的体现, 不忘组合构造美的瞬间。靠旗、褶子、水袖、髯口、扇子、手帕、云帚、马鞭……都是创造美的物质, 关键是人的掌握运用。

著文作画讲究谋篇布局, 导演排戏有总体构思, 演员演戏得对全剧的情绪、节奏、声腔、舞蹈、技巧有合理安排, 才能使舞台展现疏密得体, 张弛有致, 产生和谐而完整的美感效应。不懂得“字面疏处可以走马, 密处不使透风, 常计白以当黑, 奇趣乃出”的道理, 容易造成事与愿违的审美失重感。要知道, 表演艺术是发挥的艺术, 又是控制的艺术。而当艺术进入高级阶段, 是控制而不是发挥。例如, 演员为追求拟美效果的强烈, 把激情的唱段、身段、“绝活儿”技巧排得过紧、过满, 显然是盲目幼稚行为。恰恰相反, 表演艺术的魅力需要成熟。成熟的表演, 应当是布局精当、分寸适度、色彩调和、节奏富于变化的表演。

表演艺术的最高追求是创造意境。关于意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作过这样的阐述:“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戏曲表演以形传神的艺术成就, 就是这种境界的实现。毫无疑问, 最好的“做戏”也是艺术的浅显, 因为它直白而无意蕴。表演艺术的意蕴来自演员体验感受之意象, 并使之对观众接受意象之唤起。这是由于意蕴并不在于对象本身, 而在于所唤醒的心情。“唤起”与“投入”, 也就是无形的艺术魅力的显现。

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不是既成的, 而是创造的;不是预约的, 而是发生的;不是静止、重复的, 而是生动的、变化发展的。这是我们对表演艺术的基本的粗浅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 还要在不断地艺术创作实践中去感受, 去检验, 去再发现。

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及其魅力探究 篇2

【关键词】音乐表演 ; 艺术风格 ; 魅力 ; 主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74-01

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音乐的特点是集合表演和声音的艺术特性,音乐审美的标准需要建立于曲目表演、曲目创作、曲目欣赏等三个方面来衡量。每一种音乐作品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展示给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作曲家和歌词作者的审美情感,获得艺术享受。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受几个方面的影响,音乐作品本身和表演者的表演技巧,下面我们对此逐做分析。

一、风格的内涵

所谓风格,指的是远古以来,人类试图通过明确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来确定一种物件,从而传达它包含的概念,其客观性使之成为经典。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表现出具有综合代表性的特征。就一部艺术作品的风格而言,可以同时具有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时代風格、民族风格,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承载了艺术家独到的思想观念、精神内涵、审美趣味,风格不仅是艺术家个性的独特表现,还可以作为不同艺术家、艺术流派、时代、民族之间的区分标志。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成熟的标志,更是衡量一件艺术作品优劣、成败的标准尺度。艺术风格可以分为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艺术家的风格两种,而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主要注重于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艺术家的风格演绎并不是空洞抽象的存在,同样要落实在音乐作品的表演中,和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水乳交融后才能更臻完善的演绎艺术作品的内涵。

二、风格的形成

艺术家表演风格的形成主要由主客观两个因素来决定:客观因素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而创作题材中的门类和体裁也会对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如果音乐家在进行音乐的表演时脱离这些客观因素,抛弃作品的题材、体裁等客观对象,任意追求不切实际的表演,就会导致表演的浮夸和媚俗,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音乐表演风格中客观因素的研究包含有很多方面,如题材的选择上要注重新颖,主题思想的表达要具有个性并且深入,在表演的过程中还要加入充分的创造性手法,使作品的形象在演绎的过成中更深刻,艺术语言的表达更具独到性。音乐表演中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填入可以增加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使欣赏者深入体会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从而产生审美情感上的共鸣。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曲意就是在对“命运”做完美的诠释,在自己失聪的环境中创作出的“命运交响曲”带有贝多芬个人鲜明的创作特征。曲目中的内容始终在围绕着生命的过程而展开,传达出慷慨激昂的生命热情令人深受震撼。肖邦的很多钢琴曲目也都融入了波兰当地民族风情,如《波兰舞曲》、《玛祖卡》,这种融入社会环境、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民族文化的作品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而主观因素包括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艺术修养、审美品位、个人气质等,通过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展示表演者的内心世界。音乐作品的表演是一种主观意志的表现,有现实生活中对艺术家创作影响因素的映射,也有艺术家艺术演奏中理想的臆想化身,是一种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内容形式再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作品的风格始终是一样的,就如前文讲的风格的形成可以评定艺术家的成熟和成败。一部艺术作品的成功也要归结于艺术家自身融入作品中的个人思想、情感、审美品位、生活体验及审美标准等不同于他人的个人魅力的彰显。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作品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家将这两种主客观的因素经过高度统一后再赋予作品深层意蕴。

三、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

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融入了表演者的创造,其艺术魅力表现的更为丰富,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1.音乐表演能锻炼大脑思维能力

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串联成的,融入了作曲家的情感,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的景象。人们聆听音乐时,大脑中会自然而然的出现音乐带来的画面。随着音乐表演的律动,人们对音乐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这需要想象,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音乐传达的语言是非文字的,有时候甚至无法用文字进行准确的描述,但能打开想象的空间,一点一点的扩大。音乐表演中融入了表演者的个性,在二次创作中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有助于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

2.音乐表演能陶冶人的情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引导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就要从思想上下功夫。列宁曾说:音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着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节奏,能谱写出不同的情感,用音乐做教育手段,能引发人们美好的感受,使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愉悦。音乐表演对人们的教育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通过音乐表演进行教育,能慢慢的引导我们改正不足,如使不安分的心平静下来;自卑的性格变得活泼起来等,进而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冼星海对此曾有过评论:音乐作为人生中一大乐趣,犹如生活中的清泉,也像是陶冶人们性情的熔炉。

3.音乐表演能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音乐表演对人的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音乐的美感是独特的,这些美感需要经过人的思维、情感等作用才能更具韵味。音乐美感最先是听者与音乐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的,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听到了符合自己的情感,心中无比愉悦,这样才会懂得欣赏音乐。作曲家在音乐中融入了情感,你聆听音乐才能发现其中的美感,在慢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审美能力。

论二人转表演的艺术魅力 篇3

二人转艺术形式的特点, 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点:

1.在表演上

有说有唱, 说唱相间, 有歌有舞, 化出化入, 虚实结合。

2.在唱腔上

行腔运调粗犷、火爆、委婉、风趣、节奏多变。

3.在语言上

有说口, 有逗趣, 善于与观众直接交流。

二人转是一种综合艺术, 集歌唱、表演、音乐、舞蹈、杂技、美术、造型等各种艺术之大成, 它的音乐唱腔丰富多彩, 大约有曲牌二百多个, 常用的也有几十个。在表演上, 舞蹈浪漫开放, 优美大方, 演唱、说、舞相结合, 异常生动活泼, 独具一格, 在表演人物时, 采取化出化入和虚似的手法,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二人转音乐曲牌的编排上, 唱腔设计上都是极其丰富的, 有的高亢豪放, 有的激越雄壮, 有的喜悦流畅, 有的轻松委婉, 有的深沉低哀, 有的悲伤荡魄, 能够表现各种环境、气氛、情感和人物性格。

在二人转的表演中, 舞蹈有重要地位, 它在刻画人物性格, 表达思想感情, 推动情节发展上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舞蹈表演一般有两种类型:表现情节的和抒发情感的。表现情节的舞蹈是通过舞蹈的动作, 帮助交待故事情节, 刻画人物性格, 推动矛盾冲突的发展;抒发情感的又有两种, 一种是激情舞, 是表现情感强烈奔放的;另一种是抒情舞蹈, 它的主要特点是轻松舒畅、深沉优美, 动作节奏平稳, 大方舒展, 慢而不断, 柔中见美, 造型和谐、均称。

二人转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欢迎, 首先, 因为它扎根于东北农民群众之中。我们知道二人转的文学制作、音乐、唱腔、表演、舞蹈等等都是东北民间文学家、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创作的, 过去的演员也有些是农民。他们农忙劳动, 农闲演戏, 走村串庄, 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情况, 现在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依然同农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新恢复的县级剧团很多, 是农村青年和老人很是喜爱的团体, 一些乡镇剧团的演员则是农村青年和少数老艺人, 这些民间艺术团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 常年活动在农村。

其次, 从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中可以看出, 农村曾经运用二人转这个艺术工具揭露旧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他们向往冲击的封建伦理道德, 倡导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 颂扬正义勇敢的进步人物, 批判卑劣恶毒的无耻小人, 如《西厢》中的红娘, 《双锁山》中的刘金定,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都是个性解放, 敢于在婚姻问题上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进步人物。建国以来, 在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指导下, 农民运用二人转这个艺术形式, 反映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颂扬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 批判旧事物、旧思想、旧风习, 使二人转获得了新的生命。

二人转带有浓厚的东北地方特色, 它塑造了人物个性和反映人物的性格、风俗、习惯, 大都带有北方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特点, 不管是山东的秦叔宝, 山西的关云长或是一些传统的地方特色艺术, 都带有北方人民刚直、豪情、明快的性格特点。音乐、唱腔、表演、舞蹈等, 也带有北方人民所喜爱的高昂刚健、明快爽朗、火爆粗犷, 委婉抒情的特点。

总之,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方戏曲, 作为口头说唱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内容到形式, 都深深地植根于东北农民的社会生活土壤, 充分地表现了广大群众, 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心理、个性、社会思想, 受到公众的承认和接受, 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要想繁荣一种艺术, 首先要明确这种艺术的根是扎在哪块土壤, 如果找不到适应自己生存的那块土壤只能成为无本之木。

表演魅力 篇4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个人魅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吸引和感染学生,凝聚和指挥学生,传输和消化知识的重要媒介。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学生相对成熟,相应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努力提升个人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人们已深切地意识到舞台文化艺术是重要的载体,在整个艺术领域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因此,创新是促进舞台文化繁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器。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生机和力量,才能有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演员,必须生活在当下,创造有血有肉有灵魂、具有“时代感”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我国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焚书·杂说》中谈到为文时说:“且夫世之真能为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又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生活中的坎坷不平,恰恰会创造出舞蹈表演的丰盈。舞蹈表演者在自己的作品中“诉心中之不平”,表现痛苦、孤独、凄凉、悲伤,恰恰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审美满足。而一个对人生本身缺乏真实体验的舞蹈演员,也就很难谈得上体验舞蹈艺术的深度。正是人生本身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生活世界本身悲欢离合的无穷内容,为舞蹈演员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还以艺术节的舞蹈创作为例,连贯的动作、流畅的舞步、整齐的韵律,以及对乐感、灵巧度的掌握都是舞蹈演员所不能忽视的。在观众眼里,舞蹈的趣味性就在于它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疲劳,从而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所以,舞蹈教师在编排舞蹈和让学生表演舞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注重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通过舞蹈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从而呈现出完美的舞台表演。曾经有人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教育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个舞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争取每上一节课、每处理一个动作、每接触一个学生都有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和思考,让被教育者如浴春风,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人品、风度和教养,从容地分享教师的聪颖、谋略和才气,在不知不觉中为教师所征服,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同便由此而产生。这也就是舞蹈教师的魅力吧!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舞台表演艺术魅力就在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在舞蹈表演中,只要演员真正在角色的划定情景之中,只要他在真诚地工作,只要他完美地谢幕,他就应该也必然会成为真正的舞蹈演员!

参考文献

[1]林文娟.关于提升个人舞台艺术魅力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2(24):97.

[2]邹新华.也谈声乐艺术的舞台表演[J].四川戏剧,2016(7):137-139.

[3]樊飞燕,韩顺法.新媒体时代舞台艺术的奇葩——多媒体戏剧[J].齐鲁艺苑,2010(2):40-43.

[4]陶青,卢俊勇.论教师教学的“表演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0(8):46-49.

[5]张晓军.论舞台表演艺术的时代选择与创新的魅力[J].科技风,2010(5):37.

表演魅力 篇5

一、时代呼唤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

当今的观众, 他们的审美取向,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的变革, 时代的变迁, 深层的改变着人们的心理, 最细腻的, 最直接的反应着时代。他们不再接受十全十美的“高大全”, 看腻了脸谱式的人物, 他们想看到一个完美人物的背后那些不完美的部分, 想看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脆弱的一面, 想看到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灵魂深处的那一缕阳光, 他们想看到人性的扭曲, 蜕变, 升华。影视、舞台艺术的受重主体是观众, 所以, 演员的表演必须保持与观者同步, 要高于观者的审美层次, 起到引领作用, 不能跟随, 更不能滞后。

“高大全”式脸谱化的表演, 故作深沉的“硬汉”, 超越人物的“大气质”表演, 至今在影视剧中还经常看到。“高大全”脸谱化, 是文化大革命的遗留思维, 是当时历史的产物, 精神楷模每个时代都需要, 但作为演员要塑造今天的精神楷模就必须在此基础上, 使其多侧面、多角度、加深、加厚, 付之于更多的人性的成分, 使其当今的精神楷模真正的有血有肉, 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故作深沉的“硬汉”是七十年代后期形成的, 当时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打开, 外来文化并不多, 中国的影视剧艺术正处在复苏时期, 演员的表演在稳步提升, 观众也看的津津乐道。突然, 一部日本电影《追捕》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 使得中国观众和中国的演员措手不及, 虽然《追捕》当时在国际上还算不上一流作品, 但剧中的横路进二, 长冈了介, 唐塔医生, 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尤其杜丘、真优美、史村警长这三个人物形象给中国的观众和演员以巨大的冲击, 来势之凶猛, 可谓横扫千军, 甚至中国观众的审美也为之改变。高仓健的冷漠表演, 使得中国很多男演员从此在银幕中不敢笑了, 不是硬汉的演员也开始“演”硬汉, 不该冷漠也装出冷漠, 感情不到也深沉, 没办法, 如果你微笑你就是“奶油小生”, 于是, 就出现一种表演现象, 故作深沉。但这种畸型的表演方法并没有保持多久就不为观众所欣赏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 外来文化大量引进, 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 逐渐从惊奇兴奋中恢复了理智, 演员也从整齐划一回到了原本的个性。

二、创新的艺术需要不断汲取、吸纳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发展创新文化, 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效成果。进行文化艺术创新, 不是为创新而创新, 而是为使文化艺术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艺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 更能吸引观众。电视剧《潜伏》人物鲜活可信, 极具时代感, 既演出了三十年代的革命激情, 时代风貌, 又恰到好处的渗透着当代的气息。拉近了观演两者的距离, 更有亲近感, 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相反, 也有一些作品, 故事很好, 但剧中的演员由于处在当今时代, 浮躁的心理没有解决好, 而找不到过去年代感, 只是把当今的灰色情绪附加角色身上, 从而失去过去的时代风貌, 致使所塑造的人物模棱两可, 尤为突出的是经典作品的复拍, 部分作品留有遗憾, 实属不该。

今天的观众, 他们分得清什么是演员的感情, 什么是角色的情感, 看得准演员的表演何时是真的动了真情, 何时是用虚假的眼泪欺骗自己, 欺骗观众, 他们知道, 演员的泪水并不都是来自心里, 会流泪的演员不一定是个好演员, 他们已经不再喜欢“舞台腔”, “朗诵调”。当今的演员要真真切切的生活在今天的生活中, 用今天观众的心理节奏, 观赏习惯, 审美的层次, 来确定表演的方式、节奏, 路线。不能用装出来的感情欺骗自己, 用技术的眼泪欺骗观众, 眼泪有真有假, 过去的时代, 这种技术是可行的, 因为观众与表演相对陌生, 有着较大的距离, 而今天观众与表演无论从心理距离, 还是物理距离都相对接近, 近在咫尺。所以, 作为一个演员, 面对今天的观众, 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真情都很难打动的他们, 以前的老技术最好不用了。

三、创新要把握好继承和恢复优秀艺术作品的关系

“舞台腔”, 是历史遗留物。它不仅表现在舞台表演艺术上, 电视剧、电影都存在, 话剧舞台尤为突出。1907年中国出现话剧, 当时的演出没有话筒, 没有扩音设备, 偌大的剧场, 上千的观众, 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说的每一句话要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见, 听清楚, 这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做到的, 靠自然发声是很难办到, 大多靠后天长时间的训练, 才可能做到。“舞台腔”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就的, 是逼出来的。

在艺术创新过程中, 艺术家所投入的创造性精神, 冲撞和突破陈规束缚的精神, 才是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生命, 也才有艺术魅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重排的大型童话剧《十二个月》就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时代气息, 深受少年儿童观众喜爱。《韶山出了个毛泽东》是中国儿艺在原创基础上着力重新打造的弘扬主旋律的大型青春励志剧, 为使这个剧目更符合时代需要, 更贴近生活和青少年观众, 进一步挖掘、展现人生哲理和毛泽东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 创作人员深入韶山亲身体验生活, 感受毛泽东的情怀。我们对剧本进行精雕细刻的修改, 使作品的故事性更强, 发展主线更加清晰, 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更加鲜明, 个性更加强烈, 舞台布景虚实结合大气磅礴, 极具视觉冲击力。

上一篇:要素与市场约束下一篇:创业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