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精选12篇)
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 篇1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 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 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 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 抑扬顿挫, 富有激情, 具有演说家的风范, 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口才, 语言幽默、生动、风趣。历史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讲授法为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无论传统教法还是现代教法, 莫非如此。这也是历史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记载下来的, 历史教材的章节都是由一篇篇的记叙文组成, 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经过与结果。因而在讲授技巧上, 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 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 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 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涵的智慧和哲理,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消除了紧张和疲劳,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 教师要广采博闻, 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成语、典故等均可引入课堂, 随心所欲, 调动自如, 游刃有余,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知识易于理解, 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应充满真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 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共鸣, 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
我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 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近代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 毅然按犬首入水, 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 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中国广大爱国官兵是英勇顽强的。他们在惨烈的战斗中, 奋不顾身, 临危不惧, 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取。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 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 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 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 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在教学中,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要高度重视, 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呈现课堂教学生命力, 改善师生关系, 发展学生思维,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迁西县汉儿庄乡中学)
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 篇2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所以反使得这些优秀的老师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所以如果这时只注重课内知识点讲授,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这个时候要提高教学效果,老师的语言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评价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拙见: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应该象催化剂一样,深入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知识基础之中,与其汇合,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思维。
其次,语言要善于传达思想、气质、感受与感情。如果你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你的语言亲切,饱含思想与感情,与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你,跟随你,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吸引了学生,达到了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我的学生就曾说过:老师!我总能感受到你的热情,我的激情无形中也被点燃。
第三,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不重复,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我当时没想到竟然有许多同学举手要发言,而且比我的所谓标准答案要丰富多了。
第四.语言上要具有爱心,不能出口伤人,刺激学生自尊心。象我们平时上课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有一次讲例题时,有个学生照答案念。我当时是这样说的“这个同学上课效率特别高,我刚才讲的内容他能完全理解,弄懂了,希望下次再接再厉。”我没有过多的责备,但自此之后,我发现这个学生上课态度相当端正。还有一次发现有个同学睡着了。我就找这个同学概述一下我刚才所讲的内容。他睡眼朦胧的望着我,我就开玩笑说:周公善于解梦,我知道我刚才上课时,你又与他在梦中会合了,但是他没有告诉你老师上课的内容吗,如果是这样,以后就少理他了。我觉得这种善意的批评比那种严肃的说教要好的多。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素养,魅力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最主要表现.字清音美和流畅准确是教师教学语言魅力之本,授课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作为教师都必须遵循以下以下几点:一,必须弄清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点所在;二,必须要将讲授的知识点理解透彻;三,必须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点所在和所要讲授的概念和知识特点选用方法——否则,不仅不能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使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异,从而误导学生。
语言的魅力,课堂的效率 篇3
关键词:语言;课堂;效率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学语言有着直接关系。历史与社会教学语言,除了口头教学语言、书面教学语言外,还有体态语言交流。在实践中,我感受到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精确、精练、精巧、精彩。
一、精确——准确严谨
1.要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曾听一位同事上了一节探究课《过年:感悟我们身边都传统》,他在讲年这个话题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年是太阳公转的周期。不少学生都是瞬间的呆
愣。“年是太阳公转的周期”这一知识性错误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平常的谈资。我在讲八年级下册《历史性的转折》一课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后来发现,在这里使用“马列主义”这个名词是错误的,因为当时还没有“马列主义”这个名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2.确切表达历史史实的本质。比如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9月初德军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两句话都不够严谨,应该在“爆发”的前边加上“全面”二字,其表述就较严密了。
3.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历史地名、人名和历史术语的发音一定要准确,尽量避免用方言发音。比如,“龟兹”的“龟(qiu)”和“吐蕃”的“蕃(bo)”,要用历史上的特殊读音来读,要不然就贻笑大方了。
因此,教师对教材要经过懂→熟→化的过程,认真思考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基本概念、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关键的字和词,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细细推敲。
二、精练——言简意赅
很多学生都有一个印象:历史老师是最能侃的,天文地理、鸡毛蒜皮……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练,拖泥带水,废话连篇,这却是教学的一大忌讳。有的老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其实有的难点讲得越多越乏味,学生更不愿意听。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容易讲清
问题。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关于《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公开课,在这节课中,我来得及记下的问题就已经有21个之多,以至于到下课了还有很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事后,我向几个同学做了了解,大多还在为老师的问题犯迷糊,所以这堂课的效率没有因为老师精心设计的那么多问题而提高,反而是事与愿违。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像小河之中的流水平平淌过,这样学生容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教师要从整个教学计划、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重难点要“浓墨重彩”,而对次要部分则“轻描淡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精练的语言不仅言简意赅,且要体现在分析问题的有条不紊上。而这又依赖于教师的逻辑思维,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语序。例如,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其中的“基本结束”“初步形成”等短语。
三、精巧——言近旨远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了,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即言近旨远就非常重要。
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若依据教材表述:“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但是,这里如果反问学生:有人假想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往往是违背学生情感和事物常理的,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基本上都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状态: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会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设问启发: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学生从中可以学到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多元的视角分析问题,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
所以,教师上课前除了备课标、备教案、备自己,更要备学生,充分考虑什么样的语言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怎样能让学生更容易明了自己的意图。当然,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上课时应随时接受学生情绪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机动地酌情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接受所讲的内容。
四、精彩——妙趣横生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教学时要注意做到:
1.抑扬顿挫,展现自然美。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该教师声音甜美,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温柔舒适的氛围。但是,此种温柔的语调一节课都未曾变过,让人舒适得昏昏欲睡。因而,我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语调的变化,注重讲课时利用语言的重音去凸显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重音落在“岛”字上,以免误认为是整个香港地区。
2.多方“借取”,营造意境美。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设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我曾看到一个关于《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教案,用诗歌《孔雀东南飞》导入:现实中,西北的人才也被称作西北的“孔雀”,西北的孔雀也在东南飞,是什么在引诱它们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什么让它徘徊,它在依恋着什么。”这里把孔雀比作西北的人才非常形象。我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外还应重视板书、地图、资料等的教学艺术来创设适合课堂的意境。
3.朗朗上口,记忆口语化。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比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九·一八”,日侵华;瓦窑堡,定方针。“一二·九”,掀高潮;西安事变,初步建。
4.眼脸手足,用好无声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等总称为非语言交流。它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与学生相互沟通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非语言交流与有声语言、课堂情境等协调配合使用,这样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精确、精练、精巧、精彩的教学语言,可高效率地传递正确的认知和情感信息,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
风格。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教师的课堂语言魅力 篇4
1. 清楚流畅。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 能博得学生的好感, 为拨动学生的心弦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用普通话讲课, 避免难懂的方言和乡音。只有教师讲课字字清晰, 学生才能声声入耳。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 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 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作为教师, 首先, 对自己所讲的内容烂熟于心, 也就是要想明白; 自己想明白了, 才能在课堂上讲明白, 才能让学生听明白。其次, 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 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 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 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2. 准确精炼。课堂语言简洁而精炼, 不仅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可以突出重点, 避免重复, 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一些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 尤其要注重加工、提炼成一些排比、对仗、合辙押韵的顺口语言, 以达到精炼准确、富有韵味、冲击性强的效果。适当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 还具有兴奋思想、凝聚“眼球”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
3. 节奏和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 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 时缓、时急、时高、时低, 时而活泼、时而严肃……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 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 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 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第一, 要恰当控制语速, 快慢适宜。强调重点内容时, 采用低声音、慢节奏, 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 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 采用高声音、快节奏, 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 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 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 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第二, 注意语调的适时变换。一节课就像一部电影一样, 有前奏、开始、高潮、结束, 教师的语调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而高低起伏。高兴激扬的时候, 要自然地露出微笑, 语调要高一些; 悲伤的时候, 语调要低沉一些。第三, 注意语调的停顿。恰倒好处的停顿, 可以起到叙述清晰、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突出重点的作用。
4. 思路清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 诱导的过程, 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堂课应该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强调什么, 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逻辑严密。否则, 表述得含糊冗杂、语无伦次, 学生理不清线索, 抓不住中心, 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 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 做到板块清晰, 步骤明朗, 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 过渡自然。
感悟语言魅力,活跃课堂气氛 篇5
【摘要】语言不仅仅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更是师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教学中,教师理应强化个人语言修养,正确把握语言表达策略,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用准确、清晰、动听的话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处,“征服”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强化修养
把握策略
提升效果
凸显魅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核心。古有“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说,苏秦挂六国相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典故均证明其口才的了得。现如今,美国人把“舌头(演讲与口才)、原子弹和金钱”看作三大“战略武器”,这足以说明语言在人类社会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是教师思考性、艺术性、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表达水平制约着教学效果和效率,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诸如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等。因此,教师应该强化个人语言修养,实践中把握策略、提升表达效果、用语言的魅力“征服”教学。
一、强化个人语言修养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合格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 大的教师启发”,威廉笔下的优秀教师注重启发,而启发则需要讲究技巧。课堂中教师的启发语言应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教学性与审美性并重、规范性与趣味性并重、普遍性与针对性并重、预设性与应变性并重„„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只有强化自身语言,才能掌握语言艺术的清晰度、严密度、动听度。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有条不紊的分析、凝练精当的讲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感染着学生的情绪、激荡着学生的思维、点燃着学生的思想、敲击着学生的灵魂,犹如清流急湍中的一叶轻舟,在教师充满智慧的语言推动下奋力前行,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朱熹曾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强化个人语言修养时,应切实提高修养的质与量,在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中锻炼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正如卡耐基所言:“要学好游泳,就得到水里去。”如何规范教师的语言呢?最简单的方法,跟随新闻联播多练,教学实践中多用,降低语速刻意改掉以往的缺点。要求做到形象亲和、态度随和、内容准确、方式恰当。
苏霍姆林斯基把一个人的语言修养看作其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从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可以基本推断出这个人的精神世界究竟如何。他认为,每个教师首先是个语文老师。不论执教哪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重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高度的精神修养,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进而赢得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
二、正确把握语言表达策略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和情感。同时,语言也是人用来进行思维的工具。人类是借助内部语言来进行思考的,但在交际中,如何使自己的话语更得体、更具吸引力呢?
司马迁说:“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首先,课堂中,教师可适时使用幽默语言,正如列宁所言,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巧用幽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激发求知欲、开启学生心智、优化学生的个性等。
其次,巧用幽默。如何巧用幽默呢?方法多种多样,如故错解题法、借题发挥法、巧用笑典法、自我调侃法等等。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在扫清障碍这一环节,教师故意漏讲“信赖”一词,学生便会指出:“老师,你讲漏了‘信赖’。”老师便装出大吃一惊的样子,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板书在显要位置,之后借题发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文中讲了谁信赖谁呢?”这样,自然而然引出中心词,也通过老师的故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熟记该词的同时去追寻文本的深层含义。
话语交际是一种有意识的表述活动,或是陈述事件,说明道理;或是提出问题,请求帮助;或是祝贺、探望,进行人际沟通;或是褒扬贬斥,得到情感上的共鸣等。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人们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话语行为,注意交际的对象、场景、背景、时机、语流和语体,尽量选用得体的话语行为。
三、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教学的价值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主要的是了解和学习它是怎样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言语形式是学好语文更本质、更关键、更主要的东西。由此可见,教学价值的凸显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而如何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量扩大呢?在充分备好课的同时,关键在于如何提升表达效果,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扩大。
首先,增强形象类口语修辞运用。
形象类口语的特点是形象性,常用的有比喻、比拟、示现、对照、夸张、借代等方法。如教学生修改文章时,我们可以比喻为女人化妆;习作中写道打扑克的游戏,可比喻为学习54号文件。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使用形象类口语修辞,给学生加深了印象,有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
其次,增添情趣类口语修辞的运用。
常见的情趣类口语修辞有双关、仿拟、曲解、移时、婉曲、借用等。课堂中,偶尔听到教师一两句一语双关的幽默话语、特殊的曲解,可缓解学生的疲劳,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
第三,加强语势类口语修辞运用。
语势类口语修辞有排比、反问等多种形式,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用得最多的一类。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师生同时仿写句子,一连串的排比句,不仅达到了句子练习的要求,更升华了文本的主旨,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冲动。再如学习《海鸥老人》一文时时,可让师 生共同撰写颁奖辞。这样一来,学生会发现眼前的老师太有才了,老师不用整天盯着他们也能学好。
无论是形象类口语,还是情趣类口语,或是语势类口语,都会让学生觉得遇上了一位幽默的好老师,也就激发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欢的学科,那么就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获得优秀的成绩而不安。因为这样的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学科领域内,已经感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这种欢乐将伴随他走出校门,促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始终保持这种寻求知识的欲望,他相信自己在这一领域内可以取得成功,这对于他的人生道路将是一个强大的良性刺激。因此,教师要使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就必须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
四、在突发事件中凸显语言魅力
有效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的学习有阶梯式的递升或扩展、帮助学生们建立相互的关联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层面上讲,教学环节是形成共同的经验,从教师的层面上看,有效的教学环节是生成,不是预设,因此,课堂教学有着不可预知的突变性,这就是突发事件。
常见的突发事件有思想性行为、知识性的意外、外来的干扰等。课堂中,突如其来的事件往往改变教学的顺利进行,而此时,我们应运用适宜的应变技巧来及时解决。
处变不惊,这是心理素质的试金石;寻找症结,这是成功者进步的阶梯;解决问题,这是成功的归宿点。而这些,作为教师都必须具备,而且是成为名师的关键一步。当遇突发事件时,解决的方法很多。如扭转课堂气氛、转移兴趣、捕捉时机、给予暗示、即兴幽默、因势利导等。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用语言的魅力回归计划,方能显现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基本功。
人们把教师分为不同的种类,有严格态度者称之为严师;有严谨态度和独特且适用的方法者称之为名师;有严谨态度、独特且适用的方法和先进教育思想者称之为大师。但无论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我们都应该利用语言这个武器,让无处不在的美通过语言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在课堂上启发思考、开启智慧、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使教学真正达到文道统一。
【参考文献】
1.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翟应增
《卓越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 3.王荣生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6
一、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其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讲,声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成功。有时教师的失败,是由于他的声调太弱,学生听不清他的话,而他也不能用他的声调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声调如粗糙的晨号声,听着就非常刺耳。”可见,教师在讲话时必须注意语调的变化,并以此来控制学生的注意。
二、声情并茂的情感美
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的魅力之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应充满真情,应当是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语言,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是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逻辑严密的理性美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准确地表达所讲内容和严密地论证论点,必须推理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据充分,要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教师逻辑性强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教师要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去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那种罗嗦的、自相矛盾的、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亿。
四、生动幽默的机智美
生动形象是教学语言魅力的生命。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位语言学家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
五、启迪心灵的道德美
启智导学是教学语言充满魅力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问题教学法”中,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启智导学的教学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疏通思路,指引导向,“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教师应该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而不是把什么都告诉学生。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有时是一语道破天机的睿智,有时是一种激起千层浪的灵动;一问一答间有柳暗花明之巧,一言一语恰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心田,一叹一吟都能扣动学生心弦。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金乡二小)
教师的语言魅力和英语课堂 篇7
1、组织课堂教学。课堂的开头是一节成功英语课的金钥匙, 开头是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候, 教师的开场白 (Opening Question) , 如“Good morning, everyone!”“Who’s on duty today?”“Is everyone here?”“How are you?”等表达法, 都能传达出问候、询问的功能, 实施寒暄的言语行为, 是为了建立课堂秩序, 引入正式教学, 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心理状态。同时, 这种貌似简单的问候, 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建立了和谐的关系, 为课堂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习惯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教师满怀情意, 单调的教学就能读得有声有色, 所以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便不会建立起师生间的互动纽带。此外, 问候的形式也要根据相应的情景来实施, 如当天是圣诞节或新年等节日, 教师可说“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等。如当天阳光明媚, 教师可说“It’s fine today, isn’t it?”“You look happily, I guess you have some good news to tell us.”总之, 教师应根据合适的语境信息, 利用课内外事件及环境、天气、节假日、学生活动等作为话题, 巧妙地启动学生, 使之感到有交流的空间, 自信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
2、语言项目教学。
(1) 复习 (Review) 课前有效的复习、提问会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教师可用如下的课堂语言来组织学生复习回顾。如: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last lesson.”
“How about your homework?Have you finished the exercise which I gave you last time?”
“Let’s go over what we’ve learned last lesson.Well, look at the dialogue, and let’s practice it once again, shall we?”
(2) 呈现 (Presentation) 该环节是课堂的关键, 呈现的主要形式是讲授 (teaching) , 讲授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入形式。对新课进行讲授时, 可适当地对语言进行夸张变形或适当的运用幽默, 故意延长停顿, 放慢语速, 少用辅音连缀, 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平铺直叙, 呆板, 缺乏激情的教师语言无法引导学生思辨、分析、推理, 从而会削弱教学效果。
(3) 操练 (Practice) 操练是学会新知识的核心。操练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双人练习 (Pair work) , 小组练习 (Group work) , 角色扮演 (Role play) 等。在这一环节上, 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我们操练的话题, 可适当的给出一些相关的词, 并在语言上引导他们。如:
“Now, watch me, I will give an example, then you’ll try to make up dialogues in pairs.”
“Who can make up the conversation?Any volunteers?”
三、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Attentions paid by English teachers)
1、指令 (Command) 。教师的指令行为, 是组织和维系课堂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教师常使用祈使句来发布指令。祈使句短小、扼要, 使课堂教学显得有节奏。如:
“Sit down, please.”“Open your books.”“Raise your hands”“Be quiet.”“Don’t make noise.”“Read after me, please.”等。
但祈使句的语气比较强硬, 使学生感到心理紧张, 从而不敢开口或举手发言, 因此, 教师应使用比较委婉的指令。如可用表示“请求”的委婉说法:如“Would you…”“could you…”“May I…”等, 以减缓部分学生的紧张心理。比较以下两种说法:
“Tell me the correct answers.”
“Could you tell me the correct answers?”
“Speak louder.”
“Would you please speak louder?”
亦可用“Shall we…”“Let’s…”等句型, 变“你们”为“我们”, 缩短师生之间距离, 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适当运用指令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行为, 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课堂提问 (Questions) 。提问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模式, 巧妙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启迪学生思维, 提供对话机会等, 从而达到促进语言学习的目的。此外, 教师通过提问还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问题, 调整学习难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课堂提问被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成为联系师生思想活动的纽带, 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通常有以下提问的类型:
(1) 一般疑问句提问, 即Yes/No问句, 此类提问学生只需回答Yes或No。如:
“Does she walk to school every day?”
“Have you ever been to Shanghai?”
(2) 用选择疑问句提问, 学生只需选择疑问句中的一个词或词组回答问题。如:
“Do you think our conversation is successful or not?”
“Did Tom get two or three gifts?”
(3) 特殊疑问句提问, 用what, where, when, which, why, who, how等中的词提问, 学生做出相应回答。如:
“What did she say about the match?”
“Which place do you want to go?”
(4) 由教师做出信息提示, 引导学生完成回答。如:
T:“If Tom joins the party, he’ll…”
S:“He’ll have a great time.”
T:“Marry isn’t go on a picnic today because…”
S:“She is sick.”
(5) 就学生回答进行延伸提问。学生在回答部分问题时往往会缺少一定深度, 此时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 驱使他们进一步思考, 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的可能性。如:
“Can you explain your idea in detail?”
“Why do you say so?”
“Are you sure what you say?”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 分层次合理地设计并安排问题, 这样, 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 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和肯定性评定的机会。实践证明, 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好的效果。
3、评价 (Assessment) 。教师的评价语言, 应该正确性、科学性、机智性乃至幽默性兼具;充满睿智的评价, 应有旁敲侧击、直接追问、流露同感等不同的形式。只有巧妙的课堂评价语言, 才能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才能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动力。常见课堂评价语言有: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篇8
一、赏识与鼓励, 给孩子带来温暖的阳光
评价语的激励可以是多方面的。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闪亮点中给予鼓励诱导:“你真勇敢, 今天能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发言。”“你的看法有道理。”当学生的回答十分出色时, 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 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 语言精当, 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 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你懂的比老师还要多!”“你的发言真精彩, 请你把这句话大声地向同学们再说一遍。”相信, 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期待与爱意, 总能从各个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之处, 这样, 那些不愿开口的学生也会随着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语渐渐变得有信心, 愿意发表看法, 课堂也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当然, 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学生提出批评, 批评性的评价语一般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多半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是很理想或达不到教师预想的目的时而做出的否定性评价。如:“要能回答这一问题, 还需要你认真思考。”“你这样漠视学习, 会给你带来遗憾。”等等。我们不能为了激励而听凭学生随心所欲, 否则, 由于教师的不提醒, 课堂展现的只能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 缺失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但是要注意绝不可使用指责甚至是侮辱性的评价语“你真笨”“你没救了”。这种评价语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二、诙谐与幽默, 给课堂带来笑声与欢乐
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 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 而且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翠鸟》时, 让学生读一读老渔翁介绍翠鸟的家的话。他评价说:“我觉得他不是老渔翁, 那是个小渔娃呢!” (生笑) “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 (生再读) “啊呀, 一眨眼工夫, 小渔娃就五十多岁了。” (生又笑) “谁还能读得更老一些?”“嗬, 又长了十岁, 谁还能读?”生纷纷举手说:“我能读一百, 我能读一百!”师:“别再读了, 再读, 我们就不用上学了, 全都上老年大学去了。”老师在指出学生不足时, 充分利用教学机智, 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老渔翁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了求知的欢乐。
又比如, 有时因天气炎热或刚过完节假日, 学生上课不专心, 课堂纪律不好,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唤起学生注意力, 达到婉转批评, 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 有学生讲话, 可说:“今天孩子们真安静啊!看哪, 第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 则可以问他:“你梦见吃虾条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 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学生又不会反感, 可谓两全其美。
三、商榷与探讨, 让学生享受平等民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训诫和说教, 他们期望与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特级教师魏书生从不在学生犯错时大声训斥, 让他们哑口无言, 而是让他们红着脸为大家唱歌, 所以课堂评价语言要尽可能用商量探讨的语气, 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 这样有利于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实践中, 当学生朗读课文时, 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这样一些商榷的评价:“你读得很正确, 若声音再响亮一点, 就更好了, 你认为呢?”“要是你刚才认真预习了, 你一定会读得更流利, 你说呢?”学生回答时没有表情, 可以这样说:“读得真好听, 你有一副主持人的好嗓子, 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 不信, 你试一试!”这些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语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 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中, 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四、宽容与理解,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 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老师的理解有偏差时, 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理解学生, 保护学生稚嫩纯真的心, 评价语言就会宽容、亲切、真诚,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 从而增强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面对学生错误的理解, 有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佩服你!你有主见、有思想, 有个性!我不同意你的意见, 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老师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然, 评价语言不仅仅局限于有声语言, 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 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进行, 老师用和蔼亲切的目光捕捉学生的视线, 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 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 同大声训斥相比, 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 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95.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9.
教师的语言是课堂魅力所在 篇9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要求我们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也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激励、鼓舞他们投入探究、合作当中来。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学会情感传递的过程。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掌握、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情感的碰撞,都离不开艺术性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我们言语中蕴含的情感在引发着孩子们的情感,激发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我们说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乃课堂教学的艺术!要想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语言要有激情、感染力
语文学科,本就充满情感色彩。语文的魅力所在就是文本带给我们的激情!若是一堂语文课,缺少了激情,那就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听,老师越讲越乏味。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是诗意的追求;我们要触碰到学生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激发共鸣;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从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交流。所有这些目标,都需要激情的支撑。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缺乏激情,那所谓的“诗意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语言要讲究,有技巧性、艺术性
我觉得教师面对的是特殊的听众,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但要有感染力,还要有技巧性、艺术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一些艺术性的语言,一定会为课堂增色不少,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一)停顿、拉长,音量变化
语言的停顿首先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是能把握好火候,使自己的语言富有变化,就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讲到教学重点内容时就可以适当增大音量或拉长甚至变音以加深印象;要提问的时候,适当减小音量。这样学生要注意力非常集中才能听到,反而引起他们听课的兴趣。
(二)故意说错
心理学家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疑问或惊奇,开始于矛盾,故意说错也是质疑。当我对学生说《猫》的作者是夏目漱石,而《我是猫》的作者是老舍时,马上引来学生一片反对的声音。
(三)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激励性语言评价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
三、诙谐、幽默的语言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文本内容,进而与文本对话,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如讲老舍先生的《猫》一文时,学生在朗读和理解“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句话时,朗读和理解都差一点味道。面对这一现象,我说:“这猫呀,还挺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呢!老鼠,小样儿,见到俺猫大王还不主动进贡,我今天要是不逮着你,我就不姓猫!”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再来读这一句,感情充沛,仿佛自己就化身成了那只可爱的小猫!在理解猫为什么一等就是几个钟头,也就有话说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是用幽默的语言来完成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搞笑而幽默,为了幽默而幽默。如果不考虑教材内容的需要及课堂气氛的需要,一味搞笑逗乐,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给学生一种不庄重之感。
四、教师要注重肢体语言
自老祖宗起,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就可以归纳为:1. 文字表达;2. 当文字不能表达感情的时候,就“歌以咏之”;3. 当歌咏都不足以表达感情的时候,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因此,人类的肢体语言,承载了大量的感情信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的重要补充。在教学当中,教师适当使用肢体语言,配合有声语言,可以给学生传达更多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号,使课堂上师生情感的碰撞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五、无声的语言——眼神传递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的眼睛可以表达出各种感情讯息——兴奋、生气、伤心、愤怒等等。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靠丰富的语言,也需要眼神来交流。当教师用温柔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让爱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个角落。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自己,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认真的孩子越发认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少数上课不认真的孩子,感觉到老师的目光之后,也会提高学习的专注力,不再分心,从而起到了用眼神来控制课堂的作用,相比大声的训斥,孩子们也更能接受,同时也不会破坏课堂气氛、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谈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10
因此,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我认为应该从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体态语言) 两方面探索:
一、表达——有声语言
记得自己上学时代, 听有的老师讲课的确是一种享受。一度昂精辟的阐述, 让人终生难忘;一的贴切生动的比喻, 引得同学们畅怀大笑, 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 是我们既放下包袱又羞惭不已;一段声情并茂的讲解, 常常激起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烈向往。所以人们常说“教师全凭一张嘴”, 此话在一定理论上不无道理。因此, 教师的有声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词规范、简练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 故语言的表达应规范、精炼,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主要通过语言传达信息。语言的规范与否, 不仅影响学生获得知识, 训练技能的效果, 而且影响教师正确的表情达意。讲课语言不在多, 而在精;话不在繁, 而在要。一句话清楚易懂就行, 能一语破的, 一语解惑, 一语启智, 一语激情尤佳。司马迁的《史记》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莎士比亚的剧作, 读来令人脍炙人口, 就因为在提炼语言上有炉火纯青的功夫。鲁迅的《祝福》不足5000字, 却揭示和概括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词, 仅有1260个字, 却寄托了无产阶级对自己伟大导师的无限哀思。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精炼典范。教师应对教材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提炼、斟酌, 做到要言不烦, “少而精”不滥用语言, 不堆砌辞藻, 尽量少讲修饰语过多的、形容词过长的话。否则教师讲课拖泥带水啰里啰唆,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墨子一次对他的子弟子禽说:“多余的废话, 就像池塘的蛙声, 树上的蝉鸣一样, 人们或者不理会他或者讨厌他。而雄鸡啼晓, 寥寥几声, 却能引人注意”。因此教师要重视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做到规范精炼, 又内在逻辑,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表达灵活、巧妙
俗语道:“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又要因人制宜, 具有灵活性。因为形象化加生动活泼的语言, 最耐人寻味, 做能开启人的智慧之门。例如: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 面对楚国二大夫传达楚王许以重相的诱惑, 庄子曰“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巧妙地表达了自己鄙视功名利禄, 追求精神自由, 人格独立的高洁精神。教师讲课也可巧妙通过设喻、类比、举例。把抽象的道理解释的具体、形象、深刻。既不呆板也不枯燥, 生动而又风趣。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由此可见, 形象活泼的语言, 巧妙的表达, 能使语言增添感染力, 如宜人的春风拂的学生心智激荡, 使学生乐而不倦。
3、表达、情感充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 其效果不但能使学生从形式上, 而且有助于他们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 不但作用他们的感官, 而且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缺乏情感的语言则没有活力, 也没有语言的生动性, 难以引人入胜。因此, 教师的说话的情感因素是教学的生命灵魂, 若抽取这一要素, 语言犹如干巴巴的躯壳。如果教师一饱满的热情, 全神贯注所讲的内容, 讲起来, 辞恳情切, 兴致勃勃, 神采飞扬这种形象和气势本身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诱人的魅力。
二、表演——无声语言
课堂语言中不可或缺的还有无声语言, 即体态语言。他是一种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 是一种重要的及教学辅助手段。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人比喻知识好比种子教师亲切态度好比阳光, 学生心情还比土壤——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 知识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
课堂上, 教师恰当的优美的手势, 和蔼可亲的面目表情, 都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 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感染。同时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给课堂增加了无穷的魅力。
总之, 无论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 它都是教师素养的外现, 语言贫乏, 干瘪无味, 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大忌, 翻来覆去用那几个词, 说来说去就能几个句式, 自己也觉得没能向学生充分表达意思, 但又苦于找不到恰当的言辞。这种情况貌似是语言的问题, 实质是文化素养的问题。教师作为文化、精神、财富的传播者, 理应广泛的学习, 以知识的清泉滋养自己。
“问去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累词语, 丰富语言不可能一次完成, 要做到清如许就须孜孜不倦的吸取知识, 一涓涓清泉滋润心田, 在教学中才能像流水一般进行灌溉。
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 篇11
一、用趣味性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有兴趣、有疑问的状态下,往往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用趣味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有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谜底是打一省会城市,大家还送给她一个雅号‘泉城’!这时“济南”“趵突泉”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相机引导学生,老舍先生把济南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还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而秋天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济南的秋天和冬天为何会让老舍如此沉醉呢?就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济南神游一番吧!在这一番趣味性语言的渲染下,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捧着书本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为魅力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激励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智慧
据说在加拿大埃德蒙顿一所小学的拼图课上,老师请孩子们谈谈在做拼图作业时的体会和感受。甲同学:“我先看包装上的图,然后拼好外框,再由外向内拼。”老师评价:从概貌入手,再品味细节,方法非常聪明。乙同学:“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拼不了,只好请家人一起帮忙完成。”老师评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意识是成功的有效方法。丙同学:“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拼图面前,我急躁、苦闷,因为找不到任何规律。在试过多次之后,我干脆将拼图重新装进盒子,没再打开过。”老师评价:一个人,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得心应手,有时,果断地放弃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每个学生真实地表达出感受后,这位老师总能充满智慧地找出生活哲理,无论成功与否,这都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语文课堂也离不开学生回答和教师评价,为了遵循“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等原则,教师要摒弃对学生的所有回答全部回之以“好”、“不错”、“你真棒”、“非常精彩”,动辄就全班鼓掌喝彩,甚至是毫无根据地胡乱吹捧的做法,强调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智慧。
三、用灵动性的语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能随着教学实际作些灵活性的调整,能够时快时慢、时轻时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灵活多变,学生听起来悦耳,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语文课堂会接触到不同形式的文本、不同风格的作品,教师就更应注重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和灵动生成。
例如,教学抒情性散文,要生动形象,用情感去打动学生;教学议论文要逻辑严密,用哲理去启发学生;教学诗歌要蕴涵丰富,用意境去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生命过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地对待人生。灵动的语言,来自于教师的阅读积累和深刻感悟以及灵动机智,要像小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那样,走进学生的心灵,呵护学生的成长,做一个富有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
教师富有灵动的课堂语言,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教师富有灵动的课堂语言,像蜂蜜一样紧紧粘连着学生的思维。教师富有灵动的课堂语言,成就了学生飞扬的激情;教师富有魅力的课堂语言,成就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富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是师生间心灵的碰撞;富有激励性的课堂语言是师生间灵魂的交流;富有灵动性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桥梁。只有不断地锤炼教师的课堂语言,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在一次又一次无意铺排的与学生睿智的对话、碰撞、交融中,恣意成长,感悟幸福,从而变得更加热爱课堂、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勇于创新,才能为我们打造魅力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寻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12
一、精彩的导入语利于学生进入求知状态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省时高效的导入,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刺激和最佳的切入拨动学生的心弦,尽快使其形成“兴奋中心”,进入学习状态。上课伊始,教师以极具魅力的语言,采用悬念式、激疑式、激趣式、情境设置式等方式导入,学生存在的心理定势就容易改变,心理障碍就容易排除,积极因素就容易调动,探求欲就容易激发。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能尽快进入求知状态。如某名师讲述烘托映衬手法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O”,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话音刚落,“圆球”“西瓜”“太阳”“月亮”“篮球框”……答案不一而足。老师说,大家的答案都有道理,请想一想,若它只能是十五的月亮,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个命题成立。经过讨论,采纳了一个学生的意见,在“O”下面勾画出几朵云,一轮大而圆的月亮在云中升起的图像就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老师指着图案说,现在这个“O”只能是月亮,这是烘托、映衬手法使之然。没有云的衬托,这命题就难以成立,由此可见烘托、映衬手法的作用不可小视。像这样能够诱发美的课堂导入,自然激起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求知状态。
二、和谐的讲析语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接讲析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讲析语是否恰当和有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讲析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作用。在教学内容讲析过程中,标准流畅、精确严密、疏密有致、声情并茂、充满信任的富有激励因素的讲析语言,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讲析语言若不注重和谐美、诱发美,就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无法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无法使学生在审美快感中愉快积极地接受知识信息,也就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讲析语的诱发美在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譬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和斯霞,前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体现出的是音乐性,她的讲析如潺潺流水,蕴含着一种意境,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她的学生在多年以后都说,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难以忘怀。后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则表现一种强大的感人力量,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使学生不由得产生共鸣。当然,她们讲析课文的艺术性和体现出来的诱发美,并非一日之功。其诗化的语言,轻重得当的语调,快慢有致的节奏,富于变化的感情色彩及运用时恰到好处的把握,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这也就是说,教学语言的质量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高质量的和谐生动的讲析语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状态中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用脑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妙的提问语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形成矛盾冲突,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主要手段。课堂提问语言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提问语言的巧妙,提问语气语调的诱发协调,提问时机的恰当把握,提问难易度的适度控制等,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提问语言的质量与课堂密度、课堂效应息息相关,能够诱发美的提问语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提问语言能够诱发美,提问语言难易适度,“立竿”就“见影”;提问时机适当,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容易迸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诱发问,在知识的对称点诱发问,在知识变化处诱发问,在认识冲突处诱发问,在总结规律处诱发问,问在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效率就高,效果就明显。诱发美的课堂提问语言,能启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诱发出学生思维的波澜。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语:“这个孩子想要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的爸爸会不会反对?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也各有理由,而思维较严密的学生则说:“不存在会不会反对的问题,因为他爸爸在孩子出生前就死去了。”这种提问语言设计得巧妙有趣,既会加深学生对“遗男”“孀妻”的理解,又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提问语言的诱发美,重在一个“导”字,以已知导未知,激发探求欲;以“惑”导“解惑”,诱发成功欲;以定向导逆向,激发表现欲;以学导迁移,培养自信欲。追求提问语言的诱发美,导得巧妙,导得得法,学生就能进入亢奋状态,“一个个的把问题像珍珠滚下来,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种艺术呀!”(陶行知)
四、简练的过渡语利于教学环节层层推进
课堂的高效率离不开明晰的课堂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不应有刀砍斧凿的痕迹,不应支离破碎。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要巧夺天工,追求课堂的高频率、快节奏,无疑应追求过渡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巧的过渡语言将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不知不觉进入“又一村”。以自然的方式、探讨的语气,完成教学环节间的过渡,学生就会处于陶醉状态。知识的大门在学生面前一扇扇地打开,随着课堂环节的层层推进,认知也逐步深化。如听魏书生、洪宗礼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时间总像特别短,其原因就在于教者过渡语言天衣无缝,教学语言能够诱发美,使听者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五、精当的小结语利于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语言的精当与否,与课堂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诱发美的小结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收到凝聚精华、深化认知而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之功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集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其目标应是明确的,重点应是突出的。要使目标达成度高,使学生学得扎实,印象深刻,水到渠成、点石成金的小结诱发语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一些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依旧昏昏然,所获平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小结语言忽略了精心的组织,不能够诱发美,这样以其师的昏昏必然不能使学生昭昭。教师若能注重小结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当的语言一语中的,点石成金,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进入昭昭状态。教师设计小结语言,应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要承接上文的讲析,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要强化课堂中心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启迪心智,充分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课堂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教师要始终追求教学语言的诱发美,使语文教学给人以整体的美感,使学生在审美愉悦状态中达到求知的最佳境界。这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熏陶,是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这样必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正面效应,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推荐阅读:
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09-25
如何提高老师课堂语言的魅力10-15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魅力07-27
历史课堂气氛的调节10-15
历史课堂的提问策略07-23
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08-05
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11-05
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10-13
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07-31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