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

2024-09-25

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共12篇)

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 篇1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 课堂魅力就大, 语言表达能力弱的教师, 课堂魅力就小。那么, 教师的课堂语言魅力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1. 清楚流畅。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 能博得学生的好感, 为拨动学生的心弦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用普通话讲课, 避免难懂的方言和乡音。只有教师讲课字字清晰, 学生才能声声入耳。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 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 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作为教师, 首先, 对自己所讲的内容烂熟于心, 也就是要想明白; 自己想明白了, 才能在课堂上讲明白, 才能让学生听明白。其次, 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 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 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 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2. 准确精炼。课堂语言简洁而精炼, 不仅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可以突出重点, 避免重复, 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一些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 尤其要注重加工、提炼成一些排比、对仗、合辙押韵的顺口语言, 以达到精炼准确、富有韵味、冲击性强的效果。适当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 还具有兴奋思想、凝聚“眼球”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

3. 节奏和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 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 时缓、时急、时高、时低, 时而活泼、时而严肃……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 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 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 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第一, 要恰当控制语速, 快慢适宜。强调重点内容时, 采用低声音、慢节奏, 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 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 采用高声音、快节奏, 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 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 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 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第二, 注意语调的适时变换。一节课就像一部电影一样, 有前奏、开始、高潮、结束, 教师的语调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而高低起伏。高兴激扬的时候, 要自然地露出微笑, 语调要高一些; 悲伤的时候, 语调要低沉一些。第三, 注意语调的停顿。恰倒好处的停顿, 可以起到叙述清晰、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突出重点的作用。

4. 思路清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 诱导的过程, 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堂课应该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强调什么, 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逻辑严密。否则, 表述得含糊冗杂、语无伦次, 学生理不清线索, 抓不住中心, 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 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 做到板块清晰, 步骤明朗, 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 过渡自然。

综上所述, 只有运用好巧妙的教学语言, 才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 篇2

孟集镇中心小学

刘连国

踏上教学岗位将近十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也有八年之多了。听过许多数学示范课,观摩课,也上过许多数学公开课。然而,在许多次的听课、上课之余,我发现了数学老师共有的特点,就是教学语言表达不太好,还缺乏课堂教学魅力,激不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课堂失去了生机。其实,数学语言是数学的载体,是表达、交流数学知识及其应用的工具。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理解并掌握小学数学教材上好数学课,搞好数学教学活动,不能不将自身数学语言放在首位。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要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艺术化发展。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会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我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趣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

记得一位数学老师上课时常习惯于对走神的学生说:“注意!我要……了。”一天正在讲解方程式,他发现又有同学精神不集中,于是拍手道:“注意,我要变形了!”众生精神为之一振,数十双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他。“注意,我要变形了!”这是一句从孩子的口里经常能听到的话,现在把它放到了数学课堂上,而且是出自数学老师的口,却收到了“数十双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他”的效果,这不禁让人感觉到这句话是如此的赋有魅力,也不由得让我相信:丰富多彩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网上看到有一位教师在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的一个课题引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绝唱,描绘了一幅空阔、荒寂的塞外黄昏景象。但数学家将那荒无人烟的戈壁视为一个平面,而将那从地面升起直上云霄的如烟气柱看成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因此,“大漠孤烟直”在数学家的眼里就变成了垂直于平面的直线。那么“长河落日圆”在你眼中,会是什么样的数学图形呢?学生在这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的语言的指引下,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一边诵读着王维的千古名句,一边在脑海中展开着丰富的想像,想像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风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用积极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的情感。

二、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叩开学生的心扉。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种有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使人感到有趣于笑意味深长。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时,他说:今天咱们是第一次见面,也仔细看清楚张老师了,你能说说你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吗?“原来,张老师竟然……”谁来把这句话接下去说完。学生跃跃欲试。“原来,张老师竟然这么年轻。”“原来,张老师还戴着金边眼镜呢。”“原来,张老师竟然这么帅。”底下学生大笑。“嗯,这句话我爱听,别人说我还不相信,俗话说„童言无忌‟,从孩子们嘴里说出来我是非常相信的。”这时底下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张老师,你特帅。”“加了个„特‟字,我可更开心了。”底下的笑声一潮高一潮。这样的开场白,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如果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常说,天底下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可这一次我们班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作业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兄弟姐妹也没有达到这样相近的程度呀。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先是饶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袭。”毛病由学生自己论断,教师顺势引导,指点良药就行。

课堂提问中,学生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并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哪位同学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你们听懂了吗?老师好像有点糊涂了,谁来帮帮我?”这些语言凸现宽容,体现了人文的关怀,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有百利而无一弊。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厉声厉语地指责和批评,定会使学生感觉穷困。如果说一两句富有幽默感的话,不仅能缓和气氛,而且能起到安慰剂、定心丸的作用,最终帮助他们逃脱困境。因而在恰当场合、恰当时机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达到催化感情、深化理智的良好效果。

三、用富含文化底蕴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书本上曾看到过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的报道。作为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钱学森老先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还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他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他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他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现在,有一些年青的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他们的文化底蕴相当浓厚。就像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以及讲座,整堂课下来,感觉如行云流水一般,一环接一环,过渡不露痕迹。在课堂上,张老师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功底:跟学生一块体会古代思想家的名句,与学生一起认识得出圆的旋转不变性。课后,张老师又做了一个精彩的讲座,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张老师一份草稿也没打,都是他现场讲的,他的讲座如他的课一样,不知不觉中顿然回首,已到了结束的时间了。之所以能让老师们听得入神,不觉时间的流逝,这要归结于张老师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的语言。

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姿的百花园,而数学教师则是一名出色的导游。他不仅要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他还要了解游客的心理、喜好,对游客要了解的情况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即引导学生漫游在数学大花园中,使他们在愉悦中得到激励,赞叹中产生兴趣,达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境界,从而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 篇3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高超,就会极为有效地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继而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开发和提高他们潜能、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教师在表扬某个学生时惯用“你真棒”、“非常好”等鞭策言语,我认为这不是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是随意客套、肉麻吹捧,而是斟酌再三的情感自然流露,其语言特点是让听者听起来心情愉悦的同时,又感觉教师的表扬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语文教师语言的魅力是任何先进的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都难以取代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简洁、流畅、平和,给人以惜字如金之感。

我在引领学生们阅读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以让学生们想象着校园春天来临时那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形象,那桃树、杏树、梨树鲜花儿盛开的情景……开篇,这种有着引领但非生拉硬拽意味的亲切话语,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抓住了学生们的情,激发出他们对春天回忆的思绪,很快就将他们引入到《春》的情景之中。

简洁,即一言出就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想象、回味的时间,这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具有启发性的画龙点睛的智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必须在广博知识的积累上下一番功夫,不断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魅力,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及审美原则。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规范的普通话,课前要做好各种细致的准备工作,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做到语言浅显,讲解深入。课堂语言的简约性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讲空话、套话、大话、闲话、废话,要精心设计、反复提炼课堂语言。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扣人心弦的悬疑,化枯燥为风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广泛博览和教材有关的故事、诗词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它们引入课堂之中,使学生们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总之,良好的语文课堂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及艺术魅力的。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魅力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无声语言”要求教师要重视外在形象气质,如发型、衣着等精神风貌的展现。

一个精神饱满、步伐稳健的教师,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举手投足间,对学生来说似乎都有某种深刻含意在其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它们更好地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感悟精彩的世界。同时,教师还要高度重视自己板书的巧妙。我在与学生们一起赏析《苏州园林》一文时,板书仅一个“美”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激情,给学生留下联想与想象的广阔空间——“苏州园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文字的美又是怎样体现在字里行间的……教师的无声语言体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有声语言往往能体现出语文教师综合性的修养。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中的音调、语气、节奏等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语文教师要善于凭借形象生动、富于幽默情感的语言技巧来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新思维。

一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极为重要。富有魅力的导语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及求知欲望,也为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常常运用的导入方法有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典故导入法、审题导入法、设问导入法等等,在教学实践中导入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灵活运用才会使学生们感到自然亲切。我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有这么几句话:“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艺术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美景。如此导入亲切自然、热烈活泼、生动精彩,学生听得出神入化,沉醉在济南美景的联想想象之中……一个便于继续探究的教学环境水到渠成般地迅速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互动活动,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个“导”往往是靠设疑提问来实现的,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思维活跃而敢问、多问。可以说提问、设疑是教师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体现。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优化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提高他们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让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谈谈对孔乙己这个人的认识。小小的设疑引发班级学生广泛而热烈的参与,大家纷纷表态:有的说孔乙己很可怜,有的说孔乙己很善良,有的说孔乙己是封建教育的受害者……热烈的讨论中,加深了大家对孔乙己的认识,此时我趁热打铁,巧妙引领、点拨,使学生们明确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是孔乙己人格扭曲的罪魁。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篇4

1 表扬激励, 增强亲和力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 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 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 甚至一生的命运 (“罗森塔尔效应”就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 。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中对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 从而提高兴趣, 强化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快乐的节日》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夺星闯关”的形式。在导入新课后, 老师说:“为了对小朋友们的节日表示祝贺,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 看! (出示三颗星) 这三颗金光灿灿的星星, 想不想得到?"”这可不容易呀!只有把字音读准, 把句子读通, 把课文读流利才行呢!咱们比一比, 看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大家得到这三颗金星。有信心吗?“学生信心十足地回答:”有!“接着在每次完成学习任务, 夺得一颗星后, 老师都给予不同的激励:”小朋友们多不简单哪!只一会儿工夫, 就顺利地得到了第一颗金星。过关了, 夸夸自己吧!"“你们真了不起呀!这么难读的长句子都读通了。你瞧, 第二颗星星也在表扬你们呢!”“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读书的水平, 不但声音响亮, 而且读得非常流利。终于拥有了第三颗星, 我们又胜利了!你们个个都是学习的小主人!”学生就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声中, 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课堂也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教学的高潮, 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致勃勃。

而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来说,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 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 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 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 反馈中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 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如:“听出来了, 你已经读通读顺了。声音如果能再响亮些就更棒了!”“孩子, 自信些, 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通过同学的帮助, 现在请你再试试, 相信你会有进步的。”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会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 享受成功的喜悦。

2 风趣幽默, 赋予吸引力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 更是一种力量。它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 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 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 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特级教师贾志敏是幽默评价语的传播者, 他的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 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一次上《镇定的女主人》时, 贾老师请学生找“镇定”的反义词, 一学生讲“慌张”, 贾老师又问:“那把‘慌张’放入课题, 这课题应怎么读?”该生说:“是‘慌张的女主人’。”大家笑了。贾老师幽默地插了一句:“你才是一个‘慌张’的小姑娘呢!”大家笑得更欢了。这学生害羞地吐了一下舌头, 连忙改口说:“应该是‘不慌张的女主人’。”后来, 这学生举手举得特别卖力。到了最后抽读课文时, 贾老师还特意指名, “请那位慌张的小姑娘来读!”那小女孩兴奋极了, 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

适当运用教学幽默, 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受到教育。但在运用时要注意幽默而不失高雅, 风趣而不至落俗;要宜少不宜多, 宜精不宜粗。

3 点拨导向, 扩大影响力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 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 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 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 点拨学习方法, 启迪学习思维, 化解学习矛盾, 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促进其主动发展。如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讲亲人”这一环节, 汇报哪些镜头最打动你时, 有一个学生谈到“小金花嘴角抽动着”, “狠狠地说”, “跺着脚”等语句时, 她这样评价提高:“抓住了细节来说, 你真会讲!”课堂是师生互相学习, 共同探求的过程, 师生不仅交流知识, 也交流经验。如识记生字字形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识记方法, 老师要帮助孩子推广他的学习经验, 要有意点拨:“你看, 他用形声字的办法记住了, 多好!”理解词语时, 也可以这样说:“他还能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要把一个孩子的智力过程变成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因为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和经验。当然, 教师的课堂评价还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 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 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读得不错, 请再读下一段。”如能换成“声音很响亮, 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 注意停顿就更好了。”这种评价, 一分为二, 针对性强, 有的放矢。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知道努力的目标, 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4 真挚生动, 富有感染力

在评价过程中, 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 做到心诚意切, 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 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也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 实事求是地肯定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 产生莫大兴趣和动力, 教师决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 因为气可鼓而不可泄。当然, 也不能把誉美之词当做廉价施舍, 那样的话, 效果也将适得其反。一次, 孙双金老师在上《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 在自读课文, 检查读书情况时说:愿意展示自己朗读才华的同学请举手。慢慢的, 几乎全班都举起了手, 这时孙老师发现他身旁有一女生没有举手, 于是, 他说:“孙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你”, 女孩子还是没有举手, 孙老师又说:“你的手不好举起来, 就请你读。”读完后, 其余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老师激动地说:“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 你读得正确, 流畅!能说说你刚才为什么不举手吗?”女孩子轻轻地说:“不敢。”孙老师接着说:“你让孙老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 像你一样也有点胆小。”我想这位小女孩听了后, 心里有多高兴啊, 多幸福啊!自己没有举手, 老师不仅没有批评, 还说像他的女儿。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语言应该象温暖的阳光, 和煦的春风, 去催开学生的心灵之花, 去抚平学生的心灵创伤。并注意语言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 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让教师的课堂语言焕发出生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香青.语文教学中的放手与引导[J].浙江教育报刊社, 2005, 1, 27.

教师评价语言的魅力 篇5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课堂评价语言。故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口头语和体态评价语言显得尤为关键。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言要具有魅力,必须做到四点:

一、表扬语言的真实性

常说: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语文课程标准也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然而“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五角星”、“小红花”以及各类卡通形象作为奖励漫天飞舞;在教师“引导”下,整齐划一的学生掌声和“棒,棒,你真棒!”的口号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过分表扬既含糊又夸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会产生淡漠感。„„平静地思考一番,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真正的评价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如:

案例一:习惯

“----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提问)“----想好后,你会说得更精彩。”(思考)“----尊重别人,你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倾听)

这种发自内心最廉价的润滑剂,众多优秀教师使用的教育法宝会鼓励优秀,激励后进,让评价用到实处,恰到好处。在这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不就像一双温暖的手扶持学生进步吗?

二、纠错语言的准确性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孩子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狐狸聪明”,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狐狸的这种聪明可取吗?人应以诚信为本,故不该学狐狸。这不是语言的运用魅力吗?如:

案例二:作文点评

在一堂作文点评课上,有位教师走下讲台,用赏识的眼光,用热切的期望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

“----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吗?” “----再想想文中的两个例子有详略的考虑吗?”

“----这么优美的语句如果配上工整的书写该多好啊!”

诸如此类的评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同样是纠错语言,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这样的评语必定会深深打动孩子,让其“亲其师而信其道”,并能使孩子不断进步。这难道不是一面镜子,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问题,取得成功吗?

三、评价语言的人文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也伤人。”新课程改革要求: “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其自尊显得极其重要。

案例三:“谁比他读得更好!”

一位教师执教《桂林山水》一课,请了一位臂戴队干部标志的学生与一位平时成绩中下、寡言少语的男孩——“百姓学生”朗读。结果,优生取得教师的“芳心”,鹤立鸡群;“百姓学生”被评得一无是处---“他连句子都读错了”。教师接着说:“谁比他读得更好。” 这可真是顾及一二个,打击一大片呀.于是,这位学生低着头坐下,本节课再也没有主动发过言。试想如果这位教师能软化“班级参照”,强化学生的“自我参照”,运用以下语言:

“----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

“----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阳光总在风雨后,没经历挫折的风雨,怎能看到成功的彩虹?” „„这种人文性的评价既能让被评价人虚心接受,也会提高评价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避免忠言逆耳的误解,那孩子会那样吗?不能不说这简直是一盏航标灯,为莘莘学子指明前进的方向。何乐而不为呢?

四.批评语言的诙谐性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不注意听讲的孩子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孩子们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

当孩子的声音触动了我们的耳鼓,那就是音乐。当孩子的行为触动了我们的眼睛,那就是绘画。当孩子的故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那就是戏剧。

课改触动最大的是教师,受益最大的是孩子。机智多变、常用常新、层出不穷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将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土壤”。

所谓评价语言,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的评判。有了教师的反馈信息,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调节。对了,强化正确的答案和处理过程;错了,重新检查输人信息或处理过程。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有两种不正确的处理:一是一概肯定,不管学生的对错都说“好、好、好”;二是轻易否定,教师心中先定好“标准答案”’,凡不符合自己“标准答案”的,哪怕再有道理也予以否定。教学评价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是非判断,它由于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因此恰当的评价语言必须具有准确性、启发性、适时性、鼓励性四个特点。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不可一律表扬,应给予纠正,并用适当的鼓励话语进行鼓励。

至于五年级画线段图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先列式是不理解线段图的重要,只是把线段图作为累赘,应付了事。至于解决办法应该让其认识到线段图的重要。目前只有这些浅显的看法,不成熟,希望大家指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亮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学生定能如沐春风,课堂显得生机勃勃。比如课堂上对于读得好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读得真不错!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老师听了你的朗读都被感动“——你念得比师还要棒,老师甘拜下风!”“——多动听的声音啊,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主持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要注意呀!”“你读得很好,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知道了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也正是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练习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会有进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中,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瞬时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一种评价。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课堂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评价语言,实则是教师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自身课堂评价语言的品位和水准,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评价语言要有适度的激励性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如“谁敢说我是班上朗读最好的?”“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读书最棒的同学!”这些激励性的话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老师的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如“目前为止,他是我们班上读得最好的,谁能超过他?比他读得还要好?”“你现在暂时没他读得好,但是只要努力,你一定会读得比他更好!”“你来读吧,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不用紧张,展示一下自己。”“瞧,你不是读得很好吗?要有信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中听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个男孩音质悦耳,吐词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的于老师。

但是,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现在有些教师上公开课,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二、评价语言要富有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的评价。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他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在他的课堂中,听到了他这样的一些评价语言:“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

曾经听一位一年级的的教师上《美丽的小路》,教师的评价语言精彩而富有针对性,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投影出示句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生1:(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地读起来。)师:哦,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很难过!生2:(一脸惊奇,速度较快地读。)

师:是呀,才几天不见,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真的很令人惊奇。生3:(左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不见了”读得特别慢。)师:你还想再欣赏一下美丽的小路,可是看不到了,你很失望。生4: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读的。(读句子。)师:呀,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心里多着急呀!师:同一句话,小朋友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真不简单哪!

有感情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同样的一句话,四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因人而异,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

三、评价语言要具有生成性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新课程,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去引领课堂中的精彩生成。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其中几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被教师请到讲台前写在黑板上。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一个女生在黑板上把“一户人家”写成了“一尸人家”,把“鸟儿”写成了“乌儿”。老师没有批评女孩儿,而是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能自己发现、自己改正。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它变成了另外一个字。你们看这‘一户人家’的‘户’,头上少了个点不是‘户’了,而叫做‘尸’,‘死尸’的‘尸’。这个点就像脑袋一样,一个人脑袋掉了还能活吗?不就成‘死尸’了?(孩子们开心地笑了。)再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是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是就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孩子们笑得更欢。)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

这分明是学生错写了两个字,可教师及时捕捉了这一教学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教师的那些评价语言既保护了学生强烈的自尊,又引导了课堂的生成。

四、评价语言要形成导向性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性,好的导向性评价,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巧妙地点拨、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学生读书时可以这样评价:“古人说,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读完后可以说:“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些,并掌握语气,同学们会更佩服你的,继续努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一学生朗读后指出:“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学生思维自然活跃升华而灵光闪动,当再一次朗读时,读得入情入境。教师短短的几句评价语言,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有的学生提出:“文中的‘温暖’和‘舒适’用得不够准确。”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此时教师没有及时评价学生,而是随机引导:“有道理!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具体说说吗?”教师的评价语言让学生知道了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概括性的评价语言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概括学习方法,掌握知识要点。在听一位老师上《凡卡》这一课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写信呢?”学生说:“我给好久不见了的亲人写信。”教师点评:表达思念之情。学生说:“我心里不愉快的时候给我的朋友写信。”教师点评:“倾述烦恼。”学生说:“我在遇到快乐事情的时候给好朋友写信。”教师点评:“分享快乐。”学生说:“在过新年的时候,我给亲人写信。”教师点评:“节日祝福。”教师的点评精辟到位,高度概括。

(二)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位教师教学《小露珠的梦》一文,开课时要学生先谈谈自己有什么梦想,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想当老师、有的想当警察、有的想周游世界、还有的想成为宇航员,„„答案可谓精彩纷呈。突然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的梦想就是当神仙。”听到这个回答,教师明显一怔,但她很快走到男孩身边,微笑着说:“你的想法很特别,那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神仙吗?”男孩答:“没有”。教师顺势引导说:“那就很遗憾,看来你的这个梦想是无法实现了。”很显然,课例中男孩的回答是缺乏合理性的,也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对这独特的回答教师既没有热情赞赏,也没有断然否定,而是通过适度评价(想法很特别!)和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神仙吗?),使学生自主意识到自己价值取向的问题,从而纠正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错误倾向。在这一教学细节中,教师就是机智地运用了教学评价语言的导向性,成功地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五、评价语言要机智有趣

充满机智有趣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林海》一课,有一位模样英俊的男孩对大兴安岭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教师马上称赞道:“你也美得并不空洞呀,你看,样子英俊,也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小兴安岭?”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开心地笑了。这样机智有趣的评价是根据教学进程随机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气。

在特级教师的课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们和听课教师们发出的一阵阵笑声。这些笑声,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幽默式的言语评价。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的幽默评价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

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评价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教师精彩而恰当的评价语言就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6

提问在课堂中无时不有,但在实际教学中提问的方法应当因人而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多问“是什么”,例如:“你能告诉大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吗?”而对中等生应当多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适用于长方形?”而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则应当多问“还能怎么想”。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能怎么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也不必再为课堂纪律头疼。当然在提问的同时也要尽量注意语言艺术化、多样化,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可以把你的想法和我们一起交流吗?”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多想想办法,让提问形式再多样一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注意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尽可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千万不要用一些侮辱性、否定性的语言,不但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根本于事无补。在课堂教学中多用一些如“真棒!”“不错!”“太好了!”“你真聪明!”这样的语言。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学生,成绩起伏较大,但是很聪明。不了解情况的老师常向我这个班主任反映他上课不定神,喜欢做小动作,其实在我的课上我就发现只要他一回答对我的问题,得到了我赞许的目光,他总能很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且还总是对回答错问题感到特别的惋惜。更让我感到可喜的是,有的时候他下课后还和其他同学交流上课他回答错的问题。还有这样一名小女孩,因为多种原因,虽然现在已经上五年级了,但她的数学能力还只是二年级的水平。她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虽然我心里有时会想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但我从不对她说“不对!”“真笨!”。而是鼓励她“很不错,虽然你说得不是很准确,但老师已经知道你在思考了。”“很好,虽然只说对了一半,下次再多思考一下,争取能说得完全准确”。在课堂上多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可以让学生深受鼓舞,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与此同时整个课堂也显得轻松和谐起来了。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表扬学生,教育有时也需要适当的批评。但我们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也应注意批评的艺术。在课堂上我通常将批评处理得幽默化了。这样既能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又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是一举两得。今年刚过完寒假,班上有些学生上课不太专心,课堂纪律不好,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说“怎么春节都过去这么久了,还有人在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拜年呢?”如此一说,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短暂的笑声后,学生的注意力也都集中了。我达到了批评的目的,纠正了不好的课堂纪律,学生也没有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教师的语言是课堂魅力所在 篇7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要求我们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也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激励、鼓舞他们投入探究、合作当中来。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学会情感传递的过程。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掌握、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情感的碰撞,都离不开艺术性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我们言语中蕴含的情感在引发着孩子们的情感,激发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我们说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乃课堂教学的艺术!要想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语言要有激情、感染力

语文学科,本就充满情感色彩。语文的魅力所在就是文本带给我们的激情!若是一堂语文课,缺少了激情,那就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听,老师越讲越乏味。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是诗意的追求;我们要触碰到学生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激发共鸣;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从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交流。所有这些目标,都需要激情的支撑。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缺乏激情,那所谓的“诗意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语言要讲究,有技巧性、艺术性

我觉得教师面对的是特殊的听众,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但要有感染力,还要有技巧性、艺术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一些艺术性的语言,一定会为课堂增色不少,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一)停顿、拉长,音量变化

语言的停顿首先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是能把握好火候,使自己的语言富有变化,就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讲到教学重点内容时就可以适当增大音量或拉长甚至变音以加深印象;要提问的时候,适当减小音量。这样学生要注意力非常集中才能听到,反而引起他们听课的兴趣。

(二)故意说错

心理学家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疑问或惊奇,开始于矛盾,故意说错也是质疑。当我对学生说《猫》的作者是夏目漱石,而《我是猫》的作者是老舍时,马上引来学生一片反对的声音。

(三)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激励性语言评价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

三、诙谐、幽默的语言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文本内容,进而与文本对话,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如讲老舍先生的《猫》一文时,学生在朗读和理解“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句话时,朗读和理解都差一点味道。面对这一现象,我说:“这猫呀,还挺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呢!老鼠,小样儿,见到俺猫大王还不主动进贡,我今天要是不逮着你,我就不姓猫!”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再来读这一句,感情充沛,仿佛自己就化身成了那只可爱的小猫!在理解猫为什么一等就是几个钟头,也就有话说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是用幽默的语言来完成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搞笑而幽默,为了幽默而幽默。如果不考虑教材内容的需要及课堂气氛的需要,一味搞笑逗乐,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给学生一种不庄重之感。

四、教师要注重肢体语言

自老祖宗起,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就可以归纳为:1. 文字表达;2. 当文字不能表达感情的时候,就“歌以咏之”;3. 当歌咏都不足以表达感情的时候,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因此,人类的肢体语言,承载了大量的感情信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的重要补充。在教学当中,教师适当使用肢体语言,配合有声语言,可以给学生传达更多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号,使课堂上师生情感的碰撞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五、无声的语言——眼神传递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的眼睛可以表达出各种感情讯息——兴奋、生气、伤心、愤怒等等。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靠丰富的语言,也需要眼神来交流。当教师用温柔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让爱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个角落。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自己,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认真的孩子越发认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少数上课不认真的孩子,感觉到老师的目光之后,也会提高学习的专注力,不再分心,从而起到了用眼神来控制课堂的作用,相比大声的训斥,孩子们也更能接受,同时也不会破坏课堂气氛、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 篇8

一、语言要富有激情, 体现感染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激情, 还要看教师本人对事业是否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对学生是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是否具有自觉提高自身教学语言艺术的恒心。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通道, 亲切、感人、富有激情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 能唤起学生的热情,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当然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 还要注意语言的节奏, 包含语言的强弱、速度、停顿。教师声音要适度, 声音太高太尖, 会刺耳;声音太低、轻声细语会催人入睡。速度太快, 学生思维跟不上, 会产生自卑情绪;速度太慢, 易使学生感到沉闷、厌烦。有的教学内容对声音的轻重节奏有特别的要求。

二、语言要通俗易懂, 体现轻松感

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无论是组织教学还是转述, 都是为了让学生领悟, 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 使学生听起来有轻松感。譬如:在教学解不等式时, 解集为x>3, 教师给学生的解释就有多种情况: (1) 原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大于3的一个集合; (2) 原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大于3的实数集合; (3) 原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大于3的所有实数; (4) 原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大于3的实数范围。显然, 有很多学生对“集合”这个词语不理解或者理解模糊, 听起来就感到吃力。再如对“圆”描述: (1)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3)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一个队伍; (4) 以一个定点为圆心, 一个固定的长度为半径画出的一个图形。当然, 在对知识准确描述的前提下, 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自身基础。教师的语言要平易浅显, 要适应本班学生语言的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 要深入浅出地阐明教材的内容, 树立学生的听众意识。教师要善于用学生的语言转述数学语言和某些教学用语, 要接近学生的语言习惯, 让学生轻松感悟, 领会知识。数学教师语言的通俗, 还应包括打比方、举实例, 对一些抽象的、较深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打比方, 例举生活的事例, 降低知识推进的难度, 使学生轻松领悟新知识。

三、语言要风趣幽默, 体现融洽度

教师的语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激励、唤醒、鼓励学生, 使师生感情融洽, 课堂气氛愉悦, 使他们感到“读书乐”而“乐于学”,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第一位助手是幽默。”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 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融洽;幽默可以使教学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因此, 数学教师要广采博闻, 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顺口溜、俗语、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增进师生融洽度, 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新奇多趣、数学知识溶于生活每个方面、数学知识易于理解, 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穿插一些幽默、生动的小例子, 可以及时调节课堂气氛, 和谐师生关系, 而且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比如, 在利用二次函数图像教学二次函数y=ax2+bx+c、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和不等式ax2+bx+c>0 (或<0) 三者关系时, 上课一开始, 我直接给学生讲,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是很重要的亲戚关系,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 掌握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亲戚关系。学生听了感到很好奇, 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四、语言要精炼恰当, 体现准确性

数学教学的语言不仅要简明, 更要精炼恰当, 注意准确性。数学的每一个知识都是明确的, 是就是, 非就非, 绝不含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涉及到对数学知识的描述时, 要注意许多约定俗成的语言, 教师切不可忽视这些细节。比如, 数学上常见的“约等于”, 就不能说成“可能是”、“大概”、“差不多”、“基本上”等。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 也感受着教师的语言, 有时候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口误, 可能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误解。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必须做到语言精炼恰当。

五、语言要亲和激励, 体现励志性

在数学教学中,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到前面板演、做练习等是经常的事, 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 或者错了也时有发生, 老师要给学生做必要的语言评价, 这种评价语言应亲和适度, 不应讽刺, 挖苦学生;应富有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再去思考;应是催化剂, 鼓励全班学生奋发向上。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数学学而不厌, 学而不难, 乐学其中。

试论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9

筅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单永志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职业语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教学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李如密认为, 教学语言是一种刻印着人类审美的语言, 作为教育的手段, 这种语言文化充满着“语言风采”、“韵律”、“婉丽”、“富于变化的表现力”等等, 创造着心灵世界的碰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能够体现教师口语之美、展示教学语言之魅力,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追求艺术性语言, 增强感染力

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主要来自表达方式的艺术性, 艺术性的语言不但能够使学生听起来轻松愉决, 而且能够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孔子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即是说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前苏联教育者马卡连柯认为, 只有学会用十五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 才能变成一个真正有言语表达技巧的人;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的不同, 结果就可能相差20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性主要表现为:绘声绘色的讲演, 滔滔不绝的讲解, 抑扬顿挫的表述,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并津津有味地做好笔记。

而要做到这些, 教师要“精练语言, 提高效率”。第一, 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分化难点, 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少说废话”, 要力戒使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 如“差不多”、“大概是这样”等不准确的语言。第二, 要善于运用各科知识的专业术语。如数学课有“大于”、“小于”、“等于”等词;物理课中有“质量”、“重量”、“速度”、“加速度”等词;语文课中有“叙述”、“记叙”、“主语”、“主语部分”等词;英语课中有“时态”、“语态”、“语气”、“完成时”、“进行时”等词。第三, 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如自然学科课要求语言严谨、确切, 有逻辑性;人文学科 (如语文课) 要求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 其中议论文要严密, 有力度, 抒情文要华丽, 有激情, 说明文要朴实, 有条理。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些不同要求, 课堂语言才有自己的风格。

教师还要“追求生动, 学会幽默”。“追求生动”指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文明、规范、高雅的语言, 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 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学会幽默”意在教学语言应具有深刻智慧, 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 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说:“有理数的运算, 先问一问你的得数, 有没有姓芽若有, 它是姓, ‘正’, 还是姓‘负’芽”教师应当把教学语言的幽默看成是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乏幽默是悲哀的, 但幽默绝不是轻薄、滑稽和逗乐, 也不是哗众取宠, “老师使用幽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严肃性相统一。课堂教学语言要风趣而不失庄重, 要诙谐而不失典雅, 要幽默而不失睿智。”

二、妙用鼓励性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 鼓励性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感到亲切, 唤起学生的热情, 使他们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 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教学过程的教育性也决定了教学语言必须具有教育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语言应体现出内容的健康, 情感的丰富, 发音的准确, 效果的启发。总的来说, 我们可以通过《学记》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实现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以学生回答问题为例, 教师需要常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 若课前看了, 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正确”等, 通过这样多鼓励, 少指责, 多进行正面指导, 少板起面孔训人, 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 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包括: (1)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2) 你分析问题很透彻; (3) 这么难的题你能解释得很完整; (4) 你的语言组织得这么好, 可见你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 (5) 你好厉害, 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 (6) 通过你的发言, 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 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 (7)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 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 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8) 谢谢你指出了老师的错误; (9) 你的进步可真大, 老师为你感到高兴; (10)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解释问题, 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下次努力; (11) 老师真想在下节课看到你更出色的表现; (12) 你的这种解法很独特; (13) 你的声音真好听, 你能大声读一遍吗; (14) 你们不仅说得好, 而且还很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15) 你是个聪明的同学, 如果能再守纪律些会更好, 等着你哟选

三、巧用综合性语言, 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语言是一种低速性语言。教学语言与电影电视解说员的语速不同, 电影电视解说员的语速是250~300字分钟;它也与日常交际的语速不同, 日常交际的语速因人而异, 一般都在150~200字分钟。教学语言的速度以学生接受语言信息合适度为准, 为了给学生留下理解和消化的余地, 教师解释一段话的平均语速一般要控制在160~200字分钟, 应该随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简单来说即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对于难懂的内容语速要慢些,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和通俗易懂的内容语速可快些。发音时音质的洪亮、柔和、圆润, 使人听起来清晰悦耳即可。由于发音器官的构造和发音技巧的熟练程度不同, 加上受方言、普通话、不良发音习惯造成的沙哑、漏风、换气不良 (换气不足———音量小;换气频繁———说话断断续续;换气明显———能听到其换气声, 或看到其胸部隆起) 等影响, 容易引起发音不良, 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 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

教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语言符号形式。虽然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多数情况下是指向口头语言, 但是它不能排除教 (体) 态语言的采用, 也不能忽视教态语言的重要性。美国传播学者罗斯认为, 在人际传播活动中, 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 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 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由此可见, 成功的传播应综合运用多种语言符号形式, 不可偏废。恰当的教态语言, 如表情的微笑、拇指的竖起、v形的鼓励、善解人意的眼睛等, 能强化、感染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效果;不佳的形象, 如歪嘴、撇嘴、眨眼、吐舌、耸肩等其他附加动作, 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师还要学会使用沉默。沉默是人们社会交际时的组成部分, 它在传情达意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可否认, 沉默也是一种教学语言, 是一种较好的诱导方式, 它能够以最简洁的语言, 为课堂开辟极其广阔的天地。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25分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能够学会使用沉默来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语言的“沉默”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体现出沉默是金。课堂运用沉默的时机可以是:学生应该认真听课或思考时却出现个别的杂谈声时, 教师由讲课声转换为“无声”更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当老师对所分享的知识点想引起同学的注意时, 此刻有意识的沉默或许会是一块能激起千层浪的“石头”, 学生能够找到质疑、探究、讨论、合作的土壤。

四、练好普通话, 避免错别字和语病

普通话是教师获得资格证的必修项目, 教师要想使用规范性语言, 首先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为练好普通话, 我们要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具体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避免出现错别字, 为达意的规范, 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词义, 掌握发音, 因为汉字的构造很有魅力, 也有很多多音节词需要在语境中才能达意准确。句法是言语构成的规则, 汉语语法有定语、状语、简单句、复合句等的复杂性, 为减少语病的出现率, 在言语表达中我们尽量少用结构冗长的复合句, 以免造成学习者理解的困难。语病还指口头禅过多、语言不流畅等 (因口吃、情绪紧张等引起) , 这些不良现象是必须要克服的。因为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 会导致学生用语错误, 思维混乱。在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 除少数民族地区外, 各地区应积极采用和推广全国通行的普通话, 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 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此外, 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 讲起课来文绉绉的, 满口“之乎者也”, 还有的文白相杂, 似乎是明清人在说“三国”、“水浒”评书, 这都不可取。因为自“五四”提倡白话以来, 运用白话文进行教学, 已被普遍接受和应用, 如果还用那古老文言或文白相间的话进行教学, 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再者, 这种语言形式也不合时宜。因此, 教师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用规范的语言, 使教学口语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李如密.课堂教学策略的审美化.教育科学论坛, 2008.

[2]李宝峰.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3]田戈燕.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当代教育科学, 2006.

让数学教师的语言充满魅力 篇10

一、语言要准确

教师的数学语言要科学、准确,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如“平年2月只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这句话,如果说成“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就不科学了;还有诸如“26这个数字”这样的话也不科学,因为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9这10个数字,26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数字;如在运算中20÷5必须读作20除以5,而不能读成20除5,如果读成“除”,那就颠倒了除数和被除数的位置了;“零除以任何非零数都得0”,必须强调除数是非0数;在“因数和倍数”教学中12÷4=3, 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而不能说“12是倍数,4是因数”。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

二、语言要精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用一句话说清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当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教师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一个好教师,不应该表现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和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教育是一门艺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探究时间。

三、语言要生动

如果教师总是用一种很高的声调讲课,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会非常疲倦,觉得枯燥乏味,以致影响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总是用一种语速、一种语气讲课,就会像催眠曲那样催得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如果能用适时适度的语调、语速,在课堂上倾注自己的感情,运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课,就能使课堂变得跌宕起伏、充满生机。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学生都喜欢幽默的教师,喜欢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幽默的语言能增添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扣住学生的心弦,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因此,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惯用语、俏皮话,还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也都十分风趣、幽默,教师也可引用,如有的学生老是犯一样的错误,教师就可以说“外甥打灯笼———照旧”。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能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四、语言要传情

教师的语言应该象催化剂一样,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其融汇,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教师切忌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生硬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鼓励学生,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让学生切实感到教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学生才会慢慢朝教师希望的目标前进。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走近倾听;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可夸夸他或抚摸他;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鼓励他“不要急”“不要怕”“慢慢想”“谁能帮帮他”;学生犯错时,教师引导“假如你是对方,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其中,主动和他们交流;学生做错了,教师轻言细语“可以这样吗”“好好想想”。

五、语言要有趣

如果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很多同学反映,学数学太枯燥无味。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而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需要教师更多地努力。如果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无疑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上完了“千克的认识”后,让学生做填空题,如一个苹果重200( ),有同学填上了千克,我顺势再问: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然后再让他比较一下:一个苹果的重量会比你重吗?如一根跳绳长2( ),有同学填了分米,我就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出2分米长的绳子。然后说:如果这就是跳绳,那该是谁跳呢?学生在一片笑声中领悟到了应该怎样做。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语言如果饱含智慧与感情,能与学生进行生动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你,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师生之间需要一种心灵相通的交流和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也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的认知、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师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升华,它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维、新技能的特质。对话的质量表现为,或者增长见闻,或者增强技能,或者提高认识,或者升华精神。

磁性课堂语言的魅力 篇11

一、课堂语言要规范、要准确

1.规范 说好普通话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求学生用语规范,教师自己更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因此,要长期练习普通话,尤其那些方言色彩较重的老师更要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避免因此而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2.准确 学生是通过语言来知晓老师要传达的知识内容的,只有理解了教师的语言,才能领悟教师的内在意向。所以教师无论是分析文章,还是概括主题、归纳技巧,都应该表意准确,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豁然开朗,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概念、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更做到字字较真、字字落实,来不得半点含糊,需要反复推敲所用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证知识传递的恰如其分。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用对所讲内容的精辟见解与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轻轻移除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隔膜,使之进入一片洞明之境,自己去感受曲徑通幽的妙处。教师用语要力求达到清晰、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课堂语言要含蓄幽默、具有趣味性

优秀的教师无不具有含蓄幽默的语言风格。学生不喜欢“催眠曲”式的课堂,那无疑是一种“煎熬”。若教师在授课中适时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师幽默语言的熏陶下,学生可以在笑声中得到启迪,领悟其中蕴含的睿智和哲理,激起求知欲,消除疲劳,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俗,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当然,师生之间的幽默要遵循一定的度,这个度就是《诗经》中所提到的“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即它不应该是粗俗的,而应该是健康的;不应该是油滑的,而应该是一种亦庄亦谐的轻幽默。这样才能收到“言谈微中,亦可解纷”的效果。

培根曾说过,“善谈者必善幽默”。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民间谚语,让幽默的语言为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让课堂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学而不倦。

三、课堂语言要激情四射、文采飞扬

1.激情四射 同样的一课时,有的教师上得枯燥乏味,学生索然寡味,昏昏欲睡;有的教师上得妙趣横生,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究其原因是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僵化呆板;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特级教师孙芳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在语文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认为:“语言不是磁铁”,但可以“吸”东西。她正是用自己优美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去“吸”住学生,让学生始终沉浸在高涨的情绪中的。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音量、速度和节奏使之符合学生听觉的需要;同时还必须在语言组织,修辞,句式的变换方面下功夫,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应鼓励自我陶醉式的教学,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要学会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文采飞扬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当然只有博闻强识,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文采飞扬不等于夸夸其谈、离题太远、空发议论,而应言而有物、论之有实。

四、课堂语言要做到简洁练达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效率的手段,远远胜过冗长肤浅的藻饰。”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要简洁练达,深刻精辟。精炼简洁,即要言不烦,一语中的。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口头语不断,语言重复啰嗦、不得要领;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动辄谈过去拉家常,占用了课堂宝贵而又有限的时间,这恰是教师自身语言素养欠缺的表现。教育者劳心劳力而无功,学习者心烦意乱而无获。要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达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做到辞约而意丰,高度凝练。

前苏联教育家玛丽莲卡说过“高水平的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不但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优化的课堂教学用语至关重要。

历史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12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 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 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 抑扬顿挫, 富有激情, 具有演说家的风范, 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口才, 语言幽默、生动、风趣。历史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讲授法为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无论传统教法还是现代教法, 莫非如此。这也是历史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记载下来的, 历史教材的章节都是由一篇篇的记叙文组成, 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经过与结果。因而在讲授技巧上, 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 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 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 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涵的智慧和哲理,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消除了紧张和疲劳,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 教师要广采博闻, 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成语、典故等均可引入课堂, 随心所欲, 调动自如, 游刃有余,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知识易于理解, 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应充满真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 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共鸣, 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

我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 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近代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 毅然按犬首入水, 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 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中国广大爱国官兵是英勇顽强的。他们在惨烈的战斗中, 奋不顾身, 临危不惧, 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取。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 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 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 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 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在教学中,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要高度重视, 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呈现课堂教学生命力, 改善师生关系, 发展学生思维,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燃烧热测定下一篇: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经验