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田悦

2024-06-23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田悦(共2篇)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田悦 篇1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在3月30日,我有幸学习了“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课。通过对四节不同类型优秀课程的观摩,我学习到了一些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四位名师的展示课内容各异,有小说、有古诗、有寓言、有散文,他们授课的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无论怎样,几位老师都非常注意把握整体,将整节课用一条清晰的线路串连起来,教学内容层层递进而紧凑。

以李伟忠老师的《包公审驴》一课为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整篇课文的教学紧紧围绕故事中的主角——一头驴展开:众人说驴、小偷换驴、包公审驴串成主线,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赞颂包公的环节,体现课文主旨。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例如,朗读第一自然段后,做了把句子补充完整练习,“这真是一头_______的驴啊!”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对这头驴的特点有了认识,知道它是一头人见人爱的“宝驴”,为下文被换打下伏笔。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住了一个有特色的长句展开,“„„还是„„还是„„也是„„可是„„”教师从本句的写作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接下来,用画重点句的方式概括出包公审驴的“四部曲”,其间穿插体会对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的描写。纵观整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侧重训练的语文能力各不相同,但从头至尾都以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在语文课上,无论是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课文的品读,都要注意体现前后一致的主题。教学环节之间脱离关系是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有时教师讲课时为了突破某个难点,会无意识地将教学内容讲得零零碎碎。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应该像李伟忠等教师一样,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讲课,使每节课的内容相对完整。

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希望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尽可能全地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基于这种思想,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安排充分的学习任

务。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需要认真思考各步骤安排得是否合理,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罗才军老师的《古诗两首》就很好地体现了本课时中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这节课中,学生们学的是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学习《示儿》时,罗老师紧扣本诗的感情基调——“悲”,从诗意解读、人物心理解析、乃至朗读语气上提出了各个相关问题,学生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对诗情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体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一样,尽管老师设问的角度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都指向了“喜”的写作情绪。本节课的一大特色是,老师对于朗读给予高度重视,不但让学生反复读诗句,还具体指导朗读方法,在读中依然让学生体会诗情,与其他教学内容相关联,共同致力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这看似不相关的两首诗,也被罗老师找到了共通之处:一喜一悲,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各自的思想感情;动作描写、神态描写,都为抒发诗人情感。我认为古诗的教学是比较难的,不太容易讲透,这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很有帮助。

三、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近两年,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在推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一些中高年级教研员对此也十分重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都是读写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被那么多教师推崇,我想是因为它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促进学生运用好语言和文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1版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增加了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建议,“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提高了平时练笔的地位,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在四位名师的观摩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孙世梅老师讲的《不留余地的狼》大胆运用了推测阅读的模式。她针对高年级学段的学情,引导学生在推测中多元感知课文内容,引发个性思考,在学生产生各自的观点后随堂仿写,帮助他们深化认识,升华了主题。管建刚老师更是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他利用对作文深入研究的优势,从写作技巧角度分析课文,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透彻,也有利于长期积淀,提高写作能力。

除以上几点,本次观摩课还体现了其他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新课标中,增加了很多教学建议,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变得越加丰富多样起来,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接受新理念,勇于尝试,在不断改进中寻求突破。

田 悦

魅力教师 经典课堂 篇2

一、没有精美的课件,也没有花哨的形式,实实在在但却一点也不平庸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专家们在课堂上的提问,都那么恰到好处,他们总是在关键处引导,迷惑处点拨,让你有多一句啰嗦,少一句逊色的感觉。而正是这些恰到好处的提问,把学生不由自主地推向了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索、合作、讨论、总结等形式,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比如吴正宪老师讲《数的整除复习》这节课,备课只有八行字,上课只有几张简单、凌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卡片。在课的开始,吴老师先提出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教师将知识串联,另一种是由小组自己学习串联,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当然选择自己来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放性、实践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课程生成过程中。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时,对学生不太清楚的问题,吴老师适时点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建构的目的。在评价方面,吴老师并不为学生的对错作出简单的判断,只有在学生认识产生分歧的时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做,科学地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整堂课不管是授课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是在非常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度过的。吴老师的课设有精美的课件,也没有花哨的形式,实实在在却一点也不平庸,的确显示了大家风范。

二、将简单的知识讲深刻,将深奥的知识讲通俗,展现非凡的教学艺术

鸡兔同笼问题是古老的数学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不小。如果处理不当,大部分学生是死记公式,生搬硬套,过后很快忘记;少部分学生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知怎么回事。一节课下来,弄明白的没有几个。而柏继明老师讲这节课,是从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动物开始,找一找鸡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很快发现了鸡和兔都有一个头的相同点,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的不同点。随后,柏老师说:假如让鸡扮演兔应该怎样扮演呢?对了,把两只翅膀插到地面上。假如让兔扮演鸡怎么办呢?对了,把两只前腿举到头顶上(柏老师还做了动作,既形象又可爱)。现在屋子里有一只兔和一只鸡,假如让兔扮演鸡(学生不由自主地做动作),那么地上有几条腿呢?(4条)可实际有几条腿呢?(6条)多的这两条腿是谁的呢?(学生举举两只小手)是兔子的。现在屋子里有两只兔子和一只鸡,地上有几条腿呢?实际有几条腿呢?多的这4条腿是谁的呢?假如现在屋子里有鸡和兔5只,数一数地上共有1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呢?柏老师就是这样,从简单的例题入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有意识地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引出凑数法、假设法、画图法、列式法,最后通过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总结出解题的最优方法。奥数中难讲的问题,就这样被柏老师讲解得既透彻又精妙,真可谓是“玩着玩着就学到了数学知识” 。其实,数学就应该这样有趣而又简单。

三、教师要具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意识,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吴正宪老师教学的《数的整除复习》,内容繁多,联系也错综复杂,所以要求一个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整理完善,太难,而吴老师在课开始就给学生减压,提出要求:在非0自然数内研究,不求全,能找对多少算多少,一组两组都可以,关键是要把有联系的概念连在一起,说清它们的联系。最后组与组之间可以进行补充、完善,大家齐心协力完成知识网络图。就这样,复杂的知识网络图在学生们精彩的你一言我一语中,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设计的话,那么课堂上就不会看到学生们那愁眉苦脸的样子了。

课上吴老师还用生活中的一个俗例,解释了一组数学概念。“质数与质因数”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吴老师提出问题后请起一位没发过言的男生让其回答,这位男生说不上来。吴老师问:“××同学是男同学,你们有意见吗?”同学们一致喊:“没意见。”“××同学是哥哥,你们有意见吗?”“有,他是谁的哥哥?”“现在你说质数与质因数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说了“质因数必须说谁是谁的质因数。”正如吴老师说的:“小学生该学什么样的数学?与其学听不懂的严格的数学,不如学听得懂的、不太严格的数学。”因此,教师应具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意识,我们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俗话说得好,看花容易做花难。其实这些我们看似简单的说法、做法背后蕴藏着的是智慧,是深厚的功底,也是名师们长期钻研、实践、反思、总结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谨记柏老师的话:找准自己的位置,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教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

上一篇:臧其超--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下一篇:三乱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