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无限魅力

2024-06-20

魅力课堂无限魅力(共12篇)

魅力课堂无限魅力 篇1

第一次接一年级的语文时,暗暗叫苦,但是后来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看法。

有一次上课铃声落了,教室里仍是热闹非凡,于是我强压住怒火道:“愿意听故事的请坐好。”没想到,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连坐姿也端正了。一个《长发妹的故事》把孩子们吸引住了。孩子们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表示了同情和敬佩,之后又纷纷嚷道:“老师,这个故事你从哪儿看到的?能不能再讲一个?”“故事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个感人的故事,好吗?”“好!”于是孩子们投入到了课文中,他们一改往常的表现,对课文的情节理解得很透,就连平时坐不住的调皮孩子也大有改变。这无意间的方法, 竟有如此效果,我心中窃喜:小孩子有小孩子的特点,我可不能再用教高年级学生的方法来对待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我要用书来改变他们,让他们喜欢读书,爱上读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使人受益终身,语文教学中更离不开阅读。当 “阅读”成为“悦读”,语文课堂也会因此亮起来。

一、“悦读”,使教室书香弥漫

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教学生如何阅读,而是让学生喜欢上阅读。那么, 教师应如何使学生“悦读”呢?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一个教师“嗜书如命”,必然会影响他的学生。我常常在午休、课间活动等时间捧一本书坐到教室里看。有时我也会借学生手中的书来看。在学生面前看书, 这一举动吸引了一大群学生围观,我就抓住机会给他们讲书中有趣的内容。 一些学生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慢慢地爱上了看书。

其次,“无中生有”。开始我知道有哪本好书的话,会告知学生,让他们去阅读。时间长了,这种方法对孩子们没有了吸引力。所以我耍了些小花样: “我听说某某书很好看,可是我找不到。 如果小朋友们谁买到了,就借给老师看看。好吗?”于是没过几天,这本书就会在班级里流传开来。

最后,“故弄玄虚”。我常故作神秘地把几本书借给几个孩子去看, 而且一定是在全班同学的面前。于是, 一下课,那些拿到书的同学周围就围满了人,大家迫切地想知道这是什么书, 有什么精彩内容。孩子受到书的吸引, 就会积极地去找这些书来读。不多久, 这些书又在班里得到了推广。

现在,只要是课外时间,我都会发现许多学生手中捧着他们喜欢的书, 并互相传阅,班级到处弥漫着浓浓书香。

二、“悦读”,使课堂精彩纷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对“流”与“源”之间的关系作了极其形象的说明。历代的专家、学者之所以博学,最主要应得益于大量的阅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丰厚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一文,拓展到小燕子的过冬方式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春天时小燕子还要从南方再飞回北方呢?”当时我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课后通过读相关课外书、查资料去解决问题。第二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说:“春天来了,北方也变暖和了,燕子自然就飞回北方了。”有的同学说:“北方的春天并不如南方的春天暖和,难道这时燕子就不冷吗?”同学们纷纷用自己的观点来论证,当时激烈的场面不亚于辩论赛。最后“读书大王”刘某说出了科学的解释,同学们听了都很佩服并询问资料来源,他很自豪地说是从科普类书籍中查阅的。

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会很自觉地去查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并互相交流。我会根据每个单元共同的主题,推荐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这种发散性阅读,就仿佛把一篇篇课文“加厚”成了一本本文学作品,信息量、阅读量几倍增长。课堂教学因为丰富的课外知识而精彩纷呈。

三、“悦读”,使课堂真情流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吸引力的。学生有了平时生活、阅读等方面的积累,一旦心灵被某件事、某个物、某个人所触动,学生就会有“不吐不快,欲罢不能” 的写作冲动,这也是教师要求的真情实感。低年级的小朋友亦有同感,尽管他们写得不多,但都是真情的流露。

学生通过读书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撒娇的学生少了,调皮的学生少了,与同学闹别扭的也少了,互相帮助的学生越来越多……

阅读是成长的基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让“阅读”成了“悦读”,并由悦再读, 越读越“悦”,语文课堂更因“悦读” 而魅力无限!

魅力课堂无限魅力 篇2

[摘要]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情景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我曾有幸观看过 于漪 老师的教学录像。于漪 老师那种娓娓动听的授课方式使我倍受启发。而当自己走上三尺讲台后,我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又是何等的重要。

课 堂上,我们面对着的是流传千古,情真意切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自己感受不到或是无法带领学生融入到作品情感之中,学生阅读中感受不了作者的情 绪变化,朗读时投入不了自己情感的话,那这堂课以及这篇文章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情感的融入与调动是需要环境的创设的。这时候,语文课前的导入 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在课前所承担的就是还原作品情境、创设情感环境的任务。

俗 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来说,良好的导入方式也可以说是这堂课成功的一半。所谓“导入”,其实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 为了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去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它好 比通往正题的桥梁,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好的导语能够紧紧扣住学生心弦,使学生围绕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应在导入的情境创设上精心安排。笔者在此就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课文,仅从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方式谈 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住单元主题,明确教学目的。

苏 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特色,即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单元主题。我们在教学时不可忽略了这一单元的主题及单元主题词,同时这一主题词正好是我们 进行课堂导入的好帮手。对于一单元的启始教学,可就整个单元的框题内容作前后概括,让学生对整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大概了解,引起学生对本单元教学 内容的兴趣。如苏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教学,可这样导入:本单元的框题是“江山多娇”。我们访名山游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写下来,是一大乐 事。请看西双版纳的密林里,神奇秀丽;海峡那边的阿里山上,风光如画;古人笔下的永州小石潭,水清境幽;黄州承天寺,积水空明;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别 具魅力,自有神韵。一山一林,一潭一溪,莫不使你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想领略这些美丽风光吗?那么请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又如第二单元的教 学,可采用这样的导语: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会深深理解已届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将能体会 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法国亡国者的痛楚,我们也将品味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领悟志士仁人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还将感受古代外 交家晏子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无论我们走向哪里,无 论我们从哪里走来,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始终是一个“炎黄子孙”。对于某一篇课文的启始教学,可对本单元的前几篇课文或以前所学相关内容以生动的 语言作一个概括叙述,连贯引出本篇课文的学习。运用前后连贯的方式导入新课,既能紧紧吸引住学生,又能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二、叩响学生的心灵之钟,在浓浓深情中贴近作品。

这 种方式也叫抒情式导入。运用这种方法,是以抒情的语句,或者感人的场面或者深情的片段,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进入课文的学习。如《枣 核》一文的教学可这样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儿,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一位作者的“旧时的 同窗”,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小树,当作者去美国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去几颗枣核,并在花园里试种 了一下。几颗枣核寄寓着深深的思乡之情,一篇课文洋溢着浓深的爱国之意。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导入可这样进行: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辉煌的称呼!那么,为我们挑起大 山,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亲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 家朱自清 先生的散文《背影》,体会父爱的伟大与崇高。

三、激情导入,让诗歌扮演先锋角色。

基 于上一点方法,如能添加文学色彩,则更能吸引读者。诗歌就是很好的选择。好的诗歌或能引发激情、促人奋进,或能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因此,巧用一些诗歌导 入新课,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甜甜的泥土》一文可采用这样的导入语:人间至爱有亲情。唐代大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吟出了一代又一代父母的情,唱暖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让我们在甜甜的泥土中感悟一下这人世间 的第一情。又如《老山界》一文的导入可这样展开:毛主席的诗《长征》唱得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之后,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着10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老山界》也将带着我们重走一段长征路,引领我们感受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

四、灵动的思想,敏锐的洞察,让我们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采 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促进学生思考,一开始就以问题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求知欲,在问题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导入可这样: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缤纷世界里,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那么问题 的正确答案有几个呢?(学生答)其实,很多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就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培养自己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今天要学的课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将会帮助我们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又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的教学可这样导入: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一颗鱼卵能够长成千斤 大鱼,自然界的所有生物,每天都在生长、活动和发展,那么,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何处,它们所需要的食物又从何处来?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那么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课文《食物从何处来》。

五、事实胜于雄辩,让史实来告诉学生一切。

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文章。这种文章的导入,可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教学可这样进行:世界历史上曾记载过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 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从而永远维持他们对这些 地方的统治,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

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 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于1873年创作了这篇小 说,小说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因为这篇小说表达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主题,因此几乎世界各国都将这篇 小说列入中学教材供学生学习。又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的教学导入可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一个很大很大图书馆的所有资料的信息竟然可以缩 到一张很小很小的胶片上,装在口袋里。这种很小的图片资料就是现代的缩微图书。我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我国最早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那么我们知道 我国的图书演变历史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当 然,这些导入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设计导入的过程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设计 导入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加以精心的设计,其原则是要合乎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服 务。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入有很大的联系。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也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做到以生为本,即 以学生为根本,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配合,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句格言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总之,只要我们做到先声夺人,语文课堂就能展现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

(4)《语文教学研究》2004年版

作者简介:

张勇男29岁汉族籍贯:云南开远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限 篇3

一、尊重学生,放飞个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标准化的解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的理解。教师如果能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被激发,课堂也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进而使学生得到自主的发展。教师平等的态度,赞许的目光,激励的语言能唤起学生充满活力和创造的体验,能开启学生充满智慧的心灵之窗。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互动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在这里自由地绽放。例如,在讲国标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三袋麦子》一课时,问:关于小猪、小牛和小猴处理麦子的做法,你欣赏谁的做法?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非常能干,把一袋麦子变成了一囤麦子”;有的说:“我欣赏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剩下了半袋,给自己留有余地”;还有的说:“我欣赏小猪的做法,因为他一下子把麦子吃光了,这是提前消费,他会享受”。听了这个学生的话,有很多学生急切地想反驳他,看到学生如此的踊跃,我随即让学生开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辩论会中学生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二、勇于创新,敢于批判

新的课改下,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能向教师、教材和同学提出质疑,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养成创新精神和批判的意识。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在学生的潜心阅读和我的循循善诱下,最后大家普遍认为:肖邦是至死不渝爱国的。至此,我本想圆满地结束教学,宣布下课,却有“反其道而行之者”出人意料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吗?”当然要让她说了,她似乎从我宽容的目光中得到了支持的力量,胸有成竹地说:“当时祖国正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却在这时离开祖国,怎能说他爱国呢?”听了她的自圆其说,另一位学生补充道:“当时肖邦应该投入到战斗中去,赶走侵略者!”也有固执不服者替肖邦“说情”道:“当时的情况,肖邦也是不得以才离开的,况且到了国外后,他还在为祖国四处奔波,夜以继日地创作歌曲,给人们以精神上的鼓励!”双方都有理,我只好“借题发挥”,让学生就肖邦“爱国”还是“不爱国”进行辩论。学生据理力争,见解独特,大家在激烈的争论中忘却了下课,究竟谁“是”谁“非”,谁也无法说清,不过我毫不吝啬地给予发表见解的学生以赏识的评价。最终,我帮学生“调停”,并提示学生要想进一步了解肖邦,还得课后搜集阅读相关的资料,不知不觉中,这一周的研究课题已经形成。“肖邦爱国”的观点是很具权威的大众观点,是不容置疑的,可我们的学生却“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敢地挑战权威。

三、引领对话,收获精彩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

《船长》是一篇激奋人心的文章,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紧扣哈尔威船长领导船员自救过程中的关键词句,品味、赏读、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学生从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几次命令中,深深体会到哈尔威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和临危不惧,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轮船即将沉没时,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桥上,让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谈谈从哈尔威船长的眼神中能看到什么并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什么,请写在船长的身边。学生拿起他们的笔写下了感人的话语:哈尔威船长看到被他救起的人们幸福地生活着;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在等着他回家……理解关键词,不能只满足于字典、词典的解释,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义的了解,而应该启发学生联系语境,在一句话、一段话、整篇文章中读懂、读透,使读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同伴和老师的对话、与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过程,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者能够做、应该做的,除了激励就是引领、启发学生读进去,品词析句细体会,学生收获的是确立自信,活跃思维,增强语感,丰富体验,升华情感。

四、多元评价,激活课堂

课堂上的评价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它的功能除了对学生的参与做出准确的评价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能保护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欲望。生活化的语文评价方法,要求评价的内容贴近生活,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评价的手段更富于生活情趣,时时让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读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命令时,一个学生读完,我说:“像船长了,谁能读得更像呢?”又一个学生读了,“更像了!”有一个学生读得很棒,我翘起大拇指说:“真正的船长出现了!”不同的评价语言就如同一把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避免了个别学生学习的失败,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品读,让语文课堂魅力无限 篇4

一、品读词句, 感悟深情

每一篇课文都是由很多句子构成的, 这些句子或者语言优美, 或者寓意深刻, 或者平淡质朴, 但是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句子, 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 而不停下脚步用心品读, 是很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含义的。所以, 我们要学会品读句子, 在反复品味中才能感受真知, 才能领会到文本中蕴藏的深厚情感。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第一次抱母亲》, 通过题目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母爱的。但是, 母爱的形式有很多, 作者描绘的又有什么不同呢?这篇文章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文本去品读。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句进行品读, 在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作者在抱母亲的过程中才发现母亲并不是力大无穷的, 母亲那么轻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 对于这样的句子, 经过仔细品味才能发觉在这些话中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 因为自己太不了解自己的母亲了, 而且还可以体会出母亲为了家庭付出的艰辛, 表达作者对于母亲的敬爱之情, 文本要展现的母子之间的深情在品读的过程中深入人心, 令人感动, 同时使读者的感情世界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文本中往往那些语言质朴平常的句子容易被人忽略, 大家不会去欣赏品味, 但是往往在这样的句子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以及深刻的含义。因此,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品读那些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而且做到反复品读,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品味欣赏的过程中感悟到文本表达的深情。

二、品读意蕴, 体会内涵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 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凝练经典, 生动优美, 特别是文中的某些片段内容上新颖、形象, 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 所以, 品读文本就是品读文本的意蕴。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 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 从而体会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教学《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 教师是这样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首先提出要求:下面我请同学们认真品读文章的第十五自然段, 然后请大家谈一谈在你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收获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下, 有的学生说:在我读课文中, 我注意到这样的词语“很对不起”, 通过这个词语我看见文中的主人公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很有诚意的道歉。有的说:“不小心”让我看到课文中的主人公对于自己严格要求, 并且对于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的说:在课文中, 主人公还主动向对方索要购货单据, 想把钱寄给对方, 这就可以看出主人公的道歉不是走形式的, 而是出于自己的真心实意。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阅读文本, 充足的时间去解读文中的段落, 鼓励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 启发学生思考, 升华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文本, 充分解读文本,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这样才能从中品味出文本的意蕴。

三、品读标点, 激活想象

单纯的语言文字并不能将作者的感情准确而充沛地抒发出来, 语言表达还必须借助标点符号的作用。标点符号使书面语言的表情达意淋漓尽致, 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特别是文本中的省略号, 总是让人产生一种意味无穷的感觉, 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 所以, 品读文中的标点,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二泉映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关于瞎子阿炳的故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阿炳的性格特征, 体会阿炳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任务。在文中, 有这样一处省略号, 描述阿炳的喜好, 在阿炳的世界中出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 还有美丽的月光, 之后作者使用了省略号, 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空白点, 引导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想一想阿炳还会喜欢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们畅所欲言, 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 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对于文本中阿炳这个人物的认识也更加透彻, 整个课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通过这样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但是学生的想象是无限的,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为强烈的阶段。因此, 教师抓住文本中标点的留白, 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及启发, 让学生品读标点, 从而感受在标点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魅力。

可以说, 品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中的字、词、句, 甚至标点符号, 教会学生品读的方法, 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品出文本中的深意, 悟出文本中的内涵。品读, 使语文课堂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只有真正品读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有滋有味的课堂, 才是魅力无限的课堂。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形式很多, 不同的阅读教学形式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善于根据学生实际, 指导学生学会品读, 领会文本内涵, 把握语段精髓, 对语文教学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无异于插上有力的翅膀。

宽容的无限魅力散文 篇5

宽容决不是一种无奈和消极的心态,对人宽容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理解和大度,但有时却会带来意料不到的收获。----------题记

阿力是我的一个朋友,在相识前的十几年里,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小山城里,但我们对他不屑一顾,根本看不上眼。因为他人特别的懒,平时做事总是慢慢腾腾的,不像个男子汉。他人很古板,不爱说笑不喜欢冒险,而且胆子特别小,总给人一种鸡肠小肚般的感觉。可能是我自己性格的缘故,说实在我喜欢那种胡吹海喧,大大咧咧,义气血腥的朋友。像他这样畏畏缩缩的人最多就是朋友们拿以取笑的对象,在许多场合冷落的常常是他,而他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态度,总用一种平常而浅浅的微笑回报大家,总不声不响的出现在每一个聚会场合,大家说他人不咋得但捧场特勤快,无疑这也是一句不太爽口的话。可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他是用另一种心态和角度理解生活以及组成生活的所有部件的,并为他的宽容所折服。

有一天他来西宁找我,说有事想和我聊聊。他和平常没有任何区别,来我家的前三天里他除了睡懒觉就是反客为主的给我倒茶水,他脸上还是那永远掉不了的微笑,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事情。一直到第四天晚上,我主动开口问他找我到底有什么大事情要聊?他说也没有什么大事,只是老婆和别人有染,上个月他从玉树晚上回家抓了个现行,因为事情太突然太让他不能相信,所以心里特别难受,想找个人聊聊天解解闷,可整个村上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心里话的人,所以他就想到了我。然后他缓缓地把家门的不幸给我说了个明白,几乎没有漏掉任何细节。我估摸他已经有什么想法了,从我听闻过的很多类似的案例看(现在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人们也不以为然了,恐怕以后看的就更淡了。)无非是离婚或用特殊的手段让老婆痛改前非,然后再闹的.满城风雨人人皆知而后已。他却苦笑一下,皱了皱眉说这也不能全怪她老婆,还说这也是人性的一个部分,并列举出了很多自己的不对,来证明老婆出这样的洋相也有他的责任,比如说自己常年流浪在外,一年回家陪老婆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三个月;说自己不会幽默没有情调;说自己懦弱没有威仪,反正开脱老婆的话全说了。最后他说不打算离婚,也不打算对老婆做什么。说要做个好丈夫,做个真正的丈夫,多为家庭着想,多为家里出力,争取用行动和宽容让老婆回心转意。我嘴上在极力劝慰他,对他的的做法表示赞同,但我更深信不疑他是个彻底的窝囊废,男人怎么可以忍受这样的侮辱和羞耻呢?

之后的一年里,他像换了个人似的,突然变得勤快起来了,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不在出远门。在家他样样依着老婆,事事护着老婆,在以老婆为核心的家的领导下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后来孩子出生了,再后来他家领到了政府新农村建设的补助款盖了棟小二楼,小日子过的火火的,他老婆对他的关心和爱恋在村里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真正得到了老婆的爱,老婆也真正的爱他了。

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温暖。人性的丰富和不定性渲染了人生的美丽与美妙,在人的思维、情绪、观念、逻辑中既有正确的因素指导我们体现出合乎社会制度和道德制度的行为,它是人类的主旋律,是永远要遵从和宏扬的主体,也有和这些行为相反的观点和思维,它指导人们作出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些不合制合德的行为又往往是有可逆性和存活期短暂的特征。这就要求人们相互之间必须进行理智的沟通和潜移默化,而理智又必须一宽容为基石。宽容给了错误者一个轻松宽敞的反省空间,宽容减轻了错误者心理上沉重的愧疚感,宽容给了错误者选择的余地,宽容在孤独的世界里注入了人间温暖和人间真情。更重要的是,被宽容者在错误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宽容,因为错误即已发生就不会轻易抹去,它需要一个地方暂时把错误掩藏起来,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而宽容正是最好的错误之帐,他屏蔽了错误者的自卑和胆怯,让错误者有勇气面对错误,以纠正错误塑造新自我。

现实社会是个文明的社会,现在的人应该是理智的人。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在物质的诱惑和追逐中人类变得似乎更焦躁不安,在剧烈的物质盘算后内心显得很孤单寂寞,甚至觉得神无所依,空虚彷徨,尤其在感情上随意玩弄,糟践天赋。听见某人老婆红杏出墙,然后就是分道扬镳,孩子怎么办,一句话:孩子命该如此。听见女同事常常给男人发短信,老婆忙成了中统特务,盯稍子,抓把子,最后哭天喊泪,鸡犬不宁。以后怎么办,一句话:先凑合,边走边看。看见丈夫回家晚,老婆又闻又瞧又搜索,活脱脱成了服役警犬。别说人类,就是家庭之间的情谊就在这种相互猜疑间化为乌有,甚至招致仇恨。

课堂“好声音”,让教学魅力无限 篇6

一、激情导入,摩拳擦掌

富有激情的课堂导入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摩拳擦掌、急切地想要参与进文本学习之中,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让他们的意识无意中进入更高的境界。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导入语:“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骚客都曾经为了它而纵情歌颂,那些和长江有关的诗文总是能够让我们感到心潮澎湃,内心激动不已。大家是不是还记得自己学过哪些和长江有关的古典诗词呢?”这样的导入语以高姿态和浓厚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这样的导入语还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让学生思索自己曾经学过哪些和“长江”有关的诗词。在学生完成了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另一首和长江有关的诗词,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想想它展现了长江怎样的风韵,和其他描写长江的诗词比,它在风格、内容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导入语很好地将学生引入到了学习之中,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摩拳擦掌的感觉。

导入语的使用对于教学是否成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巧妙指导,恍然大悟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巧妙的指导语来加以启发,有效的指导语并不是那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用语,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感悟。而巧妙的指导语还可以有助于解决教学矛盾和课堂中的偶发事件,体现教师的自身素养。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大家在阅读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大家觉得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那么你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原因的呢?大家不如来争当福尔摩斯,探究一下这篇文章中的‘祥林嫂’究竟是被谁给害死的。”这个指导语切中了文章的关键,将学生引入到了小组讨论之中,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幽默性,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如果学生对于祥林嫂的死因争执不下,难以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打开了思路,但是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起到了启发的效果。

巧妙的指导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让学生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情绪,解决课堂中的种种问题,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师生交流之中。

三、多元评价,个性启迪

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更能改善师生课堂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语言,如用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用充满情感的对话式评价语言能够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

例如,在学习《六国论》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词汇的语义和特殊语法,更要让他们理解文章不是纯粹的史论,而是有针砭史事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的学生对于“率、暴、厥、洎”等词汇的正音和解释都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与其直接批评,不如用更加亲切的方式来进行鼓舞,可以让学生再读一次,并且说:“你在后面一次将这个字给念对了,这是进步,要把这个字的读音牢牢记住啊,老师说不定还会突击考察你哦。”这样的评价有一定的激励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而且不会让学生产生懈怠之心。

教师的评价用语虽然并不是很多,但是却能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第斯多惠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合理使用教学用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起到了指导、启迪、评价等不同的作用,同时也是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良好交流的纽带,如果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课堂用语,那么必将使得课堂变得更有魅力。

多媒体让历史课堂魅力无限 篇7

●扩大知识容量

初中历史教学受课时限制, 知识有限, 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拓宽渠道, 将更丰富的知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 制成课件就是一种不错的做法, 既扩大了课堂容量, 也深入挖掘了教材。

例如, 《中国历史》七年级 (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关于“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内容讲解非常简单, 学生不易理解其前因后果。为此, 我制作了课件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首先播放音频资料《七子之歌·澳门》, 学生欣赏并跟唱, 随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最后展示港、澳回归的时间及图片并配背景音乐《我的一九九七》。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些资料的搜集及呈现, 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

●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图文并茂,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中国历史》八年级 (下)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 课文讲了“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两个内容。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 我事先从网上搜集了很多有关澳门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利用多媒体对其进行编辑, 制成课件, 加上配乐诗朗诵。我将整堂课分为“母子伤别离”、“慈母声声唤”、“母子庆团圆”三个板块。授课时, 当我将这些多媒体资料展现给学生时, 学生们顿时被吸引住了。另外, 我还利用多媒体将港、澳被侵占的过程制成动态课件;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中英政权交接仪式。整堂课学生始终都兴趣盎然, 主动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 真正达到了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

●加强情感教育

作为历史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引入多媒体技术, 利用其集声、文、图、活动于一体的功能, 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加工处理, 将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引起共鸣,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 我在讲授《中国历史》八年级 (下)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中关于“日益密切的交往”时, 因内容较少, 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 体会不到两岸人民盼统一的热切愿望。为此,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阅读课本, 查找两岸交往的事例并找出身边发生的事例;欣赏图片并配以《我的中国心》背景音乐;回答问题。这些环节的设计尤其是第二个环节, 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 使学生在欣赏图片、歌曲的同时, 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我是中国人, 我自豪”、“台湾, 你快回来吧”的爱国情感。

●提高教师素质

多媒体技术的引用, 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还需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 为学生制作声、文、图、活动俱全的课件, 让历史课成为一场感官盛宴。

魅力课堂无限魅力 篇8

关键词:情感创设,语文课堂,实效性

一、以情入文, 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情感的绽放, 如何让学生生动的学习, 要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大前提。所以, 教师应该以每一篇课程的情感为重点, 引导学生接触课程, 融入课程。导语设计以情入文, 以情感为出发点, 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充满感情的表情、心境、语气, 融入课文的内容, 创设学习情景, 触发学生思维, 使其充满对课文的期望。当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的激发出来以后, 沿着这条情感通道, 以情入文, 进入感情世界。例如, 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的时候, 导语可以这样写:父母的爱看似无声, 却深似大海, 细如春风细雨, 而我们却是父母爱之大海中一叶小舟, 在他们默默的关怀之下, 才能坚强前行, 但我们与父母的争吵之时却凄切忧郁。当父母误解我们的时候, 伤感在所难免, 你该如何面对?当你失信于朋友之时, 你是什么感受?这样, 用情感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无限魅力的感情世界, 进入正文。

二、以声入文, 点燃情感

当一位教师精神奕奕、面带笑容的走进教室, 带着悦耳动听的声腔、铿锵有力的语调、生动活泼的语言, 难道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吗, 难道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吗?朗读的语调似小鸟飞翔一样轻盈, 声音似雄鹰展翅一样浑厚, 朗读的情感如千军万马一样高亢, 完全把作者写作时的激情如情景再现般展示给学生, 充分树立了作品的立体形象, 展现了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尽快融入作品的情感境界之中, 感受作品人物内心,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交合。

例如, 在《春》的朗读中, 应该带有轻松愉快的声音, 把春天的生机、生命力的复苏、万物生机勃勃的清新画面真实的展现出来, 使整个课堂充满大自然的活力。

三、感受情感, 升华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 不仅体现在感情强弱的变化, 更体现在各类感情相互之间的融合和转换, 形成课堂教学情感节奏变化, 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气氛提升到极致。总之, 课堂的情感节奏融合作品的情感, 喜与同喜、忧与同忧、怒与同怒。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准自身的感情空间, 让学生感受情感精华。每一篇作品的意境, 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观摩、感受, 情感就会自然流露, 从而达到教学实效性。

例如, 在教学课文《孔乙己》的时候, 要以“笑”为重点, 在笑的感情氛围下, 主角孔乙己出场, 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努力地生活着, 最后在嘲笑中消亡。在众人的嘲笑声, 把孔乙己的凄惨人生体现得淋漓尽致, 使学生在所谓“笑”的气氛中, 用情感去感受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人情淡泊, 领悟从笑声的背后却隐藏着多么不为人知的孔乙己。

四、时时创新, 掌握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 每一位教师都要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情感教学, 将传输知识和接受知识有机结合, 准确的做到思想交流和心灵互动, 让教师、学生、课文三者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开放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可从以下几个小细节做好语文课堂情感教学:

1. 创设氛围

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接触课文时, 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每个情感细节, 写好导语, 引情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 以情感作为基础贯穿全文的思想, 带动思想情绪融入作品, 才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灵。

2. 触发情感

情感教育应该寄予朗读训练中。朗读则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过程。声音本身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作品的风格各异, 影响朗读的多种风格, 朗读的语调和声音应该结合作者创作时的激情一起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 充满浓厚的气氛, 感人肺腑的情感, 让作品立体化。栩栩如生的形象,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3. 出情入理

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 要及时的引入教学作品中。用情感知识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动力, 增强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 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到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使学生融入创新思维的层次上。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情感, 深刻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完成出情入理, 从而激发积极审美情趣,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魅力课堂无限魅力 篇9

一、教育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涵养

一名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堂枯燥无味的音乐常识课, 在娓娓动听、温婉灵动的讲解下, 会对学生产生无穷的吸引力, 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 适当增加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语言,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氛围。教师要修炼好语言涵养, 应该包括这三点。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普通话应当标准。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把音乐语言具有的特点具体地发挥出来。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及动听的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享受, 能够吸引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 从而把学生引入到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音乐教学语言可以体现出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意思。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后天经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理解的。因此, 教育者应具备标准的教学语言, 并创设一种音乐作品里具有的情境, 以此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让他们在音乐中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2.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表达。我们通常会在教学中看到一些这样的情况:教育者之间的知识水平都差不多, 接受教育的人也基本相同, 教学的内容一样, 可是教育的效果却大不相同。有的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比较风趣的一面, 使得课堂氛围一下变得非常活跃,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有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特别呆板, 进而使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导致了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为此, 与前一种的教学方式相比, 第二种教学方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实, 造成教学效果不相同的原因就是有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怎样用语言艺术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有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 沉闷而呆板, 认为只有严格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根本不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学生较感性趣的教学方法。

3.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声情并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的语言要表现得生动化, 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反复的深刻思考, 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化的语言把自己所领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通过自己生动的语言来增强他们的兴趣。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如果想让学生能够走进自己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去, 那么, 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把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进入到音乐之中。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充分理解音乐教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以情带声, 以声促情,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音乐课堂的感染力,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从而使他们的音乐素养进一步提高。

二、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放大教师的作用, 做好师生配合

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热情洋溢的课堂演示, 会对课堂教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师饱满的热情会让学生激情飞扬;音乐教师富有个性的演唱会让学生如痴如醉。学生尽情的投入会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 在教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悠远古风》时, 我们音乐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密切联系, 了解古代音乐的风格与魅力, 就像《流水》以生动的音乐形象描写壮丽山川, 造成呼应效果, 在人们耳际泛起滔滔江海的余响, 令人欣然回味, 抒发了宽广的胸怀和坚定不移的志向。学唱歌曲环节要让学生注意:这首琴歌的音调质朴而深情, 歌曲前半部是原诗, 旋律委婉质朴、音乐节奏平稳;后半部是后人加的长短句歌词, 注意八度大跳音程、切分节奏的使用表现了激昂难平的情绪, 音乐听起来也起伏跌宕、富于变化。

一堂课最精彩的是师生配合演唱《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 (学生轻声哼唱:浥轻尘) ……这是一个激情交流的时刻,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刻, 这是一个师生共赏的时刻。当然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演奏一些像古琴、瑟、筝等古代乐器进行配合学生演唱的伴奏, 课堂效果会更好。

三、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评价功能, 以激励学生

教师的积极鼓励会让学生感受无穷的动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不能强行要求每个同学达到同一个能力的标准。因此, 要对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本人情况的具体目标, 并且为他们创造实现目标的课堂氛围。

我们音乐教师最重要是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 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 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对学生前进中的每一步进行表扬和激励,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 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 促进其不断进步, 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四、做好音乐课后的工作

根据个人平时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的经验, 强调课后对学生进行音乐交流和沟通也非常重要。我们要抛弃以前认为音乐是“副科”的认识, 要正视音乐是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方面, 是学生课余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可以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后在音乐殿堂得到有效放松。我们平时可以和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音乐前沿, 可以和学生畅谈古今中外音乐精髓, 也可以对学生对乐器的练习进行点拨。我相信, 我们音乐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会培养出更多的“小小音乐家”。

综上所述,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加强音乐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的积极渗透与融合。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这门学科, 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被认同,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音乐教师要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人认为音乐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 需要充分放大教师的作用, 利用评价功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 音乐课的课后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做好这几点, 我们的音乐课将会更加有效地开展。

精心“留白”,魅力无限 篇10

品德教育的“留白”, 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不要什么都讲完, 而是该放手时就放手, 留一些“空白”给那些有缺点、易犯错误的学生, 激发他们认识并决心改正缺点错误的“内驱力”, 提高他们求取进步、完善自我的欲望, 让受教育者拥有属于自己的时空, 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为什么需要品德教育的“留白”

我们许多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说得头头是道, 学生看起来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但是, 经常是出了老师的视线就把一切都忘了。该犯的错照样犯。难道是老师教育得不够深?不是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 这种举措往往是失败的。”

所以, 我们应该适时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悟”!也许就在这“放”中, 受教育者不断自省、自悟、自励, 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也许, 他们会走一些弯路, 经历一些挫折, 但正是这种历练, 能使他们悟出人生的真谛, 掌握生存的本领, 以至能在“物竞天择”的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所谓“留空”给学生, 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行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有思想有灵魂的生命体。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 任何机械、强制的“注入式”教育都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 切不可视学生如“容器”一般, 作“填鸭式”灌注, 而应留有余地, 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考、感悟、反省、再认识、提高的自我教育的氛围。

二、教师该怎样精心留出品德教育的“留白”

“留白”式的教育正是本着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态度, 还教育本体一个充分的自我教育的权利。我们的教育先哲孔子早就告诉我们要以“留白”的方式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面对用手抓饭吃的颜回, 孔子以精妙的哲言“留空”众弟子, 其教育作用尽在不言中。

留出品德教育的“留白”, 首要的前提是要摆正师生关系。

现行的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 是大山中原声与回声的碰撞, 是云朵推动云朵, 是大树撼动小树。诚如魏书生与学生的“道德长跑”, 也正是留出空白于学生的道德上的“自我批判”“自我修正”的教育。只有在人格对等的情况下, 教育者才能真正以其高迈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意力量, 从而将教育期望有效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

其次, 教育者还应不失时机地调试“空镜头”, 抓住契机, 从而为留出品德教育的空白创设恰当的情境。

面对打架的学生, 作为校长的陶行知先生因这位学生守时、诚实而奖励给他三块方糖, 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一语赞美, 一句鼓励, 一记掌声, 一丝微笑, 一滴泪珠等等看似平常的细节, 都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赢得学生心灵的回应,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这便要求教师能独具慧眼, 把握空白的教育契机。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 教育契机是经常的, 大量出现的, 但跟机遇一样, 它是不规则的,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同时教育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 要及时利用, 如果错过时机, 效果可能就不明显。这种教育契机的特点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敏锐的“眼”, 善于发现;要有迅疾的“手”, 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 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 善于鼓动;要有灵活的“脚”, 善于走进学生之中。一句话, 就是要求班主任善于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 及时抓住并加以利用。

三、品德教育的“留白”有哪些策略

同样, 留空白给学生的教育, 并不是纵容学生犯错误, 更不是撒手不管的“无为教育”。教师应在“空白”的时间差内, 察言观色, 审时度势, 相机而动, 蓄势待发, 及时引路。一旦找到教育的触点, 教育者应相机而动, 及时地将教育意图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心中。然后, 教育者可再“留空白”, 再伺机去点化。如此下去;受教育者可在不断的自省、自悟、自励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1. 学生自己能悟到的, 教师点拨诱导, 点到为止

有些学生, 平时表现一贯较好, 在班中威信比较高, 当他们偶尔犯了错误, 教师在说服教育他们时, 应该采用点拨诱导法。点拨诱导, 就是不要把这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反复批评个没完, 不要把所犯错误的危害性讲深讲透, 分析得头头是道, 只要有意识地创设“空白”, 惜语如金, 点到为止, 让这些学生自己去反复思考, 采用这样的“空白”教育, 可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可以避免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有利于启发学生自我教育, 激励学生自觉改正错误。

班中的钱丹丹一向很懂事, 人缘又好,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 许多学生不止一次地向我告状, 说丹丹经常喊同学为爸爸妈妈。钱丹丹来到我跟前说自己在和同学们开玩笑。我说:“那是不是你的玩笑开得过火了呢?要不,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向我提意见呢?”她撅着嘴巴说:“可是, 我只是开玩笑啊, 他们也很高兴的啊!”我想想也是呀, 从这个角度讲实在没道理阻止什么, 所以, 我换个角度提醒:“你有几个爸爸妈妈?难道在你眼中所有的同学都有资格做你的爸爸妈妈吗?”丹丹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了, 我不失时机地意味深长地看她一眼, 给了她一个微笑, 示意她自己回去想想。从那以后, 丹丹就再也没有把爸爸妈妈的称呼拿来开玩笑了。我把许多的话藏在喉咙里, 留下“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就是“帆只扬五分, 船便安;水只注五分, 器便稳”的空白教育艺术的效果。

2. 碰到固执任性的学生, 教师不妨迂回躲避, 另辟蹊径

班中的王龙是纪律委员, 做什么都很有主见。可是, 有段时间却脾气很糟, 经常动不动就骂同学, 几次警告仍然不见什么效果, 没办法, 一次班会全班要求暂时停止他的职务。王龙的情绪一下子就消沉了下去, 连上课也没心思听了, 下课了, 也一个人坐着不与同学玩, 请都请不动他。我看看这样下去不行, 要想办法恢复他的自信。刚好, 学校的艺术节到了, 我就叫他去参加演讲家的比赛, 可是, 他却拒绝了, 说自己不会, 对我好像也有意见了, 跟他妈妈说自己连班干部也没了, 做什么都不行了。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知道我再说什么他都是听不进去了, 于是我动员了许多学生去鼓励他, 最后, 在班长的引导下, 他终于意识到不让他当班干部是暂时的, 是因为他脾气坏, 大家还是非常相信他的演讲水平的, 而且大家都在等着他为班级争光, 等着他重新当纪律委员。最后, 王龙积极地参加了比赛, 取得了“十佳”称号, 同时, 脾气很快就改过来了, 又当上了纪律委员, 恢复了自信。

像这些学生, 固执任性, 绝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 当他们犯了错, 教师运用“留白”艺术进行说服教育时, 可以这样采用迂回躲避法。迂回躲避, 就是对这些学生所犯的错误暂时避而不谈, 也不去追究其责任, 也不到家长面前去告状, 只是通过开展他们所喜爱的活动, 或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活动, 如参观访问, 举办各种比赛、召开主题班会等, 对这些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让他们在接受正面教育的过程中, 反省思考, 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危害性, 分析自己犯错误的根源, 下决心改正错误。这样, 教育效果比简单的批评教育要好得多, 可以消除这些学生容易产生的逆反心理, 乐意接受思想教育。

3. 学生脾气暴躁会顶撞的, 老师可以断流停顿, 暂时冷冻

有些学生性格怪僻, 脾气暴躁, 碰到不顺心的事容易发火, 有时会顶撞老师。对这些学生, 当他们犯错时, 教师可采用断流停顿法。断流停顿, 就是教师在批评教育这些学生时, 发现他们有厌烦情绪, 或者出现顶牛现象, 就要立即停止批评教育, 让学生单独思考, 给学生冷静处理矛盾的机会, 教师有意创造时间的“空白”地带, 这样有利于造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经过冷处理后, 教师再找这些学生谈心, 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 并激励他们自我教育, 其教育效果肯定较好。

班里有两个好朋友居然打架了, 我去询问时, 两个人还是虎视眈眈, 都指责对方的不是, 互不相让。我看他们各有各的理, 就说:“你们都说自己没错, 那难道是我错了?那我今天回去反省一下, 明天再说好吗?”第二天, 我一进教室, 两人都来向我道歉, 说自己不该把责任推给别人, 更不该为小事打架。他们又和好如初了。如果我当时非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那可能两个孩子都觉得我是偏心的, 事情会越搞越糟糕, 就算互相道歉了, 也是口服心不服的。所以, 让他们冷静一个晚上, 采用断流停顿的教育方法, 比强压教育, 效果要好得多。

曲径探幽让议论文课堂魅力无限 篇11

一、妙设导语,调动学习动力

如于漪老师所说,导语就像敲击学生心灵的第一把锤子,只要能激起他们的心灵共振,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习动力与潜力。导语在迅速集中思维,衔接新旧知识,升华审美观念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很多老师将议论文学习划归到了理科知识的范畴,对导语设计环节不甚重视,严重削弱了议论文的课堂魅力。我们要纠正原有的思想观念,在妙设议论文课堂导语方面给予充分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八年级下册《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设计课堂导语时颇是动了一番脑筋,渗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作为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有老人上车,她就是一把拐杖;有盲人乘坐,她就是一双眼睛;有外地人问路,她就是一个向导;遇上老百姓,她就是一个女儿……爱岗敬业,是李素丽不变的人生理念,也彰显了她强大的人性光辉。

2、霍金,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因广义相对论、宇宙论,被称为“宇宙之王”。探寻霍金先生的成功之路,热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在初中阶段就对物理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认为物理知识能够解决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现在还在这里等玄妙的问题。

另外,在课堂导语环节,笔者还即兴朗诵了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经典片段。

二、指导诵读,濡染学习兴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纵观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师生们多急功近利,将诵读学习丢弃在了无人关注的角落。尤其是议论文这样重思维严谨、语言缜密的表达文体来说,诵读似乎是多年从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这一误区,在指导诵读,濡染学习兴致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主要采取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赞颂了白求恩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限于久远的年代阻隔,现在的初中生对白求恩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单纯的理性分析又难免会陷入干瘪应试的窠臼。为此,我指导学生对以下两个句子进行了有感情地诵读,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致。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生怕人家不知道。”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朗读指导中,笔者尤其强调了两个“极端”,还有双重否定句中的“不”“无不”这几个词汇要重读。课文最后几句话,笔者指导全体学生以重章叠唱的方式进行诵读,在讲解之前,便让学生以这种方式体悟到了白求恩的精神,以及他所产生的伟大意义。

三、激活思维,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尤其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传统语文课堂最为人所诟病的,无疑便是僵化的课堂模式,死板的知识体系,狭窄、固定的习题答案,这一点在议论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鉴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文言文与议论文学习能力,笔者结合《鱼,我所欲也》开展了对比阅读教学活动,向他们出示了下面这道题目:

与《鱼,我所欲也》相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在论证思路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联系到了总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还有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还有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知识点,悄然升华了自己的议论文学习能力,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一般而言,议论文学习的尾声,教师都会给出一道“同学们,请说说你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想呢”这样的题目。教学这篇议论文时,笔者别出心裁,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以孟子的口吻写出几句格言,要求语言凝练、思想性强。

学生们给出的精彩答案这里不再赘述,我只是想强调一点,由于积极创新了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的思维思路也更加开阔,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多彩语文魅力无限 篇12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会很苦恼:被人称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 在学生的心目中常遭到“冷遇”。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语文课可听可不听, 脱几节无所谓, 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教学的质量。那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本人仅以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体会, 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立足教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 我认为最为基本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语文教材与其他课教材相比, 有其特殊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 而每一篇好文章, 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 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 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 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 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 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 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选用教材, 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去钻研教材。

●李忠梓, 杜以菊

1. 发掘教材内容的自然美

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 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 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 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课文中展现的春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画面各以其优美奇特的丰姿, 沁人心脾, 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 学生也十分爱读。

2. 发掘教材内容的社会美

在文学作品中, 表现人的伟大品格, 崇高的思想感情, 最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 如教材中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 通过比喻的手法, 用“大海”比喻理想, 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 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阐明一个哲理:要实现远大的理想, 必须百折不挠, 坚持奋斗。

3. 发掘教材内容的艺术美

作者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 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塑造艺术形象, 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 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 这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很多, 如朱自清的《春》, 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又如《荷塘月色》、《绿》等都给人展现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境界, 让学生仔细领略, 定能趣味无穷。

古诗, 以其丰富的内容, 深远的意境, 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 因此, 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介绍讲解, 强调字词, 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 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 无从谈起。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发展他们的思维, 锻炼他们的能力, 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 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一般从字词着手, 逐词逐句理解, 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从整体出发,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 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 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 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 各抒己见, 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 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 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 如《小儿垂钓》、《蝉》等, 在教学这些古诗时, 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 使学生在演小品的过程中, 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 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 在教学《山行》

二、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兴习趣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依然全凭最原始的教学手段来传递信息, 不仅信息量小, 速度慢, 质量低, 而且大大落后于学生的生活实践。那就要把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于语文课, 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

1. 利用录像、录音带教学

课本中每篇美文 (如朱自清的《春》等) 都配有录音带, 结合课堂教学使用, 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同时把专业人员录制的课文朗读录音放给学生听, 让学生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朗读水平, 进而加深他们对该篇课文的理解。

2. 使用投影仪、多媒体, 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充实, 同样可带给学生许多兴趣

一般投影胶片的使用可代替原小黑板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配合课文内容绘制风景图、地理图等, 采用套色、套画再加上移动变化, 配以解说录音, 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 在制作过程中除教师自己制作外, 如果让学生参与制作则积极性更高, 再则用投影胶片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也比一般学生作业效果要好。

三、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 像蜜牢牢粘住学生

语文教材中的佳作感染力强, 容易吸引学生, 为什么学生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不同于影视歌坛的明星那么富有魅力, 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 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

首先, 教师的语言要“精”, 包括语言上精练, 讲授上的精当, 知识上的精要。语言上的精练, 就是在课堂上不说空话, 不讲套话和闲话, 用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 变深奥为浅易, 用等诗时, 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 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 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 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 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 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 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 兴趣浓, 积极性高。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 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 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去探索, 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 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 咿咿呀呀, 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 它合辙押韵, 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 更能理解诗的内容, 领会诗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 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 让学生动手动口, 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 自己练读, 再同学间互读, 接着全班试读,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 领略诗的音乐美, 并发挥想象, 感受诗的意境。根据古诗的特点, 以及小学生的实际, 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用心编排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 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 闻前人之所闻, 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不断向课外拓展。

(遵义县山盆镇甘家湾小学)

准确简约的话语, 讲述有较大容量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反复修改教案, 越精练越好, 在课堂表达时要注意恰如其分, 这就是讲授上要精当;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能抓住精华, 突出重点。

其次, 教师的语言要有“变化”, 从文章的特点出发, 寻求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 力求做到因文而异, 灵活多样。对不同教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避开千篇一律的模式, 而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如讲讲茅盾的小说, 用细致入微的语言, 讲巴金的散文, 则用犹如耳边絮语的语言, 而同样是小说, 有的可以突出讲述“心理描写”, 有的可以重点讲述“景物描写”。总之教学语言是随课文的变化而变化, 教记叙文则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为主;教抒情散文和诗歌, 则以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语言为主;教说明文, 则运用说明性语言;而教议论文, 则运用逻辑严密的论证性语言。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 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 力求使变化的语言去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三, 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 想方设法“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 如可以设计课文的导入语, 用质疑问难的启发性问题,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 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户。再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机地联系课文的相关知识, 得心应手地穿插背诵有关的诗词、警句、启发学生课后去多读书, 启发生学生去记忆巩固知识,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生被教师博闻强识的学识所“粘住”就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 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了。

总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种多样, 无论是挖掘教材本身内涵, 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还是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 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摘要:语文课是多姿多彩的, 却不被大多数学生所重视。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立足教材、发掘教材本身内涵, 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上一篇:社会失范下一篇:漫画解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